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34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1)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判定标准

1.4.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学生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比较(x±s,分)组别n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常规组8575.42±6.5373.04±6.74实验组8585.47±6.2386.25±6.22t10.266413.2792P0.00000.00002.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2)

自Sputnik(斯普特尼克)危机催生了PERT(网络分析)技术,伴随着工业革命作用下历史格局的演变,项目管理的工具在PERT的基础模型下,扩展出WBS(工作分解结构)。项目风险管理作为PMS(设备管理体系)的关键控制过程之一,为组织单元的持续性创新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工具。IEC和ISO共同开发的ISO31000系列风险控制工具标准于2017年改版,在强化风险监管的同时,修正了流程要素、方案和控制条款以达到更加包容的适用效果。质量风险管理这一概念早在201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规范药品生产的准则要求中。在产品检测环节,符合实验室质量风险管理(QRM)技术体系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偏差和趋势分析,从偏差的定义来看,已经发生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切情况均为偏差。偏差趋势分析多为纵横向比较分析、标准分析和综合分析几种方法。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控制通常采用综合分析法,在允许偏离的基础上,比较调查与控制限(质量目标)之间的偏差,即实验室风险点的识别(含潜在不符合)。技术绩效测量,技术绩效测量区别于项目合规的概念,检测体系技术绩效考核并非简单的量化监控和僵硬的层级捆绑,检测绩效评估的核心是对关键质量指标的评价。绩效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的控制过程的风险评价技术。在实验室风险管理的应用中,最有效的可视化管理工具是编制以防范影响体系计划运转为目的的风险控制程序。实验室可联合使用分解分析法和SCA(SafetyChecklistAnalysis)安全检查表法,设计合理的风险识别方法。储备分析,风险储备是一种补偿策略,在可能发生的隐患面前主动负责,表明实验室正面的风险防范态度。风险储备包含未知的管理储备和已知的应急储备两种类型,已知应急储备经常在WBS(工作分解结构)底层环节完成后更新。两种风险储备的表现形式,通常是通过实验室管理评审来表达。管理评审报告输出要素包括:体系适宜性、内外部质量审核结果、监督预防的执行情况、能力验证、资源充分性分析和人员技术水平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和跟踪改进有效性。

2.检测实验室风险识别

流程分析法,流程分析是指对生产或活动的过程梳理,使用一些标准符号代表某些类型的动作,直观地描述一个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分阶段逐项分析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该分析法强调基于不同的活动特点,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按顺序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分解分析法,分解分析是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威胁。失误树分析方法是以图解的方法来调查损失发生前出现的每个失误事件,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安全检查表法,SCA的演绎形式基于行业专属性质灵活调整,但主要量化形式仍旧是通过评分来实现的。因为该方法的设计要求简洁清晰,且发展运用时间长,监控效果成熟,最容易被掌握。多用于检测质量风险的日常监控,包括人员、设备(含耗材)、方法、样品、环境、安全、结果报告、内务、客户服务9个基本类别和未发现的潜在隐患。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3)

1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从研究到商业化释放一般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获准进入商业化释放的转基因作物品种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申报和风险评估过程。但大多数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相应开展的小规模生产性试验(如温室或田间小试),往往取决于研究人员或者研究团队的兴趣和条件,并不必须通过申报和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从而出现生物风险管理的空白,并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以“转基因AND作物”为检索表达式,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发现,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论文起步于1988年,至2009年共收录相关文献4289篇,2001年后进入较快增长时期,近年来年均数近600篇(图1)。进一步分析的研究单位发现,数量前60位的研究单位共2665篇,占总数的62.1%,其中发文数量超过50篇的研究单位有17家(图2)。在这60家研究单位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为200篇;最少的是厦门大学,为13篇。其余1600余篇论文涉及发文数量不超过10篇的几百家研究机构。由此可见,我国开展农业转基因相关研究工作的单位涉及面广,分布广泛,研究的转基因作物对象多样,研究水平和条件能力参差不齐。随着国家转基因专项的逐步启动和深入,相信将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参与进来,这种局面将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前审后批的原则,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6条)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11条)的规定,审批前的安全管理应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负责。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查询,到目前为止虽然各地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都有制定相应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法,但具体到研究单位,目前仅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研究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200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并起草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就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评价的申报、安全管理、违规处理和处罚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安全委员会还将定期对学校内开展的转基因中间试验、生产试验进行校内安全评价审核。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研究方兴未艾,而另一方面,关于转基因作物试验研究阶段中的风险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很缺乏。通过分别以“实验室AND生物安全”“转基因AND生物安全”和“实验室AND实验室安全”为检索表达式,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图3),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起步于1999年,晚于转基因作物研究近10年的时间,在2002年达到高峰,之后回落至年均70篇论文左右水平。1999~2001年是国际上提出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并爆发争议最为突出的一年,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符合这一时期的特殊性。通过关键词分析也发现,现阶段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以宏观背景研究为主(图4),对病原微生物和疾病防控略有侧重(图5)。

此外,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在2003年之后逐渐受到重视(图3),这与2003年以来,我国以SARS病毒感染为代表的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的时有发生有关。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研究仍十分缺乏。由于现阶段国家在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调控中,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是处于“自检自查”水平,相关研究的缺乏及研究机构的监管缺位,都可能使农业转基因研究在实验室阶段就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监管与约束,而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图4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Fig.4KeywordsanalysisonGMbio-safetyresearch

2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的风险问题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的生物风险既包含生物学实验室的一般风险,又因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而存在其特有的风险。总体来说,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的潜在风险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生物学试验材料与对象;生物学试验操作;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生产性试验。

2.1生物材料、试剂风险在转基因作物研究中,涉及的试验材料与试剂包括: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操作所必需的生物活性材料,包括组织、细胞和微生物菌种、质粒、载体以及病毒等;各种化学试剂,其中包括有毒、有腐蚀性的生化试剂,如氯仿等有机溶剂、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及其结合物、各种酸碱溶液、染料、抗生素、细胞培养基(液)、洗脱液、抗体、放射性同位素等。转基因作物的试验对象主要包括烟草、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以及玉米、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

2.2试验操作风险转基因生物试验中涉及的试验操作风险来自研究人员的操作失误和器材设备风险2个方面。其中,试验器械与耗材主要包括塑料制品,如各种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培养皿等一次性耗材;玻璃制品,如各种培养皿、试管、吸管、玻片、盖片、常用容器、过滤器皿等易损易碎材料;金属物品,如注射针头、刀片等器具;以及常用设备,如离心机、水浴锅、烘箱、灭菌锅、超净台、电转仪、电泳仪、扩增仪等,及其所涉及用电、用水及设备使用风险。

2.3废弃物风险由转基因生物试验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①生物活性材料类,如组织、细胞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及其培养物(如含有筛选药物、抗生素、有毒代谢物、外源基因残留物等)。②试验对象类,如转基因植物植株、花粉、果实、种子等。③生化试剂类,如有毒物品及其他试验废弃物,如重金属、氰化物、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甲酰氨及其结合物、酸碱溶液、有机溶剂、染料、抗生素、同位素、凝胶电泳、培养基(液)、洗脱液等;以及转基因操作中的残液、缓冲液等。④试验耗材类,如各种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培养皿等塑料用品;各种培养皿、试管、吸管、载玻片、盖玻片、常用容器、过滤器皿玻璃制品;注射针头及刀片等金属物品等。

2.4生产性试验意外释放风险在转基因植物研究过程中,处于目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表达载体建立与功能鉴定、突变体构建等目标所进行小规模种植,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释放风险,如实验室盆栽、温室种植,或田间小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基因逃逸、水平基因转移、以及种子散落或遗失等。例如,2005~2008年在我国湖北、湖南发生的转基因水稻非法种植事件[3-4],据估算约有950~1200t未经国家商业化种植批准的转基因水稻种子和大米流入市场,而非法流入农田的转基因种子源头则来自转基因作物实验室。

3农业转基因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

转基因作物的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多个环节上可能产生生物风险。其中,生物试剂风险和试验操作风险属于生物技术操作的一般风险;而转基因研究的生物材料、废弃物和生产性试验的意外释放风险则是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研究阶段的特殊风险,需特别关注。根据农业转基因实验室的生物风险因素,提出以下管理建议: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4)

血透室是肾功能衰竭患者集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其专科性强、工作繁重、应急情况多且技术含量较高,属于护理中的高风险部门[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75例,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41.75±10.08)岁;肾病病程为1~12年,平均(4.61±1.85)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7例,中学42例,小学6例。75例共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14例,包括7例自行拔针,4例摔倒,3例院内感染。针对上述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并实施相应预防策略。

选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预防对策实施后共收治的血透患者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41.85±10.53)岁;肾病病程为1~12年,平均(4.76±1.92)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3例,中学45例,小学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不安全因素

1.2.1血透室设备因素 血透室属于医院的特殊治疗场所,其集中较多尖精设备与仪器,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难度大且操作复杂,此外血透室的电路、水路较多,因而其护理工作中易存在安全隐患[2]。

1.2.2血透室管理因素 ①血透室的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且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压力大,护理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易产生严重疲劳感,从而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②在血透室的实际护理工作中,存在执行力不强且制度不完善情况,护理人员缺少充分的教育培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少预见性,未足够重视管理细节等问题,都易致使护理风险事件;此外,护理人员的频繁轮转易导致新进员工因经验不足、技术生疏而缺乏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

1.2.3护理人员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纪律意识淡薄,未能严格遵守血透室的规章制度与操作章程,存在细心度不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同时部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且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对易导致风险的问题失去事前控制机会;此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熟练的操作技术,均可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3]。

1.3预防措施

1.3.1完善设备管理 设置专人看管血透室的各类设备仪器,同时按照仪器操作说明对各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保障各仪器的正常工作。针对各类紧急事件制定预案措施,加强对血透室护理人员的现场演练。

1.3.2加强安全管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知识,引导其熟悉护理核心制度并严格遵守操作章程,并有效增强其责任心,保证各位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服务;有效完善质控管理制度,从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进行管理,同时建立监督制度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1.3.3增强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事故的发生存在直接关系,培养职业素养并提高业务水平可保障安全护理的进行。重视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对新入科护士应进行理论与技能的考试,并组织业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认识与防范。同时可安排高年资护士传授护理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服务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

2 结果

对策实施后1年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

3 讨论

血透室是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结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其对血透室护理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4]。本研究通过选取14例血透室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对比预防对策实施前后1年内血透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护理对策实施后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共从三方面进行血透室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并针对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首先在于血透室的特殊要求与精密设备,其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难度大且操作复杂,此外水路、电路较多,因而其护理工作中易存在安全隐患。针对此项因素,医院应加强对血透室的设备管理,设置专人管理并定期检修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加强对突况的演练,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针对此类情况,医院应引导护理人员熟悉护理核心制度并严格遵守操作章程,并有效增强其责任心,同时完善监督制度,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的管理。此外,部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且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同时责任心与纪律意识不强,从而应加强护理人员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并组织其学习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技能与责任意。本次研究还对预防对策实施后1年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施后的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实施前的18.67%,表明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加强血透室设备管理、完善制度管理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等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血透室护理的风险事件。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应完善血透室规章制度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降低血透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5)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场所之一,所以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1]。其中,环境类实验室具有化学实验室的一些特点,使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性的危险化学品。除此之外,环境类实验室涉及高温、高压、细菌,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安全压力非常大。为了保障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及实验室财产不受损失,研究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安全风险问题意义重大。

1影响环境类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因素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员、物品、环境和管理等。1.1人的因素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大多与人的因素有关[2]。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如实验操作不规范、技能欠佳、安全意识薄弱、疲劳实验等。1.2物的因素在实验室事故中,影响实验室安全的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实验试剂本身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性;玻璃仪器易碎,破碎之后产生锋利的断口;实验设备、工具本身的缺陷,摆动部件、快速移动部件防护措施缺乏;电器设备绝缘部件老化造成漏电;实验需用到的高温、高压设备,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接触到这些物品时有可能会受到伤害。1.3环境的因素实验环境不良可能会影响到实验室安全[3]。实验室面积狭小,仪器、药品不能做到分开存放,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距离不够,实验室存放过多的杂物,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1.4管理的因素为了确保实验室良好运转,管理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应急预案、危化品管理、设备仪器管理、废弃物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实验室的危化品、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事故隐患的处理能力,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2环境类实验室主要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通过危险源辨识,可提前发现导致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很多,如“调查法”、“对照法”、“分析法”、“经验法”等[4]。本文综合上述方法来辨识某大学环境类实验室存在的主要危险源。火灾:环境类实验室使用到大量甲醇、乙醇、丙酮等多种易燃试剂。消防设施不完善、易燃试剂存放不当、仪器设备过载过热以及实验人员误操作等因素都易引起火灾,造成实验人员伤亡或实验室财产损失。爆炸:在实验室中,如选用不耐压玻璃仪器进行加压实验,则易发生爆炸事故。而易燃易爆化学品与明火或与静电接触时也会发生燃爆。气体钢瓶若没有安装防护设施,如安全附件失去作用则容易发生爆炸事故。而对于一些高温高压类实验,如工艺条件不当、误操作则易发生爆炸事故。中毒:环境类实验室用到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某些实验甚至需要用到汞盐等剧。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易发生中毒事故。在危险化学品仓库中,如有毒液体泄漏和挥发,在通风不畅情况下会导致中毒事故的发生。触电:环境类实验室有许多电器设备,其中不乏高电压设备,如电器设备绝缘保护层存在破损现象,则极易发生触电事故。而在实验室中乱拉电线的现象亦会发生触电事故。灼烫:灼烫分为高温灼烫和化学品引起的化学灼烫。环境类实验室经常用到的烘箱、马弗炉等设备易引起物理烫伤,浓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易引起化学灼烫。除了上述在危险源辨识时需要重点辨识的危险源外,环境类实验室涉及割伤、物体打击、窒息、生物危害等,由于在上述大学环境实验室中发生危害概率相对较低,本文不再一一辨识。

3环境类实验室的安全风险评估

在对环境类实验室危险源进行辨识后,接着应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由于影响某大学环境实验室安全风险较多,是一个模糊事件,故本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述大学环境实验室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3.1因素集的建立所谓因素集U,是由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组成的集合。在复杂系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通常可以把因素集按某些属性分成几类,先对每一类做综合评价,然后再对评价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的综合评价[5-6]。本文根据上述辨识的某大学环境实验室易发生事故,建立第一层因素集为安全评价因素指标关系如表1所示。3.2评价集的建立为了便于进行模糊评价,需要将各个评价指标加以量化处理。本文参考安全评价相关规定,评价集分为5个等级:一级为很低危险,评价分值95分;二级低危险,评价分值为85分;三级为中度危险,评价分值为75分;四级为高危险,评价分值为65分;五级为很高危险,评价分值为40分。3.3权重集的确定正确地进行权重确定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7]。常用的确定权重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评价法等[8]。德尔菲法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可以经过反复修正克服主观性的缺陷。本文针对该大学环境实验室具体情况,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其中,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3.4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立隶属度,是指某个指标属于评价集的某一子集合。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对二级指标的隶属度进行打分,结果如表1表示。3.5一级模糊评价参考综合模糊评价矩阵计算方法,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评判集,见表2。3.6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是目标层对一级指标的评价,其评价结果为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如下:B=(0.138,0.369,0.220,0.200,0.069)3.7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大学环境实验室出于低危险状态。为使结果直观、具体、便于比较,将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评价结果的分值为76.7分,评价结果与该校环境类实验室实际情况比较,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6)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7)

2010年,RobertH.Hill和DavidC.Finster教授在他们的著作“LaboratorySafetyforChemistryStudents”中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RAMP”风险防控体系[1],其中的“R”即“Recognizehazards”识别危险;“A”即“Assesstherisksofthosehazards”评估风险;“M”指“Minimizeandcontrolthosehazards”,减控危险;“P”则指“Preparetorespondtoemergencies”,应急准备.此外,该理论体系将化学实验中的风险源分为媒介、条件、行为3个方面,系统地对常见化学性危险,如接触腐蚀性危险品、易燃性危险品、物理性危险和健康性危险4类情形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学生应该正确识别这些危险,并能评估风险,通过风险差异化最优管理,将实验室中发生事故的风险控制到最小.美国化学学会(ACS)2016年化学实验安全指南,重点评价和推广了“RAMP”风险防控体系.多年来,我校积极建立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尝试以RAMP风险防控体系为指引,改进传统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严格对化学品和实验仪器进行管理,引导学生在识别危险、评估风险等环节做到差异化应对、合理减控危险,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化学实验危险识别

正确识别危险是科学评估风险、妥善处理事故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对水、电、煤气、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事物的性质、操作要求有了明确的了解,在理论上才能进行安全的化学实验.为此,须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危险源,区分危险事项类别,制作“化学实验危险事项清单表”,熟悉一项勾一项,逐项识别危险.化学实验的危险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即媒介、条件、行为.

1.1媒介危险源

媒介危险源主要包括致癌致病致畸型生物危害物质、催化剂以及一些危险化学品,如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以易燃易爆物品为例,常见三硝基甲苯、环三次甲基三硝铵、雷酸汞等,往往受到高热摩擦撞击震动等外来因素的作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高热,引起爆炸;或者由于加热撞击而发生分解,突然分解气化而爆炸;或者强氧化剂与性质有抵触的物质混存,引起燃烧和爆炸[2].借鉴国际ABET认证要求,由于在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的试剂许多是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学危险品,如果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易产生燃烧或爆炸和中毒事故.因此实验室必须定期更新化学品清单,统一规范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试剂使用说明一般包括5部分内容,即物理化学性质、急救措施、处理和储存、消防措施、泄露处理方法[3].对易燃、易爆和易中毒等这些化学品的分类和日常保管应做较详细的介绍,开启易挥发液体试剂之前(特别是夏季),应先将试剂瓶放在自来水流中冷却几分钟,开启时瓶口不要对人,应在通风橱中进行等[4].

1.2条件危险源

条件危险源包括高压、低压、电流、不平的表面、尖锐物品、粉尘、热表面、极冷、蒸汽、噪音、杂乱、磁场、缺氧、紫外线辐射、激光灯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物理爆炸.由于物质的物理变化,如温度、压力、体积的变化,会引起爆炸,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而引起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都属于物理爆炸.为了预防显性直接危险源事故的发生,实验人员应该在每次实验前进行自查,负责安全的职能部门须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抽查[5],还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制定标准、加强监管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6].在被保护对象和显性直接危险源能量之间设置隔离系统,建立隔离系统的检测、修复和报警系统.该系统在隔离效果降低时,能适时报警,并修复隔离系统、检测和修复系统中的自动控制器具,确保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7].

1.3行为危险源

行为危险源主要包括生成次级产品及化学混合物、使用电力设备不当、长期使用烘箱、交叉重复使用吸液管、处理化学废品、运输危险化学品、操作玻璃仪器或者其他尖锐物品、加热化学品、萃取、离心过滤、不按操作规范操作等.如某大学实验室突发火情,事故原因是学生做完实验出门时忘记关电路而引发火灾.再如1名教师在做实验时,中途出去了2~3min,就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甲醛泄漏事故,按照实验的规范要求,师生在做实验时,不得中途离开,以应对突发状况.此外,实验产生的废液、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和恰当处置则可能污染大气、土壤、地下水等,随意倾倒废液或者乱扔废弃物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可能给自身造成伤害.学生在做实验时应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不能由于人为的原因而增加风险源,出入实验室须严格遵守门禁规定,不乱串实验室,遵守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定,不得在实验室内饮食及进行娱乐活动,不得使用明火,不得在实验室内留宿.实验开始前须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离岗,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仪器设备及气源、水源、电源、门窗等.有的学校进行错误操作案例演习,收效甚好.如展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和仪器摆放不正确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和错误,指出案例中实验室的一些安全隐患,纠正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从而减少了行为危险源[8].

2化学实验评估风险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准确评估具体危险的发生风险性.这种风险是指人们由于接触不安全的化学品,采取不正当的操作程序,或者使用某种不安全的设备而导致身体、环境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评估风险,首先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读懂产品说明书、看懂危险警示标签、清楚物品燃点和自燃温度、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将风险按紧急和严重程度排序等.关于评估风险的具体方法,可以借鉴美国化学学会推荐的5种模型[9].(1)控制带法:根据限值和条件(比如燃点、爆点,温度、压力)以及操作程序,将风险划分为几个控制带,从低风险到高风险,分别拟定不同的应对策略.(2)作业危害分析法:记录化学实验所涉及的每个工作步骤和风险,逐项应对.(3)如果分析法:假设化学实验可能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应对措施.(4)检查清单法:根据以往该项目的实验经验,列明风险点检查清单,一一对应排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标准操作程序法:严格规范化学实验操作程序,明确风险所在.

3化学实验风险等级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根据物品的数据值确定不同等级的风险.如发生火灾的危险,可以分为4级:最低,第二级为燃点接近周围环境温度、预期集中在高于10%的位置,第三级为周围温度预期集中在高于燃点10%的位置,第四级为存在引火物、预期可能发生空气或水剧烈反应、导致爆炸等.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危险,可以分为4级:第一级为在实验程序中预期没有化学变化,第二级为没有已知不相容的物质在实验中被使用,第三级为存在已知化学反应或者危险混合物,第四级为正在进行高度危险的化学反应.从操作流程的角度去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等级.如个人保护装置(PPE)分为4级:第一级为仅覆盖腿和脚,第二级为有乳胶手套和眼保护,第三级为有合适的手套、眼保护、实验服,第四级为全流程专业保护装置.在训练程度上,也可分为:仅认识化学品标签、知道实验流程、进行突发事件培训、进行预演习等不同层级.在确定风险等级时,须注意即使是同一种材质,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危险性.如同样是玻璃仪器,像蒸发皿、试管等是可以直接加热的,可直接在明火上加热,而烧杯、烧瓶等仪器的加热应是间接的,加热过程要垫石棉网或用水浴、油浴;再如量筒、容量瓶等仪器是不能加热的,要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如果玻璃仪器选择不当,将有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破裂,甚至爆炸以及别的一些难以想象的实验事故[10].因此对风险等级要根据不同的条件,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估,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将有可能发生危险.此外,技术因素造成化学事故的几率最高,也是引起化学事故最复杂的原因,例如实验室设施不合适、仪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紊乱、缺少科学的规章制度或不执行规章制度等,其风险程度很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1].

4结语

化学实验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学科传统和专业特点,我校大多数化学实验室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压力气瓶、特种设备、辐射设备、生物试剂、高温高压设备等危险源,这些危险源还会在有限的实验空间累计叠加,需要认真应对.通过借鉴国外RAMP风险防控体系,认识危险、评估风险,全流程差异化应对,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化学事故风险,保障了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illRH,FinsterDC.LaboratorySafetyforChemistryStudents[M].NewJrseey:WileyPress,2010.

[2]王国清,赵翔.实验室化学安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刘鑫,王燕,孙雪芹.化学实验中心ABET国际认证安全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308G311.

[4]陈民助,魏鸿,马洪.高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及安全教育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85G288.

[5]刘照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112G114.

[6]耿俊明,刘照同,马涛,等.加强危险源控制提高实验室安全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4G236.

[7]张跃兵,王凯,王志亮.直接危险源控制理论研究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33G37.

[8]邓留,张翼,罗一鸣,等.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和管理教育改革的尝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9):195G199.

[9]CommitteeonChemicalSfetay.HazardIentificationandEaluaGdvtionTskFrce.IdentifaoyingandEaluatinvgHazardsinRsearcheLaboratories[EB/OL].(2015G06G1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8)

为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对质检工作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控制。

1.1.1内部风险

①人员能力风险。质检工作每个环节工作人员能力的不足,或者每项工作的失误,都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抽样人员专业知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按照抽样方案中制定的方法抽取样品,抽样单信息记录不全、不清楚,记录错误,抽取样品后样品保存方法不当造成样品变质;业务受理人员在合同评审中未检查好样品的状态,未与客户沟通好样品相关信息,未选择好检验依据和检验方法,未记录好客户的特殊要求,造成工作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检验人员不熟悉检测样品特点,没有掌握检验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没有认真研究检测过程的关键点,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甚至擅自更改检验结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验报告;监督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制定的监督计划对实验室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记录;授权签字人没有认真的对每一份检验报告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造成技术把关不严等,都是实验室会遇到的风险点。②设备风险。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实验室检测风险的大小[1]。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没有按照体系管理的要求,做好仪器的验收、使用和维护保养;没有按照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做好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没有按照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做好期间核查工作,对于重要的、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应增加期间核查的频次;对于维修过后的仪器设备,在维修过后没有做好设备状态的核查工作,如量值溯源或技术验证工作;使用频率不高或长期不使用的设备,平时应做好仪器的维护,以保持仪器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前做好仪器状态的确认工作。以上情况,都会给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带来未知的风险。③环境设施风险。样品的储存运输未达到要求,特别是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该冷藏的没冷藏、该冷冻的没冷冻,该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没有及时落实;实验室检测环境没有按照检测标准的要求设计,或经过一段时间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会给检测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带来风险。④试剂耗材风险。试剂耗材的采购为按照体系管理和检测标准的要求做好验收和技术性确认工作;试剂耗材供应商没有做好严格的评价和管理工作;标准物质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购、验收、管理;标准滴定溶液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定和使用管理等。⑤检测方法风险。检测过程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对标准方法有一定的偏离,偏离后为对新采用的方法和过程未进行确认;在检测方法标准更新或者有新标准要采用时,未对新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好验证工作,就出具检测数据;对于同一参数的多种检测方法,若存在差异时,未做好分析、比较和研究。⑥内部管理风险。机构制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制定不合理性,与工作实际不相适应;超出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检验报告,不规范使用认证标识;对于政策和制度认识不清、落实不够、管理不严;未制定出科学详尽的抽样方案未对抽样方法、样品运输、防护和抽样记录做出具体要求;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不够全面,实施不到位,对于特殊领域的要求不明确。

1.1.2外部风险

①媒体宣传风险。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媒体在正常暴露问题的同时,过于扩大负面影响,没有对社会公众和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谈虎色变。例如,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问题,媒体更多地强调食品添加剂错误使用和滥用问题,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工作,使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非常顾忌。同时,媒体时常会强调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力,而超出了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社会主体责任的重视。媒体的不正当宣传给质检工作大得压力风险,要求我们在质检工作中除了做好技术工作,还要做好教化社会的工作。②委托检验风险。在委托检验中,由于检验样品品种的多样性、样品来源的复杂性、检测手段的局限性、新产品技术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给质检机构带来一定的质量检验风险[2]。委托方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委托样品的属性不了解,不能正确的描述委托样品的信息;在送样过程中,由于对检测过程不了解,对于样品的取样、保存、运送都不能满足要求,但是又不能将情况在送样时准确、客观的描述,造成信息不对称;有些所谓职业打假人,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委托一些有瑕疵的样品,但又在送样时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甚至故意委托不真实的样品检测等。

1.2质检队伍风险

1.2.1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

未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国家关于产品质量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法律法规要求不了解;检验检测过程不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意更改报告,甚至为某些特殊原因出具人情报告、虚假报告;责任心不强,随意出具、修改数据;擅自更改抽样信息;委托检验只收费不检验或减少检验项目等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所带来的风险,要求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1.2.2人员技术水平和持续有效培训风险

质检工作各环节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管理工作和检测工作的要求;随着工作的开展,是否开展继续培训,以确保人员能持续满足工作的需求。

1.2.3人员结构和队伍稳定性

机构近几年加大队伍建设,使得大量年轻人充实到人才队伍中,但是机构之前的人员相对较少,且人员的充实势必造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员引进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造成人员年龄结构集中在一定区间,人员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员增多,虽然增加了机构的活力,但是由于年轻人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队伍的不稳定性,加之人员编制、激励机制的影响更增加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

1.3产品质量风险

1.3.1内部风险

食品企业在原料采购时,未严格把握好原料质量,包括生产主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把控不严,带来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专业知识不足,对于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理解认识不够,生产时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食品添加剂问题;企业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环境控制不严,造成食品污染;企业出厂检验不到位,甚至很少开展应有的出厂检验,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食品的质量问题;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保存条件控制不当,造成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产品标识不正确、不真实或有意误导消费者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1.3.2外部风险

监管部门机构规模有限,人员不足,监管力量薄弱;在对企业的监管过程中信息收集不充分,区域覆盖不足,存在有些企业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企业,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地方偏僻、生产条件差,技术能力不足,产品质量问题更容易发生;一些经营企业缺乏诚信、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违法添加违禁物、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部分产品由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改变,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对企业进行宣贯,同时部分改变可能直接造成企业的生产工艺不适应等等,一系列外部原因都会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2风险研判情况

2.1质检工作风险研判情况

2.1.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工作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工作的内部风险包括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内部管理过程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媒体宣传风险、委托检验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1.2风险评价

按照以下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工作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工作的内外部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内部管理风险、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和委托检验风险;属于低风险的有媒体宣传风险。

2.2质检队伍风险研判情况

2.2.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队伍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队伍风险包括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2风险评价

按照图1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队伍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队伍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

2.3产品质量风险研判情况

按照之前对产品质量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将产品质量风险归纳为:原材料控制风险、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专业知识不足风险、环境控制风险、出厂检验风险、储存运输风险、产品标识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监管死角风险、企业造假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根据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对产品质量风险作以下分级。属于非常严重的有:企业造假风险(主要是食品中非法添加剂物指标检出);属于严重的有:原材料控制风险(主要是食品的污染物指标不合格)、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的质量特征指标不合格)、专业知识不足风险(主要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环境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储存运输风险(主要造成食品质量指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产品标识风险(主要是虚假标识和标识不合格)以及监管死角风险;属于一般的有:出厂检验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

3风险处置情况

3.1质检工作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工作中的风险,机构加强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上岗前的培训,做好人员能力的确认工作,严格执行实验室制定的各种计划记录,确保人员尽量少犯错误或者错误提前发现,降低人员能力风险。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档案的管理、设备的量值溯源、设备的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的维修以及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用仪器比对等方法做好仪器状态确认,同时加强各项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少出纰漏。同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确认,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降低设备风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标准做好确认,以降低环境设施风险。加强试剂耗材的采购、管理和技术性确认工作,减少试剂耗材风险。加强方法的验证工作,采用方法比对等手段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减少检测方法风险。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各管理要素的执行落实和有效监督,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以较少内部管理风险。在委托检验时,要认真仔细做好合同评审及样品确认,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降低委托检验风险。

3.2质检队伍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队伍风险,机构应加强内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注重员工技术能力的考核和确认,加强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老员工的持续教育,确认人员能力持续满足质检工作的需要。人员队伍打造过程中,注重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各方面的平衡,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因素,保证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一支职业素养强、技术能力过硬、相对稳定且自身造血功能完善优秀团队。

3.3产品质量风险处置

对于产品质量的内部风险,结构从具体的产品质量问题出发,从每一个不合格的指标入手,协助和指导企业梳理问题,分析查找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帮组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出厂检验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品和食品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对于产品质量的外部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宣贯培训,确保企业执行到位,同时针对重点环节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非法生产、违规添加等违法行为,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4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也不断升温,如何生产安全食品,并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控制质量,做到风险防控越来越受到食品企业的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建议从法规、检测和风险防范入手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风险控制。下文将以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4.1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保障辖区老百姓放心消费蔬菜水果,武昌区食药监局精心设置了三道“屏障”:一是免费为各大农产品市场和超市提供检测设备及耗材,并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督促市场管理方每天自检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二是武昌区食药监局每天出动快速检测车,以专业检测人员和专业检测设备,对各市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巡检、监测;三是定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蔬菜水果、畜类、鱼类等农产品的免费快速检测。

4.2效果

5月份,武昌区食药监局检验检测中心已对21家超市、45家集贸市场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了抽样检测,共抽检蔬菜500批次,合格率100%;对水果抽检5批次,合格率100%;对猪肝瘦肉精含量抽检378批次,合格率100%;对水产品抽检30批次,合格率100%。同时,武昌区局对所有超市、集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自检情况进行了巡回检查督促,共检查超市、市场78家次,其中自检行为规范的市场74家次,自检率95%。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9)

研究化工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的重要基地,对学生的化工知识学习和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化工实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导致化工实验操作存在风险,对化工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制约。为了实现化工实验教学的稳定、有序进行,保障师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需要建立一种系统化预防化工实验风险的管理机制——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消除化工实验操作的安全事故风险隐患,保证师生和国家财产安全,促进化工实验的安全稳定进行。

1.化工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特点

第一,危害范围广、危害后果严重。化学实验室中有一些危险化学品,这些危险的化学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很容易引发各种危险。这些危险在发生之后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第二,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化工试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高校的化工科研工作发展处于一种初级阶段,缺乏一些潜在危险因素的预测,化学实验操作时候出现的危险事故很难被有效预测出来。第三,化工实验室环境污染严重。在没有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化工实验室内部环境容易出现污染的情况,虽然这些污染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比如人体病变、仪器设备或者线路出现腐蚀等引发的安全事故。

2.化工实验室操作不安全因素分析

(1)化工危险品化工实验中应用的化学物品众多,存在一些危险品,主要有易燃易爆的甲苯、乙醇、二硫化碳;易燃固体红磷、硫磺等;腐蚀性强的化学品硫酸、硝酸、盐酸等。(2)化工实验室硬件设施不完善现阶段一些化工实验室的整体规划设计不合理,化工实验室的功能分布和应用不合理,制约了化工实验操作的有效进行。化工实验室内部缺乏有条理的管理,化工实验操作设备的随意摆放和随意挪动现象严重,由此很容易引发电器短路的问题,在化工实验的时候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3)化工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的化工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笼统,对化工实验室的管理规范不够细致、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制度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在实际化工实验教学管理中无法执行。另外,一些高校的化工实验管理职能不明确,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互相推卸责任和工作任务交叉的情况,化工实验室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4)缺乏化工实验室安全防护技能化工实验室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在化工实验室进行学习操作的时候往往由于过度注重化工实验技能训练和巩固理论知识,由此忽视了对化工实验室安全防护技能的日常训练。关于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学习也仅仅局限在如何操作灭火器,忽视了对化工实验室中其他安全事故的有效防范和处理。

3.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创建

(1)加强对化工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设现阶段,高校化工实验室操作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科学研究、轻视环境保护的思想,在化工实验的操作中甚至存在不遵守制度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化工实验室消防防火演习的时候,一些教师明明听到了警报,却已然进行授课,不配合学校开展防火演习,另外,高校的化工实验室的一些工作人员,不了解常见化工物品的使用要求,导致对化工物品的错用、误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如曾有化工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小心将冰箱中的含苯胺溶液当作酸梅汤服用,最终导致人员中毒。出现这种安全事故的原因一般化工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为此,高校化工实验室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化工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视,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高校要定期组织化工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的培训,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培训,让化工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不仅于此,高校还需要对化工实验室的学术开展安全培训,让学生提升自己对安全事故的处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学生要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对自身安全的维护。(2)完善化工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化工实验室化学用品的分类管理需要以《化学品物质安全数据表》为依据,对待不同的化学用品分别制定对应的化学品采购、使用、废弃物收集处理等管理规范,具体包括易燃易爆品的存放管理、废弃物的存储管理、强腐蚀剂和的领用以及限制使用量、剧毒废弃化学品的收集等。通过对化学品的分类管理强化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根据化工试验室物品危险程度不同也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规定,比如对于易燃易爆品的使用需要佩戴相应的手套,并要保证在通风橱里进行相应的操作。对于操作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任务要至少保证有两个人同时在场,不能让一个人进行操作。另外,还要制定落实化工实验室安全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院系主任、领导部门的工作责任,实现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层层相联。在化工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为了能够尽早处理好化工实验事故,需要有关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工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通过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在化学实验突发事故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3)健全化工实验室安全硬件保障体系①建立新型化学试剂存储柜化工实验操作中国所需要的大量化学剂是化工实验室出现危险可能的重要来源,为此,化学剂怎样进行存放成为有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化工实验室应用的试剂柜大多应用的是不通风的文件柜结构,这种结构方便各种类型试剂的分类和摆放。但化学试剂在长期的存放中会挥发出一些难闻的气味,影响了化工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在原有不通风文件柜的基础上设计推广一种具有通风功能的抽拉式试剂柜。抽拉式试剂柜具体可以被分成三层,对化学试剂进行明确的划分,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化学试剂存放和摆放的问题,在化工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保证了化工操作人员的自身安全。②建立适合生物发酵实验的水、电、气分离实验台化工实验研究中的重要设备是各种生物发酵设备,其中包括水、电、气实验设备。在化工实验操作的时候需要在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水、电、气。化工实验中通用的实验台会将水源和电源设计在同一个实验台上面,在出现冷凝水溢出问题的时候会引发短路漏点的事故,为此,在化工实验台上需要预先留好相应的气路管线通道。通过新型水电气分离化工实验台的设计,有效解决水、电、气应用操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闭路训练冷却系统的建设节省化工实验中的水资源。③建立“悬挂式电架”在化工实验科研成果产业化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相应实验室的搭建为化工实验操作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支持。传统化工实验中在四面墙壁设计的电源对化工实验中部装置用电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不管采用怎样的拉线方式都可能出现插线板落地、插线板串联、插线板电容量不充足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为此,在搭建化工实验室装置的同时,设计了一种专用的电架,为一些实验操作单独供电,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插线板落地现象的出现。(4)完善化工实验室安全防护技能训练通过对高校化工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原因的分析发现,化工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具体分为硬件原因和软件原因。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可以通过防范措施进行控制的,或者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后能够将事故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为此,在化工实验操作教学中,怎样合理控制化工事故,在化工实验操作的时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从而在最大限度减少化工实验操作的损失是化工类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为此,在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加强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技能教育和培训是首要工作任务。在化工实验教学中将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工作融入到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化工实验教学中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通过对化工实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提升化工学生较强的化工实验操作动手能力,降低化工实验操作的风险。第二,在化工实验操作的进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向学生讲述这些不良操作习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三,定期模拟化工实验安全事故出现的场景,加强对学生的化工实验安全防护演习,增强学生化工实验操作安全必要性的切身体会。

综上所述,实现化工实验的安全管理是建设和谐化工实验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化工实验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有关实验操作管理人员在把握化工实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化工实验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理念,同时还可以针对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在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集体或者个人予以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更好的落实化工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作者:蒲艳玲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邱会东,李广,王伟,龙彦辉.中美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4:203-205+209.

[2]冯寿淳.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J].实验室科学,2014,03:196-198.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69-02

气瓶是特种设备,也是高校实验室常用的储气装置。气瓶的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实验室乃至全校的安全,屡屡发生的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更为加强气瓶安全管理敲响警钟。对以往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事故风险性并找到致灾原因是建立气瓶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一、近十年全国气瓶事故统计分析

根据2006-2015年质检总局的统计资料,气瓶事故的起数及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特种设备事故中居于首位[1]。历年特种设备事故和气瓶事故的起数如表1所示[2]。气瓶事故的特点,一是爆炸事故居多,且绝大多数为无缝气瓶爆炸事故;二是化学爆炸在气瓶所有事故类型中占比最大;三是气瓶事故多发生于充装和使用阶段,尤其是用氧气瓶和可燃气体气瓶进行焊割作业的过程中。气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气瓶充装单位未落实相关安全规定,以致气瓶错装、混装而引发爆炸;二是气瓶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误操作,造成氧气瓶与可燃气体气瓶同时使用时,可燃气体窜入氧气瓶或回火而发生爆炸;三是非法燃气汽车改装点私自制造并安装质量不合格的车用气瓶,导致气瓶超压爆炸。

在特种设备事故中,气瓶事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严重性上看,压力气瓶往往造成人员死亡和重伤。而相关数据表明,学校实验室的事故概率是生产车间的上百倍,因而高校实验室的气瓶安全问题尤为应该引起重视。

二、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统计分析

1.事故案例分析。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2014年实验室发生的100起事故中,因压力容器及其他设备引发的事故共20起,总计导致66人伤亡[3]。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由于其发生地点的特殊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性,屡屡成为舆论热点问题。其中,在发生于2015年底的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氢气瓶爆炸事故中,一名博士生丧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实验室安全,有必要对气瓶这样的高危设备进行重点管理,首先就要通过以往的事故调查分析确定其风险度。

2.事故风险度统计。风险具有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结合的二重性特征,基于这两个特征,对过去20年中发生的52起实验室气瓶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事故类型上看,主要的气瓶事故类型是倾倒、泄漏和爆炸。其中,由气瓶倾倒造成的事故有2起,占比3.9%;泄漏事故5起,占比9.6%;爆炸事故45起,占比86.5%,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化学爆炸。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气瓶事故为爆炸事故,而不难发现爆炸事故在所有事故中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因而要从事故原因入手,分析致灾因子并制定管控方案,防患于未然。就事故后果而言,在52起事故中,只造成轻微经济损失的事故1起,造成人员轻伤或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7起,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35起,造成三人以上人员死亡或10人以上人员重伤并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9起。统计结果表明,多数气瓶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人员死伤,虽不易造成群死群伤,但在实验室中气瓶会成为严重危害实验者人身安全、威胁实验室财产安全的危险源。依照频率可推算实验室气瓶事故发生的概率,从事故类型上看,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最大,达到80%以上;其次是泄漏事故,约为10%;最后是倾倒事故,概率不足5%。从后果严重度上看,近70%的气瓶事故会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的严重后果,还有约17%的气瓶事故由于连锁反应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只造成财产损失的气瓶事故不足15%。

三、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原因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知,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高发,常见的事故类型有倾倒、泄漏和爆炸,这些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人、机、环、管四个方面。

1.人员操作不当。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未受实验室专业培训而直接对气瓶进行操作[4]。不规范的操作轻则导致气体泄漏、向外溢散,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酿成严重事故。

2.气瓶状态不良。部分气瓶超限服役,超过或临近正常使用寿命的气瓶仍在使用;气瓶的瓶体出现裂纹、阀门损坏,危险气瓶未经检修而照常使用;气瓶自身的高压导致瓶内气体升温,增加了爆炸危险性;充装有腐蚀性气体的气瓶在使用过程中瓶壁变薄,构成潜在安全隐患。

3.存放环境复杂。高校实验室中往往存放了大量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实验原料、实验仪器和设备,且常有人员出入。高压气瓶摆放其中,容易受光照或外界撞击发生物理爆炸,或因为实验室中其他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爆而导致化学爆炸。

4.设涔芾砘炻摇J笛槭移瓶的摆放位置不尽科学合理,气瓶间距离不足,多种气瓶混放;气瓶上缺乏明确标识,或标签腐蚀污损难以辨认,为取用和管理带来困难;未按时对气瓶检修维护,导致存在危险性的气瓶在实验室中继续使用。

四、结论

本文对典型的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高发,且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气瓶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气瓶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因素和管理的缺陷四方面。应对照事故原因,从人、机、环、管的角度采取措施,加强高校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奎建.2007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及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8,24(4):51-56.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11)

将风险管理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有利于规范护理工作的程序,对医院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其隐患进行事前的识别,风险水平评价以及问题的处理。这样有利于降低医院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给患者及其家带来的巨大的伤害。神经外科的病人大多都是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情况,对于这些病人治疗和护理可能由于稍微的差错就引发病人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时现在医院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将对神经外科风险管理的措施展开全面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支的580名神经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80例,女性患者有200例,患者的年龄从20岁到8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8.6岁。有290例患者是属于我院实施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以前收支的,290例是实施风险管理以后收支的。在本次实验组以风险管理以前收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实施风险管理以后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基本相似,具有统计上的可比性。

1.2方法统计实施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风险时间发生的情况,进而探讨应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进行风险管理。

1.3统计数据处理对于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对于统计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如果两组数据分析后的P

3风险管理及其护理对策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神经外科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过程的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现在对于风险管理的对策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方法。

3.1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就是要将对于风险事故进行事后的处理,转变成为进行事前的积极预防,以确保能不发生的安全事故就让其不发生。为能够切实落实好风险事故的预防,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对于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医院应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深刻领会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医院应该根据各个科室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方案,例如对于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进行合理的预测,在容易发生跌倒的地方设置安全设施和紧急救助设置。最后,医院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各项意外事故防范设置进行检查,以免其毁坏得不到及时的修理。

3.2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护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熟练的工作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两个方面是一个具有良好工作素质的护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在各个科室工作过程中,应该树立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地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深造和自学,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该领域的新动态,以便及时的采取新的技术和措施进行风险事故的预防。对于医院的新招聘的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其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采用一对一引导的方式,也即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理员工带领一个新护士,让经验丰富的员工不断的对新员工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本科室的工作流程,以及掌握需要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整个护理团队应该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团队,在团队内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风险安全管理氛围。首先对团队的护士长进行风险预防相关经验的培训。使其能够对于各种风险隐患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并迅速的分析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然后,由护士长带领整个团队对这些问题进行学习。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安全管理意识,和风险隐患识别能力。最后,医院应该定期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分析这段时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该阶段护理环境的变化,应该怎样进行策略的改革使其更加适合医院的情况。

3.3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神经外科在开展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转到其他科室进行其他的治疗工作。在进行科室转移或者外出检查过程中是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对重症病人的流转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护理的风险管理工作,并且在流转之前联系好各个科室,做好科室之间的交接工作。

4总结

对于神经外科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对于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对于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的弥补。做到对于风险事故技术尽早发现,及时改进,提前预防,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每个医院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策,应该在各大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