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职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55

中职德育论文

中职德育论文篇(1)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中职德育论文篇(2)

(一)德育工作组织松散,机构不健全

在德育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级德育合作指导委员会。与此同时,虽然许多中职学校已经建立起由学校校长负责,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教学部门积极参与,团委、学生会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但仍然由于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力以及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许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学校育人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良性互动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德育工作往往偏重于校内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政治教育而忽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职业素养培育。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但仅限于专业上的合作而忽视了育人上的合作,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协同育人的深层次融合。

(二)德育内容传统,方法陈旧

中职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多为按照上级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的安排或指令展开工作,内容多为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内容、方式方法等都脱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脱离企业的生产实际。德育内容没有紧扣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根据中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设计职业化人才所必备的道德教育内容。不能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为重点的,有系统、有层次、有特色分层递进的德育内容体系;从德育方法上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德育工作的方法及途径亟待创新。大多数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都是以一些常规形式来开展,诸如新生入学教育、在校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顶岗实习安全纪律教育等,基本没有结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因而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基本得不到解决。

(三)德育建设层面低,缺乏多主体参与

中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格健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整体上看,中职学校德育合作的层面较低,多远化主体的参与程度不高。中职学校对德育环境的认识局限在校园内,仅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来倡导学生健康成长,没有好好利用企业中大量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要求。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与顶岗实习、技能训练等结合,且缺乏统筹管理;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协同育人模式运行不畅;中职学校没有坚持德育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没有将校企合作开展德育作为亮点和特色推广。当前,很多学生对有关道德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依旧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不能做到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道德认知与行为处于分离状态。

二、影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归因分析

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在强化立德育人全过程的同时,也应抓住关键环节,厘清思路,对于目前呈现出的现状问题追根溯源,探寻中职德育工作新思路,形成德育工作科学、规范、精细的新格局。具体来讲,导致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政府及学校领导等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政府及学校领导等多方教育主体对德育工作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到位,是德育工作的合作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政策环境的保障,而在实际中,地方政府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够,也没有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德育工作。近几年,中职学校在较快发展的同时往往只重视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新校区、与高职衔接提高就业率等等,却对学生们的道德教育有所忽略。由于德育建设的深层作用短期内很难显现,许多中职学校领导在观念中就缺失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因而,学校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外在的”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对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反而降低。

(二)德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有限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等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然而在现实教育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在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性作用。(1)教师德育观念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仅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或是只关注学生们的考试成绩;(2)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只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去进行实践,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脱离了实际生活,在德育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也就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三)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道德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缺失,自我教育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常以某种强制性方法如批评、禁止或是单纯传授道德知识等来矫正学生的道德行为,忽视品德内化规律,使得育人过程仍停留在表层阶段;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在课堂中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过分强调一致性;与此同时,在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更多的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来装备自己,却忽视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感情,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严重不足。

(四)网络虚拟德育途径的拓展有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网络传媒中所渗透的道德知识、道德评价,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因此,网络传媒必将深刻影响并改变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言行方式。由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再加上好奇心强,辨别能力不高等原因,如若大量的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网络作为虚拟德育工作的创新载体并未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没有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对校园内部及外部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也并未重视,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也局限在学生日常实习实训中,没有利用网络优势优化信息传递和沟通功能,及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人才规格、岗位要求、用工需求、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等信息。

三、改进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推进中职教育的德育工作,学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与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有机统筹,强化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功能。

(一)完善工作机制与队伍建设

学校应创新德育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化德育工作育人体系。

1.创建自上而下的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保障德育工作的落实。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总负责,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政教处团委具体操作执行,其它处室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领导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德育工作,定期调度、定期督查,随时调整工作策略。

2.创新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机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月”、“安全教育周”、“体育文化节”、“艺术文化节”、“法制教育月”、“文明礼貌月”等主题系列活动,组织法制报告会、心理健康报告会和避险逃生演习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就业、创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重视业务精湛的工作队伍建设。(1)应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选拔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实德育工作岗位;(2)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将班主任班级管理业绩纳入教师评聘职称和评优树先的考核体系中。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积极推广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3)重视德育课教师培训。定期安排德育岗位的教师进修培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增强德育工作的责任感、执行力,努力培养一支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德育工作队伍。

(二)创新德育内容与教学方法

创新活动育人德育载体,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导、学、做统一”的育人新模式,着力塑造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中职学生。

1.德育目标具体化、生活化、层次化。学校德育目标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具体制定,使德育工作更系列化、条理化和科学化。如高一年级学生可以实施行为养成教育、礼貌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成初步德育认知;高二年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等,持续推进德育工作落实;高三年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教育等。

2.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教育平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测试软件建立严密的德育管理软件系统,心理咨询规范化,档案材料数据化,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心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心灵之声电台,建立心灵港湾栏目及举办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心灵俱乐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导师队伍,班主任实行持证上岗,建立专兼职教师为主,全体教师和家长参与,班级小导师团队协助的立体队伍。

3.创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开展班级网页建设,并组织优秀班级网页评选和展示活动,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及时把握学生的上网心理,密切关注学生的上网动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指导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学校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的网络交流平台,指导和服务学生就业。

(三)规范校园文化与校风校纪

学校文化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因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创新育人载体的有效途径。建设校园文化,要注重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建设环境文化,除此以外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社团文化。(1)结合自身特色、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职业性强、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就业实力;(2)加强智能型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报告会、讲座、发明创造展示等活动,使师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行业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等,提高创新能力;(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校园娱乐活动;(4)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关注其发展动态,加强引导,推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之成为活动育人的引导平台。

中职德育论文篇(3)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中职德育论文篇(4)

(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从而缺少学习动机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底子薄。有一名数学教师在给计算机专业上课时,在讲指数运算时,问一个学生一个问题“1/2+1/2=多少?”“2/4。”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教师满脸无奈,学生哄堂大笑,而其本人则表现出很茫然,可想而知,他的数学基础几乎没有,而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如听天书,这样的基础,要使他们接受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枯燥现在的德育教材中许多知识比较枯燥,理论性也比较强,对不爱上文化课的职中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校的考试制度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考核约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

二、解决措施

(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不是一堂课的课题,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而是时时、处处、事事的实践学习中。我们要和各科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把德育放在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要以中下游学生作为主要授课对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排的学生身上,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优秀生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其他技能方面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美术水平高,电脑打字快等,如果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在优势方面失去积极性,从而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作为班主任,我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一旦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回报。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入校时,成绩很差,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无可救药,但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其自信心很强,因此,我不断鼓励他。他进步很快,在2013年对口高考中考上了山西大学。因此,我们应更关注中下游学生,让他们得到进步,这更是德育课要达到的目的。

中职德育论文篇(5)

二、运用榜样示范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家庭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由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走进中职学校后,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对自已没有正确评价,对前途丧失信心。那么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信的优良品质呢?首先从点滴小事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2010年8月新生入学之际,了解到班级中有11人来自单亲家庭。我当时的心情特别沉重,一直在不停的思考着如何给学生上好入学的第一堂课,正好入学第一周是封闭军训,我想这应该是个好机会。军训的第一天,仅有两名同学没有叫苦请假,其他同学都有偷懒现象。我抓住时机利用晚上总结军训情况时,大肆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奖励给他们一人一个苹果。第二天,情况有了变化,整个一天都没有一个人跟我请假休息。一周下来,成为全校唯一没有学生掉队的班级,在军训总结大会上受到了表彰。记得当时学生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又抓住时机,对他们说,这是咱们班级得到的第一项荣誉,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以后在我们班级就是整个学校的榜样,你们都是优秀的。由此可见,通过榜样示范法建立学生自信,使学生热爱生活。

三、运用优化情境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单亲中职生缺少父母的照顾,不仅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因此走进校门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懒惰,散漫。他们往往没有理想,没有报负,得过且过。试想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优化情境法能较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学校开展技能标兵比赛,生活礼仪比赛等。德育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班集体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如礼仪诚信主题班会,文明寝室评比等,积极主动实施心理引导,你会发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变得阳光了,有自信了。记得在2011年9月校运动会中,班级中的刘某就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私自做主,找来了体校的学生替跑,结果班级成绩被取消,同学们都认为我会大发雷霆,可我没有提及此事,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到了主题班会时间,我提前找来团支书拟定班会题目《诚实守信———从我做起》,在班会中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已去发现,大家争先恐后表达自已的看法,班会结束做总结时,看着学生的眼神我感到这次班会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运用优化情境法可以较有成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职德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中职德育论文篇(7)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诸如雾霾、水源污染、三聚氰胺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发生,在折射出某些领域职业道德缺失的同时,更给我们揭示了职业道德缺失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而高素质的人才,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现代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则可称之为是此种人文素养的核心,它可以其特有的价值与作用,规范相关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进而引领社会、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一线主力和引领者,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不仅将影响其个人的职业生活,也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及社会经济发展秩序,而中职学校期间,正是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在教授专门职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更应配合社会转型与建设的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提升中职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需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或因偏重专业课,倡导技术至上,或因其他各种原因,不被重视,致使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缺失,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其专门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人文素养,否则培养的是一群只懂技术的“机械人”。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优劣,足以影响其整个教育效果,甚至整个职教系统的社会形象。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社会影响力,就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中职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一般说来,教育的功能有二:其一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公民;其二是养成身心人格健全的个体。前者属于社会功能,后者属于个体功能。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首先是社会的特定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个体只有掌握了它并依之执行,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变得顺利、充实并获得社会认同。可以说,职业道德是个体融入社会、融入职业,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本素养。同时,职业道德中也包含一些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等关系的规范,这些规范利于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养成和个体社会人格的健全发展。可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也是个人身心人格健全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不管从社会还是个体层面讲,职业道德都是职业人必备的素养,而这些基本职业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均需职业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

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职业道德教育绝非单独的一门课程,因此中职学校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帮助学生职业道德层次的提升。

(一)整合各方资源

编纂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材如前所述,职业道德是社会对职业及其从业者的特殊规范与要求,除了一般的统一道德规范外,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特殊的规范与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编写适合本行业的教学及参考用书。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首先应该以职业、行业的发展为导向,结合各专业、职业的特色编写,突出其“职业”特征,即要根据行业特点与规范及其发展趋势的要求进行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编,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明确知晓其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具体道德要求,导正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其次,职业道德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行为。故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要在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理论提升的同时,也应侧重引导学生相应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培养、增强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并引导其实践,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此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还应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配合,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中职学生不易接受过于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教材内容应尽量以具体的事理或具体的事件、案例,代替理论的说教,以感性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积极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律性

道德认知的发展自律性是道德的最大特征,因此道德教学的目的,也应在于发展教育对象自律的道德理性,从而使每个人都能独立地做道德判断。可以说这种道德理性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反省,提升其明事理辨是非的道德认知,进而建立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坚持此种理性,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中心。我国学校德育,往往更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师的权威,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仅是被动地学习道德知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其被动接受、不愿自主思考的习惯。相应的,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自然形成了他律型的道德模式,而一旦这种外界的约束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不知如何去判断,或者往往会做出有悖于道德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之一。故而,学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其内控型的信念,使之思想行为更为理性,以引导其自律性道德判断认知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律性的道德意识与行为。

(三)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育效果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认知方式等因素都将影响他们对道德的认知与践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并据之选择恰当教学策略,以优化德育效果。

1.营造校园道德环境。在当前教育形态下,尤其是对于过分“依赖”外界督促与影响的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其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养成,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将之看作课堂、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营造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道德情景。中职学校应养成一种敬畏、尊重职业道德的氛围,形成道德环境,让学生时时沐浴道德的熏陶。

2.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认知模式理论,要想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应与学生的认知相一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二者不能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根据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态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扬长避短,以引导和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如针对某些中职学生独立性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促进其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与发展。而对那些自律性倾向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对职业道德认知的自我内省机会,如可多鼓励其通过阅读、写作、讨论以及辩论等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的思考与反省。

3.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讲演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职业道德教学时,还应选择一些补充内容,补充内容选得好,能使学生受益,选得不好,学生非但不能受益,反而深受其害。因此,此类补充内容的选择,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策略。补充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会偏向于不同的学习材料,有些学生偏向学习、记忆一些具体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却偏向一些抽象的、理论的材料与内容。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尽量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需求。同时,在材料选择的形式上,也应尽量多样化,以全方位的材料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观察与思考,并启发其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与行为。

中职德育论文篇(8)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德育论文篇(9)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德育论文篇(10)

(二)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做感恩的表率要使中职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报恩,教师还要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教育是真实的,感恩是处处存在的。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喊“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课堂上,当学生为教师送上一杯茶水,或者在实训课上学生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时,应该表示感谢;当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说“老师再见”时,教师也应该说“同学们再见”。在校园或其他场所,当师生相遇时,不必那么在乎学生先打招呼,教师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当学生热情地向老师打招呼时,教师要从心底发出感谢,通过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感谢我们面前的一个个学生在中职招生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成就了我们的中职教育事业。教师的身体力行,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老师亲近,愿意信其道,为开展感恩教育建立温馨、充满友爱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感恩既能够给他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也能使自己心情愉快,学会感恩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快乐的事情。

(三)在同事交往中做感恩的示范学校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教师在工作上得到领导的关心、表扬、肯定,得到同事的支持、协作和帮助,要礼貌大方地表示感谢,给学生做出感恩的表率。教师的感恩行为,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领悟感恩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必然会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亲情、接纳他人,有利于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师长、长辈的人,为教育学生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报效国家做好铺垫。

二、坚守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中职教师还应该高度重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知恩、识恩的基础上,培养感恩的情感,激发感恩的热情。

(一)开展感恩教育要把握时代脉搏,凸显科学性和时代性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职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应该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党和国家的希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机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此,中职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必须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在德育课全程教学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经济社会与政治教育、哲学与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感恩的知识体系,围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知恩、识恩,并立志报恩、施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回报父母、社会和国家的感恩情怀。

(二)开展感恩教育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中职德育课要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开阔视野,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方法。1.运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阻碍中职生知恩、感恩、报恩的心理问题比较多,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学生,找到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对人、对事、对环境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烦躁,使学生因有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2.坚持以生活为导向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问题入手,就是要联系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恩细节,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引导。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等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流水帐”、“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知恩言谢、体谅父母、体谅老师。又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知荣辱,有道德”单元中“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良好道德促进家庭幸福和人生发展”等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的讨论、探究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不断提升道德水平,立志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例,让学生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要求产生感恩共鸣,形成感恩共识。比如,我们可以对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对许多事情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等现象或典型事例,加以赞赏、肯定、激励。对于知恩不报、对身边发生的事漠不关心、不尊重老师的劳动等现象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悯之心,能够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我们还可以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知识点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慎独、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通过经常性的自省、慎独,增强自律自制能力,锻炼坚韧顽强的意志,把感恩亲情、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要求作为内心信念深深地扎根。3.融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职德育教师可以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等课程教学中,通过渗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就必须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而感恩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又必须从培养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的情感开始。我们可以借助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从最高境界内化感恩的知识和要求。比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文天祥等爱国、报国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讲解、描述孔繁森、郑培民、王英、王启明、李国安、徐虎、李素丽、邱国安、吴天祥、史来贺、谭彦、袁隆平等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我们要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可信、感染力强的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典型教育,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立志报恩党和国家。4.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感恩教育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四门必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课堂形式,尽量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一是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锻炼法等教学方法,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实现情感共鸣,使感恩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和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全方位整合开展感恩教育的信息资源和鲜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三)开展感恩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引导中职德育教学开展感恩教育,要在引导中职生认知感恩、内化感恩知识并产生报恩情感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1.经常性地提醒学生践行感恩一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德育课教师可以和年段长、班主任密切配合,要求学生每周或每月定期向家长汇报家庭提供的费用是如何开支的,有没有乱花钱;汇报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怎样努力。二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老师。主要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课、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完成课后训练任务及书面作业,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老师辅导后要表示感谢;建议学生坚持在上、下课时向老师问好、致意,与老师相遇时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等。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学校。主要是要求学生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并立志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母校。四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主要是抓住国家提供助学金、创设校企合作平台、打通升入高校学习通道等发展中职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回顾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回顾用在学习、生活中有多少;要求学生阶段性总结分析,查找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有多大进步、打算今后如何进步。五是要结合体验与探究的教学,或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配合学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积极参加为民服务等活动,从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多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根据不同学期、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学生逐步健康成长。2.充分利用“文明风采”作品竞赛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借助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组织开展的全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竞赛活动,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把个人兴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规划职业生涯。指导中职生在其它三门必修课的学习中,围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要求管理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如何感恩父母、感恩学校,如何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的计划体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的目标中,并要求学生努力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发挥成绩评定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学生报恩、施恩

为了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中职德育课教师在评定中职生的德育成绩时,要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简单做法,充分发挥德育课成绩评定在开展感恩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

(一)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评价把学生实践感恩的表现纳入德育课成绩评定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在实践感恩方面的表现并给以客观的评价。

(二)重视学生作业的综合评价我们应该把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体验与探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等作业情况,在识恩、知恩方面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立志报效亲情、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思想观点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好的要给以充分肯定、较高评价,以促成感恩的情感共鸣,营造感恩的舆论氛围,加强感恩思想的修养。

中职德育论文篇(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