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眼部护理小技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49

眼部护理小技巧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1)

1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1]。

2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莫非氏管下端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人滴壶协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力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瀚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为成线状时压力较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因而形成较多的气流,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

3选血管的技巧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有多种慢性病手足静脉比较细小而特别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较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较大、(来回滚动、不固定)、穿刺比较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合理异常、必须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它的深浅度和粗细[2]。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的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内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的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的感觉。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果血管有分叉时应在血管下0.5 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头以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人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柄再平行进入05era,用四条胶布固定。

3.2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大多数都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的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在短期时间内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的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组织导致组织坏死(如多巴胺),给患儿带来不应该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至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在临床中几例逆行输液的观察、没有发现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4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① 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对斜面多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② 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袋有时也可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3]。

一般根据药物理化物质和治疗的要求来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要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的感觉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是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大小便时,其心情更加迫切,此时的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血容量在短时间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或肺水肿。

5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时,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时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6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6.1传统拔针法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妥之处是:①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②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6.2无痛拔针法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尖刺人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要高出0.2~1.5 e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时一定要记住不要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的患者应连续按压时间为2~3 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 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需按压15 rain以上。

7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首先,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减轻痛觉。病室内通风条件更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柔和的环境。给患者以温馨舒适的感觉体现家庭中的温暖、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轻了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53―01

先天性泪囊炎是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引起的疾病,常见的原因是鼻泪管的下端被先天性残膜封闭或鼻泪管的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是一种小儿常见眼科疾病,89%的患儿在出生后10d至1个月左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84%的患儿就诊时间在出生后的2~5月[1]。治 疗先天性泪囊炎的方法很多,但泪道冲洗法最为简单、实用,经济易行。其治疗顺序是首先进行泪囊按摩,泪囊按摩无效进行泪道冲洗,泪道冲洗无效采用泪道探通术。泪道冲洗术是通过将液体注入泪道疏通其不同部位阻塞的操作技术,既可作为诊断技术,又可作为治疗方法。泪道冲洗是治疗小儿先天性泪囊炎不可缺少的方法, 由于小儿泪小点很小,泪管组织娇嫩,而且不合作,冲洗稍有不妥,可造成泪道的创伤,严重的可造成泪道假道,泪道疤痕性阻塞,造成终生的损害,因此如何提高泪 道冲洗的技巧,提高准确率,避免损伤,对于操作护士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我院326例先天性泪囊炎患儿临床小儿泪道护理实践,总结泪道冲洗技巧,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泪道冲洗326例369眼,其中单眼283例,双眼43例,男172例,女154例,年龄6个月~5岁。

2 治疗结果

泪道冲洗1次治愈有36眼,占9.7%,2次治愈74眼,占20.0%,3~5次治愈211眼,占57.2%,冲洗5次仍未愈而采用泪道探通1~2次治愈40眼,占10.8%,无效8眼(患儿泪道冲洗3次未愈未再来复诊)占2.1%,本组病例中未发生下泪小管撕裂,发生皮下水肿1例,原因为患儿已在其他医院冲洗过多次未愈而转我科继续治疗,冲洗时刚注入冲洗液0.5ml就已出现皮下水肿,立即停止操作。

3 先天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泪道冲洗方法自下泪点注入冲洗液,常用5号冲洗针头,每日一次,有脓性分泌物多者,持续冲洗至冲洗分泌物减少,仍不通畅者予以泪道探通术。 冲洗液一般用0.9%生理盐水或可乐必妥等抗生素眼药水冲洗,帮助炎症消退。泪道冲洗作为先天性泪囊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其治疗时机仍存有争议。有报道,小儿出生后7天,有溢泪现象。即可行冲洗,时间越长,一则可致泪囊炎,二则可使膜状物增厚,增加治疗难度[2]。另有专家认为,加压泪道冲洗的患儿年龄定于3个月以上,因为患儿年龄较小,机体的发育尚不完全,易损伤泪小点及泪小管[3]。我科采用早期治疗的方法,严格掌握冲洗时机,对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出生不久的患儿,一般不予以冲洗及探通,先滴药加按摩,待6个月后再行冲洗,但对症状特别严重,家长特别着急者,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或医生进行操作,冲洗液尽量少,以免发生窒息。

4 护理体会

4.1 冲洗前准备工作

首先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泪道冲洗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说明冲洗针已去尖磨圆钝,无危险性,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对于易晕针及情绪激动的家属,嘱其回避,以免影响操作过程。家属为患儿排尿,并且垫上尿片。经过对本组患者家属详细解释之后,全部家属都对冲洗过程表示理解,约10%的家属在操作过程中选择回避。

4.2 固定

固定好是小儿泪道冲洗成功及避免发生泪小管损伤的关键,让患儿取仰卧位放在治疗床中央,用铺床用的床单,把患儿的手连同肩部包囊起来,露出头颈部,包裹时注意将患儿的手伸直放在躯干的旁边(防止冲洗过程中患儿突然伸手抓拔冲洗器引起危险)。冲洗小儿泪道时,必须有2名护士配合以保证安全,站立于患儿身旁,先把患儿衣服的前两颗扣子解开,防止冲洗时引起呛咳、憋气。为了减少小儿的反抗力量,有利于操作和提高进针的准确率,可把患儿双腿和臀部稍 抬高,离开治疗床面1cm左右,使头部和躯干保持平卧位[4]。固定者的双上臂分开左右两边夹住患儿的躯体,其手掌伸开贴紧患儿颞侧,双拇指分别固定患儿 的嘴角两旁,冲洗侧手掌夹住干净棉花(用于冲洗时吸冲洗液,以免漏入患儿耳中),固定的力度以患者的头部、躯干不乱转动为宜,操作者站立于患儿头部以方便操作。

4.3操作步骤

冲洗前,压迫泪囊区,如有分泌物,用无菌棉球擦净,再行冲洗。

左手拇指将下眼睑向外下方向牵拉,充分暴露下泪点,右手持盛有冲洗液的注射器,从下泪小点垂直进针,(泪小点狭窄者需先用泪点扩张器扩大泪小点,以免针头 滑脱损伤角膜及结膜)深1.5~2mm再使针头转向水平方向沿泪小管缓慢进针约5~6mm,碰到骨壁后再将针头退后1~2mm,固定好冲洗器,避免左、 右、上、下摆动,推注入冲洗液,在感觉推注压力下降,并见患儿有吞咽液体动作则可停止。

冲洗后及时将情况向主治医生汇报,并记录于门诊病历,同时指导患儿家长,交待冲洗后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若有少量血水自鼻孔流出及口有血丝是属正常现象,遇有流血多,立即回院检查、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4.4 操作注意事项

小儿泪点小,一定要在放大照明灯下操作看清、看准。

护士要做到 固定好患儿的头、手和身躯防止患儿活动,进针快、推药快、拔针快;待小儿还未做出反应时,力争操作完毕。

如进针后碰不到骨壁可向外向下拉下眼睑,以拉直泪小管,或变换角度,以便顺利进针。部分患儿由于哭闹,引起泪道痉挛,难于进针,也碰不到骨壁,产生不通的假象,此时不经可强行推进,可从上泪小点进针,再行冲洗。

若冲洗液从上泪小点溢出时并且在没有脓液或粘液的情况下,可用消毒棉球压迫上泪小点,阻止冲洗液分流,此时再逐渐加压冲洗,本组病例中通过加压冲洗治愈有83眼,占17.7%,月龄越小的患儿,易通过此法治愈。

小儿的冲洗液量一般每次不宜超过2ml,以免液量过大,患儿吞咽与呼吸动作不协调导致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有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可冲洗多几次,直至通畅后,再没有溢泪即告治愈。

小儿无语音表达能力,因此操作时应密切观察小儿有无吞咽动作或憋气,如发现有吞咽动作或鼻孔有液体时,立即拔针,以防患儿呛咳或窒息。

操作完毕后,患儿开始哭闹,严重者可因长时间憋气致面部青紫,此时应立即将小儿抱起放在肩上,口向下,拍其后背,避免口中冲洗液因哭泣进入气管。

5 小结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操作时掌握轻、稳、准、快的原则可以减少和避免小儿的哭闹挣扎,减少角膜损伤而致的角膜炎等并发症。在本组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我们细心操作,注意技巧,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我们认为只要灵活掌握好泪道冲洗的技巧,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58-1059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4-01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1]。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现将静脉输液实际操作的技巧总结如下。

1.输液排气的技巧

首先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节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内,当管内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转正滴管,使滴管倾斜45°左右,再松开折叠处,慢慢放下输液管,使液面下降,待液体流至终端过滤器时,将过滤器倒置成90°,同时不断弹击终端滤器外壁,等液体完全通过过滤器时,再翻转过滤器,使液体缓慢向下排出至输液针头2~3滴即可,最后关闭调节器。此方法明显提高了一次性排气的成功率,节约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时间。

2.选静脉的技巧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输液路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但该静脉内有瓣膜,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不深,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速快,可用于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该静脉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锁骨下静脉穿刺还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也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呼吸困难病人。

2.1静脉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我们通常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并避开关节的静脉,注意保护静脉,从远心端开始[1]。

2.2老年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进针时应用快、稳、准、宁浅勿深的方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3.穿刺的技巧

操作者左手拇指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最好,这样可以减少血管滑动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左手拇指拉紧拉直所要穿刺的静脉,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针一点即可。整个进针过程不要停顿,一气呵成,减少针头在皮肤内的穿行面积及时间,使患者减轻疼痛感并减少疼痛时间。

4.控制滴速的技巧

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5.拔针技巧

5.1拔针的最佳时间。在墨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

5.2拔针方法。先分离胶布只留下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用“3指按压法”效果最佳[2]。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当针眼完全凝血后,应告知患者不可急于用力活动血管,以免引起血管处针眼出血,出现皮下血肿。

总之,静脉输液由于具有给药及时、剂量准确、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能否稳、准、快而且高质量地建立静脉通路,不仅直接反应了护士个人输液技术的水平,也间接反映了一个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护理的水平,所以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除按正规操作程序外,还应该认真观察、学习、探讨静脉输液的技巧问题,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也是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0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4)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患儿生病后,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很大。如何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让家长放心,护患沟通技巧显得非常最重要。现将儿科护士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 5月至2011年 8月我院儿科病区住院患儿20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有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排除急症、昏迷及住院期限

12 方法 调查问卷分患儿问卷和护士问卷两种。在调查前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牵头,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解释,说明此调查问卷只做临床护理研究之用,对个人无任何影响,消除每个护士的顾虑,以真实反映科室的护理状况。发放调查问卷时充分征求患儿家长同意,耐心解释,立即填写,立即回收,避免护士因顾虑而介入影响调查结果。调查完毕后,由医务科和护理部配合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对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护患关系认知度 99%的家长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满意度统计80%非常满意,12%基本满意,8%一般。10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3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有一定难度。

22 呼唤障碍认识情况 5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医疗知识了解甚少,护患沟通接受程度受限,沟通效果不好。60%的护士认为时间不足是沟通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专业技术缺乏和沟通技巧欠缺。

3 讨论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更为复杂,沟通是实施患儿护理的必要条件。有效的沟通应该同时具备信息交换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

31 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 患儿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要积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对患儿的病情表示同情和理解,主动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尽可能与家长进行一些疾病预见性的交流。如处于体温上升期的患儿因血管痉挛收缩,末循环差,手脚冰凉,穿刺容易失败;肥胖、年龄小的患儿,因血管暴露不充分,易造成穿刺困难;阿奇霉素等有消化道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导致输液部位疼痛等等,可以提前与患儿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32 积极与患儿沟通 对于懂事的患儿,可采取亲切鼓励的话语,分散其注意力,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与护士接近的心理,拉近护患距离,对女孩可以称赞其漂亮可爱,对男孩可以称赞其勇敢,并可与家长一起用糖果或玩具哄着,减轻患儿恐惧感,同时也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过硬的护理技术沟通 过硬熟练的注射技术是儿科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一针见血”是赢得患儿和家长信赖的基础,因此儿科护士要苦练、多练、巧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穿刺时要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争取每次达到“一针见血”。另外要加强儿科护理技术知识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认真耐心给患儿家长解释其心中的疑问,治疗时多讲解,多沟通,以自己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取得家长的治疗配合。

34 用情感沟通 在沟通时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和目光等非语言性沟通方式,给患儿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点鼓励、一个眼神均可拉近医患距离,增进医患情感,要做到用心沟通,让家长体会到我们的是在用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为每一个患儿护理,增加患儿和家长对护士的信赖,取得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护士的修养和人性。

总之,儿科护士的特殊性更需要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医学,2009,30(22):28952896.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5)

1 仪表

仪表包括一个人的修饰及着装等。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即是对护理工作的初步感觉。因此,护士端庄稳重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训练有素的举止,可缩短护患间的距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尊敬感和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护患活动的顺利进行。

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最常用的面部表情是微笑。患者焦虑时,护士面带微笑的与其交谈,本身就是“安慰剂”[1]。一个简单的微笑可以使患者消除陌生感、恐惧感,为交流创造亲切柔和的气氛,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 眼神

眼神是护患沟通中最传神的非语言表现。主要用于表达感情、控制及建立沟通者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面对面,眼睛在同一水平上。可以通过目光接触,表示尊重对方并愿意去听对方的讲述。避免目光飘忽不定、斜视、上下打量对方,以免给患者缺乏耐心和不信任的感觉,造成患者心理负担加重[2]。

4 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包括手势及其他的身体姿势,它体现了一个人沟通时特定的态度及当时所包含的特定意义。手势可用来强调或澄清语言信息,与其他的非语言行为结合起来可以代替语言信息。

5 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缩短护患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护患的交流沟通[3]。触摸是非语言交流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并能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握手,抚摸头部、肩部、背部,可使患者感到护士的关怀与慰籍。采用触摸技巧时,一定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避免产生负效应。

6 沉默

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将会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沉默会给对方以充分的思考及调节的时间和机会,使人能充分宣泄自己的感情,并调节沟通的气氛。但注意沉默的时机及时间的选择一定要恰到好处,否则会使患者认为是不耐烦的表现。

7 小结

综上所述,非语言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它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催化剂。它可以帮助消除护患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和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使整个护理过程变得自然、和谐、愉快。这就要求护士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断知识更新,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6)

最尴尬脱妆部位:上、下眼睑

不可避免的眨眼很容易让我们的上眼睑留下一道尴尬的“细线”。眼线和睫毛膏一旦晕开,容易沾到下眼睑,就会变成难看的“熊猫眼”。

最易忽略的脱妆:鼻翼两侧

此处的油脂分泌最为旺盛,粉底很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脱落,一直波及到法令纹上,形成两道“八字纹”。

脸部防脱妆技巧

技巧1 妆前:妙用冷冻矿泉水

在燥热的天气下,肌肤的皮脂也容易“融化”,所以,化妆前一定要让肌肤先冷却下来。妆前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矿泉水瓶在脸上滚几下,效果会比较好。

技巧2 妆后:保湿喷雾

化好妆后用它在距离脸部20厘米的地方喷几下,细细的水珠可以有效降温,减少厚重感,让妆容更服帖。

偷懒也要讨巧

到了夏天尽可能地让自己呆在有空调的房间里面。早上涂粉底的海绵我也会随身携带。补妆秘诀可全靠它了!

心得1用余粉更自然

很多人喜欢用粉饼补妆,我也尝试过,即使用吸油纸把油汗吸干再拍上散粉,不一会儿汗油混合就又会起泥了。这里推荐一个懒人方法:用纸巾按一下出油部位,用粉扑的边缘涂粉底。但不要在海绵上再蘸新粉,用早上化妆后海绵上剩余的部分就可以了。

心得2薄涂才明智

有的MM怕掉妆,喜欢把粉底涂得厚一点,其实这是不对的。偷懒又明智的做法就是涂薄一点,这样即使掉妆也不会很明显。粉底不要留下边界,额头部分可以推向发根,耳际和脖子都要照顾到。

眼部

是最容易花妆的地方:

技巧1眼影刷蘸水的秘密

将眼影刷蘸上水,在纸巾上按一下再蘸眼影粉就能保持得更久。如果晚上有约会,可以用深色加重一下眼尾部分,让眼睛立体、有神;或者用带珠光的粉色系或金色扫一下双眼皮前1/2处和眉毛下面,提亮一下就ok了。

技巧2用棉花棒调整眼线

眼线是眼妆不花的关键。特别推崇使用眼线膏或者眼线粉。比起油性的眼线笔,它们更不容易晕妆。如果用眼线粉,用棉花棒调整粉量可是长时间保持眼线的要点哦!

技巧3透明底液刷两遍

保持睫毛膏一整天不晕染,防水睫毛膏当然是首选。先刷一层透明的底液,它不仅能让睫毛膏效果更好,还能使之更持久。涂上防水睫毛膏后,再涂一遍透明底液,就能长久保持睫毛的卷翘度和颜色了。

速救花妆眼小窍门:

适时恰当的补妆能让脸部始终保持刚化完妆般的完美度。

窍门1棉签蘸喱轻松去污

如果睫毛膏晕染了,大家都会用棉签去擦。但是干燥的棉签不仅会擦伤眼部娇嫩的皮肤,而且也不太容易擦掉晕染的部分,蘸水的效果也不理想。用棉签蘸上保湿喱,这样就很轻松了,顺便还可以给眼部皮肤保湿。乳液、护手霜也可以。

窍门2补睫毛照顾末梢就好

早晨涂的睫毛膏已经干了,睫毛会变得很硬,如果这时依然从头到尾刷一遍,很可能让睫毛变成“苍蝇腿”。我的方法是用纤长效果的睫毛膏刷一下睫毛的1/2到1/3处,着重加长一下眼尾。如果非要从头到尾刷一遍,就得备一把睫毛专用梳,稍蘸一点儿水,轻轻地把睫毛梳开,再刷睫毛膏。

窍门3保持眉妆不只是描

持久的眉妆用眉粉画效果最好。如果你一定要用眉笔勾出眉梢,事先要用吸油纸吸干油脂,用眉笔描过眉毛后一定要刷上一层薄薄的散粉,这样才能保持眉妆持久。另外一个秘方就是用睫毛膏给眉毛定型,透明的眉胶或是稍稍发干的棕色睫毛膏最好用。

越润越持久,防脱妆技巧

技巧1打底前先润唇

有的人化妆喜欢按部就班,等化到唇妆时才发现嘴巴很干,不容易上妆。在打底前就涂上润唇膏,等底妆、眼妆都完成了,嘴唇也滋润得差不多了,再上唇妆就很服帖了。

技巧2膏状腮红滋润又持久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7)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90-02

老年人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极易患上各种疾病,在医院住院患者人数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静脉输液作为治疗中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由于老年人皮肤、血管条件不利于穿刺 ,老年人的脾气、性格及发病后的依赖性,更为静脉输液技术带来难度。静脉穿刺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技巧,成功率直接影响到输液质量、老人康复及护患关系。本人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现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 输液前心理护理

1.1 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评估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伴有神经病变,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皮肤完整性受损,长期卧床老人有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伴有下肢疼痛,感觉异常,老年患者认知程度不同,常感到孤单、焦虑、抑郁、烦躁恐惧、悲观、精神紧张,有的存在意识障碍。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末梢循环差,输液过程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等发生率较高。

1.2 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一般病史较长,大部分为心、肺、脑疾病,长期体验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首先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及存在问题,采取请家属共同参与的方法,加强沟通,适当应用触摸技巧使其放松。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问题及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提高认识程度,护士要有耐心,要对他们多进行安慰和鼓励使病人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尽早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悲观情绪。如告诉他病情已有好转或同病人聊天,说些他感兴趣的或他家中引以为荣的事,以分散其注意力,使他对身体的康复增加信心,乐观地接受输液治疗。

2 老年人血管的特点

2.1 由于衰老,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低,脆性增加,由于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易滚动,不易固定,容易刺破,回血缓慢,凝血较快,静脉使用率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技术娴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2.2 消瘦型老年患者多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皮下脂肪甚少,血管清晰可见,但管壁弹性差,细而易滑。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厚且松软,血管壁厚而坚硬,触摸时感觉粗大,但外观不明显,血管弹性小而滑,通常在皮肤上隐约看见一条青线,触摸时手感不好。水肿老年患者血管的位置较正常位置更深,血管也更细小,不利于血管的定位。

3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

3.1 身体瘦弱的老年人

在正式穿刺之前,应仔细观察血管的特征,选中其中一根并充分暴露出来,看准血管分布走向,对血管厚度和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鉴于手足及周围神经刺激对疼痛反应敏感的特点,在穿刺时应把针头快速、稳定、准确地插入血管。穿刺针头宁浅勿深。对于皮肤肌肉松驰,血管变硬,弹性降低,血管滑动不易固定的病人采用在穿刺部位上方3cm处,扎止血带的方法,用左手拉紧患者皮肤固定血管通常穿刺角度为(10―20°)低平的进针角度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常规的方法扎止血带是在穿刺点上方6cm。

3.2 水肿及体型肥胖的老年人

静脉触摸时手感不好,但静脉在组织中较固定,不易滑动。在大血管上方用,用拇指沿血管走行反复推压,使皮肤凹陷,掌握好静脉走向,用较长的头皮针,然后找准穿刺点行直剌进针法,进针角度稍加大(30~40°),快速进针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3.3 浅表血管破坏型

此类病人一般由于长年输液,浅表静脉不同程度地破坏,有的甚至阻塞结痂形成侧支循环。此类病人可选用手指、脚趾、前臂掌面等部位选择表浅纤细静脉,以静脉走向、手指易感到为好,穿刺时应选比较细短且斜面小的头皮针。进针时基本与皮肤保持平行,边缓慢进针边看回血,有回血后即停止进针,缓慢轻柔地松止血带,轻轻固定好。

3.4 静脉穿刺成功的判断方法

针尖进入血管有落空感后无论输液管内是否回血,均以左手拇指固定穿刺针柄,右手食指在距针尖上1.5 cm的静脉处,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推压静脉1.0 cm,见回血或见血后继续向输液管内顺利反流,则为穿刺成功。

3.5 拔针与按压的技巧

无痛拔针法:也叫先拔后压法,护士拔针时先分离穿刺上方皮肤,食指贴中指微抬高于穿刺点无菌敷贴上,右手持针柄抬高(10一15°),迅速拔出针头,在针头离开皮肤时,左手食指按压无菌敷贴皮肤穿刺点,无名指、中指指腹按压血管穿刺点。其机理是:拔针时未对血管施压,拔针过程中,针尖不与血管壁摩擦,减少了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组织的机械性损伤。

按压针眼法:拔针后用拇指顺血管走行方向按压两个针眼,一个是皮肤上的,一个是血管上的,针尖刺人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离0.2-1.5c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按压时间一般5~10min,切忌边压边揉。防止皮下淤血青紫,给患者增加痛苦。

4 血管的保护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通常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一定要更加细致保护好血管,做到有规划的选择输液血管。因此穿刺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次序的由远端到近端选择血管,避免穿刺点感染,穿刺成功后,严密观察有无液体外渗,如有外渗,根据药液不同选用冷敷或硫酸镁敷外渗部位,给予及时的相应处理。

5 结语

多数老年患者身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由于长期承受病痛的折磨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变化。在静脉穿刺时不仅要力求一针见血,还要用关心的语言、轻柔体贴的操作,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充分享受到被人尊重、关心、同情、理解的人性化服务;同时一针见血,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升病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患者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对护士来说,拥有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 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人血管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8)

各种护具选择

为了防止滑雪时摔倒对身体的伤害,在上雪场之前应对腕、肘、膝、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做重点保护。可以在滑雪服内佩戴护肘、护膝等护具,保护容易最先着地的各个身体部位。滑雪眼镜也是绝对不能少的。它可不是为了在雪场上扮酷用的。一旦上了高级滑道,如果不想让冷风刺痛双眼,一定需要它来帮忙。而且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反光会很严重,如果双眼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完全暴露于紫外线和白雪下,很容易发生雪盲,如果天气晴朗,在数小时之内雪盲的症状就会非常明显,眼角膜受损,影响视觉的正常功能。如果意外摔倒后,很难说会不会有坚硬的物体戳向眼睛!所以滑雪镜是必不可少的装备。选择滑雪镜时要防止冷风对眼睛的吹拂及紫外线对眼睛的灼伤,镜面不能起雾气,跌倒后眼镜不应对脸部造成伤害,所以应该选择全封闭型滑雪镜,外框由软塑料制成,能贴紧脸部,防止进风;戴眼镜的滑雪者在选择滑雪镜时,应选择镜框厚一点的滑雪镜,以便能将眼睛全部罩住。

内衣的选择

在人处于运动状态时身体会排出大量汗水,选择贴身内衣时最好不要选择棉制品,由于棉制品具有很好的吸水性,会将运动时的汗水吸收,很难挥发掉,贴在皮肤上会带走热量,让人感觉寒冷。最好可以选择一些透气性比较好的尼龙服装贴身穿着,外面套一件具有弹力的棉质服装,这样汗水可以透过尼龙服装,吸附在弹力背心上,这样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热量补充

滑雪对人体的热量消耗很大,在户外滑雪两三个小就会因为热量消耗而感到寒冷。应及时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滑雪前后该吃点什么呢?出发前可以吃点具有高热量的食物,比如主食可以选金枪鱼或奶酪三明治配合酸奶,外加煎蛋和水果。旅行包里应带上零食,能随时补充能量。牛肉干、巧克力都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之前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恶心、呕吐的反应。午餐可选择蔬菜配面食。补水也是很重要的,寒冷干燥的冬季,身体比平时更需要水分。

呵护好你的肌肤

冬季寒冷干燥,皮肤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水分流失很多,加上滑雪时相对速度很大的冷风对皮肤的刺激和雪面上强烈紫外线对皮肤的灼伤,都是构成皮肤伤害的主要原因。所以可选用一些油性的、有阻止水分流失功能的护肤品,然后再用防紫外线效果比较好、具有抗水性的防晒霜涂在皮肤上。防晒霜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所以应每隔两小时左右就在暴露的皮肤上涂一次。如果滑雪时感觉冷风对脸部的刺激太厉害,可选择一个只露出双眼的头套,再加一个全封闭型滑雪镜,可将面部完全罩住,能有效防止冷风对面部的伤害。

正确姿势很重要

滑雪时为了能减少摔跤的频率采用正确的姿势是很重要的。要想滑雪先要能在雪场上站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重要,否则还没等你站稳就可能已经摔倒好几次了。上身放松,双臂在身体前方借助雪杖支撑地面,双腿自然分开,你就能稳稳地站在雪场上了。想要前行的话借助雪杖向后撑地,上身微微前倾,腿部略弯曲,将重心降低,你就能顺利向前滑行了。

练好巧摔技巧

每到滑雪季节因为滑雪所造成的运动伤害的人数都会比平时增加两到三倍,膝关节、踝关节、上肢、跟腱以及小腿等部位都是雪场上最容易受伤的部位。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说某某因为滑雪把胳膊摔骨折了或者把腿部肌肉拉伤了,这对于初学滑雪的人来说造成了不少的心理压力,其实对于很多滑雪爱好者来说滑雪时跌倒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摔也要会摔,要摔得“有型”,才能不至于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想玩滑雪,就不能怕摔跤。但摔也是有技巧的,得会摔,要不还没等在雪场上尽情飞驰就有可能已经被抬下来了。采用正确摔倒姿势不但可以减轻痛感,还能避免身体受伤。否则很有可能造成双腿韧带或肌肉拉伤。如果手掌着地还可能导致手臂骨折,膝盖跪地,丢脸不说,还会造成髌骨骨折,或是踝关节及腿部骨折。巧摔技巧在于,滑雪过程中如果感觉失去平衡要摔倒时,应第一时间扔掉雪杖,(这里尤其提醒初学者不要将雪杖的固定环套在手上,以免摔倒时无法扔开雪仗,压于身下对身体造成伤害。)然后双手环抱胸前,以防用手下意识撑地,同时用臀部向两侧摔倒。切记不可用向后坐的方法来“刹车”,因为这样雪板仍然会沿雪道继续前行,而“板带人走”非常危险。

雪场伤害应急处理技巧

滑雪时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一般有膝关节、踝关节、上肢、跟腱和小腿。如果你不幸在滑雪时遭遇这几种损伤,处理时应遵循制动、冰敷和抬高患肢三个原则,就地取材进行简单自救,并尽快到附近的医院就诊。

膝关节韧带损伤时可以在雪场附近找一些长木板、木棍将伤腿固定并抬高。如果恰巧附近没有合适的木材让你取用也不用惊慌,可以用滑雪板等滑雪用具对腿部进行固定。千万不要硬挺着继续活动,这样很有可能反复受伤,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创伤性滑膜炎、关节软骨磨损,导致关节提早退化。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9)

儿科护士的工作很繁重,因为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关爱的家长等等。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良好有效的沟通技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护士可通过恰当的沟通技巧获得满意的效果。

1护患沟通技巧的两种方式

1.1语言式沟通语言交流具有特殊的魅力,准确而亲切的语言是感情交流的重要段。语言还应该是亲切、美好、精炼幽默。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1.1.1主动介绍与患儿初次见面的交谈儿科护士与患儿第一次接触时,首先应作自我介绍,然后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住院环境,疾病宣教,再询问患儿的一般情况,使患儿和家长明确你将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

1.1.2耐心倾听和交谈沟通时适时给予适当反应,如“是”或点头,表示你已接受他们所诉内容,并希望继续说下去,在交谈中,护士要成为有效的聆听者。

1.1.3诚信绝大多数患儿因生病与熟悉的人分开接受治疗时,容易恐惧不安。这时应耐心抚慰,不能应用一些小谎话哄骗患儿接受治疗。一旦这样,患儿再次治疗时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1.1.4鼓励与表扬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1.2非语言式沟通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及用意的方式,是一种比语言信息更为真实的信息。护士的热情微笑、举止文静、操作认真无形给患儿一种温馨、圣洁和心理安慰,这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沟通。

1.2.1仪表护士的仪容、服饰、精神状态等给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沟通起着重要作用。即“第一印象”,会影响以后的交往水平。患儿进入医院,首先迎接他的是护士。护士着装整洁、态度和蔼,充分展现出的“天使美”会使患儿觉得亲切可靠,消除对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恐惧感。

1.2.2面部表情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医护人员获得病情重要信息的来源,护士要善于应用面部表情来推测他的病情和感受。

1.2.3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自然灵活的眼神可以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护士注视患儿目光应柔和亲切,略带微笑。充满同情和关爱的眼神会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护患良好交往。

2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1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房病房的墙应用彩色调,最好是粉色和黄色为基调,病房光线应稍暗,走廊的光线应相对明亮,病室的墙壁上可挂些卡通漫画,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熟练自身的操作技能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一针见血”效果就显得及其重要,容易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赖。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操作技术娴熟、准确,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理上接受。

2.3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家属交谈时要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文化程度。因为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护士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有耐心,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她们沟通。

3讨论

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是产生护患关系的基础,护士也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一切以患儿需要为中心,才能取得信任,从而获得有关患儿的全面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为患儿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其全身心的需要,也就避免了一些在临床中常见的相互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争执,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华明,扬芳.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沟通.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12:1144.

[2]郝志英.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观察室的应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3:176.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10)

我科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实施儿童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134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年龄1岁3个月~12岁,受伤部位以额部碰伤最为常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伤后2~8h,清创美容缝合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2 语言沟通的技巧

2.1运用治疗性语言,杜绝刺激性语言:与儿童沟通时不能因为其年龄小,不懂事,而忽略与之沟通交谈,沟通时必须诚恳、和蔼,注意语气语调,不用刺激性语言。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轻柔的话语能让儿童的恐惧心理有所减轻。同时应当注意细致观察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个性化地进行有效沟通。治疗性语言分为安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和积极暗示性语言。首先应运用安慰性语言,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使之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解释性语言则多用于手术治疗前,解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积极暗示性语言多用于手术进行中,要懂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和嗜好,并适时的给予心理干预,如:“宝宝,听阿姨的话,乖乖的躺着不要动,等阿姨抓完你额头上会咬人的小虫虫,就带你去吃肯德基”。鼓励儿童好好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选择儿童语言与之沟通: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儿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接受能力完全不同,护士应根据所观察到的儿童体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安慰、表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术前可以准备一些色彩斑斓的小玩具或者糖果,有利于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也是调动儿童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沟通过程中,要有亲切的微笑、慈爱的目光,轻轻地,让儿童产生亲切感,从而配合治疗。

3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对于儿童,尤其是1~3岁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较差,甚至根本不理解,进入手术室后,对陌生的环境有一种恐惧感,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更是恐惧有加,所以面对“不安全的环境”、“陌生的人”,常哭着闹着要找父母。这时护理人员应让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多安慰鼓励开导孩子。首先,在与儿童沟通过程中要保持稳定、友好,这样儿童会较容易根据成人的愿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创伤的负面影响,为了保证儿童受伤后能在心理上健康发育[2]。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表情: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流中最乐观的,首先是微笑,真诚的微笑对儿童极富有感染力,微笑待人,是交流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儿童恐惧焦虑的时候,护理人员面带微笑与其交谈,本身就是一种安慰[3];②眼神:眼神可以沟通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情感,增加亲和力,医护人员与儿童第一次见面时,一部分儿童对医护人员往往存有极强的戒备心理,此时,关注、亲和的眼神又是赢得幼儿信任的关键。接触的过程中,恰当的微笑、轻柔的话语、充满关爱的眼神与儿童对视、交流,能有效地感化儿童,使之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心理逐渐消退; ③手势与姿势:用手势配合语言以及眼神可提高与儿童之间的亲和力,体贴的手势、关切的触摸、适时的沉默也是在与儿童沟通中常用的技巧,可使儿童感到关怀与支持。如:手术前从家长怀中接过孩子,面带微笑的告诉孩子:“阿姨带你去看小玩具,还有很好吃的糖糖”。手术中可及时为儿童擦拭泪水,握住小手,以母爱般的言语给孩子讲故事等等,手术结束后,为孩子擦干净伤口周围皮肤的消毒液,整理好衣服等。

4 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儿童受伤后,家长往往情绪激动、焦虑,因此,做好家长的安慰工作,让其正确的认识到自身情绪对保障儿童顺利实施手术的重要性,劝其先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安慰与鼓励,由于年龄太小实在无法配合手术者,可以让家长在穿好洗手衣、戴好口罩和帽子的情况下,陪同孩子一起进入手术室。护士在解释、暗示时,应多从儿童角度考虑,让家长感觉无论护士怎样做都是为孩子康复着想,恐吓、训斥性语言及冷若冰霜的体态语言,则会对儿童及家属造成心理伤害,也可能引发医患纠纷。缺乏与家长应有的交流与沟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治疗。儿童外伤一般是急诊就诊,常有好几位家长陪同,护理工作人员要沉着、冷静、有判断力,处置井然有秩,忙而不乱,陪同人员的关系常很复杂,有的是幼儿园受的伤,有的是孩子之间打闹所致等,无法辨清他(她)们之间的是非关系。医护人员不要轻意发表议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掌握一般的法律常识,在不影响对儿童治疗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总之,在儿童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中护理人员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语言沟通是确保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誉华.应用面颊部扩张皮瓣修复鼻唇沟区术后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867-1868.

眼部护理小技巧篇(11)

1.1 静脉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最初输液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选择(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可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1.2 针头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1.3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②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1]。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感染。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1.4 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 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因此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2]。另外,输注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1.5 液体外渗处理 ①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②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③新鲜土豆切片局部外敷或芦荟切片外敷。

1.6 拔针时血管的保护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传统拔针法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1.6.1 拔针操作步骤 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尤其是刺激性强的药物)。并应轻轻挤压输液管,使头皮针内有少许回血,然后用消毒棉球压迫穿刺针眼处,将针拔出,以免药液渗漏皮下,造成组织坏死。不要揉局部以防止针眼局部淤斑形成。

1.6.2 拔针后按压止血部位 静脉穿刺拔针时,应注意棉签按压部位,通常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穿过皮肤的针眼,另一个是穿过血管壁的针眼。两个针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如果按压皮肤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上的针眼,则血液仍会以血管壁针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因此,按压针眼以正确方法是棉签顺着血管方向按压。

1.6.3 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 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1―3min,凝血时间为2―8min,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发生皮下瘀血有密切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至少要3min以上,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延长按压时间,应不少于10min。

综上所述,对长期输液患者,要保护好静脉血管,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选择合适的针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术,防止液体渗漏,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拔针技巧及按压方法,有效避免皮下出血现象发生,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的目的。在输液过程中也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都有利于患者康复。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