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细胞病理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36

细胞病理学论文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  乳腺肿瘤;细胞学技术;回顾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imprint cytology(IC)and histopathology in breast neoplasms,and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C in clinic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Methods:123 patients with breast neoplasms from 2004?01 to 2008?01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The total accuracy of IC compared with that of histoathologic examination was 95.93%(118/123),and malignant tumor was 96.3%,benign tumor was 95.2% among them.Conclusion:Imprint cytology is a supplementary method for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and a fast method for intraperative assessment on excised tissue.

【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s,Cytological techniques,Retrospective studies

新鲜标本印片细胞学检查能为组织病理切片提供许多信息,印片细胞学简易快速,将载玻片直接印附新鲜组织,染色后即可镜检,它可减少细胞的人工变形,具有细胞结构清晰、组织受检面广、费用低、诊断快等优点,对辅助组织病理学诊断有一定价值。我们采用印片法观察乳腺包块切除术后新鲜离体乳腺包块与组织病理切片诊断结果对照分析,探讨印片细胞学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8?01月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门诊乳腺包块切除术后送检新鲜离体标本123例,男性6例,女性117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

1.2 方法

1.2.1 印片制作 视标本大小和具体情况,将标本做一个或多个切面,将载玻片在剖面上轻轻按压印附细胞制成印片2张以上,将印片在空气中放置片刻,待组织周边稍干而中央未干时浸入固定液,固定液用95%乙醇乙醚或甲醛冰醋酸乙醇溶液,固定时间30s。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是把固定好的玻片经水洗后,将苏木素液滴加到玻片上覆盖全部细胞,置60℃烤箱内1min或微波(低档)处理30s,自来水洗20s,0.5%盐酸乙醇分化,1%氨水溶液蓝化 10s,0.25%伊红染数秒,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全部制片时间在10min以内完成。也可以伊红着色后清水冲洗干净后,即可阅片。本组病例全部行组织病理切片诊断。学术

1.2.2 诊断标准 印片细胞学诊断参照巴氏分级法:①整个涂片未见明显核大异型的细胞或特殊的立体状结构,仅见良性导管上皮细胞和(或)炎性细胞的涂片为良性;②找到单个核大异型和(或)裸核细胞或少量特殊结构的细胞团,则定为可疑;③核大、异型、染色深浅不一、核仁明显的细胞,而且排列成团或成片、极向紊乱、核相互重叠成立体状为恶性。本组印片细胞学诊断对照组织病理切片诊断不符合的列为误诊。

1.2.3 统计学处理 SPSS13.0软件,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总体印片细胞学诊断定性符合率为95.93%(118/123),分类符合率恶性为96.3%(78/81),良性符合率为95.2% (40/42),可疑诊断率1.63%(2/123),误诊率2.44%(3/123)(表1)。表1 乳腺包块印片与病理切片诊断准确性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中,印片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恶性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P>0.05)。印片细胞学检查虽然不能完全显示组织学的形态结构,印片操作恰当常能保持细胞的固有排列结构,如本组病例中印片似薄组织切片,可见似乳腺导管结构的轮廓,内有成团的癌细胞,在轮廓周围组织内可见散在的或呈列兵式排列的癌细胞。本组印片显示,恶性肿瘤细胞之间的粘合力小,容易脱落,且伴有坏死,故印片往往较厚呈毛玻璃状,镜下有大量坏死组织或红细胞,瘤细胞大于一般组织切片上所见,而且大小不等,细胞常聚集成团,互相重叠,特别是鳞癌,可见瘤巨细胞。腺癌高分化可见腺样结构,核有明显的异型性,有时可见有红头状结构。低分化腺癌可见癌细胞分散排列,细胞核常常异位等特点。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性增生性疾病,因细胞间粘合力较大,印片较薄、透亮、干净、脱落细胞较少,且形态一致,核染色质均匀,无间变。如乳腺纤维腺瘤印片中,可见上皮细胞成团状排列或呈“鹿角状”排列,淡染、大小一致,周围有少量渗出成份[1?3]。

本研究中印片细胞学对肿瘤或非肿瘤病变都可以做出诊断,其总体印片细胞学诊断定性符合率为95.93%(118/123),与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结果(91%~100%)[4]相近。印片细胞学诊断也有很多缺陷,印片细胞学诊断不能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只能从细胞形态分析,因而有一定的误诊率,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既然印片细胞学有假阳性及假阴性,且印片多不能反映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所以印片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完全替代冰冻及病理切片,说明印片细胞学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国内有学者采用针吸细胞学诊断软组织肿瘤,研究表明定性符合率较高,而恶性的定性符合率仅为53.33%[5?6],本研究中恶性定性符合率为96.3%,较文献报道高,可能与样本小有关。学术

快速印片细胞检查,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有以下优点: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报告迅速、费用低廉、阳性率高、不给患者增加痛苦等。作为病理切片的辅助手段,可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是,由于印片检查可有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为避免漏诊或误诊,有条件的医院仍应采用冰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诊断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镇美,梁小曼.印片代冷冻切片472例病理定性诊断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3):259.

2 刘喜波,傅燕萍.乳腺手术中细胞印片的病理诊断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83?685.

3 舒仪经,阚秀.我国细胞病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25?627.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9(a)―071―02

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三部分。临床细胞学主要从细胞形态和细胞形态变化来判断病理变化。人们常常将细胞诊断学、临床细胞学或细胞病理学简称为细胞学。这门科学属于诊断病理学范畴,当今最为提倡称为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是以组织学为基础,研究组织碎片、细胞群团、单个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胞间比邻关系,并探讨组织来源的一门科学。

对疾病的正确治疗,首先取决于正确的诊断,病理学诊断是治疗的最主要依据,而细胞病理学诊断正顺应了从有创到微创,甚至无创的这一趋势,加之其具有成本低、可重复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和在基层医院易于推广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由此提高细胞病理学诊断水平的问题就更加迫在眉睫。

临床细胞学诊断的质量,取决于下列四个因素:第一,临床资料的全面可靠,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细胞学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达到准确的诊断,必须要求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病史;第二,临床医生的水平,包括其对细胞学的认识,对细胞学细胞学检查适应证的了解及留取标本的技术:第三,细胞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标本留取、涂片、染色、查找、鉴别等技术;第四,临床医生和细胞学工作者的合作情况,如对细胞学报告的正确评价等。

在细胞学诊断中,根据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排列关系等,来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性质是第一位的。但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孤立地因某一特征和某一细胞而轻易下结论。而应看多个细胞或细胞群体,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作出正确结论。但有时也因细胞变化不典型,难以肯定或否定癌瘤,细胞学诊断应与下列因素结合起来。

1 临床观察

临床工作是疾病防治的第一线,是临床诊断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细胞学诊断工作的基础,如某些恶性程度较低的甲状腺转移癌,其细胞学特征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或甲状腺癌几乎无法区别,但如结合物理检查等诊断亦不难解决,因此,作为一个细胞学工作者,不但要有细胞工作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而且要求一定的临床知识,并能在工作中将两者结合运用。在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应注意的临床资料有:①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疾病近期发展情况及有无肿瘤家族史。②患者一般病情及重要体征。③淋巴结或肿块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硬度、表面皮肤颜色、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及其生长速度等。④临床其他特殊检查及其他实验检查结果。⑤治疗情况及其疗效。

2 整体观念

正常人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疾病过程中,系统损害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来说,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局部检查,因此在诊断过程别要加强整体观念。在多数情况下,要把局部的病理改变作为整体病变的一种表现来认识。否则往往会导致一种错误的诊断,如淋巴结穿刺的病例,细胞学图像中组织细胞增加,形态结构有轻度异常改变,考虑为炎症反应还是恶性组织细胞病甚难结论,但是结合临床来看,病例有不规则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组织细胞病可能性大。通过血或骨髓的进一步检查,诊断会得到证实。经验告诉我们,整体观念是细胞学诊断中必备的观点,舍此就很难得到正确诊断。在细胞学工作中,除了要重视局部情况外,还必须注意到病人的全身改变,力求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以不断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整体观察中的重点为:①全身症状、体征、实验检查。②常见疾病易于发生的部位、器官及组织有关病史的追询和重点检查。如淋巴结或肿块穿刺发现核异质细胞时,应仔细检查胃、肝、肺、前列腺、乳腺及子宫颈等部位。③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学检查,如血液、骨髓、脾脏和肝脏等。④临床资料与实验检查的比较分析,细胞学检查与其他实验结果的互相验证对照等。

3 动态观念

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素矛盾斗争的复杂过程,当疾病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时,诊断常具有很大的困难性。有些诊断已经明确的疾病,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如良性肿瘤恶性变等),因此在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决不能满足一次诊断,特别是在一些疑难病例,更应利用细胞学检查简单、易行、可重复的优点,坚持动态观察的原则反复进行检查,通过前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在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的有必要进行重复检查,以便动态观察。①涂片中发现可疑细胞,但尚难于结论者。②细胞学标本中,坏死成分太多或细胞太少,有可能遗漏重要细胞成分者,应重新取材。③细胞学诊断结论与临床或病理明显不符者,一方面要重新检查,另外还要考虑病理取材的片面性。④按细胞学诊断正规治疗后,病情无好转或反趋恶化者。⑤诊断已明确,但近期病情发生显著变化者。

4 细胞学诊断的误诊原因

在细胞学诊断的全部过程中。手续繁多,任何一个步骤处理不当均可影响诊断而发生误诊。引起误诊的原因如下:①标本取材不当。取得的标本是退化变性的表面坏死物,而非病变部位的具有活力、新鲜完整的细胞成分。②标号错误。细胞学检查的申请单、报告单以及样本玻片都有可能发生编号错误。③制片不佳,包括取材、制片以及染色的技术不佳。④标本不新鲜,如痰液、尿液的样本放置时间过长,孳生了大量的细菌。⑤细胞污染。在样本的染色过程中,如各染色缸的染液被污染。⑥镜检时不仔细或方法不正确而发生漏误。如镜检时速度太快、太粗。⑦细胞病理学工作者的经验不足。如将分化好的恶性肿瘤细胞误认为是良性细胞。⑧经放疗或化疗后,正常上皮细胞受射线作用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易误诊为癌细胞。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3)

子宫内膜癌; 腹腔细胞学; 预后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的恶性肿瘤。目前对于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采取全面分期手术治疗,并在术后根据患者病理分期进行针对性的辅助治疗。在2009年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标准[1]之前,人们将腹腔细胞学检查的结果作为手术病理分期中IIIa期的依据之一,但是如今腹腔细胞学检查已经不作为病理分期的依据内容。目前,腹腔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存在不同的意见。对此,我院通过对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来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年6月份至2012年11月份收治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术中行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本组患者的年龄在39~72岁,平均年龄为(51.2±3.8)岁。根据2009年FIGO的分期标准,154例患者的病理分期为:Ia期93例,Ib其11例;Ⅱ期16例;Ⅲa期15例,Ⅲb期11例,Ⅲc期8例。

1.2 病理选择标准

①首次患有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治疗手术前未行放、化疗。②经检查不合并有其他部位浸润癌。③手术后病理经过妇科专家检测证实为子宫内膜癌。

1.3 方法

在腹腔手术之后收取腹水,若患者腹内没有腹水,则用腹腔冲洗液200 ml冲洗后收取,进行细胞学检查。将冲洗液离心,取沉渣涂片,经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镜检下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即为腹腔细胞学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42例(27.3%)患者腹腔细胞学检查呈阳性腹腔细胞学阳性。在42例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患者中,有12例(2857%)患者为不良病理类型;有16例(3810%)患者有深肌层浸润;有11例(26.19%)患者为宫颈受累;有12例(2857)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有11例患者在手术后复发死亡,占26.2%。通过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法与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腹腔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没有影响(P>005)。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3 讨论

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子宫内膜癌中腹腔细胞学阳性率为4.9%~298%[2],在本文研究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27.4%。而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与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在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许多学者的各自的研究结果均不同,出现了从“高效预测”到“无显著意义”等不同的结论[3]。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意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一些研究结果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腔细胞学阴性患者,因而认为腹腔细胞学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因素影响其预后。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Mlyncek等学者认为,在评价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意义时,要结合其他因素。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有腹腔细胞学阳性与不同手术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与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在本组的研究中,通过腹腔细胞检查阴性与阳性患者的不良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1/2)、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腹腔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不能独立作为一个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还需要与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结合考虑。而不良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腹腔细胞学阳性的高危因素。

参 考 文 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5-02

引言

骨巨细胞瘤最重要的特点是单核间质细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形态虽然与破骨细胞相似,但无破骨作用。据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证明多核巨细胞是由单核间质细胞融合而成的,且无增殖分裂现象,相反变性却较常见,单核间质细胞则增生活跃,具有分裂能力,这是本病的特征,故应把单核间质细胞看作是本瘤的主要成分。在此着重讨论骨巨细胞瘤的病理诊断问题。

1、材料与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的11例骨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常规取材,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

2、结果

2.1临床情况

骨巨细胞瘤11例,占同期医院收治骨肿瘤的12%。骨巨细胞瘤Ι级病例6例,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发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9.5岁;发生于股骨2例,肱骨2例,髂骨2例。II级3例,其中女性1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7岁;发生于股骨2例,胫骨1例。III级2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4岁;发生于股骨1例,腓骨1例,对骨巨细胞瘤的患者随访两年,无死亡。

2.2 影像学特征

11例骨巨细胞瘤见局部骨质呈溶骨性病变,常位于骨端,近骨骺板处,四肢长骨早期病灶呈偏中心性,以后可侵犯整个骨端和部分干骺端。患处骨皮质膨胀变薄有如蛋壳,甚至部分骨皮质可消失。很少有骨膜反应,特别是在活跃生长的病例更少见。有的病例病变处显示粗糙不等的梁状结构,形成多房性肥皂泡样阴影,有些可合并病理性骨折。

2.3病理观察

2.3.1肉眼观

肿瘤表面常覆以薄层骨壳,骨壳消失处,可见纤维组织包膜,肿瘤组织常为碎块呈褐色、粉色或灰白色,质软而脆,常见出血、坏死或形成大小不等囊腔,内含少许血性及中黄色液体,肿瘤组织可有纤维间隔,肿瘤常位于股骺端。

2.3.2组织学特征

Ι级:单核间质细胞多呈梭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无异型性,细胞虽丰富,但并不致密,排列较疏松。偶见细胞核肥大、深染和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多核巨细胞量多,分布较均匀,体积较大,核数较多。

II级介于Ι级和III级之间,其所包括的病变差异范围较广,单核间质细胞可呈轻度至较明显的异型性。细胞丰富,排列紧密,大小、形状不同。核较肥大深染,大小不等,核分裂象也较多见,偶尔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胞浆较少,核可有异型性。

III级:单核间质细胞丰富而肥大,异型性更明显,大小形状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较易见到病理性核分裂。细胞排列紧密,与纤维肉瘤相似。多核巨细胞小而少,分布不均匀,核数少并呈异型性,较易见坏死灶。

3讨论

3.1骨巨细胞瘤的分级: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许多病理学家最初延用Jaffe等的标准,将巨细胞瘤分为三级,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及预后和治疗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些巨细胞瘤细胞分化好,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而临床上表现为恶性。2%骨巨细胞瘤患者可以发生肺转移,称为良性转移,在原发瘤和转移瘤内都没有发现组织学上的恶性表现。

3.2诊断:临床特点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十分重要,如发病年龄(20-45岁),发病部位(85%发生于长管状骨的骨端),影像学特点(X线片上长骨骨端呈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皮质变薄,不见骨膜反应;部分肿瘤边界模糊不清。侵犯软组织时,形成肿块并可合并病理性骨折等)。这些临床特点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十分重要,是骨巨细胞瘤诊断的重要线索。在诊断骨巨细胞瘤时,要考虑到骨巨细胞瘤的一些组织学变异如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结构;梭形细胞区域;反应骨形成等。此外,巨细胞瘤中坏死也较常见,多为缺血所致的梗死,不同于恶性肿瘤的坏死,因此不应将其认为是恶性。另外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纤维组织细胞瘤;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等。在骨巨细胞瘤的外周血管内,常见到瘤栓,在诊断时注意瘤栓的存在并不能作为恶性指征。

3.3骨巨细胞瘤报告格式:骨肿瘤是少见病,许多医院的病理科、骨科及影像科医师在工作中很少见到,对于小概率情况可能缺乏足够警惕,从而对患者也缺乏适当告之。我们建议病理医师对于所有认为镜下形态“典型”的骨巨细胞瘤采用较细致的病理报告格式,举例如下(此处省略了大体描述):情况一:术前骨科活检小标本,有或无临床-影响学相关科室信息,镜下病理认为是巨细胞瘤,病理报告内容如下:很少量破碎组织,见到富含多核巨细胞的病变,单核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相似,没有明确的间变和异常的核分裂象等恶性证据。如果临床-影像学支持,病理初步考虑骨巨细胞瘤。临床如必要,可术前或术后更多标本进一步试行病理分析。提请临床警惕的病理较常见鉴别诊断:(1)巨细胞瘤局部恶变,需要术后肿瘤全部标本进一步分析。(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骨内富含巨细胞病变(棕色瘤)。需要影像学与血清学相关分析鉴别和证明。(3)动脉瘤样骨囊肿。(4)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情况二:临床-影像学提示巨细胞瘤,提供了肿瘤完全切除后的全部标本,镜下观察病理医师也认为是巨细胞瘤,病理报告内容如下:富含多核巨细胞的病变,单核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近似,没有明确的间变和异常的核分裂象等恶性证据。符合临床-影像学提示的巨细胞瘤。临床如必要可术后长期随访,警惕少见的巨细胞瘤术后局部恶变,恶变为高级别肉瘤。提请临床警惕的病理较常见鉴别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骨内巨细胞病变(棕色瘤)。需要影像学与血清学相关分析。

3.4预后:我们对1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随访两年,术后均存活。

参考文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5)

结果:本组3例病患确诊为普通型的ALCL,检查结果显示其肿瘤细胞皆为多形状的大细胞,CD30表达较强且弥漫,表达中至少有1种细胞毒性的抗原。

结论:累及人体胃肠道的ALCL疾病在临床分析中,呈现出独有的病理学特点。

关键词:胃肠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48-01

ALCL为NHL(非霍奇金的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之一[1],其组成细胞为有丰富的胞浆及多形状的细胞核的大型细胞,且其肿瘤细胞对于CD30的阳性表达极强,可累及患者的骨骼、软组织、淋巴结、结外皮肤与胃肠道[2]。临床研究者对ALCL最初的认识以恒表达CD30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3],当前的报道大幅度拓宽,但对累及胃肠道的报道依旧相对较少。我院为掌握ALCL累及胃肠道的状况加以掌握,对3例ALCL病患展开了病理分析,下文为病理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3例标本为我院病理科在2002年1月~2013年1月之间收集,由病理分析人员根据形态学表现、分子检测、免疫组织指标选出,男2例,各于42岁、29岁时发病,女1例,发病于27岁时。累及小肠以及胃窦的患者分别为2例、1例,3例患者由便黑、发热、腹痛、腹泻、肺内结节等收治入院,均确诊为ALCL累及胃肠道病症,接受手术治疗,但均因为肿瘤而死亡。

1.2方法。病理分析人员对3例病患标实施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性征以及TCR基因重排三项检验,并接受了EBER病毒原位地杂交检测。①病理学检验均由10%的中性甲醛溶液进行固定,且进行了石蜡包埋、常规脱水与切片处理,切片厚度为4μm,对代表性切片实施免疫组织的化学标记,在HE染色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并以美国Arizona研制的Ventana Benchmark XT的全自动染色仪为CD标号为3、5、20、30、56、79a及CD8、AE1/AE3、ALK抗体染色。②EBER检测试剂盒为泰普生物科学公司生产,检测在石蜡切片中按照检测盒要求实施,设置阳性与阴性的对照检测盒。③TCR基因重排的DNA提取盒为天根生化科技公司生产,检测3盒6管标本,以试剂盒的说明书为依据,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若结果不明确,则进一步实施检测,一直到得到明确的结果为止。

2结果

2.13例患者均取下长度约为130cm的组织作为标本送交检验,初步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例患者小肠内出现溃疡型的肿瘤物质,数量约为20个,肿瘤直径为1.1cm~2.5cm,1例患者出现隆起性的肿物,尺寸为2.5cm×2.4cm×1.0cm。其中,1例患者的小肠系膜上出现多个淋巴结(直径为1.6cm~3.0cm)。

2.2镜下观察结果显示,3例病患肿瘤细胞均为多形状、大体积的大细胞,这些细胞处于浸润性生长的环境,多为镶嵌成片或散在地存在,对黏膜与浆膜层均有所侵犯。其胞浆透明、丰富、嗜酸,细胞核呈叶状、马蹄形或花环状,大多不规则,有类圆形的淡染区域出现在核旁,多见核分裂现象,核仁明显。肿瘤组织的成分较为单一,仅少数出现嗜酸性或浆细胞、反应性的淋巴细胞。

2.33例病患的CD30表达非常强烈且呈弥漫状,核旁的淡染区与典型胞膜为阳性部位;CD5、CD8、CD20、CD79a、AE1/AE3均表达为阴性;阳性与阴性的ALK各2例。

2.4为3例患者实施基因重排,没有EBER的阳性细胞出现,DNA均符合质量检测标准,但PCR的反应体系检测中,3例患者细胞液体检测结果呈现阳性的管数均为≥1。

3讨论

ALCL最早由病理学专家Stein(德国)进行描述,时间为1985年,他将其定位成T细胞淋巴瘤的新种类,并为其病理特征进行了初步界定,指出ALCL由大型细胞组成,具备多形性核及丰富胞浆,几乎全部的肿瘤细胞呈现强烈的CD30阳性表达。他之后的病理研究人员进一步为ALCL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并探讨了该肿瘤对于人体内系统与器官的累及影响,丰富了人们关于ALCL的认知。但是,ALCL累及胃肠道的临床病理分析则较少,我院病理科为了增加该方面的研究资料,对3例ALCL病患实施了累及胃肠道的病理分析,得出了其结内状况与组织学形态均与其他ALCL相差不大的结论,但其T细胞淋巴瘤则有多种,且各种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显著。综上所述,在对ALCL累及胃肠道的病患进行诊治时,临床医师需要依据该病症的独特病理特点进行诊断,将该病症与其他淋巴瘤与黑色素恶性瘤区分开来,以避免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6)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and TBS cytology in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

[Abstract]Objective:The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 TCT ) were evaluat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BS cytology in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Method:Cervical cells were detected by ThinPrep cell test system and TBS 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the diagnosis of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 ASCUS ) disease than column cytological abnormalities, the cytologic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the smear positive rate of transmission. Result:Test specimens of ThinPrep cytology satisfaction rate of 99.10%, 12554 cases of smear cyt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677 cases, accounting for 5.40%, of which 334 cases of abnormal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of TBS positive rate is 0.86%, the same period the traditional smear positive rate 0.27%.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TCT technology in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 obviously improves the detection rate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smear and abnormal cells, TBS report, easy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way, in screening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is important.

[Key words] Cervical lesions; Thinprep cytologic test;TBS 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Screen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我国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对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的膜式薄层细胞学检测(TCT)技术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涂片方法,是细胞学标本制作方法的一次革命[ 1 ],提高了制片效果,便于镜下观察,提高了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较传统细胞学有了显著提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我科应用TCT进行的宫颈病变筛查12554例,年龄19~75岁,有性生活史。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以无菌棉签擦去宫颈表面的黏液,将颈管刷沿颈管插入约1cm,顺时针方向旋转5-10圈,之后将刷头放入ThinPrep保存液中,使用湖北孝感亚光公司生产的液基薄层制片机制成直径2cm的薄层细胞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封片,阅片。

1.3 诊断标准 采用TBS细胞学分类(TBS2001修订版)[2],包括以下几个分类:正常范围(WNL)、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能排除高度鳞状细胞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低度鳞状病变(LSIL)、高度鳞状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非特异的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NOS)、倾向瘤变的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FN)、腺癌(AC)。LSIL包括HPV的细胞变化、轻度不典型增生和CINⅠ级,HSIL涵盖中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CINⅡ级和CINⅢ级。细胞学异常诊断主要指的是ASCUS及以上的病变。

2 结果

12554例行TCT检查,标本满意率99.10%(12441/12554)。11877例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占94.60%;上皮细胞异常者 677例,占5.40%。上皮细胞异常者中,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326例(2.60%);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26例(0.21%);LSIL219例(1.74%);HSIL83例(0.66%);鳞状细胞癌7例(0.06%);非特异性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NOS)8例(0.06%);倾向瘤变的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FN)4例(0.03%);原位腺癌2例(0.02%),腺癌2例(0.02%)。上皮细胞异常者中例334(49.34%,334/677)获组织病理学检查。

323例鳞状细胞异常者的组织病理学对照情况,按照SCC、HSIL、LSIL、慢性宫颈炎的顺序,病例数及其所占比率依次为:ASC-US[2(1.49%)、15(11.19%)、65(48.51%)、52(38.81%)],ASC-H[3(21.42%)、9(64.29%)、0(0)、2(14.29%)],LSIL[0(0)、14(13.08%)、63(58.88%)、30(28.04%)],HSIL[7(11.11%)、49(77.78%)、4(6.35%)、3(4.76%)],SCC[4(80%)、1(20%)、0(0)、0(0)]。对不同的鳞状细胞异常统计其组织病理学≥HSIL的比例,结果ASC-US12.69%,ASC-H85.71%,LSIL13.08%,HSIL88.89%,SCC100%。11例腺细胞异常病例的组织病理结果对照,6例AGC-NOS随访分别为:HSIL、子宫内膜异位症各一例,4例慢性宫颈炎。4例AGC-FN随访分别为1例宫颈腺癌,1例宫颈鳞癌,2例慢性宫颈炎。1例宫颈腺癌随访为腺癌。

如果粗略将TBS诊断结果按照巴氏Ⅴ级分类标准还原,上皮细胞异常包括ASC-H、HSIL、SCC、原位腺癌和腺癌,共108例,阳性检出率0.86%(108/12554)。同期本院共检查宫颈脱落细胞传统涂片34572例,依据巴氏Ⅴ级分类标准诊断,巴氏Ⅲ级和Ⅲ级以上共93例,阳性检出率为0.27%。

3 讨论

1943年巴巴尼古拉首先提出了子宫颈阴道涂片的巴氏染色及分级法,应用其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后,宫颈癌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由于近年来与其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过早性生活、多、人状瘤病毒(HPV)感染性疾病等)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27万例宫颈癌死亡病例以及50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3],防癌普查更应引起重视。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为宫颈癌,需要大约10年的过程[4],因此,及早发现、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但传统巴氏涂片假阳性发生率高,原因主要有:①取材器上的细胞没有完全转移到载玻片上,约80%以上的细胞样本在此环节丢失。②涂片质量差,黏液、红细胞、炎细胞与上皮细胞重叠,致使异常上皮细胞被遮盖。③读片工作量大,眼睛过度疲劳,造成镜检漏筛。

TCT检测技术是1996年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的一种改良的细胞学制片技术,它与常规巴氏涂片的区别在于:其特制毛刷具有同时取得宫颈及宫颈管细胞的优点,取得的标本立即洗入细胞保存液中,取材器上的标本几乎全部保留,经程序化处理,将黏液、红细胞、炎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并以负压滤过方法进行制片,涂片薄,背景清晰,特别是能清楚地观察到传统涂片难以看到的柱状细胞,更利于阅片,提高了对宫颈病变进行筛查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本文12554例行TCT检查的患者,上皮细胞异常者占5.40%,如果粗略将其诊断结果按照巴氏Ⅴ级分类标准还原,TCT细胞异常检出率为0.86%,是同期传统涂片的3.2倍(0.86%/0.27%)。一方面由于液基膜式细胞学为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涂片,另一方面, TBS细胞学分类采用接近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描述性术语,突破了巴氏Ⅴ级分类法“癌”和“非癌”的局限性,对癌前病变的细胞学形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5],提高了异常细胞的发现率。

本文中不同的鳞状细胞异常统计其组织病理学≥HSIL的比例ASC-US12.69%,ASC-H85.71%,LSIL13.08%,HSIL88.89%,SCC100%,可见细胞学判读为ASC-H、HSIL和SCC即意味着患HSIL和浸润癌的风险较高,这说明TBS细胞学分类能直接反映细胞学改变的本质,对临床处理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5]。

依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薄层液基细胞学阳性率高,TBS细胞学分类能较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应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对于有性生活者,无论年龄大小,均应常规行TCT检查,及早发现宫颈早期病变。

参考文献

[1]滕淑文,何晓丽.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8):788-790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7)

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其教学难点是细胞形态学,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种类繁多。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其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特点是血液学诊断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正常细胞的形态,在后续血液疾病学习中学生才能理解异常细胞的特点。以往我们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各种细胞特点,分析细胞形态,学生被动听讲,很难有完整印象,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在这一阶段授课中,我们将骨髓细胞各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任务内容包括:将各系统细胞形态特点配图片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且引导其他组学生在镜下找到相关细胞。这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前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或者完全讲解错误,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对其他学生造成误导。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预先指导学生,讲清楚各系统细胞各期发育阶段的要点,列出其最突出、最易于辨认的特点,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细胞图片,结合课本制作PPT。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多次试讲合格后为其他同学授课,并拍下视频作为教学资料。待学生在大脑中对细胞形态有初步印象后,立即发放骨髓片,让学生趁热打铁在镜下找到已讲解的细胞。在实验课总结阶段[3],教师可以从图库中选取细胞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形态特点再次讲述,加深学生印象。这种学生主导、任务驱动、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性,锻炼了阅读资料、归纳总结、口头表述、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能力[4]。通过初步教学应用,发现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辨认准确度均有很大提高。

2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包括很多内容,如红细胞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白细胞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系统疾病。细胞形态变化大而奇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个体间或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其细胞形态也不尽相同。要在短短的实验课时内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因此,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也引入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理论课上,教师对某一类型血液病的某一具体病例做全面而简单的介绍,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结果分析[5],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骨髓涂片检查,特别是病理骨髓片在诊断这类血液病中的重要作用。理论课后,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相应疾病病例资料和显微镜系统拍摄的外周血及骨髓图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对骨髓象进行分析并出具诊断意见,提出相关检查。在下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讲解,再与教师和其他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之后,在图谱引导下,学生再利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了解各种细胞形态,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其效果比理论课后直接让学生看骨髓片好很多。

3考核制度改革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辨认细胞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严格的考核措施,将细胞形态考核+卷面考试形式改为过程性考核+卷面考试形式,将卷面成绩由占总成绩的80%降至50%。改革后的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个人作业、团队作业、技能考核、课堂讨论等。

3.1个人作业

(1)看图认细胞[6]:针对课堂内容,从骨髓细胞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细胞图片让学生辨认,学生将结果交给教师批改,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程度[7]。我们用这种方法取代了传统依葫芦画瓢的用红蓝铅笔画出镜下细胞的方法,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2)骨髓报告书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让学生辨认细胞形态,容易忽视与理论的联系。我们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让学生书写骨髓检验报告,使其全面熟悉、掌握常用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为常见病下准确诊断,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2团队作业

包括分组讲解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和分析诊断常见血液病骨髓片。高职学生普遍主动学习能力差,缺少学习动力。通过团队作业考核形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不爱学习的学生迫于环境压力参与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氛围。

3.3技能考核

(1)正常细胞形态考核[8]:在要考核的内容(包括各期粒、红、单、淋、浆、巨核细胞,还有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退化细胞等其他细胞)中选取20个细胞,以PPT形式自动播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正确名称。(2)常见血液病骨髓片考核:选择形态典型的常见疾病骨髓片(正常骨髓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骨髓片),让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对骨髓片的检验,包括填写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某个具体任务为线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其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9]。这种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主导、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技能培训,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欲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0]。

作者:何艳 刘芝兰 邓阳勇 张诺 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振江,杨晓斌.血液学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唐雪元,蒋铁斌,彭伟莲,等.血细胞形态学MCAI课件教学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196-197.

[3]赵娜,黄燕,韦莹慧.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49-150.

[4]陈伶利,李杰,卢芳国,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7-98.

[5]刘亚琳,吴迪.关于提高进修医师骨髓形态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76-477.

[6]魏小平,高启建,刘玉仪.血液病骨髓细胞图片资源型教学系统在血液学骨髓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84-885.

[7]牟凤林,王静,邓晶荣.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网友世界,2013(Z2):94.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8)

1血液净化技术

1•1血液净化技术文献的分类问题血液净化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最早用于对肾脏疾病的治疗。目前,由于生物材料、微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专业中,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有关它的文献亦逐渐增多。然而,在第四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却仍只有“R459•5透析疗法”类名归列此类图书。事实上,透析疗法仅是血液净化疗法的一部分,血液净化还包括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脂蛋白分离及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

1•2血液净化的文献分类建议由于透析疗法仅是血液净化疗法的一部分,而血液净化疗法亦非肾病之独术,各种创伤、心、脑、肺、肝、胃肠、血液、骨关节、内分泌等诸病均可运用血液净化疗法,可说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专业中。故此,建议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R459•5透析疗法”类名更改为“R459•5血液净化疗法”。

2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2•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文献分类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经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受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受体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最早的移植,始于1958年,Mathe等首先对5例南斯拉夫核事故中受照射3GY以上的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治疗,并取得了对造血恢复的较好的效果,随后得到较大发展,是在法国医师Gluckman教授进行世界上第一个脐带血临床移植治疗Fanconi盆血并获得成功之后,从那时起,生物工程、医疗设备及药物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实践进展就更快了,仅截至于1998年,全世界就有6万~7万患者成功地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应地,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出版物也快速增长。目前,现有第四版《中图法》的问题是,它没有明显的类名可归列此类文献,同时也未做注释说明,给人们分类、检索该类文献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经粗略检索,有些馆之间,以及在版编目数据所示的分类号表明,对同类文献的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显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韩忠朝主编的《造血干细胞理论与移植技术》,分类号:R331•2;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董陆佳主编的《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学》,分类号R61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出版、达万明主编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分类号R457•1;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RuthKirschstein主编的《干细胞研究进展与未来》,分类号Q24∑11;……等等,从这些对比,可对该类文献分类标引的不一致略见一斑。

2•2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文献分类建议在第四版《中图法》中,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内涵紧密相连的,当属R457•7的“骨髓移植”类。所谓“骨髓移植”,是指对病人实施免疫抑制预处理后,使机体失去排斥异体组织的能力,通过移植骨髓来重建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由于骨髓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故它与外周血、脐带血一起,是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骨髓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之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是骨髓,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宜将: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50-02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生理或病理信号刺激下,启动自身凋亡相关基因而发生的主动“自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可诱导多种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包括其容纳细胞和非容纳细胞,由于流感病毒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因此认为这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条新途径。本研究选择了非容纳细胞(Hela细胞),体外观察流感病毒与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流感病毒分别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与细胞A型流感病毒购自华西医科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Hela细胞为大连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保存的传代细胞,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基中培养传代。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Annexin-V-FITC/PI Staining试剂盒购自Roche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00EX),流式细胞仪(FACS V antage TMSE),酶标仪(model 3550,biorad公司)。

1.2 方法

1.2.1 病毒培养将A型流感病毒接种于9~11日龄鸡胚尿囊腔,37℃孵育72 h,收获尿囊液,检测血凝效价,取血凝效价>1∶640的尿囊液低温保存备用。

1.2.2 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Hela细胞长至80%单层(悬浮细胞于对数生长期)时,按20 m.o.i.加入病毒液1 ml/瓶[1],37℃吸附1 h,吸出病毒液,加入含2%小牛血清的维持液继续培养,于诱导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以下述方法检测凋亡。同时以生理盐水诱导作为对照。

1.2.3 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将不同时间收集的细胞(约1×108个),按常规程序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后,经枸橼酸铅、醋酸铀染色后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的改变。

1.2.4 Annexin-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取效价为1∶64 A型流感病毒0.5 ml接种至长成80%单层的Hela细胞,37℃吸附1 h弃去病毒液,加入维持液1 ml。于接种后4、8、12、24、48 h收集细胞,用冷PBS洗涤两次,调整细胞浓度为1×108个/ml,取100 μl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设不加病毒的阴性对照及经紫外线照射30 min的病毒对照。共检测3次结果取均值。

2 结果

2.1 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电镜下可见,生理盐水诱导组细胞染色质疏松,在细胞核内均匀分布,胞浆丰富;而病毒感染组细胞则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诱导后6 h细胞表现凋亡早期改变,诱导后24 h则多数细胞出现凋亡后期形态学特征。在凋亡早期,细胞微绒毛消失,细胞表面平滑化,核浓缩、染色质固缩凝结至核膜周边;随后胞质浓缩,细胞体积缩小,内质网扩张,形成一系列膨胀小泡,胞浆内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聚集,结构完整;最后胞膜逐渐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连续凋亡小体(图1)。

2.2 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流感病毒及紫外线照射30 min后的流感病毒分别作用于Hela细胞后,于4、8、12、24、48 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按下式计算凋亡百分率。结果病毒感染后6 h开始出现细胞凋亡,且凋亡百分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于12~24 h达高峰,之后凋亡百分率下降,而坏死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凋亡百分率=实测凋亡百分率-阴性对照凋亡百分率)(表1)。

3 讨论

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之一,它与机体的一些生理与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细胞凋亡的抑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对治疗的耐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肿瘤细胞凋亡具有可诱导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途径。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即有大量关于用流感病毒治疗小鼠腹水瘤使动物生存期延长的报道[1~3],笔者认为这与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在其表面表达病毒抗原成分,从而增强细胞抗原性,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清除能力有关[1]。鉴于流感病毒能诱导体外培养的细胞发生凋亡,且皮下和腹腔注射并不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因而有望利用流感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开发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在研究中发现,流感病毒不仅可引起动物呼吸道细胞及一些容纳性细胞的凋亡,亦可引起非容纳性细胞(如Hela细胞)发生凋亡[4~6]。本研究选择了非容纳细胞,体外观察流感病毒与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流感病毒分别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A型流感病毒还是经过紫外线照射的流感病毒均可诱导Hela细胞凋亡,但流感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要比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流感病毒强。当A型流感病毒作用于Hela细胞后6 h细胞表现凋亡早期改变,诱导后24 h则多数细胞出现凋亡后期形态学特征。从诱导时间来看,流感病毒作用后6 h开始出现细胞凋亡,12~24 h时的细胞凋亡百分率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坏死细胞增多,凋亡百分率开始下降。与此同时,流感病毒经紫外线照射30 min后作用于Hela细胞,流式细胞仪也同样检测到了一定的凋亡率,最高可达到16.4%,这说明,经紫外线作用后的流感病毒仍然具有一定的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但其他报道认为紫外线灭活后的流感病毒不能诱导细胞凋亡[7],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一方面是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机制[8~9],另一方面也提示其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宁安红,黄敏,吴天靖,等.副流感病毒治疗小鼠腹水型肝癌、小鼠肉瘤S180腹水瘤的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6,18(3):166.

[2]黄敏,宁安红,张卓然,等.纯化的甲型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免疫治疗S180荷瘤鼠实验研究[J].齐鲁肿瘤杂志,1996,3(2):100.

[3]黄祯祥,彭通才,李燕,等.病毒治疗小鼠腹水瘤的研究:PR8株流感病毒治疗S180腹水瘤的初步机理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1985,7(5):32.

[4]Takizawa T,Matsukawa S,Higuchi Y,et al.Induc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apoptosis)by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tissue culture cells[J].JGenVirol,1993,74(11):2347.

[5]Hinshawpt VS,Olsen CW,Dybdahl-Sissoko N,et al.Apoptosis:a mechanism of cell killing by influenza A and B virus[J].J Virol,1994,68(6):3667.

[6]ItoT,KobayashiY,MoritaT,et al.Virulent influenza A virus induced apoptosis in chickens.Virus Res,2002,84(1-2):27.

[7]Price GE,Smith H,Sweet C. 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cytotoxicity and apoptosis by influenza virus strains of differing virulence[J].J Gen Virol,1997,78(11):2821-2829.

[8]Hinshaw VS,Isen CW,Dybdahl Sissoko N,et al.Apoptosis:a mechanism of cell killing by influenza A and B viruses[J].J Virol,1994,68(6):3667-3673.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06-01

肺结节或肿块性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变,误诊率高,本文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针吸细胞学诊断技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3例就诊病人为影像检查发现肺内影块或结节,痰检或纤支镜检查性质不明者,全部同时做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检验。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螺旋CT机,根据CT片显示病灶位置,定位后,常规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18G切割针,涂片2-3张,行瑞氏染色,根据细胞学特点和细胞结构特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做相关检查。

2 结 果

33例病人中,有26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肺癌,腺癌、鳞癌多数,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少数。1例有恶变趋势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对非典型增生大多病例为肺炎性初期呈增生反应,必须跟踪随诊,有助于最后诊断,良性病例3例。肺穿细胞学明显优越于纤支镜和痰脱落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

3 讨 论

3.1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肺癌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安全。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对非典型肺部影块和结节诊断极为困难,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准确率68.7%,都明显高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2 肺针吸细胞病理学应用瑞氏染色法 更有助于提高肺部疾病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3.2.1 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但能正确识别癌肿的种类和型别,而且通过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可分清癌肿分化程度①高分化腺癌细胞;低分化腺癌细胞。②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癌细胞。③大细胞癌或小细胞癌。

3.2.2 肺穿针吸细胞学可对结核及其他良性疾病准确诊断 肺结核:该病最大特点能找到较多类上皮样细胞及结核结节,有19.6%病人查到抗酸菌。

白色念珠菌:是上呼吸道正常菌群,但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发生念珠菌的机会性感染,若发现念珠菌则有临床意义。

曲霉菌:正常人吸入曲霉菌不会发病,但有免疫抑制的人可致病,会形成空洞性病灶,在X线影像上酷似癌,应注意鉴别。

新型隐球菌:可以无症状或表现类似恶性肿瘤的症状,X线胸片可显示单个或者多个病灶,在支气管取材样本中可以找到病原菌。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其他下呼吸道感染近似:咳嗽、发热、白细胞降低,在非菌性肺炎中HSV肺炎占5。

3.3 经验体会

肺穿刺取材是提高针吸细胞学诊断率的关键。肺针吸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准确度,首先与CT下穿刺人员技术好坏密切相关。本文穿刺成功率高达90%,较一般文献高,其原因与穿刺人员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根据病变的位置、性质选择取材方法,取得满意的结果。

对肺部有影块或结节或实性病变,痰检或纤支镜检查阴性时,须做肺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针吸细胞病理学是根据细胞微小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诊断,是首要的选择。它仅需30min,即发出准确报告,简单快速、便于推广、深受欢迎。

4 病例简述与探讨

病例1:祝为章,男,8023床129978内四。入院时间:2011.11.16,8时,咳嗽2个月,加重伴咳喘半月。肺部CT:左肺上叶前段肿块。

11.17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通过18G活检枪涂片送检验科,活检组织送病理科。

11.18穿刺涂片:查到癌细胞(腺癌的可能性大)。

11.25病理结果回报:左肺腺癌,免疫组化:CK(+)TTF-1(+)Syn(-)CK7(+)Ki67阳性细胞包括间质细胞。

明确诊断后治疗效果很好。

病例2:高英其,男,58,128536,13床内四,入院时间2011.10.10-14时30分。患者2010年10月感冒后出现咳嗽,干咳少痰,在当地抗炎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后反复发作。2011.2到市人民医院,胸CT疑为中心型肺癌,支气管镜检查未找到癌细胞,3月至青岛山大医院就诊,也怀疑中心型肺癌,电子支气管镜及经皮肺穿刺两次,均未找到癌细胞,后出院未治疗。1个月前咳嗽加重,伴憋闷,随来本院治疗。

2011.10.24下午由介入科在CT室局麻行肺穿刺活检术。

2011.10.24穿刺涂片:见异性细胞,可疑腺癌细胞。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11)

[摘要] 目的 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早期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4年4月间该院诊治的27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该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早期误诊原因。结果 早期误诊主要表现在过敏性鼻炎14.81%、慢性鼻炎14.81、鼻窦炎33.33、鼻息肉22.22%等;首次病理活检确诊患者13(48.15%)例,2次病理活检确诊患者8(29.63%)例,3次病理活检确诊患者6(22.22%)例;CD3ε/CD45RO和颗粒蛋白酶B均为阳性,24(88.89%)例表达CD56,CD20阴性并送至相应科室治疗。结论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误诊可表现在多种疾病类型上,需依靠病理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以确诊,针对部分疑似病例需予以多次病理活检,正确取材,尽可能避免误诊病例发生。

关键词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误诊;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92-02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 nodal NK/T cell lymphoma,nasal and nasal type)是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一种独立类型,通常发生在结外,其发生率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2%~10%,与EB病毒感染有一定相关性[1]。由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显现为坏死性病变组织,侵袭性较高,病情进展迅速,所以临床很容易发生误诊。由此可见,临床详细准确的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早期误诊原因,引起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视,以提高该疾病临床确诊率,增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中将对该院2008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27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早期误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该疾病患者临床早期确诊和治疗提供科学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4年4月间该院诊治的27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后患者病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确诊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该组患者男女比例19:8,年龄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46.23±1.7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 d~4 m,平均时间(1.65±0.57)m;淋巴瘤分期:Ⅰ期3例占11.11%,Ⅱ期11例占40.74%,Ⅲ期7例占25.93%,Ⅳ期6例占22.22%;临床表现:鼻阻、鼻衄,鼻甲和鼻中隔瘤细胞组织肉芽性增生,继发性溃疡坏死,声嘶、咽痛、鼻塞,流涕伴血等;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占18.52%,高中10例占37.04%,大专至本科7例占25.93%,本科以上5例占18.52%。该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临床表现及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未对该研究实验结果构成任何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等临床表现;后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患者病情不符合本研究实验基本要求;严重精神障碍及言语表达功能缺陷患者;资料不完整患者[2]。

1.3检查方法

该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详细询问其病史,然后进行一些列相关检查,包括CT检查:采用 GE Light Speed64层螺旋CT,参数设置为:管电流300 mA,管电压120 kV,球馆旋转速度0.5 s/r,螺距1.375:1,矩阵512 mm×512 mm,准直64 mm×0.6 mm,探测器宽度40 mm,视野36 cm,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专科检查:首先行常规头颈部专科检查,然后再行鼻内镜检查,观察病变位置、范围,详细了解鼻腔病变的部位、范围,并对其性质进行有效评估。

1.4判定标准

患者病情后均经活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的检查金标准判定,从而准确判定患者的疾病性质[3]。

2结果

2.1该组患者误诊情况

该组患者早期误诊主要表现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多个方面,见表1;患者误诊时间均在3周~4个月之间。

2.2该组患者确诊情况

该组患者中有17例初诊时在外院耳鼻喉科,10例在口腔科,后均经本院活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确诊27例患者均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首次病理活检确诊患者13(48.15%)例,2次病理活检确诊患者8(29.63%)例,3次病理活检确诊患者6(22.22%)例。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组患者CD3 ε/CD45RO和颗粒蛋白酶B均为阳性,24(88.89%)例表达CD56,CD20阴性;患者确诊后均送至该院血液科进行合理治疗。

3讨论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通常发生于鼻腔鼻窦的结外,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一种侵袭性淋巴瘤,其典型病理表现以血管中心肿瘤细胞组织浸润及血管损坏为主,因此可作为鼻腔血管掌心淋巴瘤[4]。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通常会表现鼻黏膜肿胀、出血、分泌物增多,继而发展为坏死性溃疡,部分晚期患者会侵袭鼻面部、眼眶等,会导致其眼球自由活动障碍,视力降低以及鼻面部肿胀等。因此在该研究实验中的27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误诊患者临床表现为鼻阻、鼻衄,鼻甲和鼻中隔瘤细胞组织肉芽性增生,继发性溃疡坏死等,符合上述病变发展理论;从而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限制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该研究中将针对该院诊治的27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早期误诊原因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得出:该组患者早期误诊主要表现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诸多方面,患者误诊时间均在3周~4个月之间。分析误诊原因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症早期无临床特异性表现等多种因素有关,从而突出活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的积极性和必要性,可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确诊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循证参考。因此,专科医师需要提高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症的诊断意识,对肉芽增生、鼻部新生物、鼻腔炎性改变患者经相应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是病情加重者,应该高度怀疑为该病患者。凡是临床疑似该病病例,需及时准确取其病变组织,配合免疫组化分析等技术,部分特殊患者需要进行多次活检,最大限度提高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诊断准确性。

导致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早期误诊的原因有多种,进一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①该病症临床发病率较低,无临床特异性表现,使相关医师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缺乏充分认识。②因为导致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变异较大,能见到小、中、大各种细胞,加之部分病变组织会并发感染,从而提高病理诊断难度,较易与坏死组织合并炎性进入混淆。③病理取材不恰当,由于临床病理组织活检取材较表浅,在显微镜下通常显示为炎性肉芽或坏死形态情况,不易明确鉴别炎症,从而造成部分疑难病例较难得到及时确诊和治疗。这一问题表明实施病理活检时需要在患者坏死病灶和病变组织交界位置取材,针对部分特殊患者应采取反复多次取材检验,组织块要够大,采用“咬切”避免因挤压而导致细胞变形,尽可能提高病理组织活检的正确率[5]。在该研究实验确诊结果中显示有8(29.63%)例患者经2次病理活检,6(22.22%)例患者经3次病理活检方确诊,这一结果有效验证病理活检的临床理论。

不同部位发生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变细胞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基本类似,在组织学方面,瘤细胞主要呈弥漫性浸润,通常围绕并侵袭、损坏周围血管壁,形成类似洋葱皮形状的改变,导致组织大面积坏死[6]。另外肿瘤细胞组织大小形态不一,常会出现数量不等的大细胞,在背景中含有大量混合性的炎性细胞。虽然大细胞表现数量不一,但这不能代表肿瘤恶性程度不尽相同。免疫表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主要表达为CD2、CD56,胞质CD3 ε为阳性,胞膜细胞为CD3阴性,绝大多数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例如:GranzymeB、Perforin及TIA-1)[7]。另外肿瘤也常会表达CD43、CD45 RO,偶尔会出现CD30阳性,其中原位杂交大多数为EBER阳性。上述理论恰好符合本研究实验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即本组患者CD3 ε/CD45 RO和颗粒蛋白酶B均为阳性,24(88.89%)例表达CD56,CD20阴性。同时该研究结果与姜璐、赵维莅、陈赛娟临床相关实验成果相类似,进而有效证实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依靠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以确诊的有效性、可行性[8]。

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炎症性病变:炎细胞大量浸润,局部形成溃疡,未发现异形淋巴细胞组织增生以及血管损坏现象。Wegener肉芽肿:主要特征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及真性血管炎,血管壁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破坏弹力纤维,血管壁阻塞。鼻腔低分化癌: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排列,显示出明显的细胞异形状态等多种病变类型区别开[9]。结合如免疫表型以CD56等NK细胞相关抗原,TIA-1及Perforin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临床表现以中线部位进行破坏性病变,原位杂交多数呈EBER阳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10]。另外医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细致检查其体格特征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确诊率。该研究实验中将该组27例患者确诊后均送至该院血液科进行合理治疗,但关于其后续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该研究因时间、样本量较少等诸多因素限制,尚未对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大量临床相关实验探索给予验证。

综上所述,临床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早期误诊原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分析其误诊原因,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便于总结检查经验,提高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确诊率,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润叶,李晔雄,王维虎,等.原发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3):231-233.

[2]罗加林,刘鲁迎,吴润叶,等.130例鼻腔和韦氏环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预后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3,22(3):180-181.

[3]刘景旺,郭庆乐,周瑞臣,等.CT和MRI在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32-34.

[4]施祝良,黄洁.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活检病理诊断19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412-413.

[5]陈瑞娟,芮庆林.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道[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2):232-233.

[6]徐进,罗晓红.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韦格纳肉芽肿1例[J].疑难病杂志,2013,12(12):968-969.

[7]魏立强,王景文.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14(7):438-440.

[8]姜璐,赵维莅,陈赛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2012,42(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