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各国的经济增长点陆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各国、各地区间对创新人才,尤其是高新人才的需求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及各产业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机制。IMD(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数据统计显示,每万FIE产出的专利中,中国的数量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还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1/50。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对高新人才资源的管理、开发的失利。西方心理学界围绕创新人才智力、人格特点、创造力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创造力的跨文化比较三大主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人才创造力的内在推动机制与外在环境间的关系。本文就高新人才心理资本的结构、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以及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构建高新人才心理资本管理与开发的优化路径。
二、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
Luthans和Youssef C.M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倡导关注人的积极心理。Schon Beechler的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结构包括希望、坚韧性、乐观、信心和自我效能。由于心理资本的内容随着文化差异而有所变化,也可能存在如情绪智力、感恩、勇气因素等,所以心理资本结构尚未取得统一的标准。葡萄牙公务员的心理资本由信心、乐观、坚韧、路径力和意志力五因素构成。中国学者柯江林等对本土心理资本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包含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的双因素结构,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与西方心理资本基本相似,人际型心理资本则具有本土文化气息。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由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构成。心理资本是管理与调整其他心理资源以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关键性基础资源,对于心理资本的有效开发又可以带来整体作用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作用的总和的效果,这点也符合多元资源理论(Multiple component Resource Theories)。同时,心理资本相对比较稳定,并且可以测量。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关系研究的文献显示,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主观幸福感正相关,与离职意愿负相关。Luthans和Sternberg R J的研究还表明,组织支持越多,雇员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衣新发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综合性的积极心理素质,具有投资和开发将个体潜力挖掘出来的能力。从个体层面看,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看,心理资本的开发程度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而对高科技创新人才心理资本的开发则是企业能否具备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高科技人才心理资本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J.Guilford从独立性、求之欲望、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幽默感等方面概括了创造性人格的特点。Markus H R,Kitayama S和Lubart提出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就是能将观念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将之前不为人所知、甚至抵触的、不流行的观点进行吸纳,通过独到眼光对观点进行重组、改造和归纳,形成新的、流行的增值观点。要实现这点,高新人才就要具备超出常人的特殊素质和心智特征。高新人才由于其教育环境、职业目标、个人价值设定都显著高于普通员工,所以对于高新人才心理资本的管理和开发都要更具针对性和专属性。综合以往对于高新人才的判定标准和界定,其心理资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目标强化与发展意识
进化认知论(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认为任何崭新的创造都是因为先前知识已完全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通过盲目变异(blind variation)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盲目并非无根据的进行,而是依托于以往专业知识的累积以及对各种线索的重新整合,这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目标强化的过程。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酣畅”(flow)的概念,描述一种专注、忘我、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机。王雁飞、朱瑜等学者提出高新人才对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及更高目标的追求亦是发展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高新人才有着更高、更明确的成就目标,同时由于目标的设置往往以高新人才自身参与为主,所以对于目标的实现轨迹、支持性资源及自身能力都十分明确,这种成就目标的设置也会直接转化为内在动机。
2、综合环境支持需要(物质与人际)
心理资本的内容结构随着文化差异而有所变化。我国学者在对本土心理资本与组织认同感、职业幸福感等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了包含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的双因素结构,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与西方心理资本基本相似,人际型心理资本则具有本土文化气息。Simonton对基础知识与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专业领域知识与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函数呈现出了倒U型的关系,显示了单纯的培养型环境不会导致必然的创造力。对于高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来说,支持其在专业技术领域进行深化是有必要的,但同时更要鼓励其具有一种自由、包容、海纳百川的创新思想,避免盲目复制成功经验,从而营造综合型、多元化的人才成长环境。
(1)更强的探索能力。对于高新成果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能否填补之前成果的漏洞,是否对之前的成果进行了完善甚至是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家维特海默(1987)认为创造性思维首先是对问题的感知,随后是发现问题,最终把坏的格式塔变为好的格式塔的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Runco发现创新意味着要对之前已知信息进行重新构建和整理,要求个体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呈现出较好的“跳跃性思维”。所以,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与能力是区别高新人才与普通员工的关键因素。同时,更强的探索求知欲也是形成批判眼光和发散性思维的前提。
(2)批判眼光与发散性思维。台湾社会心理学家黄光国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学术创新方面的探索缺乏对学术创新领域判断标准的内化与坚持。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创新过程存在“路径依赖”以及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工业生产领域)倾向,对于学术的创新更多的还是沿袭了对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无法构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创新的大敌。创新成果是在不盲目跟从已有的研究轨迹,打破刻板成就的思维习惯,依赖于重新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判断标准,重新构建事物间的显性与隐性的联系中产生的。通过批判的眼光发现错误,质疑并且寻求合理的证据来支持一种论断,通过发散性思维发现客观事物中的多样性,能在看似无关、零散的信息之间突破这种路径依赖的惯性,重新构建事物间的关系与规律,这是高新人才十分凸显的一种心理特征。同时,高新人才要具备批判的眼光和发散性的思维就需要理解各种文化元素,包容文化差异,对多元文化具有认同感。
(3)多元文化认同感。信息渠道的畅通和新旧文化的不断更迭促使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多元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无不验证了多种文化价值所在。赵志裕、Luthans(2002)等学者对于多元文化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发现了多元文化与创造力积极、正相关,有助于创造力的支撑性认知。高新人才的成长过程本身是各种专业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专业知识本身并不受国界与文化差异的影响,所以高新人才对于多元化文化的接受周期更短、认同感更强。这又将进一步提升高新人才的创新能力。
结合以上高新人才心理特质以及激励与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新人才的心理资本作用机制(见图1)受到来自“学习型环境”、“工作挑战性”、“多元化文化”、“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通过高新人才心理资本结构发生作用,最终体现在绩效、专利创新产品数量、质量以及组织归属感方面的差异。
四、高科技人才心理资本管理与开发的路径优化
1、实施双阶梯制度,强化自我目标与发展意识
传统晋升制度往往是围绕着行政岗位进行的,而对于有些专业人士来说,存在着希望通过专业领域的突破实现个人价值的意愿,高新人才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使他们更渴望一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支持性环境。双阶梯式的职业发展制度能为专业人士提供一种管理取向和专业取向双重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道路。所以建立一种双阶梯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激励机制的灵活性,同时也提升了组织自身人才培养能力,优化了人才培养的环境。
2、推行“硅谷文化”,鼓励多种文化并存
硅谷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新创业区,始终秉承了一种大而无形的文化。这种文化集学术推动、鼓励冒险、支持竞争等于一体。“硅谷文化”支持不断探求新知,鼓励多种文化并存。营造“硅谷文化”的精神已经慢慢渗入到了各国各地区的高新产业聚集区建设中。高新产业园、留学创业园、工业园区等建设中都渗入了多样化的鼓励创新手段和研发机构的扶持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硅谷文化同样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而我国的高新人才相关政策的制定以政府机构为主体,构建和实施也以政府的需求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科技成果顺利向市场化的转化,偏离了制定人才政策的最终目标。因此,各地在构建自身的“硅谷文化”的同时,应充分重视企业为主体的高新人才引入机制的构建过程,充分调动起企业的人才竞争积极性,体现高新技术的市场价值。
3、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EAP(员工帮助计划)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EAP的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实施员工帮扶计划可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缓解其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高新人才不仅要持续累积已有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尝试从非常规化的角度梳理、重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规律,使其也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压力,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借助一定的心理帮扶工具对其心智、生态、形态等各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纾解。可根据EAP所反馈的硬性和柔性指标进行具体的心理帮扶。
【参考文献】
[1] Avolio.B J,Gardner.W L,and Walumbw,F 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Leadership Quarterly,2004,15(6).
[2] Luthans,F,and Youssef.C M. 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2).
[3] Schon Beechler,Woodward: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9(15).
[4] Michaels,E,Handfield-Jones,H,Axelrod,B:The war for talent[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MA,2001.
[5] Torrance,E.P.Future career image as a predictor of creative achievement in the 22-year longitudinal study[R].Psychological Reports,1987(60).
[6]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
[7] Luthans,F.: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 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 onal Behavior,2002,23(6).
[8] Sternberg R J,Lubart T I.:Investing in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
[9] 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
[10] 衣新发:创造力理论述评及CPMC的提出和初步验证[J].心理研究,2009(6).
[11]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
[12] Runco,M. A.: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
[13] 黄光国: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几个问题[J].管理学报,2014(10).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电能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电力供应是保证经济建设的前提,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这就给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技术能力,确保管理效能发挥,才能推动电力系统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问题受到以业内充分重视,引起了行业关注,要想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则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能力与水平。
1 电力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入市场经济,在市场转化过程中,电力系统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展现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电力企业发展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只有全面做好企业管理与创新,才能符合市场,满足发展环境需求。电力企业在市场重组中,企业体制机制模式主要是由发电厂进行电能生产,然后再由输电线路传输到各个变电站,最后经由输电线路传输至配电站,通过配电线路传输至用电单位与家庭,保证人们用电需要。目前来看,针对电力设施修建、生产、收费、维护等组织单位,均为电力企业的一部分,形成综合性强的电力系统,企业系统称之为电力企业。
2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能源不断出现,对电力市场形成冲击,导致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近年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速度加快,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要想有效应对市场,则需要企业内部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形势,以更快的创新速度迎接挑战。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对技术创新也时刻没有放松,当前,电力企业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获得了较大进步。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型组织,对科技的关注度较高,所以说,科技项目才是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实施点,是实现整个行业突破进展的关键,只有全面把握好技术核心要义,才能推进整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对科技项目不断研究和实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电力企业后续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3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
电力企业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来的结构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展建设,人员结构上分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作为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占据了较多比重,而技术人员也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技术人员两大类,复杂的人员层次结构,使电力系统管理难度增加。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工作不协调,管理人员对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不够了解,导致了外行管理内行的现象,使技术人员无法适应管理现状,形成了两层皮的问题,最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矛盾重重,不利于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阻碍了企业进步。
3.2 科技管理与创新制度冲突问题
电力企业也非常重视科技管理与创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经验,前期积累不多,一些制度不符合时代需求,不能有效形成管理效能,达不到管理效果。企业有关制度与现实问题产生冲突。这就直接造成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整体效率低下,比如说,科技管理与创新实施中的项目审批,审批程序多,导致一些项目审批时间超过了项目预期,等审批下来后,项目已经过了最佳实施期,影响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良性发展。
3.3 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不足,眼光不宽、发展单一的问题还影响企业创新发展。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容易造成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发展缓慢,没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后期推进无法进行,造成一些项目中断,项目单一性问题也导致了重复建设,出现的问题较多,技术研究单一性和片面性使项目深度挖掘不足,是电力企业项目发展中的大难题。
3.4 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发展计划较弱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核心也是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没有人才则谈不上创新发展,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与动力。但是体制机制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导致电力企业人才结构不稳定,出现了较多的断层。整体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年龄大的现象比较普遍,给电力创新带来危机与隐患。
4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措施
4.1 优化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创新发展,则需要不断促进电力企业结构转变,通过对企业科技管理结构优化升级,对复杂工作简化处理,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对以往不适应新形势的部门进行合并,对人员做好精简分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结构设计合理科学的目标,节约能源,节省开支,确保电力企业快速发展,形成良好的科技管理与创新新机制。
4.2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
电力企业有着自身的良好优势,只有全面认识到企业优势,发挥企业长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我国电力企业当前整体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形式较好,机遇较多,但是从外部环境看,不没有充分整合,如果通过对内部优势整合利用,吸引外部力量加入,则对电力企业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内部改善是根本出路,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氛围,不断推动电力企业对外竞争能力提升。
4.3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激励
要想推动电力企业发展,光靠内部创新动力不足,需要政府推动才能完成,如果单一由企业或个人推动,电力企业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在发展过程中,较多现实困难不能得到解决。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职能作用,有意识引导电力企业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针对创新项目出台政策激励和支持,比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项目贷款等等,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可持续发展。
4.4 加快研究成果落实
我国电力科技研究发展项目较多,成果丰富,一些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成果。但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需要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项目不能落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我国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加快对研究成果市场转化,积极进行研究成果实践与深度合作,不断积累实践研究经验,最终达到成果推进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4.5 设立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研究平台
力企业要想不断推动科技管理与创新,则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核心平台,针对项目问题不断完善,创新思路,对重点项目、行业负责人进行物质激励和奖励。对项目研究整体平台开放,不断推动项目发展,挖掘项目人才,建设成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技术平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体看,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现状较为良好,对电力企业发展推动力量,但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影响着电力企业发展,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良好高效创新平台、优化重组内部人力结构,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对接,才能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能力,不断促进电力企业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举措。
引言
科技管理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控制、领导等系列工作,整合并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它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旨在提高我国科研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良好培育土壤,构建创新型国家。然而,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制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目前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科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1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在现有机制下,政府要为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深化。
2.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并走进全球化浪潮之中,但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显滞后。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然而,目前科技项目的设置并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有“脱节”现象。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走不出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二是科技管理部门作为“智囊团”的作用发挥不够,实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存在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个比值较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而且,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3.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上考虑定位,对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面上的科研活动分层管理,并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突显地方特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具体来说,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厘清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多方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
3.2具体措施
3.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科技要创新,科技管理必须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主要思路仍是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政府科技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策,甚至肩负科技投入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能,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思路,才能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首先,是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建议参考国外科研体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包括经费预算与分配,遵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的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实施一线调研,深入思考各领域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让来自政府、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地方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更科学地设置项目计划,成功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其次,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问责机制。应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并评价与监督项目承担者的信用,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再由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共同监督、考核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促使基金委提高项目的筛选、管理和转化水平。
3.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目前,科研单位对科研人才的评估、考核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也是导致科研工作脱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估,切实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及成果进行奖励和褒贬,从而调节和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科技部门、科研单位正日益重视激励制度的构建,但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因此一些部门如果没有考虑人才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的差异性,“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充分重视和抓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现到制度化的文件中去,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因为有制度规定而确保精细化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不再精细,并且不断把逐渐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保证科技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只有关注细节服务、加强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不断从细节中提炼经验、完善制度,才能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个从细节到全盘、再由全盘到细节、再全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
4结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但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克服体制、理念上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下改革和创新,从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激励机制、人才体制、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自由的土壤,形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形成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前言
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动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的同时,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各种隐患逐渐显现,我国平均资源并不富裕,传统的劳动力和投资驱动在今天已经难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技资源作为我国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优化配置水平尤为重要,为了提升市场竞争水平,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创新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
科技资源配置是应用于各类科技研发以及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总称,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资源的配置,是创造和研发各类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目标,对各个行业领域实现协同创新与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核心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规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企业管理、产业创新以及科技研发等方面对科技资源的主导性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反复投入屡见不鲜,实施科技资源配置将成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发展,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必经之路。
3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3.1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由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带来的效益具有长期性,不像生产经营可以直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领导人员埋头于生产经营当中,忽视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很难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环境。除此之外,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配置不到位,缺乏具有高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带头人来带动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创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以及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相应人才的培养,专业不符等现象体现出了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3.2市场机遇的错失
随着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关注程度的加深,政府部门将研究能力与开发能力建设当做目前提升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政府内部的复杂性导致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科技资源的分布不均,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容易产生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现象,缺乏与之相应的资源共享体系,因此,有限的科技资源更加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
3.3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产业链不均衡
科技成果的研发并不像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期限,并且对投入资金以及研发人员都有严格要求,而由国外引进的科技成果的在使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的程序,产生效益的渠道过长,对科技研发投入的资金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难以保证相关资金的合理使用。另外,资源配置倾向于优势产业,阻碍了弱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性。
4提升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创新的有效对策
4.1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经济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提升竞争水平,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要坚持观念的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更新管理理念,推崇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手段,用动态的眼光去选拔、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实现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开发与管理体系,及时更新以绩效为中心的绩效管理机制,确保人力资源的增值,实现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提高专业人才的优化配置。最后,实现组织创新。随着社会形势的日新月异,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来代替传统的组织结构,从而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4.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创新基础资源管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作重要因素就是科技金融资源的配置,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方式,进一步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相互协调与合理分工。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短期融资体系的灵活性和长期融资体系的完善性,实现专项专用的现金管理模式,从而推进科技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审计系统,对下属单位实行财务监督,有效地利用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评估系统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防止不必要的资产流失与浪费,有效地发挥审计报告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3优化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分布,提高创新活力
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是科技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实现科技成果、大仪等科技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统一的设备信息管理机构,善于发展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一个由市场到企业到科技工作的一个市场闭环运行系统,有效地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与运转。除此之外,还应在科技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处理信息资源产生的问题,让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管理制度上要结合市场与政策的发展状况主动调整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手段,完善多层级的信息资源网络体系,真正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后,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分配与创新活力的提升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建设,科技资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与时效性等特点,因此,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的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只有将科技设备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管理创新的活力。
5结语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预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科技资源的配置始终要以科技创新人员核心,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进各类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行为的转换、调整与升华,为实现我国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永忠.自主创新与科技资源的配置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光明大道上扬帆远航,科技创新由此步入正轨,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各类创新企业也不断取得喜人的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迅速成长。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中图分类号:F062.4
一、引言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本质在于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和其他商业用途上以改善人类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便是不确定性。自美国的弗兰克•H•奈特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将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分析中来,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对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性的研究。肯尼迪•阿罗[1]在1962年指出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认为不确定性存在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每一决策中。克里斯•弗里曼(1997)[2]认为“基础性研究与基础性发明”是“真正的不确定性”,“重大的开创性产品创新、公司以外开创性的生产工艺创新”是“很高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结果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基于对客观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未来的可能性,是事物发展结果本身的不确定)和主观不确定性(主观认识和预计的可能性,是对事物发展认识的不确定)的认识,有不确定性可度量说和不可度量说之分。可度量说把不确定性与概率事件联系起来,用随机变量的方差来刻画不确定性的大小,即用概率来描述不确定性。主流经济学认为不确定性是可以概率化处理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期效用理论,提出风险学说。
对于科技创新风险,目前有多种认识。赵玉林(2006)[3]在其著作《创新经济学》中总结出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几种解释:一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艾荣(Aoron)认为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是“项目的失败概念”;二是意大利的风险专家奥特威(Otway)认为技术创新的风险是“技术灾难”;三是美国的阿伯纳西(Aberrnathy)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是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项目行动的种种失败;赵玉林则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存在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或信息使用不当造成的某种损失的可能性”。我们认为,风险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强调主观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偏离,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体行为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科技创新风险源于其不确定性,是一定条件下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
需要强调的是,风险是可能的损失,并非必然的损失,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收益。风险越高的领域常常蕴藏着更高的商机,投资回报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高风险而带来的高额收益就成为进行科技创新的机会、动力和源泉。但是,现实生活中,科技创新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因此,对科技创新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并寻求风险转化为收益的条件,就对一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创新中风险与收益的分离及风险管理
科技创新因其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而可以带来巨大收益,但这种高收益的获取是以对创新过程中各种风险的有效管理为前提的。倘若不能有效应对和承担风险,则高风险带来的就不是高收益,而是高损失。实际上,科技创新过程中会出现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承担高风险却可能带来高损失常使得一些有意进行创新者望而却步。我们需要分析科技创新中风险到收益的转化过程。
(一)科技创新中风险与收益的分离
如果我们把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分为科学发现阶段、技术研发阶段、产品生产阶段和市场销售阶段等4个时期,则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各不相同,并会出现阶段性分离。具体来说,科学发现阶段需要收集有关科学理论前沿、技术发展状况、产品市场需求、投资预测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大量信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信息风险和技术风险突出,由于资金投入不大,融资风险不是很高。技术研发阶段主要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和新产品开发试验,此时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等问题使得技术风险最大,且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融资风险开始加大。前两个阶段总体风险很高,只有投入,没有收益,风险和收益出现完全背离,因此可归类为高风险负收益区。产品生产阶段是创新产品进行小批量或批量生产阶段,技术难题已经解决,相关工艺设备渐趋完善,技术风险已大大下降,扩大产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融资风险进一步上升,市场风险开始显现,整体风险比较高。此阶段可获得部分产品订单,开始有所收益,风险和收益出现初步融合,因此可归类为高风险低收益区。市场销售阶段是创新产品大量销售阶段,也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检验阶段,风险和收益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 “干中学”等的学习效应,创新技术渐趋成熟,设备工艺基本完善,技术风险进一步下降,产品质量提高。同时基于“用中学”等的网络效应,用户会进一步接受创新产品,产品销量扩大,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如果融资成功扩大产能,则规模效应显著,市场风险会呈整体平稳下降之势。此阶段大量创新产品的成功销售必然带来巨大收益,使得前期承担的风险能有效转化为高收益,创新成功,因此可称之为低风险高收益区。另一方面,由于风险传递的原因,市场阶段的风险是前面几个阶段风险的叠加;如果融资困难而不能扩大产能,则无法获取规模效益;而且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阶段本身也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也有可能市场阶段的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分散,出现风险不降反升,产品销售有限,或者大大低于预期利润率,使得收益增长缓慢,创新不很成功甚至是失败,从而可称之为高风险低收益区。科技创新各阶段的风险与收益情况可如图3所示。
图1中,横轴表示收益,纵轴表示风险,R为风险曲线(虚线),W为收益曲线(实线)。从图上可以看出,OA段对应的风险很高,位于纵轴左侧,表示高风险负收益区(只有投入,没有收益),说明的是科学发现阶段和技术研发阶段。OB段对应的风险虽下降很多,但仍然较高,对应的收益曲线开始上升,并位于纵轴右侧,表示高风险低收益区,说明的是产品生产阶段。BC段对应了两条风险曲线(R1和R2)和两条收益曲线(W1和W2),说明的是市场销售阶段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如果对应的是R1和W1,则说明风险仍在下降而收益持续上升,是低风险高收益区,创新成功;如果对应的是R2和W2,则说明风险不降反升,收益不升反降,是高风险低收益区,创新不成功甚至失败。
(二)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
科技创新的初始阶段只有投入,没有收益,风险最高(不一定损失最大),而最后阶段还可能会出现高风险和低收益,也就是说,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成功的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是指管理者基于对风险与收益权衡的基础上,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控,以降低风险和承担必要的风险,避免或减少创新的风险损失。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控。风险识别是指通过使用如风险因素调查法、事件树分析法等方法手段[4],尽可能找出各种潜在影响科技创新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来源及其作用关系,并分析其中的正面影响(机遇)和负面影响(损失),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打下基础。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定性方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和定量方法(如敏感性分析、模糊数学法等)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估计分析,以综合评估风险的整体水平。风险评估包括先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再对采取管理措施后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其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将决定管理工作的效能,因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是指对已评估的风险通常采取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和风险承担等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并承担必要的风险。其中,风险回避是指主动放弃相对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项目,而代之以相对低风险的选择,其实质是基于风险承受水平的考虑,主动回避那些相对不可控、不可转移和不可分散的较高风险,通过牺牲一些利益来消除潜在的高风险损失。风险分散是指通过选择相对高低风险不同的项目来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得整体创新风险下降,其目的是通过低风险项目收益来部分弥补高风险项目可能失败时的损失,以使创新行为不因某高风险创新项目可能失败而中断。风险转移是指创新风险的部分或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或多个承担主体转移,其实质并非消除风险,而是增加风险承担主体以降低或缓解个体风险,通过利益共享来实现风险共担。风险转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财务转移(即创新活动主体不变,而风险承担主体改变,通常在技术风险不大而财务风险较大时采用,如科技保险、股权融资等)和客体转移(创新活动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均发生部分或完全改变,通常在技术风险较大时采用,如联合创新、委托开发等)。[5]风险承担是指对创新中的风险基于认识的基础上而选择去承担风险后果,通常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认为风险不可避免,被动接受,二是认为承受风险可获得较大收益,如设立风险基金来主动接受。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可采取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其任务是全面跟踪风险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动态掌握风险的变化发展,以使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制的程度。
总之,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是获取收益的必要前提,风险管理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创新的收益大小及成败。但需要说明的是,对风险的管理也是有成本的,其成本不仅包括运作成本(即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如信息搜集、市场调研等成本),还包括风险成本(即为降低风险而导致的机会利益损失,如风险转移时利益的转移等)。风险管理需要经常在风险与收益间进行权衡。
三、科技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担
从上文风险管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个体管理者而言,科技创新的风险因素其实可分为可控制的风险因素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管理范围内的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生产风险中的部分风险因素是可控的因素,可以采取通常的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方式加以预防和控制。而对于管理范围外的一些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如政策风险、融资风险等,则需要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等管理方式来应对,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分担风险的过程。从风险分担的实质内容来看,就是要使社会各方在基于风险与收益权衡的基础上去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分散、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帮助创新者提高成功率,激励创新者的创新行为。我们认为,科技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担除了上述的不可控外部风险原因外,还源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创新成果的外溢性。尽管创新成功可使创新者获得巨大的私人收益,但私人并不能完全占有创新成果的收益。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显示,研发的社会回报率大约是30%,而私人回报率约为7~14%。[6]创新成果的外溢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科技创新相对于社会需要是不足的,因此整个社会必须要对科技创新有所补偿,而风险的社会分担则可以很好地去激励科技创新。二是风险承担的有限性。风险具有客观性,不可能完全消除,科技创新者必须要承担必要的风险。风险的高低也是相对于承担能力而言的。对于具体的创新者而言,其风险承担能力是一定的,也是有限的。倘若整个社会能替创新者分担风险,则无疑相对提高了其承受能力,使其可以进行原先所无法承受的高风险项目,或者增加创新项目,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科技创新风险的政府分担
政府对科技创新风险的承担着眼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而非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也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者之一。从完整的创新链来看,科技创新包括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扩散三个环节。知识创新由于处于创新链的最前端,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离市场距离最远,因而风险最高,必须要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转。技术创新虽然紧密联系市场需求,但由于技术发展本身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依然很高,政府需要分担部分风险才能激励更多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扩散基本是市场行为,但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依然可以分担创新的政策风险,加速技术扩散,提高社会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由此可见,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可以是一个积极的风险分担者。政府的风险分担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可用图2来说明。
图2中,横轴表示科技创新活动(Q),纵轴表示风险(收益,R),曲线ACD为没有政府分担的市场科技创新活动曲线,而曲线BCD为政府分担后的科技创新活动曲线,二者交于C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风险收益的权衡,假定市场所能选择的风险(收益)水平为RA,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为QA量,而政府分担后提高了创新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使得原先不能进行创新者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原先只能进行少量创新活动者可以增加创新活动,因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从QA量增加到QB量。此外,由于政府的风险分担,创新者可以选择极高风险(收益)水平的RA1处进行创新活动,而这常常是重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极强的外溢性,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见,政府的风险分担将科技创新活动曲线既能向上推移,又能向外推移,不仅能增加科技创新活动量,而且能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对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创新的本质仍是一种市场逐利的行为,政府的风险分担是有很大成本的(财政支出、税收减免等),且政府的投入还会对私人资本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置的科技创新活动,政府没有必要去分担风险。换句话说,政府的风险分担应主要集中在市场配置相对失灵的高风险领域,例如研发活动领域,通过增加创新者收益而使得市场仍然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风险分担的促进作用是递减的,即随着风险(收益)水平的下降,政府风险分担所能增加的科技创新活动量是递减的(曲线ACD与曲线BCD之间的水平距离)。假定在风险(收益)水平RC处,政府的风险分担并不能增加科技创新活动量(即两条曲线相交于C点),则政府没有必要去分担风险,而此处一般也是低风险区域,私人资本也会积极进入,市场配置相对有效。
政府可以通过科技信息,制定科技规划,实施科技政策法规等来减少创新者所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的风险,但究其根本,政府对科技创新风险的分担能力源于政府强大的财政能力。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强制性的税收手段聚拢庞大的社会财力资源;另一方面,政府又可通过财政预算程序去分配财力资源。政府就可以通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政策来实现对创新风险的分担。政府的这种风险分担归根结底是增加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其目的或是分担创新者的风险损失,或是增加创新者的风险收益,总之是使创新者能够并激励其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从财政的运用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政府的科技投入划分为直接财政科技投入和间接财政科技投入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政府的财政资金直接拨付给特定科技创新主体,使得该主体能够进行创新活动,后者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财政激励要求去引导科技创新,只有满足要求的创新主体才能获得政府的财政资金或者其他财政优惠,是一种变相的财政投入手段。
1.直接财政科技投入。直接财政科技投入是政府分担科技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其特点是通过直接的财政资金拨付来支持特定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活动,其目标是提供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促进科学创新思想的产生,通过推动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同步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推广应用。直接财政科技投入从资金运用方式来看又可分为财政科技拨款和财政科技资助两种形式,前者体现在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中,是对相对固定的科技创新主体的财政保障,后者则是根据政府具体的科技创新安排,对进行政府指定的或引导的科技项目的创新主体给予财政补贴。财政科技拨款的支持对象一般是非赢利性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它们位于科技创新的源头位置,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由于这些科研活动离市场最远,风险最高,外溢性最强,市场无法解决其收益问题,因而必须要靠财政资金来保障。财政科技资助的支持对象主要是一部分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参与了政府鼓励和组织的研发活动,政府对这部分企业给予一定金额或比例的财政补贴。
2.间接财政科技投入。间接财政科技投入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其基本着眼点在于利用市场机制,以少量的政府资金或者一些财政优惠措施来降低科技创新中的风险损失,增加创新收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发展。其主要的支持对象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包括企业化运作以赢利为目的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常用的手段有税收激励、政府采购等。其中,税收激励是政府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基本措施。由于税收激励是政府把应收取的一部分税收收入让渡给企业,减轻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也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研发,实质上是间接增加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与其他的政策工具相比,税收激励的最大特点是在于通过市场来调配各行业、企业和项目间的研发投入,相对公平,因此不会扭曲市场竞争的作用。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为实现公共职能而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整个市场上最大的、购买力最强的买家,其有目的的、导向性的购买支出活动,能从创造市场需求方面去刺激科技创新,属于事后激励或反馈激励,即通过增加对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来对创新者私人收益的溢出部分加以补偿。通过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各种采购措施,政府为科技创新开辟了另一种财政投入的渠道,能有效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收益,激励创新。
(二)科技创新风险的金融分担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是其功能的体现。金融概念涵义丰富,通常认为,金融是包括货币流通、信用提供、投资行为和银行机构在内的一个系统,金融系统主要由连接储蓄者和投资者的金融中介(银行)和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构成,其基本功能就是对资金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配置。默顿(Merton)和博迪(Bodie)[7]提出的金融6大功能之一是提供管理风险的方式。吴晓求(2003)[8]认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白钦先(2006)[9]从金融功能演进的视角提出了金融的扩展功能(经济调节、风险规避)和衍生功能(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马宇(2006)[10]将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定义为:“通过金融体系将经济中的风险配置给投资者,分别由不同的投资者来承担,或者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进行跨时期配置,将风险分别由投资者在不同时期来承担,即投资者通过金融活动将自身面临的风险在时间上进行分散。”
根据美国学者艾伦和盖尔(2002)[11]的研究,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担机制可分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cross-sectional risk sharing mechanism)和跨期风险分担机制(intertemporal smoothing risk sharing mechanism)。横向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金融市场实现,是指在既定的时点上,不同的投资者根据其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评价而购买和持有金融市场上的多种金融资产,构建投资组合,或者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重新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分担风险,以使得风险厌恶倾向强的人少承担风险,风险厌恶倾向弱的人多承担风险。马克威茨[12]的资产组合理论则说明,随着资产组合证券数量的增加,无论证券收益是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都将导致方差(风险)变小。当证券组合的数量足够多且彼此相关系数接近零时,则资产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基本完全消除,只剩下系统性风险。
从图3可以看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通过资产组合可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但不能规避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还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金融工具上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包括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掉期(swaps)、期权(options)等远期合约。精巧设计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将风险进行分拆、捆绑和重新包装与定价,通过金融市场交易而将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担,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的风险配置状况。跨期风险分担机制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实现的,即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对外贷款来平滑投资者不同时期内投资收益的风险。投资者通过去银行存款可规避系统性风险,即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银行存款为投资者提供了固定收益。银行专门从事资金融通,具有规模经济,可以把独立、分散的存贷活动集中起来,利用其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跨期配置,通过经营风险来获取收益。银行风险分担的特点是风险内部化,即将银行所管理的风险直接转化成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并通过用经济繁荣时期的剩余来抵补经济萧条时期的不足,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承受经济生活中的系统性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当整体经济风险很高,银行也面临破产倒闭威胁时,个体投资者的存款也不安全,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担功能遭受到了极大破环,则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承担全部的系统性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说科技创新风险的政府分担是利用政府的财政资源去无偿资助创新者以减少其面临的风险损失来激励其创新,那么金融分担则显然是利用市场机制,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对称,使得各种社会资本基于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通过金融系统来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为创新者分担风险损失,也共享创新成功收益。也就是说,金融系统能够为科技创新筹集资本,提供风险配置的方式,并通过资金流动纽带来实现对创新风险的分担功能,提高创新成功率,促进创新。
1.金融系统的信息生产和处理机制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用信息,减少信息获取成本,降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风险。从一定程度上说,风险是由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而造成的可能损失,因而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可以生产、交易并带来利益。金融系统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上具有相对优势。
一是证券市场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投资决策信息,引导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根据法玛(1970)[13]的强式有效市场理论,证券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这个市场变得越大且越具有流动性时,基于一般均衡理论,股票价格可以完全反映全部市场信息,包括公开的(public)和私人的(private)信息,投资者就可以低成本地通过对市场上公开的股票价格变化的分析,实现对投资的决策。Andrei Shleifer(2000)[14]又进一步论证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其根据有三点: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合理评估证券的价格,证券市场价格是众多理性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二是即使有些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由于其交易行为是随机的,能够彼此抵消对价格的影响,使证券的价格始终维持在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三是部分非理性投资者交易行为虽然具有趋同性,但由于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行为,价格仍然会回归理性价格。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上众多投资者通过竞争,可使股票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高成长性企业股票的价格高于低成长性企业股票的价格,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价格高于传统企业股票价格。证券市场竞争越充分,股票价格反映的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就越充分,市场信息非均衡程度也就越低,从而引导投资者向预期盈利能力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资,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金融中介机构凭借其专业化的信息生产与处理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的不对称,评估科技创新融资项目,提高创新成功率。Lelanda和Pyle(1977)[15]认为,由于信贷市场上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会受到严重损害。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贷款者尽量收集、审查借款者及其项目的信息,并在事后进行监督,也就是从事有关信息的生产。由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要求,与贷款者自己生产信息相比,将这一活动委托给某一专门从事信息生产的机构来做,更为有利。此外,由于信息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机构收集整理后的信息对外出售时存在着定价等困难,但如果供自己使用,则没有如此难题。因而,金融中介机构就可以利用其自身信息生产和处理的优势来进行资金的融通活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 [16]将金融中介机构引入AK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说明了金融中介机构的关键作用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其客户提供关于投资项目回报的随机分布方面的信息。金融中介机构筛选过的投资信息有利于引导资金投向回报最高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A,从而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King和 Levine(1993) [17]则将金融中介机构引入熊彼特流派的增长模型,解释了金融中介机构的信息生产和处理功能是如何通过识别并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可能成功的创业企业家手中,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率。我们认为,银行基于其收集和处理的信息对需要融资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考察和筛选,能够有效评估创业企业家,并从中挑选最具前途的项目给予支持,客观上揭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潜在收益,也起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作用。
2.通过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促进创新资本形成,金融系统能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融资风险。科技创新的资本除了少部分来自于创新者的自有资本(包括从亲戚朋友处筹集的资本)和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大部分资本还需求助于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来筹集。能否成功融资是贯穿科技创新全程的最大风险。麦金农(1988)[18]曾分析了不可分割的投资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金融体系在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由于事实上不可分割问题是如此重要,资金融通上孤立无援的企业家,很容易陷入一个低水平的均衡陷阱,除了一小部分很富裕的人之外,技术创新在这里将受到完全的限制。” Tadesse(2002)[19]认为,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金融部门不发达时,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所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在金融部门发达时,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则能起到更大的作用。Atanassov(2007)[20]等人的研究表明,依靠债券和股票市场为技术创新项目融资的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并且这些知识产权在影响后来的专利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积极作用,因为相比较而言,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能给予经理层更大的决策权去投资于技术创新项目,并且经理层有更大的动力去追逐由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潜在的巨大预期收益。我们认为,由于科技创新不同阶段对融资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市场融资和银行融资可以互相补充,难以相互替代。从整体说,我们可以把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划分为两个阶段:财政投入为主的需求阶段和市场融资为主的需求阶段。唯有建立起覆盖从科技创新源头到创新成果扩散等完整阶段的融资体系,才能真正解决科技创新中时刻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降低科技创新的融资风险,鼓励科技创新行为。
四、结束语
科技创新的高风险可以带来高收益,但这依赖于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创新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创新者的管理技能,更需要整个社会构建起创新风险的分担体系。政府是科技创新风险的重要承担者,主要通过直接的财政投入来保障科技研发,并运用间接的财税措施去激励市场上的创新行为。金融的风险分担源于其风险分担的功能。金融市场具有横向风险分担功能,金融中介具有跨期风险分担功能,二者强大的信息生产和处理功能能够缓解科技创新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创新的信息风险,并提供多种渠道引导投资者在风险与收益权衡的基础上投资科技创新领域,从而能为创新筹集资本,有效分担科技创新中的最大风险――融资风险。由此可见,一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又需要完善健康的金融系统来保障。
参考文献:
[1] Universities-National Bureau.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M]. UMI, 1962: 609-626.
[2] 克里斯•弗里曼. 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玉林. 创新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 吴涛.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5):45-47.
[5] 谢科范. 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4):56-57.
[6] 龚传洲,艾华. 国外公共风险投资研究的述评[J]. 现代管理科学, 2010(11): 73-75.
[7] 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戴维•L•克利顿. 金融学(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 吴晓求.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J]. 经济经纬, 2003(6): 125-128.
[9] 白钦先,谭庆华. 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2006(7):41-51.
[10] 马宇.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1] (美) 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 比较金融系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美)哈里•马克威茨(刘军霞,张一弛译). 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3] Eugene F. Fama.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0, 25(2): 383-417.
[14] Andrei Shleifer. Inefficient markets: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5] David H. Pyle, Hayne E. Lelan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7, 32(2): 371-387.
[16] Jeremy Greenwood, Boyan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1076-1107.
[17] Robert G. King , Ross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108(3): 717-737.
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创新
未来五年,应当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机遇和条件最好的五年,是气象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五年,是气象科学技术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五年。”这实际上向气象科技部门和全体气象工作者发出新的进军令和提出更宏伟的奋斗目标。气象科技部门应该乘势而上,率先突破。气象科技创新要实现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在最顶层的发展理念上有大的突破,敢为人先、敢于创新。顶层发展理念需要有所突破,气象科技创新要从“部门研究”逐渐转向“社会研究、部门引导”。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与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关,更与物理、化学、天文、地质、计算机、社会科学等等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优势和精锐部队都不在气象部门,而是散落于社会各方面。目前中国气象局队伍不足10万,科技专业队伍不足万人,专门从事气象科技研究不过千人。就是这千人左右队伍要承担起许多重大的气象科学研究项目和科学工程,完成无数的气象业务研究,难免捉襟见肘、心大而力弱,而社会上对气象的需求又是无限并快速增长。与其“以有限服务无限”,不如“引导无限服务无限”。“社会研究、部门引导”指的是气象部门主导气象领域研究的上游和核心区域,把科学研究谱系的两端——纯粹基础研究和泛化的应用研究转交社会各方面、包括世界各地的研究力量,气象部门的千人队伍集中力量研究事关气象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点和战略领域。如数值预报的突破、气候模式研究、海—汽相互作用等,而把类似花粉预报、洗车指数研究等委托社会专业力量研究。气象科技人员要重点关注“巴斯德象限”,而非“波尔象限”和“爱迪生象限”[4]。但是值得争论的是气象科技中纯粹基础研究是否要淡视?从长远来看,中国缺少洛伦茨、洛斯贝等这样的气象大家是成为气象强国的瓶颈之一。不过这些大家多数在高校中做研究,气象部门科技人员一般从事实践性的科学研究。我国高校现阶段也十分缺少大家和大师级人物,这与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理解有误、争抢资源而导致科技布局不妥有关,作为气象部门无力扭转这个大的局面。所以从实际来看,纯粹气象基础研究交由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气象部门保持部分传统优势领域并鼓励科学家自由研究,这不失为稳妥之策。
战略机遇期气象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若干重大问题
提前布局、加大未来气象科技储备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无限的,气候变化导致环境脆弱性增强、城市化与社会转型期中人工自然的深度变化,导致未知气象服务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比如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中对“长序列气象灾害”的科技储备不足,2010年南方干旱灾害中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科技储备薄弱等等。这说明要对未来气象科技发展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加大未来气象科技储备。这需要战略眼光分析哪些方面布局、如何布局。这就是“新兴气象科技”的问题。从全局来看,气象灾害占全部灾害的70%,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提高。而气象灾害往往是突发性、未知性、网络化[5],所以首先气象灾害科技将是一个战略重点。包括对气象灾害的预测研究和气象灾害应急研究等。第二个重点是提高气象学科的确定性。大气科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是研究大自然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现象的精确性/确定性学科。而大气科学是研究非确定性现象的半确定/准确定性学科。将来它的确定性成分也许会越来越高,但是永远不会达到100%的确定性[6]。这是大气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最大的区别。科学史表明科学技术的确定性和精确性的提高是学科成熟的必然过程,所以如何提高气象学科的确定性和精确性是气象科技创新未来储备必须解决的难题。第三个战略重点是海洋气象科技的布局。中国必将从陆地大国走向海洋大国。未来十年,国家对海洋各方面科学技术的投入和需求必将空前增长。气象部门提前在此布局,将会大大提高气象科技部门在气象事业中的地位,也会大大提高气象局在国家政府序列中的地位,并极大拓展中国气象局的生存空间。气象事业发展方式逐渐从传统气象转到气象服务引领事业发展。气象服务是一个立体化、渐进的系统过程。会催生许多依靠气象科学技术的新兴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要适当分开。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长期有误,直到《2006—2020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中才把二者正式分开。气象学科的特殊性使得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比较接近。但是仍有区别。更加注重“气象科技软实力”的建设对科技的支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创造好的硬件条件,多建些实验室,多购置些仪器装备,多投入些资金。现阶段科技发展更需要的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让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集中精力出成果,多给一些关怀,少添一些干扰。要尊重气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既加快发展又不能急于求成,既鼓励探索又允许失败,既注重研究开发又注重成果应用。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因为气象硬实力的增长与经济实力增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当经济发展渡过拐点之后,气象硬实力也必将面临一个发展拐点。气象软实力与气象硬实力相伴生长,共同发展,在某个历史阶段,必然会遇到发展拐点(见图1)。图1气象软硬实力演变拐点示意图从图1可看出,气象科研设备作为气象硬实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需要人文等方面的气象科技软实力的支撑,才能促进气象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目前正处于这个历史阶段,所以,今后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依靠好的制度和政策。未来需要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软实力的建设问题[7]。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引入气象科技创新的研究中气象科技要想做出大成就,做出流传于世的深层次成果,少了人文素养是比较困难的。单纯对理性的追求并不一定带来理性的结果。因为理性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非理性的。正如整个电磁波谱上,可见光只是很小一段一样,整个宇宙中,理性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这个结论无需证明。“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测不准原理”就已经说明理性内部会导出非理性的结果[8]。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加强大气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非常有助于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气象科技与气象科普同等重视,“一体两翼”气象科技创新将会推动气象科普的发展,反过来气象科普将会给气象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研究氛围和未来人才储备。目前气象科普的理念需要较大提升,把气象科普与气象局的对外宣传结合起来,气象科普是提高气象局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国外对于科学普及,早已推进到“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互动的阶段[9],我国的气象科普还是单向灌输的阶段。应该推进“公众理解气象”。更多与外界合作,听取更多声音在“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达成共识,解决制约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离不开中科院、高等院校、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全行业乃至其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联合攻关,离不开业务服务专家和科学研究专家的通力合作[10]。气象重大工程投入的发展需要听取更多外界的意见和建议。气象部门强调为社会服务,就要有“大气象”的气魄,提高与社会各界交流的积极性。相对于“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实际上存在“大气象”的概念,包括海洋、地震、水文、航空等都是“大气象”的服务领域。做好“大气象”的社会管理,对于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本文作者:陈正洪工作单位: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入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的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此外,人口的增多使得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积极地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这样一来就为现代物流进行绿色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促进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中人力、财力、物力三者的有机结合。管理者也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对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从合理、高效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渡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正是因为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得以完成的。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的出现,要想使得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也出现了电子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商务,这些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都有利于现代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促使他们创新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优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
要想使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如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在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知识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开展“管理竞赛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对管理水平进行积极的创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内部要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岗位,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其次,要想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更加合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优化物流的管理机制。如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物流管理机构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上的物流发展趋势,还能够调整物流管理体制,是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二)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要对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如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以及信息处理器等来对一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方便了管理者收集客户意见和改进工作。此外,企业还要为管理者在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加强各企业物流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使管理者们通过学术交流,改进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现代物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视度
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重视度,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管理部门来说,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资金投入,如对于一些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并大力支持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其次,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对一些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并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成效的企业,可以免收一些税务;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项目对企业进行拨款,让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每一个企业的培训结果进行评比,获胜的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困境,也大大的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现代物流管理制度的建设。最后,政府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在企业中工作,实现了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除了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外,政府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海外技术人员,优化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机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虽然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高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科技管理创新即通过对科技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科技管理行为。并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科技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一种获得最大效益的状态。如何正确理解科技管理创新定义,运用科技管理创新方法,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工程,对企业成长、城市建设、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1.科技管理创新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1科技管理创新以及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含义
科技管理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即:提出一种经济发展思路并加以实施;反复设计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导致了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企业做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同企业外部发生着联系和能量交换,并影响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过程,导致原来企业运行程序和科技管理变成不确定的非程序程式,这样将导致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
1.2科技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所谓创新,其涵义包括了几方面的内容: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采用新事物的过程、新事物的本身。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科技管理创新。从社会系统运行来看科技管理创新。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管理创新。
1.3科技管理创新的动因
(1)科技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一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征。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2)科技管理创新的外在动因:一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二是经济发展变化。三是自然条件约束。四是科学技术发展。
1.4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科技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科技管理,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科技管理。
2.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技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了形势,适时做出科技管理变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2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管理创新将同技术创新一起,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对于年轻的中国企业而言,卓有成效的科技管理创新将使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战略谋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而经营科技管理则关乎发展进程,是保障战略实施的支撑力量。
3.煤矿科技创新的基本走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煤矿要想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具体地讲,应把握住以下几点基本走向。
3.1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
一方面,要把推进机制创新作为强化科技创新的前提,本着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原则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另一方面,要把推进制度创新作为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行项目承包或项目课题负责制,逐步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能力。
3.2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持续推进主导产业集约化和环节技术配套化
一是加强矿井集约化生产,特别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及其装备的开发;二是开发采准巷道快速掘进和锚杆支护技术;三是加强对完善综采放顶煤和高效机械化回收残采区开采工艺技术以及”三下”采煤技术研究;四是研究开发矿井综合信息自动控制系统、矿井安全自动化监控技术,瓦斯治理和顶板监测技术;五是洁净煤、煤层气及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六是加强防止矿井重大灾害(矿井瓦斯、承压开采等)方面的研究。
3.3加大科技投入,规范项目管理,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矿井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是建立技术开发基金,坚持技术开发费不低于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1.5%比例提取,科技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3%比例提取。同时,完善科技资金预算分配、项目资金管理,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二是坚持改进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建立重点项目专家评估系统,对重大项目实行课题招标制,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科技项目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对科技成果公开、公正、科学地进行评估,把成果转化为科技进步奖评审程序,形成新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四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人才开发使用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睦优、阎国庆.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