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内外部环境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50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1)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起成为热门话题,国外学者Maltin和Lavine认为内部审计外包有四种形式: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和替代。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企业治理策略产生变化,我国企业也逐渐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开始兴起。黄溶冰运用组织柔性理论探讨了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包策略的动因和影响因素,认为内部审计外包作为一种企业内部柔性能力,体现了组织结构与企业环境匹配的适应性,不同企业应采取权变的方法选择外包策略[1]。石恒贵通过实证研究内部审计外包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外包和非外包的公司其独立性存在明显差异[2]。郑斌斌通过管理学理论中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认为小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应采取相应的内部审计外包策略[3]。赵保卿,李娜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表明:外包的内容应该优先选择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这样可以避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泄露。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通过综合考虑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外部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行系统的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选择最优的发展策略。建立内审外包的SWOT分析模型: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消除了内部审计外包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将内部审计的数据、资源、证据等资料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内部审计外包工作者的手里,方便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对比。工作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和限制,为从事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2、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成本降低。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审计概念的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接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时候,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从事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人员无需腾出大量的空间去存放内部审计的资料和办公设备,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运营成本。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1、审计软件使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审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审计软件还不够成熟。各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的审计软件都不相同,虽说审计软件的数据是相通的,但是企业和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机构的软件不能良好的对接,给审计业务外包带来了不便。

2、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会计师事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只依靠原有传统内部审计方法无法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要求。既能熟练掌握传统内部审计业务,又能娴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内部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3、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信息输出的真实和准确,增加审计风险,影响了内审工作者的判断。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符合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和完整。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标准不同,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给审计外包工作带来阻力。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机会

1、硬件设备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普及,我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水平,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高速以及运行速度超快的计算机硬件设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无疑给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外包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2、内部审计的多元化发展外包带来机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改革浪潮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审计软件与审计方法的更新与变革,让实时审计成为了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了内部审计向企业各个管理领域的渗透,从而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单一的财务审计,同时也强化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3、发达国家已经率先颁布了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规范标准。1996年,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公布的COBIT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经过5次更新目前已于2012年更新到COBIT5.0版本。COBIT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项目和审计,并且既包容了当前的情况,也提供将来可能会使用到的指导方针。

(四)内部审计外包的威胁

1、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安全性,保密性难以得到保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数据的传输和保存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数据文件保存的选择方式上,若保存在云存储等网络存储环境下,这种方式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质疑的。若选择保存在电子存储设备上,是否能对电子存储设备进行加密也是关键,如果不进行加密,存储的信息的安全性是得不到保障的。

2、信息化环境下外包使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因此会引起内部审计线索及会计处理方式发生变化,无纸化将造成审计线索不清。内部审计线索的消失或减少势必然会增加内部审计检查风险,内部审计外包以后,内部审计数据的转移,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3、法律风险。目前,我国针对于新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些甚至还完全是空白。比如,在信息化犯罪适用的有关法律的立法还很欠缺。虽然我国审计署和中注协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规范和准则,但这些规范和准则还不够完整,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

三、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外包的对策及建议

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仅要加强硬件的投入,还要大力培养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内审的复合型人才。一些管理层认为只要提高了硬件建设投入就可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的水平,对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审计软件的软实力投入力度不是很大,导致计算机设备和信息程度利用不高。此外,还要加大对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利用力度,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软件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内部审计软件的数量繁杂,质量不高。事务所应当恰当选择合适的审计软件并加强对内部审计软件的应用力度,使会计师事务所使用的内部审计软件能和企业使用的信息化软件形成良好的对接。还应针对电子数据共享性、流动性强等特点,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制度,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防范,保证内部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方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调用和分析,实现不同时期,不同审计项目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持续性。

我国内部审计外包发展起点相对较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推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弥补国内在内部审计工作上的不足,把握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优势和机会,扬长避短,努力把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程度。(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2)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康复和休养为目的旅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发展迅速的新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医疗旅游的发展也随之带来医疗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认知。

常州旅游资源丰富,常州的各类医疗机构有1000多家,医护人员充沛。2015年1月23日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而常州西太湖是江苏省政府认定的两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之一,这一批复对于常州的健康产业和生态服务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希望能为常州发展医疗旅游提供借鉴。

二、常州市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优势

1、医疗医院相对丰富,医护人才资源充沛

目前常州市三甲医院有四家,三级医院10家,其中综合医院3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专科医院5所(市三院、市肿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第一二医院(和平医院)),中医医院2所(市中医医院、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各类医院47家,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各类卫生机构1123个;常州市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6.1张,江苏省平均为4张。常州市共有卫生人员总数33450人,常州市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34人以上,而江苏省平均为2人,注册护士2.6人以上。

2、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常州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和江苏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无锡、苏州形成苏锡常商圈。常州是京沪高铁必经城市,每日沪宁线的城市铁路更是班次紧凑。公路运输也是便捷,常州市内的交通便利,快速公交BRT基本达到市内各个商圈,而目前兴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将为未来常州市内的交通网添翼;随着2015年9月常溧高速的通车,常州已经成为江苏交通的枢纽,这条高速南至安徽,北至苏中、苏北以及山东、京津冀,形成了串起沿线区域经济、旅游、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资源的新格局。航空方面,常州机场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班。常州附近有常州港口、江阴港口、张家港口和上海港口,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

常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千年古刹天宁风景区,中华恐龙园现代旅游休闲区域,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嬉戏谷主题乐园,天目湖度假区等等

3、医疗费用低廉

价格优势也是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条件之一,整个江苏省的医疗费用比较低廉,很有价格竞争力,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在苏南地区(王星丽,2015)。常州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相对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来说,各类资源成本低,因此,常州发展医疗旅游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很大的进步,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医疗旅游热门目的地。

(二)内部劣势

1、医疗旅游市场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医疗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及领域,需要多个法律法规以及措施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发展,医疗旅游者的利益也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常州又是医疗旅游的先行区,但是整体而言,医疗服务水平及规模等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部分医疗设施利用不足

根据《常州市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3-2015年)》得出,常州市大多的社区卫生院,设施设备闲置较多,人才较少,承担的医护工作也远远不及综合医院。而专科医院薄弱,不能满足医疗患者的需求,例如老年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社会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与综合医院相比竞争力不强,管理及技术水平也较低,多数旅行社以及医疗行业对医疗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还是比较模糊。

3、医疗种类缺乏,语言受到限制

医疗旅游设计的产品有很多,例如保健、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等等,目前常州市场上的医疗旅游更多是传统理疗,健康体检,温泉疗养等,没有高精尖的高级医疗技术。而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又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但是目前外语医护人员也极度匮乏,发展涉外医疗旅游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外部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卫计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江苏省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常州发展医疗旅游获得了江苏省、常州市以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这为常州市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2、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不断提升

2015年常州全年接待外宾197批、1025人次,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8批、161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8批、215人次,外国来访记者4批、8人次,和智利拉塞雷纳市和巴西库里蒂巴市结为友谊城市。

2012年常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公园协会主办“国际花园城市”金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了《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常州也名列前茅,2015年常州市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些荣誉说明常州的人文景观,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5年至202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2016常州统计局《2015年常州市人口发展状况的简析》也印证了这一点,老龄化程度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11.64%,比2014提高0.5个百分点,这也促使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

(四)外部挑战

1、国内外竞争环境激励

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医疗市场的竞争影响,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已经成熟庞大,特别是瑞士、泰国、印尼等国家。相对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国内市场也是不断壮大,特别是上海、海南等城市在国内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先驱,医疗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了经验,这也给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带来竞争因素。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3)

外部环境分析:星巴克充分运用IT技术为顾客更好的提供更好的体验营销。店面里无线数据接口不仅为顾客提供了方便,而且借助网络很好的宣传了自己的咖啡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业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以及道德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星巴克的核心价值在与为人们带来人性的善和至交般的相亲相熟,所以它强调环境与咖啡同样重要,这种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容易被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接受。

内部环境分析:星巴克不断推出新产品,星巴克计划在超市销售即饮咖啡

(来源:文章屋网 )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4)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信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重要特征的历史阶段――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外贸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能,并能够根据多变的经济环境,建立各种分析和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成为外贸企业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控制成为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提高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一、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避免或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在充分考虑单位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单位各项资产和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控制程序、控制制度等,形成一种相互牵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完整系统。

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外贸企业严格、规范的会计控制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监督和约束外贸企业会计行为,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它是及时制止和发现外贸企业经济犯罪和腐败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

二、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现状

现代财务信息系统涉及到金融工程、会计控制理论、运筹学、网络、数据仓库等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目前大部分外贸企业已经具备或初步具备并使用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控制系统,在财务部门内部建立了完备的电算化系统或局域网系统,使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及时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能满足财务内部管理的要求。但是随着外贸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时常出现财务工作无法及时满足管理需求的情况,如: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需及时了解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各级主管需随时掌握企业财务状况时,大多都只能采取手工、半自动化作业方式,由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系统中查出相关内容,经过整理加工后再报告,效率较为低下,常常落后于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的许多信息还未传送到领导就已显过时了。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不能及时地获取有关信息,不可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作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初始阶段,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四、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措施

(一)提高信息控制意识,完善会计控制系统

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技术控制意识。由于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步成为外贸企业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控制日益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外贸企业也必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字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二)学习网络信息管理理论,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我们要学习网络信息时代管理信息化理论,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相融合,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行网上财务建设

利用网络资源,推行网上财务建设,实现远距离的财务服务,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公开性、透明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另外通过网上报销(申报)业务,报销款定期通过银行转入有关人员的存折账号中,可以减少各方面的现金流量。在刷卡消费日益流行的现代社会,随身携带与存折对应的银行卡,同样可以方便地进行消费、支出,而且更加便捷、安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与外贸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外贸企业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推进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调管理信息化就是要重点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外贸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5)

1、公德意识

公共文明水平不高。乱丢、乱堆、乱摊、乱排、乱倒等现象依然存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行人横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违章带人、不按车道行驶、越线,违规停车等问题突出,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更是随处可见,生活废水和垃圾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新居民守法意识淡薄等。

2、职业形象

诚信体系有待完善。有些单位和部门职业道德建设意识不强,有些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中的某些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以人为本思想淡薄,官本位意识占主导,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公正执法的公众形象受到影响。各类服务行业中的部分经营户受金钱、利益驱使,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出现偏差,守法经营,信守合约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3、家庭传统美德

伦理道德存在缺失。离婚率逐年攀高,且离婚年龄趋于低龄化,婚龄趋于短暂化,由此带来离异、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由父母离异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此外,“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少有人遵循,“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大的改观。另一方面,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多,“啃老”的社会现象日益突出。

二、存在群众文明素质不高的原因

1.缺乏文明教育及有效的引导机制

抓好教育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当前,对于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还存在即时性、运动式、说教式的情况,未形成长期宣传教育的巩固机制和共享机制。宣传教育活动存在形式雷同、内容浅显、与百姓生活脱节,表面口号多、行动少,真正贴近群众需求的不多,活动形式多,声势大,市民自觉参与的自觉性不够等问题,教育的形式、内容、渠道、力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缺乏经常地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2.没有形成合理的保障机制和城市管理体系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范围不断延伸,城市管理的内涵不断拓展,市民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公用设施配套未能跟上,道路、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商业街等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有些设施建设了,但缺乏有效管理,损坏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随意更改规划,侵占绿地资源,占用公共文化设施。

3.没有解决好文化娱乐活动群体参与的矛盾

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对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体参与中的高影响力与低参与率之间不和谐,导致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效果弱,社会影响力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其社会活动最大的中间力量是以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群体为核心、关键群体,这一群体的素质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区文明进程,影响这些的原因主要还是参与某些社会平台活动,但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及参与时间、空间等方面还存在制约,活动形式老套、单一,也导致了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设施、绿地受盘剥,活动地域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4.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各类文明创建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活动过程中,仍然面对体制内成员参与过多、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和组织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引起参与者的积极反应,以致让活动流于形式现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弱,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在工作中没有找准符合全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利益结合点,如企业的追求利益、扩大影响的需求,社会组织的自我宣传需求,公民的自我价值体现等。

三、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1、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键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发生调整,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社会生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突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市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按照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工作要求,通过巩固阵地,延伸网络,拓展宣传途径,不断优化市民文明素质的舆论环境,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可制作平面户外公益广告,印发市民教育手册、宣传折页、公德卡、宣传画、招贴画,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市民十不规范”,普及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共道德。依托大中专及小学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加强对社区群众文明礼仪教育,同时,设立道德点评台及曝光,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鞭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可有效的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3、创新载体,深化主题,文明创建内涵不断深化

以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为主线,坚持工作主题化、可操作化,坚持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讲文明,讲正气,树新风,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大力推进市民文明,文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内涵。

4、注重实践,务求实效,文明创建形式不断丰富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6)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明茨伯格指出:“思考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组织和环境的不可分割性,组织运用战略来应付变化着的不确定性环境”。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越来越高,能否有效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而要有效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首先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认识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结构。对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结构的探究,不仅为量化环境不确定性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创造条件。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结构,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企业在当今多变的环境中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1.理论基础

1.1企业环境的定义

当前对企业环境的看法有两种观点:外部环境观和内外环境观。外部环境观以组织自身为界,将组织之外的一切事物都称为环境。如达夫特(2003)认为组织环境是“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并可能对组织的全部或部分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明茨伯格(2002)认为环境是“组织以外的所有东西”;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2000)认为环境就是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罗宾斯(1997)将环境定义为对组织绩效起潜在影响的所有外部机构或力量。

内外环境观认为环境是内部与外部的综合。如伯格曼、麦迪奎和惠尔赖特等人(2004)认为企业环境由组织环境(内部环境)与产业环境(外部环境)构成;Priem 等人(2002)认为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战略的决策制定都很关键,在研究环境不确定性时,如果更充分地考虑内部环境因素,会产生更强的解释能力;Steiner(1984)也把企业环境看作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构成,将企业所有者、雇员、经理层和董事会等都纳入到企业内部环境的范围;Duncan(1972)认为环境是“个人在组织决策行为中所必须直接予以考虑的实体及社会因素的总和”,组织系统因此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国内学者赵锡斌(2007)认为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应该把企业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整体环境可再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子概念;席酉民(2001)认为企业“内部环境主要讨论企业内部氛围、企业组织制度和政策形成的感受系统,而外部环境主要是企业发展必须依赖的和无法回避其影响的企业外部系统”;刘延平(1995)也认为企业环境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构成及特点做了分析。

1.2 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结构

企业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结构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环境空间。环境不确定性各维度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就构成了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类型。将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维度划分,可以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在各个维度上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横向上比较不同行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异同,从纵向上比较环境不确定性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管理学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来自经济学。按照奈特的定义,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事件基本性质的知识和经验,对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知之甚少,难以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对结果进行预测和定量分析。当不确定性的概念用来描述企业环境时,就产生了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Duncan(1972)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一是在决策时缺乏对相关环境因素信息;二是无法得知决策结果;三是无法预知环境对决策的影响。Miles和Snow(1978)认为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绩效的环境的不可预测性。Milliken(1987)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的核心管理者不能正确感知或评估组织外部环境的状态或发展趋势。

环境不确定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多个维度。人们对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学者们倾向于以相对简单的单一维度来测量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研究的拓展,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与量表也越来越复杂。例如,Thompson用异质性/同质性与稳定性/动态性两个维度来描述环境特征;Duncan则用复杂性与动态性两个维度来描述环境特征;Thompson认为异质性的维度与动态性维度是独立的;而Duncan把二者都看作是环境不确定性的组成部分;Child(1972)用复杂性、差异性与不可流动性三个维度来描述环境特征。

现有文献对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划分大都是以外部环境为对象的,相关的研究数据也都聚焦在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上。尽管内部和外部不确定性对战略的决策制定都很关键,但内部环境的潜在不确定性来源在以往的研究中相对忽略了。

2.系统环境观的提出

按照环境不确定性的定义,环境的不确定性因为人们的感知而存在。只有那些管理者认识到的因素才可以进入他们的决策行为,显然影响管理者决策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因此管理者在考虑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时,必须系统地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把握企业环境的全貌。外部环境观将环境仅仅视为组织之外的一切事物,而未能系统地将企业环境考虑为内外环境相连接的有机整体。在研究企业所处的环境时,如果仅仅只以外部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会隔断影响管理者决策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可能的联系,导致对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处理片面化、孤立化。因而在宏观层面上看,这种“封闭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常常遭到人们的质疑。

系统理论的提出,为人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综合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揭示事物之间更广泛的、复杂的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因此,系统理论的迅速发展及其被广泛的认同,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情况更是如此。企业环境也是一个系统,系统环境观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企业环境、研究企业环境理论的基本思想。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系统,每个组织(企业)都是一个环境的分系统,它存在于整个环境系统之中,并在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换、转换中,实现投入与产出。因此,如果将企业环境系统只界定为企业的外部环境,不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或者是在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要素时,只注重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宏观因素,而不是同时注重竞争者、顾客、供应商等市场因素,并据此进行企业环境分析,这就难以把握企业环境系统的全貌,难以认识和把握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影响,因而难以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管理决策中如何实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调适问题。

从系统环境观的视角出发,企业环境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因而系统环境观下的企业环境是一些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断变化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是影响企业组织决策、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的现实各因素的集合。在此一般概念下,可再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子概念。企业内部环境定义为影响企业组织决策、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的企业内部现实各因素的集合。如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制度安排、技术与人力资源状况、企业文化等等。而企业外部环境则是指影响企业组织决策、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的企业外部现实各因素的集合。如经济与政治、科技、社会与文化、市场结构、市场容量、竞争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购买者等等。

3.系统环境观下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结构

现有研究从外部环境观的视角出发,一般将环境不确定性分为三个维度,即动态性、敌对性及复杂性。所谓环境的动态性是指环境因素随时间持续变化的程度,或环境变化的速度和幅度、频度和密度。这些变化源自竞争者的进入或退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技术条件的转变。所谓环境的敌对性是指环境对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支持程度,是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对这些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敌对性源于竞争者过多、资源供给条件贫乏的和制度的苛刻。环境的复杂性是影响组织活动的因素的多寡、差异性及关联度。

有学者指出环境的复杂性是与环境动态性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把环境不确定性既划分为复杂性,又划分为动态型,会导致在统计分析中的多重共线问题性。实证研究中,也较少看到对环境复杂性测量题项的描述。况且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众多的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等异质主体,也就是所有企业都面临同样的环境复杂性,这样关于环境复杂性具体的量表设计就难有构思效度。因而很多学者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维度主要包括环境的动态性与敌对性。

以上对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划分是以外部环境为对象的,是一种外部环境观。而与管理者决策相关的环境因素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不确定性的来源与环境的构成息息相关,因此,对环境结构的不同划分是人们对不确定性来源进行研究的基础。Duncan(1972)把企业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并且表明企业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对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内部和外部不确定性对战略的决策制定都很关键,但内部环境的潜在不确定性来源在以往的研究中相对忽略了。本文从系统环境观出发,认为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而还要引入描述企业内部环境及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环境维度。

如果把环境看作是由内外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系统,那么在考虑环境的不确定性时,既要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又要考虑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还要考虑内外环境之间的不确定性。赵锡斌(2007)提出了关于描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非均衡性。这里的非均衡性是借用了经济学中“非均衡”的概念。在经济学中,非均衡是指某经济主体在给定条件下,还存在调整自身行为空间的状态。在现实经济体系析中,非均衡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在实际企业管理过程中,也是在非均衡的内外环境中不断寻求企业与环境之间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外部环境本身的非均衡,即企业外部彼此对立的作用力之间出现力量上的失衡;二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非均衡,即在企业内部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的变化出现结构上的不平衡;三是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非均衡,即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相互影响上的不平衡。企业的管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寻求企业与环境之间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因而企业环境的非均衡性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驱动力,或者说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因而分析企业环境的非均衡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经济参与主体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地方。这导致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非均衡性更加显著。因此企业环境非均衡性维度的分析对把握我国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4.研究结果与启示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对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结构的探究,不仅为量化环境不确定性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创造条件。现有文献对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划分都是基于一种外部环境观,隔断了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本文从系统环境观出发,将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维度划分为动态性、敌对性和非均衡性三个维度。这一维度划分使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把握更为全面和系统。

在分析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时,既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也要考虑到内部环境的动态性;既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敌对性,也要考虑内部环境的敌对性;既要考虑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也要考虑内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同时还要考虑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有个全面而系统的把握,才能正确分析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指导企业去有效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是本文后续研究的方向。由于本文主要侧重于在理论上构建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因而缺乏实证检验。为了能对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实际构建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需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即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拟定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测量题项,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探讨维度的有效性,最终为环境不确定性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和管理风格的不同,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国内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与西方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会存在差异。因此对国内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工具应能反映这种差异。在企业实际管理中要结合了国内文化背景和企业的管理风格,设计出反映经济转轨时期环境不确定性的特点,更加适合国内企业环境不确定性测量的工具。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著,刘瑞红,徐佳宾,郭武文译.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

[2]詹姆斯·汤普森著,敬乂嘉译.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3

[3]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4

[4]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4

[5]理查德·L·达夫特著,王凤彬、张秀萍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9

[6]Duncan, R.B.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 17(3):313-327

[7]Steiner, G.A.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Text and Cas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4

[8]Priem, R.L., Love L.G., Shaffer M.A. Executives’ Perceptions of Uncertainty Sources: A Numerical Taxonomy and Underlying Dimens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 28(6):725-746

[9]刘延平.企业环境与国际竞争力.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86-88

[10]席酉民著.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11]赵锡斌著.企业环境分析与调适——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1

[12]Miles, R.E., Snow, C.C., Meyer, A. D., Coleman H.J.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8, 3(3): 546-562

[13]Milliken, F.J. Three Types of Perceived Uncertainty about the Environment: State, Effect, and Response Uncertain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7, 12(1):133-143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7)

企业战略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为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是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性的重大筹划与谋略,

一、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分9个步骤,见图1:

1、企业的愿景使命。愿景,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是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发展的蓝图。使命,是组织存在的原因理由及服务公众的形象定位。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2、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政府、股东、供应者、竞争者、顾客、公众、媒介、社区等;一类是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和决策的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客观环境因素。

3、发现机会和威胁。分析了外部环境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评估外部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外部环境的特征。

4、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资源状况(人、财、物、信息、技术等);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与开发、人事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三是企业管理者是否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研究与开发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使用了正确的方法。

5、识别优势和劣势。优势是企业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企业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

6、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管理者根据SWOT分析结果确定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战略发展目标。

7、制定战略。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企业将寻求恰当的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8、实施战略。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不可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

9、评价战略。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到控制过程。

二、SWOT战略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是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观、使用简单是它的重要优点。

SWOT分析基本步骤为:(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弱点既可以相对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以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战略。

SWOT分析法即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见表1。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可采用PEST分析或波特五力分析的结果。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⑴优势+机会。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⑵机会+劣势。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合,或者不能相互重叠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8)

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制定企业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可能遇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退,规避威胁,趋利避害。本部分要点包括:①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③竞争对手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离开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转换,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小,一般来说,环境力量总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认识环境的状况、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存此基础上去适应它,而不是对抗它。

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阅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它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或潜在的;二是行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府者、竞争者、替代产品生产者、潜在加入者等,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或明显的。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是行业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动又是宏观环境因素驱动的。因此,在分析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形势时,首先应考察、分析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及企业行为的变化。

1.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它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本行业中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行业的结构及竞争性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它们是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向时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会有一家企业能获得惊入的收益。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中,各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行业中竞争的不断近行,会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直至趋近于竞争的最低收益宰。若投资收益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投资者将会把资本投入其他行业,甚至还会引起现有企业停止经营。在相反情况下,就会刺激资本流人和现有竞争者增加投资。决定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1.3竞争对手分析如果一家公司不去监测其竞争对手的各种行动,不去理解它们的战略,不去预测它们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那么它就不可能战胜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采用的战略以及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对本企业如何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否需要阻挡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或者竞争对手的行动是否提供了一项新的进攻机会。因此,在确认竞争对手后,必须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但要知彼,即客观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也要知己,即对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也就是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长处和弱点,以便使确定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并使选定的战略能发挥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能够避免或改进弱点。

2.1内部资源分析

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价值活动分析。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把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图中的虚线反映了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共同支持整个价值链。出此,价值活动是企业内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织合,决定着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

2.3经营能力分析

2.3.1财务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生产性这五方面分析。

2.3.2营销能力分析企业营销能力可以分解为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等,这四种虽然自成系统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共同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兴盛存亡。因此,营销能力分析通常都离不开对这四种能力的分析评估。

2.3.3组织效能分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岗位之间都需要合理的分工组织。没有组织的人群是乌合之众,是不会有效率的;不合理的组织是朽木之师,是低效率的。只有良好的组织才是精锐之旅,才会高效率。因此,分析组织效能,了解企业管理状况,对战略能力分析而言是很重要的。

2.4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决策方式和战略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文化、目标与战略三者协调一致时,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出于企业文化具有长远不变性,一旦环境变迁而原有文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阻碍企业新目标、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从而成为企业的严重劣势。

2.5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累积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泊提供保证。

3战略制定

根据上述的描述,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内部环境作出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方法作出判断,从而根据判断的结果就可以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9)

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制定企业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可能遇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退,规避威胁,趋利避害。本部分要点包括:①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③竞争对手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离开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转换,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小,一般来说,环境力量总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认识环境的状况、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存此基础上去适应它,而不是对抗它。

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阅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它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或潜在的;二是行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府者、竞争者、替代产品生产者、潜在加入者等,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或明显的。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是行业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动又是宏观环境因素驱动的。因此,在分析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形势时,首先应考察、分析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及企业行为的变化。

1.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它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本行业中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行业的结构及竞争性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它们是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向时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会有一家企业能获得惊入的收益。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中,各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行业中竞争的不断近行,会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直至趋近于竞争的最低收益宰。若投资收益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投资者将会把资本投入其他行业,甚至还会引起现有企业停止经营。在相反情况下,就会刺激资本流人和现有竞争者增加投资。决定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1.3竞争对手分析如果一家公司不去监测其竞争对手的各种行动,不去理解它们的战略,不去预测它们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那么它就不可能战胜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采用的战略以及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对本企业如何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否需要阻挡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或者竞争对手的行动是否提供了一项新的进攻机会。因此,在确认竞争对手后,必须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但要知彼,即客观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也要知己,即对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也就是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长处和弱点,以便使确定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并使选定的战略能发挥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能够避免或改进弱点。

2.1内部资源分析

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价值活动分析。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把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图中的虚线反映了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共同支持整个价值链。出此,价值活动是企业内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织合,决定着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

2.3经营能力分析

2.3.1财务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生产性这五方面分析。

2.3.2营销能力分析企业营销能力可以分解为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等,这四种虽然自成系统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共同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兴盛存亡。因此,营销能力分析通常都离不开对这四种能力的分析评估。

2.3.3组织效能分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岗位之间都需要合理的分工组织。没有组织的人群是乌合之众,是不会有效率的;不合理的组织是朽木之师,是低效率的。只有良好的组织才是精锐之旅,才会高效率。因此,分析组织效能,了解企业管理状况,对战略能力分析而言是很重要的。

2.4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决策方式和战略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文化、目标与战略三者协调一致时,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出于企业文化具有长远不变性,一旦环境变迁而原有文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阻碍企业新目标、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从而成为企业的严重劣势。

2.5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累积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泊提供保证。

3战略制定

根据上述的描述,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内部环境作出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方法作出判断,从而根据判断的结果就可以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综上为一个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整个分析过程,也是战略制定的一个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10)

一、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必须考虑控制环境问题,1988年美国AICPA《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指出控制环境与控制政策、会计系统并称为内部控制的“三要素”,自此控制环境理论开始进入广大学者研究的视野,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最早对控制环境深入研究的是美国COSO 委员会,其在1992年提出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之一,强调了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2004年COSO委员会的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控制环境”定义为内部环境,认为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影响到企业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执行。2006年COSO颁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小型公众公司指南》规定内部控制环境的七条原则:诚信与道德观、董事会、管理层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利与责任、人力资源、财务报告。2011年COSO委员会新颁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其中构建原则导向 (principles-based)的框架中体现出对控制环境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探究影响内部控制效率效果的控制环境因素,比较典型的有Doyle et al.(2007)通过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799家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控制环境与缺陷存在紧密联系。Sun et al.(2012)以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中国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控制环境中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会影响到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Klamm et al.(2012)指出控制环境中的特定要素或内容会促使企业未来发生重大缺陷。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一)国内文献统计分析

国内可查的文献开始于1990年,丁平通过探讨控制环境对审计业务的影响,评价了内部控制环境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贡献,由此拉开了我国理论界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帷幕。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内部控制环境”,精确查找可检索到相关记录1 728条,经过甄别,与内部控制环境直接相关的文献有600篇左右,按照研究时间整理(见下页图1),可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稍晚些,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所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环境基础理论构建、控制环境建设、案例分析、控制环境评价这四个方面(见下页图2)。还有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针对于不同的实体对象,经统计位于研究文献数最多的前五位分别是: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和高校(见下页图3)。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内部控制环境开始受到重视,到控制环境理论的提出、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人们对控制环境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表现,因此总结分析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积极构建相关理论支撑,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降低控制风险意义重大。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的研究从2000年后开始逐渐增多,尤其是近五年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从控制环境理论构建、控制环境建设、案例分析研究、控制环境评价和不同实体对象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五个角度,对国内控制环境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1.内部控制环境理论构建研究。在内部控制环境基础理论方面,一些学者从内部控制环境本源出发,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和构成要素进行剖析。王世定(2001)提出控制环境应包括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董事会、管理方法和人力资源等。有学者从战略管理环境分析角度展开研究,刘治宇(2010)重构我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框架。杨瑞平(2010)通过探讨控制环境因素的划分原则,提出内部控制环境应包括: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治理层责任、管理理念和风格、员工道德价值观与胜任能力。杨天泓(2013)指出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内部控制环境能在自身的基础功能之上形成衍生功能,即通过系统内的能量传递,成为内部控制优化的原动力。夏宁、孟焰(2013)从纵观演化角度、中观结构角度、微观要素角度,将内部控制环境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构建了理论框架进行内在检视。

我国学者还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得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控制环境规范等角度,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环境。

2.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研究。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胡继荣、杜景来(2002)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应兼顾内外,注重人的因素来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刘静、李竹梅(2005)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环境现状、成因,提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处理好内部控制点与面关系,加大处罚和依据网络技术特点等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五条措施。李小云(2009)、梁彩霞(2014)都从现代企业制度、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应措施。沈烈等(2014)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最佳“土壤”应为和谐内部控制环境,而和谐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观点与结论。

3.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研究。案例研究是用来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在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中,不少学者希望借助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深入地说明控制环境问题。如吴水澎等 ( 2000) 通过对“亚西亚”案例的分析,指出应从制度建设、审计监督等方面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丁瑞玲、王允平(2005)从巨人集团和海尔集团的经验探讨了内部控制环境所起的作用。姚晓蓉(2010)以中国联通,郑庆华、张迪(2012)以双汇瘦肉精事件,分析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4.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的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王志坚、谷粟(2008)从公司治理架构、公司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三个角度设计出了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任吉(2010)以同样的三个角度设计出了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举例。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刘开瑞、马锦(2010)认为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内控环境评价,敖世友(2010)建立了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的管理熵模型,田金玉、赵鑫(2010)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5.不同实体对象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从文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居于多数,如郑海英(2004)指出控股股东与公共股东权利不均对内部控制环境带来影响,并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提出对策建议。还有许多学者如刘思含(2010)、贾讲用等(2012),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缺失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黄杨梅等(2008)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于而立(2009)以浙江省近50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调查内部控制环境状况,并得出要加强“软”环境建设的结论。

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于商业银行,梁晓娟(2005)指出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所有权结构、优化制度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培养内控文化,可以改善内控环境。欧阳昌永(2007)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特点,对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措施。刘雪峰(2013)指出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制度、组织结构、领导层态度、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肖尧春(2007)对50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进行调查,赵璐(2014)对河南省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提出完善对策。

王雪峰(2008)认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文化和人三个方面因素,并对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阚淑媛、杨红艳(2012)指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文化建设滞后、组织结构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审计独立性缺乏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三、启示与展望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的研究,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控制环境组成要素出发来分析控制环境,或直接评价控制环境对于企业经营诸如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成本费用等所造成的影响,以此来构建相关的控制环境理论。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组成要素理论界和实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如何合理划分控制环境要素,对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和优化对策,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流趋势,学者们通过分析研究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措施。优化控制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集中于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内外部监督约束等方面。如何将这些优化内控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结合不同性质企业的实际情况,或提出更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应该成为下一步应用性研究的方向。

内部控制环境案例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企业控制环境所引起的内部控制成功或失败的事实,能够起到反思现在、指导未来的作用。纵观相关的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所占的比重还非常小,下一步可考虑扩大案例研究比重,扩展案例研究的范围,如引用国外内部控制环境相关案例,为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应用研究提出思路和指导。

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者已有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模型建立等研究,但是研究数量还非常少,研究也不够深入。对内部控制环境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公认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价方法使其更加易于应用,对于建立内部控制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意义重大。J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论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导与环境优化――基于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持续化视角[J].会计研究,2013,(5).

[2]Ye Sun,Yang Yi,and Bin Lin.Board Independence,Internal Information Enviroment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Auditors’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

[3]Bonnie K.Klamm,Kevin W. Kobelsky,and Marcia Weidenmier Watson.Determinants of the Persist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Accounting Horizons,2012,(2).

[4]杨瑞平.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

[5]杨天泓.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形成基础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1).

[6]夏宁,孟焰.内部控制环境的“三分法”:理论框架及内在检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

[7]沈烈,孙德芝,康均.论人本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建[J].审计研究,2014,(6).

[8]任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S1).

[9]刘开瑞,马锦.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2).

[10]敖世友.基于管理熵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系统定量评价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5).

[11]田金玉,赵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0,(8).

[12]刘雪峰.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问题及对策浅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

[13]赵璐.河南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4,(9).

[14]阚淑媛,杨红艳.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浅析[J].财会通讯,2012,(2).

内外部环境分析篇(11)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