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管类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39:53

经管类课程论文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1)

2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2.1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对120名不同年级的经管类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77.5%。对这些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有着如下几个情况:

2.1.1举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比例较高,但案例教学法使用仍然不多。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管课程中使用基本情况,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在你的专业课堂中使用哪些教学?A多媒体;B案例教学;C举例教学;D实地教学;E其他。使用频率分别是:A经常,每堂课几乎都有;B不使用;C不经常使用;D其他。调查可知,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外,几乎所有的经管类课堂中都使用了举例教学,达到99%,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每堂课都有。但是案例教学使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只有23%的课程使用过,且使用频率为不经常使用。

2.1.2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总体上感到新奇,也存在困惑。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使用效果,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你对专业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效果感觉是什么?A满意;B不满意;C新奇;D无所谓。存在哪些问题?A案例选择不够得当;B讲授不够清晰;C互动不够充分;D同学发言不够踊跃;E教师引导不够有效。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感到新奇,也乐于参加。但对于其实际效果评价参差不一。主要可以归因于如下几方面:①案例选取不得当,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意义。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占到57%。很多学生承认教师普遍使用案例,也承认案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互动。但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还存在质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够以本我的角度主动去分析解决案例,而是被动地跟随老师讲解思路思考问题,最后也是以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盲目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②案例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不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过于经典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存在的共同缺陷是,很多问题或答案都是属于老生常谈,而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于这些案例中讨论的议题,可能都被盖棺定论或广为流传,所以要让学生再次去讨论,往往失去了新鲜度。③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全面发挥。尽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了讨论,但并没有积极发言,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凭借其广博的知识及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进入新的问题的讨论。

2.1.3案例教学形式有待于多样化。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形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改善方向,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请列举你在案例教学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请对老师改进案例教学形式提出一些建议。现在的教学往往遵循“案例———要点分析———点评”三步曲,缺乏一种引起学生共鸣的有效机制,在共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不少同学(31%)也提出了可以在课堂中请一些工商界专业人士,参与案例的教学。

2.2几点建议

2.2.1选择好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选择案例前,教师必须考虑它的教学价值,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一个好的案例最终都应该服务于自己课程中所要讲述的理论,在设计好核心问题的前提下,以发现问题———引起共鸣和争论———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循环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案例选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什么样的案例是好的案例呢?笔者认为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目的应该相对应,并且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有争议性,能够引起共鸣。案例应该能引发冲突,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辩论。三是有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要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教学过程应该分好层次,循序渐进。

初次接触案例的学生很可能感到陌生,教师应该结合已学的知识,做一些适当的背景介绍。随着讨论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进程不断地设置节点,把学生领向更深入的知识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案例可以从易到难,问题可以从普遍到特殊,教师的参与度可以从多到少。

2.2.3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广博的知识背景是保障。

教师应该是案例教学的指挥者与推动者,除了应当具备准备与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教师要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2)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也得以恢复,并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30多年的重建与发展,截至 2014 年,全国已有256多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中国行政管理专业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还不够成熟,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需求。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国内主要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选择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有这样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北京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这些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国内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开设的课程模块有:政治学类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法学类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管理学基础类包括管理学、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类社会学概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等;公共行政学类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行政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政策分析类包括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规划与方法等;研究方法类包括行政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类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公文写作、现代礼仪、电子政务原理、行政职能能力训练、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和其他类。

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课程体系的特点

文章所指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开设课程的类别,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十大类型模块。为了说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或者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我们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了对比,如表1、图1所示。

表1统计了各类层次普通高校(学士、硕士、博士)和本科院校出现的99 门专业课程、山西大学商务学院36门专业课程,反映的是十类课程模块在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和在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基于以上统计资料分析,关于不同类型高校间各模块类型课程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不同层次普通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的各课程模块分布折线图走势基本相同,这初步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大相似性。

在分析了一些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层次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除了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学科外,还有大量专业课程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体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复合型、跨学科性特征。

(二)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大,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从表1可以得出,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最高,管理类(18.89%)居第二,政治类(8.67%)居第三。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这一统计结果与我国学者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2003)等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观点相互印证。目前开设的经济学类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但经济类课程并不多,没有开设税收、公共预算、政府部门会计、政府部门审计、政府采购制度以及作为基础的会计学和审计学的课程。事实上,政府管理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知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和公共政策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

从表1和图 1 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公共政策类课程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比重均最低,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这体现出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法教育较为薄弱。我们发现公共政策类课程的比重,在学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和博士点高校中分别处于倒数几位,与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的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

文章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评价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选大四学生,因为大四的学生已经修完大部分课程,他们更清楚本专业课程情况。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84.6%,主要调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在理论课、实践课、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方面的看法,具体评价如下。

(一)对理论课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上的评价,通过罗列本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36门专业课程让学生选择哪些课程最重要。经统计分析,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公文写作》、《行政组织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公共政策学》和《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行政职业能力训练》《公务员面试》、《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事业管理》重要;6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学》和《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重要;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领导学》《地方政府治理》《企业行政管理》重要;认为最不重要、不需开设的课程是《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基层民主建设》。有24门课的被选率超过50%,占所有课程的66.7%;从学生对课程设置上的评价看,总体设置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不完善。在课程教育上的评价,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教育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4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理论知识;9%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育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

(二)对实践课的评价

在实践时间的安排和次数上:72.7%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与次数都比较短,9%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次数适当,18%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在实习安排与实习辅导:36.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辅导到位,也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但辅导不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辅导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并且辅导不到位。由于行政管理实习最对口的单位是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一个特殊的部门,专业化程度高,要求学生的素质较高,无法接纳大量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这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效果。

(三)对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评价

通过接受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2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很有帮助,54.5%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任何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法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提高了。通过问卷统计,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不明显。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调整

面对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和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基地,这要求普通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其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学科课程模块、专业模块、职业课程块。在学生掌握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各项实践能力。在现有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行政管理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在深入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秘书等工作。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求是多层次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

1.公共课程。公共基础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以进行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课程: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等)、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同一学科中各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为了将来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多样化和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因此,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三类: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除了必须有的学科核心课外,还应该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一级学科或跨学科基础课程,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类、公共政策类等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有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西行政制度史、公共组织理论、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理论成果、最新实践应用成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是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拓展与素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技能素质。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和比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同时可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现代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求具有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等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个人修身与素质、专业素养等综合素养。

4.职业课程。高等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太过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太少。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82%左右,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10%,明显偏小。学生只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却没有学到一些技能和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设置一些方法和技能类的课程,主要有公共管理统计学、行政案例分析与研究、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政府绩效管理、领导决策科学、普通逻辑学、公务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办公信息自动化科学等和其他文史哲、经管类等课程。

而就业市场更多地要求毕业生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主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职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整合通用知识、通用能力和学科课程,将学生知识和能力系统化,以达到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课内实践。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行政管理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整合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屈站.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基于国内1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 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1).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 :概率论;经管专业;教学方法

《概率论》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中量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是近代数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近代经济理论应用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概率论》课程不仅可以帮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知识去建立数学模型和分析数据,而且,《概率论》也是经管专业学生学习一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等等。《概率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经济、金融、管理科学领域的深入应用,已极大地改变了经济、金融、管理科学传统的研究方式,成为它们研究与分析的有力工具。

如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概率论》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讲授《概率论》课程的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几十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本课程的特点,对经管类专业进行《概率论》课程的教学得出如下体会。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一般学校的《概率论》课时在48 至51 个,近几年部分院校经管专业教学改革,把《概率论》的学分和学时缩减到了34 课时,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变化,这样就造成任课老师的教学任务加重,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基本知识讲解完,势必会缩减学生上课思考的时间,对学生接受和理解《概率论》课程的基本知识产生负面影响。

2.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时大部分学的都是文科,部分文科生在高中时从未接触过《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大学阶段接触《概率论》课程时,由于学校的教室和教师资源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都是合班来上,由于同一次上课班级基础不同、层次不同,如何既要照顾那些文科生又不能让理科生感觉学过的内容重复讲述成了任课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学习兴趣不高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概率论》入手难,概念多、定理多和难理解。而且要想学好《概率论》,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好,尤其是积分和微分的相关内容。高中阶段之所以选择文科,主要还是对数学不感兴趣,畏惧数学。又由于《概率论》课程的抽象性和理论内容的枯燥性,经管类专业学生往往认识不到《概率论》知识的用途,所学知识不知如何应用于实际,没有兴趣和信心再去认真学习《概率论》课程。

4.合班教学效果不理想

很多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师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都是采用合班方式授课,《概率论》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学生多,教室大,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会使坐在中后面的学生看不到黑板上的内容,对《概率论》的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5.课程体系单一

《概率论》课程体系在设置上缺乏交叉性。经济学、管理科学等很多领域都要用到《概率论》中的随机过程的理论来建立模型。但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在设置《概率论》课程时只注重基础概念,而忽视了多学科交叉。经管类专业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了《概率论》的基础理论,而无法将这些基础理论的思想借鉴到自己所学专业之中。

二、《概率论》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概率论》课程繁重的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日见突出,结合《概率论》的课程特点教师采用优质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可以极大的减少板书书写时间,教师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课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概率论》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持久。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概率论》的自觉性,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和自信的精神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的、生动活泼的以及创造性的掌握《概率论》知识和技能。

3.多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在学习第一章知识点时,课上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询问和做练习的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课下,可以定期答疑,答疑地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比如微信平台、腾讯平台等等现代交流工具,为学生答疑解惑。

4.通俗化教学

通俗化的语言教学可以使《概率论》知识的传授更易于接受,更贴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水平,使他们逐步的适应从抽象化的知识到实际问题应用的理解和转变。用通俗化语言进行实际教学时,借助现实问题和贴近学生专业知识的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多元化

《概率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而且不利于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必影响经管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把应用能力的考核也归入到现行的考核系统中。为寻求《概率论》与所学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用,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经管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情况,以课程小论文或课程报告的形式利用《概率论》所学知识和数学软件通过建立数学建模来解决某一实际经济问题,对完成上述问题的同学,可以将平时成绩给到满分,甚至可以多给10分,并直接计入总评。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可以得到逐步提高,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概率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教学改革的五点建议,希望通过以上教学改革,能够培养和激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概率论》课程的爱好和兴趣,让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真实的认识和体会《概率论》课程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且提高学生利用该课程所学方法和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课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参考文献:

[1]刘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计算机,2013,(18):40-43.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4)

为了保证经验案例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三类高校———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以及理科类院校———为经验分析对象,其中的综合类高校为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类院校为上海财经大学,理科类高校为华中科技大学。①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点,并且在国内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均有所建树,具有建设成就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三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情况,有关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办学思路、合作办学实践以及教育交流活动等其他信息。所有信息均来自上述学校的招生简章、官方网站以及有关专业建设的新闻报道。通过对三类不同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发现各类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取得了下列成果:

(一)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日趋完善

国内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课程分类日趋合理,课程设置专业性增强。从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分类看,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三大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优化,国内高校对现存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筛选,对课时、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比例等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专业方向课程,强化了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特征增强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教材选用、课程结构以及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特征日益增强。在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借鉴国外教材的产物,有的学校甚至直接以国外教材作为本专业教材。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之初较为注重引进国外相关理论课程,近年来则日益注重实证技术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重调整趋势也正在与国际接轨。在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环境方面,增强了国际合作办学、学术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我国高校与国际合作办学可以从中学习国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而互派本科生和访问学者、邀请国外学者讲学、聘请外籍客座教授则在专业建设、教学方式及方法等方面博采众长,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教学骨干,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应用技术性课程有所增加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内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偏重国外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近十年来的突出特点则是注重专业课程中实用方法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国内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强化了案例教学等手段,加强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体现了注重分析方法与技术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特点。其次,为加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建立电子政务等实验室,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能力。同时,各类高校还以未来就业趋势为导向,积极开设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发现国内三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三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

综合类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完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建设成果斐然,在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安排上国际化程度较高,这是其优势所在。不过,综合类院校的问题是:追求全面的和有理论深度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在凝练课程体系特色方面则略显单薄,实践环节安排相对偏重学术能力,操作环节较弱,所培养的学生多为理论研究型人才。理科类院校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底蕴,在管理定量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建设方面独具优势,这是理科类院校的长处。理科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有能力增设有关公共项目、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化课程,课程质量较高,实用性强。但与综合类院校相比,理科类院校在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上存在着理论课程相对薄弱,重实用性课程而轻理论性教学的问题。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具备综合类院校基础理论优势和理科类院校的科学技术专长,课程体系安排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如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公共部门审计、公共财政学、管理学原理等方面的课程。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还未能把自身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与公共管理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难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财经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前述两类院校的同质性远大于异质性,这既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使然,也与自身探索力度不足有着一定的关联。

(二)三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共同点

当然,三类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也有相同点,显示了国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第一,各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基本相近,差异性小。这种共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学科内容和教学规律的产物,其次与教育部对各类学科及其专业的制度规定有关。不同类别高校公共管理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对自身特点或者专长的充分考量,体现了同质化的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第二,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广义上还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所占学分偏高,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例②(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达到了36.2%,而学科基础课程占了37%;专业课程课时量占26.8%,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占比19.9%,专业方面课程占比6.9%,合计26.8%。当然,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占总学分偏高是各类高校的共同问题,因为这类课程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高校无权对此进行删减或调整。第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内部结构安排不尽合理,毕业论文及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上占比偏高。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见图2),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和科研训练本应由专业课程承担,尤其毕业论文撰写的学术性高于其社会实践功能,毕业论文占学分数过高挤占了其他类型课程的课时,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49-02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基于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经济法学已逐步成为经管类专业如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必修课。经济法学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动态变化大。通常所说的经济法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体系是按照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划分的。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与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不同,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按照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体系来安排的,相应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与专业需求的矛盾

经济法是我国法的体系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法的部门,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法学包括该部门法的理论、制度及规范,内容体系由体现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各种法律规范构成。经济法学的教材众多,比较常见的是概论加分论。分论部分一般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种划分体现法学体系和法的部门划分的严谨性。

但是,按照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学内容体系进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按照此体系学生可以了解市场规制及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但与经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如公司法、合同法等都未纳入课程内容。这些法律属于民商法范畴,由于经管类专业的课时总数限制,一般不再开设民商法课程,只开设经济法一门法律类课程,导致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这些重要法律学生反而未能学习。二是充分考虑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把经济法和商法兼收并蓄向学生讲授,忽视了向学生阐释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导致学生对法的部门的划分、经济法的概念及内容体系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2]因此,根据专业的不同,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凸显必要。

(二)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普遍偏少

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能够在工商企业等从事经济工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结构,再细化为课程设置,课程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的课时较多;再加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大型作业、实践性课程等,经管类专业的课时总数普遍较大。因此,可以给经济法的课时一般不多,经过对几所高校的经管学院的调研可见基本在30~50学时之间。经济法学内容庞杂知识点多,导致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少,进度紧张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存在偏颇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逊于本专业课程,另外由于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很多学生觉得法律条文枯燥,更加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更加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作用,在经济法教学中被广泛采用。[3]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案例选择忽视专业的需求差异。从笔者所在经管学院几个专业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公司业务的相关案例比较感兴趣,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更关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宏观调控相关案例的关注高于其他专业。如果同一套案例应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专业针对性较差,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案例教学与知识讲授的关系。知识点的阐释和讲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案例教学,反而忽视了知识讲授的重要性,或者出现案例教学与知识讲授脱节的现象,都不利于学生法律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改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经济法学内容体系

构建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尊重部门法划分的严谨性,二是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绪论部分必不可少。在绪论部分严格按照我国法学体系介绍各个部门法的划分,让学生明确经济法地位与范围的同时,对法的体系有正确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相关法律打下正确的理论基础。

2.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确定经济法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比例。从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的目的是为专业领域服务,内容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活动必备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经济学专业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可以作为重点。

3.兼收并蓄合同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下合同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合同法作为重点内容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时能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4.重视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将来有序竞争,遵守法制。

关于按照法学专业的内容体系开展教学,还是兼收并蓄经济法和商法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学院5个专业,11个班的级317位同学的问卷调查中,有76.97%的同学认可课程组教师构建的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体系。

(二)对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安排

1.对先修课程做梳理,授课专业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否开设民法概论,理清先修课程对开展经济法的教学是有影响的,涉及到在经济法课程中是否要补充民法基本理论。

2.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的开课学期。了解经管类专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税收等课程的学期安排,与专业负责人沟通,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所在学期。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衔接贯通,适应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重视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因为经济法的学时有限,为了更好的适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在与专业负责人沟通的基础上,开设与经济相关的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比如理财方向开设税收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这样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本校经管学院的调查问卷来看,关于本专业选修类法律课程的选择,工程、物流、国贸、工商的学生对各自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的选择率分别65.45%、77.97%、86.11%和61.40%,远高于总人数中对该法律制度的选择比例,充分反应了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三)优化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效果

经管类专业的法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现实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要的。优化案例教学可以改进教学效果。

1.选择适合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差异,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任务开始前,关注学生的专业方向,明确经济法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针对专业需要精选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

对性。

2.充分运用小案例进行法理阐释。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课程课时少的实际,考虑他们先修课程不充分,针对重要的法律知识点,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进行法理阐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调查中95.9%的同学认为针对较难理解的法律规定用小案例进行法理阐释非常

必要。

3.注意典型判例的讨论安排。调查中关于对典型法院判例的讨论,有67.51%的同学认为穿插在课堂理论讲授过程中与知识点衔接展开更合适,而不是在章节结束之后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如何将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有机结合避免脱节提出具体要求。针对案例讨论过程,有44.16%的同学认为可以由同学们完全发散式的讨论,而54.8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事先设计好思考题,先由学生发散式讨论,教师还是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案例讨论进行充分准备凸显重要。

4.关于视频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94.01%的同学表现出兴趣,超过课程组教师的预期。这对经济法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媒体,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进行剪辑改编使其适合于课堂教学都提出要求。

三、结语

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培养质量相关,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本文仅从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优化案例教学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外做好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注重知识面的拓展,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师资团队的进修与提高都是加强经济法教学的重要方面。随着立法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会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 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辉.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2(5):157.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7)

二、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重建与发展,行政管理所属的公共管理学科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学科之一。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而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与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东、中部知名高校相比,在学科建设历史、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实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本文选择了10所设有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为分析对象,包括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和四川理工学院等,通过对其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优化课程体系的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前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基本上与东中部地区的一流名校一致,而且政治学类和公共行政管理类课程明显多于其他类别课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意个别大学的特殊之处: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视法学类课程,开设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主要课程。此外,也有部分高校的核心课程中没有法学类课程,如重庆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电子政务的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电子公文及档案等主干课程;⑶重庆理工大学确定了现代秘书方向,并开设了商务秘书实务、策划学等课程。

三、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核心课程体系存在趋同化现象,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不够鲜明作为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其多数文科专业的建设工作普遍处于起步不久、发展滞后的阶段,与全国范围内同一学科发展良好的大学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与本校诸多优势理工类学科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差距。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许多大学更是在最近十年、甚至五年内才开始兴办。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难免会以东中部地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历史长、科研教学实力强的一流名校为榜样来进行设置。东中部地区的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西部地区正在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客观上存在着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不同。尤其是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到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更应该立足当地实际,为西部地区培养更多优秀的、留得住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如何能够体现出本校该专业的特色,是我们优化课程体系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二)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技能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里更加突出基础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而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实践技能类课程的关注。而作为交叉学科诞生的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非常鲜明,理应注重专业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是作为以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人才见长的理工科大学,更应该在重视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为西部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同时,在基础理论类课程中,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课程的比重相对于管理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等课程而言要大一些,有些高校的核心课程甚至没有包括法学类、政策学类课程。作为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就业的地区、部门、层级等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培养适宜于基层地方政府建设和企业等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而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课程的比重较大,则易产生“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另外,无论在政府部门还是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均需要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政策学等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支撑。由此,笔者认为,重视基础理论类课程,而相对忽视其他学科,尤其是对提高行政管理实践应用能力有重要作用的学科,一定程度上会给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核心课程定性化取向明显,定量化取向不突出我们知道,理工科大学一般以工科为主干学科,并且以相关理科为支撑学科。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因此,“具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等就成为理工科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内容。理工科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理应学习和吸取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长处,突出“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同时,随着行政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方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日益深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定量分析和工作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从表1中可以看出,多数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仍然过多地倚重抽象理论,定性化取向明显,定量化取向不突出,相关课程数量较少,主要有政府经济学(含公共经济学,8所)、经济学(6所)、社会统计学(4所)等几门定量类课程。作为理工科大学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如果缺乏“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特征鲜明的定量类课程,既无法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行政人才量化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要求,也无法体现理工科大学的办学特色,从而失去相对文科类大学而言的比较优势,并最终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

四、优化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一)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以指导课程的设置如同当前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存在着现实的发展差距,我国高等院校的地区间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前,我们无法要求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向中国一流名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看齐,无论是在办学“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二者都存在着现实的差距。因而,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西部地区政府管理、企业发展以及公共事业单位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对本校办学特色的准确把握,从而确定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作为立足川南、面向四川、服务西部的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无论是生源地还是就业地区均具有典型的“西部”特征。而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十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无论是城市、城镇还是乡村,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上升均成为该区域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紧密地把握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培养能够立足西部,扎根西部,服务西部,推动西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从而有效地指导专业课程设置的完善。

(二)在系统把握本校办学历史和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西部地方性理工科大学历史上均以某一类理工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在系统地把握本校办学历史和优势理工类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管理学科天然的复合性、交叉性特征,在本学科基础课程规律化发展的同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作为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专等三所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理工科大学,合并之初所创建的行政管理专业既可以依托原有的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学科平台打好专业建设的根基,又可以借鉴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理工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既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人文素养,又注重培育其科学精神,形成“基础扎实、文理兼融、能力至上、发展多向”的办学特色。一方面,理性地对待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容易形成的“单一政治学取向”或“单一管理学取向”,应“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3],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某一类学科的取向之中,应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地将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政策学类等课程包含其中,突出行政管理学科的复合性和交叉性特征;另一方面,广泛地学习自然科学思想,合理地加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锻炼,通过对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科技创新等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其将来在地区产业规划、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管理等实践领域打下基础。总之,在培养该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的学科特征,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三)克服基础理论类课程比重大、定性化取向突出的问题,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体现“基础与实践并重”“定性与定量兼顾”的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同时,它又是根植于政治学和管理学两大基础学科之上并融合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基础理论轻实践要求”或者“重定性轻定量”等思路都是不足取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地方性理工科大学一般都以“重基础、强实践”作为自己的办学指导思路,强调培养能够服务具体生产领域的应用型工程人才。由此可见,在此类院校中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更应该强化“基础与实践并重”“定性与定量兼顾”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帮助学生主体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的综合能力。这样既很好地体现了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又能够满足西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兼顾学生主体的就业要求,可谓一举多得。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为了体现“基础与实践并重”“定性与定量兼顾”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合理地安排基础理论类课程与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尤其是需要适当地增设定量化课程。鉴于学分制的具体要求,包括课时数和选课学生数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很难将所有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学习需要的课程都开设出来。因此,我们需要适当地减少基础理论类课程的比重,相应地增加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或者采取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途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具体可以做到:

(1)保持原有的核心理论类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市政管理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并有效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课堂讨论、学习型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增强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地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型小组,并分别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

(2)适当地增加定量类课程,尤其是面向西部基层地区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更加应当重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定量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例如,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等,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设有关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镇开发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8)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具备商学素质的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基于此,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提出加强学生的商学素养,并付诸于实践,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经济学课程。本文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完善专业课程结构,拓展专业发展方向

合理的课程结构应是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拓展专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讲授经济学基础原理与方法论,普及市场经济基本常识,掌握各种具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课程。开设本课程对于非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拓展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在外语系、计算机系、人文艺术系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此门课程,经过多年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外语系的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经济学基本知识相结合,可向国际贸易方向发展,拓宽了专业领域。计算机专业学习相关的经管知识,可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人文艺术系的新闻专业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经管类知识相结合,向财经新闻方向发展,能更好的胜任今后工作需要。由此可见,在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经济学教学不但能强化专业技能,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二)培养学生商学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以强化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目的。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开始从单纯的具体岗位的单项技能,扩展为管理者技术技能、理论知识、商学素质等合一的综合能力。这要求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将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调控经济的方针政策,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环境。

(三)课程综合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各高校对实践性教学越来越重视,这必然要求调整传统的课程学时结构,做到在较少的理论学时内,高效率地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财经院校非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此类院校的天然优势,明确经济学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经济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非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经过简化处理之后,也可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理意识;二是结合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三是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今后就业领域。这三方面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层层相扣的。第一方面目标是课程的直接首要目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论,形成初步的经济思维。在第一方面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内在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自己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之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商学素质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安排

各个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分布特点,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本课程安排16课时,每次2课时,分8次上完。学生可以以系别、专业为单位编排上课班级。具体上课可采用讲座形式,把本课程内容分解成八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每一部分以案例、原理、方法论贯穿起来,重点突出,通俗易懂。这样做既考虑到了非经管类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也兼顾到了课程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为了突出经济学的实践应用性,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企业角度的经济学为主线,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应用经济学知识相融合,介绍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微观经济内容、宏观经济内容、国际经济学内容,按照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分为微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基础、国际经济学基础三大板块,总共八个部分(对应八次讲课),并据此组织编写教材。

第一,通过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微观经济学的4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在第1部分中,提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经济资源开始的,因而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出市场经济价格理论,分析供求关系。由供求关系联系到供求双方消费者和生产者,并在第2、3部分中分析他们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成为调节货币和资源流动的信号。据此展开第4部分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内容的论述。通过微观经济学4个部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上把握经济问题,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经济理论支撑,达到培养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结合南昌商学院的实际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经济理论的阐述不是照搬经济学教科书,而是站在企业的视角进行阐述,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通过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整个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阐述开始,介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评价指标及其经济意义,引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使学生对宏观经济整体的运行有较好的理解。同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使整体经济运行偏离预期的目标,产生宏观经济的波动,需要政府进行调节,由此阐述宏观经济政策。当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从企业经济学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企业的视角,介绍有关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重点探讨政府的宏观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外部环境依据。企业经营者只有深入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预期经济政策对企业诸方面的影响,才能用战略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制订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三,国际经济学基础先介绍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性。首先,由国际贸易产生了国际收支问题,从而引出贸易保护内容,进而分析从企业角度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其次,简单介绍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常识,探讨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与进行国际投资时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及时规避风险等问题。

上述三个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罗列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合起来,其中每一部分不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完整,但整合以后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内容体系,形成企业角度的经济学。从南昌商学院的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也符合“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四、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符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并以上述第三部分内容体系的构建为指导,编写一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对于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笔者依据南昌商学院这几年的实际教学得出了课程教材建设的几点体会:

第一,根据财经院校非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编写出版适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按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突出经济学教育的特色。既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应着眼于企业经济管理岗位的诸多实际需要。

第二,改变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原理、范畴、概念为主线的传统教材结构形式,采取以主题或讲座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并兼顾趣味性。例如,阐述某一理论时,用案例分析引入,或介绍了理论之后,用案例来论证等。在叙述上,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的相结合,即除了在文字上论述理论、思想、方法外,尽可能地运用流程图、示意图、例表以及模型等加以规范,以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第三,注重知识传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即在教材中附上案例分析题和实训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10).

2、李学毅.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办学特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3、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9)

共同课  公共课  03707

00051

00024

0042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普通逻辑

教育学(一)  03706

00009

04184

02198

00420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线性代数(经管类)

线性代数

物理(工)

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

00020

00022

00023

0219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工专)

高等数学(工本)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3708

04729

00012

00015

04183

000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语文

英语(一)

英语(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心理学  经济类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54

00150  管理学原理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44

00053  企业管理概论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法学类

00245  刑法学

05677  法理学  计算机类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02326  电子技术基础(三)

操作系统

一、面向社会开考专业(专科)

考试专业及课程 7月13日(星期六)  7月14日(星期日)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序号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1  A020105金融  00043

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企业会计学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  A020109国际贸易  00091

00076  国际商法

国际金融  00089

00088  国际贸易

基础英语  00092

00094  中国对外贸易

外贸函电  00093  国际技术贸易  3  A020201工商企业管理  00043

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企业会计学  00146

00065  中国税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47

00144  人力资源管理(一)

企业管理概论  4  A020203会计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65

0014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中国税制  00067

00155  财务管理学

中级财务会计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5  A020207市场营销  00043

0017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谈判与推销技巧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77

00180  消费心理学

企业定价  00182

00144  公共关系学

企业管理概论  6  C030112法律  00247  国际法  00245

00223  刑法学

中国法制史  00261

00242  行政法学

民法学  05677  法理学  7  A030301行政管理  00312

00043  政治学概论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07

00341  现代管理学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040

00163  法学概论

管理心理学  00147

00182  人力资源管理(一)

公共关系学  8  A040103小学教育

00409  美育基础(选)

9  A040106教育管理

00107  现代管理学

10  A050102秘书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315

0034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040

00345

00163  法学概论

秘书学概论

管理心理学  00509

00182

00144  机关管理

公共关系学

企业管理概论  11  C050114汉语言文学  00429

00535  教育学(一)(选)

现代汉语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29  文学概论(一)

12  C050207英语语言文学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13  A050409美术教育  00429  教育学(一)

00031  心理学  14  A080701计算机及应用  02316

02318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  02198

04730

04732  线性代数

电子技术基础(三)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342

0232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操作系统概论  15  A080704电子技术

02198  线性代数

04729  大学语文  16  A080801房屋建筑工程  02391  工程力学(二)  02387

02394  工程测量

房屋建筑学  02396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2400

02389  建筑施工(一)

建筑材料  17  A090101农学

04729  大学语文  18  A100701护理学

04729  大学语文  19  A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

04729  大学语文  20  A082207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84  计算机原理  02141

000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础会计学  02382

00342

00144  管理信息系统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企业管理概论  21  A100801药学

04729  大学语文  22  A090501水产养殖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23  A020118餐饮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77  消费心理学

24  A020231劳动和社会保障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25  A020228物流管理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选)  26  A020163调查与分析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27  A020245酒店管理  03963  酒店管理实务  03957  形象塑造  03955  旅游基础英语  03958  饭店服务心理学

二、面向社会开考专业(本科)

28  B020204会计  00149

0005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29  B020208市场营销  00149

0005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企业会计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83

00186  消费经济学

国际商务谈判  30  C030106法律  00249

00230  国际私法

合同法  00246

00263  国际经济法概论

外国法制史(选)  00227

00169

00258  公司法

房地产法(选)

保险法(选)  00233

00257  税法(选)

票据法(选)  31  B020115经济学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32  B030302行政管理学  00318

00312  公共政策

政治学概论(选)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加)  33  C050105汉语言文学  00812

0082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

汉字学概论(选)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0081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选)  00540

00815  外国文学史

西方文论选读(选)  34  C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  00836  英语科技文选(选)  00094  外贸函电(选)  00600  高级英语  35  B080702计算机及应用  02331

02333  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  02326  操作系统  04735

02197  数据库系统原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36  B020102统计  00055

00058  企业会计学

市场营销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37  B020104财税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1

00067  社会保障概论

财务管理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38  B020106金融  00058

00076  市场营销学

国际金融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67

00078  财务管理学

银行会计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39  B020110国际贸易  00097

00055  外贸英语写作

企业会计学  00101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0099  涉外经济法  40  B020202工商企业管理  00154

00149  企业管理咨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00054  金融理论与实务

管理学原理  00067

00153  财务管理学

质量管理(一)

41  B040108教育学  00471  认知心理(选)  00466

00465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72  比较教育(选)  00467

00453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法学  42  B050410美术教育

00745  中国画论  00744

00688  美术鉴赏

设计概论(加)  00743  雕塑  43  C050305新闻学  00659

00312  新闻摄影

政治学概论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529

00643  文学概论(一)(加)

公关心理学(加)  00182  公共关系学  44  B050104秘书学  00312

00043  政治学概论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加)

00261  行政法学

45  B040107教育管理

00465

00466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加)

00453  教育法学  46  B040102学前教育  00399

00403  学前游戏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3

00409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美育基础(加)  00467

00885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47  C030108律师  00247

00249

00230  国际法

国际私法

合同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27  公司法(加)  00233  税法(加)  48  B080307机电一体化工程  02245

02199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194  工程经济  02200

02197  现代设计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49  B100702护理学  03005

03009  护理教育导论

精神障碍护理学  04436  康复护理学(加)  03010

03201  妇产科护理学(二)

护理学导论  03007

00182  急救护理学(加)

公共关系学  50  B020121调查与分析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51  B020119餐饮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15  英语(二)  52  B020232劳动和社会保障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53  B080709计算机网络  02331

04749  数据结构

网络工程

04735

04751  数据库系统原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

04741  互联网及其应用

计算机网络原理  54  B082208计算机信息管理  03173

04757  软件开发工具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3

04741  操作系统概论

计算机网络原理  55  B020229物流管理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选)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选)  56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语文方向)  09338  课程设计与评价(选)

09288

09277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加)  09290  初中语文学科基础  57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数学方向)  09338  课程设计与评价(选)

09288

09277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加)  09293  初中数学学科基础  58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英语方向)  09338  课程设计与评价(选)

09288

09277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加)  09296  初中英语学科基础  59  B040125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方向)  09338  课程设计与评价(选)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9288

09277  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加)

三、合作开考专业

60  A030103监所管理

(专科)

05677  法理学  61  C030403公安管理

(基础科段)

00245  刑法学

62  C030401公安管理

(本科段)

00015

04729  英语(二)

大学语文  63  B030109监所管理

(独本)

00015  英语(二)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10)

中国分类号:H319. 1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综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学科[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成为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系统开发原理的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分析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前续课程少

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理论较多,综合性强,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透彻理解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2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有些没有安排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些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安排实践课时太短,实验教学方法不合理。我国高等院校在很多课程中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却没得到好的推广,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有宏观的管理视角,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很多教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这类教师在案例的讲解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案例教学法很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教学改革目标入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3.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优化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间的前后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先导课程的重要性,先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与该课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课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基础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课程应尽量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较为合理。

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应将信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材中,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优化。在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经管类学生.应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当作经管类课程来学习,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化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再者,针对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数据库技术、JAVA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尽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3.2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通过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既懂管理和经济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将相关理论的前沿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提高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和宽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前需要阅读的书目、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辅助学生课前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开始从简单问题开始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的制作,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提升讲解的难度和深度。在课程讨论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等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课程听课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不是软件开发课,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点不在于软件开发本身,具体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模拟训练和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来完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首先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讲解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思路。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主要部分,可添加相应的案例,在课程中让学生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等,同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让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出相应的过程文档,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实际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软件的功能进行ERP沙盘模拟训练等是不错的方式,可以以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去,体会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人分析,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 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杜,2009.

经管类课程论文篇(11)

随着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新文科教育战略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以此为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响应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建设的号召,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应对国际社会的不断变化,科学规划与市场相链接的课程结构,创新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经管类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多元融合

目前,经管类专业作为与社会产业服务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课程体系之间较为独立,传统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在通识教育不足的基础上过早进行学科教育专门化,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新文科建设纲领下,经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重新梳理,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更综合的学科范畴,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多重交叉,不断深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冗余的问题

在传统经管类专业的学科教育中,部分高校也进行过课程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一些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重复、冗余的问题。国内学者也对经管类专业的课程重复情况进行了研究,以管理学类课程为例,据统计,管理学类课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复,分别是管理原理方面、饭店原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市场营销方面、财务管理方面,以及经济学方面的重复[1]。为了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大部分的课程以理论作为基础,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论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重复的。为了使知识点更好地衔接,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也是有重复的,关联程度越高,重复程度也就越高。如果设置一个课程群,将关联程度高的课程以学科的知识体系划分,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划分,将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冗余的问题。关联程度高的课程群设置离不开跨专业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同一知识体系下的课程归到一起,而是需要打破现有课程体系,重新设计课程类群,这样才能实质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满足新文科经管类专业的建设需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文科的建设纲领对创新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使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新文科的知识体系要求多维度、多视角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兼具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基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理科、工科等知识的专业课程群,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建设体系,构建“专业化+融合化+实训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使学生具有数据思维、工科思维、交互思维、经管思维、哲学思维等多种思维,具有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文科经管类专业的建设需要。

二、经管类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缺乏清晰规划

对于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建设来说,一些高校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人才培养定位缺乏清晰的认知和规划,缺乏实际的社会调研,从而也就缺少对教学体系的科学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变化,以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转变[2]。高校缺乏科学的专业建设认知,使经管类专业建设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甚至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增加了就业难度,使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更加缺失。

(二)跨学科教师团队建设不完善

跨学科课程体系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共同打造,一些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搭建只存在于字面意义,很多跨学科教师只是被机械地安排在学生的课程中,并未参与专业建设的讨论,未能深度挖掘跨学科教学的意义,达不到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建设标准。同时,学生对非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在心理上不认同,从而形成不认真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利用,极大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传统意义的教学与实际脱节

我国高校的教学特点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体,教师教学起主导作用[3]。这种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知识互动。若教材内容不随社会实际更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则大部分是以老旧过时的案例信息为主。在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若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会使学生接受不同学科的脱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实际变化的信息的理解,阻碍对高社会适应性的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进程。

三、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新文科战略纲领下,传统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融合创新,打破学科细分,突破学科壁垒,打造新型课程群。

(一)课程体系的运转框架

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运转框架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建设以社会产业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教育理念层面,高校把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和知识运用作为工具,其中理论学习以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为主,专业学习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而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则主要通过实践教育完成;在教学实践层面,在统筹大纲的基础上规划专业教学的培养方案,构建出基本的课程框架结构,通过专业课教师对内容的融合,使设计的课程得以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反馈,进而评估内容建设是否合适,再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

(二)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

在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更多体现的是通识公共课、经管类专业教育课、实践创新课程线性层级结构(见图2)。经管类专业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通识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外语教学”等;一般从第三学期开始接触专业教育课程,其中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从第五学期开始,课程中开始穿插实践创新课程,如“数学建模”“学科竞赛”“沙盘模拟”等课程。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一直在沿用。然而,这种线性的课程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不融合、遗忘率高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融合,将线性层级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创新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关联度高的课程串联起来,而是将课程体系形成网状向周围扩展,形成“专业化+融合化+实训化”的模块体系(见图3)。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将通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重组,在不同学期的课程设计中融合各方面知识内容。比如,第一学期不是单纯的通识教育,而是穿插专业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践,而不是到了第五学期再进行实践。将通识公共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编程”“数据库管理”及“外语教学”联合起来;将实践创新课程中的“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联系起来,通过数字模型的构建去分析通识公共课程中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社会现象,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创新课程体系能够打造与理科、工科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融合实践创新课程,更大程度地提高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打破思维疆界,发散学生经管思维,融合数据思维及交互思维等。

(三)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维护

1.结合院校特色当前中国高校各具办学特色,一些以“理工”“科技”“商业”等为特色的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需要深度融合院校特色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借助院校特色学科整合资源,打造院校特色与经管类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集中力量改革创新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学条件等,培养熟悉特定行业并具备在该行业从事经营管理业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社会职业参与感较弱,因此经管类专业应多维度地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引入Python教学,鼓励学生进行金融建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与其他高校进行模拟实务比赛,或者进行外贸函电写作比赛;在管理学专业课程中引入沙盘模拟等。以“一专多能”为原则,发挥“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在国际贸易、金融、管理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将哲学、信息科技、外语等其他学科融入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5]。3.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中,多是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打分,教师也以最终的期末成绩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双箭头”式的评价方式存在很多漏洞,如以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全面,教师也很难拿到学生的客观评价,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良性运转,各高校需要针对学科特点改革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多维度多角色评价机制。对于跨学科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可由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践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专业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互相评价,这样可以较为公正客观地评价课程的开展效果。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对知识的转化能力也要进行深度考核。最后,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公开透明、公正客观的前提下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对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改革的热情。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专业性、高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新文科的专业建设是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不仅能够改善课程内容重复、冗余等问题,还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多元融合。各高校应根据实际的社会调研和院校特色,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打造高质量的跨学科教师队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2]谭丽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展望,2016,26(7):356.

[3]牛文华.探究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4(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