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8:56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2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多种观点冲突,这是普遍现象。教师如何应对课堂冲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优良环境;展开理性思辨,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促进学生心智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达成认知统一,实现情感共鸣,提升学习品质。

一、创设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意见不统一的现象。教师要有民主意识,不可强迫学生顺从教师意志,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即使学生个体认知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师也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讨论中矫正思想认知。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生成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如学习《庐山的云雾》时,教师讲解庐山的云雾是瞬息万变的,有学生则提出质疑:“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变化这样快呢?是不是庐山上有较为强烈的风存在呢?”教师犹豫一下:“这位同学的洞察力很强,对庐山的云雾变化进行了深度探究。我们大家不妨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看看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学生提出质疑,不管教师是不是被问住了,这个问题都具有专业性特征。教师让学生集体讨论,就是抓住了学生的个性见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契机。这样,不仅有效创设了学习气氛,也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学习共识。

二、理性思辨,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所谓理性思辨,是指课堂教学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当事双方要理性展开辩论,在和谐气氛中达成学习共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出现学习认知不统一的情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当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辨,让问题越辩越明。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找到最佳突破口,这对尽快解决意见分歧有重要帮助。

如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有学生写道:“有的同学听老师讲课,有的同学在看书,有的同学在写字。”教师让学生评价这个句子,有学生说还可以,有学生说不好,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于是,教师让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个阵营展开辩论。课堂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的发言此起彼伏,争辩气氛非常激烈。教师跟进组织,最后总结:“这个同学造的句子语法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逻辑关系上有一些讲不通的地方,更缺少精彩和亮点。”这样,学生就形成了统一的学习认知。

教师挑起话题,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争辩过程中掌握造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造句不仅是写出完整的话,还要有积极意义和亮点。教师最后给出统一解读,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学习认知,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佳境之中。

三、正确导航,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生思维单纯,情感纯净,在很多问题上会感情用事。教师在解决课堂冲突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制定对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对有效解决思想认知冲突有重要帮助。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假设一些情节,引入情感感知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认知问题,提升课堂和谐度。

如学习《放飞蜻蜓》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讲解。学生讲解时大多不是很顺畅,有些学生干脆说不会讲。教师并没有放弃这个训练任务,而是让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然后用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教师利用这些关键词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复述时就顺畅多了。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2)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学科教学.2011(4).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3)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产生质疑的想法,以理性思维思考现实生活和社会。让学生通过思品课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从而使思品课真正达到其教育目的,有效地提升思品课的教育作用。

一、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对问题产生质疑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压迫性,而老师也习惯于自身的权威性,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质疑思维,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从课堂氛围入手,为学生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畅所欲言地交流,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一些思想或者观点进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产生质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争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激发其质疑意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宽容,让学生敢于产生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产生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养成质疑意识,增强自身的自信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碰撞的问题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一个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思维范围,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进行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让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激发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对问题产生思考。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问题的梯度性原则、争议性原则、两难性原则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任何思维都是逐步形成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能够逐步引发学生思考,从浅显到深入逐步加强学生思维的范围和层次;注重问题的争议性,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观念并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所以,两难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产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更加理性;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但是这些正确的道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道理的深刻内涵。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不符合这些原则,这样课堂教育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通过这种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差异性问题,让学生对书本上的道理对比现实进行思考,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组织具有批判性思维意味的主题辩论活动

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对一些观点或者事物的怀疑、分析以及批判,而这正符合辩论的本质,即思维观点的冲击,所以通过辩论,能够使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将辩论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创造性。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和紧张的辩论,加强自身的思维逻辑,冲击对方的思维逻辑漏洞,提升自身观点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思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问题的有效性以及课程的辩论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萍,孙萍.高中生统计论断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4)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习方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可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2)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

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繁琐的形式。学生说话时不再拘束,课堂上呈现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学生们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自己的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4)大胆质疑,鼓励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思考不够深入的学生,要鼓励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中发展。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引导、点拨开窍,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恳态度和中肯的评价,从而使自尊心受到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

3.积极培养学生自主精神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5)

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6)

一、鼓励质疑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0-01

课堂讨论,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是深化自主学习, 提升学习品位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在讨论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的独特性。有效的讨论将不断地把学习引向深入,使思维更加深刻。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讨论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准备、讨论、归纳。讨论时,老师也要把握好尺度,发扬民主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必要时又要做适当的点拨,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处。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施,避开非本质话题和小问题的纠缠;避免钻牛角尖;要有次序,不要一窝蜂地抢着说,要心平气和,不要冷嘲热讽。

总之,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首先,准备是基础。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准备就是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讨论的方向和需要关注的细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索活动。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讨论,依次研究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哪些语句用了修辞手法?这些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对表达作者情感起什么作用?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在于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和领会了文章形象,还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在这个清晰的思路下,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景物,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秋天的美景的感情。

其次,讨论是关键。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把握好火候,尽量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同一问题可转换角度去讨论,可重新组织语言,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要集中,要提纲挈领,防止把问题搞得太细太琐碎,变成连珠炮似的追问。并随时联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进行新的认知。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体味情感等方面去推敲、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区别、比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 文章里说到:“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我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称它是“创举”?从文章中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壮举”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句子,讨论得出结论,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评论他人观点。

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堂讨论,以切实起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

再次,通过讨论结果的反馈,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评价。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讨论记录,及时摘取学生发言的要点、核心,讨论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讨论的最后阶段,就要组织学生就讨论的问题进行评讲。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达成共识。

老师的评讲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种种行为都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小学生每一次的讨论都获得赞赏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会越发有兴趣,把讨论融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8)

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将生活情景加入课堂教案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景生情的方式让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通过互动实践提高数学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一、巧设导入情景,学生以景生情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情境、以景生情的教学方式首先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一个真实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也就是根据这个实际情景自主思考,从而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践认知。因此,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起着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趣味性的场景或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情景的共鸣,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

趣味性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电子白板的配合下,投影到白板进行师生互动,呈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说,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钝角与锐角”时,将生活中的钝角和锐角列举出来,首先举个例子,比如扇子的下端是钝角,剪刀的前端是锐角等等,将这些情况组成一个趣味性的情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故事可以是这样的:今天小明同学拿着剪刀去修剪扇子,把扇子剪成了一朵花的形状,问这里面有哪些钝角、哪些锐角,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通过电子白板观看视频或者图形文字的时候,引发了思考,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最后教师的指导都会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中的钝角和锐角记忆深刻,在生活中能够时刻关注,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记忆。

二、巧设互动情境,学生以情激思

在互动的模式下,引发学生因为兴趣而自主思考。在上述第一步也讲到,因为兴趣学生会引发自我意识的思考行为,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直接互动,达到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借助电子白板等新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现数学规律等等。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可以借用图片放映的形式,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引导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如,小明同学与妈妈去坐公交车,在起点加上他和妈妈一共上去6个人,过了一站下去4个人,再一站上来15个人,问车上现在一共几个人。这样的情景带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情境中以情激思,自主思考探索,达到教学目的。

三、巧设开放情境,学生以思导行

最后就是巧设开放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和生活情景的串联,将二者关系合理地连接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通过教师协助大多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学以致用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思导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下,教师应该让学生举出对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创新思维模式。

还是以锐角和钝角的知识为例,学生正向思维,思考生活中的物体是钝角、锐角还是直角,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但是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不足,反向思维很容易造成大脑空白现象的产生,让学生举出钝角和锐角在生活中的使用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带入生活。比如:提问学生锐角、钝角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学生可以回答:锐角在生活中可以是剪刀的前端是锐角,可以用来打开食品包装等;扇子张开之后是钝角,可以用来扇风,很凉爽,夏天经常会用到等等。逆向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实践认知和探讨,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再加上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机勃勃,不仅给学生展现了生动的图文和数学模型,更是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以景生情,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并通过实践进行数学问题的认知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9)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中高职教育占了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在我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重用日益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课程改革力度、课改满意度却不是很尽如人意,为了提高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提升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进行了实践。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无论是在学校层面上还是在教师或学生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笔者对学生谈座会、教师座会、问卷调查等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高职学生数量激增,现实中,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学,一般一百余人,有的课堂达到两百余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思政课相对专业课而言,在很多高职院校往往被视为一般的普通课或公共课,属于不予重视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程。

3、教师课堂教学缺乏热情,为完成繁重教学任务而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4、学生对思政课普遍不重视,认为专业课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之本,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没什么作用,认为学好这门课也不能给自己带给多少经济利益,来上课只是为了求学分,学生到课率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

5、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由于移动互联的发展,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的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但由于学生对是非认识能力不足,往往对课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产生怀疑,使教学的难度增加。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呢?笔者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下文简称《毛概》)为例,将“三进”引入课程教学与实践,通过大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师生的合作探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三进”策略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魅力,吸引学生“进课堂”

(1)“课堂10分钟老师”,让学生做“老师”,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根据布置的教学任务上台讲,让同学们围绕“我所了解的邓小平”“长征精神是什么”等课题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学习《毛概》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伟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让大家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学生多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开展“光盘”行动,从身边做起,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及时关灯关电倡导节俭精神的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自我检查,查找校园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讲评,很有真实感和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告别“一言堂”让学生“动”起来,使思政课焕发生机。让课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一种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思想。

(3)把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组织教学内容,老师给于适当的辅导,学生畅谈对理论问题和现实的认识和看法。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使本来枯燥沉闷的教学焕发了生气。

(4)结合《毛概》内容,根据社会热门论题组织班级辩论会。如开展“先治理污染后发展生产”,“先发展生产后治理污染”为辩题的辩论会。辩手们收集了大量的材料证明自己一方的观点,各抒己见、唇枪舌战,辩个不亦乐乎。把全班的学习热情都带动起来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调节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纠正我们曾经走过的错误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要坚持“五位一体”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对这些理论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2、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进图书馆”

(1)布置动态作业、引导学生“进图书馆”。布置作业时着眼于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对当前的重大或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去,以专题形式完成,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往的学生作业仅仅写在本子上,交给仅仅老师看,有好处但也有不足。笔者认为学生作业在班上交流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一是大家共享同学做的作业,这也是一种学习资源。二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由于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很下功夫去思考,努力去完成作业。四是发挥团队精神,团结合作,他们在宿舍里讨论课题共同完成。五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讲能力。这种作业形式强调学生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

任课老师可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布置动态作业,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设计讨论题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图书馆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并制作好PPT。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授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听后提出问题,该组除发言代表外的其他同学每人都至少回答一个问题,最后由老师作点评。如:布置“当前大学生就业面面观”、“中国中东部雾霾天气引发的思考”、“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诸多因素的思考”等作业,引导学生进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后,让同学们围绕这些话题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让课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一种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在轻松快乐中学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的理论知识。

(2)向学生推荐10本书目。进图书馆是丰富学生视野,增长智能的有效途径。教师每学期可向学生推荐10本书目3年阅读60本书,教师介绍书中的基本观点和情节,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热情。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要求学生每学期交二篇读后感,按平时考查登记成绩。这样做就是发扬过去的老传统,使学生能安下心来,认真学习。培养学生勤于专研的精神,谋善变的冷静思考,丰富知识。

3、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推进学生“进社会”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教师可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和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

(1)鼓励学生在重大节假日,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回到家乡做社会调查。如“改革开放后的家乡变化”,“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设和谐家乡”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笔者布置“改革开放后的家乡变化”问题,让学生国庆回家时到家乡去做社会调查,节后返校上课时把调查结果带到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相互交流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巨大变化,从同学们自己家乡社会生活的角度去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并通过这一项目驱动,自主地学习了改革开放理论,深刻领会到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真正理解“改革开放让人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这一真理。同学们对这样的实践教学很感兴趣。深化了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社会。利用清明节学生回家乡参加祭祀活动进行社会观察:“从清明节祭祀活动的陋习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返校后组织课堂讨论,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参加,争先恐后的发言,畅谈了祭拜中的种种陋习和倡导文明祭拜的重要意义。大家一致认为:大学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讲科学文明,同时也应带动身边的亲友加入文明祭祀的行列。破除焚烧冥币、纸扎的手表、家电,洋房汽车、手机、麻将牌,甚至“美女”、“小姐”、“保姆”,等陈规陋习,以多种文明方式向逝去亲人寄托哀思。树立文明祭祀新风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对于如何消除不文明祭拜的行为,同学们都普遍认识到是因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导致。针对这种现状同学们认为:一是要着力抓好科学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法律法规意识。二是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提倡老人在世时家庭多孝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大学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四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移风易俗,从俭祭祀,不借清明节祭祀之机摆阔气、讲排场。通过讨论增强了同学们的现代文明意识,对他们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意义。

思政课实校性的提升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探索,需要教师们在尝试中不断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整改,步步为实,把握规律,更好演绎。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4.

[2] 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7―55.

[3] 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思想政治教育,2006(2)[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10)

在具体教学中,我针对不同n型实施“三步五生”课堂教学学习模式:

1.新授课

第一步――预学。课前要求学生从整体着眼,按照课文由浅入深的顺序,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对所学文章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第二步――研学。课上根据预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浅层次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研究与讨论,形成对章节内容的准确理解。

第三步――拓学。围绕章节内容,逐渐拓展,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研究,对该章节的难点、重点内容深入探讨,弄懂弄通后,举一反三,用―定质量的练习来巩固。

2.复习课

第一步――预学。课前利用近几年的高考典型试题或者平时考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试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命题者在这一考点上命题的思路,分析研究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步――研学。课堂上让学生展示预学的成果,并利用这些思路和规律来探究针对这一考点所出试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步――拓学。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思路与方法后,再用一定的实例来验证这些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后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解题能力。

3.讲评课

第一步――预学。课前将练习的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互相讨论,让部分弄懂或没有弄懂的学生对明白或不明白的题目通过讨论进行互补,这种讨论是小范围的,更容易起到好的效果。

第二步――研学。课堂上让学生针对共性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解决,教师通过提示,引导启发学生再次讨论,或做练习等方式解决。

第三步――拓学。针对正答率较低的试题配套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讲评、巩固加以解决。

“三步五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学生――变在听中学为在思中学

以往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总以听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三步五生课堂”教学新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研学或课后拓学,具体操作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步五生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而其最高层面应该是在“思”中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汇于课内外的学习中,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

2.教师――变只备教材为设计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大厦。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我们教语文的老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并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学好语文无济于事。在备课中,如果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三步五生课堂”要求老师教学不是备课,而是设计,其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细,而求精而活。也就是说,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易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探究问题的症结昕在。

在教学教程中,我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尝试以活动贯穿课堂,例如,预学过程可安排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研学活动中,或是针对预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或是针对章节问题中的难点进行研讨。“三步五生课堂”摒弃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强行灌输,它强调的是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3.课堂教学――变教师预设为师生生成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30-01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1 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新课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1.2 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1.3 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 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2.1 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初学语文课文《勇气》一文中,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两次毫不犹豫的挽救了美国士兵。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在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为什么法国妇女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2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3 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3.1 围绕矛盾处质疑

初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3.2 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3 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