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4 17:01:19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1)

一、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及现状

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我们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看到了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新的发展时期,知识教育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基础,而素质教育才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关键。因此,就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不仅是响应课程教育改革学生主体要求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虽然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就学生素质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重视不足,教师普遍认为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已。除了对素质教育内涵认识不足之外,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多数采用泛泛而谈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单调枯燥,不仅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相反,还极易激起学生的厌学、逆反心理。

二、学校角度提高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前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基于此,结合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下文中就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就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学校是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以及环境条件的提供。因此,在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应着力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发展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硬件设施的有效建设

在学校为学生创造素质教育环境的过程中,建议可以从生活基础设施以及教学设施的有效建设入手,为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硬件条件。

2.软件条件的合理创造

除此之外,学校在建设硬件基础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软件设施,比如就校内校外活动的开展而言,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爱好倾向,定期开展一些覆盖全校的活动,如朗诵会、英语角等,激发学生生活乐趣的同时,增加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3.教职工学习活动的定期开展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职工等进行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以及教育水平。

三、教师角度提高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和实施者,教师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学校是为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宏观环境的前提,那么教师工作的开展就是决定素质教育管理工作是否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针对现阶段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要想提高其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建议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策略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丰富参与形式的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去。

1.引导学生对素质教育进行正确认识

就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来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如果只是教师一方在进行努力,而学生不接受的话,那么整个教育过程也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因此,在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作用等信息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今后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解基础。

2.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诠释教育内容

结合目前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除了学生主体认识不足之外,还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合理。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通常采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教学。针对这一教育现状,在今后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中,建议教师首先对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把握,在掌握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育方法进行灵活的转变,争取能更好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目的。

3.情感交流的必要性

在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中,除了教育方式的灵活转变之外,师生情感交流的展开也是很有必要的。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参与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及效率。因此,在具体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走向,并对学生的多项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然后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素质教育管理。

总而言之,就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言,教师作为主要的引导和组织者,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定期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对专业教育技能进行提升,都是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积极因素。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学校来说,在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软硬件措施,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努力实现自我提升,转变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兴趣,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情感基础,为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2)

足球身为对全球影响特别大的一种体育运动,受到了诸多高职学生的青睐。鉴于足球运动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且能够起到帮助学生锻增强体魄的作用,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给予足球教学应有的重视。就现在而言,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对此类不足展开详细的研究,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未给予足球教学充分的重视

就诸多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及老师而言,他们通常具有这样的观点:学生的任务即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方可收获美好的未来。管理人员及老师之所以会拥有此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特别深造成的,有些人甚至觉得体育课纯属多余,系浪费学生珍贵学习时间的罪魁祸首。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一般是为应付教学检查而创设的,完全不具现实价值,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给足球教学的开展造成了诸多阻碍。因此我们说学校未给予足球教学充分的重视系当前制约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硬件设施缺乏

近些年来,鉴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拓展,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等硬件设施已然无法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及活动的需求。相关调查资料证实:我国各高职学校通常有两个足球场,然而每次上足球课的同学却不下数百人,如此便造成了足球场地人口密度过高现象的出现,老师的教学效率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就足球教学而言,运动场地及体育器材均属于确保足球教学高效率的关键物质前提。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却普遍存在体育器材及教学场地严重缺乏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效率的提升,亦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

(三)学生未给予足球学习应有的重视

重学习、轻体育这一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学校管理者及老师思想里,甚至学生也觉得自己的关键任务即学习,别的活动都属于对自身珍贵学习时问的浪费。对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原本便没有成绩的优劣,所以这便使得学生更加不注重此门课程。既然学生都未给予足球学习应有的重视,那么其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促进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效率提升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

鉴于学校管理人员及老师不重视足球教学这一现象是因为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特别深而造成的,所以转变各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即属于我们理应选用的首要措施。因此,学校理应给予体育运动充分的重视,将体育教学归入日常教学规划之中;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体育教学比重;促进学生足球学习兴趣的提升,为体育老师足球教学的有序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硬件设施,给足球教学供给完美的教学环境

健全的硬件设施系确保老师足球教学高效率的根本前提,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对自身硬件设施展开相应的优化。首先,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足球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训练场地,加大对足球硬件设施的人力及资金投入,以更好地促进老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学校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切实提高其身体素质及集体合作意识。

(三)健全老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素质的优劣对于学生足球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具高质量的老师团队,那么各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便将陷入困境当中。所以,各高职院校足球老师理应自如下几点着手,提高自身素质:其一,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如果某个教师团队的水平特别低,那么他们自然无法实施高水平的教学,当然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亦无法得到较好的提升。所以各足球老师理应给予理论学习及技能提升充分的重视,将理论与实际技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此方可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其二,熟悉足球比赛规则,比方说场地设施规则及基本比赛规则等,努力促进练习水平的提升;其三,跳出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限制,努力创新,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为自身教学的有序展开奠定牢固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3)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现阶段职业中学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人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专业性来说,在社会发展条件的促进下,又开始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前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阶段课程教育改革过程的客观要求。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来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从而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综合计算机技术人才。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不仅综合体现出目前课程教育改革对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中学对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措施。

1.阶段教学法是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的有效教学策略

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来说,阶段教学法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之一。职业中学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基础知识通常较为薄弱,并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的层次也显得参差不齐,阶段教学法不仅能够从知识上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还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不同知识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技能教学。

2.阶段教学法是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必然措施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强调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不仅是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具体教学过程参与热情的重要措施。所谓阶段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具体知识层次的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因此,就阶段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来说,不仅是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二、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阶段教学法的应用在目前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阶段教学法进行良好的运用呢?

1.准备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就阶段教学法的有效开展,对于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质量进行改革的重要措施。在阶段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够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节省相应的教学时间,提高具体的技能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知识体系的分层;除了知识体系的分层之外,教师还应从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在知识体系分层的基础上,再对具体的教授群体进行有效的划分。

2.展开合理的测验以及总结工作

就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的开展来说,从本质上讲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实现学生整体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鉴于这一教学目的,在阶段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建议教育工作者除了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应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测验和总结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提升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阶段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有效运用,能有效提升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相关教学质量,改善目前面临的教学现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出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层,从而提高相应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最终质量,为职业中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侯改艳.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阶段教学法的尝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31.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4)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种“新常态”:在发展环境方面,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要求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发展方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将工作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在发展动力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高校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发展难题[1]。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颁布了“高教质量三十条”、启动了“2011计划”、开展了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仍需巩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而在各类人才培养中,本科人才培养又是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层次。然而在高校中,“重视本科教学”却成为理论上非常明确、实践中却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关心、研讨仍显不足,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仍受到科研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须从领导干部层面入手,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约束,提高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本科教学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待提高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高。以工程教育为例,我国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指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就要求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高校需要在充分了解行业产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3.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度有待增强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投入度仍然偏低,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高校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与职称评审中,有关本科教学的指标偏少,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肯定和认可,从而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形成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的良好教风,为本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4.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督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然而,这些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结果却未充分应用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中,或者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度偏小。学校需要制定一套涵盖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开展各种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并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分析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5.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学条件和资源不足的困境,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转变资源使用观念、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特征及目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学校梳理了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构建“质量文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点带面等方式,逐步化解本科教学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1.构建“质量文化”,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

在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质量”成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关键。学校一切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都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目标。学校应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和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将教学质量纳入到各级考核指标中,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在全校营造一种“质量文化”,让本科教学的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深入到师生员工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2.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本科教学仍面临许多难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目前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难题,从问题本身出发,在深入分析原因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对问题解决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测,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化解难题。

3.注重以点带面,在破解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

教学工作是慢活、细活,是需要潜心的。学校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避免了以往“大而全”的政策在实践中难以取得实效的问题,每项措施可谓“小而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学校期望通过十项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出台进一步的措施,以点带面,在破解个别难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从而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及学校自身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包含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五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制,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首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明确责任,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将本科教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认真落实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规定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年至少一次针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应坚持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院两级本科教学例会制度,对本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实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第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要求主管教学工作的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8学时,其他领导干部至少听课4学时。未完成听课任务的年终考核将不能被评为优秀,没有听课的考核为不合格。通过将干部听课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改变过去领导干部听课流于形式的现象,使其成为刚性要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各级领导关心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研究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

2.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针对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此外,还通过校内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实行校内专业评估与预警、退出机制。实施专业基础状态数据上报制度,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每两年组织一次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水平;实施专业办学质量预警与退出机制,学校依据社会人才需求、校内专业评估结论等情况定期预警专业名单,对就业率较低、不符合社会需求、办学质量不过关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

3.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

第一,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学校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度,将“每年独立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或授课时数不少于32学时”作为教授、副教授岗位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严格落实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制度:一是落实助教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认定为主讲教师前需从事两轮助教工作,第一轮承担助教工作时须全程随堂听课,第二轮助教可以主讲不多于1/2的课程内容;二是落实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青年教师需参加学校组织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不少于128学时;三是落实青年教师全程协助本科生实习课程制度,要求教师至少全程参加一次本科生企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其中,理工类专业教师累计参加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80学时,经管文类专业不少于60学时。

第二,严格执行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工作要求。学校要求在一个任期内,教学岗教师至少负责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教研岗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至少参与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并作为教师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和论文等同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成果和论文。以此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在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强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并作为教学岗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学校实施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要求晋升教学岗教授必须是校级品牌课教师,晋升教学岗副教授必须是院(部)品牌课教师。教研岗教师晋升职称必须通过合格课程评估。同等条件下,品牌课教师晋升教研岗教授、副教授优先。将课程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审工作挂钩,更好地促进教师重视本科教学、主动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品牌。

第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本科教学评优与奖励力度。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在石油工程学院与地球科学学院实施学生自由选课、教师竞争上课试点工作,促进教师提升个人授课水平,并逐步在全校推广。每年以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评选10名“教学效果卓越奖”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对学校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院(部)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激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对在教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4.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建立涉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召开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会、制定质量问题整改方案、建立质量问题跟踪评价机制等措施,确保各类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充分用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做好“设定质量标准” “实施监控评估” “进行问题分析” “实现质量改进”这四个环节的工作,并形成“闭环”,切实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5.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提升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第一,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的逐年投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要求院部收入(不含学校下拨的行政经费)中用于本科教学的经费不得少于20%,并且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第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开展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按照学科专业,梳理本硕课程内容、建立本硕课程统一体系、统一编码,高年级本科生可以选修硕士生课程。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下,综合利用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平台、科研平台等资源,为人才培养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26-03

随着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时代,以往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正转向以注重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1]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新型的医学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特别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调控。

教学过程的精确调控与有效纠偏是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而PDCA模式(即PDCA循环)具有促进质量的提高与持续改进的优势,可通过PDCA模式来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2]基础医学院自2008年起,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为改进目标,摸索应用PDCA模式来改进临床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的调控方式,通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持续、动态的质量监控,摸索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两个PDCA循环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PDCA模式改进教学过程调控的阶段与步骤

在PDCA模式下,质量的持续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顺序循环往复[3],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确调控及主要目标的有效改进。

1.计划阶段(P阶段):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改进目标,拟定改进方案。这个阶段可分为4个步骤:一是分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三是从中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确定改进目标;四是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订改进方案,提出改进计划及措施。2.执行阶段(D阶段):执行P阶段制订的改进计划、目标及具体步骤、措施,全面落实改进计划。3.检查阶段(C阶段):把实施的结果与改进计划的要求作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纠偏。4.处理阶段(A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总结执行过程中有益的经验并转化为标准加以巩固,然后按照新的质量标准来实施质量监控;二是将执行计划过程中存在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再解决。随着下一个以及后续多个PDCA循环的展开,教学质量将会呈螺旋式上升并得到持续改进。

二、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具体做法

根据我校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基础医学院自2008年起,尝试应用PDCA模式来改进临床医学、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的调控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摸索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析实验教学现状,针对问题与主要原因制订改进方案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基础医学实验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内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课外科研训练环节薄弱。针对这个主要原因,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进方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1.课内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索性等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使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四个教学模块的课内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到15%。2.增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素质的实验课程,如科研设计、暑假科研训练等特色实验拓展课程。3.将课外科研拓展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的常规环节,制订了实验室开放计划以及科研训练、学科专项竞赛、协同育人实践的计划与措施等。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导师的科研小组开展实验研究。5.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多元实时教学评价系统,建立动态、精确和有效的教学质量调控机制。6.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涵盖基础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实验报告考评、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课外科技作品考核等内容,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而前三项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后三项考核成绩则占总成绩的20%。7.优化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加入新理论、新技术融入教学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等方面的指标,并确定其合理的权重,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制定新开实验课程及课外科研拓展训练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全面落实实验教学改进方案,培养创新科研能力

针对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改进目标,全面、具体落实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1.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好课内实验增开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做好新增项目开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安排好科研设计课程、暑假科研训练课程等新开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及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等教学条件保障;3.扩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范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到创新实验平台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摸索实验室开放的预约管理机制,落实好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4.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的学科专项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和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等,以赛代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院、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的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产品研发能力;6.开展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4],落实好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及课外科技作品考核,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机制;7.开展学校教学督导组、院级教学督导组和实验中心质量监督小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定期深入实验室随堂听课、征求师生意见,了解教改开展情况,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对实验教学全过程、各个子过程进行持续、动态的质量监控。

(三)检查改进方案的执行情况与实施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纠偏

为检查改进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了解实施效果,并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基础医学院组织专家开展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工作。1.常规检查主要是对平时实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听课评价、师生意见反馈等,重点是动态监控新开特色实验课程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研拓展训练项目等教学过程的质量。2.专项检查包括年度检查与阶段检查,每年组织专家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工作,阶段检查则为每三年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全面的检查。定期检查改进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各项改进措施是否全面落实,教学过程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是否到位,是否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预期目标,实施效果有无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设计性实验考核、开放性实验考核、课外科技作品考核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等等。3.对于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机制、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机制、质量监控的反馈与调控等,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及人员,制定整改方案与配套措施,并限期完成整改与纠偏工作。

(四)对改进的成果固化为标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定期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如开设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课外科研拓展训练项目、开放内容的科学设计等有益经验,创新实验室的预约管理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学生参加学科专项比赛的培训经验以及参与校外基地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等拓展环节的经验,及时将这些有益的经验转化为质量标准、规范加以巩固。2.按照新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来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动态、精确的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3.本着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将执行过程中存在及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便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力争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呈螺旋式上升并得到持续改进。

该教改实践设定每3年完成一个循环,即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为第一个循环,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为第二个循环。经两个PDCA循环的实践,“三维”质量评价以及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岗位胜任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

三、实践效果

(一)“三维”质量评价逐年提高

2009年-2013年四个学年,学生、督导专家、教研室同行的实验听课评价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学生、督导组、同行对实验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应用PDCA模式改进实验教学过程调控后,促进了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此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也逐年提高,问卷调查显示,近四年来学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分别为90.6%、91.5%、92.8%、93.6%。

(二)学生创新科研能力提升明显

应用PDCA模式改进实践教学过程调控后,每完成一次循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均有较大提升,实践效果明显。通过比较PDCA循环前、第一个PDCA循环后、第二个循环后的教学成效(见表2),结果显示:与实施PDCA循环前比较,第一个PDCA循环后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第二个PDCA循环后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有更明显的提升,这说明应用PDCA模式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及社会满意度高

近年,我们为医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毕业生因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岗位胜任力高,在广东省众多的医疗卫生行业及生物医药公司中广受欢迎,许多毕业生被实习单位优先录取。近年来,临床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8%-9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98%以上。

可见,构建PDCA下实验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模式,实施动态与精确的质量监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金龙.高等学校院系教学质量预警机制[J].大学教育,2014(3):3-4.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争创佳绩、从我做起,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主题,对照“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武邑”奋斗目标、推进全镇教育超长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整改目标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提高决策能力

1、整改落实目标: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必须深入学习科学理论,摒弃落后于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带头做学习者、实践者、思想者。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学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做到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坚定依法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同教育局党委沟通,创造稳定发展大好局面

1、整改落实目标: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通过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

二是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个别教师谈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效益。

(三)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1、整改落实目标:在完善校本教研体系方面,遵循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及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利用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具体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之路。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通过学习促进、科研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工作目标,致力于实现“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位都能得到积极健康向上成长”,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得以较好的发展,取得了进步。查字典 网

二是立足校情,研究学情。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主要负责同志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体制机制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坚持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推进计划。

(三)分步推进,全面落实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7)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争创佳绩、从我做起,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主题,对照“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武邑”奋斗目标、推进全镇教育超长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整改目标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提高决策能力

1、整改落实目标: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必须深入学习科学理论,摒弃落后于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带头做学习者、实践者、思想者。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学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做到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坚定依法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同教育局党委沟通,创造稳定发展大好局面

1、整改落实目标: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通过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

二是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个别教师谈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效益。

(三)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1、整改落实目标:在完善校本教研体系方面,遵循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及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利用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具体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之路。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通过学习促进、科研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工作目标,致力于实现“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位都能得到积极健康向上成长”,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得以较好的发展,取得了进步。

二是立足校情,研究学情。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主要负责同志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体制机制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坚持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推进计划。

(三)分步推进,全面落实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8)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争创佳绩、从我做起,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主题,对照“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武邑”奋斗目标、推进全镇教育超长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整改目标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提高决策能力

1、整改落实目标: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必须深入学习科学理论,摒弃落后于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带头做学习者、实践者、思想者。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学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做到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坚定依法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同教育局党委沟通,创造稳定发展大好局面

1、整改落实目标: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通过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

二是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个别教师谈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效益。

(三)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1、整改落实目标:在完善校本教研体系方面,遵循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及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利用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具体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之路。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通过学习促进、科研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工作目标,致力于实现“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位都能得到积极健康向上成长”,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得以较好的发展,取得了进步。

二是立足校情,研究学情。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主要负责同志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体制机制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坚持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推进计划。

(三)分步推进,全面落实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9)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争创佳绩、从我做起,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主题,对照“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武邑”奋斗目标、推进全镇教育超长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整改目标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提高决策能力

1、整改落实目标: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必须深入学习科学理论,摒弃落后于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带头做学习者、实践者、思想者。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学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做到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坚定依法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同教育局党委沟通,创造稳定发展大好局面

1、整改落实目标: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通过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

二是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个别教师谈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效益。

(三)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1、整改落实目标:在完善校本教研体系方面,遵循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及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利用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具体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之路。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通过学习促进、科研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工作目标,致力于实现“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位都能得到积极健康向上成长”,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得以较好的发展,取得了进步。:

二是立足校情,研究学情。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主要负责同志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体制机制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坚持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推进计划。

(三)分步推进,全面落实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10)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争创佳绩、从我做起,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主题,对照“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为创先争优奠定基础,为实现“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武邑”奋斗目标、推进全镇教育超长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整改目标

(一)认真学习,明确目标、提高决策能力

1、整改落实目标: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必须深入学习科学理论,摒弃落后于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带头做学习者、实践者、思想者。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学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创先争优活动的要义、内涵和目标,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做到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任。

(二)坚定依法办学,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同教育局党委沟通,创造稳定发展大好局面

1、整改落实目标: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通过五个模范”和“五个好”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

二是继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个别教师谈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效益。

(三)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成长

1、整改落实目标:在完善校本教研体系方面,遵循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及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利用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用具体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之路。

2、具体整改落实措施:

一是通过学习促进、科研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工作目标,致力于实现“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位都能得到积极健康向上成长”,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得以较好的发展,取得了进步。

二是立足校情,研究学情。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素质良好,身体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主要负责同志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体制机制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坚持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推进计划。

(三)分步推进,全面落实

地理教学质量具体提升措施篇(11)

保障高校教学的课堂纪律管理是实现高效教学质量的重要操作手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等教学院校实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保障高校教学纪律的提升需要教学内容的优化管理,教学评价手段的创新建设,对学生个性特点的把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等多维度因素的协调,在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中实现高校教学任务的达成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高校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额核心环节之一,对高校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不仅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教学质量的实现,还能够在教学客观要素的协调发展中实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帮助老师明确个人的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寻求独具自我个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中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在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高校领导层的教学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为实现高效课堂纪律管理水准的提升,高等院校需要依据现实情况采用积极的教学措施,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课堂纪律规范的提升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职员工依据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在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中优化教学管理,为教学的行政管理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数据支撑,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中实现高等院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课堂教学纪律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

在单一价值取向的传统教学理念中,高等院校的纪律教学表现出明显的重规定轻人文价值理念的范式,但依旧被学生,家长长期的遵循其价值理念。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今天,学生的价值观念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化色彩。在数据调查中,学生普遍性的认为目前的教学纪律管理对学生的个性自由有一定的制约影响。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标新立异与自我个性的表达,对于这一种类型的教学主体来说,最为理想的高校教学纪律管理模式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新型的教学特征与教学诉求为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

(二)教学需求与内容表达不均衡

在单一化,封闭化的传统纪律教育内容实践操作中,由于其操作的简便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但是随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的单一性纪律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经过详细的实践调查表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的纪律教学内容仅限于校级校规的传达,只有部分高校的纪律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纪律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缺乏,缺乏时代性与实用性。所以,传统高校纪律教学内容的僵化与落后,导致学生产生逆反甚至是抗拒心理,不愿意配合学校的纪律学习,失去纪律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三)管理队伍素质欠缺

高校的纪律教学管理队伍不仅仅包括教职员工,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实际上,只要是出现在高校生活范围内的任何一名工作人员都属于纪律管理队伍的一份子。所以,只要是参与高校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有权利与责任参与高校的纪律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道德规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高校的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个人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素养道德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纪律管理内容中,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纪律意识淡薄,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所以,开展多元化的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内容需要提升教职员工的专业素养,在高校纪律管理队伍的质量提升中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纪律的操作方式

(一)树立多样化的高校纪律管理理念

高校的纪律管理理念需要采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学生的文化课程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意识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广泛的接触与学习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价值观念,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具体的高校课程纪律教学中,积极吸收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寻求学生思想上的自由,眼界的开阔,在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观念中落实高校的纪律教学。

(二)践行纪律教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有效的推动高校课堂纪律教学需要践行纪律教学的基本操作理念,在强化学生对高校纪律教学的认同感中培养良好的纪律精神。明确的高校基本教学理念主要包括树立高校纪律教学的权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高校的纪律教学,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纪律理念,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纪律教学培训与考核,让学生的在高校纪律操作规范的遵守中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指导。

(三)完善高等教育纪律制度建设

完善的高等教育纪律制度建设是推进高校纪律管理的前提条件,纪律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高校纪律制度调整的内容与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在高校课堂纪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规范。其次,高校纪律制度的调整规范中进行适度的制度创新。目前,高校的课堂纪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创新高校的纪律制度创新能够符合当前的纪律发展。完善的高校课堂纪律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奖惩制度的配合实施,在奖惩措施的实施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奖惩措施的创新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