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患关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01

医患关系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篇(1)

2“病为本”:患者的视角

“病为本,工为标”。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自觉履行“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尊重和信任医务人员,主动配合与参与治疗”等患者应该履行的义务。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的密切合作。《素问•汤液醪醴论》讲到,即使医生的诊断、治疗皆得法,并与患者像亲戚兄弟一样相处,每日都能观察患者音声、五色的变化,但是却不能治愈疾病,原因就是患者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积极配合治疗,未能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所以《内经》指出“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病人身体的康复,医生的治疗是外因,患者正气的恢复,患者的理解、信任、支持与积极配合等则属于内因。《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对于疾病,如果病人不愿意治疗,医生主动治疗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面对患者,医生不仅要治当下的疾病,更需治生病的人,应将治病与治人、治身与治心统一起来,既治疗疾病,更要恢复病人的精气神,调畅病人的情志,使病人身心健康和谐。《素问•疏五过论》言,医生治病应当了解病人社会地位的变迁,生活境遇的变化。对于先贵后贱、始富后贫的病人,医生要致力于转变病人的精神,精神不能恢复,则“病不能移,医事不行”。病人精神的转变,除了医生的说服、开导以外,病人的主观意志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转则病转,病人的配合、参与及改变,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除了生病及时求医治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养生保健,发挥“治未病”的主体性。《素问•上古天真论》并不讲如何治病,而是讲人之病苦、病苦之因以及应对病苦的方法———养生。人们要遵循圣人的教导,从形、气、神3方面调养身心,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此方可终其天年。《内经》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言说了怎样养生,以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医患关系论文篇(2)

1.2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工作自主性、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1.3护理质量“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指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见表3。

2讨论

一所医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生存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产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产妇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群体,出于对自身及围生儿健康的关心,她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常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报道指出,全国医患纠纷中妇产科约占1/3[5]。戴爱秀[6]对本院医患纠纷调查发现,妇产科发生的护患纠纷占全院护理纠纷的29.21%,指出护患纠纷不仅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对护理人员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有研究表明,产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护患沟通不善以及患者或家属本身的因素等[7]。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具有可靠性及参考性[8]。“双满意调查法”就是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而双方满意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患者”“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开展双满意调查活动,有助于在了解医患双方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科实施双满意调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表明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护患关系的方法。通过发放双满意调查表,医院及科室能够通过患者的反馈及时掌握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医患关系情况,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对表现好尤其是患者点名表扬的护理人员,科室除通报表扬外,还在绩效考核方面予以充分体现,体现“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绩效考核原则,并直接与评优、进修、晋职等挂钩,使护理人员个人发展机会增多,获得职业成就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改善工作环境[10],搞好与医生、护理人员及与患者的人际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主动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医患关系论文篇(3)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4个小区居民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回收率为97.58%。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被调查者采用自填方式完成问卷,现场收回。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认知、媒体报道评价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讨4个方面。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率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0.01。

2结果

2.1调查对象

社会人口学特征男311人(51.4%),女294人(48.6%);城镇来源402人(66.4%),农村来源203人(33.6%);年龄分34岁以下、35~59岁、60岁以上,分别占55.7%、40.5%、3.8%;家庭年收入分为3万元以下、3~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分别占32.4%、25.3%、22.5%、19.8%。

2.2居民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

结果显示,居民中认为医患关系一般和比较和谐的比例分别为28.9%和22.8%。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的只有14.2%。性别、婚姻、法律知识、职业等因素在徐州市居民中对医患关系现状认知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文化程度和年收入影响居民对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居民对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

信息来源有多种渠道,超过半数(54.2%)居民表示自己对医患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媒体报道。83.1%认为媒体报道比较可信,应引起重视。对于媒体报道在医患关系中所起作用,21.3%认为报道客观真实,对医疗体制改革有着积极影响。41.2%认为比较片面,报忧不报喜,不利于医患关系。剩下3.8%认为报道极不科学,只为吸引公众眼球而放大个别现象,引发社会秩序混乱。

2.4不同经济状况居民对引起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的认知比较

针对所有被调查对象,从医疗方面进行评价,认为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首要原因是医疗费用高,其次是医院制度不完善。但在年收入3万元以下与3~5万元人群中,占第1位为医疗费用高,第2位为医务人员过分追求利益;在年收入5~10万元与10万元以上人群中,占第1位为医院制度不完善,第2位为医疗费用太高。

3讨论

3.1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得到广泛重视,社会各方都在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半数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总体和谐,医患之间是多种关系的复合,双方地位平等,可见居民对于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比较理性。调查还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对居民医患关系认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年收入水平,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认为医患关系和谐的比例也在上升。

3.2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探讨

关于居民对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认知,医疗费用高占了最大比例。因此,笔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经济状况居民对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方面主要原因的认知情况。收入水平不同,人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医疗费用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低收入人群中更加突出。从这点来讲,一方面就要求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规范收费行为,杜绝重复收费、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扩大检查范围与治疗范围收费等行为,做到“合理住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除此之外,医院应将医疗成本降至最低,减轻医疗费用水平,并建立一些优惠政策,保证低收入人群能病有所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在卫生事业中的投入,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保障全民健康水平。

医患关系论文篇(4)

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同时又要求医院自身发展、承担社会公益性的职能。政府每年对医院的财政拨款根本解决不了医院职工的工资;同时又要求医院有高端技术人才、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又要医院收费价格低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最终体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

1.2患者对医院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人们对健康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治疗是有限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发生,医生的服务难以百分百满足患者的要求。

1.3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认可度不高

由于医生与患者间存在着对医学知识、医疗资源掌握上的不对等性,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了纠纷,社会舆论总是将医院存在的问题或不良的现象无限放大,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使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2充分认识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2.1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医风的好坏,不仅是医务人员社会形象的展示,也是医院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群众就医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优良的就医环境、温馨的服务环境,让群众来院就诊从生理、心理都能得到治疗。群众满意了,医患关系和谐了,医院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2.2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保证

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来说,首先是职业道德,第二才是技能。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人”负责。而医院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高尚的医德、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医院只有通过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德修养,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才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依赖感,医患关系才能逐渐走向和谐。

3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1加强医德医风制度建设,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一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医德医风制度,既可以有效地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以充分体现患者的需求,从制度上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保障。二是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度从制定到落实是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医院的管理者不断监督、不断督促,将制度的落实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三是要与患者有一个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医院在病房、在科室、在医院都要建立与患者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院后,成立客服中心,对来院就诊的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医院的全面咨询宣传,出院后及时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的愈后。

3.2树立医学人文思想,更新服务理念

第五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提到“现在是到了强调医学科学的“人文性”的时候了,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老一辈医务人员一生在顺境或逆境中都坚持的“患者至上”的人文精神。”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的人文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名言,正是体现医疗的人文关怀。做为管理者在要求医务人员对病人多以人文关怀,以饱满热情去对待患者、以良好的状态去对待工作,那就要让员工深深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关怀,让员工从内心自发地愿意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如此我们的医患关系自然能好起来。

3.3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一是加强医德医风内容的学习,要学习制度规章,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树立正反面典型,予以激励、鞭策和警醒。三是多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使医德教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医患关系论文篇(5)

1.2利益关系上兼具互惠性与矛盾性现实中,政府的医卫经费投入不够,“目前我国的医疗开支仅占GDP的4.89%,都不及古巴,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够。1978年后,我国医疗政策改变,医院管理和经营机制向市场化转变,医院开始追求社会平均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医院的公益性出现缺失[2]。近年来,医患纠纷型愈演愈烈,而且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中,患者及其家属越来越多地采取干扰医方的正常工作秩序、贬损医方的声誉等种种非法手段迫使医方答应其不合理利益诉求。

2讨论

2.1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医学与人文本来是浑然一体的。医学起源于哲学,成就于医药,回归于人文。见病见人,见人见病,人有肢体的病痛也有精神的疾苦,在病痛时其精神亦是痛苦的,尊重患者是医学人文之本。从医院层面来讲,医疗机构应以医学人文精神为核心,引导医院的规划与布局、运营及管理,将患者的地位、尊严、价值、权利及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加以关怀[3]。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4]。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创办了“安乐病坊”以照顾无家可归的患者;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对医务人员方面而言,如何在针对疾病的技术能力和面对患者的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平衡协调,是现代医务人员必须努力做到的。

2.2引导患者期望值在预防医疗纠纷中的应用通过对患者期望值进行有效引导,尽量缩小患者期望值与医务人员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预防医疗投诉与纠纷。①引导患者期望值并维持在一个客观实际的合理水平,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满意度。②提升医务人员个人素质与服务水平,提升患者病有所医、病有所养的安全感。③注重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考虑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早期及时干预、甄别患者不合理的期望值,将医疗纠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开展健康教育,缩小医患知识差距虽然互联网时代,大众获得医疗信息的途径有了捷道,但医学毕竟是一门专业性强的高深学科,面对海量的信息,患者很难甄别良莠,还是期望专业人员的帮助。因此,医务人员应当主动承担起对患者、对社会的责任,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如科普、专题讲座、版报、健康家园活动等。在宣传过程中,医者要让患者感觉到诚意,缩短彼此距离,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和有效的协调。

医患关系论文篇(6)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2.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3.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医患关系论文篇(7)

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北京某三甲中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调查样本,无特定医护人员比例。抽取来自内科、外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妇科、儿科、骨科、针灸科、放射科、多功能科等临床一线科室的医务人员,具体的研究对象覆盖高、中、初级职称的医护人员,年龄跨度从18岁至59岁各个年龄段。具体资料:正式发放问卷536份,有效回收522份,回收率97.4%,参与调查的男性医务人员124人,女性398人;医生196人,护士326人;工龄3年以下职工190人,3~10年157人,11~20年101人,20~30年58人,30年以上16人。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百分率分析及χ2检验。总影响率=(非常严重影响+有很大影响+有一些影响)/该组总人数。

4调查结果

4.1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

因医患关系紧张而影响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有一些影响”,或是“有很大影响”,甚至是“非常严重”,总影响率医生达82.1%,护士达8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医务人员中,21~30年工龄组总影响率达87.3%,高于3个低工龄组,呈工龄越长压力越大的趋势。

4.2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工作愿望和职业信心带来的影响

因医患矛盾而影响职业信心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32.48%的医生和29.21%的护士表示“非常严重”;表示“有很大影响但能在帮助下坚持”的医生和护士分别占22.84%和29.84%,两项相加均超过50%;但医生与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医务人员中,11~20年组表示“非常严重”的比例(占44.1%);各工龄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影响”的比例均极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没有工龄区别。

4.3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

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而影响家庭生活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有一些影响”,或“有很大影响”,甚至是“非常严重”,总影响率医生达77.05%,护士达7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医务人员中,认为“有很大影响”和“非常严重”的两项总和中,21-30年组占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工龄组影响大于低工龄组。

4.4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务人员消极工作态度的影响

对医务人员是否因医患关系紧张而工作态度消极的调查表明,医生和护士都有超过40%的人表示“有时有”消极态度,而“经常有”消极态度的医生占25.64%,护士占13.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医务人员中,11~20年组表示“经常有”消极态度的比例为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工龄>30年组外,工龄越大,影响越大。

4.5医患关系紧张对中医医院医务人员焦虑情绪的影响

对医务人员焦虑情绪的调查表明,认为“极为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医生达21.64%,护士达27.45%,表示“没有”焦虑情绪的医生与护士只占3.09%和5.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医务人员中,认为焦虑症状“极为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以11~20工龄组的比例最高,两项之和达35.8%,4~10年组与3年以下组的两项之和也都超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6医务人员焦虑评分(SAS)情况

对医务人员焦虑评分(SAS)的调查表明,有轻度焦虑(50~59分)的医生与护士分别占21.05%和24.75%;有中度焦虑(60~69分)的医生与护士分别占2.92%和6.27%;有重度度焦虑(70~79分)的医生与护士分别占1.17%和2.64%;3项总和医生占25.41%,护士占33.6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医务人员中,11~20年组轻、中度焦虑的比例最高,达37.8%;4~10年组重度度焦虑的比例最高(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平素工作强度大、难度大、风险大,一线工作人员经常要参加倒班加班,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精神高度紧张,不但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应对患者和社会媒体的多方质疑,另外职称晋升和岗位竞争也经常困扰着医务人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医务人员倍感压力。当这种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就会逐步出现烦躁、失眠,紧张,经常不自主地发脾气等焦虑症状,严重的还会发展到情绪低落、抑郁悲观、不想做事、思维迟缓等抑郁症表现。韩立丽等对山东省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36.3%的被试者处于抑郁状态中,22.5%的被试者处于中度或重度抑郁状态。贺锋对深圳市医务人员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25.7%的医务人员患抑郁症,其中1.8%为重度抑郁,随着每周加班时间延长,上晚班频率的增加,患抑郁症的概率也随之升高。杨敏丽等对昆明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表明,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依次表现为躯体化、恐惧、敌对、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阳性检出率医生为57.12%,护士为54.4%,医疗技术人员为42.4%;而35~45岁阶段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比其它年龄组差。封秀花等的研究表明,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10~20年工龄段护士的心理问题要普遍高于其它工龄段。

医患关系论文篇(8)

2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实习医生进行建立正确医患关系教育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病人的权利和法律意识增强。传统的以医生为中心,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病患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因此,除了指导学生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外,还应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对病人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诊治,使学生力争做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为人服务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尝试了“一站式跟踪服务”的临床带教模式。

2.1从门诊开始教育实习医生树立“患者至亲”“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实习医生从门诊开始接触病人。带教教师选择合适的患者,让实习医生协助完成基本的查体项目,并在之后的检查和住院过程中陪同患者及其家属,一方面帮助患者更快捷有效的完成入院程序,同时为实习医生提供了与病人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使双方建立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从而顺利过渡到住院后的问诊和查体等环节。当然,需要提前告知实习医师医疗行为是一种以人和人的健康为对象的行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原则。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痛病人所痛,帮病人所需,贴近病人,认真仔细对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取得病人信任,让患者放心,倾吐自己的心声。带教教师在指导实习医生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患病过程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与态度,如对所患疾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对疾病的担心与恐惧感,疾病对生理与心理的影响,病人对医生治疗方案、措施与态度的期望等。

2.2在住院部进一步强化实习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有了门诊的初步接触,进入住院部,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与渗透。避免让实习医生管理超过2名以上的患者,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多肯定实习医生的工作,当面给实习医生布置任务,告知家属实习医师是最直接照顾患者病情的医生。进一步教育实习医生应该摒弃“以医为尊”、“重病轻人”、“患者求医”、“医不叩门”的思想,耐心地向患者多解释、多倾听,增加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的投入,交往中要注重沟通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中,相似的态度、信念、价值具有吸引性”,医生的语言贴近患者生活、适合患者心理,就可取得相似的吸引。语言内容因人而异,根据病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习惯与患者关系亲疏等社会属性的不同,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的患者等,尽可能注意医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而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则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和适当的医学术语,能够用数据说话的尽量使用,不可含糊、模棱两可;特别注意减少支配和强加的意识,把治疗方案等选择交给病人(家属),不轻易说“不”,用期望与引导实施医疗行为。

医患关系论文篇(9)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当前的大部分综合性的医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网站,采用文字、音像和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上提供疾病咨询服务和健康指导等的资料共享,以此来提高健康宣教的社会影响力度。

1.2重视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宣传。

在医院的相关区域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规格的电子显示屏或者触摸屏,提供健康常识和疾病防治等的知识指导;在候诊室或者休息室、输液室等病患常时间逗留的地方安置电视机,专门设置一些医学科普大众知识的影片进行循环放映,可以见缝插针的在患者的空闲时间多种渠道为其提供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指导。

1.3注重媒体报道宣传。

媒体报道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医患关系。其正面报道既可以进行舆论监督,有效缓和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医患关系的意识;又可以通过揭露一些医院中诸如红包和回扣等非法现象的针对性报道增强社会影响力度,在客观上促进卫生部门等的医德医风建设。但若是媒体恶意炒作、进行失实报道的话,这将严重阻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如媒体曲解“八毛门”事件造成误导了公众,严重损害了医院与医生的声誉的严重后果。

1.4专题健康讲座、健康宣传手册及宣传栏。

健康讲座通过一对多的方式,以健康知识的传播作为中心任务,凭借精彩丰富的内容,由浅入深而又图文并茂地对从预防常见病到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多个方面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讲解,通俗易懂的传播健康知识。同时,设计各种健康宣教的手册和手抄报等安放于医院的不同地方,进行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成因、病状、预防和治疗等常识的普及宣传,在医院营造浓厚的健康宣教的氛围。

2增强健康宣教工作的措施

2.1利用门诊进行健康宣教。

在门诊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可增强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在病人就诊之前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材料,包括上文所说的手册识和医院的相关信息等。病人候诊的时候,通过电子设备播放的知识、宣传栏、电子设备来提供丰富多彩的健康知识普及服务,达到向病人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形象生动性。病人就诊之后,抓住时机针对其所患疾病来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该病的成因、病状和发展、预防等专业知识。

2.2住院健康宣教。

病人入院之时,医务人员向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介绍住院的规章制度和服务内容,并对检查安排、初步的安排及治疗的方案等病情进行详细说明,适时提供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服务。当病人住院的时期内,通过医生查房和护士的日常护理等工作,如医务人员一边细心的操纵,一边耐心讲解,在医疗和护理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健康宣教的常识,促进病人的积极配合,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学到的相关的健康知识。此时,医院的各个科室还可通过成立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病的病友俱乐部并定期举办病友座谈会和联谊会等多种方式,有效丰富病人的预防保健知识,收获病人的信任。在病人出院的时候,用口头交流或者医嘱等形式,向其交代病人本次住院的治疗效果及对疾病的预后等,并具体指导以后的健康生活方式。病人出院以后,主动电话或者亲自回访,认真了解病人最近的健康情况,为病人提供专业的咨询,进行健康宣教。

2.3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加强和扩大正面宣传。

加强和扩大正面宣传就是要让医患之间都明白一个最普通的道理———生命无价。媒体在对医患纠纷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可若能对这些弊端进行纠正及改善,力争发挥媒体报道对营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作用:普及公众的医学常识并促进其认识到医学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频率。

2.4开发网络宣传功能。

网络宣传和媒体宣传一样对于隐患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网络对于普通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健康宣教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掌握网络环境的特有属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完善网络医疗信息环境构建。同时要引导患者到一些专业性强的医药信息网站查询信息,增强其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篇(10)

2患者对医院信任程度的减弱

由于相关医疗单位自身行为的不规范以及舆论的过度描述,目前患者对于医院的信任程度直线下降。患者将去医院就医当作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进行实施,甚至有些患者不顾自身病情,也不愿前往医院就医。在医护过程中,正常的医护环节在患者眼里,也是医疗机构在想方设法赚取利益。这都是信任度不良的表现。

3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要点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政策制定与实施部门、医院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身都应做出改变,为医患关系的改良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从医疗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有效沟通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晚上等方面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要点做出了探讨分析。

3.1医疗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医疗护理服务中,良好的、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医患关系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的保证。在护理服务中,工作人员应该切实从自身服务力度出发,改善对待患者的态度,真正将护理的过程当作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从而用自身的态度化解医疗过程中较为僵化的医患关系。另外,理念的转变也在于医院开设目的的转变。医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盈利,更在于救死扶伤。医疗单位切实改善自身的行为,也是医患关系得到提升的重要部分。

3.2有效沟通体制的建立医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缺乏是造成医患关系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有效的医患沟通体制应该得到建立,工作人员在医疗行为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清楚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让患者真正感受到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用心,从而起到沟通的作用,以改善不良的医患关系。

3.3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患关系长期无法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改良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医疗体系进行改革,将更多的公益性质引入到医疗体系中来,从而代替其盈利性质。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做出合理的管束与监控,防止以单纯盈利为目的的医疗行为的出现。"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切实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医疗体制,从而使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医患关系论文篇(11)

883例受访者为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门诊或住院接受检查治疗患者或配偶、子女;其中,患者本人接受调查602例,配偶或子女281例。病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与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GOLD)》诊断标准,排除肺结核及肿瘤等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男761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9.32±7.67)岁。

1.2调查内容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重点访谈患者或家属对医护人员综合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医患沟通、治疗效果、健康教育方式、对医护人员信任情况和院外是否按《出院证》中防治建议(包括戒烟、预防用药、呼吸功能锻炼、氧疗及注意事项)执行以及对医务人员建议等内容。

1.3方法

门诊或出院时详细登记患者或家属联系方式,由门诊接诊及管床医师每1~2个月电话跟踪随访1次。

1.4评判标准

根据问卷结果综合评判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满意程度,并以此评价医患关系。分为满意、相对满意和不满意,不配合调查者视为不满意;总体满意度=满意人数+相对满意人数/受访总人数。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积极采纳医师建议并主动执行,从无中断;间断依从:对医师建议病重则依,病缓则止;未曾依从:从未遵从医师建议。

2结果

2.1满意度

883例受访者中,满意者674例,占76.3%;相对满意194例,占22.0%;不满意者15例,占1.7%;总体满意度98.3%。

2.2依从性

满意者中完全依从者为576例,占85.4%;间断依从59例,占8.8%;未曾依从39例,占5.8%。相对满意者中完全依从127例,间断依从43例,未曾依从24例,分别占65.5%、22.2%和12.4%。不满意者中完全依从2例,占1.3%,间断依从4例,未曾依从者9例,分别占26.7%和60.0%。其中,178例间断和未曾依从患者中因疗效而影响依从性者为120例,占67.42%。

3讨论

COPD患者对防治建议依从性受心理和社会两大因素影响。其中,医患关系是影响心理因素的重要内容,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对防治建议的依从性。剖析原因、探讨对策成为对COPD患者实施院外管理的重要课题。

3.1成因剖析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认同与信任;医患关系与院外防治建议依从性密切相关。本组资料显示,868例满意和相对满意者中,703例患者能够完全遵从防治建议,占81%,不满意者中依从性仅为1.3%。表明医患关系对COPD患者防治依从性产生着重要影响。文献报道,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影响,COPD患者对疾病认知普遍存在不足。因此,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平台的作用,对增进医患感情基础、帮助患者脱盲、和谐医患关系和有效提升防治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然而,虽然目前临床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患者从中获益程度尚不理想。本调查显示,由健康教育而提高疾病认知度者仅为80.75%。究其根源与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沟通技巧、教育方法、人文素养、服务理念有关,健康教育仍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对106例间断依从和72例未曾依从者调查发现,有57例和63例患者/或家属对治疗的预期效果不甚满意,分别占53.8%和87.5%;提示治疗效果已成为影响COPD患者院外防治建议依从性的直接因素。疗效固然与医疗水平有关,但亦不能忽视病情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调查还发现,有71例患者或家属建议增强医护协同性,以提升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感,值得反思和改进。此外,COPD患者反复住院而产生的医疗费用,特别是重复检查而产生的医疗费用,也是影响医患关系和患者院外防治建议依从性的重要原因,需予以重视。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