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7 09:55:45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有感恩之心,家中亲人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学,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学校对学习好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奖励制度,是对学生在校生活的一种补贴和鼓励,要了解学校的苦心,对得起自己的辛苦所得,不要铺张浪费;学生贫困认证过程中,助学金的获得,是班级同学的推选,老师的推荐,学院学校的帮助,才使得大多数贫困学生度过难关;一些学生入学时,否定自己的专业,否定自己的学校,没有认识到是学校学院的接纳才使得这些学生得以跨入大学校门。以上的这些,要讲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他走过的路是通过多少人的帮助和扶持才得以成就,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年都有着不同的心态转变,每一年都会有更新的择偶标准,如果恋爱关系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不良事故。所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恋爱前明确目标,并且要自重自爱,共同进步,才能为未来组成家庭奠定良好基础,避免为了搭伙而产生不当的恋爱关系,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我在教学得数是十的加法时,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计算,我就编了一首得数是十的对口令,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对口令游戏活动。

你拍一,我拍九,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二,我拍八,文明守纪人人夸;

你拍三,我拍七,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四,我拍六,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五,我拍五,两数凑十不马虎;

你拍六,我拍四,帮助同学做好事;

你拍七,我拍三,争做纪律先进班;

你拍八,我拍二,同学团结又友爱;

你拍九,我拍一,我们文明做游戏。

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灵活思维,渗透了德育思想,从而达到了教与育的目的。

二、层层设疑,发展学生的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有了问题才会去钻研,才会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创新意识。而小学教学中算理法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小学生认知过程带来了困难。而教师要巧妙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例2一课时,由于这个条形统计图的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再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有的同学以一格代表20个单位,画出的统计图无法准确进行数据分析。有的同学以一格代表5个单位,画出的统计图非常的长,而且有的同学画在本子的外面,还没有画完。针对这些现象我马上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画的统计图方法都对,为什么我们画的统计图所描述的信息不明显呢?学生回答:第一个因为每个小格代表20个单位,太多,无法看出每个数量的多少。第二个因为每个小格代表5个单位,而我们要画的统计图数值大。那么我们怎么画能更准确、直观呢?有的同学说把统计图缩短。有的同学说从100厘米以后画身高。怎么能看出数据之间的差别呢?因为身高相差的数值小,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格代表1个单位。学生更纳闷了:一个单位画的不就更长了吗?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如果经常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提高,从而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表现力和吸引力,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在教学《笔算除法》时,用小棒代替树,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先分整十数,把40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每堆是20根。再把剩下的2根平均分成2份,每堆分得一根。通过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通过动画的演示竖式子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直观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四、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在此,谈谈我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趣味性元素,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是进行所有智力方面工作的依据。”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某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其思维意识也变得非常活跃,学习成效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各种趣味性元素,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拼拼搭搭”活动课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教材中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搭建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在小组间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要以引导者、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在拼搭过程中掌握了不同立体图形的不同特征,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现行教材中类似的课题活动有很多,都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趣味性元素,并融入自己的创意,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

二、合理设置障碍和疑问,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当全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变式题”的时候,为了让优等生吃得更饱,让中等生吃得更好,让后进生吃得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增设“发展”环节,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对比、类比、推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并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方法,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发展”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8×1,8×2,8×3,8×4,8×5,8×6,8×7,8×8等几道题,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对比、类比以及推理过程,最终得出了8的乘法口诀,这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制订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使学生充满兴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点击鼠标在屏幕上分别出现数字娃娃“0”“1”“2”“3”“4”“5”“6”“7”“8”“9”,然后数字“9”跳出来说:“我最大,我是你们的老大”,这时,“0”和“1”都纷纷表示不平,它们说:“如果我们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趁机进行引导:“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字是几吗?”这种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为发展学生思维奠定基础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因此,他们的思维大都与形象、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各种学具和教具,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概括出正确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动手拼摆学具,从“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手脑并用,初步建立了对“余数”的认知概念,而且为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通过实践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秋燕.略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08).

[2]王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3]洪阿丽.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海峡科学,2011(03).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57-001

随着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标为主线,思维为主心的全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完善学生健康独立的个性品质和启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关于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谈一下在教学探究中的体悟。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观察目的要明确。即要有计划性和选择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点,科学地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从事物的整体――局部――整体观察。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立定跳远动作时,教师事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要点,然后分别演示正确和错误的两套动作,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得到正确的结论后分小组进行互相练习、学习。

第二,准备工作要完善。在学生观察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以通过图片、影像演示和语言讲解,清楚地告诉学生需要观察什么,让学生带着需求去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收到观察的效果。

第三,观察习惯要养成。我在二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时就事先启发和布置学生回去观察动物的跳跃动作,并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起跳和落地的动作,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有的说,动物在跳跃的瞬间整个身子是收紧的,重心是下降的;有的说,动物落地非常轻巧,没有声音;有的说,四只脚的动物比两只脚的动物跳得更远、更灵活等等,这时教师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观察得仔细,并让学生模仿动物的跳跃动作进行练习。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质疑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跳绳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可以用单换跳吗?”我马上肯定地说:“当然可以。”并在班中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对老师的方法提出质疑的精神。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第一,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题,善于保护学生提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第二,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提出好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喜欢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如何提出好问题。

如在一年级学生“30米直线跑”的教学中,拿学生跳绳用的塑料绳分别拼成距离相等的S形和直线跑道,请学生分别沿着S形和直线跑道各跑一次。然后启发学生感觉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们纷纷提出:“老师,S形为什么没有直线好跑?”“老师,只要脚步加快就能跑得快吗?”“老师,为什么直线能跑得快?”等等。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就与学生们一起分析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还需要补充,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情的关键来提有价值的问题。

三、发展学生好奇心理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喜欢对新事物和未知的东西寻根问底地探个明白。作为老师,就应该积极地保护与创设条件促使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的发展。要做到这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亲情关系。其次,教师必须悉心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场地布置、教学方法和语言激发来善诱和调控学生的好奇心。如在一年级“沿着直线跑”的教学时,我事先将塑料绳铺设在场地上,组成色彩鲜艳的一根根跑道。学生们进入场地就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感到非常好奇,于是问老师:“这是干什么的?”我说:“这是火车轨道,今天你们都是火车司机,把火车开在轨道上。”学生们对这种教学形式感到很新奇,在练习的过程中,情绪非常高涨,基本上能达到沿着直线跑的教学要求。又如,在障碍赛跑的游戏教学中,我将塑料绳变成弯曲的河流状和绿色的田野放在场地中央。学生们对这一布置,又一次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就又问老师:“这又要干什么?”我说:“这是小河、田野。老师要求你们勇敢地跨过小河和田野。”学生们在既好奇又新鲜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事实上,好奇心与想象思维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时,实际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1.重视运用教、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要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充分运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画画、量量、摆摆、比比,并说说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分学具,由分后没有剩余到分后有剩余,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既初步建立了"余数"概念,又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手段,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若课堂中出现质疑问题的好苗头,教师要能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提出重点问题,同时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试着去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形成积极活跃的质疑探究氛围。此外,教师需教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有"疑"可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保护学生好问和好奇的天性,促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4.积极评价,提高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上进心迫切,喜爱表扬等心理特征,教学中,我多采用积极评价,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对班上的优等生,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给他们吃偏碗饭,增加知识的难度,可以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个别辅导;对学习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但决不是降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以动作和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和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做法。

一、创设直观形象的思维情境

教师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生动鲜活的挂图教具、惟妙惟肖的动作、适度恰当的多媒体展示等都是创设直观情境的要素,对儿童的感知、思维、情感活动起着主导、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一年级教学“认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左手握拳、右手握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与老师站成一排(背对学生),说出老师的左边或右边分别是谁;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是哪一位同学;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的右边是谁,小芳的左边是谁;再用水瓶、茶壶、茶杯三个实物教具让学生辩论左右方位;再请同学到台前(背对学生)按老师发出的左右口令做动作。这样,就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让学生正确辨认了左右这一方位概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必定要动脑思考,相互交流。适时、适度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市场购物的机会少,于是这节课上我开设了一个模拟的“文具商店”,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设计了以下的动手操作活动:小明要买一本1元钱的笔记本,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小明该怎样付钱呢?请你帮帮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小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课堂上学习的气氛十分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动手操作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用质疑激发学生启动思维,通过问题或问题串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深入,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够得着”,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教学“认位置”,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左右的方位后,我将闹钟、台灯、笔筒排成一排,并设计了以下有层次的三个问题,构成一个问题串:

1.闹钟在台灯的哪一边?笔筒在台灯的哪一边?闹钟在笔筒的哪一边?

2.什么东西的左边是台灯?什么东西的右边是台灯?

3.自由说说,什么东西的左边是什么?什么东西的右边是什么?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交流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教师可以给出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补信息、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问题。补数学信息、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信息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同学们做纸花,做了18朵红花,9朵黄花,_______?”要求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18朵红花是部分数,9朵黄花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相比,红花的朵数是大数,黄花的朵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相比,红花的朵数和黄花朵数的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数学信息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数学信息?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数学信息的过程是分析过程。

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数学信息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数学信息,不仅使学生对问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问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数学信息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数学信息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数学信息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数学信息。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数学信息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用直观图形把解决问题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形象地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时,有一题是:“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教师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问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的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要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充分运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画画、量量、摆摆、比比,并说说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分学具,由分后没有剩余到分后有剩余,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既初步建立了“余数”概念,又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着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数量关系逆思考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逆思考能力;通过对应用题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应用题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在题中条件之间建立多种不同联系的能力和从问题出发推向多种不同的条件组合的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题型、概念、术语理解有困难,教学时采取实物直观、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这样,既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又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应用题:胜利小学617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多少人?我从本班学生的组成入手,组织以下活动:先请男生站起来,再请女生站起来,之后请大家看一看是否还有其他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全班学生人数是由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活动中的三个相关数量,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年级儿童学习应用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则以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题多变”:①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②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③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④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

通过这样的题型,多种变换,逐步引深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归类对比练习,引导学生从大量不同形式的同类题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属性进而形成规律,再从规律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障立疑,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一、小学低年级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重点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原有的教学理念在当今时代已经逐渐被取代。原有的数学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知识,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现代数学教学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应用上可以全面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并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这种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需要从学生低年级的学习活动中就开始进行培养。

二、运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建立正确的概念,为发展学生思维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着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数量关系逆思考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对应用题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应用题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在题中条件之间建立多种不同联系的能力和从问题出发推向多种不同的条件组合的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因为在生活阅历与经验上都不丰富,对外界的认知相对较少,而小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接受度与记忆度又都相对较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对直观的教学方式,在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对知识接受时的外在表象,对从直观的事物获取感性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从而达到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教材应用丰富的插图,多使用教具与学具,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结合。例如给学生每人发放不同形状的学具,然后说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学具一共有四十个,拿到圆形的同学们站起来,然后带领大家数出数目,之后再让拿着正方形的同学站起来,数出数目,之后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深入其中的情景,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使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教具、学具、色彩鲜明的图片等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对课题的注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应用的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题多变”:(1)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3)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4)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通过这样的题型变换,逐步深入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精心设计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障立疑,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这是另外一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受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能力上有所区别,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满足优等生对知识的需要,又要稳固中等生的基础,并且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首先在数学教学中要保证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可以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进行变形题的教学,在课后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布置拓展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当天所学的课程之后,布置一道扩展性思考题,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在学习成果上也会有一定的创新和提高。

2.鼓励质疑问难,鼓励创新,开发智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讨论思考题时,首先应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站起来,当众回答问题,争论问题;其次,鼓励学生遇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次,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并能追根问底。这样,学生身上的创造力就能逐渐释放出来。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4-0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为了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初步培养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的应用题教学中,不仅仅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地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补”――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所谓“补”,就是针对不完整的数学题目需要学生补充一些语句(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完整的数学应用题。通过补充条件和补充问题的练习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相应的补充条件,就是以具体的条件为前提来考虑题目的问题;补充相应的问题,就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来申思题目中的具体条件。通过这种对称的补充条件,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便提高学生们的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李叔叔家种了10盆兰花,5盆月季花,(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首先要理清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在横线部分补充一个适当的问题。有的学生说:“题目中有两个数,一个是兰花的盆数,另一个是月季花的盆数,那么可以求种花的总盆数。”有的学生说:“可以比较月季花和兰花的盆数,兰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盆数多一些,可以求它们的数量差。”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求兰花和月季花的倍数关系。”这种通过条件补充问题的方式正是数学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我们来看看由问题补充条件的方式,即数学的分析过程。如:黑鼠有3只,白鼠和黑鼠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鼠和黑鼠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鼠的只数和黑鼠的只数),黑鼠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鼠的只数。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整体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比”――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做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对研究的多个事物做比较,我们可以找出类似事物的差异和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区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比较一些像类似的数学题目,找出这些题目的异同点点。 如:①有红色的帽12顶,黄色的帽8顶,黄色的帽比红色的帽少几顶? ②有红色的帽12顶,黄色的帽比红色的帽少4顶,黄色的帽有几顶?首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个数学题面进行观察、作比较,再思考这两个题目的异同点。显而易见,这两个题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条件相同,即红帽的个数9顶;而不同之处是另一个条件和问题。然后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较直观地观察这两个题异同点。因此,根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解题者便能很迅速地确立解决的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帽多、黄帽少。由此可得:①题是需要求黄色的帽比红色的帽少的顶数,是要用红帽的顶数减去黄帽的顶数,即“12-8=4(顶)”。②题是要求有多少顶黄色的帽,要从红帽的部分去掉红帽比黄帽多的部分,就是红帽与黄帽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帽的顶数,即“12-4=8(顶)”。通过以上的观察和比较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明确类似于以上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与此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三、“画”――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画”,即是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转换成相应的直观图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得到丰富的表象和感性的材料,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学生自身的认识便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题目“公园里的花坛里有两排花,第一排有5盆黄色的花,第二排有7盆红色的花,那么一共有几盆花?”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第一排用黄粉笔画出5盆黄花,在黑板第二排用红色的粉笔画7盆花,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画的口头叙述:“第一排5盆黄花,第二排7盆红花”,如此学生能够得到感性的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一共有几盆花?”,这样自然而然将“画”出的问题转化为对应的数学应用题。这种“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将题意、已建立的表象与加法的含义结合起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以上例题所要求花的总盆数就是求5和7的和,用加法计算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四、“问”――培养学生的数学判断推理和逆向思维能力

“问”,也就是让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判断和推理:①香蕉比苹果多5个,哪一种水果多,苹果比香蕉少几个?(香蕉多些,少5个)②圆珠笔比铅笔少3只,哪一种笔少些,铅笔比圆珠笔多几只?(圆珠笔少,多3只)。前面的两例,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依据“比多或比少”的应用题知识引导学生作出直接的判断;第二问是提出与题目条件相反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也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五、“说”――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说”,换句话说,说出题目的题意、说出解题的思路、说出具体的策略。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列出算式,还要引导学生“说”出题意、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花卉园里有120株,兰花比多70株,兰花和共有多少株?1、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说出题意:题目中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一个是是的株树―120株。另一个条件则是“兰花比多70株”。所求的问题是“求兰花和共有多少株?”

2、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要求兰花和的总株树,那么必须知道兰花的株数和的株数,已知的是的株数,而兰花的具体株树不知道,应先求出兰花的株数。通过的株树和另外一个条件,就能求出兰花的株数。这样的解题思路就很明确。

3、最后,说出具体的列式。兰花株数为:120+70=190(株),兰花和的总株树是:120+190=310(株)。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和语言是辩证统一的。具体的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也促进思维的发展,能让思维更具有条理性。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62-02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全面进入素质教育的时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素质教育已经逐渐从纸上谈兵转向实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学教育作为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陪伴着每一名学生,数学可以说是一种思维训练的学科,特别是在低年级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1 培养学生自我思维完善

思维能力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改口、归纳而活的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去提高教学质量。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较好的思维能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1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年纪较小,思维比较活跃,可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等教学方法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主要是让学生反应敏锐,能够发现问题之后马上引起合理的联系,迅速做出有价值的决策能力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探索、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大多是从小养成的,而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特性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开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展开合理的联想。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可能是比较浅显的,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类似于推理的习题去帮助学生完善灵活的思维。就连成年人做工作的动力都来源于兴趣,更何况是年龄偏小的低年级学生,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根本。

1.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思维的创新性是思维中最为可贵的品质,包含了多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这一思维有利于学生之后的逻辑思维发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在素质教育这样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启迪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的欲望,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低年级学生本身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事物为基础逐渐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尽量引入一些能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情境,发展形象思维,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举例说明的形式等来激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及提升的机会。

2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优化教学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知识相对于语文、自然这种贴近生活的学科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实际生活,用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实例去引导学生进入到数学的学习状态中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课程标准当中有明确的规定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依靠数学这一学科的发散性思维。

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这一方面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进行分析、联想等。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有趣的课堂氛围。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共鸣,开阔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思维意识。对教材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在学习新的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诱导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题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但是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有意识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及归纳结论是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教授新的知识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后者是运算法则,但是这种灌输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引导着,帮助学生一步步得推算出运算的规律或运算法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对公式的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额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引导学生如何分解、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让学生自己去概括两位数乘法的步骤。这也算是学生自主推理的一部分,学生自己能够直观的从自己推理的过程中概括出计算的方法。

有很多题具有多种解答办法,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数学知识具有比较严谨的逻辑系统,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延展的,所以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点的时候都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回想一下跟新知识点有关的旧知识。通过举一些例子作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公式,这样的引导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让学生温故知新,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思维也得到拓展。

2.2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在数学的教学中如此,在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开发的水平不一样,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教授的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的去进行,而是应该在正确的分析了班级里学生的整体情况之后再去制定教学方案。数学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学习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并且具有一定系统性,教师只要抓住这几个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地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发展。

素质教育至今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到现在真正进入素质教育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经从灌输知识到辅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智力正处在黄金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最好的时间段。在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基于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所以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改玲.《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素质教育》 [J]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

[2] 马进.《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 [J] 社会纵横,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