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46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1)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2)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开发研制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如何实现评估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是开发研制该系统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教师、学生、选题、客观条件四个方面。各方面再细分则为二级指标,如:教师方面分为准备工作、课堂讲授、出勤率、答疑情况、教学方式、教师职称等六个方面;学生方面分为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计算书完成情况、图纸完成情况、创新情况、译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选题方面分为结构类型、课题新颖程度、计算机应用合理程度、题目性质、外文资料、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客观条件分为设计教室、绘图仪器及图板、机房及出图设施、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等四个方面。

2. 设立评价等级V,V=1好(VI),较好(V2),—般(V3),较差(V4)|。

3. 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

其中,R中每一个元素rij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对第j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 设立各评价因素权重集A,例:一级指标权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据经验,并依据以往各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结果经反复试算确定。

5.计算综合评判矩阵

    

6.对各级指标体系重复步骤

     7.计算测评结果

    

求得最终评判矩阵B该量化模型针对毕业生总体进行评估,评价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改变了过去仅片面地对个人进行评估的状况。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计算机开发语言

系统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机交互式界面,力争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我们选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本系统。VisualBasic5.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功能十分强大而又简单易用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编程速度快,界面质量高,是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使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本系统充分体现了本系统处理数据、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本系统后,启动系统,进人主菜单,依据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轻松完成评估工作,系统主框图如下: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优点

1. 量化评估,提前预测,动态管理。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能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预测。教学管理人员只要依据该系统的提示输人各项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参数,系统随即能计算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从而对各项工作方案的结果作出预测。通过反复改变参数——计算成绩,教学管理人员就能够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即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实施下去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利的,实施下去必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下滑。这种预测如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将99届与往届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较,发现由于老教授退休较多,本次毕业设计年轻教师比例上升,但年轻教师职称偏低,讲师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严重下降,用该系统初步预测发现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将要下滑。根据这个信息,系学术委员会马上采取措施,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中讲师一级必须具有硕士学历,且应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题选择及指导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再用本系统预测后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终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结束,最终得分的确较98届有所提高,与系统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2. 有效监督,对症下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时,系里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检查。该检查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却很难预知。这样的话,发现缺点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时,如果用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进行一下“中期评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一览无遗,且该系统会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清楚地发现各种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偏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缺点进行纠正,对优点给予肯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例如,99届某老师所带设计组,由于指导教师出勤率过低,中期检查时系统评估预测该设计小组成绩偏低,系领导马上对指导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由于纠正及时,最终这个小组成绩达到了总体平均成绩。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3)

方案以人为本,力求实现导向、鉴定、激励、改进四项功能,并将发展性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从而达到发展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一)遵循原则

1.全体、全面、全程原则

评价面向全体教师,包括领导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非一线教师;过程涵盖学校工作所有方面。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是提高评价方案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的有力保障,十二项评价制度对领导干部、班主任、非教学人员、任课教师一视同仁,学校领导带头示范,坚持定期反馈,公开透明。

(二)评价体系

具体分为领导干部评价、班主任评价、非一线教师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四大板块。具体分为《出勤制度》、《工作量核算制度》、《教学常规评价制度》、《教学成绩评价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递进制A级课堂评价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教科研评价制度》、《教研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制定后,广泛征询意见与建议,只有大家对评价制度都清楚、都认可,评价才有信度、效度。召开教代会讨论交流,表决通过。评价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分工负责,严格落实各项评价制度,并做到及时公示各类评价结果。

(三)评价结果使用

评价结果与奖惩相结合才能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因此,对评价结果的合理使用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我校教师评价的四大板块、十二项制度,既有独立性、过程性,分别在论文评选、优质课、公开课推荐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发展;又有整体性,学期末将每项评价得分按一定权重汇总为教师发展性评价总成绩,作为教师绩效发放、评优晋职、荣誉评选的重要依据。

二、评价的实施和效果

根据本次会议精神,着重介绍任课教师评价,从民主评议、出勤、工作量、教学学分、教学成绩、教科研、递进制A级课堂、教研组、校本课程九个方面按相应制度量化打分,日常进行过程管理,期末汇总。

下面以教科研、递进制A级课堂和校本课程评价为例,介绍评价的实施过程:

(一)教科研评价

我们都知道教科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很重要,可是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动力在哪里呢?在评价的引领。我校以省十二五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多元评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依托,从业务学习、教科研培训、科研成果论文三方面进行量化。该评价自实施以来,已进行四次论文评选,从第一次上交数量仅二十几篇且网上下载、质量不高,到第四次上交的近百篇结合多元智能课题进行自主研究的达到了90%,四次科研成果论文评选共评出校一等奖110篇,分期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年度考核、晋升职称予以加分,并结集刊印优秀科研成果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各级评选,有5位教师在“区优秀案例”评选中获一等奖;有11位教师在“2012年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有35名教师在部级和省级刊物上,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使教师能沉下心来进行教学科研,同时,我校教科研工作受到教体局领导高度认可,2012年我校被评为区教科研先进学校。

(二)递进制A级课堂评价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乐学、会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可是,自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倡导的有效课堂到底如何实施才具有实践意义呢?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动力何在?我校大胆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实施A级课堂达标评价,并以教育服务对象――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因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环节了解得最清楚、最全面、最有发言权,学校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启动三轮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以“我喜欢的好课标准”、“我喜欢的好课标准排序”、“确定我喜欢的好课标准”为中心,根据学生确定的好课标准,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分组评价、排序计分的流程操作;为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具导向和激励作用,又对教师进行三轮调查问卷,结合学生问卷结果,确定了递进制A级课堂评价的五个维度,即情感态度、双边关系、教学方法、内容效果、教学本质,每个维度又分五个层次作为递进等级,以此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并将学生评价、组内教师评价和教学成绩得分汇总为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分,按比例选出A级课堂入围教师,由验收组根据A级课堂评价标准进行验收,评选出本年度A级课堂达标教师,在年度考核、晋升职称、推荐能手等方面加分,并从A级课堂达标教师中择优评选年度教学优秀教师,由优秀教师出示范课并在教学年会中予以表彰奖励,且每学年对A级课堂达标进行累计升级,如累计两次一A级课堂则入围二A级课堂评选,由此激励教师不断向更高的课堂教学水平攀登。

A级课堂评价实施以来,对教师触动很大,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了教师自我反思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使之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由于A级课堂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为引领,却不限制教师的个性发展,因此,既能促进教师主动探索有效教学,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评价的作用及几点思考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4)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指标系统分别从“毕业设计前期”、“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论文”以及“毕业答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了“综合实践”和“指导教师指导”两项指标。具体指标组成见表1。毕业设计前期应以向学生提出要求、明确设计任务为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方案论证、做开题报告,明确重点和难点,逐步进入独立工作状态。因此毕业设计前期指标中以“选题”、“开题报告规范合理性”、“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相关英文翻译能力”作为二级指标。毕业设计过程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该阶段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学术素质相关。因此,毕业设计过程指标由“学生出勤情况”、“学生的工作进度”、“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五个二级指标组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主要包括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归纳,应用所学习的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并且总结得到结论。因此毕业论文质量指标包括:“论文规范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及文献资料能力”、“论文的难易度及工作量”、“论文创新性”、“文字表达及逻辑性”以及“论文水平”六个二级指标。毕业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时先由学生阐述设计的有关内容,答辩小组提出问题,提问的主要内容是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概念、试验手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要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能力。因此论文答辩指标包括“对论文的表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两个二级指标。由于毕业设计知识面广、综合性和探索性强,学生往往很难由以往的学转变到现在的研究状态,这样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经常进行研讨交流。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附加体系中增加了指导教师指标。指导教师指标由“指导教师任务书质量”、“指导教师指导出勤情况”和“论文检查情况”三个二级指标组成。

2.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是要从若干评价指标中分出轻重来,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在确定权重时,既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又突出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毕业设计过程”、“论文质量”以及“综合实践指标”等权重较大。

3.评价体系评定程序

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中最终成绩分为指导教师成绩、主审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首先评定时评委只能按照毕业设计评价体系评价自己评价指标内的项目,并且根据相应的权重进行给分。

二、实践应用效果

本文制定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400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评定中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成绩分布合理,其中优秀率在20%左右,同时毕业设计题目与实践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题目在50%左右,而且学生参加毕业设计实践达到95%左右。本文提出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克服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5)

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是对学生是否具备学士学位水平和能力的检验,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通过论文答辩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逻辑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在答辩规定的时间内,概括阐述论文的核心内容。本文整理了2007—2012年连续6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62名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和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评分情况,并总结历届毕业论文评审情况。

1以往毕业论文答辩评分存在的问题

1.1导师与学生分组方式

(1) 导师与学生错开。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指导教师回避本组学生,尽量采取交叉方式,主要是防止导师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压低其他学生的分数。但这种做法会导致不熟悉该领域的评委提问题、评分不准确,由于导师回避自带的学生,与学生错开的方式常常导致评委提出的问题,很难涉及到问题的关键点;也有评委提出的问题不是自己擅长的,或者拿自己观点套在他人的领域上,闹出了大笑话。

(2) 导师与学生同组或专业方向分组。按学生论文的方向、评委教师的方向划分答辩组,优点是导师在指导修改学生论文时就清楚论文的弊病在哪里、特点在哪里。如果导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就会把自己带的学生分成ABC等级,在学生答辩中提出的问题准确、尖锐;反之,就会认为自己的学生都出类拔萃,给出高分。

(3) 导师与学生随机组合。打乱班级界限、打乱导师界限,使评审小组之间的分数平衡十分重要,否则会出现班级之间优秀论文数量的大偏差,学生也会抱怨。更大的问题是学生毕业论文材料装人档案时,常常装错或找不到,或者漏掉评委的评语,增加了论文评审的工作量。

分组的几种做法笔者都做过尝试,都有其优缺点,若按照一种模式固定不变,则会导致僵化。目前已出现“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呼声'因此探索新的毕业论文评审方式、新的评分机制十分必要,而毕业优秀论文如何产生也是重要问题,是导师、学生、评委关注的焦点。

1.2导师主动、学生被动

过去都以答辩小组产生优秀论文的做法来操作,这种做法的弊病是导师有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只能任评委“宰割”,而看到个别师哥师姐答辩时被问得语无伦次,甚至哭泣的状态后,学生对论文答辩这个毕业的最后一关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答辩中一方面的积极性实际上就是导师之间激烈的竞争,忽视了毕业论文答辩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为什么不能发挥“主人”的积极性呢?有两方面的积极性总比一方面的积极性好得多。

   

       1.3导师打分高的问题

导师给学生按毕业论文成绩50%的比例打分,使得导师打分很高的成绩难于均衡;同时,由于答辩委员会主任、系主任最终核定分数、更改分数的做法,容易使导师评分越打越髙,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我打的分数没用了”,导致恶性循环。

1.4毕业论文题目更改的问题

毕业论文题目的更改主要反映在对试验方案的设计不完善、试验条件不具备,有些药剂买不到,被迫换题;也有的是以一点抽样代替多点抽样,把论文题目写得范围很大,而实际上很空、数据不全;有的题目是工艺研究而实际上是配方研究,这样学生在答辩阐述中表现出文不对题,因而导致答辩后修改题目,在每届学生论文答辩后约有10%~15%的毕业论文需要修改题目。1.5毕业论文不规范的问题

个别学生的综述内容比例过大,指导教师把关不严,论文撰写格式不够规范,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属于社会科学或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方面,而都不在学院2010年以前规定的实验型、设计型2种格式范畴之内,在评审论文上答辩委员会很难界定其规范性,学生在答辩前论文格式不规范的约占30%,论文存档稿仍有不规范的,其中包括被评上优秀论文的主要是参考文献不规范。

2历届毕业论文评审情况

2.1教师

2.1.1职称结构

食品科学系教师职称结构在2007届高级、中级职称人数比例相同,随着年限的增加,髙级职称为上升趋势,中级职称为降低趋势;总体为高级多、中级少、无初级。

       2.1.2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7届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只占50%,在10名中级职称中只有3人作为导师。在6届毕业生中,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均作为指导教师,副高级职称中有74.1%的人作为导师,中级职称中有73.6%的人作为导师,表明副高级和中级职称中均有25%的人未担任指导教师,尚有带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空间。

2.2毕业论文评分

6届毕业优秀论文的产生采用办法不同,2007—2009届按答辩小组学生分配比例产生优秀人数,在2009届有一个答辩小组作了学生自己申报优秀论文的试点。从2010—2012届以第1组作为优秀组,2010届实行了优秀组产生优秀论文的做法,有13名学生申请了优秀论文的评选,产生了8篇优秀论文;由于2011—2012届学生申报优秀论文的人数不多,采取了主要由优秀组产生,其他组选优的做法。2011届学生申报优秀论文人数不足的原因是有的学生认为答辩程序麻烦,要准备PPT,要比其他组提的问题多,优秀论文要求的严,评为优秀论文后要缩减篇幅、按照校学报格式反复修改;尤其是怕自己被直接淘汰到80分以下,对自己的论文信心不足、不敢申报。

3实行学生自行申报优秀论文方式

对2009届学生毕业论文分组及评分实行了试点后,从2010—2012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评分工作采取学生自行申报优秀论文方式,论文分优秀组和一般组,在毕业班学生中限报25%的比例,采取提前5d报5份规范论文及电子文档,个人提出优秀论文申请,各班委会统计后报给系里。优秀组评委由各个专业方向的人员组成,审查论文格式、内容、创新性、真伪性;评委拿到论文后,先按百分制进行“论文水平”打分,在学生论文答辩时进行论文“报告过程、答辩”打分,按15%的比例排出顺序,实行末位淘汰制。为了避免某些学生混水摸鱼、滥竽充数,当申报超出比例限制时,对于书面审查不合格者,直接淘汰到中等分数段。申报者的论文格式必须规范,优秀论文组答辩采用PPT形式,宣讲及答辩时间20〜25min;—般组采用限定打分的方式。

实行优秀论文申请制的方式进行分组及评分,可以简化程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制作PPT的技能提髙。在申报学生中选优、各个专业方向评委在一组之内,采用“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论文评审关注焦点;指导教师之间不再为优秀毕业论文名额争来争去,优秀毕业论文操作程序在答辩前就透明了,学生自己不申请参加优秀论文答辩,则被评上优秀论文的概率很小了,即使是从其他组选优产生,每组也就只有1名,而且是小组评委都认可的优秀论文。优秀毕业论文产生由朦胧变得清晰可见,即使是原来的三好生、优秀干部、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自己没有申报,也就没有机会成为优秀论文了。指导教师的意见少了,学生的意见少了,毕业论文答辩评分工作和谐了。

4毕业论文评审对策

针对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打分情况,毕业论文评审采取以下措施。

(1) 采取学生申报优秀论文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申报与评选互动。由导师的主动性变为学生的主动性,毕业论文答辩时学生是主体,必须发挥其积极性,有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才行。尤其是从2009届开始被评为优秀论文的必须编人毕业优秀论文集,学生自己要按照校报模版先期修改,指导教师再进行修改审核。

(2) 改变学生的懒惰思想、依赖思想、等待思想。真正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落到实处,导师把试验内容分给学生去做,把自己的试验数据拿给学生去统计,有些学生认为我是给导师做事,之所以

把毕业论文当作是导师的事情根源就在此处,从而导致学生向导师等、靠、要,定选题、找仪器、买药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论文修改等环节,使指导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3) 在固定打分比例时,限定打分上限。以现有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4:2:4或5:2:3的比例进行打分,要掌握“度”,否则其中一项打分至极点,另外两项就很难打分;对于未申报优秀论文者限定指导教师打分上限为92分,从实际操作上看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若是打分人数多、具有代表性的答辩小组客观公正地评分,其打分比例占50%则显得有意义,可以调节指导教师打分高的现象。否则会使答辩小组的权力过高,被有些带有偏见的人利用,导致优秀的学生成绩被压低;或者某个小组打分高,各组之间打分差别较大,出现不易均衡的现象。

从各小组评委打分中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的统计分析看,这种做法的差异不显著,从排序来看基本没有大的差异。若是出现评委打分平均

在89分以上的,去掉该评委打分的做法效果明显。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6)

从20**年度起,我省辖区内(**市除外)从事会计或会计相关专业人员按本程序申报评审高级会计师材料。

一、申报程序

1、拟申报人应自行对照《**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基本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2、各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3、将同意推荐的申报人的学历、资历、专业工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的时间、取得中级职称以来主要业绩及撰写的专业文章、论文、职称计算机考核有效证明情况等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

4、公示无疑义的申报人员按照要求提供下列申报材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3份;

(2)《**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初审登记表》1份;

(4)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

以上材料不需要装订。对于上述(1)至(3)项表格请认真如实填写,并按照表上要求签字和加盖相应部门公章,未签字或盖章的无效。

(5)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

(6)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鉴定并盖章);

(7)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证明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

(8)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

(5)至(8)项除论文、论著等需要提供原件外,其余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各市申报的材料,其中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上述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编上页码,并将(1)至(4)项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档案盒封面格式见附件5)。

省级主管部门或市人事局职称办(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或人事机构)在对本部门或本地区申报高级会计师材料审核其手续齐备后开具委托评审函,连同申报人员公示情况说明,在规定的申报时间内一并送我厅会计处;

对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代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人事厅职称办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我厅才能受理。

我厅对收到的申报材料进行整理并报省职称办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的单位和姓名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七个工作日。

二、评审程序

公示结束,对无疑义的申报材料转入评审阶段。

1、向省职称办报送《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

2、根据申报数量和评审对象情况,在省职称办的监督下,按规定从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适量的专家组成专业评议小组和执行评审委员会。

评议小组对申报对象的业绩、成果及其他材料进行评议,形成初评意见,提交评审委员会会议审定。

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职称政策,对照《条件》对评审材料和评议小组意见进行审议。对于申报者有成果共用发生争议或申报材料与实际工作有出入、论文雷同等评委会会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申报者应积极配合评审组织部门作出的安排,接受答辩、电话答辩或提供单位证明等。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的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3、评审会议结束后,将评审情况、通过评审人员花名册及电子材料报送省职称办,同时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在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七个工作日。

三、评审结果公布及材料退回程序

1、根据省职称办公布的评审结果(以省人事厅发文为准),及时办妥各项后续工作(包括申报表盖章、办理资格证书等);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13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254- 04

0 引 言

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说,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技能”上,对于教学技能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什么是教学技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教学技能观。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存在4种观点:①活动方式说,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②行为说,认为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③结构说,认为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认知活动结合而成、相互影响的序列”;④知识说,认为教学技能是“用于具体情景(教学情景)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

关于教学技能,无论何种理论,其本质都是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其核心是“怎么教”。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以及课后3个阶段,所以“怎么教”是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这整个过程中进行界定的问题,“界定”必然涉及到“如何界定”的问题,虽然理论界对于教学技能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教师的教学技能总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构成”,这一观点是为理论界所认同的,因此课前、课中、课后“怎么教”的问题,其“界定”也应是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测量的。基于此基本特点,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双主体”角度建立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工具,设置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以此引导教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起到加强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的作用。

1 教学技能评价工具

根据高校教师技能的要求,其教学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5项一级指标。由于教学研究技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应不断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更要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始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并用最先进最有效的方法统领教学。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进行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反映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所以本文将教学研究技能并入教学设计技能这一大类中。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这两项内容是在进行了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工作,所以将其并入课后教学技能中。据此,将5个一级指标归纳为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后教学技能三大类。

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具有可操作性,需将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多的二级指标。①教学设计技能指标,本指标评价突出考察教师制订授课计划以及撰写教案的能力,以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和求知欲为目的,本文将教学设计技能细化为课程设计、课程撰写这两项二级指标;②课堂教学技能指标,该指标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考核教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核教师如何生动演示以及与学生的良好互动,让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本文将课堂教学技能指标可以细化为讲授、演示、互动这3项二级指标;③课后教学技能指标,该指标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延续,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以及课后的考试评价等内容,本文将课后教学技能的指标细化为课后答疑及课后反馈这两项二级指标。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一、二级指标见表1。

表1为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指标设计,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仅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技能评价会有失偏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投入精力进行提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能够将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学所引起的反应也是相当重要的,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否能够落到实处,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学生的反应情况也纳入教学评价工具中,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接收、消化、吸收,这3阶段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教学进行的接收、消化、吸收情况,再通过课程答疑及课程反馈,将学生的接收、消化、吸收情况反馈到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对以上方面进行修正,如此反复,不断提高。学生评价侧重在学习效果上,教师评价侧重在教学效果上,这种“双主体”的评价体系关系如图1所示。

由于该评价工具是为了界定教师课前、课中、课后“怎么教”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制订评价标准。目前理论界讨论评价体系时,出现许多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评价体系要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评价标准就要高于基本要求;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技能是一种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就需要更多关注基本要求。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界定“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顾名思义属于既不优秀但也还行的一个水平,属于“中不溜”的程度,而本文教学技能评价工具的设计思想是,希望通过比较教师目前的教学技能水平与优秀的教学技能水平的差异,以实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提升的目的。所以,本文教学技能评价标准的设置是“优秀的标准”,是需要教师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教师)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2。

2 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设计

由于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是为了通过测评来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值得发扬与尚待改善的方面,以此来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所以需要根据指标与衡量标准设计教学技能评价量表,以通过量表中的数字得到教学效果的直观反映。

本文对教师评价量表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对学生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设计了3个一个指标,每个指标都代表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方面,但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不是相同的,存在相对主要与相对次要之分,重要性差异主要通过赋予的权重值的差异来体现,例如教学设计技能的权重为30%,课堂教学技能的权重为40%,课后教学技能的权重为30%。但权重并不是随意赋予的,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于本文旨在设计一套教学技能评价的量表,各个一级、二级指标的具体权重可根据各相关使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文给出了进行教学技能评价的量表模板,使用者可根据下表设计进行数字填充,见表4。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获得该教师的教学技能评价分值,由于本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最终是通过分值来体现教学技能的水平,故该分值代表何种意义就需要进行清晰地界定,本文设置了优秀、良好、合格与改进4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设置了相应的分数段,也可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的原则必须是保证评价结果的设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改善,见表7。

由于本文设计的教学技能评价方法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分别进行评价,最终加总得到的分数,所以被评价老师不仅可以得到自己教学技能总的成绩,还可以了解自己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了解自己优秀的地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得教学技能评价的结果更有针对性。

3 结 论

本文依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从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双主体”角度出发,界定教学技能评价标准,挖掘教学技能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技能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同时给出了教学技能评价量表。本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是在已有的教学技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运用。具体特点如下:①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采用了“双主体”的评价模式,评价角度考虑了教师与学生,相对全面;②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中的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相对完善;③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手段,易于操作与统计;④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用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该评价工具进行改进,扩大了该评价工具的使用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章俊,谢志明.教学方略初探[J]. 科技信息,2009(6):42-58.

[2]周能,潘家芳. 高师教师技能的全程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层次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2).

[3]廖聪慧. 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J]. 数学教学通讯,2011(6).

[4]高春玲. 浅谈教师的教学技能[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高糯.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8)

(一)实用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一是要求学生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结合实习企业尽可能搜集与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相关的资料,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上多联系社会和行业实际。结合实习企业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鼓励学生撰写实习企业调研报告,解决实习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拥有意向就业单位的学生,应结合意向就业单位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文(设计)选题联系实际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容易驾驭,完成的论文(设计)对于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三是要求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中,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果是否为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采纳应用,是否适应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解决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评价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二)专业性原则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一是经管类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学性”两个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不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来获得。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是做好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关键。上述专业性特征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应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而不应使用适应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三)学术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获取这种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术性原则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全过程评价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要经过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的过程质量也将影响到论文的最终质量。因此,应该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这些环节开展全过程评价,进行动态的管理,而不应静态地评价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全过程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坚持全过程评价原则,一是要求将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各个环节纳入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二是要求对每一环节的评价进行细化,保证对每一环节的评价和监控落到实处;三是要求根据重要性程度不同,对每一环节进行适当的分值分配。

(五)多主体评价原则

论文评定是一种定性分析,评定者的个人判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同,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存在较大差距。为防止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带来的误差,目前普遍采取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审阅教师同时评定同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即“双重评分法”。本文认为,为尽量降低评价主体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应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一是要求评价主体尽量多样化,不仅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纳入评价主体,还应将学生的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纳入评价主体;二是要求在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之间进行适当的分数分配,充分发挥答辩组的集体决策作用,赋予较大的分值;三是要求企业评价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虑到企业评价的随机性,这部分分值占比不宜太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一)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五个部分。开题答辩重点考察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情况和选题情况。中期检点考察学生对论文(设计)的期间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防范抄袭现象的发生。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考察内容相同,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答辩综合考察学生对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的熟悉程度,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指标,其中,开题答辩设立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中期检查设立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下设立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毕业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答辩下设立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毕业实习效果好,能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积累论据或基本材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选题好,要求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题应该大小和深浅适宜,涉及内容不宜太庞杂。中期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全过程评价原则,中期完成态度是指论文写作过程中学风是否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否端正。只有具备了严谨端正的态度,才能从主观上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完成进度是为保证学生最终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而设定的指标。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反映了学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三)三级指标

二级指标下设立三级指标,给出衡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具体标准。其中,毕业实习效果主要考察实习出勤及态度、资料收集方法及效果;选题好坏主要考察题目背景及意义,选题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中期检查下的完成态度主要考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勤情况和写作态度,完成进度主要考察是否符合进度要求以及已完成的论文的质量;论文(设计)学术水平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规范性和理论价值;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实用价值,以及选题、研究方法、观点是否有创新;企业评价主要考察企业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论是否有采纳证明或出具的其他意见;自述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熟悉企业,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述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回答答辩组提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具备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答辩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四)各级指标权重的设定按照构建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将100分在这些指标间进行分配。一级指标下,开题答辩10分,中期检查10分,指导教师评分25分,审阅教师评分25分,答辩30分。毕业论文的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论文综合成绩由五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出,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9)

一、一体化教学的特色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动手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

焊工专业教学计划一体化是指对焊工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的统筹规划,并分步进行实施。对焊工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可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法、目标教学法、演示法、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常把焊工专业所学课程分成几个大模块,还可以把大模块细分成小模块。一体化教学以“教、做、考”为轴心,以“压力”为动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教学班级人数原则上在30人左右。每班分6个小组,每1小组实习学生人数为5~6人。建立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专门档案,完整记录试点班每位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90%以上,100%的课程有电子教案。中级焊工抽考的课程为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抽考的时间为第四学期期末。注重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节基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焊接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

1.培养目标一体化

焊工专业培养目标一体化是指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终生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把握学生的成长方向,阶段设计学生的培养目标。焊工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焊接结构件的焊接、焊缝质量检验、简单焊接工艺制定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2.教师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专任课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专业教师还应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能进行焊接加工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教材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专业课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通过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成绩由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组成,比重分别为20%、20%、20%,40%。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作业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习惯。

4.教学场地一体化

教学场地一体化就是把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焊工普通一体化教室用于焊工一体化课程教师讲授、演示、小组讨论等,主要设施有黑板、多媒体、电脑、椅子、焊工常用工机具。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设置了焊工一体化教学区和计算机房,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特点。

三、焊工专业学生学业一体化评价方案

1.课程成绩一体化评价

根据教学计划,课程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二大类,专业课程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为主,不同性质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1)专业课程成绩评价

专业课程考核分为项目评价、工作页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成绩采用百分制。工作页评价是测评学生对项目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试卷卷面分均为100分,占课程成绩比例为30%、70%。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可作为课程的期末或期中成绩。

(2)公共课程成绩评价一体化

公共课程分二类,Ⅰ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课程成绩评价采用百分制。Ⅱ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考核三部分,考核内容与要求与Ⅰ类公共课程相同。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由任课老师评价为主,融合学生互评与自评。期末考核由教学部门组织评价。

2.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评价

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一体化,即把职业资格鉴定成绩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二部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构成一体,成绩均取得60分以上可获得中级焊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1)理论知识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焊工理论知识过程鉴定涉及德育(职业道德部分)、机械制图、电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结构生产、焊割安全技术、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冷作工艺与技能训练等八门课程。根据《中级焊工职业标准》,确定各课程占中级焊工理论知识成绩比重。对涉及二个及以上学期的课程,其成绩按每学期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进行折算加权平均,即课程成绩=(这里是一个图片)/n。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

(2)操作技能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把中级焊工技能过程鉴定涉及焊前准备、焊接、焊接检验三个课程模块融为一体,确定各课程成绩占操作技能成绩比重。

总之,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积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使焊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走在职业教育的前沿,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育出优秀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10)

2缺乏监控机制

尽管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制定了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撰写、格式要求、过程安排、答辩评分等通知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也就在形式上检查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要求,表格填写是否完整,答辩程序是否完成。一些高职院还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缺少可行的,严格的论文指导、评审、答辩的硬性制度的约束。论文质量的好坏主要看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正确新颖、论据是否充分等,对于这些要求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很难进行统一,在进行质量监控体系中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毕业论文的考核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3提出建议

(1)选题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工作实际确立选题,并开展综合毕业实践工作。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就业为导向”,毕业论文围绕就业岗位(群)工作进行命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进行真题真做,摆脱以前“围绕文献资料团团转,毕业论文纸上谈兵,假题假做、内容空洞”的现象[1]。以染整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例,首先走访盐城及其周边地区印染企业的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操作工、打样员、检验员、染整工艺员、生产主管、技术主管等岗位为适合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典型岗位。然后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各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操作工是染整生产工艺实施、打样员是仿色打样前半制品的检验、检验员是印染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染整工艺员是染整工艺的制定、生产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技术管理。第三,召开生产一线已毕业的高职毕业生实践专家研讨会,要求各位毕业生从自身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罗列工作任务,再和我们专业老师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后,结合企业招聘信息、校企交流、政府工作报告、地区发展规划等掌握具体情况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毕业论文为使毕业论文突出真实性和实践性,在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实战性的项目任务式毕业论文模式[3]。由企业提供实际项目作为考核命题,参与指导学生,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2)指导采用双导师指导学生

由于指导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有限,而且指导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题目内容一开始就很熟悉,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还需有一个磨合期,在有限的毕业论文阶段,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我系染整技术专业从去年开始实行双导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选择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各一位。学生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在就业岗位上对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已经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经学校审核后,自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论文课题,在实习岗位上选择一位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老师。由于学生选择的课题紧贴就业岗位,有的可能还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浓,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而且,企业指导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遇到问题,老师就在身边,天时地利人和,将毕业论文与实习有机结合[4]。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成了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加上校内指导老师理论知识和格式的要求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3)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疑和指导,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小结,每天写论文工作日记。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应适当,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应不少于4小时。对实验指导,指导老师也要发扬专业团队精神,共同指导,实行团队专任老师实验室轮流值日指导,实验设备使用事先预约,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实验时间,争取实验资源最大利用率。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题方案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11)

在哪里

1随着目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深人发展,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和焦点,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提出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突出地位,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2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 .1实效性原则

    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科技发展,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教学的整个环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首先要求具有实效性,其次是方法可行,目标明确、便于操作的监控标准。再者是效果上可行,易于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

2.2以人为本原则

    确立以人为本的监控理念,坚持“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将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基于人、为了人、提升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首先要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在关心人的精神需要与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全体师生参与,实现全员价值,使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智能。其次要考虑受教育者的优势与不足,重点要体现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发展和创新空间,给他们提供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感触到学校的关怀和工作的温馨。

2 .3整体性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的支持,其中领导是关键,职能部门是核心,院(系、部)、教研室和教师是基本保证,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人人都是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是被监控的对象,只是在质量监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变换角色。

2.4系统性原则在哪里

    系统性原则就是把所监控的对象和所监控的指标当作一个系统,分析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设备、教材、培养目标和管理方式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各教学单位、教研室、班级及职能部门等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入学、培养、就业也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因此,监控体系的设计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业绩,也包括教师的育人业绩、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团队和与他人协作情况,主要围绕能力目标展开。

3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主要途径

3 .1学生评教(40% )

    (1)评教内容: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是否新颖,成绩是否优良;考试方法是否灵活,分值10分。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否给予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实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是否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辅助教学,分值8分。教学内容。是否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学科)前言和发展动态;是否运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授知识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复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值8分。实践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毕业后马上顶岗上任。以获奖证书、毕业论文成绩、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来体现,分值8分。教学常规。按时、按教学计划上下课,不调课,不停课,不缺课;教学严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出勤率高;耐心辅导,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熟悉教材,教案工整,板书规范,字迹清楚;语音标准生动,吐字清晰,使用专业术语;仪表整洁大方,上课情绪饱满,分值6分。在哪里

3.2教务管理部门与教学专家督导组评价(20分)

    (1)教学效果评价。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授课教师每周至少随机听课1次,根据授课情况,给予公正合理的客观评价,分值10分。(2)教学文档评价。教学文档的规范程度,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案是否清楚、工整、认真。实践教学安排是否合理,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有创新,分值10分。

3 .3各院、系及教研室评价(40分)

    (1)综合考核。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本系(院)授课教师的政治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定。(政治表现、专业水平、实践能力、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体现),分值10分。(2)能力考核。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是否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是否出版著作,是否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是否主持研究院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是否承担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是否指导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的各项奖励,是否被授予院级及以上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教学十星和优秀教学奖等光荣称号,分值20分。(3)试卷考核。是否完成本专业试题库建设,是否改革考试或考核方法,效果是否明显,分值5分。4.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是否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有创新内容、论文是否被评为系级或院级优秀论文,分值5分。

4教学质量评价认定标准

4.1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定标准

    按综合评定结果分为A,B,C,D四级,A级为优(90分以上),B级为良(80-89分),C级为合格(60一79分),D级为不合格(60分以下)。

4 .2综合评定标准在哪里

    90分以上者,可参加学校教学奖项和其它奖项评定,年终业务考核优先考虑。70分以下者黄牌警告,给予限课处理,限期提高,两次限课给予停课处理。60分以下者给予停课处理,两次停课处理者认定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建议人事部门重新安排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