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8 02:45:48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1)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2)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美丽、最精粹一种文化样式,也是最集中体现作者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等的一种文学样式。人教版小学语文入选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同学们鉴赏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让古典诗词所蕴含着的真善美理念润泽同学们幼小的心灵。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

山水田园诗,是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并借以表达自己美好情感的古典诗词。比如,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和杜牧的《山行》、宋代朱熹的《春日》等均属于山水田园诗范畴。因为这些诗歌,都是以自然风景为创作题材,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美丽风情等的具体描绘,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时,引导同学们鉴赏上述古典诗词,可以引导同学们感受古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可以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的的联想与想象,在诗人描绘的一幅幅远古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中观赏那奔腾不息的大江巨浪、领略那烟波浩渺的大海的博怀,驻足流连那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倾听那潺潺小溪的低声吟唱……并在此过程中受到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继之,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我不仅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诵这首古典诗词体会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的初春气息,还在周末组织同学们开展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的郊游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漫山遍野的青草、树木、花儿,倾听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音和林中小鸟的歌唱……结果,很多同学都在周记中写道:“古典诗词中描绘的山水画面很美,真实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小鸟等自然风景更美”、“我喜欢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美,更喜欢大自然中的山水美”、“大自然是我们最美、最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可见,通过教学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和开展亲近自然的郊游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之处,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吟咏送别诗篇,引导孩子们懂得珍爱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一旦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所以我们的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在城外某个古亭中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以离情别绪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的上述定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皆为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往往具有情景交融之审美特点,所以,教学上述送别诗时,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叮咛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们善待朋友、珍惜友谊、珍爱友情等的美好情操。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同学们在整体感受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孤帆远影、奔腾不息的长江美景和诗中所体现的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都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所深深感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李白对朋友的感情真深啊,李白的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在长江边上不断挥手致意”、 “李白珍爱友情、珍惜友谊、对远离自己的朋友依依不舍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李白那样珍惜友情,善待朋友。”可见,引导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既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深刻体味作者善待朋友、珍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又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友谊、善待朋友的重要性,继之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三、品析咏物诗,引导孩子形成完善人格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于是,他们常常在细致描摹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之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寄寓自己的美好愿望,或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等。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代文学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前者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则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生信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后者通过刻画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美好品格,寓情于景,表现作者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坚强不屈、勇敢坚强等的美好品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傲骨。教学时,引导同学们细细品鉴、深刻感知上述咏物诗中蕴含着的作者的美好情感,可以借此陶冶同学们的美好情操,完善同学们的美好品格。

又如,教学郑燮的《竹石》时,在引导同学们充分诵读和基本感知这首诗歌的大意后,我用白板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

1.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作者通过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等表现手法,表面歌咏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实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2.我们从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过多久,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了,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咏物诗《竹石》,觉得郑燮刚正不阿的情怀很美丽”;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竹石》,觉得做人要做竹石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3)

中图分类号:K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春花秋月,细雨微风,古典诗词的唯美之处,一是在景物意象之美,一是在所抒发的情感之美。而笛子作为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代表了多种不同的情感。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笛子意象的研究,而本文将从另外的角度来探索这样一种独特意象的艺术魅力。

在古诗词中常出现的笛子,主要有竹笛和玉笛,还有一种羌笛。不同材质所制成的笛子,音色不同,所带给人的听觉感受不同,而诗人们把握到了这样的特点,所以就根据笛声带给听者的感受写出了极富情感的诗句和词句。

一、悠悠竹笛心思远

竹笛以竹为管,颜色翠绿而音质古朴深远,回荡在深山古林之中或是碧波大江之上,意境悠远。竹笛之声,带有几分洒脱,正如宋代白玉蟾《题莫干山》中写到:“城南城北无老树,又吹竹笛过前山”;还有宋代僧人兜率从悦的诗句:“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骑在牛背上,把吹一根竹笛,空幽的山谷青翠静谧,唯有白云相伴,如此惬意与洒脱,又有几人能体会?不过,洒脱之外,竹笛的声音却也蕴含着几缕忧伤,如宋代董嗣杲的《拙寄》中写到“大阃粮艘上,孤营竹笛悲”,一个“孤”字,一个“悲”字,都在竹笛声声中愈加显得忧伤。

有时,笛声甚至有震撼的力量,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铁笛亭》又是这样描写竹笛之声的:“谁将点漆金,铸作孤竹笛。林外吹一声,震落千峰石”,这样的诗句倒是赋予了竹笛另一种铿锵,平常宛转悠扬的笛声竟然能使得数座山峰上的石块震落,倒是让人感觉到了吹笛者的力量。

由此可见,竹笛这样的意象所蕴含的寓意是多重的,或洒脱,或忧伤,或闲适,或铿锵。吹笛者的心绪不同,悠悠竹笛声传递的情感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了。

二、婉转玉笛情绵绵

玉笛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意象。玉笛多是用上好的玉石打磨而成,笛身温润,剔透,碧莹莹,而其声婉转悠扬,寄托着人们缠绵的思念,抑或是浓浓的乡愁。玉笛出现的环境,或是在春风吹过的夜色里,或是在珠帘重重的阁楼上。或是在灞陵河岸的柳丝中,玉笛声声入心扉,无论是吹笛人,还是听笛者,都能够在笛音缭绕中体会着寸寸柔情。

纵观唐宋以来的古诗词,使用玉笛这样的意象的诗句多与离别、怀乡有关,并且涉及到的环境多是寂寥清冷的。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句中的乡愁在黄鹤楼上传出的渺渺笛声里化开;同样,《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声在夜色里飘散,游子思念故园的情怀在《杨柳曲》中益发深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为人所千古传诵的一个原因,正是那春风、夜色伴着玉笛声吹进了古往今来游子的心中。冯延巳的《归自谣》写到:“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送行之时,江上的玉笛声显得空阔寂寥,衬出离人送别远行的伤感,这也是玉笛意象所传递的情感之一。

除此之外,玉笛还表达了诗人或词人对于世事变迁,沧桑变幻的思索以及无奈之情,而此时环境往往离不开宫阙楼台,这样独特的场所历经岁月风霜,代表了世事的沧桑。张祜的《华清宫》写到:“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昔日的华清宫,而今已不复有佳人起舞,仙乐飘飘的盛景,玉笛声打破寂静,不变的唯有一轮明月,依旧照着骊山。以声衬静,更是突显出一片萧瑟中的凄凉。“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吹?”[1]唐代皇甫松的这首《杨柳枝》,将盛唐王朝曾经一派歌舞升平之景与如今的“空城”作对比,连玉笛也无人把吹,这样的孤寂冷落令人唏嘘不已。他的另一首词《摘得新》也借玉笛声表达了自身惆怅的情感:“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繁花落尽,徒留空枝;独酌一杯酒,红烛依旧,玉笛声声吹,可以想象此情此景的淡淡落寞与忧伤。

换做是精致的亭台楼阁,玉笛声又通常和思妇、闺中女子联系在了一起。“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宋代王武子的这首《玉楼春》,在楼角的玉笛声中,传递出闺中女子思念远行未归之人的惆怅与苦楚。“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帘楼上挂朱栊。白云天远重重恨,黄草烟深淅淅风。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 冯延巳的这首《 抛球乐》,也是一种表达了思念之情,《梁州曲》在玉笛的吹奏下,更是将远在边塞寒苦之地的征人的思念飞越关山,吹进朱帘深掩的楼阁中。

三、古朴羌笛声声怨

羌笛,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不同于人们常见的笛子。笛身有两管数孔,笛音悠长而泛着古老的气息。古诗词中用到羌笛这一意象的,多是要传达征戍边关的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浓浓的愁怨。为人熟知的一首提到羌笛的诗是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这样的意象,多是与塞外、关山、大风连结在一起。高适写过一首《塞上闻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何处梅花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羌笛所吹奏的乐曲一般是《杨柳曲》和《梅花落》,这两支都是能勾起征人思乡离愁的古曲,经羌笛奏出,那特有的低沉之声像声声呜咽,使吹者一吐思念之情,使听者愁肠百结。类似的词句还有温庭筠的《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愁绝”二字,点出了羌笛之声的特点,点出了吹笛之人的心情。宋之问的《咏笛》也表达了这样的思念:“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羌笛声声,诉说的正是那样的战乱年代里的绵长的思念。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4)

古城定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灿烂辉煌,遗存了大量名胜古迹、碑刻,令后人为之仰叹。定州石刻馆内部分碑刻,可以说是文化瑰宝、艺术珍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遐思。下面仅谈其中几例,以说石刻之宝贵。

一、北庄子汉墓石刻

该石刻是1959年在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发掘出土的,共488块,镶嵌在石刻馆回廊内,由于刘焉墓位于北庄子村北,故名为“北庄子汉墓石刻”,此石刻铭文内容为采石场地、郡国、县邑采石工匠名,它产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8年)。地名涉及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石刻文字属于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由于它产生于广大民间工匠之手,真实地反映了篆书、隶书在民间的应用和演变,像这样大批汉代文字得以完整保存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二、关帝诗竹碑

相传为三国时期关羽所画“风雨竹”诗石刻,此碑刻构思独特,字画疏密有间,布局合理,分阴阳两面,长方形,立幅,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制。碑阳四边框分别勒有琴棋书画八宝图,以字纹作底。碑上方刻楷体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字迹清晰秀逸,镌刻精细。诗下方有印一方,印文为“汉寿亭候之印”,印下方刻有“关帝诗竹圣迹”六个篆体字,下面便是由此五言诗组的“风雨竹”图。此画形象副真,线条流畅。两株绿竹竹叶低垂,似泪珠欲滴,表达了作画人心中的无奈,后两句似强劲的西北风吹拂竹叶,似在随风摇曳,故名“风雨竹”。整个画面用竹叶巧妙地构成一幅组字画,使关公忠义的品德跃然碑上,成为千古绝唱。尤其画中所隐寓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路,回味无穷。

相传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军打败,关云长羁留曹营,当时曹操求贤心切,封他为“汉寿亭候”。但这并没有动摇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决心,当得知刘备下落欲要甜别曹操时,曹操高挂回避牌拒不相见,于是关羽便用朱墨画了这幅“风雨竹”诗图,以竹喻志,画中藏诗,让张辽转送给曹操,自己挂印封金,送二皇嫂去寻刘备了。同时笔者认为该诗还有另一层含义,前两句表达了对曹操尊重,称之为东君,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曹操的真挚感情,自己不会妄恩负义,但也绝不会朝秦暮楚。

碑阴则是关帝佩剑昂首抚须像,左方有一撰文表达了人们对关羽的仰慕之情。

三、乾隆御碑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5)

1 直观展示,渲染意境

在教学古诗时,单调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也很难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引用计算机多媒体,把动听的声音、色彩纷呈的画面作用于视觉、听觉,做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这样就很容易渲染氛围,创设出直观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1.1 画面勾勒意境

诗人在描绘诗中的形象时,常常用国画的写意手法,不求形肖,而求神似,以得其神韵为最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千古佳作不胜枚举,如杜甫的《绝句》,句句都是写景。笔者利用幻灯片呈现诗的画面,远远近近、形形、大大小小的景物,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五彩缤纷、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还有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片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对这类古诗,笔者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根据诗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蝴蝶上下翻飞,一个纯朴可爱的孩子在扑蝶。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师生共同描画。最后,学生通过把握诗意、丰富想象后给诗配画等手段,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勾勒出古诗的画面意境美。

1.2 音韵点燃意境

古诗大都节奏鲜明、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充满节奏美和韵律美,有不少篇目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插图很有限,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笔者在课件中播放这首诗的唱曲,学生沉浸在悠长的曲调、跌宕的节奏中,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音韵和节奏美。当他们沉浸其中时,笔者以此为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这样,学生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带入诗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较为准确地感知到诗文的美妙。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与古诗文结合,学生更能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也能理解古诗中的韵律美。

2 品词析句,酌词寄情

词语是古诗的灵魂,抓住重点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有些重点词很难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就能在这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2.1 品词精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用得十分巧妙,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点睛之妙,笔者通过视频展现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江南美景将学生吸引住了。他们明白了用“到”“过”“入”“满”等动词只能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2 赏句美

郑燮的《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也隐寓了诗人风骨的强劲。笔者利用幻灯片播放了各个角度、情况拍摄的竹的形象,其中有竹被大风折而不断的图片,学生看了直叹竹的坚韧。笔者还把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以Flash的形式播放出来,使竹子有了立体感,充满了生命力。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义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多媒体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抓住诗眼,体会诗的精妙所在,淡化了教师苍白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诠释诗文所蕴含的意义。

3 以情动人,陶冶心境

古诗平仄押韵、朗朗上口,适合反复吟咏,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笔者也尝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3.1 冥想传达美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6)

一、从诗歌的“情点”入手。中国诗歌含蓄蕴藉,并不排斥直抒胸臆。诗歌一般先写景、叙事,再抒感,即触景生情,缘事抒情,所以很多诗歌透露感情的句子往往在最后,在尾联。

二、借助诗题、诗序等。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范围、背景等信息,有些诗歌前面的序也从写作背景方面做了说明。如《扬州慢・淮左名都》前面就说明了诗歌的情感“黍离之悲”。

三、从诗歌题材的类别入手,题材相同,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有大致相同的一面。如①山水田园诗。往往通过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者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等。②军事题材的诗。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武之事,有的表现出戍边的艰辛,有的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有的表现出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则表现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③咏物诗。通过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感情,有的表现出喜爱之情,有的运用象征、托物言志,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褒或贬等各种思想感情。④怀古诗。通过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斗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⑤送别诗。亲人或朋友之间送别,有的劝勉鼓励、乐观积极;有的则缠绵悲苦,依依难分。⑥闺怨诗。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和战争的残酷。⑦羁旅行役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人亲人、国都皇帝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四、从诗歌意象入手。诗歌中的很多形象具有某种稳定的特别的含义,如梅花凌冬傲霜的风骨,临霜不凋的孤高等,历代的诗歌欣赏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感知和逐渐认同这种现象,终于使意象的鉴赏成为进入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从知人论世入手。即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具体情况,特别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解”。

六、从表达特点入手。有时诗歌的思想和观点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如象征手法、典故等,通过这些的分析也可以把握。

同时,对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概括、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设问方式:

在设题方式上,这部分经常出现的方式有:①判断式,诗中的某个词(某句、某联、词的某片、某首诗)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心情、心境、情感、内容)等,或者比较两首诗(或两首诗的某一部分)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②分析式,明确感情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③评价式,就是要求针对出题人或者某人对某诗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其合理性或错误性。

典型例题:

例1:(2007年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本题第一小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从一首律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来看,通常分两个层次,前两联写景叙事,后两联抒情议论;从诗歌题目及诗前小序看,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自然要描述画面内容。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对图画含义的把握和某人评价合理性的判断。第一问是第一小题的延续,如果能够从第一层中概括出“田园生活”,能够从第二层体会出“自然平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问要通过抓住关键句“石吾甚爱之”、“牛斗残我竹”来把握情感。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2)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例2:(2006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象”和对“形象”的理解和分析。①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②可以结合前面“高考提示”中的有关诗歌题材知识,第一首诗明显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景结诗”,以水喻情,相似点在于“长”。第二首结句以眼前形象“水”来抒发感慨。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范式:亮明观点+具体分析+收束

考点警示:

1.题材入手注意分析类中之异。

在相同题材中,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要注意从形象、从关键句中分析类中之异。如军事题材的诗,有的表现厌战的情绪,如表现环境险恶、守边艰辛,或者表现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的表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意象入手注意具体分析。

意象和形象不同,很多以意象出现的形象,也会在另一个地方只是以一个单纯的形象,而不具有特殊含义。

3.情点入手注意不要以偏概全。

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诗即使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它是不是这首诗的主要的和核心的思想感情,还是要全面审视,不要轻率下结论。

4.知人论世入手需两个注意。

第一,同一时代背景下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同一个诗人,也会写出体现不同思想感情的诗歌,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还是对具体诗歌作具体分析。第二,现在的高考命题,有回避一流诗人和他们的主流(题材、感情、风格)诗歌的趋势。因此,我们的复习备考,绝不能思路太窄,范围太小。

针对训练:

1.(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2008年湖北卷)

临江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7)

竹虽无牡丹之华丽、无松柏之伟岸, 无桃李之妖艳,但却是园林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她集形态美、色彩美、音响美、风格美于一身,在园林绿化中观赏价值极高,翠竹青青,千姿百态;她根生大地,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处尚虚心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沉淀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带出无限美感与神往,且上升为人生哲学。竹景,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竹景耐人寻味,意味无穷,百看不厌,在园林中被广泛应用。竹子对中华文明史发展影响之深、作用之大、历时之长,是其他多种文化所不及的,中国不愧有“竹子文明的国度”之誉[1]。

一、主景中的竹

在园林中以竹为主景的主要包括竹林、竹径、竹篱三种形式,其中又以竹林和竹径造景者居多。

1.竹林

竹林是指用单一或多种竹种大规模种植成林,可以是散生竹也可以是丛竹。形成的景观于壮观之中,也不乏秀丽清雅之美,其碧玉妆身,翡翠裁衣,明净深邃,四季常青,耸绿叠嶂;竹海之中,劲竹挺拔,风吹竹涌,竹波万里、涛声阵阵,同时还散发出淡淡清香。从古至今情寄幽篁的高雅之士不胜枚举,其中魏晋间的“竹林七贤”(《魏氏春秋》)、唐时“竹溪六逸”(《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他们更是爱竹、敬竹、崇竹、尚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唐代诗圣白居易则是居必园、园必竹,其庐山草堂则“仰观山,俯听泉, 旁竹树云石”,早竹乡里悠然自得。

清代圆明园“天然画图”,以万竿翠竹为其中“五福堂”造景,呈现出“竿竿清欲滴,个个结生凉”的竹园景象。现今浙江安吉的“中国大竹海”、浙江莫干山竹林、金佛山方竹林、洞庭的君山竹林、北京紫竹园、上海万竹园等都是以竹林取胜的园林。

2.竹径

竹径的特色是四季常青,形美色翠,幽深宁静,表现出一种高雅、潇洒的气质,有诗云:“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夷陵幽居》李涉)。“竹径通幽”是竹子在园林应用中最常见的造景手法。这种竹径的特点是“幽”和“曲”,可增加园林的含蓄性,又以优美流畅的动感,引发游人探幽访胜的心情,也可产生宁静、幽深的意境;徜徉在“一径万竿绿参天”的清寂山路,惟见修篁夹道,竹树缤纷,浓荫叠着浓荫,绿色连着绿色,绵绵无尽。凉风起时,掀起阵阵竹浪,丝丝之声沁入心脾,使人烦恼全无,溽暑全消,这也正是:“翠滴千竿遮径竹,寒生六月洗心泉”意境的体现。

竹径, 以杭州云栖竹径最为著名, 它是一条具有特殊风格的园林小道, 踏上竹径, 安闲寂静, 曲径通幽后又豁然开朗, 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同时使人感到含蓄深邃,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意境。[3]

二、庭院种竹

我国私家园林用竹子造景的历史悠久, 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用竹子造景的成功例子。如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倚玉轩”, 以及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在我国庭院中被大量应用,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其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之美,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竹子比德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竹也”。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符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趣。有“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御咏竹》张九龄)。“贞姿曾冒雪,高洁欲凌云”(《送钟元外赋竹》孙岘)。又有“奇花照烟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等诗句,形神兼备地高度赞扬了竹子虚心向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竹石》郑板桥)。周芳纯《竹诗词自序》中云“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竹在庭院景观中被广泛应用,向来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宋代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后人则说:“肯信移来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医”(《竹》文徵明)。竹景,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她高风亮节,四季常青,姿态优美,虚心文雅,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2.竹子具有“吉祥”的文化内涵

竹字,是图画文字,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特别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为吉祥之物使用,是为了好的预兆,如用竹棍挑开新娘盖头、抬竹轿、送竹扇等等。描写爱情也常用“青梅竹马”,其源于唐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新屋落成时呼彩,多用“竹苞松茂”四个字,其源于《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我国南方民间遵循风水习俗,屋前路边有竹林,是风水好的标志之一,预示家道兴盛、四季长青,民间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吉祥图案,有很多是含有竹子的。因此竹是吉祥、富贵、平安的象征,因而在庭院造景中被广泛应用。

三、竹子与其它元素的组合

竹子在园林造景艺术中可以形成疏密有致,别具一格的景致,或单独成片成景,或与其他植物,或与石、水、建筑等相配成景,无不相宜。

1.竹与其它植物组景

植物在我国园林中,除了像西方园林那样取它们的外形美之外,还有对自然、人生的领悟与哲学态度,如老、扭的枝干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花开花落是浮生的喜怒哀乐。“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具有最典型的意义象征,寒冬腊月,只有松针、竹叶、梅花生机盎然,生命的顽强与灿烂在这一刻的冰天雪地中显得珍贵而崇高。在园林造景时,可将梅作为主景,松为背景,竹为客景形成富有深刻内涵的“岁寒三友”景观。竹类婀娜多姿、妩媚秀丽,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国人的青睐。竹类坚韧挺拔,终年不凋,其虚怀若谷、刚劲挺拔、洁身自好的品格,备受世人推崇,与梅、兰、菊共称“四君子”。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更生动地描述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园林意境。

2.竹石组景

石是古典造园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的文人爱石成癖又爱竹成癖,故把两者放到一起来配,有时也把水引人,共同构景。应该也算是对“钟情山水,知己泉石”的体现了。郑板桥在《题画竹六十九则》中则以“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生动地表述了竹子不仅可美化生活环境,更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的思想。

白居易的宅院竹林中散点奇石,他说:“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北亭》白居易)。他还说:“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北窗竹石》白居易)。白居易的爱竹赏石对后来园林中竹石配置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苏轼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竹石画,并由郑板桥发挥到极至。他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板桥题画竹石》)。从前人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有三种竹石配置的方法最普遍:其一竹林中散布奇石,其二假山石上点缀竹子,其三一竹一石构成小景。竹石小品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即可独立成景,也可遮挡、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

品石相竹是竹石构景法的关键,竹与石组景中适宜选择的竹子主要为中小型竹,在这里可以随设计师和客户偏好来选择,石则以独立的奇峰怪石为主。园林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以刚竹和石笋为主,背景是白壁粉墙,仿佛粉墙为底,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竹笋石笋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夏景由柔美纤巧的水竹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组合成景,配置紫薇、广玉兰等,渲染出夏季的清秀美丽;秋景以大明竹配黄石,加之红枫等秋色叶树种,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景象;冬日由宣石叠掇,配植斑竹和腊梅。但值得注意是,此种配置宜用于文化环境中的零碎空间,如宅院绿化、居住区绿化,不适用于天然环境中,比如真山真水的自然风景区要避免过多的人工雕琢的痕迹。

3.竹与水

水作为园林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十分重要,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作为一个中心点,从这个点出发,由其它的园林要素向外辐射发散。水还具有一种宗教内涵,佛教的“镜子原则”在园林中就是用水来体现的。园中的景物在水中有倒影,人对着水面可以反省自己,与自己的内心来交流,最终达到精神民办的自我教育和完善。修竹与弱水的呼应和配合是最能创造这种思远而心高的精神之旅,有:“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之意境。竹子可以在岸边,也可栽于湖中小土丘上,形成湖中的小岛丛林。清人陈璨诗有“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佳句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另外,竹子也可以与瀑布来组合。竹与水组景还可创造:“密影扫阶敷琐碎,馀音拂水度笙璜。”、“水绕柴门竹绕栏,归来寓居是盘恒。”、“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等诗句的意境。

4.竹与建筑

植物与建筑的相辅相成向来是中国园林追求与自然融合的主要体现之一。竹子在与建筑搭配时十分巧妙,移几秆竹,栽于窗前,在窗外人看来,凭添一段想象;有时月光照到屋内,影扰一榻琴书。若是置于门前,则翠影半遮门。或者栽于粉墙根前,那就叫白纸着丹青。还可以与亭廊掩映,则如诗中所描述:“种竹几个,结亭三四缘,游人多寂静,啼鸟亦流连”。在曲廊转折处种竹几丛,或在廊之漏窗前植几株修竹,则是“竹廊扶翠”意境的体现。

四、小结

以竹造景,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或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

在园林置景中,竹子更是左右逢源。如寺庙园林多取其佛性而喜植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一般园林中的墙角,假山坡脚与筑篱,则取矮生形的箬竹;而景区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往往取用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凤尾竹,琴丝竹等;居住区,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则常用岁寒三友,松竹梅,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

[参考文献]

[1]辉朝茂.竹类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8)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表达想象的画面。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感受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及诗人除旧布新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爆”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暴”字是上下结构,要上紧下松,特别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9)

8000平方米的竹枝园位于白帝庙后。在这朗阔秋意里,曲池回廊的竹枝园清幽生凉,令人灵台明净。微风吹过,处处竹影绰约,一年四季里,园中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真是妙不可言。园内铺锦列绣,和集大成,有白帝竹枝词碑园、竹枝楼、三峡木石艺术馆。竹枝楼处更有唐代诗人――曾经的夔州刺史刘禹锡的塑像矗立其间。说到竹枝词怎么能避开刘禹锡呢?“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就曾打动过十岁的我。现在,看着刘先生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很想调笑一声:“敢问此间居处,与阁下《陋室铭》里的陋室,哪个更好?”走了好远,还想补他一句:“其实,你跑到长安写啥子桃花诗去得罪皇帝老儿,倒不如好好在夔州写你的竹枝词。”

竹枝词碑廊风水极好,临水而立,青瓦白墙好样貌,处处透着雅洁古朴。竹枝词书画石碑超过百余,皆是各种流派、书体的书画大家手笔,所刻竹枝词全从夔州竹枝词中精选而来。此碑廊不愧有“三峡第一碑林”之称,东西碑林分别陈列着从隋代至清代的碑刻70多块,篆、隶、楷、行、草,精品琳琅满目,各领,不计其数。最为难得的是两块隋碑:古朴大方的金轮寺舍利塔碑和刚劲疏朗的龙山公墓志碑。金轮寺舍利塔碑是隋文帝仁寿二年所刻制,懂书法的行家评道:书法笔画劲健,结体疏朗洞达,使人窥得初唐楷书渊源所在,开欧、虞、褚、颜先河。龙山公墓志碑则刻有“同治九年六月十五日大水为灾,高于城五丈”的小字,是珍贵的水文资料。清雅绝伦的竹叶碑诗画一体,构图精巧,是清光绪年间浙江工艺名匠曾崇德的手笔。碑上远观修竹三竿,近看则片片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当然,这三竿漂亮的有节之竹,是在赞刘、关、张三兄弟的节烈堪比三光日月星啊!

三峡木石艺术馆则集中展示了三峡树根雕、三峡阴沉木雕作品,执刀者巧借大自然之浑然天成,成就了作品的精美绝伦,栩栩如生。馆内作品多走大气路线,放眼观去,格调高雅,天人合一。想想也真奇妙,每一截树根,都曾埋在地下有着沉郁磅礴不可阻挡的生命力,而此时,却脱离泥土,生机隔绝,经过人工的雕刻、打磨,以另一种形式展示强烈的活力。打量着这并不幽阒陌生的世界,观者也会忘记它们只是一截截早已生命凝止的树根。我顿时觉得整个木石艺术馆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些根雕作品在生死轮回里展示着禅意深深,待人参破。

古象馆里陈列着从白帝镇瞿塘村出土的一具古剑齿象化石。这家伙大约是两百万年前的某一角落霸主,身高约3米,长约6米,保存完好。想那两百万年前,这个庞然大物,在陆地上走动、咀嚼,谈情说爱,繁育后代,然后老去、死去、被深埋,再以这么完整的骨架穿越烟云到我们眼前,我便一下觉得,无论时光再长,只要有物证来印证,也不过惚惚如昨日。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10)

引言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含蓄的意境。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私家园林文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文学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些园林能够反映他们的气质、情操和审美趣味。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物产丰美,文化发达,江南以其山水的秀美清秀,更适宜文人雅士居住久留,又以密布的河网,丰富的叠山之石成为构造园林的理想之地。所以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与文学诗歌绘画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它之所以富于诗情画意的神韵,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典籍的支撑,诗画的渗透、点缀和形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名,建筑题名,几乎都出自文学典籍或诗歌。文学、诗歌、绘画的介入,为古典园林的美妙景致,增添深邃悠远的意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

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所遗留的重要产物,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其中:不乏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还有借助古代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在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徜徉在园林之中,仿佛朗读诗文一般的酣畅淋漓,这就是园林无处不在的诗情。

江南园林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无处不入画,无景不入诗,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在江南园林中均有杰出表现,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游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品味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江南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

二、江南古典园林文学的文学品题总让人欣然向往

江南古典园林文学的文学品题,主要有园主人撷自古代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抒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引发游人联想;也有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吟哦、会友酬唱所留下的大量墨迹。

沧浪亭之园名,取自《楚辞・渔夫》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如果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如果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因犯事削职为民,次年举家流寓苏州。见孙氏遗址野水潆洄,高爽开阔,便以四万贯买下,傍水造园。他和屈原一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自然与渔夫之歌产生思想共鸣,故提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诗人决心在混浊之世选择忘却功利,过超然于世的渔夫生活。他还自号沧浪翁,超然独处,过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寄畅园中的知鱼槛出自《庄子・秋水》,书中记载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观鱼的一次有趣的谈话。惠子是宋国哲学家,曾任梁惠王相,相传他与庄子是好友,然而他俩的哲学观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谈话往往带有寓言的性质,包含着某种哲理。一次,他俩在如今安徽凤阳县城附近濠水边的观鱼台上观鱼时,庄子看见一群小鱼在水中来回游动,便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诘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驳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番话说明:惠子认为庄子不是鱼,就断定他不知鱼乐或不乐;而庄子则以惠子不是庄子而可以推测庄子知或不知为理由,证明他虽不是鱼,却也无妨推测鱼之乐或不乐。这反映了庄子“道法自然”,“万物皆一”的哲学观点。正是从这种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出发,庄子确认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因而也都是可知的。秦耀罢官后,在此筑亭取名“知鱼”,寓意官场失意,归筑园林,寄情山水。

景观题名中还有许多包含了深刻的禅理。佛家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还有园中的水阁“活泼泼地”,取自唐代无往禅师语录中“真心真,念生亦不顺生,念灭出不依寂…… ”。

有的景观题名看到名字就已让人欣然向往了。如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的“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待霜亭”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三、江南园林多楹联文学达到了一种和谐意象的美丽

南京煦园的主人将唐人张继描写苏州寒山寺的绝句《枫桥夜泊》孤零零地立碑于园内,并建小亭加以盛待的情况则是少有的。如果说园子的景物是一种具象的景致,那么园主人通过这首诗则表达了园子之外的另一种意象的美丽,使具象和意象在这里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江南园林多楹联文学。大凡亭、堂、楼、阁、轩的柱子上,堂屋前,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是画龙点睛,恰如其分,高度概括出园子的自然美和建筑美,表露出园主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心态,人们很自然地要驻足品读。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楹联是“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与建筑及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品味对联,你的眼前会不自觉地幻化出一种美丽的境界,感觉到眼前粼粼清波、磊磊假山、清风明月、虚实相济的迷人境界。

网师园内有一副郑板桥书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引自四个典故,大意是说曾子每天自我反省,颜子不听不为不符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刻苦好学。园内还有一副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沧浪亭石柱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更是著名,抒写自然美景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近处的水、远方的山均饱含深情。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此借用“清风明月”写沧浪亭自然景色;下联咏沧浪亭借景之美,表达作者纵情山水,怡然自得的超然之致。

四、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中不同主题的别样风格

“好鸟鸣随意,山花落自然”,在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中,花木随处可见。春柳轻,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园主常借园林花木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移情于花木,将花木“人格化”,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至于四季变化,栽植时也力求相宜,春看烟雨细柳,夏观翠荷临风,秋赏桂香丹枫,冬日踏雪赏梅,体现出一种变化轮回的哲理。造园者就是如此这般地理解和阐述自然,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江南园林一般有水,水边必植杨柳。那是因为:其一,杨柳枝条修长、柔美,舒徐婉约,婀娜多姿,形象很美,尤为多情善感的文人们爱戴。其二,杨柳代表着特殊之意,有“柳”“留”谐音,过去古代文人有离别赠柳的风俗,意思便是“挽留”之情谊。园林中既有水又有柳,有柳就有水的言外之意,借水来衬托柳的妩媚,以柳的柔美映衬水的清纯。这些都是造园时移用文学上的“衬托”手法,值得文学大家玩味思索。

江南的每个园林都是有主题的,扬州个园的主题,自然体现在“竹”上。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赞美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黄至筠爱竹,他名字中的“筠”本意是竹皮,借此指竹。于是,园主人一个奇妙的构想产生了,何不以“竹”为题,名之“个园”。园内遍植翠竹,每一片竹叶都是一个“个”字,既体现了竹本固、虚心、体直、节贞的君子之风,又显出不同于其他江南名园的独特个性。

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江南,四季分明,花开花落,而竹四季常绿,可以使园子永葆青春,至于竹子的种种高风亮节,中国的古人们早已赋予其丰富的象征含义。扬州人爱竹。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人的风俗时,这样写道:“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鸡。”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尤以画竹闻名。

鉴于此,江南古典园林文学一步步发展到清末,是个渐进的过程,自有其规律可循,但园中确实透出一股人生如戏的韵味。园主人和造园师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哲学文学思想、审美文学情趣融入其中,不同的人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正像一出戏剧,不同境界的人所见识的都各自有异,这正是江南古典园林文学给今人的启示。有篇短文这样评价江南古典园林,说“最先构想这些园林的人,肯定是个痴迷戏剧的人。因为那种一物一景的思绪,悄然蜿蜒的走廊,池塘边通透的水榭,以及雕满纹面的小楼、石阶、小桥、画屏,都是为了安排一出戏的发生而蓄意营造”。这种猜测只是一种感悟、感觉。每天,江南的古典园林都拥入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行走于小桥流水之间,品味着精雕细刻的建筑,感悟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份独特感受。江南园林是小巧的,但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是如此的博大高远。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篇(11)

试举几例。如咏山水,《白鹭洲》: “草绿清流静,风和白鹭闲。天然多野趣,抬眼望琼山。”《过闽山》:“千山经雨后,一水碧无尘。回首烟岚处,絮风愁煞人。”写风土人情,《游乌镇》:“白墙乌瓦木廊桥,一橹一湾一梦遥。酒巷深深人共醉,青花最爱赠阿娇。”抒人生感慨,《赠别》:“作别向天涯,长空雁字斜。悠悠云日暮,踯躅伴君家。”《回乡》:“柴门深锁故园秋,暗牖堆尘满目愁。啸立晚风寻旧路,只因追忆叹淹留。”读这些诗词,首先觉得格调清新高雅,慢慢地还会品出一缕禅味,进而眼前就会出现种种画面。因此就想,作者可能是个善画者,果然,通过进一步接触,知道志荣具有相当的绘画素养。

刚过不惑之年的志荣习画很早,颇为刻苦,并有名师指点,画作涉及山水、花鸟、人物,走的是文人画的路子。中国画自元“四大家”后,逐渐向文人画转变,实现诗、书、画融合一体之境地。不仅以笔墨为主体的画充满着诗情,达到了诗情画意,而且画上题诗也成为一种时尚,用诗点明画意,表达画外的东西。自己书题也好,他人代题也罢,都可以做到两者的结合,将诗情画意推向更高的境界,这也许画家与画匠的作品区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