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染织艺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2 04:37:40

染织艺术论文

染织艺术论文篇(1)

现代的染色艺术,是把以往用于纺织品图案的印、染色技术提取出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加以利用,它以现代视觉语言,全力追求画面的简洁效果和清新魅力,并努力表现隐藏于画面之中的民族之魂和作者的个性情怀。有资料显示,从人类开始装饰自身的时候起,染色艺术就诞生了。其中有起源于印度的蜡染,也有发源于我国而后又在唐代传入日本的蜡染织物。然而,把染色艺术发展到如此面貌崭新和艺术高度的却是日本。自明治以来,从为海外万国博览会制作壁挂及其它纪念性作品,染色艺术已经和油画、版画、日本画等其它绘画艺术一样,广泛得到政府的支持、专家的认可和广大国民的喜爱,从而确定了它在美术领域的独立地位,成为国民喜闻乐见的新的美术形式。

染色艺术,重在染色。有些作品对厚重古雅的色调有所追求,强调蓝、茶、黄、黑等天然染料朴素之美,有的则有效地运用了化学染料那种明快、鲜亮的色彩魅力,使作品富有强烈的现代感。总之,作者把色彩作为情感的抒发与寄托。造型上虽然也有写实的,但却能跳出传统写实的理念和模式,把简洁的块面运用和理性的画面构造作为叙述语言。有的画面构成气势雄浑,极有震撼力,有的作品造型虽然近乎于刻板,然而涌动着一种激情与风骨。那种显著的色调构成和构图的多样化,对于不同景物和事物的解读力,高度的概括性,造型的装饰性,到位的造型力,具体和抽象的和谐,使染色艺术的风格独树一帜,富有极强的艺术个性和感染力。

我们强烈地感到,在现代化达到相当程度的日本,一方面大量输入西方现代技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同时,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珍爱和强烈需求,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这并非偶然。由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成了高效率、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随着民众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惯上的欧化,对美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总是渴望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享受。基于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日本染织作家们,立志克服过去手艺人的匠气,而以现代染织造型作家的姿态登场,作品日趋文化性。也顺应时代要求,直面现代艺术,创作了不少具有民族情感和个性强烈的染织作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屏风画,在传统器物上表现现代美。还有作为室内装饰的壁画、壁挂或横额,多以表现风俗民情为内容。一些颇具地域色彩的民艺品,也都是运用了蜡染及友禅染、红型染及型染画等手法制作成的艺术欣赏品,风格粗犷、单纯大方,感情热烈、真诚奔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聪慧和对美的独特见解。看了这些作品,使人一目了然而回味无穷。另一方面,还有结合现代建筑,如宾馆、美术馆、博物馆、会议中心等人群集聚的场所,制作的现代纤维作品都极为鲜明地体现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色,给人以时代感和材质美的享受,与现代人的生活气氛和建筑环境十分协调。

这些艺术品,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和对外贸易方面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获奖作品成为当代日本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被收藏于国立美术馆。有几位染织作家(染色艺术家和纤维艺术家)已被国家指定为“人间国宝”(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这些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掘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艺术性探索,努力开拓着新的创作途径。近年来,配合现代建筑艺术,染色艺术和纤维艺术在室内装饰中,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因此,艺术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实一些传统染色技法,如蜡染、绞染等,据历史考证,几乎都是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而后又有了很大发展。在日本久负盛名的“西阵织”丝织艺术品及其技术,就是随着我们的祖先秦人带到了日本的京都,现代染织作家又将其发展为可以与雕刻艺术相媲美的艺术;还有我国染色中的蓝染,传入日本的冲绳岛以后,被发展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红型染,日后几十年中,被当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已故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芹泽圭介先生研究创新为颇具艺术特色的“型染画”,为当代日本染色艺术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这些本来都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没有应有的重视和继承,有些甚至将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我们有责任呼吁,如果再不及时抢救,将会造成我们在经济上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艺术上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尽快地把这一事业重视起来,就会大大有益于我们挖掘、研究、整理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包括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这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艺术品的文化品质,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无疑对开拓我国纤维艺术和染色艺术,繁荣我国美术创作,将历史性地起到奠基作用。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由于日本很早就注意了民俗学这一学科,对民族艺术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近代日本思想家柳宗悦的民艺运动,到大阪、仓敷等城市的民艺馆以及大阪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大大激发了日本人民珍惜民族遗产和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欲望。好多艺术家努力成为学者型的艺术家,除广泛学习民族文化外,陶艺家研究多种釉的结合,染织作家研究色的化学反应。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现代特质的艺术家。包括日本画画家和现代雕塑家,他们极为重视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品不论在表现手段与艺术风格上都有相当的创新性,使当代日本美术事业的发展为世界注目。

日本的纤维艺术和染色艺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脱颖而出,也得力于独特的创新教育。其特点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极力反对模仿,重视艺术创造,培养重点是,在探索和发展的气氛中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所以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既有颇具实力的教授讲造型基础,也经常聘请活跃在艺术界的先锋艺术家讲艺术论,以此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质。

染织艺术论文篇(2)

“培养21世纪复合型染织设计人才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复合型”的理解田青老师认为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理解。宏观而言,复合型是指所培养的染织设计人才,要具备国际性、可持续性与民族文化性兼融的设计眼光、设计理念;微观而言,复合型是指所培养的染织设计人才,要具备很高的设计理论水平、很强的设计刨新能力、很快的市场适应灵性、很宽的生产工艺经验。

田教授带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设计的教学团队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教学理念上强调系统性、综合性、互动性与国际性、文化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高度融合;教学体系上将课堂实践、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市场调研、科技创新等融为一体,形成综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将以往设计教学重视视觉效果,改进为设计教学重视企业产品设计与生活用品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

染织专业是需要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教学实验室从2001年到2010年,经过10年的建设目前达到了全国艺术院校第一的状态。既有传统的手工印染设备,手工编织设备,也有工业生产型的机织、针织、梭织设备,还有现代化数码染织设备,成为国际化的高水平、高科技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教室。学生在实验室随时可以进行感兴趣的实验课题,环境舒适。在染色实验室里学生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人数一直很少,每个专业只有10人左右,从未扩招,学生少老师多,实验室不存在排不开的现象,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艺术+技术+文化+国际

田教授介绍,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具体策划并组织了国际纤维艺术展与学术研讨、国际拼布艺术展与理论研讨,并组织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设计大赛,国外设计展以及专业考察。

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积淀性,解决中国现代染织设计的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组织教师与学生利用每年暑期5周、寒假2周的时间一同进行文化考察,零距离深入了解中国民族传统的染织服装设计的精华,脚步遍及广西、贵州、云南等的少数民族。

染织艺术论文篇(3)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主要应用范围:(1)特殊服装的保温隔热材料:军服、特种工作服等;(2)常规服装:内衣、衬衣、绒衣裤、运动服和滑雪衫等;(3)家用纺织品:被褥、床单、枕头、沙发面料、靠枕等。

例如,大和化学工业向纺织助剂市场推出了新开发的以高级脂肪族炭化氢为主要成分的微胶囊调温剂系列产品PrethermoC 25和PrethermoC 31。PrethermoC 25在 25 ℃时发生固态到液态或相反的物理变化;Prethermo C 31则在 31 ℃。以PrethermoC 25为例:当温度达相变温度 25 ℃时,PrethermoC 25开始发生相变,通过吸收或放出潜热以有效控制面料温度,不使温度发生急变。经PrethermoC 25整理的面料,即使环境温度突然发生冷热变化,面料表面的温度也不会发生急变。PrethermoC 25的相变材料,在外界温度升至相变温度时,逐步由固体变成液体,吸收外界热量,作为潜能贮存;一旦外界温度降低,逐步固体化,放出潜能,对面料表面的温度升降起缓冲作用。

PrethermoC系列蓄热微胶囊可用于丝绸之外的,特别适合内衣、床上用品和工作服等纺织面料的整理加工。但是用于羊毛整理时由于羊毛本身持有热量,因此PrethermoC 25和PrethermoC 31的效果有可能不太显著。

一般在后整理过程中采用浸轧法处理。经整理的纺织品的表面,保温性稳定,温度适宜,令人体感觉舒适。附着量因织物克重而异,一般基准为 10 ~ 20 g/m2。建议使用相配套的粘合剂,可提高整理产品效果的持久性。由于PrethermoC系列的微胶囊直径小于纤维,因此用轧辊轧液处理不会碾碎微胶囊,更不可能出现由微胶囊破裂而导致洗涤时出现油渍或相变材料的流出现象。

蓄热微胶囊整理方法:用浸渍法对织物进行整理,即通过粘合剂使微胶囊固着在织物纤维表面。工艺处方为:PrethermoC,80 ~ 100 g/L;Ficoat粘合,30 ~ 50 g/L;二浸二轧,轧余率 100%;烘干温度 120 ℃;焙烘温度 170 ℃。

2数码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增深剂

数码喷墨印花相对于传统纺织印花有如下优点:

(1)数码喷墨印花属于绿色环保生产方式,无需制版,不用调制色浆,按需使用染料。

(2)数码印花系统与同等产值的数码印花技术和传统印花工艺相比,耗电量下降 50%,耗水量下降 30%,染料使用量下降 30%,可使污水处理成本下降 30%。总体工艺污染度下降 90%。

数码喷墨活性染料印花流程如下:

坯布预检 织物前处理 印前烘干平幅打卷 印前复检 喷墨印花 印后烘干 汽蒸 水洗 皂洗 水洗 定形烘干 成品检验。

数码印花设备快速发展的同时,数码活性印花染料墨水在性能上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印制深色时用墨量很大,图案得色深度往往仍难以满足客户要求,而且进性染料墨水价格昂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码印花技术的应用发展。针对此问题,摩耶公司开发了可提高用于喷墨印花活性染料油墨增深效果的预处理剂COUPLER C 70,仅需添加在棉、人纤织物前处理上浆工作液中,使用非常方便。

COUPLER C 70可提高棉、人纤的喷印得色量,不影响浆料的粘附性,不会引起染料印花油墨渗色现象。同时浆料具有很好的皂洗、水洗除净性。

在海藻酸钠中未添加(图 1(a))与添加(图 1(b))COUPLER C 70进行前处理后的上色率比较,可以看出,与仅用海藻酸纳处理结果相比,在海藻酸纳中添加特殊前处理剂COUPLER C 70进行处理的织物其颜色明显增深。

该产品的应用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印花成本,减少了印花后处理废水的排放量,无疑将有助于推动数码喷墨活性印花工艺技术的向前发展。

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要消耗很多的能源和物资,边发展边减排,与先发展后减排的发达国家一起转为低碳经济,无疑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旦“碳”关税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我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将受到更大的压力,产品出口将遭受严重的“碳关壁垒”。

国家主席曾在最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确保全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实现。

所以,我国纺织印染企业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绿色生态纺织品的进程将刻不容缓。

(1)要通过必要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推动企业进行ISO 14001标准工作的认证。各印染企业高耗低产的传统工艺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和取消,对个别达标无望的印染企业予以关闭。企业要能够通过清洁生产的审计,使环境治理目标得到实现,就必须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实行控制,从工艺优化、能源消耗、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予以落实,选择最合理的方法、技术、设备进行生产。

(2)实行低“碳”产品认证。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表示该类产品对减少“碳”排放、维护气候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建立一个以消费者选择为导向的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因此,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采用环保材料与工艺,在工艺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减少对“碳”的排放,才是印染企业树立起社会责任形象,在竞争日益激烈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范雪荣. 酶在棉织物染整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A]. 传化杯第七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423.

[2] 王圣杰、万众,等. 棉针织物冷轧堆节能前处理工艺实践[A]. 第22届全国针织染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193,196.

[3] 从建华,吴少新,朱泉,等. 节能降耗低温练漂剂的工艺应用研究[A]. 第21次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发展研讨会[C]. 2008.

[4] 陈荣圻. 绿色染化料的开发和应用[EB/OL].. 中国服装网,2006 02 14.

[5] 李朴素,刘培明. 调整染色工艺节能增效[EB/OL]. 印染在线,200910 30.

[6] 丁留其. 涤锦珊瑚绒染整工艺优化[A].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2010年印染学术年会论文[C]. 2010.

[7] 周光勇,高光东,杨澄宇,等. 棉针织坯布的色媒体无盐无碱活性染料染色工艺[A]. 第22届全国针织染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160 164.

[8] 黄其智. 涤棉混纺针织物节能生产新工艺[J]. 针织工业,2010(1):47 48.

染织艺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染织艺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S193.2;TQ041+.8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Progress on Ancient Natural Dye Materials of China

Abstract: This review was based on the study of historic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relics related to ancient Chinese textile dyeing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ber mater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natural dyes were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properties of the natural dyes were discussed. Some novel dye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natural dyes were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 natural dye; dyeing technology; textile history; phytochemistry

中国的染色工艺历史悠久,声誉极高。其中丝绸染色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已处于萌芽时期,经过夏、商至周代,已经发展成专业。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形成织染、染整和染料工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

由于纺织、染整材料和传承载体 ―― 文字以及纺织品的局限性、易损性,历代对于纺织及相关工艺技术的文献均缺少工艺与技术细节,没有特征性指标,不进行科学试验验证则很难将文献作为古代染整工艺与材料的依据和技术支持。因此,对古代染整工艺技术与天然染整材料的科学整理、归纳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对我国古代植物染料、染整工艺和技术进行初步总结,探讨其工业价值,将现代研究中天然染料的新技术加以总结归纳,展望天然染料的应用发展趋势。

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人类已对装饰性石珠和编织物染色。商周时期,中国可查证染草有蓝草、茜草、紫草、荩草、皂斗等,并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春秋战国草染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秦汉以来,随着植物染料应用增多,出现专门种植染草,并以此为业的农户。南北朝时期,植物染料的制备已经很完备,可存储供常年使用。明清两代,染料植物的种植、制备工艺,印染、染整技术等方面均达到鼎盛时期。

近代以来,按基本科学规范记载的天然染整材料达700余种,目前仅极少数存有工艺和使用方法的记载,能够直接重现的织染工艺和纺织精品极少。 1.1 传统染整技术中涉及的主要天然染料

中国古代文献有效记载的天然染整工艺技术与染料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植物源天然染料

常见的植物源天然染料有茜草、红花、冬青、栀子和黄连。传统染整技术中有文献记载,但不常见的植物源天然染料,按色素存在的器官分类如下(括号内为可染色)。花:番红花(红)、栾树(红)等;木:紫檀(红紫)、黄栌(黄)、黄檗(黄)、柘树(黄)等;叶:丝瓜(绿)、乌桕(黑)、茶(黑或褐)、紫草(紫)、荩草(黄)等;茎:虎杖(赤);鼠尾草(黑)、黄荆(黑或褐);根:薯莨(黑)、地黄(黄)、郁金(黄)等。另有如黑豆(黑),色素积存于果实,芰(黑)、麻栎(黑),色素积存于果壳,麒麟竭(赤褐色),色素积存于树脂中,不一一列举。

(2)矿物源天然染料

矿物性染料是将有色矿物研磨成细粒后制成的染料,多数应为颜料,古代称其为石染。代表品种有朱砂、赭石、孔雀石和白云母等。传统染整技术中采用的矿物源天然染料如表 1 所示。

(3)动物源天然染料

动物性染料文献仅记载了贝紫、虫胶、骨白、蜃灰、胭脂虫红和螺紫等。最常用的是五倍子(至今仍广泛用于染色和媒染)。唐代以前,紫色属下层社会的主要服饰色,而现代对紫色的重现性研究结果表明,紫色的织染成本和技术要求多较其它颜色高,意味着当时的动物源天然染料和染整技术可能已经失传。

1.2 中国传统染整技术中的天然助染剂

(1)动物源天然助染剂(表 2)

天然助染剂主要有用于调节pH值、氧化还原电位、络合媒染、鞣化蛋白质、制备铵矾等。

(2)植物源天然助染剂

植物源天然助染剂主要用于调节pH值(乌梅、发酵粟米浆、草木灰、稻草灰等)、固色(栗子壳、石榴皮、核桃壳、绿豆粉、糯米粉、松脂、生漆等)、防止织物腐烂(黄花蒿等);其中多种天然助染剂兼有媒染、浸提、浸油等效果,并能在染整中灵活应用。

(3)矿物源天然助染剂(表 3)

中国古代炼丹术基础使矿物源天然助染剂的实际应用已达很高的水平,与现代织染工艺技术等的差异不太大。表3 中很多助剂至今仍然是纺织工业和印染业的重要助剂。

2 天然染整应用工艺技术的创新

天然染料工艺在很长时间中仍停留在复制和重现古代工艺的阶段,且天然染料在着色牢度、上染率方面尚亚于合成染料,导致了天然染料技艺长期发展迟缓。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解决传统工艺技术所难以解决和发现的问题。目前,天然染整工艺技术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天然染料的提取纯化与改性

历史上的天然染整多只经过粗略的提取或纯化,现代天然染整染料多采用经过更为复杂的提取或纯化工艺,采用现代天然染料和色素的提取纯化方法,主要有溶剂法、水蒸汽蒸馏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和酶法萃取法等。

2.2 天然染料染整工艺创新

天然染料染色的鲜艳度不高,色相不齐,耐水洗、耐气候牢度偏差,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染料结构和染色工艺技术所决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工业上已开发出媒介染色法、生物酶染色法、超声波和微波染色法及纤维改性染色法等染色方法。

2.2.1 媒介染色工艺的运用

天然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低、色牢度差。针对这一问题,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媒染剂,提高天然染料与纤维的亲和力,同时对于染料色相也有一定控制作用。目前,除采用过去常用的天然染料染整媒染剂 ―― 硫酸铝钾、重铬酸钾、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等外,已开发多种新的媒染剂和工艺。

Samanta等详细研究了媒染剂种类、方法对不同纤维材料染色性能的影响,而韩晓俊等则主要将天然染料用于羊毛染色。采用媒染与否的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媒染剂单独、混合应用可扩展色相,对明度、彩度、天然染料的上染率均有作用,但是羊毛纤维的有色牢度不理想。林细娇等引入稀土-柠檬酸络合物作为媒染剂,由于稀土有吸附性,色牢度有明显提高。杨蓉等将稀土作为媒染剂,应用在天然染料真丝染色中,上染百分率和表观得色深度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还提高了织物的匀染性。Zheng等还将氯化稀土作为媒染剂,用于纯麻织物天然染料的染色。目前,开发新型、环保媒染剂也是天然染料染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2.2.2 酶促染色法

酶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生物活性织染助剂。在现代纺织工艺上生物酶的主要应用在天然纤维的前处理加工,消解杂质和织物后整理,改善成品的外观、手感等。Tsatsaroni等使用α-淀粉酶和胰岛素对棉和羊毛进行表面处理后,再用天然染料染色,实验结果表明:酶处理同时天然染料的染色性能和羊毛的防缩性能。孙戒等利用胃蛋白酶对真丝织物进行预处理,采用天然茜草染料进行染色,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处理后的真丝得色深度和各项色牢度明显高于未处理的真丝织物(天然染料染色真丝织物的各项色牢度都达到了 4 级以上)。除了天然纤维,腈纶用腈水合酶处理后,胭脂红的上染率得到很大提升。目前无论是否采用天然染料,开发生物酶在染色中的应用均是全新方向,在染整工艺上已获运用。

2.2.3 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染色

超声波、微波助染具有高效、低能耗、染料利用率低等优点,在液相介质有分散、搅拌、消解、提高化学反应效率的作用。Vankar等将超声波染色应用在几种天然染料染色中,显著增强染色织物的可染性、染色深度、色牢度(与传统染色法比较)。微波主要通过对极性分子如水分子的直接热效应而达到染整目的。近期有研究显示,将微波辐照应用在栀子黄对棉织物染色过程中,可大大缩短染色时间。目前,微波和超声波均是辅助手段,尚不能成为主流,仅限于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2.2.4 纤维的改性辅助天然染染整工艺技术

目前对天然染料的纤维改性染整工艺创新与革新较多,主要有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大类。化学改性主要通过改性剂对纤维表明进行处理,如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对棉纤维进行处理后,能显著改善天然染料在棉纤维上的染色性能和各项色牢度。同理亚麻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也提高了天然大黄染料的上染性能。对织物的物理改性,目前主要运用包括磁溅射、低温等离子处理等技术进行,一般与化学改性联用。如对涤纶纤维进行低温等离子体刻蚀和表明壳聚糖接枝改性处理,可使植物性天然染料上染。

2.3 天然染料的纳米化及其应用

天然染料纳米化主要针对大部分无机染料和小部分植物染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历史上已有将矿物天然染料置于高温环境中析出纳米粒子,产生丰富色变的例子。古罗马时期将铜、金混合物添加在玻璃制品中,产生光变色效应的天然染料纳米化应用先例。染料的纳米化,由于其凝结的技术性、稀有性和阶级性,在化学领域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新的有机金属化学、纳米技术、络合物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才重新逐步被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而植物染料,目前已有例成功利用高原金莲花内含的丰富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pH值的色素溶液中将其纳米化和改性,应用于色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

染织艺术论文篇(6)

伴随着纺织贸易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品牌竞争实力,占据纺织高新科技的制高点,主导着纺织服装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并牢牢控制着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虽发展迅猛,但在纺织配额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产品价格却呈下滑趋势并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特别保护条款”的施压和“反倾销案”等其它非关税壁垒的威胁,这种国际竞争引发的“马太效应”并没有因WTO的到来而日趋淡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见,单纯通过扩大规模和数量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中国的服装业的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坚持走“差别化”发展之路。正如“美力经济学”①新概念所言: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更美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的时期,今后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以美学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上,美的力量将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同时,“e”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从另一个方向也带来了服装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正经历着强大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异化,他们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职场中人,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经典服饰,质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个人情绪蓄积为巨大的社会心理集合时,便是现代服饰消费行为剧变和“新新人类”另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渊薮。今天,我们亲历过“衣冠楚楚”让位于休闲牛仔、一个“酷”字取代“君子风度”的服饰文化变迁,耳闻了张扬个性、颠覆经典、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设计宣言,面对着设计师追求原始工艺的淳朴天真、醉心于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尝试“太空时代”的“未来时速”感觉和玩转了“三大构成”法则成为灵感溯源的现实。因此,当工业社会过度物质化发展到极致步入“后设计时代”,“地球村”的消费导向对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工艺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冲突的“泛工艺化”形式的呼唤,必然会激发服装设计语言的不断创新。

“艺术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术的科学思想。它从服装面料视觉创新入手,运用“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③,以探索点、线、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构成为主线,致力发掘、研究和创造全新肌理的视觉效果来强化面料和服装的时尚“功能性”,形成了独具自己艺术特色的差别化工艺。它以主动迎战、积极应对的态势参与纺织服装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并成为我国染整学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比较竞争优势的亮点。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在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审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装为载体,探寻传统工艺蕴涵与西方抽象艺术意念有机结合的“艺术染整”工艺,其视觉创新的重要意义和运用高新科技进行面料功能性开发一样,对提高我国服装面料附加值,改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同质化、低产能、量增值减之痼疾,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同的只是,强化面料的专、高功能和多“功能性”开发,主要是对纺织染整学科研究提出的课题,而“艺术染整”作为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和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性”深度开掘,则需要服装设计师和图形艺术家们加盟创意。

“艺术染整”设计理念与“美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全一致,其倡导服装工艺个性化设计、视觉差别化创意和设计师充满才情创造新的时尚流行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拓宽服装、面料审美视野,突破经院设计传统,努力践行“美力经济学”的设计创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历程”。

二、“差别化”创意引领世界时尚潮

曾经有国内著名机构分析认为:意大利服装业屡创佳绩、长期制胜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历久常新的“文艺复兴效应”已经渗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学标准及对优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装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视觉肌理的丰富表现,他们在棉/锦纶、马海毛/锦纶等交织混纺的拉毛面料上,运用现代扎染工艺产生变化而又丰富的层次来传达面料独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开了与工业染整产品审美风格的距离,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时尚女装,也将扎染与绣花、珠片、皱褶等工艺元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综合创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艺术染整”工艺女装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怀旧工艺风,再度领潮高级工艺女装市场而备受时尚界关注。当然,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始终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先进的纺机、纺织和制衣产业链与创新网络,是其重要的体制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文艺复兴效应”在铸就意大利享誉世界“工艺品牌”的利剑中无疑起着“灵魂”作用,这就足以说明视觉艺术的“美力”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欧洲时尚之巅,被称为“无风无浪”优势产业的意大利时装业的崛起,不仅始发于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和“泛工艺化”自由采撷设计思想的解放,还受益于他们没有重复法国高级时装产业发展路径的清晰定位。笔者以为:作为服装、面料视觉功能“艺术化”创新和工艺“差别化”实践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艺时尚服饰产业的重要参照。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欧洲休闲文化、美国牛仔文化对传统经典服装文化的冲击,来自西方的欧陆休闲风遭遇东方民族工艺潮,引发了世纪末全球性的文化回归风潮,得风气之先的世界著名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都将探寻设计灵感的目光投向东方、非洲神秘的工艺文化和先民远古的历史积淀,人们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时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熠熠生辉,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马首是瞻,以浓缩东方哲思的天才创意和对服装面料“差别化”的功能再造,震惊世界,一举改写了高级时装业欧美“一元格局”的历史,成为“东风西渐”开一代时尚新风的先行者,为日本也为东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近年来,纺织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使我国面料、服装流行和设计的审美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以杉杉、雅戈尔等著名民族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产品结构调整和设计风格转型,标志着我国休闲服装规模市场的形成;而国内一批新锐设计师和个性化消费新生代的迅速成长,昭示并呼唤着我国纺织、服装设计“工艺文化复兴”时代和“差别化”设计创造春天的到来!

在2004CHIC国际男装展会,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国内一批休闲男装品牌的崛起,它们在服装设计理念和工艺处理方面已经越过了“面料至上”、“裁剪结构”等技术层面,转而更加关注视觉肌理艺术创造的二次开发、民族工艺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对时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诉求。这种多元的、艺术与生活交融并渗透着设计师独特情思的个性化的“艺术染整”设计语言,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差别化”设计,冲破了长期以来“正装”的传统工艺禁锢,彻底解放了设计师的思想,并使服装产业成为“艺术染整”工艺的创意载体和现代艺术创作的“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服装休闲化、设计“差别化”和“泛工艺化流行”热风拍面的今天,我国年青的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新语境的探索和创造,似已进入了一个勇于原创、敢为人先、挥洒自由和瑰丽神奇的境界。时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场热销的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在运用现代扎染抽象图形写意传神和西方个性化涂鸦艺术语言抒情释怀,在借鉴平面设计构成技法、即兴喷绘和对传达出手工时代温情的民间“女红”技艺所进行的服装设计语言创新的尝试,使我国男装设计长期以来因“同质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难的“老面孔”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成为充盈着鲜明时代精神特质的市场宠儿。面对年青的设计师们在服装设计语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现出的东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的勃勃生机,诚如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国之行的由衷赞叹:“亚洲的文化和习俗总能成为我设计的灵感,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家,这是一次迟到的访问。”其实,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传统工艺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时装设计师们寻找个性化创意灵感的“源头活水”。像皮尔?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饮誉世界的时装设计大师在缔造自己时尚王国灿烂辉煌的奋斗中,都曾受惠于东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进行过成功的风格转型,他们藉此对世界时装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大师们善于汲取东西方工艺文化精神进行服装设计“差别化”创意的成功经验,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语言创新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召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反思。

设计在线.中国

三、“艺术染整”开创我国服装设计新天地

类比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效应”,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民间工艺文化积淀,扎染、蜡染、蓝印等原生态的优秀传统工艺,都曾是驰誉中外的“国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艺,清新优美的图案构成,可视觉感悟但妙不可言的东方意境,恰是服装设计“差别化”的工艺瑰宝。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博士在《企业竞争》中指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艺术染整”以创造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工艺定位,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着力探寻产品差别化竞争路径的本质。

“艺术染整”概念是笔者以南通地区现代扎染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华艺扎染”市场国际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在2003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百年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一文中进行了正式定义。它是扎染、拓印、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染整技术。由于“艺术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艺基础上拓展的,习惯上人们就称之为“现代扎染”。“艺术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和“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④两大部分。首先,它在继承传统工艺文化精神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具有现代技术集成和工艺美术创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现代扎染工艺具有无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优点,所以能根据市场流行导向进行及时创意和设计。这种在成衣上自由设计平面染色图形的独特功能,使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个性化”实样方案提交买家优选和确认,下单后即可迅速投产并能衍生出多组配色方案和各种图案花型,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序列优势和个性化的视觉审美优势,因而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时装产业“速度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即兴创意三维肌理美感的原创性技术,为传统的“平面”服装植入了浮雕艺术的因子,具有鲜明的工艺差别化特征。它能激活设计师创意灵感的火花,丰富服装视觉肌理效果和表现技法,使过度“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柔性、富于个性和充满原创艺术创造的趣味性。近年来,我国从事现代扎染研究开发的设计师通过反复实验,获得了科学翔实的材料记忆数据,并优选出不同组份的国产新型面料,创建的具有开放性的国产优化成型记忆面料数据库,完全能适应“艺术染整”工艺技法不断创新对材料载体提出的技术要求。其创作原理是将面料和成衣按服装设计要求设定工艺,辅以缕空、机绣、贴布等工艺元素后进行绞缬、聚合和皱褶。通过选择性采用自主开发的热敏辅料记忆成型、拧绞喷涂、皱纸转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创工艺技术的柔性化组合,经高温高压汽蒸或高温压延处理,达到改变服装面料纤维组织结构的目的,获得各种视觉“新外观”并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衣整体“软雕塑”艺术或局部浮雕艺术的视觉效果。特别是运用现代扎染中浸、注、拔、喷、绘等“艺术染整”技法与上述三维工艺进行的综合与创造,能产生出“万花筒”般的无数种组合方案和奇妙的视觉图形,将其应用于现代时尚服饰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具有服装视觉革命的意义。上述这种通过“艺术染整”二次开发创造的艺术休闲时装,带给我们的完全是一种与普通印染工艺和常规服装设计“传统”手法迥然不同的审美风格。

“艺术染整”工艺二次开发和深度加工的服装成衣,以丰富变化的肌理图形,抽象写意的审美意趣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品味,予消费者以一般时尚服饰鲜见的视觉“愉悦”,令WAL-MART,MARKS&SPENCER,BESTSELLER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青睐有加,也让颇具艺术眼力和追求精致品质的法国、意大利等休闲、工艺服装市场欣然接受了国产面料的“以产顶进”。“艺术染整”工艺强化对服装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深度开发的探索,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整合国内传统工艺资源,积极面向国际主流时尚市场,有效规避因同质化恶性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提高服装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产能,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和崭新的方法。以欧洲绿色生态和国际标准化生产规范为标准的“艺术染整”工艺,将“三染”聚合、绞缬、冰裂纹肌理等传统技艺精髓与自主开发的注淋、泼彩、喷涂、拓转、拧褶记忆成型等核心技术结合,集东方“写意”悠远之意境和西方“印象派”形、色、光、影之神韵于一体,巧妙地将民间工艺文化、现代设计“形式美”法则、数码图形创意与纺织印染科技进行综合与创造,形成了一门全新的科学、柔性、艺术并有着手工时代工艺特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染整学科分支,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天,当我们迈步入世与世界纺织服装业同台竞技之际,“艺术染整”挟全球休闲化流行风潮,集东西方自然造化,汇工艺历史源流,以面料和服装图形创意、设计和生产一体化工艺的独特优势,将时尚与速度、设计与流行、需求与生产完美地整合在一条充满柔性的产业链上,为我国设计师直面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天才创意提供了一个全新、自由的设计空间。

四、“艺术染整”理应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创新利器

在纺织服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国服装设计师应当借鉴国际成功典范的经验,敏锐地抓住“民族化”遭遇“国际化”引发“泛工艺化”流行的历史机遇,以本土文化做支点,用国际化眼光望未来,从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入手,正确导入“艺术染整”设计概念,及时把握和正确运用民族“工艺品牌”之利器,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樊纲教授⑤指出:“对一些传统产业的品牌,我们强调民族性是对的,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但是只强调民族性,而没有现代化,那么也不可能有国际化。人们对品牌的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把传统的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需求融合起来,这才能够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e”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巨变所带来的服装个性化消费新需求,能否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开放自信的心态改造和扬弃民族传统工艺?在西方强势流行文化与东方历史文明遭遇、碰撞和交融并汇的“信息爆炸”时代,“综合就是创造”的科学设计观,是否应该再度引起服装学界和设计师们足够的重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手工与科技、功能与形式,太多的“综合”命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和解读。笔者以为:“民族的”工艺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时尚的设计探索,是一个以国际化宏阔视野“东寻西找”⑥、用九死无悔的执著坚韧“水陆兼程”的长期、艰苦的求索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时下那种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经典常作简单、片面和浅层理解的阿Q精神,那种将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远古先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图腾设计”庸俗化甚而止步于简单的“描龙绣凤”,那种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夜郎自大并在玩味“盛世唐装”湮灭的辉煌中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笨伯们,是难当时代赋予的设计大任的!一个志存高远并以振兴中华服装“民族品牌”为己任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国内外工艺休闲服装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是服装设计师进行视觉工艺“差别化”创造、形成自己独特设计风格和开发新的服装市场的无限天地。躬逢盛世,我们应乘“泛工艺化”流行之势,放眼国际时尚风云,探寻欧美服装流行机制,借鉴意大利和日本设计群体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运用“艺术染整”工艺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语汇,真正告别“面料至上”“裁缝情结”等传统设计思维模式,以具有鲜明时代个性特征的“大设计”观,去主动适应、拓展和创造、引导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流行,作为人类“惟美”理想缔造者的服装设计师,在娴熟运用面料质感语言的同时,怎样从面料视觉艺术创造入手进行全新的探索?在习惯于轻松驾驭服装裁缝结构技艺的同时,能否进行多维度思考并在发掘、强化和再造面料“形式美”的功能性开发方面有所建树?特别是当使用进口面料进行中高档时装设计已经成为习惯的今天(习惯往往导致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影响着艺术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对待国产面料的态度上是持无所作为的抱怨或自暴自弃的态度,还是应该像著名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那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求索创新之路,始终以朝圣般的虔诚向东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采风并能立足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开掘和创造面料和时装“视觉构成艺术”的另类之美呢?笔者认为:只要能够独立思考并在积极的思考中敏锐地发现“差别化”工艺;只要能够充满自信地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胆创意、不断丰富和创造出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只要能够不再拘泥于“面料”、“版型”和“裁缝”等单一线性设计思维并以宏阔的视野去仰观俯察和大胆借鉴各种艺术元素;只要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因此获得了想象力的自由,我们的设计师们就一定能够充满信心、直抒胸臆、身体力行地去借鉴和运用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进行具有真正意义的原创设计,也就一定能够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天地。

处于“未来时速”生态竞争下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当你们在漫漫的时尚之路上下求索,当你们在市场采风中迸发出顿悟式的灵感火花并激活了独具个性化的天才创意,“艺术染整”独特的视觉创新工艺和工艺柔性化技术将带给你们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自由。在振兴中华、打造品牌、挑战竞争、发挥优势、引领潮流和追求服装面料视觉艺术化、审美个性化、工艺差别化创新的市场国际化征程中,具有中国原创意义的“艺术染整”工艺,理应成为我国服装设计师手中的一柄崭新利器。

参考文献:

①、2003年09月15日《大连日报》:在第九届“国际服饰文化·大连论坛”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决策学专家张顺江教授首次提出“美力经济学”新概念。

②、“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顾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出版社,2004年第1期41-45页。

③、《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日/朝仓直已著,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月第1期。

染织艺术论文篇(7)

蜡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技术。它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蜡染也称为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传统的蜡染工艺就是将黄蜡溶解在杯中,用铜质蜡刀蘸取蜡液,在布料上画出纹样,再将布料放置在靛蓝染缸中浸染,最后用沸水消融染布表面的蜡,即能得到染好的花布了。用蜡染的花布颜色蓝白分明,各种几何图案和花纹十分自然,有些施蜡的部位由于蜡开裂而浸染上的“冰裂”花纹独具特色。

中国的蜡染艺术一直被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蜡染工艺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传统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尤其在贵州、湖南苗族等地区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少数民族有着古老的蜡染历史,每年更是会举行盛大的有关蜡染习俗的集会,年轻的女子会身着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蜡染服饰来博得青年男子的爱慕。苗族女子从小就擅长蜡染和刺绣,这已经成为一种民族风俗。她们不仅用蜡染的布来装饰她们的衣裙,头巾,也会装饰她们的背包、床单等。在这些染布上,她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想像力,也凝聚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若要探讨蜡染的起源,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古代生活中常用的蜡染物品是供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陪葬大多从简,因此出土的蜡染实物非常少,给探索传统蜡染技术的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直到了宋代才有了关于蜡染的明确记载,且工艺有所改革。起初,人们在纺织品上用蜡刀方法用笔或金属刀具进行手绘,东汉蜡染棉布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已经出土的西凉时期的蓝色蜡缬绢和北朝时期的蓝色印花毛织品都是用了这种方法。大约在宋代,这种方法被传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被称为“点蜡法”。与此同时,在一些地区,蜡染工艺已经演变成为夹缬印蜡。宋代朱辅《溪蛮丛笑》、张齐贤《洛阳绅缙旧闻》里都有关于夹缬印蜡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用木板镂花的蜡染工艺,手工描绘已被木板镂花所取代。蜡染还有一样特殊的材料就是蜡,早期使用的是蜂蜡。而蜂蜡不容易获得,人们便开始思考用其他物质代替蜂蜡,例如,用淀粉加石灰来替代作为防染剂。蜂蜡替代物的出现使得基于蜂蜡意外的防染技术在宋代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用皮纸代替木板的单面镂空板,以面粉代替药灰。传统蜡染工艺就是靠着普通老百姓的世代相传,在这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蜡染的主要工艺主要有画蜡前的处理、点蜡、染色和去蜡这几个步骤。把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晒干后磨平磨光。之后,将布平贴在木板或桌板上,把蜂蜡放在金属碗中并放在火上使蜡融化,用铜刀蘸蜡,在布上绘出各种图案花纹。画好之后,将布浸放在靛蓝染缸里反复浸泡。最后,将染好的布冲洗再放入清水煮沸,去除蜡质,再漂洗数次即可。

但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日益发达,加上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对传统蜡染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蜡染这种原生态文化符号正在逐渐消失。原产地环境资源的变化与破坏,没有了制作蜡染的条件;加上年轻人外出就学工作,传统蜡染技术没有了传承对象,从而日渐生疏;此外,人们趋同现代文明,没有了穿着土制蜡染布的习惯,也阻碍了蜡染工艺延续到道路。蜡染服饰仅在老人去世时才派得上用场,需求量也从多多益善变成了绰绰有余,多了麻烦。当蜡染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降低时,人们就自然不太会去重视和保护并投入精力。现在能见到身着土布蜡染服饰或熟知蜡染工艺的人,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她们还对这些传统文化依依不舍充满眷恋。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许多传统蜡染工艺的精品走进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的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蜡染工艺产生兴趣,蜡染古老的生命又重新活跃起来。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更是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高度的重视和保护。

然而蜡染工艺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路畅通。一些有蜡染技术并具有经济头脑的人开办起了私人小作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创新,导致了蜡染艺术发展缓慢、市场萎缩。虽然蜡染的名气带来了蜡染经济,但是为了追求旅游经济快速循环的需求,蜡染工艺开始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受欢迎的新图案,廉价的复制品立即一哄而上。一个没有创新的市场,也就失去了它向前拓展的灵魂与活力。半开放状态下的市场的无序竞争、低价倾销等现象,导致了蜡染市场的恶性循环。有文化专家在对贵州蜡染的调查研究中发出这样的叹息:“如果脱离了民间文化的滋润,蜡染只不过是蜡染,那将与艺术毫不相关。”半开放状态下的蜡染市场,发展很被动无奈,期待知识产权的保护。

传统蜡染工艺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所散发的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正是来自于它纯手工的工艺过程。因此,在蜡染工艺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应该给传统蜡染工艺保留自己的空间,让蜡染从工艺到形式等各方面完整的延续下去。对于蜡染工艺的有效保护,个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博物馆、研究所等机构,使得民间传统蜡染通过参观、研究的形式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并加强保护意识。2、树立品牌意识、规范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各企业自主创新,严抓质量,塑造自主品牌,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蜡染工艺水平,造就市场的良性循环。3、尝试将现代观念和技巧融入蜡染艺术的文化氛围中,如采用计算机设计蜡染图案,为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丰富源泉。4、严格界定蜡染保护的范围,重点保护蜡染原生态圈内的工艺生产和传承,以及当地村民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传统蜡染工艺的价值,做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才不至于破坏原生态文化的韵味。

参考文献

1、高小东,《贵州蜡染的现状分析及知识产权保护》

2、祈惠珍,(《继承与创新》谈扎染、蜡染课的教学)

3、刘子龙,《彩色蜡染的新意蕴》――兼论蜡染艺术及新工艺的应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4、姜慧,《对民间传统蜡染人文资源价值的思考》,理论空间

5、施慧,《蜡染简介》

6、张洪亭、朱英华,《蜡染艺术的现代化生产设计浅谈》,山东纺织经济,2008年第6期

染织艺术论文篇(8)

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纺织印染产业集群带的迅速崛起,推动了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这些地区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5%[1]。其中,福建省纺织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已由改革开放初的第22位上升到现在的第5位。但该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大量的污染废弃物进入环境,其中以印染废水污染最为严重[2],其废水排放量占到整个行业废水排放的80%,环境污染防治与该行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3]。

在实施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的全过程中,目前常规的监测方法,对于随机抽测的浓度控制,只是一个瞬时浓度值,由于设备运行工况、工艺的复杂性,这种有限瞬时浓度值难以有代表性,也不能准确地计算出排污总量,即不能客观地描述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而且面对众多的工艺,无论从监测手段现状,还是从人、财、物力及现场测试条件都达不到对每个排污口进行连续累计监测的能力。要想全面推行多功能连续自动监测装置也还有一个发展过程[4]。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行业开始了产污系数的研究,例如餐饮娱乐行业、铁路运输行业、海洋石油开发行业、水泥生产行业等等,并且都能够有效地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5]。所以制定能够反映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特征的行业的产污系数,对于科学评价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建立纺织印染行业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完善污染控制技术政策,推动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将起到重要作用[6],为纺织印染行业实施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奠定基础[7]。

本文采用加权法,对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废水的COD产污系数进行核算研究,提供能反映该行业废水的COD污染物产生规律的产污系数,用于指导2008年全国纺织印染行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对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统计体系,提高环境污染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数据来源

目前,福建省共有166家纺织印染企业[8],经过慎重筛选,本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14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于2007年7月开始依次实地考察了长乐、泉州、晋江、厦门等地区的14家纺织印染企业。我们根据GB11914-89采用重铬酸钾法来检测在各企业废水排放口收集到的原始水样的COD值。

本文中用于计算产污系数的原始数据包括实测数据、衡算数据和经验数据三种。根据现场实测和历史实测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相关参考资料中的有关数据和经验法计算得出的污染源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权重值[9],并通过公式计算废水COD污染物的产污系数。

具体步骤如下:

1.1 通过现场调研,摸清各类纺织印染企业生产设备、各个生产过程和各类生产设施的产污环节和污染源。

1.2 对污染源的产污强度和各类生产设施历年产污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统计。

1.3 采用现场实测数据、衡算数据和经验计算数据相互验证的方法,取得合理可靠的原始数据。

1.4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产污系数的计算方法[10]。

1.5 按照确定的计算方法,结合加权法,计算综合产污系数 [11]。

2 计算方法

2.1 原始产排污系数

特定四同组合条件下,原始产污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G=O/P (1)

其中,四同:指在某一行业中,对产品、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四种因素的组合。一个四同组合(条件)代表生产相同(或类同)产品时、使用相同(类同)原材料、采用相同(相近)生产工艺、具有相同(相近)生产规模。不同行业需根据本行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特点,识别影响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一般因素等进行四同的划分和组合。对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无显著影响的因素,不需要进行类别的划分[12]。

G:原始产污系数,指单个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通过实测或物料衡算得到的单位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量。原始产污系数的随机性很大,在相同工艺、规模和技术水平下,因企业不同而不同。原始系数是求取个体和综合系数的基础依据[13]。

O:产生的原始污染物量。

P:产品总量。

2.2 个体产污系数

特定四同组合条件下,个体产污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G=∑Wi•Gi(2)

其中,G:个体产污系数,指在某一四同条件下,若干原始产污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Gi:原始产污系数,由本项目实测数据计算得到。i=1,2,…,n,n为特定四同组合条件下原始产污系数个数。

Wi:原始产污系数的权重,其大小确定需根据纺织印染行业特点综合考虑数据来源、企业2007年各种工况运行时间、四同代表性等因素。ΣWi=1。

2.3 一次产污系数

一次产污系数是指同一工艺、同一规模下,不同技术水平的个体产污系数的加权综合, 即:

G=Σ Pi•Gi(3)

其中,G为一次产污系数;Pi为第i种(i=1、2、3 … )技术水平的权重值,ΣPi=1;Gi为个体产污系数。

2.4 二次产污系数

二次产污系数是指同一产品、同一生产工艺下的、不同生产规模的一次系数的加权综合,它是产品的综合产污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G=ΣQij•Gij (4)

其中,G为二次产污系数,Qij为第i种工艺有n种生产规模(n

ΣQij=Qij1+Qij2+Qij+…=1

根据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的特点,确定二次产污系数的权重的评价指标由生产厂家的平均规模水平、各规模产品的产量的比例和该产品的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

2.5 三次产污系数

三次产污系数是指同一产品在不同工艺下的二次产污系数的加权综合,其计算公式为:

G=ΣWi•Gi (5)

其中,Wi为第i种工艺的权重值;Gi为第i种工艺中的第i种规模的二次产污系数。

3 福建省纺织印染企业的分布情况

福建省纺织产业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三明等地市,并开始出现向内陆、边远地区延伸发展,形成了全省纺织产业发展区域结构新格局。泉州纺织服装业发生巨大变化,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针织、染整、非织造布、服装、纺机纺器等行业的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集中了一批福建省大中型优势企业。晋江市于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福州市纺织产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二,长乐是福州纺织基地,近几年棉纺纱锭总量已突破250万锭。长乐市于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厦门市凭借地域优势,石化化纤、纺织印染等行业优势明显,总量居全省第三。三明、南平、莆田等纺织业老基地,经过调整发展,正在发力向上。永安、南平、三明等地的棉纺、针织、服装等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14]。

4 污染物的个体和综合产污系数的加权计算

原始产污系数是计算各种系数的初始样本值,只代表根据不同数据来源所计算出的初始系数值,由于实测数据的瞬时性和监测频率的有限性,虽然真实,却难以反映一定周期内的产污规律。通过对原始的产污系数的加权平均所得到的个体产污系数,只是特定四同条件下的综合系数,它综合了不同来源的数据,所反映的是特定的四同条件下产污的平均状况,可供了解特定四同条件下的产污状况时使用。根据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的特点,个体系数的确定权重指标是样本数目的比例、原始样本数与平均数的差异性和用三种不同方法来源的数据的质量保证[6]。例如在表4中,用三种方法测得晋江市陈埭纺织印染企业染色布的废水中COD原始产污系数分别为:实测法获得1个数27.23kg/t产品,衡算法1个数28.60 kg/t产品,经验估算1个数31.55kg/t产品,具体确定权重方法见表l。根据表1中所得出的W1、W2和W3的权重值,代入(2)式 G=∑Wi•Gi ,即可计算出个体的产污系数,即:G =0.14×27.23+0.57×28.60+0.29×31.55=29.26(kg/t产品)。

表1 确定原始污染系数的权重方法

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 Wi

原始样本数目 数据差异性

个数 比例 分数 平均数 差异性 分数

实测数 1 1/3 33.33 29.13 1.90 30 W1=0.14

衡算数 1 1/3 33.33 29.13 0.53 50 W2=0.57

经验估算 1 1/3 33.33 29.13 2.42 20 W3=0.29

注:表中的分数由行业专家打分而定。

一次产污系数对同一生产规模、同一生产工艺下的不同技术水平的个体产污系数进行加权而得到的综合系数,它所反映的是在特定规模、特定工艺下的不同技术水平时产污的平均状况。根据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的特点,确定一次产污系数的权重的评价指标是采用该技术的厂家数、该技术的年代以及该技术改造的方向。例如在表4中,同一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条件下,高技术水平、中技术水平和低技术水平的花边个体产污系数分别为182.40( kg/t产品),182.68( kg/t产品)和189.23(kg/t产品)。具体定权的方法见表2。根据表2中所得出的P 1、P 2、P 3的权重值,代入(3)式G=Σ Pi•Gi,即可计算出一次产污系数。即:G=0.5×182.40+0.33×182.68+0.17× 189.23=183.65(kg/t产品)。

表2 确定一次产污系数的权重方法

技术

水平 评价指标 Pi

采用该技术的厂家 技术水平 技术改造

厂家数 比例 分数 年代 分数 方向 分数

高 2 2/5 40 90 50 推广 60 P1=0.50

中 2 2/5 40 80 35 保留 30 P2=0.33

低 1 1/5 20 70 15 淘汰 10 P3=0.17

注:采用该技术的厂家数和技术水平年代是一种假定数;表中的分数由行业专家打分而定。

二次产污系数是对同一产品、同一生产工艺下的、不同生产规模的一次系数进行加权而得到的综合系数,它所反映的是在特定产品、特定生产工艺、不同生产规模的产污平均状况。

三次产污系数是某种纺织印染产品的最高综合系数,它综合了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技术水平要求等各个因素,所反映的是某种纺织印染产品产污的平均状况,因此三次产污系数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可供寻找最概括系数时使用。根据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的特点,确定三次产污系数的权重的评价指标主要考虑生产工艺在该产品生产中的比例和覆盖面、工艺规模的指导性和代表性。例如在表4中,有两个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的染色布产品的废水COD的二次产污系数分别是28.59kg/t产品和28.46kg/t产品,具体定权和计算见表3。根据表3中所得出W1、W2、W3的定权数,代入(5) 式 G=ΣWi•Gi,即可计算出三次产污系数,即:G=28.59×0.67+28.46×0.33=28.55 (kg/t产品)。

表3 确定三次产污系数的权重方法

生产

工艺 评价指标 Wi

覆盖面 工艺主导性

工艺厂家数 比例 分数 主导性 分数

工艺1 4 4/7 57 推广 60 W1=0.67

工艺2 3 3/7 43 保留 40 W2=0.33

注:表中的分数由行业专家打分而定。

最后,根据定权方法的计算原则,本文将染色布与花边产品的废水COD产污系数列于表4中。文章中所提出的各种的产污系数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因此其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也不同。由表4可以看出,染色布COD综合产污系数为28.55kg/t产品,而花边的综合产污系数为183.65kg/t产品,因此可以直观地反映生产花边产品产生的污染比生产染色布时所产生的污染大。

表4 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主要产品废水COD产污系数(单位:kg/t产品)

产品 厂家 规模 工艺 技术水平 原始系数 个体系数 一次系数 二次系数 三次系数

染色布 晋江连捷 中 1 高 26.42 28.42 28.59 28.59 28.55

晋江隆盛 中 1 中 26.92 28.56

晋江陈埭 中 1 中 27.23 28.65

晋江良兴 中 1 低 28.60 29.05

晋江联邦 小 2 高 26.13 28.34 28.46 28.46

晋江东纶 小 2 中 26.78 28.52

晋江福联 小 2 低 27.49 28.73

花边 长乐永丰 中 3 高 158.88 182.44 183.65 183.65 183.65

长乐德盛 中 3 高 158.63 182.36

长乐东龙 中 3 中 160.14 182.80

长乐华冠 中 3 中 159.30 182.56

长乐联丰 中 3 低 182.31 189.23

注:工艺1代表:坯布―退浆―染色―烘干―定型;工艺2代表:退浆―染色―水洗―干燥―涂层―定型;工艺3代表:整径―织造―染色―定型―剪边。

5 结论

通过对福建省纺织印染行业废水COD产污系数的计算,为排污量的控制和排污费的征收提供了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污染物产生系数实际上是一种以单位产品或单元活动的污染物产生量表达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清洁生产控制标准。由于具体产生标准或清洁生产控制标准需要根据污染源与相应受纳水体的水质响应关系以及现有技术经济条件来确定,因此各种系数只是一种建议值,不宜直接作为标准使用[10],但可作为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各企业的产量即可实施排污收费,避免了大量繁琐的监测工作。利用产污系数,既可现场核定污染源的排放量,节省测试费用和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也可减少瞬时或单次测试造成的误差,增加数据的可靠性[15]。同时,该产污系数也用于指导2008年全国纺织行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操作、准确的统计办法[16]。对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统计体系,提高环境污染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白玮, 李凡.我国纺织工业绿色环保现状与展望[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06, (2):24-28.

[2] Tian Jing, Chen JiHua, Zhang Hua. Enriched Oxygen BAC Method Dyeing- printing & Alkali-peeling in Advanced Treat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 [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2006, 23(1):84-88.

[3] 李峰,徐颖.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探索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07,(1):62-63.

[4] 林丰,于玲,等.徐州市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系数法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1995,8(2):32-35.

[5] 程紫华,卢建敏.铁路运输企业污水主要污染物产排污系数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4,31(3):113-120.

[6] 吴义千.加权法计算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产品的产污和排污系数的研究[J].矿冶,1995,4(4):101-107.

[7] Magda Shahin.Performance of Anaerobic Process on Toxicity Reduction During Treating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7,78(6):78-84.

[8] 贺庆玉.中国纺织、印染(面料)行业现状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4):8-10.

[9] Thomas L. Saaty. Decision making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 Network Processes[J].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13(1):45-53.

[10] 任叙合,程建军,张海娟,等.海洋石油开发工业污染物产生系数和排放系数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06,18(2):141-144.

[11] Donald,B.R.The Bayesian bootstrap[J].Annals of Statistics,1981,5(9): 130-134.

[12] 奚旦立.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技术指南[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7-8.

[13] 萧瑛,宋治华,艾萍.水泥生产中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的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1996,5(4):31-37.

染织艺术论文篇(9)

扎染工艺课程教与学的互动,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思维个性的培养发展两个方面。

学习扎染,要从研究和掌握应用材料和基础工艺技能开始。扎染教学内容可归结为三个部分:一、扎染工艺的基本原理;二、扎染的造型方法;三、扎染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扎染工艺制作较为简单,它是通过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缚、缝、夹、捆等多种制作后而防染,以致形成被扎结部分阻染保持原色形成花纹,未扎结的部位染上色彩,呈现出有彩有纹装饰效果的印染手工艺。据有关文献记载,“绞缬”有撮缬和缝缬之分。撮缬分别有“鱼子缬”“醉眼缬”“鹿胎缬”“撮晕缬”等具体技法;(图 1)缝缬是用缝衣针,对织物花纹轮廓进行缝缀后,经抽紧、扎牢染色呈现纹样的技法,其分别有平针、跳针、绕针等针法,针法各异,效果迥然。这些称谓和方法即为语言转译的工艺制作的技能,以利口传手授的实用。从出土实物上印证, “鱼子缬”和“醉眼缬”同属撮缬类,但各自的花纹在形状上略有差异,前者趋于圆,依散点式整齐排列,稍呈单纯,甚是可爱。后者形态活泼,有醉人迷眼之意味,为自由之构成,别有趣味。这里看出扎染的纹样,是适应工艺制约的手法制作而成,既简约且又符合自然界的理性秩序,近似抽象纹样的排列构成,由单位化向多元化反复,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美感,由此经过历代刷新,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沿用至今。

对扎染工艺手法理解后,首先注重对工艺的技法要点进行探究和学习。以上各种撮缬法、缝缬法依据一定的花纹,将织物扎成或缝成一定的形状,经抽紧、扎牢和染色后,会形成别有风趣的纹样。这些纹样,形式上看似简单,实则隐含着科学性,我们用传统的唐人所称的“撮晕缬”来验证其工艺的科学内涵。此缬法在唐代非常盛行,以致周笔下描绘的贵族妇女的着装多为此缬法染就。唐代盛行的霓裳舞的舞服,相传是各种羽毛织成,实则是用“撮晕缬”染成的色彩绚丽、丰富渐变、薄如蝉翼的面料所裁制。“撮晕缬”法,是撮缬后着重体现染色特殊效果的一种技法,此法妙在 “晕”字上,“晕”也叫 “色晕” [3],是织物撮起扎结时,运用恰当的力度阻染使纹样的外轮廓呈现色彩推移、虚化效果。宋人记载为“撮晕花样”。这种撮晕花样的色彩,花纹圜色呈现的色彩淡化的退晕现象,生发衍射效应,润泽而柔美,朦胧而虚幻,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 “含蓄”风格呼应。(图2)“撮晕缬”形成的这种色晕,是用扎结筑成防染屏障时,把指“力”控制在松与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以恰当的力的微差、力的过渡及力的推移,形成色彩的这种渐变,呈现虚实相生的柔美效果,也同时构成了挥洒自如的工艺个性。换言之,所染织物经撮起后,会形成一定的襞折,襞折合拢呈现立体状态,扎结时,襞折被缚,委曲变形,如果扎的力度不够或力度太大,便会出现纹样轮廓不能显现和呆板生硬的败扎及败染,这是扎染科学内核的外部表现。由此说明,工艺的科学规律是形成扎染工艺个性的关键。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得我们从外延到内涵,全面、真正掌握了扎染工艺形态制作手法及要点。

染色的学习在扎结阶段已同步介入,旨在验证学生学习扎结造型的成功与否。染色学习的要点:其一,对染料在称谓和调色两个方面转换的掌握;其二,织物面积对染料数量和水量需求比例的不同掌握;其三,染液浴比 [4]和水的表面张力 [5]的灵活处理。以上要点,应是染色实践的真知与真趣。

传统染色,是单纯的一种色相托出白色花纹的模式。学习染色,自然从染单色开始,这样便能够熟悉、掌握染色流程不同的要领,为后面的套染、蘸染做好准备。染色的技能与技巧,主要体现在用水方面,水是扎染的灵魂。扎染讲究水色交融后,染液浴比的恰当比例,才能达到水色淋漓、水韵朦胧的境地。水还是扎染本体语言中一个重要元素,染料和织物在水中碰撞,是形成其装饰语汇的真谛。扎染所具有的这种水性媒介特质,使得扎染的技艺不断出新,为制作和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带来更多的可能。因此,针对传统的“檀染”,师生再次进行深入的探讨。历史上的“檀染”,也称“檀晕”,“檀”指紫红色相;“染”是工艺制作;“晕”在这里特指紫红色渐变的晕化效果。这种色彩晕化效果,在唐代被称为“晕间”,是一种时尚的流行色彩形式,延续至宋代,在某一时期又是妇女肩部饰物的色彩配置。在这里,我们把“妆”字与京剧旦角脸谱颜面红色退晕联系起来思考,扎染这一工艺特色,其成品被历代人们喜爱和享用外,还跨越、运用到艺术的其他类别和层面。我们强调对“檀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旨在探索和弘扬扎染工艺的精髓以及在制作的惯性中探寻与现代艺术设计形式的契合点。

扎染工艺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心、眼、手协同并用,心想之,手往之。非但关注指间的微妙力差,还需注重染色时搅、时拌的技巧,搅漩和拌

是给力于染液,使水的表面张力产生变化,映衬出多元色彩视觉的。这是手、手工、手工艺获得的对自然界事物认知的主观演化,从手工得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技能、技巧,这应该是人性与科学的灵魂。

二、勇于大胆尝试,拓展工艺技艺

创造是需要之母,创新是发展之路。扎染工艺在经过“扬弃”后,发扬科学性,强化艺术性,注重实用性,已定为学习之重。

由于扎染制作的便捷,因而在历代社会中应用相当普遍。应该说,传统工艺应是创造理念的源泉。传统工艺融进时代的元素,会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视觉审美和生活享受,印证了任何时期的工艺制作及成品,均为社会生产力的表征和服务社会人们生活的特质。扎染工艺历代存续的花纹,皆是人们吉祥口彩的形象化,它引领人们为心愿而创意,为装饰而变革。这样的常态化传承,不仅仅是对文化、工艺探讨、创新的积累,同时又为再次推陈出新提供经验与灵感。

对扎染的创新先从传统入手,把自然的源和传统花纹的流结合起来,先流后源研究创新,因为它是创新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具体在扎结方面,研究自然界各类物像的结构、形态,继而变换“撮”的比例、方向、凹凸;要表现各类花卉的特征,即扭转“缚”的方位,把握“缚”的松紧,借以翻新昔日惯用之纹样。巧用染色时用过的“缚”线或绳,使缚压的白色线条为彩线,染后的成品上有着笔断意连的彩线在穿梭舞动,改观了扎染只有虚线没有实线的窘境。具体手法还有:把“撮 ”“捋”结合;打结的“扎”“缠”“缚”有着顺逆方向的变动;撮起的织物襞折有隐有现、有宽有窄、有缩有伸以往是传统的手段,现今是艺术手法的整合。

最为理想的染色,关键是启发学生把学过的绘画手法、手工折纸和民间染纸的技艺,巧妙移用在扎染上;运用易拉罐易剪、耐高温的特性,化废为宝形成夹结的工具;现代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所萌生的创意均能成为现实。

借鉴折纸之法,把织物进行反正奏折式的制作后,织物由平面状态呈现多层面的立体,在两个平面上,用易拉罐剪裁成形,贴于上面,经缚牢固定,入染后展现出现代几何纹样的格子面料效果,开创了新手法。这是创新出的现代扎染,实现了传统工艺语汇的现代跨越。(图 3)

传承扎染不能一味模仿和重复,那将会使工艺失去生命活力。扎染的染色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尝试运用水彩画的渗化法进行融合。此法在水彩画中,是用笔借水依次将色进行渗化。扎染尝试在织物上施染渗化,要先染出标准色,然后在需要渗化的方位,喷上水后,依上下关系使染液自上而下流渗,其色彩渐变可与水彩渗化效果媲美。(图 4)其次,把水墨画的技巧,经过研试,也用于扎染染色。其流程是,先染出第一遍底色,然后在其上蘸染它色,两次染色上下重叠的色彩肌理呈现似绒非绒的质感。再次,把没骨画法移植于扎染的染色,据装饰主题需要,色与色的相互混搭是分别在染液中蘸染合成的,水带色溶,色溢水潜,生成自然洒脱的意趣。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师生共同实验,赋予了扎染超凡脱俗的新的艺术品位及价值。

注释:

[1]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

[2]专指蓝夹缬,蓝绞缬(扎染),蓝灰缬,蓝蜡缬。

[3]古时对色彩渐变所用的术语。

[4]指染料与水的关系。

染织艺术论文篇(10)

3.信息动态

4.纺织品防紫外线整理剂发展综述(一)高妍,谢孔良

5.长效防蚊蚊帐后整理工艺研究庞明军,杜芳,徐憬,PANGMingjun,DUFang,XUJing

6.开发节能环保型活性染料YF-1色纺天丝/棉的实践张立峰,瞿才新,吴焕岭,陈贵翠

7.毛用活性染料染锦纶织物工艺探讨俞冬晴,贺江平,YUDongqing,HEJiangping

8.棉织物柔软和增白同浴整理工艺郑玉玲

9.染整技术 印染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效果的探讨龙湘,蔡苏英,蔡如月,杨蕴敏,LONGXiang,CAISuying,CAIRuyue,YANGYunmin

10.聚乳酸纤维染色促进剂的制备研究周青青,许建华,ZHOUQingqing,XUJianhua

11.乙二醛的开发与真丝棉织物上应用进展汪多仁

12.气流染色的操作技术黄坤民,蒋家云,HUANGKunmin,JIANGJiayun

13.PVA对染整生产的影响陈立秋

14.针织平幅连续印染的节能减排(二)陈立秋

15.英文摘要

1.如何把环保管理纳入印染企业管理体系杨辉

2.基于微波测量原理的织物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陈政,飞

3.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棉织物上应用性能研究王薇,施秋萍,朱泉

4.特丽素RDT硫化染料轧氧工艺探讨包燕梅,黄桑,杨莹莹,姚杰

5.纯棉粕厚织物高锰酸钾漂白工艺探讨王洪海

6.棉型机织面料的易去污整理工艺研究何艳芬,武晋,张芳

7.印染加工提高符样效率的生产实践张广传,申春华,徐鹏飞

8.不同碱剂对活性染料染色的影的影响俞阳

9.茉莉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潘勇军,薛寒兵,张飞,郑成赋

10.高效精练渗透剂性能分析刘昭雪

11.间歇式绳状气流柔软整理机的原理和结构分析刘江坚

12.涤纶机织物染整加工的克重与手感控制贺良震

13.织物预缩率的控制陈立秋

14.节能减排的冷轧堆技术(一)陈立秋

15.染整专利摘登

16.开心一刻

17.ContentsandAbstracts

18.本期内容浅析《染整技术》编辑部

1.开发节能型氧漂活化剂陈荣圻,Rong-qiCHEN

2.具有防红外性能还原染料的探讨徐园园,卑圣金,蔡再生,何可立,张钧良

3.酸性纤维素酶与靛蓝染色织物吸附性能的研究商显芹,郝龙云,房宽峻,蔡玉青

4.纳米二氧化钛水溶胶对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整理解芳,米丹

5.外贸纺织品加工的弹性、风格和强度控制贺良震,Liang-zhengHE

6.棉氨纶弹力织物低甲醛免烫整理的生产实践展义臻,赵雪,王炜,陈畅

7.冷轧堆练漂工艺在纯棉纱卡织物上的应用丁文才,张冀鄂

8.纯棉面料易去污整理生产工艺实践染整技术 许建华

9.活性染料印染废水处理的设计与运行薛志成,Zhi-chengXUE

10.反应性氨基硅油的季铵化改性研究刘瑞云,Rui-yunLIU

11.中和剂PEU的性能与应用崔浩然

12.染整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杨辉,HuiYANG

13.单片机控制SA4828芯片在印花单元上的设计景军锋,康雪娟,飞

14.染整湿加工的节水技术(3)陈立秋

15.新型涂料染色讲座(5)孙慈忠

16.荧光增白剂泛黄原因及解决方法赵云瑞

17.算帐陈立秋

18.染整专利摘登

19.英文摘要

20.竞争力的源泉《染整技术》编辑部

1.利用新合成的分散染料对涤纶超临界流体染色李志义,孟庭宇,刘学武,夏远景,胡大鹏

2.光触媒TiO2的抗菌研究进展曹云娜,Yun-naCAO

3.纺织品的拔染印花技术张宾,王炳,BinZHANG,BingWANG

4.新型抗菌防臭纤维概述左凯杰,霍瑞亭,赵广明

5.羊毛丝光仿羊绒花呢的工艺研究蒋少军,王幼平,马庆文,Shao-junJIANG,You-pingWANG,Qing-wenMA

6.毛巾织物还原染料湿短蒸工艺潘学东,Xue-dongPAN

7.竹浆纤维针织产品开发何丽清,王迪敏,Li-qingHE,Di-minWANG

8.染整技术 苎麻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研究李永兰

9.印染废水及其处理方法单国华,贾丽霞,Guo-huaSHAN,Li-xiaJIA

10.BA/EA/AA三元共聚乳液的研制王刚,姚金波,GangWANG,Jin-boYAO

11.甲醛捕捉剂TC-POD在免烫整理中的应用罗维新,刘跃霞,李春光,李锡军

12.纺织品耐水色牢度标准比较潘葵,徐鑫华,周静珠,陶静

13.排气测控装置在热风烘干机上的应用许建忠,陈冲,Jian-zhongXU,ChongSHEN

14.染整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技术(3)陈立秋

15.清新吸附整理张吉升

16.染整生产应用微波技术陈立秋

17.Abstracts

18.突破需要积累《染整技术》编辑部

1.纳米涂料涤棉混纺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

2.智能纺织品中的微胶囊技术

3.溶胶-凝胶法固色对溶胶前驱体的选择性探讨

4.羊毛的蛋白酶改性整理综述

5.醋纤针织物分散染料染色工艺

6.纳米材料与涂料同浴对多组分织物染色初探

7.纺织品钻石印花探讨

8.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研究

9.再谈APEO的禁用及应对措施

10.环保型印染助剂发展方向探讨(上)

11.提高棉锦织物染色牢度的途径(下)

12.铜氨溶液法测定棉纤维聚合度

13.连续轧染在线工艺变量的测控

14.渗透印花在圆网上的染整技术 尝试

15.流体染色打样的工艺设备

16.请关注APEO的禁用问题

1.液氨整理综述陶启贤,Qi-xianTAOhHTTp://

2.棉织物的乙二醛抗皱整理张广知,Guang-zhiZHANG

3.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染整中的应用董绍伟,Shao-weiDONG

4.Richcel纤维的纤维素酶处理汪季娟,陈克宁,王亚凤,徐森

5.双漂法对大豆蛋白纤维漂白的工艺研究陈澄,刘志祥,ChengCHEN,Zhi-xiangLIU

6.大豆纤维氨纶弹力针织布染整加工技术李征,ZhengLI

7."碧纹"灯芯绒生产工艺探讨吴敏敏,Min-minWU

8.Gemini表面活性剂对涤纶碱减量的促进作用宗平,PingZONG

9.活性染料2G蓝的应用实践陈泽坚,Tse-jianCHEN

10.高温型活性染料的性能与应用崔浩然,Hao-ranCUI

11.宽幅剪毛机支呢架变形分析及解决办法仲其文,Qi-wenCHONG

12.染整工艺变量pH和ORP的在线测控陈立秋

13.高温季节印染企业易发事故及预防薛志成

14.染整生产疑难问题解答唐育民

15.单元间速差传感器的选用陈立秋

1.再论染整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上)徐谷仓

2.低温无甲醛涂料印花粘合剂的合成与应用唐颐恒,陈水林

3.纤维织物电化学染色动力学初探---半染时间t1/2与外加电压U的关系佟白,邢进,朱宪荣,陈志强,高淑珍

4.元明粉在弱酸性染料上染丝光羊毛中的作用李疆川,江松森,赵军

5.七彩涤粘氨弹力牛仔织物染整工艺探讨叶雅君,傅继树

6.高支丝毛产品设计与染色实践蔡丽燕

7.全涂料网印仿涂层织物工艺探讨与实践王东红,魏小平

8.染整加工对Modal/棉针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王延虎

9.竹纤维及其性能的测定许良英,王明芳

10.β-环糊精对分散染料染色相容性的影响刘夺奎,董振礼

11.染整技术 染色标准深度色卡陈关龙

12.后整理设备中的展布装置仲其文

13.谁持彩练当空舞---第九届中国纺织机械展览会特写陈立秋

染织艺术论文篇(11)

二、课程内容设置

“纺织生物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和纺织两个学科,课程内容设置既要考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对纺织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等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纺织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该课程为选修课,总学时为32,主要面向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和功能材料等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生物学基础知识,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因生物学知识内容庞大,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主要选择与纺织染整工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酶学基础知识两部分。授课时,首先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然后按纺织染整工艺的先后分别讲解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技术。另外根据课程面向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按上述内容讲解;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生物学基础知识,增加纺织染整基础知识,如纺织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纺织染整工艺等。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关于“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材不多,主要有周文龙主编的《酶在纺织中的应用》,陈坚主编的《纺织生物技术》,李群、赵昔慧编写的《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国外教材有ArturCavaco-Paulo主编的“TextilePro-cessingwithEnzymes”,RyszardKozlowski等编写的“BiotechnologyinTextileProcessing”。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生物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各有特色。《酶在纺织中的应用》是一本在国内较早讲述纺织生物技术的教材,该书不仅系统介绍了酶的基础知识,而且以不同的酶为主题分别介绍了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等的特性以及在纺织印染加工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麻纤维的微生物脱胶、酶脱胶以及纺织废水的处理等。《纺织生物技术》一书分别围绕纺织品的前处理、后整理、废水处理及其他纺织生物技术等工艺模块进行讲述。《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一书以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为核心,介绍了酶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前处理、后整理和纤维改性中的应用。授课时,可以其中一本书为主教材,参考其他教材,同时补充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充实授课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内容既涉及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纺织工业的工艺特点和工艺要求,因此授课方法得当与否对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我们采用讲授、分析对比、讨论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虑到纺织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法教学。如在讲授纺织品的生物酶整理工艺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传统工艺讲起,让学生了解工艺的目的、要求及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生物酶处理工艺,介绍具体用酶的来源、特性、作用机制和工艺条件;最后从工艺流程的复杂性、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废水、成本等方面比较酶处理工艺和传统工艺的优缺点。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酶处理工艺的必要性、先进性,对两种处理工艺的理解更深入和全面。在纺织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一些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关于牛仔布的纤维素酶整理,可以问学生如何将牛仔布整理成不同的风格、原理是什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