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24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1)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69-02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做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病因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有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数量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等。通常来说,一旦明确诊断,就应该及时抢救治疗,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塞扩大,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患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5―72岁,其中各病患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心悸、胸闷等症状,在经过我院的治疗,均抢救成功,康复出院。

2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临床护理

2.1 急救监护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发病比较急,首先就应该迅速安置患者,立即进行高流量的给氧,并维持两天左右,待病情稳定之后就改为间隙给氧1-2L/min。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来说,吸氧不仅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肌氧合,有利于梗塞周围缺血心肌的氧气供给,从而有效的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

其次应及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止痛处理,由于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剧烈的胸痛、胸闷会加重心肌缺氧,并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或休克,因此迅速止痛对病患来说极为重要,一般常用盐酸哌啶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2-5进行皮下注射,又或者可以使用常规药硝酸甘油加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来进行止痛,在使用药物进行止痛时应该根据病患的血压、心率等情况来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有效的止痛,同时不会对病患产生任何副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病患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患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医嘱应用硝酸甘油异山梨酯等扩充血管的药物,使得病患的冠状血管扩张,减轻心肌缺血。同时,还应该配合使用药物毛花苷C、多巴酚丁胺等来增加心肌收缩,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该准备好除颤仪、起搏器、气管插管等抢救器材,并严密的对病患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给予12导联心电图监测,有效的对病患进行各项体征的监测,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2 应用溶栓药物的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来说,该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静脉溶栓,该方法不仅可以挽救缺血心肌,还能够有效的缩小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功能从而降低病患的死亡率。由于溶栓后4h内最容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对病患进行溶栓时应该对其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密切关注心电示波的变化,并准备好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常见的急救药品。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在对病患进行用药的时候,要检查病患的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及凝血时间,通过静脉给药,并及时观察给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

3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其它护理

3.1 生活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来说,在饮食上是需要非常重视的,因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患必须要强调少食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因为大多数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是卧床休息,因此心功能必然下降,心搏出量自然就减少,所以饮食就应该吃高维生素,加入适量的蛋白质,低盐、少糖、少产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这样就能够防止胀气,从而保持大便通畅,进一步避免了因为进食不当而发病。

医护人员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时候,除了应注意以上的临床护理,还应该对病患的日常生活进行必要的护理,要提醒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不要吸烟,因为吸烟对血管有一定的损伤,容易导致脂质停留并堆积,从而堵塞了血液的流通循环,促进发病。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的日常生活仔细护理,要提醒病患起居要有规律,要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是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3.2 心理护理

对于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他们对急性心肌梗塞这个病症并不是完全的了解,同时,心肌梗塞的发生与环境、生活起居、情绪变化及行为方式等多种因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为对于我们医护工作者来说,必须仔细认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发病原因,并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来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

同时,对于某些已经发病卧床的病患来说,作为医护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有任何异常变化,马上告知主治医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病情恶化,以尽可能抢救病患。因此,我们在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就应该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并都亲切温柔的态度为患者解释他们所有的疑问,并给病患讲解设备的作用和医生的治疗手段,消除病患和家属的一切疑虑和恐惧,使他们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4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康复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在病患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应该协助患者主动进入到康复治疗的活动当中,并随时询问患者的病情,有无异常等,给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让患者的体力和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其自身的胆固醇,还可以让其血液恢复正常,从而降低AMI发生的威胁因素。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该病的治疗不仅要及时,还需要专业的治疗护理来配合,因此,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还要加强对病患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减少疾病的复发。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2)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94

病毒性心肌炎为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相关心脏疾病, 主要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的心肌炎性病变, 除此之外部分患儿还会发生心内膜炎、心包炎等[1], 若临床治疗或是护理任一环节出现差错将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继而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炎, 甚至导致心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本文现就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其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4.6±2.5)岁;心肌缺血38例, 室性期前收缩 7例, 室性心动过速2例, 房性期前收缩3例;轻型28例, 中型20例, 重型2例。根据家长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体征监测、输液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等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做好儿科常规护理外同时加强优质护理, 具体包括:①环境护理:舒适、良好的恢复环境是优质护理的基础体现, 病房环境不仅要清新、整洁, 同时还要舒适、温馨, 医护人员要密切与家长配合, 共同为患儿营造一种家的感觉, 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紧张情绪。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注意护理实际中的态度与行为, 因为面对的多是患儿, 因此要注意用语轻柔, 塑造可亲的形象获得患儿的喜爱与信任, 以便患儿能够无拘无束地向护理人员表达自身的不适与痛苦, 消散疾病带来的心理阴影。③健康教育:选取合适的时间对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其家长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用语尽量通俗易懂, 要保证宣讲的健康知识在患儿与家长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途径、病情发展、预后以及相关注意事项。④出院指导: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比较严重, 加之对象为年龄尚幼的小儿患儿, 出院后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必要的出院指导应向家属说明。指导家长要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增添衣物, 以免患儿着凉或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 加强患儿的饮食卫生, 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及停药, 同时定期带患儿来院复查。

1. 3 观察指标 ①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3]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问卷共含64 个条目, 分别从躯体功能、生活功能、心理功能等三个维度进行反映, 最后得出总体的生活质量。②记录护理差错事件以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躯体功能、生活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较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差错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1件护理差错事件, 未发生护理投诉事件;对照组分别为7、4件,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腹泻、腹痛、呕吐、咳嗽、乏力、抽搐等, 缺乏典型性[4, 5]。在护理实际中, 因为患儿年龄较幼, 对不适症状通常表达不清, 因此注意患儿病情的观察十分重要, 同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儿的真实感受[6]。这就要求临床应关注到患儿的个体性差异, 围绕患儿为中心突破常规护理的局限展开优质的护理措施。本院自开展优质护理以来,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效。在护理实际中, 除了做好儿科常规护理外同时加强优质护理措施的落实, 严格做好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在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 确保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工作做到位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十分关键, 应加强临床优质护理的建设与落实。

参考文献

[1] 万良明. 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24):150-151.

[2] 黎贤群, 刘顺梅, 刘洋美. 优质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9(13):1141-1142.

[3] 李婉丽.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黑龙江医药, 2012, 6(31):965-967.

[4] 王波. 循证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应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7(10):1077-1078.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3)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给予患者舒适护理,不仅有助于临床症状改善,同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其恢复,临床效果明显。为探讨舒适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为探讨舒适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该院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诊断结果均符合WHO公布的标准。将86例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45.7岁;前壁心肌梗死19例,后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10例。护理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46.3岁;前壁心肌梗死21例,后壁心肌梗死13例,下壁心肌梗死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舒适护理内容如下:①心理舒适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焦虑、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而且,有的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治疗丧失信心,消极对待治疗或不积极配合治疗,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疾病进展。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消极心理应给予针对性地护理,要向患者宣教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向其讲解临床治疗方法,耐心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存在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坏死、新功能下降、心排除量下降等,加之患者长时间卧床,消化功能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1]。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饮食护理,督促患者多进食营养丰富、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低脂肪等食物,尽量少食多餐,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禁食刺激性食物;③体位舒适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要求,给患者创造合适的体位,通过观察患者表情或询问等方式给予调整;④生理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光线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的病室环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会出现疼痛,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而且会刺激交感神经加重应激反应,从而加重病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一旦出现疼痛,要给予镇痛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痛阈值,加强对疼痛的克制,鼓励患者呻吟,并适时分散患者注意力[2];在患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药密切观察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或血倾向等。

1.3 评价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舒适度及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并发症比较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4)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壮年人群中发病,多由于心肌细胞感染病毒所致[1]。患者因心脏射血下降导致心悸、气急、头晕、胸闷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心功能下降明显甚至存在生命危险[2]。病毒性心肌炎短期治疗效果多不明显,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过程,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压力较大心理、精神状况不佳[3]。同时受心功能不足影响,生活质量较差。中医康复护理注重身、心全面护理,强调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依据病人心理、文化、习惯、病症等进行针对护理,可促进病情转归改善心理、精神状况,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中康复理疗技术对康复有积极意义[4]。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常规护理短板越来越明显,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护理中中医康复护理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针对我院病人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6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1~52岁,平均(42.34±3.7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2~53岁,平均(43.18±3.43)岁。纳入标准:以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满足《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5]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无其他器质性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全身重大疾病;②精神异常;③语言障碍;④病历资料不完整。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引导办理入院手续,住院后监护血压、心电图等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放手册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加强病区消毒等等。1.2.2研究组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中医情志护理情志是脏腑的生理功能外在表现,不良情志会伤及脏腑。而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受病情、长期治疗等因素在影响,诱发不良情志。护理人员须在病人住院期间了解其性格特点,注意其情绪变化,根据病人不同情绪进行护理。结合移情、疏导、相制手段纠正病人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组织书法、唱歌、运动等活动转移病人的情绪,若病人心有郁结应当引导其发泄,进行语言开导,通过积极的语言俺是病人,同时还要如实告知实际病情以及治疗策略额,以免病人多疑多虑。通过情志护理让病人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疾病不喜不悲。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患者仰卧位,康复师用大拇指从病人剑突下按摩至胸骨上缘,来回按摩20次;四指从病人剑突下顺时针揉摩至耻骨上,按摩3min;大拇指按摩足三里穴3min。俯卧位,康复师从尾骶用两拇指顶住背部皮肤,食指、中指向前,食指、中指、拇指捏住皮肤,沿脊椎向颈部捏,进行5次。晨起时双手手掌互搓,搓热后掌心轻轻揉搓脸颊,30次/d。两手中指按压鼻沟两侧,从鼻翼按至鼻根,来回30次。康复师指导患者以及家属康复技术要点,确保其出院后能够居家实施。膳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膳食计划,在护理前收集病人病历资料,依据病症结果选择食材。做到寒温相宜、药食相辅。根据体质、病症以针对性的食物促进机体康复,增强免疫,提高疗效,治疗期间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护理人员可为病人提供食物四性表,使其掌握温热性、寒凉性、补益性等食物的禁忌证、适应症。合理用药了解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明确每种药物禁忌,明确食物对药物吸收是否有影响,药物对胃肠道是否有刺激等等。确保病人在正确的时机下用药,患者用药后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起居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周期长,治疗期间加强起居护理有利于病人在住院、出院后有正确的起居习惯。患者晨起后影响有氧运动,不宜运动过量导致大汗淋漓。病人生活起居应当顺应四季时节,维持内外环境平衡,避免外邪入侵。运动养生适当运动有利于体魄、提高身体免疫能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不足,机体对剧烈运动不耐受。护理人员可以针对其病情建议病人进行慢跑、太极拳、游泳、五禽戏等运动。1.3观测指标心功能指标。在护理前后检测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正常范围50%~70%)、心脏指数(CI,正常范围2.5~4.2L/min·m2)。精神、心理状况。SCL-90量表从6项因子进行评价,SCL-90总分>160分为阳性。生活质量。SF-36量表从6个维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1.4统计学方法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心功能指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精神、心理状况比较研究组干预后SCL-90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2.3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2.4两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低(P<0.05)。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081-02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严重,发病率逐年升高,病变发生早,并发症多,猝死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但同时它又可防可治。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7~84岁,平均(62.61±6.73)岁;病程2~20年,平均(9.47±2.13)年。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62.71±6.92)岁;病程1~21年,平均(9.38±2.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疾病,病程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耐心安慰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注意在运动中保护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2)病情观察: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观察神志、口唇颜色、皮肤温度及尿量等早期症状,定时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3)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戒烟酒。给予低脂、低盐、高纤维、优质蛋白质食物,少食多餐,防止腹胀、便秘,避免过高和过低血糖反应;(4)休息: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指导患者床上排尿、排便;(5)吸氧:给予间断或持续低流量(2~4 L/min)氧气吸入,改变肺的顺应性,改善心肌缺氧供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胆固醇、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1例,无猝死,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分别为3.2%和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浆游离脂肪酸高,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同时,高血糖可增大心肌梗死面积,加重心脏负担[3-5]。将血糖平稳控制在目标水平,对于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6-8]。护理人员需熟悉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掌握心电监护方法,密切监测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胸部不适等,并注意持续时间,加强心理护理和血糖监测,及时进行血清心肌酶学、心电图检查,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等,合理饮食,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9-11]。为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案的共计6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两种护理方案患者的血糖、血胆固醇水平、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等进行重点比较,旨在探讨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1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5例,猝死4例,观察组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徐凤莲等[12-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效果满意,可有效控制血糖,挽救心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效果确切,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控制血糖,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素花.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7):446.

[2]周晓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291.

[3]冯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4):492-494.

[4]徐秀敏.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68例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 344-345.

[5]魏会芳,何玉萍.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 5(12):82.

[6]李俊,金元昊,薛智敏,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052-2054,2055.

[7]王春艳.老年人糖尿病性便秘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3):150-151.

[8]祁永兰.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常见问题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51-52. [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

[9]岳晓利.老年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86-87.

[10]冉莉,姜志胜,文格波,等.bFGF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NK字2-5和GATA-4表达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71-73.

[11]陈国钦,区彩文,张稳柱等.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变化及HGF的干预作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2):1-4.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6)

在内科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疾病即急性心肌梗死,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病快、病情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很凶险,且易于导致死亡,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基本因素,为了使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更加积极有效,以便于其早日恢复,现对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8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39例,女19例,年龄49~79,平均62.3±3.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9例(常规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了内科常规护理,在固定的时间巡视病房,对病情变化及时解决。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添加了心理指导以及行为护理两方面的措施。

1.2.1 心理干预:多数的AMI病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甚至是恐惧,作为护士要正确的判断病人的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心理指导,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教育水平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与其交流,在心理上进行支持,告诉病人一些治疗信息,让病人对疾病以及治疗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话,有利于帮助病人保持最好的心理状态。

1.2.2 行为干预:基础护理工作要强化:(1)急性阶段的病情缺乏稳定性,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在前3 d内进行完全的卧床休息对于治疗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样的话,有利于心脏耗氧量的减少以及心脏负荷的降低。涉及到生活的一切护理人员都要参与,让病人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这样的话,有利于尽量避免血栓形成以及肌肉萎缩。根据现今心脏康复模式的看法可以得出:早期阶段进行适量活动可以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对心脏的康复大有裨益。如病情稳定且没有其他并发症的病人,在梗死出现后的5~7 d之后就能自己在病室中走路、要是有护士帮助的话还能去厕所等,要是伴随有并发症的病人,则要以病情的不同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2)让病人知道便秘以及用力排便的不利。护士要积极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排便,在发病之后的第三天还没有排便的病人,要借助一定量的缓泻剂,最好让其1 d亦或是2 d进行一次排便[1]。(3)在急性阶段心肌病变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能反射性的导致恶心呕吐以及消化机能削弱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以及伴随有胃肠道的病人,要进行1~2 d的禁食,并在以后的饮食方面要吃易于消化的流质以及半流质食物。要避免吃得太饱和心脏负担过重引起的心衰以及心律失常的现象。(4)对病人的血压高低,心律以及心率情况、体温高低并血压和尿量的大小以及心电图等进行密切的关注,此外还要对病人血氧饱和度,肢体温度以及末梢循环进行观察,对三大并发症要做到提前预防,主要指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以及急性左心衰。(5)心肌梗死病人一般会感到剧烈的胸痛,这是引起休克以及心律失常出现的原因之一。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一些急性冠脉综合征缺乏显著的症状,一些病人存在反射性牙痛,还有一些出现胃痛,对女性来说一般是缺乏典型性的胸痛,而对老年人来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2]。所以护士要对病人的胸痛实质、疼痛时间、具体部位进行密切的观察,把情况尽早告知医生,以便于尽早消除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两组呼吸急促时间、紧张心悸时间、恐惧焦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对其生活以及心理行为方面的护理进行干预是非常关键的。以病人在心理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为依据,开展护理干预,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以及遵医行为,尽量避免心肌梗死的再次发作以及病人住院时间。急性阶段要禁食,病人的主要食物应该以热量、脂肪以及钠的含量都较低且产气较少的食物为主。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护理反映了健康的心理,满足了病人在自尊、自强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要积极激励病人,促使病人根据康复计划开展自理活动训练,来尽量避免并发症以及减少住院时间。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7)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7―01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疾病,恢复快,成效显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1例,成功挽救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有效降低了该类疾病的病死率与并发症,改善心功能,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5-76岁,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回旋支等单支病变1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多支病变7例,植入支架2枚者5例,2例为植入3枚支架。手术均为股动脉穿刺,术后再灌注良好,皮下血肿有1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濒死感,加之对治疗及预后认识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2],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以娴熟的动作、专业的讲解来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在最短时间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疾病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2.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检验项目: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碘过敏试验等,并遵医嘱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无出血倾向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并予以双侧腹股沟备皮、指导禁食4小时,训练床上大小便等。备齐抢救器材及抢救药物,将病人护送至DSA,与导管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2术中护理:在术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重视病人主诉,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抢救器械与药物均处于备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准确处理。

2.3术后护理

2.3.1局部伤口观察:拔除动脉鞘管前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连续4次,如穿刺处渗血,汇报医师予以压迫止血及加压包扎,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下降、颜色苍白,应通知医生予以适当松解弹力绷带。本组患者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后症状缓解。

2.3.2全身情况监测:重视病人主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及临床症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易发生低血压[3],更应严密观察血压,严防低血压,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主诉,并加强心理安慰。

2.3.3拔鞘管的护理:术后4-6小时予以拔除动脉鞘管,拔管时指导病人平卧,下肢伸直,忌屈曲,并备好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药物,配合医生做好观察与抢救工作,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处理。同时注意多与病人交谈,以分散病人注意力,行心理疏导。拔管后病人绝对卧床6小时,局部伤口予以1kg砂袋压迫6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继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严防出现渗血及皮下血肿,卧床期间,予以行肢体被动活动与腰肌按摩,以防下肢血栓及腰部不适。

2.3.4饮食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即指导病人进食进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少食多餐。

2.3.5排便护理: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限制及思想负担重,往往会出现便秘,予以提供隐秘环境,必要时予以缓泻剂使用。

2.3.6药物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天,观察全身及局部出血征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正确处理。抗生素一般常规使用3天,观察局部伤口及体温情况。

2.4出院宣教: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防感冒,坚持锻炼,注意强度,以不劳累为度,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核心是尽早解除冠脉梗阻,最大限度减少心肌坏死,以期快速缓解症状,防止心室重塑、变大,从而减少心衰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传统治疗中,只能保护未梗心肌,等待自然病程,梗死部位心肌坏死彻底,并发症多,急性期死亡率高,心功能差。而施行急诊PCI术后,可有效恢复冠脉血供,为心肌梗死病人获得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通过12例该类病人的护理,我们感到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该类疾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皓,黄从新,王凤,等.青年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瘸交特点研究[J].中国医学文擅・老年医学。2007.16(3):174―17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84-01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微创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变化和生活压力增大,子宫肌瘤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越来越多。其风险及术后感染率都较非糖

尿病患者高 2 ~ 3 倍[1],因此,系统完善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是提高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手术康复的关键。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综合护理的应用方法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

尿病诊断标准。60例患者中,年龄在32-46岁之间,平均(39.2±2.4)岁;37例单发肌瘤,23例多发肌瘤。术前空腹血糖8.6~16.5mmol/L,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及增生3例,宫颈炎12例,卵巢病变19例,输卵管病变10例。24例子宫全切术,30例子宫次全切术,6例子宫肌瘤挖除术。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按妇科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并对病人血糖进行动态监测,采取药物加饮食控制疗法,血糖稳定后择期手术。本组 60 例病人术前空腹血糖为 5.7 ~ 7.1mmol/L,平均(6.62±0.71)mmol/L,麻醉方式均为全麻,手术方式均为开腹手术,术后积极预防感染、止血、控制血糖。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对手术治疗等因素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增加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容易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每一位患者具备的特点与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实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应对患者的反应表示理解,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步骤和方法,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且介绍疾病的良好预后,鼓励病人提出疑问,详细解答,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1.3.1.2 术前常规护理 术前行 B 超、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术前 8h 禁食、4h禁水、围术期抗生素使用。

1.3.1.3 术前血糖管理 不仅要向患者介绍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的宣教,还要介绍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具有的危害,讲解血糖控制稳定对子宫肌瘤预后的影响,血糖控制对于手术效果与切口愈合的重要性,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还应当知道患者对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训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术前遵医嘱予糖尿病饮食,监测血糖,监测时间为餐前半小时或餐后 2 小时。术前常使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分别于早、中、晚餐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餐前及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7 ~ 7.1mmol/L,餐后 2h 血糖应控制在 5.0 ~ 11.2mmol/L,如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及时报告医生调整剂量,若患者出现面色发白、出汗、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时,考虑低血糖的发生,立即给予糖水、饼干等食物,或静脉注射 50%葡萄糖注射液。

1.3.2 术后护理

1.3.2.1 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取平卧位,术后应禁食 6h,常规行氧气吸入和 24h 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观察导尿管放置情况,记录尿液的量及性状,会阴及尿道口消毒早晚一次,防止尿路感染。由于黏膜下肌瘤患者可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防产生焦虑情绪。术后鼓励和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避免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继续予糖尿病饮食,避免刺激性和高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及高蛋白食物,促进切口恢复。

1.3.2.2 术后血糖管理 由于手术应急易使患者血糖代谢紊乱,术后应加强血糖监测和控制力度,尤其注意夜间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应< 8.0mmol/L,餐后 2h 血糖< 11.1mmol/L,如发现血糖水平超过 13.3mmol/L,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

1.3.3 出院指导 对恢复期的病人做好出院宣教,出院后患者应继续卧床休息1 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阴道清洁,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合理安排饮食,学会自测血糖和胰岛素注射方法,鼓励患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告知低血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方法。定期复查。

1.4观察指标 手术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出院后随访情况。

2 结果 60 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愈合延迟,住院 7 ~ 10 天,平均(8.25±0.75)d,出院后 1 个月随访,均恢复良好

3 结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常需要手术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耐受力差,麻醉与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可使血糖进一步升高,高血糖易导致切口愈合延迟、心血管疾病、严重代谢紊乱等[2],造成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加重,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还会造成患者的死亡[3]。

本组60例患者的研究中,伤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愈合延迟,住院 7 ~ 10 天,平均(8.25±0.75)d,出院后 1 个月随访,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而言之,由于糖尿病易导致患者机体发生各种感染和手术应激胰岛素抵抗,临床上对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围术期除了子宫肌瘤的常规护理外,还应重视血糖的管理,维持血糖的稳定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系统的综合护理在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确保患者在围术期中的安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9)

(1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湖北通城43740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办观澜医院广东深圳518110)(1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医学系湖北恩施445000)【摘要】目的:现代儿科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方面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与方法总结。方法:通过语言、书面、形象化等形式,对现代儿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程序化的健康教育。结果:现代儿科通过开展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好转与疾病转归。结论:程序化健康教育是现代儿科医护人员提升医护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地开展程序护理,服务现代儿科发展要求。 【关键词】浅析;现代儿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健康教育;总结【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08-0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由亲心肌病毒引起的原发性心肌炎症,常见病毒有柯萨齐B病毒、埃可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和风疹病毒等,但以柯萨奇B病毒尤甚[1~2],值得现代儿科医护人员重视。由于柯萨奇B等病毒接触人体后进入体循环后能引起毒血症,随之进入心肌细胞并增生(或毒素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因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自理能力较弱,需家属照顾,其语言、生理、心理等需要大多由家属代为表达,加之本病病程长,经治疗后恢复期多在家庭度过, 家属为主要的照顾者、护理者、教育者,故程序化的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在促进患儿康复中作用显著。笔者现总结如下,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借鉴和文献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通过总结我院儿科2010年~2012年2月12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男74例,女46例,年龄0~10岁,平均年龄5+0.5岁。引起本次120例患儿中,柯萨齐B病毒93例,埃可病毒引起14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10例,其他病毒引起3例。1.2临床症状 大于50%的患儿因发热、鼻塞、流涕、咽痛或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入院,而极少数是因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或疱疹病毒等感染。2程序化健康教育2.1入院时 除常规入院宣教外,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应根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疾病特点,结合患儿个体差异,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关心体贴患儿,在祥和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病史采集与查体。2.2住院期间:(1)心理护理 本着整体护理的要求,应当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调适各种心理反应[3],尤其要重视患儿心理评估。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应鼓励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心理恐惧感,加强医患沟通。(2)用药 现代儿科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常用一些改善心肌功能、减轻心肌细胞炎性反应和抗休克的药物,常见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而通过发挥免疫调节来减轻心肌细胞损害作用的药物,临床以丙种球蛋白较为常用。临床上还常用正性肌力药物西地兰,通过发挥其直接速效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来迅速缓解症状。而临床上根据FDP能直接被细胞糖代谢利用,不消化ATP的药理学特性,可以用来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缺血缺氧条件下心肌的能量代谢。生物化学中辅酶Q10作为细胞呼吸链中的一个信号传递物质,临床可以应用其促进心肌细胞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的机制,用于保护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4]。当然,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在应用上述药物制剂时,应特别重视其药物副作用和毒副作用,做好科学、规范、合理用药。(3)饮食与休息 应向患儿及家属说明饮食和休息的重要性,争取其配合。告知患儿注意饮食卫生,指导其摄食"三高"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视病情行低盐或无盐饮食。紧密保持同患儿及家属做好沟通,讲清休息对促进患儿心肌功能恢复,防止复发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疗效[5]。2.3出院后 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应强调本病治愈的关键是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和休息及坚持复诊的重要性,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出院后需要继续随访一段时间,直至患儿完全康复,促进其健康成长[6]。3方法总结3.1语言教育 本方法在健康教育中最常用,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现代儿科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开展此法时应根据患儿心理、生理需要,完整清楚表述,以达到预期效果。3.2书面教育 本方法因不受时间限制,便于家长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也是临床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儿科将病毒性心肌炎防治要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出院指导手册,发给患儿及家属以指导其学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3.3形象化教育 本方法的实施途径较多,现代儿科较为常用的是电视、VCD、宣传牌等。通过视频化、可视化的形象健康教育宣教,能较为被患儿及家属接受和掌握。4小结4.1正确认识疾病:由于心理、认知等因素的作用,患儿及家属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不足,不清楚本病作为慢性病,对其治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7]。因此,加强其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可以让患儿端正心态,同医护人员紧密合作,通过培养规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利于疾病治疗。4.2 开展信心疗法:现代儿科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行为表现,分析并掌握其心理活动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实施信心疗法。通过健康宣教,鼓励患儿及家属战胜疾病信心,并结合当今本病的治疗进展和医学水平,适时调畅其情志,消除心理障碍。4.3 重视健康教育:现代儿科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来促进患儿及家属参入到医护中来。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基本保健知识,密切配合医护人员,保持积极向上和自信的心态,以利于疾情好转。4.4提升管理内涵:现代儿科通过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能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密切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树立现代儿科的管理形象,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程序化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对于推动当前的医疗改革也大有裨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1]张阿曼,刘康虎,阎爱梅.病毒性心肌炎热45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80, (7) .[2]张治涛.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69-171.[3]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83-87.[4]王朝晖,廖玉华,涂源淑,张金枝.病毒性心肌炎心理和药物康复治疗[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7(2):30-32.[5]张建,华琦.心血管疾病的防治[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40.[6]张凤如.专家解答心肌心肌病心力衰竭[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6.[7]王淑玲,杨淑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出院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文摘,2008, (27):21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科的常见病,主要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这种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早期溶栓治疗,对AMI而言,不仅能及时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而且能显著地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13年1月――2013年7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12例均符合AMI标准[1]。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0-78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5例,前问壁3例,前侧壁3例,广泛前壁1例。12例心梗病人均在发病后12h内入院。

1.2病例选择①心绞痛发作时间超过3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②心电图有明显ST段抬高,且伴有相应导联ST段降低。③发病12h内。④无溶栓禁忌症。

1.3方法12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心电图(18导联)、血常规、血凝4项、心肌酶等检查。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连用5-7d,根据病情持续静脉点滴硝酸甘油24-48h,及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症处理。

1.4结果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10例,并发皮肤黏膜出血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2例。

2护理

2.1溶栓前准备将AMI病人安置在重危室CCU病室,病室环境应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并迅速建立二条静脉通路,选择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同时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加强病情观察,合理制定护理计划,24h监护,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对症处理,做好交接记录。遵医嘱急检血常规、心肌酶、凝血项等。使心电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放于病床旁,以备急用。

2.2心理护理AMI病人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重,表现胸痛剧烈,有濒死感,病人心理非常恐惧,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志变化,不良的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护士应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关怀,言语柔和,操作时动作轻稳,并耐心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时的症状及预防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2-3],同时,要注意避免让患者情绪激动,严格限制探视,以防其他不良外界刺激。

2.3溶栓时监护

2.3.1用药护理静脉滴注尿激酶过程中,护士应随时观察滴速,保证药物在30min内滴完,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皮下淤血。

2.3.2胸痛的监护护士应每隔10-15min询问并记录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3.3心电监护的观察溶栓前后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示波变化,溶栓前记录全导心电图作为基础值,溶栓后10-15min记录心电图,以后每30min记录1次心电图,连记3h,次日记录3次,以后1次/d,详细记录心电图的日期、时间、ST-T演变规律。

2.3.4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监护再通指标:①2h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②2h内抬高的ST段峰值下降50%或ST段降到基线尚不足0.1mv;③溶栓后2h内出现再灌流心律失常;④血清肌酸肌酶或同工酶峰值提前16h或14h。凡具备第②项另加其他任何项及其以上者判断为血管再通。

2.4并发症护理在护理中责任护士加强病情观察,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以防有脑出血。同时应注意皮肤口腔黏膜有无出血,并及时化验二便潜血,观察在静脉穿刺或其他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并按医嘱定时抽查凝血酶原时间,做好护理记录及特护记录。

3讨论

急性心梗治疗关键是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在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方面,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疗效肯定。尿激酶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溶栓剂。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做好各项监护,保证溶栓药物正确、有效地输入,并通过密切的护理配合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11)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1]。该病的特征为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2]。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研究显示年发病率5-10/10万,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40岁,并有降低趋势。扩张型心肌病伴合并心力衰竭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只能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该病发展缓慢,病情较长。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探讨舒适护理在扩张性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现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采取舒适护理,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96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57~89岁,平均(66.5±8.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急、水肿、肝大、奔马律,端坐呼吸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烧瓶心,不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心功能Ⅱ~Ⅳ级。入院后所有患者确诊后,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心理护理:扩张型心肌病由于病程较长,又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及其家属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采取有效讲解,告知本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案及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准备,并取得治疗期间的有效配合,增强患者心理上的防御能力;②饮食护理:严禁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限制钠盐的摄入,减轻水肿及心脏负荷。以蔬菜、水果、瘦肉、鱼肉等为主。伴有糖尿病者相应饮食控制。③体位护理:头高脚低位或半坐位,减少静脉回流增加心脏负荷,减轻肺水肿。定时帮助患者敲背、翻身,防止褥疮出现。心功能改善后可适当活动,不宜高强度运动;④用药指导: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一般采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3]。注意观察用药后患者的反应,特别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由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症状等,因此使用时给予定期监测。利尿剂使用时护理人员应该观察患者的皮肤性状、弹性。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需要观察血压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⑤生活护理:限制探望次数,保持病房安静。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给患者创造一个利于恢复的环境。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环境的舒适护理:除了保持室内安静无污染外,还需创造一个舒适、轻松地治疗环境,护理人员轻操作、轻走动,护理操作集中实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干扰。病房内做到湿度适宜,温度适中,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环境人性化的变化。①静脉注射的舒适处理: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泵入药物,注射前护理人员先告诉药物的名称、用量、不良反应及泵入时间,减少患者因长时间的泵入造成心理和生理的损伤。治疗期间定期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②心理的舒适:除了常规的心理指导,需要根据患者的教育背景、自身健康状况、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病程较长,反复的住院更增添了患者心里的负担,护理人员从舒缓患者情绪、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入手,以亲切的问候、关心的目光,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③生理舒适: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痰液黏稠无力咳出,需要轻拍患者背部,教导患者如何正确咳嗽和排痰,让患者感觉舒适。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并给予屏风遮挡,开窗通风[4]。

1.3 观察指标

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心功能分级、护理满意度,3个月内再住院,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心功能变化

实验组Ⅱ级17例,Ⅲ级22例,Ⅳ级9例;对照组Ⅱ级14例,Ⅲ级24例,Ⅳ级10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和再入院情况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89.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8.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