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跨界营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43

跨界营销论文

跨界营销论文篇(1)

永和豆浆捞无论在风味设计、装饰主题、还是在产品都力求突出清新的淡雅格调。据悉,豆浆锅底营养丰富,其与传统火锅相比既不油腻、又能滋润肌肤。火锅给人民一种概念-那就是食用后比较容易上火,豆浆锅底刚好弥补此缺陷,豆浆既能降火又能促进健康。无论菜类、肉类都可与其搭配,或武火或文火都能让那扑鼻的香味腾腾而出。

跨界,正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热词反复被提及,在不同的行业间被不断实践,同时也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潮流。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在这里将跨界营销的理念介绍给各大企业,其实就是着眼于这是一种新竞争形势下创造品牌奇迹的共赢之道。

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跨界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产品跨界、渠道跨界、文化跨界、营销跨界、交叉跨界等。其中,奔驰与乔治·阿玛尼就是典型的文化跨界合作,CLK敞篷跑车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阿玛尼的“少即是多、注重舒适”的设计哲学,彼此找到了共同文化语言,产生了特殊的文化跨界“化学效应”,成为跨界合作经典案例。

2003年,一些房产开发商与家电企业联姻,发起了“新家居生活”之类的活动,当时营销界称之为“异业整合”。从2007年开始,汽车行业热衷于与红酒、房地产、高尔夫、顶级私人会所和俱乐部等合作,营销界惊呼为“跨界营销”,有人甚至立马定论这将成为“最前沿、最火爆的营销潮流,风靡任何一个行业,彻底颠覆营销界”。

这个结论下得过早。早在2003年,就有媒体预测“不同品牌的营销合作”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营销趋势,因为企业总是局限于所在的行业挖掘潜力,同行业的营销手段彼此抄袭,很容易同质化,一些敢于冒险的企业便尝试引入其他行业的元素,寻求突破。但没有亲自操作过跨界营销,或者不熟悉品牌跨界营销内幕的人,很容易被当事人表面的客套话误导。

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合作”并没有普遍化,想通过“异业整合”和“跨界营销”改变营销现状的冒险者大多兵败而归,或者取得的营销效果并不如他们当初想象得那么好。然而,为了粉饰与合作者的关系,“生意”不成“人意”在,他们还是会对外界宣称双方的合作很满意,跨界营销很成功。跨界营销的真相如何呢?下面,我们先看网游企业方面的案例

目前,网游市场增长趋缓,一些大公司尝试跨界营销的战略。比如盛大和腾讯。“盒子计划”失败之后,过去几年来盛大在网络文学、SP业务、视频版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借助其强大的运营能力,盛大网络旗下的盛大在线近几年来也展开了平台化运营,与巨人网络、金山、蓝港在线等网游厂商展开联合运营与跨界营销。

与盛大和腾讯相比,完美时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网络文学、影视剧方面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同属于娱乐产业的游戏和电影、电视之间有很高的关联度,可以用不同的载体来传达相同的文化题材,并提升这一文化题材的影响力。很早以前完美时空就借助电视剧和电影改编过《武林外传》和《赤壁》两款网游。去年,完美时空成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之后投拍的《非常完美》,与完美时空旗下《热舞派对》的相关元素相融合,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就了解到了完美时空的游戏,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据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尽管《非常完美》轰动一时,带给完美时空的收入却只有2000万元左右,但作为网游公司并不十分在意其收入:完美时空每月都有数千万元的广告费用,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电影等娱乐行业,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推广网游产品,并可以获得新游戏的题材,对完美时空来说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在网游题材日渐匮乏,版权费用高昂的情况下,完美也与盛大一样投资了纵横中文网,通过网络文学获取更多游戏题材。完美时空改编自网络文学的《诛仙》现在已有近千万注册用户,每年数亿元营收,而这与小说《诛仙》近3000万的读者基础分不开。谭小芳老师表示,握有大量现金的网游企业,在网游主营业务发展不畅的情况下,进军电影、网络文学等与网游相关的其他娱乐产业,不但可以与网游形成协同效应,还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许就是网游企业跨界营销的魅力吧。

啤酒与服装、房地产与奢侈品,可乐与音乐……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通过跨界营销希望获得双赢,但实际情况是,并非所有跨界营销活动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凡客诚品最近在不同行业之间,开展了方式不同的跨界营销活动。如果你去麦当劳吃早餐,就能获得一张价值30元的VANCL兑换礼品卡;如果你去苏宁电器购买家电,只要穿着VANCL的服装,就可以享受100元的优惠。反过来,如果你在凡客诚品进行了网购,凭借苏宁电器的会员卡也可以享受5元的优惠。

啤酒与服装、房地产与奢侈品、可乐与音乐……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通过跨界营销希望获得双赢,甚至希望增加品牌协同效应。但跨界营销并不是两家企业走到一起,做个联合促销那么简单,要考虑两个品牌的受众群是否重合度高;要考虑两个品牌是否属于一个梯队,门当户对;要考虑两个品牌内在属性上是否有着一致的调性。实际情况是,并非所有的跨界营销活动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诸多没有创新或是激活效应不佳的跨界营销活动,往往结果平庸,甚至会造成品牌负面效应。再看一个案例

备受世界葡萄酒迷们关注的法国“博若莱”鲜葡萄酒从20日开始在日本上市。这是“博若莱”鲜葡萄酒按惯例每年的首次上市选择在日本。位于东京郊外的箱根的小涌园温泉浴场推出了“博若莱”温泉,客人们泡在“博若莱”鲜葡萄酒温泉中举杯庆祝。法新社称,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一年一度的法国“博若莱”鲜葡萄酒开瓶日。由于时差原因,日本饮者得以先尝为快。日本各大超市,甚至是24小时便利店都在20日开始销售这一鲜葡萄酒。而东京的各大餐厅也从夜里开始供应“博若莱”。上面的案例中,法国红酒与日本温泉跨界营销的案例应该给我们温泉业者很大的启发吧。不仅跨了行业的界,还跨了国界,好生了得。

谭小芳老师建议,温泉景区要打破常规,跳出红海,就是要大胆子尝试“跨界营销”,把汽车、家电、保险、动漫、摇滚、电影、信用卡、培训、拓展、会议等“兄弟姐妹”团结志来,就是一个“营销大家族”。谭小芳给你带来的只是思路和碰撞,真正的实践还是每个营销人自身功力的体现。品牌时代,有一种品牌行为叫跨界,犀利无比。

果汁+牛奶,诞生了销售红红火火的娃哈哈营养快线之类的果奶饮品,称之为“品类跨界”;TCL利用其销售渠道及网络优势在国内五地的市场独家销售飞利浦彩电,称之为“同类渠道跨界”;可口可乐做促销时以联想产品和腾讯QQ币做促销奖品,称之为“促销跨界”;卡帕与东风雪铁龙C2-VTS新车上市的合作,并推出命名为“C2-Kappa炫装”的特制服装,不但在东风雪铁龙专卖店展示销售,也进入卡帕在全国的100多家旗舰店,称之为“营销跨界”……毫无疑问,跨界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并有越来越猛烈之势!

谭老师最近看到了一则广告,是保洁公司的碧浪洗衣粉和海尔公司推出的洗衣机联合推出的广告,事实上,它已经打破以往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产品在进行营销传播时单打独斗的格局,给各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我们每个业内人士去深思和探究,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营销工作中,我想那可能能使你的营销工作如虎添翼。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你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的界定它的“属性”,下面,我们不妨来个头脑风暴举个例子,将太阳能和洗衣机进行联合营销传播这个联合就有可行性。为什么呢?老百姓为了洗涤衣服方便省力,保持身体清洁卫生而买洗衣机,但是别忘了光勤换洗衣服就能使身体卫生清洁,防止因不卫生而引发的疾病吗?不可能!除了经常换洗衣服之外,还必须经常洗澡,而且必须是热水澡。很多人认为夏天冲凉水澡挺爽,其实从生理学的角度即使是在夏天用温水也比凉水更适合人体的机理。所以,笔者认为将两者进行结合也不无可能。

再比如最近的奥克啤酒与关山景区的跨界案例来说,跨界营销的发展确实为企业的销售和品牌的建设,比如奥克啤酒和旅游风景区的有效合作、实现资源对接,给双方的发展都提供了契机。我们都知道酒类销售买断行为大多发生在餐饮终端、夜场终端等场所,而同旅游景区签署独家经销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啤酒类行业来说应该是一种创新。当然啤酒行业在进行跨界营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消费者是否具有共同性。每个行业中的每个企业或者是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如果两个进行跨界营销的行业在开展跨界营销的时候没有共同的消费者资源,其开展跨界营销行动一定会失败。2、品牌追求一致。这个问题应该和第一个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品牌有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角色感,而这个角色感就是品牌的消费群体对文化、利益等方面的追求。如果两个行业没有一致的品牌追求在进行跨界营销时就一定不会跨界成功。

汽车行业更是如此。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汽车生产商不再局限于价格、促销等常规的竞争手段,对营销方式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创新,品牌联合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无论是两年前东风雪铁龙与Kappa的合作,还是最近斯柯达与红星美凯龙集团跨界联合以及长城汽车与壳牌的合作,他们都印证了联合营销对于汽车品牌的吸引力。

例如东风雪铁龙与Kappa的品牌联合。东风雪铁龙继承并凝聚了雪铁龙品牌“创新、品位、舒适”的精髓,而Kappa作为源自欧洲的品牌,在运动的底蕴中,融入了更多活力、时尚、浪漫的元素。而东风雪铁龙与Kappa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但双方的目标消费人群,在运动和品位方面有着高度的重合性。两者之间的品牌联合,很容易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营造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

跨界营销论文篇(2)

中国营销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一定催生一个独特的营销价值体系,侧重一套独特的营销理论体系。

一个超过欧洲的拥有巨量人口的大国,一个连续30年经济增速9.9%的巨大经济体,一个GDP世界排名第三的经济体,一个丛林化的市场环境,一个传承数千年与西方差异巨大的文化传统,必然催生自成一体的营销体系。

西方营销学的背景是西方商业文明,中国式营销的文化背景是东方文明。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消费文化,独特的消费文化造就独特的商业文化,独特的商业文化造就了独特的营销文化。当营销基本原理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结合,就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营销。

中国营销的本质是“创造性适应”。很多中国企业选择了“通路导向”而不是“品牌导向”,这就是创造性适应的结果。因为中国的通路经常使品牌无用武之地。中国企业逐步靠通路积累了品牌,而跨国公司并没有靠品牌打通通路。这就是中国营销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营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商业文明的表现。一名美国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美国的特点是创新,日本的特点是品质,德国的特点是严谨,中国的特点是学习。以这名美国人的眼光看,整个中国都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以后马上就拿来使用。

中国没有涌现科特勒、特劳特、舒尔茨那样的营销专家,也没有韦尔奇那样伟大的企业家,还缺乏受到公认的营销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式营销是否成立,经常受到质疑。

营销学本来就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它不像经济学那样有假设作基础,不像数学那样有公理作基础。4P、4C、4R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它更像中医的处方,因为这种处方有效,所以广为传播。西方营销界是“理论的丛林”,每个营销理论都只能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其实就是营销理论的“百货商店”,其之所以被中国营销人选为教科书,就是因为“它为每个营销理论找到了一个货架”。

中国式营销的理论体系是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些概念和理论体系对其进行系统总结,但长期的实践不断在强化中国式营销这种价值体系。中国营销不是缺乏理论体系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理论体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遇到过。那时不仅说没有理论,而且说他是“狭隘经验主义”,予以讥讽、挖苦和批判。如果不是搞了,都几乎不敢到中央党校作报告,那里是一些留苏学生的天下,甚至1938年《新华日报》还拒绝发表的《论持久战》。

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现在有些糊涂观点,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着,例如关于什么是理论家,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理论和实际联系等等问题的糊涂观点。”

提出的这些问题,用于解释什么是营销理论,什么是中国式营销理论体系,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中国式营销的源泉是军事思想,因为中国营销的环境与革命时所面临的环境相似,还因为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以小搏大”的任务。中国很多企业家从军事思想中接受的战略战术比从西方营销学中接受的战略战术要有效得多。

像营销理论这样高度实践化的理论体系的传播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先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然后向非主流社会传播。发端于美国的众多营销理论就是这种传播形式。第二种是发端于非主流社会的营销理论,因为无法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但由于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最后被追认为伟大的理论。而且这种追认经常出现“出口返内销”的情况,即先在国外获得认同,然后才被国内所认同。美国专家戴明也是因为协助日本质量管理成功,才被美国人认知。

中国制造的低价之本

“中国制造”立足于世界,本来应该是中国营销最大的成就,却屡遭质疑。说什么这是“牺牲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是产业链前端对后端的“剥削”。这样的讨论完全脱离了说理的范畴,进入了情绪化的发泄。

看待一个国家在世界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应该仅仅看它是处在高端还是低端,而应该看它是否有足够延伸的战略纵深。中国经济从世界最不愿做的“世界工厂”起步,金融危机恰恰是中国企业走向更广阔的上游空间的机遇。中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标志并不是“世界工厂”的重新繁荣,而是成功启动了向产业链上游的延伸,即成功地拓展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回旋空间。

“以廉价劳动力占领世界市场”、“价格战是低水平的竞争”、“中国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获利的是外国人”,对中国企业以价格为武器参与世界竞争,充满了怀疑。其实,这仍然是情绪化的语言。

中国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是世界共享资源,但只有中国成功地把“要素低价”变成了“能力低价”。世界上比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多得很,为什么只有中国把劳动力成本变成了产品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低只是要素低价,要素低价还包括原料低价,能够做到要素低价的国家很多。中国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是世界共享资源,跨国公司也可以把工厂搬到中国来。所以,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经济的优势,并非中国企业的优势。中国企业的优势是能力低价,同样的人力成本,中国企业的成本比跨国公司低。建议大家好好研究格兰仕是如何进行成本降低的,它的成本降低是战略性降低,不是战术性的。一般的战术性不超过5%,它的降低远远超过了5%,那是因为它有战略性成本。所以中国企业提供的是廉价的智力资源,而不是廉价的肢体人力资源。

价格战是追赶型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都经历了一个通过价格战扩大规模,然后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价格战在中国备受质疑,主要是因为人们只是简单看待中国式价格战。如果深入了解中国式价格战的原理和背景,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中国企业价格战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低价问题,而是改变了价格比较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国价格”。中国价格的战略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价格比较体系,使中国价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些产业没有集中的行业一定要打价格战,把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打下去,甚至要打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都没有生存空间,这样市场才能净化。价格战是产业快速集中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个行业的成熟过程伴随着90%、99%甚至99.9%的企业集体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

被称为产业集中,价格战是产业集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国外多数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集中,已经打过价格战了。中国多数产业还没有实现产业集中,所以还得继续打价格战。

跨国公司之间之所以很少打价格战,恰恰是他们曾经打过价格战后的结果。正是通过价格战,淘汰了大量中小企业,实现了产业集中,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了“恐怖平衡”,谁也不敢贸然发动价格战,价格战才逐渐减少。其实,在没有实现产业集中的行业,发达国家的价格战仍然很频繁,如零售行业。50年前,沃尔玛小店开业的第一天,挂出了“天天平价”的招牌,普通商品比同行便宜20%,名牌商品比同行便宜50%。沃尔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难道这种做法不对吗?当然,只关注沃尔玛的价格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支持沃尔玛价格体系背后的要素是什么。中国商业文明的崛起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商业文明正在被世界主流社会所接受。中国在“与世界接轨”时,世界也在缓慢地“与中国接轨”,“中国营销模式”正在成为西方财经媒体不断发问的问题。

“中国营销模式”与跨国公司营销圣经

由于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异,中国营销模式一直被怀疑,对中国营销模式持否定态度的人居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经济的成就就是中国企业的成就和中国营销的成就,因为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这是一个悖论。难道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是成功的,而企业却是失败的?很多对中国营销模式持负面态度的人拿的是跨国公司的“营销圣经”来判断中国企业。

因为对比才有鉴别,所以,跨国公司的营销圣经在与中国企业的对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们是:

价值标准――“统治”消费者;

技术标准――“统治”产业链;

附加值――营造崇高感;

品牌――占据消费者心智,

复杂流程能力――被隐藏的核心能力;

结构模式――用结构创造战略;

创造顾客――培养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创造式创新――拉开与挑战者的差距,

经典――用经典让对手相形见绌;

IP营销――用简单要素设置高门槛。

因为微观领域的营销比宏观制度层面更有对抗性,所以微观营销领域的中国模式比跨国公司营销圣经也更有对抗性,甚至是与跨国公司遵循相反的理念。中国营销模式的营销智慧是:

不对称营销――让强大对手的优势消失于无形;

速度――抗击规模;

机遇之窗――弥补中国企业的资源匮乏;

战略机动――对抗跨国公司的稳扎稳打;

战略性战术――对抗经典战略思维;

集中原则――以局部优势对抗对手全局优势;

边缘原则――以边缘市场颠覆中心市场;

超越规则――对抗既定的游戏规则;

创造性模仿――发挥创新的后发优势;

极致化分工――以外部交易替代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

隐身战略――在隐身中成为巨头;

渠道――用渠道阻挡品牌;

性价比――打掉名牌的附加值;

能力低价――抵消规模经济优势;

消费者洞察――替代高成本的消费者调查;

产业品牌――用一个产业对抗一个企业;

销量为王――用销量破解强大品牌,用销量托起强大品牌;

产品丰富化――用丰富化的产品选择抵消经典;

单要素极致化――对抗跨国公司的系统化;

产业营销――以产业对抗巨型企业;

国家营销――以宏观对抗微观。

中国商业文明的普世价值

现代商业文明必须在全世界具备普世价值,必须被掌握了话语权的世界主流社会所接受。也就是说,中国商业文明只有被主流世界所接受,才有价值、有意义。

对于欧美而言,任何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之初都呈现异类的特征。在日本崛起过程中,日本特色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企业工会”等是与欧美价值体系相悖的。这些价值体系在日本崛起过程中一直不被承认。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日本经济达到繁荣的顶峰,美国人才开始正视和研究日本,《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Z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出现,一些日本特色的东西,如JIT和TQC才被欧美所接受。

中国商业文明同样是以异类出现的。中国商业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受到关注。但世界主流对待中国经济和中国商业文明的态度却是:承认中国经济的成就,不承认成就背后的逻辑。表现为对不得不正视的结果的承认,却无视成功的原因。

成功一定有原因,持续的成功一定遵循逻辑。中国30年经济的成就,已经证明了一种新商业文明的崛起。我们目前所见的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世界是新的》,该书从微观层面研究了新兴市场国家营销成功的逻辑。中国营销模式要得到世界的认同,还需要下列领域的成功作为“证据认同”。

第一,中国商品持续融入主流世界的生活。商品是传播商业夜以继日的载体,商品是商业文明的力量延伸。当世界消费者每天都在消费中国产品时,他们自然感受到了中国商业文明的力量。一家美国人一年不用中国货的试验,最后证明“没有中国货的日子不好过”。

第二,中国巨型企业的崛起。企业是在全世界传播商业文明的媒介,中国企业取得了整体成就,但却没有代表中国营销模式的标杆企业。营销模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跨国公司的营销圣经融入了跨国公司的每个营销行为。因为跨国公司是媒体和专家们研究的焦点,所以每个人都能够从跨国公司身上体验到西方商业文明的体现。中国企业单体规模太小,西方主流世界还无法感受中国营销模式的社会影响。

跨界营销论文篇(3)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中曾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即生活在物品不断更替换代的现实中。在过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代代相传保存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而在今天我们眼睁睁地看到物的产生、完善和消亡”。这就是消费社会。处于消费社会之中,丰裕的物产,包括众多的文化产品都以杂货店为载体,在大型购物中心的陈设下都统一筹划地创造着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吸引着人们乐此不疲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倾心选择又旨在闲逛与享受。但是,随着这种成功且成熟的营销模式不断的同质化,竞争商圈的重叠,人们的消费期望已经开始钝化,利润空间逐步萎缩,迫使更多企业寻求转型,尝试新颖的营销模式予以替代,于是,跨界营销随之出现,特别是那些结盟于体育运动,以跨界体育运动为业态的跨界体育营销模式正在逐步的成长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有待于进一步深究。

跨界体育营销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跨界体育营销的概念

跨界,英文为Crossover,曾在艺术与文化领域被艺术家戏称之为混搭,现逐渐成为近年来比较热点的词汇之一。后来延伸到营销领域,指的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因此,跨界体育营销指的是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具体地,就是根据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其他行业把一些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要素融合、延伸到体育领域,从而实现体育与自身行业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的互补,推进跨界联合企业的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二)跨界体育营销的分类

Mullin(1994)在体育市场学中曾提到过“体育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将体育产品与服务直接作为商品销售的营销;另一种是借助体育活动来提升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在此定义基础上,跨界体育营销的分类实际上就是这二种体育营销的概念延伸。对于第一种跨界体育营销的定义而言,就是其他企业借助自己在原有产品与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直接跨界到体育领域,从事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商品销售。比如2012年新华都集团就借助于自己在百货、超市为主营收入所积累的零售渠道竞争优势,直接跨界到体育用品业领域,开设了INTERSPORT体育用品门店以及加盟店。第二种则是其他企业借助于一定的体育活动,将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以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为目标,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忠诚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特殊偏好,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同生共存。所以,第二种跨界体育营销本质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营销,企业真正销售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在体育活动中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情感。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农夫山泉从2002年起通过启动赞助一分钱的“阳光工程”向全国范围内体育设施很不完善的中小学校捐赠价值达500万元的体育器材,从而宣扬了“人文奥运”的理念,让全民运动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使得农夫山泉的亲民形象深入人心,树立了农夫山泉在饮料行业的高端品牌形象。

发展中的跨界体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

(一)整个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不均衡格局长期存在

从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外部特征看,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体育产业相对于地产业、零售贸易业、银行业、交通业与制造业等行业产值都有很大的差距。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表明,2010年的体育产业生产值仅占GDP比重的0.55%,还远不能达到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要求。另外,从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内部特征看,现如今,体育产业领域早已从单一的体育用品业拓展到体育竞赛、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传媒以及体育经纪业等多层次、多方位的跨界体育领域,体育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体育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但是,限制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特别是原有的举国体制、政府包办体育的传统特色,使得我国的体育市场机制短时间内较难完全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进行自由调节,整个体育市场体系仍在不断完善过程之中。这使得所出现的体育传媒、体育经纪、体育保险等跨界行业都属于不稳定的、短期的体育市场行为,整个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仍然要取决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整个体育产业市场结构不均衡。而且即使在这一个领域之中,也有较大的分化。也就是说整个体育用品市场大部分是体育运动服装的市场,而不是体育器材的市场。所以,整个体育产业市场结构,从内到外都表现出不均衡发展的特征,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长期存在,要走好跨界体育营销之路就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二)整个体育消费者群体的差异性与阶层性特征明显

我国农村与城市的体育消费者群体仍有着较大的差异。来自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的数据表明,2009年整个农村体育运动用品消费额为232亿元,城市为768亿元,差距接近达到1:4。并且,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只有4.9%的人群进行参与性体育消费。另外,来自肖焕禹(2006)的上海市体育消费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在运动服装、运动器械等实物性体育消费中,还是在观看比赛、体育健身、培训与指导等参与性体育消费中,中上层与上层的消费倾向与消费金额都远远高于其他社会阶层。这说明,我国体育消费者群体的阶层化特征正逐渐形成,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要想满足于每一个阶层的体育消费需求或者是二元社会结构性体育消费需求,准确定位目标消费群体的特征,扩大体育市场规模,跨界体育营销所面临的市场细分难度可想而知。

(三)跨界体育营销的品牌关联与塑造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

无论哪一种跨界体育营销,在发展的道路上都要面临着与体育产品与服务相关品牌的融合与关联,都想着让消费者很容易地从品牌A联想到品牌B,这样就完成了品牌关联的成功塑造。但是,要实现这个过程并非易事,这个关联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关联,而是理念和内涵上关联,特别是要完成后者的关联是需要时间的,不是短期行为就可以实现的。这一点很多企业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大都只注重流于形式的关联,以期望短期之内就能获得较好的品牌形象与利润回报。比如2003-2005年期间国内著名休闲服品牌商七匹狼就花巨资赞助皇家马德里球队中国之行,以期望借助这“一次性事件”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但是并未考虑到休闲服与运动服之间有机关联就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让人们一时间较难分辨七匹狼到底是卖休闲服的,还是卖运动服,从而为这看似体面而成功的跨界体育营销划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

发展中的跨界体育营销所面临的出路

(一)依托政府提供制度的保证

西方经济学与营销学相关理论中一再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就能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事实说明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一些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现象在体育产业和体育营销过程中表现得更明显。如虽然几经多家企业的跨界营销,最终还是没能突破重庆大田湾体育场馆的运营瓶颈,沦为“菜地”就成为一段笑话。在推进跨界体育营销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政府部门的存在价值,片面追求所谓的市场经济运行,完全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体育无形资产的产权隶属关系归为投资人或企业主体,只注重发挥政府的监督功能,这时可能就会引起微观主体的抵触情绪,推行的效率会大大折扣。如果力度不足,就会增加制度运行的时间和摩擦成本,最终跌入制度供给的陷阱。如2010年江苏省体育局在运行中巴之战时已做出了制度保障与引导的行动体现。在执行过程中,体育局按照相关政策精神,走市场化道路,由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比赛的正常进行,扬子体育报负责比赛的招商和市场开发,江苏号百公司负责比赛门票的推广和销售,三家共同设立一个账户,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最终充分挖掘了市场的潜力,增强了其他企业跨界体育营销的信心,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二)结合体验式营销塑造均衡

体验式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感受,注重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而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甚至是企业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这一营销方式比较适合在跨界体育营销之中用于塑造体育用品市场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之间的均衡,协调两者的发展,改善整个体育产业市场不均衡格局。现已有较为成功的案例来借鉴。比如,作为国外知名大型体育用品专业连锁公司(迪卡奴),不仅将各类体育用品汇聚一堂,任由消费者自由挑选,最重要的是迪卡奴利用自己宽裕的商场,一般在3000至 10000平方米,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式服务,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当然也会利用内部或周围的场地为客户和周围的居民提供运动锻炼的机会。这样的体验式营销模式拉近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催生了体育用品市场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同步发展。因此,跨界体育营销应该借鉴这一模式,塑造体育市场的均衡发展,这样市场的规模也会随着得到有效放大。

(三)巧用网络化营销定位群体

虽然限制于二元社会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有差异性,农村与城市体育消费者所占有并使用的体育市场资源有差异,使得体育消费者群体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但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成长,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原本有差异的各种群体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中占有相对比较平等的体育市场资源,甚至有的自己创造一些内容并且快速分享传播。因此,跨界体育企业可以巧用网络化营销,与这些用户进行充分互动,定位不同的群体。毕竟网络营销有着传播广、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让企业投入较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比传统营销模式更大的受益。这样,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就能实现其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快速传播。

(四)文化先行塑造品牌关联

跨界营销不是简单的联合营销,不能只是简单地交换和联合彼此的关键产品资源就展开营销活动,而是注重文化的融合与塑造,要在两个品牌关联之前先让文化先行。特别是对于跨界体育营销而言,要结合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所表达的不同体育文化理念进行有效的联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体育文化理解为速度与激情,要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毕竟体育文化之中也有包含健康、友谊、社会责任感等多种文化要素。跨界体育营销本质是一种文化的营销,只有充分做好体育文化与其自身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创新为一种全新的跨界体育营销模式。

结论

虽然体育产业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跨界体育产业市场的道路确是曲折与漫长的,需要在一定的政策引领下,结合诸如体验式营销和网络营销等不同营销方式的特征来准确定位体育产业市场的结构变化,把握优质资源的跨界动向,确定是跨界体育用品业,还是跨界体育健身娱乐业,从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宜的营销策略,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产品发展的跨界体育营销之路。

参考文献:

跨界营销论文篇(4)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参与竞争的方式已经打破了区域和行业的限制,营销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企业行为,一体化营销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这种一体化营销要求将全球看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全球大市场化进程的竞争中具有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强调在营销策略上淡化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通过标准化的营销策略(包括营销过程的标准化和营销内容的标准化)服务于全球目标顾客。这种营销方式又称为“标准化营销”,其理论假设是:一方面,国际市场“同质化”和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一致;另一方面,实施标准化营销可以降低成本。

在市场、成本、竞争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体化营销已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但由于企业实际情况、消费者的个性与文化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还必须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实行当地营销。

所谓“当地营销”,是指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性出发,通过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和当地化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当地化营销战略的实质强调适应性观点,这是相对于一体化战略中强调一致性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而言的。当地化营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重新细分市场和定位;产品的当地化;渠道的当地化;促销的当地化;品牌的当地化。

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继续支持了当地适应性战略的观点。Whitelock&Pimbelt(1997)从营销哲学方面对全球标准化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们认为全球标准化观点过于强调规模经济性,强调降低成本,这会导致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而是根据生产能力来组织生产,最终导致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扭曲。另外,他们从竞争和消费行为方面对全球标准化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全球标准化战略通过规模经济性节约成本从而降低价格的做法往往会使其他企业采用价格竞争的方法来应对,容易使企业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的泥潭中,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积极从事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也不利于社会的技术进步。

二、国内外关于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

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究竟应该采用全球标准化战略还是因地制宜实施当地适应性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争论的问题。

早期,Elider(1961)就主张在全欧范围内采用标准化的广告。Perlmutter(1969)建议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采取全球导向的战略。支持全球标准化观点的人认为企业选择全球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性,在R&D、制造、销售、物流、传播等方面实现成本的节约。

但是,全球标准化战略从一开始提出来就遇到了反对者。Lenormend(1964)批驳了Elider广告标准化的观点,他认为在欧洲各国存在各自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媒体的可用性不同、语言不同等等,都是广告标准化的障碍。当地适应战略的支持者认为,用世界市场同质化假设和规模经济性理论来支持全球标准化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他们认为,采用完全的全球标准化战略是“过于简单的方法”,“只是一个次优解”,在实践中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学者对跨国公司营销问题的研究也较多。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施卓敏(2002)提出,“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消费文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再是解释消费行为差异的最重要变量了。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趋同特征。”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基于在华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得出相应启示。

寻舸(2004)对三个在华跨国公司的营销案例进行研究:德国大众汽车、美国可口可乐和日本三洋。

陈秀平(2005)以伊莱克斯、可口可乐、宝洁这三个世界5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战略四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中国当地化营销策略,提出了在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雷雨(2005)从4P的角度详细分析宝洁公司在中国营销策略,进而得出:宝洁公司赖以在中国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是它将国际化标准和中国市场的当地化完美结合。

三、跨国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研究

在华跨国公司选择当地化营销战略还是一体化营销战略受到一体化与当地化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阶段,各种价值取向冲突进一步体现出来。以外商投资分布为例,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其中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组装型企业大约占总项目数的60-70%,对于我国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较少,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性。此情况说明,在华跨国公司受到投资密度、技术密度对一体化的压力是相对较小的。

第二,在降低成本方面,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经营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在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生产。或者通过建立为多国市场服务的大型工厂,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或充分利用生产经验。跨国公司在华建立全球制造中心,提高当地化生产和采购程度,主要是为了构筑以中国为轴心的全球性生产格局,充分利用中国优质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和全球竞争的战略目标。这种集中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向其他地区进行战略供给,形成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更能体现出全球战略的价值。目前,松下、索尼、东芝、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正在逐渐将其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心转移到中国,接收全球定单从事加工生产,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另外,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降低营销成本,也是在华跨国公司选择当地化营销的一个驱动因素。

第三,普遍的需要、消费者需要的差异以及产品调整的需要。如果产品满足的是普遍的需要,并且在进入各国市场时几乎不需要做出调整,那么跨国公司采用一体化经营就非常合适。而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许多战略业务单位(SBU)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消费者,即存在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或者产品必须进行相当的调整才能在地方上具有竞争性,那么有必要实施当地化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跨国公司纷纷推行产品、营销和服务当地化战略,竞相丰富产品谱系,向中国市场推出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此外,分销渠道的差异,中国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状况等情况,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当地化的压力较大,谁当地化程度高,谁更了解市场,谁更了解中国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率先占据领先地位,确立在中国市场上的先发优势。

四、跨国公司当地化的特征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的当地化、产品的当地化、销售渠道的当地化等三个方面。

(一)管理人员的当地化

大量启用具有中国背景的高管人员和本地管理人员。

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重用华人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目前,由华人经理人员替代外藉人员掌控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高管人员结构变化的一个普遍趋势。

在一般管理人员层面,许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已基本实现了本地化。如诺基亚公司在中国已拥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公司管理层从总裁到区域经理都由华人担任。

摩托罗拉公司明确地将当地化列为公司在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公司于1993年7月在中国设立摩托罗拉大学,每年为摩托罗拉的员工、合资企业的中方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以及中国政府官员提供超过一万人次的培训。

(二)产品的当地化

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当地化。

如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赛欧家庭轿车来抢占逐渐成熟的国内低端市场。联合利华旗下的夏士莲和中华牙膏原来都是纯粹的本地品牌,经过对其收购的当地品牌注入国际经验、资源和技术,并不断推陈出新后,夏士莲黑芝麻洗发露已成为西方科学技术和中国天然成份绝佳组合的、专为黑发而设计的洗发水领域第一个使用这种成份的品牌。中华牙膏成份包括了金银花和野,成为中国的天然成份与联合利华的技术在口腔护理上成功结合的典范。

(三)销售渠道的当地化

着力扭转通路不畅的被动局面。中国市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动作不规范,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城市与农村市场渠道存在很大差异。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定位、分销渠道、沟通方式、服务策略等都有着独特之处,销售渠道成为中国企业最具有优势的领域。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为了提高销售渠道的当地化程度,有的公司通过与中国当地企业进行合资,利用中国公司在渠道方面的优势及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识;有的大力推行服务本地化策略,提供本地化服务,建立全国性营销服务网络;有的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对原有的渠道进行变革。

例如,安利在母国的直销模式在中国受到了非法传销活动的冲击,成为了中国政府严令禁止的销售方式。为了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安利公司以“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重新开业,将全国的分销中心转化为超市或柜台式店铺,允许经销商开的零售渠道直接销售安利产品。

五、结论

总之,通过上述对一体化――当地化营销策略的分析,可以知道,实现营销的国际化,是跨国公司的最终营销战略目标。在市场、成本、竞争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营销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然而,为了实现营销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必须适应各国市场目标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化与当地化的有机结合。

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变更的环境下的特殊情况、消费者的个性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华进行营销时,还必须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保持特色,从市场实际出发,采取当地化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跨界营销论文篇(5)

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来投资。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将业务范围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尔、联想。虽然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战略。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区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本土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本土化。

二、营销本土化势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二)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由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乡随俗,适市营销”,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场空间。

三、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营销的五个方面

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营销要素和营销手段,是营销诸要素的整合。因此,本土化营销要从营销组合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达成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具体而言,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可划分为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销本土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界限明朗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产品设计要适应目标的需求和口味,它还包括产品研发本土化。例如,海尔冰箱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为它在美国实施了“本土化”策略。海尔冰箱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由于节能指标达到了美国2001年DOE标准,再加上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美国海尔设计中心专为美国消费者度身打造,而成为美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然在实施产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快餐巨头了。在上海,肯德基的营业状况比麦当劳好,但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上海的时间比麦当劳早,而是因为麦当劳刚开始没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欢吃牛肉。后来,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麦当劳不得不用猪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麦乐鸡与肯德基的家乡鸡来竞争。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以取悦于消费者。他们相继在北京推出“榨菜肉丝汤”,“寒稻香蘑饭”;并在上海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三)价格本土化由于运往各国的产品运输费、关税、经济状况不同,跨国企业在向各国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产品的定价差异问题。同一种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价位,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些国家被认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相反。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定价时,往往要考虑各国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群体偏好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同类进口产品和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尽量使产品价格处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此外,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跨国企业制定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分销渠道本土化跨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销售时,必须考虑各国分销渠道的差异。他们在销售商品时要以适应当地的分销渠道来进行,并且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跨国企业(除少数外)在异地销售往往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因为自建渠道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而且难度大、不易维护。所以,他们经常选择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说,日本三洋与海尔的日中市场互换策略就已开始利用海尔的网络。

(五)促销本土化在促销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国公司用得极其频繁。他们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民族节日适时地推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促销策略,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他们在我国春节来临之前,向顾客赠送对联,上联为“春节家家包饺子”,下联是“新年户户放鞭炮”,横批则是“可口可乐”。这种采用汉民族特有的对联形式的宣传,使我国消费者与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莱克斯更是将它的亲情化营销演到了实处。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此外,在媒体选择上,跨国企业也颇费心思。

四、本土企业也需要营销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大打广告,广告口号是“中德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国酿造技术、聘用德国专家、引进德国生产设备、纯正德国口味的一种中、高档啤酒。这一广告至今在武汉市民中仍有较深印象,其广告投资不能说不大,广告效果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一广告并没有推动产品的销售,“中德”啤酒及其生产厂家最终还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购,中德啤酒这个品牌,从此在市场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很好地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价上,“中德啤酒”的价格是主要竞争对手“行吟阁”啤酒的近两倍。当“行吟阁”卖一元时,中德卖两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武汉市民,他们不可能不考虑价格上的对比。因此,定价偏高是中德啤酒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品口味上,由于武汉天气较热,市民喜欢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较浓、酒精含量较高,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一个销售障碍。在销售网点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过大中型宾馆、饭店、涉外饭店销售,并通过一些中档以上,装修较好的零售店销售,而不在居民区附近的个体户小店、夫妻店铺,以维持其中、高档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但是,武汉市民购买啤酒一个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儿买,没有人会骑个单车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去找哪儿有中德啤酒。这是中德啤酒在销售网点上一个重要障碍。超级秘书网

(二)我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也应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产品都要进行国际化的扩张,总有不少企业和产品立足内销市场。因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对我国本土企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异,城乡差别,各地政治、经济环境差异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种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比如说,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娇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装厂在加工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在尺寸上加工适合当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国情”,我国企业在本国进行跨区域销售时,尤其应该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在产品上,要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偏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在价格制定上,要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地区收入差别来及时调整产品在各地区的价位。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应根据连销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来适当地调整商品的价格。在当地的促销上,应深入研究当地人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他们接收信息的媒体各不相同。老年人倾向于广播、报纸;上班族多通过报纸和电视来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销时,应尽量选择当地人喜欢并信得过的人士,最好这位名人是在当地出生。在分销渠道上,当然应采取当地的渠道,采用当地的分销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营销网络来分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五、结束语

总之,营销本土化的核心是关系本土化。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我国的一般性企业,只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应该处理好与所在国或地区的各种关系问题,即与消费者、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处理好了,本土化营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赵忠华.企业人才培养的当地化和内部化〔J〕.管理现代化,2000,(1).

跨界营销论文篇(6)

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将业务范围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尔、联想。虽然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战略。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区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本土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本土化。

二、营销本土化势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二)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由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乡随俗,适市营销”,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场空间。

三、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营销的五个方面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营销要素和营销手段,是营销诸要素的整合

因此,本土化营销要从营销组合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达成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具体而言,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可划分为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销本土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界限明朗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产品设计要适应目标的需求和口味,它还包括产品研发本土化。例如,海尔冰箱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为它在美国实施了“本土化”策略。海尔冰箱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由于节能指标达到了美国2001年DOE标准,再加上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美国海尔设计中心专为美国消费者度身打造,而成为美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然在实施产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快餐巨头了。在上海,肯德基的营业状况比麦当劳好,但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上海的时间比麦当劳早,而是因为麦当劳刚开始没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欢吃牛肉。后来,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麦当劳不得不用猪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麦乐鸡与肯德基的家乡鸡来竞争。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以取悦于消费者。他们相继在北京推出“榨菜肉丝汤”,“寒稻香蘑饭”;并在上海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三)价格本土化由于运往各国的产品运输费、关税、经济状况不同,跨国企业在向各国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产品的定价差异问题。同一种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价位,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些国家被认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相反。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定价时,往往要考虑各国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群体偏好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同类进口产品和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尽量使产品价格处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此外,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跨国企业制定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分销渠道本土化跨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销售时,必须考虑各国分销渠道的差异。他们在销售商品时要以适应当地的分销渠道来进行,并且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跨国企业(除少数外)在异地销售往往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因为自建渠道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而且难度大、不易维护。所以,他们经常选择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说,日本三洋与海尔的日中市场互换策略就已开始利用海尔的网络。

(五)促销本土化在促销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国公司用得极其频繁。他们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民族节日适时地推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促销策略,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他们在我国春节来临之前,向顾客赠送对联,上联为“春节家家包饺子”,下联是“新年户户放鞭炮”,横批则是“可口可乐”。这种采用汉民族特有的对联形式的宣传,使我国消费者与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莱克斯更是将它的亲情化营销演到了实处。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此外,在媒体选择上,跨国企业也颇费心思。

四、本土企业也需要营销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大打广告,广告口号是“中德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国酿造技术、聘用德国专家、引进德国生产设备、纯正德国口味的一种中、高档啤酒。这一广告至今在武汉市民中仍有较深印象,其广告投资不能说不大,广告效果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一广告并没有推动产品的销售,“中德”啤酒及其生产厂家最终还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购,中德啤酒这个品牌,从此在市场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很好地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价上,“中德啤酒”的价格是主要竞争对手“行吟阁”啤酒的近两倍。当“行吟阁”卖一元时,中德卖两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武汉市民,他们不可能不考虑价格上的对比。因此,定价偏高是中德啤酒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品口味上,由于武汉天气较热,市民喜欢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较浓、酒精含量较高,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一个销售障碍。在销售网点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过大中型宾馆、饭店、涉外饭店销售,并通过一些中档以上,装修较好的零售店销售,而不在居民区附近的个体户小店、夫妻店铺,以维持其中、高档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但是,武汉市民购买啤酒一个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儿买,没有人会骑个单车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去找哪儿有中德啤酒。这是中德啤酒在销售网点上一个重要障碍。超级秘书网

(二)我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也应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产品都要进行国际化的扩张,总有不少企业和产品立足内销市场。因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对我国本土企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异,城乡差别,各地政治、经济环境差异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种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比如说,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娇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装厂在加工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在尺寸上加工适合当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国情”,我国企业在本国进行跨区域销售时,尤其应该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在产品上,要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偏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在价格制定上,要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地区收入差别来及时调整产品在各地区的价位。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应根据连销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来适当地调整商品的价格。在当地的促销上,应深入研究当地人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他们接收信息的媒体各不相同。老年人倾向于广播、报纸;上班族多通过报纸和电视来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销时,应尽量选择当地人喜欢并信得过的人士,最好这位名人是在当地出生。在分销渠道上,当然应采取当地的渠道,采用当地的分销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营销网络来分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五、结束语

总之,营销本土化的核心是关系本土化。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我国的一般性企业,只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应该处理好与所在国或地区的各种关系问题,即与消费者、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处理好了,本土化营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赵忠华.企业人才培养的当地化和内部化〔J〕.管理现代化,2000,(1).

跨界营销论文篇(7)

    1.沟通方式对跨文化市场营销的影响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关键因素,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思想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意图时,只有30% 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剩余的70% 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中,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方式,还是企业外部营销网和生意伙伴的沟通方式都对跨国营销影响非常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反应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提供分散的信息而且没有清晰的结论。对时间有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使用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沟通方式在信息收集、传递、接收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沟通中,要讲究语言,使之成为说服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告宣传上务必讲究语言艺术性和效果,使语言表述成为“说服的艺术”。其次,注重语言与非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熟谙目标市场的语言及非语言文化交际(如面部表情、眼神的传递、四肢的摆位、空间距离的远近等) 是跨文化营销策略制胜的法宝。

跨界营销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09-02

1 文化和文化差异及跨文化营销的产生

1.1 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概念

依照霍夫特德教授的总结,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也就是说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特点,还是这个环境中所有人所共同有的心里程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所有成员生活、教育和思想的各个方面。总之,文化是由这个群体的产生的,它表达了这个群体的语言、思维、做事、建设、组织等各种方面的方式,同时,这些人的文化背景从每一个方面都影响着他们自己的行为。所以,当一个企业到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从事企业营销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所产生的当地所特有的习惯和风俗,避免产生摩擦。因此,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文化。

1.2 跨文化营销的产生

为什么有跨文化营销,就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的存在。人民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一个相同的习惯,他们的需求和欲望都是以这里的文化为基础的,他们的想法具有相似性。同时,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人类知识、信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的综合,并且不无时无刻不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及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时间在前进,文化也是不断在进步的,文化因民族、地区、行业、职业、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在世界文化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工作背景的人会存在有不同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对他们特定的局面来说,都是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多以,有些时候,同样的行为原理对于特定的文化可能有效,不过在大多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文化差异,会使这个与阿尼产生很大误差,在这个时候,不重视文化的企业就会以营销失败而告终。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一个企业要想做好跨文化营销必须深思熟虑,考虑好多方面的问题,因为就是说,要想做好跨文化营销,就必须逾越文化差异这个障碍,充分利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营销机会,做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能够提供优质的营销服务。

2 当前我国企业跨文化营销的现状及必要性

2.1 我国企业在跨文化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1)缺少营销方面理论。到现在,仍然还有些学者做一些搬照国外营销理论等方面的翻译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只是简简单单的梳理,并没有在根本上对我们国内的企业和市场做过高水平的分析,所以这样理论上的缺失,就引致了我国的企业在从事差异文化营销的时候,没有实用和有效的理论的指导,常常没有方法和目标。

(2)从事异域营销的专业营销精英不足。在我国并且从事跨文化营销的高级人才比较稀缺,有些时候,一个公司里面的营销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士,他们没有经受过学习和培训,也就是说,同时具有丰富经验和充足理论知识的营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我国企业在跨国营销方面的主要障碍就存在于这里。

(3)没有营销创新。在国际上看来,营销并不仅仅是销售,还是一种创新,同时,不仅在观念上创新,而且在管理上也有创新。但是我国企业在营销管理上很少有创新,这也就使得它在跨文化营销上面丧失了地利。

2.2 跨国企业进行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1)为了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全球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不同的文化也给营销赋予新的变革,在这个商业时代,谁能抓住营销的核心,谁就能取得营销的成功,这样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就会越来越关注并研究营销。在一个经济竞争自由的环境下,没一个国家都会想尽所能使自己活得更好的发展,并且尽量能比竞争对手活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现在一些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联系在一起,并且形成了经济特区或是更大的跨国自由贸易区,以使营销成本最小。

(2)积极融于全球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指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变得复杂、信息变得发达,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加速,并且还伴随着多种机遇和挑战,同时新的文化也将孕育而生。所以在面对着文化的变化的时候,营销方略也要随之更改。现阶段的营销理念是人思维的创造,同他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使自己获得所需要的过程。有了多元文化,一定会产生文化差异,跨国企业在进行营销的时候,就得首先了解营销市场上潜在消费者的文化,进而了解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营销成功。

3 跨文化营销的特征

3.1 营销环境的改变

因为跨文化营销已经和以往的营销不同,它需要适应各国差异很大的环境,正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了,营销也就会有很大变化。首先,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都会与本国有很大不同,而且这个问题是在从事跨营销活动的时候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正是由于各国都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各国企业在异国营销的时候才有考虑到东道国的这种不同。第二,形成的价值观念不同。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每一种价值观都存在其发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有些时候,跨文化营销可能还要在与自己有冲突的文化背景的环境中进行,正所谓求同存异,合作就是效益。第三,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对跨文化营销来说也是值得注意的。最后,自然环境和技术储备的差异。技术水平、地理环境和资源等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对跨文化营销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3.2 存在很大的风险

在从事跨文化营销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还要知道文化差异对我们的营销有什么影响,它会影响不同地域人们的语言、思维、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各种方面,当个人的习惯逐渐形成集体习惯的时候,文化也就伴随而成,由于过去人们交往的限制,则逐渐形成了地区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已经是跨国交流的阻碍,也是跨文化营销的风险的源泉。

3.3 各地需求的不同

各地文化的不同已经使当地人们的消费观和生活观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他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就会带有自己的话特色,而企业在进行跨文化营销的时候,就必须要了解到这种差异,按需制定营销策略,满足潜在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3.4 经济发展与购买水平的不同

当今世界存在有三种发展态势,但是世界大多数人口都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发展不均、贫富不均的状态势必就会对各国的消费者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就必须在各国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3.5 营销方式的差异性

跨国营销与国内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就要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

4 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

4.1 价值观方面

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对人们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而这种差异又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4.2 交流和沟通方面

沟通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是营销成功的必经之路。沟通有不同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良好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4.3 宗教方面

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近影响到人们的没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商业运作。

4.4 民俗方面

民俗是一个地区人们所共有的习惯,企业在进行营销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做到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出合适的营销产品和模式。

总之,文化差异对于营销活动的影响是重大的,企业营销人员必须时刻把握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并及时制定匹配的营销策略,借助于当地文化特有的魅力来扩大企业和产品影响,以达到增强营销效果的目的。

5 我国企业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策略

5.1 利用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五千年文明,现今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企业在领受文化魅力的时候,还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传统文化,在文化与企业相结合的状况下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首先,引进国外管理经验,努力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我国的企业发展较晚,但是成长很快,我国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在国内市场上充分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市场上就必须对当地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以制定出最佳营销策略,另外,还要注重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加强联系,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经验和管理经验,吸收外资,并逐渐形成以产品为特色、以顾客为核心的营销观念。

其次,重视人才建设和管理技能。经济的基础在于企业,企业的基础在于员工,企业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够发掘到优秀的人才,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和机遇,同时,企业是一个整体,还需要发挥全体员工整体的力量,努力从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的轨道上来,配备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水平,最终达到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目的。

5.2 实施跨国企业营销本地化策略

第一,推出本地化产品。由于市场是不同的,顾客的文化背景也是有差异的,则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不同,而企业在营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当地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第二,推出适应当地的新品牌。如今企业的竞争已经体现在各个方面,营销的策略更是发展在每一个部分,拥有一个著名的品牌已经是众多企业追求的梦想,同时也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不过,在进行跨文化营销的时候,一个企业要把品牌策略做适当的更改,以适应当地的市场和文化,以最短的时间率先在目标市场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

第三,推出新的营销模式。当今的世界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各国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这就势必造成贫富差异,以致各国的政策和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存在不同,而对于要实行跨国营销的国际性企业来讲,就必须要根据每一个市场的不同以做出不同的营销模式,不同的消费者也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营销渠道的选择也要进行细分。除了营销之外,在进行促销的时候,要基于文化背景的多方特点,结合当地的文化氛围,制定出特别的促销方法,表现出目标文化所含有的素养和个性,已达到营销和文化的最佳融合。

第四,增加信任,就地取才。营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做好营销的高度成功,就必须要起用本地化人才,只有他们才熟悉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重要的是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当地的社会,做到和消费者意识上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进行异域营销的时候,不能不重视文化因素,而要想取得一个成功的跨文化营销案例,就必须深入市场了解其文化特征,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寻找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营销机会。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国营销已经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路径,而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要意识到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以避免在国际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总之,在跨国营销中,一定要以文化为前提,运用科学的跨文化营销策略来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并且融合目标市场特有的文化特点来加强自身的影响,促进跨文化营销的成功实行。

参考文献

跨界营销论文篇(9)

首先,跨界营销,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避免单独作战,寻求非业内的合作伙伴,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因为当营销遭遇跨界,需要的是实现多个品牌从不同角度诠释同一个用户特征。

其次,跨界营销策略中对于合作伙伴寻找的依据,是用户体验的互补,而非简单的功能性互补。可以肯定,跨界营销和近年来逐渐盛行的用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暗合,并非偶然。

其三,跨界营销面向的是相同或类似的消费群体,因此企业在思考跨界营销活动时,需要对目标消费群体作详细深入的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其消费习惯和品牌使用习惯,作为营销和传播工作的依据。

其四,跨界营销,对相互合作的企业而言,在营销能力上提出了很多挑战。以往企业的营销战略,只需要考虑如何使用好企业自身的资源,而由于联合,企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战略上的修正,在与合作伙伴的互动中,获得资源利用上的协同效应。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当品牌成为目标消费者个性体现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一特性同样需要和目标消费者身上的其他特性相协调,避免重新注入的元素和消费者的其他特性产生冲突,造成品牌印象的混乱。

二、实施跨界营销:围绕互补与体验展开活动

由于跨界营销是基于品牌本身与目标消费群体特征的联系而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因此,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因素:

一是围绕互补。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品牌联盟,两者之间一定要有效互补,而且不但是功能的互补,而且是基于体验的互补,因为当一个文化符号还无法诠释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再现一种综合消费体验时,就需要几种文化符号联合起来进行诠释和再现,而这些文化符号的载体,就是不同的品牌。与此同时,对相互合作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需要有效协调,通过一个互补性的品牌,通过多个方面对目标群体特征的诠释,进而形成整体的品牌印象,产生更具张力的品牌联想。互补性品牌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品牌联想,如从单纯的卖酒水转向贩卖一种生活方式或引导一种潮流。 二是围绕体验。围绕目标消费群体的知觉、思维、行为、情感等来开展体验,如对于酒水企业来说,可以是推广健康饮酒活动或者是普及宣传活动;可以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是将酒水和系列公益活动相连;如围绕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来开展相关活动等等。

跨界营销论文篇(10)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被纳入全球经济之中,全球将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必然抉择。但针对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选择,一直存在着标转化和本土化(差异化)的争论。前者认为企业选择标准化营销战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实现成本的大幅度节约;而后者则认为企业选择本土化营销战略是着眼于满足各国、各地区当地市场所特有的需要。究竟这两种营销策略孰优孰劣?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营销时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标准化:一种常规的做法

标准化指的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全球市场上提供统一的产品。在其他情况相似的条件下,公司通常会选择标准化。有专题研究也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更倾向于营销战略的全部或部分标准化。主要因为采用这种营销策略有如下的好处:

1.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优势。研发和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开发和研究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实现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性,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售价,增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和推动世界各地顾客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如果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同时提高质量,顾客将偏好世界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成本的节约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研发方面,而且表现在采购、分销、促销、广告和物流等方面。另外,标准化能改善计划和控制,更好地利用人员,从而为管理方面带来规模经济。

2.塑造统一形象,形成世界品牌。采用标准化营销的企业通过设计世界通行而且统一的、技术先进、性能功效优良的产品标准,然后为此产品设计一套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至于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采用能被大部分消费群体共同接受的传播媒体,通过周密的CI形象设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从视觉、听觉等不同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刺激,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鲜明的、难以忘记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然,标准化营销策略忽略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认为全部消费者只存在一种相同的需求,置个性需求于不顾,把那些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细分市场抛在一边,这种做法在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毕竟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天然差别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时代,标准化营销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需求正是它的致命弱点。

二、本土差异化营销策略的竞争优势

本土化营销是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市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的差异化营销战略,采用差异性战略不仅可以满足各个当地市场特定的需求,而且能维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赢利。具体来说,相较于标准化的营销策略,本土差异化的营销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1.有利于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是历史形成的特定价值观,消费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本土化一方面避免了外来文化的特质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所形成的隔阂,以及这种文化的强制和侵略。另一方面,营销本土化根据不同市场的状况,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制定营销战略。这不仅符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而且更容易满足消费者不断改变的市场需求。

2.有利于企业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本土化意味着企业高度融入了当地,能充分享受当地市场生产成本和制造成本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企业通过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调配,减少总成本,提高总效益,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3.准确把握当地市场需求,获得当地竞争优势。本土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使跨国公司具备了了解各个市场的能力,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的盈利机会都是以消费需求为转移的,所以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潜藏商机,跨国公司将世界市场按照国家细分,将市场营销计划的权限下放到各个分公司,根据各个市场中的消费需求情况定制营销计划,所有的行动和手段都合乎当地的需要和偏好,这可以使各国市场中商机得到最大利用。

但本土差异化营销也存在其特有的劣势。首先,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公司往往很难形成成本优势。由于差异化营销要求公司根据差异化需求制定差异化营销组合,所以公司无法在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方面实现规模效应和利用区位优势。其次,本土差异化营销易于导致品牌认知偏差。在不同细分市场中,公司的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模糊。最后,本土差异化营销不利于企业在全球的协调控制。为进行差异化营销,分公司需要有较大的自,这虽然有利于发挥分支机构的创造性,但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协调控制的难度。

三、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正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跨国公司必然以全球范围作为公司战略决策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实施营销过程中,在分析标准化与本土化两种营销手段利弊优劣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情况,跨国公司往往需要综合地使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营销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差异化与标准化的比重。因此,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公司在“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战略思想下实现全球“全球标准化营销”与“本土差异化营销”的双轨运行。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国际市场宏观细分,各子市场内实行标准化。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都有其独特性,并构成一个独立的子市场,尽管无视市场差异会导致营销的失败,但企业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设计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计划。折中且有效率的做法是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细分,即根据某种标准将整个世界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由许多国家或地区组成,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营销环境。针对各个子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企业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但在每一个子市场内部则实行高度标准化的策略。

2.产品标准化,促销本土化。相对而言,企业在国际促销方面很难实施标准化的运作。这是因为:各国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促销是营销组合诸因素中对文化差异最敏感的一个。语言与教育、宗教、审美观、广告媒介甚至政府规定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的促销策略。可口可乐饮料在所有国家中的定位都是一样的。它表现了一种开心、美好时刻和享乐的全球形象,有着独一无二秘密配方的产品和红白两色包装。但在国际广告中它不得不考虑各国文化的差异,可口可乐公司一个深受好评的广告表现了橄榄球运动员琼·戈丙尼在艰苦的比赛后把他的运动衫赠给一位给他一瓶可乐的小男孩,但这个广告在北美以外则进行了一些更改。在南美洲,广告的主角换成了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而在亚洲则使用了泰国的足球明星尼瓦特,到了中国之后则使用了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3.产品核心标准化,产品外观或附属特征差异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适度的适应战略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不断开发出既能不失去规模生产效益又能反映各国消费者特殊要求的生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偏好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基本上是在和标准化产品同样价格、同样效率下实现的。有很多产品其内部构件和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式样、牌号、包装装潢或附加功能等产品表象上,而非产品内核上。如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列”就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的标准化产品,但它随后推出的多种语言版本,方便了各国使用者的操作和运用。

4.品牌形象标准化,产品差异化。品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是竞争的利器,是推动企业扩张的引擎。要想在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统一、独特的企业形象,企业要能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使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企业生产的产品。麦当劳堪称这一策略的典范,麦当劳对其标识、广告、店面装潢和布局等进行标准化,无论处在哪一个市场,麦当劳都使用相同的标记、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情调的餐厅格局,并对服务标准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而它所提供的食物却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在法国有葡萄酒,在德国有啤酒,在巴西提供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东南亚地区供应一种以水果为主的奶昔等等,但无论产品怎样改变,麦当劳的全球品牌形象却是永远不变的。

四、对实行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企业的思考

1.开展有力的全球市场调查和研究。公司的全球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的有效性依赖于公司得到的市场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全面正确的了解市场和理解市场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和开发市场,所以有力的全球市场调查研究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基础。正确和全面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不止有助于全球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而且在之后的营销活动中有助于营销计划的当地适应性调整,从而避免了营销计划的错误。

2.从文化境遇中学习,缩小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了解。在各国营销环境各要素的差异中最大的差异应该是文化差异,而且文化差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最深刻、最无形,所以营销管理者应该对文化差异保持警惕,并且从文化境遇中学习差异,缩小差异,增进不同文化的了解。经营者如果能比较快地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和非文字行为,他就能较快地克服文化冲击。而最佳的学习途径就是集中应付文化境遇,特别是那种在处理营销事务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境遇,使营销人员搞清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的涵义,换句话说,就是使他能适应各种文化境遇,最终达到跨文化的交流,为他制定营销策略,采取营销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既要求全球协调,也要求一定程度的国别适宜性,企业组织形式上也需要全球协调和国别适应性的配合。在这一点上雀巢公司实施的“模块组合营销战略”值得借鉴。雀巢公司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总部对生产工艺、品牌、质量控制及主要原材料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而行政权则基本属于各子公司主管,他们有权根据各国的差别需求决定哪种产品是否上市。鉴于雀巢公司的经验,跨国企业可以在组织结构上将整个公司的营销部门划分成直接运作于市场的多个规模较小的经营业务部门,灵活运作于所在市场,各个子市场主管有权采取独特的策略,同时又接受公司总部的协调,使企业形成“扁”、“瘦”型的网络组织,在此基础上,每一个独立经营的业务单位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其外部资源,对外部资源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配合。公司分布在各个市场中经营业务部门的主管应是该市场的本地人,总公司要让子公司拥有灵活的自主经营权利,从当地选拔人才,总公司仅提供各种服务和协调,促成各地区主管之间的跨国交流,而不完全依靠总部外派人员来加强对分公司管理。在选拔当地人才的同时,总公司应保持公司统一的企业经营文化,对各个子公司主管给予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如果跨国企业可以为其各国或者各文化中的员工安排符合公司经营文化的跨文化培训,那么不论差异如何大的各个市场中的主管和员工都能够有效的将公司统一的市场营销计划和当地市场情况相结合,达到真正在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之间实现平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唐以明: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J],2002(5)

跨界营销论文篇(11)

互动型营销 最受青睐

从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到国内的微博、博客、SNS社区、图片和视频分享等网站,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正在给动漫企业营销提出新的挑战,它将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改变为多对多的“对话”,让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效果也充满了更多变数。

商品的本质是交易,一买一卖,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众多的同质化严重的消费品,如何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情有独钟?社会化营销给出了答案:互动。

拉近消费者与动漫品牌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在玩、乐的同时对产品产生兴趣,这种在社交活动中慢慢将品牌渗透给消费者的方式,比从前的硬性推销产品的广告更受消费者青睐。去年,Nike、Kappa等品牌已经尝试过微博营销、SNS营销等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打造一个口号或是通过游戏道具等方式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达到一种共鸣,进而打动消费者。在2013年,这样的尝试或许会越来越多,动漫品牌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选择适合的营销渠道,将产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互动形式融入消费者的生活。

视频型营销 最赚眼球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男人帮》给了京东充分表现的舞台,京东在剧中不断出现,通过多种形式传达服务特色。同时,顾小白的扮演者孙红雷为京东代言的多个趣味广告在电视剧中间不断插播,这种叠加宣传使得京东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而苏宁易购的视频营销也已悄然展开,其中植入苏宁易购的《十万个冷笑话》自开播以来,其幽默的故事情节,犀利的语言对白及精良的画面制作,通过网民的主动传播迅速火爆起来,其受众不仅局限在动漫爱好者人群,还受到大学生、职场白领群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目标用户的角度考虑,《十万个冷笑话》的观众群与苏宁易购的目标客户群有较大重合,并且年轻消费者对影视剧植入的接受能力更强。

据悉,苏宁易购的视频营销推广已触及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等各个领域,去年苏宁易购已经先后赞助了《天声一队》《中国好声音》《梦想合唱团》等音乐综艺节目,并取得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可见,植入型营销、视频型营销是赚取消费者眼球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品牌尝试视频营销。

价格型营销 最带动消费

2012年,不论是电商还是传统百货业,纷纷打响价格促销战,其中以“双11”最牵动亿万消费者的心。据淘宝官方统计,截至2012年 11月12日0时,淘宝网“双11”购物狂欢节以全网总销售额191亿元收官,其中,天猫销售额132亿元,淘宝销售额59亿元。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当天,天猫和淘宝共吸引2.13亿独立用户访问,相当于四成网民参与购物。“双11”当日,天猫杰克琼斯旗舰店、骆驼服饰旗舰店、全友家居旗舰店三家店铺单日销售额,均突破了亿元大关。而191亿元的销售额,也令“双11”购物节超越去年销售额12.5亿美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的美国网络星期一(cyber monday),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节。

除此之外,京东、凡客诚品、乐蜂网等B2C电商也均在2012年的各种促销大战中赚得金银满盆,可以说,价格营销还是最能直接带动消费的。

虽然在价格战的背后不乏库存高企、成本上升、市场疲软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消费者不是不想购物,而是看你有没有让我掏钱的欲望。这种“你情我愿”的购物狂欢节既帮助品牌打响知名度、消灭库存又让消费者得了实惠,想必价格型营销在未来的短时期内都会是商家促销的首选良方。

跨界型营销 最能事半功倍

跨界,既可以维系固有消费群,又能吸引新的消费者,可以说一举两得、事半功倍。2012年,借奥运之东风,本土体育品牌安踏一方面在奥运赛场宣传了品牌,另一方面安踏还开展了跨界营销,分别与宝洁、麦当劳、希尔顿等结成了品牌联盟。宝洁线上的官方微博推出主题讨论帖,由安踏负责提供奖品,线下有380家奥运体验中心摆放和陈列安踏领奖服,消费者购买宝洁指定产品可参与抽奖;奥运期间,麦当劳的门店经理以及收银员,统一穿着安踏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或是安踏领奖服T恤,开展“每日冠军活动”等;全国20家希尔顿酒店会专门设置安踏领奖服展示厅,希望能够让更多消费者零距离接触中国体育代表团冠军领奖服、感受奥运氛围。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