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即时通信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6:00

即时通信的概念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1)

一、引言

在众多的文本信息处理技术中,ir技术是最常用,也是大规模文献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发展,ir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人的每一天,如使用web搜索引擎或查找邮件。ir技术在巨大需求下迅猛发展,压倒传统的数据库搜索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息获取途径。

二、基于语义的ir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符号背后代表的语义信息。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事物总存在着基于广泛共识的本质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即一个事物的概念,用概念代表事物而不是用符号,可以避免通信或科研中由多词同义和一词多义带来的歧义问题,有利于人们对事物达成统一的认识。事物、概念和符号的联系和区别。

概念一般是公认的准确全面的描述,却不易使用,如果给每个概念一个唯一的id标识,则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基于语义的ir技术使用umls, wordnet等本体库作为语义的基础和标准,在语义层面上理解和处理查询或文本。例如,在一次信息检索过程中,用户输入的查询是:计算机(符号),可知他的查询本意是查找名叫“计算机”或“电脑”(符号)的“用来计算的仪器,尤指可进行高速数学或逻辑运算或汇编、存储、整理或处理信息的可编程的电子机器”(概念)对应的相关文本。wwW.133229.cOm如果上述概念有一个公认的唯一的概念id: 1234(概念与概念的id的对应关系一般由本体库收录),则用户输入“计算机”作为初始查询时,系统确定对应的概念id,并应用这个唯一id进行检索。

三、改进的基于关系的ir技术

传统的ir用词汇项表示文本,后来改进为基于语义的方法,用概念(concept)表示文本,近年来的基于关系的ir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考虑了概念间的关系,把ir技术提高到新的层次。但是这种被称为基于关系的ir技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关系”,因为系统根本不能提取出“关系”本身。关系获取(capture)是极富挑战性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基于对关系(relationship)的以下认识:

1)关系分为固有关系或长久关系(intemal/permanent relationship)和临时关系(temporaryrelationship)。

2)ir领域的关系抽取有别于ie的关系抽取,由于二者的功能和目的不同,后者偏重于固有关系或者长久关系,在抽取出的实体的基础上,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如知识库或机器学习,获取实体间的关系,其中关系的类型可采用ace测评给出的预先定义。

3)在ltmls, wordnet中记录的一般为固有关系,不同于文本中出现的概念之间的直接关系(一般由动词表达),是经过专家论证过的确实存在的知识。umls中的关系是定义在语义类型上的关系(如:isa);wordnet中定义的关系是相对于词性的(例如名词存在反义、上下位、部分整体、属性关系)。

4)在文本中多数的概念对(指在一个句子中的两个概念)间的直接关系(指与概念在同一个句子中的关系)为临时关系,这类关系还未得到专家的验证,还未固化为长久或固有关系。ir主要用于发现和检索后这一种关系,固有关系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一)基于关系的查询与文本的表示

(1)查询与文本的类型

1.查询具有多样性:

1)项查询(term query):这种查询方式还在普遍使用,其特点为多个(>=1)查询项(term) 组成一个查询,项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强的关联。

2)问句查询(question query):问句查询是近年来应用的趋势,很多解释叙述型查询都可以转化为问句形式。

(2)查询与文本的三元组表示

1)概念的表示:鉴于基于关系的ir系统要在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关系,所以应该支持对概念的表示格式,其中cui (unique identifier of concept)是概念的唯一识别码, tui(unique identifier of semantic type)是概念的语义类型的唯一识别码,str(string)记录文本中出现的字符串,attribute记录文本中概念的属性(不同于umls定义的attribute), location用来记录概念在文本语句中的偏移量,用以定位概念对(concept pair)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检索的未知(unknown)信息,未列出的概念和关系的参数取值为空。

2)关系的表示:其中关系是原子关系(atomic relation),即关系中无并列成分,是保证完整语义的最小单位;rcui(unique identifier of relation)是关系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概念在wordnet中的唯一识别码,@rcui(unique identifier of relation'shypernymy)。

(二)关系的抽取与整合

1、抽取关系

首先,动词也存在同义词和近义词,但是对于名词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某些领域本体库已经给出了它们对应的概念及其编号(umls中记为cud,大大减少了多词同义、多词近义而词形不同带来的麻烦,但是这些本体库并不涉及动词;其次,有些其他词性的词,如某些特殊的名词代表某种动词的涵义。如果将此类情况忽略,一定会影响检索性能。但是,如果可以根据同义近义将关系归类编号,压缩为数量不多(umls中有50多个)的语义关系,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处理体现关系的动词的最实用的方法。幸运的是wordnet提供了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机制,我们的系统就是将领域本体库umls和广泛本体库wordnet结合起来用于概念和关系的抽取。

2、表示关系

获取关系的工作完成后就要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关系,关系表示的正确性和简便性直接影响了irir系统实现的复杂度,也关系到检索的性能。

(三)关系的整合

首先计算概念对的中心位置;关于概念配对,我们采用关于实体一实体关系生成的方法。概念对(concept pair)与关系列表(relation list)中第n个的关系组合形成三元组,即表明该关系与概念对在同一个句子中,并且距离概念对的中心位置最近。在得到triple三个分量的值以后,就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界定与triple对应的文字段(passage)的偏移量和长度了。文字段的界定策略有多种,本文使用的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组成文字段的策略,即文字段的起始(offset)是关系所在的句子的偏移量,文字段的长度(length)是该句的长度。

(四)相关判定一排序机制

相关判定一排序原则:1)匹配最佳优先原则:文本triple匹配上查询triple的分量越多排序在前:2)概念匹配优先原则:概念包含的专业信息更丰富,因此匹配时概念较多的文本triple排序在前,只有关系分量匹配上的不判定为相关;3)当topic处理为多个triple,每个triple按相同权重(=1)分别进行检索。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2)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概念图的诸多理论基础。文章由概念图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双重储存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基本要义,讨论了概念图从基础理论中获取的多种滋养或支持。文章认为概念图因其理论基础的可靠和丰厚,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支持教学和学习的优势,并获得长足发展。

概念图是用节点表示概念,用连线及连接词表示关系的一种图示方法,又称概念构图(conceptmapping)或概念地图(conceptmaps);前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后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最后结果。作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JosephD.Novak,1984),一般认为概念图包括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层级结构(hierarchicalframeworks)四个基本要素。Novak所定义的概念是指事件或对象所具有的共通规则性;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是针对概念图中不同群集的概念间,找出具有相关联者,用连接线将其连接,并用连接词说明不同群集概念间的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每一个附属概念应比其上层概念更具特殊性、更不一般化,不同群集的概念图可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故而,概念图被看作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1]。

一、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与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次年发表《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奥苏贝尔认为,教学就是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是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或逐字逐句的。

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就必须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和概括性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已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因此,必须关注下列三种变量:一是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利用;二是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三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奥苏贝尔提出了组织学习的逐渐分化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并设计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组织者一般在授课的开始引入,将所要学习的材料归纳为抽象化、一般化和高度概括化的材料,既可用文字材料呈现,也可用图形材料完成。

概念图的设计和使用,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对新学习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为有意义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概念图的层级结构属性,以及用适合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都充分体现了认知结构的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概念图还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了一种脚手架,这种功用正是先行组织者所要实现的。

二、双重储存理论与概念图

双重储存理论亦称双重编码理论,由佩维奥(A.Paivio)等于197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长时记忆有表象和言语两种编码。该理论的提出基于这样的研究结论:具体性文字中的信息,比用抽象性文字传递的信息,学起来更容易一到二倍。长时记忆中有表象和言语两种编码形式,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这两个系统都是以不同方式高度组织起来的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一个系统的活动能够引起另一个系统的活动。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构成了非言语思维的表征方式;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具有听觉-运动性质。表象编码更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言语编码更适合加工抽象信息;言语编码是有序加工,即把言语单位组织到一定顺序的结构之中;表象编码似乎是空间加工,即把原始的表象组织到复杂的结构中。Paivio认为,这两个系统并不是静止的,而是能转换和控制信息,以满足各类任务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用言语形式贮存起来,双重编码理论得到实验证实,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2]。双重储存理论有着较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视觉映像,要求学生在阅读每一句子时,在头脑中想象其情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保持的技能。故而,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好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一段文章之后,想象其情景。

三、认知负荷理论与概念图

信息加工理论通过其他学科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图,以这种方式研究学习过程的最有成效的成果之一,即是人类加工信息能量有限论。这一论点原是从电话通讯系统模式中产生的,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那么多的通讯系统。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能量是有限的。Broadbent(1971)认为,一个人在每一时刻只能加工数量有限的信息,如果一组任务的总体要求低于通道能量,那么一个人就能同时完成不止一个任务了。另外,为防止能量有限的通道拥有过多的刺激,惟有成功地通过过滤器的信息,才能被允许进入能量有限的通道。

Waugh和Norman(1965)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在槽道里,当槽道被信息全部占据后,新输入的信息就极有可能挤掉最先进入槽道的信息。信息不断输入,这种替换就不断发生,而短时贮存空间始终保持着有限性。Miller认为,每个槽道只能放进一个组块,组块数必须与槽道数吻合,否则,多余的组块进不了短时记忆的有限贮存空间,或者新的组块将替换最先进入槽道的组块。Klatzky(1975)将短时记忆比喻为一个工作台,它包括工作空间和贮存空间,工作台既可以用来贮存各种项目,也可以用来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操作。Miller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这意味着,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非常明确,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以减少机械学习。从认知负荷理论来看,概念图对知识的细化与整理缩减了冗余和重复的信息,大大减轻了工作记忆的负荷。同时,概念图将零散的概念组织成一个新的有意义的整体,也就形成了新的组块,这个新的组块的大小比原来的每一个小的组块的信息量都要大很多,从而在工作记忆存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工作记忆的信息量,为思维过程的加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图式理论与概念图

图式是将大量的信息组织进一个有意义的系统结构,把表征一块块信息的命题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有一些较大的信息单元。图式就是指明某个概念、技能或事件应该具有的标准式样或应该采取的步骤。图式理论所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

图式将信息组织起来,使得人脑中的信息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就像图书馆中的分类目录可以帮助很快找到有关书籍一样,图式可以使人们将有秩序的信息回忆起来。图式有助于编码,因为图式给新学的内容添加了细节,使之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而且不管编码效果如何,图式都有利于回忆,因为图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提取信息而不是编码。图式还可以突出重要的信息,在学习新材料时,学生一般总试图把信息放进图式的空间里。不太重要的或可以不用的图式元素可以学也可以不学。

从图式理论来看,概念图能够很好地重现学习者的认知图式,能够激发学生更好地、更多地、更快地将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据此,概念图的制作可被理解为建构学习者所观察到的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图形表征,成为一种影响和引导学习者元认知的工具。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概念图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两种途径或方式,使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一种个体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而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对象作出解释。据此,概念图的图示结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着重考察学生对哪些概念有误解或理解不完全,或有缺陷,以及学生是如何组织知识和理解知识的[3]。概念图作为一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具,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的概念交互[4]。

概念图正因其理论基础的丰厚和可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支持教学和学习的优势[5]:作为教学工具和教学策略、学习工具和学习策略的应用渐趋成熟(Novak,2002)[6];表现出提高信息加工能力、提高绩效及提升元认知能力等价值。随着概念图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研究者正从多个层面推动其更多价值的实现,其工具价值、技能价值、策略价值等还将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2(10):31-34

[2]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导刊,2002(11):25-29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3)

关键词: 概念;本体;信息抽取;领域本体

Key words: concept;main body;information extraction;domain main body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58-02

0引言

最近几年来,为了使人们能够按内容的语义表达需求,迅速准确地从成千上万的网页中过滤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把本体广泛应用于各个信息领域中,同时已经成为目前信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备受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在信息检索和抽取[1]等领域中,本体发挥着越来越不可缺少的作用。信息抽取是把文本里包含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变成表格一样的组织形式。输入信息抽取系统的是原始文本,输出的是固定格式的信息点。信息点从各种各样的文档中被抽取出来,然后以统一的形式集成在一起。这就是信息抽取的主要任务。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抽取系统,可以实现让用户得到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领域本体为信息源提供相应的语义标注,这样可使系统对本领域内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有统一高度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服务的查准率和召回率,实现为用户更有针对的信息服务。

1领域本体与信息抽取

1.1 本体的基本概念本体论(ontology)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部分。不少哲学家把本体论看作是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主干或”第一哲学”。从本体论的基本概念出发,哲学上把本体论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事物所进行的系统描述”。

1.2 领域本体的概念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是用于描述指定领域知识的一种专门本体,它给出了领域实体概念及相互关系领域活动以及该领域所具有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形式化描述[2]。

1.3 领域本体[3]在信息抽取中的应用基于领域本体信息抽取是新型的信息抽取方式,它利用领域本体而不是扁平结构的辞典与词表来识别抽取信息,领域本体信息抽取可以在语义层而理解抽取信息,同时可以通过领域本体实例对抽取信息内容进行语义标注,从而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准率和召回率。

1.4 信息抽取检索系统中领域本体的构建知识工程中的本体是人为设计的关于某个领域的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目前己有的本体很多,出于对各自问题域和具体工程的考虑,构造本体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没有一个标准的本体构造方法,不少研究人员出于指导人们构造本体的目的,从实践出发,提出了不少有益于构造本体的标准。

2领域本体的构建

2.1 领域本体的设计原则通过分析总结,本体的设计原则可以概括如下[4]:①明确性和客观性:即本体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所定义术语给出明确的、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全性:即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完全能表达所描述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即由术语得出的推论与术语本身含义是相容的,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调可扩展性:即向本体中添加通用或专用的术语时,不需要修改其己有的内容。⑤最小承诺:即对待建模对象给出尽可能少的约束。⑥最小编码偏差:本体的建立应尽可能独立于具体的编码语言。⑦使用多样的概念层次结构实现多继承机制。⑧尽可能使用标准化的术语名称。

2.2 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根据问题领域和具体工程的不同,形成多种构建本体的方法。目前,知识工程界比较成型的建模方法主要有:如骨架法[5]、企业建模法[6]等。参照这些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结合信息抽取中的具体情况,并参考软件工程中的某些思想,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如下所示。

具体如下:①确定领域本体的范围:明确构建的本体将覆盖的专业领域、应将本体的目的、作用以及本体的用户范围。②列出领域中的重要术语:列举出本系统想要陈述的或要向用户解释的所有概念。③建立本体框架: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把它们进行分组,形成不同的工作领域,在同一工作领域的概念,其相关性应该比较强。④设计元本体,重用已有的本体,定义领域中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⑤对领域本体编码、形式化。⑥领域本体的检验评价。

3信息抽取在手机领域本体的实现

根据以上关于领域本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本文在开发领域信息抽取原型系统时,主要使用手工和半手工的方式实现了手机领域本体,在系统的销售领域中起了很大作用。

3.1 手机领域本体的框架设计基于领域本体的web页面信息抽取主要是利用本身的描述信息进行抽取,因此对网页结构的依赖较少。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信息抽取,预先需要领域专家采用手工方式书写某一应用领域的本体(其中包括对象的常值、关键字的描述信息)。根据领域本体的概念、概念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相应的关系数据库。然后根据本体中常值和关键字的描述信息产生抽取规则。对每个无结构的文本块进行抽取获得各语义项的值,最后将抽取出的目标信息放入根据领域本体的描述信息生成的数据库中。那么,下面对比较重要的数据表及其作用进行各个说明如下。

①实体概念数据表用于保存手机领域中可能相关的实体概念。刚刚建成时,可以通过人工查找、识别出领域实体的一些概念,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在此以后,可通过计算机辩别出领域实体概念,并把它追加到数据库中手工进行检验。②实体概念特征词数据表,该表存储每个实体概念在文本中又可能出现的近义形式或术语。例如实体概念“手机”而言,在文档中有可能变成为“大哥大”、“手提”、“mobile”、“mobilephone”。③属性概念数据表用于存储手机领域中可能存在的属性概念。该表主要用于保存属性概念中在真实文本中有可能出现的近义术语或形式。④属性值概念数据表用于保存领域中可能的属性值概念。该表主要用于保存每个属性值概念在文本中出现的术语或形式。⑤概念关系表主要描述手机领域的实体概念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

3.2 领域本体中概念间关系的实现手机领域本体中概念间的关系的表示通过几个概念关系表和各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该领域本体由多个数据表组成,它们不仅描述该领域的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属性值和相对应的特征词,而且对实体概念之间的关系、实体概念、属性、属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而实体概念关系表描述的是实体概念表中的两个实体概念之间的关系。实体概念、属性、属性值关系表描述的是实体概念、属性、属性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表1所示。

3.3 手机领域本体的具体应用本文的信息抽取原型系统的命名实体识别、实体关系抽取和任务抽取3个抽取任务,对显示器领域本体都有大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①命名实体是文本中基本的信息元素,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命名实体识别就是要判断一个文本串是否代表一个命名实体,并确定它的类别,即发现命名实体和标注命名实体。在命名实体识别阶段,领域本体可以提供许多语义信息。利用这些语义信息对本体中的实例进行实体和关系的抽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领域本体的抽取检索系统可以利用本体中的实例进行实体和关系的抽取,并不试图运用规则来发现新实例,不对知识库进行丰富,其目标是抽取的精准率和效率。②信息抽取系统基本上主要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实现抽取任务,其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实现关系的抽取。它实现的关键是算法在关系识别任务中的正确率和效果,适合应用于精粒度的信息抽取。③信息抽取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模式匹配的,即首先从文本中学习出事件抽取模式,然后再用抽取模式去发现新的事件。而领域本体的语义信息能够用于抽取模式的获取过程事件抽取模式的自扩展过程,能够对已有的抽取模式进行语义扩展。④此外,在进行文本或某些网页的段落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提取时,领域本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捷,滕至阳.本体在基于内容信息检索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3,29(4):122-123.

[2]张志刚.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3]肖敏.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06(2):70-72.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4)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结构

理事会认为概念框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处理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尤其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需要一套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概念清晰、内容完整、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来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概念基础。为此,理事会在新概念框架中,将概念框架定位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帮助理事会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上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此,理事会强调,新概念框架应当是一个全面的框架,应当涵盖理事会在会计准则决策中所涉及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议题,应当能够帮助理事会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无论是在同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还是在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的,均应当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概念框架应当在其中起到统驭作用。

二是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在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应当基于各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拟定其会计政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在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在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但该准则允许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能需要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或选择)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即财务报表编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据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达到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来决定其所应采用的会计政策。

三是帮助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由于交易越来越复杂和有关方面对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得相对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实问题,而通过概念框架则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有关方面可以通过概念框架中的理论和概念基础,更好地理解理事会为什么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做出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虑的。毫无疑问,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规范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什么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要求等财务会计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从结构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第一章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及其局限性,关于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和这些资源和索取权变动的信息,以及关于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相关信息等内容。

(二)第二章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对有用财务信息的成本制约因素等内容。

(三)第三章为“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主要涉及财务报表的范围界定和报告主体的界定等内容。

(四)第四章为“财务报表要素”,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等内容。

(五)第五章为“确认和终止确认”,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过程、确认标准以及终止确认等内容。

(六)第六章为“计量”,主要涉及可选择计量基础的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计量基础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等内容。

(七)第七章为“列报和披露”,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及其原则、财务报表要素分类的原则、财务报表信息归总的原则等内容。

(八)资本和资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资本的概念、资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润的决定、资本保全调整等内容。

以下将对上述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介绍,并评估其影响。

二、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新概念框架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原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1.引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理事会认为,理事会有责任拟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不仅限于财务报表目标,尽管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部分,理事会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主要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问题,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围仅限于财务报表范畴,明显过于狭窄,比如有关公司战略、风险、未来预期等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但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理事会同时认识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从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或者相关报告,理事会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当聚焦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及其报告,其成本将非常高昂。因此,理事会认为,新概念框架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围绕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仍然是满足使用者需要最为有效的方式。

2.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会认为,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通常无法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信息,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大多数财务信息。基于此,理事会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界定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理事会认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体过于宽泛,作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其基本目的应当是满足那些无法直接从报告主体中获取财务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这些使用者无疑应当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至于其他诸如监管部门、公众等,他们可能会发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对他们也是有用的,但他们不应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服务对象。

3.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满足的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主要是资源配置决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财务报表目标时,只强调财务报表要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没有对经济决策的涵义和范围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认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主要满足基本使用者的资源配置决策需要,将使用者的决策明晰化。理事会认为,使用者的这些资源配置决策主要包括三类:(1)购买、出售或持有权益或债务工具;(2)提供或者结清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贷;(3)对会影响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管理层行为行使表决权或施加影响。理事会认为上述资源配置决策依赖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所预期的投入资源的回报,而对这些回报的预期又依赖于他们对报告主体两个方面情况的评估:一是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情况的评估;二是对管理层关于主体经济资源经管责任(Stewardship)履行情况的评估。为了进行这些评估,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关于主体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以及有关这些经济资源和索取权变动情况的信息;二是关于主体管理层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脱其使用主体经济资源的责任情况。而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命便是尽可能地提供这两方面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评估主体现金流量和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并进而为其资源配置决策服务。

新概念框架较好地构筑起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者决策、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需要及其与财务报告2之间关系的逻辑体系,澄清了经管责任在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财务报告目标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二)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样的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对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哪些质量特征做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并建立了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Relevant)和如实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还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还需要考虑成本制约(CostConstraint)因素。

1.关于基本质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规范了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一是相关性;二是如实反映。

新概念框架规定,相关的财务信息应当能够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决策的信息是相关的。如果财务信息具备预测价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确证价值(ConfirmatoryValue),则表明该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从而表明该信息是相关的。新概念框架还强调,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关项目性质和(或)程度的、在主体特定层面的相关性。

新概念框架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实质,因此将“如实反映”作为一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要求在最大程度可能的情况下,有关信息应当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无差错(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确。新概念框架强调,中立性需要审慎判断的支持。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即资产和收益不得高估,负债和费用不得低估;同样地,资产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高估,否则它们会导致未来收益或费用的高估和低估。

2.关于提升性质量特性

除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强调,这四个质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增强,但它们不能使无用的信息(比如不相关的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信息)变得有用。换句话说,这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扮演的是“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认和理解有关项目的异同;可验证性可以使使用者确信相关信息是否如实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时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决策时及时获得能够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简洁从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关于成本制约因素

新概念框架认为,成本一直是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新概念框架强调,理事会应当评估要求主体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够超过编报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还强调,理事会在制定准则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应当从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审计师、学术界以及其他方等广泛的范围获取有关新准则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这种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应当局限于单个报告主体,应当从广泛的财务报告整体范畴来考量。

4.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变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纳入相关性范畴,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纳入可靠性范畴,及时性纳入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范畴。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区分了基本质量特征和提升性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必备的基本质量特征,突出了这两个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质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则作为提升性质量特征,这对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更有指导意义。而原概念框架没有做这方面的层次区分,容易导致在涉及具体会计处理时出现相关信息质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难,甚至顾此失彼或者轻重难分。

二是将“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质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理事会在2010年修订概念框架时已经做出了该项决议,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意见。为此理事会又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议,理事会最后决定保持原来的决议,即将“如实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清晰界定和传递“可靠性”的涵义,在实践和征询意见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可验证性,有人将其理解为准确性,有人将其等同于在计量不确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显然,作为一个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义方面不够清晰,为此,理事会决定使用“如实反映”的术语,并细化“如实反映”所包含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反映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澄清了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涵义和地位。近年来关于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争议,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会修订有关财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内容时,基于审慎性有可能与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虑,曾经不再将审慎性包括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相关内容中,为此引起了不少争议。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审慎性的表述,强调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它不允许高估或者低估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即审慎性判断的行使应当不影响中立性或者应当与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确了计量不确定性与“如实反映”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新概念框架认为,强调“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计量不确定性,或者计量不确定性太高并不表明无法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认为,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会降低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只要这些估计得到了清楚并准确的描述和说明即可。

(三)关于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关“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的内容,原概念框架没有相关内容。新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界定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情况的特定形式的财务报告”;将“报告主体”界定为“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或者可选择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明确报告主体不一定是法定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个主体。报告主体界定的是财务报表的边界范围,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报告主体不是法律主体的情况下,有时要决定报告主体的恰当边界可能是困难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从考虑主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来决定其边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应当是相关的、如实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据新报告主体概念的界定,区分了合并财务报表、未合并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的概念区别。其中,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为单一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未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为单独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汇总财务报表提供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关系联结在一起的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财务报表要素构成上没有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等五个要素,但是在要素定义方面,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针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作了改进:

1.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

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资产定义明确资产是经济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单独定义经济资源的方式将资产的实质界定为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即将资产聚焦于权利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入,这是资产定义的突出变化,实现了资产的实质由传统的实物资产(PhysicalObject)到权利的嬗变,适应了经济金融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基本概念创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资产定义删去了原资产定义有关“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资产定义中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标准,而原资产定义则要求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确定的或者很可能的,这也是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定义的又一个突出变化。

三是明确资产定义中尽管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标准,但并不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经济资源一定会确认为资产,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

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负债定义明确负债的实质是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出。

二是新的负债定义通过对义务的界定引入了“没有实际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负债标准,按照该标准,无论该义务是法定义务还是推定义务,无论该义务有确定的对手方还是没有确定的对手方,只要主体没有实际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负债的定义,这是对负债进行进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变化。

三是新的负债定义删去了原负债定义中有关“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的要求,和资产定义的变化相同,新负债定义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标准,使得在负债定义中,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当然,和资产定义的有关规定一样,新概念框架强调,负债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关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尽管从字面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是依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而界定的,因此,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变化其实在本质上也对收益和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影响。另外,新概念框架还强调,尽管收益和费用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化角度进行定义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费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两者同等重要。

(五)关于确认和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中的“确认”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完善,同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

1.关于确认标准的变化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定义的项目纳入财务状况表或者财务业绩表的过程。

原概念框架规定了两条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一是与某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二是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符合这两条确认标准,相关项目才予以在财务报表内加以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该确认标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两条确认标准,而是按照原则导向,建立了新的确认原则和标准。新建立的确认原则是将确认标准明确指向财务报告目标和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确认所产生的有关资产或负债和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的变动信息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则表明该确认是恰当的。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关项目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前提下,提出了两条确认标准:一是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信息是相关的;二是如实反映了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情况。有关项目只有在满足这两条确认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确认。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相关性”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者负债的存在是否有不确定性;

二是即使资产或者负债存在,但是相关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较低。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如实反映”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存在计量不确定性,有时即使存在较高程度的计量不确定性,也不能阻止有关会计估计提供有用的信息。当然在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关资产或负债可获得的所有相关计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计量不确定性,而且没有一项计量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包括相应的收益或费用)的有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资产或负债就不符合确认标准,就不应予以确认;

二是确认的内在不一致性(即会计错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有些情况下,确认一项资产或者负债,要考虑相关的资产或负债是否也应予确认,如果相关资产或负债不确认,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确认上的内在不一致(会计错配),从而无法如实反映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全貌;

三是列报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强调,确认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环,考虑相关信息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确认的金额如实反映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等情况,因此在考虑确认条件时应当将其与有关列报和披露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2.关于新增的终止确认的内容

终止确认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最终都会涉及到终止确认问题,为此需要统一规范相应的处理原则,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规定终止确认是指将已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从主体财务报表中移除,终止确认通常发生在有关项目不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时,其中,对于资产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时,通常应当对该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对于负债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现时义务时,通常应当对该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规定了终止确认会计处理的具体目标,即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应当旨在如实反映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发生后主体留存的资产或负债情况;二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导致的主体资产或负债变动情况。

根据上述具体目标,新概念框架根据不同的交易情形规定了终止确认的具体处理原则。比如资产报废了、负债到期了,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包括全部或部分)应当予以终止确认,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如果资产还没有报废或者负债还没有到期,但资产或者负债转移给了其他方,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框架亦规定了相应的终止确认原则,即主体通常可以通过终止确认相关资产或者负债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来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转移情况;但在一些有限情况下,主体可能需要继续确认所转移的资产或负债部分,并将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确认为一项负债或者资产处理,同时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显然,新概念框架对不同情形下的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原则的规定,对于有关会计实务尤其是资产或负债的转移的会计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关于计量

原概念框架尽管规范了财务报表要素计量的相关内容,但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列示了四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同时指出“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原概念框架没有对如何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规范和明确,原概念框架也没有涉及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公允价值等现行价值计量基础等相关内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为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提供原则指引方面显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用了较大篇幅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明确了不同计量基础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的要素,是对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

新概念框架将计量基础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

关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成本应当至少提供有关所计量项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价格信息,但原则上不反映价值变动信息;

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表示有关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一成不变,有时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予以更新,比如资产发生损耗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调减资产历史成本;履行负债义务所需转移的经济资源价值增加导致履行负债出现亏空,从而需要调增负债历史成本等;

三是对有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范畴。

关于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现行价值应当提供有关计量日状况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关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应当反映自前期计量日后包括在该现行价值中的现金流量估计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在用价值(针对资产)和履约价值(针对负债)以及现行成本,其中,公允价值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反映主体特定的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现行成本反映当前购买相同资产需要支付或者承担相同负债应当收到的金额。新概念框架从而对公允价值、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现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现行价值信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区分。

2.明确了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确,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见,新概念框架在明确选择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时,和前述确定财务报表要素确认原则和标准应考虑因素一样,均指向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上,从而使得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体系更加严谨、更加内在一致,也更有说服力。

具体而言,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相关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比如有些资产或负债对市场因素或其他风险非常敏感,其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认为有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信息对他们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就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价值则可能能够满足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二是资产或负债贡献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个主体的业务活动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间接地产生现金流量(如固定资产,一般需要和其他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反之,如果资产或负债能够直接产生现金流量,那么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有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或负债能否直接产生现金流量和主体的业务活动是判断一项计量基础是否满足相关性要求的两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计量不一致性和计量不确定性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认为,当财务报表包括计量不一致(会计错配)时,这些财务报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项资产或负债与另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直接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该类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计量不确定性。新概念框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存在计量不确定性,甚至较高的计量不确定性,并不表明该计量基础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计量不确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无法充分地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选择采用其他计量基础计量这些资产或负债是恰当的。

新概念框架还讨论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升性质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约因素对计量基础选择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技术方面的指引,这些内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对于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关于列报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内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关内容,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原则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抵销、汇总等原则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损益及损益表、其他综合收益及其转回等列报和披露原则作了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损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为反映报告期间主体财务业绩的基本报表;

二是明确损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张财务业绩表的单独部分(如损益是综合收益表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张单独报表的内容(如单独的损益表);

三是明确所有的收益或费用项目原则上应当包括在损益表中;

四是明确在例外情况下,理事会可以决定将某些收益或费用项目(主要源自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的变化)排除在损益表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五是明确所有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原则上均可在以后期间转回至损益,只要该转回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如果该转回无法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无法更加如实地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那么理事会可以决定对该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在以后期间不予转回。

(八)关于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对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进行了专门阐述,新概念框架也专辟一章介绍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对利润决定的影响,除个别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在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没有作任何原则性的修改。本文为此对该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会应对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财务会计基本概念领域的变革,尽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范畴,但它对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的发展则有着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概念框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虽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它的实质是准则之准则,即它扮演着统驭和指导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角色,是理事会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各项技术决策的理论源泉和概念基础,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订完善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概念框架的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原则的明确、修订和完善,必将对理事会的决策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新财务报告目标聚焦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基本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求理事会在未来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决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个基本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其贯穿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全过程,要求理事会在做出相关决策时需要更充分地考虑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定位为“权利”和“义务”,并在定义中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标准,强调通过判断“是否有潜力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主体”或者“主体是否有实际能力避免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来看有关权利和义务是否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这使得现行实务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未来有可能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界定和范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大量具体规定,为理事会做出有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决策设置了具体约束条件、标准和原则,将会进一步增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在一致性,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和说服力。总之,新概念框架为理事会制定和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设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约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会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认的、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并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毫无疑问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是有影响的。

中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3,该基本准则扮演着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该基本准则是基于原国际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制定的,随着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基本准则未来将何去何从。

显然,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势必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会出现具体准则的制定与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即未来具体准则可能是根据与新概念框架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而制定的,因此具体准则可能已经体现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但是基本准则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这种情况不仅会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会计实务的处理产生困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属于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部门规章),对其语言、范式、约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则明确不属于准则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这也使得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可能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未来在修订我国基本准则时,如何对基本准则进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摆布好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法律与概念指引之间的关系,将是一大挑战,需要有关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影响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规范和约束理事会的决策行为、指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外,还发挥着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及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以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对相关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其实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正确学习、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内涵、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即各项会计处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理由往往来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有助于更恰当地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下),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四)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依据和准绳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无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充分评估新概念框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从而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准确的专业意见和专业服务。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开展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关概念基础、理念和原则要求,敦促和推动客户遵循准则,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5)

加强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竞争策略。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产品构思与定位、新产品概念、样品试制、工程设计与制造等阶段。产品构思是企业对顾客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后产生的,而新产品概念测试则是决定新产品能否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新产品概念的测试越可靠,对下一阶段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意义越大。新产品概念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方法的科学性。为此,本文在新产品概念的形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概念的测试方法,以期将顾客需求能够真正地反映到新产品之中。

一、新产品概念的形成

产品概念是企业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构思进行的详尽描述,也就是将新产品构思具体化,描述出产品的性能、具体用途、形状、优点、外形、价格、名称、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等,让消费者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新产品的特征。也就是说,新产品概念是在新产品实际生产之前,企业想要注入顾客脑中关于新产品的一种主观意念。通常一个完整的新产品概念由四部分组成:(1)消费者观点,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有关问题。(2)利益点,说明产品能为消费者提供哪些好处。(3)支持点,解释产品是怎样解决消费者观点中所提出的问题的。(4)总结,将上述三点的精髓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亦即把粗略的产品构思转化为详细的产品概念。任何一种产品构思都可转化为几种产品概念。产品定位中的利益—特点分析是形成产品概念的最好来源。产品定位中将产品特性分为产品利益和产品特点。显然产品利益就是产品概念中的利益点,而产品特点就是支持点。产品概念包含的内容比产品定位更广,通常包含四方面的内容:(1)“它做什么”,即它提供什么利益给消费者;(2)“它是什么”,即保证产品利益得以实现的产品特点;(3)“它为谁服务”,即产品的目标顾客;(4)“它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即产品的个性、形象等。

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类型

新产品概念形成以后就必须在一大群消费者中进行测试。新产品概念的测试主要是了解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的反应,受测试者是消费者,而不是新产品开发团队的人员。进行概念测试的目的在于:从多个新产品概念中选出最有希望成功的新产品概念,以减少新产品失败的可能性;对新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奠定基础;找出对这一新产品概念感兴趣的消费者,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具体特点进行改进;为下一步的新产品开发工作指明方向。

进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首要困难在于,如何将新产品开发人员心中的新产品概念有效地传递给被测试的消费者,因为对新产品概念的描述毕竟不能代替新产品实体,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新产品概念的描述可能会想象出不同的新产品实体,这将会影响新产品概念测试的可信度。对于某些新产品概念,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片便能让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有深刻的了解,但有些新产品概念需要更具体和形象的阐述,才能让消费者正确理解企业所希望的新产品概念。产品概念测试通常分为三类:

1.概念筛选测试。

在新产品概念阶段,对该产品可能会提出很多个概念。筛选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各个产品概念的态度,从众多的概念中,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2.概念吸引力测试。

吸引力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概念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产品特性(例如:包装、颜色、规格、价格)的反映,以达到如下目的:测量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并对其潜在销售量提供一个定量的估计;确定产品概念的内容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充实。

3.产品样板测试。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因为需要将其生产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情况进行改进,这种情况下由于产品样板已经事实存在,所以产品样板测试就是对这些产品样板及其产品概念放在一起测试。其目的是:了解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是否吻合;测量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确定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是否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充实。

三、概念筛选测试的方法

由于在新产品概念阶段一般会提出多个产品概念,如果对每一个产品概念都采用详细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测试,其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此时可以采取概念筛选测试方法,快速而便宜地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概念筛选测试一般采用配额抽样、街头问卷访问的方法。测试方法如下:将每一个产品概念做成一张卡,让被访者将所有概念卡分为三叠,一叠是“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没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说不清有没有兴趣购买/不能确定的”。然后从“有兴趣购买的”一叠中,选出最有兴趣的和第二、第三有兴趣的概念卡,对每一张询问:(1)这个概念卡想告诉你什么?(2)概念中的产品是否独特,独特的地方在哪里?(3)概念是否可信,不可信的地方在哪里?其次,从“没有兴趣购买的”一叠中,选出第一、第二不感兴趣的概念卡,对每一张卡询问不喜欢的地方。最后,询问被访者的背景资料。

有两种方法可以将上述通过调查方法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所有的产品概念中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这两种方法是市场潜力分析法和非参数统计分析法,其中较常用的是市场潜力分析法。

市场潜力分析法通过将所有概念在一个两维坐标图上描点来评估各个概念的市场潜力,并进一步将这些概念分类。该图的X轴是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说明每个概念被接受水平;而Y轴是该概念产品被选为最有兴趣和第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分比与该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之比值,它表示概念吸引力的深度,即:

概念甲的吸引力深度=概念甲被选为最有兴趣、第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分比概念甲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

四、概念吸引力的定性、定量研究

运用市场潜力分析法选出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后,还要进一步对这些概念的独特性和可信性进行分析。通过概念筛选测试选出几个市场潜力较高的概念之后,如果所选出的概念个数仍然较多,此时可以先应用定性研究来测试这些概念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选出少数几个吸引力较高的概念,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如果通过概念筛选测试选出的概念个数较少,就可以直接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

概念吸引力的定性研究通常采用小组座谈会的方式,其用途是:(1)了解消费者对各个产品概念的态度,淘汰不合适的产品概念。(2)对可以采纳的产品概念确定其内容是否需要和进一步改进和充实。(3)挑选出可以进一步定量研究的产品概念。

由于小组座谈会的样本通常很小,而且不是利用随机抽样方法抽选的,样本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将所测得的结论扩大到整个消费者总体。所以,在应用座谈会选出几个较好的产品概念之后,还需进一步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产品概念进行统计分析,以推断概念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

概念吸引力的定量分析要按照吸引力测试的研究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

沟通效果可以从被访者能正确回答概念中主要信息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主要信息百分比包括非常/比较重要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可信的百分比等方面。

2.概念的吸引力。吸引力可从非常/比较喜欢概念,总体来说认为概念非常/比较好,非常/比较同意产品具有每一产品特性,产品非常/比较独特,比我常用的牌子好很多/好一些,用它完全替代我常用的牌子,把它与我常用的品牌交替使用等百分比来进行分析。此外,通过总体评价与对产品各特性的评价之间相关关系可以找出产品的哪些特性对概念的吸引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产品的购买意向。在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最难处理的是顾客的购买意向。通常用“回答一定会买的人数百分比”或“回答一定/可能会买的人数百分比”来度量购买意向。然而这种购买意向数据往往会超过实际购买的行动,因为消费者很容易回答他们将买这个产品,而实际上他们并不想买。另一方面,一些回答肯定不会/可能不会买的被访者,却最终成为购买者。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其他信息,只是说20%的人,“一定会买”30%的人说“可能会买”,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不能知道该产品可能会达到何种销售量,为此在新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需要将已在市场上成功销售的老产品一并测试,以便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规定所测试的新产品在一定/可能会买的百分比上不低于老产品,才能进入产品开发的一阶段。

4.产品概念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分析被访者不购买的原因、不喜欢的地方、难以理解的地方、难以想象的地方、比常用品牌差的地方、仅是偶尔用一用的原因以及评价不好的产品特性等,就可以发现产品有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另外,在分析上面四个方面时,还需要与被调查者的人口背景资料做交叉表分析,指出不同人口背景在上述四方面有什么差异。

五、产品样板测试研究

产品样板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品样板是否已很好地将产品概念转变为实物,因此,在测试产品样板时须同时测试产品概念。产品样板测试应由同一批被访者对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进行回答,此外,测试问卷中询问产品概念的问题和询问产品样板的问题必须一致,以便将结果进行比较。

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的沟通效果、吸引力、购买意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测试方法与吸引力测试类似,而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是否吻合的测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对购买意向、喜欢程度、独特性三项,比较概念测试和样板测试的结果是否有显著差异。

2.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非常/比较吻合的百分比,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样板是否很好地将产品概念转变为实际。

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产品样板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则可以将产品投入下一阶段的开发;如果测试结果是不利的,这时要分析产品样板是否可以改进。如果可以改进,则应该改进;如果无法改进,则只能放弃产品。

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时还可以将消费者分为四类。(1)核心市场:概念阶段和出示产品样板后均回答肯定/可能购买的人;(2)仅概念:概念阶段回答一定/可能购买,但出示产品样板后回答说不清或肯定/可能不买;(3)仅产品:出示产品样板后回答一定/可能购买,但概念阶段回答说不清或肯定/可能不买;(4)拒绝:概念阶段和出示产品样板后均回答说不清或肯定/可能不买的人。通过分析这四类购买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及当前产品使用状况,可以分析消费者接受产品的根本原因以及在产品的哪些方面作改进,可以促使消费者接受产品。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6)

加强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竞争策略。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产品构思与定位、新产品概念、样品试制、工程设计与制造等阶段。产品构思是企业对顾客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后产生的,而新产品概念测试则是决定新产品能否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新产品概念的测试越可靠,对下一阶段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意义越大。新产品概念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方法的科学性。为此,本文在新产品概念的形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概念的测试方法,以期将顾客需求能够真正地反映到新产品之中。

一、新产品概念的形成

产品概念是企业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构思进行的详尽描述,也就是将新产品构思具体化,描述出产品的性能、具体用途、形状、优点、外形、价格、名称、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等,让消费者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新产品的特征。也就是说,新产品概念是在新产品实际生产之前,企业想要注入顾客脑中关于新产品的一种主观意念。通常一个完整的新产品概念由四部分组成:(1)消费者观点,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有关问题。(2)利益点,说明产品能为消费者提供哪些好处。(3)支持点,解释产品是怎样解决消费者观点中所提出的问题的。(4)总结,将上述三点的精髓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亦即把粗略的产品构思转化为详细的产品概念。任何一种产品构思都可转化为几种产品概念。产品定位中的利益—特点分析是形成产品概念的最好来源。产品定位中将产品特性分为产品利益和产品特点。显然产品利益就是产品概念中的利益点,而产品特点就是支持点。产品概念包含的内容比产品定位更广,通常包含四方面的内容:(1)“它做什么”,即它提供什么利益给消费者;(2)“它是什么”,即保证产品利益得以实现的产品特点;(3)“它为谁服务”,即产品的目标顾客;(4)“它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即产品的个性、形象等。

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类型

新产品概念形成以后就必须在一大群消费者中进行测试。新产品概念的测试主要是了解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的反应,受测试者是消费者,而不是新产品开发团队的人员。进行概念测试的目的在于:从多个新产品概念中选出最有希望成功的新产品概念,以减少新产品失败的可能性;对新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奠定基础;找出对这一新产品概念感兴趣的消费者,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具体特点进行改进;为下一步的新产品开发工作指明方向。

进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首要困难在于,如何将新产品开发人员心中的新产品概念有效地传递给被测试的消费者,因为对新产品概念的描述毕竟不能代替新产品实体,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新产品概念的描述可能会想象出不同的新产品实体,这将会影响新产品概念测试的可信度。对于某些新产品概念,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片便能让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有深刻的了解,但有些新产品概念需要更具体和形象的阐述,才能让消费者正确理解企业所希望的新产品概念。产品概念测试通常分为三类:

1.概念筛选测试。

在新产品概念阶段,对该产品可能会提出很多个概念。筛选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各个产品概念的态度,从众多的概念中,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2.概念吸引力测试。

吸引力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概念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产品特性(例如:包装、颜色、规格、价格)的反映,以达到如下目的:测量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并对其潜在销售量提供一个定量的估计;确定产品概念的内容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充实。

3.产品样板测试。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因为需要将其生产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情况进行改进,这种情况下由于产品样板已经事实存在,所以产品样板测试就是对这些产品样板及其产品概念放在一起测试。其目的是:了解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是否吻合;测量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确定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是否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充实。

三、概念筛选测试的方法

由于在新产品概念阶段一般会提出多个产品概念,如果对每一个产品概念都采用详细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测试,其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此时可以采取概念筛选测试方法,快速而便宜地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概念筛选测试一般采用配额抽样、街头问卷访问的方法。测试方法如下:将每一个产品概念做成一张卡,让被访者将所有概念卡分为三叠,一叠是“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没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说不清有没有兴趣购买/不能确定的”。然后从“有兴趣购买的”一叠中,选出最有兴趣的和第

二、第三有兴趣的概念卡,对每一张询问:(1)这个概念卡想告诉你什么?(2)概念中的产品是否独特,独特的地方在哪里?(3)概念是否可信,不可信的地方在哪里?其次,从“没有兴趣购买的”一叠中,选出第

一、第二不感兴趣的概念卡,对每一张卡询问不喜欢的地方。最后,询问被访者的背景资料。

有两种方法可以将上述通过调查方法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所有的产品概念中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这两种方法是市场潜力分析法和非参数统计分析法,其中较常用的是市场潜力分析法。

市场潜力分析法通过将所有概念在一个两维坐标图上描点来评估各个概念的市场潜力,并进一步将这些概念分类。该图的X轴是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说明每个概念被接受水平;而Y轴是该概念产品被选为最有兴趣和第

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分比与该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之比值,它表示概念吸引力的深度,即:

概念甲的吸引力深度=概念甲被选为最有兴趣、第

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分比概念甲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

四、概念吸引力的定性、定量研究

运用市场潜力分析法选出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后,还要进一步对这些概念的独特性和可信性进行分析。通过概念筛选测试选出几个市场潜力较高的概念之后,如果所选出的概念个数仍然较多,此时可以先应用定性研究来测试这些概念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选出少数几个吸引力较高的概念,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如果通过概念筛选测试选出的概念个数较少,就可以直接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

概念吸引力的定性研究通常采用小组座谈会的方式,其用途是:(1)了解消费者对各个产品概念的态度,淘汰不合适的产品概念。(2)对可以采纳的产品概念确定其内容是否需要和进一步改进和充实。(3)挑选出可以进一步定量研究的产品概念。

由于小组座谈会的样本通常很小,而且不是利用随机抽样方法抽选的,样本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将所测得的结论扩大到整个消费者总体。所以,在应用座谈会选出几个较好的产品概念之后,还需进一步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产品概念进行统计分析,以推断概念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

概念吸引力的定量分析要按照吸引力测试的研究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

沟通效果可以从被访者能正确回答概念中主要信息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主要信息百分比包括非常/比较重要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可信的百分比等方面。

2.概念的吸引力。吸引力可从非常/比较喜欢概念,总体来说认为概念非常/比较好,非常/比较同意产品具有每一产品特性,产品非常/比较独特,比我常用的牌子好很多/好一些,用它完全替代我常用的牌子,把它与我常用的品牌交替使用等百分比来进行分析。此外,通过总体评价与对产品各特性的评价之间相关关系可以找出产品的哪些特性对概念的吸引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产品的购买意向。在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最难处理的是顾客的购买意向。通常用“回答一定会买的人数百分比”或“回答一定/可能会买的人数百分比”来度量购买意向。然而这种购买意向数据往往会超过实际购买的行动,因为消费者很容易回答他们将买这个产品,而实际上他们并不想买。另一方面,一些回答肯定不会/可能不会买的被访者,却最终成为购买者。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其他信息,只是说20%的人,“一定会买”30%的人说“可能会买”,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不能知道该产品可能会达到何种销售量,为此在新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需要将已在市场上成功销售的老产品一并测试,以便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规定所测试的新产品在一定/可能会买的百分比上不低于老产品,才能进入产品开发的一阶段。

4.产品概念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分析被访者不购买的原因、不喜欢的地方、难以理解的地方、难以想象的地方、比常用品牌差的地方、仅是偶尔用一用的原因以及评价不好的产品特性等,就可以发现产品有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另外,在分析上面四个方面时,还需要与被调查者的人口背景资料做交叉表分析,指出不同人口背景在上述四方面有什么差异。

五、产品样板测试研究

产品样板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品样板是否已很好地将产品概念转变为实物,因此,在测试产品样板时须同时测试产品概念。产品样板测试应由同一批被访者对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进行回答,此外,测试问卷中询问产品概念的问题和询问产品样板的问题必须一致,以便将结果进行比较。

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的沟通效果、吸引力、购买意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测试方法与吸引力测试类似,而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是否吻合的测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对购买意向、喜欢程度、独特性三项,比较概念测试和样板测试的结果是否有显着差异。

2.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非常/比较吻合的百分比,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样板是否很好地将产品概念转变为实际。

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产品样板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则可以将产品投入下一阶段的开发;如果测试结果是不利的,这时要分析产品样板是否可以改进。如果可以改进,则应该改进;如果无法改进,则只能放弃产品。

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时还可以将消费者分为四类。(1)核心市场:概念阶段和出示产品样板后均回答肯定/可能购买的人;(2)仅概念:概念阶段回答一定/可能购买,但出示产品样板后回答说不清或肯定/可能不买;(3)仅产品:出示产品样板后回答一定/可能购买,但概念阶段回答说不清或肯定/可能不买;(4)拒绝:概念阶段和出示产品样板后均回答说不清或肯定/可能不买的人。通过分析这四类购买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及当前产品使用状况,可以分析消费者接受产品的根本原因以及在产品的哪些方面作改进,可以促使消费者接受产品。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7)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商业合作关系,如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网络。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关于协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厂运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资源利用成本,灵活而敏捷地应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独立的业务实体间的同步,也就是供应链成员内部以及成员间的协调。供应链成员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进行谈判和妥协,目的是寻求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优。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对不相关系统及其部件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管理的艺术和科学,包括确定供应链目标,制定相关战略、战术,以及对其实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决策是在一种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供应链管理会把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策略强加给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而每个成员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尽管都独立于共同的目标和策略,在实施时却需要同整个供应链的目标策略相一致。供应链是一个复合分布式系统,供应链可以建模成为一个智能(Intelligent Agent)系统,这些为同一最终目标而合作。

一个基本的供应链包括来源(Source)、生产(Make)、运输(Delivery)三个业务流程。生产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通过运输配送到不同销售点以满足顾客需求,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管理是创建设置供应链,确定供应链的测度指标,找到供应链中的弱点,通过协同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管理所有资源(原材料、服务)、平衡累积需求和供给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规划(Plan)、来源(Source)、产品和材料(Product & material)、传递(Delivery)、返还(Return)。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环节中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其二在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细小的修改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本体是对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说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领域知识的语义本源。利用本体可以实同特定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一个标准的本体集,这将有利用于增强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二、本体与供应链管理

本体也可以看作某领域公认的概念集,通过本体可以使领域知识结构更加明确,有助于不同的人(或)对信息语义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体的应用规模和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域本体(domain ontology)、任务本体(task ontology)、元本体(meta-ontology)、知识表示本体(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体开发时需要遵循的标准,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最小编码偏差(minimal encoding bias)、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体是某领域内重要概念的简单等级结构描述,并辅以对每一概念的详细描述。本体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 类(class)、子类(subclass)、类结构(class hierarchy)、实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认值(default value)、面(facet)、类型(type)、势(cardinality)、继承(inheritance)、变量(variable)、关系(relation)等。

本体技术是语义网的基础,目前较多采用的开发语言是DAML+OIL,其他的开发描述语言还包括,XOL(XML-Based Ontology exchange Language)、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OML(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OIL(Ontology Interchange Language)。本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质性问题,也就是系统结构和设备异构和系统间缺乏统一的语义理解(即本体)。造成这种语义异构的原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没有共同的本体。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使用多种术语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统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系统使用不同的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统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但由于各系统分布自治,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显性化。

解决信息异构的方式有两种,即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结构方法的扩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语义级的检索,以本体作为语义层集成手段的语义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涉及本体的建立。作为供应链中结点的不同企业间(即 整条供应链内部)存在着信息系统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一致性。尽管EDI和受控词汇(CV,Controlled 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EDI的要求,提高了现有运作成本。通过本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中的资源或间互操作,通过本体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间的互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往往是独立开发的,间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语言和术语。独立开发的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赖于彼此间的理解能力。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对一些现象的抽象,也就这个现象相关的概念、概念的含义及利用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说本体应该是可以机读的,这样本体就为互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正式、明确的说明。

不同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标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说,为完成供应链的目标它们之间要能够进行互操作。这种互操作是不同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结果,是以间对不同之处妥协为基础的。通过本体合并(merging)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本体合并也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版本本体的本体,这些本体内容之间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决互操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层次方法(meta level approach),指从元属性层次来描述本体。元属性指可变性、可变频率、逆可变性、事件可变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继承、继承与差别,元属性包括各种语义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属。元属性对概念语义的精确说明以及本体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元属性描述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概念属性的可变化的描述,来清晰地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属。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表示类成员机制,因为每个属性都关联一个定性的量词(qualitative quantifier)以表达子类继承了多少属性。这种模型不仅表达概念的原型属性,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属性。通过这种清晰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还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体域时的作用。

供应链本体应该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主体提供标准的交流方式,使供应链软件开发商能基于一致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软件开发,供应链本体可以为作一个基础本体用于更具体的本体的构建。

在进行供应链本体开发时,首先要通过供应链相关文献获取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精确定义。之后,从获取到的知识中抽取出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关的并一致认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来。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组,而且不同概念间的关系也应该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详细属性,最后利用本体开发工具构建出本体。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本体的开发过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本体开发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元层次方法创建企业本体。本体可以看来具有一定逻辑规则集的图,即O=(G,R)。图可以表达供应链运行过程的等级结构顺序,这也可以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多系统相对应。图是由节点V和边E组成的,即G=(V,E)。其中节点代表概念名称,而边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或其所表态的语义可以是元属性中定义任何概念或关系,如类O、子类O等。对于供应链本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内部评价以及节点间的多元交流与谈判。根据供应链流程,可以做出供应链管理本体的元图,如图3所示。

图3 供应链管理本体元图

供应链本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1.易变性,即概念属性变化的可靠性;

2.易变频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属性变化的频度;

3.事件易变性,即属性变化的原因;

4.模态,表示命题真假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特点,所以在构建供应链本体时可采用聚类本体。采用聚类本体的基础是不同类及其资源概念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表示类及其资源模型的本体是一致的,没有冗余且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在聚类本体中的每一个本体都通过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概念,而且等级结构中的层次结构也利于不同间信息的传递,所以聚类本体的等级结构可以使供应链管理中不同的异质本体共存,并通过本体间联系来实现间的互操作。

四、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供应链本体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开发语言。不同的开发语言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不同的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各要具体一定的能力,所在本体开发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描述规则并进行推理的语言,如OIL和DAML+OIL。

本体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时,必须注意本体的演化问题。在聚类等级结构的本体中继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本体可以重用并扩展为另外一个本体,当被重用的本体发生变化时,必然导致在它基础上派生出别的本体的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中本体之间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实时同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信赖的本体越多,则系统中本体演化的复杂性就越高。本体的演化是一个分散的协作过程,供应链管理中相互依赖的本体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须考虑,本体的深化需要追踪每个本体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变化。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V. Smirnov, Charu Chandra.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省略

[2]Frankovi, B., Budinská, I., Dang, T. Tung.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EB/OL]. [2007-04-06]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 Ahmad, Mansooreh Mollaghasemi, Luis Rabelo. Ont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OL].[2007-04-20] 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8)

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熟练理解和使用隐喻会为交际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那么该如何正确解读隐喻的在线意义呢?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认知理论之一,概念合成理论为阐释隐喻的在线意义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隐喻的两种认知机制

1.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后隐喻不仅被看成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被认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分别为始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就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概念。人们将其有关始源域的经验或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从而重新认识目标域部分特征的过程就构成了对隐喻的理解。如“信息高速公路”,喻指电脑互联网络,其中“高速公路”属于交通范畴,通过隐喻使词语的语义得到抽象化认知,喻指互联网络像高速公路般四通八达,信息得以快速传递。既然网络的概念可以通过高速公路来表达,那么在互联网上碰到“交通堵塞”、“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抛锚”等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

2.概念合成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Fauconnier和Turner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即概念合成理论或合成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是根据语言表达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domain)”。[1]在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的帮助下,我们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个抽象而互相连贯的概念包。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可以建立起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包,即心理空间。例如:

昨天一个特技演员从五角大楼楼顶上跳了下去。

这句话就包含了若干个概念包,建立起若干个心理空间:时间(昨天)、地点(五角大楼楼顶)、人物(特技演员)和行为(跳了下去)。这些心理空间相互连贯,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而“特技演员”这一概念包又刺激我们的长时记忆,从中调动已储存的信息,即背景知识,让我们明白这是一个特技表演而非自杀事件。

Fauconnier把话语的意义构建看作是通过激活两个或多个空间并对其进行合成以产生新空间及形成新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跨空间映射及来自两个或多个心理空间的整合。[2]他还勾勒出一个“四空间”交互作用的模型,用来阐释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概念合成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代表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类属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代表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概念结构,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类属空间有与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相似的概念结构,人们在理解隐喻时首先须从隐喻的始源域中抽取出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用它去把握目标域。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部分地跨空间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去。在合成空间中,认知者将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进行合并和互动,并产生新的意义即层创结构。

概念合成是普遍的潜意识的认知活动。我们在日常的活动和交流中,经常会进行具有创造力的即时的概念合成,人类也正是逐步通过概念合成,来不断地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

二、隐喻的在线解读

概念合成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都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隐喻上,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如两者都认为隐喻是概念性的而不是纯语言现象,都涉及概念的系统的映射。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别: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心理表征关系是双域模式的,概念合成理论构拟的是四空间模式;前者把隐喻定义成一种严格的单向性映射现象,后者并不这样认为;前者通常关注固化的概念关系,后者往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短暂新奇的概念上。例如:

生命不是可以随意播放和停止的唱片。

逛街是很好的爱情试纸。

上面的句子在某种语境下,都是经概念合成产生的隐喻。这种合成是一种在线的(on-line)实时空间建立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思维的表现。我们以后一句为例。在没接触这一隐喻之前,人们不会意识到“逛街”和“爱情的试纸”之间有什么联系。而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一种特别的看法和感受,把两个并无联系的概念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究竟作者想表达怎样一种看法呢?这里始源域输入空间是“逛街”,目标域输入空间是“试纸”。接受者在解读隐喻时,通常先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寻找相似点。一开始,接受者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这两个概念之间根本不存在相似之处,完全是两码事,无法往一块联想。可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概念连贯缺省性期望”(人类往往根据常规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具有连接贯通特性的预设性希望[3])会促使接受者对两者的关系采取新的角度进行思维和理解。同时,始源域输入空间和目标域输入空间的这种不对称也打开了接受者思维与想象的空间,为概念合成提供了发生的通道。要解读这个隐喻,接受者需要敞开心扉,动用自己平时积累的长时知识、对社会及人生经验的把握,以及长期培养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来对这一信息进行编辑、处理。经过充分的联想,接受者发现尽管“逛街”和“爱情的试纸”这两个概念表面上不存在什么联系,但从某一点来说,逛街确是可以起到“考验爱人”的试纸作用。因为在逛街时,观察一个男人不经意中流露出的神色、情绪,大致就能体会出他的修养、性情及个性,而聪明的女孩就此可以断定他是否就是适合自己的爱人。由此,“逛街”确实比问对方“你爱不爱我?”得到的回答更能充当“爱情的试纸”。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都是在几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从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取部分结构并将之整合到一个新的心理空间即合成空间后,便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概念合成是隐喻的在线意义解读过程中的重要认知活动。

三、关于概念合成理论解读隐喻在线意义的思考

Fauconnier认为,语言信号只是讲话人为了引导听话人在心理空间中穿行而设立的路标。也就是说,语言本身只为接受者提供了一个最低限度的有效提示来构建一个概念结构,而这一提示的形式组合并不是概念结构的直接反映,而是依据语用信息和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帮助接受者整合概念结构,在线地构建话语意义。始源域输入空间与目标域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并不一定具有相似性,或者说接受者所面对的目标域与始源域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即发生了空间冲突,语义构建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接受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开拓思路,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根据语境的提示一步步构拟出始源域输入空间与目标域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似性,最后得出隐喻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9)

一、此类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下定义,既能考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是在高考试卷中多次出现的题型。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就以此命题。题目如下: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又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___________

从题干要求看,这是一道概括题,“什么是洼地效应”的答题内容决定了选择以下定义的方式答题是最符合要求的。

1.明确概念,掌握表达形式。

这里的“概念”指“被定义概念”和“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大多采用判断句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或叫×××的×××(属概念)”,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邻近属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需要考生自己提取或者归纳;二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

下定义的表达形式: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在这个定义中,“民歌”是种概念,“诗歌”是邻近属概念。“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诗歌的本质差别,即种差。

该材料中,“洼地效应”是被定义概念,即为种概念;从材料中“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一句可以断定“洼地效应”是良好的环境所产生的正向反映或结果,属于现象范畴,所以邻近属概念可以确定为“现象”。

2.筛选信息,确定“种差”内容。

所谓“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种概念在这个邻近的属概念下面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

这一步骤中,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或冗余信息,保证语句简洁。

分析所给材料,全段三句话都是围绕“环境”展开,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对区域竞争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洼地作用明显”,即该地区的“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由此可以基本明确:“洼地效应”的“种差”就是“环境好”,“吸引力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快”,“发展就快”。

3.整合信息,准确有序表达。

把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表达方式。在本题中,只要将“种差”以合理的语序插入上述表达式,再根据题目要求稍作变通,用连贯流畅的语句表达即可。

洼地效应指: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按照以上三步骤下定义,可以达到快捷准确之高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下定义不得循环使用,即不得种概念与属概念一致;不得使用否定句式;不得使用比喻的修辞。

二、典型例题示范解析

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2006年湖北卷)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确定概念。被定义概念是“端午节”,题干已确定;从所给材料分析,第①句中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临近属概念”。第二步:筛选“种差”。第②句关键是端午节的时间“夏历五月初五”,第③句中主要信息是端午节的起源“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第④⑤句中与端午节有关的信息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第三步:整合信息。按照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表达形式,重点考虑种差的语序。此句的种差按时间、纪念方式、纪念对象的顺序组织语序。

[参考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2.根据下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1985年高考题)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10)

一、引言

术语是指经过业界权威机构认定的专业名词,对于学术界或其他领域的有效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如,2004)。术语的翻译在口译中凸显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口译中,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听众如果对术语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确认;而同传译员也没有机会对术语进行解释,因此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对口译的质量和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世界主要口译行业组织,术语的准确翻译都是重要的质量要素,尤其是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它把术语明确地列入评估标准。术语翻译在口译中的作用还不止于此,“走钢丝假说”(tightrope hypothesis)认为(Gile,1999:159),口译员由于受个人能力的限制,任何一次口译任务中都可能会有误译和漏译(errors and omissions)出现。一些成熟的客户常常在口译进行之前对译员进行专业知识(subject knowledge)的培训,使他们详熟专业术语,以保证翻译的效果和质量。虽然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对口译很重要,业内人士对此也一致同意,但是,术语翻译如何具体地影响到翻译的有效性,还没有详实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口译语料的分析以及通过译员和客户的采访,从术语学和语篇的角度来研究术语的翻译究竟是如何影响口译活动的。

二、研究方法

随着口译日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口译研究也逐渐从“哲学”和规定性的研究方式转向实证研究(Toury 1991)。但是,事实上口译研究中还没有足够的观察数据,因此Stenzl(1983:47)号召应有更多的描述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探索模式、集中分析模式和假设检验模式(Gile,1998:65)。本文要采用的方式是集中分析模式,即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集中对某个现象进行研究,这也是观察性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模式。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的来源

本文的语料来自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6月在塘沽召开的《征信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的文本材料,以及各代表发言及同声传译的录音及书面材料,同时,作者还采访了会议组织者和译员,了解口译的整个背景。

(二)语料分析的结果

1.术语表达的概念的逻辑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误译和漏译造成的信息空白。在口译录音的书面材料中,可以看到,由于误译和漏译,会造成听众理解上的偏差,而术语的准确翻译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信息断层,增强口译的可懂性。以表1一段口译的文本为例:

E/Os (Errors and omissions)

从以上这一段口译文稿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译员的语言组织有些混乱,这一段明显地看出逻辑上有不连贯的地方,另外有些词使用也不太恰当。在1分45秒的口译任务中,有4处误译和1处漏译,虽然基本传达了讲话人的主要意思,但是有时仍能使听众迷惑不解。这一段中有三个术语:Benchmarking project基准研究;Qual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 定性分析;Quant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定量分析。由这三个重要的术语构建了这一段话的逻辑关系――属种关系: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Benchmarking project这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括了qual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 和quant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 两个概念的外延,也就是说,概念1为属概念,概念2和3为种概念。

而有的术语则在口译的文本中表现出它所表达概念的交叉的逻辑关系。比如:

原文:Our loans are primarily originated through mail, over the phone, or in the branch. …We make it extensive use of credit scoring, both in origination of loans, and account monitoring, we don’t ask for tax returns, or financial statements. Our decisions are largely, primarily based on credit bureau data, and particularly credit reports. About 90% of our businesses are made without collateral.

译文:……我们的多数贷款是通过邮件、打电话或通过分行柜台来发放……另外我们大量使用信贷评分,不光是在贷款的发放还是在账户的监控当中,我们也不要求申请贷款的人给我们提供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我们的业务主要凭借信用机构的报告,信用报告是关键。大概90%的贷款是不需要担保物就可以发放的。

在上面这段口译文本中,可以看到信贷评分(概括消费者信用报告在某时段的一个分数)和信用报告(消费者过往的信贷记录)的外延有一部分相同(消费者信用),有一部分不同(某一时段的信用分数;过往记录),因此它们的逻辑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术语翻译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口译的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起到了超越普通语言的交流功能。通过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凸现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填补了由于误译或漏译给听众带来的信息空白。

2.术语准确和统一地翻译可以更完整地表达术语所限定的概念系统,增强口译语篇的连贯性。由于口译即时性和译员语言能力的限制,口译语篇常常会缺乏连贯性。Beaugrande和Dressler(1996)认为,连贯性语篇的各组成部分,即语篇深层的概念和关系以某种方式使彼此之间可及和相关(mutual access and relevance),缺乏这种可及性或相关性的语篇会造成语篇受众的理解困难,从而影响交际效果。在口译中,这种语篇深层的概念就是由术语表达或限定的。如果译员对术语的翻译准确统一,能够体现术语所表达或限定的概念系统,那么,语篇深层的概念和关系或它的句子之间的可及性和相关性,就可以表现出来。因为,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代表概念的各个术语之间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存在邻接性,从而会产生概念系统中“整体-部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即前面所提及的语篇深层的概念关系。下面这段汉语译文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译文:我们把我们自己重新改组,大概是十年以前,重新大改组,原来呢,是做一个发展的融资银行,成为一个完全的、庞大的、小型微型企业的这样的信贷银行,所以呢,我们很好地利用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大大地利用了各种技术。实际上,我们是成本最低的技术方面的银行。特别是,在过去的三四年间,我们重新进行了改组,进入了全球的市场,走到了印度以外。

从以上这段口译文本,可以看出术语所表达的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的“时间上连续关系”或“时间上的邻接性”(冯志伟,2006)。根据这种概念间的关系,听者可以了解个体,即这家银行发展的过程。以上这段内容在各概念时间上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融资银行(financial institution)改组(restructure)小型企业信贷银行(small business)。

这三个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明显具有时间上的邻接性―即该家银行是通过改组由融资银行发展成为专门为小型企业服务的信贷银行。

因此,术语的准确翻译可以表达其限定的概念关系,增强了口译语篇各部分之间的连贯性,因此也提高了其可懂性。

3.对于术语详熟的了解可以使译员更注重翻译的语用层面,译员可以更有效地传达说话人真正的意图以达到更好的译语的交际效果。随着对口译活动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不再简单地把口译活动看作是源语信息在语言符码层面上的机械转换,而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在具体社会情景下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交际行活动(刘和平,2005:12-18)。因此,不再仅凭原文和译文对比衡量口译质量,更要充分考虑交际因素。而在此次口译任务中,译员确实表现出了利用术语维护全局的交际策略。

Speaker:……It shows the account of businesses by annual revenue.According to D & B, which provides services o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businesses, I say ,around the world.The red bars on the chart show you that the number of businesses on D & B, in its category revenue box, for example, there are two and a half million businesses within 50,000 to 100,000 dollars.

译员:邓百氏通过年收入、年销售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的调查数据,在美国根据邓百氏的统计,邓百氏在美国能够统计到1100万到1200万企业的情况,那么当然邓百氏并不可能统计到美国所有的企业,红色的柱子体现的在邓百氏当中(显示),他们对于按照年收入做的对于企业的划分,比如说,我们看到美国有250万家企业在邓百氏数据库当中,他们的年销售额是在5万美元到10万美元之间。

从以上这段译文可以看出译员对于术语使用频率很高,在这段1分11秒的口译的文本中,译员使用邓百氏咨询公司的名称多达6次,而讲话人实际只使用了两次。显然,译员在利用邓百氏公司的这一专有名词增加其口译的交际效果,增强了翻译的语用层面。虽然,邓白氏公司不是专业术语,但由于它在业界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它也有丰富的专业内涵。由此可以看出,熟知术语翻译可以使译员利用术语增强翻译的交际效果,提高其语用意识。因此,在口译活动中,对于术语翻译不但不会增加翻译的复杂性,相反,如果在译员对术语熟悉的前提下,它会大大增强译语的交际效果。

4.术语的准确翻译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期望值,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口译活动中,客户的期望值已成为口译质量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Chesterman (1993:9)提出“expectancy norms(期望模式)”的概念,即客户对于口译的质量或译员的口译活动有不同的期望标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有专家关注终端客户对于口译的要求和标准。Kurz & Pochhacher(1995)曾经做过一个双语问卷调查,发现客户对于翻译质量的标准和其他与口译相关的人员对翻译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涉及语法、衔接、口音等十六项评估内容中,最被客户看中的只有三项―语义的连贯性、逻辑的衔接性和正确的术语,而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也提到,语义的连贯性和逻辑的衔接性有时是可以借助术语的翻译来实现的。在很多大型的会议中,尤其是技术性强的口译活动中,同声译员的口译表现,比如声音、语音和流利程度等评估标准并没有特别受到客户的重视,而术语和逻辑是客户期望模式中的重要因素。

5.客户对译员进行专业知识(包括术语)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本次口译的客户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口译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该会的组织者说,尽管三位译员都常常作金融方面的口译工作,在会议召开之前,人民银行的专业人士仍对译员进行了一周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包括讲解讲话人在讲话时用到的幻灯片以及术语的使用,术语的翻译在培训中是很重要的内容。此外,对语言专业术语的培训,涉及到了一个术语的内涵――概念的问题。而客户对于口译员的培训,解决了译员不但要掌握术语,还要理解术语所表达的概念的问题。

四、结论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作者通过译员的语料分析和对于口译客户的访谈,得出了尝试性的结论,从术语学和语篇的角度,探讨了术语翻译的准确和统一,不但可以弥补由译员能力极限造成的漏译和误译而引起的听众的困惑,并且还可以增强口译语篇的连贯性;同时还可以使译员更注重翻译的语用层面,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这也证实了口译教学中术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过,由于本文的语料只为金融会议的口译文本,因此,该结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使用更为广泛的语料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Chesterman,A.“From‘Is’to‘Ought’”:Laws,Norms an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arget,1993,5(1):1-20.

[2] Beaugrande,R.de & Dressler,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

[3] Gile,D.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 Herm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23):153-172.

[4] Gile,D.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Target,1998,10(1):63-69.

[5] Kurz,I.& Pochhacker,F.“Quality in interpreting,”Translatio,FIT Newsletter N.s.1995,14(3/4):350-8.

[6] Stenzl,C.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Groundwork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Model[D].University of London,1983.

[7] TOURY,G.IDEON.“Experiment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Achievements,Prospects and some Pitfalls”[J].Tirkkonen-Condit,1991:45-66.

即时通信的概念篇(11)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512-02

1、信息量化及信息熵的提出

1.1 信息的量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感知“信息”(Information)这个抽象词语。而能够被量化的事物永远比只能被抽象形容的事物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例如,“今天一场足球友谊赛的比分是巴西4:0德国”就比“今天巴西在决赛上大胜德国队”更加能引起听者的共鸣。由此可见,若“信息”这一抽象概念能够被量化,将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1.2 信息熵的提出

依然以上述友谊赛为例,假设甲乙丙三人都是球迷,当天的球赛甲因为有事而没有看到,此时他向乙、丙二人询问结果。乙说:“球赛不是平局”。丙说:“巴西队赢了”。显然,乙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帮助甲排除掉两队平局的情况,而丙提供的信息则帮助甲排除了“两队踢平”和“德国队胜”这两种情况,从而提供了比乙更多的信息。通过这个例子,丙因为帮甲缩小了可能的范围而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称为消除“不确定性”(Uncertainty)。很显然,信息的量化过程极有可能与不确定性相关。

1928年,R.V.L.哈特莱首先提出信息定量化的初步设想,他将消息数的对数定义为“信息量”(information content)。若信源有m种消息,且每个消息是以相等可能产生的,则该信源的信息量可表示为I=log m。至于为什么用对数作为信息量的计算,随后的香农(C.E.Shannon)在他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中给出了解释。

事实上,R.V.L.哈特莱对信息量的定义过于理想化,因为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信源输出的消息都是随机的,即是说“信源有m种消息,且每个消息是以相等可能产生的”这种情况是极少存在的。直到1948年香农( C. E. Shannon)提出了“信息熵”(entropy of information)的概念,奠定了“信息论”这一新学科的基础,才完善了“信息量”的概念。

2、香农的信息论理念

2.1 香农对信息量化的完善

香农(C.E. Shannon)信息论中,信息是用不确定性的量度定义的,这与本文最开始提到的直观例子相符合:一个消息的可能性愈小,其信息愈多;而消息的可能性愈大,则其信息愈少。事件出现的概率小,不确定性就越多,信息量就大,反之则少。同时香农(C.E.Shannon)认为:信源输出的消息是随机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前,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发送什么样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确定度),因此这个被解除的不定度实际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传送的信息量。香农(C.E. Shannon)亦给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

其中,K是正常数。

4、经典问题

4.1 硬币验假问题叙述

介绍过了信息的量化过程以及信息量和信息熵的概念后,我们先来看一例经典问题以及信息论的知识在其中的应用。

在12枚硬币中,有一枚假硬币的重量和其它11枚不同,除此之外12枚硬币的各项质地包括外形、颜色等完全相同。在只有一架天平且没有砝码的情况下,问最少几次可以找出重量不同的硬币。

4.2 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注意到:不知道假硬币的重量较其它硬币是轻是重给这一问题增加了难度,此时每枚硬币都可能是假硬币而且既可能轻也可能重,故而对于哪一枚硬币是假硬币这一事件来说总共有12×1×2=24种可能性;

而在每次称量硬币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假硬币是轻是重,所以无法通过天平的倾斜方向来判断假硬币的所在,所以会出现三种可能:

x1:假硬币在天平左边

x2:假硬币在天平右边

由于次数为一非负整数概念,故至少需要三次可以找出假硬币。

4.3.2 实际操作结果

首先将12枚硬币编号1~12,同时每四枚一组命名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第一次称量第一组和第二组,若:

(1)天平平衡,则:

(2)天平不平衡,不妨设第一组比第二组重量轻(即是说如果假硬币在第一组中,则1234中有一枚较标准硬币会轻;反之就是5678中有一枚较标准硬币会重)

当第二组比第一组重则情况与②相仿,不予赘述。

结束语

以上是对信息量以及信息熵的介绍和实际应用的一些讨论和研究,自信息量概念的提出到信息熵系统的完善,可以说是将信息论这门学科或者说信息这一概念完整而系统的表示出来了,使人们对“信息”的概念和作用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通信以及工程上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