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55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1)

阿拉伯语源自一种古老语言闪米特语,公元5世纪前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语文学语言。此外,阿拉伯语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标准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各国的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语成了《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从而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同的宗教用语。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存在,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个性,展示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它包容着阿拉伯民族的文明,伴随着阿拉伯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立法、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保证了这些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因此,阿拉伯语教学不仅被阿拉伯国家高度重视,且被广大穆斯林所重视,还为各国政府和世界上许多教学研究机构所重视。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值得学界作更多更深入的总结与研究。

一、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概况

继1946年北京大学创建阿语专业之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洛阳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先后开设了阿语专业。至今己经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目前,这些高校中共有6名博士生导师,19名正教授,41名副教授,18名讲师,13名助教,在校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400多人。

这些学校在注重阿语基础教学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

革。它们除开设有关经贸方面的课程之外,还积极推行阿语、英语双语制教学,为满足国家

政府机关、对外经贸部门、科研单位的需要,提供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

二、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教学概况

各高校都实行四年制的学制。与此同时,各高校一方面科学地调整原有的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拓宽专业方向,相继增设了经贸、外交、新闻、国际政治、对象国研究等方向的课程,同时还强化了第二外语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对外交往的需要。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10册、《基础阿拉伯语》4册、《阿拉伯语实用口语》、《阿拉伯语基础语法》4册、《实用阿拉伯语语法》2册、《阿拉伯语阅读》2册、《阿拉伯语听说教程》2册、《经贸阿拉伯语》2册、《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2册、《新编阿拉伯语》6册(已出版6册);北京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教程》5册、《阿拉伯语三百句》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当代阿拉伯文学选读》、《阿拉伯语应用文》、《阿拉伯语汉语口译教程》、《新编阿拉伯语教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出版的《阿拉伯语报刊阅读》、《阿拉伯语常用句型》等。

此外,各个高校为提高阿拉伯语在读本科生的整体素质,相继开设了诸多课程,比如,阿拉伯语写作课,阿拉伯语阅读课,阿拉伯语精读课,基础阿拉伯语,中阿文化交流,阿拉伯语翻译实践,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修辞,当代阿拉伯语文学选读,经贸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经贸翻译,阿拉伯语翻译理论教学,阿拉伯语工具书,阿拉伯语语言学,中阿经贸往来,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艺术等课程,通过对以上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对阿拉伯语的掌握和运用更加熟练,同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国内高校选择开设的这些课程,不仅从听说读写译上锻炼了学生,而且还对他们的文化认识有所提高。

三、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凡事不可能完美,除了具有以上诸多优势之外,国内阿拉伯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和解决。首先,师资不足,出现断层。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应作为教学一线主力,年龄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难承担更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中的阿语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另外,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也是造成师资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一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其次,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目前,一些高校仍在使用着五六十年代的教学设备。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教师很难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学活动,使高校的阿语学生很难找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限制了水平的提高。另外,各高校目前的教学重点仍以基础教学为主,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还太少,从未来对人才需要的角度讲,显得力度不够。因此,努力提高阿语教学层次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作为22个阿拉伯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2亿人。而阿拉伯语又为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在全球范围使用者总计目前已经突破4亿人。由此可见,阿拉伯语使用范围之广之大。在中国,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外语,它的学习和研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中阿交往更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因此,阿拉伯语教学作为学习阿拉伯语的重要支柱,国内高校应不断改善并且完善阿拉伯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伯人在对各个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服之后,并逐渐开始扩大自己领土的范围,从而促使阿拉伯语语言成为一种全世界均可以应用的国际性语言。无论是在政治方面、外交方面以及商业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其他不同国家语言的影响下,更深一步的理解《可兰经》所包含的内涵及意义等。从而,更好的发扬和保护阿拉伯语语言的价值性等。除此之外,还有利于阿拉伯语相关工作的整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逐渐形成一种语法体系,一定程度上,为阿拉伯语语法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一、阿拉伯语语法的基本含义概述

阿拉伯语语法的基本含义大体上主要有两种:①阿拉伯语语法的结构规律本身,也就是说阿拉伯语语法的事实。另外,由于阿拉伯语语法学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时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以及分析不同等多种因素,充分说明阿拉伯语语法是存在一定分歧的,但阿拉伯语语法自身却没有什么分歧。②另外,阿拉伯语语法是指阿拉伯语的语法学。主要是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对阿拉伯语语法的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工作等。此外,其也是一种对阿拉伯语语法进行客观描写的一种体系。

除此之外,阿拉伯语的语法基本上有阿拉伯语词法与句法两大部分。①阿拉伯语词法是由词构成、词变化以及词的分类及规律等内容组成的。②阿拉伯语句法是由部分短语与句子等不同的语法单位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现有的阿拉伯语语法均是在此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

二、阿拉伯语语法的主要发音

总所周知,阿拉伯国家人是最善于思想感情表达的,其中有很多文学著作都可以显示出来,例如,《一千零一夜》,想必大家都看过吧。其实这部著作是口头的一种文学,后来经过多个文学人士进行加工才成为现在的文学著作的。除此之外,学习过阿拉伯语的人们都知道,在拉伯语国家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著作,举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的《阿拉伯人之舌》就是一部被阿拉伯国家称之为词典的一部著作。给人们带去无限的知识和学习领域等。除此之外,阿拉伯语是没有原音字母的,它的原音字母主要是辅音字母作辅助的,、一定程度上讲,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够将原音字母的作用展现出来。

另外。阿拉伯语其实还是一种具有活力性的语言,不仅如此,其还赋予人们一种感动。由此可见,学习阿拉伯语十分必要,而空腔学习是学习阿拉伯语的重要前提,以此类推,进行语法空腔学习是掌握阿拉伯语的必备条件之一。并且阿拉伯语的辅音音位主要包括唇音(舌尖音、齿间音以及小舌音等多种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塞音清 、塞音浊、擦音清以及鼻等等。

除上述的情况之外,阿拉伯文字其实就是由闪族西支音节文字所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位文字,另外,阿拉伯语一共有28个字母(辅音),且在这28个辅音字母当中有3个字母在起辅音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元音作用。由此可见,在阿拉伯语当中是没有特定的元音字母的,因此,在部分字母起元音字母作用的同时,必须采用相应的字符在其上、下方没有专门作为元音用的字母进行标注。一般情况下,这些标注的符号是可以省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这28个阿拉伯语字母当中,它们的发音部位不仅仅有动感,同时还还具有响亮的声音。大体上,阿拉伯语音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喉音与顶音字音比较多。第二,有长音与短音之区别。第三,具有一定有的叠音现象出现。第四,不相同的冠词读法等。在整个过程中,最需要注意是六个喉音字母。除此之外,部分带有“哨”、“嘶”等音的字母在进行发音时,舌头会在空腔内进行不停的弹动,从而发出悦耳动听的发音节奏等。直至目前,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通常用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等。

三、阿拉伯语语法结构的独特规则

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法的构词十分独特,并具有一定的规则性。例如,阿拉伯语当总的任何一个词汇均与其内部的词根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同时与派生关系的曲折变化也具有内在联系等。一般情况下,由一个词根便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时态的动词与名词,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名词所表达的含义均不相同。此外,阿拉伯语语法一般是由若干辅音想结合而成词根,再向其中进行不同元音字母的填充。从而形成相应的派生词,并且它们的概念均不相同。

另外,阿拉伯语语法书写一般是由读者自己所填写的,同时其书写的体系完全不用表示元音。阿拉伯语语法词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的构成、词的分类、词的性质以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等;除此之外,其句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类型、句子的特点等不同语法内容。阿拉伯语语法当中的实词是由格的主要形式进行充分表现的,此外,阿拉伯语语法的语序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其修饰词语必须放在被修饰语的后面等。

总体上讲,阿拉伯语的字母本身具有上浮、下浮以及中线等独特性的一种结构,其可塑性十分强。若要将这些字母运用到书法艺术之的效果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另外,阿拉伯语法的书法艺术其实就是阿拉伯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强的感染力和享受力。这些显著的特性在阿拉伯国家的著作中是不难见到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语法与其发音在阿拉伯语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阿拉伯语的学习,正确书写,并且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书法艺术,以此提高人们的情操等,为阿拉伯语的流传打下坚固的基础等。

参考文献:

[1].阿拉伯语语法学习[J].《阿拉伯世界》.2011,(2):158-160.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3)

阿拉伯语主要由28个字母(最基本)与5个发音符号共同组织成1多大140个不同的发音。此外,阿拉伯语是没有元音字母的,其之后辅音字母,但其发音符号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元音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追根究底,阿拉伯语是属于闪米特语族的,又分为东部、西部以及西南等部多种语支,是当时居住在闪米特的阿拉伯人的第一语言。那么,阿拉伯语与汉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呢,文章中主要涉及到两种语言声调、语调以及重音等方面的异同做了分析。

一、阿拉伯语与汉语在声调上的异同

(一)、首先,阿拉伯语的声调——阿语是属于非声调语言的,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因为不论阿拉伯语的音节发生怎样的变化,阿拉伯语的语义都不会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无论阿拉伯语的单音节是[55]、[214]、[51]还是[4232]等调值时,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始终是“在…里”,由此可见,阿拉伯语的声调并不会随着其单音节调值的变化而变化的。显而易见,不管阿拉伯语声调、单音节调值怎样变化,它原本的意思都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

(二)、其次,汉语的声调是属于声调语言的,恰好与阿拉伯语的声调相反。除此之外,汉语的声调一旦发生变化的话,就会致使其原本词义的改变。[da],[35]举个例子,在进行汉语读调时,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答、妲”等许多汉字;在进行[214]调值阅读时,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打”等其他很多汉字;在进行[51]调值阅读时,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大”等很多汉字,同时也可以将它做轻声阅读,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有“嗒、哒”等很多汉字。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阿拉伯语的音节一般有140子,而汉语的音节却高达410个左右,由此可见,在声调方面,阿拉伯语和汉语的最大不同点就是,“ 阿拉伯语单词的声调并不会随着其声调的变化而变化;而汉语的单词是随着其声调的变化而变化的。”[1]

二、阿拉伯语和汉语语调方面的异同点

语调主要是指在进行讲话的同时其音调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语调是在音“高、强、长、速、质”等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阿拉伯语与汉语尽管不属于同一个语系,但其两者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等,其两者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取得更高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阿拉伯语与汉语在语调方面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也应从语系方面 来系统的比较。

(一)、语调主要取决与音高与音高的应用。比如,举个汉语例子:“这位是我的同桌”这句话,如果其音高比较高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成陈述句,由此可见,其句子判断是否是陈述句、疑问句与设问等语句时,均是由其音高的变化所决定的。然而阿拉伯语语言却不是如此。比如,“这位是我的同桌”,不论它的音高怎样变化,其主要意思始终都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从头至尾它都是陈述句,类型不会产生任何转变。此外,在阿拉伯语中,有专门地标志性语句来表达其句子类型额,这个也就相当于我们汉语中所说的“吗”字。由此可见,阿拉伯语也是有与之相类似的语句表达的。并没有通常所说的单一性等。

(二)、关于阿拉伯语与汉语音强的异同点。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此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甚至可以说从未间断过所形成的一种独立地文化体系。其与印度文化、阿拉伯、以及希腊等文化体系共同组成世界最著名的文化体系。季羡林先生提出这几个文化体系具有一个共同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加上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音强方面,阿拉伯语与汉语存在紧密相关的内在和共同之处等。(1)音强表达方面,阿拉伯语和汉语具有“随着音强不同的变化所表达语句的不同语气,例如,汉语总的任何一句话,在具有明确目的的前提下,最注重的是一定要突出此句子的语义场,因此,可以着重提高与之相对应单词的音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等。而阿拉伯语重音的现与汉语相比较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想要在同一时间做到两种语言的成分音段时,汉语比阿拉伯语更具效果性。一定程度上充分表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两种文化间的异同。(2)除上述情况下,语言还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两种文化发展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存在的主要体现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反之亦然”。纵观世界上千年的历史发现: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等文明与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等内容,都可以运用语言将其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于后人对其进行了解等。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特有的能力,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符号进行与之相关的思维活动,并从中得到经验和知识积累,促使人们更深的走入文明社会[2]。

(三)、音质也是阿拉伯语和汉语语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者音质的比较中:(1)汉语中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物、场合来确定同样一个字的发音的。当然,在阿拉伯语当中,这种现象也是常有的。例如,阿拉伯语主要分为标准语和土语两大类。与我们汉语中普通话与不同地区方言的区别的道理是一样的。阿拉伯语语言在不同额场合也是可以达到不同效果的。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音质发生改变是会引起语调变化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和汉语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两者的学习力度,促使两者再世界的发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4)

以色列是个犹太人居多的国家,犹太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其次为巴勒斯坦人居多的阿拉伯人,占了五分之一,数量大约为170万。此外,以色列还有一些德鲁兹人等。以色列宪法规定,以色列的官方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犹太人说的希伯莱语,另外一种是阿拉伯人说的阿拉伯语。此外,英语在以色列境内通用。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阿拉伯语作为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应该在以色列全国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许多阿拉伯人注意到,最近几年来,阿拉伯语在以色列的使用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态势。一方面,以色列收紧了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另外一方面,由于担心犹太人的敌对情绪,阿拉伯人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少使用阿拉伯语。

以色列主要城市特拉维夫市政局最近要更换一批公共场所的标识。一些阿拉伯人担心,由于巴以之间的敌对情绪,以色列许多城市把阿拉伯语视为一种“不受欢迎的语言”。在这种气氛下,特拉维夫市政局不会把阿拉伯语纳入公共标识的语言,而只采用希伯莱语和英语。以色列议会议员、阿拉伯人贾迈勒・扎哈尔卡说,以色列政府部门公布的文件和材料很少使用阿拉伯语,更别提在公共场合的标识了。许多政府部门和公司也警告员工在与同事和客户对话时,不得使用阿拉伯语。而最近几个月来,有关阿拉伯人在以色列遭袭击的新闻不断见诸于报端,而且呈现增多的势头。例如,有的以色列青年骑着摩托车,在街道上飞驰而过,高喊,“阿拉伯人,去死吧!”

在官方层面,犹太人对阿拉伯人也不友好。扎哈尔卡指出,在以色列议会里,近年来不断有人私下提出议案,要求减少阿拉伯语的使用程度。如果这种趋势继续蔓延下去的话,那阿拉伯语失去国语地位是早晚的事情。与普通犹太人一样,以色列议会里的犹太人议员大多听不懂阿拉伯语,而以色列议会开会时不提供翻译服务,加上犹太人议员在议会里占多数,因此,以色列议会里的工作语言是希伯莱语。

为了抗议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扎哈尔卡和其他两名阿拉伯人议员8月份在议会里发言时使用阿拉伯语,而没有采用希伯莱语。结果,以色列议会以“违反有关规定”为由,对扎哈尔卡等3名议员做出了“临时停职”的决定。扎哈尔卡指出,如果以色列议会对阿拉伯语缺乏应有的尊重,怎么指望以色列普通民众对阿拉伯人友好呢?

针对这种现象,巴勒斯坦人、民权组织成员贾法尔・法拉赫说,阿拉伯人议员长期以来在议会里一直使用犹太人的语言发言,是在牺牲自己说阿拉伯语的权利。这种悲哀的现实说明,以色列各界,从政界到民众,都对阿拉伯人充满敌意。

以色列最近的几份民意调查结果证实了绝大多数以色列人对阿拉伯语的敌意。特拉维夫大学去年12月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7%的犹太人说他们懂阿拉伯语,而被问到是否看过阿拉伯语的书籍时,比例一下子降到了1%。以色列语言专家亚纳坦・蒙德尔说,目前懂得阿拉伯语的犹太人大多是以前出生在阿拉伯国家、后来移居到以色列境内的,年龄很大,而这代人正在很快消失。

更令阿拉伯人担忧的是,有一半的以色列人在调查中要求取消阿拉伯语的“国语”地位。这些以色列人大多具有西方教育的背景,而在从阿拉伯国家移居的以色列人中,要求取消阿拉伯语国语地位的比例竟然更高,达到了60%。

另外一份民意调查结果印证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敌对情绪:48%的以色列犹太人要求把“爱国”的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境。

“国语”地位难落到实处

不少阿拉伯人指出,阿拉伯语在以色列的“国语”地位是在以色列建国时就确立的,但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是“空洞的”。而与此同时,英语虽然不是以色列的国语,但在以色列社会被广泛使用,远远超过了阿拉伯语。

扎哈尔卡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以色列学校很少教授阿拉伯语,而选择学阿拉伯语的犹太人的主要目的是想进入以色列的军事情报机构。他说,“对绝部分犹太人来说,阿拉伯语是与‘敌人’联系在一起,因此令人害怕,导致仇恨。”

最近的几份调查发现,在以色列的文学、网站和几乎所有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福利院、医院、大学、税务所、电力公司、邮电局、体育和休闲中心的标识中,很少看到阿拉伯语的标识。2012年,当有人问以色列铁路局局长:为什么火车上的广播里使用希伯莱语和英语进行报站、而没使用阿拉伯语时,他是这么回复的:如果加上阿拉伯语的话,火车“一路上都会很吵”。

另外,以色列法院规定,如果有人在民事案件审判中不懂希伯莱语,而只懂阿拉伯语,那他必须支付翻译费用,法院才会提供阿拉伯语翻译服务,否则法庭上只说希伯莱语。

在巴勒斯坦人这边,一项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人在努力学习希伯莱语。巴勒斯坦民权组织成员法拉赫说,即使一些以色列的政府部门,如交通部在有些地方使用阿拉伯语标识,也只是从希伯莱语“拙劣”地翻译过来的,有的文不达意,有的逻辑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巴勒斯坦人只得学习希伯莱语。他认为,“以色列的精英们想终止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融合和关系正常化进程。阿拉伯语就成了一个牺牲品。”

在许多人眼里,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为开明、开放的城市。即便如此,“语言战”在这个城市里也打了许多次,尤其是在一些阿拉伯人居多的社区。统计显示,特拉维夫大约5%的居民说阿拉伯语。2009年,特拉维夫市公共场合的标识中除了有希伯莱语外,还加上了英语标识。但在2012年,特拉维夫市长容・胡尔戴拒绝再加上阿拉伯语标识。他认为,再加入阿拉伯语标识的话,“可能会使城市复杂化。”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5)

阿拉伯语民族统一的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的兴,伊斯兰教在兴起的过程中孕育出一种新文化,它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不仅整合和完善了阿拉伯语文化,同时还促进阿拉伯文化的广泛传播,从而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等。

一、阿拉伯语传播的政治经济因素

在4世纪末,罗马帝国进行分裂直至新的东罗马帝国建立,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韦尔斯对此曾经这样说过:“整个时期发展过程中,波斯与君士坦丁堡两国间的战争导致小亚细亚俨然成了一个患有热病的病人,十分衰弱”。而在当时,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仍旧处于弱势地位,但阿拉伯人已经开始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同时也成立以伊斯兰教为主的武装思想军队,处于一个勃发雄张状态。除此之外,阿拉伯人所面临的强势文化,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希腊文化,尽管其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终究已经中断、变换、和分散等,这种现象被钱穆先生叫做“文化的中断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希提曾经提出,“关于伊斯兰这个术语有多个意义可以使用,但同、通常情况下主要应用的有三个:(1)在最初时期伊斯兰只是个宗教名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逐步转变成国家的名称,经过历史的演练最终荣盛为一种文化名称等。一定程度上讲,伊斯兰教不同于其它相对古老的佛教与犹太教等,倒是与基督教很是相似,属于积极进取,并且向外进行扩张传教的一种宗教。随着伊斯兰教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此外,伊斯兰国家还征服了整个北部地区。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神权政体的重要成员,同时向并未设防的世界进行冲击。”当然,此处所涉及到的伊斯兰国家以及民族神权政体两者均是指国家政权,并由阿拉伯人掌握其政权。除此之外,阿拉伯人在进行国家管理过程中所采用手段与措施大部分是从波斯国家借鉴而来的,并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其中使用的最重要与最根本的手段还是伊斯兰教等,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两者与国家政权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是与其它民族征服国家政权的最明显的区别等。

喜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阿拉伯人们在向已经征服地区定居时。还与该地区的人们通婚,关系日渐密切。一定程度上对巩固阿拉伯以及传播伊斯兰教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对阿拉伯国家积极发展伊斯兰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

二、阿拉伯语传播的宗教文化因素

阿拉伯语主要源一种自于《古兰经》的宗教语言,穆斯林对此持有十分虔诚的态度,对他们来讲,阿拉伯语其实就是真主的语言,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与它的神圣相媲美。再者,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传教者在进行《古兰经》学习时,所履行的宗教礼仪全部采用阿拉伯语。由此可见,阿拉伯语的重要性不言已名。也正是因为如此,阿拉伯穆斯林感觉的前所未有的自豪,即便是其它语言拥有在古老的历史文化,都不能与阿拉伯语相比较。因此,阿拉伯人们在对征服地区进行伊斯兰教传教时,必定会适时的将阿拉伯语传授给当地的居民,久而久之,阿拉伯文化和语言广泛地流传在很多地区。

另外,曾经被征服部分民族进行伊斯兰教传授的目的并不是相同的,部分民族从内心发出反抗,同时也有很多人从内心就是虔诚求教的。例如,有的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躲避人丁税、有的人为了取得与统治阶级相等的身份以及由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等等。此外,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之中,均是在伊斯兰教旗帜下进行制度、法律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的统一,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古兰经》为最根本的依据。其实伊斯兰教不单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等,有 “实用宗教”之称。不管学习宗教的最初目的和动机是怎样的,在入教之后随着对宗教礼仪等内容一步步深入了解,均会被感染,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潜移默化”。显而易见,阿拉伯语在穆斯林心目中就是与真主连接的一条纽带。通过对伊斯兰教了解的过程中学习阿拉伯文化,从而深刻的了解阿拉伯文化以及较好的掌握阿拉伯语,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础条件等[2]。

三、阿拉伯语传播的历史因素

阿拉伯语传播的历史因素主要有阿拉伯人民和已经被征服民族间的历史联系或者征服该地区之前的情况等。追踪历史发现,阿拉伯人民早已经与两河流域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关联。在19世纪中期,历史学家针对发现的楔形文字阿拉伯语与埃塞俄比亚等语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并判断出它们均归属于闪族语。并且运用这些语言的多个民族无论是在外貌和体形方面,还是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此外,历史学根据这些因素准确的判断出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以及希伯来人等等,但是这些民族在“独立”之前同是属于同一个民族——闪米特人。

除此之外,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人曾与沙姆、伊拉克等有了频繁的接触。并在沙姆地区建立王国,像奈伯特王国、帕尔米拉国等等。这些国家均是采用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的。此外,位于两河流域的伊拉克早在巴比伦时期已经与阿拉伯开始接触。大约是在阿拉伯人对两河流域进行控制前的时间里,确定了两者间有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阿拉伯人对伊拉克文化也早有耳闻,同时也可以说有了一定的了解等[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部落能够在这些地区进行长时间的生活,无不充分表明阿拉伯人早先已经与该地区居民有了接触和交流,当然也不排除有血缘方面的关系。由此可见,阿拉伯人与运用阿拉伯语的民族对阿拉伯语并未有抵触现象出现,反而很容易接受,为之后阿拉伯语进行传播奠定了更好的历史条件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6)

关键词:阿拉伯语;分支;统一

1. 阿拉伯语的分支

相传,诺亚有三个儿子:亚夫、含和闪。亚夫的后裔分布在世界各地,含的后裔居住在非洲,闪的子孙在中东地区繁衍生息,遂成了闪族人。中东地区也就成了闪族人的摇篮。闪族人为了发展人口,不断走出摇篮。

闪族语大致分为三支:北支、东支和南支。北支包括阿拉米语、阿卡德语、亚述语和古叙利亚语;东支包括迦南语、古希伯莱语和腓尼基语;南支包括阿拉伯语、木达尔语、古也门语和埃塞俄比亚语。这些语支中阿拉伯语最接近原始的闪族母语,他们的语言基本上保持原味。

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位语言研究者或考古学者说清阿拉伯语起源的具体时间。因为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没有经济、政治和宗教等纽带把他们统一起来,再加上他们是一个文盲的民族,根本谈不上有明确的文字把他们的历史记载下来。但语言研究者根据他们的判断和想象,以及已出土的罕见物证,认为阿拉伯语分为两大支系:也门地区的南方语,称为“葛哈唐语”,汉志地区的北方语言,称为“阿德南”语。

大约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中叶,操闪族北支“阿卡德”语的阿卡德族在幼发拉底河域和底格里斯河域崛起。阿卡德语成为了闪语中的主要语言,曾辉煌过近两千年,并成为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的通用语言。但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逐渐被“阿拉米”语取代。阿拉米语是古叙利亚语的前身,古叙利亚语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已达到完善的程度,成为阿拉伯半岛基督教使用的唯一语言。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阿拉米语又被阿拉伯语取代。

就在阿卡德语被阿拉米语逐渐取代的阶段,操闪族南支阿拉伯语的一个部落,来到了阿拉伯半岛的绿洲――也门。在这里他们和当地的人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被周边地区的部落称为阿拉伯人(意为长途跋涉者),他们此时所操的语言叫做“葛哈唐”语。语言学家认为葛哈唐语就是阿拉伯语两大分支的南支,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00年左右。但是作为一种文字被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仅在也门地区发现极其稀少的残碑。汉志地区的部落所操的“阿德南”语,是阿拉伯语的另一分支(北支),称为北方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之前著名的诗歌――悬诗,就是用阿德南语写下来的。

虽然同属阿拉伯语,但南方和北方的语言差异很大,几乎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北方人也听不懂南方人的话。每一个部落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都有自己的词汇,同义词和近义词多得出奇。据不完全统计阿拉伯语中的“年代”一词有24个同义词,“黑暗”有53词,“骆驼”有255词,“灾难”有400词,以至于后来阿拉伯人学习“灾难”一词非常困难。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学习“灾难”成了灾难。这一方面说明阿拉伯语方言之多,词汇之丰富,另一方面说明了古代阿拉伯人的生活十分艰苦,灾难深重。

由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是游牧民族,经常出现从一地向另一地迁移的现象。公元2――3世纪,也门地区的莱哈米部落、太努哈部落和艾兹德部落等,向阿拉伯半岛北方进行过一次大的迁移。公元3世纪上半叶,也门东部最著名的“马里布”大坝被洪水冲垮,大堤坝全部被摧毁,发生了大灾荒,大混乱。红海对岸的埃塞俄比亚又乘人之危,攻占了也门,达38年之久(公元340――378年)。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际,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发生了公元4世纪也门人向北方又一次大迁移的浪潮。

这次迁移中,也门最有势力的“葛哈唐”部落也迁到了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当“葛哈唐”部落迁到北方后,凭借着自己曾经的权势和地位,迫使操北方阿拉伯语“阿德南”方言的部落归服他们。这样两个部落在政治、经济领域比较相似的词语相互运用,但从来没有哪一种语言被完全同化为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葛哈唐部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阿德南部落散居在广袤无垠的沙漠。

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和波斯人对葛哈唐部落进行了袭击,葛哈唐部落在哈米勒的统治下趋于衰败。这时阿德南部落乘机摆脱了葛哈唐部落的统治,逐步变得强大起来。

2. 阿拉伯语的统一

公元7世纪初,不仅阿德南语取代了葛哈唐语,而且麦加也取代了也门的地位,既是南北商贸的孔道,又是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麦加城古莱什族人的语言(属阿德南语),逐步成为阿拉伯人的通用语。其原因有三:

1)集贸市场

阿拉伯人曾经在每年规定的几个月进行贸易买卖,类似于今天的物资交流大会。社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们各自标榜自己的部落,歌颂自己部落的英雄人物或英勇事迹,进而赋词吟诗相互竞赛。诗人们和演讲家为了让大家明白诗意和演讲的内容,也为了他们的诗歌或演讲内容在不同的部落之间广泛流传,都使用着最基本的词语和最简单流畅的表达方式。这一切为阿拉伯人的语言统一,筑建一个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阿拉伯半岛最著名的贸易市场有:阿卡兹、穆吉尼和祖勒麦扎兹。每年的十一月上旬和中旬,阿拉伯各部落的酋长、长老们和商人前来这些市场进行贸易、交换俘虏和商议其他重要的事宜。这也是阿拉伯语逐步趋于统一的一个因素。

2)麦加的影响

公元6世纪下半叶,麦加曾经是阿拉伯半岛上的货物中转站,商人们不辞辛苦从印度和也门运来各种货物卖给麦加人,麦加人再把这些货物运到沙目和埃及等市场出售。商队带着昂贵的物资平安的出入麦加,根本不会被抢劫或霸占。麦加之所以是一个安全兴旺的市场,一是麦加天房的尊严,二是古莱什族的良好管理和社会影响。群体思维与新课改的矛盾

3)古莱什族的工作

古莱什族的商人从麦加把印度、也门等地的货物贩运到沙目、伊拉克、埃及、波斯和罗马时,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领悟了生活的内含。与此同时,四面八方不同部落的人,为了出售他们的货物和朝拜天房远道来到麦加,给麦加人带来货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古莱什族冬季联合其他部落的商人去也门购货,夏季又去沙目地区售货,南往北来,他们经常和南部的埃塞俄比亚人,东部的波斯人,北部的罗马人交流,听闻了麦地那(旧名叶斯勒卜),海白尔地区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领略了沙目、内志地区的基督教的教律、教规。加上古莱什族管理着一年一度朝拜天房的事务,接触到很多不同部落的人,听闻到大量新鲜事,这些是他们思想升华和语言居首的加速器。他们听到了不同的语言(方言),思考着这些词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词语引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久而久之古莱什族的语言变成了阿拉伯半岛语言动听、表达简练、词语美妙而丰富的语言(方言)。故诗人和演讲者都用古莱什语进行吟诗演讲。

在很长的时间里,阿拉伯只有言语,没有文字。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很难想象早期阿拉伯语的具体情况。尽管从也门到沙目地区的商贸大道上,发现了一些铭文,但大多为词语和短句,没有连贯完整的语言内容。阿拉米语取代阿卡德语后,人们改用阿拉米语字母书写阿拉伯语,并在其基础上终于分化出专用于书写阿拉伯语的字母形态。虽然用这种字母记载阿拉伯文字的铭文很少,但可清楚地发现阿拉伯语字母书写方法的变化。历史最古老的一片铭文可追溯至公元328年,它是在大马士革南部纳马拉发现的,上面记录着“全体阿拉伯人之王”乌姆目 盖斯的丰功伟绩。从叙利亚发现的另三片铭文,可上溯至公元6世纪,不其仅语言内容是阿拉伯的,而且书写方法也是阿拉伯的。不论如何,在伊斯兰教来临之前,阿拉伯人已经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

公元610年伊斯兰教诞生后,《古兰经》便是用古莱什族的语言被记录,尔后书写下来的。于是,《古兰经》和古莱什族语相得益彰。《古兰经》籍古莱什语传布到阿拉伯半岛内外,古莱什语又籍《古兰经》成为全阿拉伯民族无可争论的通用语,这就是后来形成,直到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标准语。

参考文献:

[1]纳忠. 阿拉伯通史[M]. 商务印书馆, 1999, 1.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7)

一、前言

阿拉伯语词汇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派生为阿拉伯语中尤为基本的一种构词法,这便使得其词汇蕴含较强的灵活性,将更广阔的空间赋予阿拉伯语词汇的不断发展,并且这还是阿拉伯语的灵魂。近年来,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阿拉伯语原词汇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除派生与引入外来语之外,创造词语的一主要手段为合成构词法。再加上,由于长期受到阿拉伯文化冲击与影响,对某些词汇的理解不能仅局限在对字面的理解层面上,还要结合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汇的意义。

二、关于阿拉伯语的概述

(一)阿拉伯语产生

阿拉伯语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闪族语都居住在同一地区,使用最原始语。但是,因闪族人数量逐渐增多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使得有些人便离开自己家乡。因分化以及和土著人相处,从而使得阿拉伯语语言发生较大变化。此外,因随着环境变化以及时间推移,他们之间差距逐渐变大,因此,逐渐形成了各方言都有各自独特性。直到今天,阿拉伯语主要是来源阿拉伯半岛纳季德与希贾兹地区,它们都是在古莱氏部落所使用的语言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古莱氏部落人都生活在主要贸易通道上,因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生活在此种社会环境中,要求他们能够相互聊天、吟诵诗歌等。所以,要求阿拉伯人也要使用同一语言、习惯,演说家或者诗人均是借助于流行表达形式以及公认的词语,以便于使得广大听众能够更为容易的将其所表达的想法和观点加以理解。从此之后,传述者把演说家或者诗人的一系列作品向各个地方传播,长此以往便在大范围和诸多区域传播了他们的思想及语言。

(二)阿拉伯语的词与词汇

词为语言中能够独立运营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其独立运用指的是词能较为独立的造句运行;而音义结合是指一种语音为词的表现形式,而语意为词是内在的一种含义,即语音形式对其语义内容加以负荷,而语义内容的表现则利用语音的形式。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语义和语义二者既相互依赖,又不可缺少。

三、阿拉伯语的构词

(一)派生

派生指的是由一个词产生另一个或者多个词,然而,产生的新词在结构以及意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阿拉伯学者从最初对语言的研究,便已认识到相似发音与相近意义词语,从而逐渐出现了派生。并且,词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即增加部分以及词根部分。这些研究成果被闪族语系学者予以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闪族词汇是在派生表达词义、新义词质以及词根等方面得以建立的。

(二)合成构词

所谓合成构词指的是把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此删节成新词,而最新构成的后词带有被合成部分含义。若将派生和合成构词相比较,我们便发现,派生大多数都处在新词结构的不断创设中,然而,合成构词是将多个句子或者多个单词进行删节。在古代时期,对合成构词进行描述时,一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词中将某个单词取出,主要是因为阿拉伯语中蕴含着为数不少广为流传的诸多短语,而这些广为流传的短语通常都作为格言或是谚语来使用。

(三)复合构词

具体而言,复合构词指的是合并两个词,亦或是在另一词中融入一词。就合并后的词而言,无论是外来阿拉伯化的词,还是阿拉伯语词,从语法方面来分析,都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名词。复合词都是用来表示人名、国家等一些专有名词,也或是表示声音等。

四、外来词的吸收

通常阿拉伯人借助于对外来词的吸收,进而使其能够将阿拉伯语词构成,也可以称作是借入构词。当借入时,阿拉伯人通常借助阿拉伯华方式,也称之为意译法;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阿拉伯化,而是直接音译借入词语方式,变成之为音译法;在阿拉伯语中,借助意译与音译相结合方法吸收外来词,将其称之为音义兼译法。

(一)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通过原有的阿拉伯语词汇,以阿拉伯语词组机构或者词式结构对外来词进行吸收,把阿拉伯语加以语化的方式,这是他们对外来词加以借用的一主要手段。

(二)音译

音译指的是借助阿拉伯语字母把外来词发音进行翻译。

(三)音义兼译

音义兼译指的是利用意译和音译结合方式来吸收外来词。

五、修辞

一般而言,阿拉伯语词汇得以发展的途径主要为对外来词的吸收以及构词,但是此类途径是远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词的构成不只是借助构词途径这一方法,而是要借助修辞途径所形成。借代是修辞手法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又和比喻有较大区别,借代本体与借体间有一定实在关联,比喻本体与喻体本质有较大区别,只是人类结合他们所具有的相似之处,将其进行联系,但事实上,两者没有其实在关联。其中,在阿拉伯语词汇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借代而转化得来的。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阿拉伯人创造出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在使用阿拉伯语的能动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将阿拉伯语所具备的诸多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且利用修辞手法逐渐积累下来的各种词汇,还能够将阿拉伯语词汇在逐渐发展中所得出的民族特点真正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葛勇.浅析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字母及语音的区别[J].丝绸之路,2009,2(22):134-136.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19-02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源远流长,为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的新变化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的西端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中阿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必备职业技能以及阿拉伯国家概况、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的高素质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和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1]。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我们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和思考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应用较少,这也较大的制约了阿拉伯语应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阿拉伯语课程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教与学的活动,使阿拉伯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在两年内掌握阿拉伯语语音、基础语法、基本词汇、功能意念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阿拉伯语四级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要求,具备用阿拉伯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同时对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社会文化有初步了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打好基础[2]。但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阿拉伯语基础阶段的知识,在课堂上往往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片面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而独立完成,学生没有思考、探究和钻研的时间和余地。而是被动接受,惟师是听,惟书是从,死记硬背。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只是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热闹,缺少教师对学生深入启发,也缺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多学生上课也只是坐在教室听,偶尔动动笔,学习没有计划和目标,缺乏思考和创造性。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缺乏

很多学生在学习阿拉伯语之前充满了向往,对阿拉伯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兴趣浓厚。但是当学生对学校环境熟悉,对基础阿拉伯语教师的讲课风格适应后,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有些同学感到厌倦,最后放弃阿拉伯语。

3.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多样化的现代教学

在大二阶段,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压力,使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而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使用黑板加粉笔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4.“拉平取齐”,忽视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

单纯强调知识的强化,而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使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每次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挫败感,而部分学生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都是90后,个性鲜明,心理比较脆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5.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大多数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口语表达较差。即使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无法用阿拉伯语流利的交流。当然这和阿拉伯语本身的语言特点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相关。在基础阶段,为了顺利通过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大多数学生都把时间用在背诵单词、分析语法、翻译文章上面,而实际运用较少。很多学生学了四年阿拉伯语,却只会说一些很简单的生活用语,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

只有真正明确市场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合型外语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3]。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

1.课堂实践性教学

课堂实践性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无论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所需人才,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实践性教学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4]。根据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分布特点,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词汇、句型、对话、课文、语法的讲解。

1.1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以《新编阿拉伯语第二册》第三课看病为例。我们可以设定课前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疾病,查询该疾病在就医过程中常用的词汇;课堂任务:按同宿舍四人一组的原则进行演示;课后任务背诵部分常用词汇,教师抽查。这样,在课上就能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更佳。

1.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阿拉伯语字母共有28个,全部为辅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阿拉伯语的发音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别,它有其他语言少有甚至没有的喉音、顶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颤音、齿间音等,这给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阿拉伯语字母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通过视频让学生模仿标准的阿拉伯语发音;通过阿拉伯语字母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忆字母。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阿拉伯语词汇卡教授学生单词,用动画、视频、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1.3情景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每课都有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在学生明确对话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前提下,进行角色扮演,揣摩对话双方的心理状态,模仿对话双方的说话语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对话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兴趣[5]。

1.4互动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的很多课文中教师都可以进行思辨式互动,如:新编阿拉伯语第三册第六课课文“电视与社会”。教师在课文讲解完成后,根据电视对社会的好处与弊端有意设置正反两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和实际发表观点。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不受局限。但这要求教师一定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最好选择学生熟悉、关注度高和课文内容结合紧密的话题,有利于学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学中应抓住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员探索欲望,换来学员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1.5分组竞赛法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单词、句型讲解时,往往让学生逐一朗读、翻译。这样单一的模式,学生容易疲惫。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3-4组,进行词语接龙或者句子替换练习,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当然,每位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组安排。

1.6讲练结合法

阿拉伯语语法相当复杂,性、数、格、指变化繁多,加上语言古老,语汇丰富,书写奇特,发音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在教授学生阿拉伯语语法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讲练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实践性教学

阿拉伯语全国性的比赛较少,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多组织校内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比赛,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

2.1举行阿拉伯文化节

阿拉伯文化节对于初学阿拉伯语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国家众多,学生可以按班级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国家,收集阿拉伯国家概况、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言、阿拉伯习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用来装饰帐篷或用展板进行展示。还可以制作阿拉伯特色美食,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展示阿拉伯舞蹈、歌曲,共同参与阿拉伯传统游戏,并在班级之间进行评比。比赛时学生需用阿拉伯语为评委进行文化解说。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强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伯语。

2.2参加校内外阿拉伯语竞赛活动

实践性教学应与阿拉伯语竞赛相结合,以专业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阿拉伯语人才的质量[6]。对于一、二年级的阿拉伯语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单词王比赛、演讲比赛、情景表演、书法比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

2.3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所以,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对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口语角活动可以每月进行2次,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猜词游戏、看图说话、知识抢答等。所有的这些游戏环节的设定都是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从而扩大知识面。

三、结语

实践性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应不断强化、革新实践教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促进阿拉伯语教学的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兆怀.实践教学的行与思[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学校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4]温伟力.构建应用型英语课堂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9):134-13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9)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被同学们的一些奇怪的想法问题所难倒,尤其是在进行一些翻译练习时,往往会对一些词汇、句型的翻译难以做到精致,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成语、谚语时,更是时常会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譬如有一次,有个同学在翻译用来描写阿拉伯人品德的一个词汇是"??? ???? ",他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手潮湿",使得在座的同学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其实这个词汇所隐含的意思是指人"慷慨大方"。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而在课下,不少学生向我反映希望能多讲解一些关于成语、谚语的表达和翻译,他们对此更感兴趣。鉴于此,我收集了一些课里课外常见常用的阿拉伯语成语、谚语,并将它们在翻译手法上予以适当分类,以供参考。

阿拉伯语的成语、谚语十分丰富,而汉语的成语、谚语更是数不胜数,驰名中外。因此,对于两种语言的成语、谚语中内容相似的部分,我们在翻译时可以进行"套用",或称为"直译",但这毕竟范围有限,大多数的成语、谚语的翻译需要我们意译,有的甚至还需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这样,既能较正确的表达所指,又不会失去原句的风格和特点。那么,我将在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一、 直译法

阿汉语言中可直接进行套用的一些成语、谚语,但此部分为数不多。例如在课堂中我们经常见到的:

  

二、 意译法

有的阿拉伯语成语、谚语具有浓重的阿拉伯地方特色,它们是对其生存空间环境及生存方式的一种联想。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如果我们采用直译,往往会使句子不通顺,难以理解。相反,如果我们采用意译,既能表达原句所指,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学习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掌握。如: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阿拉伯语成语、谚语的翻译时,既要注重形象描写,又要使文字表达正确,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在遇到一些有阿拉伯特色的成语、谚语时,我们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使翻译易为读者及学习者们理解和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语成语、谚语中不乏有和伊斯兰教相关的表达,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伊斯兰教信仰对阿拉伯民族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等有着深入影响,体现在语言、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在成语、谚语等表达上也是一样,因此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在翻译时也需要对其进行附加说明。

参考文献:

刘开古编纂,朱威烈主审:《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10)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阿拉伯早期文学就已经诞生了。之后,著名学者伊本阿卜迪拉比编译了一本《串珠集》,这本书中,各个部分都以珍珠命名,此外,还比喻整本书连起来犹如珍珠。这本《串珠集》广泛搜集了阿拉伯众多地方法传说文献,涉及到音乐、社会、医学、伦理等方面,同时,其中还包含许多趣闻轶事和谚语。但其中部分材料的真实性具有争议,因此,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以这部著作为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若没有阿拉伯文化的渗透,西班牙文学很难迎来“黄金世纪”。

一、瑶曲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响

瑶曲是一种在西班牙土生土长的文化,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独特地风格,到了二十世纪则被广泛传唱。在瑶曲创作中时常会有意识的采用一些拉丁文学用语、地方方言等,以便丰富其文学表现形式,这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诗歌的特征。在之后的发展演变中,这些诗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还被用语基督教的赞美。由于瑶曲中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深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且处于文学多元化阶段,因此,其信息量极为丰富,内容繁杂,为研究西班牙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一千零一夜》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这本书搜集整理了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故事线索较为简单,且本身相当冗长,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趣味知识。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可以视为一部有关医学、文化娱乐、哲学、音乐、教法学的微型百科全书,其对西班牙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词汇的影响

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长达八个世纪,阿拉伯人一方面将阿拉伯语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另一方面也允许当地居民使用通俗拉丁语,这就使得西班牙语得以流传下来。与此同时,受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西班牙语种也逐渐渗透和融入一些阿拉伯词汇,这就对西班牙语言、词汇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对《西班牙语言史》的研究,阿拉伯词汇在西班牙词汇中的比率大约为8%。其中以字母A开头的阿拉伯外来语在西班牙中所占比重最大,这些词汇涉及到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调查显示,在西班牙中有六百多个以A开头的阿拉伯词汇。由于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的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许多西班牙词汇都与外来的科学技术有关,例如ajedrez(象棋)、alquimia(炼金术)和algoritmo(运算法t)等,这些词汇都是源于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也体现在其对西班牙词汇的作用方面,因此,研究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词汇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其对西班牙文学的渗透作用。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篇(11)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阿拉伯国家中通用英语。阿拉伯语可分为正规语和方言,正规语在阿拉伯各国都通用,方言是各阿拉伯国家当地流行的语言,两者差别很大。

阿拉伯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根据使馆级别的大小,有的设立了教育处或文化处,除了负有照料管理本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帮助解决中阿留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责任之外,一项重要的日常任务就是为本国的教育产业开辟市场,并有责任代表国家维护留学生们在国外的正当权益。

在科技、学术方面,中国与阿拉伯各国间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互惠互利合作、中阿公派及自费留学人员的数量年年递增。

据阿拉伯国家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大学里留学的中国公费生和自费生人数大约在3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埃及开罗大学,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阿勒颇大学、拉塔基亚大学、十月大学、复兴大学,约旦安曼大学、也门萨那大学、阿曼卡布斯苏丹大学,利比亚加尤尼斯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突尼斯布尔吉巴语言学院,阿联酋艾因大学和战前的伊拉克巴格达大学。其中,受中国留学生喜爱的阿拉伯国家大学中,以非洲的埃及开罗大学和亚洲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入学率最高。

从中国留学生赴上述这些阿拉伯国家著名大学的入学流向可以看出,阿拉伯国家大学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阿拉伯国家大学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建设成绩斐然,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阿拉伯国家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模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私立高校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阿拉伯高等教育的规模建设和系统复杂化。以政府的支持为根本前提,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建设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推动:1、妇女入学比例增长。2、高等教育多样化。3、外国留学生数量激增,尤其是英、美籍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热情高涨。阿拉伯国家在高等人才培养多层次与多样化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当前,阿拉伯国家高校的类型按学历教育层次可划分为大学、高等学院和技术学院三类。

大学:由于近几十年里阿拉伯大学数量的增长较之其他类型的高校快,大学在高校结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相比较而言,大学的学术水平较高,综合性大学更强,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学以及人文社会学,提供本科至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少数大学还提供专科教育。学院是大学基本的招生与行政单位,系是大学的基层教学单位。

大学学院:办学通常围绕着一个特定学科,规模小,主要提供本科教育,这类学科单一的学院绝大部分隶属国家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公立性较强。由于这些学院重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和商学,因而大学学院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亦是众多外国留学人员积极报考的热门专业。

技术学院:90年代初,技术学院已在阿拉伯高校系统的规模中建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学制为2至3年,提供实用性和职业性很强的中学以上的课程,属于专科教育范畴。以此为指导,学校基础课程分为商业、工程技术、通讯技术和健康护理四大类。学生除学习相关课程外,还必须通过以知识贯通与应用为核心标准的毕业综合测评,方能毕业。

研究生教育:目前阿拉伯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有技术学院文凭、文理科学士学位、文理科硕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4个等级。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向叙利亚派遣公费留学生的,当时派遣的留学生大多是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大学文学院学习,主修攻读阿拉伯语言和文学。他们在学习上认真刻苦,因此成绩也名列前茅。现年86岁高龄的大马士革大学著名教授亚菲先生称赞中国留学生是最勤奋、努力、聪明、好学的学生。他说,至今有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初,大马士革大学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生活条件和自己做饭困难,决定提高奖学金。但是中国留学生向院方表示,希望把提高的钱用在多给中国奖学金名额上。短短的一句话,给老师和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