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权力型无形资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49

权力型无形资产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1)

在信息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知识产权俨然成为企业争夺高额利润、占据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同传统的有形资产资产一样,应该使其得到充分且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于如何对无形资产的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同时,顺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变更,经济理论体系也逐渐将无形资产的投资模式、应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列为重点课题。

一、知识产权投资模式环境分析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内容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对知识产权进行货币估价、依法转让、许可他人使用等操作。目前,在企业经营当中,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获取利益,尤其对于以技术作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对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投资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针对社会及市场的实际环境,对于知识产权的投资模式具有着一定的要求与限制。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实践性、无形性、专有性、法定授权性以及地域性等固有属性,其属性决定着将知识产权投入生产并获利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有形资产要复杂的多。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又具备两种功能属性,分别为所有权与使用权,在对知识产权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针对这两种功能属性的使用在当今理论界存在着些许争议,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而言,对其进行作价出资无疑是确定的,而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使用权,是否能够将其作为一项独立资产进行作价出资,是争议的焦点所在。一方面,有人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当中,并未将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作为出资形式给予肯定,因此,不能将支持产权的使用权作为投资的主体进行转移等操作。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可以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完全的、可操作的权利,进行相应操作。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在投资中充分的发挥其技术应用、推广与转化的功能,尤其在当今信息与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不应该固守传统,而是应该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与价值。总而言之,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能够并且理应允许进行权力转移等操作,只需要注意在操作中,其操作主体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而并非是其所有权。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2)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获得与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Dmitry Volkov和Tatiana Garanina(2007)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2/3的美国公司开始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更加注重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投资者1/3的有效投资方案都是基于企业现存的无形资产做出的,并且基于无形资产做出的这些投资决策在未来有更好的收益和利润预期,公司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们的另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公司价值中仅仅有6%~30%的部分是由有形资产创造出来,其余部分均由无形资产创造出来,如R&D、人力资本投入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无形资产的原因之一。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较为成熟,Lev和Sougannis(1996)以1975~1992年间的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了研发支出较高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其股票定价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R&D投资与上市公司调整后的会计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Aboody和Lev(1998)证实了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支出与上市公司股票回报率、股票价格、会计盈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oodwin(2003)发现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导致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下降的原因,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本化无形资产支出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能反映更多的信息:Abdulrahman Ai-Twaijry(2009)发现无形资产投资对企业销售增长的滞后期为3期,当年投入的无形资产与销售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且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当年或者是近一两年的收益率相关性不是很强,或者不是正向关;SusanneDurst(2008)的问卷调查表明无形资产与公司的业绩表现有正的相关关系,受调查者普遍认为无形资产在未来会产生更大的价值相关性,随后Natasja Steenkamp和Varsha Kashyap(2010)的最新实证研究也证实了Susanne Durst的这一研究结果;Ram s.Sriram(2008)对传统公司和科技服务公司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起到促进作用。以上研究均表明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对公司经营业绩具有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检验始于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的薛云奎、王志台首次采用回报模型和股价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得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有显著贡献,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此后王化成、邵红霞等人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均证实了薛云奎、王志台的研究结论;王娟娟、梅良勇(2007)则着重分析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影响因素,得出企业经营业绩和规模对无形资产有正向影响,即经营业绩好、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有更多的无形资产,但上市公司市净率和托宾Q值对无形资产没有显著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价值相关性程度不高;张绪娥(2009)则以2003~2007年我国深沪港三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相关分析以及对相关系数的正态性检验和T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及无形资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为我国沪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样本区间为2006~2009年,所述无形资产仅指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无形资产,全部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中经网以及金融界网站,样本处理采用Excle 2003和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完成。

注:其他类无形资产即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扣除土地使用权之后的无形资产

(如表1所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2006~2009年四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数值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小,截至2009年仅占到5,5%左右。其他类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仅占总资产的1%左右。其他类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总量的比重在2006~2009年四年间均为25%左右,只有在2006年占到1/3左右,即意味着土地使用权在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中占到75%1左右绝对比重。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相对很低且质量不高,与“摩根・斯丹利全球资本指数”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50%左右的无形资产比例还有很大差距。

(二)基于EVlEWS的实证检验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行为离不开其无形资产的支持:无形资产可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效率;专利权、特许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程度上垄断市场的能力,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无形资产能产生出效率和垄断两方面的作用,为企业价值实现做出贡献,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且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类资产,只有我国和日本将其界定为无形资产,更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边缘无形资产。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将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分为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两部分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如下假设:H1: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度是正向且显著的。H2:上市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度是正向且显著的。H3:上市公司土地使用权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度是正向且显著的。

1.基于无形资产整体的回归分析。参照Aboody和lev(1998)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检验的实证模型,我们用以下模型来检验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度:

模型1:PROFIT=a+b1lTA+b2FA+b3LOGTA+b4DTR+e

式中:ITA表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净值:FA表示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值;LOGTA为上市公司总资产对数,用以控制公司规模变量:DTR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用以控制公司资产结构变量:PROFIT表示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应用E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如表2回归结果所示)回归模型整体具有显著性,模型的

拟合优度较好,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正,但显著性较差(p=0.6385),H1没有得到较好的验证。且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远远小于固定资产对企业净利润的贡献度。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上市公司1美元固定资产创造的价值约为1美元,而1美元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为10美元左右。比较可知,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并未在为其所有者发挥其超额价值创造能力。这也可由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体质量不高,土地使用权占绝对比重的事实得到验证,同时与夏冬林、贾平(2006)稍早前的研究结论相符。

2.基于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的回归分析。通过手工查阅样本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明细科目,将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分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两类,参照模型1,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2:PROFIT=a+b1TITA+b2EARTH+b3FA+b4LOGTA+b4DTR+e

式中:TITA表示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总额中除土地使用权以外的部分,EARTH表示样本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其余变量解释同模型1。应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及显著性较好,样本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为正值,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假设H2得到验证。(由表3可知)样本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与固定资产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基本相当,均为0.09左右。从我国上市公司其他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绝对值比例来看,此结果可充分显现出公司除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的超额价值创造能力。

样本公司土地使用权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负值,且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假设H3,且土地使用权与样本公司净利润之问的回归系数较其他类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回归系数而言是偏大的,企业过多的投资于土地使用权对其经营业绩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从无形资产的本质而言,土地使用权虽具备无形性、非货币性以及未来收益不稳定性这些特点,但其并不具备优越性和独占性(先进的生技术、能力、成果、独特的权利,具有产生超额利润的优势)这两个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其并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收益;其次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属于使用年限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每年会由于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形成大量费用项,最终必将对其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样本公司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为企业创造超额价值反而由于其每年大量的摊销与企业净利润呈显著负相关的结果。

3.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无形资产影响因素分析。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离不开企业有形资产和其他物质实体的支撑,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将受到来自企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对企业无形资产在运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它无形资产的各种影响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无形资产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超额价值。应用Eviews软件,将企业净利润PROFIT、总资产增长率GRTA、营业收入增长率RG、托宾Q值Qv、市净率Bv、净资产收益率ROE、公司规模LOGTA、土地使用权EARTH与样本公司其他无形资产TITA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基础上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样本公司的净利润、托宾Q值、公司规模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变动是造成其他类无形资产增减变动的原因,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市净率的变动与上市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的增减变动不构成因果关系。随后的回归分析显示,上市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与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公司规模、土地使用权呈正相关关系。其他无形资产与样本公司市净率没有因果关系、与托宾Q值呈负相关关系,但回归关系不够显著的事实从侧面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含金量”不足的问题。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与其他无形资产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对无形资产投资的增加中,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是同样增加的,这从我们的数据描述中土地使用权在2006~2009年均占无形资产总额的75%左右也可得到一些说明。公司的总资产、ROE、以及业绩的成长对上市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发现:

1.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正但回归系数显著性较差,且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远远小于固定资产对企业净利润的贡献度。企业无形资产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超额价值创造功能。

2.样本公司土地使用权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负值,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并不具备超额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每年大量摊销费用导致过多的投资于土地使用权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起到负面作用。

3.我国上市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为正值且具有显著性,回归结果显示其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与固定资产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均为0.09左右的事实充分显现出其作为无形资产的超额价值创造能力。

4.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随后的回归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和规模的成长并未导致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的相应增长或并未对其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无形资产与公司资本市场价值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含金量”不足。

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提了出以下建议:

1.企业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无形资产的作用,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时效性,现有无形资产很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速贬值失效,并且无形资产特别是其他无形资产具有创造超额价值的潜能。前文提到美国《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上市公司1美元固定资产创造的价值约为1美元,而1美元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为10美元左右。因此,充分发挥现有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潜能,将现有无形资产及时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的收益。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4-0076-0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指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资产评估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相辅相成:资产评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必要的推手和重要技术支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形资产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拥有的无形资产质与量的竞争[ 1 ]。知识产权在创造、保护、管理、运用、维护及实现技术自由和市场自由的过程中,都对资产评估有重要需求。尽管我国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出资作价、涉税方面已有较多资产评估实践,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在评估理论和技术应用、知识产权营销(诉讼、融资担保、资本化)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中面临产业化、商品化不足的问题(纪益成,2016)。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目标。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与推动,为无形资产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6年11月12日,第一届京津冀无形资产与科技创新智库联盟高峰论坛在天津财经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互联网+’无形资产与科技创新”,深入探讨当前无形资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与质量评价

以固定资产为代表的有形资产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作用地位上有了大幅减弱,而代表着专利、著作、品牌、声誉和文化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由于无形资产往往具有难以识别和确认的特点,使得当前企业价值难以被投资者及时发现,这从侧面导致了我国企业价值流失的问题[ 2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对于发掘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价无形资产质量、丰富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研究

以苑泽明教授为核心的天津财经大学无形资产研究团队从2010年开始进行“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评价指数”的研究工作,历经“明确基本原则、提出假定前提、奠定理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模型与算法生成、检验与指数优化”关键阶段,从无形资产价值链角度,着眼于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形成过程,通过构建无形资产指数对隐藏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人才与管理等抽象概念或过程予以科学量化,以发掘和评价无形资产这一“隐性”资源对企业价值创造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团队于2016年11月12日首次“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评价指数”,该指数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评价对象,以2011―2015年整个“十二五”为研究区间,采用0―100的百分制计数形式,从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层面,对不同行业、区域及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与差异进行动态评价。

(二)三大经济区域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现状与比较

首都经贸大学的崔也光教授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无形资产结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产出指数和创造潜力指数、1985―2014年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等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远远低于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固定资产在资产结构和公司发展中仍占较大比例,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还未引起充分重视。此外,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及无形资产质量全国领先;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和营业收入总量最高且遥遥领先,但无形资产结构不尽合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无形资产质量较高;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影响了无形资产的质量,并延伸出了以下结论:北京知识产权综合指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均排名第一,但河北发展较弱、排名较后,导致京津冀地区的综合排名在三大经济区之末位,影响了该地区无形资产的质量。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存续状态和质量评价

中南经政法大学的汪海粟教授认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有效运转非常关键,且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也与公司价值和绩效息息相关。而现有研究对无形资产内部结构关注不够,尤其是未对无形资产展开基于常规与非常规、低效与高效、存量与增量、关系类与技术类的聚类分析。因此,根据创业板企业创业期、多民营、科技型、高成长、轻资产的特点,结合创业板板块三高发行、波动剧烈、业绩变脸、套现频繁的特征,及无形资产贡献巨大、类型多样、会计约束、披露失真的特性,采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案例研究以及专题关联研究等方法,以2009―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技术相关类无形资产、市场相关类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相关费用投入、行业差异、企业绩效及市场表现等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公司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占比变化主要来源于并购行为所产生的商誉增加;技术类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占比提高并不明显;会计制度的刚性约束使得无形资产表内披露存在技术障碍,短期内难以解决,必须辅助以表外披露或专门披露。因此,应在充分挖掘表内外信息的基础上构建综合指标体系,以评价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首次披露与持续披露情况,探索披露的总体差异与行业差异[ 3 ]。

二、无形资产运营与企业融资

无形资产的运作与经营是企业资产经营的核心,其主要运作与经营的方式是企业并购。在并购实践中,管理粗放、收购战略失误等问题往往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而战略协同、文化融合、资产的有效重组等是确保并购成功的关键。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无形资产保护形势严峻,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从国内企业发展实践来看,对无形资产的运营(如无形资产的交易交割等)也打开了企业融资的新思路。

(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无形资产评估

关于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评估,天健兴业首席评估师崔劲博士指出,收益法是主流评估方法,但由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标的物较大,无形资产评估值出现不一致的可能性也较大。不同评估参与方在评估中的关注点不同:从评估师的角度来看,无形资产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的识别、测算以及参数的选择问题等是关键;而从企业角度来说,受我国资本市场及企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无形资产的识别、未来经营中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减值测试及巨额评估增值中少见无形资产价值等。

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是无形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通过对2010―2015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评估实务研究发现:在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评估方法的使用上,资产基础法即成本法的使用率下降,收益法的使用率上升;2010―2015年均未出现评估增值率超过20倍的公司,重组交易价格从2014年开始大幅增长;重组交易的年均市盈率走势与上证综指年日均指数和深综指年日均指数走势相符。由此发现目前我国并购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尚存在以下缺陷:发行股份的市场定价采用股票市场均价,而企业置入资产的定价采用基于盈利预测估值方法,导致股票市场与企业经营情况不同步,投资者理性不足,市场弱式有效,加大了企业风险。因此,建议股份发行价格以公司内在价值确定(崔劲,2016)。

(二)无形资产交易交割与企业融资

北京曼德投资公司总经理郑奇博士提出无形资产的交易交割可以通过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双向打通,盘活高科技创新资产。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与交易中心及商城购物中心合作的交易信息网络服务+创新商品交割网络服务及投融服务的综合服务集成平台模式,即通过整合创新企业(个人)、投资机构(个人)以及专业金融服务机构的资源,促进创新资产交易的活跃性,同时为客户提供创新产品、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转移、商标、特选加盟权的商品化服务,成为创新商品即服务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商品化、货币化、物化的服务集成模式,最终实现企业多渠道融资、多渠道推广产品,形成“无形资产流通、定价、融资问题的生态链条”。

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融资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一是将拥有的专利技术、软件著作、人员组织及商业秘密等多种无形资产(或与有形资产一起)进行打包封装,形成高质量的资产组合,通过无形资产投融资平台找到直接投资人获得融资;二是将无形资产捆绑而成的资产包在无形资产交易平台(即交易所)进行挂牌,通过交易所的做市商交易实现无形资产融资,同时扩大企业及其挂牌资产的影响力;三是将无形资产产品化,根据不同目标客户提供不同无形资产组合服务产品,通过线上推广、线下合作的方式,实现无形资产的可交割化;四是基于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金融众筹平台,利用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吸引投资人,实现企业融资。其中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同属无形资产交易交割体系,互相促进。一方面,无形资产交易中等价物化的无形资产促进技术的交割应用;另一方面,等价物化的无形资产交割量加大,可以抬高该无形资产需求,反向促进交易平台该无形资产交易,增加企业融资。无形资产交易交割与企业融资示意图见图1。

三、o形资产、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

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研究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及会计学各自领域内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有交叉重复,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中,自主创新是形成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前提[ 4 ]。无形资产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也成为无形资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测度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志(2015)明确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发展是强国之路的战略选择。欲从统计学的视角测度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贡献,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立体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予以衡量。因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汤湘希教授结合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将统计指标体系予以集聚,便于在实践中使用。

对于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测度,分为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单一指标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数量、研发(R&D)强度、知识产权对经济的贡献率;综合指标应构建创新指数或知识产权指数[ 1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包括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三个指标;研发强度包括全社会(地区)研发投入/全社会(地区)GDP、研发支出/销售收入;知识产权对经济的贡献率包括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对经济贡献测度两个指标;中国创新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的,由21个具体指标从四个方面(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成效)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对区域的评价同样适用;关于知识产权指数,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导向性五大原则,将知识产权指数的内核实质定义为评价一个主体的知识产权竞争力。在自主创新视角下,知识产权竞争力是知识产权创造竞争力和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集合体。因此,知识产权创造及运营能力既是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粘结剂和催化剂,又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知识产权指数统计指标体系及其测度方法,为进行知识产权统计提供了现实选择。

(二)无形资产与企业创新成果转化

企业在无形资产运用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无形资产认知度低,利用方式单一;二是企业融资难,难以实现无形资产有效转化;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产业化程度偏低。这三大问题严重削弱了“企业及科研院所驱动力”(郑奇,2016)。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其资产化和产品化促进企业技术转化。一方面,通过无形资产评估,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资产化确认,从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无形资产运营中,企业往往会根据不同目标客户提供不同无形资产组合服务产品,这一过程不仅满足了目标客户需求,同时,反向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因此,只有将自主创新战略与企业无形资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中智力资本的创新创造功能;才能使一个企业真正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形成垄断市场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一个国家从质低价廉的制造大国发展成为优质高价的创造大国(苑泽明,2012)。

四、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21世纪是无形资产面向世界的发展阶段[ 5 ],无形资产研究已由单纯的会计问题拓展到经济、法学、评估等多学科,形成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未来,无形资产学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无形资产开发运营、无形资产价值核算、评估与审计、无形资产投融资乃至知识产权贸易等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化[ 2 ]。当前学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更偏向问题导向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更加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交叉性,更加重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且在定量研究上更加注重经验数据的支持及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更加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匹配,从而更为科学性地“引进模仿创新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汤湘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会计之友,2010(6):4-13.

[2] 苑泽明,王红.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基于文献法的无形资产研究述评[J].当代会计,2014(1):8-11.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4)

传统无形资产之所以具有价值,能够成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对象,是因为它能够给产权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这种收益的取得在于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该无形资产的垄断(即排他性)使用而给产权主体带来成本降低或收入增加的好处。它的存在能使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更多或更快地得到市场的承认,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可见,传统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一种条件作用,只不过这种条件作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所发挥的条件作用有所不同而已。

人力资源的价值虽然也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源的具体运用,即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物力资源(包括传统无形资产)发挥的只是条件作用。同时,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还可以增加个别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加商标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人力资源载体——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及特征不同

虽然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是,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及载体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传统无形资产,或者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如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或者作为一种权利(如特许经营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或者作为一种关系(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企业或特定企业中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硬件才能发挥作用。简言之,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是“死的”、“物化的”,载体对无形资产效力的发挥程度不具有能动作用。

而作为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能力则不同,它们所依附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只有通过人的具体劳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作用。然而,人是有需求、有思维、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人以怎样的态度劳动将最终决定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即人力资源载体——人对人力资源效力的发挥程度具有能动作用。

三、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在收益不确定性根源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专利技术等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说,如果技术进步较快,出现更为先进的技术,则该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相对竞争力将下降,导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降低、收益下降。同时,即使技术型无形资产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期限,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实际受益期也将缩短。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技术型无形资产上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传统无形资产许经营权等权利型无形资产上的未来收益来说,会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客户关系等关系型无形资产来说,其未来收益的升降则取决于未来关系处理的好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分割,如果与客户或供应商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收益也将发生波动。由此可见,传统无形资产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市场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或利益竞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

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除了受劳动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风格、领导方式、企业文化,特别是激励机制。企业管理风格、领导方式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对劳动者的激励机制发生变化,都会对劳动者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人力资源运用过程中,劳动者或竭尽所能或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保留,这样就造成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

四、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价值变动规律不尽相同

传统无形资产的价值受技术、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会不断降低,而且企业只能被动地面对该资产价值降低的事实;权利型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的价值会随资源稀缺性的增强而不断提升;关系型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战略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价值的提升主要靠企业自身的主动维护,当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变化时,比如经营方向改变,这些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有用性程度降低,其价值会随之降低,此时需要考虑采取对外转让或许可使用的策略来减少这种损失。可见,大部分传统无形资产价值是企业无法左右的,要由市场来评价和决定。

人力资源价值也具有动态变化性,但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企业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比较大。如前所述,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受管理水平、激励机制等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企业自身可以主动改进、完善的。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有目的地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从而适当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呈一种不断提升的趋势,而且这种变化是企业主观努力的结果。当然,在生理规律的作用下,人力资源价值会呈“钟型”曲线变化,即随着人的衰老,其价值会逐渐降低。但是,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讨论,所关心的是在“钟型”曲线峰值以左的那段时期人力资源价值及其变动情况,“钟型”曲线峰值以右那段时期的变动一般是难以左右和回避的,是由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决定的。

五、结论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5)

传统无形资产之所以具有价值,能够成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对象,是因为它能够给产权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这种收益的取得在于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该无形资产的垄断(即排他性)使用而给产权主体带来成本降低或收入增加的好处。它的存在能使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更多或更快地得到市场的承认,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可见,传统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一种条件作用,只不过这种条件作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所发挥的条件作用有所不同而已。

人力资源的价值虽然也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源的具体运用,即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物力资源(包括传统无形资产)发挥的只是条件作用。同时,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还可以增加个别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加商标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人力资源载体——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及特征不同

虽然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是,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及载体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传统无形资产,或者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如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或者作为一种权利(如特许经营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或者作为一种关系(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企业或特定企业中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硬件才能发挥作用。简言之,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是“死的”、“物化的”,载体对无形资产效力的发挥程度不具有能动作用。

而作为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能力则不同,它们所依附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只有通过人的具体劳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作用。然而,人是有需求、有思维、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人以怎样的态度劳动将最终决定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即人力资源载体——人对人力资源效力的发挥程度具有能动作用。

三、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在收益不确定性根源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专利技术等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说,如果技术进步较快,出现更为先进的技术,则该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相对竞争力将下降,导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降低、收益下降。同时,即使技术型无形资产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期限,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实际受益期也将缩短。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技术型无形资产上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传统无形资产许经营权等权利型无形资产上的未来收益来说,会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客户关系等关系型无形资产来说,其未来收益的升降则取决于未来关系处理的好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分割,如果与客户或供应商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收益也将发生波动。由此可见,传统无形资产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市场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或利益竞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

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除了受劳动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风格、领导方式、企业文化,特别是激励机制。企业管理风格、领导方式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对劳动者的激励机制发生变化,都会对劳动者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人力资源运用过程中,劳动者或竭尽所能或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保留,这样就造成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四、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价值变动规律不尽相同

传统无形资产的价值受技术、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会不断降低,而且企业只能被动地面对该资产价值降低的事实;权利型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的价值会随资源稀缺性的增强而不断提升;关系型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战略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价值的提升主要靠企业自身的主动维护,当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变化时,比如经营方向改变,这些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有用性程度降低,其价值会随之降低,此时需要考虑采取对外转让或许可使用的策略来减少这种损失。可见,大部分传统无形资产价值是企业无法左右的,要由市场来评价和决定。

人力资源价值也具有动态变化性,但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企业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比较大。如前所述,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受管理水平、激励机制等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企业自身可以主动改进、完善的。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有目的地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从而适当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呈一种不断提升的趋势,而且这种变化是企业主观努力的结果。当然,在生理规律的作用下,人力资源价值会呈“钟型”曲线变化,即随着人的衰老,其价值会逐渐降低。但是,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讨论,所关心的是在“钟型”曲线峰值以左的那段时期人力资源价值及其变动情况,“钟型”曲线峰值以右那段时期的变动一般是难以左右和回避的,是由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决定的。

五、结论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6)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各项功能逐步完善,资产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行业都开始涉及到资产评估领域,并且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都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在其资本形态而言属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知识产权算是企业较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是知识型企业运营的基础。因而,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无形资产评估就是知识产权在企业应用的奠基石,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运用管理学知识,研究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界定,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通过了解无形资产评估的原则,找到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能够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的对策。

二、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

1.无形资产的界定。无形资产评估最主要的应该是确定其评估对象。基于会计概念而言,无形资产主要是不具有资产形态,但是能够为资产所有者创造经济效益和获得某些权益。但是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来看,无形资产是指某些主体所占有的,不具有资产形态,并且能够在生产经营中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对比发现,会计角度和资产评估角度的无形资产并不一致,资产评估角度的无形资产的范围更广泛。严格来讲,无形资产并不是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往往将其称为知识资本等。知识资本主要指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的获取权。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三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源:(1)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这种资产主要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所组成,主要包括商标权等知识产权;(2)以商誉、信用等为主的无形财产,主要包括商誉权。形象权等;(3)特许经营权。这是指相关部门所特别颁布的某些优惠政策和措施。

2.知识产权的界定。知识产权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主要是以知识为主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并且知识产权也是被某些主体所占有;(2)知识产权是能够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的长期非货币性资产;(3)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独占性质的无形资产。

3.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但是知识产权却不一定全部属于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只有进行成果转化后才可能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但是,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就肯定不会有无形资产;但是有了知识产权,却也不一定会有无形资产。知识产权是否能够转化为无形资产主要是以其成果是否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为标准。

知识产权转化为无形资产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应用阶段,在该阶段中,知识产权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体现出该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2)商品阶段,在此阶段中,知识产权已经转化为商品,并通过交换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3)资产阶段,在该阶段中,知识产权经过评估后确定自身的价值,完全转化为无形资产。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知识产权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评估的原则

无形资产评估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是这个弹性是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能够随意决定弹性的程度。无形资产评估除了具有弹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特征。只有正确理解无形资产评估的弹性,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的随意性。

1.无形资产评估中应正确区分各类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多种多样,包括许多的类型,因而正确区分各种类型是十分必要的。商标权和商誉是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因而两种无形资产是具有区别的。商誉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收益,而商标权则是代表企业中产品的额外收益相关。商誉与商标权的区别具有差别,商誉低的企业,商标权不一定低。但是商誉高的企业,商标权则不一定高。

2.注意不同评估方法的使用。无形资产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包括市场法、成本法等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者应该根据当前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当然,使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对同一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评估者应当对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调节,最终确定该无形资产的价值。

3.不得预先询问无形资产设定价值。企业邀请资产评估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一般都会自己对无形资产设定一个价值范围,因而在资产评估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得预先询问该无形资产的设定的价值,因为会造成对无形资产的反复评估。从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来看,无形资产评估要求评估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在得到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过程中,根据无形资产的的特点,应当选择恰当的比例,并且依据无形资产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重点从产出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7)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突显了从以有形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向以无形资产为重心的经济的转变。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无形资产估价模型和方法。目前的无形资产估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估价方法和定量估价方法两类。

一、无形资产估价方法研究介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别有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试图建立无形资产估价模型。瑞典的Konrad研究小组致力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模型的构建,该模型将提供更多的关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同时,美国的Kaplan和Norton研究小组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最终,这两种模型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尽管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有所差异,公司价值都等于公司的财务价值加上无形资产价值。Konrad研究小组认为无形资产价值等于顾客资本价值、结构资本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三者之和。而Kaplan和Norton认为无形资产价值主要考虑学习与增长、交易、顾客等各方面的未来发展状况。这两个研究小组的模型为以后的基于企业业绩的模型,如智力资本等级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的模型虽然为无形资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却未能量化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一问题困惑了学者们多年,因此产生了一些变通的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量化的方法,这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如下。

1.Arthur Anderson将估价方法划分为三类:成本法、市场价值法与经济价值法。

2.Authy与Williams将估价模型分为四种方法:直接测度智力资本方法(Direct Intellectual Capital Methods)、市场资本化方法(Market Capitalization Methods)、资产收益法(Return on Assets Methods)和计分板方法(Scorecard Methods)。

3.Bontis与Leliaert等发现许多模型其理论都采用了相似的理论和度量标准,只是使用了不同的命名习惯。

4.Marr等分析了不同的估价方法并且进行了经验研究以评价其有效性。

5.Pike与Roos评价了智力资本估价方法相对于计量理论的严谨性并提倡建立适当的计量体系。

6.Chang、Hung、Tsai提出了在不同企业可重复检验的无形资产估价的战略性框架。

但是迄今为止,前面所提到的方法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仍然致力于量化无形资产价值,通过估价模型或方法的构建,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分析。本文对现存的估价模型进行回顾并分析它们的优点、局限性及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估价方法根据其结果性质可分为两类: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二、无形资产定量估价方法

无形资产定量估计方法能够量化无形资产的价值,为企业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无形资产的量化价值信息。一般情况下,无形资产定量估计方法分为三类: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基于期权理论的方法。

(一)成本法

第一类是基于成本的方法(Cost-based method),即成本法。该方法认为开发研究无形资产的成本与其最终价值具有一定的联系,主要包括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预期成本法、节约成本法、可避免成本法等。Parr提出成本法通过重新获得相同功能无形资产所需支付的货币量来计量该资产的价值。Reilly与Schweihs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重置成本法,可避免成本法通过计算企业合并时获得的无形资产,相比重新开发该资产而可避免的成本来估计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市场法

第二类是基于市场的方法(Market-based method),即市场法。基于市场的估价方法或模型通过市场上可比资产的价格来估计无形资产价值。Stewart提出了市场―账面价值模型,通过企业的市场与账面价值比率来估计无形资产价值,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市场―账面价值比率使用了基于历史成本的账面价值,受到许多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其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可能由于会计政策,如税收、折旧等被夸大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价值。最后,市场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归因于无形资产,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收益法

第三类是基于收益的方法(Income-based method),即收益法。该类方法通过计算无形资产在预计经济寿命期间内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无形资产的价值,其中通常使用的是折现现金流量法。使用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折现率的确定,影响折现率的因素有很多,如通货膨胀、流动性及风险溢价等。使用收益法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怎样恰当地将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企业其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分离。Mark与Richard提出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取决于其成本。

(四)期权法

第四类是基于期权理论的方法(Option-based method),即期权估价法。该类方法运用期权定价理论来估计无形资产价值。期权定价方法起初是作为财务期权的定价方法而产生的,主要有四种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决策树分析法、实物期权法、二叉树模型或Black与Scholes模型,以及Monte Carlo模型。

以上定量分析方法中,成本法主要考虑无形资产的历史状况及信息,而收益法着眼于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市场法则通过与市场上类似资产及交易的比较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考虑了无形资产的当前状况。期权法在运用上比以上三种较为复杂,模型参数的变化有高度敏感性。

三、无形资产定性估价方法

定量估价方法作为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市场法需要可提供的市场交易信息,正如Reilly与Schweihs所言,成本法也并不能准确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而收益法以预期潜在收益为基础,对于风险因子的选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此情况下,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无形资产的定性方法。

(一)Konrad 理论

1.无形资产余额表(the Invisible Balance Sheet)

Konrad研究组在“无形资产余额表”中识别了测度无形资产业绩的40个关键指标。他们发现知识资本可以分成两类:个人资本和组织资本。根据Konrad小组的研究,个人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个人资本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人及社会能力的完善而增加。组织资本由企业的工作流程或制度组成,包括工作手册、计算机程序、管理制度与流程等,它代表了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无形资产监视器(the Intangible Asset Monitor)

无形资产监视器(IAM)的假设前提是企业总市场价值由权益价值与无形资产价值构成。Sveiby认为企业的价值大部分存在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中并将无形资产划分为三类:外部结构资产、内部结构资产及能力资产。外部结构资产主要由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关系资产构成。内部结构资产由企业的基础结构投资、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及企业的核心价值构成。能力资产由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组合构成,该资产大于单个员工为企业贡献的知识和技能之和。以这三种无形资产为基础,Sveiby提出企业通过四种途径创造价值:增长、创新、稳定和效率。

(二)Skandia 导航器(Skandia Navigator)

Skandia 导航器将无形资产计量方法相结合,测量企业的业绩及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对企业进行财务、顾客、人力资源、流程、创新与开发等五方面的考察,导航器能够识别出企业的隐性资产。

也有学者对导航器模型的估价提出质疑,Andriessen不赞同导航器模型广泛的指标目录, Strassmann认为在股票业绩所表示的市场价值与导航器度量标准体系之间几乎不存在关联性,这表明导航器模型对于投资者可能不具有有用性。

(三)平衡计分板模型(Balanced Scorecard,BSC)

Kaplan与Norton提出了平衡计分板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变、达到长期目标、获取战略反馈等。该模型源于企业战略与长期规划,着重反映企业核心问题。Kaplan和Norton所提出的平衡计分板由四个部分组成:阐明并解释企业的长期规划和战略;联结战略目标;阐明企业的措施、计划及设置短期目标;协调战略积极性并加强战略反馈和学习。

平衡计分板模型由于其将度量标准体系与战略目标相联系,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扬,但也同时受到一些批评。Bontis等同意系统的度量标准体系的观点,但认为平衡计分板模型过于死板。此外,他们认为标准度量体系不能用于公司之间的相互比较。Roos等赞同Bontis关于投资者有效使用平衡计分板的外部比较和评论、企业应该披露更多信息的观点。Andriessen认为平衡计分板不能度量资产的量化价值,相反该模型能够度量具体战略的改进情况。

(四)等级/计分模型(Rating/scoring method)

Hagelin与 Razgaitis提出了等级计分模型。该方法主要基于多参数计分和评级,以此作为依据得出无形资产的数字评分。该模型主要用于评价企业技术、专利或专利组合,为专利评估及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有用框架。

(五)其他定性方法及模型

除了以上定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评价商标等具体无形资产的定性估价方法。

Aaker于1996年提出商标权十要素法(Brand Equity Ten),将商标的十种关键特征要素分成五类,通过对商标业绩及影响力的分析来评价商标权益。Lev提出了价值链计分板模型,是一个非财务因素的矩阵模型,这些非财务因素可分为三类:发现和学习、执行、商业化。Costa与Evangelista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商标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Bernd Fabry从货币价值、技术价值及法律价值三个角度提出了知识产权的三维估价。

四、国外无形资产估价方法研究述评

无形资产估价模型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无形资产估价方法,其中包括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定量评价方法能够得出无形资产价值的具体数值或者数值区间,更适合于会计目的的价值评价,而定性方法由于不能提供无形资产的数量价值,较适合于企业管理目的的价值评价。

定量方法在运用时需要收集的信息各有不同,因此运用它们来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价各有利弊。同时,这些方法由于运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在使用它们评价自己的无形资产时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与操作难度。

利用定性方法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虽然该类方法虽然不提供企业无形资产具体的数量价值,但是能多方面说明企业的无形资产情况,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与经营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无形资产信息。

参考文献:

[1]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M].王志台,唐春霞,杨明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Andriessen,Daniel.IC 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Classifying the State of the Art[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4(02).

[3]Berkman,Mark.Valu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ts for Licensing Transactions[J].Licensing Journal, 2002(04).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8)

一、引言:资本在全球的第三次扩张激发了无形资产的活力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资本又一次走出国门,实现全球的第三次扩张①。与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19世纪末以电力的发明和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为标志的两次资本扩张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以电子计算机、激光、生物技术等先进科技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它的第三次扩张。这一次的资本扩张不是用坚船利炮和武力打开世界市场的大门,而是充分依靠知识资产、知识产权、市场资产、人力资源和组织资产等无形资本实现扩张,无形资产紧密配合有形资本进入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进行价值创造,其扩张的速度和所产生的效果已经超过了前两次资本扩张。如微软、可口可乐等就是典型的例证。但问题是,什么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与相关资产的边界如何界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本身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外延又有哪些延伸?无形资产到底是如何为企业价值进行贡献等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无形资产的边界予以限定,并对相关概念的关系予以厘清。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由于其质的规定性,都有相应的内涵和外延,以保持该事物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如果某事物的外延过小,无疑不利于对该事物的全面认识和把握;相反,如果事物的外延过大甚至无限大,势必侵犯其他相关领域,甚至异化为另一事物。目前,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既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又存在限定范围过窄的问题。因此,科学而合理地界定无形资产的边界,维护无形资产的严谨性与严肃性,对无形资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法学、经济学、会计学对无形资产内涵的初步界定

无形资产作为财产的一种类型,最早源自法学对财产的研究②。奴隶社会的罗马法把财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在罗马法的条文中,尚无“无形财产”的明确规定,但是从公元二世纪罗马法学家盖尤斯(Gaius)所著的《盖尤斯法学原理》(Institutes of Gaius)一书中,已经出现“无形财产”的雏形。该书第一次把民法分为“人法”、“财产法”、“债法”三个部分,在财产法中,则明确地把财产分为“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两部分。在无形产权的取得方式上,盖尤斯认为,无形产权的取得方式与有形的不动产及动产都不同,既不能凭借时效取得,也不能通过传统的买卖方式取得③。1890年,美国法院通过审理明尼苏达铁路委员会减低铁路运费一案时,宣布这是一种“财产剥夺”行为,虽然所剥夺的不是有形体的财产,但它是无形的财产――规定价格的权利。通过这次宣判,美国最高法院赋予“财产”这一概念以新的涵义,即在原先那些“有形”财产的意义上,增加了“无形”财产的意义。于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无形资产”概念被司法实践所承认,以后在一系列其它经济纠纷案中进一步得到强化。

经济学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更多侧重把无形资产作为一类生产要素来解释经济增长,而并不关心无形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尽管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名著《国富论》中阐述了把国民所有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思想,马歇尔(Marshall)和费雪(Fisher)进一步把知识也纳入资产的范畴,即无形资产,但无形资产真正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则是随着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而被明确。所以,经济学家把无形资产纳入生产函数,来解释经济增长现象。当今社会财富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受无形资产的驱动,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葛家澍,杜兴强,2004)④。

无形资产概念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的运用,受到会计和资产评估活动的推动。作为反映和计量微观经济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成果的工具,会计不仅关注无形资产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功能发挥和价值贡献,而且关注无形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关于无形资产概念的定义,早期主要借助于列举无形资产的内容。如美国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1927年就提出:无形资产的涵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及其他类似的资产。然而,列举无形资产的各项内容的这种定义方法既没有说明无形资产的特征,也没有表述无形资产的本质,就连哈特菲尔德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我国旅美学者杨汝梅(众先)先生在其1926年出版的专著《无形资产论》(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es)中,把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企业所具有额外收益能力之表示,无形资产的价值,依据企业盈利之剩余,将其超过之数,依照相当利率,化为资产的价值是也。⑤这一定义揭示了无形资产能为其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本质特征。以后的定义大多以此为基础,对无形资产的内涵和范围进行拓展。

三、经济发展与无形资产边界的动态演变

前已述及,对无形资产的边界限定,法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相邻学科对此有不同的界定,但都是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展开的。前者通过关注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有形资产,后者则列举实际运用中无形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虽然无形资产这一术语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科和学者出于不同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目的,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经济学提供了关于资产的广义解释,强调资产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表现为一定时点的财富存量,由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和权利构成,并着眼于资产的内在经济价值,强调其能为主体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迈克尔・波特将无形资产称为“高等生产要素”和“特殊生产要素”,认为相比属于“通常生产要素”和“一般生产要素”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更具决定意义。有形资产如何利用以及利用的成效,取决于企业无形资产积累和开发利用的状况,受到无形资产的制约⑥。Romer(1986),Lucas(1988)等人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与实物资产边际报酬递减特征不同,技术、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外部性往往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巴鲁・列弗在所著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一书中指出,将成本效益原理用于无形资产的分析就是无形资产的经济学涵义,无形资产和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一样都是遵循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均衡经济学规律,并把无形资产分为发明创造(创新活动)型无形资产、组织资本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⑦。

尽管会计学的理论大多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但与经济学从生产要素观点理解无形资产不同,会计学领域更多的是从资产的定义出发来理解无形资产内涵。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将“资产”定义为:由企业或个人拥有并具有价值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资产之所以对拥有它的主体有用,或是因为它是未来事业的源泉,或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取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类型,也同样具有效用性、稀缺性和未来收益性特征。受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功能影响,会计学关于无形资产的理解和认识,更强调其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美国著名会计学专家西德尼・戴维森(1983)在其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中认为:无形资产没有公认的定义,因而常常用实例来解释,无形资产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专营权以及其它类似的财产。⑧A.Nikolai和D.Bazley(1991)在其《中级会计学》中指出:有形资产是以可以看到和触摸的物质实体为特征的。然而,无形资产是不具物质实体却一般从法定或合同权利中形成的资产。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为使用而拥有而不是为投资而拥有,它们都有大于一年的寿命,它们都依据其可以为拥有者带来的收益而确定其价值,它们都将在其收益获得期内被消耗掉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出租或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无形资产应满足可辨认性、对资源的控制性和未来经济利益性。其中,强调可辨认性旨在区别于商誉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无形资产指没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是由其占有权及其他未来利益所决定的;但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等)不认为是无形资产。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FASB的前身)将无形资产归类为一项特定资产,并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可确指(Identifiable)无形资产和不可确指(Unidentifiable)无形资产两类。凡是具有专门名称,可单独取得、转让或出售的无形资产,称为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那些不可辨认、不可单独取得,离开企业整体就不复存在的无形资产,称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如商誉。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商誉和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无实物形态、性质上属于非货币性的固定资产。我国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0)进一步把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等⑾。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则把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因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规范。⑿

再从相邻的资产评估学来看,资产评估侧重于强调无形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并不注重其取得成本是否可确指。《国际评估准则评估指南―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是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该评估准则还根据无形资产产生的来源,把无形资产分为权利类(Rights)、关系(Relationships)类、组合类无形资产(Grouped Intangibles)、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等四大类无形资产。权利类无形资产是由书面或非书面契约的条款产生的,对于契约方具有经济利益,如供货合同、销售合同以及其它的特许授权;关系类无形资产通常是非契约性的,能短期存在但对于关系方具有巨大的价值,如员工的组合、与顾客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分销商的关系等;组合类无形资产是指从无形资产总体价值中减去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后所剩余的部分。与组合类无形资产相关的有顾客光顾率、超额收入和剩余价值等,组合类无形资产通常被称为商誉;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通常受法律保护,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如品牌名称和商号、著作权,专利权,商标,商业秘密或非专利技术等。

我国财政部2001年7月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与会计准则基本一致,认为,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可分为可确指无形资产和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前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后者是指商誉。但这一定义仅给出了无形资产所包含的范围的一般框架,而对非专利技术、特许权所包含的具体存在形式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也略有差别。比如:会计学主要是以企业主体为调整对象,强调无形资产的持有主体为企业,而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的主体既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因此特别强调特定主体所控制。

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对无形资产的经济含义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不仅凸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而且不断产生新型的无形资产,例如现代企业竞合关系、虚拟经营及网络化发展,使得客户关系、供销网络等成为获得超额盈利能力的重要要素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无形资产关注和研究的深入,社会法律规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过去无法满足无形资产定义要求的无形资源能够被特定经济主体固化和控制,过去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被独立确认并计量。例如,《专利法》、《商标法》的颁布,使得专利、商标从商誉中分离出来,权利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计算机、通信系统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网络系统具有了独立确指的条件。

四、无形资产的边界拓展及具体存在形式的界定

无形资产范围的动态演变分析表明,人们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理解已达成共识,但无形资产所包含的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则更具动态性。对无形资产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的界定,大多采用分类列举方式。虽然列举方式无法穷尽无形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但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无形资产范围的动态扩展及其变化趋势,并对传统会计关于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的完善起到促进和修正作用。王广庆(2004)指出,目前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应当拓展无形资产内容⒁。马德林、朱元午(2005)对近两年我国无形资产研究做了总结评述后指出,目前国内对传统无形资产会计研究基本的结论之一就是无形资产范围应当扩大⒂。

唐雪松(1999)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计量范围和计量基础两方面。一方面,知识经济导致无形资产种类和数量急剧扩大,使得目前的无形资产计量范围受到冲击。具体来说,无形资产的范围将扩充到知识资本的范畴,包括市场资产如企业品牌、长期客户关系等,知识产权如专利权,人力资产如员工业务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资产如企业文化、融资关系等⒃。另一方面,是无形资产计量基础的选择。为此,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经济学家看重内在经济价值,强调资产为企业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偏于资产计量的产出价值基础。而会计学家则更偏重于资产的实际计量价值,认为形成无形资产的交易或事项所依据的金额是无形资产计量的基础,偏于投入价值基础。

吉全贵(2001)将无形资产按性质分为五类⒄:一是智力成果及应用类无形资产。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管理诀窍、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等。该类无形资产的共同特征都是开发智力获得的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经营等经济实践。二是特种权利类无形资产。特种权利,是指政府或某种人(如组织、企业、企业集团等)特别授予享受这些特权利益主体的各种特种权利和优惠条件。如税收减免优惠、土地使用优惠、外汇管制放松以及其他各种优惠政策、便利条件、特许经营权等。三是组织关系类无形资产。主要是指各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组织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其他国家、地区、往来经济单位所形成的良好经济关系网络。该种经济关系网络多是由于长期合作而形成的工作默契关系,也有的是通过合约加以规定的。属于此类的无形资产主要有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决策专家网、采购网络、销售网络及其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之间的稳定而协调的经济关系,企业内部稳定与和谐的组织和人事关系。四是信誉类无形资产。是指特定经济利益主体在组织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和优异成绩而赢得社会、同行、客户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如驰名商标、获得的各种奖牌、荣誉证书,长期形成的一定的知名度。应该指出的是,商誉不是一种单纯性质的无形资产,不能简单地将其包括在信誉类,它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代表。五是其他类无形资产。指以上四类无法包括但又具备无形资产特征的其他各种经济资源。

汤湘希(1997,2004)认为,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此种定义强调特殊经济资源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例如税收减免优惠、土地使用优惠以及其他各种优惠政策、便利条件⒅,并进一步引入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理论把无形资产分为经典无形资产、边缘无形资产、组合无形资产、合力无形资产等四类⒆。经典无形资产,即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包括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这类无形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知识产权,而且其使用价值可以由多个主体使用和重复使用;边缘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这类无形资产的表现形态更类似于固定资产,其使用价值只能是单一主体使用,或使用价值具有独占性;组合无形资产,其表现形态为商誉,按照目前一般公认的会计理论,商誉是超额利润的价值表示,不能离开某一特定主体而存在;合力无形资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其表现形态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它与商誉的共同点都是不能离开某一特定主体而存在。

喻晓宏等(2005)把无形资产划分为市场类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组织管理类无形资产等三类⒇。市场类无形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常性合同等);有助于生产、销售的资格认证(如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信用等级评定等类似项目)。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组织管理类无形资产,指企业管理层在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而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

孙艳霞(2006)将无形资产划分为人力型无形资产、智力型无形资产、市场及顾客型无形资产、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等四类(21)。人力型无形资产,指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素质提高的无形资产。如员工教育状况、业务技能、创新精神、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智力型无形资产,指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形成成果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权、电脑软件等。市场及顾客型无形资产,指企业与市场、顾客之间形成的无形资产。如市场营销网络、顾客忠诚度等。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指企业在组织、管理、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将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超额增收。如企业管理方法、资本运营能力。

我国台湾学者大多将无形资产等同于智慧资本,认为智慧资本是一种隐藏在企业内部、无形但却能创造价值与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等四类(22)。

上述研究表明,无形资产的边界在逐步拓展。其具体存在形式与范围,除了专利权、著作权(版权)、非专利技术(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特许权(专营权)等这些国际公认的经典无形资产外,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发展而出现一些新兴的无形资产。尽管从会计确认与计量角度而言,囿于传统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许多在经济学上已经确认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学中则因无法计量和记录而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诸如良好的企业形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公共关系网络、企业的营销网络等等,但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开发出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式,如斯堪的那维亚智力资本模型,智力资本计分板、平衡计分卡等,这些模式用以反映和揭示新型的、日益重要的无形资产类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上的这一难题。

总的看来,从会计学的角度而言,扩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已是大势所趋,在现有的会计理论框架下,除经典无形资产外,人力资产(或人力资本)、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顾客资产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同时,使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相邻学科对无形资产质的规定性具有相同的边界限定。

五、对无形资产具体存在形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基于前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欧盟2003年的关于无形资产计量和报告实践的研究报告中关于无形资产存在形式的调查问卷为指导,设计了相关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约为67%,其中有效问卷195份。调查对象既有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又有会计和评估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其工作与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实践高度相关。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效问卷的具体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23)。

我们根据无形资产的广义定义,列举了一些我国当前会计准则未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被调查对象认为诸如品牌、各种资质、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应被纳入无形资产范畴,其认同度和相应的比例如表2所示。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者中有84.08%的人认为无形资产中应包括广告、品牌、顾客名册、分销渠道等营销类无形资产,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资质类和客户类无形资产,占到了72.64%;再次为客户类无形资产,占到了64.68%;第四为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占到了54.23%;第五为组织资本类无形资产,占到了52.74%;最后是生产运作类无形资产,占到了45.77%。

上述结果反映,实践中对营销类无形资产的认识比较一致,且该类无形资产在我国企业受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尽管当前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各种生产资质、认证、许可证等不作为无形资产给予确认,但调查中该类无形资产的认可率比较高。

对人力资本类、生产运作类和组织资本类的无形资产应纳入无形资产,其认同度还较低(不足60%),说明我国企业当前在人力资本和生产运作控制体系方面的重视不够。在国外有关无形资产的研究文献中,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已成为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分析,这类无形资产被选择的比例并不很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无形资产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或者难以被企业所控制。比如集合劳动力,非竞争协议等,在我国商业实践中尽管已出现相关的诉讼案例,却仍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从实地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无形资产边界的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客观上也要求会计上扩大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六、与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智力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与无形资产具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些资产或资本越来越成为企业营运的生产要素或价值贡献的主体,它们与无形资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经济学和会计学的角度而言,资产(Assets)与资本(Capital)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就一般的表述而言,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产是能够为主体带来收益的资源。但多数学者在研究无形资产、智力资本、人力资产等相关范畴时,未将“资产”、“资本”与“资源”等概念严格区分,而是经常混用,有的称知识资本或知识资产、智力资本或智力资产、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等。从其本质来看,无论采用何种称谓,所使用的都是资产的“收益”属性概念。本文在此也不过多地区分“资产”或“资本”,也是强调其“收益”的性质。

(一)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

智力资本理论来源于知识管理,故不少学者将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等同于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智力资本的概念由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69年首次提出,经过日本学者弘之伊丹(1980年)、美国学者戴维・提斯(1986年)、美国学者斯图尔特(1994年)、沙利文(1998年)等的系统研究后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独特的资产,没有其他的公司具备和它完全一样的技能、能力、知识、创新成果、知识体系、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斯图尔特将知识资本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简称H-S-C结构。沙利文将智力资本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本、客户资本、股东资本、文化资本、关系资本、组织资本、结构资本、流程资本和经济资本(沙利文,2002)。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把智力资产分为隐性智力资产和显性智力资产两大类。显性的智力资产,还可大致地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个体化的由人才的超常才智物化在某种物质性载体如书稿、光盘、实物中的显性智力资产,如版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另一类是组织化的由较长期的集体经营而形成的独特优势。包括市场资产、基础性结构资产和企业文化。虽然不同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具体构成要素上划分有所差异,但对其本质的认识基本一致。

(二)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

关于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与他同时代的雅各布・明瑟尔、加里・贝克尔、爱德华・丹尼森、F・H・哈比森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舒尔茨(Schultz,1975)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的身上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其范围包括天生具有的才能和后天获得的能力,还包括运用和继续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时间和身体状况,它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从企业的角度看,人力资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生产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简而言之,人力资本是指企业的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知识与健康水平,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代表企业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这种能力以潜含的、未编码的形式附着于员工个人,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员工个人对其自身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当人力资本经过编码化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即正式注册的企业技术、专利、品牌和商标等时,员工个人便失去了对其原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韩经纶,2002)。一般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当然也有学者如谭劲松(2001)等认为,智力资本其实是人力资本的核心,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和具备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家身上所体现的资本,它并不等于人力资本。这里,智力资本体现的是狭义的概念。

(三)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

相对而言,作为法律概念的知识产权得到的共识则较多。知识产权源于18世纪的法国,1791年法国第一部专利法起草人德布孚拉首先使用“工业产权”一词来概括精神财产专有权,后来比利时法学界把一切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刘春田在其著作《知识产权》中认为,知识产权是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或工商业标记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统称。现有的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能囊括无形资产的全部,两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简而言之,上述相关资产的关系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汤湘希(2004)认为,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源是对无形资产的发展和继承。它们的内容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交叉。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具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长期使用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交叉之处在于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无实质性差异,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

二是相关概念具有等效的关系。于玉林(2005)认为,在学术界,无形资产、智力资产、知识资产、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等几个概念,是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内容进行研究而经常出现的,在会计学的研究中,一般较多地使用无形资产或无形资本的概念,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较多地使用知识资本或知识资产的概念,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一般较多地使用智力资产和智力资本的概念。它们是同义词,这些概念所指的本质涵义都是相同的。

三是知识资产是无形资产的延伸关系。黄申(2006)以法学的视角,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无形资产与知识资产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用知识资产代替无形资产这一概念更能体现无形资产的本质。

可以说,无形资产涵盖了智力资本,而广义的智力资本又涵盖了人力资本,狭义上智力资本又只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包容性特征。

当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资本密集型(以物质资本为主体)向劳动密集型(以人力资本为主体)发展,进一步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以智力资本为主体)。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智力资本,都是从本质上表达无形资产的内涵,它们都是企业形成无形资产的源泉。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本或者智力资本的投入,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无形资产,提高自身竞争力。

七、基本研究结论

无形资产,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而得名,但并非所有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可界定为无形资产。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明确的结论:

(一)无形资产从其历史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可以分为经典无形资产、边缘无形资产、组合无形资产和合力无形资产等四类

其中,经典无形资产,即现行会计体系中已经确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边缘无形资产,是指具有无形资产的某些特性,但不具有无形资产的典型特征的资产,且多来源于国家的特殊政策或行政许可。包括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如专营权、各种政府授予的资质、采矿权、取水权等)、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等。组合无形资产,即商誉。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不再涵盖商誉,但并不否认商誉的无形资产性质。合力无形资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它是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经协同作用而产生的合力。包括前已述及的人力资产、市场资产、组织资产等多种资源。在会计处理时,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其价值予以量化和与其他资产的贡献予以分割(24)。

(二)无形资产的边界必须进行合理的限定

既不能囿于现行会计准则偏窄的限定,也不能任其“泛化”。在现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将人力资产、智力资产、市场资产、组织资产进行会计确认既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在会计上也具有可行性。与此同时,经济学、管理学和资产评估学等相邻学科对无形资产的边界应适当统一,即无形资产内涵应具有同一性。从涵盖的关系上可界定为:无形资产>智力资产(知识资产、智慧之本)>知识产权>人力资产(源)>市场资产>组织资产。即是说,无形资产中最核心的是智力资产(知识资产,或称智慧之本),知识资产中受法律保护的部分形成知识产权,未形成知识产权的部分则衍生为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资产等。

(三)应改进现行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方式和内容

之所以法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对无形资产这一相同的命题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是因为受制于现行财务会计体系的约束。尤其是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是仅从会计角度而言的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存量信息,其信息含量和传递的信号并不完全具有相关性。为此,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彩色”(25)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即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含量应包括如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核心层。在会计报表列报时充分披露符合所有确认标准的无形资产信息。

第二层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目前可靠性尚嫌不足,但符合部分会计确认标准的无形资产信息。如人力资产、市场资产、组织资产等。

第三层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那些目前尚不完全符合资产的可定义性而具备其它信息特征的无形资产信息。比如,重要的研究开发活动及其投入概况等。

第四层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所有无法进入以上三个层次的其它相关无形资产项目。由于只要求具备相关性,所以其披露方法可以灵活,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该部分资产的状态。

总之,无形资产的边界限定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是无形资产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上述的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一些看法,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吉祥.无形资产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7.

[2] 范莉莉,刘兆明.无形资产定义与界定问题的研究.铁道学报,1999.8.

[3] 韩经纶.增值知识资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4] 黄申.论无形资产本质―以知识产权为基础.财经论丛,2006.5.

[5] 秦江萍,段兴民.试论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财会通讯,2003.5.

[6] 任玉珑,等.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学报,1999.1.

[7] 汤湘希.无形资产价值确认与估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8] 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 汤湘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误区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财会通讯,2004.7.

[10] 汪海粟,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无形资产减值测度研究.综合报告,2007.12.

[11] 汪海粟,等.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2] 王维平,刘旭.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管理世界,2005.11.

[13] 王维平,史悦.试论对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的四重分类.财会研究,2007.12.

[14] 于玉林.无形资产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 余绪缨.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学家,2004.4.

[16] 朱学义,黄元元.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会计研究,2004.8.

[17] Leandro Canibano,Manuel Garcia-Ayuso and Paloma Sanchez. Accounting For Intangibles: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Vol. 19. 2000.

[18] Kaufmann,L.and Schneider,Y. Intangibles:A Synthesis Of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Vol. 5 No. 3. 2004.

注:

① 马传兵:经济全球化与无形资本的扩张,《理论前沿》2003年第2期。

② 参见王海粟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无形资产减值测度研究”研究报告,2006。

③ B.尼古拉斯(Nieholas)著:《罗马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Law),1967年牛津英文版,第105-123页,转引自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论》,第40-第41页,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④ 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综述与探讨(上),《财会通讯》,2004(9):10-12。

⑤ 杨汝梅著,施仁夫译:《无形资产论》,立信出版社(1926年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杨汝梅先生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将商誉等同于无形资产,并未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定义。

⑥ 转引自施本植:无形资产:不可等闲视之,《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⑦ 巴鲁・列弗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⑧ Sidney Davidson:Handbook of Accounting,Third Editi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

⑨ A.Nikolai and D.Bazley:Intermediate Accounting,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Boston,1991。

⑩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1998年10月1日。

⑾ 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是我国相关会计规范的一种显著特征,能否将土地使用权界定为无形资产,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土地使用权并不具有一般无形资产的主要特征,我们将其界定为“边缘无形资产”。参见汪海粟、王同律、汤湘希:《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等有关著述。

⑿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⒀ 随着人们对无形资产认识的加深,“关系、人力、制度以及“综合协同力”作为新时代的无形资产要素,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能量源。参见:谢志华、郑职权:无形资产价值:创造与实现,载《会计之友》,2006年第20期。

⒁ 王广庆:对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的一些思考,《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⒂ 马德林、朱元午: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会计研究》,2005年4期。

⒃ 唐雪松: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⒄ 吉全贵:论无形资产范畴,《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1期。

⒅ 汤湘希: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第1期。

⒆ 汤湘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误区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财会通讯》,2004年第7期。

⒇ 晓宏等:对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性质与内容的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第5期,第84页。

(21) 孙艳霞: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及其计量,《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第2期。

(22) 参见政治大学郑丁旺教授“台湾智慧资本的发展概况”,2007海峡两岸现代会计论坛演讲稿以及施志成:“智慧资本、智慧资本附加值与企业绩效之整合分析――以台湾资讯电子业为例”《2006 TOYOTA管理论文奖得奖论文集》(2006)。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9)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意义

11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趋势

当前为了符合全球化变革乃至体现知识经济的状况,我国企业管理需面对全面变革。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依靠的资源及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是从有形向无形的转变,也就是由土地、厂房、设备、机器、存货等实物型资产变成实物型资产再加现金、信贷、投资、应收款等财务型资产,从而令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均十分重要[1]。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利润的来源更多需要通过其具有的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

我国企业的管理改革具有以下趋向。

(1)从有形资产管理转变为无形资产管理

有形资产管理指的是传统工业社会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在当前时期,社会具备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乃至客户资本等构成知识资本会变成企业最主要的资本方式。尤为在我国入世并实现经济全球化依赖,企业具备的内部无形资产,比如专利、商标、品牌形象、著作权等,乃至价值链客户、战略联盟、销售途径、合作商、供应商等,已经变成企业获得利润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所在[2]。企业管理由此通过传统有形资产管理转变为无形资产管理。

(2)从资本化管理向知识化管理转变

知识化管理和资本化管理的差别在于,注重知识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尤其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已经变成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变成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利润及优势的主要方法。企业管理形式则通过资本经营逐步朝着创造、运用、转让知识乃至智力成果的知识经营转变,智力资源会取缔资本资源而变成企业最主要的财富,企业在追寻资本资源最大效益中逐步转变成追寻智力资源的最大化。

(3)从传统型管理转向创新型管理

传统型管理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状态下,企业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乃至管理创新均变成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为符合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变,扩大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持续战略的创新,把创新融入到所有管理当中。

(4)从刚性管理迈向柔性管理

以刚性管理为根本,加大柔性管理,成为了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其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依照企业相同的价值观及文化、精神采取人格化的管理。这一管理形式的变革实则为刚柔并济的综合管理形式。

1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通过我国企业管理变革趋向能够发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管理实则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向与内容,由于其具备无形资产管理、知识化管理、创新型管理以及柔性管理的特征。

知识产权身为企业的主要无形资产,无法脱离企业有效研发、保障、运营及运用,则需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成为了企业执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根本性工作,也成为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的有效保障。尤其对于全新的竞争氛围中,其已经变成我国企业融入国际竞争战略的选择。把知识产权归入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当中,身为依法治理企业的主要内容,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地位,也成为企业必须注重的主要问题。

恰恰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成功企业才将精力融入其中,把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与制度完善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待。

尤其在全新的国际竞争驱使下,创建知识产权管理为根基的企业竞争管理体系,成为了我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所需。这是由于在新型国际竞争当中,企业获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技术成为获取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制度成为目前企业经营的主要法律保障,这也成为了企业技术特点与产品特点转变成市场优势的法律机制。企业有效管理、保护、运营知识产权,则可以在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真正打开自己的市场与技术的范畴,获取市场与竞争的主动权[3]。创建完善与当前企业制度相符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成为了国内外趋势的必然所需,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更加成为获取最佳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

21企业专利的数量及质量需要提升

就创新型企业来讲,对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了通过知识产权的高利用率而获得利润。可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拥有较少的专利,而且获得授权的专利内发明专利占据的比例更少。在创新企业当中,只有发明专利才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回报。有些跨国企业,通过自己的专利,不仅较快占据了国际市场,并且还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形成了阻碍。

22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当前在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当中,尚属于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具有内部不足,特别其属于集权式结构的代表,可是一个高效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需要通过众多具备不同知识乃至技术背景的员工构成,才可以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执行。

23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会对一个企业眼前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众多企业并未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在知识产权研发、知识产权运营乃至维护等方面均具有不足,尤其欠缺对发明人创新意识的激励制度。

24未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

依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文献内包括了全球95%的研发成果,假如可以良好运用专利,不但能够节省60%的研发时间,还能够降低40%的研发费用。可是我国的企业并未对此给予充分利用,有些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课题以前,并未预先掌握这些信息,从而不断研究,耗费众多人力、物力与财力[4]。

25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结合度较低

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均将知识产权管理上升为企业的战略层面,创建了符合企业所需的知识产权战略。可是依照当前状况而言,大部分企业均独自处于知识产权战略当中,局限性处理一些或许会发生的侵权问题,出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而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可是具体如何才可以把知识产权战略较好地运用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动当中,通过战略层面系统看待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融合,来提高总体创新系统的动力,大部分企业均未从整体层面进行考量。

3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改善

31创建知识产权的保障意识

在企业当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关键,所以,企业必须具备知识产权的保障意识。这是由于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身为市场的主体而存在。在市场的贸易中,如企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或知识产权壁垒等问题,国家则需有义务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主张权利。可是企业身为市场的主体,国家却只能对企业维护利益起到协助的作用,而合法权益最终还需自身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保护。所以,企业建立较强的知识产权保障意识对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十分重要。源于此,企业一方则需提高知识产权的注册意识。比如我国近些年来,由于商标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乃至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均需加强和完善,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需要提升。可是众多企业在产权保障意识方面尤显不足,尤其对于专利权注册方面,担心通过注册后,专利技术则会被他人所用。可是这也令企业知识产权时常被侵犯。这一状态下,我国企业则需提高知识产权的注册意识,以此令企业的商标受到保护。并且,企业还需提高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在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必须不惜代价追究到底。这是由于侵权而遭受的损失必定不会比追究责任所承受的成本高,假如未对侵权行为进行追究,则会再次出现这一问题,从而令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32创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假如想要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则需创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把科学技术当作企业的主要竞争力。首先,对于发达国家中以技术准则和技术专利构成的技术壁垒,企业需要积极融入或自行组织标准联盟,改变贸易壁垒,以便获取在国际市场中的主要地位。其次,企业需把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作企业发展战略归入企业规划当中,提高对企业所具备的专利、商标的注册保障工作以及侵权追究的工作,并且把知识产权的工作提升到企业经营乃至管理的主要方面,完善知识产权的构成、管理、申请、使用和维权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管理归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

33创建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10)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从事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为主要业务的中小经济实体。截至2005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创造了40%的GDP贡献率和65%以上的专利。它是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却容易受诸多因素制约,最为突出的是融资问题。绝大多数科技型企业筹资渠道十分狭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发起人的个人资本、民间资本的支持及企业的自身积累,其他的筹资方式非常有限。

一、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含义及意义

(一)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含义

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依法拥有和控制的无形资产移交债权人作为贷款的担保,以督促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保障债权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担保贷款。当债务人不能履行该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该质押无形资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无形资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意义

1.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银行贷款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情况、综合信用、风险等级等指标有较高要求,且更倾向于选择有形资产作为质押物资提供贷款服务。但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高,无形资产比重大,缺乏银行较重视的有形质押物资,无法获得传统贷款。

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可谓是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一般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发展科技产业为目标的企业,因此他们普遍具有高技术、高学历人才、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性、中小规模等特点。发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性,企业可以合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资源,为企业营造发展契机、创造超额利润。

2.为银企合作提供新思路

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速明显快于贷款增速,存贷差日渐扩大。2005年底,各项存贷款余额差额高达9.22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银行都想把贷款放给经营好、还款能力强的大企业,但它们大多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对贷款的需求不大。而对渴望获得贷款的中小型企业,银行又有顾虑,于是银行被迫陷入“贷款难”的窘地。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贷款标准,为银企合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有效解决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3.提高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开发和利用

拥有无形资产是增强企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优质品牌、优秀专利,就表明其有较高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也就意味着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它必定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寻求发展,获得盈利。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有利于促进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提升对无形资产的利用空间。企业应利用无形资产合理配置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发新产品,富有成效地进行产权交易和融资,扩大资本运营的弹性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二、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现状

我国《担保法》于1993年就从法律角度对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做出了规定,但实际开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几乎处于冰冻状态。实际利用无形资产质押获得贷款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且都是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其中颇具影响和知名度的主要有1996年江苏红豆集团以品牌质押向农业银行无锡分行申请取得2000万元贷款;2001年温州庄吉集团以品牌质押从建行温州分行获得4000万的贷款。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统计,中国拥有的163万项专利权,10年来只有682项去银行换到了贷款,不到总数的0.05%,总共获得融资总额不到50亿元人民币,对于我国亟待知识产权转化支持的庞大创新队伍来讲50亿元无异于杯水车薪。2006年10月31日,北京柯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专利权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成功获得了150万元的贷款,成为全国首笔科技型小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可谓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够

1992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将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使无形资产正式成为企业资产总额的组成部分。10年间,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但仍有偏差。企业普遍持有一种“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才是真正的资产”的错误偏见,因此淡化无形资产作为资产价值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一方面,人们保护意思薄弱,如:不注重对商标和专利的注册,专利保护和技术保密意识薄弱等;另一方面,不懂得利用并经营无形资产,误以为无形资产只能为生产、销售服务,殊不知无形资产在产权交易、融资贷款等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无形资产评估难

按照现行的银行抵押贷款制度,企业若拿无形资产去贷款,银行要根据该资产的评估价值考虑一定的百分比例给企业贷款。但无形资产评估却受诸多因素干扰,极大程度得影响了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1.评估方法选择难。目前国内无形资产的评估普遍缺乏权威,评估方法也有待规范。根据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重置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的有关情况进行恰当选择。这三种方法当中,核算数据最可靠的是重置成本法,以企业获取无形资产消耗的成本计算,但偏重历史成本,会和现实脱节;与现实最接近的是市场法,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转让市场,也是空谈;最能体现无形资产价值的是收益法,但以该法计算时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容易出现偏差。由此可见,三种方法依据不同,各有千秋,评估结果也有可能相差较大。

2.评估缺乏诚信监督。无形资产评估环节缺乏必要的诚信监督,存在许多人为因素,甚至幕后交易,使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产生怀疑。究其原因,一是某些公司急功近利,为达贷款的目的不择手段,采取不正当手段拉拢评估公司;二是由于相关法规的失缺,评估公司对于评估结果无需承担过多责任,因而铤而走险,任意夸大或缩水评估价值,其后果严重影响了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开展。

(三)无形资产保值难

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未来的收益,表现为可收回的金额,受到企业所处技术、市场、经济及法律等外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且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容易遭到忽视,和其他有形资产不同,很少有企业会专门开设机构对其进行经营和维护,对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以专利权为例,正处于尖端的专利技术随时有可能被另一技术赶超,甚至淘汰,数码相机正逐步替代胶片相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即便没有新的技术来更新,也有可能因为保护不当而遭受侵权使其贬值。

(四)无形资产变现难

银行不愿意接受无形资产质押的关键原因是无形资产变现难。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时,银行不能象处理有形资产抵押贷款一样,通过拍卖、租赁、转让等方式及时收回资金。目前社会上缺少专业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且交易信息大多比较封闭,不够公开透明,极大程度地影响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另外,无形资产的变现受行业、地域的限制,如:电器行业知名品牌出让给五金企业时,其品牌效益将明显下降,品牌价值将大打折扣。

四、对策与建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注重自身建设

1.积极实行创新战略 提高企业效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推陈出新,创新战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不被市场淘汰。企业要善于捕捉从投入到产出各环节可能出现或潜在的商业机会,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增加无形资产来提高企业效益。加强企业管理,设置无形资产研发及管理机构,加大研发力度,维护企业形象,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实现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规范财务制度 加强诚信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良好财务制度、规范帐务处理及报表编制,加强诚信建设,及时归还贷款,确保企业信誉。

(二)银行创新金融服务

1.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应尽早看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尽快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并出具相应的意见与细则。最近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开展的“展业通”项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作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北京分行规定:只要是北京注册的,信用良好,总资产在4000万元以内,年经销额在30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都可以申请这项业务。企业可凭借其拥有的有效期不少于8年的发明专利权,依据银行指定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从银行获得一定数量的贷款金额,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采用综合授信方式,发明专利的授信额度不超过评估值的25%,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授信额度不超过评估值的15%,商标专用权的授信额度不超过评估值的30%,最高贷款金额为1000万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

2.加强风险防范。考虑到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存在着风险,因此在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时一定要加强风险防范,严格事前审查及风险考评。如: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合法性(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可用于质押的无形资产主要有可转让的商标使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4]超越该范围的无形资产严禁质押贷款。)

(三)创造良好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环境

1.正确发挥政府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中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宣传,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使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有法可依。如加强《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于恶意模仿、盗用专利的行为必须严厉制裁。其次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尝试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化解银行贷款风险。

2.规范评估机构。当前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不足,行业管理乏力。应制定《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细则》,规范评估制度、强调评估管理、加强评估审查、公开评估程序、明确评估责任、加强诚信监督,保证公正评估。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评估人员的法制意识及业务水平。

3.建设无形资产专业人才队伍。可在大专院校设立无形资产专业,开展无形资产的理论方法研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无形资产专业人员从业上岗制度,开展无形资产管理、评估、交易等人员的资质认证;举办无形资产管理人才的业务培训,强化职业道德,壮大无形资产专业人才队伍。

4.建立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尽快建立无形资产交易市场,有效解决无形资产变现问题。我国现有产权交易机构200多家,但从事无形资产交易的则是凤毛麟角。因此要规范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供需信息,建立便捷的交易方式和产权登记及变动模式,注重市场宣传,有效沟通买卖双方,扩大信息范围,建立全国联网,实现网上交易。

5.开展无形资产保险业务。建议保险公司开展针对无形资产的保险业务,如品牌保险和专利保险。通过保险业务积极维护无形资产所有者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稳定无形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2]苑泽明.无形资产评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11)

世界知名的可口可乐盛传:“假如可口可乐的工厂一把大火烧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定是银行争相给可口可乐贷款。”这里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性、商品性与盈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的存续不仅需要拥有厂房、场地、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的支撑,而且也需要拥有如企业商号、商标、专利权、发明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企业的社会形象、营销能力、管理制度、信息资料、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的融入与再现。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企业无形资产概述

我国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条、《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财政部财会[2006]3号文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就是说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并且是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承认和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有效管理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⑴企业识别的需要: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品牌凝聚力,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⑵融资的需要:可利用无形资产吸引投资、质押贷款等;⑶资本运营的需要:无形资产在合资、重组、改制、上市时可作价入股;⑷交易的需要:在无形资产转让、许可使用、拍卖等情况下提供价值依据;⑸信息处理的需要:摸清家底,给经营者提供管理信息;(6)法律纠纷解决的需要:为打假、侵权索赔提供价值依据。

根据不同的标准,一般可将无形资产作不同的分类。依靠知识、技术和技巧形成的想法、概念、设计、发明及劳动成果的智力型无形资产。主要与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有关的人力型无形资产。企业在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能使其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回报的管理型无形资产。通过市场活动获得的市场型无形资产。依靠特许权形成的物权和行为权的利权利型无形资产。物权包括他物权和准物权,他物权是权利人建立在他人(包括国家)拥有所有权的有形资产上的权利,准物权则指知识型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行为权利是国家特许、可作某种经营行为以获得利益的权利。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及管理策略

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与企业的其他业务经营管理是不同的,具有其特殊性。

无形资产是依托于有形资产和资源经营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即在经营活动中伴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形成独有的品牌和销售网络,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提供新的服务,根据经营要求创新和实施新的管理。其次,各种无形资产的无形特性使它易变和延伸,比如某个品牌可以改变或增加功能,而不受太多制约。再者,无形资产在形成发展中有较强的不可控制性,比如假冒产品排斥真正品牌产品、技术秘密的泄露等等。

根据产业与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差异,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品牌经营方式更多的是针对属于社会消费性的产品;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更适宜采用技术创新能力的设计和智力机制的经营方式。对于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即便是同一个企业由于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无形资产的经营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在创业阶段品牌的经营偏重于培育市场、培养顾客群,而在创业成功后主要是开拓更大的市场和潜在市场以及无形资产保护和市场保护等。

具体来说,企业无形资产经营管理可以考虑采用如下策略:

1.开发策略。要求在专利和商标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采用一些先进的跟踪与分析的方法,经常与国际竞争者或同行业一流的领先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去观察、分析竞争环境和竞争者,研究评价本公司和领先者的开发手段,将竞争者或领先者的无形资产开发成就,作为本公司无形资产开发的超越目标,并将领先者的先进经验移植到本公司无形资产开发管理中去,进而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使企业保持无形资产开发上的强大竞争力并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无形资产开发的优势。

2.延伸策略。企业利用现有的品牌生产其他产品,在一把名牌大伞下聚集系列产品,形成名牌的“王国”。实施品牌延伸,可以帮助新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减少新产品上市的风险。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介绍期的促销费用,消费者会有意无意地将对原产品的信任感传递到新产品上。并且,品牌延伸可以进一步扩大名牌的影响,增加名牌的价值。如著名的 “长虹”、“海尔”、“娃哈哈”等品牌,通过延伸策略,很快打开了市场,并且使它们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巨大的增值。

3.融资策略。企业利用本身的无形资本进行融资,或是利用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综合优势,借助一项优秀的创业方案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或是将部分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取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活动贷款;或是对企业的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重要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合理作价,以合资或合作方式吸收外资;或是以特许经营方式接受投资,对受资方来说前期只投入部分资金就可以取得特许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配方、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特许使用权。选用不同的融资方式,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会给企业带来众多的先机与发展机遇。

4.扩张策略。企业利用名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

5.分配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不仅要按照他们为创造企业价值所作的贡献大小按劳分配,而且要把他们的劳动成果资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并且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诀窍、计算机软件、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其它企业,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尚未投入运营之前,技术就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从我国企业实践来看,企业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企业无形资产投入。即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典型公司经验,在利用知识产权、产品质量信誉、广告宣传、人才培养与科技经费投入、经营管理等方面营造无形资产,使在人才、科技和广告的投入由“橄榄型”转变成“哑铃型”。第二,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企业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其有效的时间内,抓住现有无形资产的各种优势,主动开展各项业务,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并努力将现有的无形资产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三,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二是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三是加强保密工作;四是及时取得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为核心内容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资本,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其无形资产价值一般要占到资本总额的50%-70%,成为这些企业进行技术贸易及占领国际市场和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武器。同时,随着经济网络化、知识化的发展,物质生产、货物配送所创造的价值不断降低,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便将自己的核心业务逐渐转向研究与开发、品牌经营、资产重组、产权经营等价值增值高、利润高的业务领域,而将那些需要大量有形资产投资和重复性劳动的物质产品生产、物流配送业务外包或委托出去,交给专业化公司完成。

面对这样的社会经济现实,希望永续经营的企业一定要居安思危,做好战略规划,不仅管理好有形资产,使其不断保值和增值;而且要管理好无形资产,把其作为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好经营管理战略与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无形资产也能不断地保值和增值。

作者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