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42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60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究其本质是综合素养的较量。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结合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浅谈几点实践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培B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

1.是促进初中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016年9月13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确定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从总体上来讲,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并非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其中,“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具体内容都是很好的道德培养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能帮助初中生在青春期“化茧成蝶”

初中生是一群年龄在11~15岁之间的特殊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其在思想和行为意识上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化茧成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化茧成蝶”的过程就是对初中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过程。

3.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明智之举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包括拾金不昧、热爱祖国、刚正不阿、孝顺父母等,这些良好道德品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块块无瑕的美玉。教导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良好道德品行,就相当于让学生寻找美玉,当学生收集了大量“美玉”之后,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实践策略

1.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的无聊和乏味,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就算再努力地讲,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名为“良好品行,从小培养”的文艺会演,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会演的内容可以是关于爱国思想、环保意识或勤劳节约等,演出的方式可以是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如此,既可以让参加会演的学生亲身体验到良好品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又能给台下观看的学生和教师以人生的启迪,实为一举两得之佳策。教师在政治课上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

2.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找出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道德思想的培养和启发。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懂得在这一黄金时期优化个性、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基本法律意识的灌输,让其了解到法律在我国维护正常秩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政治第八课《学会拒绝》这部分内容时,可向学生讲述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的诱惑,比如说朋友给你递来的香烟、网友约你见面或者朋友向你推荐等,这些不良的诱惑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随时会对学生产生危害。要想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就需要引导他们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教给他们拒绝的方法,包括避开诱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专时专用、联想后果、主动请人帮助、婉言谢绝等方法。除此之外,如果有些不良诱惑触及法律底线,那么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拥有一颗正义之心,勇于和罪恶做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教学目标。

3.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择取初中生当下最关心的主题,利用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获得对社会生活的领悟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他们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世界,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分离出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和感悟社会,如此,能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供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再如,组织学生自愿献血,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病患,这在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

概言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唯有如此,方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进而为社会、国家输送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智慧. 邯郸市中学政治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2)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之一。教学应以教材主题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品德课程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责任担当、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品德课程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表述明确。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以教材的学习主题为入口,拓展学习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1.合作探究,培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在小学品德课程里,有不少主题有关人文和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搜集、阅读、整理资料,汇报学习结果,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科技领域的前沿、伟大人物的生命轨迹等。或者围绕主题进行科技小制作,开展创意小发明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挖掘创新潜力、培育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等主题时,我让学生自组学习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围绕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探究学习,小组制作学习主题画报,再在班级展示。有小组选择“黄河”作为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四个小组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搜集有P黄河地理和生态方面的资料,一人整理描写黄河的诗词乐曲,一人整理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还有一人负责搜集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资料。探究活动历时一周,这个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非常全面,极大地拓展了全班学生的视野。组员自身的收获更大。组员们还讲述了如何整理出这些资料,从探究的方法、内容的筛选、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效果非常好。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主题,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而且可以培育科学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技巧等核心素养,这是品德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

2.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

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主题下有“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自己种植一些豆子和花生,并拍下不同阶段的照片。上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豆子、花生和一个小花盆,上课的当天带回学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接着教师展示自己种植的豆子、花生,让学生看它们生长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豆子或花生种在小花盆中,摆放在班级的环保角上,要求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全体孩子兴致很高。他们按组别把花盆有序地摆放好,还商量哪些同学哪些时间段负责浇水等。接下来的日子,环保角总会聚集不少的孩子,他们经常边观察边讨论,及时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见证并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过程,还探究植物不发芽或发芽慢,长得快或长得慢的原因。整个过程中,学生全都自主写观察日记,及时分享种植感受,孩子们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赞扬。当种植观察这个主题学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要求在花盆种上其他植物,慢慢地,班级环保角绿意盎然,教室增添了几分的优雅。另外,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开始关注阳台上的那些花草,有些孩子开始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这一切表明,由于教学策略得当,种植主题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延伸到课外,渗透在生活中。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学生的生活、生命情怀,成为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的《友爱残疾人》《我们遵守规则》《我心中的老师》等课文, 也可采用创设情境、模拟角色策略,通过模拟残疾人、不守规则者、小老师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角色、了解学习内容、内化优良品格、培育核心素养。

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主题,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可逐渐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实践活动,发展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优良品格的培育,要回归生活。实践活动是最彻底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责任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着“家乡”这个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围绕“美丽的家乡”主题,教师发倡议书,倡议家长周末带学生回家乡看看,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物产风俗、历史掌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确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二年级上册“怎样做好事”,也适合采用实践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教材,围绕“善良”“助人”“自助”等话题展开讨论,明确价值观。接着,开展“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发放“‘日行一善’行为记录表”,记录每天哪怕一个微小的善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学生通过实践,体会精神成长的自我责任,慢慢确立起朴素的观念: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三年级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个主题,渗透着义工服务、注意从小事中关顾身边人的感受等品格的培育,采用实践教学,也是必然与应然之选。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把品格的培育放回到生活本身,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策略围绕源于生活的学习主题,模拟现实或直接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内化价值观。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三种形式,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不同表现,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6-01

一、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背景

关于构建德育管理策略方法体系,中央教科所詹万生同志在“十五”开题报告中提出了深化研究的两个重点,其中一部分就是深化德育管理。学校的品德素质教育要想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党的这些方针和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虽然加强科学有效的德育活动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只有通过有效可行的德育活动管理,才能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一个学校的德育活动就不能够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活动管理,这样品德素质教育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得以落实,才能有保障。当前,人们的角色和社会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角度,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德育目标管理强调低调、高效;德育内容管理突出细化、长效;德育活动管理要求精致、实效。

二、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界定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策略是根据客观形势或主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式。为实现研究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一般称作策略研究。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二)理论依据

1.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行为修养的形成同样如此,修养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3.道德品质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即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的儿童是权威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的尊敬和顺从的愿望。第三阶段是可能性阶段,他们认识到了基于遵从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律。第四阶段是公正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可以看出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德育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4.道德情感理论。朱小蔓在《道德情感教育初论》认为,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识的产物,同时它是人的情感系统本身的发展升华。道德情感生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机制在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的情感的形成。道德情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构成物。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由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能力维度三个维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整合的心理组织,它显现为一种动态的彼此交叉、互为联系的网络体系。

我们还应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德育观,真正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所学校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工作实践中。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4)

高职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所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公共政治课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生心理和年龄特征

人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化经验的积累和文化心理的培养,确立价值观念。然而,我国高职学生是在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体制下相对在各个方面较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普遍具有如下特征: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是非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较强,承受能力弱;注重实惠,缺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心理问题较多,等等。

根据高职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其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大学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德育能够制约人的社会化方向,德育的核心作用在于促使人逐渐习惯社会角色和规范,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德育可以满足高职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而且能促进高职生的智能发展。除此之外,德育还可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心境、情绪直接相关,而高职生的心境、情绪又与其所思、所得、所失有着密切联系。为此,德育能培养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为了适应高职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高职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合理事实、合理分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分辨善恶的能力。

还要遵循教育和管理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采用激励和奖励方式。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整体化、系统化教育优势,努力发掘、形成和优化系统的活动载体,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思想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立体化地落实到各个层面,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三、高职生德育教育策略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策略,教育者要选择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德育方法,尽可能避免为使用新颖方法而选择方法,那样很可能因自身条件不足而为方法所累。就高职生而言,要考虑受教学生及其群体道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实际,兴趣、个性、特长等,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高职生德育策略要用简单的方法取得较大的正面成效,避免产生不良作用,将负效应控制在最低程度。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语言说理法。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高职生阐述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等原理、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品德认识。通过德育课程、时事政策报告、政治法纪课题讲座提高他们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感染熏陶法。通过事实、典型人物和情境等对学生进行说理、引导、熏陶和感化,使他们获得直接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规范的经验,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健康的品德情感的方法。高职生的心理较敏感,要对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特点是要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实践锻炼法。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训练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如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食堂规范、图书馆规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培养优良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作用,培养他们知行结合、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要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等实施教育。

总而言之,高职生德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德育教育是使高职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遵沂.让哲学走进人们心中[N].人民日报,2005-11-2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58-01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一课,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仅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但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课不受重视的情况,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做到及时与老师沟通,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将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改变,做到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为引导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独立接受知识的重要技能,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越来越偏向素质教育,而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学生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多方面发展。自主学习策略,更能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素质培养应当以德为先,因而,现代教育要把德育作为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的引入可以加强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有助于调动课堂积极性

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束缚性,难以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无法达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最优化。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环境,将老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改变为引导者。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课堂氛围一改原有的枯燥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思想品德的课堂内涵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做一个品格优良的公民。

3.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性

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创新可以改变社会,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从中我们明白,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下的重要需求。但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难以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个性的思想观念。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策略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授课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而,老师要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1.创造问题环境

通过创造问题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氛围。学生通过彼此间沟通,能够尽快的完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思想品德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因而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这时采用自主学习创造问题环境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能够直观的使学生了解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再让思想品德的教学浮于表面。

2.增强学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习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通过接收不同人的意见,可以改良自身的思想模式,因此,增强学生双向交流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大学生舍命救下八旬老人这一课题时,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彰显了见义勇为的正面意义,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用一个具有充沛知识的大学生换取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生命太过可惜。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表述自身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思想品德课的很多案例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约束,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一件事情百分百的正确性,但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的思想模式,这样的教学更加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能够对老师有所启发。

3.创设讨论氛围

思想品德具有人文性,它往往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因而将自主学习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需要创设讨论氛围,通过贴近生活的课题,增加学生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按三到五人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讨论话题,在课堂上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间可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交流讨论结果的时候,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高效的完成课堂目标。

三、总结

自主学习策略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现代社会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人才。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6)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学生而言,学生的勤劳节俭意识较为薄弱,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是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推进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养成勤于吃苦、乐于劳动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立意识,形成自立自强的良好生活作风[1]。

(一)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从最现实且丰富的生活角度出发,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更是需要如此,将教育生活化来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树立远大的抱负,陶冶情操。

在国内,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构建自身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大部分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尤其是班级劳动。通过打扫班级环境卫生、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植树种花等行为,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恒的品格,利用这些生活化的小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劳作、乐于付出思想意识[2]。

(二)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

从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而且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的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将会决定着他日后的做人风格与处事行为。例如:给学生提供独立做家务的空间或培养学生理财的能力,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家庭环境所能给孩子带来的教育,也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基础。

(三)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要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经历与视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策略综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过程,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一旦触及到学生的逆反情绪,则任何教育手段都较为被动。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而言,只有通过顺应初中学生成长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等有效教学策略的推进,才能突显其优质教学成果。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校方要用于承担起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另外,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一)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归纳出值得保持和摒弃的思想意识行为,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完成[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7)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8)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9)

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渗透,成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人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理念之一。通过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的方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谓的德育教学,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将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和政治准则转化为思想品质教育。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学习状态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将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二、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为了更好的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探究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主要包括: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可以强化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活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衣装整齐、文明谈吐,清楚的讲解体育基本知识,明确教学的重点,并进行标准示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渗透策略之一。

(二)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也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结合体育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在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为了更好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促使学生在相对快乐的前提下,感受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通过德育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是有效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策略。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重视探究相关的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更加有利于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效的体育游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课程德育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思想,逐渐成为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体育教师在重视体育基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思想发展的意义,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仁图雅.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1).

[2]蔡晓亮,张月华.浅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体育时空,2014,(08).

[3]路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0)

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小学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直接发,通过向学生灌输系统和理论来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但是却忽略了使学生能够独立的体会与思考德育教育的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采取激励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主要内涵

(一)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概念

德育工作采用激励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只有当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主动的接受,并且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得双方能够进一步获得情感上的良好体验,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激励策略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激励策略具备很多方面的优点,因为激励策略是人们通过非常容易接受的暗示性的或者具有无意识的心理动机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归属,进一步保证了教育效果能够充分的被小学生所接受。

(三)激励策略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激励策略的课程没有非常明显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激励策略方法灵活多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影响,并且还能够同时通过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激励策略的必要性

由于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来带较大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受到外界条件的吸引会有很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保证小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保证自身能够顺利的成长。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的直接影响,而且他们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吸引外界的目光,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小学生对于所接受到的信息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从而无法真正的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这样就会使学生出现非常激进的思维。

三、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主要功能

(一)通过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升A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久居宜兰之室不闻其香”,良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善人的品格,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体验,不断的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激励策略能够保证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校园内部环境呈现出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正能量。

(二)过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努力拼搏

通过良好的德育工作激励策略能够不断的激励学生产生奋发拼搏的斗志,具体的方式在于建设校内文化展览、例如名人雕塑、纪念碑、文化展览等活动版块,从而不断的展现出丰富的校园精神生活,并且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进一步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加以指导,不断的鼓励,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继承并且不断弘扬中华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拼搏精神。

四、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德育激励策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由于激励策略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工作,所以在各个学科之间也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样就要求各学科在完成正常的教育工作之外,还应该间接的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理念。可以说德育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包含直接的德育教育,也包含间接的德育教育。通过对于各个学科之间进行的道德激励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通过增强教师的的与思想,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重视校园环境和德育教育的文化建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够说话。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于学校的各个物体与环境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学校整体的校园风貌和精神文化。通过这些每天都能够与学生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改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开展校训、校歌、校服、校牌等方面的管理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极、进步、健康的发展。

(三)重视德育榜样的培养与树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行

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是不明显的,也不是能够通过报告总结出来的。可以说德育教育的结果只能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不断的提升。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感情兴趣等方面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将教师当做榜样,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威信为在学生群体中能够树立无形的榜样。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于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实践创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创新思路。包括重视德育激励策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校园环境和德育教育的文化建设、重视开展各项促进德育教育的有益活动、重视德育榜样的培养与树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行、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进一步认识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策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德育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我国小学德育工作教育工作的平稳发展。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当今小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而且有个性,但思想并不坚定。由于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纷繁的思想侵蚀着小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表现,给小学的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障碍,影响着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文化育人注重人的精神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养,不仅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符合时代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德育工作是日常教学中的重心。要想提高德育策略的实施水平,首先要了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故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便为改善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提升小学德育质量。

一、文化育人背景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实施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在小学的德育教学中,通常教师会采用示范、榜样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而且通常教师会将德育教育与其它学科独立开来,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孤立,不利于学生将德育行为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实际中。教师对于情操陶冶法以及品德实践法则很少运用,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德育思想没有构成深刻的认识,不理解其所为,以致于产生学习和行为严重分裂的现象,德育教育有被束之高阁的危险。因此,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要注重文化育人的视野,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忽视外界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目前,很多的家长和学校都存在忽视学生德育教学的外界因素,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质量。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当今的小学生都是伴随互联网和信息产品成长的一代,信息的剧增增加了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学生由于年龄小,没有形成稳定的思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出现不良的行为。这些因素在德育教育中都是家长和学校要重要考虑的关键,帮助学生能够客观的辨析不良信息的真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基于文化育人理念下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小学德育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三)教师师资队伍有待提升

教师是实现育人的关键,目前很多教师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不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二者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有部分教师自身的德育行为欠缺,不能深刻的明确自身所担负的使命,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生活和个人情感则漠不关心,不能成为学生活和道德教育上的领路人。此外,很多教师出于功利的思想,注重自身前途的发展,认为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忽视学生精神情感的变化,没有构成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影响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于文化育人视野下的小学德育策略

(一)以“生”为本,以“文”化人

文化育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德育教育中就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目标,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感情变化。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感。例如,教师开展《爱护小动物》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进行参观,在教师的讲解下,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动物的天性,尤其是一些珍惜保护动物,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并在活动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让德育的思想闪现在学生的笔尖上。

(二)尊重儿童的天性,丰富“以文化人”的方式

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外界因素,其中包括:管理和班级文化的营造、物质环境的构建等。管理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文化育人的理念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人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班级文化的塑造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等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室中通过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方式加强德育思想的感染,此外校园中的荣誉榜、宣传栏都是德育思想宣传的重要方式。物质环境的建设则是校园硬件设施的配置,主要是通过校园的学习观景、建筑物和自然物等设施形成硬件文化来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熏陶。

(三)拓宽学科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助推器”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限于思想道德课程来进行实施,而是贯穿于其它各门学科教育中,通过教学方法将德育思想巧妙的切入,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在各科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情感目标便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此外学校还可以阶段性的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活动》等方面知识的讲座,丰富学生德育思想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文化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既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发展方式,文化育人不仅注重人的精神培育还注重人的情感升华,文化育人的理念与小学德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小学德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者找到文化育人与小学德育发展的契合点,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进步,使小学德育的发展达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