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2 15:57:43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1)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89-04

一、央行会计风险分布现状

人民银行的会计部门是信贷、货币资金运作核算和反映的直接部门,承担着经理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重要职责。简单来说就是央行营业部管理监督中央银行资金的会计行为。传统上,央行会计核算是以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实行各级央行为一个核算主体,通过手工联行进行资金汇划和清算,并最终由总行对账中心发送对账信息实施账务核对的账务处理模式。而现行模式是从分级核算改变为集中核算,由央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进行内部账务处理、连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大小额支付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清算服务, 并办理央行内部资金汇划业务。比较之下,现行模式下央行会计业务在核算主体、账务处理、事后监督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央银行实现了资金汇划和清算的同步目标,资金清算方式由相对封闭、相对间接走向开放、直接。同时原来县级支行之间的联行业务变为核算中心内部转账业务, 账务环节减少,资金流转速度加快,这一系列的变革在提升了央行会计核算水平的同时导致央行会计风险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制度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管理性风险分布呈现新特征,央行资金安全遭遇新危机。

制度性风险主要表现在现有制度不能涵盖各类业务全过程,使得部分业务环节或人员处于失控状况或者虽然出台了一些规定,但出台的新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操作性风险是指不足或不正确的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业务或实物不合规的可能性;管理性风险是指会计管理和事后监督跟不上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变化,会计核算不能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执行而形成的风险。从理论上看,制度性风险和管理性风险都属于可控制风险问题。究其原因是任何业务变革中对新事物的总有一个熟悉过程,这往往表现在制度不完备、管理滞后于各业务变化,但这两种风险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来消融,如制度性风险可以借助健全制度的手段加以规避,管理性风险在管理层逐步洞悉业务处理过程后出台各项内部制度来完善进而规避。而操作风险从引发部位来讲,它是对具体业务的一系列操作行为的产物,难以全部控制,通常管理层采取规范流程、减少人为操作环节、优化处理系统等措施来降低操作风险,但却不能做到完全规避。

从实践运行看,央行内部把账务核算组织是由为网点柜、联行柜、综合柜及事后监督四个部分构成。这四个部分相互独立运行,但又由上自下形成会计核算的链条关系。与之对应的账务操作流程是从凭证受理、接柜、记账、复核,到联行资金汇划、凭证传递、装订、入库保管在四个部分之间不可逆向地传递。从各组织环节来看,由于央行资金具有流动性强, 涉及的结算环节多, 资金清算速度快的特点, 会计核算风险点成散状分布态势(如图1)。具体表现在:

1、总体上各风险在四个组织环节均有分布,但各显特点,呈现不均匀态势。实际上,各风险普遍存在于央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但在各环节又表现为不同比重。由图1看,操作风险主要分布在网点和联行操作性强的环节中。管理性风险集中在综合和联行两个环节,且分别表现为效能低下和管理不到位的不同形式。制度性风险在各环节的比重相对小,且主要分布业务操作的小环节上。

2、从各风险表现看,操作风险分布在各组织环节之中,成为资金风险的主导因素。从风险分布上看,各组织环节集中存在着由于人员、系统及可能的外部事件等引起的操作风险。分环节来讲,网点柜是账务核算的起点,几乎所有业务都须人工操作,核算质量随人为操作风险的影响变动;联行柜作为资金流转的重要关口,人员和系统引发的操作风险不容忽视;综合柜作为权限最大的业务操作平台,是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控制行为,人为操纵账务的可能性必须引起关注。事后监督作为ABS的后续监督管理的组织环节,由于时间滞后、实效性差,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能对会计核算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对于违规操作和营业部门内部控制根本无法实施控制。事后监督的风险集中在人为性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监督人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素质低不胜任工作。

3、制度性风险和管理性风险分散在各组织环节的内控管理下。由于人民银行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人员素质等还未完全适应当前支付清算系统环境的要求,部分制度对业务指导不够细化,导致可操作性差;联行和综合业务内部约束及管理未达到常态化,管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2)

二、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一)涉及的法律法规复杂,不利于会计核算。由于EPC总包模式包含的三个环节:设计、采购、施工,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不同,尤其是在税收政策方面,每个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习惯都不同,很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因此,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很容易因为触犯某项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增加企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风险,不利于会计核算。

(二)建设企业间接接触各项施工会计数据,容易失真。建设企业将工程项目承包给总承包单位,只需要盯紧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工作量虽然减少很多,但是失去了从中把握会计数据的便利条件,各项会计核算数据在整个施工进度中几经周转,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成为影响EPC总包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EPC总包模式是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被普遍采用的模式,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依然比较单一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出现会计核算过程繁琐复杂,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成本预算形成很大偏差,降低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提高EPC总包模式下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途径

(一)明确相关环节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该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将其中的三个环节分开,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明确会计信息一旦发生问题应该如何惩罚,达到政策监督的目的。其次,聘用优秀、高端人才承担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行业的准入门槛,为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人才基础,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对明确法律法规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应加强与承包单位之间的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3)

 

一、会计图解法的概述

 

会计图解教学法是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管理活动、会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成本会计教学中,是通过将费用分配的会计处理程序及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计算程序进行图解,以图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会计图解法应用于成本会计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形象直观、思路清晰。成本核算的程序,课本上虽然有图示但较复杂且网状交织,学生较难掌握其中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划出费用分配每个环节的简化图,再在每一个环节的简化图中标示出与上一个环节的关系,使费用分配的核算程序更加鲜明,并配合语言讲解,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系统全面、启发思维。成本核算程序的图解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成本核算中费用分配账务处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成本会计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多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

 

(三)生动具体、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成本核算程序采用图表模型教学比单靠语言文字教学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更为鲜明、生动和具体,可以逐渐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以简代繁,节省教时,增强教学效果。

 

二、图解法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一)利用图解形成“费用分配有机链”。品种法是成本计算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它的计算过程体现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也体现着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结合品种法的案例,通过设计成本核算账务处理基本程序图解,理解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归集、分配、再归集、再分配。假设某企业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从事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另有一个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月末甲产品有一部分完工,一部分在产,乙产品全部完工,要求核算甲、乙产品的成本。

 

成本核算账务处理基本程序图解如下:

 

1.开设成本核算账户:“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

 

2.成本核算第一环节: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图解(1)

 

说明:在要素费用的分配中,凡是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的所属名细账户,用于辅助生产的费用,分配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用于基本生产车间的以及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计入“制造费用”账户。

 

3.成本核算第二环节:待摊费用及预提费用的分配,图解(2)

 

说明:计入产品成本的摊销及预提额,分配计入“制造费用”账户,辅助生产的摊销及预提额,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4.成本核算第三环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图解(3)

 

说明:将通过①②分配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生产费用总额,按照收益情况,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凡是产品直接耗用并专设有成本项目的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的所属名细账户,车间一般耗用或产品直接耗用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分配计入“制造费用”账户。

 

5.成本核算第四环节:制造费用的分配,图解(4)

 

说明:将通过①②③分配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生产费用总额,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的所属名细账户。

 

6.成本核算第五环节: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图解(5)

 

说明:将通过①②③④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甲”账户的生产费用,连同本账户的月初在产品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及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并结转完工甲产品成本;将通过①②③④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乙”账户的生产费用,连同本账户的月初在产品费用,全部结转完工乙产品的成本。

 

以上分解图解较教材中的网状交错图解更加清晰、直观,在教学中可以配合文字讲解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二)利用图解识别成本计算方法

 

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成本计算程序是不同的,为了识别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教材中对每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程序进行了图解,它的优点在于纹路清晰,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如我们可以通过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程序图解直观的认识两种分批法的共性和特性;可以通过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程序图解形象地识别这两种分步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解或者将教材中的图解进行变通,我们可以将教材中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程序图解变通为用账户形式表示的图解,以下是逐步结转分步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假定半成品直接转移)用账户形式表示的图解: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4)

(1)信息关系复杂。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几大部分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

(2)信息接口复杂。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信息的源头和终点触及产、供、销每个环节以及人、财、物每个部门或单位。

(3)信息计算复杂。会计信息的处理自始至终离不开各种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存货计价则有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

2.有序性

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反映与监督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连续不断进行的,期间,涉及会计信息的判断、确认、分类、计算、组合、复核、记录等多个技术环节来生成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的财务报告,开始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循环。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不得随意打乱如跳跃。

3.规范性

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程序和方法,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均必须以有形的实物为载体,如出库单、发票等原始凭证,活页式、订本式的帐薄,具有一定格式的会计报表等,对于每一环节的处理结果都具有可验证性,并可追溯其来龙去脉,提供清晰的审计线索。

4.分散性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综合、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多名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为避免人工在任何环节与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的计算、记录等方面的差错,根据复式记帐原理,环环检查、平行登记、帐帐核对、试算平衡等技术要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

5.单一性

(1)会计主体单一。会计信息系统仅收集、处理和交换与主体直接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

(2)会计期间单一。会计系统只能以“月 ”作为最小会计期间来提供会计信息,不能提供更小单位期间的信息,另外,还有货币计量单一、核算方法单一、信息确认单一。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表现特征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保持原有共性(规范性)的基础上,与手工操作比又具有如下特征:

1.集中性

(1)信息处理的集中,会计电算化后,原需由多人不同岗位分别完成的记帐、算帐、报帐工作往往只需一、二台计算机即可实现,尤其在网络或多用户的环境下,同一信息组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信息处理集中化的特征更加明显。

(2)信息存储的集中,在电算化条件下,系统信息是集中连续存储的,只要计算机有存储空间,可跨年度存储和利用会计信息。

2.自动性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再者,计算机又承担其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和成本计算等复杂的核算工作。

3.多元性

(1)收集信息的多元化,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算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受货币形态的信息,亦可接受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

(2)提供信息时间的多元化,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终端,会计期间已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不仅可以按照现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且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

(3)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

三、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的作用

(一)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益

1.实现会计电算化,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劳动的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同时可以避免很多限于人的处理能力而不可避免的错误。

2.很多手要难以使用的科学而复杂的核算方法得以引入日常的核算工作,使得会计核算更准确、更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核算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直接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提取,从企业的成本核算可以准确核算到每一工序甚至一个人,避免了手工处理摊销人为任意性。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5)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现状回顾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对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日本会计学界侧重于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物流成本会计,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首次提出了物流成本冰山理论与第三利润源说,并明确了物流费的具体范围;专修大学教授失泽秀雄在其“物流管理会计”(1991)提出了物流管理会计,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研究了物流控制会计;东京商船大学兼职教授汤浅和夫在其“物流ABC使用的方法—实现彻底的低成本物流”(2003)中,从物流管理流程出发,引入作业成本法理念,提出了物流作业成本法。美国会计界关注物流活动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研究,Pirttila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设计了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流程。

从国内看,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也较少,对物流成本的定义也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研究人员提出改变现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的建议,通过设置“物流成本”总账科目及其“供应物流成本”、“内部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三个二级科目,也有研究人员提出双轨制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即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并行,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

二、构建烟草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一)物流一体化是增强烟草工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即将生效,我国烟草面临着国外烟草巨头的竞争威胁,“卷烟上水平”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战略方向。十年来烟草物流的发展证明,物流一体化是实现“卷烟上水平”和“行业上水平”重要支撑也是行业物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优化、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流作业链的流程管理,必将对建设高水平的烟草供应链物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减少无效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必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挖掘利润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是物流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促进了物流成本信息的数据化。通过对物流成本及范围的界定,企业从流程的角度明确了在采购、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物流信息,以数据、报表的形式展现企业物流成本。其次,编制物流费用报表为物流一体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物流费用按照烟叶、烟用材料、卷烟进行归集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公司物流费用总体情况,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挖掘公司利润的第三源泉,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烟草工业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物流费用定义及核算内容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印发烟草行业工业企业物流费用核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我国烟草工业采取狭义的物流成本对物流费用进行了界定,即物流费用是指卷烟工业企业在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等物资实体流动和管理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货币表现,是装卸、搬运、运输、包装、储存等所耗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分类:直接物流费用和间接物流费用

2.核算对象: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

3.核算环节:采购、存储、销售、管理

4.核算内容:直接物流费用包含运输费、装卸费、保管费、保险费,间接物流费用包含两类:一是物流中心的职工薪酬、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无形资产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等,二是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仓库的仓管员劳保费、安保消防费、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

(二)物流费用核算程序

从上可知,目前烟草工业物流成本涵盖的范围较窄,从会计核算高效性与实用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双轨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基础上,不改变现有会计核算体系,通过对涉及物流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辅助项,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

1.深入业务环节,清晰界定物流费用。首先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业务部门了解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涉及的物流费用,强化业务部门对物流环节、物流对象、物流费用的理解,确保明确范围、理解到位。

其次,在业务报销环节,业务员即可很清晰的划分该项费用是否属于物流费用,属于哪个对象的物流费用,以及归属于物流费用的哪个环节。

2.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设置会计科目辅助项。一是增加辅助项,【业务环节】分为采购、存储、销售、管理环节,【业务对象】分为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等。二是将涉及直接物流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辅助档案,采取辅助核算方式,在日常凭证编制中,需要区分【业务环节】、【业务对象】,如烟叶费用、运输费用、装卸费、仓库修理费、折旧费、仓储费等会计科目。三是在NC系统中对固定资产模块进行分类,对涉及运输、装卸及仓库的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卡片分类及定义,明确业务对象、业务环节,实现系统自动计提折旧、自动区分物流费用与非物流费用、自动区分业务对象与物流环节。四是对涉及间接物流费用的会计科目不采取辅助核算,而是在核算时予以区分,核算时选择部门档案【物流中心】,具体科目见上所述。

3.生成物流费用报表.通过会计科目、业务对象、业务环节与物流费用项目的一一对应,在NC系统中开发物流模块,实现系统实时生成物流费用报表。

参考文献:

[1]张梅琳.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6)

一、成本作业性态的提出

2010年底,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提出烟叶生产的成本核算必须从作业环节的角度进行细化,使成本信息能够真正指导烟叶的生产流程,促进各级烟草公司在烟叶生产投入上得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虽然从总体上核算烟叶的生产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作业环节的划分、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较为妥当的处理方法。

以作业链作为核算单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烟叶生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

首先,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主体存在双重性。从生产的角度看,烟农是完成生产的主体,是作业活动的直接实施方,烟农要投入土地、劳动和部分生产资料;从经营的角度看,烟草公司也是作业活动的参与方,要投入主要生产资料、技术人员、生产装备和设施等。这里显然存在双重核算主体的问题。

其次,存在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期的冲突。烟叶生产从育苗到最后将烟叶运往烟站,往往要持续一年的时间,但是成本核算期往往是一个月。说明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时间上与烟叶生产特点有冲突。

第三,烟叶生产是复合的生产过程,单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性受到限制。烟叶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制造过程,而是一个包括了自然过程、加工过程、服务过程的复合作业链。比如育苗、采摘等是自然生长过程;烘烤是一个加工过程;而烟草公司的工作则是服务过程。

烟叶生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与成本核算上的矛盾,可以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理论,以作业环节为成本核算单元,寻求一定程度的解决。所谓成本的作业性态,是指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成本费用与作业流程的关系,可以将成本的处理分为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计入某一作业环节,二是采用一定方法处理后,计入作业环节。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这种性质,可将成本核算单元细化到作业,淡化由于主体不清带来的边界不清的问题;通过将烟叶成本计入相对时间不长的作业环节单元中,可调节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时限的矛盾;不同的作业环节可根据作业性质不同采用核算方法,使核算有针对性。所以,应用成本的作业性态,以环节作为成本核算的单元,在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难点

成本的作业性态应用在以作业链为单元的烟叶成本核算上,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一)如何用成本性态理论选择适当的核算单元

本质上说,成本核算单元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作业环节的选择。烟叶生产过程作业环节的划分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划分标准不易确定,烟叶生产过程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成本发生的地点多,实施主体也多。比如育苗培育的地点在苗床,实施者是育苗专业户;移栽和田间管理发生地点在烟地,实施者是烟农;而收购、运输等则由烟站完成。按地点,还是按实施主体来划分作业环节,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环节划分结果。还可以找到其他划分作业环节的标准,比如按自然生产过程划分,按烟投入物资的节奏划分作业,按管理层次划分等,都存在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环节的问题。二是在哪个层面划分也不易确定,作业的划分可以比较细,比如分成几十个作业;也可以划分得比较粗,比如几个作业。作业划分得太细,工作量大;如果作业划分得太笼统,过于粗放,则可能达不到划分作业的效果。所以,找到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是作业环节划分是否科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烟叶生产作业链特点的基础性工作。

(二)作业性态如何帮助数据辨认

如何将每笔投入放入适当的作业环节中,可能是要面对的最困难问题。归纳起来,烟叶生产投入的成本费用有几种成本性态特征:第一种是能够直接辨认清楚作业环节的成本,比如EM茵、基质、飘盘、塑料薄膜中的盖塑膜和垫膜等成本,可以直接作为育苗环节成本处理;第二种是指向性不明的费用,比如同样是肥料,移栽环节要用,田管环节也要用,如果财务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使用的环节,就存在进行辨认的问题;第三种是与作业环节只有间接关系的费用,比如烟水设施、烟路设施、烘房建设和改造投入等等。如何处理这几类投入的作业性态,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

进行辨认后的数据仍然存在一个怎样处理的问题。一直以来,烟草行业在处理烟叶生产成本时依据的是成本核算中的对象追溯原则,就是根据成本承载的对象来决定成本的归属。但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得到的成本信息不能够反映烟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成本,而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按环节划分的成本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二是成本数据得到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改变烟叶成本核算中仅仅按对象追溯原则为依据的做法,同时以成本的作业性态对成本进行归类。但是这里面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三、解决的思路

(一)关于核算单元确定的思路

在确定烟叶生产成本的核算单元时,有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是完整性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要完整地反映烟叶生产过程,特别是几个基本环节,比如育苗、移栽、田管、采摘、烘烤等,核算单元的划分要清晰(又不要遗漏)地反映主要生产过程;其次是简明扼要原则,核算单元的确定要避免由于划分过于繁锁而造成实施困难;第三界限清楚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考虑作业环节划分与成本费用的联系,尽可能找到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所产生效率的联系;第四是可操作原则,如果要求资料过于详细,会带来收集上的困难。在确定以哪一个层面作为核算单元上,还要考虑工作的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涉及因为作业环节带来的人员、过程、机构、设施等方面的改变,也不必专门考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问题,从这个目的出发,选择稍粗一点的作业层面作为核算单元,是可以接受的。

(二)关于数据筛选的思路

在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成本费用划入各核算单元之前,还必须对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筛选的原因,除了考虑上面讨论的数据与成本作业性态的三种特征(能直接辨认、不易直接辨认和间接费用)之外,还基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各烟叶生产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将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核算单元时,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成本放入了一个作业单元,造成数据的不可用。这样,在数据筛选上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需要反映地区内由于自然条件形成的成本性态差异;二是如果要反映数据的自然差异,就存在数据筛选的顺序问题,是先筛选自然条件差异,还是先筛选特征差异。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因素的筛选,针对性更强,得到的成本费用资料较为单纯;缺点是加大了工作量。当然,也可以考虑将成本性态和地区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从实际情况看,宜将区域划分与成本性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两种方法。

(三)关于数据处理的思路

数据处理上,如何将成本性态的思想融入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核算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反映数据发生瞬时性,作业环节中发生的数据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成本性态的这种联系如果不是在发生的时间段内就适时地加以汇总,这种关系就会随着环节时间的过程而不清晰,就可能只留数据,而淡化了成本性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数据核算上的及时性,目前数据的收集是按会计期间来进行的,比如是按月度会计期间甚至年度会计期间进行的汇总,显然这种汇总与烟叶生产作业环节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要解决作业时间快速变化和数据收集时间上的不适应矛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烟叶成本数据收集模式,采用快速数据处理的办法。

四、可供借鉴的方法

根据笔者参与烟叶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践,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

(一)将整个环节分为7个作业单元

烟叶生产流程有三个层面:环节、作业和活动。以活动层作为核算单元,能够较为深入地反映烟叶生产作业的情况,但要求成本资料上非常细,加大了成本处理的成本。以作业层作为核算单元,含义上相对明确,但是又不至于太繁琐,但同样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成本费用性质的能力,工作量仍然较大。以环节层作为核算单元,工作量较前面两种方法要小,更重要的是成本划分的目的是进行环节成本的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整个流程划分为7个核算单元,不但从时间上已经比较细,而且完全能够满足成本性态进行单元核算的要求。

(二)数据的筛选

在数据筛选上,分成几个步骤:首先从总体上将非生产性投入筛掉,其次对剩下的生产性投入,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进入不同的作业环节,一共有6个环节,将不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作为多动因成本放入多动因环节(最后可作单独处理,也可不作单独处理)。

(三)数据的处理

在数据处理上,采取了几个措施:

措施一是根据成本性态在成本发生时及时进行记录。在现有的核算方法基础上,记录每一笔业务时,在前面加一个以作业单元为名称的科目,这样在进入计算机或人工核算系统后,每一笔业务都会自动进入相应的作业单元。举例:发放漂盘、消毒剂等,以前的记录为:“发放漂盘、消毒剂”;现在记录时记为:“育苗――发放漂盘、消毒剂”。

措施二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加快信息传输。我公司采用的是诺亚舟系统,它是一套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在生产与成本核算部门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机制,将烟叶生产的作业成本信息按需要加工后,进入交由诺亚舟系统传送,进行相关处理。

措施三是分清单元环节的主次,区别处理。烟叶生产的7个作业环节,由于在作业成本发生数上的比重不同,其产生的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差别也非常大,其中育苗和收购两个环节的成本分别为总成本的57.87%和31.06%,合计占总成本的89%,是重点单元。根据突出重点、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重点单元的成本,进行及时、准确地记录数据和严格的事中控制,在每年的烟叶生产结束后,要进行相关的指标考核。对于一般环节(移栽、田管、烘烤,占成本总量9.5%),可以考虑不专门编制详细预算,而只是根据相关定额资料作一个总量计算。对于次要环节(总结准备、多动因,只占成本总量1.5%),可以忽略不计,以突出管理重点。

五、应用

基于成本性态对烟叶作业单元进行成本核算可以用在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作业标准成本的制定,通过上面的研究,得到的直接成果就是针对以环节为单元的标准成本。二是预算的编制,应用标准作业成本,在编制每年烟叶生产预算阶段,就对烟叶生产各作业环节将发生的成本进行概算。三是对成本发生进度的控制,将成本数量标准和时间进度结合起来,就可以对成本发生的进度进行控制。四是作业成本的事中控制,作业成本的事中控制并不只是成本的问题,还涉及到整个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效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五是作业成本的事后考核,就是利用标准成本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本年度的作业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比较。六是不同地区之间烟叶种植情况的比较。

基于作业链的成本如果要应用到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包括标准成本的不稳定特征,成本数据归属作业环节具有不确定性,数据采集和处理操作上有难度,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速度慢等,需要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国忠.烟草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实务[M].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8:56-58.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7)

季度gdp累计核算,是指从年初至每季季末累计作为核算期,计算得到的各季度累计经济增长情况。季度累计核算总量反映的是从年初至当季末经济累计运行结果,速度反映的是与去年同期比较的结果。由于受专业统计制度和部门核算资料的限制,我国目前季度gdp核算就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国家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同步进行季度gdp累计核算(即分级核算)。其优点是消除了季节变动的影响,且运行近二十年,从理论和方法上都较为成熟。不足之处是核算期为季度累计,增长情况是与去年同期对比的结果,没有反映当季核算情况,且对比周期间隔时间较长,难以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的短期变化。

季度gdp当季核算,是指以本年当季作为核算期,计算得到的当季经济增长情况。其总量反映的是本年当季经济运行情况,速度反映的是与去年同季度比较的结果。其优点是反映了“点对点”(即相邻两个年度同季度)的变化情况。其不足是,当前情况下,在没有专业和部门基础资料支持、核算方法尚待研究的情况下,当季gdp核算只能采用累计数简单求差方法推算(即当季累计减上季累计,如1-3季度累计减1-2季度累计结果作为3季度),由于推算方法本身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从而影响了其在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中的参考价值。国家统计局从始开展当季gdp核算的研究和试算工作,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了,而正式对外界公布当季数据则是从去年开始,也只是公布速度,未能公布总量。各省由于受条件限制还未开展此项工作。

季度gdp环比核算,是指gdp当季核算结果与上季核算结果的对比,是相邻两个统计周期比较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变化程度,如本年三季度比二季度。其优点是反映了相邻季度间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为政府及时了解经济变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不同季节不可比因素对gdp核算的影响太多、太大,在当前核算技术条件下又很难科学地排除此类影响,所以无论国家还是各省目前都无法正式开展gdp的环比核算工作。

二、当前建立gdp环比核算存在的问题

gdp核算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在记录了经济这艘巨轮航程的同时,又为人们把握未来航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以上三种核算方法看,各有优劣,从主观需要和现实需求看,gdp环比核算则较为“受宠”,然而,由于受季节性因素、专业统计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1、季度间不可比因素难以剔除。经济现象的对比和分析,首先要剔除不可比因素。季度之间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使得季度之间的对比(环比)缺乏可比性,就拿建筑业来说,它的活动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安装、装饰以及工程准备、提供施工设备服务等,由于受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土建活动每年都有几个月处于停工状态,要实现季度之间的对比,就要剔除其中的不可比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每个建筑企业、每个项目开始剔除,其它行业同样如此。从季度核算制度来看,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而在现有核算条件下,每个行业逐项剔除以满足gdp环比核算需要难度很大。

2、现行统计方式不适应gdp环比核算的要求。gdp环比核算是建立在gdp当季核算的基础上,而要建立gdp当季核算,各专业统计必须在统计方式上进行配套改革,建立相关指标的分季统计制度。从各专业统计现状看,与gdp当季核算相关的绝大部分专业指标均采用累计统计方式和同比计算,均未建立分季统计。另外价格统计只有不同年度的月度对比数据,更不适应gdp当季核算的需要。现行专业指标的统计方式难以适应gdp当季核算的要求,致使基础资料存在较大缺口,缺乏核算基础。

三、当前建立gdp环比核算的设想

gdp核算由于其严肃性和科学性而成为经济领域的权威性指标,为了即时反映经济运行的短期变化和政策所体现的效果,针对当前现状,我们认为可分短期和长期两个步骤来实现gdp的环比核算目标。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8)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房地产企业的生产周期长,涉及的生产开发部门较多,加之近年来房地产的投资风险较大,由此决定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业务的特殊性

会计核算业务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其核算对象的复杂与多样化,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的是房地产这一商品或者说是产品,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不仅仅要开发建设房屋,还要负责房屋周边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支撑所建设房屋的水、电、网络等必备设施的铺设与开发建设。另外,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建设前的种种勘测考察项目,以及一系列不可预知的耗费资金的项目,这些均要客观、全面、系统的进行会计核算。

(二)会计核算周期的特殊性

房地产企业这一方面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为其核算周期长,跨度大。从土地的勘测考察开始到最终一处房地产建设完毕完成销售,这期间还要经过房屋的设计与规划、房屋周边配套设施的设计规划、房地产的施工建设、房屋的装修等一系列的程序与环节,耗时较长,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环节多样性还意味着在一处房地产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与多个相关的部门进行业务往来,需要大量、充足的资金支持以维持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有序、适当的资金调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周期较长,工作任务重要且艰巨。

(三)房地产企业收入的特殊性

收入的特殊点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企业的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只要能够取得预售许可的相关证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对其开发的房屋以及相关的地产根据企业的意愿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在房地产未竣工之前可以通过预售的形式销售房屋。期间所收入的定金、分期付款等房款,均应按照规定缴纳税金。另一方面,按照房地产企业相关的会计准则,房地产竣工验收之后,才能确认收入,两项规定之间的矛盾导致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重点

(一)收入、成本核算

从前文叙述中我们了解到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核算与成本核算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两项内容的核算既是房地产企业核算的难点同时也是其核算的重点工作。对于收入核算而言,房屋在预售过程中收受的预收款项计入收受预售款项的当期还是计入签订正式合同的会计核算周期,在收入核算周期的确认问题上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点突出。一方面国家税收法律与相关会计准则同时制约房地产收入核算,同时各个房地产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各异,未形成统一标准。

另外,成本核算是房地产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文章反复提到,房地产的开发与建设涉及环节较多,项目繁多,与多种单位存在业务往来,如何确定其成本核算对象是成本核算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工作。目前,合理地确认成本核算的对象以保证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正确性是房地产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借款费用核算

房地产开发项目较大,一般均要涉及房屋的开发以及周边设施的配套建设,并且可能会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开展,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房地产从开始筹建到完全竣工横跨的事件长,企业自有资金回笼缓慢,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时,银行借款成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借款的期限一般较长,这又必将带来巨大的借款利息。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借款费用提出了更为细致和详尽的要求,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应注重分析企业借款的性质,以实现房地产开发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应使企业的实际核算工作满足国家相关会计核算的要求。

(三)预交税费的处理

房地产企业在一项项目中便要面临种类繁多的税费,并且各种税费的上交时间存在差异。所以,税费的问题应当作为房地产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房地产企业除了要上交企业所得税之外,还要上交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税种,所以企业在处理税费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对当期的税费进行准确的核算,同时也要对税款的使用做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尽可能保证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三、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优化分析

(一)收入核算方法

首先,明确收入的核算内容。确保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收入核算的准确性,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明确收入的核算内容。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均应算作收入核算的内容,包括出售土地的收入、出售房屋的收入、出售相关的房屋配套设施的收入,还包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常规情况获得的收入,包括拆迁旧址、出售周转房等情况获得的收入均应该算作收入核算的内容。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9)

1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一般来说,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2 时间因数引入

当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新产品的研发的竞争上来。哪个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就能够领先对手占领市场,从而获得竞争的最后胜利。这样产品研发相关时间竞争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中,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由于产品生产时间延误而造成的人工以及材料、能源的耗费等所产生的成本阶段。没有计算由于未按期交货而进行的违约赔偿、以及由此造成的仓储费用的增加成本。还有为了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而额外投入的研发资金等成本。至于和时间有关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时间对于传统成本会计来说仅仅起着一个分摊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时间自身的经济价值,造成了产品成本偏离实际。如果将生产产品的时间最小化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可以使员工既可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成本监督

企业财务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应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价值体现。而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过去成本管理时间上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监督性作用。

为适应现代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中,内部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由过去针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整个生产周期为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事后反映经济业务情况,无法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尤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层次的需求,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10)

1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一般来说,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2 时间因数引入

当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新产品的研发的竞争上来。哪个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就能够领先对手占领市场,从而获得竞争的最后胜利。这样产品研发相关时间竞争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中,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由于产品生产时间延误而造成的人工以及材料、能源的耗费等所产生的成本阶段。没有计算由于未按期交货而进行的违约赔偿、以及由此造成的仓储费用的增加成本。还有为了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而额外投入的研发资金等成本。至于和时间有关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时间对于传统成本会计来说仅仅起着一个分摊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时间自身的经济价值,造成了产品成本偏离实际。如果将生产产品的时间最小化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可以使员工既可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成本监督

企业财务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应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价值体现。而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过去成本管理时间上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监督性作用。

为适应现代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中,内部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由过去针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整个生产周期为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事后反映经济业务情况,无法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尤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层次的需求,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篇(11)

    1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一般来说,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2 时间因数引入

    当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新产品的研发的竞争上来。哪个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就能够领先对手占领市场,从而获得竞争的最后胜利。这样产品研发相关时间竞争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中,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由于产品生产时间延误而造成的人工以及材料、能源的耗费等所产生的成本阶段。没有计算由于未按期交货而进行的违约赔偿、以及由此造成的仓储费用的增加成本。还有为了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而额外投入的研发资金等成本。至于和时间有关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时间对于传统成本会计来说仅仅起着一个分摊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时间自身的经济价值,造成了产品成本偏离实际。如果将生产产品的时间最小化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可以使员工既可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成本监督

    企业财务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应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价值体现。而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过去成本管理时间上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监督性作用。

    为适应现代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中,内部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由过去针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整个生产周期为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事后反映经济业务情况,无法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尤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层次的需求,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