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0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15-03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Lixin County

Shi Cuifa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Lixin County Party School,Lixin 236700,China)

Abstract: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in 2020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we mus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areas and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side.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Lixin County,summarizes the main methods,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and how the entire county to promote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 word:The whole county;Countryside;Beautiful country

1 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其一,城乡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乡村普遍处于落后状态。农村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都相对滞后。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农民就不会找到美丽乡村的感觉。其二,发展有基础。我国处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能力,因此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其三,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广大农民、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群众所盼、政府之责。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进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其四,契合了中央的要求。“十”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5a的时间,时间十分紧迫。利辛县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广大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改变。加快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这是当前的重要任罩一。

2 利辛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利辛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县,辖23个乡镇,346个农村行政村(社区),人口165.8万。近年来,利辛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田园城市、美丽乡镇、生态村庄”的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年初,利辛县被列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全县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全省树品牌、皖北创一流、整县推进争先进。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中心村22个,美丽集镇6个,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生态乡镇1个,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14个,全省文明乡镇2个,全省生态村庄7个、生态乡镇2个,全省宜居村庄示范村1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21个,连续2a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2.1 突出规划引领 按照“总体规划定规模、专业规划保配套、产业规划促发展、村庄规划出特色”的思路,突出全域规划理念,修订完善了县城、集镇、乡村总体规划,并依据未来人口发展和分布趋势,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将全县23个乡镇,346个农村行政村布点规划22个美丽集镇、168个重点中心村、956个自然村。依托西淝河丰富的水资源和沿线自然风光,规划建设了1条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果蔬采摘、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西淝河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依托境内4条省道、2条重要县道,规划建设由县城向周边辐射的6条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依托西淝河湿地公园,永兴现代农业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印象江南乡村旅游景区,茨淮新河光伏带,规划建设了3个乡村旅游景区,1个休闲观光旅游区,形成“一带六线四区联动”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实现了县域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一张图”,整县推进“一张表”。

2.2 注重典型示范 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项目台账,编制了《美丽乡村房型户型图册》《公厕建设导则》《门头店招整治导则》《立面改善导则》等,通过“一本建设台账”“一个问题清单”“一张任务明白纸”,指导基层规范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皖北地区实际,按照“土地上可承受、发展上可持续”的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发展带动型、撤销并大合并型、整村推进新建型、乡村体验旅游型、旧村整治改造型、周边拓展提升型等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心村。这些中心村基本达到土地节约、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群众满意“五大”效果。

2.3 加大投资力度 2016年年初以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75亿元,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2亿元,计划融资农发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信贷资金24亿元,目前已到位8亿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竞争立项,获得部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2个,争取奖补资金3 600万元;获得部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16个,争取奖补资金3 200万元;建设省级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11个,争取奖补资金1 320万元;建设省级重点中心村48个,争取奖补资金7 200万元;争取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1 297万元,合计共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661 7亿元。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

2.4 突出产业支撑 利辛县作为农业大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大流转力度。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3.48万hm2,发展种养大户500多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 200多家。重点规划建设了永兴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王人生态农业产业园、马店孜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望疃有机粮食产业园、巩店中药种植产业园、城关都市农业产业园等“七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畜牧、水产、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

2.5 狠抓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整治是个大问题,垃圾、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乡村美丽,首先是环境美丽。利辛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凡地必净、凡土必绿、凡水必清、凡村必洁”的目标要求,以“清垃圾、整环境、增绿量”为抓手,大力实施“四有工程”,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2016年以来,全县已投入7 830万元,县级建成大型垃圾填埋场,每个镇都建设垃圾中转站,村村都配备了环卫员。实行月督查考核、季排名通报、年终考评奖惩,建立常态保洁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呈现出水清、地净、庄绿、村美的良好效果。

3 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确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够高 从调研情况来看,村民作为村庄的主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由于生活习惯问题,保护环境意识也不强。

3.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力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3.3 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等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

3.4 规划相对滞后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目前利辛县虽已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与实施意见,但执行规划并不严肃,存在“边干边看边改”的现象,规划没有起到统筹引领作用。同时村庄的规划编制形式比较单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

3.5 建设用地制约 有的中心村存在“两规不合”,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时进一步修编调整。集中新建型中心村,需要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缺少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年度计划指标。

3.6 建设资金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建设资金有限,一方面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总量有限,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吃紧配套投入难。另外,社会筹集资金困难。

4 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为全面完成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16年开始,利辛县在如期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两治理一加强”整治建设、同步推进驻地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到2018年底,力争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的自然村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完善规划编制 依规统筹解决用地 修编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原则,不规划不建设。在规划编制中,要进村入户、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重点把政府的愿望、群众的需求与专家的智慧有机结合,提升规划水平,体现乡村特色。要严禁在规划区外违法占地违法建房、沿路沿线无规划建房,控制违法建设增量,逐步消减存量。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把建设用地指标向集镇、中心村、保留自然村倾斜。加大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增减挂力度,完善增减挂奖补措施,力争新增镇集建设用地指标3.32hm2左右。积极破解建设用地制约瓶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地需求。

4.2 突出产业支撑 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要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产村融合的有效途径,努力形成村美民富的良好格局。要结合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编制乡镇、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镇覆盖面。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中心村为节点,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纽带,推进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注重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探索财政投入到设施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转为村集体资产,以入股分红、固定回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4.3 多方筹资 保障资金需求 从2016年开始,县财政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原则上每年预算不少于2亿元,主要用于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等以奖代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相关农业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信贷支持,通过农业发展银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信贷融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大力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盘活土地资源,采取公开出让建设用地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群众筹资筹劳、村民共建筹集建设资金。

4.4 实施文明创建 实现和谐乡风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加快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要结合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书香村居建设,发挥家风家训、民俗民风、乡规民约的育人化人作用,破除陈规陋习,营造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掘优秀民间文化,传承弘扬本地特色农耕文化,使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4.5 抓好宣传动员 形成共建合力 要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政策,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丽家园。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2)

今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继续以抓点示范为主。在完善上年度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了吴圩镇东大岗、连江镇岳庄、定城镇周庄、炉桥镇盐化新村、藕塘镇大杨新村和张桥镇北张胡等6个中心村为新的示范点。其中东大岗中心村为精品村,岳庄、周庄中心村为特色村,盐化新村、大杨新村和北张胡中心村为达标村。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责任乡镇高度重视示范点建设工作,及时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安排专人驻守工作一线,驻点现场监督施工,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建设,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其中,岳庄、盐化新村进展较快,已完成建设任务80%以上;周庄完成约60%;北张胡、大杨新村和东大岗是新启动的示范点,建设进度较慢,北张胡、大杨新村完成不足30%,东大岗完成了规划和拆迁任务,示范点内主干道基本建成,其他建设基本未动。从调研情况来看,今年的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重视规划引领作用,科学编制示范点发展规划。示范点选点、建设坚持群众意愿和科学规划的有机结合,注重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干群关系顺、干部服务意识强的中心村作为重点示范村;邀请专业规划编制机构和本县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座谈、评估、勘测,坚持从用地规模、人口集聚、服务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编制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符合群众要求,彰显乡村风情和个性特色。特别是在建设规划中,坚持把“原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主导模式,尊重现状格局,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已有农房、基础设施等要素,统一规划实施,力求保持各村特色风貌。

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村庄建设和配套。中心村建设坚持以示范点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安全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河塘清淤等事关民生的工程建设为重点,严格按建设规范、时间节点组织施工;县美好办科学统筹谋划、严格督查调度,指导督促各示范点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建设协同推进,各示范点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连江镇多渠道整合筹措资金对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项目进行全面修建完善,村民住宅及村庄绿化已全部建成,道路、水电、通讯和有线电视等已实现户户通,大戏台和民俗文化馆已完工,体育健身场所、水冲式公厕和便民超市已建成使用,每户卫生改厕及沟塘清淤已全面完成。

三是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为示范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示范点乡镇都编制了美好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土地整治、集中流转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和合作社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数中心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为中心村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了条件,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如连江镇引进的新海岸生态园林、穗园生态种植等农业投资公司建成了15000亩的环岳庄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林下养鹅、龙虾、泥鳅养殖、茭白种植、花卉苗木;吴圩镇示范点精整流转3____亩土地种植特色经济苗木、草莓、水蜜桃和有机水稻等;张桥镇示范点农户已流转土地达76.2%,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生产。

四是保障措施坚实有力,确保示范点建设推进有序。在运行机制上,坚持高位推进、多方联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建设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县美好办和县直机关单位加强工作谋划指导,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各示范点乡镇都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主抓示范点建设;示范点村也组建了村民理事会等,明确工作职责、议事制度等,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深化农美公司管理和运作模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整合项目、农民自筹、社会资助、部门帮扶、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广辟融资渠道,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今年仅县财政投资用于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预计达3000万元。

虽然我县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总体行动较快,力度较大,并取得预期成效。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依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县委、县政府对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广泛的

宣传发动,但是在部分干群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仍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跟自己关系不大,等上级发话,靠上级支持意识较浓,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自然村庄整治,还是长效管理等,镇、村除了上级补助资金外都需投入大量的配套资金。现有镇村经济水平和实力有限,配套不到位,社会资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较少。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仍较分散,而且由于建设项目的申批程序多、流程长,导致专项资金拨付滞后,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是整体进度差距较大。由于各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再加认识不同,推进进度不一、力度也不一,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显,有些村建设进展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吴圩镇东大岗示范点,由于老民居保护建设规划等迟迟不能落实,导致村庄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如不加快推进,势必影响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省市整体验收。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承包地流转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制约了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土地、水面等资源不能很好利用,影响了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发展;一些中心村缺少区位优势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还比较缺乏,短期内发展特色产业十分困难,农业收益低,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乏力。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部分乡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整套自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仅仅依靠村民理事会发挥有限作用,示范点建设明显出现了“三难”,即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等。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理清发展思路。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立足村情,统筹谋划,修订完善村庄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从农村长远发展出发,注重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并注重发挥规划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严格按规划抓整治、搞建设。杜绝规划与建设不一的现象发生,做到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结合各村区位、资源、产业和群众现实需要,实行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与管护,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有特色的示范点。

二要凝聚建设合力,加快建设进度。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激发他们投身建设的热情。要把准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以他们所愿、所想、所盼作为第一出发点,保证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抓好各级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县美好办要对照标准,加强指导,组织学习先进,完善建设成果;各职能部门在抓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要增强协调配合意识;有关乡镇要自觉提高执行力,主动作为,加快工作进度,突出工作重点;县领导要加大调度的频次和力度,实行倒逼机制,强力推进建设进度。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3)

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是人们心中最美乡村的模样。席慕容曾在《乡愁》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美丽乡村,承载着的正是人们割舍不下的乡愁,是可以重拾童年记忆的时空隧道,是让都市人驻足留恋的一方净土。

就资源来说,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红河州建水县团山村、楚雄州永仁县太平地村、保山市隆阳区坡脚村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入选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由我公司(昆明艺嘉旅游)策划、规划的“喊沙傣族特色村”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从江岜沙――最后一个部落”入围贵州10个省级示范性中国传统村落名列等等。

就政策环境来说,2013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同年,云南省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争取到2020年全省美丽乡村达到1万个。同时,云南省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就发展现状来说,自20世纪80年代自发起步以来,云南省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到大力发展阶段。目前云南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6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8个、名村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91家、旅游特色村2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50个、度假村712家、规模以上的乡村旅游接待点4887处、农家乐1万多家,特色民居客栈4000余家。云南乡村旅游呈现出类型多样、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然而,云南乡村旅游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城镇化车轮的碾压下,在很多地方,绿色的原野正在逐渐消失、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不堪、古朴的民风被钢筋水泥阻隔,美丽的生态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云南民族村落较多,但较为分散,凝聚力较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城市规划痕迹过重,同质化严重,以及缺乏产业支撑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国家如此利好的政策,以及云南如此多优越的乡村资源,云南美丽乡村旅游建设该如何科学规划建设,乘风破浪,提速发展?我个人认为“美丽乡村核心在于老百姓脸上无忧无虑、发自内心的笑”,打造美丽乡村要从老百姓出发,在规划和建设上以村落原生态特性为核心,建设老百姓过得舒适,游客愿意留下来的美丽乡村。

针对大多数重建村寨城市规划痕迹过重的问题。目前,“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人畜分离、厨卫入户、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尚未形成,为此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规划遵循当地人文特色。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反过来,又可以推断出“一方人规划一方水土”。如此,“水土养人,人规划水土”就形成了一个自治社会的良性循环;二是规划不能全覆盖。乡村地理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历史的延续性使得在规划时不能一刀切,要符合乡村规律;三是规划要多部门协调。乡村涉及到农业、文物、文化、旅游、国土资源、农田水利,涉及到产业结构、涉及到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不能单独靠一个部门负责;四是规划要符合乡村传统文化,不能拆旧建新使传统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针对乡村规划建设同质化的问题。以“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题”为建设理念,围绕民族特色、农业种植及资源禀赋,已重建完成的村寨进行低成本高标准的提升改造,与还未重建的村寨形成区域一体化,内部差异化协调发展。随着历史的沉淀,每个地方积累了鲜明的地区风格,但是在乡村改造中,这样的地域性差异却越来越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不仅仅要保留这些特征,还需要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元素,进一步形成独具区域性特色的乡村样式。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产业支撑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带动发展,并围绕“传统农业+医疗产业(中药养生)+旅游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带动百姓在重建后依托产业支撑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在乡村旅游产业方面可从这几方面改进:一是提高基本农田使用效率,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为三产打造景观;二是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森林空间发展林下中药、旅游等产业;三是发展旅游,依托乡村环境发展农业乡村旅游;四是通过产业扶贫带动乡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针对乡村规划缺乏空间设计的问题。老井、古树、戏台、庭院、晒场……是多少人童年时光里难以磨灭的记忆,在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乡村元素被时代洪流冲击、磨灭。在乡村旅游和文创的大潮下,站在乡村美学的角度,在传承与复兴乡村的过程中,应该抓住那些空间肌理及生活场景,全面认识乡村空间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真正做到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具体可从几点来做:抓住乡村空间的文化深意,突破城市人的唯“美”主义眼光,充分挖掘乡村空间的功能演变及文化变迁;寻求乡村空间多元化运用,引进西方规划设计观念的同时,运用传统智慧对空间、功能、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把握;抓住乡村中最有特色的点,比如村中古井、老树、老院子、老戏台等元素;以乡村美学考虑人的空间需求,在规划时要从乡村美学的角度整体去考虑乡村空间的整体组合性,以及每一类空间所承载的现代功能性需求与文化需求。

针对乡村规划缺乏乡土味道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首先,突出地域特色。尽量保留原有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原汁原味,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简单地变成城市的微缩版,失去了灵性;其次,保护好传统村落。保留传统村落结构和风情上的差异性,别让“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第三,要做好村庄布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庄布局规划必须要考虑到地域风貌,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坚持规模适度、突出特色、保护生态的原则,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不能让根植于乡村文化背景下的浓浓乡愁无处安放。第四,弘扬民俗文化。注重搜集、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并为其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鲜活的内容,搭建好传播、弘扬民俗文化的新平台,让美丽乡村既有传统村落的古朴风骨,也有现代农村的文明气息,让美丽乡村具有生态之美、装满童年味道而又承载浓浓乡愁,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5日

党的十提出了“美丽中国”伟大构想,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安徽省紧紧围绕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理念,倾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而如今,全省大力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蓝图绘就、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把美好乡村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大好局面。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两层意思: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精神层面的建设,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占领农村市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但有一点我们要明白,建设“美好乡村”,是让乡民过上好日子,对于条件并不是太好的村民,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还有一些村民新建的房屋虽然不符合“美好乡村”的要求,扒掉重新进行改造,这可能有悖于建设“美好乡村”的初衷,建设美好乡村也要量力而行,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否则并有“形象工程”的嫌疑,让人们感觉到并不舒心。

(二)美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第一,内涵范围有差别,一个内涵广泛一些,一个内涵具体一些。新农村建设是长期历史任务,美好乡村建设是现实着眼点。可将美好乡村建设看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工程;第二,针对性有差别,一个针对三农全面问题,一个针对城乡巨大差别。在各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之后,乡村建设过于滞后的局面已经难于为继了;第三,操作主体有差别,一个由中央主导,一个由地方主导。

(三)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

第一,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省委提出要坚持生态立省,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安徽,建设生态安徽必然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安徽省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生态安徽才能在全省真正实现。

第二,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安徽省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应把加快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第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第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培育建设一大批美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第五,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是事关安徽省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总体上看,安徽省农村建设尚处于由点上探索向面上推进的阶段,迫切需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新形势,在更高层面上谋划新举措。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是安徽的基本省情。我们知道,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对于建设美好安徽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同时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在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省文件规定每个县政府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投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但即使这样,对于美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其次就是项目启动资金不足,而项目一旦启动,就需要资金投入。而在村一级,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为了建设美好乡村,多为农村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集资及项目的先期财政拨付。这种先借钱建设,后拿到财政补助后偿还的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已经普遍存在。

(二)缺少全面而可行的规划引领。规划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反映规划的引领作用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二是反映上级领导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三)个别地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美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而现实呢?我们发现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四)土地流转困难和用地指标紧张问题亟待解决。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一方面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法律规定缺乏政策措施配套,两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即现行宅基地无偿使用政策与集体供不出宅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的规定与农户实际有偿取得新宅基地之间的退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资金匮乏,缺少有效的宅基地置换、流转调控手段。在走访中,我们经常听到基层干部诉苦拆迁难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及时供给拆迁户宅基地。

(五)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观念的落后。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些行政村集体经济匮乏,无力出资开展公益事业。村里一事一议,一大部分农民态度消极,认为是集体的事,与个人无关。二是科技培训意识淡薄。部分农民觉得种了多年的地,养了多年的畜禽,有了一定的种植和养殖经验。一些部门进村送科技、送技术,农民参加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发展意识淡薄。部分农民受“小富既满”思想所困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致使发展步伐不快,落后于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四是环境观念淡薄。一些农民陋俗不改,图省事,乱倒垃圾,不爱护花草,破坏了环境。五是文明新风观念淡薄。部分农民农闲时节不去考虑通过其他途径赚钱,而是去打麻将、看小牌,混日子;不讲文明用语,满口污言秽语。

三、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好乡村发展方向。美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绝不能把建设美好乡村理解为建设“世外桃源”。我们要在以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二)注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步伐。要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为准则,坚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规划建设中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建设规划设计不到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合,不得建设,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把美好乡村发展规划与当地乡村建设规划、休闲旅游规划等体系融合,将美好乡村、企业、景点等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网成片,扩大规模,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发展品牌。在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建管并举。美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因此,美好乡村建设中注重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三)注重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美好乡村经济。产业支撑是美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可能“空壳化”。美好乡村建设要落实在经济发展上,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把特色放大。要围绕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与品牌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项目;在规范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对现有与品牌建设不相适应的企业或产业,采取帮助异地搬迁、促使同类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四)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要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另外,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五)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大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全省的美好乡村建设尚属于初始阶段,一些理念还不够成熟,部分实践也处于摸索阶段,力争在今后的实践当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认真汲取全国各地美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将美好乡村建设得更加富饶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xxgk/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5)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6)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7)

二、抓党建、好班子。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治理促平安社区建设。一是要有个好班长。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村主任王丰华21本“村长笔记”记着村民260个心愿 他用生命践行承诺,朴素地记录了王丰华的学习之路、治村之道,从提升百姓素质的烟蒂换盐,到发扬国学经典教育、传承家风家训,入细入微。二是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强化政治引领,切实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以自治为要,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三、活机制、善经营。如安吉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借助创新驱动,用理性的乡村经营模式,唤醒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的感性消费观。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临安区深入推进“新土改”。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保权,将农村死产变为活权、活权变活钱,切实助推农民增收、改变生产生活。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等途径,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安吉县余村办事形成了民主恳谈、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和乡贤评议的议事决策传统,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议事机制(民情回应书)。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余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选择了走美丽经济的转型之路。村民以山林资源入股,村里流转了6000余亩山林,发展林下经济,成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

第二部分:反思不足

一、思想创新不够。因循守旧,不愿创新。小富即安,小绩即满,维持现状,不愿去了解分析新的事物。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局面时,习惯于在"是"与"非"、"行"与"否"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规划意识淡薄。对规划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规划看成是经济建设的“龙头”,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建设,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急功近利的侵占绿地,见缝插屋,规划不当,或不按规划实施,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三、敬业精神不强。纵观我们在干事创业中的情况,乡村干部的敬业精神不强,害怕困难,有绕着走的意识,与浙江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一、科学规划走前头。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要对全乡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明确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体现农村特色。建议把规划作好后,一边建设,一边出去招商。坚持3——5年可或可见成效。

二、村民共建做示范。把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要制订乡村振兴长期规划,每年选定1——2个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试验示范,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乡人大将发挥自身作用、走访选民群众,征集选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建议意见。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8)

Abstract: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s one of the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l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epping into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le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so star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useful results and experience besides having obtained initial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views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s are summarized he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specially about thei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we here provided a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route of development to China on curr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thus enriching the research frui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mode;experienc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1-38(6)

1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特征分析

1.1 英国

1.1.1 城市村庄是联系城乡统筹建设的纽带

自20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居住郊区化持续蔓延,为扭转传统中心城区的破败迹象,欧洲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运动,力图让中产阶层重新回归城市,“城市村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初的倡导者认为,英国城市的建设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具有传统乡村特色的环境特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村庄可以看作联系英国城乡之间的纽带[1]。城市村庄思潮产生初期,在空间建设上强调规模适宜、形式紧凑、密度合理,强调在土地、空间和建筑物混合利用的基础上让不同阶层的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并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乡村环境,让那些不同邻里的人群集合起来,即城市设施布局在城乡最佳融合区域。城市村庄规模一般大致3000-5000人,村庄中心地带布局广场、绿地等开放性空间。

1.1.2 配置适合于乡村居住的规划建设标准

除了在空间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外,英国政府在城乡规划管理领域也非常注重城乡环境公平发展,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的乡村:未来》的《2000年乡村发展白皮书》中,对未来英国乡村的发展进行了描述,那就是“适合居住的、有工作可干的,环境得到保护的、居民社区参与的(乡村)”[2]。针对这个目标制定了相关规划指标:①每个乡村社区要配置若干商店,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②每个乡村社区都应配置邮局、流动图书馆、社区办公室、托儿所等;③教堂是乡村的开放中心,围绕教堂布局其它开放性设施;④现有乡村中小学全部保留,不能合并或者关闭,同时政府给予全额的教学补助;⑤设置公共汽车站牌、紧急救护车、消防车等生命安全设施;⑥过境道路不能穿越乡村,建有标准的乡村道路安全设施。

1.1.3 通过市镇规划发展多样化的乡村经济

英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提高就业率,必须解决乡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然而英国乡村产业发展潜力受交通、信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政府选择环境和区位优良的小城镇作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市镇(Market Town)[3]为大量的农村腹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机会,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产品通过市镇交通枢纽获得进入市场。1996年起英国政府开始研究建设市镇规划标准,围绕乡村零售业发展目标,强调市镇对乡村的引导作用,主张从新鲜地方食品市场、零售和服务中心、公共交通枢纽、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

1.1.4 制定完善的城乡一体发展政策和法规

英国在城乡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密不可分的。一系列的政策都得到很好的实施,如《斯科特报告》(Scott Report)、《中心居民点政策》、《城乡规划法》、《英国绿带政策》、《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等[4]。早在1942年提出的《斯科特报告》就强调乡村保护和发展,着重对乡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挽留乡村人口,注重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严格管理乡村土地利用,保障和满足农业用地的基本需求等[5]。在《斯科特报告》出现以后,英国开始提出了《中心居民点政策》,主张把乡村居民点划分为可以扩张的和不可以扩张的,政府要集中精力发展可以扩张的居民点,类似今日中国的“拆村并点”。1947年英国又颁布了《城乡规划法》着重从城乡土地利用层面控制大城市对乡村地区的无序蔓延。其后一直到1990年,又出台新的《城乡规划法》,但核心内容基本没有变化。1947年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英国又出台了《绿带政策》、《国家公园和进入乡村法》[6],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乡村自然和历史景观,有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1.2 美国

1.2.1 注重分散式乡村居民点的建设

美国乡村居民点地处美国国土面积95%的广袤空间中,从美国城市出发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美国的乡村。虽然美国是世界城市郊区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城乡规划非常注重乡村保护与建设,乡村的大量土地被用作一种战略的安全策略加以农作物种植,而不是用于开发。美国乡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大约7000人左右,全美国的注册农户大约650万人,大约6000万人居住在乡村居民点里。[6]美国乡村居民点建设还非常注重人居环境安全,如每个乡村居民点都有由地方政府委托的污水处理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集中供水水塔、垃圾收集设施、商店、邮局、小企业等,乡村道路是按照村民的自愿性进行随意改造,而不是统一的乡村道路建设标准。

1.2.2 注重相关规划对居民点的管理

总体而言,美国乡村建设相对于英国乡村建设较为随意和自由,但是美国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随便而建的,也是受到相关规划指引的,如《清洁空气法》、《分区规划》、《清洁水法》、《濒危物种法》等,这些法规统领着美国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国的乡村居民点的土地使用是受《分区规划》控制着的,从而减少每一块宅基地的规模和退红,规定中要求尽量降低道路宽度、营建适合步行道路等级,而且乡村住宅也围绕乡村道路进行适当布局[7]。由于美国乡村土地是私有制,因此在利用分区规划做相关建设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意见,进行公众参与;在分区规划中还特别注重对乡村土地使用功能的分区,道路一般被看做是各功能分区的分界线,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通常用来划分居住区和农田,开放空间通常成为农业生产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商业区点缀在居民区中间,组团式的布局模式把乡村居民区和周边的开放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放空间规划建设受《清洁水法》的控制,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具有乡土自然特色的优美乡村。

1.2.3 注重城乡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就着手开始进行城乡规划改革,力图摆脱传统分区规划对乡村土地开发的硬性指导,并积极关注乡村建设。美国联邦农业部就公布了乡村发展的一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发展、乡村设施、乡村住宅、乡村企业、土地开发权等计划。在土地开发权方面,购买开发权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开发权购买程序来保护美国乡村农田[8]。1990年代这项提案在美国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重要农业州新增的保护项目非常盛行。土地开发权价值评估决定了拥有开发权和没有开发权之间的土地市场价格差。相对于传统美国区划,这种方法能较好地保留住大片农田,并给予农场主一定的补偿。同时,美国联邦农业部还专门针对乡村发展提供若干资金支持,如乡村公用设施的资助、乡村道路建设的资助、乡村社会福利等,充足的乡村建设资金是美国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

1.3 德国

1.3.1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德国的规划体系由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以及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等专业领域的规划构成。规划领域主要与政府公共职责密切相关,对主要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一般不编制规划。通常德国的空间发展报告是每4年编一次,在1999年通过的空间规划主要内容涉及乡村建设内容有:①乡村居民点规划:包括乡村居民点的规模及相关商业和服务设施配置情况;②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保护的基本原则;③乡村基础设施规划等。不仅如此,德国还非常注重城乡规划法律法典的系统完善,国家层面有专门的宪法进行保障,联邦和州层面的相关法典,有《建筑法典》、《土地建筑利用条例》、《空间规划法》等。除联邦法律之外,各州享有制定本州空间规划法律的权利[9]。

1.3.2 城乡等值化均衡发展理念

德国的城乡发展经验主要在于其倡导“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并且扎实地付出实践建设[10]。

(1)城乡空间布局的均衡化

德国城乡规划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按照主城区、新(副)城区、小城镇、乡村聚落的等级模式进行合理布局,围绕大城市建设众多小城镇,但是大城市并不拥挤和庞大,大城市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1/3,其余2/3的人口大都分布在小城镇当中。为了防止大城市过度拥挤,大城市周边专门建有不同大小的副中心城镇,这些城镇集聚了功能齐全的相关服务设施,而且有便捷的交通来链接中心城市[11]。在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周边又分布有众多的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的枢纽传导,实现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与乡村聚落的一体化;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强调等值化,在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方面,都比较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建设,尤其注重设施一体化、生活水平的均衡化建设。宪法保障德国公民,无论乡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应享有在选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没有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异,从而使得德国乡村和城市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和大城市并无多大差别。

(2)土地发展的规模合作化

德国在乡村土地利用与开发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稳定发展。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农业法案》、《土地整理法》[11],允许城乡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规划调整零星小地块并集中连片,从而使得原本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小农场变为规模化农场,既盘活了土地资本,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为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地方政府通过信贷和补贴方式鼓励小地块土地所有者进行土地置换买卖,实现土地自由流通,促进德国农场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67年德国又多次修改了《合作社法》,通过合作社的建设实现德国农业的购销合作、流通合作、生产合作、资金合作 [12]。德国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通过分红和资源共享获得较高农业经济利润,从而推动农业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形成了“地区合作联盟”,农业合作组织已经达到了3500多家,大部分农民成为合作联盟的成员分子。

(3)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德国非常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表现在农业用地结构上。德国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规划上,往往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如畜牧业、小麦、玉米、大麦、牧草、葡萄等种植业,这些种植业不仅满足当地的需求,还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属于高效优质类型的农业产业。在整个德国乡村农产品当中,初级产品占据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国际农业市场需求以及迎合国际贸易政策调整而种植的相关农产品[13]。在德国的巴福利亚州,大约有75%左右的村镇都布局有乡镇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和规模化农业经营为主。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镶嵌一些乡镇企业,成为德国村镇产业发展的特色。为了积极带动就业,当地还特别专门开辟一些景观优美的村镇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从而壮大村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目标[14]。

1.4 韩国

1.4.1 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在韩国的城乡统筹劳动力转移模式当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14]:

(1)建立工业区人口集聚区:20世纪60年以来,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的工业区,有的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的分布在部分村镇当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韩国已建立各类工业园区达50多个,这些工业园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集聚节点,对韩国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集聚带动的作用。

(2)规模经济助推人口集聚:早期发展工业园区大部分是较小规模的园区,为了实现更大经济带动效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施了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五年发展计划,韩国政府在政策、资金、产业引导等方面针对乡镇企业园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规模化的经济形式,从而壮大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工业区在城乡统筹中的带动作用。

1.4.2 依托“新村运动”统筹城乡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特征,加上当时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发展出现衰退的迹象。为此,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着手开始“新村建设运动”,重点解决乡村社会发展问题,并实施五年发展计划,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试点的重点,并进行一系列农业开发项目。政府提高资金和对口保障支援,有条件的乡村进行自主开发,通过新乡村建设,实现“政府+农业+企业+工厂+学校+城市+……”为一体的新村建设活动,从而促进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农民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民获得了启蒙教育,农民更加自信自己赖以生存的乡村的发展价值,更加自发地融入建设新乡村的运动当中[13]。新村运动对乡村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韩国的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乡村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4.3 实行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保障

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当中,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乡村居民养老、健康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救济、社会福利分红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不存在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而是相统一的[15]。在韩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社会保险则是最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韩国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实现了农民基本利益的全保障,“国民年金”扩大覆盖面到农村、农民和渔民范围之内,对65岁以上的老人无偿提供土地补助,从而置换闲置农地,既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还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障利益来保障社会公平;医疗保险则有专门的《医疗保险法》,并通过自愿性保险,较早在农村进行试点,使得大部分农民能够获得保险的收益。除了在社会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城乡规划建设技术规范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确保韩国农村建设具有统一的规范和规定。如为提高乡村环境,相关规定要求针对乡村环境应改善农村排污系统、卫生系统、提供公共浴池、公用水井、道路兴修与扩展、灌溉工程和水坝修建、统一进行房屋屋顶改造、房屋维修和乡村重建等,从而切实保障每个村庄的发展权益。

2 中西城乡统筹发展的比较性分析

2.1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2.1.1 城乡统筹编制技术

目前国内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学者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由单一的层次分析法逐渐转向客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综合应用,评价模型逐渐多元化、科学化。在城镇体系之间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上,注重空间发展绩效的系统定量化研究,城乡指标体系的制定综合考虑整个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区影响因素的不同。

2.1.2 城乡统筹动力机制

国内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基于不同地域导向下,从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关注,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今后应主要加强对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空间因素的分析和关注,如城乡间历史文化的联系、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意向等,重视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基础性因素研究。

2.1.3 城乡统筹空间模式

目前大部分地区所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相对来说都具有典型特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农村全面发展模式和城市带动发展模式,对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今后应转变城市的优先发展和农村的自我发展的传统发展意识,重视城乡联系对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模式和动力促进的影响,遵循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1.4 城乡统筹实施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者从乡村城镇化、文化整合、城乡信息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制度等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途径,有利于指导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即所谓的地域导向下的城乡统筹模式。今后实施途径应强化宏观、中观、微观实施策略的结合,注重对不同类型区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研究,尤其针对山地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的研究,根据地域特色,提高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

2.2 中外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经验分析

通过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和国内关于城乡统筹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发现,自城市和乡村诞生以来,城乡关系问题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城乡问题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话题,各国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模式和特征也是存在差别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之处:

(1)城乡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或就乡村论乡村。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发展必须要有适当的发展规模,城市不可无序蔓延扩张侵占乡村领域,城市应有适当合理的控制范围。乡村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乡村基础设施上着手,还应考虑如何借用城市发展的活力来激活乡村发展的潜力,同时应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适宜的控制指标来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

(2)应建立完善、系统的城乡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基础,支持农村快速发展。如果仅仅靠规划建设,而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所有的蓝图到最后只能是一张空头口票,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发达国家都建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从区域到乡村规划设计都有相对成熟的规划体系来支撑,并有相应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保障执行,从而保证战略规划的最终实现。

(3)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当中,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都比较注重对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创造具有广域开放尺度的乡村开放空间景观是欧美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这不仅塑造了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也为永续的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保障,相对于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的乡村城市化建设趋势而言,具有值得深思和借鉴之处。

总之,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课题,针对中国城乡建设模式的探索,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经验。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明显,那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索,从而创新世界城乡发展的中国典范。

参考文献:

[1]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叶齐茂.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own and Country: Urban Design Campaign[R].Londo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4.

[4] 佚名.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EB/OL]. (2012-08-11)[2010-1-09] http://: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1543.

[5] 杨小鹏.英国的绿带政策及对我国城市绿带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1).

[6] 叶齐茂.美国的乡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8,(9):74-75.

[7] 朱晨,岳岚.美国都市空间蔓延中的城乡冲突与统筹[J].城市问题,2006,(8):87-92.

[8] 黄河新闻网.借鉴德国城市化理念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EB/OL]. (2012-09-11)[2010-11-04]http:///comment/comment_content/2010-11/04/content_692197_2.htm.

[9] 周季钢,阳炆杉.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EB/OL]. (2012-10-11)[2011-09-09]:http:///20110909.shtml.

[10] Tang, W. and H. Chung. “Urban-rural transition in China: beyond the Desakota model”, in China's Regions, Polity, and Economy: A Study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M]. ed. S.Li and W.Ta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 Press.2000:309-350.

[11] 易鑫.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1-16.

[12] Richard T.T.Forman.Land Mosaics[M].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0-40.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9)

1、引言

早在几年前党中央就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新政策,党的十报告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试点中逐步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美丽乡村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2、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建设当代新农村的重要策略。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使农村具有美丽外壳,还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2.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线的城镇化推程。党的十报告对新型城镇化推进做出了重要部署。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扩大内需、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第二,城乡融合、统筹,文明和谐发展;第三,建设和谐、生态、环保的新型城镇。乡村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并且基本未受到任何工业污染,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要充分运用村落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的条件,进行有风格和特色的建设,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规划不单单指完善环境、建立景观带、视觉村,除了合理规划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环境之外,还应统筹乡村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规划发展。新乡村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建设等等都要统一规划发展,以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需求。

2.3 二者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传统的经济带动全面的发展理念,改变农村发展内涵,消除日渐增大的城乡差距,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单元,为城镇化建设做准备。

3、美丽乡村规划方向

新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精神文明,提高农民自身的幸福指数。

3.1 点亮居民住宅特色,营造建筑群的整体性

居民住宅的景观提升也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保证房屋建筑质量外,还应在建筑群布局的合理性、外观的整体性上保有自身的特色。民居风貌直接决定了乡村的外在形象,给人以第一直观的印象。居民住宅应与当地的生活习惯、自然环境、文化氛围融为一体,技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彰显美丽新乡村的风貌。

3.2 合理产业布局,营造产业集成模式

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是规划发展方向的头一步,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以乡村为基础,发掘农业与其他产业特点,合理规划,实现“一村一景”的独立特色。乡村景观的美丽与否与产业布局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不能制造孤立的、形式上的“景观”,要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实际生产生活,通过土地的流转进行土地整合,营造集约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模式。

3.3 重视环卫治理,营造健康美丽环境

只有健康才有美丽,所以美丽乡村的卫生环境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乡村环境卫生的建设、治理、长效保持清洁和维护的机制、专项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例如: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清洁、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和定点清运、专管人员的流动监督、居民卫生保持的宣传。通过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整治,为美丽乡村营造健康、舒适、放心的宜居生活。

3.4 倡导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生活

国家十分关注乡村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大力度的投入乡村文化事业。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标志着一个新兴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的效果。所谓乡村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凸显出本乡本土的人文特色和风俗习惯,例如:少数民族风俗、文化遗产等。在宣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村民从自身文化感受和熏陶中获得乡村集体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3.5 回归大自然,营造天然、淳朴的生态美

多数乡村都独立的坐落于山、水、平原之间,与诸多自然因素融为一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乡村间极少有工业污染,纯天然生长,无增长激素等。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必要立足于本身的自然风光和地理条件之上,营造有特色、有品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环境。

4、美丽乡村的新规划理念

4.1 以村民为主题的民主规划理念,构建新型乡村的规划模式

可以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官民一体”模式,由政府与村民共同规划和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模式。主要实施的方式是:首先,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之前,用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点子、新办法,从村民的需求和愿望出发,满足村民为主要目的,实现以村民为主体的规划模式;其次,规划部门应该了解和掌握该乡村的宗族管理情况,土地、房屋产权、使用权等权责归属关系,避免出现各种纠纷问题。

4.2 坚持边规划边重视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规划理念

我国各地区的村民和村干部,都存有一定思想误区,认为传统建筑已经过时或者落后。规划者在实际规划乡村发展过程中,为顺应民意,拆除传统建筑,根据现代风格建造新住房,与此同时,建造新住宅用房比修缮传统旧房子省力省时,很多规划者都为减少麻烦,拆除了老式住房。乡村规划者应该把老住房当作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规划乡村发展过程中转变以往的规划理念,保留价值较高的传统老建筑,进而体系乡村文化传承。

5、美丽乡村理念下的永联村产业集中发展实例

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党中央倡导的美丽乡村理念下积极发展自身,并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其中以产业发展型最为常见也最见成效,比较典型为苏南模式下的“江苏省张家长是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村办轧钢厂,年产量达800万吨。2013年利税18.7亿元,销售收入355亿元。90年代村企分离,企业获得25%的永钢股份,永联村每人每年可净获7000元的福利,而且20%的村民都是永钢集团的员工。解决村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村党委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卫生、娱乐、餐饮、租房等服务业,进一步深化了村镇城市化的程度。在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的后,继续反哺农业,又建立数个农业企业。2000年村里投资组建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耕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再一次成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人均收入的一大支柱,同时又成为村里和钢厂减少污染,绿化环境的绿色屏障。现如今永联村 又在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同时发展旅游业,形成农耕文化园五大基地,重视张家港唯一的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苗木公司和文化园的土地流转为村民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永联村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随之改善产业结构、解决村民就业、优化生态环境等措施真正为村民造了福、谋了利。

6、结束语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工作不仅要含有美好村庄外在工作,还要利用美好村貌村容,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与生活品质,进而为培养现代化农民,建设现代化农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美丽乡村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者在规划美丽乡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构建一体化的规划形式,引导乡村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光考,陈淑惠.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9).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10)

引言

美丽乡村是我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综合、全面统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农村拥有美丽的外壳,更为主要的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呢?

1、美丽乡村的概念和内涵

第一,尊重自然,创建生态美。村落一般产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集多种自然因素为一体,包括山、水、宅、田、植物等。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且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小。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条件,做到有特色、有风格、有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第二,重视卫生整治,创造环境美。卫生整治工作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村庄环境卫生的清洁、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有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保洁、对村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并有专人定时定点将垃圾进行清运等。通过卫生整治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合理规划住房建设,创造建筑美。住房是乡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住房建筑布局合理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村民的空间感受和村庄的外在形象。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十分注重住房建设的规划,做到与当地的文化、现状相协调,并凸显出地方特色。

第四,合理设置产业布局,创造生活美。生活离不开生产,而乡村景观又是乡村生活的外在体现,乡村景观和产业布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若乡村景观脱离生产,则成为一种“空洞”的景观。因此,在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时,应立足于实际生活,善于利用土地流转进行土地整合,以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

第五,宣扬传统文化,创造地方美。国家近年来十分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并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总结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凸显乡土特色习俗,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等。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对自身文化感受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2、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理念

2.1坚持规划先行且保护传统建筑

目前,村民的审美意识不强,仍需规划的正确引导。笔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不少村民甚至包括村干部都对村中新建的洋楼钟爱有加,认为这是高端、洋气的,却对本地传统的民居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过时、落后的。显然村民们表达的意愿是更希望住上钢筋水泥的洋楼,拆旧换新,老百姓觉得这是好买卖。而作为规划者,按统一风格拆旧建新,既能够体现出对村民意愿的尊重,也能够体现整体美,修缮一座老房子往往比建新房子费时费力,吃力又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拆除老房子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在近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城市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旧有的城市格局、传统建筑却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试问当这些充满情怀的一街一巷逐渐离去时,还凭什么为我们是有着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自豪?乡村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却幸运地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守护这样一座传统文化最后的宝库,防止乡村重蹈城市建设的覆辙,是每一个传统乡村规划都应秉持的理念,也是美丽乡村中美丽的主要彰显。将有传统价值的老房子从新村中拆除,等于人没了灵魂,不是美丽乡村;新房建得整齐划一,光鲜现代,只能算是新区新村,也不能算是美丽乡村。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性保护,对老房子进行登记造册,发掘其文化价值,保护其原有结构及外观,这才是美丽乡村,也是本规划项目的重要理念。

2.2创造“官民一体”的乡村规划新模式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还暂时无法直接跨越到“民主导”的阶段,但此次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多次强调规划的龙头作用,可以看到政府正试图以规划者作为与村民间的协调方,将过去传统的“官主导”逐渐过渡到“官民一体”的新村建设方式所作的努力。所以应该以政府牵头,规划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模式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模式。“官民一体”的规划理念在本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前期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全面了解村民们对于村庄建设和住房建设的意见及想法,真正从村民的角度解决村民的切实需求,满足村民的基本需要。二是乡村往往偏重于宗族管理的人事制度,因此很容易会出现产权不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往往规划者在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下就先行规划,导致最终的规划图纸成了一纸空文,难以实施。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规划设计好美丽乡村,建设好乡村家园,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1)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实事求是,随着城镇化和旧村改造,或整村拆除,或拆改结合,逐渐转变为城市新社区。(2)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特别是东北、河南等产粮大省,一定要加大基本设施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机械化农业,解放劳动力。自上而下各级领导部门应从加大田间道路、粮食收割再处理机械设备推广等方面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美丽乡村名称制度,统一管理机构,各个部门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4)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不相互推诿,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建设政策,确保不给基层部门、老百姓带来麻烦。(5)确保粮食种植安全,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风险,保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农用机械普及推广工作,减轻农民劳动压力,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管理方面,要确保“建设一处,服务一处”不搞面子工程,让国家投资落到实处,让基层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政策的好处,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且做到不荒废、不浪费。(7)统一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农用薄膜等,既降低了因分散处理造成的处理难度,又因为集中处理可以引进专门废除设备而提高了处理能力。(8)建立生态农业,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既可以减少农用化肥的过量食用,又可以减少养殖排污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农作物使用有机肥既可以降低投资又可以提高农作物质量,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养殖业,这样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又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9)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飞跃,但与此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社会问题又广遭诟病,所以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势在必行。

结语

总之,美丽乡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其本质不仅仅是村庄的美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规划者必须调整好角色,把自己作为政府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甚至应该淡化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帮助村民进入到建设自我家园的角色中来,因为村民才是乡村能够不断发展和持续的能量之源。规划者应该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去了解村民们的生活,而在于通过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为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打好基础,建设一个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篇(11)

二、工作思路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根本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24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抓点示范,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到2016年,全区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四、实施内容

1、编制规划方案。以镇街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筛选确定编写若干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以镇街为单位,对已被列为年度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村,编制示范村产业建设项目书。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将所有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倾斜。同时,建立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项目库,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3、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八项农业生态经济工程(即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物种子工程、畜牧业、渔业、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经济工程)。同时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经济和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推进农村节能工作,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农村路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以及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线成片整治;协同开展村庄绿化,村居绿化率达到40%以上。协同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套、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实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

5、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实施“451”工程,围绕全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乡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着力打造江南田园和山乡独有的“青山、绿水、梯田、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7、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统筹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受训农民不仅仅只是种、养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将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