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面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2 00:42:15

面文化论文

面文化论文篇(1)

文化建筑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尤其是在文化属性表达上,更是将文化建筑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融合,突出对人的审美性、物质性、艺术性、精神性的意蕴表达。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上,不能孤立地审视文化建筑格局,而是要从文化建筑平面设计思维、审美心理,以及对公众的审美传达等方面,来增添文化建筑的平面艺术审美体验。本文就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展开融合论述,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挖掘与呈现其审美表达方式。

1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

建筑领域中的文化建筑,泛指以文化教育等为功能基础的各类综合性建筑,如博物院、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遗迹、学府等建筑形式。相对于其他建筑,文化建筑除了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要求之外,更要挖掘建筑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在创造特色文化内涵上,需要利用平面艺术设计手法来打造独具文化韵味的建筑美学风格,如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以及中国的故宫等。这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风格,既展现了文化建筑自身的功能特点,又从精神文化上发挥了教育功用。平面艺术设计始于环境要素,而建筑设计源自其结构与功能,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的融合,旨在通过建筑学、艺术学理论,突出文化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以及文化教育功能。作为泛称,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也需要从建筑内部结构、建筑外部环境,以及建筑规划总体有序性上,展现文化建筑艺术设计审美创造,满足人对文化建筑的心理体验与审美鉴赏。

2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

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心理波动的理解与感受。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有两种,一种为主观倾向美,另一种为客观倾向美。对于文化建筑的审美表达,就是基于文化建筑的美感,从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中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学家提出,审美是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美感的体验活动,多表现为人的知、情、意。建筑平面艺术美学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平面构图等来营造建筑环境,运用美学要素来吸引受众,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感知建筑环境的美学意蕴。同样,对于文化建筑,设计师要把控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共性,改变文化建筑平面设计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多样化艺术语言来表达审美共性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呈现文化建筑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感受。2.1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基于对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合规性、合目性的统一,从而改造建筑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审美规律需求。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对于‘劳动’本身,并非机械地劳动,而是基于创造性内涵‘活’的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律性。”同样,恩格斯也提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可见,愈是高级的、复杂的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所谓建筑平面艺术设计,就是要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以审美创造为目标来满足公众的审美心理。创造也是创新的过程,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平面艺术设计也在创新,如何从独具前瞻性、独创性的审美创造中推陈出新,就需要立足公众的审美诉求,进行创造。意大利前卫设计师李特萨斯在评价查理•依姆斯设计的椅子时提出,“并非只是设计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建筑而言,平面艺术设计师需要结合受众对文化建筑的审美诉求,从而营造适宜的审美环境,达到审美创造的目标。2.2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对于受众而言,其审美欣赏是什么?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有哪些是值得欣赏的?简而言之,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欣赏,就是从受众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美的感受。比如对建筑外观的审美愉悦,对建筑空间的审美享受,对建筑结构的和谐体验等。无论是何种审美欣赏,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审美认知。同样,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一些技术缺陷、不足等问题,也将影响其审美欣赏体验。总的来说,无论是平面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审美愉悦,还是精神上的审美满足,都会与其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化设计有直接关系。

3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

作为文化建筑,首都博物馆更具典型性。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更加注重审美表达的运用。3.1对公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文化建筑在建筑结构与格局上,不仅要满足功能服务,更要从体现审美价值上为受众营造独特的感官体验。也就是说,建筑与其文化属性的融合,旨在对受众精神与情感的双重交流,以凸显文化建筑的内涵价值。如何做到服务受众,需要从设计思想上表达真诚,从审美享受上突出人与建筑、环境的统一和谐。首都博物馆内部陈列的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基础上,依照相应的时间、种类来进行有序陈列。一方面,从文物展示中突出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从文物与博物馆平面艺术结构设置上形成内在契合。比如一些地域性文物、特色性文物设置专门的平面空间进行陈列,增强其艺术审美价值。3.2对设计思维的多维化表现。平面艺术设计同样需要讲究设计思维的创新与变化,文化建筑也不例外。文化建筑在融入审美艺术理念时,与其他建筑环境不同,需要从特殊性艺术符号设计与运用中挖掘和增强平面艺术的内涵,增进受众与文化建筑间的情感融合。当然,平面艺术设计也表现出矛盾性,有时在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情感时可能与受众的认知相悖。当然,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思维表现来看,多维性变化就是从服务性视角寻找与文化建筑的自身特征相契合。首都博物馆主展厅宽大宏伟,各陈列品依据建筑格局有序排列。在平面设计上,室内文物与室内平面空间环境浑然一体,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文物文化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形成历史追溯感。比如沙盘、模型、浮雕、书籍等多种文物构成的展览群,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受众营造视、听多维感官体验。

总之,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不仅要从形式上借鉴不同的设计风格,还要从根本上构筑受众审美心理与整个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契合点。毫无疑问,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不仅是满足个体性审美诉求,还是将广大受众的审美共性作为基础性审美特征,从而表达建筑空间平面艺术设计的丰富内涵与审美体验。

面文化论文篇(2)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合与应用

1.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师要对传统符号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将传统符号的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使得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现代平面设计师要在对传统符号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其精粹用现代化、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把民族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世界的设计语言中去,使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再生,焕发新的生机。如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其中包含了五星、五环及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同时与太极拳相结合,展现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生动和谐,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的整体结构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其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使得标志主题明朗,外观生动活泼。

2.陶瓷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合与应用

陶瓷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体现了我国精湛的制瓷技术。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但将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巧妙地运用到外包装上,还运用到容器的设计上,使这种“回归情结”得以彰显,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回归情结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的呼唤,不只是针对了解本土文化的人群,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回应。这种回归不是对“传统”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运用传统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平面设计风格。

面文化论文篇(3)

2在传统元素意蕴中把握设计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国5000年来的生活方式,更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合。神秘的传统图形带来了历史的沉淀,体现了我国文化底蕴和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对我国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设计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已成为无法或缺的日常行为。伟大的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并创新了传统图形,即使设计如今不断走向国际化,和全球接轨,设计师也应该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中的传统图形,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如何在设计全球化的基础上,融合传统图形,使中国设计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设计风格、设计形式及其优势,更应该珍惜我国的文化精髓,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将传统图形根植于我国设计的艺术样式中,追寻“中国设计”。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图形元素不同的寓意,使平面设计具有中国韵味,运用特有的小“意蕴”来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设计”,这对我国平面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东方哲学思想中的和平、宁静,正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由此,中国的当代设计师非常有必要将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精髓、传统图形运用到平面设计的现代思潮中,在“中国设计”作品中加入传统哲学思想,使作品具备包含本土智慧的国际化艺术格调。靳埭强先生的作品正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形的典型代表。《和平》海报,画面上的4只和平鸽分别出自靳埭强的儿子、女儿、太太及他本人之手。海报用一家人不同的手法表达了“和平”的意义,体现了和谐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儒家思想。和平鸽图像由幼至长的排序,也反映出靳埭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作品让人从家庭的天伦之乐联想到世界的和平安宁,意犹未尽,发人深省。平面设计史上,这种经典之作不胜枚举,其中以德国冈特•兰堡和金特•凯泽为代表的作品最具特点。他们在进行作品创意时,先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解构和重构,而不直接使用传统图形元素。经过重新思考设计,形成丰富而不同的崭新符号。解构是对设计元素的再结构,并不是对传统元素中语法意义的局部体现,而是通过生动的方式进行重新编码,展现设计作品的全新意义。

3设计中的手法

在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甚至被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传入并影响中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使得设计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生活影响而转型,从而影响中国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发展。美国文化史学家维尔•杜伦曾评价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前,万物变革,唯有东方不变,而今,东方却是无所不变。”正是由于中国的设计处在这种无所不变的大环境中,使得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视觉设计元素的应用中境地尴尬,难以把握。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变革中最大的特点是“最强有力的变革进程是模仿国外”。在当代中国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创作的主要手段就是对国外进行模仿。设计上的拿来主义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中国设计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需要抛弃单纯的模仿,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深入传统去感受,通过取神、延意、传神的手法,形成适合我国的自主的设计。

3.1取神

取图形之神,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应该通过对设计的再创造,进行重构与变革。在中国传统元素中的太极等图形都是设计表现形式中良好的母本。比如英国的“米”字形的符号是“十”字形的变形,而瑞典与丹麦则直接将“十”字形用在了国旗上,只是在色彩上有不同的表现。在形式上,这些国旗有鲜明的可识别性,而在内容上则能延伸到不同国家的传统、历史与文明中。将这种图形符号运用到了极致的是国际红十字会的标志,这种形态的超强表现力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迅速被识别,而符号所象征的友善与美好,也深刻地体现出红十字会的精髓与价值。中国移动3G通讯技术的标志,英文字母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用毛笔来书写"G",并将传统书法形式与太极结合,再通过中国传统大红印章来呈现数字“3”。这种水墨丹青的传统元素与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的延展性,整体设计生动传神,是中西文化和艺术巧妙结合的代表作之一。

3.2延意

延图形之意,一方面通过新的设计继承发展传统的思想与寓意,另一方面需要在传统思想寓意中演变并发展中国古代图形。图形之意传达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图像的形式反映了古代的视觉系统。很多流传下来的传统图形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当代设计师的任务是发掘并表现图形元素中的意义,设计出优秀作品,获得大众认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中的传统图形,是古人提炼的源自百姓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精华。设计中蕴含这样的图形元素,最能打动人们,引起大众的共鸣。云南白药的标志,借鉴中国宋代吴炳的《出水芙蓉图》,通过运用传统工笔的绘画形式,绘制成吉祥花朵的图形,借助此种设计方案传达企业的文化理念。标志中,宝相花是花中之王,代表白药在“植物王国”云南的地位;中间的宝葫芦代表悬壶济世,奉献为民;最上方的仙丹,说明白药功效卓著的特点。标志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有效地传达了云南白药作为中华瑰宝承载着民族医药文化的信息。

3.3传神

传图形之神,是设计师通过对传统语言符号的变革重构,将图形之神传递给大家。比如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汉字》系列作品将中国原始文字结合传统水墨而设计,运用“山”、“水”、“风”、“云”进行设计,传达情感与思想,令作品中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海报《山》。靳埭强的设计作品,常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如水墨、书法等在设计中进行表达。作品之所以能够传神,在于设计师的文化水准,在于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当下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关系的整合。再如韩国国旗的太极图案设计,设计师把这种具有形式感和深刻观念的古代图形元素,运用到国旗设计中,既能够表现出东方民族的特色,又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生生不息、刚柔并济的民族精神。取神、延意、传神的语言法则是一个整体有机的过程。意与神的传达在于形的构建。如今,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更多方法和手段去把握形的本质,意传神的表达则取决于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对事物的内在认识和理解,但这所有的前提都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面文化论文篇(4)

一、设计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符号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演化、再生。而文化的精髓也源远流长,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

(一)传统吉祥符号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达畅通。将这种吉祥寓意与现代信息时代的理念巧妙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巧妙而不牵强,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传达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

(二)神韵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随着具体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神韵传承中,设计师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再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球强之所以走向成功,源于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以及在对中国文化精髓如古钱币、水墨文化、书法、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的深刻理解,加之早年受到的现代设计的影响,使他的设计作品传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的设计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神形俱佳。

(三)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意境包含生活形象的客观反

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

的神韵。“境由心造”,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美和心理上的和谐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美表现在人的创作和审美体验当中。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与思维关系密切。人们崇尚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形与神的统一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这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表现自然美,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构图方式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构图方式上多有体现。中线是一个表现,中线指以一条中心线自上而下贯穿整张画面的构图方式。在中国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中线进行排版的作品大量可见,这与德国多运用上升的斜线进行排版的构图方式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这种构图折射出“万事求中”观念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称也是一个表现,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称”被公认为美的一种因素。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图案构成中以偶为美、两两相生的对称之美也是由来已久的,如年画、剪纸、风筝、脸谱等。

(二)表现方式

中规中矩的儒学与自由随意的道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两者对立补充,使得中国的设计思想有了完整的发展空间。正如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紫禁城与小桥流水、诗意盎然的江南园林能够和谐共生一样,道家清静无为的道德准则和封闭含蓄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重意境、自然含蓄的特点,其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的艺术表现方式,为本土化图形设计注入了独特的精髓。

1.传统水墨方面

当代平面设计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如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色调等,然而水墨画的随意笔触和虚实关系更为现代设计所普遍借鉴,它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商业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力量。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特质,如墨、绢、宣纸等决定了水墨画创作有一种不可逆性,笔蘸着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只有在充分放松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进行创作。

2.传统文字方面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字进行图形创意的平面设计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最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型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三)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一方面受统治阶级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用红、青、蓝等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朴素指的是现代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调子。简化色彩既可舒缓视觉疲劳,更能体现设计作品的典雅情调。浓艳主要指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为五色,即黑、白、赤、青、黄。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十分强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还是宫廷的建筑构件等,都常用五色对比。这种养目的色彩在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

放眼世界,现在已是网络时代,地球也已变成一个村,我们的设计作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非常的频繁和有效。只有立足当代,深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设计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面文化论文篇(5)

 

根据调研能够看出,传统的文化民俗在民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一方面对古老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区域内人们集体意识的表现,一个地方兴盛一种习俗或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识别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们能够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感,能够长久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甚至已经演变为一种习惯,就像过年包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演绎的是一段“西化”的进程,近一百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抛弃各种本色的东西,从思想上和行为中摆脱了许多受到传统观念定义的价值,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这一个世纪中人们逐渐发现,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种更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所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并在“非遗”的牵动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广泛地开掘出来,因此我们说,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重新被命名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样的面塑制作现场和参与到分享这种文化的人群中来时文学艺术论文,由衷地被这种文化气氛所感染,然而在关注这种地域文化财富的同时,许多进一步的思考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在时下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这点作为展开讨论与研究的前提,笔者在《晋南面塑文化的现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面塑作品,临汾与运城两市多数县市仍然接受在和应用面塑这种古老的礼俗方式。本文重点思考的是作为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同及评价问题;与多数民间文化艺术共同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课题;作为能够用来定义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一、面塑在我们的认识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当笔者走进面塑作坊介绍起自己的来历和目的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问起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要在他们这里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我是学生,出于对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想法,想对民间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说就是对晋南两地兴盛面塑文化的地方进行记录,简单点说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馍,都有什么样的,我会去看看。好,第二个问题就是“花馍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大赛都有优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现在慢慢认识到面塑具有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喜欢用它作礼物相互馈赠。而当我拿出相机进行全程拍摄时,他们还会怀疑我是不是记者。我只好又进一步地“浓缩”我的目的,说我是要写论文的。在他们开始工作前,我会关注他们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图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钉在墙上的价位表、密密麻麻的订货本、以及来访的客人。直到动态过程开展时,他们会释放开对我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过程很忙碌很辛苦,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将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做到呵护备至怎么写论文。我们的工作结束时,他们还会热情高涨地关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样的,我会为此做简单的说明,或者用相机展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面塑样式进行各种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

这就是大多数面塑作坊主们对这项工艺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积极地活跃在民间艺术各种赛事的具有文化体验的民间艺人们则能够从容地面对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一来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热情地介绍她的各种工作和成绩,她参加过多项国际国内的活动,出过国,上过电视,平日里也经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在她看来,“花馍”是一种艺术,她是我所采访过的唯一一家以“面塑”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作坊,她认为面塑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馈赠佳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欣赏与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种受到社会及文化界认可和支持的传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艺人一方的两种对待面塑的看法文学艺术论文,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当然指普遍认同面塑这种事项的群体,基本上仍可以归为两种:一种认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为了节日所准备的一点“意思”和“花样”,同时,在作坊里购买的面塑是一种买卖;另一种认为,面塑是可有可无的,即在需要一些庆典礼品做点缀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简化,而面塑制作刚好需要繁复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艺的少数人,因此,人们自觉地规避了这种“麻烦”,只在必要时制作些简易的品种以使得节日看起来有些节日味、为平日里总在重复的食品添上几件的“稀罕物”。观景除此之外更为便捷的就是购买,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对馒头、面条、饼等都采用购买的形式了,更不用说节日里用的花糕和礼馍,很多馍店在节日里都会推出袋装礼馍,像临汾市过年可以很方便购买到的10个一袋装的糕馍,乡宁热卖的30个一袋装的枣花馍,已经打出品牌的店家还会推出精致的礼品盒。所以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当面塑作为一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它还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在多数婚礼或生日庆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简易、粗糙和明显程式化的作品以应付这种亲戚礼赠的习俗,这样的作品也实难让人们将其提高到“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种态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在生活的氛围中,同时可选择的礼仪非常多,人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时尚的方式来表示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为主流方式。还因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讲究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项目之一,人们更注重投资和享受其他的消费方式,使得面塑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没有发挥到它的礼俗价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们说“没什么好的”、“买卖”、“应付”、“可取代”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来为一种非遗作解释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面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程度,那么它作为一种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事项轮到我们这一代时该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们的传承中

每当我问起作坊主,他们的手艺都是从什么时候继承下来的,像这样做法和说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时,他们都会说“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开始传的了。另外年轻的艺人会说,作坊本是家里长辈们创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艺就是这样跟着学来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这些就是朴实的百姓们对于面塑“传承”的认识。然而他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这个样”,也并不见得就是同一个模样和同一种制作方法,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文学艺术论文,只是并没有放大地去认识这个结果罢了。作为“非遗”的一个民间美术类别,面塑有它独特的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它要求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备富有创造力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它视为一种能够代表相当水平的文化与艺术品来保护,而保护的落脚点是传承,那么传承什么?怎么样传承?这就谈到了传承这种事项和传承人的问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突破点,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有幸了解到具备高水平的工艺技巧和审美鉴赏力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一方面能够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们特殊的民族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它们融入到现在的世俗生活中来,成为能够为这一方水土带来精神认同的特产。优秀的面塑作品总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这也就是让这些“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品位积极发生联系、让它们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中,在如今不少大赛中见到的面塑戏剧人物作品、“奥运”作品、“海宝”作品都在以时代的姿采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怎么写论文。

事实上,传承面塑工艺、传承面塑文化与面塑传承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传承人上笔者认为,应当包括艺人传承和民间传承这两方面,两者虽然所肩负的传承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意义无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贡献的艺人即我们通常认定的“传承人”,他们的传承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对这种文化事项的认可和对他们在这种精湛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延续及发展兴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认证。而民间传承,也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种文化习惯和情感载体,这样的传承则是能够彰显我们民族的传统特色及让人们“过精神意义上的生活”的表现,因为工艺精美者毕竟在少数,而且让艺术参与到生活中来还需要依靠人们的普遍关怀和体验。

三、面塑在我们的未来中

在以面食文化誉满神州的三晋大地,面塑艺术有独特的历史渊源,从人类学角度上来说,面塑起源于祭祀牺牲的替代品,作为能够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技术,能工巧匠们尤其是妇女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有很多人还会认为面塑不过是在普通的馒头基础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饰,并不能进驻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进面塑制作的工作现场,如果你能悉心记录每一件作品的创造过程,如果你有机会见证未曾拥有任何设计知识作指导的艺人们能够将瞬间想象物化成活灵活现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领略到这种真正的民风民俗,就不会不感叹制作者们高妙精湛的审美趣味和赋予其中的独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会觉得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论和知识都会在此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一直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若干年后这种文化事项还会不会存在,事实上经过了我们的现状分析、理性认识和合理提议之后,能够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图景。罗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中没有过多提及各种保护意义、保护立法、保护理论、传承手段、市场分析等等文学艺术论文,只是重点在探讨关于这种传统艺术、活的艺术、世俗艺术、文化艺术我们需要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真正的精神财富也许并不高远,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间给我们惊现、给我们提醒的那种集体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关乎面塑文化在未来的命运。

在具体的操作中,市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市场价值与文化定位在意义和结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场依然是走向推广和发展的积极的门户。在我们这个内陆地区,我们这个典型的黄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张扬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为华夏根祖文明发祥地的晋南地区,本土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形式应当广泛地被重视、被欣赏,面对外来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我们是否还在自惭形秽、还在为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东西苦恼?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趋势,特色产品、馈赠礼品及纪念品都反映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这让人看来古老同样可以融入现代,传统同样可以走向时尚。当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产业运营层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艺品质,我们不怕没有自己的好东西,就怕没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东西。在此意义上,我们对晋南面塑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它的姿容只留存我们的记忆中、让它的涵义只维系在远古阐释中、让它的魄力只限定在与节日礼俗的关联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够摆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面文化论文篇(6)

 

根据调研能够看出,传统的文化民俗在民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一方面对古老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区域内人们集体意识的表现,一个地方兴盛一种习俗或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识别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们能够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感,能够长久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甚至已经演变为一种习惯,就像过年包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演绎的是一段“西化”的进程,近一百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抛弃各种本色的东西,从思想上和行为中摆脱了许多受到传统观念定义的价值,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这一个世纪中人们逐渐发现,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种更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所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并在“非遗”的牵动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广泛地开掘出来,因此我们说,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重新被命名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样的面塑制作现场和参与到分享这种文化的人群中来时文学艺术论文,由衷地被这种文化气氛所感染,然而在关注这种地域文化财富的同时,许多进一步的思考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在时下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这点作为展开讨论与研究的前提,笔者在《晋南面塑文化的现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面塑作品,临汾与运城两市多数县市仍然接受在和应用面塑这种古老的礼俗方式。本文重点思考的是作为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同及评价问题;与多数民间文化艺术共同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课题;作为能够用来定义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一、面塑在我们的认识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当笔者走进面塑作坊介绍起自己的来历和目的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问起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要在他们这里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我是学生,出于对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想法,想对民间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说就是对晋南两地兴盛面塑文化的地方进行记录,简单点说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馍,都有什么样的,我会去看看。好,第二个问题就是“花馍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大赛都有优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现在慢慢认识到面塑具有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喜欢用它作礼物相互馈赠。而当我拿出相机进行全程拍摄时,他们还会怀疑我是不是记者。我只好又进一步地“浓缩”我的目的,说我是要写论文的。在他们开始工作前,我会关注他们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图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钉在墙上的价位表、密密麻麻的订货本、以及来访的客人。直到动态过程开展时,他们会释放开对我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过程很忙碌很辛苦,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将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做到呵护备至怎么写论文。我们的工作结束时,他们还会热情高涨地关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样的,我会为此做简单的说明,或者用相机展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面塑样式进行各种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

这就是大多数面塑作坊主们对这项工艺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积极地活跃在民间艺术各种赛事的具有文化体验的民间艺人们则能够从容地面对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一来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热情地介绍她的各种工作和成绩,她参加过多项国际国内的活动,出过国,上过电视,平日里也经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在她看来,“花馍”是一种艺术,她是我所采访过的唯一一家以“面塑”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作坊,她认为面塑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馈赠佳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欣赏与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种受到社会及文化界认可和支持的传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艺人一方的两种对待面塑的看法文学艺术论文,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当然指普遍认同面塑这种事项的群体,基本上仍可以归为两种:一种认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为了节日所准备的一点“意思”和“花样”,同时,在作坊里购买的面塑是一种买卖;另一种认为,面塑是可有可无的,即在需要一些庆典礼品做点缀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简化,而面塑制作刚好需要繁复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艺的少数人,因此,人们自觉地规避了这种“麻烦”,只在必要时制作些简易的品种以使得节日看起来有些节日味、为平日里总在重复的食品添上几件的“稀罕物”。观景除此之外更为便捷的就是购买,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对馒头、面条、饼等都采用购买的形式了,更不用说节日里用的花糕和礼馍,很多馍店在节日里都会推出袋装礼馍,像临汾市过年可以很方便购买到的10个一袋装的糕馍,乡宁热卖的30个一袋装的枣花馍,已经打出品牌的店家还会推出精致的礼品盒。所以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当面塑作为一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它还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在多数婚礼或生日庆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简易、粗糙和明显程式化的作品以应付这种亲戚礼赠的习俗,这样的作品也实难让人们将其提高到“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种态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在生活的氛围中,同时可选择的礼仪非常多,人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时尚的方式来表示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为主流方式。还因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讲究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项目之一,人们更注重投资和享受其他的消费方式,使得面塑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没有发挥到它的礼俗价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们说“没什么好的”、“买卖”、“应付”、“可取代”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来为一种非遗作解释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面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程度,那么它作为一种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事项轮到我们这一代时该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们的传承中

每当我问起作坊主,他们的手艺都是从什么时候继承下来的,像这样做法和说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时,他们都会说“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开始传的了。另外年轻的艺人会说,作坊本是家里长辈们创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艺就是这样跟着学来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这些就是朴实的百姓们对于面塑“传承”的认识。然而他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这个样”,也并不见得就是同一个模样和同一种制作方法,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文学艺术论文,只是并没有放大地去认识这个结果罢了。作为“非遗”的一个民间美术类别,面塑有它独特的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它要求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备富有创造力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它视为一种能够代表相当水平的文化与艺术品来保护,而保护的落脚点是传承,那么传承什么?怎么样传承?这就谈到了传承这种事项和传承人的问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突破点,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有幸了解到具备高水平的工艺技巧和审美鉴赏力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一方面能够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们特殊的民族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它们融入到现在的世俗生活中来,成为能够为这一方水土带来精神认同的特产。优秀的面塑作品总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这也就是让这些“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品位积极发生联系、让它们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中,在如今不少大赛中见到的面塑戏剧人物作品、“奥运”作品、“海宝”作品都在以时代的姿采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怎么写论文。

事实上,传承面塑工艺、传承面塑文化与面塑传承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传承人上笔者认为,应当包括艺人传承和民间传承这两方面,两者虽然所肩负的传承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意义无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贡献的艺人即我们通常认定的“传承人”,他们的传承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对这种文化事项的认可和对他们在这种精湛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延续及发展兴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认证。而民间传承,也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种文化习惯和情感载体,这样的传承则是能够彰显我们民族的传统特色及让人们“过精神意义上的生活”的表现,因为工艺精美者毕竟在少数,而且让艺术参与到生活中来还需要依靠人们的普遍关怀和体验。

三、面塑在我们的未来中

在以面食文化誉满神州的三晋大地,面塑艺术有独特的历史渊源,从人类学角度上来说,面塑起源于祭祀牺牲的替代品,作为能够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技术,能工巧匠们尤其是妇女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有很多人还会认为面塑不过是在普通的馒头基础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饰,并不能进驻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进面塑制作的工作现场,如果你能悉心记录每一件作品的创造过程,如果你有机会见证未曾拥有任何设计知识作指导的艺人们能够将瞬间想象物化成活灵活现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领略到这种真正的民风民俗,就不会不感叹制作者们高妙精湛的审美趣味和赋予其中的独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会觉得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论和知识都会在此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一直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若干年后这种文化事项还会不会存在,事实上经过了我们的现状分析、理性认识和合理提议之后,能够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图景。罗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中没有过多提及各种保护意义、保护立法、保护理论、传承手段、市场分析等等文学艺术论文,只是重点在探讨关于这种传统艺术、活的艺术、世俗艺术、文化艺术我们需要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真正的精神财富也许并不高远,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间给我们惊现、给我们提醒的那种集体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关乎面塑文化在未来的命运。

在具体的操作中,市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市场价值与文化定位在意义和结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场依然是走向推广和发展的积极的门户。在我们这个内陆地区,我们这个典型的黄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张扬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为华夏根祖文明发祥地的晋南地区,本土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形式应当广泛地被重视、被欣赏,面对外来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我们是否还在自惭形秽、还在为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东西苦恼?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趋势,特色产品、馈赠礼品及纪念品都反映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这让人看来古老同样可以融入现代,传统同样可以走向时尚。当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产业运营层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艺品质,我们不怕没有自己的好东西,就怕没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东西。在此意义上,我们对晋南面塑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它的姿容只留存我们的记忆中、让它的涵义只维系在远古阐释中、让它的魄力只限定在与节日礼俗的关联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够摆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面文化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2-01

彝族文化遗产对于彝族社会传统文化的稳定和传承,社会秩序的和谐构建都产生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都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影响,导致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迅速消失,这就迫切的要求我们加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彝族文化遗产概述

彝族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物质文化方面有四川凉山漆器工艺,四川彝族地区的古栈道,石林岩画,贵州土司官邸遗址,服饰艺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例如史诗歌谣《勒俄特依》、《梅葛》等;神话传说《开天辟地》、《阿鲁举热》等;民间故事《孟获的传说》等等。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四川凉山的漆器工艺及毕摩文化。

(一)彝族漆器文化

众多彝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漆器是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在云南、贵州、四川都有漆器,且各地均有自身特色,文章主要以凉山的漆器来实证描述彝族漆器文化。

西南地区盛产野生漆树,彝族民众生活漂泊不定,不便携带易碎的陶器,瓷器等生活用品,因此相传在1450年前左右,不易碎且轻巧的木质漆具诞生了。漆器既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彝族漆器主要为餐具(包含木盔、木盘、木钵、竹钵、碗、勺、大餐盘等),酒具(各式酒壶、酒杯),生活用具(如马具、毕摩做法术的用具擒克等)及部分兵器(如头盔、牛角号等),造型古朴厚重,其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鹰爪杯,牛角杯,野猪蹄杯等饮酒器皿。用凶猛动物的部件做酒杯,显示了主人的勇敢灵巧和地位。传统彝族漆器制作原料的胎质有木胎、皮胎、竹胎、角胎、皮木胎等,制作漆器首先经过锯、刨、磨、粘等工序,然后用植物胶类的土漆,以矿物质颜料调配即锅烟、石黄、朱砂分别调出黑、黄、红三色,精心在器物表面漆绘图案纹饰。漆器上用黑、黄、红三种色彩有其文化渊源,彝族尚黑,黑色表示高贵、庄重、严谨,黄色表示吉祥、幸福、美丽、光明,红色则象征勇敢、热情、喜悦、追求。漆器纹饰中黑色作底,红黄两色作纹,三色错综搭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亮丽,给人光华之感。纹样来于生活,源于自然,大致分为动植物、生活生产、人文自然等。图案结构讲究章法,有单一纹样、连续纹样、单元纹样,不论文饰繁复,均以一个中心统领全图,匀而不乱,层次分明,明快简洁。

(二)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四川凉山的美姑县是彝族毕摩文化最浓厚的地区,以彝族文化聚宝盆而闻名海内外。

文献是历史的记录,毕摩文献作为毕摩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其联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彝族毕摩文化及其口头传承,是彝族书写历史和口头演述相结合的重要文本。毕摩的经籍叙事、口头演述等传道形式,既是彝族历史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彝族目前保存下来的相对完整且具典型性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文献里完整地记载了彝族的各种神话、传说、动植物来源、历史事件等,是民族文化独立性得以保持的主要形式,张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保护和利用彝族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全面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上,每个民众都应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文化遗产这一珍贵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和生态上,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应强调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二)多渠道、多方位的保护文化遗产

目前宣传凉山彝族文化资源主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应抓住一些有利时机,如火把节、冬旅会等进行实体宣传,吸引外来专家学者和游客实地考察游览,在游历山水风光时推广凉山彝族文化,让其感受彝族绚丽多姿的民风民情,这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可以将彝族文化内涵融

入旅游商品中,形成鲜明特色,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购买彝族文化商品的愿望,还可以宣传民俗文化旅游,这对发展彝族文化遗产旅游是有益的。

(三)扩大保护文化遗产的形式

对于彝族文化的保护既紧迫又必要,可以综合利用各方优势技术资源来引进人才、知识、资金、国际标准、惯例等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和开发。形式上有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等,民间保护主要有生产保护、生活保护、学术保护、教育保护和产业保护。民族文化不是仅仅靠文献记载来保存,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承担作为文化主体的责任,参与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进程中来,自觉地去拓展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利用一切先进手段将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三、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彝族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威胁,我们应当自觉地去拓展研究保护文化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彝族文化遗产,让彝族文化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陈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2]米吾作.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是凉山州重要的旅游资源[j].旅游学刊,2004(5).

面文化论文篇(8)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结构和内容由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即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

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

第二,行为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即企业的行为文化,它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第三,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即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四,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即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结构的核心层,它是指企业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共有意识和观念,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精神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精神文化决定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连接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层的体现。四者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必然要与时代同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也要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社会关系更加丰富,使人的本质更加完善和丰盈,人们将在更大程度上追求自身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在人性”的追求上,不应仅把人看作是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人”,在其建设实践中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明确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就是说,人对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因此,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并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它本身也是目的,也是人需要的重要内容。

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是指人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所形成的整体的质所达到的水平,它决定着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态度,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本的品质。

第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真正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广泛,他的眼界、胸襟气度就越广阔,他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

为了实现企业生活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企业文化的构成层次,我们着重从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上谈谈如何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优化企业的物质环境

1、全面优化企业生活环境

(I)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娱乐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

(2)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

2、全面优化企业生产环境

(1)企业布局要符合劳动者的生理要求和心理特征。企业内部的布局,大到厂区的设计、车间的布局,小到机械的布置、零部件、原材料的堆放,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2)企业的厂区环境要绿化和美化。通过种植不同季节的鲜花和常青树,来建造一个春天常驻的花园式工厂。

(3)企业的生产设备功能要完善,设施要先进,在色彩,音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感受。

(4)劳动环境要安全。生产秩序与作业程序要科学合理,劳动强度要适度。

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既要注意企业员工自身的和谐,又要注意员工之间的和谐。第二,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并且要为政清廉、切忌不能把功劳统统戴在自己头上。第三,对于企业全体人员来说,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员工相互之间,都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培训团队学习

面文化论文篇(9)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 i’ m loving 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收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但是,在人类整个文化符号系统中,目前“世界性文化符号”只占一小部分。“区域性文化符号”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在广告运作中,更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不同的文化要求、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视觉文化符号。因为只有受众所熟悉,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才能达到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心理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传达广告资讯,达到商品销售目的。这也是目前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策略。

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可充分利用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如长城,黄河,剪纸,对联,福娃,门神,红灯笼等等。在这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无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日本市场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尽量顺应和利用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如在促销计划中适应日本人的“送礼和娱乐”两大主要消费习惯;在诉求方式中采用“柔性销售”代替西方式的“硬性销售”;在形象符号运用中充分考虑到日本传统赋予数字、植物、动物的独特符号意义。在香港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洞悉了香港人在“东—西方”、“传统—现代”的两极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中间形态和心理情感困境,在广告诉求中顺应并且强化了对香港本土的依恋与认同。在台湾的跨国广告公司“不仅懂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日本对于台湾的生活一审美方式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台湾人的生存境况相当关注,诸如政治敏感度、性向选择、社会治安、儿童健康、新新人类等主题均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内容”。作为全球品牌的跨国公司,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滑铁卢,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毕竟,丰田汽车“霸道”广告的教训,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和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

二、视觉符号

谈到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不能不说到“视觉语言”。当今社会已经进人视觉时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海洋所淹没。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图像社会”,成为“视觉文化”主导的社会。因此,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广告如何适应这个“读图时代”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广告信息只有依靠和公众进行视觉语言的传播和沟通,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平面广告是二度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是广告视觉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也由此分为文字传达、图形传达和色彩传达。平面广告在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必然要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广告视觉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广告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广告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图形

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除了广义的“文化符号”外,图形语言无疑成为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最为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其生理构造和大脑神经的连接关系都相同,所以人类的视觉感知方式和感知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图形语言必然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语言。我们可以不知道英语victory的含义,但当同伴向你伸出两个手指(成“v”型)你就会领会这是在祝你成功。在由文字,图形,色彩三种基本传达要素所共同建立的平面广告中,图形是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图形有“世界语”之称,它不分国家,民族,男女老少,文化深浅,语言差异,普遍被人所看懂,不同程度地了解其中的含义。好的图形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透过视觉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可以跨越地域,民族的界限以及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进行交流。究其原因,图形具有语言的本质性能,是具有说明性和说服力的语言形式。同时,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这正是图形传达优于文字传达的一个方面。它超越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无须翻译,却能实现“一图顶万言”的传播效能。

然而,我们也须看到,图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样具有“共通性”和“区域性”特点,它在广告传播中必须符合前面论述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规范,即发掘图形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共性”和“个性”。

(二)文字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的视觉符号除了图形外,还有文字和色彩两个基本的视觉要素。平面广告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文字传达和色彩传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今“读图时代”,文字对广告信息的传达功能大打折扣,图像担负起传播信息的主要作用;然而,毕竟没有达到取代文字的地步,在许多情况下,单凭图形人们仍然不易了解广告信息。因此,往往需要加上文字说明,才能赋予图片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理解和记忆。广告在面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时,笔者认为,“文字图形化”,即文字具有图形表征特点,将成为平面广告跨文化交流的主要传播策略。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在当今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跨国广告公司对受众所在地语言文化掌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广告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达到理想的广告传播效果。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跨国广告公司对广告受众所在地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文字传达可以充分借鉴和发掘当地的语言文化宝库,达到更好的融入受众心理的目的,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取得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丰田汽车在中国传播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它借用了中国传统的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巧妙的进行嫁接、组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正如图形传达所具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辨证关系一样,文字传达也可以不涉及到某民族的文化特征,也不迎合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发掘人类的共性,如在人类的生理感觉上做文章。一代广告大师雷斯为m&m巧克力糖果创造的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发,其威力依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究其原因是因为此广告几乎没有涉及到某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没有迎合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它只是从人的生理角度出发来说明自己独特的销售说辞。而这种“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美妙感觉正是全世界的消费者都需要的。

(三)色彩

色彩的运用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就远观效果而言,色彩传达更优于图形传达和文字传达。

色彩是一种感情的语言,而且是一种表达力很强的语言,它总是与一定的情绪相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一定的共性。如红色象征热烈、活泼、浪漫和火热,黄色象征光明和希望,绿色象征和平和朝气,蓝色象征宁静,智慧和深远。很多跨国的高科技企业总是用蓝色作为对外广告宣传的主色调,以此来彰显其“蓝色智慧”,并且随着产品的扩展而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可口可乐的红色伴随着可口可乐走向世界,征服了无数年轻人。因此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把握人类的对色彩感觉上的共性,然而这种“共性”只是相对的,它并不能掩盖“共性”下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忌讳,如红色让我们联想到喜庆、吉祥、生命和幸福,对红色的崇拜是中华先古图腾时代的独尊一色;然而,在西方红色却让人联想到圣餐、祭奠和危险等。日本人忌绿色,视其为不吉祥;而在西亚一些国家,绿色却受到普遍欢迎。因此,通过文化参与了解当地的文化差异,迎合当地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接受心理,充分尊重其及风俗习惯,才能取得良好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效果。

面文化论文篇(10)

二、网页应用界面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情感”是人们对自身周围的事物以及对自身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体反映。根据唐纳德教授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的论述,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行为以及反思三个层次。本能层次是用户通过外界的刺激而做出的第一反应,具有先天性,因此,在对网页界面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本能层次的物理特性,将本能层次的特征融入设计的界面当中。行为层次主要是指利用简单有趣的设计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网页浏览布局和清晰明确的操作导向,使用户在运用中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反思层次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最高的情感水平。网络用户通过浏览网页界面后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感知和情感,往往受到不同主体认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变化。通常反思层次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建立起用户与产品的长期联系。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相互影响,在本能层次得到满足后,产生行为层次,然后体验后,产生对网络界面的反思层次,在对网络应用界面设计中应当注意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将情感化设计贯穿于三个层次中,提高用户的认知度,为用户带来情感愉悦和舒服的体验。

三、我国网页应用界面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情感化网页设计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理论依据,存在着众多不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方面的问题

通常网站网页是进行信息传播的承载体,往往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但在国内的一些网站网页设计时内容相对混乱,分不清主次。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向用户传达更多的信息,对网页界面嵌入各种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内容,使用户感觉杂乱无章,忽略了页面设计的整体性和主次感。此外,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商业利润,在网页界面中填充了大量的广告,容易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情感化的体验效果,同时,网页广告界面往往自动弹出,强制用户“消费”,缺乏对用户的尊重。

2.网页界面板式雷同化严重,缺乏创新

网页应用界面在设计上大多都是遵照一种设计样式,除一些网站在设计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界面内容进行分栏分类,对色彩字体进行搭配,其他大多数设计的版本内容布局高度雷同化,缺乏创新,使用户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降低了情感化的体验。

3.网页应用界面设计普遍缺乏情感

情感化的网页设计能提高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的舒服程度,还能提高用户的自我标识,但是在实际的网站网页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追求界面的效果,忽略了在网页中添加情感因素,在视觉色彩的应用上也相对混乱,造成用户情感体验的效果不明显。

四、网页应用界面的情感化设计

通常进行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需要明确进行网络界面设计的目的,即构建一个使用户在视觉上产业愉悦的网站,以提高用户对该网站的忠诚度。一般来讲,网页界面设计目的包括实现网站服务、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可行性和易用性三方面。因此,网站的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需要围绕着上述的三个目的展开。

1.色彩的设计

网页的应用界面的色调通常包含了文字的颜色、主板的色彩、所含图片的色调等几个方面。首先,图片的设计是将抽象化的物体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图片的色调可以直接进入用户的视觉体验,进而产生本能层次的情感,因此,图片色调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与整个网页的风格相匹配。其次,文字色调的设计,文字是传达网页内容的主要方式,是网页界面的主体,其字体的颜色需要与整个网页界面的设计搭配,使用户在阅读时不产生疲劳感;最后,主色调的设计,主色调是整个网页界面的背景,在对主色调设计时要遵照使用户舒服的原则,防止色调太强,而影响文字主体阅读的困难。

2.合理统一的布局

对网页界面合理统一的布局是指在网页界面有限的空间内,对文字、图片、色彩等元素进行统一的设计编排,使整个界面显得和谐统一,不至于出现内容混乱的局面。因此,在对网页界面设计中,既要加入人的情感因素,同时又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这样才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3.方便易用的操作功能

通常网页界面设计要以方便易于操作的功能为前提,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操作,并接受该功能的应用。

4.对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的创新

创新是设计的动力源泉,一方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提出新的需求,另一发面,创新是人们劳动性的创造,将情感和抽象思维相融合,设计到网页界面的布局中去,提高用户网页界面体验的情感效率。

面文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67-03

一、“面子”与“面子文化”

对“面子”的阐述,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价值两个方面:面子既被视为个人心理的一种自我意象,也被看做是一种尊严或地位的象征。Brown&Levinson(1978)以人们在交往中的基本愿望和需求为依据,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和消极面子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赞许。朱瑞玲(1987)将面子划分为社会面子和自我面子两种。前者指符合外在社会要求的,包括个人拥有的身份地位、政治权利、学术成就等;后者指来自自我要求的,主要是个人内化的道德行为。周美玲(1994)认为,面子既是一种心理构建,也是一种社会构建。翟学伟(1999)认为,面子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Spencer-Oatey(2002)则将面子分为质的面子,它与个人属性的价值相关和社会身份的面子,它与社会或团体的角色以及人们所感觉到的公共价值相关。刘继富(2008)认为,面子的实质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和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戚海峰(2009)认为,面子实际上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期望达到或维持的一种为他人肯定和尊重的理想状态 [1~7]。

中国人也常将“面子”称为“脸面”。佐斌(1997)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中国人认为有失脸面的四类行为是:违背道德、隐私暴露、能力缺陷和不良习惯。中国人的面子类型则主要有道德性面子、地位性面子、才能性面子和人际关系面子等 [8]。为了要面子,于是乎就产生了做面子、给面子、借面子与面子、争面子与保全面子、撑面子、对面子与挽回面子、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 [9]等行为,并进而逐渐形成了“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

1.“面子” 文化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表现

第一,旅游消费炫耀型。一些旅游者借某些超越其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以炫耀财富、身份与地位。如一味乘坐豪华游轮或头等机舱、下榻高星级或奢侈型酒店、享用高档餐厅的美食,甚至进行奢侈、浪费、享乐主义的旅游消费,这其中也不乏诸多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行为。在炫耀性心理支配下的此类旅游消费行为,常被炫耀性旅游消费者视为“挣得面子”的手段。

第二,旅游消费跟风型。跟风型旅游消费行为指顺从社会潮流行为标准、规范及趋向引导而进行的旅游消费,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表现为避冷趋热、求名求热以及被动旅游消费等。以农村居民为例,目的地选择多偏好大中城市和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0],目的地城市选择则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热点地区 [11],为了“面子”宁愿忍受交通拥挤、住宿紧张、门票上涨的旅游环境,以致牺牲旅游质量。被动旅游消费的人,通常本无旅游消费意愿,或被人怂恿鼓动,或担心被看不起,或碍于“面子”不得不从众消费。

第三,旅游消费时尚型。当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之时,某些旅游者为了有别于大众旅游,以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而尝试用更新颖、更刺激的旅游消费来建构旅游“面子”,并由此催生了许多时尚旅游方式的诞生,如背包游、徒步探险、自驾游以及高尔夫、潜水、跳伞、马术等所谓上流社会的旅游活动。

第四,旅游消费盲目型。盲目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不考虑收入约束、或不追求实际经济效用、或对旅游消费对象的判定熟悉不足而做出的非理性的消费决策和行为,究其原因实乃是“面子”这个东西在作祟。加上在某些旅行社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旅游产品的推波助澜之下,盲目旅游消费的倾向更加突出。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人的出境旅游消费已进入世界前列”[12],“购物是中国游客在境外自主消费的第一大项。境外购物大都瞄准了高档时装、名牌化妆品、品牌首饰、珠宝、名牌家电等商品。”[13]

2.“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

(1)通过“认同”这一中间桥梁进行联接。 Theodorson(1969)认为,认同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 [14]。“认同”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 [15],它是人们存在于社会,与人进行社会交往、追求关系和谐的一种方式。

消费与“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认同”支配了消费,而消费又体现了“认同”。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地位、角色的认同,决定了他们的主要消费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借助于客观的符号来表现、传播和交流自己的认同” [15],因此,消费是一种表达认同的符号。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消费行为是一个涉及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表达的过程,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 [15]

“面子”与“认同”同样有着紧密联系。“面子”是对“认同”的一种渴望和追求,“认同”是“面子”所追求的一种利益。“中国人消费行为中面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消费过程中,对于相关群体对自身的评价与相关社会行为规范所固有的高度敏感性。”“面子的本质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期望达到或维持的一种为他人肯定和尊重的理想状态,而它的作用机制则是认同地管理。” [7] 中国人的认同管理模式是置身于群体中的他人认同管理,其重心在于认同的外在与客观层面上,重视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积极评价,注重借助有形物品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认同并传递认同感。

这种客观认同的存在,使得人们需要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可观察和被识别的符号,如借助某种特定的消费方式或举止行为,来得以被客观地认同。于是特定的旅游消费方式和行为也就成为一种被认同、进而转化为面子的手段。认同具有可塑性,一定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可以成为塑造自我形象,并谋求某种身份认同甚至是超越现有身份阶层的手段。如炫耀型旅游消费行为,就是旅游者用以表现身份、地位和“自我”,建构“认同”进而挣得“面子”的方式。跟风型旅游消费行为则是旅游者处于其消费观众面前,为避免触犯集体意识而被迫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是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可见,“面子”与旅游消费行为是通过“认同”或“认同”管理这一共同作用机制来发生关系的。

(2)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消费文化系统。消费文化是某一社会成员在消费方面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位、消费审美 、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 [16] 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消费内容和消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面子”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在消费领域引导消费行为并形成“面子”消费价值观与“面子”消费文化。“面子”消费价值观和“面子”消费文化在旅游消费领域引导产生旅游消费行为,“面子”文化与消费文化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消费文化系统。如旅游者为“做面子”、“保面子”而进行炫耀性旅游消费或跟风型旅游消费行为以表现其身份地位;为“赠面子”、“撑面子”而盲目购物甚至于上当受骗。

(3)“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相互作用,并在社会变迁中发展变革。“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相互作用。一方面“面子”文化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对旅游消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特定的旅游消费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和反映“面子”的得失。同时,旅游消费内容的丰富和方式的发展,也将充实旅游消费“面子”文化的内容,进而导致旅游消费价值观的演变甚至是重构。

作为旅游消费文化的旅游“面子”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性,即具有传承性、变革性和时代性。中国旅游消费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当前的现状是贫困的、过度节俭的消费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过度超前的旅游消费文化,以及部分理性的、适度合理的旅游消费文化并存。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个性化、风格化的旅游消费行为将凸显其对旅游消费文化的影响,使之再建构。与之相应,引导某些特定旅游消费行为的“面子”文化的内容及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如图所示):

“面子”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图

“认同”作为中介联接了“面子”与旅游消费行为,“认同”是“面子”追求的核心利益,“面子”则是“认同”的内容之一。“面子”文化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引导了特定旅游消费行为的发生;“认同”支配着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消费行为则是建构“认同”的一种手段。“面子”文化、“认同”及该价值观引导下的旅游消费行为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消费文化系统。

三、发挥“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健康旅游消费行为

1.“面子”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面子”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消极影响来说,出于“面子”考虑的旅游消费行为给旅游者造成了额外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压抑了旅游者的真实需求。跟风型旅游易造成目的地旅游设施的超负荷甚至资源被破坏。“面子”文化可能刺激某些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建设和不道德旅游产品的开发行为,如高尔夫球场的兴建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某些“赌”、“嫖”产品污染了旅游环境。

“面子”文化对于旅游消费行为也具有积极影响,如同“面子”对人们积极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等自身发展行为具有刺激作用一样,“面子”文化对旅游者也具有激励作用。“面子”文化能刺激新的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生,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从直观结果来看,“面子”文化为旅游经济贡献了一定力量,尤其是“道德面子”规范,约束了旅游者行为,客观上提高了个体旅游伦理道德行为向公共旅游道德靠拢,对旅游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旅游消费中对“面子”的过分关注诱发旅游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但充分发挥和利用“面子”文化的积极意义,将有利于理性、健康的旅游消费文化的建设,进而引导旅游者健康理性地旅游消费。

2.健康的旅游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

从旅游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是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使旅游者获得身心愉悦的综合性的审美享受。愉悦性和享受性应是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拥有或追求的一种态度、价值观和心境,是其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得到的应是心理官能上的赏心悦目、掠奇揽胜和伦理道德层次上的震动与启迪。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旅游消费作为一种具有情感性、发展性的消费行为,其意义和发展趋势是使旅游者心灵得以充实、自身修养得以提高,为旅游者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提供途径。

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可知,旅游消费除了经济目标外,还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文化目标、可持续消费和发展为其实践目标。

3.发挥“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中关注“面子”、爱“面子”并没有错。因为“面子”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文明的标志,它是人们对自身形象的一种维护,是一种羞耻心理的行为表现,也是一种自我约束与激励的力量。鲁迅先生一句“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更是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面子”情节与文化。但若过分的“爱面子”甚至到了“活受罪”、“要面子不要脸”的程度,“面子”本身所承载的正面意义就将被异化了,并走向生活和人性的负面。

“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相互作用,并在社会变迁中发展变革,使得消极“面子”文化的弱化和匡正成为可能。而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又使得“面子”文化的更新及传统旅游消费模式的变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需要认识“面子”的本质特性,即它是一个常数,经不起肆意抢夺,必须流通(互让)。只有追求“无愧于心”(而非刮目相看)这一道德指标,才能实现“面子认同”这一利益。

四、结语

“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并统一于旅游消费文化系统。“面子”文化是某些特定旅游消费行为发生的诱发因素,并同时关注一个核心利益――“认同”。“面子”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利于旅游者自我完善和旅游消费行为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发挥“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旅游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旅游消费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而这种努力则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试论面子的运作[J].中国社会学刊,1987,(11):23-53.

[2]王轶南,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398-401.

[3]Brown.G& Levinson.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politenessphenomen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Spencer-Oatey.Helen,Managing rapport in talk: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529-545.

[5]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刘继富.“面子”定义探新[J].理论研究,2008,(5):30-35.

[7]戚海峰.中国人消费行为中的面子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9,(1):120-125.

[8]佐斌.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心理社会心理学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凌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33-36.

[10]刘笑明.农民旅游市场特征及其拓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6,(3):33-36

[11]刘旺,杨敏.中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231-235.

[12]雷平,施祖麟.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2):33-37.

[13]王素洁,齐善鸿.消费主义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消费行为探析[J].旅游学刊,2005,(6):41-44.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