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微博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17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篇(1)

一、引言

微博也被形象的昵称为“围脖”。人们开始习惯在机场、在公交车上、在餐厅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这个信息平台,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并且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即时传递出去。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在新浪注册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而在腾讯注册的微博用户也已超过2亿人。随着微博的流行,不少企业也开始申请企业微博账号。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微博时代。

在生活中,微博成为了人们抒发自己感情的一个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企业中,微博也成了员工展示自己的新舞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企业的个人感受。微博,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利用得好,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的兴起给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管理员工和企业,通过员工这个窗口建设和传播一个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微博的时效性和快速性使得任何问题都能快速传播到网上,加上粉丝的转发,粉丝的粉丝再转发,这样循环,任何事情都会很快被放大。微博,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利用得好,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微博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个人消息,用户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加为粉丝,然后就可以看见对方的消息。在微博时代,管理者可以用个人微博添加员工的微博,和员工互粉,也可以利用企业微博消息。一般都是员工关注企业,在互粉的同时,企业也关注了员工,这会使员工觉得自己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利用这个新媒体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让员工提前知道企业的未来动态,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任。让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新动态会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觉得自己和企业是分不开的一家人。

2.微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传统的活动可能因为时间、地点等众多因素而受到限制,而微活动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上到企业领导者下到企业一线工人都能一起参加微活动。企业可以定期在微博上进行互动来丰富员工的生活,增添工作的乐趣以及增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例如:春节期间,企业可以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微活动,员工可以转发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可以自己的春节见闻、趣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新年愿望等,大家一起一起评论,营造一个领导和员工在一起,广大员工春节也不离不弃、欢欢喜喜一起过大年的气氛。或者企业还可以以技术为主题的微活动,吸引广大员工表达各自对自己专业技术的见解,或者进行一次设计大赛展示自己的作品,对获奖优秀的作品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活动都可以加强员工与企业的交流,构建和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形成企业关怀员工、信任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三、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微博文化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17-02

当前微博的运行生态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现象,它存在于微博运行中的各个层面,即使对社会公共事务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关注。微博娱乐化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也最终出现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娱乐至死”的结局?

1 从“色彩营销”定位微博娱乐化的本质

20世纪出现于美国的“色彩营销”理论从营销维度对顾客之于营销进行了诠释,即分析顾客的诉求,赋予商品恰当的色彩,利用顾客对色彩的满意来成功的销售商品,这是利用色彩来取悦顾客的理论。倘若微博的信息是商品,那么信息的表现形式就是它的“色彩”,传统的信息表现形式无法刺激网民的阅读兴趣,而娱乐化的微博信息却更符合现代人们对信息新奇性和可读性的渴求,这符合信息传播的现实,就是如何抓住已经对信息和新闻产生审美疲劳的社会公众的眼球,这其实就是微博娱乐化的动因。

无论是博主们自我标新立异以获取微博意见领袖地位的渴望,还是新闻信息永远博取受众关注的特性,微博博取眼球关注的诉求是直接而单纯的。因此,在信息的筛选和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博主会以受众为出发点进行组合,政府组织开通政务微博的目的也是利用微博这种形式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提高自身的微博知名度,便于有针对性的展开特色服务。

2 受众导向的微博娱乐化表现及其外延

“色彩营销”的顾客导向包含某种程度的商业色彩,微博娱乐化的背后动因其实就是微博博主们为了取悦自己的受众和粉丝,这是非常典型的受众导向。

2.1 微博信息的娱乐化

2.1.1 微博主体娱乐化

微博博主群体构成复杂、数量庞大,但是一些知名娱乐明星在微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明星本身对于娱乐行当就驾轻就熟,只是开辟了和自己粉丝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在微博信息的处理方面难免娱乐化对待;其粉丝之所以关注明星微博,本身就有基于追星的娱乐化诉求。

2.1.2 微博主体心态娱乐化

很多博主使用微博的目的都是基于一种娱乐化的心态,认为微博是一种“好玩儿”的娱乐工具,是从现实社会的压力之外寻求的世外桃源,他想当然的认为微博其他用户都持有类似的心态,因此其信息以调适心情、缓释压力为基本目的,对的信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信息失真及舆论暴力。

2.1.3 微博主体语言娱乐化

在很多博主的信息中,调侃式的幽默和中国式的黑色幽默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他们往往将微博语言与社会事件结合在一起,网络上的很多词汇就是一种娱乐化的语言运动,都是微博语言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式娱乐。微博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微博受众的常态式娱乐,即使一些明星官员微博也精通微博语言。

2.1.4 微博主体行为娱乐化

微博主体的心态直接导致了主体行为的娱乐化,加上监管的空位,微博主体的信息随意性非常强,很多微博消息的是未经求证的,甚至来自博主自己的主观臆想,而这种行为往往并非是主观故意的造谣行为,博主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玩笑式”的信息娱乐行为,哪怕这些信息造成极其严重的舆论暴力。

2.2 政务微博娱乐化的外在表现

由于政务微博的运营者是政府,政府信息的和行文风格很容易引起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如果政府将此风格移位至政务微博平台之上,那么政务微博得到的关注度肯定是非常有限的。

一般而言,政务微博娱乐化首先体现在热点问题的关注上,主要是一些娱乐化的事件;其次是微博语言的使用上,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政务微博的娱乐化并非单纯的娱乐行为,这是基于受众导向的微博娱乐化在政务微博平台的尝试。政务微博的职责目前主要是社会公共信息的,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首要的原因就是政务微博的亲民性和互动能力存在欠缺,政务微博的适度娱乐化可以在拉近官民关系和通过沟通互动解决问题这两个层面上有所建树。

3 基于社会效益纬度的微博娱乐化评判

微博娱乐化其表现形式而言可能是不严肃的,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将微博娱乐化放到社会效益这个纬度来考量。

3.1 微博娱乐化的社会效益正向性

3.1.1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生态的平衡

人会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只保持一种表情并非一种正常现象,那可能会导致人的心态的失衡甚至于崩溃;人控制的微博也需要平衡,微博也许要表现博主的生活态度,微博生态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即使政务微博也是如此。

3.1.2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民意的表达

微博娱乐化强化了信息的眼球吸引力和关注度,基于相互吸引的互粉模式加深了微博之间的关联度,信息转发的密度和频度,拓宽了其传播的势力范围,其中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信息关注、转发和评论有利于整个社会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3.1.3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博议政和问政

尽管微博反腐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博主对涉及到的政治性事务和话题基本上都刻意回避;政务微博信息和微舆论支撑的连续性面临巨大风险,如政务微博不以形式、内容的创新来吸引关注,最终只能成为政府组织自娱自乐的工具。

合情合理适度的娱乐又何妨,适度的微博娱乐化可以克服中国普通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无端敬畏感,拉近双方在心理上的亲近感,实现无阻碍的沟通交流,推动微博议政和微博问政的发展。

3.2 微博娱乐化的社会效益负向性

3.2.1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滋生谣言和暴力

一般情况下,由于转发的节点过多,博主很难对转发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一旦消息来源是杜撰的、无中生有的,那就会造成谣言的迅速传播,这对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非常不利的;当娱乐化的事件在微博中产生了受众群体的冲突时,由于虚拟的特性,网友攻击对方的成本和代价很低,他们以微博为平台毫无顾忌的恣意诋毁对方,这是非常典型的网络暴力。

3.2.2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弱化社会道德意识

对于微博群体而言,长期不受限制的微博娱乐化会使微博相关的网民逐渐迷失自我,被微博娱乐化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基本判断,随着微博圈子的不断扩大,很可能导致网民社会道德意识的逐步弱化。

3.2.3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淡化微博的社会责任感

实质上微博往往被用来牟利,这会直接导致金钱至上;即使是非商业应用的微博,过度娱乐化会使受众沉溺于娱乐的氛围当中不能自拔,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以“娱乐”为切入点,忽视人和事的社会属性,是典型的“庸俗化娱乐”。过度的“庸俗化”娱乐将使微博的负向性最大化,使微博的博主不能成为社会责任感的载体,而微博的运行也会失去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3.2.4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阻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除了一些思想、能力和文风突出的微博意见领袖,微博的博主们信息主要来自于转载和抄袭,也包括改编和恶搞,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不利于微博的整体文化氛围,过度的娱乐只是一种庸俗的文字游戏,只是一种既定游戏规则下的小把戏,谈不上微博文化,失去了文化,微博就失去了发展的内涵和底蕴,将迅速被社会文明所淘汰,但是,它却腐蚀了中国的传统文学和文化的根基。

4 基于社会效益维度的微博娱乐化修正

4.1 适当的权利约束机制

自由是相对的,博主或许是忽视了这一点才导致过度娱乐化的局面,这是需要予以修正的,修正过度娱乐化的手段不是全面的监控管理,而是适度的约束。

对微博主客体双方的约束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随意而过度的约束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从社会管理的高度制定符合社会效益的法律法规,使之既能确保社会公众的自由,又不损害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确保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舆论生态的平衡。

4.2 可行的舆论引导机制

以社会舆论引导并修正微博舆论的娱乐化是可行的,尤其是对微博的博主们,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更是深谙舆论引导之道。对于虚拟群体,现实的法律法规只能在后果出现之后才能真正奏效。

因此,应当发挥社会舆论的效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发起一场“舆论宣传运动”。在各类媒体上,发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益组织、新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网友,对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提出善意的批评,制造影响巨大的舆论引导攻势。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发挥优势,包括政府中的官员明星微博意见领袖,他们对微博过度娱乐化的批评会在网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持续的舆论公关宣传过程中,过度的微博娱乐化空间会被最大限度的压缩。

4.3 有效的微博辟谣机制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谣言的产生,如何避免谣言恶果效应的最大化,应当从微博谣言的传播和扩散层面加强控制。可以开设专门认证专用辟谣微博平台,这个应当和一些专门的辟谣组织结合在一起,可以是门户网站,也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利用政务微博的权威性进行辟谣信息的,这要确保政务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和持续性,避免“僵尸微博”的出现;可以使用腾讯微博和微信的绑定功能,使用微信公众辟谣服务平台,扩大微博辟谣的影响和范围;可以组建微博意见领袖的圈子,由这些意见精英阶层来对谣言的传播加以制止。

无论从微博平台的日常运转支持,还是政府对于微博辟谣机制的社会化管理,微博辟谣机制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为了发挥微博辟谣平台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政府组织最适合的角色是的资金支持和运行规范。

微博的发展到了一个节点,要对它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新媒体平台,不能一味的庸俗化娱乐,而应当发挥它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正能量,使微博成为传承文化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Z一.论微博狂欢化现象[J].华中人文论丛,2013,(5).

微博文化论文篇(3)

[作者简介]吴谢玲(1971- ),女,侗族,贵州凯里人,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56-02

微博和思政,一个是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一个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毫无关联,却因为共同的受众――大学生,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政教育工作因为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一直很难真正地被大学生们接受和喜爱。微博操作简单又无拘无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青睐。但微博交流中一些语言比较粗俗,无疑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宗旨背道而驰。辩证分析、合理利用微博,使之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文化概述

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构成体系。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计算机网络出现后,先后出现了BBS、MSN、OICQ、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网络文化载体,其中某些网络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前,最为流行的网络文化,非微博莫属。所谓微博,是相对博客空间而言的。博客是一种能发表大量信息的相对静态的网络文化形式。微博与博客相比,它所能的信息量小一些。正因为微博短小方便,所以才取得了比博客更大的成功,赢得了亿万人的青睐,这源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微博文化的可接受范围广。微博讨论的主题内容可以随心所欲,遣词用句也不必雕琢,有时出现错别字和病句也无所谓。这就使得微博可以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中广为流传,无论是腹内草莽,还是满腹经纶,在微博世界里,大家可以平起平坐,畅所欲言。第二,微博文化的终端多。博客由于信息量大,一般只能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才能。相比于博客,微博的就要容易得多了。无论是计算机网络、互动媒体,或者是ipad、手机终端,都可以实现微博的。这就使得微博变成了人们身边的文化,成为大家手头的文化。第三,微博文化的传播速度快。一条微博发出后,马上就可以被关注此微博的粉丝发现。如果引起共鸣,这条微博就会被转载。第四,微博文化的互动性强。在微博世界里,每一个博主不仅仅是微博的者,也是他人微博的受众。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时间,你也可以随时成为评论家。发帖和跟帖是微博博主永不厌倦的活动,正是这种强大的互动能力才使得微博持续升温。

二、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利弊分析

作为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对微博文化也是情有独钟。大学生们喜爱微博的原因众多,有的认为微博可以抒情遣怀,有的认为微博可以追星捧腕,有的认为微博可以交朋结友,有的认为微博可以展示自我,有的认为微博可以议论时事,等等。对于大学生们的微博文化取向,众多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感忧虑。确实,微博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身在课堂心念微博。而且,微博文化中的低俗成分和不计后果的口无遮拦,也极易使大学生们失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但微博文化方兴未艾,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彻底断绝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合理的做法只能是深入辨析微博文化的利弊,取其精华,为思政教育工作服务。

(一)微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微博文化及其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确实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正确世界观的建立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也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不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微博文化的过度痴迷,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微博文化的出现,使得很多大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微博世界里,学生们终于脱离了家长、学校的“束缚”,这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微博才是自由,微博才是民主,微博才是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很多大学生在微博世界里拥有众多的朋友和粉丝,每天都是关注的焦点,这让学生们的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凡此种种,使得很多大学生痴迷于微博文化,有的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无法安心课堂教学,课后也花大量的时间在其上面,这就使得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微博文化中的低俗成分,使得大学生的言行受到不利影响。在微博文化里,充斥着粗俗言语和畸形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微博主题,是追星追富的,如“白富美”和“高富帅”就出自于微博。在这些微博主题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危害到大学生们良好世界观的形成。那些家境好、经济条件宽裕的学生会高傲起来,脱离集体;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容易自卑,封闭自己。这些都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对立。

3.微博网站的恶意链接,为三毒信息毒害大学生提供了可能。微博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新兴形态,不可避免地要依托于网络载体。因此,随着微博文化的日益走红,一些恶意网站在其上设置链接,伺机宣传黄赌毒文化。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增加了被三毒信息毒害的可能性。而使用微博的频率越高,受到这种危害侵袭的可能性就越大。

4.微博文化的煽动性,有可能酝酿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由于微博的便利性、迅速性和互动性,使得某种观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加之微博平台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和屏蔽措施,一些、反国家的观点也经常被广泛讨论。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于某些煽动性的言论难以准确地应对,有时甚至置身其中。一旦出现了严重后果,势必承担法律责任。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身怀爱国之心,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如果大学生不能有用于国家,反而危害于人民,不能不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失败。从这点来讲,微博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确实更大。

(二)微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正面意义

微博文化固然存在种种不利影响,但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利因素也是存在的。经过深入挖掘,笔者认为微博文化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有利的影响。

1.微博世界更容易反映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师生深入了解和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接受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地喜欢课堂教学。然而,在中国式的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太少,老师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这也是造成思政教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微博出现以后,至少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微博世界里,更愿意吐漏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微博世界里也能放得开。

2.实事评论也是微博文化的重要素材。时事分析和评论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典思政理论学以致用的主要手段。在微博文化中,时事评论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就像博客最先报道了克林顿丑闻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微博也往往成为某些重大时事信息的第一者和主要传播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微博文化和思政教学确实找到了共同点。

3.微博文化的有益素材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微博文化的题材广泛,很多话题是正面的、有益的,可以借鉴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比如,有关最美女教师张丽丽的话题在微博中热议,和某男子暴打八十岁生母的恶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多博迷纷纷发表评论,嬉笑怒骂中也在品味道德良知。这些题材新鲜出炉,无疑是可以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最佳题材。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嗅觉敏锐,及时地纳入思政教学中来,可以大大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4.微博平台为开辟新的思政教育阵地提供了可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时代文化的变迁,教学形式也几经变革,先后出现了第二课堂教学、阅览室教学、网站教学等辅助教学形式,这种思路对于微博文化也是适用的。既然微博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目光,教师们也完全可以开辟思政教育的微博阵地,促使教学达成最佳效果。

三、利用微博文化的有利因素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微博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微博文化,发挥其优势特点,也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用。

第一,深入微博,与大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既然微博是大学生展示内心世界的地方,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深入微博,去了解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微博,我们去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再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实际,必然可以撰写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案例,制定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只有师生间内心的距离拉近,思政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地顺利开展。深入微博,开展情感教学,让思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常驻微博,做大学生的精神守护神。微博文化的负面因素众多,稚嫩的大学生往往难辨良莠。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博,并尽可能地保证在线。只要有可能,就要关注大学生的言行是否得体,是否有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制止,并妥善地加以引导,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永葆健康。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生享受微博文化,又可以使大学生不至误入歧途。

第三,利用微博,开辟思政教育全新领域。微博世界对于时事要闻、对于大众百姓的身边事的关注,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教学素材。我们借助这些话题,引发学生们对其中的政治哲理和道德精神进行思考和剖析,可以达成最佳的思政教学效果。此外,借助微博平台,并结合网络社区、OICQ等其他网络文化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打造思政教育的一个全新领域。教师们作为微博博主,可以主动发起一些有关思政方面的话题,也可以对某些热议话题从思政的视角展开评论,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学。

第四,建设微博,锤炼出健康的微博文化。我们之所以对微博有所顾虑,是因为微博文化中存在许多负面因素。因此,既然要利用微博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主动地加入到净化微博环境的工作中,并号召和发动学生们一起抵御低俗微博文化,严防三毒信息侵袭,倡议健康、时尚的微博主题,合力建设微博平台,锤炼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只有微博平台这个大环境干净了,大学生的视听氛围不被污染,世界观才不会因此被扭曲,思政教育的工作就可以更加顺利容易地开展,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建英.微博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微博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7-01

一、微博与热点事件的舆论研究综述

对于微博与热点事件以及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热点,目前学者针对微博与热点事件舆论研究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舆情角度分析。吴怡然在《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建构》一文中着重探究了微博热点事件中舆论主体、舆论中心人物、舆论反映的焦点和舆论的效果所呈现出的特点。二是从舆论引导角度分析。周洋在《热点事件微博舆论生成的四种模式以及引导》一文中提出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辐射模式”“V+媒与V+V双膨胀扩散模式”“扁平去中心化模式”与“社交场域模式”四种模式,并以此探求对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三是从热点事件的微博信息挖掘角度进行分析。王政霄在《基于微博热点事件的挖掘与情感分析》一文中主要利用微博信息的挖掘技术对微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微博热点事件抽取和情感分析两方面做了研究。

二、文章“周一见”事件的微博舆情传播分析

(一)舆论形成期(2014年3月28日20时至2014年3月30日零点)。事件开始于南都娱乐周刊主编称周一将有重大新闻,涉及明星出轨丑闻,矛头直指文章和姚笛。29日上午第一波文章姚笛亲密照提前曝光,#周一见#话题的搜索量飙升达到一个高峰值,百度搜索显示为88564。30日下午当事人当街拥抱图片及出轨细节曝光,至此微博已经哗然一片,#周一见#已然跃居为热门话题榜单第一名,搜索量达到峰值143733。

(二)舆论高潮期(爆发于2014年3月31日零点4分)。舆论高潮期起源于当事人发表致#周一见#的公开道歉信,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微博网友的疯狂转载和留言,2小时内互动量竟突破了87万。随后当事人妻子发微博回应到: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同样受到网友的大力转发和评论。随后文章的质问南都周刊领导的微博以及伊P爸爸微博账号发表的题为“致陈朝华、谢晓两位领导的一封信”的长微博,在微博这一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大战,微博讨论数量达1410688次。

(三)舆论消退期。文章出轨门事件的消退期始于4月中旬,公众对舆论事件趋于理性,舆论由高点渐渐滑落低处。公众的关注热点开始向其他事件转移。在4月14日之后,公众对于“文章姚笛”关键词的搜索关注开始冷淡。

三、文章“周一见”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点分析

(一)微博舆论传播的4A特性。微博的4A特性(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使得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随时随地以及接收信息,信息的创造和流通更加简单便捷。毫无疑问微博在传播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可操作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在热点事件舆论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微博用户之间存在点对点传播关系,即者可以让关注者看到他发的信息,在此次热点事件中文章的致歉信转发超过100万,马伊P的简短回应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受到粉丝的疯狂转发以及评论。

(二)微博舆论传播的裂变性。裂变式的传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一方面,微博的“一键转发+评论”功能,使关注者看到信息后,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或者评论实时,轻松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而这些点又会成为信息的者,将信息进行核裂变式的传播,迅速生成“大舆论”。另一方面,微博在功能还设置了“@+”方式,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流传递方式。

四、关于微博对于热点事件舆论传播的反思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舆论场所,在舆论形成的潜伏期为舆论事件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舆论形成的成长期,以其裂变化和便捷化的传播优势,推动舆论高潮;在舆论发展的成熟期,微博舆论领袖推波助澜,影响舆论走势;在舆论发展的消亡期,微博又是促使舆论得到解决的重要力量。在此次热点事件中,网友们带着好奇心,站在道德制高点在微博上热烈讨论,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和事态的发展。在了解微博影响舆论的规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微博平台引导舆论发展,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黎美纪.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吴怡然.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政霄.基于微博的热点事件挖掘与情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微博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6101

0 引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 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 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文化出现,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带来机遇。目前微博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将微博文化与思政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微博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27-02

一、引 言

最初,微博是以社交平台“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的,此后,迅速发展成为表达各方观点的社会舆论集散地。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数据,截至2013年底,微博用户达到2.81亿,微博上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网页的重要内容。微博不仅带来一个又一个热门事件,更吸引着传统媒体纷纷上线。根据《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数据,2013年,新浪微博中媒体机构认证数同比增加40%。媒体利用微博平台除了抢占新闻先机,还运用评论等来积极引导舆论。

微博新闻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进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微博新闻评论由于字数限制,篇幅较小,而上网的便捷促使其快速,故而微博新闻评论能够快速简洁的呈现出来。当前,微博新闻评论主体主要有媒体、大V公知、草根网民等。那么,媒体微博评论话语有哪些特征?其对传统新闻评论有哪些影响?

本文在此问题基础上,主要考察热点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从而探究其对传统评论的影响。

二、媒体微博的评论话语特征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来具体考察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2013年11月22日上午,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62人遇难,一时间此事件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第一名。事件伤亡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等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新浪微博是媒体最常用的,本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平台,根据2014年1月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单,笔者选取前50名媒体并在其微博中输入“青岛”得到33个报道此事故媒体的165条评论。以下数据的得来都基于对这165条微博的内容分析。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指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本文主要从文本视角出发,从话语形式、话语成分、句式构成、评论倾向等四方面考察此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

(一)话语形式多样,以文字和表情为主

从话语形式可以看出媒体微博评论的呈现方式,对得到的165条微博分析后发现此次事件中,微博媒体评论话语形式有“纯文字”、“纯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图片”、“文字+表情+图片”等5类(如表1所示)。

表1

纯文字 纯表情 文字、表情 文字、图片 文字、表情、图片

条数 44 71 45 2 3

百分比 27% 43% 27% 1% 2%

从表1可以看出,此次事故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中“纯表情”比例最高。这些表情主要以“蜡烛”和“爱心”构成,还有“愤怒”等。文字表达也占据相当多的比例。

(二)话语简洁,主要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

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媒体发表评论较为简短,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话语成分由“表情”、“词语”、“一句话”、“一段话”等四部分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话语成分 表情 词语(2字) 一句话 一段话

条数 71 2 53 39

百分比 43% 1% 32% 24%

数据显示,面对事故,媒体微博话语一句话以内的表达占到76%。从上表话语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在损失惨重、涉及生命的事件中,沉默式的简短评论更能表达媒体的思想和立场。

(三)句式集中,多是祈使句

句式按表达语气、主语性质、句子数量、句式整齐等分为很多类,根据表达语气的分类方法得出165条微博使用的句式,有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如表3所示)。

表3

句式 陈述句 祈使句 反问句 感叹句 疑问句

条数 21 51 12 5 3

百分比 23% 55% 13% 5% 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祈使句是使用做多的句式,表现形式主要是“愿安息/安好”、“请伤亡数字停下来”等。进一步考察祈使句可知,其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在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主要涉及命令、请求、要求等(如表4所示)。

表4

祈使句 命令句 要求句 请求句

条数 2 10 39

百分比 4% 20% 76%

(四)评论倾向情感表达,辅助以理性逻辑

新闻评论主要采用论证法,论证一般可以“情感”制胜或是“逻辑”服人。根据165条微博评论内容表达出来的主要基调来看,此次事件中,媒体评论倾向于诉诸情感,以感情来表达的评论110条,占67%。而以“逻辑”论证的占33%,主要表现为以下主题中(如表5所示)。

表5

逻辑论证主题 安全生产反思 问责 灾后救援/民生

条数 12 27 16

百分比 7% 16% 10%

从上述表述和数据中可知,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多样、侧重表情和文字;语言简洁、多在一句话以内;句式集中为祈使句、表达请求语气;评论主要诉诸于情感,以“感情”制胜。

三、媒体微博评论话语的影响

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思想,媒体往往通过新闻评论来引导社会对某个问题的舆论导向。媒体利用微博平台发表新闻评论不仅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有引导作用,其微博化的评论方式更容易为公众接受,打破传统新闻评论一贯的严肃风格,逐渐消弭“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之间的隔阂,但其话语同质化倾向以及琐碎化问题逐渐突显,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微观层面

1.丰富了新闻评论语言和形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水平和质量,其语言严肃、思维严谨、形式单一。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微博兴起后,网络语言丰富多彩,媒体在微博中的新闻评论顺应微博语言特征,表现出活泼和多样的特色,例如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通过对33家媒体的165条意见表达微博分析,可知其表达方式多以“微博+评论/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占64%的比例,而“微博+评论+链接”、“评论+图片+链接”等也是其表现形式。在话语表达方面,倾向于网民表达方式,比如“愿伤亡数字停下来”、“请数字不要上升”等。

2.增强了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微博字数限制要求媒体的新闻评论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重在讲究逻辑和充分论证,在微博中,新闻评论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在这种平台要求下,微博新闻评论大多以简洁的话语直接表达意见。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评论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的最多。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情感往往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此外,还有一段话评论,但是一般都很简练,或是几个问题的直接质问,或是层层递进的意见表达。

3.同质化、琐碎化问题突显。在快速时间、简短文字要求下,呈现独特、深刻的思想很难。虽然针对性较强,直接表达观点,但存在同质化问题。纵观上述33家媒体的165条评论,其对此事件的意见或看法集中于祈福、悲伤、愤怒等情感主题。其中蜡烛祈福的图片和表情在大部分评论里都运用到了。评论话语简短却突显出琐碎化问题,例如,在表达意见时“意见+微博+意见”的形式造成意见断裂开来,随意性太大,逻辑的层层递进较为缺乏。

(二)宏观层面

从宏观发面来看,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语言接近公众表达方式,没有较大的距离感。公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顺应媒体意见而使舆论易于控制,避免走向极端。舆论主要由意见性表达汇聚而成,都市报的增加、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两个舆论场产生,即“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传统新闻评论有其严格要求,行文严谨,逻辑性较强。而微博中,媒体新闻评论话语逐渐网络化、微博化,逐渐接“地气”,这种表达是大多数公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平台的出现像是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桥梁,打通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隔阂,有助于两个舆论场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使整个社会对某一事件的舆论趋于冷静和理智。

四、反 思

媒体进军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发表言论,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弊端。媒体在微博中的评论是对传统媒体评论的一种发展和创新,是传统媒体迎合时展的必要之路,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缺陷导致媒体新闻评论的同质和喧嚣。真正的新闻评论是给予公众理性和深刻的思想,而不是一味顺应和情绪宣泄。所以,媒体微博上的新闻评论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其语言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的。但其并不是传统新闻评论的替代,传统新闻评论的深刻和把握大局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更好运用新兴媒体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青年记者,2012(20).

[2] 董天策,夏侯命波,梁辰曦.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3).

微博文化论文篇(7)

微博,俗称“围脖”,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是基于Web3.0新兴起的一种供用户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共享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超文本形式发送到个人微博首页上,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符以内。①

微博最早起源于2006年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该网站集传递信息、社交服务、微小博客等功能于一体,为人们随时随地分享观点、见闻提供及时分享的交流平台。②继2007年5月校内网(即现在的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似Twitter网站饭否网后,国内的微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如叽歪网、腾讯滔滔、新浪微博等。在这些微博网站中,尤以新浪微博表现最为突出、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在争取用户上,新浪微博不断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如策划“万能微博助你买房”的活动,紧扣当今社会百姓的现实需求,在活动启动后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20多万用户参与。从用户规模看,截至2011年3月2日,仅新浪微博的用户总数就已突破1亿。③

用户规模的急速增长带来了信息流的几何式扩张,使微博成为多样信息集散地的同时,也让其发展成多元声音的意见场。各种观点的角力导致其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虚假甚至被刻意歪曲的信息,也在这个更新快、扩散强的信息循环链中悄然生长且影响着受众。作为拥有强大效力的微博传播,加强舆论引导,构建良好舆论生态应当是其快速发展中的现实要求。

微博的传播特性

自微博在中国大陆诞生三年多时间以来,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生事物迅速变身为用户上亿的流行品,跻身重要的信息载体之列,这与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是分不开的。

实时性的信息生产。通过微博信息的过程与传统媒体经过采编、审核再的繁琐程序不同,用户只需要拥有一个信息终端,便可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图片、视音频等超链接的形式出去。这个终端可以是PC、手机或者是iPad等新型移动化界面。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博客户端的开发,更使得“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的即时性的初衷得以更好地实现。

简单化的操作路径。140字符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微博用户的使用门槛,短小精悍的话语表达,言简意赅的意见陈述构成其内容主体,也使传播者剥离冗杂信息,直击内容本真,为各种文化程度的使用者提供了发表意见的传播平台,与博客相比,微博进一步下放话语权,更加凸显草根性和平民化。

现场感的用户体验。许多事件发生的信息往往是微博第一时间出来的,这种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事件发生与信息之间的时间差,再辅以图片、视频的运用,使受众仿佛置身事件发生的现场。除此之外,用户还能像聊天一样通过评论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看法,与信息者进行互动,构成维系社交关系的新型枢纽站。④

集群式的意见粘合。一方面,微博的信息传播方式并非像大众传播媒介撒网式的覆盖传播,而更倾向于分众理念下的聚合传播。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也不是被动地去接收信息,而是由“推送”到“挑选”,通过主动关注、细化类别、加入圈子,通过集群式的信息叠加实现认同,促进意见整合。

加强微博传播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产品,它本身所具有的高时效性与广泛的影响力更使得这种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微博是舆论的载体。上亿的用户规模,使得微博这一观点表达平台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舆论场。传统媒体、公众人物、企业以及普通用户等多元传播主体纷纷通过信息、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意见,使各种潜在的价值导引与文化承载相互碰撞、整合,尤其是一些受追捧的观点在经过多次的转发之后,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渐进式形成舆论,构筑新的舆论空间。⑤

微博更容易先声夺人。微博的强时效与简洁化特质区别于博客的繁杂冗长,也异于论坛的搜索式浏览路径,它采取的是一对多呈放射状式的信息传递方式,零时间的信源传播与碎片化的文本形式使微博更易先声夺人。而在大众传播中,占据信息的第一落点必然成为各媒体抢占的制高点。媒体要想掌握主动权、控制话语权,就必须抢占先机、先入为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⑥

微博充斥着复杂的信息流。微博的草根性赋予大众自由发言的权利,而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则可能促使微博用户将这种权利发挥到极致,从而导致大量情绪化、非理性的内容充斥微博,这些内容往往具有煽动性,而微博用户多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传播者,极易受其影响,从而导致判断力的丧失,⑦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一旦这些信息经过大量转发、传播之后形成舆论高地,便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继而造成微博舆论环境的失衡,引发负面效应。

微博传播中舆论引导的困境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公共播报的良好平台,在微博传播中进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我们兴利除弊的重要课题,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特点限制与发展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遭遇了困境。

信息的主体局限微缩其权威效力。目前为我们所熟知的微博网站多是以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其权威性大不如后者。据万瑞数据去年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7%的用户认为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6.4%的用户认为不太可信,还有56.6%的用户对微博上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⑧这与公信力稳居前三的电视、报纸、广播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假新闻的频发更使得微博的权威性惨遭质疑。其次,构成信息传播主体的广大用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忽略事实的本质真相与前因后果,浅表化的信息使许多接收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加之情绪性的推动与沉默螺旋的束缚,使其信息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这在突发事件中尤其明显。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海量性增加了把关的难度。据新浪网去年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显示,随着用户数不断增长,新浪微博每天产生的海量信息成倍增加。2010年7月,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超过9000万,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平均每秒都有近40条微博产生。⑨信息的海量使得信息把关的可行性弱化,而其操作方式的简便导致了把关的非组织化,尽管如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专门建立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以抵制虚假信息,但由于信息监管的困难,虚假信息还是不断频发。

信息表达的个人语境削弱了公共信息的关注度。由于技术上的突破,微博以“自媒体”的形式逐渐嵌入用户的生活空间,因此,私密化、随意性的信息占据了微博内容生产的主体构成。据万瑞数据调查显示,微博最主要的用途是自己写,其次才是分享和关注,用户在微博上最主要的行为就是“写微博,发表观点或者发泄情绪”,这一部分的用户就占到总用户量的74%,主要的内容是“个人心情感受”,占到用户总量的76%。这些碎片化和个人化的冗杂信息经过层层累积,很容易将公共信息埋没其中,使得用户对公共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困难,从而造成对公共信息关注度的削弱。

加强微博传播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

舆论引导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所提到的微博传播所面临的瓶颈与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加强媒体合作,促进资源整合。第一,资源共享。由于行政体制的限制,传统媒体往往比网络媒体掌握着更多的行政资源和重要的新闻线索,若传统媒体和微博实现资源共享,便可扬长避短,缩减各自的资源获取劣势。第二,积极互动。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在微博开设账号,信息,引导舆论。通过权威媒体与微博的合作,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微博的及时高效、渗透力广泛结合起来,及时占领舆论引导的高地。据《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凤凰卫视、羊城晚报、新周刊等,但这些媒体大多以媒介宣传、媒介公关为主,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舆论氛围的得力塑造将是二者加强合作的重要路径。

主动设置议程,培养意见领袖。首先,作为公众信息的集散地与意见的交换平台,微博不仅应以点击率作为热门话题排序的依据,更应有意设置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的媒介议题,在显眼的位置设立专门的议题栏目,促进公众注意力的相对集中,实现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的有机同构;其次,虽然微博文本构成的碎片化促进了公众共同意见的微舆论的形成,但众多微舆论集合构筑的舆论张力不可小觑,而作为参与舆论生成的重要一环就是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培养,规制和纠正不良信息,注重信息的指向与逻辑,实现微博舆论的有效营造。

加强信息把控,完善法律建设。首先,微博应建立完善的虚假信息过滤机制,推动信息搜索引擎的建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且,微博更应发挥好自己的把关人身份,对信息进行有效选择和过滤,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其次,结合已推出的微博辟谣机制与不实曝光专区,及时向用户曝光虚假信息,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并对虚假信息的者进行封ID、限制发言等处罚。最后,政府要尽快建立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立法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方面,而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的欠缺给了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因此,政府有必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打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的舆论空间提供法律保障。⑩

结语

微博的兴起与迅速流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进入一个新时代――“微时代”,在这个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的传播时代里,唯有顺应其传播特点,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才能真正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突发事件相继发生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越发显示其舆论引导平台的价值,加强机制建设与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必将促进微博传播的发展。

注 释:

①白晓晴:《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②Sylvia Kiekegaard:《Twitter Thou Doeth》,《Computer Law&Secu

rity Review》:2010(26)。

③《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破一亿》,《东方早报》,2011年3月2日。

④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新闻世界》,2010(1)。

⑤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文学界・理论新探》,2010(7)。

⑥周珂:《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新闻爱好者》,2010(3)。

⑦曾嘉、翟文茜:《浅论微博客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军事记者》,2010(6)。

⑧缔元信网络数据:《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2010年8月6日。

⑨百度文库:《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

微博文化论文篇(8)

一、前言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类将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信息传播方式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的转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革,也必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变革。微博,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与传统的博客相比,有“短、灵、快”的特点。微博的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但由于微博的许多特点,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微博时代,如何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微博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微博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社会行动方式,进而改变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博既是一个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公共舆论平台,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特别是当信息者和信息内容本身具有高社会关注度时,微博就会成为一个聚拢、吸引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它同其他公共信息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有更为快捷的传播速度、更为隐匿的传播链条,其传播效应更为不可预期。当微博成为社会舆论的汇聚点时,信息者如何处理好个人私语与公共议题、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共舆论的性质和走向。

2、社会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心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社会成员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窗口。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思潮、社会行动都会透过社会心理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微博时代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微博中,个体的生活轨迹、情感世界、价值观念通过碎片化的独语得以展现,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和生活方式。其次,微博时代人们的交往需求进一步强化。再次,微博时代社会行动潜藏的心理能量进一步释放。“微公益”的提出和广泛响应说明了这一点。

3、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思想政治工作所要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微博时代向我们呈现的“微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研判这些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对主流文化的潜在影响,对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量的方面而言,“微民”建构着“微文化”,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微文化”辐射的广度;从质的方面而言,“微文化”的性质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

三、微博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1、搭建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成为当下大量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主流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博中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充分认识到微博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尚未真正找到将宣传教育融入微博式传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径。我们认为,拥有属于宣传教育部门的微博网络和信息平台至关重要,这将使新媒体之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物理界面和技术支持。

2、扮演引导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新角色

尽管微博舆论高度分散、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依然具有引导的必要和空间,这要求我们积极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角色。首先,要建立特色微博网络。这些网络应该主题轻松活泼、议题时尚新颖,具备吸引力大、凝聚力强等特点,能够吸纳大量的用户和会员,并产生介绍陌生者加入的连带效应。其次,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要真正使用网络聊天和虚拟交谈的自然沟通方式,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给人的政治说教刻板印象。

3、把握危机处理中微博发生作用的新动向

微博在社会政治危机中的作用令人难忘,值得重点关注。2009年6月13日伊朗总统内贾德以62.63%的得票率赢得选举,但这一结果随即受到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们质疑,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随着伊朗大选内幕被逐渐揭露,人们发现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在微型博客等社交媒体背后推波助澜,美国打着信息自由的大旗,公然干涉别国内政。正如西班牙《起义报》的报道所指出,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微型博客等去干涉伊朗内政,已经成为事实。因此,作为宣传和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在常态情况下,需要通过信息流量、用户数量、社会群体关注度、舆论内容指向和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等指标衡量,对主要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有效地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富于创新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解决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微博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59-02

一、微博的概念、传播的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1.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既可以作为一名观众,又可以随时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一切,以140字甚至更少的文字,或者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第一时间记录并出去,供大家浏览,与大家分享和沟通。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和传播信息快速。

2.微博传播的特点。第一即时性。微博打破了老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传播速度更便捷、更迅速,是目前别的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第二自主性。微博既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原创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把微博当作一个“自媒体”,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感所想以最精练的词汇出去。第三方式的互动性。微博跟传统的媒体及网站、论坛等新媒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传播。在微博上,信息传递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第四内容的丰富性、可扩展性。微博的内容虽然只有仅仅14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但可以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以及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给使用者方便的阅读体验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

3.微博对于文化育人的负面影响。当前微博正以其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优势,对高校的文化育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第一微博的交流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微博上随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诸多情感,久而久之,他们在微博里寻求彰显自我的同时,自身道德观念也会趋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第二微博的内容是开放的。由于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完全被打开,诸多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最快捷方便地方式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微博上,他们很有可能不加辨别地接触到“颓废”“不健康”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动摇他们对自身信仰的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的错乱。第三微博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使人与人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虚拟的交流。这种随时交流和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会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瘾,很容易使年轻人沉迷其中,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抛之脑后,忽视了现实中的与人交往,甚至还会出现沟通障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化育人的难度。

二、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

微博具有呈几何增长形式的传播效果,因此它在舆论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微博传播的范围呈几何形式增长,传播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媒体。在微博的平台上,信息的密集化、反馈的多元化、关注的扩大化、传播的迅速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可以使某一信息飞快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响。中国互联网上许多案例都在微博上得到了体现及互动。微博通过用户与粉丝的互动关系,成为强大的舆论力量,能够与传统媒体的力量抗衡。但是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也不完全是正面的。微博可能成为谣言制造工具和泄愤的场所。另外微博传播的信息中也不乏发泄情绪之词,使微博的个人情绪化色彩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博舆论的价值。

三、如何引导做好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

以微博为载体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我们要在“如何引导”“内容”“校园机制”等方面加以创新,使文化育人工作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1.如何引导方面。高校是网络使用最集中的区域,学生是使用微博最密集的群体,为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对文化育人的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为广大师生感知、认同、接受,以不断增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文化育人的正确发展方向。

2.内容方面。利用微博,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发挥其积极作用。如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其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价值。学生会、团委以及学生社团等可以利用微博广泛开展举办辩论赛、个人作品展、发明专利成果展等活动,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文化育人的环境。

3.校园机制方面。随着校园微博不断发展,学校将微博功能定位在信息资讯的快速、校园文化的传递延伸等方面。随着受众面增大带来的活跃性,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校园微博搭建了更顺畅的学校与社会、广大师生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资讯互动的平台。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园微博的文化育人力度,丰富校园微博的表现形式、切实发挥实效、加强规范管理等问题,是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第一构建以校园官方微博为龙头的网络立体化格局。校园官方微博、社团微博和个人微博等多种形式并存,这些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发展都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努力打造校园微博这个校园文化舆论引导平台建设。第二搭建以校园微博为舆情的交互联动新机制。师生通过微博了解学校情况,学校也能通过微博了解部分民意,进而将校园微博真正做成提供信息、展示形象、凝聚师生以及扩大社会影响力的窗口。第三发展以微博文化为特色的校园生活新形态。校园微博的兴起为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流行语和文化热点,甚至微小说、微视频等新颖的文化形式。校园微博源源不断的创作不但增添了微博的趣味性,还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独有的校园微博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要把校园微博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强对校园微博等文化形态的研究,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从精神层面构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激励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形成符合师生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特色、适应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校园微博的建设与发展渗透到大学文化育人工程中,融入到校园舆论环境引领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深化认识。迄今为止,虽然微博还可能存在失控和无序等风险,但总体而言,它在促进文化引导和隐形德育功能发挥等方面功不可没。随着微博管理与建设的逐步完善与科学发展,它一定能够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

微博文化论文篇(10)

据调查,大学生们在迅速接受微博。在微博受到官方的重视和欢迎的高校中,微博开通率达90%以上。大学生们的信息需求,从内容上看是独特而苛刻的,然而“微博”文化很快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颖时尚媒介心理和平等发表言论的网络环境。

2.微博的特点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利用微博轻松、自由、娱乐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声地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传统的思政方式和传媒形式,包括网络中的博客、QQ等形式都是大张旗鼓式的,容易让人产生敬而远之或者逆反的情绪。而微博的自由、放松,看起来无心插柳的方式,才能收到“柳成荫”的效果。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利用微博开放性的特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果开了微博,就意味着随时随地地向全世界袒露自己,如果开了微博,也意味着可以随时随地地“跟踪”任何一个微博中想“窥探”的人。利用微博,可以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为“最美的人”,也可以一个回车即让一个人臭名昭著。利用好微博这种无限开放的特点,用它传递正能量,将大大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4.借助微博快捷性、无时空限制的交互性等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微博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只要手指轻轻一划屏幕,第一时间的资讯,第一时间的评论便同步知晓。走路时、吃饭时、聊天时甚至上课时,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微博资讯,及夹杂其中的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声音,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二、微博传播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丰富大学校园文化。

微博作为自媒体张扬个性,能够在实践中形成校园意见的领袖,引导校园舆论发展,进而构建师生、校内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微博文化以其独特的时代性融入大学校园,形成新的价值判断,形成新的信息获得方式,进而形成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独特文化氛围。

2.丰富大学制度文化。

(1)微博圈直面高校管理弊端,并且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使得现实问题反应迅速,实现管理民主化。传统条件下,学生遇到困难、委屈、不满或受到不公正待遇,逐级向上反映,周期长,地位不平等。在微博体系健全的高校,改变了学生的信息反映方式和渠道。学校所有部门开通微博,有问题只要收到投诉或引起关注,各部门就快速反应,引导学生情绪,解决现实问题。用微博作管理工具,拉近了师生距离,打破了高校管理体制的常态,形成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学生现实问题反映短平化。高校开通官方微博,通过身份认证,形成微博生态系统,完成信息双向沟通,增加管理的透明化和民主化,革除传统高校管理的阶层化弊端。

(2)微博平面化管理结构,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形成了符合时代的大学管理文化。微博使用Web2.0技术,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形成大学沟通型管理体系。校方通过直接观察、收集、分析微博内容,可以了解学校的发展短板和不足之处,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进一步拿出既符合大局又兼顾少数意见的管理决策。

三、借助微博圈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高校应转变观念,主动开通本校官方微博,并积极培育校园微博圈。

在青年大学生的常态生活中,微博平等式地接收和信息才是正常的交流方式,而这种形式带来的沟通信息、交流感情、传递情绪的互动,在处理已经发生的矛盾和纠纷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话者矛盾的激化。高校微博圈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不仅在于其传播语言、风格、内容上的现代性和贴近性,更在于平等式、互动性的沟通交流形式本身符合青年人的心态和兴趣,能迅速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

2.发挥微博即时性特点,对突发危机性事件进行即时跟踪报道与舆论引导。

微博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同样具备网络的虚拟性,每个对象有着自己的个人立场观点,在法律范围内具有无障碍的话语发表权。微博流动着大量信息,但当话语发表权和言论自由被滥用,其中同样充斥着谎言、夸饰和狡辩。“谣言起于微博,止于微博”,揭示了微博是有自律自净功能的。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是理性的,但微博为了引起关注和利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会把谣言、片面信息和负面信息无限放大,所以必须发挥微博即时性特点,对突发危机性事件进行即时跟踪报道与舆论引导,建立微博圈辟谣机制。

3.打造微博“意见领袖”,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以院长微博为先导,培养师生骨干力量并团结师生中已有的微博意见领袖。校长是现实中学校的行政领袖和精神象征,发挥校长先导作用是完成虚拟网络与真实社会之间统一的关键,校长是最大限度发挥微博圈现实作用的最核心因素。意见领袖也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面对信息爆炸的微博,大学生更是无所适从。高校应打造一支专业的微博意见领袖队伍,为了净化微博言论,营造良好的微博环境,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牵头,让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影响身边的学生,从而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具体的做法是:挖掘和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过硬、熟悉微博应用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任微博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在大学生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始终保持和具备“微博态度”,善于使用“微博语言”,与大学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主动占领微博至高无上的话语高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引导舆论走向,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微博文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98-02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博,在2010年迅速崛起,2010年因此也被称为“微博崛起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对于这种强大的新媒体,我们要利用好微博,发挥微博最大功效用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微博的特性

微博(Microblog),源于美国的Twitter,是在140个字符内表达自我的平台。微博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并能够广泛关注,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微博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了可能。

(一)用户群体年轻化

微博用户主要集中于70、80和90后,他们用微博来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参与时事评论等。我们的大学生和广大教师群体都处于这个年龄阶段,能够很快地接受和接触到这种新媒体,使微博在校园里广为流行,“人人有微博”在校园里屡见不鲜。

(二)使用便捷性和“草根性”

微博,被称为“140字符的革命”,因为“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正是这种对语言表达要求不高,没有太多的文本要求,在校园里被广大普通学生接受并使用。

(三)传播同步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随时上传和接受信息,能够使信息传播做到anyting、anytime、anywhere、anyway,大大缩短了信息源到信宿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阅读信息、转发信息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四)影响力强

微博其裂变式的传播特性使其影响力剧增。唐骏学历门、温州动车事故等热门消息都是由微博首发。当今的大学生处于各种信息交汇中,对于社会的实时动态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微博是学生了解社会、洞悉社会的很好窗口。此外,拥有微博、微博,就能有“粉丝”,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这样的方式,与“粉丝”沟通和交流,甚至通过“互粉”来了解彼此的动态,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指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校园精神建设为导向,以在校学生为主题,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于:

1.学生参与性不高。以钱江学院为例,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约占35%,真正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约占24%,往往是一批学生干部在不断参与各种活动。这种缺少广大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2.教师引领和参与不高。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部分是辅导员在负责,教师由于科研、教学等压力或者是空间、时间等局限无法参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与教师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微博能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少的作用:

1.微博能使校园文化活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使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都能了解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并能参与讨论、参加活动和反馈活动信息。

2.微博能使校园活动从“单向”走向“多向”。以前的校园活动建设往往停留在策划活动到搞活动这种“单向”方式,现在通过微博,可以使学生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评论,发表观点,与文化建设者进行互动,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能够改进建设。此外,教师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3.微博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学生微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通过微博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这种“师生”“生师”以及学生本身的“生生”、教师之间的“师师”的互动,能不断地了解广大师生,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地不断深入。

三、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及注意要点

(一)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

1.让“沉默者不再沉默”,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微博,这种表达个体情感、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能使很多不善于沟通,性格内向的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给“沉默者”施展的舞台。很多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沉默者不再沉默”“师生交互”“领导互动”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借助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平台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利用好微博这个舆论平台。微博是个信息共享平台,只要有信息,就能受到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借助传统的媒体宣传外(如海报、横幅),还要使用新的媒体。要搞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微博引起广大师生关注;重大学校政策通过微博这个“新闻发言人”来告知;微博拉近了与学校领导的距离,使学校领导真是看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注意要点

1.微博要“双向”互动。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好作用,需要“双向”互动,即对于师生所提的意见建议都要有所“反馈”,如果“石沉大海”会打击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微博传播要选择好话题。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话题是通过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要想较好的发挥微博的传播功效,要把微博内容设计成广大师生参与性很高的话题。

3.适度控制,注意尺度。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会引起负面言论的问题要进行提前预测和控制,注意问题讨论尺度,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失控情况产生,确保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挥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兵,王立.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实现[J].对外传真,2011(1).

[2]张晓群.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纵横,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