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3 18:05:33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1)

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反应了医务社工实务的结构性发展规律。学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百年,一开始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更多的是在医院内关注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称之为医院社会工作(hospital social work);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延伸到了医院外,被称之为健康照顾社会工作(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主要指社会工作者协同医护人员等,在健康照顾情境中为病人、家属及社会等层面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的总称。但我国目前教育界都使用医务社会工作而非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概念。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医务社工目前成为了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多是医院、街道社区等层面,也实行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现象,也存在医院自己设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情境。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需要专业的医务社工人数超过10000人,但全国范围内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总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迟缓,社会需求大,而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少。

一、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材选用与分析

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书中对中国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了建构,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四大组成部分:一是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含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卫生),二是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三是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工作。其中第四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遴选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范畴、历史与现状、理论与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优先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角色等。这是我校社工专业开办15年来第一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

因为是选修课,所以没有指定学生要买教材,最终笔者在备课时主要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美国洛伊斯.A.考尔斯著,刘梦和王献蜜等人翻译的《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他关注的内容除了医院社会工作、社区卫生社会工作外,扩到到了人类的健康和保健,视野更为宽广而且具有国外的视野。二是选择了刘继同老师主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导论》。刘继同老师是国内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成果较多、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结合得较好的老师,其领头编著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体系和内容更为完整。三是推荐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这本手册是香港督导广东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经验、流程、模式,穿插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具有实务性、可操作性和本土性等特点。

当然,目前国内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越来越多,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中的理论部分过多,实务案例过少。二是教材中实务部分过多而理论体系、价值和伦理的介绍不足。三是教材中本土的案例不多,西方的案例让人阅读了显得陌生,本土的案例显得过长需要精简,或本土的案例涉及的领域过窄。四是许多教材都是大量的文字篇幅,缺乏图表,阅读起来很枯燥。五是许多教材没有在每章后设置问题或课后作业,没有回顾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去把握重点、学以致用。六是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的医务社会工作对人才的能力、知识体系的要求脱钩。

二、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目标、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和理念

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能力目标是拓宽学生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接纳,并能运用社会工作等相关知识来开展服务、动员资源,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接纳度;培养学生对病患和困境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内容设计方面,笔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以36学时为例):

第一部分 课程导论(2学时)

第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概论:定义与定位(2学时,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范畴(2学时,重点)

第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的形势(2学时,难点)

第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实务基础(2学时,重点)

第六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策划与分组实践(2学时,难点)

第七部分 医院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2学时)

第八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组实践环节(2学时,重点)

第九部分 罕见病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部分 艾滋病防治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

第十一部分 残障群体与社区康复(2学时,重点)

第十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筹资(2学时)

第十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项目管理(2学时),难点

第十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机构个案(2学时,重点)

第十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成果汇报(2学时,重点)

第十六部分 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重点)

第十七部分 慢性病患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八部分 器官移植与社会工作(2学时,难点)

以上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几点的考虑:一是介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范畴、历史、现状与未来。二是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领域如社会工作介入罕见病、社会工作介入残障群体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慢性病患及临终关怀和器官移植等热点实务领域展开教学设计。三是安排实践实验教学,如通过分组安排学生到自闭症机构、阳光家园、精神病医院、救助站、医院器官捐赠科、防疫站、防艾社会组织等进行场域开展实践和体验。四是创新性地专门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筹资、项目申请与管理等内容,回应社会服务机构对筹资、项目管理人才与相应能力的渴望。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讨论法、问题探究学习法、讲座法等方法的综合。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邀请到了深圳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资深社工到校开展经验分享。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到几点:实用主义取向、讲授与练习兼顾、教者与学者互为课堂主体、本土化取向。

三、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学以致用,去理解和反思,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专业价值观,消除过多的理论带来的厌恶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和思想的碰撞,进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偏少。因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属于实务性课程,需要任课老师至少拥有部分的相关实务经验。但目前授课老师大多依据教材来上课,也缺乏底气和活生生的案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普遍设计了18学时或36学时的实践实验时数,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然。许多高校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的时数无法保证,甚至没有实践实验环节。笔者所在学校因为设立了分校区,分校区离市区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也导致了实践实验教学因为分校办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是实践教学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许多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只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可有可无,不利于高质量社工人才的培养。

三是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会有路费、包车费等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实中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申报程序繁琐,索性一些老师自家掏腰包来开展实践教学,打击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是《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实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或缺乏具体的设计。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而言,其实践实验教学除了遭遇社工专业普遍遇到的实验室设备设施缺乏、专业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外,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设施设备尚不清晰,也就很难说配备什么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教学设备了。

五是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除了课堂情境模拟和实验室教学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完成《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连基本的、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都还没建立,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实习基地更是少时又少。谭卫华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院校与实习机构之间存在着学生与实习机构的匹配随机化、学校和实习机构的合作非制度化、学生的专业信念非坚定化等问题[1]

六是缺乏有效的督导和效果评估。安排学习《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生外出实习还需要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督导,如活动策划、实践目标、注意事项、情绪疏导等方面的督导,但现实是任课老师只是完成任务而开展校外的实践教学。此外,针对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和效果基本被任课老师忽视。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病,石礼华基于自身的教学基础和经验,提出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课堂情境模拟+实验室操作+实践基地教学+公益机构服务”。[2]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齐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考虑医务社会工作的课程特点,笔者也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将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列入教师教学合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和教学事故挂钩;第二,简化校外实践教学的审批手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第三,完善社工实验室的专业性设备设施,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验室教学提供便利和保障,研发医务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标本;第四,大力联系医院、社区卫生站、防疫站、健康类社会组织、残障类服务机构等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并将合作制度化,协助实习单位有效开展三方督导;第五,研发一套医务社会工作校外实践实习督导和效果评估体系,包括表格、流程、注意事项、职责与角色等;第六,可以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开展了医务社工人才的培养[3]。

四、结语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式或体验式或研究型的教学是普遍的共识。《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其知识基础,如果在此前能开设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将会更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因此,高等医科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打造《医务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将具有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

我们探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要想取得《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高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习途径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4):410.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2)

1.1检验科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医学科学发展的矛盾。

高校检验科医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长期处在满负荷门诊压力之下,仅凭原有知识及经验接诊病人。学校尚未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务人员进修培养计划,有的检验人员从到医院工作一直到离退几十年都没有一次进修学习机会,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手段落后。不能面对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设备和新的检查手段显然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掌握。检验人员每天面对的病人,只有采取能诊就诊,不能诊就转到社会医院,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必要会诊和聘请有关专家作学术交流,以更新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

1.2检验科医务人员知识水平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情多样性的矛盾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没有什么严谨的生活规律,经常的熬夜,包夜上网,导致睡眠不足,引起的体质变差,这样就很容易生病。而且出现病情的时候,往往不能很清楚的表述自己的病情。医生对学生询问病情的时候,也是以不知道、不清楚来应付,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问多了,还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的情绪,这样就间接的影响了医生采集病情资料,使医生不能快速的做出诊断,进而进行及时的治疗。此时要确定病情就需要依赖检验科人员利用检验设备方便快速的对病情加以识别和判断,从而帮助医生和学生确诊和治疗。因为医学检验是生命科学与现代分析检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医学技术类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日趋重要。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大学优势,为医学检验实践提供了学术、师资和物质上的补充和支持,对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校医院检验科改进措施

高校校医院是我国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担负着高校教职学工和家属的医疗、预防、健康保健等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医院必须走社会化发展之路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发展,没有深刻的、深层次的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医院应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制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适应教职学工和家属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对付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治措施,并与杜会医疗快速反应机制接轨,防治和遏制传染性病源在高校传播和蔓延。并在做到高校自身预防疾病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居民服务,广泛开拓社会化医疗服务市场,努力加强同本地区和国内大医院的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改革深发展相适应.

2.1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环境

医疗改革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关键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医学科学的发展,急需广大医务工作者将自己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建立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急需的医务工作骨干高校应制定特殊政策予以引进,只有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了,校医院才能走向社会,扩大自身服务渠道。高校可制定医务人员长期学习和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及举办多种病例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扩大员工视野,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争取在3-5年内给予一次业务进修培训的机会,高校将医务人员培训列人教师培训计划,使医务工作的业务水平处在不断提高过程中。另外,高校有重点的拨出专项资金,防治建立传染疾病医疗保证体系。积极引导校医院医务人员了解学校有关学科的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医务工作者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学校有关学科发展方向相结合,参与医学科学、生物科学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方向的科学项目研究。使有条件的医生与有关科研人员结合,共同攻关,具备条件的校医院不仅可在完成高校教职学工的医疗保证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的模式使医院成为国家整个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45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52-01

在临床上,医护人员会对入院的病人进行检查,而检查报告中用来界定实验结果常用名词有正常值、参考值、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等,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这些参考值判断检查者的健康情况、病情程度,从而为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治疗措施或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供重要依据[1]。这些界定的检查值实现了病情程度描述的量化,有助于临床准确、迅速、及时的了解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生命健康。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正常值已经很少应用,而“医学决定水平”作为一个阈值,要想在复杂的病情情况下,确定每个病人的病情程度,难度相当大,而作为具有决定“医学决定水平”重要意义的危急值,在临床上则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检验危急值

所谓检验危急值,是检验结果的数值说明患者正处在病情危及生命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不采取任何干预或者治疗措施,患者很有可能丧失生命的试验检测指标值;同样,如果医生在此时迅速果断的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就有挽回病患生命的可能;这种采取有作为和无作为的两种方式会导致完全不同结果的检测结果,提示生命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的检验结果就是危急值。检验结果的量化,分为正常与异常,而危急值则是异常检验结果的一个极端,其数值不但不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偏离正常值的程度已经可以指示患者受到生命威胁。检验危急值是伴随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确定起来的,我国2007年建立和应用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以来,危急值在临床上的意义就得到了体现,及时、有效的挽救患者生命财产安全,避免、解决了一定的医患纠纷,实现了检验人员的工作价值[2]。

2 检验危急值的临床意义

检验危急值的临床意义在于不仅能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还能增强临床实验室工作者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增强了服务意识与沟通。

2.1 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检验危急值可以确切的反应患者病情程度,这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和适当的治疗方案,可以保证治疗在病人生命危急的临界时间点进行,从而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进而有效的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其中的关键是检验危急值能让病情危重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早日脱离死神的威胁,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这就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在医疗上获得满意就会反过来更加支持理解医护的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2.2 增强临床实验室工作者的责任心。临床实验室的职能就是准确、迅速、及时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验信息和数据。危急值是检验结果极度异常的反应,一旦出现危急值,检验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马上采取应对措施。首先,检查人员必须第一时间把检查结果通知给临床科室的医生,为医生制定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尽可能争取多的时间。其次,检验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及时开展复查,为病情的确诊提供保证。无论是复查分析还是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其发生的前提是危急值的出现,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检验人员此时的一切行为都对患者的生命肩负起了责任,其责任心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增强,并且随着检验危急值发生的次数增多,检验人员会形成危及意识和危急值责任感,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患者的检验工作。

2.3 提高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临床检验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就是为临床科室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其工作职能和性质也对临床检验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检验信息的及时就要求检验者对于患者的临床检验时间把握要准,不能滞后;另外,检验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检验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要优、要强。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是以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为前提的,只有不断的提高检验理论水平和积累临床经验,才能保障检验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检验危急值在临床上有督促检验人员学习的效果,当检验危急值出现后,检验人员将结合临床诊断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会提高检验工作者的诊断水平及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另外,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有助于经验的积累,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检验工作,实现检验科室乃至检验医学的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患者和人民群众。

2.4 增强服务意识,增加了沟通机会。检验危急值还可以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与护理部的沟通交流。由于检验标本本身的质量(包括标本采集方式、方法、时间等)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有些标本的危急值的出现,是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存在问题而造成的。为避免以上情况,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在临床的现实意义,就必须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这就决定了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与护理部工作人员增加沟通,为更好的服务患者,对采集标本的时间、采集方法、采集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交流,增强与护理部人员的沟通。另外,检验人员必须将检验结果第一时间告诉临床科室,这也增加了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交流,检验科、临床医生、护理部三方严格交接,起到了相互督促的作用,避免出现“没有收到报告”而三方相互推诿的现象[3]。所以,作为检验中间环节检验人员需要与护理人员以及临床医生主动进行沟通,增加沟通机会、增强服务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检验危急值以及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增强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与沟通,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在危急时刻挽救病人生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4)

Key words:Assay robotization;Improve;Assay quality

随着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检验科在不断引进和更新仪器设备,实现实验室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新技术、新的检验项目、新的测定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检验专业的科技含量在不同程度地转变或提高,给检验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检验科既要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又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一切以质量为基准,服务为根本,科学为原则,力求准确、客观、及时和廉价的优质服务。积极地为临床诊断、防治疾病、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实验论证依据。另一方面如果检验者片面地依赖仪器和试剂质量,就可能使得检验技术人员疏忽对临床诊断、治疗起重要诊断意义的那些经典实验检验操作规程,造成实验室的漏检和(或)误检报告的发出,影响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医疗资源,合理、高效地做好检验工作,密切联系临床,减少因检验结果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及时、准确地发出每一张检验报告单。

1 实现检验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医院

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临床的检验申请单由计算机网络传输到检验科。临床需检验的检验标本统一使用条形码管理(包括检验项目、患者信息、费用等)。检验科接收标本后,标本进行条形码识别扫描。获取信息后,根据检验项目将标本进行分类、离心,再通过传送系统将样品传送到相应的分析仪器,分析仪器自动取样分析后进行检验数据的判断、分析、报告,然后将标本冷藏保存。检验分析后的检验报告需经具有检验审核资格的人员审核确认后通过医院内的计算机网络及时地发送到各临床科室。检验仪器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只是医院网络化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科将会实现临床样品采集、运送、检测结果报告等全过程自动化,即全实验室自动化管理(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

2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实验室应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方法变成了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明显提高,商品化试剂盒的规范使用和检验工作者系统化、经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统一化日益完善。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时进行数十项甚至上百项的常规和特殊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念,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源共享,以开放和应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作用为基础,调整相关专业学组,规范各临床科室的小实验室,尽快实现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可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综合分析成本,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明显缩短,为患者的及时治疗与康复和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提供有效保障。

3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

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减少实验操作过程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异。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连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察整改效果,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检验质量。

4 加强仪器使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稳定

检验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要使用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合格的医疗仪器。要建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使用档案,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操作指导书规范使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使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保证检验仪器的正常稳定运行。

5 加强员工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根据检验专业工作特点和科室自动化程度要求定岗定职,工作岗位实行固定加轮换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经验丰富者结合个人专业爱好相对固定专业岗位,对年轻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轮换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人才并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检验科要不断加强员工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培训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和检验医学技术水平,保证检验质量稳定。要加强检验技术人员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为优秀的检验技术人员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使他们为把好检验工作质量关尽心尽力。

6 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专业水平

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特点,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方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进行学习,不断加强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同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和疾病的诊断标准,了解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7 应用网络资源优势,沟通检验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断建全和完善,要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优势,将所开展的检验项目、项目组合、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正常参考范围、可能的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咨询服务等相关内容,设立网页便于临床医务人员随时查阅,熟悉实验室诊断与疾病变化的相关规律。检验科要不断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交换意见,充分发挥实验室自动化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的功能特点。

8 密切检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检验科要把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检验科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临床一线,征集临床医务人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宣传检验医学新知识,密切检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学特点、发病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1],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检验质量,增强责任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9 建立检验结果审签复核制度

正确的检验结果报告单是给临床科室提供诊疗措施的有效载体,也是检验科分析后质量控制工作的必备环节。检验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检验报告单的签发提出新的要求,每张检验报告单要有操作人员签字,还应该有丰富的检验工作经验和具备检验资格的检验人员审签复核,审核的主要内容首先应掌握整个检验过程是否在控,这是检验结果真实可靠的基本保证。其次对医师所申请的检测项目有无漏检、漏项,难以解释或错误结果的复检等。再者就是要建立特殊检验报告单或急、危、重患者的结果复检制度等。 加快检验科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是检验科的硬件建设,也是检验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密切联系临床提高检验质量,是检验医务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职责。实施实验室自动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其安全性,提高检验质量,降低整体成本,提升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改善对患者的服务质量[2]。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5)

一、眼科医师:1名

任职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关执业医师资格;

2、年龄在40岁以下,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3、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4、有三级医院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二、麻醉医师:2名

任职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关执业医师资格,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岁以下,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2、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3、有三级医院临床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三、神经内科医师:3名

任职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关执业医师资格,中级以上职称;

2、年龄在45岁以下,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3、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4、有三级医院临床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四、放射科医师:2名

任职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关执业医师资格,中级以上职称;

2、年龄在45岁以下,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3、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4、有三级医院临床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五、普外科医师:2名

任职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关执业医师资格;

2、年龄在40岁以下,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3、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4、有三级医院临床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6)

1.1检验手段落后: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是保证计划生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起步较晚,尤其是县乡的技术服务站,在科室设置、功能配置、技术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国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医学检验手段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不够健全,配套的检验设备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2],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适应,也与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不协调。1.2人员配备不当:大多数基层县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在人员编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只有3~5位编制人员,在专业医学检验员配备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医学检验人员还兼任其他技术服务工作,部分服务站的检验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许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检验人员需要承担许多护士、医师的工作,工作量多、责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黄玲,毛宗福认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人员配备不当的现状,决定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也造成例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3]。此外,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对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准确、系统、完整的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种现状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相当普遍,不仅威胁着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给计划生育的临床服务造成一定困扰。1.3缺乏足够重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为育龄群众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时的节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结扎、上环、引产、人工流产等任务,为了保证“四术”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术前后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4]。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亚健康群体,使得部分医学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常常会凭感觉、靠经验做事。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也引发了某些后遗症、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节育避孕工作的落实,而且对育龄群众配合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策与建议

2.1明确医学检验内容: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正确选择节育措施及术后康复指标。秦玉明建议,在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前,需要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在手术前做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严重贫血、炎症等病症,若检验结果呈阳性,则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其病情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5]。在放置皮下埋植剂前,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宫颈刮片、血常规检查,排除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者。男性结扎前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对于泌尿系统感染者,需要先治疗后手术。在妊娠引产、钳刮术、男性结扎术中,还需要进行乙肝、肝肾功能、凝血、血型等项目的检查。2.2提高医学检验质量:贾贤杰,邓睿等人指出,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借鉴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质量[6]。一是将核对制度落实到底,在收集标本进行检验工作时,严格核对年龄、性别、姓名、项目、检验目的、化验单、项目等是否与标本相符。二是执行报告制度,一般在送检当天生成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需要妥善保管;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标本应重新采集;若检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需主动联系临床医师,必要时重新检查;对于检验项目以外出现的阳性结果需要主动报告。三是预防感染与清洁,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坚持每人一针一管,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检验室应定期消毒,保持整齐清洁,摆放好各种仪器,定期校对仪器、检查试剂,以保证灵敏度和质量。四是做好后续工作,检验结束后,妥善处理标本和污物,检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应及时清理,经清洗、杀菌、干燥后放回原处。2.3提高认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地位,破除传统思想,接受新观念。医学检验作为实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手术者身心健康、预防后遗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节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文献提出,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完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和谐计生、人文计生、科技计生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理念[7]。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7)

关键词 提高 检验 服务质量

检验工作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科室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临床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准确程度与否、以及预防医学中预防措施的成败。检验工作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和手段。随着人们对检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检验工作的服务质量,是各医疗单位领导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摆在每个检验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完善科室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检验工作要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才能有所发展。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检验工作,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医德医风高尚、懂管理、技术精湛的高素质的检验领导班子人才队伍,要聘用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养好、有技术管理水平的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建立科长责任制。科主任再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把重要的工作岗位让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主管检验师以上人员负责,以岗定责,分工明确,责任分到每一个人,建立健全科室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检验试剂、药品等采购制度及仪器的维护管理,在日常管理中从采样到样品受理以及仪器分析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操作程序制度化并认真实施执行,建立奖罚制度。

只有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使检验数据及时、准确可靠,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医师的诊断与治疗。

良好的政治素质及精湛的技术水平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关键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医学领域检测科技手段日益现代化,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检验工作的需要。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爱岗敬业,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要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要把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份检验,使检验数据和结果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信任度,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检验工作是技术性极强的工作领域,光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不够,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本领。随着医学领域检测科技含量逐年提高,检测手段已逐渐与国际接轨,从而要求检验技术的提高与更新,应从检验者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以适应高科技设备仪器的检验要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加强现有检验队伍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也可轮流派送检验人员到大专院校或上级医疗部门进修学习,还可以聘请高科技技术人员到基层单位办短期培训学习或者参加函授提高班学习,并发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与实验操作技能。

由于有些检验项目属形态学范畴,有的检验项目是任何先进设备精密仪器代替不了的传统检验方法,这就需要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老同志从事检验工作长,工作经验丰富,但有些知识已经老化,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刚毕业的年轻检验人员经验少些,但他们的新知识理论水平较扎实,接受新事物快。老同志要帮传带年轻的同志,年轻同志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和使用高精密仪器。二者联合起来,技术集于一身做到贪新不弃旧,即发挥了传统的检验方法的经验,又具备现代医学检验理论,还掌握了高精密仪器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及时准确可靠。

与相关科室的团结协作,才能把检验工作做得更好

检验科工作与各科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各相关科室的支持与配合下,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一份食物中毒检测报告,它需要临床医师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对疑似某种食物中毒提出检测该物质的检验委托,并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如患者的食物、呕吐物及血、尿等,使样品正确的保存和运送,这样检测做出的检验数据才能可靠无误。再如临床住院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留取或采取检验标本,血、尿、便、体液等应符合检验要求,这一点也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要发挥检验科多功能作用,建立工作情报网络,要主动积极到相关科室征求意见与建议,收集情报,反馈信息,定期组织检验科室与相关科室沟通会,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根据有关科室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8)

1.思想政治方面

按医院要求认真学习了党的全会、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处方书写规范》《护士管理条例》等内容,通过学习让我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同时让我更加坚定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

2.医德医风工作方面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每一位前来检查的病人,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勤恳努力的精神状态。对不符合检验质量的标本,要求病人重新留取,并和病人说明原因,取得病人的认可和理解。医院工作的需要,安排我参与护理组排班,工作上认真按照“三查十对”来执行护理操作,现已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医院管理规定,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无接受病人吃请和收受红包、礼品、回扣的现象,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3.业务工作和学习方面:

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加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医院安排的各种工作,能很好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不叫苦叫累。在业务工作中,认真履行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切检验操作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时刻以谨慎的工作态度处理好每一个待检标本,认真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不太相符的结果,第一时间向领导班子反映,坚持做到复查,确保发出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才是生存之道,因此在工作之余努力参加了业余本科的学历教育。同时采用网络学习、阅读临床检验相关书籍等,学习最新知识、新进展,争取20××年一次通过检验技师的职称考试。

在新的一年,我将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虚心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争取在新的一年里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医德医风自我工作总结模板【2】

一、继续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院医德医风办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利用《医德医风简报》、医院宣传栏关于医德医风知识、全员医德医风讲座作为思想武器,积极宣传医德医风的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同时下发文件和召开全院大会组织广大职工学习了《八耻》,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整治活动。使广大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根据院医德医风办指示组织全院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从行为、仪表、言谈举止上规范了职工的行为。其次大力建设医院文化,形成了医院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如医院院训是“严谨、敬业、务实、创新”,医院院旨是“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院愿景是“自强进取,求实和谐,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医院”,同时也加强了廉洁文化建设,这样从医院文化上规范了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同时各科利用交班会和各种学习会重温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八不准》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十不准》以及《医院各类人员医德规范》;医德医风办对新分配人员和实习生也进行系统的医德医风教育,这样使我院的医德医风教育达100%。

二、深入患者中间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研究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医德医风和医疗服务的好坏只有病人最有发言权。为此医德医风办每季度组织专人深入病区、门诊患者中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对我院在医疗、护理、后勤服务、医德医风方面的情况征询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同各科召开的工休座谈会上患者反映的问题,以及意见本上反映的问题一起归类汇总,拟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上党政联席会议予以解决。这样为患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如重设医院布局,方便门诊患者就诊;为方便患者就诊重新设置了导诊图标、标识、科室牌;有的患者反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院医德医风办组织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召开反馈、教育会;门诊患者有的反映对护士操作技术不满意,为此召开护士长会议,各科室加强培训;有的患者反映医院没食堂,为此我院将开设食堂纳入医院年度计划,已在筹建食堂;经过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使我院的综合满意度满意度均达95%以上,拉近了医患关系,得到了患者的好评。今年1——10月份全院均收到感谢信及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扬。

三、狠抓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红包”问题。

我院通过多频次开展讲座对职工进行教育与考核,多次组织学习《卫生部八条行业纪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八耻》,对退“红包”的医护人员年终进行表彰奖励,对索要和收受“红包”的给予相应的罚款及处罚,总之,我们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另一方面对个别违背职业道德的医务人员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由于加强了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完整配套的奖罚制度,我院全年没有收受“红包”的现象。

四、严禁乱收费、乱计费、开“搭车药”和药品做临床。

今年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点仍然是治理乱收费,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由医务科每月从社保了解各科收费情况,发现乱收费、多计费、开“搭车药”的情况要求其科室马上予以纠正;二是住院处每月下各科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逐一进行检查,不合理的收费要求其必须调整;三是为了防止药品做临床,对于某种药品突然出现用量非正常大增,或者用商业贿赂手段经销药品的,马上取消该药品在我院的经销。同时根据《××县人民医院医德医风考评和奖惩制度》,对于乱收费、多计费、开“搭车药”的予以严肃处理。另外,为了真正体现“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院宗旨,我们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一定的医疗费用。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9)

检验工作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科室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临床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准确程度与否、以及预防医学中预防措施的成败。检验工作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和手段。随着人们对检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检验工作的服务质量,是各医疗单位领导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摆在每个检验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完善科室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检验工作要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才能有所发展。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检验工作,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医德医风高尚、懂管理、技术精湛的高素质的检验领导班子人才队伍,要聘用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养好、有技术管理水平的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建立科长责任制。科主任再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把重要的工作岗位让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主管检验师以上人员负责,以岗定责,分工明确,责任分到每一个人,建立健全科室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检验试剂、药品等采购制度及仪器的维护管理,在日常管理中从采样到样品受理以及仪器分析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操作程序制度化并认真实施执行,建立奖罚制度。

只有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使检验数据及时、准确可靠,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医师的诊断与治疗。

良好的政治素质及精湛的技术水平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关键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医学领域检测科技手段日益现代化,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检验工作的需要。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爱岗敬业,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要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要把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份检验,使检验数据和结果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信任度,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检验工作是技术性极强的工作领域,光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不够,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本领。随着医学领域检测科技含量逐年提高,检测手段已逐渐与国际接轨,从而要求检验技术的提高与更新,应从检验者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以适应高科技设备仪器的检验要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加强现有检验队伍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也可轮流派送检验人员到大专院校或上级医疗部门进修学习,还可以聘请高科技技术人员到基层单位办短期培训学习或者参加函授提高班学习,并发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与实验操作技能。

由于有些检验项目属形态学范畴,有的检验项目是任何先进设备精密仪器代替不了的传统检验方法,这就需要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老同志从事检验工作长,工作经验丰富,但有些知识已经老化,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刚毕业的年轻检验人员经验少些,但他们的新知识理论水平较扎实,接受新事物快。老同志要帮传带年轻的同志,年轻同志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和使用高精密仪器。二者联合起来,技术集于一身做到贪新不弃旧,即发挥了传统的检验方法的经验,又具备现代医学检验理论,还掌握了高精密仪器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及时准确可靠。

与相关科室的团结协作,才能把检验工作做得更好

检验科工作与各科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各相关科室的支持与配合下,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一份食物中毒检测报告,它需要临床医师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对疑似某种食物中毒提出检测该物质的检验委托,并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如患者的食物、呕吐物及血、尿等,使样品正确的保存和运送,这样检测做出的检验数据才能可靠无误。再如临床住院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留取或采取检验标本,血、尿、便、体液等应符合检验要求,这一点也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要发挥检验科多功能作用,建立工作情报网络,要主动积极到相关科室征求意见与建议,收集情报,反馈信息,定期组织检验科室与相关科室沟通会,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根据有关科室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10)

【摘要】通过分析中药师职能和工作内容,探讨中药师在提高专业能力和临床素养、科学合理的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积极参与临床中药学相关实验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为提高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水平提供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药师;专业能力;临床药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49-01

临床药学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2002年,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由临床药师组成的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1]。近年来,西药临床药学发展迅速,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文就中药师如何更好的发挥临床药学服务作用进行探讨。

1提高专业能力和临床素养

为了更好的应对和处理临床突发事件,中药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素养。专业能力的提高在于中药师对药材、中成药、保健品及中药饮片采购、保存、调剂、合理使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此外,对中药饮片的来源、产地、炮制的掌握程度也是专业能力的表现。中药师作为沟通医生和患者的桥梁,严格的审方不仅能够协助医生正确的使用药物、解决影响药物疗效的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处方的用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专业知识有限,很容易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补骨脂的处方别名是破故纸,而木蝴蝶的处方别名是洋故纸,中药师不了解这些,在调剂药品时,就容易出弄混淆。再比如牛蒡子,处方直接写药名,需调配清炒品,自然铜直接写药名需调配煅制品,而专业知识不牢固的中药师就容易弄错。另外中药师需牢牢掌握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以及有大毒中药如砒石、斑蝥的临床最大用量,避免配伍禁忌和中药毒性事件的发生。

临床工作中,中药师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中成药的使用比例较大,解决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的问题也是中药师工作的重点。目前各综合性医院中成药的使用调查表明,临床上80%~90%的中成药处方为西医师开具[2]。有些西医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没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如无论风寒还是风热感冒,只要症状相符,都开双黄连口服液[3]。另外,有的中成药用法不明确,患者服用剂量判断不准,导致疗效欠佳[4]。针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中药师有专业的知识与医生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指导。

2科学合理的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于1990年由美国学者Hepler和Strand,其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中药师的药学服务不能单纯的针对疾病症状对症用药,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病史等综合情况。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药学服务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

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包括:调配处方,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临床用药,研究和评价药物利用情况,检测和报告药品不良应,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参与健康教育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医患要求的增高,药学服务的主要工作需要以调剂为主向临床转移,从以药品供应向以药学技术服务转移。以往窗口药师的模式不仅不能发挥药师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充分发挥药师的知识和才智。案例分析[6]表明:临床药师只有深入到临床中去,与医生和患者多交流才能切实提高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如何在基层医院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中药学服务,笔者根据自己在基层医院多年服务的经验,有以下建议:①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权限和义务,使患者能够明确自己能够享受到哪些药学服务。②医院应开设单独的用药咨询窗口,方便药师为病人提供用药咨询和指导,开展药学服务工作。③定期开展处方分析工作[7],药剂科要定期开展处方分析工作,让各个药师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建立赏罚制度。④基层医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临床药师学习园地,将工作突出的药师的药学服务经验刊登到上面,这样既能锻炼药师的写作能力,又便于医生和患者加深对临床药学服务的理解。

3积极参与临床中药学相关实验研究

医院的发展要求医院建立自己的药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是药学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是临床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专业的药学实验室始终紧密结合临床,以中药临床应用为核心,不断丰富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法和内涵,为中药师提供实践和应用的平台。中药师应积极的参与与临床中药有关的实验研究,对临床中疗效明显的处方进行制剂和最佳配伍比例的研究,充分发挥中药师的专业优势,研发出特色明显、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院内制剂,更好地服务临床。同时,为医院创收,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中药师的综合作用。

中药师在院内制剂的开发研究中应发挥以下作用:①对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具有较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方剂进行论证;②确定组成方剂、剂量等;③进一步验证、研究,制订制剂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药物毒理试验等工序。

目前,临床中药学服务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临床中药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深入临床,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完善的药学服务,才能更好的履行临床中药师的职责,对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红,赵璇,倪修红,等.中药师如何更好的为临床服务[J].中国农村卫生,2014,(z1):111-112.

[2]张碧华,谢沂伯,邵晖,等.临床中药师在综合性医院合理用药中的价值[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5):441-444.

[3]罗茂玉.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海峡药学,2007,19(7):103-104.

[4]李秋云,封南华,刘伟,等.中药临床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1,24(8):25-27.

[5]何丽霞.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3,(7):93-94.

医务工作者工作经验篇(11)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 现状分析 对策与建议

【Abstract】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the medical social work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cutting-edge information in our medical social work,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work pattern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abroad, Hong Kong, Taiwan and inland regi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summing up and exploring the new work pattern and content appropriating for the medical social work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Medical social work,Status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Sichuan Province,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02

医院的社会工作的概念与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医院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到卫生保健或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目前大多数学者统称为“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医疗机构和医疗照顾处境中从事的专业服务活动[1],具有自己的专业化特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一个衡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缓解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改善就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对我国发展较不成熟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归纳与总结,以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

1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现状

医院的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英国,但发展最为成熟的是美国。如今美国社会工作者有严格的资质和等级认定,都是专业人员,为政府与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共同管理,明确了组织章程规范、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等,各方面都较完善[2]。不同的是美国有两种从业资格取得途径,分别是通过州政府立法或社会工作协会主导建立的职业资格认证。

与美国不同的是香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不隶属于医院,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为病人服务,注册的医务社工分别由社会福利署、康复与医务社会服务科、医院福利管理局管理。而台湾也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社会工作师法》,进一步规范其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其中明确规定平均每100张病床就有1名医疗社工师,按照床位数配备社工数量。至今台湾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专业制度以及社会师工作执照制度。

2我国大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921年的北平协和医院在美籍医务社会工作者蒲爱德女士领导下, 首先创立了“医务社会服务部”,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零星开展起来。直至2000年后,少数的医院开始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部门,主要职责是提供心理服务,争取社会救助与支援,进行医疗康复以及协调医患关系等。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卫生医疗机构有954 389家,医院有21 979家,但是只有30多家医院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我国医院的社会工作者的缺口仍较大,而且在实际开展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借鉴国外或自行摸索时,工作开展过于局限,没有真正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有些医院甚至将其简单的视为普通行政人员或志愿者。

2.1制度与政策不健全,未与福利保障制度相协调

目前,我国建立了关于社会工作的管理制度,但专门针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仍然是空白[3],未建立健全的用人制度和考核晋升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也不完善[4]。近十几年高校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转行,小部分在医院中工作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一般都属于“行政编制”或没有编制,对工资等级的评定也缺乏职务技术等级的制度依据。另外政策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配备标准、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以及职务等级等没有明确的规范。医务社会工作性质的福利性缺乏财政与制度方面的保障,面临社会责任与舆论压力的困难处境,且未与我国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相结合。

2.2观念不到位,认识不全面

人们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5],以致没有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医护人员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冲突,医护人员与其他科室、患者与媒体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70%的义工认为大部分病人没有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也说明病人对义工和社会工作的了解还不全面,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另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也存在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认识不到位,专业定位不明确,以致大部分的学生转行。

2.3分布发展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截止2012年我国虽有200多家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但只有少数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并且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发达省、市( 北京、上海、江苏等) 发展更快[6]。可见在专业培养与工作开展现状都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目前在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医院的现实需求,出现较为严重的供不应求;很多医务社会工作内容无法开展,专业性也不强,以致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内容需求与现实的工作内容单一、专业性不强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2.4工作开展不全面、专业性不强

医疗机构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形成的各类突出医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开展了部分属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仍较为欠缺[7]。现阶段医院的社会工作部门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行政编制人员”,从事普通的行政性质工作,有的社会工作部门是为缓解与处理医疗纠纷而专门设立,还有是医院的公共关系部门,处理医院的公关事务。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与范围只局限在院内的一些志愿者服务、处理医院纠纷或者部分的个案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更谈不上卫生保健和整体的健康照护。工作的主要对象也只是病人与家属,忽视了其对缓解医护人员压力方面的作用,方式也缺乏专业性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

2.5人员与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

在医院中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同时具有社会工作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8],他们大部分是由医护人员转来的,或是卫生法学专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人员与知识的结构不合理,即使有少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又因专业没有细分为医务社会工作方向的,在课程方面较少设置医学相关课程,也无医院的实践经验,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特殊的服务对象与工作内容,导致目前真正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很少。

2.6专业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滞后

2009年底,我国近26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而只有一些医科院校如福建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9]。因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设立社会工作的院校,对医学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培养制度不健全,只是简单的将其作为一般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来统一培养。而由医护人员或卫生法律人才转来的,在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也缺乏系统化的规范培训,在师资与专业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实践经验。

3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和制度,并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协调

增加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设置标准、工作内容以及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等,为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规范化奠定法律基础。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用人制度,对社会工作者增加编制,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来源,并建立相关的技术职务等级评审系列,对其职称与职务等级进行认定,规范激励与晋升机制。明确定义医务社会工作的福利性质,并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卫生保健体系、社工制度紧密结合,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加大宣传,进行试点

加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对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宣传,鼓励更多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往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发展,使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结构更趋向合理;二是对各医学院校加大宣传,让各医学院校了解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可使医务社会工作毕业生更好的构建医学知识背景,可与已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高校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作办学,或汲取其他高校的经验设置该专业;三是对各医疗机构的宣传,提高医疗机构管理层、医护人员与病人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国家层面,建议先在部分城市的三级医院进行试点,设立社会工作部。医疗机构层面,已设立社会工作部或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医疗机构通过举办交流会的形式与其他单位进行经验交流。

3.3探索科学的工作模式与专业的工作内容

3.3.1设置单独部门,给予编制机构的设置有2种模式,一是单独设立一个部门,直接受雇于医院,二是在医院内部设立一个部门,与其他各科室平行。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的部门设置实际情况及医务社会工作的福利性质,比较建议是后者模式,给予医务社会工作者编制,工资由政府承担。在规范人员的配备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据医院规模按医生与护士的比例配置,或是台湾的按床位数比例配备。

3.3.2科学办公,合理预算将不同的工作分配到各个科室进行,对特殊疾病与心理问题的病人展开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的专业性。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特殊性,在经费预算方面,建议各医疗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一是建立基金制,从医院的总收入中固定一个比例作为部门的经费基金;二是补贴制,按照实际开展的工作数量与质量,对活动实际花费进行补贴;三是赞助制,向社会人士公开募捐经费。

3.3.3工作模式分阶段,工作内容专业化将医院的社会工作分为院内与院外,其中院内又分为院前、院中、院后三个阶段来开展,其中院前主要是获取患者对服务的需求、科研、教学、培训等前期准备;院中开展病房探访、个案工作、义工服务、公益服务等内容;院后开展小组讨论、总结,不断推进工作的优化。而院外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开展社区活动,利用社区的全面网络,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居民趣味康复活动和义诊,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医务与保健常识,并搭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沟通桥梁,进而为居民的疾病预防、康复保健提供良好的基层医疗环境,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3.3.4规范和提高志愿服务建立志愿者或义工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管理,制定志愿服务守则或工作手册,对登记的志愿者进行基础的培训,提高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加深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解,提高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扩展其服务的领域,让专业的志愿者可发挥其专业知识的作用,形成一个服务项目体系。另外,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体系、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为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在工作中规避风险。

3.4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在职培训

首先要明确教学与培训的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可采用PBL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教学、现场观摩与考察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升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要安排在医疗机构实习,在职人员继续学习中培训老师要带领他们实际的开展几项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3.5紧密联系医护人员,整合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医生、药剂师和护士等各样医疗技术辅助人员的得力助手,要经常搭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尊重医生和护士,在医疗过程中为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其作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医患之间可以通过有效地沟通,达到相互信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因此要建立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渠道。再者,医务社会工作人员更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除医院内部现有资源以外,还要与外部的医疗机构、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等共同协作和统筹,通过协调各种医疗与社会资源,医务社会工作进社区,社会福利的协助,让医务社会工作更好的为患者与家属服务。

4小结

鉴于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虽然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分布与发展也不平衡,各地的机构设置方式、领导机制、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其作为一个福利性质的工作,创造的医疗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会更加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丰富经验,又要结合我们内陆的自身特点、病人和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2(2):21-22.

[3]谢春艳.对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5(3):398-400.

[4]李平,郭永松,吴水珍,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6-17.

[5]姚尚满,刘俊,李薇.当前我国医院社会工作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30-33.

[6]王丽.中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98-901.

[7]刘岚,孟群.当前我国几种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比较[J].医学与社会,2012,23(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