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手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45

新手教师论文

新手教师论文篇(1)

一、高职理工科新手教师人文素质的缺陷

(一)知识结构的欠缺

由于绝大部分理工科新手教师来自非师范类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普遍比较缺乏,人文视野有些狭窄,同时又很难从直接的教学经历中积累相关经验,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这种由于人文类知识缺失而导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理工科新手教师“育人”目标的达成是极为不利的。

(二)人文观念的缺失

我国部分高职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缺乏人文观念的支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有时会忽视对于学生人文观念与精神的塑造,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照重要性的认识,使教育教学理念有些单一、机械和理性,使学生不易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三)人文修养的不足

1.教师礼仪不够到位。得体的着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学生也有着榜样作用。多数理工科新手教师未受过师范类专业培训,刚入职时多直接从学生或企业员工身份转换而来,教师角色适应不够快,缺少重视教师礼仪的意识。

2.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乏。绝大部分理工科新手教师在入职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语言训练,带有一定的口音,普通话不够标准。另外,不少理工科教师写作能力不足,反映自己不会“写东西”,遇到写文章就头疼,而高职理工科教师不论是教学工作中的计划总结、教学日志还是科研工作中编辑撰写材料,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最后,理工科新手教师往往很少写板书,多用PPT和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板书水平有待提高。手工整优美的板书或许只是教学的一个细节,但作为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需要引起理工科新手教师的重视。

3.人格魅力不足以吸引学生。大部分理工科教师因为专业问题,更多的生活在客观理性的世界里,将大量时间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研究及实践中,大部分养成了较为沉稳、谨慎的做事习惯,有着认真、踏实的性格优点,但缺乏感性思维,上课有时过于刻板,缺乏幽默感和亲和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创新活力。

4.艺术修养不够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境界,好的教育会使人如沐春风,教师艺术修养的提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改善会有一定的帮助。由于专业限制,理工科出身的教师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接受的培养相对较少,审美方面的品味有待提高,这使得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数缺乏艺术活力与审美性。此外,此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相处方式有时过于直截了当,与人交往更讲求结果而容易忽视处理方式的艺术性,归根结底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修养未达到一定的境界。

二、高职理工科新手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途径

(一)学校角度

1.推进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物质层面,学校可以利用雕塑、建筑、园林等客观条件,突出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设计和建设具有独特风格、艺术气息的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从精神层面,学校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例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音乐节、经典电影欣赏等;另一方面可以多邀请外校的人文社科类专家开设讲座等,以此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使理工科新手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受到感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及活动在新手教师培训中的比重。理工科教师相对缺乏人文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需要高职学校在教师培训中更加关注相关课程及活动的设置。具体措施: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设校内培训班,邀请本校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对理工科新手教师进行授课。二是可以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利用假期将教师送到具有人文底蕴的地区进行培训,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教师参观一些历史文化景观,使其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培训课程及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举办心得交流及成果展示会,在分享经验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演讲及口语表达能力。

3.不断优化教师工作评估标准,将教师的人文素质评价纳入考核中。当下不少高职学校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一味讲求科研成绩,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相比较中小学教师而言,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估标准不够高,对教师包括教育教学方式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几乎没有硬性要求,使得大多数教师不够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将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高低也纳入教师工作的评估标准,并具体完善和细化评估考核的细节,鼓励理工科教师发展文娱特长,提高教育方式的艺术水平。

(二)个人角度

1.完善扩充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应用能力。高职理工科新手教师应该在发展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听课等多种自学方式补充和扩展人文类知识,开阔自己的人文视野。与此同时,还应提高自己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不单单把理工科知识当成一种工具介绍给学生,更要有意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普通话和写作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礼仪规范水平和艺术修养。要在将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同时,注重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水平。

2.多?c人文社科类教师交流,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目前来看,少数文科教师仍是高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理工科新手教师应善于利用高职院校中的这类宝贵资源,善于学习文科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可以和文科教师互相听课,通过课堂观摩,发现和学习文科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闪光点,学习其中优秀的教学方式,了解其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文科教师观摩自己的理工类课堂教学,建议对方从人文的角度,对自身的教态、教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得到改进意见,以求得到人文素质上的提高。

新手教师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41-02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就形式而言,新媒体包括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获取和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传播的方法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进行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理论认识不足,缺乏长效培养机制。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新媒体存在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媒体的载体形式人们都还没有了解和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和高等教育的影响就已经显现出来。但是,目前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新媒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很多人以为只要购买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就可以了,对配套的师资建设认识不足。这导致许多高校不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缺乏长效培养机制,从而影响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些高校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为保守,依然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拓展思维,挣脱传统理念的束缚,认为新媒体技术过于复杂烦琐,抗拒接受新媒体、学习新技术,没有将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二)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高校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也缺乏激励机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中使用的软硬件,也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然而,许多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中用到的硬件设施,却因为教师无法很好使用而成为摆设。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普遍比^紧张,由于理论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环境下师资建设的总体投入就不足。而有限的经费投入又会容易偏向专业建设,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师资建设。

高校对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也不完善,无法有效发挥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潜力,也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领军人物。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领军人物。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懂教育的人才。同样,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不仅需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才。因此,新媒体环境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方面,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培训在职专任教师,或是相关技术的培训和更新等,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但不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经过简单的计算机培训可以出电子文档试卷、制作教学课件等这样简单的操作。而计算机方面的具备较高新媒体素养的教师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在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很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其新媒体素质,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人物。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说明国家非常注重教育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当然也包括高校信息化建设。而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培养高校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教育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使用新媒体技术教书育人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并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落在教师身上,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权威形成冲击。新媒体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科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去优化教学体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激活教材体系,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现实实践。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出生在新媒体时代,从小就与手机、平板电脑、数码产品等为伴,对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笔者通过组织的手机依赖性调查发现,新媒体是“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的重要工具,他们喜欢发QQ、发邮件、发微信、传照片、看视频、玩游戏、网上购物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开展教学,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要学会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善于使用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观念,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增强对新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教学方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地,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辨别和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促进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新媒体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超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助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但是,单纯引进新媒体技术是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媒体技术不能仅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方法和手段,而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这种结合应该是顺势而为、合二为一的,并且应该在结合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而这种结合不是光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具备较高新媒体素养的计算机方面的教师能完成的。只有具备新媒体技术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寻找出最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培养机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是高水平、复合型的专门人才,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人物。高校可以通过各个级别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赛事、高层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培养产生1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发挥其示范作用,辐射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团队培养机制。一是通过邀请信息化教学名师、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外派学习培训和集体备课等方式,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化素养等专题培训,完成每年不低于一定学时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任务。二是加强学习交流。主动到先进省市的高校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机制可以使教师适应新媒体教学环境、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素养,有效驾驭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出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专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制度,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展与新媒体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践和课程建设。每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育教学比赛,要求所有专职教师参加,为专兼职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优等,表彰在信息化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使信息化教学激励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出一批能有效融合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能手。

【参考文献】

[1]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2]郭赓.高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5)

新手教师论文篇(3)

摘要:现阶段,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毫无疑问,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是研究专家-新手型教师的前提,为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专家-新手型教师;概念界定;经验;教师理论研究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4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04—02

基金项目:广东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教育研究课题——专家-新手教师教学准备的比较研究(GDJY-2014-A-b216),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3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专家-新手教师备课的比较研究(2013GSKT08)。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曾春燕(1984— ),女,广东信宜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数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对于教师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关注教师成长发展转为专注教学专长方面,尤其更加强调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之前,人们对于专家-新手的研究并不深入,其应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象棋、物理等个别领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被应用于教师职业认知方面。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可知,对于任何一个教师,都需要经历一定的转变过程,最终才可能实现由新手型向专家型教师的华丽转变。其中,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研究专家-新手型教师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那么,前人是如何界定专家-新手型教师的呢?国内外又有哪些异同呢?

一、国外学者对于专家-新手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毋庸置疑,在研究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的时候,首要的前提便是对其相关概念加以界定。纵观国外相关理论综述,一般集中于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以及有关的认知技能,等等。其中,根据著名学者Bereitier & Scarda malia的研究,可以将那些具有丰富知识与相关技能的人纳入到专家范畴。而所谓专家型教师自然是在教学方面具有某种特殊专长的教师。[1]另外,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 也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具体特征上对专家型教师进行了客观分析。根据他的观点可知,专家型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教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强、拥有更高的创造力等特征。[2]与此同时,Sternberg主要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入手,并分别从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以及洞察力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除此之外,Leinhart、Brandt等人借助于不同的方式对专家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借助于测验分数,即利用学生的实际成绩进行判定。第二,根据权威人士的个人主观判断,这里所指的权威人士一般是学校各级领导等。第三,结合客观条件,如教师的工作年限等标准来判定。[2]

二、国内学者对于专家-新手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实践研究的方法。然而与文献中的Leinhart和Brandt等提出的三种方法又有所不同,[2]他们是综合考虑了教师的教龄、职称和业绩来界定专家-新手教师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界定:

张雪明将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与之相对的是,那些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经验较少的教师被称为新手型教师。[4]

田江把工作年限在十年左右的、实践成果特别好的骨干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而把刚刚进入教师队伍、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称为新手型教师。[5]

孟迎芳将专家界定为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而新手型教师则是那些刚刚接受过师范教育、初入职场的新教师。[6]

曾涛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理论可知,专家型教师往往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必须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能称得上是专家型教师,因为除了要考虑工作经验之外,还需要结合工作年限、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判定。[7]

苏晓林把新手型教师界定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已经过教育实习)或参加工作年限在五年之内的教师;[8]而且,根据苏晓林的研究,可以将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时间在五年之上的老教师纳入到熟手型教师的范畴。

潘振华把拥有高级职称且工作教学达十年以上,或者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等称号的教师纳入到专家型教师的行列中;[9]另外,根据他的理论研究,凡是拥有二级以下职称的教师都只能被称为新手型教师。

连榕则在全面考虑教师的职称、工作年限以及工作业绩等的基础上,将教师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专家型教师,即具有特级职称或者高级职称且工作年限达15年以上的教师;熟手型教师,即工作年限处于6~14年之间且参加过特定教师培训的教师;新手型教师,即具有三级或者三级以下教师职称且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的教师。[10]

三、本文对于专家-新手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从国外关于专家-新手型教师的两种界定和国内关于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界定可以看出:

(一)从本质上看,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专家,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理解及最终结论是相通的。具体来说,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专长的程度方面。国外理论研究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是从定性研究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教学专长的程度的;国外实践研究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界定和国内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界定都是从定量研究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教学专长的程度的。无论是教龄、测验分数,还是职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知识、效率以及洞察力等方面的差异。

(二)理论研究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是定性的,较为模糊,在教育研究中难以使用。因此,我们往往更愿意选择文献中Leinhart和Brandt等人所研究的理论方法,[2]因为这些方法更加简便、实用。必须承认,有些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专家与新手之间的划分标准并非完全一致。例如:有的人认为教龄在0~5年之间、职称在二级以下的青年教师可以被定为新手教师,有的人则认为新手是指工作经历短(一般不足三年)或教学经验不足的中学教师。这种不一致性使得在研究数学教育中专家-新手型教师差异的过程中,在识别专家-新手型教师的角度依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一旦缺乏这一条件,理论研究者便难以实现正常对话,最终对二者的差异也难以进行合理剖析。况且,专家-新手型教师的定量界定也并非绝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专家-新手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上,要兼顾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本文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特色,并利用教师的工龄、职称以及成果等各项指标对教师类型加以判定。其中,专家型教师就是拥有高级职称、工作教学达十年以上的教师,或者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新手型教师就是拥有二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或者进行第一轮任教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胜.两位教师的反比例函数教学[J].中学数学研究,2008(7).

[2]黄如英.专家-新手型教师作业批语比较的现状调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7).

[3]潘贤权,连榕,李亚真.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教学动机特点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5(6).

[4]张雪明.透视课堂提问——“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6).

[5]田江,李丽,周福盛.师范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新手——专家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6]孟迎芳,连榕,郭春彦.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7]曾涛.专家与新手教师的研究及培养启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

新手教师论文篇(4)

一、问题提出

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幼儿教师走向自我更新的基础与前提。知识结构“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知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并逐步形成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知识系统,它对个体知识水平的发挥和知识能力的展现起着制约作用。不论是新手教师还是专家教师,其知识结构常常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不同结构特征,也常常因为专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出现知识结构的“瓶颈”现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日益明显的阻碍。教师如果意识不到个人知识结构的缺失,常常会盲目乐观,随意学习,低效率地获取知识。那么,当前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究竟如何呢?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又呈现怎样的基本特征呢?本研究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观察和访谈法,对某一省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参与式观察,小、中、大班各一周,跟随该班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并对该园不同发展阶段的2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分层随机访谈。之后又对来自两所省示范和两所市示范幼儿园的48名幼儿教师进行了结构化的访谈。其中,观察主要以现场笔录的方式记录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师幼互动行为;结构化访谈时,则首先使用录音笔录下原始的访谈内容,然后转录为司视的文本内容。

第二阶段是根据叶澜等学者关于知识结构的分类方式,在两所不同性质和级别的幼儿园中分别选择3位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成熟型、发展型和新手型教师各一名,共6名),让她们从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五个方面钩画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这6位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特征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成熟型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征

成熟型教师一般指职业年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他们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且具个人特色的教学方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性知识,在教材理解、内容确定、方法选择等方面均拥有了个人较为成熟的见解。他们能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能够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选择和决策,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也较为强劲。成熟型教师还善于设置合宜的教学环境,能够较为娴熟地把握幼儿个体以及整个班级系统的内部运行节律,及时采取比较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来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延续。在教育价值的选择上,成熟型教师一般不会非此即彼地简单取舍,而更趋向于多元与包容。

对于成熟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访谈也证明了这一点。成熟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出如下比较一致的结构特征:个人实践知识在整个知识组成中占有最高的比例,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居中,而普通文化知识的比例最低。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个人实践知识丰富,能够灵活自如地开展教学工作;2 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基本够用,但已需要及时补足;3 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明显陈旧,急需尽快更新。

幼儿教师的个人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为其所真正信奉的、在实践中实际运用的知识”,是教师在其实践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基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是实践智慧的结晶。“当‘所倡导的理论’符合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或教师运用原有个人知识经过判断、推理能够认同‘所倡导的理论’时,他就会把这种理论转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使之成为个人知识的有效组成部分。而当‘所倡导的理论’与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不相符合甚至相悖时,教师就会暂时把它搁浅起来,等待将来实践的检验和确认或借原来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并得出结论。”这是教师获取真正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所在。成熟型教师1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多年的直接带班经验,造就了其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中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拥有独特而稳定的行为表现,并成为发展型特别是新手型教师效仿的对象,由此也奠定了成熟型教师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中坚”地位。但同时,绝大多数的成熟型老师均承认,自结束正规的学校生活之后,再也没有接受过全脱产的集体学习。短期的培训尽管也不少,但大多只是观念的冲击和零散的知识获取,与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新手教师相比,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在退化,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更是明显不能满足当代孩子的求知需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须尽快予以补充和更新。

(二)发展型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征

发展型教师一般指职业年龄为3~10年的教师。从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来看,处于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始进入由关注生存向关注教学情境过渡的调整时期。该阶段的教师已经比较熟悉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掌握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对教学中出现的与以往教学情境相类似的情况,能直觉地观察、判断,并做出反应。发展型教师对于幼儿园常规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开始拥有个人粗浅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较为灵活地处理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事件和问题。他们逐渐摆脱了“生存焦虑”,开始有精力关注和了解孩子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会寻找新的教育教学技巧来尽量满足不同孩子的特殊需求。与成熟型教师相比,发展型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与新环境下的迁移能力还明显不足,教学设计主要限于对教材的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可以说他们正处于由关注“我能行吗”到开始关注“我怎样才能行”“我如何才能更好”的专业成长转折期。

实践性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动态建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横跨知识、态度与技能三个领域,是由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心理要素综合而成的习得性能;其次,它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揣摩,并具有顿悟性和直觉性的特征;第三,它具有“转知成智”的特点。发展型教师面临着继续获取实践性知识和继续建构专业实践理论的问题。与新手教师相比,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但与成熟型和专家型教师相比,他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访谈表明,发展型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各类知识基本可以满足个人的专业发展需要;各类知识在个人知识结构中处于均等的地位;各类知识均需要更新和补足。 转贴于

可见,在发展型教师的知识地图中,个人实践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所占的分量相对比较均衡,同时,实践性知识呈现出“走强”的态势,而基础文化知识则呈现出“走弱”的态势。这样的知识结构特点决定了发展型教师需要进一步丰富与补足各类知识。发展型教师在幼儿园教师梯队中处于“中层”的位置,既有继续发展的专业基础,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他们特有的知识结构特征也反映出该阶段的教师正处于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是一个容易因迷茫而迷失专业发展方向的特殊时期。长期处于此种“高原期”,会使教师日渐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与动力。由此,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教育教学经验,借助有效的学习策略,全面提高各类知识的获取量,在改变个人学习态度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专业品质的全面提升,对发展型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和关键。

(三)新手型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征

新手型教师一般指职业年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他们处于伯顿所说的“生存适应”阶段。新手型教师往往带着满腔热情、理想与兴奋的心情,进入到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但现实与理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常常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对比与震撼。这种不可避免的现实冲击很容易引起新手型教师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和专业发展忧患意识,由此引发他们对专业活动中“生存技能”的特别关注。新手型教师是幼儿教师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向上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加入给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与其他发展阶段的教师相比,新手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更为多样的困难,挫折经验也明显多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该阶段“是决定一位教师日后专业发展方向与品质的关键期。尤其是新任教师的第一年,其在专业上的教与学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发展的样貌,会强而有力地反映在教师生涯态度及专业行为上。”

对多位新手型教师的结构化访谈,及对两位新手型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表明,实践性知识位于新手型教师“知识金字塔”的最顶点,数量最少,依次按照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逐步递增,普通文化知识位于“金字塔”底部,数量最多,比例最高。我们对新手型教师的随机性访谈结果也显示,90%以上新手型教师对个人知识结构的描述呈现出与以上两位新手型教师十分相似的特征,100%的新手型教师把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作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也就是说,新手型教师对个人实践性知识严重缺乏的认知是一致的,她们渴望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尽快补足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实践性知识在个人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具体来说,新手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 个人实践知识奇缺,急需尽快补足;2 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基本够用,但仍须不断积累;3 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比较丰富,能够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

新手型教师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他们比发展型和成熟型教师具有更新的专业知识基础,但他们的知识大多是来源于书本的理论性知识,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性知识明显缺乏。实践性知识虽然是“依存于有限情境中的、作为案例知识积累并传承的、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以隐性知识的形态发挥作用的、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但它们却是教师个体拥有的、为其所真正信奉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运用的知识。国内外关于新手一专家型教师的比较研究也证明,两者“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的差异不大,在某种程度上,新手型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甚至优于专家型教师”,他们最大的差异在于拥有实践性知识的数量,显然后者的实践性知识远比前者丰富。

实践性知识的缺乏常使新手型教师倍受“理论派不上用场”“理论是一套,现实是一套”的困扰,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极易产生较多的无效行为、低效行为和无关行为。新手型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往往处于表面的、抽象的、缺乏实例支撑的理解水平,自然容易造成其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的低下,使他们不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灵活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掌握最低要求的专业技能由此应是新手型教师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

总之,由于所处专业发展阶段不同、个人知识结构特点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需求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每个发展阶段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学习,即能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同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知识优势,加快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3]岳亚平.幼儿园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特征分析.幼儿教育(教科版),2010,(3)

[2]王翠红.浅议当代教师知识结构.当代教育论丛,2007,(5)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7

[5][6]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7]鲍嵘.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新手教师论文篇(5)

1研究目的

    教师是一所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有其成才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研究专家型体育教师有助于发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从而缩短成为专家体育教师的过程,有利于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目前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规律缺乏研究。所以本文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提供理论的依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专家型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差异    调查与观察研究表明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前计划、课中教学反馈和课后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而新手教师则比较关注课时计划细节,关心如何完成课时计划而很少考虑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孤立的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反馈;而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较为含糊,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反馈。在课后评价上,专家型体育教师和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影响教学目标的评价活动,而新手教师则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和他人的评价。

    调查问卷研究认为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和对教学洞察力的区别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首先,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具有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对大学生特点认识的知识、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等知识,他们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新手教师,而且比新手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不仅在质上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他们不仅在程序性知识技能和策略上优于新手教师,而且在陈述性知识的内容和组织上也不同于教师新手,能更好更快更及时地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自动化。其次,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他们依靠广泛的经验能迅速完成多项教学活动,并使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第三,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富有洞察力,他们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对教学中的问题予以恰当的解答。

    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策略存在差异。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别反映了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新手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合理的教学策略到底是什么。教学策略失当,不符合学生要求的情况时常出现。

3.2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berliner(1998)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3一4年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本文参照其理论结合高校体育实践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

3.2.1新手体育教师的特征。新手体育教师是经过系统的体育学习,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他们尽管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理论水平,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但毕竟对大学体育实践了解不多,大量缺乏的是体育实践经验,更谈不上有什么实践的智慧和缄默知识。新手体育教师教学专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手体育教师是理想化的;{2)新手体育教师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地依赖特定的原则、规范和计划;(3)不能有效利用教学反馈与学生沟通。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了解与教学有关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情境,对于他们来说,经验积累比学习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3.2.2熟练新手体育教师的特征。这一类体育教师究其实际发展水平而言,他们还处于体育教师群体最低层次。无论就其本人而言,还是从学校的要求来看,青年体育教师都有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逐渐整合,并逐步掌握了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2)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有所提高,处理问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3)经验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提高,但还不能够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和无关信息;(4)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3.2.3胜任型体育教师的特征。这时青年体育教师就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绝大多数青年体育教师会从全面掌握和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技能技巧入手,继续第二阶段的转变进程,成为教学基本功日渐扎实娴熟、教学经验日渐丰富、教学实效日渐提高的合格体育教师,他们在继续强化教学基本技能技巧发展的同时,更侧重于系统的体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有些体育教师却在此时走向了它途。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分化成四类:一是有知识和理论水平却缺乏教学技能的体育教师,二是技能型体育教师,三是经验型(实践型)体育教师,四是学者型体育教师。胜任型体育教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他们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区分出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方法或手段达到教学目标;(2)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表现出更多的责任心,对于成功和失败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3)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快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的程度。

3.2.4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的特征。对学者型和经验型体育教师来说,这时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者型体育教师要重在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育思想或信念,同时更要注意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上做文章,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自己的实践来发展自己的理论。而经验型体育教师则要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上下功负,力图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育实践智慧(默的知识)转化成明确的知识。要加强体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使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这二类体育教师都要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融合,成为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该阶段体育教师的最突出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他们对教学中出现的与以往教学情境类似的情况能直觉地观察与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反应;(2)教学技能方面接近了认知自动化的水平;(3)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快捷、流畅和灵活的程度,这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结果。

3.2.5专家型教师的特征。要真正成为专家型教师光靠单纯的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发展的整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体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个性化的体育科学研究就成为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系统的科学研究既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又丰富和发展教师的体育教学理论,实践发展成理论,理论演绎成新实践。专家型教师不仅实现了先进理论与科学实践的融合,而且反过来推动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发展。

3.3影响青年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健康成长的因素

3.3.1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信念和专业态度的形成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学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理想,是支配体育教学行为的内驱力,体育思想和体育理想一旦上升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信念,就会成为其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信念不是体育教师头脑里固有的,除了理论指导,经验总结,更是通过对己有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体育教学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格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体育教学信念。从这个角度看,体育教学信念是体育教师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3.2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反思是体育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手段。首先,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可将体育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体育教师所具有的基础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体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已掌握了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学科知识之后,大量的本体性知识学习未必是个体迅速成长为专家教师的有效方式,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要求体育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历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如果一个体育教师仅仅满足于已知经验、知识和技能而不进行深入的反思,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体育教师或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技能。他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家型的体育教师。

3.3.3完善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所必备的。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没有一种完善的技能技巧与教学策略,再好的体育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践知识与经验、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与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策略是在培养和自我的主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体育教师技能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策略水平低微、教学技能欠缺。所以,在师资培训中,缩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差距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教师技能训练。

3.3.4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观动力。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要达此目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因为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机会,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体育技术方面领先于教师,因此,教师应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4结论与建议

新手教师论文篇(6)

1研究目的

教师是一所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有其成才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研究专家型体育教师有助于发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从而缩短成为专家体育教师的过程,有利于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目前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规律缺乏研究。所以本文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提供理论的依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专家型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差异

调查与观察研究表明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前计划、课中教学反馈和课后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而新手教师则比较关注课时计划细节,关心如何完成课时计划而很少考虑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孤立的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反馈;而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较为含糊,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反馈。在课后评价上,专家型体育教师和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影响教学目标的评价活动,而新手教师则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和他人的评价。

调查问卷研究认为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和对教学洞察力的区别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首先,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具有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对大学生特点认识的知识、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等知识,他们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新手教师,而且比新手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不仅在质上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他们不仅在程序性知识技能和策略上优于新手教师,而且在陈述性知识的内容和组织上也不同于教师新手,能更好更快更及时地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自动化。其次,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他们依靠广泛的经验能迅速完成多项教学活动,并使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第三,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富有洞察力,他们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对教学中的问题予以恰当的解答。

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策略存在差异。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别反映了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新手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合理的教学策略到底是什么。教学策略失当,不符合学生要求的情况时常出现。

3.2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Berliner(1998)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3一4年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本文参照其理论结合高校体育实践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

3.2.1新手体育教师的特征。新手体育教师是经过系统的体育学习,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他们尽管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理论水平,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但毕竟对大学体育实践了解不多,大量缺乏的是体育实践经验,更谈不上有什么实践的智慧和缄默知识。新手体育教师教学专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手体育教师是理想化的;{2)新手体育教师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地依赖特定的原则、规范和计划;(3)不能有效利用教学反馈与学生沟通。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了解与教学有关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情境,对于他们来说,经验积累比学习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3.2.2熟练新手体育教师的特征。这一类体育教师究其实际发展水平而言,他们还处于体育教师群体最低层次。无论就其本人而言,还是从学校的要求来看,青年体育教师都有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逐渐整合,并逐步掌握了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2)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有所提高,处理问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3)经验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提高,但还不能够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和无关信息;(4)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3.2.3胜任型体育教师的特征。这时青年体育教师就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绝大多数青年体育教师会从全面掌握和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技能技巧入手,继续第二阶段的转变进程,成为教学基本功日渐扎实娴熟、教学经验日渐丰富、教学实效日渐提高的合格体育教师,他们在继续强化教学基本技能技巧发展的同时,更侧重于系统的体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有些体育教师却在此时走向了它途。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分化成四类:一是有知识和理论水平却缺乏教学技能的体育教师,二是技能型体育教师,三是经验型(实践型)体育教师,四是学者型体育教师。胜任型体育教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他们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区分出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方法或手段达到教学目标;(2)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表现出更多的责任心,对于成功和失败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3)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快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的程度。

3.2.4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的特征。对学者型和经验型体育教师来说,这时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者型体育教师要重在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育思想或信念,同时更要注意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上做文章,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自己的实践来发展自己的理论。而经验型体育教师则要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上下功负,力图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育实践智慧(默的知识)转化成明确的知识。要加强体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使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这二类体育教师都要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融合,成为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该阶段体育教师的最突出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他们对教学中出现的与以往教学情境类似的情况能直觉地观察与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反应;(2)教学技能方面接近了认知自动化的水平;(3)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快捷、流畅和灵活的程度,这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结果。

3.2.5专家型教师的特征。要真正成为专家型教师光靠单纯的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发展的整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体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个性化的体育科学研究就成为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系统的科学研究既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又丰富和发展教师的体育教学理论,实践发展成理论,理论演绎成新实践。专家型教师不仅实现了先进理论与科学实践的融合,而且反过来推动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发展。

3.3影响青年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健康成长的因素

3.3.1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信念和专业态度的形成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学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理想,是支配体育教学行为的内驱力,体育思想和体育理想一旦上升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信念,就会成为其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信念不是体育教师头脑里固有的,除了理论指导,经验总结,更是通过对己有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体育教学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格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体育教学信念。从这个角度看,体育教学信念是体育教师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3.2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反思是体育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手段。首先,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可将体育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体育教师所具有的基础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体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已掌握了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学科知识之后,大量的本体性知识学习未必是个体迅速成长为专家教师的有效方式,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要求体育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历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如果一个体育教师仅仅满足于已知经验、知识和技能而不进行深入的反思,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体育教师或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技能。他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家型的体育教师。

3.3.3完善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所必备的。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没有一种完善的技能技巧与教学策略,再好的体育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践知识与经验、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与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策略是在培养和自我的主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体育教师技能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策略水平低微、教学技能欠缺。所以,在师资培训中,缩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差距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教师技能训练。

3.3.4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观动力。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要达此目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因为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机会,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体育技术方面领先于教师,因此,教师应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4结论与建议

新手教师论文篇(7)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新手教师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103-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但自律不足,社会参与意识强但理论与实践基础薄弱的特点。再者,受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独立学院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在分析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

一、新媒体情形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为了解目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网问卷,在广西9所独立学院进行调查,让学生在网上填写。填写时间为2个月,共有1700人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6.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枯燥乏味,学习后收获很大,能帮助自己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起到指导作用。64.06%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越来越灵活多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智能终端泛在化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新途径的同时也摊薄大学生课堂注意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人类进入了动动手指就能学习的时代。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标配。[1]在调查“为解决课后遇到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问题,你最常使用的方式”时,有63.53%的学生选择了“上网查询”,这说明受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有了新的学习途径。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3.5小时以上,通过上网学习、查询资料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可见,聊天与游戏基本是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主业”。在问到“你有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玩手机的经历吗”,2.18%的学生选择了“每节课都玩”,48.18%的学生选择“经常玩”,46.47%的学生选择“偶尔玩一下”,只有3.18%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玩过”,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十指刷屏”成为大学课堂的“新常态”,“低头族”的广泛存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随着4G时代的到来,QQ、微博、微信成了大学生智能终端设备的必备软件,大学校园生活步入微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涌迎面而来,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被无形的信息潮摊薄。

(二)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调查表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灵活多样。当问到“对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时,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24.18%,“比较满意”的占39.88%,“一般”的占24.12%,“不满意”的占11.82%,说明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总体上让学生满意,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当问到“你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原因”时,29%的学生选择“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18%的学生选择“实践环节形同虚设”,41%的学生选择“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1%的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2%的学生选择“学校的党政领导部门不够重视”,9%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这说明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除受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但面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容易失去兴趣。此外,新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挑战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不尽如人意,也是造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增加了学习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和很强的渗透性及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2]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内容具有理论性、晦涩性和抽象性。而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科第三批次的学生,高考成绩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进取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实施自我监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与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大学生思想的选择性与独立性日益增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引发的传统价值观的变迁及物化倾向将我国从传统的道德社会推向了功利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与精神文明滞后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对当下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认识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的重要性,不能把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仅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失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兴趣与动力。

(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亟待提升

独立学院的教师多呈现年轻化的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由于经验的缺乏与对教学内容把握得不深刻,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教学中侧重于按照国家统一的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满足于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没有重点,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平实无幽默感,缺少感情投入,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引起学生共鸣。部分教师没能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的内容,一个教案,不管文科、理科一样的上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分析过多而联系实际不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不到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

三、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智能终端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学校教育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受到冲击。面对学生上课频繁“刷屏”,移动互联网无声无息地笼罩大学课堂,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智能终端设备发挥它的作用,转弊为利,为课堂服务。首先,可以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一些与课本理论有关的时政热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具体事件,这样动手进行探索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事件相联系的理论知识,比教师课前准备好阐述给学生听效果要好。其次,要对大学生课堂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让智能终端设备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工具。再次,利用微信与微信公众号给学生分享更多知识,还可以通过微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的功能强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不妨把它们请进课堂,为多媒体教学增光添彩。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新技术都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得更加有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满智慧,使学生有更快的提升。[3]

(二)加强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学生因素,也有教师因素,如受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与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广西9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有师资的调查,发现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就读师范类专业且对教学法进行过系统学习的教师仅占52.94%。

广西教育厅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对高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师,每年均会开展不少于一次的集中培训,但多是理论解读和学科前沿的介绍,对如何把理论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对新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提高新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职业素质,让新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其次,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检测,使教师受到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再次,废除教师资格终身制,通过定期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增加新的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持教学理念的活力,促使教师终身接受继续教育,以此激励教师获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促使教师终身保持研究性学习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4]

(三)运用“参与研究式”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而有吸引力的课堂离不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工作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在教学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让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自己收集材料,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参与研究式”教学。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问题教学、角色扮演等,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

“参与研究式”教学集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赏识教育于一身,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既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协作、创新能力及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在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历史形势下,要想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参与研究式”教学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翟婧伟.微媒介情形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教育观察,2015(4).

新手教师论文篇(9)

随着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愈发重要。人文课程的改革依赖教学内容的更新,师生间信息的流畅互动,而工科人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人文课堂向互联网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转变传统人文课堂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并通过几种论坛教学模式的比较,探究网络时代教学论坛的最优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图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语音、图片等精彩内容内容。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资料,它的下载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下载专业书籍或案例。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综观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选择性结论:网络论坛教学模式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和点评,没有QQ交流的频繁干扰,又适合论文和试题库建设进行答题操作。教学论坛还可以以BBS论坛形式,发帖、上传论文以延伸阅读,进行话题讨论或教学辅导。当然,微信和QQ的单聊空间便于教师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这在笔者实践中已经做过成功尝试。通过以上各类网络论坛和新媒体的分析,我们得出,BBS或其他课堂拓展式教学论坛是比较适当的人文课程网络教学延伸模式,也是现阶段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拓展需要的完备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体和网络空间论坛一起,弥补人文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文课堂教学的紧迫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向实用性、研究性、互动性发展,满足人文课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学科要求,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所应有的通识性、感染性、分享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作者:李亦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搜索“南开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南开大学文学院Copyright@2005-2007),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阅。

[2]参见百度百科“博客”,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阅。

新手教师论文篇(10)

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于课程改革,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新问题: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的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局面。

一、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提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就想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现代教学手段贯穿整个语文课堂,这种现代教学手的过度应用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

(一)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的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到达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追求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取消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三)录音代替了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痴如醉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中再也没有了魏巍那种连自己老师写字的姿势都要模仿的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样我们既要认识现代教学手段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本质。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课堂上教师精美的板书,生动的语言,包含感情的朗读足以给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彰显语文独特的魅力!

二、课堂活动使用不当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

在一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几乎每位参赛者都用了表演法。其中有一位教师执教《核舟记》时,居然让学生表演佛印和尚的憨态,这简直是弄巧成拙。不仅没给教学增色,反而让教学一败涂地。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这一方法的应用,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这位教者既没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也没有把重点放在理解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之上,他设计的这一段表演与主题毫无关系。

三、分组讨论成了形式

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一)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

(二)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三)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

(四)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的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四、课堂评价格式化

新手教师论文篇(11)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是要让学生能单独面对问题,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守株待兔等待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自投自己知识的窠臼;是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

2.现今的社会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仅靠单纯接受、存储、传承前人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盲"一词的概念已不仅仅指没有知识文化,不会写字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单独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富有创造创新的能力。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修修补补"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扭转课堂沉闷、枯燥、低效的局面已经于事无补,徒劳无益。而应彻底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可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得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摸索、探求新的有用教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性的呼唤。创造新的教法已经如箭在弦,势在必行。

二、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真正“个体”完整的人,许多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这场革旧布新的浪潮之中,新的教法如雨后春笋。如今的课堂已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守旧教师很少可见,“布新”课堂日益增多,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师生双边活动频繁,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呈现,“以教论学”的思想已慢慢深入人心,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可喜的现象。

无庸置疑,这些新的教法是经过一番周密的构想、思索和长期揣摩运用才最终出阁登场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扭转低效、死寂的课堂教学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广运用这些新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a.“碎问碎答”,肢解课文;b.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缺陷;c.不同教师运用相同教法所取效果大相径庭;d.热闹的课堂,积极的互动,茫然的学生。因此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用理智的态度来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新的教法不断趋于完善。

三 语文课堂教法创新应着力协调的几组关系

1.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问题”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蒂是由师生共同生发问题构成的。不管是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正确、全面的分析、理解课文,还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文章,都与“问题”休戚相关。因此无论教法如何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对问题的研究上。为什么在教法创新过程中,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茫然少获的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不足。高明的老师往往能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牵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有的老师却流于热闹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问题,形成碎问碎答、肢解文章的低效课堂。因此,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课堂教法创新的前提,根本。只有问题恰到好处的设置,才能改变以讲析为主的课堂结构,形成以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拔为主,学生占有大量时间自己学习的主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最具高效呢?

①问题的总括性

所谓总括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经过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应是高层建领瓴,独成体系板块的。师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对不同总括问题的探讨,最终能形成对文章或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提供一些诸如资料背景等有关线索。这样的问题不仅可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无序等种种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问题的可论性。

问题的可论性即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要想问题具有可论性,教师应抛向学生“论题”而非“论点”,因为只有论题才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和再探索的勇气,才能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阅读文章的本领、技巧。

教师在设置可论性问题时,不能故弄玄虚,故作神秘,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认真研习课文,找寻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这样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能一眼望穿。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亲其师”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通过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一致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

③问题的分层性。

这关涉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学生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一根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深悉班上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确定由浅到深的层次进行提问,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集体参与的意识,惟其如此, 才能使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小有小进,大有大获。第二,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因此,教师在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基础,也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由一个主干牵引出若干支流,又由支流共同支撑起主干,最终形成整体理解。这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会让学生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寻源与找支的分层问题能使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思路,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④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所设问题不是死胡同,只有一条思路可循,答案也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单一的理解,更不能为教参所束缚。应具有“横看秦岭侧成峰”的多样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多种观点并存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善于发现,思考,然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进行指引,既不能当“好好先生”、“不错先生”,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开放性的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富有创造的锻炼,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学工具、手段的关系。

现今许多语文教师把先进的教学工具、手段的运用理解成课堂教法的创新,认为要想使课堂教法有新意,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术,于是课堂就成了展览机器、物品的场所。其实他们混淆了教学工具、手段和课堂教法的概念。教学工具、手段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而教学方法是粗象的指导规则和程序。教学工具、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法而采用的配套部件。合理地利用教学工具或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但是盲目、不加选择地乱用就是舍本求末了。例如,有的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忽视了板书。实际上,教师的板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如果你用屏幕打出预先设计好的结论,不就等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自己吗?这样的课岂不成了拷贝课、复制课吗?“新”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