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优秀法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09

优秀法律论文

优秀法律论文篇(1)

肖杨同志在其为《中国律师业发展问题研究》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律师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业的发展水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制文明的程度的高低。”肖杨是从国家这一层面来论述这一问题的。同样,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区域内律师整体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该地区的法制文明水平。

近些年来,不论是外商还是发达地区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考察时,对法制环境考察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一些成熟的投资者将法制环境因素当作投资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其中,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负责人的法制意识以及该项目或企业有无律师,律师的水平被当作投资人考察的因素。因此,律师在实践中已经被当作投资软环境的一项考查指标。这充分证实了律师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象征着法制文明程度的高低。

二、合格的律师通过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的防御能力与竞争能力,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我国传统的法律顾问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合同把关,人员培训,债权债务的清理,提供法律咨询,代为谈判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这一传统的服务范围及方式已无法满足顾问单位的需要。顾问单位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律师提供包括企业资产运营与整合,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建设中法律框架的设计,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企业专项法律事务的法律风险分析,相关法律法规的提供与分析,甚至企业投资人之间、投资人与管理层之间的法律框架设计等等更高层次的、更全面的法律服务。通过律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顾问服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整个行业法制环境的改善。

三、优秀的法律顾问在我国法律空白领域起到创造规则,维护规则实施的良好作用,为我国法制建设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从而改善了投资环境。

优秀法律论文篇(2)

“确定一个行为的性质关键是两个,一是事实,二是法律,先来看本案的事实,请问辩方。王小虎告诉马天龙的内容是什么?”

“王小虎告诉马天龙的当然是运输,但是这就能推断马天龙主观有运输的故意。就能推断两人之间成立故意犯罪吗?”

“刚才辩方说了,马天龙答应了王小虎运输的请求,这就告诉我们,在犯罪预谋阶段,马天龙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已知道对方是要运输,他也知道运输是有严重的法律侵害性,却仍答应实施,这就是一个预备。再请问辩方,马天龙有没有陪着王小虎运送?”

“控方的问题接二连三,却对我方提出的问题环顾左右而言其他。再次请问控方,您认为两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据何在?”

“首先两人有共同故意;第二,两人有共同行为,请问辩方,您认为马天龙有没有陪王小虎一起运输?”

“难道控方要认定成立共同犯罪,不以王小虎构成犯罪为前提?请注意。王小虎只有15周岁,15周岁的人的行为能构成运输罪吗?”

“马天龙和王小虎都直接实施了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不存在马天龙只是一个被教唆犯或帮助犯,他既然实施了行为,就应承担刑事责任,至于王小虎是不是承担刑事责任并不影响对马天龙刑事责任的认定。我方认为两人有共同的故意和行为,构成共同的运输罪。”

这不是法院的庭审现场,台上激烈交锋、唇枪舌剑的两个人也不是真实案件中代表控方和辩方的公诉人和律师。扮演控、辩方角色的分别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陈茜茜和四川资阳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陈王莉。

10月25日,空军北京丰台招待所报告厅,第四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的论辩赛决赛正在这里进行。从1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20位选手经过这天的激烈辩论,将会有10位进入十佳公诉人候选人的行列,并通过政审之后正式问鼎“十佳”。

“我在决赛中的论辩不太理想,把重点放在了对辩论技巧的把握,但是辩论内容还有欠缺。这次比赛主要是对基本功的考查,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最后能不能得‘十佳’并不是最重要,因为在这个比赛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当天的论辩赛结束后,陈王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10月26日揭晓的最终比赛结果是,陈王莉获得全国十佳公诉人提名奖、全国优秀公诉人这两个奖项。而她的论辩对手陈茜茜取得全国十佳公诉人候选人第一名。此次大赛共评选出十佳公诉人候选人、十佳提名奖得主各10名,全国优秀公诉人62名,优秀公诉人提名28名,比赛还设置了最佳论文、优秀论文、最佳论辩、优秀论辩奖等单项奖。

全面测评

“选手必须担任助理检察员以上法律职务5年以上,从事公诉工作并独立承办案件3年以上,办案数量在本院公诉部门人均办案数之上,并曾办理在全国或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和公诉厅联合举办的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进行到第四届,与往届相比,此次对选手资质的界定令人关注。

“对参赛选手的资格要求更加严格。这是今年的一个重大调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黄河告诉本刊记者,“十佳公诉人和优秀公诉人有个成长期,需要经过相当的实务磨练,对公诉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需要更加洞悉人性,了解社会。公诉工作是面向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工作,如果太年轻,对人性的观察不够准确,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就很难成长为优秀的公诉人。从往届看,有些被评为‘十佳’的公诉人刚从院校毕业,论辩和理论功底比较好,但缺少实际办案经验,很难服众。所以我们提出了办案数量、质量、任职年限的要求。”

选择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司法官员担任评委,增加外地评委。这也是今年的一个变化。“往届的评委基本是从北京聘请的,北京周边的检察机关与评委相对熟悉,可能在比赛中占一定的先机,其他地区的检察机关对此会有异议。所以这次我们从西南、西北、东北各聘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担任评委。”黄河表示。

那么,如何从考试环节的设计和试题的拟定角度充分体现和考查优秀公诉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对此,黄河一一给予了解答:“为考查选手们平时办案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要求其报送近三年来的办案清单,随机抽取其中两三起案件,再要求其报送相应的书、审查报告、公诉意见书、判决书等办案文书,通过比对,衡量质量的高低。”

公诉人在平时办案中向检委会汇报案件时,往往存在评语不恰当、重点不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误等问题,所以为全面考查公诉人的审查和诉讼监督能力,在业务笔试环节,组委会根据实际案例改编成一套247页、近8万字的卷宗,内容涵盖了普通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涉及十几个罪名的辨析以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要求考生在11个小时之内审查这些卷宗,并提出审查、量刑、补充侦查等意见。“点多面广,涵盖了公诉工作所涉及的基本业务,难度和强度非常大。”

“论文写作环节特别设置了有关公诉人社会责任的题目,引导大家去反思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公诉人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业务答辩环节,要求选手们根据给定案例回答案件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并由评委追问宏观的理论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考查公诉人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公诉政策的把握;论辩赛环节所给定的案例主要考查刑法总则、分则的有关问题,让选手们通过辩论展示其理论功底和论辩能力。”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发现了有待加强和改善的地方。”黄河说,“一是东西部有差距,进入‘十佳’和获得‘优秀’的公诉人多数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名次比较靠后。我们下一步会倾注更多力量在西部省份,明年会加强西部公诉队伍的培训和岗位练兵,让东部优秀公诉人到西部巡讲。二是层级发展不平衡,获奖者大多来自市级院和省级院,基层院在‘十佳’中只有两名,层级之间的业务水平、素质还有差距,今后要加强基层公诉人的队伍建设。另外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公诉人对常见的普通刑事犯罪、职务犯罪研究较多,但对一些涉众型的经济犯罪知之甚少。这方面还应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何为“优秀”

“我知道我的每一个案件,无论卷宗是厚是薄,案情是难是易,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平民或高官,他们都在乎能否得到正义。”这次比赛中,一位选手在论文里这样写道,“要认识到公诉人肩负的客观公正义务。公诉人的角色内涵经历了从‘国王人’、‘国家的守护人’到‘法律守护人’的转变,我们必须

做好法律守护人,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公正,平和理性,打击犯罪者,保护无辜者,援助一切受国家照料的人民,使其‘既免于警察的恣意,又免于法官的擅断’。”

公诉是检察机关核心的标志性的职能,检察机关的职能基本上是由其向前向后延伸拓展而成。公诉人是公诉队伍的主体和核心,是指控犯罪和诉讼监督职责的直接承担者。通俗地说,公诉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检察机关的形象代言人,其表现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检察机关的评价。那么,什么样的公诉人才能担得起“十佳”或“优秀”二字?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黄永维是此次大赛业务答辩和论辩赛阶段的评委。“从考生们的表现看,总体感觉他们的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丰富的公诉经验及良好的形象,语言运用的技术和技巧也不错。”10月22日,在业务答辩上半场结束后,黄永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在刑事诉讼中,检察官、法官以及律师在理论基础、实战经验的要求上处于基本相通的平台。三方角色不同,检察官是攻方,律师是辩方,法官居中裁判。“发起攻势的一方是检察官,这对检察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正确认定证据、事实、犯罪性质,全面准确把握犯罪情节,必须有出击时无懈可击的思想准备和精神状态。公诉人要运用自己的观点明确说服合议庭,同时还要反驳、否定辩方的观点,以期让合议庭接受自己的观点。”

所以,黄永维非常关注公诉人在法庭上应具备的素质,“积极、机智、锐利、诚恳”,其仪表、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包括语速、重低音的把握、流畅度、对词语的恰当使用和把握)、肢体语言的运用、临场发挥等都很重要。文字材料要简洁准确,口语运用准确精练。

“积极但不攻击;侃侃而谈但不是无针对性的卖弄;既有气势,又避免过于咄咄逼人;准确把握辩方的漏洞和谬误,而不进行人身攻击;准确理解合议庭掌握庭审中的要求,但又依法独立地行使公诉职能;恰当提出建议但不影响诉讼进行。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并进一步发挥,那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公诉人。”作为评委,黄永维这样阐述了他对优秀公诉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的理解。

参加全国公诉人大赛的都是公诉队伍的精英,是全国各地公诉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对于优秀公诉人的定义有着各自的理解。

获得本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提名的陈王莉从事公诉工作已有八年多,她更看重对这个职业的热情,“公诉工作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相对枯燥一些,很苦很累,所以首先必须热爱这份工作。当然,业务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也很重要,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必须经过了长时间的社会经验累积和沉淀,睿智、沉着、冷静、处事沉稳。而且若只是单纯地指控犯罪、诉讼监督,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做更多的工作。”

如今舆论的透明度给公诉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社会在关注公诉人的一言一行。陈王莉认为,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应当在办案中担负起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我办理过孙伟铭醉酒驾车一案的二审,当时一审的死刑判决出来以后,民众拍手称快。但我们对此案重新审视,认为一审判得过重,在二审出庭发表公诉意见时,我们提出不宜判处死刑,并在庭上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孙伟铭不属于罪行极其恶劣的人,为什么判死刑太重,通过说法和说理告诉公众为何应对其改判,最终二审改判无期徒刑。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期之后,大部分民众能逐渐接受我们的观点。这个过程起到了用法律引导民意的作用。”

往届获得十佳公诉人称号的检察官们对于“十佳”和“优秀”的含义也有着各自的领悟。在第三属全国十佳公诉人、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郝静看来,获得“十佳”只说明具备良好的公诉潜质,但是不是名副其实,老百姓说了算,办案结果说了算,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且要永远在知识上保鲜,这样才不会落伍。越是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塌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办案,越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她认为,这些对公诉人来讲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比划公平的尺度。在手持正义之剑斩断罪恶的同时,也用真诚的心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情。”第二届全国十佳公诉人、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的宋晶认为,新时期的公诉人形象就当如此。她非常重视公诉人在法庭上的形象,并将其概括为“形神兼备”四个字。所谓形,即着装得体,仪表大方,容貌整洁,举止规范,具备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公诉涵养,尊重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而所谓神,则包括廉洁、公正、忠诚、理性平和、渊博自信、执法为民。“一名优秀的公诉人应当具备专注、敬业的精神,人格素质、理论素质、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四种素质,以及审查判断、处理问题、执行政策、沟通协调、逻辑思维与应变、语言表达等六种能力。以上的精神、素质和能力构成了优秀公诉人的综合素质。”宋晶还强调,公诉人应当忠于法律,内心对法律及其程序应具备信任、信心和尊重。“如果连我们自己的内心都不怀有崇尚法律的情感,那就不用奢谈公正执法和法律权威了。”

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委,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龙宗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具备维护法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素养与道德素质,是优秀公诉人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优秀的业务素质当然不可或缺,这主要是对法律精神的充分把握和正确理解,既要有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对各种案件进行正确分析,也要有能力,即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如果只是学了不少书本知识,能熟练背诵法律条款,但分析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不足,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诉人。”

龙宗智认为,对于公诉人、法官、律师这三种法律职业而言,公诉人应兼有法官的客观中立性和律师的冷静分析、理性思维这样两种品格和能力。“在审查阶段,根据案件材料决定是否犯罪嫌疑人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法官裁判具有相似性;而在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有罪证据的基础上力证、指控犯罪,这一过程中公诉人又应具备像律师一样的应变、论辩能力。”

“公诉人不仅是、指控犯罪者,更是代表国家提起公诉的群体,同时又是法律监督者。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必须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查明案件真相,将有罪者绳之以法,使无罪和罪轻者避免受到不适当的追诉。”龙宗智这样告诉记者。他同时表示,公诉队伍是检察队伍中素质较强的。但整体能力还有待提高,优秀公诉人的选拔、培养以及持续发展还有待加强。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黄河看来,优秀的公诉人应当是“三讲”的高手,即讲法律、讲政治、讲人性。

首先,讲法律,即无论审查还是出庭公诉,无论指控犯罪还是诉讼监督,都要严格办案,擅长处理疑难案件。就如同一个名医必须诊断过许多疑难杂症才能历练成名医一样,优秀公诉人也

应当处理过许多疑难案件,才能做到善于应用法律,要在全方位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专家型公诉人。不仅能熟练掌握最新理论,而且要多角度、多方向甚至是逆向地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其次,讲政治,作为一个优秀的公诉人,所讲的政治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第三,讲人性,优秀公诉人首先得做人,洞悉社会和人性,这是基础。

“‘三讲’是优秀公诉人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的目标是要有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黄河说。

如何担当

“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对法律的期许不只满足于与己相关的个案,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出自己的声音,公诉人若只是独善其身地办好个案,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一位参赛选手所说的这段话带出了现阶段公诉人面临的工作挑战。

对于当前公诉工作所处的形势以及如何提高公诉人的综合素质等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黄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相应的解答。

如何给“公诉”下一个定义?

公诉部门担负着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的职能,既处在同犯罪直接较量的第一线,又处于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既是侦查程序的审查把关者,又是审判程序的启动者和诉讼程序的纠错匡正者。

公诉部门作出的所有决定都要接受审判机关、侦查机关以及案件当事人的制约,质量高低与对错往往立见分晓;监督的对象是司法工作人员,对其实施监督要有高度的智慧并讲究策略方法;公诉人在法庭上与辩方激烈对抗,其观点和意见要接受律师的辩驳、公众的评论、媒体的监督和法院的裁判,不仅关系到指控犯罪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形象,公众也往往通过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表现来判断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当前公诉工作面临哪些形势和挑战?

优秀法律论文篇(3)

专业 学历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银行、企业法务、优质律师事务所

教育状况:2006-至今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2-2006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

2003-2006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文学学士

资格证书:法律:法律职业资格证,于2007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计算机: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外语:公共外语六级(CET-6)

四川外语学院专业外语四级TEM-4,且在法律英语方面较有优势。

学术活动:2006年在《中国经法论丛》“论外资并购在华的法律规则”

2007年在《政法研究》“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2008论文“国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研究”评为2008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

社会活动:2003-2006大学期间,担任三年文艺班长职务

2002-2003大一到大二,担任院刊物《法府青年》编辑

多次参加义务团体组织,曾任校“红岩义务讲解队”队员

2006-2009研究生期间,担任班级的文艺委员

批注:社会获得应该与社会实践合并。

奖励:2004-2005年被评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优秀班干部”

2005年因积极参加团内各类活动评为“校优秀团员”

2006年评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06届优秀毕业生”

2007年评为研究生部“优秀班干部”

2005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型文艺晚会表演三等奖

04-05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文艺活动三等奖学金”

03-04,06-07获得综合测评“三等奖学金”

2002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迎新晚会”表演一等奖

2003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迎新晚会表演一等奖

2003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健美操大赛”中一等奖

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英语话剧比赛二等奖

批注:奖励应该整理成几个简单项目,现在给人感觉太多,有些不重要的也不必列出来,简历的原则就是简洁,这样繁杂的奖项罗列未必会加分。

社会实践:2008年4月—9月在校外兼职中天司法考试学校的老师,同时担任考研机构的考研辅导员,协助学校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同学完善学习计划,解答难题,对同学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

批注:社会实践是应届生的最被HR关注的经历,应该详细,突出个人与求职目标想匹配的特质。

爱好:跳舞,旅游,舞蹈给了我激情,旅游给予我活力。

优秀法律论文篇(4)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使得当代学生在道德观、生活观、职业观等方面都有了新的价值取向特点,再加之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班主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因此,探讨新时期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不仅能够帮助职业院校班主任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轨迹,而且能够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指导。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班主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另一类是班主任工作随笔,第三类把研究聚焦于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能层面。对优秀班主任工作规律的专门研究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对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规律的探讨与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法掌握了相关研究背景资料,了解了研究现状,并为本研究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商贸工程技师学院、安徽建工技师学院的班主任和学生为被试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大量搜集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成功个案,通过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总结、分析了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的工作规律。

三、调查与分析

1.被试选择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从上述3所学院抽取了200名学生参加了学生版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占98%;抽取了60名班主任参加班主任版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收回率和有效率皆为100%;抽取100名教师参加教师版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率和有效率皆为100%。

2.研究工具

根据与优秀班主任访谈结果以及对成功案例的总结,编制了《新时期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规律的调查问卷》用于本研究,问卷有三个版本,即学生版、班主任版和教师版。问卷包括职业观、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和个人魅力等5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在教师版和班主任版中,对每一个项目的评价采取五点量表法。

3.结果

(1)班主任版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参与调查的班主任结合自身真实情况所做出的评价,在统计分析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不同性别的班主任对新时期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规律的评价上没有明显差异;专职班主任和兼职班主任之间也没明显差异;作为职业院校中最基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一致认为所列举的20个项目皆很重要。

(2)学生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不同性别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等两个变量对学生判断的影响。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中,学生的判断在性别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学生认为问卷中所列举的有关职业观、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和人格魅力等5个方面的各个项目都很重要,都是优秀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均认可对新时期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在职业观、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要求,且在性别和是否在编等两个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分析

通过对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访谈内容的归纳总结,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在职业观、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和人格魅力等5个方面的规律,是一个包括5个维度、20个项目在内的二阶规律范式。

1.优秀班主任要有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正确的职业观主要表现在爱、勤、兴趣等三个方面。

做好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热爱职业院校班主任这一岗位,热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体现一个“勤”字,即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勤于沟通,勤向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勤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到及时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必须培养对这份职业的浓厚兴趣。只有这样才会集中精力工作,并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2.优秀班主任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1)要相信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教育性。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虽已初步形成但还未定型,只要教育得法,任何学生都能教育好。特别是班主任在对待后进生和处理学生错误时,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因此,班主任应对学生的成长有信心,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向他输送优秀品质的慧根”,并必须“小心地爱护这个慧根”。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正确地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一方面,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有民主作风,与学生相处时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真理的掌握者自居,真心诚意地对待学生。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民主实践。

(4)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活动主体的辩证观点,是班主任现代学生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仍处于青春期,在人格的发展、学习和行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要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优缺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在工作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选择的能力。

3.优秀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1)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活动。首先,它具有互动性,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其次,它具有渗透性,就像春风化雨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进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2)注重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院校班主任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常规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3)及时传递合适的社会信息。在信息时代,强大的社会信息具有多、广、杂的特点,对人的发展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存在着信息获取渠道不当或信息不适等各种问题,因此作为引路人的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对信息进行鉴别和加工,将合适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学生。另外,班主任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技能考试信息及各种学历考试信息。

4.优秀班主任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

(1)帮扶、转化后进生的能力。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班主任要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善于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把握后进生的心理,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达到转化目标。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地解释了如何用期望来促进学生进步。

(2)指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与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成就和标志。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做班级的管理者,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把班集体打造成一个自我管理型的班集体。

(3)挑选并培养班干部。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如同伞柄、支架和伞布,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无论如何也是撑不起一片天空的。其一,班主任要大力表扬干部,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班干部,力求其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班干部这个小团队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亦即“以面带面”。

(4)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精力旺盛、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常常会出现打架斗殴、感情问题处理不当、偷盗等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班主任要有教育机智,能够在事发之时合理处理,将事情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并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5)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职业院校的教育对象是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个时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是人生发展极为重要的十字路口。而且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可能会有一定的自卑情绪,对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还有相当比例来自单亲家庭。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其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院校的班主任与普通学校的班主任相比,需要具备特殊的业务能力,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包括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院校班主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及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纪律等,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7)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所谓班主任的自我反思能力,就是指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以后,对照科学的教育理论,检讨处理方法,总结得失,提高工作质量的能力。这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有足够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有宽广的胸怀,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人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而且在面对学生尖锐的批评时能够保持冷静。

5.优秀班主任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1)用优美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班主任要运用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有效地管理班级。因此,班主任的语言水平是关系其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所在。事实证明,在教育实践中,能灵活运用幽默等语言艺术的班主任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

(2)利用自身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感召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不高,缺乏积极性,甚至对人生持消极态度。作为班级引导者的班主任首先需要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然后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去感召学生。因为在学生的眼中,班主任就是效仿的对象,班主任要恰当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地发挥榜样的作用。

(3)用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而班主任的胸怀应该比一般人的胸怀更宽广。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难免犯错误,要允许学生犯错。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行为偏差的职校生来说,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教师要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宽容,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

(4)以广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自己的专业要精湛,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具备广博的知识,关注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接受新生事物,注重知识更新。学生切实感受到班主任知识丰富、学识渊博,值得自己学习和信赖,就会自觉自愿地以班主任老师为楷模,勤奋学习,刻苦攻读。

(5)以正直无私、廉洁自律的品质影响学生。青年学生正处于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班主任老师往往是他们追随的航标。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始终保持正直无私、廉洁自律的品质,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培养和影响学生养成“求真向善”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总之,职业院校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肩负着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其工作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探讨职业院校优秀班主任工作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2]李汉生,杨连山编.面向21世纪班主任素质[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3]杨伟英.在爱的阳光中播种――班主任爱生艺术谈[J].教育科研论坛,2009(01).

[4]罗芸.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案例分析与总结[J].职业,2009(02).

优秀法律论文篇(5)

任何新思想、新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某一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必然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新理念。“法治中国”新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的精华,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蕴含深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探讨“法治中国”新理念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深刻理解“法治中国”新理念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四个方面阐释“法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科学立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13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①把科学立法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在立法工作上不仅要批判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又要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精华。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②科学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指出:“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③提高立法的科学化不仅要求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使立法成果科学化,还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立法内容必须符 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科学立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立法的民主化。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主体,而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科学立法也离不开人民,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立法民主化的表现,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才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④

强调立法的科学与民主,保证立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同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而这种立法的指导思想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正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早在战国时期,法律作为一种能“定争止纷”的统治工具而得到了统治者们的关注,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因为这时的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统治者认为儒家经典即为当时最为科学的经典,所以在立法时提倡引经注律,春秋决狱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确实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所以这种立法形式确实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清朝入关时,在立法上推崇“详译明律,参酌时宜”,既要求对明律仔细参详、认真研究领会,又要求在立法时结合清朝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实际要求。这种与时俱进的立法思想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立法要符合国家实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科学立法要做到“与时俱进”,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进行科学立法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动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

二、严格执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机关,“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执法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专业的执法队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有法不依的情况,或是执法不严,甚至腐败不作为。针对当前国家机关在执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次要求严格执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上,他强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压法、询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⑤这种严格执法的精神古已有之,早在《吕刑》中就有记载,要求执法的官员熟悉法令、严格执法。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大批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官员。汉文帝作为国家政权的制高点,在自己的舅舅薄昭犯了罪后,并没有徇私枉法,而是依法惩处,并不因为他的背景而宽恕他。而在历代皇帝中“罪己诏”的例子也很多,在出现问题后,他们并不因为自己作为统治者而不承担责任,而是依照法律严格惩处自己。正如“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使法治得到有效施行。

还提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⑥关于执法从严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执法如山”的精神。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做到“执法如山”,从严执法,才能克服、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公正司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公正司法,主要就是在司法过程中体现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作为现代法治的标志,在司法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由于我国现在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在司法上也存在各种矛盾,公正司法既是人民所肯定的,又是人民所诟病的。因为在司法过程中,司法程序、司法结果中都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必须做到司法公正。

多次强调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如果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可以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份权利上都能得到保障,违法犯罪活动都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冤假错案就不会发生,那么司法的公信力就自然而然得到增强。如果人民群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司法自然就无公信力可言。所以无论是司法程序上的公正,还是司法结果的公正,都要求司法工作者们重法而轻利,把公平正义摆在司法的首要位置。在政法工作会议上就说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⑦而这种追求法治上的公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体现了,商鞅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就主张取消奴隶主贵族法律特权,要求法律平等适用,强调“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法经》)韩非子还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信赏必罚”(《韩非子・有度》)。这种司法公正的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法治中国”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问,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关于公正司法的要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司法公正思想,体现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

四、全民守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史・刑法志》)自古以来,统治者就清醒地认识到法律设之于官府,主要是给人民群众看,让他们来遵守的,只有做到上下都守法,国家的统治才能够安稳起来,从而“吏安职业,民无怨尤,而天下已平矣”。(《明史・刑法志》)

“法治中国”新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民守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人人守法,建设法治社会。因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这与封建社会中要求官员守法为先也有几分类似。因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只有做到领导带头、全民守法,才能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文化生态。只有做到领导带头、全民守法,才能营造出法治社会的文化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精华,营造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才能将法治思想融于我们的精神血液中,增强建设“法治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之花在当代中国发扬光大,并结出丰硕的“法治中国”之果。

[注释]

①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

②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

③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57,98.

④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5.

⑤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0.

优秀法律论文篇(6)

为保证评选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参照《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选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的评选,坚持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并重,以及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

第三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第二章组织

第四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是本奖评选工作的领导机构(下称市评审委)。市评审委主任由市政府联系科协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市评审委下设若干个专家评审组,由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中学术造诣高、公道正派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的成员不作固定,每次从专家库中选定。每个专家评审组人数不少于5人,其中至少3人应具有高级职称。专家评审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

第六条市评审委下设办公室(简称市评审办),负责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审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科协,办公室主任由市科协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担任。

第三章申报

第七条凡在**市的科技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学会会员的论文均可申报。与市外人员合作的论文,我市作者必须是第一作者。外市作者受我市有关单位委托,承担我市有关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申报,但需提供委托方的证明。

第八条申报评选的论文必须是在市级以上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被选入学会正式刊印论文集的论文。

第九条申报评选的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可靠、结论准确、文字简炼、逻辑严密。凡属综述文章、考察调研报告、工艺文件、翻译文章及出版的书籍等均不列入申报。

第十条申报评选的时间应为该次评选年限范围的第一年1月1日至次年的12月31日。

第十一条申报评选的论文必须由第一作者提出申请,填写《**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申报评审表》(一律用中文书写),申报论文文种为中文(外文版的须翻译成中文)。市级自然科学学会会员的论文由所在学会汇总后统一向市评审办申报;县区自然科学学会会员的论文经县区科协汇总后统一向市评审办申报;没有参加自然科学学会的科技工作者论文可以送同一专业的自然科学学会或市级主管部门汇总后向市评审办申报;高校、省市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论文经所在单位推荐后直接向市评审办申报。

第十二条数人合作的论文,申报作者最多不超过5人,署名次序应与时一致;以协作组、课题组名义申报的论文,必须署主要完成人名字,人数不超过5人。

第四章标准

第十三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设奖数量比为1:2:3,原则上一等奖设10篇,二等奖设20篇,三等奖设30篇。实际评奖数量根据申报论文质量情况具体确定,可以少于上述奖项数,但不能超过。

第十四条评奖标准:

(一)凡在理论上、学术上处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地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或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论文;在科学实验手段或技术上有重大革新或有发明创造的论文;对本学科发展有重大突破或在推动学科发展上有较大贡献的论文为一等奖。

(二)凡在某一研究领域中有创新的观点,其学术水平属省内先进、市内领先地位;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论文为二等奖。

(三)凡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观点,其水平属市内先进、行业领先地位;或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产生一定影响的论文为三等奖。

第十五条在坚持评选标准的前提下,要兼顾工、农、医、理、综合交叉等学科的论文分布。对同一作者、同一研究领域的多篇论文,一般只可获一项奖。第一作者为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指时的年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入选。

第五章评选

第十六条评选工作按专家评审组初评和市评审委终评两级进行。

第十七条专家评审组对论文进行评审,并对每篇论文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和办法由市评审办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市评审办根据各专家评审组对论文的评分情况,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后向市评审委提出评奖建议。

第十九条市评审办向市评审委推荐一、二、三等奖建议论文时,应附下列材料:

(一)参评论文目录清单;

(二)专家评审组人员名单;

(三)专家评审组评分汇总表及推荐为一、二、三等奖论文的名单。

一等奖论文原则上须附检索报告。

第二十条市评审委对市评审办提出的评奖建议进行审定。

第二十一条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拟奖作品应当在市级主要媒体公示,公示期一般为10天。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拟奖作品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内向市评审办提出,由市评审办组织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报市评审委作出处理决定。

评选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发文公告。

第六章奖励及经费

第二十二条评选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由市政府拨款。一、二、三等奖的奖金额度由市评审委确定。

第二十三条市评审办向获奖者所在单位书面通报获奖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论文作者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的依据。

第七章纪律

第二十四条获奖者如有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一经查实,市评审办报请市评审委撤销获奖者有关奖励,收回证书和奖金,并通知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获奖者因著作权等引发的纠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

第二十六条参加评审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评审纪律,认真执行评审标准,团结协作,秉公尽职,按时完成评审工作。

第二十七条评审人员如有等违反评审纪律的行为,一经发现立即给予其取消评审资格等处理。

优秀法律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75-01

一、法律继承的概述

(一)法律继承的的内涵

对于法律继承的内涵学术界虽然各有不同的看法,但绝大多数都认可法律继承其实是“古为今用”的一种法律思想。法律继承的法理概念是指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承、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也就是说将法律的本质及法律中优秀的内核和精神予以在新的法律中得以展现时期为社会新时期的发展继续发挥作用。

(二)中国法律继承的历史特点

1.中国法律继承以继承中华法律优秀文化和思想为主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主要有道家、儒家,法律文化发展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合乎于理”。后期又出现了法家、墨家等法律思想。但对中国法律发展和法律继承影响最深的当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法律思想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的优秀法律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今天,法律的继承更多的是结合了中国古代各派法学家的优秀法律思想。

2.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某些措施经过时代化调整使其在当今依旧发挥作用

对于“古为今用”的法律继承的例子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例如:在环境保护法中有关古代的一些法律经过今天的法律调整和发展使其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载,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这个措施在今天的环保法发展中有相对应的关于渔业管理的规定,即休渔期管理规定。对于中国法律的继承在环境保护法中体现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认识和保护中,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法律继承对当前中国法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调整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要求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法律,然而社会的发展有前后相继性,即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这样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因此前后相继的法律继承有助于调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法律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因素,法律继承能够更加有效的调整两者间的平衡。是社会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二)有益于中国优秀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优秀法律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法制发展的本质内容。也是中国法律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法制建设的灵魂和最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法律发展不是单靠法律移植就能够完成的,而必须有本国自身的法律思想作指导。正是由于中国法律文化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法律继承和法制发展使得影响整个亚洲的中华法系得以建立。中国法律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为中国法律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将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用于今天的法制建设中,既能够有效体现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又有利于中国当今法制建设具有本国法律思想和法律发展特色,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

(三)法的继承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途径,因此法的继承是法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法律移植和法律继承都是作为法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存在的。而法律继承是一个国家不断吸收借鉴自身发展历史过程中优秀法律成果和法律思想,因此其发展具有独立性和前后相继性。法律继承作为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对于外国法律移植后的融合和借鉴。

法律继承对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社会发展中法律建设的不足,还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节约法律建设成本,提高法律适用效率。让法律发挥其自身最大作用。从而使得中国在法制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快捷有序的稳步前进,促进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以使得法制建设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优秀法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中华法治文化传统,以及由此构成的中华优秀道德教化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届四中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对于认清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道德教化体系的法治化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形成与实质

中华民族是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思想,而且把治理与教化相结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守法意识的养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教化体系。这种融合百家学说、突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指出:中华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①中华民族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把对国家治理和对个人、社会的教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印记的道德教化体系,这一体系在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要求中获得了长久生命力。梳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思想的演进及其实质,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法治与德治文化的重要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强调并形成了以德政为主导、以教化为载体、以修身为目标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道德教化体系。一是强调当政者要树立楷模意识,在当政者的主导下对民众开展道德教育。孟子认为君主的“恻隐之心”是以德服人的根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章句上》)春秋齐国法家的管仲非常看重道德的作用,认为国家运行的基本准则是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二是主张德法兼备、抑恶扬善,坚守道德底线。孔子在强调德政的同时,也主张德法并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论语・为政》)。孟子提出通过一定的法治强制力来保障仁政,实现天下秩序和谐。唐代以后,国家明确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倡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以法典的形式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注重教化理念和实践,形成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一是在教化的理念上,秉持天人合一,造就圣人君子,实现修己安人,内圣外王。天是儒家传统思想中道德生活的终极依据,天人合一体现了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同时认为人的生死、富贵、国家的兴衰等也由天主宰,把“知天命”作为培养人们优良品性的前提,进而衍生出“畏天命”。使人成为人,唯有学习和教化。荀子指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东汉王充指出,人与动物能够区别的地方在于“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为此,需要造就“君子”、“圣人”。君子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成为君子要“谋道”,“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向人们展示了只有注重道德内化,加强习得,掌握人伦天理,才能成为君子、圣人,达到“修己”的目的。但又不止于此,还要通过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达到“安人”的目的。二是采取多种道德教化实践形式。《礼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这说明中国古代的道德教化主要依靠各类学校来实施。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立太学,大兴教育。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国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为天下培养君子士人,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开展面向民众的以道德教化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三是树立道德榜样,研习道德经典著作。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伦理思想家重视对道德榜样的树立,从而名扬善举,实现道德教化,对道德典型的道德弘扬已经深入到启蒙教育中。同时倡导礼乐教化,融入道德的内容,人们喜闻乐见,使道德教化的外在形式转化为人的内在德行,从而使人内心的崇敬之情得以寄托。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体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普遍的传承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虽然在历史变迁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有了重要的改变,时代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迁,传统道德教化形成的原初状态已不复存在,但是蕴含在传统道德教化之中的核心内核并没有丢弃,并在时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丰富完善,并赋予新的科学精神和时代气息,发挥了长远的历史作用。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普遍性特质。历史的发展证明,一种思想文化只有经过实践和时代的检验才能够具有普遍性,并由此成为世人认可的优秀文化或优良传统。当代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核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表达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着智慧和道德准则。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的很多价值规范源远流长,成为当代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演进进而探索人类未来理想的合理内核和共同价值。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提倡以德配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在国家治理中,提出要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在思想革新方面,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学习上,主张格物致知、自强不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主张礼尚往来、仁者爱人、讲信修睦;在官德方面,提倡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教化思想,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对国家治理、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正如指出: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②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体系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获得了长久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和血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与道家和外传的佛教等文化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性格,是中国传统教化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宝库。一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思想在历史实践中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③以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理论的阐述、道德的建构和实践的推进,而且在创办学校、开展教育、促进教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钱穆曾总结孔子思想时,说其“一生主在教”④,孔子提倡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普及儒家知识,提升了人的品德,以期望“天下有道”。孔子及其后世弟子倡导经世致用,不仅是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品质的教化者,而且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正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之下,中华民族在文化的印记中深深打上了忠孝、气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人格烙印,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二是传统道德教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儒家传统教化思想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上升为社会的责任,通过个人道德修行,实现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和抱负,凸显人的社会价值。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都折射出中国古人“贵群”的集体主义思维,家、天下所代表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国人追求的至高价值。为了保障家、天下的和谐稳定,“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展现了为人者的气度和胸怀。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谦卑思想,以及孟子阐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思想,让社会充满了和谐。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给养。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时代挑战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思想和实践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和宗法统治时代,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中孕育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与鲜明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旧时代的历史特点同时并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演进中,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代进程中,急需理清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的时代挑战,实现传统道德教化优秀特质的弘扬和不适应时展内容的变革。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从传统教化向现代教化转变的挑战。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以内敛和服从为特征的道德教化为主,历代统治者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出发,将儒家文化为主的道德伦理凝练为束缚人们思想的道德教化。封建时代流传甚久的“三纲五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维护社会和谐、统一思想观念的积极因素变成了遏制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这些消极思想道德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尤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逐渐淡出中国社会生活。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造就了新的道德体系和科学的教育内容。传统的道德教化内容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改造。优秀传统道德教化思想的传承,是批判改造基础上的传承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和再版。从方法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注重背诵和牢记,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进行体验。这种教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形成了扎实认真、日用不觉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注重教化者的主导性而忽视被教化者的主动性的问题,在网络时代知识传播高速快捷、思想交流空前活跃、个体需求特色鲜明的背景下,单纯的灌输不仅不能适应被教化者的思想特点,也不能适应道德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

中国道德教化体系面临从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挑战。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和重视宗法和伦理政治,轻视法理政治,形成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管理模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制度,传统的伦理道德面临市场经济规则的挑战,也面临着世界市场、国际交往不断加深的挑战。人们既要保持对道德的信仰,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法治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积极推进,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国家治理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观念。这就带来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时代诉求。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传统法治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借鉴,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法治教化与当代法治培育相结合,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出了切实甄别传统道德教化中不适应时展需要的方面,尤其是传统道德教化中轻视法治的理念和现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教化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的挑战。社会封闭是指以社会内部结构的封闭性为基础,整个社会处于与外部世界孤立、隔离的状态。⑤社会内部结构的封闭性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性、保守性和封闭性决定的。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就是自然经济,并导致我国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是在复杂的社会物质基础上进行的。我们一方面要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又受到落后但广泛的农业生产的困扰,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封闭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由此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交往方式的深刻改变,封闭半封闭状态被开放型社会快速取代。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的强力推进下,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反过来促进社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解构,开放型社会日益显现。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变革明显滞后于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开放型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的精神文化和道德价值不断向外扩张,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与发达国家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日渐边缘化。全球性的认同危机爆发,几乎每一个地方的人们都会问“‘我是谁’、‘我们属于哪儿’”。⑥尤其在不断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这种孤独感不断增强,认同危机让人们失去了精神家园和民族身份,甚至造成了一些文化和文明的消逝。变化中的当代中国,既需要法治理念,更需要道德教化。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体系面临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道德教化的制度载体和制度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与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二者的社会制度基础不同,所要实现的社会理想也具有本质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原则的本质体现,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消灭私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未来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⑦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教化,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道德规范、新的法治理论培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化和法治文化。

在依法治国进程中构建道德教化体系

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依法治国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强制力量的同时,需要加强对道德的引导和教化,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构建基于法治国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给传统道德教化体系的传承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广阔空间。道德和法律都具有规范和指引功能,二者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靠他律,通过强制力来实施;道德靠自律,通过人的自觉修为来实施。新时期的依法治国,必须发挥道德和法律功能的互补作用,共同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高度重视法律运行中的道德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纷逐渐增多,违法乱纪的现象层出不穷,法律的触角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而延伸。国家加快了对各种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让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法律的实际运作中,良法善治仍然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不仅影响社会主义优良道德的形成,而且制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无数的事实证明,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去实现,如果人的道德品行不好,存心不善,就会导致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守法不诚。同时,社会上对完善立法的关注度超出了对于法治精神基础的道德的关注度,诸如食品安全、社会救助、子女不孝等现象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也需要通过法律和法治加以规范和制约。缺乏法律制约难以惩恶扬善,缺乏道德教化则难以公正执法。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期对传承弘扬优秀道德教化的新要求。二是对依法治国进程中重视法律的工具性而忽视道德教化的缺失要有足够的关注。法律是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必须融入社会价值观进行建设。在法治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平性,法律从制定上要结合国情和民情,关注社会底层,注重保障民生,没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注入,法律必定只是冰冷的工具。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不仅要关注经济运行,还要保障分配,尤其注重分配中深层次的公平性问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及人们对法律效率的过渡关注,也要引导人民重视法律的人文道德价值,坚持法律的道德价值性应该高于法律的工具性。

在法治基础上构建当代道德教化体系既要传承历史传统、借鉴国外经验,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道德教化推进路径。为此,要把握道德教化建设的意识形态之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我们一方面欣然乐见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和文化交融,因为它们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人们价值理念的多样性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善待。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受西方意识形态和民主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在法治和德治两个层面加以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要加强法治治理文化的道德滋养。一是要将道德教化融入法律制定中,体现法律的道德化,制定善法、良法。法治虽然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但唯有良法、善法才能获得人们认可和遵守,否则就会遭到唾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完善中,把古代先哲创造的优秀道德教化思想和当代教化思想作为制定法律的重要参照,让法律具有道德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二是提高法治队伍整体道德素质,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如果法治队伍缺少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为,缺乏中和的审美态度,就难以养成克己奉公、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如果法治队伍缺乏公正之心,就难以做到严格执法,结果徇私枉法、知法犯法。三是要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全社会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公德建设,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实现和谐安宁、公正公平的社会氛围。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契合性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L14AKS003)

【注释】

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②李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一个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8页。

④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第3页。

⑤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优秀法律论文篇(9)

首先,我国企业管理文化是生发于传统文化中。我国传统文化是逐步形成的,因此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随着传统文化的渐渐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文化就逐渐诞生且发展。其次,我国企业管理文化随着企业管理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企业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注入不同的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种企业管理文化。最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较快,因此,形成企业管理文化的时间较早,随着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企业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很大,因此,不断形成企业管理文化。

二、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非常值得后人去借鉴。作为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深深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企业管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企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继承其优秀的部分,并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也就形成了企业管理文化。

(二)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

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落后的文化。在中国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上,受到一些错误意识的影响,例如: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等,其对中国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侵扰和束缚。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中一些错误意识等充分暴露,并且为国人逐渐摒弃。中国企业管理文化需要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底蕴,同时一定要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去除糟粕的、落后的文化。

(三)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

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诞生时间虽然较短,但是起初其理论就与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和生产力相结合,因此,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在短时间之内就实现了从科学管理到现代管理一系列的重大转变。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值得我国企业去学习。充分借鉴西方国家企业有效的理论和管理文化,并结合本国的实情去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从而使中国企业向着更系统、更规范、更现代的方向发展。

(四)创新现代中国企业管理文化

我国企业进行管理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就要牢牢的把握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也要借鉴国外企业发展过程的优秀成果,更要对中国企业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企业的管理文化更好、更全面的进行创新。

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条件

(一)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正确处理好政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企业为政府提供活动费用等,因此,政企联系非常密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需要政府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策应具有创造性。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敢于打破常规,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地方性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政策应具有连续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应及时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但是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其稳定性,一定要等到现有的政策稳定之后再做进一步调整,否则可能会动摇人心。最后,政策应具有严肃性。对于出台的政策应付诸实施,而目前有一些政策已经推出却并未实施,从而使这些政策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健全与时俱进的法律环境

市场经济与市场法制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环境,所以,我国更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调整,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

(三)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的氛围

管理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因而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管理也存在极大的影响,例如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等都是影响企业管理文化形成的社会因素,所以要善于吸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从企业外部环境着手的同时,还要积极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创造。企业应积极主动去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使企业更容易把握经营的思想和方向;了解目标市场的基本情况,例如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有利于更好的开拓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可以使企业经营生产更具针对性,从而使企业销售业绩有所提高。

优秀法律论文篇(10)

(一)提高了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很多人都认为律师是靠嘴吃饭,其实律师最大的工作却是文字工作。在律师的业务中,非诉讼类的业务基本上都需要靠文字来完成。就诉讼类案子来说,也有大量的文字工作,比如起诉书、答辩状等,一份优秀的起诉状和答辩状能让法官对案件一目了然。一年的实习生活中,我在参与的案件中主动起草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词、法律意见等各类法律文书,通过指导的老师修改查漏补缺,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纠正错误,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和判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增强了诉讼实务处理能力

实习期间,我在指导律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多起案件的工作。从撰写各类法律文书到陪同指导律师出庭诉讼,参与了案件的各个环节,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诉讼实务的能力和技巧。通过参加庭审活动,我对庭审的各个环节也有了直观的认识。法庭是律师的主战场,是律师价值体现之处。对于实习律师来说,多参与诉讼庭审,对于自己诉讼实务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几次庭审,对于法庭上的一些突发状况,我业务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同时我深刻认识到庭前准备的重要性。因此现在也养成一个习惯,在每个案件开庭前我都会准备庭前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将法庭上可能发生的状况统统考虑清楚,在开庭时做到有备无患。

(三)学会与人沟通

刚进入律所时,我与人交谈时不够自信,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差。但是律师的职业决定了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时间都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因此我在实习过程中着重的锻炼了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我在与人沟通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

接待咨询这是在实习期间较常见的工作之一。刚进律所时,对于接待咨询没有头绪,找不到重点。咨询的客户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但是经常讲不到重点,导致我们接待时间长但效果不佳。在之后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我就有意识的学习指导律师接待当事人的方式。指导律师在接待当事人时,能够很好地掌握节奏,在当事人滔滔不绝时会及时制止,并通过主动发问的形式来了解案情,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个问题就能够把案情了解清楚,并准确把握当事人的诉求。通过多次与指导律师一起接待当事人,我学习了接待咨询以及与当事人沟通的技巧。

二、展望未来

经过一年实习生活,即将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我知道自己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一)持续学习,增强能力

我对如何做好律师工作有十二字的总结:听得懂,想得全,说得清,办得了。而听得懂就是要有归纳总结能力,对于当事人面临的困惑能抽丝剥茧地找到问题关键;想得全就是要有全面思考分析能力,一个法律问题到底能用几种方式达到当事人的诉求,而哪种方式能更高效;说得清就是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专业的法律术语转变成当事人听得懂的话;办得了就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律师的工作就是在帮当事人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时刻用这十二个字要求自己,而为了做到这些,就需要持续性的学习。现实生活中的纠纷远不会按照书本的情节发生,也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一一套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应对持续变化的法律规定和复杂多样的纠纷。而这种学习不仅是研究法条、分析案件、看裁判文书,还要向老师请教、与同事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赢得市场的认可。因此,持续性的学习,增强自身能力才能是成为优秀律师的关键。

(二)理性思考,履行职责

律师常常面临当事人及家人出于各种考虑不会向律师说实话,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叙述作为一个参考方面,通过案卷材料全面分析,了解案件情况,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理性思考是成为优秀律师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至于偏离了方向。以后的工作,我会吸取经验教训,理性看待问题,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三)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分工细化的同时也需要团队专业化,律师团队专业化能提高律师服务质量。从前的律师职业单打独斗也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但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律师之间的合作,需要律师团队的协作。在河北德公律师事务所实习的一年更让我体会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义,一个焦头烂额的案子常常经过大家集思广益的分析后,很快就会让人豁然开朗,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有的律师都在受益,都在学习。每位律师各有专长,各有执业经验,互相分享讨论带来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对于实习律师而言,分享的过程更是可以快速获取资深律师积累的执业经验,掌握本来难以在短期内掌握的执业技能。在之后的执业工作,我会虚心向其他律师学习,和其他律师一起探讨案件,共同进步。

优秀法律论文篇(11)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