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穿刺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03

穿刺技术论文

穿刺技术论文篇(1)

1 展示课堂目标(2学时)

1.1 理论目标:(1)阐述腹腔穿刺术的目的;(2)进行腹腔穿刺术的定位方法(共3个穿刺点);(3)概述腹腔穿刺术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2 技能目标:(1)示教有初步印象;(2)示范教学,真人真做,形象直观,加深印象;(3)能按操作程序进行腹腔穿刺术。

1.3 态度目标:(1)学习态度:明确本堂课的中心内容和要求,态度端正;(2)工作态度:表现出认真和对病人关心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2 实施方法

腹腔穿刺术:先在人体模特上进行演示,然后在腹水病人身上进行穿刺。

2.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1)实验室要严格消毒灭菌,备好无菌腹腔穿刺包及所有用品,并做术前病人品试验;(2)先联系好腹水病人,向病人说明穿刺的目的、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再备用品副肾素等急救药物,并让病人排空小便以免刺伤膀胱;(3)让同学先在自己身上找出3个穿刺点,然后分组练习操作;(4)进行课堂示教腹腔穿刺术。

2.2 总评

2.2.1 提问同学:(1) 诊断性腹腔穿刺和放腹水的穿刺部分有何不同?(2) 腹腔穿刺术的注意事项是什么?为了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将我校2004级军大临床一班和二班共105人,分别进行了在病人身上示教腹腔穿刺和在模拟人身上演示腹腔穿刺的两种教学方法,并对其两班的考核成绩进行了分析:一班53人进行了第一种教学方法;二班52人进行了第二种教学方法。两班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比。经过考核,并对其成绩进行分析:①一班和二班的平均分数分别是78.89分和70.21分。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2 评价:(1)在二班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因学生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腹腔穿刺的定位不准确,所以操作步骤不到位,而且顺序颠倒;另一方面,由于在模拟人身上操作,学生对这次实习课缺乏必要的兴趣,很难记住腹腔穿刺的注意事项,无菌观念也比较差,极容易造成继发感染。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在第一种教学方法中,由于是真人真做,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好奇,使学生能把腹腔穿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掌握腹腔穿刺的操作程序及要点,并牢牢记住了注意事项及无菌原则。另一方面,与病人治疗性沟通有效,能关心体贴病人,病人能积极配合操作。(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无继发感染发生。(3)操作熟练,病人痛苦轻,无不良反应。(4)术后病人舒适、安全。

3 教学体会

穿刺技术论文篇(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静脉穿刺技术不仅是诊治病人的重要手段而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且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束化策略又称集束化干预,是近几年ICU提出的新名词,中文译为“集束化治疗”或“捆绑式治疗”,意思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用来处理某种难治性的临床疾患[1]。集束化护理首先作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一种方法而被引入ICU[2],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方面[3][4]。我院将集束化策略应用于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集束化策略实施的对象:

静脉穿刺技术可以说是护士的“看家”本领,而工作3年内的护士,各方面技术均不成熟,因此护理部据此提出了策略实施的实验对象为工作2-3年以内的护士。

2.集束化方案:

2.1 举行“百针训练”活动:每月完成除本班工作以外的100例静脉穿刺(真人),其中10例为小儿头皮针,做到熟能生巧,由各科护士长负责检查记录。

2.2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参与急诊科和高危科室的轮转,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抢救护理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2.3处理好护患关系:患者不配合、恐惧、过度紧张等均可导致穿刺不成功,因此处理好护患关系至关重要[5],这就需要与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活动相结合。

2.4 定期进行理论培训

2.4.1 保护患者血管:长期输液者有计划的选择静脉;拔针后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时间和方法,对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按压时间要适当延长;输液前热敷局部,促进血管扩张。

2.4.2 根据患者的静脉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和穿刺部位。

2.4.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并非一成不变的[6],在保证穿刺成功的基础上,采用无痛技术。

3.方法:

将20人平均分成两组,于2013年1月份开始实施集束化策略,将实施前后两组成员的静脉穿刺情况进行对照。

4.结果

对照组 实验组

2012年 2013年 2012年 2013年

1针(人) 9623 9658 9618 11563

2针(人) 2202 2215 2213 358

2针以上(人) 175 127 169 79

表-1

每年每组总穿刺人数为12000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12年,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无显著差异,2针及2针以上(以下称为非1针)人数相差无几, 2013年实施集束化策略后,对照组非1针人数变化不大,实验组明显减少。

5.讨论

集束化策略强调的是连续的综合的实施,并且要有循证依据,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如“百针训练”和高危科室的轮转的时间可以根据护士的技术熟练程度及学历综合考虑,如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执行2年,专科学历者3年,专科以下学历者5年,穿刺成功率每连续3个月为100%,可减少1个月的训练等,这样既提高了技术,又充分调动了护士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集束化策略的实施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患者,只要是可以处理难治性的临床疾患,减轻患者痛苦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均为实施对象。而在如今高标准,严要求的社会形势下,静脉穿刺技术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难治性“疾患”之一。

6.结论

将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集束化策略实施于工作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能明显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整体水平,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89-891

[2]单君,朱建华,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5月第25卷第10期

[3]刘晓娟,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法集束化护理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42-43

穿刺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088-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046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麻醉科重要的临床麻醉技术,是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插入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腔测定各种参数,同时还可以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特殊要求以及方便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指导补液,除了应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和特殊需要留置中心静脉的患者外,在中大型手术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次讨论选取笔者所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手术患者119例,均采用改良右侧锁骨下径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大中型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清醒患者119例,其中急诊手术31例,择期手术88例,ASA分级I~Ⅲ级。年龄17~90岁,平均(56.7±17.9)岁,男58例,女61例。

1.2 材料

美国进口smiths medical中心静脉穿刺套包(单腔或双腔),消毒合格的中心静脉穿刺包(内含洞巾、纱布、缝合针线、剪刀、持针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理盐水,肝素液,中心静脉敷贴等。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先开放浅静脉通道并上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指脉氧饱和度),于全麻诱导前行右侧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首先,患者去枕仰卧,肩部下垂使右臂自然贴近躯干,头稍转向左侧约30°角,选择锁骨中外1/3距离锁骨1.5 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洞巾,予1%盐酸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注射器内吸约2 ml生理盐水接穿刺针,穿刺时穿刺针斜面斜向患者尾侧与胸廓角度约15°并使针尖指向胸骨上窝方向进针,边进针边回吸,使注射器内始终处于负压状态,如针尖碰到锁骨,稍退后针尖并略抬高针体贴锁骨进针,直到抽吸到暗红色血液且注射器无压力回弹,固定针尖置入导丝约20 cm后退出穿刺针,如为单腔中心静脉管则直接通过导丝置管,如为双腔中心静脉管则先用扩张器经导丝扩张穿刺隧道然后予置管,注意经导丝置管时需要边置管边退导丝,避免导丝进入过深达心脏,置管深度约为13~15 cm,妥善缝合固定,清洁并擦干穿刺点周围后贴中心静脉敷贴。如未抽到血液则退针至皮下稍改变方向重新穿刺,注意穿刺过程中患者头部避免过度左转,穿刺针体始终尽量与胸廓平行,不可盲目抬高针体。置管完毕后可直接接输液,如为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一通道直接接输液,另一通道予肝素液封管待用。

2 结果

119例患者中,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即试探穿刺调整方向低于三次达102例,占85.7%,置管失败改行其他途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置管成功1例,占0.8%,误穿动脉即注射器自动回弹且注射器内血液鲜红考虑为入动脉5例,占4.2%,拔除穿刺针,局部压迫5~10 min,针对性处理后均未发生局部大血肿。所有置管患者术后随访,局部红肿即穿刺点发红,无特殊不适4例,占3.3%,进行局部碘伏消毒处理,加强护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即患者发热,排除其他感染途径,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致病菌1例,占0.8%,拔除导管后予敏感抗生素症状缓解。未发生气胸血胸以及穿刺点渗血等其他并发症,总并发症10例,占8.4%。

3 讨论

中心静脉是距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除了可以迅速开放大静脉通道,方便输血输液等抢救措施的施行以及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临床输液以外,还可以方便大手术术后患者静脉营养治疗以及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故大中型手术开放中心静脉通道已经成为主流。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径路有经颈内、经锁骨下和经股静脉三种,参考覃绍坚[1]、王爱媛等[2]、潘耿[3]的临床研究以及本次研究的并发症统计,任何径路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首要因素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真正操作前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解剖和操作要领,如遇意外发生即时并发症,积极妥善处理一般能及时解决问题,本次讨论的病例全部在患者全身麻醉之前清醒时行穿刺,避免一些并发症出现却还未及时发现。

经颈内穿刺是最常用最传统的置管方法,笔者所在科突破传统,通过临床实践证实经右侧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点。首先笔者所在科参考金贵元[4]和郭虹[5]的改良右侧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选择经锁骨中外1/3距锁骨1.5 cm为穿刺点,针体尽量保持平行角度,最大程度地避免误伤胸膜的可能性,其次因为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可能性,这样虽然不会影响输液,但是会影响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和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文献[6]指出防止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除了和手法技巧外还与穿刺针斜面方向和穿刺针指向有关,所以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穿刺时头均稍左转30°左右,穿刺针斜面斜向心脏方向和穿刺针指向胸骨上窝均有利于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近右心房处。另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较细,置管时绷紧皮肤一般不需要扩张器即可直接置管,有效避免穿刺点局部渗血。所有的穿刺过程均应避免反复穿刺,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嘱咐病房护理穿刺部位每日碘伏消毒干燥后予无菌敷贴覆盖。由于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护理妥当的情况下一般留置时间不宜超过一个月,本次发生一例导管相关性感染,考虑与留置时间过长,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以及护理不当有关。在选择病例方面,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皮肤有破溃、已有气胸血胸、躁动不合作的病例为置管禁忌,另为避开胸导管,均不采用左侧锁骨下径路。

最后,考虑到颈内静脉径路穿刺后导管影响患者颈部活动,经股静脉径路穿刺后距离会较近易感染难护理,而锁骨下径路穿刺后导管易固定易护理,术后不影响患者活动,患者满意率高,故是临床值得推荐的穿刺径路,且改良方法定位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覃绍坚.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92.

[2]王爱媛,刘淑燕.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70-71.

[3]潘耿.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及预防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320-1321.

穿刺技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73. 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1-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础的护理技术之一,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肿瘤病人由于治疗的特殊性,经常考验着肿瘤科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低年资的护士,缺乏静脉穿刺经验和技巧,造成低年资护士的浅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下,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技术因素:①肿瘤病人因需反复化疗,多行深静脉置管,护士浅静脉穿刺机会减少,低年资护士基本功欠熟练,缺乏浅静脉穿刺经验;②低年资护士欠缺浅静脉穿刺技巧:选择血管不当: 如选择关节部位的血管、多次穿刺的血管,患者稍微活动,导致针头滑脱;扎止血带位置过低,解止血带时容易反弹刺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扎止血带时间过长,导致静脉暂时性瘀血肿胀、发绀,使静脉与周围组织对比度下降[1];患者握拳太紧,肌肉紧张度过大挤压表浅静脉,导致静脉充盈度降低;持针手法不正确,欠稳妥,穿刺时针头易移位;进针角度不适合,往往角度偏大容易穿破血管;进针速度过快,见回血后潜行过多,容易穿透血管;针头进入血管深度不够,胶布固定时针头脱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

1.2 患者因素:肿瘤病人因需反复化疗,周围血管状况差,血管变沉、变细,静脉不显露,穿刺时不好掌握血管的深浅度;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大,易造成血管损伤,血管变硬、变滑,脆性增加,给穿刺造成困难;肿瘤病人反复遭受病痛及化疗反应的折磨,心理耐受力差,对低年资护士的穿刺技术缺乏信心,时有表现出不合作的神态,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对静脉穿刺造成负面影响。

1.3 护士心理因素:肿瘤科低年资护士缺乏浅静脉穿刺经验,自信心不足,加上受病人负面情绪的影响,静脉穿刺时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紧张、急躁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易出现肌肉痉挛、手颤抖,致使定位不准,动作不连贯失去动作的准确性[2],导致穿刺失败。

2 对策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因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极易产生焦躁、激动的情绪。护士应富有同情心,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来理解患者的心情,及时给予沟通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谐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2.2 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自信心理: 不良情绪直接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特别是急躁、紧张的情绪是影响穿刺成功的一大心理障碍,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3]。因此,帮助低年资护士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给予支持、鼓励和表扬,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指导低年资护士善于应对病人负面情绪的影响,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进行静脉穿刺。

2.3 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水平:成立静脉治疗小组,鼓励低年资护士加入,定期组织培训学习,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掌握操作技巧:根据血管的解剖部位、走向,各主要静脉的结构特点,正确判断选择血管;扎止血带位置要合适,止血带的位置一般高于穿刺点10~15cm为宜;扎止血带的时间不宜过长,扎止血带40~120秒为静脉穿刺最佳时间;患者握拳不宜太紧;进针角度不宜过大及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血管的特殊性决定,管壁厚、硬、易滑动者,角度相对要大一些,对表浅、脆性较大的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平行进针。并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由穿刺技术好的护士选择比较典型的血管进行示教,通过看、摸、具体感觉血管的感性认识,指导她们在平时操作中多感觉穿入血管后的落空感,以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

3 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了肿瘤科低年资护士的浅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从技术因素、患者因素及护士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赋予低年资护士正确鼓励,建立自信心理;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掌握浅静脉穿刺技巧,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参考文献:

穿刺技术论文篇(5)

射频消融;CT引导;横膈;肝癌;穿刺术

The application of slant paracentesis i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liver cancer located under the diaphragm

WU Yuxuan, ZHANG Yanfang,FENG Exiang, et al.

Departmentof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henzhen PeoplesHospital,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518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lant paracent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located under the diaphragm with cooltip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percutaneously under CT guidance. Methods 19 patients with total 21 lesions located under the diaphragm were treated by CTguided RFA with cooltip electrode. The slant paracentesis was carried out for each lesion. The postoperativ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enhanced CT or MR. Results The paracentesis achievement ratio was 100%. 90.5% lesions were completely necrotized(19/21), 2 lesions were majority necrotized.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lant paracentesis in CTRFA for liver cancer located under the diaphragmis satisfied and a further studyis worthy to continue.

【Key word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Tguided; Diaphragm; Liver cancer;Paracentesis

膈顶部肝癌是RFA的难点之一[12],本科运用CT引导下从足侧向头侧倾斜的穿刺技术穿刺膈顶部肝癌,并进行RFA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运用CT引导下倾斜穿刺技术穿刺膈顶部肝癌,并进行冷循环RFA术共19例患者21个病灶,其中原发性肝癌14例16个病灶,胆管细胞癌术后复发3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结肠癌术后肝转移1例,7个原发性肝癌病灶RFA前曾行1次TACE术,余14个病灶为直接RFA术。病灶纳入标准:① 病灶最大径≤5.0cm。②病灶与膈肌距离≤1.0 cm。③病灶中心点不低于在左、右肋膈角连线。患者中男17例,女2例,年龄38~74岁,中位年龄60岁。病灶最大径0.8~5.0 cm,平均3.0cm,其中

1.2 仪器设备

美国Radionics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系统,包括:射频发生仪、冷循环泵、中空冷循环射频电极、中性电极板,22G穿刺针,西门子SOMATOMARTCT扫描机。

1.3 治疗方法

先根据术前CT片预选病灶中心所在层面(层面1)和穿刺层面(层面2),层面2一般在层面1足侧3~6 cm。

患者仰卧位,根据术前CT片在穿刺点体表大致位置帖上由5F导管做成的定位栅条,然后从膈顶开始扫描到出现合适的穿刺层面,确定层面1和层面2,选定并标志B点,测量∠AOD、∠OBE和OB长度。如图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 层面1,病灶中心为O

图2 层面2在层面1足侧4 cm,B为穿刺进针点,BO为穿刺路径,OE为层面1和层面2之间的距离, AO为BE在层面1的投影,OC、EF为水平线,OD、EG为垂直线。∠OBE为穿刺针向头侧倾斜的角度。∠AOD为穿刺针向外侧倾斜的角度

图3 示射频电极到达病灶。箭头所指高密度影为射频电极

图4 复查增强CT可见病灶完全坏死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用22G细针试穿O点:细针垂直插入皮肤后针尾向右侧倾斜至与垂直线的角度等于∠AOD,然后针尾向足侧倾斜至其延长线与BE的角度等于∠OBE。嘱患者平静吸气末闭气后细针插入BO长度的80%~90%。然后进行扫描,确认穿刺角度正确,则持射频电极使用并列法进行穿刺。

再次CT扫描确认射频电极位置准确后先开启冷循环泵,然后选择阻抗模式进行消融治疗,每个位点治疗时间设为12~20 min。治疗过程中,电极温度控制在16℃~20℃之间,然后根据病灶情况必要时调整电极位置进行多次穿刺叠加治疗,病灶最大径

患者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ml加曲马多300 mg并持续到手术结束,术前15 min予地西泮5 mg、阿托品0.5 mg、哌替啶50 mg和异丙嗪12.5 mg肌内注射,穿刺点采用利多卡因局麻,术中必要时再次肌内注射哌替啶30~50 mg及异丙嗪12.5 mg,对于老年患者用药量须酌情减少,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治疗全程予吸氧心电监护并准备好抢救用品。

1.4 疗效评价

RFA后30d左右复查增强CT或MR,以病灶在增强扫描时是否强化为标准,病灶完全无强化为完全坏死,病灶坏死范围50%~99%为大部分坏死,并记录患者症状。

2 结果

本组病灶刺中率100%,21个病灶共行21次RFA术,每个病灶均只进行1次RFA术,术后复查14个

14例次患者治疗期间觉肝区发热感,11例治疗过程中觉得右肩酸痛,6例出现恶心,2例觉轻度胸闷,2例术中心率下降,其中1例下降到33次/min,停止射频后恢复。术后16例次患者有发热,37.6℃~38.9℃,持续2~7d,1例术后出现顽固性右肩疼痛,3周后缓解,1例出现顽固性呃逆,经针灸等治疗缓解,2例复查时发现穿刺道小动静脉瘘,6例出现肝包膜下少量积液,8例出现右胸少量积液,2例出现右下肺盘状不张,均能自行吸收,无气胸,无胃、肠、胆囊穿孔,无大出血,无合并肝脓肿,未发现针道种植转移,无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经皮RFA术治疗肝癌已被认为是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之一 [3,4],但膈顶部肝癌由于穿刺难度大,且容易出现血气胸甚至支气管胆道漏等严重并发症[5],部分学者把膈顶部肝癌列为射频消融的禁忌证[1]。

如采用CT引导下经肺同层穿刺的方法穿刺膈顶部肝癌,则射频电极要依次穿过壁层胸膜、脏层胸膜、肺组织、脏层胸膜、壁层胸膜、横膈、肝包膜,然后才能到达病灶。由于射频电极较粗大,而膈顶部病灶随呼吸运动幅度大,同层穿刺刺中率较低,容易发生血气胸等并发症,且术中多数患者疼痛较剧烈,不易取得满意效果。

膈顶部病灶由于受到肺内气体和肋骨的影响,常规B超引导下穿刺常不容易清楚显示病灶,部分学者采用先人工胸水然后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癌的办法,取得良好效果[67],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仿效。

我们2004年开始尝试在CT引导下运用从足侧向头侧倾斜穿刺的方法穿刺膈顶部肝癌并进行RFA治疗。2005年3月后我们掌握了比较成熟的膈顶部病灶穿刺技术,本组病例刺中率100%,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0.5%,故我们认为这种倾斜穿刺技术在膈顶部肝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倾斜穿刺技术中,B点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认为OB的行径应符合:①必须避开膈肌、胆囊、肠道和肋骨,在肝脏萎缩、肝裂增宽和间位结肠的患者须格外小心。②尽量避开大血管、大胆管和其他重要结构。③满足前2个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短的路径。理论上任意选取B点均可连成BO线,如B点选择在G或F的位置,则只有一个向头侧倾斜的角度(∠OBE),穿刺技术难度会减少,但由于肋膈角前高后低的特点,选择F点时气胸的机会增大,选择G点则穿刺路径会较长,为了既避免气胸的发生又缩短穿刺路径,一般可在病灶的前外侧选择B点。这时需要同时掌握∠OBE和∠AOD,才能穿刺成功,对操作者有较高的要求,故我们建议术者须有一定例数的CT介入经验后才运用这种不同层的倾斜穿刺技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冷循环电极为17G,虽然比其他射频电极细,但如多次穿刺仍可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我们采取先用22G细针试穿,如细针位置合适,则持射频电极使用并列法穿刺;如细针路径严重偏斜,可用另一根细针穿刺成功后才拔出原来的细针;如细针的偏差角度较小,也可参考细针的路径直接用射频电极进行穿刺。我们使用这种方法一般可做到射频电极一次穿刺则命中目标并开始治疗,所以细针先试穿是减少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技巧。细针穿刺的另一个好处是RFA结束后可以在估计消融不彻底的部位追加无水酒精注射(PEI),RFA结合PEI是提高膈下病灶完全坏死率的有效方法。本组病例有7例患者在RFA前行1次TACE术,这样可以减少肿瘤的血供,从而增加消融的范围,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坏死率,本组病例病灶完全坏死率达90.5%,与我们综合运用RFA、PEI和TACE有关。

无论细针还是射频电极,我们都建议使用步进法穿刺,先插入预定深度的80%~90%,扫描确认穿刺方向正确再进到预定位置,避免一次进针穿透膈肌。本组病例未出现刺穿膈肌的案例,是我们谨慎使用步进法的结果。

对于病灶和膈肌相连者,要达到病灶彻底消融又避免膈肌的严重损伤,我们初步的经验是采取低功率和长时间的消融方法,本组病例虽然有右肩酸痛,顽固呃逆,少量反应性胸腔积液的情况,但是目前无气胸和膈肌穿孔的案例,故我们认为这种低功率和长时间的消融方法是减少膈肌损伤的技巧之一,我们估计多数膈肌严重损伤的报道是由于射频电极直接穿透膈肌进行消融所致。

膈下肝癌的治疗,呼吸配合和也是重要因素。我们根据9年来CT介入经验的积累,认为平静吸气末闭气患者最容易配合和坚持。而我们对于的经验是须以患者舒适为前提,本组病例均采用仰卧,患侧手上举抱头,对侧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患者均能良好配合。

运用倾斜穿刺技术,穿刺路径相对较长,而RFA术有时需多次穿刺和多点治疗,本组发生2例轻度动静脉漏,估计与拔针时针道消融不充分有关,故我们强调针道消融的重要性,这也是避免种植转移的重要方法。

冷循环集束电极由3根间距0.5 cm的17G电极组成,倾斜穿刺时更易受肋骨的阻挡,我们的经验是在倾斜角度较大或肋间细小的患者穿刺时不使用穿刺引导器,将3根电极挤压在一起进行穿刺,则可以顺利穿过肋间。目前带刻度和短柄的冷循环电极已投入使用,这对于使用CT引导的医生来说操作将更为方便。

总之,从本组病例研究看来,运用CT引导下不经过膈肌的倾斜穿刺技术RFA治疗膈顶部肝癌,命中率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吕明德.肝癌的介入性超声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2):754756.

[2] 吴宇旋,窦永充,张彦舫,等.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膈下肝癌.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6,15(12):728731.

[3] Goldberg SN, Gazelle GS,Solbiati L, et al. Ablation of liver tumors using percutaneous RF therapy. AJR, 1998,170(4):10231028.

[4] Rhim h, Dodd GD.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liver tumors. J Clin Ultrasound, 1999,27(5):221229.

[5] 薛川许,柳德灵,郑溢声.射频热凝治疗致肝膈肌支气管气管瘘1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191.

穿刺技术论文篇(6)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and it’s pressing methods. Methods 200 patient (observing group) recepted the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puncturigon the front of the vein (and subpided into group A and B), and another 200 patients (control group) recepted the same puncturing on the side face of the vein(and subpided into group C and D), and then, some items been observed. Results ① one time successful rate were 90% and 75%(p

[Keywords]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Puncture on front of vein; Puncture on side face of vein; Major axis pressing; vertical pressing

静脉穿刺技术更容易被护理人员和病员重视,拔针技术却容易被人“小看”,在日常护理工作和带习护士实习过程中常见因为此二项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病人不适或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有时还成为医患或护患纠纷投诉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近3 年来设计了本课题认真研究和观察了手背静脉穿刺技术和拔针技术有关问题,以期为护理教学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4~70 岁;②近一月无手背静脉穿刺或手背疾患史;③接受输液穿刺的手背无疤痕.肿胀出血或出血倾向;④所有对象均为左手靠桡骨一侧手背静脉首次穿刺;⑤对象输入的药物无强烈刺激性或强烈局部血管活性;⑥所有对象均为“成人”故均选7 号穿刺针;⑦所有对象中排除过瘦、过胖、水肿、休克、化疗等特殊情况。

随机选择我院近3 年住院成人输液或静注药物患者4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2 例、女188 例,年龄14~70 岁(50.6±16.3),按住院时间顺序和纳入标准逐个随机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 例,再各分为两个亚组各100 例。

1.2 研究方法

①试验组及亚组(A、B):静脉穿刺技术采用静脉血管正前面进针穿刺法,拔针技术采用棉签顺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100 例(A组),棉签垂直于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100 例(B组),拔针后均按压3 分钟;②对照组及亚组(C、D):静脉穿刺技术采用静脉血管侧面穿刺进针法,拔针技术采用棉签顺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C组100 例)、棉签垂直于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D组100 例),拔针后均按压3 分钟。除上述差异外,两组静脉穿刺前准备、常规消毒、穿刺过程和拔针方式均相同。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统一由一名护师独立完成。

1.3 观察指标

两组及亚组均在穿刺和输液过程拔针后45 分钟内观察以下不同指标。

穿刺技术观察指标:①一次穿刺成功率;②穿刺成功后输液过程中肿胀疼痛发生率。

拔针技术拔针后45 分钟内观察指标:①穿刺部位皮下肿胀或淤血率;②局部疼痛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计数资料率表达,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见表1和表2、表3。

2.1 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指标比较

试验组

(n=200)

对照组(n=200) P值

一次穿刺成功率 90%(180/200) 75%(150/200) <0.01

局部肿胀、疼痛率 4%(8/200) 15%(30/200) <0.01

2.2 静脉正面穿刺、拔针后压迫法A、B两组指标比较(表2)

表2 正面穿刺组拔针后A、B两组指标比较

A组(n=100)

B组(n=100)

P值

局部肿胀淤血率

5%(5/100) 18%(18/100) <0.01

局部疼痛发生率

4%(4/100) 20%(20/100) <0.01

2.3 静脉侧面穿刺、拔针后压迫法C、D两组指标比较(表3)

表3 侧面穿刺组拔针后C、D两组指标比较

C组(n=100)

D组(n=100)

P值

局部肿胀淤血率

15%(15/100) 16%(16/100) >0.05

局部疼痛发生率

10%(10/100) 18%(18/100) >0.05

2.4 试验组A亚组与对照组C亚组为穿刺方法不同,但拔针压迫方法均为顺向压迫法,两组局部肿胀率比较P<0.05,局部疼痛率P>0.05;试验组B亚组与对照组D亚组为穿刺方法不同,但均为拔针后横压,两组各指标P>0.05。

3 讨论

3.1 两种穿刺方法成功率的比较

浅表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可能因病人特点和穿刺者的习惯、技术特点而异,还受许多因素如情绪、穿刺部位、判断准确性、血管状态、穿刺物品的选择等的影响[1-4]。在浅表静脉的常见的两种穿刺进针法,即血管正面穿刺法和侧面穿刺法中,文献一般认为,肥胖者更适合正面穿刺法,而消瘦病人更推荐侧面穿刺法[5¸6],本研究为正面穿刺法一次成功率90%,明显大于血管侧面穿刺法(75%),这一结果提示在正常情况下穿刺浅表静脉输液时应首选血管正面穿刺法为宜,我们体会有以下优点:①正面部位易于辨认,便于眼手配合提高成功率。②正面操作有手背支撑,穿刺时血管不易移位,使进针更易。③正面穿刺比侧面穿刺进针角度更易掌握,穿刺速度更快,有利穿刺成功。④正面穿刺后局部不适相应更少,病人更满意。由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在护理教学过程中需演示各种穿刺法的操作,但初学者独立操作时,推荐血管正面穿刺法,当十分熟练后可酌情自控选择侧面进针法。

3.2 不同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已被文献[7]罗列几大类若干种,常见有客观因素(患者原因、血管因素、特殊情况等)、直接技术原因(穿刺技术水平、进针方法、穿刺部位、判断准确性等)、间接原因(护士心理状态、穿刺物品是否匹配、血管准备或充盈状态等)。本研究在设计分组和纳入标准时,已影响穿刺的客观原因尽量减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影响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主要有3 个方面:①针方法:在其他许多因素一致的情况下,血管侧面穿刺的失败率更高;②穿刺者心理状态:即便是成功率高的正面穿刺法来说也非100%“一针见血”,说明进针方法再好,也还有其他因影响其穿刺成功率,有报导[1]由于护士情绪的影响可使穿刺成功率波动在40.22~96.38%之间,即心理状态不良可导致穿刺失败率达3.62~59.78%,笔者也体会到紧张,焦虑,烦燥,压力过大,身体不适时常不能实现穿刺一次成功。③血管准备和环境影响:我们体会冬季穿刺静脉时一次成功率偏低,这可能与环境温度低,血管收缩以及准备时充分与否有关,比如个别情况下由于急于做其他事情而在血管准备不充分时就穿刺反而因一次不成功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3.3 不同穿刺方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

浅静脉穿刺后局部不适发生与否也与个体差异(痛点理论)、穿刺方法、肢体活动等多方面有关。本研究选择了同手、同侧血管穿刺避免了部位不同的影响,显示不同的穿刺进针方法,不仅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而且还与局部不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发现静脉侧面穿刺组在输液过程中局部肿胀、疼痛率为15%,明显大于正面穿刺组(4%),其可能机理有:①侧面穿刺时由于角度掌握难度加大,更易刺伤血管壁造成疼痛或肿胀;②侧面穿刺对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间的纽角增大,易在输液过程中因活动不当而肿胀、疼痛;③侧面穿刺可能造成侧面血管割口偏长易渗出引起肿胀。总之,还需进行更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上述机理,也可设计动物试验进一步研究。

3.4 拔针技术不同压迫方法对静脉穿刺技术局部不适的影响:拔针技术的研究偏少,方法学探讨也不多见,主要集中在压迫手法和压迫时间等方面,任莉莉主张的拔针方法为手指压迫法,即将指腹顺静脉走行平放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要求压住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2~5 分钟。

由于我院常用棉签压迫法,故本研究比较拔针法相同情况下棉签顺血管方向放置压迫法和横放垂直血管方向压迫法对局部不适的影响,结果为正前方穿刺,顺压法的局部肿胀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横压法(P均

因此,综合本穿刺方法的研究认为:静脉正面穿刺法匹配拔针时棉签顺压法既能取得一次性高穿刺成功率,又能减少局部不适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哓丽,孙华.护士情绪与静脉穿刺成功率关系初探[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4):132-134.

[2] 田永香,刘英.浅谈静脉穿刺技术与患者疼痛的关系[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8(6):155-157.

[3] 张芳.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56-57.

[4] 杨文平,刘兰英.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2):19-21.

[5] 贾慧卿.实施“五步、四统一”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0):110-112.

穿刺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78-02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已成为当今脊柱外科的热点;而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以不开刀、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疗效佳、安全、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而立足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之中,也为护士开辟了值得探讨的新的工作领域。

1资料

1.1选择二位护士(均为高年资、具丰富的基础知识和骨科专科知识;熟练的临床技术操作技能;熟悉脊柱的解剖同时有积极参与的愿望)与骨科医生共同组成治疗小组。

1.2选择以椎间盘突出为主要症状的病人109例,共132个椎间隙。

2方法

2.1与医生共同采集病人资料,选择合适的病例并认真分析记录相关内容。

2.2给病人讲解/演示手术过程,做好心理疏导,解除紧张情绪。

2.3准备好术中需要的房间、机器、器械、药品、物品。

2.4摆好病人,在C-型臂下定好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后以穿刺专用针在C-型臂引导下刺入靶椎间盘,用腰椎专用等离子刀头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束用创可贴覆盖针孔,整理用物。

2.5进行术后查体并记录,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的方法、时间。

2.6进行术后随访并记录。

2.7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制定改进措施。

3 结果

护士参与了病人从入院到术后康复的整个过程并主要尝试了改变传统的医生做腰椎间盘穿刺为医生、护士随机做的方法。本组男62例,女47例;年龄20~75岁,平均48.8岁;共132个椎间隙均穿刺成功,其中护士穿刺76个。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5~6个月,平均3.93个月。治疗结果根据临床检查和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系统)评价,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均有变化,其中45例明显缓解,17例效果不明显,47例有效;直腿抬高术前平均53.15°(90°~20°),术后平均74.69°(90°~30°);109例患者VAS平分平均见下图:

4讨论

4.1 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之一是正确而熟练的椎间盘穿刺技术,而护士由于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各种穿刺操作,因此护士具有丰富的各种穿刺的经验和敏锐的手感,在以穿刺为主要技术之一的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2 本组共穿刺132个腰椎间隙,其中有76个为护士操作,在时间和方法上与医生无明显差别,并且在操作中对传统的L5/S1椎间隙的穿刺方法(取距棘突6-8cm,平面在L4,5间隙,矢状面45°-55°穿针,针道经骶棘肌或腰方肌进入L5S1间隙,难度很大,用强力方能刺入椎间隙内,距棘突10cm以上进针,因受髂骨阻挡无法穿入)大胆提出了改进意见,经小组讨论分析后改用在髂后上嵴外上方、中线旁开4~6cm、髂嵴缘处的软组织凹陷处进针的方法;使L5/S1的穿刺避开了髂嵴的影响同时又不用强力即可穿入。使用该方法对29个L5/S1椎间隙进行穿刺均顺利完成,操作简单方便、效果满意。

穿刺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89-1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静脉穿刺技术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医院及科室的声誉。同时,因为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高,医院又运用了患者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与科室效益挂钩,临床中为了减少患者的投诉,又导致护生在临床实习时,动手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也加大了年青护士聘入临床后的心理压力,很多年青护士恐惧打静脉针,这种心理又反过来导致了静脉穿刺技术的失败。

1临床资料

2009年三月我科新聘年青护士7人,分别在6所医院实习,除1人在实习时接触静脉穿刺技术较多,其它6人静脉穿刺次数屈指可数。在科内经过短期培训,后由老护士带教进入临床操作。同期,我科患者对静脉穿刺技术投诉大量增加,拒绝年青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也影响了我科声誉。我科经过临床调查,查找问题的关键,运用循证护理将静脉穿刺技术的关键环节精细化管理,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7名年青护士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达90%以上,但仍有很多患者不愿让年青护士打针,经过临床验证,发现年青护士与老护士静脉穿刺时,痛感相比较更强烈是直接原因。

2循证护理方法及步骤

2.1提出临床问题静脉穿刺疼痛是患者输液治疗是否依从的关键因素。静脉穿刺疼痛的非技术因素经过培训已改善,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引起疼痛的技术性因素是:(1)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的不同导致疼痛感受也不同;(2)进针的速度不同导致痛感也不一样;(3)进针后皮下走行时间太长,也会延长疼痛时间。

2.2寻求证据通过系统的文献查询,大量的护理研究证明静脉穿刺痛感强烈的技术性因素有[1]:(1)静脉穿刺时的速度。静脉穿刺进皮肤时的手指力度不够,瞬间的爆发力不强,进针速度慢,使患者感受疼痛的时间延长等,是导致疼痛的最主要的因素。(2)穿刺的角度。进针角度掌握不好也是导致疼痛感强烈的重要因素。查询护理文献以及结合临床经验,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角度应该掌握在10-15°为宜;对成年消瘦的患者进针角度掌握在20°为宜;对皮下脂肪层较厚的患者,采用45°角进针为宜。(3)穿刺的技巧。穿刺进皮后能直接进入血管的疼痛感最轻;如果不能直接进血管的,尽量努力达到缩短皮下走行时间及距离的要求,才能使疼痛感尽力降到最低。

2.3制定护理措施我科根据针灸师针刺练习法[2],加强护士静脉穿刺的指力和手法的锻炼,同时根据无痛穿刺角度的相关证据,练习穿刺角度及指力的练习,方法如下: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厘米,宽约8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绳捆绑呈#字型,做成纸垫,护士用输液针反复穿刺,采用不同穿刺角度练习,也加强了指力练习。

3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练习,我科老病人及一些要求较高的病人反映,年青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有了很大的变化,穿刺成功率高,疼痛感不明显,尤其是年青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普遍的、整体的进步较快。

4讨论

现如今社会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侵入性的操作让年青护士及护生能实作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针灸针刺练习法,可进行手指力度及穿刺角度的练习,对于刚进入临床的护士以及在校护生有一定借鉴的意义。该法也可以练习持针手法、进针深浅掌握,使护生在进入实做前,对输液针穿刺达到动作协调、操作频率快慢一致、手法熟练的目的,同时进入临床后,持针手指的感觉较敏锐,能很快掌握穿刺技巧。

针刺练习法,提高了护士持针时的稳定性,提高了穿刺速度和瞬间爆发力以及穿刺角度的准确率,减轻穿刺皮肤的疼痛感。缩短了年青护士静脉穿刺技术的临床摸索期,减少医患纠纷,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

穿刺技术论文篇(9)

小儿头皮针输液治疗是儿科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因此,它一直是困扰儿科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的难题,也是影响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儿科年轻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我院业务部对20名毕业3年以内的儿科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

资料与方法

培训对象:毕业1~3年儿科护士20名,年龄18~25岁,平均21岁;学历:中专10名,占50%;专科6名,占30%;本科4名,占20%。

培训内容:根据年轻护士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心理素质不稳定;操作前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欠缺;不了解所选血管特性及未掌握穿刺技巧等[1]。业务部据此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培训计划,重点在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穿刺流程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至95%。

培训方法:①教师讲解:第1~2周,每周两个下午,由业务部教师负责讲解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等知识,要求护士做好课堂笔记,授课结束后集中进行理论测试,测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下阶段培训。②模拟训练:第3~4周,每周两个下午,由科室指导老师讲解头皮静脉穿刺前病人评估,穿刺流程、血管选择、头皮针选择、进针手法、固定方法等一系列穿刺技巧,讲解后利用模拟人进行穿刺训练。每完成1次操作后进行护士自评与指导老师点评,总结穿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③临床指导:第5~12周,由科室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在取得患儿家属配合的前提下,尽量让年轻护士穿刺操作,以此营造有指导老师带教的年轻护士多学、多做、多练的氛围[2]。④终末考核: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束后,业务部与科室联合,再次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结 果

培训结束后,科室建立参培护士头皮静脉1次穿刺成功率登记本,由护士长负责每日登统计工作,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业务部负责不定期向患儿家长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1个月后分别统计结果。

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提高,见表1。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见表2。

讨 论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年轻护士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她们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能力。定期考核,又使她们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很好的得以巩固。同样,科室指导老师在进行临床教学的同时,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对一”强化培训是提高儿科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有效方法:由于护理工作的特点,临床护士经常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单纯依靠自己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技术提高自然较慢。业务部利用“一对一”3个月强化培训的办法,不但提高了儿科年轻护士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使护士及患儿均受益匪浅。

培训中应重视护士自信心的塑造:低年资护士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心理素质不稳,尤其是儿科年轻护士,在静脉穿刺时面对具有高期望值的患儿家长,无形中情绪会更加紧张,这也是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培训中带教老师应不断塑造年轻护士的自信心,多鼓励指导,少批评指责,让护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还要传授其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与配合,为静脉穿刺1次成功做好铺垫。

表1 培训前后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

成功率比较(例)

P<0.01表2 培训前后患儿家属对护理

工作满意率比较

P<0.05

穿刺技术论文篇(10)

作者单位:716100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人民医院 儿科护理历来是护理中难度比较大的,因患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及患儿家属方面的原因等导致护士的工作量比较大。小儿穿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提高患儿穿刺成功率,有利于减少患儿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1]。静脉留置针能减少反复穿刺现象,保护静脉,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因此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和护理方面的工作是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的输液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儿,男120例,女80例,年龄1个月至9岁。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的输液方法。

2 穿刺方法

穿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仔细检查留置针,选择合适的血管,确定好穿刺的部位后进行常规消毒工作,穿刺时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握住套管针回血胶两侧,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再进针0.2 cm,此时左手将针芯退出约0.5 cm, 再以针芯为支撑,右手顺穿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塑料外管至完全进入静脉内[2]。这时可以按住针柄,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证实输液通畅后连接肝素帽。最后透明敷贴覆盖于穿刺部位,打开调速器调节流速。穿刺工作完成后做好相应记录,如:置管日期、时间及患儿姓名等。

3 护理体会要点

3.1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穿刺时患儿一般会哭闹,有些患儿家长也比较容易激动,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干扰护士的操作,护士在穿刺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的稳定,善于学会排除外界的干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2 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熟练度 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做好工作,因此护士要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对于穿刺的技巧等多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平时要多加练习,提高熟练度。同时对于相关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留心,多做好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教训,避免下次出错。

3.3 向患儿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有些家长对静脉留置针不了解,此时护士一定要做好讲解工作,尤其是向年长些的家长解释这种方法的优点,这样使家长做好患儿的工作,对患儿要多鼓励多表扬,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分散其注意力,以使穿刺顺利进行。穿刺成功后要向家长说明注意事项,注意看好患儿,避免其活动引起松懈,避免出现再次穿刺的情况。

3.4 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术水平 穿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仔细检查留置针和套管完整情况,保证所有器件完好无损,同时做好消毒工作,对穿刺中用到的物品备好待用[3]。穿刺一个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好合适的血管,血管选择好有利于穿刺的顺利进行,一般选择血管粗直、富有弹性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时根据患儿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穿刺成功后把留置针固定好,贴膜时注意保证松紧适宜,同时外套管要安置好不能弯曲,已保证药物流淌通畅。对容易出汗的患儿,要多加长胶布固定,保证其牢固。为了防止套管脱出,对于头皮血管留置针要用弾力帽固定。

3.5 重视心理方面的护理 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利于穿刺的成功,为配合穿刺成功,沟通很重要,护士要以和蔼的态度多与患儿沟通,多用安慰鼓励性的语言,对勇敢的患儿要多表扬;同时家长的工作也很重要,要多向家长做解释工作,对其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家长做好患儿的工作,使家长和患儿主动配合静脉留置针的穿刺[4]。

4 讨论

通过以上措施,200例患儿留置时间最短2 d,最长7 d,平均5 d,没有感染情况的出现。因此,护士应该加强自身技术水平,减少患者顾虑,提高成功率,做好各种护理方面的工作,通过沟通协调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患者满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参 考 文 献

[1] 姚艳,槐宇,薛菲.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182519.

穿刺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43-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危重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平均死亡率达50%以上,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历来备受关注,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手段发展较快,经历了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清除术三个发展阶段。近年开展了硬通道穿刺引流术、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穿刺射流液化术、碎吸液化引流术及等手术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但都因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而难以广泛应用。近几年,以刘振川教授为代表的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笔者从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用威海村松公司生产的颅脑外引流器及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技术治疗了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治疗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67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8例;年龄43岁~82岁,平均59.6岁;有59例患者有明确高血压病史,8例患者无明确高血压病史。脑出血情况:壳核出血35例,脑叶出血17例,丘脑出血10例(伴破入脑室8例),小脑出血3例,脑干出血2例;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为13~92ml,平均57.2ml;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5例,9~12分26例,6~8分32例,3~5分4例;血压情况:收缩压140~160mmhg14例,161~180mmhg25例,181mmhg以上28例。

1.2 手术指征:a.壳核出血>20ml,b.脑叶出血>30ml。c.丘脑出血>10ml。d.小脑出血>10ml。e.脑室出血形成铸型或伴梗阻性脑积水,f.无其他明显手术禁忌情况。

1.3 手术时间:6小时以内6例,6~24小时41例,24~72小时17例,72小时以上3例。

1.4 手术方法:A.定位:根据术前头颅CT片将血肿作三维立体定位,明确血肿的基本立体空间形态。确定穿刺点、穿刺线路、深度及引流管尖端目标点。B.标记正中线、血肿最大平面,根据CT片确定引流管尖端目标点的顶部投影点及颞部投影点。C.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颅锥钻孔,然后用三棱针刺破硬脑膜,将软通道引流管在导引针帮助下按设计线路穿刺置入血肿中后部,低压回抽血肿减压,回抽量为血肿的1/3~1/2即可。

1.5 术后处理:术后间断血肿腔内推入尿激酶1~2万单位,夹闭2小时后开放2~4小时,反复进行,根据引流量情况决定推注尿激酶次数。及时复查CT了解血肿引流情况,至血肿基本消散后开放引流管观察1天,无继续出血情况即可拔除引流管,一般引流2~3天,最长者5天。同时给予控制血压、脱水、止血、预防感染、支持等处理。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月~2年,按KPS评分,治疗结果为:80~100分42例(62.69%),60~80分16例(23.88%),30~60分4例(5.97%),死亡5例(7.46%)(死亡患者中有3例为出血6小时内手术且伴有活动性出血者,1例死于并发穿刺部位硬膜外血肿而急诊行开颅手术处理后,1例死于后期并发肺部感染)。并发穿刺部位硬膜外血肿3例,其中2例行硬膜外血肿穿刺引流术处理,1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处理。再发出血7例,经引流处理后治愈。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除了血肿对脑组织造成的直接破坏以外,脑出血后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1]。在脑出血早期清除或部分清除脑内血肿,可早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及降低颅内压,还能减轻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产生的损害[ 2],从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因此对于如何尽早进行脑出血的血肿清除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尽管对开颅方法、器械不断进行改进,但是大量的手术病例疗效并不理想。近几年以刘振川教授为代表的软通道穿刺引流技术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理念[ 3]。

通过2年来对软通道穿刺引流技术的运用,我们认为软通道穿刺引流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便于广泛开展。②操作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确保最佳引流位置。③创伤小,软通道引流发生再损伤及再出血的几率较小。④疗效确切,死亡率较低。⑤适应症广泛,除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以外,还可推广应用于脑挫裂伤并血肿形成、硬膜外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及脑室内出血等的治疗[ 4~5]。通过对这67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我们有如下体会:①软通道穿刺引流术适应症较广泛。②最佳手术时机为6~24小时,小于6小时效果欠佳(本组病例中手术6例,死亡三例,死亡率高达50%)。③术前应对血肿进行三维立体定位,争取一次穿刺成功,防止重复穿刺而造成再损伤。④穿刺时应避开重要功能区、额窦及主要血管分布区。⑤穿刺时要用锐利三棱针刺破硬脑膜,防止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本组病例有3例发生,均因三棱针较钝所致)。⑥穿刺时应明确穿刺点、目标点及穿刺平面的关系,按设计线路进行穿刺。⑦引流管尖端应置于血肿中后部,以利引流。⑧尿激酶的用量,每次宜为1~2万单位,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再出血。⑨术后及时复查CT,动态观察血肿引流情况。

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技术是近几年脑出血治疗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其具有简便性、灵活性、微创性及疗效确切等优点,是神经科医生比较容易开展的手术方式。但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改进。首先,由于CT医生的水平不一,再加上患者合并意识障碍而难以配合,故CT片OM线常有偏差,实际工作中大多需要较正。用三维血肿定位方法能将血肿准确定位,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失误。其次,颅锥钻孔后应先用锐利三棱针刺破硬脑膜,再进行穿刺,以防止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最后,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及适应症,对需手术处理的患者应果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处理,以免贻误手术时机。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是值得广泛推广的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90~292

[2]赵鸿,钱忠心,刘卫东,等.神经导航定向内镜下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5(2):91~92

[3]刘振川,王大明,翟乐乐,等.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11):500~503

[4]刘振川,徐立明,赵仕欣,等.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论著摘要).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2000,8(2)137~138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