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55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O4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4-2

0 引言

相似理论起源于20世纪,它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是在物理现象当中,每个学者都清楚,在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相似的物理现象,或者现象不同,而其实验本质相同。正因为这些现象或本质的相似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注意,于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相似理论。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出现相似状况的各项必要的因素以及这些现象其中的相似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及其应用也得到了可观的进步和完善。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提出了很多定理,并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比如上世纪前苏联学者发表了《相似原理》,其中的“相似三定理”是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应用开展的必要理论定理。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发表的《相似工程与成组技术》和《相似工程》两篇论文,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科学界视为新的血液。在我国的现代化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机械操作的问题当中,同时作为很多工程开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它可以有效较好的解决很多机械工程中的难题。为了促使相似理论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各位学者对相似理论的内容进行不断探讨,并切实地把相似理论与工程实际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如成组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型试验等,以充分实现相似理论的价值。

1 相似理论的特点

如上所说,相似理论是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相似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的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和仿真,通过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得出其实际原理,然后进行仿照、对比,并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现代的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大都被应用于指导工程的各项进程的模拟,并对其加以探索,从而确定相关的策略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今的社会,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止步于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当中,它不但成为很多机械工程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相似理论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扩充,它在不同的领域中也演绎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核心内容也越变越广,同时它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使它在各行各业都充分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物理现象发生所需具备的条件出发,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数学公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将之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相似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这个特点源于它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其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数学理论的规划计算,也就很大方面地导致了它的抽象性太强。其次,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各种电力系统等都结合并运用了其理论内容。相似理论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方面,很多时候,要对工程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在这其中,相似理论就充当着导火线的作用,连接着整个实验进程。并且,相似理论在很大一方面是用来处理工程当中所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它的价值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机械工程的整体进程当中。

2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应用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又有一个新的名词:相似工程学。它表明了该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宽广的操作领域。在机械工程当中,它最为显著的应用项目主要包含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相似虚拟制造、成组技术、相似模型技术和机械系统相似设计等。在这些应用当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成组技术,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应用。最为科学化的应用是相似模型技术,由于在工程当中,其中的某一环节很容易出现问题和缺陷,就需要进行各种模拟、仿真,进而进行分析和对比,因此,该应用的主要操作是相似模拟与系统仿真,做完这两步之后,就可以对工程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划和分析,并通过相似性来对整体的进程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对工程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由这些可以看出,在机械工程的进展当中,相似理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机械工程当中,相似性分析可以对整体的系统起到良好的分析改善效果,对工程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似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零件设计当中,相似性的系统分析也可以赋予到零件最初的设计当中,把相似理论与各部位零件进行融洽的结合,从而配合整个机械工程的运作,使整体的机械系统变得合理有序。现代的机械工程,越来越看重整体系统的运转,同时要保证各部分机械的稳定运作,一旦出现了某方面或某部位的问题,就要通过相似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以获取解决方案。因此,在零件的相似性理论制造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度,只有全面地将相似系统运用到零件的制作过程当中,才可以使整体的机械进程更加稳健顺利。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机械工程整体的设计规划分析以及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规整出新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机械工程的开展当中,具体的相似性设计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是对整体机械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收集系统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再通过相似性理论将各部分进行模拟或仿真,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对整体的机械系统的相似性分析要从由不同的方面开始,如传动方面、整体控制方面等。每个方面不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独立的整体,需要运用相似性理论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其次,由于在对整体机械工程的系统分析量太大,导致模型数目众多,因此需要恰当地简化模型。相似性理论要求,对模型中的参数要以具体要求为基准,不能盲目而立,同时要有特定的模型基础,不可以简化掉重要部位。最后要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机械工程系统的模型模拟和简化,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数据以及记录,我们要对其中的重要结论与现有的或目标当中的进展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着不足,如果确实存在缺陷,则应该立马对系统进行重新的分析,规划更加合适的模型,对其中的各项内容也进行合理的分析,更改不一样的对照参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基础,它的各项设计与方法在机械工程进程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在基础的零件设计方面、模型设计方面、成组技术以及整体的机械工程系统模拟分析方面。相似理论本身的理论基础也被很多行业所接纳,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成就。随着年代的改革,相似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分且有效的发展,它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整体的运作发展当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我国的机械工程能够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与发展,相关的学者与科学家要对相似理论这门独特的学科不断进行创新和探讨,实践出其核心理论价值,使它充分地发挥其在机械领域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姬书得,张利国,刘雪松,方洪渊,于东媛.基于相似理论解决水轮机转轮数值分析困难的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08).

[2] 江磊,郭建娟,陈传海.基于相似理论的月球车牵引性能模型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9(23).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33-0139-02

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人才培养思路

1.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中国论文联盟

目前我国有关机械教育课程虽然侧重对学生动手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好,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当前一些通过机械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甚至许多机械技术相关基础常识都了解模糊,且相应的协作能力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当前在一些机械基础教育课程中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

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出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这种模式侧重于采用学科本位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阐述,教学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形式,学生学起来非常被动,在课堂中师生没有互动,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不够重视,这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真正的机械教学目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导致原本具体的动手程序和方法变得难以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枯燥,缺乏兴趣。

1.2机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要解决机械教育相关机构出现的以上问题,避免这种“理论知识不过硬,动手能力不过关”的状况,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努力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这一模式要求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在理论内容讲授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地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尽量做到机械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接轨,注重两者的合作。这同时还要求机械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来构建培养模式,而这一方面尤其体现在与相关制造企业的合作培养上。制造业的运作主要以产品制造为主线,经过样品设计、根据设计图纸制定制造程序,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制造产品,之后进行组装和检验等流程。所以,机械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遵守这方面的相关流程和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取消原来那种独立的机械制图、设计、金工实习、制造等课程教学与实践。努力构建一套“一条主线,两套系统,多个教学模块”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机械专业基础教育模式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建立相应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该如何具体展开相关程序和措施呢?“一条主线”即要求同学们以一台典型机器的制造作为主要流程,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串联起来;“两套系统”则为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结合原则;“多个教学模块”则是根据具体的产品制造流程,从样品设计,到制造流程的确定,到产品的制造,再到产品的装配和检验等多个教育模块的设立。为了使学生达到真正的能力培养目标,笔者以机械产品制造的流程作为线索,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2.1任务下达阶段

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介绍机械产品的相关类型、组成、特点和功能等,让学生先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与本校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和管理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下达相关工作任务,其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时提出与机械制造生产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其动手的欲望。

2.2图纸设计阶段

任务下达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对相关机械产品进行拆装,根据相关零件进行测量绘图的动手训练,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图纸的设计及零件组织流程的设计。此阶段,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理论课程教授学生相关的设备拆装知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巧实训;引入相关制图软件和设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相关计算、测量的工具。为了完成各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上讲授相关的常用机构原理与应用和常用零部件结构的设计知识原理,在动手方面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进行产品图纸设计。

2.3零件机械制造阶段

此阶段的机械教育要根据之前的图纸设计来分析零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辅助的设备和工具,要求学生分析其原理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在此过程中引入机械工程原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引入机械制造流程制定的规程和方法等知识的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相关机械生产的具体操作练习,包括磨、车、铣、铸、焊、热、钻等。同时,在此阶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观摩,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让学生自觉地将企业正规的产品制造流程与自己设计的流程进行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和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校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总结。

2.4零件加工和装配阶段

当零件被制造出来后,需要对零件进一步加工以保证零件符合相关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机械零件标准测量与检验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零部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行位公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检验过程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当零件检验合格之后,就需要对零部件进行装配以形成最终的机械产品,这一过程教师需要引入相关的装配钳工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零部件装配的实际操作,同时在装配完了之后再对整机进行相关检验和调试。整个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产品装配工艺能力的培养。中国论文联盟

reflection 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machinery innovative personnel t raining

song jianjun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1市场需求分析

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国家制订的近十年工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十年内实现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在本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和销售服务及机械产品设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本专业培养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保养、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安装调试,先进的设备加工,先进工艺、管理与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2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思想

改革机械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技能培训。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加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推行“项目教学”,和校企结合模式,力求实现教学与岗位就业零对接。

3. 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质量检测管理、机械产品测试、机电设备维护、机电产品认证、技术支持、产品销售、技术文员和物料采购。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为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 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和质量检测管理,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模具、汽车类机械产品中的零部件工艺开发任务;并进行工艺方案分析,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确定工艺技术方案;编制包含上述工艺设计资料的技术文件;整理技术文档资料,最终完成工艺方案;根据加工零件进行工装分析;认识加工零件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掌握装夹方式选用原则;定位元件选择方式;确定出夹紧装置;根据强度优选夹具体;选好对刀引导元件;最后配选出夹具零件;最终完成夹具的制造与加工零件的工装和组织产品的生产、外协加工、组装和品质管理;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组织安排生产人员;能对生产中的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对客户的退库品、返修品进行检测、记录并办理入库,进行维修;机械零件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文件制定,生产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而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企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进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制造型人才,对于企业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5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Contro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he poor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usage of group discussions, increasing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ing the case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paper are suggested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Mechanical Contro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Key words Mechanical Contro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practical engineering case; group discussion; research paper

0 引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在机械工程学科的课程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门课程以经典的控制理论知识及方法为基础,旨在解决机械工程系统的动力学问题以及控制论问题;同时,该课程也是机械专业“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过程控制与装备”以及“机器人技术”等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关系着机械类专业学生后续技术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直接关系着学生解决实际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对数学基础要求高、内容枯燥乏味、学科交叉明显等诸多特点,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性不高。同时,目前国内该课程主要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结合少量实验的形式为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知识点的被动接收层面,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极差。另外,大多数国内高校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教授过程中,理论脱离工程实际,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利用控制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的学习之后,所具备的能力往往只是停留在应试和解题的层面,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掌握或是领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具体应用又如何,更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合理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教授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措施。

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前所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该门课具有理论性强、对数学基础要求高、内容枯燥乏味等特点,因此学生在最初接触该门课程时,通常表现出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同时,目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发展和普及,学生们可以较为容易地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甚至是国内外知名高校所的该门课程的优秀教学视频和资料,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会使得学生感觉教师在课题上传授的知识点简单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能否顺利达到该门课程既定教学效果和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视首堂课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定。在首堂课中合理设定教学方案,介绍并讲解该课程在工业、农业、航空航天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案例,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的重要性;二是针对学生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案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切忌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首先通过引入对学生来说较为新颖且易于理解的案例吸引学生,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探寻、领悟并学习知识点。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目前,“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普遍存在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现状,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为此,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师讲授加少量实验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学生成为教学学习过程的主体。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章节或知识点,设定适当的教学主题或工程题目,将教师教授改变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或者目前较为新颖的对分课堂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查阅拓展材料或文献,自主学习获取知识;随后,教师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点,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采取小组讨论或对分课堂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教师的作用同样重要,教师需要在小组讨论或对分课堂过程中合理设定题目或主题,使其难度适中。同时,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对知识点的探索,并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不是信马由缰。

3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工程实际案例的讲解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控制理论知识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泛泛地学习或者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能很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学习效果会很差,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会很低。而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之后,往往表现出对课程的茫然,不明白也不能领悟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门课又能解决什么样的工程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想通过“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的教授真正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工程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而笔者认为“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教学内容或是教材中增加与“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知识点相关联的机械工程实际问题。通过讲解这些工程实际问题以及控制理论知识在这些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使得学生一方面可以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有什么用,用什么知识点解决问题以及怎么用的问题。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本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等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该类竞赛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增加科研论文选读,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发展最新的动态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取并提供给学生一些较为新颖或经典的有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工程应用的科研论文,指导学生阅读并学习这些文献,同时要求学生课下检索并增加相关拓展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们通过“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相关科技论文的了解和学习,加深对这门课程重要性及其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认识,让学生们了解哪些领域在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点、在应用哪些知识点、解决什么样的工程实际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通过科研论文的选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悟课程的重要性,把握最新的课程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接收以及理论脱离工程实际等一些问题,从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手段以及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意见。具体举措上,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小组讨论或对分课堂等形式实现教学过程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增加机械工程实际案例,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最新的相关科研论文及成果。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明军,刘希太,王海花.《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57-258.

[2] 王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76-77.

[3] 唐宏宾,吴康雄.一般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导刊,2015(8):39-40.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64-02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研究机械加工系统组成与功能,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相贯通,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感觉这是一门枯燥难学的课程,往往产生惧怕的障碍心理,从而导致传统的由浅入深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无法实现现代人才的培养目标[1]。随着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提出在传统教学方法上融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以典型机械产品制造为主线,以质量为中心,以效益为出发点,研究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该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机械制造装备及其加工表面、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质量分析、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和机械制造装配技术基础等七部分内容,涵盖了材料科学、制造科学、测量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实践性强。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表明,采取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在学习时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2-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进行结合,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引导、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4]。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完成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围绕一个共同项目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并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2,4]。

三、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其中教学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学项目设计的合理与否,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资源组合,是为了取得特定成果而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主要包含三层含义: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具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任务要满足一定的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2,5]。

在进行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的项目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的综合性。综合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使学生把已掌握知识和即将学习知识交融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6]。因此,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设计和实施基本项目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还设计了“轴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的加工”等综合性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术语和定义》一章内容时,设计了如下项目:怎样获得如图1所示的阶梯轴零件?它由一些外圆柱面、圆锥面和平面组成,并有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怎样才能获得这些表面?需要哪些运动?需要用什么机床、刀具、夹具和量具?怎样把它装在机床上?精度怎样?该项目可涵盖本章几乎所有的重要知识点。

2.项目的典型性。典型的教学项目,不仅要有利于承载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

理论,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CA6140车床主轴的加工”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承载了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教学任务。通过本典型项目的实施,可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条件、切削运动的组成、切削用量三要素、外圆车刀的几何角度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等相关知识。

3.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可行性是项目驱动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基本要求。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必须难易适中、切实可行,且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在机械制造过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各模块的教学,基本按照基本项目-典型项目-综合项目的顺序进行实施,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图2所示的流程图实施项目教学。总体思路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和选择教学项目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研究和小组协作相结合,完成项目涉及的各项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学结和效果评价,并将项目内容进行延伸、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以后教学的需要。

五、结束语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把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到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角色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而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莉.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221-223.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林佳一.基于项目驱动的《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9):84-85.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6)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7)

《工程机械运用》这门课程在最初设计中目标为:围绕提高工程机械运用能力这个中心,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注重对工程机械的单装运用,又强调工程机械的综合运用,着力培养学员工程机械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课堂讲解与现地作业相结合、分析研讨与独立作业相结合,全面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现行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理论讲授关注较多,对现地教学重视不够,加之在现地运用教学从总体上说还属于较少实施科目,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清现地教学的特殊地位作用

现地教学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与其他教学方法手段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

与理论教学相比,现地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主要是通过现地提供真实丰富、复杂的训练背景和条件,将学员引入现实的施工环境,使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现地面临的各种情况进行勘察、分析、综合、决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其注重对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磨砺锻炼,是强化学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兼容性。

现地教学与观摩学习、体验式学习、想定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独到之处。现地教学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与上述这几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灵活展开,充分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同时又立足于现地的真实性。这种方法的实现主要得益于现地教学的兼容性。

(二)综合性。

现地教学,对学员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现地教学,学员对工程机械的运用水平有了质的飞越,不仅局限于对某种类型某个型号工程机械的认知了解,而是真正做到对面临任务的全面分析,对所支配工程机械的全面筹划。这对全面强化整个过程学习效果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二、当前现地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整体教学中理论与现地的结合存在问题。

在当前课程设计中,首先进行了理论讲授,对工程机械运用的相关知识做了系统辅导。而后在现地教学中,组织学员队对现地进行勘察,定下工程机械的选择及作业方案。这种模式教学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学员进行理论学习之前没有勘察过现地,对于即将面对的任务没有直观印象,因此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具体实例辅助对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导致理论理解掌握不透不牢,实际情况把握不准不稳。

(二)综合运用中工程机械的组合方式选择存在问题。

当前现地教学中工程机械综合运用方面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对各种类型机械的特点及用途掌握不清楚,导致面对施工任务时机械的组合选择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违背了工程机械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在构筑道路的施工现场,当道路与弃土点的距离较远时,若只是选用推土机,没有装载机配合,则导致施工效率低下,人力物力浪费,作业标准不高。

(三)单装运用中工程机械的作业方式选择存在问题。

多数情况下,同一工程机械可能有多种作业方式,面临的施工任务不同,施工现场情况各异,不同作业方式的选择导致效果不同。现地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工程机械作业方式的选择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施工任务和施工现场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变化,导致作业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三、现地教学改进对策措施

(一)破旧立新,有机结合理论学习和实例运用。

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现地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应当果断进行调整。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先带领学员进行现地勘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思考进行学习,必然会对理论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运用更得当。同时,课堂授课方式可以适当多样化,如采用研讨式教学,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和实例运用的有机结合。

(二)全面统筹,精心筹划工程机械组合匹配。

工程机械的组合匹配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施工进程,更直接影响机械运用效能。在现地教学中,应当引导学员立足于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选择工程机械的种类、型号进行组合。同时,在机械数量把握上,应当结合施工作业计算和老操作手作业经验,精心筹划,尽可能使每一台机械都发挥其最高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施工效果。

(三)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工程机械作业方式。

面对不同施工任务时,工程机械的选择很重要。同样,选定工程机械后,面对不同施工现况时,工程机械的作业方式选择也很重要。例如,推土机基本作业过程主要由铲土、运土、卸土和回程构成一个循环,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作业方式,铲土方式有直线式铲土、锯齿式铲土、楔式铲土、“V”形槽式铲土、接力式铲土等,这些作业方式各有千秋,面对不同施工作业情况时应当仔细分析,因地制宜,才能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1]。机械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机械制造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工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3],探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原理及其规律。构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集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概念陈旧,涉及面宽泛,含义模糊[5],可以覆盖学生毕业后一生中从事的工作,无法与我国日益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相对接。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其目标也比较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能力训练不到位

目前机械工程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科前沿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出现了有环节要求[6],但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也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7]。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深层次改革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层次有待拓宽和提高。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课程体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试点,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优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公差技术、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为相关和拓宽知识,构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资源

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课程与设计的系统协调和有机统一,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1.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3.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新引进人才全部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新教师职工的听讲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环节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整体优化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知识相互兼顾,同时体现现代科技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注重机械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建立四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参观实习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改革培养模

式,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做好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优化。

2.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改进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从选题到具体指导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完善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创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承担专业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四)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大学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与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字数、参考文献和图纸等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分为五类:1.理论研究型;2.工程设计型;3.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4.计算机软件型;5.综合型。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识和素养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毕业论文质量较往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顺利通过院和小组答辩,成绩优秀率达到14%,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标兵称号的8人,占常州大学总数的8.2%,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实施“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议教学效果机制,每学期将评议结果公开,向各个教师反馈评议意见。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立课程评估小组对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评估,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实施,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与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师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

三、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在1984年原江苏化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是常州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长三角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一直处在前4位。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发源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扩大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常州大学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工程应用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方针,及时修订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的学习方面衡量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级科技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从市场研究、设计构思、生产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近几年来,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吕春芬,宋绪丁.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刘玉梅,状军,王本亮.基于现代机械工程师技术应用能

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14,(23).

[4]王亚良,梁利华,董晨晨等.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

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田君,钟守炎,孙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学

习产出”(OBE)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

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

[6]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

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7]孔德军,胡爱萍,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

计教改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9)

我国的教育政策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以及实际能力。机械加工专业,作为一门技术性的专业,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进行实际的机械加工的能力,与机械专业的理论性课程相比。机械课的实训教学对这个专业的学生的价值更高,也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各大高校的机械专业的教师逐渐开展了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改革。使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本文主要对机械专业的综合性实训教学改革的作用以及改革的大致思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广大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提供参考的价值。

1进行改革的意义

在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分析之前,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明确这项改革的意义,医生对综合实训课改革的重视。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机械加工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已经成功转型,从机械化生产转变到精密加工,加工的技术更加复杂。提升了加工的效率以及质量,在提升加工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思路的,为了帮助机械加工产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各大高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必须进行改变。另外,我国的机械加工专业已经与机械加工产业脱节。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掌握的大部分都是加工学科的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导致不能直接上岗,导致机械加工产业由于缺失人才难以得到稳定的发展。因此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对日后就业有帮助的操作性知识。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的机械加工专业需要进行改革。

2改革的主要思路

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进行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变机械专业的教学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性教学,教师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际的操作行教学共同灌输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训训练,让学生掌握将理论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加工操作之中的能力。机械加工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来让学生对于实际的操作有所了解,并没有给学生去操作的机会,而实训课可以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除此以外,学生可以到机械加工的企业中去体验机械加工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机械加工这个行业,为日后在这个行业的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3改革的具体途径

3.1坚持以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为实训的主体。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对学生自身而言,开展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其初衷无非是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中,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机械加工的教学知识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实训项目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适时进行创新型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3.2提升实训内容的灵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灵活选择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机械加工本身就存在相当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实训内容的整合。在实践当中结合具体的产品加工制造实例进行系统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确保教学效果。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械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实训内容的更新往往不能跟上加工技术发展的步伐,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的脱节,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会下降。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前机械加工的发展状况对实训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让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更能切合企业生产,学生掌握能满足现代化机械加工需要的技术方法。3.3提升实训课程的实践性。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属于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巩固、吃透先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其专业化的机械加工技能,切实提高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可使得学生毕业后能符合企业的人才标准,能更好地就业。在促进学校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3.4其他改革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活动时,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相互转化。除此之外,机械加工最注重的就是实践性教学,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通过模拟企业加工生产或在企业安排部分实训内容,让学生进行与企业零距离的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发现自身理论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技术兴趣和创新能力。长远来说,高校对机械加工综合实训的改革,着力点应放在教学模式上。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比较强,但是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即使是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也存在技术更新速度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加强针对的教师专业进修外,应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开展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教学活动。

4结论

随着我国的机械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专业对于具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机械加工专业应当针对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状况来设立利培养目标,综合性实训课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的一个新的尝试,这类课程拉近了机械加工专业与机械加工工业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以后加入到工作环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应当进行综合实训课。根据具体经验对这门课程不断的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能满足这个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

作者:韩东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兴树森,马元国.高职学生机械加工创新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工业设计,2016(10).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机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98-02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学生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学生进行信息材料的收集、分析,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个人内在经验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它将学生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将教师的直接讲授变为有效指导[6]。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和主动参与者、创新者[1,2]。

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主要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涉及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有限元方法与应用、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1]。

1.创新性。在设计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最为重要,这既包括设计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包括设计团队的集体智慧,通过各种创造方法的综合应用,给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解决技术系统问题。设计方案既要考虑整体最优,又要考虑生产的可能性及市场的接纳性,同时各个子部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优化性。借鉴优化理论及方法,实现机械设计方案优化:参数选取科学、结构先进,机械系统整体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都最优,同时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基本价值功能与辅助价值功能。

4.综合性。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方法多元化,学科交叉性显著。综合应用信息论、相似论、模糊论、可靠性、有限元、人机工程学及价值工程、预测学等理论,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创新性地提出设计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设计方法的科学掌握,同时提高学生个体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等活动,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

2.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安排课堂内容。由于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确定科学的、个性化的、符合市场及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紧凑的教学进度,高效地指引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解决问题。

3.双元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所谓双元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前教师要做好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研究,认真备课;学生预习、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课上采用教师引入设计案例,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现代机械设计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2-4]。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设计选题,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汇报和展示课题研究结果。考虑设计选题的复杂情况,每个设计选题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或者分小组完成,设计方案是开放性的,也就是可以有多个方案,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5,6]。

评价与激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展开。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两方面进行鼓励。由于研究性教学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增大,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要增强,因此学校要有相应的教改项目课题,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既实现物质奖励又实现精神激励。对于学生的激励,因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的广泛资料阅读,因此学生课堂表现对于其最终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可以使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到总成绩的40%,大作业占到40%,基础知识试卷占到20%。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是由实践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课堂的参与度决定的。

4.开放性的教学资源。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电子教学资源的促进,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重要。网络教学资源,例如PPT、教学大纲、课堂导论视频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获得。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专用设计软件、网络资料、网上习题练习,自我学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知识体系,有效地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教育的延展性不断增强。

四、结束语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多元化、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从老师与学生两个视角分别进行了分析,对于教师开展类似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光.F代机械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J].科技论坛,2012,(22).

[2]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9).

[3]香卓伦,杨晖,张佑青.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4]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5]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6]楚岩枫,任宏昌.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篇(11)

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学案等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备教材

首先是了解机械制图学科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在了解机械制图的绪论是如何编写的,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后,了解绪论在机械制图中的地位,知道上好绪论课的重大意义。

中国已经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大批这个行业不仅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批成熟的机械机电技术工人,作为一名机械机电专业的学生,机械制图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备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是不理想的,对基础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好动、聪明,是他们的特长。他们来职业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专业的,专业课很吸引他们。他们是第一次学习专业,但是绪论课能不能上好,对他们以后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很重要。特别是老师,他们在初中多数收到了老师的冷遇,在新的环境中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影响很大。老师要知道学生你的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能给学生吗?要为学生上课提供体现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个体性、人性化的“货源”。“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学习方法”的落实。了解学生的层次,为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1.任务一,导入。通过投影仪放三个画面:一对小鸟在树枝上啾啾的叫唤声;两个外国朋友早晨见面的问候good m(早晨好);一双鞋子和一双鞋低的图像。从第一个画面开始让学生来说画面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服装图形导出――工程语言。老师进行概括,工程技术图样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之一,故素有“工程语言”之称。工程图学是研究各种工程技术图样的理论和应用的科学。机械制图是工程图学的一部分,它是专门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2.任务二,为什么引进任务。我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之一,制图也是历史悠久。

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规、矩、绳、墨、悬、水”等绘图工具。自制一些图片,如:公元前1059年,周公画的建筑区域平面图送给成王作为营造城邑之用;宋代的李诚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附图占了6卷,其中有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详图,画法有正投影、轴测投影和透视;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一块“兆域图”铜版。

解放前科技不发达;解放后国家制定了《机械制图》标准。一弹二星的成功发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工程图学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的发展历史,几千年的古人尚能做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对学好机械制图充满信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3.任务三,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作图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2)学习机械制图的任务。培养画图能力、培养看图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任务四,学习机械制图的方法。建立空间想象力,坚持空间一平面一空间,依照实物看图纸,多看、多动脑、多问,理论结合实践,相信你的识图能力会提高很快。举个实例让学生观察:

5.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检测反馈。让学生自己表达在本课的收获怎么样,和平时学文化课的有什么不同。

6.老师总结、布置作业。图中自有黄金屋,图中自有颜如玉。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按时完成每一次作业,相信同学们都能够对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信同学们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坚定学生的信心。

课后作业:(1)寻找服装裁剪书,了解平面图形。(2)寻找立体建筑图及建筑图纸。(3)寻找立体零件及零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