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蒙汉双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3 16:13:03

蒙汉双语论文

蒙汉双语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71-02

一、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访谈法等方法对内蒙古财经大学蒙汉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1.蒙汉双语教师数量不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学校要实施蒙汉双语教学,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兼通的双语教师。①蒙汉双语教师人数不多。蒙汉双语教师,是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但是学校目前缺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蒙汉双语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学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双语教学效果。经调查发现,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解专业知识的老师达不到一半的水平,6.96%;用汉语讲解专业知识,用蒙语组织课堂活动为43.19%;全部用蒙语讲解为3.77%;用蒙语讲解专业知识,用汉语组织课堂活动的为6.09%。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学校缺少优秀的蒙汉双语教师,虽然教师具备一定的蒙汉双语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蒙汉双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不足,例如蒙汉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蒙汉双语教学的目标评价标准等方面认识上的缺陷,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蒙汉双语能力差别显著。①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牧业地区。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的大部分大学生来自于农村、牧业地区。农村地区为51.6%,牧区为26.7%。绝大多数蒙古族大学生来自于偏僻的农牧业地区,由于农村、牧业地区的生活习惯的原因,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母语——蒙语,这就决定了学生交流的工具为蒙语。尤其农村、牧区蒙古族中小学,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汉语发展不平衡,学生汉语能力有显著差别,这给民族高校的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②学生的双语素质不同。首先,学生的汉语基础能力有差距。第一,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有差距。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够全面熟练应用汉语的水平,整个调查人数中占的比例为35.36%,不到一半人数;只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占为4.93%;能进行日常交谈,但听课、阅读、写作业、课堂发言有较大的困难的占10.15%;能听课和阅读,但写作业、课堂发言仍有一些困难的占为15.65%;能听课、阅读、写作业,但课堂发言仍有一些困难的占为33.91%。第二,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通过率低。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整个调查人数占的比例为49.56%,考试通过率为36.81%。说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学校及授课老师必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学生对汉文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对汉文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完全能看懂的人占为38.26%,大部分能看懂的为56.62%,只能看懂少部分的为6.96%,一点也不懂的为1.16%。因此,学校及授课老师,尽量多编写蒙文教材或者订购教材时考虑学生的特殊情况。第四,学生对汉语授课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同。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对汉语授课课程的掌握程度有差别。完全能听懂的人占为38.84%,大部分能听懂的占为53.04%,只能听懂少部分的为7.25%,完全听不懂的为0.87%,学校及授课老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对上课有信心。其次,不同学生专业素质有差别。第一,学生能用蒙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有差别。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用蒙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完全能表述的占为11.89%;大部分可以表述的占为53.04%;几乎不能的为35.07%。学以致用,学了用不了如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内蒙古是特殊地区,也是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学校应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学生能用汉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有差距。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用汉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完全能表述的占为18.55%;大部分可以表述的为66.67%;几乎不能的为14.78%,学以致用,市场是开放的,为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必须向其他民族学习,学习普通话,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3.教学环境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管理上,蒙汉双语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①学校图书馆的蒙文图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经对学生调查发现,图书馆的蒙文图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占为65.51%,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则为34.50%。学生反映,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专业方面的书籍及教材数量太少,尤其复习资料比较少;只有在图书馆五楼半侧才有,显得学校不重视;书籍种类少,不符合现代学生的要求,跟不上时代,太老旧了,涉及的范围少,跟专业有关的书很少,尤其经济类的蒙文书很少;蒙文图书不外借等存在较多问题。②用蒙汉双语授课的课程不多。尽管按有关政策和规定在双语学科、课时方面有所调整,但课程模式大体上还是遵循或照搬国家统一的单语课程标准,缺乏针对性。学生所学过的课程中用蒙汉双语授课的课程太少,经调查发现,用蒙汉双语授课的课程仅有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语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西方经济学、斯拉夫语、宏观经济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毛概、金融、银行会计等,通过这些可以发现很多课程都是用普通话来讲授的,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学知识的需求。③开展蒙汉双语教学年级没有统一的规定。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适合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年级有选择一年级的为75.36%,二年级的为59.42%,学生由于蒙语授课转化为汉语授课需要一定的过渡期,无论是思维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需要一定时期的适应过程,因此学校及老师应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④教材缺乏实用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双语教材的编定,很少有学科类的蒙语教材,而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编制各学科的蒙语教材。目前学校蒙文教材种类不多,经调查发现,具有蒙文教材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毛概、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金融学、斯拉夫语、财经写作等课程,非常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及老师值得关注。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注重蒙汉双语教学中师资的培训。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蒙汉双语教育观念。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双语教学”,明确蒙汉双语教学的目的。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重视双语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重视蒙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应用蒙汉双语,使认知和交际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其次,学校要重视蒙汉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实施“蒙汉双语教学”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兼通的教师,学校有关负责人必须重视对蒙汉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通过攻读学位或者进修等途径提高其业务水平,以改善蒙汉双语授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再次,教师要改革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在低年级时,应多设置,学生需要过渡适应期;为高年级专业课双语教学打好基础,还要注意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

2.注重蒙汉双语学生的培养。首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要蒙语授课,让学生熟悉新的环境;到二年级开始有些课程可以用蒙汉双语授课,有个过渡期;到了高年级可以直接汉语授课,最终实现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努力创造丰富的双语练习机会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等团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积极学习时间”,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首先,学校应设立蒙文教材建设专项基金、贴补蒙文教材编写,鼓励那些学术造诣深、教学技艺高的教师来编写教材。高质量的蒙文教材是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教材的质量好坏与有无会直接影响到蒙汉双语教育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这方面,增加其投入。其次,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定期召开蒙汉双语教学研讨会。近年来蒙汉双语教学理论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与论文,为发展蒙汉双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蒙汉双语教学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培育我区民族人才和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蒙汉双语教学,为我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民族高等教育中蒙汉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静.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12).

[3]李正元,金宝明.独特的蒙汉双语教学?摇成功的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蒙汉双语论文篇(2)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该学院的蒙古学生居多,尤其是蒙语来源生在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蒙语来源生在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障碍,特别提出了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并投入了实践研究。

一、研究内对象、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践研究的对象是通辽职业学院的高职护理专业中的蒙语来源生,将其组成蒙汉双语实验班。

(二)研究意义

在通辽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大多为蒙古族学生,而且蒙语来源生在逐年增多,在未实行蒙汉双语教学之前,学院总会将蒙语来源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安排到各个班级中去,不使用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措施,直接进行汉语教学。经过调查得知,蒙语来源生被分入各个班级进行授课后的学习情况、学习质量、学习成绩都很差,蒙语来源生中有80%的人需要通过补考甚至是重修才能获得专业学分,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进行蒙汉双语应用的实践研究是为了使蒙语来源生的“蒙汉兼通”成为他们发展的优势,而不是他们发展的障碍[1]。

(三)研究方法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进行蒙汉双语教学时依然采用国家标准教材,但是教师是通过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进行授课。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汉语基础课程

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的语言特点是:一是,蒙语口语表达、书写以及应用不存在问题,但是蒙语水平高低不一且有地方差异;二是,汉语表达、书写以及应用能力差,需要通过蒙语与汉语双管齐下,但主要问题是口语表达方面。所以为了符合蒙语来源生的语言现状,蒙汉双语课的设置本着由简到难的原则,在第一学期设置了汉语基础课,要求任课老师尽量讲解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知识点,来提高蒙语来源生对基础汉语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具体做法为:在课堂中让学生多提问题,多写作业,纠正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中不讲难理解的问题,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并将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删除。在护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原则,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蒙语来源生汉语差的问题。再有就是在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均开设现代蒙语课程,到第四学习开始开设蒙语应用写作课,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蒙语来源生蒙语水平高低不一且具有地方差异的问题。

2、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专业解析课程

专业解析课是以护理专业教学的特点为依据开设的,在大二的护理专业学生会开始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了专业解析课,具体的做法为:在每周周末开展专业解析课,来分析、解决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本周所学的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护理专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在蒙汉双语班增设人际沟通课程

人际沟通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解决蒙汉双语班学生的汉语识写能力差的问题,在进行人际沟通课程时,要注意对字与词要加强训练,通过人际沟通课来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以及汉语语感,上课内容主要为对精彩片段和经典文章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研究结果

(一)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意见

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意见,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办法来征求学生对增设的课程以及采用蒙汉双语教学来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的意见。经过统计学生意见问卷得出以下结论[2]:一是,97%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都会认为增设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护理专业知识理解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二是,99%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认为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中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克服与患者交流出现障碍时的尴尬与胆怯心理。三是,97%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认为通过对增设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在实习和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护理操作技术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四是,所有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都认为可以接受现在采用的蒙汉双语教学法。

{二}蒙汉双语实验班各项考核考试的成绩结果

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蒙汉双语教学学习,其思维变得活跃,而且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进行护理实践模拟的时候,能与患者及时准确的交流和沟通,与患者相处融洽、关系良好。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应用蒙汉双语进行朗读,以及赏析中外名作,并且在汉语写作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可以很好的书写蒙汉双语护理病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语标准音水平测试中,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参加这个标准音水平测试的共有75人,其中,有22人获得一乙证,有49人获得二甲证,有4人获得二乙证,通过测试率为百分之百。在参加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有68人参加,其中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有85%[3]。充分说明了蒙汉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蒙语水平的标准性和汉语水平的标准性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有着显著的提高。

三、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护理专业的学科知识复杂而又抽象,在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蒙汉双语教学来进行。二是,通过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得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护理操作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三是,通过蒙汉双语教学,蒙汉兼通生的就业实习趋势非常好,是各医院优先选择的对象。四是,蒙汉双语教学是蒙古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汉双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会对整个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造成直接影响。

结束语

在高职护理专业中采用蒙汉双语教学法,通过教师与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蒙语和汉语的表达、书写水平,而且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拓宽了他们以后就业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蒙汉双语论文篇(3)

关键词: 蒙汉双语/诉讼/程序性/保障 

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三大诉讼法中所确立的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是公民这一宪法性权利在部门法当中的具体体现,它赋予了公民在诉讼过程中可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也称母语诉讼权。我国有56个民族, 5个民族自治区。在这些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当中,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对其所享有的母语诉讼权的行使体现出我国诉讼语言文字的多元性。内蒙古是以蒙古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用蒙语或蒙汉双语进行诉讼是常见的事情。基于蒙汉双语诉讼实践的需要以及新时期实现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为宗旨,研究蒙汉双语诉讼中的程序保障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价值。 

一、蒙汉双语诉讼的运行状态及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诉讼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诉讼语言文字的多元性需要特有的程序制度加以保障。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少”且“边缘化”的状态,使得这种诉讼语言文字的多元化及相关程序上的特殊利益诉求没有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共居住有49个民族,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汉族、蒙古族。根据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都是当地的通用语言文字。因此,用蒙语和蒙汉双语进行诉讼就成为内蒙古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有诉讼文化之一。 

2007年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和东部,分别选择蒙古族居住比较集中地区的3个基层法院、1个中级法院进行了调查,统计了从2004年至2006年(以下调查内容中简称三年)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案件数量和使用蒙汉双语进行诉讼的案件数量,上述案件占全年案件总数的百分比,考察了蒙汉双语诉讼的庭审模式、法官的配备数量及其占该法院法官总数的百分比、专职翻译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有无相关的规范蒙汉双语诉讼的规范性文件等问题。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形虽然不能代表内蒙古区域内蒙汉双语诉讼的全部状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存在于内蒙古基层司法实践当中的蒙汉双语诉讼的一些特征。 

A旗基层法院三年中每年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均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13%、11%、11%,蒙汉双语诉讼的案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15%、18%、13%;目前该法院23人具备法官资格,其中11人具备蒙汉双语诉讼的能力,占法官总数的48%; 22人具备本科学历, 1人大专学历,其中大部分都是成人本科自考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具备双语诉讼能力的法官担任翻译,往往是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来担任翻译工作。 

B旗基层法院三年中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分别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37%、28%、27%,蒙汉双语诉讼的案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3%;目前该法院12人具备法官资格,全部具备蒙汉双语诉讼的能力; 12人全部具备本科学历,其中大部分都是成人本科自考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通晓蒙古语的法官、书记员、援助律师担任翻译工作。 

C市基层法院三年中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分别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3%、5%、5%,蒙汉双语诉讼的案件均占案件总数的3%;目前12人具备法官资格,全部具备蒙汉双语诉讼的能力; 10人具备本科学历,大部分都是成人本科自考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通晓蒙古语的法官担任翻译,往往是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来担任翻译工作。 

蒙汉双语论文篇(4)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践研究的对象是通辽职业学院的高职护理专业中的蒙语来源生,将其组成蒙汉双语实验班。

(二)研究意义

在通辽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大多为蒙古族学生,而且蒙语来源生在逐年增多,在未实行蒙汉双语教学之前,学院总会将蒙语来源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安排到各个班级中去,不使用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措施,直接进行汉语教学。经过调查得知,蒙语来源生被分入各个班级进行授课后的学习情况、学习质量、学习成绩都很差,蒙语来源生中有80%的人需要通过补考甚至是重修才能获得专业学分,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进行蒙汉双语应用的实践研究是为了使蒙语来源生的“蒙汉兼通”成为他们发展的优势,而不是他们发展的障碍[1]。

(三)研究方法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进行蒙汉双语教学时依然采用国家标准教材,但是教师是通过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进行授课。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汉语基础课程

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的语言特点是:一是,蒙语口语表达、书写以及应用不存在问题,但是蒙语水平高低不一且有地方差异;二是,汉语表达、书写以及应用能力差,需要通过蒙语与汉语双管齐下,但主要问题是口语表达方面。所以为了符合蒙语来源生的语言现状,蒙汉双语课的设置本着由简到难的原则,在第一学期设置了汉语基础课,要求任课老师尽量讲解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知识点,来提高蒙语来源生对基础汉语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具体做法为:在课堂中让学生多提问题,多写作业,纠正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中不讲难理解的问题,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并将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删除。在护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原则,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蒙语来源生汉语差的问题。再有就是在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均开设现代蒙语课程,到第四学习开始开设蒙语应用写作课,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蒙语来源生蒙语水平高低不一且具有地方差异的问题。

2、 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专业解析课程

专业解析课是以护理专业教学的特点为依据开设的,在大二的护理专业学生会开始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在蒙汉双语实验班增设了专业解析课,具体的做法为:在每周周末开展专业解析课,来分析、解决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本周所学的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护理专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在蒙汉双语班增设人际沟通课程

人际沟通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解决蒙汉双语班学生的汉语识写能力差的问题,在进行人际沟通课程时,要注意对字与词要加强训练,通过人际沟通课来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以及汉语语感,上课内容主要为对精彩片段和经典文章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研究结果

(一)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意见

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的意见,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办法来征求学生对增设的课程以及采用蒙汉双语教学来进行护理专业知识教学的意见。经过统计学生意见问卷得出以下结论[2]:一是,97%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都会认为增设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护理专业知识理解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二是,99%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认为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中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克服与患者交流出现障碍时的尴尬与胆怯心理。三是,97%的蒙汉双语实验班学生认为通过对增设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在实习和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护理操作技术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四是,所有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都认为可以接受现在采用的蒙汉双语教学法。

{二}蒙汉双语实验班各项考核考试的成绩结果

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蒙汉双语教学学习,其思维变得活跃,而且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进行护理实践模拟的时候,能与患者及时准确的交流和沟通,与患者相处融洽、关系良好。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应用蒙汉双语进行朗读,以及赏析中外名作,并且在汉语写作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可以很好的书写蒙汉双语护理病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语标准音水平测试中,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参加这个标准音水平测试的共有75人,其中,有22人获得一乙证,有49人获得二甲证,有4人获得二乙证,通过测试率为百分之百。在参加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蒙汉双语实验班的学生有68人参加,其中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有85%[3]。充分说明了蒙汉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蒙语水平的标准性和汉语水平的标准性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有着显著的提高。

三、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蒙汉双语论文篇(5)

二、蒙汉双语教学现状

1、师资现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但现在双语学校里,蒙汉教师比例相差悬殊,掌握双语的教师数量更是有限,因此导致了课堂上单语种授课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双语讲解。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蒙族学生普遍反映用蒙语讲解适当的穿插汉语更易懂,但正是由于蒙语教师的缺乏或是双语教师的缺乏导致学生在课堂对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再者就是教师缺乏教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例如,有很多教师既教蒙族学生又教汉族学生,但是教学的方法完全相同。蒙族学生是有别于汉族学生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蒙族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合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在蒙汉两种语言的环境中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出具有蒙汉两种语言能力尤其是汉语能力的蒙语学生。但是,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仅根据自己的蒙汉双语水平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的教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要么偏重科学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么过分的注重语言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无论是哪种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2、学生学习现状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自身的文化积累和经验对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蒙族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汉语水平不高,尤其是汉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限的汉语水平不仅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影响个人想法的表达。诸多不便最终可能会给蒙语学生心理上产生影响,而放弃进一步的双语学习。另外,蒙汉双语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更重,作为蒙语学生,他们需要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日常的沟通交流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教材现状

教材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介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蒙汉双语教材更甚。它是蒙语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语言能力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土壤。目前双语课程教材的现状是多样性和实用性较差,要真正的实施蒙汉双语教学,切实增强蒙语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和汉语语言能力就必须研制适应蒙汉双语学生学习习惯、符合双语学生语言能力的双语教材,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接受科学知识,有效的提高学习能力。

4、课堂现状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生动高效的课堂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目前蒙汉双语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模式单一,只是“喋喋不休”的教师和“奋笔疾书”的学生。这种课堂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和沟通,根本发挥不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发展策略

蒙汉双语论文篇(6)

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既受少数民族居住与分布特点的制约,又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更摆脱不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双语教育系统完备性的限制。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要基于本民族的双语教育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践中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内蒙古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因此,内蒙古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选择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内蒙古从90年代中期变开始了“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实验,至今已有数年,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蒙语授课的学生升入区外重点大学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方经济支持“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后劲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经济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不足。同时,民族双语教学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所需教育资源更多,所以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一直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在内蒙古,由于大部分地区缺乏汉语交流和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要提高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和外语水平,就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在推行“蒙—汉—外”双语教学地区,教学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未能相应配套,致使“蒙—汉—外”双语教学成了“耗时长、见效慢”的“软肋”,成为民族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

2.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整个队伍数量够甚至超编与结构性缺失的矛盾,也就是说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补充不进来,而一部分由于双语教学改革而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急需转岗或再培训。

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年龄结构偏高等方面。除此之外,蒙语授课中小学仍有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教师“合格学历"都不是原始学历,而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后续取得的,这些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3.关于开设“蒙—汉—外”双语教学起始年级的争议

内蒙古自治区蒙族学校学习本民族语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任何争议。但是,从小学还是初中何时开始学习汉语和外语,至今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如果开设汉语和外语太早,将对学生学习母语造成冲击;如果开设太晚,民族学生学习语言负担过重,学生终究会因学习效果不好而放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三语”开始情况如下:小学1—3年级开设汉语文;开设英语课的时间,一部分学校从小学3年级开始,一部分从初一开始。

4.社会实践方面带来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蒙—汉—外”双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仅有呼市和东部区的赤峰、通辽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是,受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有些家长开始质疑汉语和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随然有很多民族语授课的专家和学者们没有学过汉语和外语,但也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思路

1.合理分配汉语和外语的开启时间

根据国外学者们的分类,双语现象可以分为接触型双语和非接触型双语,接触型双语现象是在两个民族共同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第二语言环境较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形成,蒙汉双语就是属于接触型双语现象;经过专门学习而掌握一种外国语是非接触型双语,由于缺乏外语语言环境,掌握非接触型双语,相对而言难度大,蒙外双语就是属于非接触型双语现象。因此,在确定汉语、外语学习的起始时间排序问题时,一般来说,三语学习起始时间按蒙语外语汉语这种顺序安排为宜。

2.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管理。研究制定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城乡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政策。全面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做好教职工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继续实施和开展“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牧区教育工作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校长队伍选任、考核、退休等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建设。

(2)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好年度培训任务。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民族中小学切实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高等学校以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3)稳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前期改革成果,指导各地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3.加强设备、环境建设

蒙汉双语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11003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民汉双语教学成为培养本民族、本地区人才的重要手段,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蒙汉双语教学是学院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中蒙语授课(以下简称蒙授)学前教育专业从成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双语幼儿教师,缓解了幼儿园师资的匮乏和不足,培养了一批蒙汉兼通的民族双语人才[1]。但随着社会和地区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部分高校的不断转型,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成为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要求的首要条件,要重新审视蒙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的质量规格,使培养对象得到社会和地方的认可。

1蒙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蒙古族双语教师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蒙授专业不同于汉授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不同,汉授专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精通本专业知识的教师即可,没有蒙古族知识教育的要求,而蒙授专业的教师既需要通晓学前教育的理论和知识,也需要了解蒙古族文化、蒙古族历史和学生的民族心理[2],特别是教学时要考虑专业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学生欢迎。学院双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前教育专职教师虽有20多位,但通晓蒙汉双语教学的教师并不多,由于双语师资的缺乏,部分课程的教学需要外聘教师,所以一直存在这样一对矛盾:懂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由于不懂蒙古族语言无法进行双语教育,只能用汉语教学,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要进行“蒙―汉”语言之间的转化,正常的汉语教师授课语速对蒙授学生来讲是偏快的,导致部分知识点没有进行及时转化和理解,所以无形中造成了课程学习和理解的困难;部分教师蒙汉班教学区分度不明显,导致蒙授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而能进行双语教育的教师(外聘)不通晓学前专业的专业知识,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的矛盾也成为困扰学前教育蒙授专业教育教学的瓶颈。

1.2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首先,受学生生源的影响,许多蒙授学生来自于农牧区的普通高中,在本科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同汉族学生相对比,其技能基础较低;其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的总学时和学分都高于技能课程,由于技能课程课时有限,理论课程又挤占了技能训练时间,所以学生的技能水平受到影响;再次,部分硬件设施不足影响技能训练效果,如键盘与即兴伴奏技能的训练需要电钢琴或钢琴,三个年级(大四除外)在进行训练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使用钢琴或电钢琴,通常几个学生使用一个或者根据上课情况安排琴点,各班级交替进行,虽然学院的教学设施总体上已经得到很大改观,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均需要。

1.3师生对现行教材满意度不高

教材是课程设置的载体和基本形式,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对师生都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3]。蒙授学前教育专业现行教材除了少数通识课程是蒙文教材之外,其它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汉语教材,而且许多汉语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繁琐、难以理解,脱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编排方式比较死板,文字含混晦涩。由于蒙授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教材时必然会增加学习压力和负担,对教材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形成巨大的挑战,无形中会让学生抵触教材,抵触课程,影响学习效果。而教师在使用汉语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重点不是知识的讲解、归纳、总结、提升而是整节课偏重于对字词、术语、个别语句的翻译,翻译的功能大于“解惑”的功能,导致教学舍本逐末,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形成学生和教师对“教材有没有,教材什么时间发放”并不关心的局面。

1.4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上[4],虽然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强调“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突显,和许多学术型大学一样,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偏多,技能课程偏少,大量的理论课教学挤占了技能训练时间,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大部分课程的开课时间与汉授班级基本一致,由于蒙汉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民族语言的差异导致蒙授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蒙授学生四年所修课程的总学分数和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与汉授班级大体相当,甚至多于汉授班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额外增加了民族教育教学的内容,如马头琴演奏、蒙古族剪纸、蒙古族传统游戏开发、蒙古族语言教育等,学生的负担加重。

1.5集中实践教学时间短,次数少,职业能力受到影响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教育教学实习和见习。教育实习、见习是每一所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有力措施,通过教育实习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经验[5]。学院教育实习、见习的时间短,次数少,效果不佳,教育见习为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各一次,每次见习一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时间为十二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时间短,次数少,效果并不显著,学生职业能力受到影响,许多知识还只停留在书本上面,没有真正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各种师范能力还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不适应或职业的不认同感。

2提高蒙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策略

2.1制定突出“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总体规格的再现[6]。学院蒙授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民族学前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民族幼儿园、早教机构、托幼机构等相关领域的蒙汉双语应用型教师。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全面,专业视野宽广,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弹、唱、跳、画、做、演、讲)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较强的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和较强地蒙汉互译能力与口语交流能力。

2.2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重新审视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设置,减少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减少部分理论课程的学时数,相关课程要进行统合,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避免课程内容间的重复,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学期、所修课时和所占学分,加大技能课程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如键盘、简笔画、手工、乐理视唱、环境创设等课程的学时,通过一切途径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专业技能、民族语言表达技能,如通过日常的技能训练、举行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民族语言表达技能,通过集中实践活动和分散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开设一些蒙古族文化传承、蒙古族学前教育发展史、民族艺术、蒙古族幼儿文学、幼儿游戏、马头琴演奏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考核评价的难度,形成有效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2.3培养优秀的民族双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双语教师的师资建设,提高本专业蒙古族教师的学历层次[7],要全力支持蒙古族教师攻读博士、留学深造,努力成为本专业优秀的蒙汉双语高级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就蒙授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定期研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一年级蒙汉平行班级尽量不使用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教案、相同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形成“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组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聘请有经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师、高学历蒙古族人才传授教学经验,进行讲座交流;其次,鼓励蒙古族教师进行科研,组成“阶梯型”科研团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态度,政府和学校加大对蒙古族教师科研的奖励,以科研促进教学;再次,通过鼓励蒙古族教师外出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2.4改善配套的硬件设施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条件的改观和教育资源的优化,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学校需扩建画室、舞蹈教室、蒙古族模拟幼儿园,增加钢琴、电钢琴、马头琴的数量;购置一批高质量的专业蒙文图书和学前教育相关的教学用具,如嘎拉哈(羊踝骨)、蒙古族服饰、民族生活用品等;购置学生手工作品的展示柜或展示台,留存优秀的蒙古族手工作品;在多媒体上安装蒙文教学软件或蒙文多媒体课件,便于教师讲授。

2.5建设高质量的教材

教材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的深度,一部好的教材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有重要的帮助,同样优秀的教材也能使教师开阔思路和眼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8]。蒙授教材没有汉语教材更新速度快,比较陈旧,所以当务之急要编写体现民族特色的、适合于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教学的优秀教材,组建一支优秀的蒙古族教材编写的教师队伍,编写高质量、本土化的蒙汉双语教材。政府、学校加大对蒙古族教材的出版奖励力度,给予出版教材的优惠政策,也要形成监督体系,确保出版教材的质量,以此来促进蒙授学前教育教学的科学化。

2.6延长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实习、见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岗前热身”,是对所学知识、教学质量的有效检验,学院要利用好民族教育实习基地,尽量把教育见习贯穿于每个学年,并且在大四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真正成为“应用型”教师。同时利用自治区每年一次的“农牧区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让学生顶岗实习,深入农村牧区幼儿园,了解基层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地民族幼儿园的办园情况,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地方和政府的支持,依托民族优势,努力创办民族幼儿园,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提供支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蒙授学前教育专业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蒙汉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配套的硬件设施条件,建立高质量的教材,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蒙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得到社会和地方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黄翠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8):3233.

[2] 李爱华.非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7174.

[3] 安梅琴.内蒙古地区幼儿园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 照格申,张布和,吉日木图.构建蒙语授课学生“三语”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8,(9):2931.

[5] 秦松.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新课程学习(上),2014,(5):6567.

[6] 苏日娜.蒙汉语授课取向分析――对内蒙古S旗中学生的问卷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9,(3):6875.

[7] 额尔敦,海明.蒙语授课班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5186.

蒙汉双语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15-02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较为突出的三语环境,首先,蒙古语为自治区内主要通用的语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设置了蒙汉学校、蒙语学校与汉语学校,更好地满足了自治区内语言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英语为上述三个学校共同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对提升蒙生的英语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英语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很多蒙生熟背了英语语法、记住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但是在具体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交际能力整体较弱,这与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不能满足素质教学的要求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本文中就从三语习得理论分析入手,联系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情况,分析了如何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三语教育与三语习得

(一)三语教育

三语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模式,包含汉语、民语及英语三种文字与语言的教学,是传统双语教学的拓展,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三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一种特色型语言教学方式,是民族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促进全民族的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立足本族语言、融入汉语、英语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在蒙古族内开展三语教育已经是整个时代的需求,是提升蒙生综合实力的关键。在当今的蒙语教育中,蒙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手段,汉语是培养蒙古族优秀知识分子队伍的关键,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为蒙古族提供了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工具。因此,在蒙古族中全面开展三语教育是蒙古族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手段。

(二)三语习得

所谓的三语习得是蒙生在掌握蒙语与汉语之外,需掌握英语的一个概念。三语习得也是现阶段蒙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蒙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往往同时受到汉语与蒙语两种语言的共同影响,所以,蒙古族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学习并充分应用三语习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蒙古族基础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对于传统的双语习得,三语习得往往更为复杂,通常情况下包含有蒙语、汉语及英语三种语言之间复杂、特殊及隐蔽的关系。传统的双语习得仅仅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在三语习得的过程中,整个影响的过程是发生在三者之间的,在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大脑中的三种语言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同时发生作用并相互交替影响。所以相对于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以蒙语为母语,汉语为第二语言,英语为第三语言或目标语言的习得者的习得过程会更加复杂。

二、蒙汉英三语习得对蒙古族英语教学的影响

众多的理论研究与调查表明,蒙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由于受到二语习得的基础能力影响,应当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通过历年蒙生中考及高考的英语成绩可以看出,蒙生的英语成绩较汉族学生低,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方面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大,笔者认为导致蒙汉英三语习得对蒙古族英语教学有着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蒙语与汉语对蒙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蒙生除了应掌握民族语言外,还需要掌握标准汉语。因此,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思维的方式就自然包含了汉语、蒙语,受到三种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根据语言学习迁移理论,汉语与蒙语两种语言均会对蒙生进行英语语言迁移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三语习得的过程中,蒙生学习一语影响二语并被三语影响及二语与三语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蒙生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注意汉语与蒙语两种语言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英语与汉语中句子的具体结构往往为传统的主谓宾结构,传统的蒙语句子结构为主宾谓结构,所以,当蒙生在学习英语时,如果受到的汉语语言迁移较大,就容易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但是如果蒙语语言的迁移处于主体的地位,那么蒙生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失误。再如,英语与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英语中的情态动词通常放置在动词的前面,而在蒙语中往往放置在句末。在汉语与蒙语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情况,因此,在三语习得的影响下,蒙古族英语教学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蒙汉英三语习得所用教材的影响

教材为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工具,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但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仍是全国统一的英语教材,这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蒙生处于三语习得环境的实际要求。很多内容与语句的表达习惯以汉语的形式呈现,对蒙古族风俗民情的考虑也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蒙生学习英语习惯的,不能充分利用双语学生思维更为活跃的特点。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蒙古族实际生活不符,结果往往会使蒙族学生在教材的内容、思维方式、修辞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感到不太适应,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有困难,学生在理解上也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 蒙汉英三语习得对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一)教师应认识到蒙汉英三语习得的特殊性

相对于传统的双语习得,蒙汉英三语习得并非仅仅在双语习得的基础上加入三语习得,第三语言的加入对三种语言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均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从语言迁移的角度分析,如果出现了正迁移的情况,那么三者语言学习的效率都将提升,但是如果出现了负向迁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滞缓三种语言的学习。

因此,教师应首先认识到蒙汉英三语习得的特殊性,给教师开展蒙古族英语教学造成了更高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首先深入掌握汉语、蒙语及英语三种语言的基本学习特点与表达方式,摸清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与差异所在,这样才能使教师应对在蒙古族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与问题,为蒙生学习英语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更好地发挥在蒙汉英三语习得的过程中正面迁移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三语环境下干扰因素的影响作用缩小影响范围,转变蒙汉英三语习得中的负向迁移作用,将蒙汉英三语习得正向的作用最大化,从而,为蒙生学习英语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蒙古族英语教学工作的质量必然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研发适合蒙古族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

现阶段没有一本适用于蒙生学习英语的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蒙生英语水平有效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研发出适合蒙古族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蒙汉英三语习得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创造性、灵活性地开展蒙古族英语教学活动,充分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蒙生英语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换、添、改、删,从而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效率。

例如,对于现阶段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距离蒙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或者与蒙生的实际生活不相符,同时英语教学意义不大的内容,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删除,从而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针对性,提升蒙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效率。总之,在蒙汉英三语习得影响下,教师应结合蒙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对教材中涉及的思维方式、修辞结构以及文化内涵,尤其是蒙古族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有意识的融会贯通,补充教材的不足,促进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采用多元化的蒙古族英语教学方法

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够满足蒙汉英三语习得的实际需求,影响到蒙古族英语教学效果。

因此,将现代化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充分与蒙古族英语教学的实际特点与条件进行融合,对于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效果是较为关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英语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将分层教学方法融入到蒙古族英语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现阶段蒙古族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情况,在同一个班级内,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分层,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每位学生均能获取一定的知识,都能品尝到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调动蒙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这对于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除上述几项措施手段之外,蒙汉英三语习得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将诸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技术等融入到蒙古族英语教学中,从而提升蒙古族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梅.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需求――基于蒙汉语迁移作用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4).

[2]谭爱华.语言可加工性理论下的三语迁移现象及其对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

[3]王运璇.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及启示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二外日语为例[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1).

[4]王慧,孔令翠. 藏区英语教学媒介语问题与基于藏族学生母语的藏授英语教师培养[J]. 外语学刊,2013,(5).

[5]刘丕勇.内蒙古地区师范类蒙授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欧亚丽,刘承宇.语言距离对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蒙古族学生语音迁移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4).

[7]武光山,王文圣.跨文化三语教学初探――以汉语为媒介的藏族学生习得英语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8]杨学宝.二语能力与三语习得相关性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第三语言教学的启示[J]. 红河学院学报,2015,(5).

[9] 刘雪琳.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堂CBI法运用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2013.

蒙汉双语论文篇(9)

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应该蒙汉语并重,以蒙汉兼通为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注重蒙汉 互通,相互转换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既需要相当的汉语文能力,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又要有相当的蒙语文能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传播于本民族之中,他们是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1.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模式

双语教育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目的的教育方法;而就教学意义,双语教学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的多,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围的教学方法。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的双语能力高。但其缺点是保持其母语,也就是说其母语水平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这种教育方式同样也不适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别是蒙汉大杂居、小聚居地区的蒙古族学生的双语教育应该蒙汉语并重,以蒙汉兼通为教育目的,在教学中,不仅强调蒙汉并重,而且应该特别注重蒙汉互通,相互转换能力的培养,笔者暂且称之为互通式双语教育。因为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未来既需要相当的汉语能力用来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又要有相当的蒙语文能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传播于民族之中,以启发带动整个民族,振兴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他们是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纽带与桥梁。

2.大专院校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对于双语教学与研究的诸多方面,国内外的有关学者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思路、策略,就内蒙古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笔者也略谈几点看法。

2.1双语教育教学应注重、加强大专院校的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大专院校教育和教学是关键,这个时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很多实验证明理想的双语人只有在儿童时期才能实现,而中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教育、可塑性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个时期的教育是普及教育时期,更有利于提高整体民族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时期,组织专家专门研究、制定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大专院校双语教学计划,这是十分重要的,甚至要比中小学的教学更重要、更迫切。因为,中小学时期没有好的基础,到了大中专院校再想学好双语已经是亡羊补牢,甚至会由于其接受知识能力的局限,阻碍其智力发展。为此,笔者认为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大专院校的双语教育、教学,应首先重视加强大专院校双语教育、教学,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2.2重视教材的编写质量,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

双语教材是培养双语人才的重要工具,也是做好双语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好的教材就有可能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材,在大专院校期间,最好是尽可能多的采用本民族的优秀语言材料,让学生真正体会原汁原味的民族语言,同时加人适当的优秀的汉语言材料,学习体会蒙汉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认知不同民族的语言及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和风格,使地道的蒙汉语言表达深人其心,巩固其民族语言和汉语语言双重根基,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使用双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中专院校的双语教材应从原汁原味的本民族的教材占多数份额逐步过渡到要让优秀的汉语文、中外译文、蒙汉译文和现代实用文体合占相当比例,同时加授语音、语法的蒙汉对比教学内容和翻译理论等语言基础课程,为完成蒙汉语言互通的教学目的设置教学内容。此外还应考虑专业技术的需求,加设相应的内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参考书必须随教材而出,给予教学及时、明确的指导,这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应该组织专家严格审定。

2.3重视现代化教学,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视听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远距离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发达国家和我国较发达地区的教育中。在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特别是远程双语教育可以直接应用到西部偏远地区、文化落后地区、双语教师短缺地区,为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这样可以尽快缩短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为民族地区的教育赶上发达地区提供跨越式途径。

蒙汉双语论文篇(10)

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

库伦旗人民法院院长 伊日乐图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旗人口17.6万,蒙古族占全旗总人口的56%,其中纯蒙古族地区就有两个,人口约3万人。为落实宪法第134条规定“法院审理案件要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库伦旗人民法院切实把尊重和保证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抓好双语审判作为开展好审判工作的重点,发挥民族地区法院特点,推出一系列措施方便少数民族当事人参与诉讼,使双语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一、双语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院设有职能部门14个,派出人民法庭3个,全院共有干警6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46人,审判员28人,其中蒙汉兼通的有20人,占审判员总数的71.4%,书记员共14人,蒙汉兼通书记员的有9人,占书记员总数的64%。我院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执行案件千余件,其中全部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

针对地域文化特点及我院民族语言审判资源优势,我院以落实诉讼原则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为突破口,从方便蒙古族当事人进行诉讼着手,深入开展并探索双语审判的模式。

(一)开展双语司法服务。

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也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入口,为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我院选配了法律知识较为丰富、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担任庭长、副庭长,开展双语接待和立案工作,对于不通晓汉语的蒙族当事人进行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等相关工作,并相应配套印制了蒙汉双语诉讼指南,同时,将诉讼费收费办法以双语方式上墙。在蒙古族聚居的苏木乡镇设立特色法庭—额勒顺法庭,法官和书记员全部是通晓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干警,年均审理近百起的蒙文案件,当地农牧民大多不懂汉语,双语法官的合理配置不仅为当事人在法律咨询、案件信访、起诉、出庭等方面提供了方便,也充分保障了当地百姓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在其他审判庭人员配置中,必须有一名通晓蒙汉双语的法官,保证每个业务部门都有能和蒙古族当事人进行交流指导的法官。我院还不断加强蒙文巡回审判工作,在苏木所在地设立审判点,在嘎查村设立巡回审判联系点,聘请当地威望高、责任心强的蒙古族农牧民为调解员,将法律送到蒙古族农牧民的家中。这些做法受到了广大蒙古族当事人特别是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农牧民的欢迎。

(二)强化双语司法实践

建院以来,我院就一直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庭审,尤其近年来,我院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亮点工程,不断加大蒙文庭审的比重,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中,全面开展蒙文庭审活动。一是运用蒙语进行庭前指导。包括庭前用蒙语送达举证须知及传票等相关法律文书,在当事人及时了解案由、开庭时间及地点的基础上进行举证指导。二是用蒙语驾御庭审。运用蒙语告之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进行举证、质证、答辩和陈述,运用蒙语归纳争议焦点。对当事人双方都是蒙古族的,推行全程蒙文审理。三是针对当事人双方有一方是蒙古族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告之当事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为当事人聘请翻译等,并保证做到整个庭审过程的透明。四是在庭审中尊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并以此为法官和当事人的亲和点,做好调解工作。

(三)加强双语裁判文书的制作

我院坚持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裁判文书的制作,专门聘用了兼通蒙汉双语打字的工作人员,并首先保证蒙语裁判文书的核稿、发文,并专职一名党组成员签字把关,提高了裁判文书的质量和效率。定期对蒙古族文字法律文书进行抽查、评比,不断提高法官运用蒙语进行裁判和制作法律文书的积极性。不定期的开展蒙文裁判文书的评比活动,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蒙文裁判文书的质量。

(四)抓好双语人员的培训和养成

我院深刻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蒙语法官的培训工作,鼓励蒙语审判人员的学历教育,组织并参加自治区的双语培训班,定期开展蒙文审判的工作交流会,倡导法官和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要求审判庭通晓蒙语的法官帮助本庭其他人员学习和使用蒙语,并专门购买了蒙文打字软件,安装到各庭室的电脑中,进行蒙文打字的培训。目前就有八名书记员已经能够在庭审中熟练操作蒙文打字,保证了蒙文案件公正高效的审理。

(五)开拓双语信息化平台。

我院开通了内蒙古法院系统首家蒙文网站。这个蒙文版管理系统的版面共分为法院概况、工作动态、信息简报、优秀裁判文书和法律法规五个区域,各区域文字全部为蒙文。点击蒙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法院各类案件的审判动态,查询各种审理和执行案件的公告,还可查阅部分生效裁判文书,加强蒙文审判的业务交流,特别是可以查阅蒙文法律法规,蒙文法官可以迅捷地查阅相关法律条文,极大地方便了蒙文案件的审理,同时,也为蒙古族法官的教育、学习和 成长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了双语法官的培养。

二、双语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干警队伍司法水平较低。我院双语法官及书记员的人数比重较大,但缺乏统一准确的翻译用语,导致裁判文书的术语表达不准确。审判人员的翻译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参差不齐。虽然立案送达的法律文书如传票、权利义务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已经印制了蒙文翻译,但从措辞和词语搭配还不是非常规范,特别是缺少全国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统一的尺度。

(二)、翻译人员短缺。目前,我院没有专职翻译人员,只能由懂得蒙汉双语的法官开展双语审判,但是法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不能足以胜任。对于当事人双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或当事人一方为汉族,另一方为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时,因为没有翻译进行庭审翻译,案件审理非常困难。这既不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延长了审判时间,降低了审判效率,从审判工作需要上看,我们急需专职的翻译人员。法院专职翻译是否能设立专项编制,法院内部能否设立兼职翻译人员,如何设立值得探讨。

(三)、法院经费紧张。我院受理的蒙文案件较多,从立案到执行各种相关文书都是蒙汉双语制作,这导致诉讼成本过大、办公办案艰难。尤其在刑事案件中,公诉机关提供的都是汉文法律文书,如果当事人是蒙古族看不懂不接收,由检察院还是法院提供翻译权责不明。蒙文裁判文书送达后,执行机关不予接收,导致罪犯无法交付执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翻译和制作两种文字的裁判文书,这样就会增加诉讼成本,上级机关能否在开展蒙文审判上,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照顾。

(四)、缺少标准工具书。在审判实践中缺少法律法规的标准蒙文翻译版本,缺少蒙文工具用书,这很容易造成文字歧义,虽然我院坚持使用蒙汉双语制作裁判文书,但是如果能够确定蒙古语的规范用语和翻译标准,将大大提升司法工作的效率。

三、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需要上级机关的支持和我院的努力才能克服。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院要充分认识双语审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审判执行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双语审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汉语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文成为最新、最快、容量最大的信息载体,成为知识和科技情报的最丰富的信息库。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汉语文掌握的程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结合我院实际,只有抓好双语审判工作,才能更加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才能使司法更加便民利民,才能使人民法院更能高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我院审判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双语审判工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审工作公正高效发展。

(二)坚持“分类指导、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

双语审判工作不仅涉及到案件审判程序、实体等一系列的审判问题,还包括法官队伍编制、法院经费配备、科学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政务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敏感的原则问题。我们认为确立本地区双语审判体制既要考虑到确保蒙古族当事人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权利和依法公正审判这两层基本因素,也要考虑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现实应用情况。既着眼于双语审判的特点和地区实际,又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双语审判队伍建设:比如选拔优秀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有志于服务当地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免试、降低高考分数线等方式使其进入民族大学专项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对毕业后自愿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双语法律大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子女到省会城市读书就业等优惠政策。比如在民族地区政法各类选拔和考录中,设法增加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在司法考试中,定向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大幅度的降低分数线的招考政策;对长期在法院、检察院工作,并且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在司法考试中进一步放宽条件;应着力培养双语法律翻译人员。在部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设立翻译处,聘请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的需要,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吸引汉族法律人才到这些地区工作并为其提供民族语言的培训机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应继续通过培训、交流、挂职等形式提高这些地区法律职业队伍素质等等。

(三)建立统一的双语审判考核和评估体系?

蒙汉双语论文篇(11)

一、民族语言的重要地位和双语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种类也多,约有80多种,55个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民族关系也有作用和影响,而且,语言问题向来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无论是当前仍在执行的国家民族政策还是民族语文政策,都是计划经济背景下制订的,因此都必然会存在新体制下重新适应和调整的问题,那么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也随之变化着。以国家社会生活为例,我国绝大多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信息都是靠汉语传播和承载的,因此汉语无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高,少数民族语文处于绝对的劣势。

2011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当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以往“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民族语言政策相比,“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要求民族语文工作既要“使用发展”又要“科学保护”。

纵观我国民族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不难发现,双语教育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最佳途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本身对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乃至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实所存在的双语生活的需要,是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蒙古语言文字是内蒙古自治区法定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在自治区广泛地开展学习蒙古语文的活动,加强蒙古语文的研究和使用,并在全区对贯彻执行党的民族语文进行全面检查,使蒙古语文工作得以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我们的重要工作。而众所周知的是,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习语言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的,而在我国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上除了本身是蒙族院校的学生,其他学生往往是到大学才接触蒙语选修课,因此,要重视双语教育在学习各阶段的重要作用。

二、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的发展研究

(一)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阻碍

首先,从宏观的意义上讲,整个国家本身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更注重通用语在经济上的促进作用,民族语言本身受到威胁。其次,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就存在着问题,学校教育与当地儿童、少年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相脱离,学校课程内容对当地儿童和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的适切性极差,不能满足其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没有尊重当地人民在发展教育方面的文化选择权和文化主体性。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关键是尊重当地人民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选择权,解决学校课程,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能让学生在以后能够在家乡用得上这些文化知识。再者,受中高考制度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害怕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会影响升学,因为民族语言并不是中高考的考核内容,这就对民族语言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一直是民族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它的成功与否不仅意味着人才的培养是否成功更起到带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作用,也表明了民族文化传承是否到位的标准。研究表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配合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更愿意学习汉语汉字,这种对民族语言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学习民族语言的行为,因此,民族语言想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双语教学,这是唯一的方法,如果不这样,民族语言的地位将受到重创。

对本民族语言的尊重,不仅是因为文化传承和交流交往,也因为民族语言和民族自尊心密不可分,有研究表明,蒙古族的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对自己的语言报肯定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主要是情感原因,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更希望汉族也能学习蒙古语言文字,但是,从理性认知来看,大部分学生也都同意,两门语言都应该掌握,他们并不否定汉语的重要地位,因此,双语教学就更有必要了。

再者,有研究表明,民族初、高中学生对学习汉语有较高的热情,而到了大学阶段,则有更多的学生希望学习民族语言,相当数量的学生希望用蒙汉双语教学,愿意只用汉语教学的学生数却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受升学压力与学业追求的影响,民族初、高中学生对学习汉语{度重视,而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在继续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与应用的同时,对双语教学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具有较为强烈的学习与研究本民族语言的愿望。同时,基于对本民族语言文化价值与经济社会价值的认识以及与汉族学生交流的愿望,无论民族初、高中学生,还是民族大学生都希望汉族同学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以上几点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民族语言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通过双语教学,开展蒙语选修课,实现蒙汉皆通,把握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培养越来越多的双语人应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着眼点。

(三)内蒙古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家对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双语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由于国情不同,我国政府对待民族语言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别。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开展濒危语言母语教育,而我国只有使用传统民族文字的地区的学校开设民族语言课程,并且只有少数民族自己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课程,其他民族都很少接触民族地区当地的民族语言。民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需要时使用民族语言作为课堂辅助语言,解释和教授汉语文教材的内容,没有正式的民族语言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法。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