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量经济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8 15:14:03

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篇(1)

股票期权杠杆的相关理论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宽带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就业稳定性视角的户籍工资差异

中国工业行业间R&D溢出效应研究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

基于时变条件JohnsonSu密度的VaR研究

关于通货膨胀、铸币税及福利损失的研究

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应用的研究

基于价格黏性对流动性过剩的内生化解释

政府投资会受税收收入波动“牵连”吗

新凯恩斯DSGE框架下经济动态效率研究

二元经济结构中金融加速器效应的模拟分析

对前瞻性广义货币政策规则的非线性检验

大数据时代从商业智能到商业数据分析学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金融结构演进模型

基于一致性压力测试的极值风险度量

基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监管独立性研究

网络搜索数据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物价波动区制转换及持续期依赖特征研究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

我国物价波动和汇率波动关系特征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影响的时变特征

金融不稳定性能够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表现吗

基于仿射模型的中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检验

空间计量视角的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收敛关系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周内效应、杠杆效应与跳跃行为分析

DF模式下第三种单位根检验的Bootstrap检验研究

动态视角下“热钱”流动与我国房地产价格关系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汽车消费异质性特征研究

政治关联与盈余质量: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基于金融不稳定的视角

外部环境因素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影响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非平稳性与货币政策联动性的内在机制研究

OLS方法与Fuller统计量适用于非对称协整的估计与检验吗

状态空间模型在时变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的应用

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的长期记忆性和“杠杆效应”检验

货币搜寻理论框架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4年“中国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学术会议综述

公司高管人员情绪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基于中国台湾经验证据

中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实证研究——基于改进的动态优化模型

我国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中的货币因素和预期形成:铜市场实证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原因分解——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S市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数量经济学篇(2)

2.总收益函数。某商品的价格为p,相应的需求量为Q,则出售该商品的总收益为Qp,又需求函数,其反函数,商品的总收益可看成是其需求量Q(或价格p)的函数:或称为总收益函数。

3.供给函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可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Q看成是其价格p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二、边际与弹性

1.边际收益。设某种商品的总收益可以为需求量Q的函数,即,平均收益RA就是单位需求量的收益,于是有,可见,需求函数也可以称为平均收益函数,就是说价格P可以看成是从需求量Q获得的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就是总收益对Q的导数,即

2.边际成本。成本是指生产某总产品时消耗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所有费用,而总成本则是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求成本总额,它是由固定成本(即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费用)和可变成本(即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费用)两部分组成。

设某种产品的产量为Q,于是我们可以把总成本看成是产量Q的产量的函数,即,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有这样几种形式:

(1),其中c为固定成本;pn(Q)为可变成本,它是Q的一个n次多项式。特别当n=1时,即这时总成本为线形函数,其中a表示增加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单位成本;

(2)

(3)这里的a,b,c,d均为正常数。

由平均定义可知,平均成本KA,就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即

根据边际的定义,边际成本KM可以用总成本KT对Q的导数来表示,即

例如,当总成本为时,平均成本为而边际成本为。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边际实际上刻画了一个经济的变量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的绝对变化率。在实际过程中讨论对x变动的敏感程度时,往往离不开计量单位(即量纲),这样就很难比较使用不同的量纲时y对x的敏感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不依赖与任何单位的计量法,这就是弹性。在经济分析中,弹性表示一个经济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作的反应。严格地讲,就是当自变量x的变动趋向零时,x的微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去除由它引起的因变量y的相对变化率所得到的比值的极限。在数学上,函数的弹性可以用导数与平均函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可见,在经济弹性又可以理解为边际函数与平均函数之比。

设需求函数为,则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

例如,当时,有而当时,有

这里,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bp,说明了价格增加1%时,需求量减少bp%。

对于一般的可导函数,则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1%时,函数f(x)变化的百分数。例如,当f(x)=c时,由f’(x)=c,得到=0即常数函数的弹性为零。

三、总量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与边际概念相应的是总量函数的概念,例如,边际成本与总成本,边际收益与总收益,边际产出与总产出等。

设边际函数(即总量函数的变化)为f(x),求在区间[a,b]上的总量F。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元积分学中的微分法来解决;

分割区间[a,b],设其中任一小区间[x,x+dx]上的总量为,由于的线性主要部分

故有这就是说,总量边际函数从a到b的定积分。

例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为RM(Q),则销售N个单位时的总收益RT可以表示为

又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KM(Q),则从产量a到b的总成本KT可以表示为

四、应用举例

例1 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函数KT(单位:元)是其产量Q(单位:t)的函数。试讨论

(1)当产量Q=100t时,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各是多少?

(2)当产量Q为多少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平均成本是多少?

解 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卡KA(Q)和KM(Q),则于是,有

(1)(元)(元)(元)

(2)由,解得Q=200,且,即当Q=200t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值为(元)

例2 设某种产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求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

解 由

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例3 设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每周生产Q台时,边际成本为KM(Q)=0.6Q-2(万元)。设该产品的每台销售价格为10万元,试讨论每周生产多少台时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解设总成本,总收益和总利润分别为和,则有其中总成本KT(Q)可由边际成本KM(Q)通过不定积分求出;

考虑到Q=0时,企业仍需支付固定成本60万元,故KT(Q)=60,代入上式得到C=60,于是

数量经济学篇(3)

以建设优质(精品)课程为抓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水平,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当前,一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跟踪“经济数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把前沿理论和学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采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或相应重点教材,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教学辅助教材,及时更新教案、讲稿,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跟踪国内外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抓好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改革,具体讲就是要在数学基础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教学引入课程教学,在打牢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教学,加强应用性练习和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三是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程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是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实现由重记忆、重继承向重运用、重创新的转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靠教育,而教师队伍是教育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授课质量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质量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基础。一是全面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学风的前导,引领学风的形成,没有好的教风,不可能有好的学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风建设,促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念,培养为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甘为人梯”的良好教学风气。通过教风建设,促使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自觉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二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努力钻研业务,进行教育创新,探索教学规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三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落实岗位练兵计划,全面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教学正规化建设,规范教学设计、教案、讲稿、集体备课、全程试讲、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外辅导、考试和分析等环节。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开展经常性的评教评学活动,及时分析教学形势,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经济数学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数学就是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数学的应用也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要提示知识的产生背景,能使学生从前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思想方法,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思想、微分法与积分法,概率论中的随机思想、数量化方法——对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还有代数学中的抽象化方法和变换方法等。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习经济数学,归根结底是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当今的经济问题。如不具备应用能力,那么只能在纯数学范围内平面式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纯而又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而应重视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让经济数学名副其实地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烙印,如金融数学、保险数学等。当前,数学建模教学是值得肯定的一项教学改革,是强化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和数学结合起来,就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一种完善的地步。所以说,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给未来的经济人员讲授数学,最有吸引力的是让他们了解数学中那些干巴巴的数字和公式对以后的经济活动有多大作用,要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学为用”的教学理念。为解决好数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恰当时机,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出一些利用已学知识能够解决的经济活动中的课题,锻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比如,微分方程一章除了介绍课本中物理、几何等方面的应用题外,还可以插入经济增长模型等与经济领域相关的一些例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微分方程,并且求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逐步将数学与经济领域问题相结合的目的。

四、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主要工作,特别是高校教师,更应该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因为科研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教学,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围绕《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数学的相关学术研究,参与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拓宽研究领域,跟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寻找相关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横向合作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真正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数量经济学篇(4)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包括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等,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与走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个体经济和活动,比如独立的生产个体户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才能使得单位资源所创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条件购买到更多实惠的产品。研究显示,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受数量分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1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概述

微观经济学指的是以资源稀缺为前提,研究个体或企业的资源分配方式,并分析这种分配方式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经济部分、市场福利部分以及策略部分。经济部分主要包括消费者经济理论以及企业经济理论;市场福利部分主要包括市场局部均衡理论、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策略部分包括信息经济学、拍卖设计论、博弈概念论等。所以,微观经济学从内容上更多地体现了数字化趋势,而非文字化趋势,尤其是对于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是用公式和方程来进行假设和结论。方程公式相比几何语言虽然不够直白,但是其逻辑严谨性和推理实用性都比较强,得到的结论也准确可靠、有理有据。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思想早已经慢慢融入到微观经济学研究当中[1]。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遇到的新挑战

微观经济学自创立发展到现在,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其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如果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决策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都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程度也不可轻视,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1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许多种定理和公式,还有许多种经济模型和经济原理等,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对多种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但是在研究这些经济学定理公式时,都是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将定理公式运用于其中。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变得不准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的条件太过复杂,无法完全满足定理公式的预设条件。有时候有部分条件满足,可以使用设置变量的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改良,重新检测数据,但是这样还是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情况当中,很少有人能娴熟地运用,所以难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2]。

2.2经济理论缺陷的完善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还没办法完美地解释某些实际的经济情况,这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微观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缺陷未被发现,所以缺陷被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的经济行为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确定某一经济行为是否会发生,也无法预知该经济行为发生以后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对于该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事件影响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永远只能围绕当前的研究目标展开,而无法确定下一个研究目标,这就使得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微观经济学出现新的学科分支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数据分析是一项很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对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时,可能会由于假设条件的不满足,使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细化,创立新的学科分支,使其精确度提高,适应更多类型的经济问题[3]。

3.2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广泛

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已经不仅仅研究经济学问题,还能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研究,根据家庭每个成员的日常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等。

3.3微观经济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微观经济分析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微观经济的结论更加准确,且具有科学性。计算机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期间会产生更少的错误,分析结果比较准确。

4结语

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挑战,微观经济学家要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峰.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前沿———兼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5年(福州)年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02):156~161.

数量经济学篇(5)

数学模型以及数序建模,是在以数据为主导的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内容,也是其发挥效果最好的领域。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数据预算以及数学计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应用领域进行模型的搭建,从而设计符合其领域内的数学计量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需要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功能的数据模型纪念性经济数据的计量。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要进行产出比以及数据的未来预测。因此,针对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就更加广泛。本文以不同经济领域的数据模式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分析如何更好的运用数据计量数据模型。

一、经济领域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

经济领域中,由于其覆盖的方向比较广泛,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领域而言,其设计的经济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产出比等重要数据。数据是经济的命脉,也是经济的方向。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分析,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目前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经济领域的数据,不仅仅能够掌握目前该领域的经济状况,更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数据模型就现代非常重要。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其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有哪些需求呢?

首先,针对不用经济领域进行分类,从而匹配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由于经济领域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而且经济形式也非常繁多。因此,对于经济领域一定要进行分类和划分,例如可以针对经济领域按照生产型以及虚拟型经济领域进行划分,那么针对生产型经济领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而虚拟经济领域则更加依托虚拟数据的估算以及预测等。

其次,针对性的进行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模型的设计需要从数学建模的思想中进行提取,从而根据实际的经济领域进行模型的建立。数据模型中,需要设置数据输入的端口,并且需要有输出的预算和测算。这在很多生产型经济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对于数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需要针对该领域进行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的预测,从而确保未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需求更为广泛也更加实际;在数据估测过程中,需要针对经济数据进行模型评估,从而进行模型设计。对于计量数据的模型搭建,具备数据的基础需求分析,并且根据高等数学的概率论内容进行概率估算,从而针对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设计。

二、经济领域中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分析

样本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评估是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内容。那么,对于针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也需要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搭建,从而设计针对不同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因此,在应用方面,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也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领域,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模型设计会有所不同,但是其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是可以并轨的。

第一,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样本分析是根据经济领域中的以往数据或者是估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经验数据的一种预测和估算方式。搭建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同时,主要依赖经验数据进行现有数据的预测。因此,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市场预测。也即是说,在未投身某一行业之中的时候,如何根据经验数据来预测行业风险以及经济效益。

第二,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统计是某行业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每年或者每季度都需要进行经济评估,通过评估数据来确定该行业发展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潜在的危机和现有的漏洞问题。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重点在于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为了保证现有经济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性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

第三,基于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评估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经济预测。其中,对于经济领域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未来经济数据的估算,通过这些估算数据可以充分的展现未来该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是否有必要进行扩大化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实际上可以针对经济领域的现有情况,以及未来的经济数据估算,来对某经济领域进行全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的科学性来理性的进行经营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和估算,从而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对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分析,针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数据测算等,这些数据的呈现,是通过长期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而利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则是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预测和测算,从而对现有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践,从而保证在经济领域内的长远发展问题。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领域内的科学标准与价值,在稳步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慰文,蔡福春,吴定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变系数问题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02):29-35.

数量经济学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正文

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乞讨“契机”,然而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却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第一,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者涌入城市,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交通甚至社会安定;第二,因“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入超出个人劳动收入”而进行乞讨的居民的机会成本为其所占有的劳动要素的收入,即流浪乞讨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浪费;第三,城市居民的“随手施舍”其实质是对社会收入的不合理的重新配置,降低了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滋生了其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因此有效地控制流乞数量是解决流乞问题的新方向。已有的学者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焦点定在救助制度上,并通过一定的调研,提出了对救助制度的看法,然而效果甚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学角度的不足。

为了对流乞的数量进行定性的分析,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

研究中假定

1.社会最初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农村A区,另一个是城市B区;

2.两区都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但两区居民都可以维系自己正常的生活状况,且B区较A区富裕;

3.两地区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4.当农村A区某户居民因家庭因素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故,该区居民a成为第一个流浪乞讨人员。

事实证明,流浪乞讨人员是从欠发达地区趋向于发达地区流动的,因此农村A区的贫困居民a前往城市B区以乞讨维系生活。

在B区居民的主观因素下,B区居民将对a以资金的方式进行变相资助,积少成多,a在B区乞讨的收入逐渐增多,甚至其温饱水平超出了其原本的水平。a在城市的生活情况将导致更多的农村居民,以乞讨的方式进入城市B区,以便获得更高的收入。

假定城市B区居民的收入YB,城市B区的流乞数量Q,流乞收入Yb,A区居民的个人收入Ya。A区劳动收入的效用为Ua,乞讨收入的效用为Ub。(这里的收入效用是以消费效用引申来的,指居民通过某种行为获得的收入为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大小)

对于A区居民,Ua,Ub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流乞的数量。

Ua>Ub,说明劳动收入带来的效用(劳动效用)高于乞讨收入带来的效用(乞讨效用),流乞数量不会增多;

Ua

Ua=Ub,说明劳动收入带来的效用(劳动效用)等效于乞讨收入带来的效用(乞讨效用),流乞数量的变动不确定;

根据经济学内容,Ua,Ub分别是劳动收入和乞讨收入的函数,即

Ua=f(Ya) Ub=f(Yb)

乞讨收入Yb与流乞的数量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有关,流乞的数量越多,城市居民的收入越高,乞讨收入越多;流乞的数量Q与Ua,Ub有关,Ua

Yb =f(YB,Q)

Q =f(Ua,Ub)

综上,流乞的数量会随着流乞的乞讨收入的提高而增多,增多的流乞人数是个人劳动收入带来的劳动效用低于乞讨效用的群体的加入引起的。

二、结论

正是由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与劳动效用和乞讨效用相对大小的关系,使得某一地区流浪乞讨者的数量处于动态的均衡之中。由此看来,控制流乞数量在于对劳动效用和乞讨效用的相对大小的控制,而效用大小主要取决于收入,所以控制流乞数量的根本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即提高底层居民收入水平,保障中高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稳定,最终使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数量经济学篇(7)

2、点击工具栏里面有一栏:统计数据;

数量经济学篇(8)

一、前言

对任何企图精确化的学科来说,数学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数学可以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在具有说服力的文字讨论中漏掉的逻辑联系。在经济学中也不例外。一般地,借助数学模型进行经济研究有这样几方面好处:(1)可以将假定前提表述得简洁明了和清楚无误;(2)逻辑推理严密精确而防止漏洞和谬误,减少无用的争论而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拓;(3)通过数学推理的方式可以发现那些表面无关但在深层次上有关的、潜在的相关性的那些直觉无法获得的结论;(4)证据的数量化可以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5)可以从数据中最大程度的吸取有用信息而减少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1]事实上,作为对经验进行抽象的有效工具以及对理论进行表达的严谨语言,数学在促进现代经济学发展中在过去已经起到并将在未来继续起到重要作用。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新进展如乘数原理、加速原理、动态与振荡模型、经济周期模型、一般均衡理论、均衡增长模型、最优化理论、激励机制以及动态博弈等,都有赖于数学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经济学逐渐走上了数理化的发展道路。同时,现代经济学教育把数学的训练提高到至上地位,以致经济学俨然成了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不可否认,夯实数学这一根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思维逻辑的严密化,从而推动经济理论的稳步发展。问题是,仅仅掌握数学工具对经济学理论研究来说是否已经足够了?现代经济学大肆应用数学果真取得了理论的实质发展了吗?这就要探究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因为研究方法往往要与其研究对象相适应。其实,经济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一者,经济学理论源于具体经验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二者,经济学研究是为改造现实而具有强烈的规范性;三者,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源于现实问题而不是数学革命;四者,经济学研究无法找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可控实验对象。事实上,现代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往往是把最为肤浅的思想乃至过时的思想编码化,而几乎没有促进新思想的产生。[2]因此,数学大规模运用往往不足以消解经济学学科属性上的困惑。是以本文对经济学研究对象作一剖析,并进而探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度。

二、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及其理论特性

一般来说,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体现了观察主体与观察客体之间的互动,因而理论都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都带有主观性和不完全性。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是如此,社会科学更不例外,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更加不确定。[3]正因如此,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无法穷尽真理,这为后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实际上,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古人一样:这在自然科学中表现为科学的“进步”,而在社会科学中直接体现为学派的林立。[4]麦克洛斯基就认为,即使“看上去仿佛是满足客观性、明晰性和可证明性的典范”的“数学科学也是修辞学。”[5]而且,近几十年来科学知识的发展已经表明,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尤其是,随着人类知识的扩展,即使物理学以及数学这些较为精密的、被视为相对先进的科学也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以致波普尔宣称,“科学家永远不可能是客观的”。[6]

事实上,自然科学领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确定性,关键就在于“被观察的客体与观察者的主体之间有相互作用的缘故,因为两者都属于同一个作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世界”;而这种不确定性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社会科学中,我们面临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充分复杂的相互作用。觉察到存在着可能产生一种未来事件的趋势以及更进一步觉察到预测本身就可能影响到被预告的事件,这就很可以对于预告的内容产生反冲击力量;而这种反冲击力量可以是一种严重得足以损害社会科学中所预告的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的程度的力量。”特别是,社会科学往往要牵涉到社会偏见、阶级偏见和个人的利害关系,因而社会科学及其研究者更加缺乏客观性。因此,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派口口声声要使得经济学科学化,但问题是,“科学化”果真如此唾手可得吗?这就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几个特性进行考察:(1)可重复性,同一现象可以重复研究。(2)经济性,将信息抽象为既简单又优美的形式,通过最少的努力来获取最多的信息;(3)可测量性,可以用人们普遍接受的尺度予以精确的测量;(4)启发性,可以激发进一步的发现,向着未预见到的方向发展;(5)契合性,对不同现象所作的诸多解释中只有那些可以相互联系并被证明彼此一致的解释可以存在下去。

显然,经济学科本身能否符合这种“科学”特性以及当前的数量经济学是否实现了这一要求是很值得怀疑的。就可重复性而言,经济学中所考察的经济现象,由于经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往往难以做到精确的重复性研究;但是,现代经济学却试图用可控的实验技术将人的行为条件设计为等同,结果得出仅仅是符合这种特殊条件的行为理论,而不再是真实社会中具体社会人的行为。就经济性而言,经济学的理论必定是与具体的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因而经济学要找到或正确抽象出经济现象背后的“实在”,就必须确保抽象受到“度”的限制;但是,现代经济学研究却试图像自然科学那样,借助还原而将人的行为建立在特定的数理模型上,并以此发现“普遍”性规律。就启发性而言,现代主流经济学基于休谟困境或波普尔化解标准而认为从经验事实中得不出一般性的理论,从而往往抛开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而局限于这样两个方面:一者,数理经济学往往局限于数字的逻辑推理;二者,计量经济学往往局限于数字之间的功能分析以及具体事物的描述。就契合性而言,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要求不能简单地依靠特定的预设前提进行逻辑推理,而是要充分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仅仅是照搬一些数学分析工具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思维,而基本上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了。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存在很大的特性差异:一者,自然科学的预设前提往往是抽象而非现实的,而社会科学的预设前提却存在抽象的限度问题;二者,自然科学的逻辑结论往往基于严格的数理关系,而社会科学的逻辑却关涉到人的主观行为机理。正是基于对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经济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两种基本趋势:一是数量化的道路,它集中于从预设前提到分析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和结论验证,关注的是对经济现象的刻画而非对事物本质的探讨,从而强调整个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崇尚经济学理论的客观性以及经济政策的价值中立性,乃至把经济学理论建立在数理逻辑或计量实证的基础之上;二是综合化的道路,它集中于对理想目标的合理性和预设前提的现实性探讨,关注的是对经济内在本质的思辨而非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强调过程的思辨性和人文性,相信经济理论的主观性以及经济政策的利益导向性,把理论建立在各社会科学分支之知识契合的基础之上。

然而,自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迅速转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它撇开了有关理想目标和事物本质的探讨而热衷于数字之间联系的功能主义分析;撇开具有的社会关系因素而局限于既定制度下人之理的逻辑推理和计量实证,并由此日益偏重于数理化和计量化的研究路径。显然,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数理化取向也就是向自然科学的靠拢,试图运用一些一般性工具和原理来演绎分析绝大部分的经济学问题。正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愈益技术化,以致现代经济学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像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所谓的主流学术刊物已经完全数学化了。问题是,现代经济学不断地求新求变,并将原本非常易懂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模型而复杂化,这种方式果真提高了我们的认知吗?借助数学而看似客观的现代经济学果真是在向科学迈进吗?在阿莱看来,部分经济学的那种风气简直就是“数学骗术”,而这种“骗术”经过海归派的大肆宣扬在国内学术界则进一步蜕化为真正的“伪科学”。

可见,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简单地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追求所谓的客观和科学往往会限制经济学的多视角思维。事实上,尽管现代经济学仿效自然科学来构建经济学理论,但数学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发展。相反,正是基于客观化、科学化的努力,人们试图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那样来使用社会科学知识,反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7]相应地,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与自然科学则存在根本性的方法论区别。正因如此,我们在模仿物理学而应用数学来分析经济现象,特别在提出政策建议时,就必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三、经济学数理化发展的认识论反思

由于经济学具有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这限制了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经济学者眼里,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且必然会朝他们模型设计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例如,伊特韦尔就狂妄地说, “如果这个世界与他的模型不相像,那这个世界就太糟了”。[8]显然,正是这种方法论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把经济学引入了一个致命的误区,数学无处不在的泛滥形成了目前经济学界以数学公式推演替代经济理论演绎的倾向。那么,为什么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极力捍卫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呢?

一般地,从认识论方面看,这主要基于这样两个理由:一是过程捍卫,这一观点认为,数学语言是一种可以将人人都明白易懂的含义转化为符号的方式来消除所有的错误的、有趣的语言,因而数学可以使得推理和分析过程具有严格性;二是自然书籍的捍卫,这一观点回应了伽利略的惊奇:大自然本身是一部百科全书,而这部书是用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的文字(即数学语言)写成的。作为启蒙时期的主要科学代表,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区分。其中,只有第一性的东西才是可以用数学表达出来的,而只有数学表达的才是真实的、客观的;那么,在这个以物理世界为对象的“科学宇宙观”中,如何理解由人所构成的生活世界呢?一般地,有两种基本的解决途径:一是把人视为自然的一个组成,自然有第一性的东西组成,人也可以通过“减约”到第一性的东西上去,因而生活世界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可能通过科学来进行解释的;二是强调人不能减约为第一性的东西,人类特殊的内在经验是无法数学化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科学”。

然而,现代经济学捍卫数学在经济学使用的两方面理由也同时遭到米洛斯基等人的系统批判。就前者而言,20世纪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已经促使所有形式主义目标的幻想破灭了,数学家们不断遇到单靠逻辑不能解决的境况;相反,在面对复杂的形式时,非形式化的表达往往是更加有用的。正因如此,我们说,经济学对数学家平静地、线性地接近真理的进步的嫉妒完全是误置的对过去的怀念,而没有能够正确地看待数学本身的发展。譬如,依据逻辑一致性标准,欧几里德几何体现出了一种数学理论所具有的优点,但在实际的大规模航海中最有用的则是黎曼几何。显然,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且有如此局限,在社会科学中就更是如此。

一方面,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将某特定经济现象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隔离出来,而这种分离是“客观”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事实上,现代经济学家试图通过计量等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或描述,而这对社会现象提出了这样两个基本要求:(1)独立于观察者之外而只能用经验的调查(相对于先验的论证或知觉)才能加以确定;(2)独立于个人意志之外而只能通过“外在”的观察(如范式、统计等指标)加以研究。也即,这种研究的基础是:社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通过掌握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借助它来操纵和控制人类行为和改造人类社会。但显然,经济学研究并不满足这两个要求:(1)经济现象本身是人类行动的产物,与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2)经济现象的发展具有俄狄浦斯效应,其演化深受人类社会的认识及其行为的影响。事实上,自然界往往存在某种最大化原则,正是这种最大化原则导致了极值和微分的出现,以致现代经济学也将人们的最大化行为与物理学中的最大化模型相提并论,并试图通过极值的形式来分析人类的理。但是,人类的“最大化行为与非意志的最大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分析最大化行为时必须将选择行动的根本意义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在选择行动中,个人对综合结果(包括选择过程)的偏好并不等同于他对定点结果的条件偏好。”[9]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不断演变的,经济学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而是具有历史性和演化性,如马歇尔强调的经济学的麦加在生物学而不是力学。事实上,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在尝试使用时间变量等将经济分析动态化,进行所谓的时间序列分析,但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根本上建立在一般均衡(或者局部均衡)理论之上,而均衡分析本质上是静态的,引入时间序列仅仅把静态分析拓展到比较静态,如演变博弈根本无法揭示变异和进化的轨迹。我们也知道,数学的大量应用始于边际革命的兴起,正是边际概念似的微积分可以在经济学中大显身手。但是,正如凡勃伦指出的,“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边际效用理论完全表现出一种静态特征。它没有任何形式的动态理论,全部都是在给定状态下研究价格调整问题”,“它们无一能在理论上处理‘变迁’现象,至多只能处

理一些对变迁的理性调整,而此类调整依据只是附带的而已”。[10]而且,即使是边际效用的先驱之一,克拉克也强调静态和动态的分析:静态分析是演绎分析,最适合于作为一种纯粹的分析工具;而动态分析是历史和归纳的分析,必须经过历史、经济学家和科学劳动才能形成。

可见,从认识论的角度,相比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天生”可以广泛使用数量表示是值得怀疑的,主流经济学仿效自然科学来构建经济学理论也必然是有问题的。例如,德布鲁认为,商品和价格都是定量化的,因而微分计算和线性代数被运用于商品一价格空间,但显然,“商品空间”的公制结构同假设的物理空间的公制结构根本就不是同构的,假设的价格代数结构在实际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为此,迪梅尼和莱维就强调如下几点:(1)不能把物理学“运行机制”中的内在逻辑引入到经济学中去,经济学中没有与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相对应的东西,即那些适合用方程组形式表达的东西;(2)形式化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相反,经济学中语言多元性暗示了方法的多元性;(3)经济学的科学性质是建立在研究方法之间的特定联系和研究领域之间的特定联系基础上的,这是一种既非独特的也非包罗万象的“非结构式的”方法论;(4)把经济学发展史解释为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即从前科学和教条阶段到形式化了的当代科学的正统理论阶段,是不正确的。[11]

四、简短结语

由于科学本身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数学在科学研究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度;而且,由于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对象更不确定、所获的认知更为主观,因而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应有更大的局限。显然,在经济学数理化泛滥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审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限度。一般来说,物理学理论本身以数字式的方程来表示,而基于经验产生的另一组数字则可以对之进行检验;正因如此,物理学的任何理论都可以通过还原进行严格的检验或证伪,因而研究者往往不需为理论模型的严格性所困扰。然而,经济学理论研究却具有完全不同于物理学的特点:经济条件是无法还原的,一项经济理论的预测总是与特定的形式化内容有关。正因如此,经济学理论也往往无法被证实或检验,而且,一个理论预测的结果即使得不到证实也往往仍然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事实上,经济学往往也不存在某种类似物理学内核那样的本质内容,从而不能从一组基本方程中推导出来;为此,经济学也无法像物理学那样先提出假说再进行检验,而是要强调理论的逻辑一致性,需要对经济学理论的预设前提、逻辑分析和逻辑结论都进行严格的说明。当然,一个好的经济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纯粹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而是要体现它解释经验事实的广泛性。因此,经济学理论往往不能脱离经验,是对经验事实的抽象和一般化。繁人都重就强调,“如果理论和现实有矛盾之处,这对理论来说就太糟糕了”,而不是如伊特韦尔所说的,“这个世界就太糟了”。[9]因此,经济学中建立模型并不是一种最好的分析形式,而只是所有可能的解释模式的一种,这种形式化的模型也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事实上,数理模型也并不比文字分析更为重要,布莱克甚至认为人文科学中所使用的中心修辞手段如暗喻要优于自然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2]朱富强,经济学的科学性意味着什么:经济学的双重属性及其研究思维[J],当代经济科学,2008(3)

[3]朱富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基于科学划界标准来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朱富强,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学国际化现象: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之差异谈起[J],当代财经,2008(10)

[5]麦克洛斯基,经济学的修辞[A],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c],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朱富强,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停滞还是后退?:经济学数量化历程中的科学性审视[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9(2)

[8]繁人都重,制度经济学回顾与反思[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数量经济学篇(9)

技工院校高职班的学生由于报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专科的学习,根据报读专业的不同,需要学习经济数学基础、高等数学、微积分初步、统计学原理、管理线性规划入门等数学类课程。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一项重要工具。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基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基础课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归纳出提高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策略。

一、技工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来源于中职升学的“三转五”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导致对经济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削弱课堂学习的效率,有些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2.教师缺乏教学激情

由于经济数学科目是高职一门基础的理论学科,为了保护好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些老师尽量简单讲,将解题过程中相对繁琐的例题省去,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删去。但是,即使这样,老师在台上讲得大汗淋漓,有些学生还是觉得晦涩难懂,被动接受难以融入课堂教学。

3.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基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多职业学校采取的解决对策是压缩课时,尽量少开数学课,以前中职数学课开设2个学期,每周4课时,现在基本压缩成2个学期,每周2课时。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基础每况愈下,数学科目也逐渐被边缘化,在要求任教老师改革教学教法的同时,却缺乏最基本的重视,如专业培训、学习交流等。

二、提高技工院校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意义

提高技工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课堂高效教学、学生素质养成、教师自我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经济数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细致的思考,严谨的解答,条例的书写,思路的分享,不仅让学生获得思维的训练,还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关键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社会工作能力。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或减退师者的激情,或增进师者的动力,激发师者的灵感。生机蓬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优质的学”与“快乐的教”。

3.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高效的课堂,应是生机勃勃,教学相长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偏见,重启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里接纳数学并自主地进行学习,为创建高效活力的课堂奠定基础。

三、提高技工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技工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课堂纪律相对散漫,学习自信心不足,注意力较难集中。在近2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如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大统考合格率。

1.情境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PPT、微视频、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任务工作情境,组织小组活动,创新视频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介绍导数的经济应用――求需求价格弹性时,通过视频引入经济学中的吉芬商品,导出需求规律,再深化引出教学问题――需求价格弹性,紧接着围绕经济问题设计习题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限时教学法

人的大脑有一定的惰性,在没有紧迫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松懈情绪,降低记忆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限定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一定的学习内容,预设好奖惩原则,促使学生产生紧迫感,调动全身各部分技能,冲破干扰,集中精神,全力以赴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了第二章两个重要极限的内容后,下课前5分钟,教师让学生尝试在1分钟内记住2个重要极限,时间结束后,请6位同学上台板书,随机选取的学生基本都能正确地写出2个极限的完整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自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完成任务,使学习内容迅速输入大脑,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以教促学教学法

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利用做练习的时间,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及所运用的知识点,顺利解题;在展示环节,鼓励这类学生上台演示,把所学的知识或解题思路再次呈现出来,让他通过板书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增强他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对于一些基础良好的学生,板书演示后让他将解题思路系统地讲解一遍,这样,使学生梳理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既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帮助了其他同学,一举两得,促进教学相长。

4.纠错教学法

改正记忆上的错误,才是认识正确的开始。而在进行单元测验以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事实上,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难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评析试卷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纠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认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纠正错题,建立正确的新认识。先通过小组讨论,认识错题;再通过组内的合作讲解,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粗心、书写不规范、错用公式,还是解题不完整;最后老师再系统地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认识,同时,将错题布置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后再次演练改错,给大脑铸造深刻印记。

教学实践证明,经过纠错教学,大部分同学提高了错题的纠正能力,对易错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5.概括教学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浓缩出简单易记的结论或方法,减少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如介绍经济数学基础中的导数与连续这一内容点时,浓缩或结论:可导必连续。再如介绍“凑微分法”时,讲解例题:计算不定积分∫xlnxdx,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归纳成解题方法“抄,拆,凑,查,写”(“抄题目,拆结构,凑微分,查公式,写结果”),让学生通过记住5个字而掌握了这一类题型的解法,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题目解答中,化解学习难点,顺利实现知识迁移。

6.图解教学法

图解教学法是把关键点用图来呈现的教学法,最初来源于加拿大心理学家恩德・图灵的研究,利用这种教学法归纳知识点,能使学生一眼就想起关键点,看出其中的联系,而不是被动的记忆。如介绍“导数的应用”,将知识点图解如图1所示。

图1 导数的应用知识点图解

在习题课时,也可尝试让学生运用图解法在3~5分钟内,归纳本章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学重难点明朗化,更加牢固地存储到大脑硬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系统归纳的能力。

7.任务分配法

为了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不定时地分配任务。如做习题时,改变以往一题一人的方法,同时提供5~6道习题,或者将黑板分成6部分,同样一道习题,由6位同学同时进行解题,继而点评,对优者适当加分奖励;亦可以采取“小火车”组织教学活动,从第一位同学开始,按顺序回答问题。教学实践中表明,运用这种教学法,由于随时轮到自己上场,在未上台前大部分学生会先进行讨论或演算,无意中将被动学习调整为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8.微视频教学法

微视频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录制的教学视频,时间一般为3~8分钟。短小精悍、富有动感的微视频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方式,对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起到较好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习内容,把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而且,此种教学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即使离开课堂,学生随时可以观看,为学习提供便利性,实现教学无边界。

在过去一年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课前运用微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运用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习注意力;课后鼓励学生运用微视频,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编辑试题或课后作业,与时俱进地设计为二维码,让学生通过“扫码”,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在后期的教学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

四、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过去两年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2014年1月份,学校13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3个高职班97位考生参加统考,有92位同学顺利通过考试,合格率94.8%;2015年1月份,14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1班共50位考生参加考试, 100%通过电大统考。

总之,提高技工院校各类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技工学校数学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需要教师们做足充分准备,针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性格特点,不断进行思考、尝试、探索新的高效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杰.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

数量经济学篇(10)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11-04

2008年,我国暴发了多起出租车罢运事件,这说明针对出租车的管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有的文献对出租车的监管方法和必要性的论述相对较多,但对于出租车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却少有论及,出租车管制是否增进了社会福利?考虑到社会的总体福利,出租车管制应该如何进行?本文将利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出租车数量管制应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

公共管制应该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信息的不对称,管制部门往往被管制对象所俘虏,或者管制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管制,从而偏离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对出租车的管制属于典型的公共管制,自然应该以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

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一般有三种:价格管制,数量管制,标准管制。这三种管制都涉及到消费者和司机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福利有直接的影响。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支出,价格越高,消费者的支出也越多;数量管制会影响社会潜在的就业数量和就业机会,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当出租车数量少,准入条件非常严格的时候,社会的供给会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因此受到剥夺。支持管制的理由之一是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挤,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大城市的拥挤主要是由出租车引起的。也有论者认为出租车是准公共物品,所以要进行数量管制。大多数支持管制的观点对于管制是否真的能增进社会福利、克服市场失灵都没有详细的考查和分析。政府本身也存在失灵的情况,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管制”的结果,却是出现了大量的罢运事件,矛盾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越来越尖锐。因此,认识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出租车数量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帕累托标准是福利经济学中被广为接受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出租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关键是要考察数量管制之前和数量管制之后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认为市场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并用“市场总剩余”来分析衡量社会福利的状况。

从市场总剩余的角度看,出租车数量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如图1所示,d为出租车的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价格和出租车数量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此时的价格为P1,数量为Q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异,在图中由三角形AP1E表示;生产者剩余与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异,由三角形BP1E表示。如图1所示,没有管制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消费者获得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厂商获得所有的生产者剩余,社会的福利没有任何损失,此时的社会福利实现了帕累托最优,若要改善消费者的福利(降低价格)则厂商(出租车司机)就会亏损,若要改善厂商的福利(提高价格)则消费者的支出就会增加。也就是说不可能让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改善而没有任何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当存在政府的数量管制时,市场里的出租车数量必然小于Q1,因为大于Q1的数量管制对市场不会有任何意义。假设政府的管制数量为Qg,相应的管制价格为Pe,这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制形成垄断,形成供给不足和价格提高的局面,从而损害社会福利。在我国占多数的出租车经营模式都是公司经营,公司经营事实上就是公司垄断出租车的经营权。当市场被垄断之后,就会造成分配性的低效率,体现为在三角形CDE之内的社会福利将损失,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将受损,同时,没有任何其他人的福利会因此而改善。CDE通常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Tfiangle)。在CDE(阴影部分所示)内的任何一点,司机愿意接受的价格低于管制价格Pc,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Pf,在该区域的交易是司机和消费者者双方都愿意的。但是由于数量管制,这样的交易不能达成,这意味着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了无谓的损失。之所以是无谓的损失是因为在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的同时,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会因此而改善。只要有数量管制,就一定有无谓的损失,数量管制越严格,则无谓的损失就越多。

垄断除了导致无谓的损失之外,还导致福利的转移,表现为原来属于消费者剩余的四边形PcPtPc被生产者占有,这就是福利经济学所说的塔洛克四边形(FuHock quadrangle)。在出租车行业中,占有消费者剩余的并不是出租车司机,而是垄断的出租车公司及各个管制部门。事实上真正的生产者即司机得到的只是Pf的收入,司机愿意接受的价格为Pf,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c,这之间的差距就是管制租金。出租车经营权高额的转让费就是这种管制租金存在的证明。由于管制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收费和拍卖经营权的形式来瓜分管制租金,而出租车公司则通过份钱押金等形式来参与管制租金的分配,并用以弥补购买垄断经营权所花费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管制者必然要求管制租金的最大化,也就必然要求消费者付出最高价Pc,同时只分配给司机愿意接受的最低值Pf,两者之间的差距由管制者和出租车公司占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对管制租金的瓜分实际上就是第三方主体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占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状况由此变得更差。这些管制租金事实上也是管制部门资金的重要来源,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和拍卖费。这些被管制部门占有的管制租金,在信息不公开、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最终会被管制部门所耗散。由于租金和管制者的利益正相关,因此可以预见这样的低效率的管制并不会自动消失,而会长期存在。另外,由于管制形成的垄断给出租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为了保持这种利润,出租车公司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垄断地位,有可能造成寻租腐败,更进一步损害社会的福利。

其次,管制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行为能力,同时减少了就业岗位。福利经济学家森认为社会福利提高的重要体现就是社会成员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与发展,这种自由指的是实质的自由,称为可行能力。可行能力既不是人们实际获得的效用,也不是物品,而是人们有可能实现的、各种有价值并值得去做的活动,包括初级的需要如营养和安全,也包括社会交往

和自尊等高级的社会需求。考虑到可行能力,人的福利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二是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难易程度。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提高了出租车服务的价格,降低了人们的收入,而且,数量的限制也增加了人们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困难。人们虽然有足够的收入乘坐出租车,但因为数量管制,乘客需要更多的等待,或者会遭到拒载,就相当于由于年老、生病、残疾等状态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一样,消费者虽然有收入,但并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无疑是一种福利的巨大损失。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本来应该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相当于本来是要人们节食以提高生活质量,但事实上却导致了人们被迫挨饿。另外,数量的限制必然导致营运者的减少,从而损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改善福利和实现自身潜力的机会,人为地制造服务短缺,增加失业率,这也是社会福利损失的重要方面。

再次,管制引发社会冲突,这直接有悖于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社会问题的控制程度是影响社会福利的要素之一,社会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社区和社会,冲突解决得比较好的社会或社区会比其他地区有更低的犯罪与暴力,会更加安全,因而能够将冲突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社会所拥有社会福利就比较高。但是,出租车的数量管制不但没有解决社会存在的冲突,反而激化矛盾,引发罢运事件。管制是引起出租行业罢运的根本原因,管制形成管制租金,但由于缺乏一个分配管制租金的统一规则,各利益集团在对管制租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使出租车司机处于利益链条的最薄弱环节。管制部门以各种税费和拍卖经营权的形式参与租金的分配,而出租车公司则以份钱和租金的形式来占有管制租金,这些份钱和租金最后都要由出租车司机来承担。司机工作辛苦收入却很少,在管制体系的内部又没有一种办法来平衡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只能采用罢运这种极端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而引发社会冲突。不仅如此,管制还可能导致腐败,因为管制对出租车公司而言是有利的,既打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并形成垄断,也维持了较高的价格。因此,出租车公司很有可能为了寻求管制而对管制官员行贿,如1930年美国纽约市市长吉米・沃克(Jimmy Walker)就大力鼓吹数量管制,事后人们才知道,沃克市长暗中接受了出租车公司的贿赂,包括两家出租车公司的股份,作为回报,使沃克市长允诺推动建立出租车数量管制。

最后,管制并不能克服机动车的外部性,缓解城市拥堵。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原则,社会福利最优的条件之一是社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由于机动车具有负的外部性,包括造成交通拥挤、污染空气、造成交通事故等。考虑到这些外在成本,机动车的私人成本要小于社会成本,这就会造成市场的供给数量多于社会最优的供给数量从而形成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对出租车的数量进行管制,试图减少出租车的市场供应数量,减少社会的福利损失,但这一目标并不能实现,因为所有的机动车都具有外部性,出租车只占机动车的一个较小比例。出租车数量管制对机动车的总的外部性的克服效果非常有限;同时,当出租车减少时,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这可能会导致人们购买私人汽车进行替代,从而增加了总的机动车数量,导致更为严重的拥堵。事实上,拥堵都是由于私人汽车的大量增加而导致的,依靠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来限制城市机动车的外部性,是完全无效的。

三、取消出租车数量管制会增进社会福利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放松对出租车数量管制已经是一个趋势,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都纷纷取消了数量管制。英国人口最为密集的伦敦市是最早对出租马车数量进行管制的城市之一,其管制的目的是治理道路拥挤。1833年后,由于道路设施改善,数量管制被取消,从此,再也没有实施过数量管制,凡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司机和车辆均可获得牌照,不设定数量上限。爱尔兰自2000年开始放松出租车管制,到2004年底,爱尔兰出租车数量增加了两倍,并没有引发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率上升,乡村出租车短缺、车况和服务恶化等负面效果。“公众对放松管制给予了令人瞩目的积极评价。”

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社会的福利,原因如下。

首先,取消数量管制可以避免由垄断带给整个社会的低效率,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取消数量管制,必然会使大量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使市场的结构由垄断变为竞争,哈伯格三角形内部的潜在交易将得以实行。在这个三角形内部任何一点的价格和数量上,消费者和司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的福利会受到损害,因此这种交易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由于价格下降,塔洛克四边形会自动消失,由其所引起的租金耗散也不复存在。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价格下降,垄断租金自动消失,自然也不会有相关利益主体为争夺管制租金而进行博弈,由出租车利益争夺而形成的社会冲突就不复存在。

其次,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社会的就业数量,实现机会平等。数量管制政策在事实上只允许有限的经营者从事出租车行业,而剥夺了其他所有可能具有同等能力的人的从业机会,不但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而且对于潜在的从业者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取消数量管制可以促进竞争,增加供给,也使更多的人面临公平的机会。

再次,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行为能力,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数量管制造成人为短缺,降低消费者的行为能力,是对消费者福利的剥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都是以增加人们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选择范围大大的拓宽,从而使个人变得更加自由。而出租车数量管制限制了人们的正常选择,制造人为短缺,使少数利益群体受益,必然损害社会的福利。显然,数量管制与出租车业的公共服务目标相矛盾,取消数量管制可以避免这样的福利损失。

数量经济学篇(11)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