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儿科实习小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0 01:17:17

儿科实习小结

儿科实习小结篇(1)

2010年小儿科护师实习总结怎么写?2010年小儿科护师实习总结那里有范文?了2010年小儿科护师实习总结供大家参考:

在小儿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小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师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儿科实习小结篇(2)

二、教学安排的比较与分析

美国儿科教学目的之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是主要内容,疾病方面则强调了解即可,儿科医师培养主要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然而目前我国儿科系大部分取消,且住院医师培训尚未完善,实习要完成很多内容。我国内外妇儿是临床核心课程,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由理论课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不同学制课时和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以我院五年制本科生为例,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七学期,共54学时,大课教学,内容涵盖总论到各大系统常见病,课程结束后一次笔试,记为儿科学理论学习成绩。临床实习安排在第期和第十学期,与内、外、妇产科学等学科统一轮转,时间为4周。实习结束后评估,主要为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芝大在第三年临床实习中共8周儿科。理论在实习中以小课分专题讲,病房门诊各一月,实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结合式学习。第四年毕业前如果对儿科有兴趣,可再次选科实习。安排紧凑,内容多,自主学习比重大,实习时间也较长。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各亚专科齐全,学生实习机会多,师生互动特别多。8周学习结束,学生多已能了解儿童发育特点,会与孩子打交道,因此喜爱儿科的多。相比我国,强调儿科特点不足,或课堂讲后无实践,学生很快遗忘。由于我儿科医师不看正常儿童只有患儿,且儿科病种集中,季节性强,学生实习所见疾病有限。例如,冬季实习的四周里只看到肺炎哮喘。特别是没有见过相对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许多学生不会判断发育的正常与否,导致对儿科有畏惧感。

三、教学内容的比较

在美国儿童健康随访是儿科门诊工作重点,医生责任有儿童福利和权利维护等。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我国教学重点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保健等所占比例小。另外我国目前儿科教学多只有内科部分,其他均属专科。而美国儿科教学则有外科如矫形,急腹症,还有眼耳鼻的体检、儿童常见急症皮肤疾病等。这些也与我医疗服务体系实际状况分不开。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医疗资源差别悬殊,多仅为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康意识增强,儿科医师职责也必需改变。

四、教学形式的借鉴

(一)教学资源。

美国无指定材,但教学资源丰富,除教科书之外有网络资源等。专业书籍,例如《尼尔逊儿科学》专业书籍外,提供多个网址供学生自学。此外还有网上模拟病人案例。在Pritzker医学院两个月的儿科轮转实习中,大小查房,病例讨论,读书报告,老师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我国目前儿科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五年制与七八年制稍有不同,此外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较少,也缺乏权威性。

(二)教学安排。

在美国有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但更多是学生自学。芝大每周有一次讲座(1小时),一个主题。如心脏病学,皮肤病学,儿科急症,新生儿问题等。PPT形式,老师主讲,相关主题会涉及多个疾病,但点到为止,老师课上引导,提供参考文献及网址,学生课后自学。一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学生至少要花4个小时的课后时间消化吸收。相比我国儿科理论课时看来多,但病种少,且多与内科重复。好老师能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但学生被动学习,一到临床则不知所措,且逐渐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三)小组讨论式学习。

芝大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小组讨论学习。每组10人左右,每次一个主题,10个左右的病例形式的相关临床问题。如健康指导专题涉及内容包括新生儿日常护理、儿童安全防护、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铅中毒等。课前问题提供给学生,课上每人轮流解答问题,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倾听者。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知识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病房晨会学习。

每天一小时晨会,着重临床思维训练。主要是由医生和医学生参加,也有为住院医师培训设计的,实习生自由旁听。住院医提供病例,学生提出鉴别诊断,初步处理意见;住院医列出检查结果,用药后反应;学生提出进一步诊断处理,教师点评。步步引导学生临床思维,最后住院医用准备好的幻灯介绍这一疾病。这是疾病的学习,更是基于临床的思维训练。

(五)病房查房学习。

每日上午查房学习。由主治医及不同年资住院医,实习医学生,社工组成团队,查房形式和我国相似:夜班住院医汇报病情,上级医生指导治疗,提出检查措施,出院计划等。学生同时在病房接触病人,与病人及家长沟通交流,学习对病人的关爱和保护、与同事协作等。住院患儿多为病情危重患儿,往往涉及多专科合作,学生在查房中受益匪浅。

儿科实习小结篇(3)

1.2儿科工作繁重,临床带教老师的时间少,因此,要注重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将临床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儿科常见疾病为为主要内容,围绕病例提出问题,让实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再根据个体的不同制定诊疗计划和处理原则,围绕具体病例展开讨论,让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经验与患儿的需求相结合运用于诊疗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儿科常见操作,如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心肺复苏及心肺腹查体等操作。而带教老师努力给实习生提供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责任感,提高实习生与患者的交流能力。

2.坚持教学查房

每周进行1-2次的教学大查房,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指定的高级职称人员对病区患者进行教学查房,同时各个带教小组长坚持日常教学查房。当遇见特殊及典型病例时随时进行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前向实习生布置讨论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起到了督促学生预习的效果。通过教学查房,使学生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及内在联系,克服简单的思维方法阻碍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全面认识常见病及多发病,通过鉴别诊断对各种疾病之间建立横向联系、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发病季节对疾病的辩证的影响。进行教学查房时启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教学查房,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让实习生了解国内外的新技术及新动向。

3.基本理论的学习

儿科病区对每一批毕业实习生开展每周一次的基本理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课目有儿科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规则、儿科常用药物特点、儿科液体疗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小儿惊厥的诊治、新生儿疾病的特点及护理等。实习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要求书写大病历,儿科病历有其特殊性,体格查体因患儿缺乏配合,要灵活掌握,小儿查体需要耐心和技巧,因此实习生入科后应尽早进行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的培训。另外儿科用药需谨慎对待,特别是使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更应谨慎。小儿腹泻患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危及婴幼儿生命,所以掌握液体疗法是抢救腹泻脱水患儿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新生儿疾病病情变化快,仅靠理论学习远远是不够的,通过基本理论教学实践课能使学生提高对儿科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儿科知识。

4.出科考试

儿科病区对入科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以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合格者准予出科,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从而调动了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科实习生进入科室后要求每位学生认真记录查房时病人病情变化、医嘱执行及改医嘱理由、辅助检查情况、疑难病例讨论情况、参加教学查房的内容及体会,最后将其作为出科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将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在儿科实习结束的最后几天,给每位实习生各安排1名住患者,独立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要求监考老师按照评分要求打分,查体结束后书写一份大病历、下医嘱、作出临床初步诊断及制定治疗原则,最后进行儿科理论考试,同时进行评判总结。

儿科实习小结篇(4)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儿科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儿科学教学也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儿科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的必要性

(一)落实了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在儿科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些儿科学方面的问题,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儿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知识。(二)创造了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合作学习法的策略可以使学习氛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生在这种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之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有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儿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解决儿科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儿科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他们对儿科学产生的这种兴趣,也能促进对儿科学的一个学习,也很容易让学生培养一种科学思维,提高创新意识。竞争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来说,还是对于课堂的学习效率来说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儿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法的应用策略

(一)有效小组分工,实现高效合作。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该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认知能力等把学生分为6人异质小组。教师应该给学生设立一个自由的组合氛围,让学生寻找自己亲近和兴趣相投的伙伴,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儿科学和其它学科是不同的,除了理论学习就是实践操作,因为本身是缺乏趣味性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一种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的。教师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法来增强儿科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实施时应该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教师也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行合作探究等。教师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应该深入其中,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和组长一起细化分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在小组探究中,只有具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针对目标来开展合作,才能以目标为基础,对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探究,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小儿一些常见的疾病自学三十分钟,然后给学生一些病例,让学生之间提出自己的诊断方案,然后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各组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探索就能对方案不断完善,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二)临床见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去医院和患儿以及家长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在课后,每个小组完成一份临床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之后改正一些错误。学生通过这种亲自实践可以真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有深入、直观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模拟演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新生儿护理的录像,然后让小组模拟演示护理的过程,对一些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工作有全面了解,最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一起完成学习的目标。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就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师在给学生播放录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录像之中,对操作过程有全面客观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四)操作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儿科常用的操作技术,比如保密箱的使用,蓝光疗法,头皮静脉输液法等。教师在给学生演示完之后,要求小组课后操作,然后再对小组进行考核。教师通过这种操作的演练,可以让学生在观看演练中,对具体操作的一些步骤有全面了解,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考核中也能够使自己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以此促进学习。(五)分小组讨论及评价。小组讨论方式对教学很有帮助,比如关于小儿疾病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半个小时之后,教师提出相应的病例,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选定治疗的方案,派一名代表发言,在各小组间探讨交流,各自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最终方案进行总结。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中,活动效果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课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是否适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析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要参考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联合起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可以采取百分比的模式,其中65%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25%为学生只需熟悉的内容,而只需了解的内容只占到10%。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开始就要将合作学习的目标确立下来,接着根据目标再来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包括技能、知识、态度等)。活动结束后对比标准来打分,将教师评议、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结合起来。(六)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在活动开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当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可以参与进来,适当给与一些指导,比如修改病历、辅导操作、听试讲等。再依据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合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监控整个活动过程。教师要很清楚小组的活动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儿科实习小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1-01

在以往的幼儿教学中教师总是采用讲解、提问,然后幼儿逐一回答的形式进行幼儿教学,这种方式使得幼儿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真正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不高。近年来各大教育机构在幼儿科学教学中尝试将科学项目游戏作为幼儿辅助的教育活动,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这种科学教育活动更贴近幼儿,更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开发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的视野。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

要想使科学项目游戏的实施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更具有高效性,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活动设计与活动安排。在进行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所处年龄段的知识水平和掌握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础,创设出有趣又具有创新的活动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到时代的特征,使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连接起来,让幼儿发现更多奇妙的科学现象,为他们打开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1.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幼儿宽广的想象空间

幼儿处于较低的年龄段,思想还没有成熟,对很多现象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然而他们又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想去碰、去尝试。与此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也处于最开阔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设计有吸引力的游戏,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的一个启蒙的过程,是集体学习互动的过程,如果想让幼儿主动去学习,就应该多设立一些有趣的科学活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3.谨慎选择游戏所用材料,为幼儿提供安全保障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材料上不仅要丰富、充满趣味还需要对其谨慎选用。首先材料要贴近生活,使幼儿在操作的时候不会因为不会使用而产生抵触感。其次,材料要具有投放的层次性。让幼儿循序渐进的学会使用不同级别的材料,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

4.灵活回应幼儿的反应,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以幼儿为主体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在组织幼儿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抓好机会,灵活回应,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首先, 经验提升的时机要灵活。有时, 为了充分满足幼儿探究欲和自主表达, 教师的总结提升要相对“滞后”,但有时为了将重难点循序渐进地解决, 帮助幼儿有序梳理经验, 教师就要在过程中随机进行小结。其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5.充分让幼儿体验真实情景,调动幼儿积极性

中班科学活动中有“店牌站起来”的教育内容,这个游戏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自己独立思考,怎样利用各种途径来让店牌不被风轻易吹倒?它和幼儿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幼儿能充分体验到真实的情景,并因此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认知、生活经验来进行操作探索。

二、幼儿园科学项目游戏实例

幼儿教育不仅要结合幼儿自身特点,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下面我列举几个实际典例,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实践的依据。

1.“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是最近比较受欢迎的游戏,很多幼儿甚至在生活中买了真的弹弓来玩这个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出了一节有趣的科学游戏活动“愤怒的小鸟”,教师运用废旧的脸盆架制作了一个投掷筐,用各种皮筋、松紧带、橡皮绳等制作了弹弓的皮筋、用橡皮小鸟制成了飞行中小鸟,让幼儿运用不同材质的皮筋拉动小鸟飞行,游戏中,幼儿发现小鸟飞行的速度与不同皮筋的材质有关,与力的大小有关,从而达到了科学活动的目的。

2.各种各样的钟

教师将不同种类的钟摆放在展览厅里,供幼儿观赏和研究。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将时钟分类,分为电子钟和机械钟,或者按摆放的位置分为座钟和挂钟。然而当遇到石英钟的时候很多幼儿就不理解了,什么是石英钟?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因而引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设计出了“人体时钟”的科学游戏,让幼儿了解到了什么是动力?将不易理解的科学内容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游戏活动,使科学游戏更易于让幼儿接受和喜爱。

3.乒乓球站起来

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很多实验工具,有橡皮泥、积木、纸盒和杯子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尝试让乒乓球站起来,调动幼儿勤动手、巧动脑的积极性,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4.捉泥鳅游戏

在大班开展集体科学活动“捉泥鳅”,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材质的手套(如尼龙手套、毛线手套等等),通过让幼儿自己挑选手套捉泥鳅,让他们分辨出光滑与粗糙的特性区别,从一次次的捉泥鳅中,总结出防滑的措施,感受光滑和粗糙的区别,并且延伸到其他领域,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防滑物品,防滑工具等,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思维。

5.科学发现室的建立

科学发现室是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探索的地方,在科学发现室里,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观察、思考、比较、推理、判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充分发展。科学发现室的实验材料要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使幼儿在利用材料时更加方便,学习课程时更加充满兴趣,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实现的,许多科学项目游戏在科学活动中的应用,都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想象力。幼儿科学活动注重的是对幼儿的启蒙,因此设计对幼儿具有吸引力、能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正在努力尝试一种科学教育的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科技滋养素质,素质成就未来,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科学项目游戏的内容将就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儿科实习小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9-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就科学技术。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以往的科学活动教师只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在我们的《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幼儿喜欢探究、操作、实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能观察、思考身边的科学现象,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实验”。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这样的转向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有了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

今天的幼儿将是新世纪的主人,加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存在的困惑与原因分析:

1、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内容选择的困惑。幼儿科学小实验内容的如何科学地选择是教师们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选择活动的内容虽然内容新颖,但忽视幼儿的认知特点,忽视了设计成让幼儿去探究的活动,忽视了能给幼儿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的活动。

2、科学小实验活动中把握幼儿心理特点的困惑。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幼儿心理,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乐、寓教于游戏之中,孩子不会产生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与成功。 产生“我要学”的愿望。

3、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幼儿探究精神培养的困惑。教师在指导幼儿实施科学小实验活动时,往往只看孩子是否掌握试验结果,而忽视了幼儿探究科学的过程。如果幼儿有失败,或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为或探索方法。老师没有静观变化及时给予鼓励,而是制止孩子的不一样的行为,这样很容易扼杀孩子探索的欲望,使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幼儿自主的探索精神得不到发展。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对策

1、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让幼儿接触科学像接触好玩的游戏。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知识”,通过游戏方式引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

2、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探索的欲望是推动幼儿进行实验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幼儿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会对实验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参与科学实验,进行有效的探究。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思考,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另外,问题要紧扣活动内容,使幼儿答问时有明确的思路。以指导幼儿做实验,帮助幼儿提出某种设想,引导幼儿去观察操作发现,思考小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用小实验中的事实来解释现象的发生,并鼓励幼儿能用其他多种方法或独特的方法来验证。

3、操作实验幼儿自己动手,让幼儿在亲身体验感知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动、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对好奇的问题会主动的进行探索,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物,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4、在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探索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自信心。美国教育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幼儿只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孩子们在操作小实验过程中,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和热情。科学小实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幼儿来说,操作过程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每个幼儿通过实验材料做出成品,每个幼儿都可以确认实验结果,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成就感,培养幼儿教育必须的自信心。因此,幼儿的科学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尤为重要。

5、科学报告自己记录,促进幼儿归纳、分析、推理、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科学小实验中,幼儿边操作边记录获得的信息,这样能使幼儿既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又能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结论。我们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记录操作中获得的信息,幼儿学习记录收集的信息或观察到的结果,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幼儿用语言和同伴进行交流,这对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总之,科学小实验活动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幼儿通过科学小实验活动在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发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让孩子们从小就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让幼儿真正成为了探索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管培红.《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施燕编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3] 袁立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4]《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5]《建构儿童的科学》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6]《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儿科实习小结篇(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20-01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儿科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结合我科近年来的做法,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从入科教育着手,在实习医师入科前一天进行,具体做法包括:

一、做好岗前培训与入科教育的有序衔接

入科教育与岗前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量做好二者的有序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由课堂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平稳过渡,院临床教学部对新进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均要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要准备,是医院教学管理的中心和基础,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由临床教学部组织实施。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组织参观;介绍如何当好实习医师;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技能学习;布置实习任务及要求等等。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主要是面对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实习医师进行的,是针对儿科特点所做的教育和指导。入科教育对象仅限于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每一批次的实习医师而言。内容除了岗前培训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兴趣;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认识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师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提供在儿科实习中的教学反馈信息;明确自己的角色并处理好实习科室内各方面的关系。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首先会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各级带教老师情况以及儿科的日常工作程序等,以尽早使实习医师消除陌生感,愿意走进病区,尽快和实习环境融为一体,建立感情!

二、入科教育内容与临床密切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儿科教研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入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让每一位实习医师深刻认识到儿科实习是很难得的一次临床锻炼机会。首先,儿科是个朝阳学科、大有作为。孩子目前是倍受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健康和疾病问题尤其受到重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早产儿却越来越多、新生儿问题和疾病却不见减少、环境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小儿疾病逐渐增多。其次,从事儿科同样会有很大成就感。成人科室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很难治愈;儿科则不同,大多数是可以根治的。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患儿的病痛。患儿疾病得以治愈是儿科医师最大的抚慰。最后,从事儿科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会让你忘记工作的压力、事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2)了解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儿科是中医中所说的“哑科”,病人不会自己陈述病史,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困难。因此,实习医师要学会如何收集病史资料。儿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成人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婴幼儿,很多症状不典型。患儿的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对疾病的诊治需要各级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体格检查的技巧和能力,这里也包括实习医师全力参与。小儿的用药种类需要斟酌挑选,用量需要精确计算。患儿的监护人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所有这些都需要实习医师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儿科是个大炼炉,能够胜任儿科实习,对其它临床科室的实习就会更有信心。

(3)认识儿科实习的必要性。首先,儿科是和内、外科以及妇产科并重的独立的临床科室,其重要性是其它临床科室很难替代的。作为一名临床实习医师,了解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今后从事其它临床科室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普遍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先天性及感染性疾病,儿科医师包括实习医师不可或缺。第三,儿科人口众多,与之相应的儿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注重入科教育与儿科长远发展衔接

把入科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贯彻到实习医师日常工作中来,并与儿科长远发展有序衔接,以更好地组织好入科教育,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由一名热爱儿科教育的教师来组织。②入科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非常熟悉儿科的各种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③对实习医师要有足够的了解。④要有教研室和科室的支持。⑤入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灵活掌握。⑥提高实习医师参与意识。⑦坚定实习的信心。

我院儿科教研室通过耐心、细致的入科教育和指导,儿科实习带教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积极的包括入科教育在内的临床实习指导,既完善教学方法,又提高了各级老师的临床带教意识。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入科教育具体时机和教学形式的把握、入科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整改等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总之,继续探讨切实有效的入科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韦桂姬. 规范带教程序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92-93.

儿科实习小结篇(8)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81-02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日渐明显,以往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传授知识的灌注式教学方式、经验式的教学方式、以技能培训为目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以往的儿科临床教学,学生从校园走进医院,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病房,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临床实习学生们来说,除了跟着带教的老师查房、写病历、记病程记录、看操作,就是听老师小讲课,整天忙忙碌碌,收获却不佳。同学们所掌握的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常常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当问及临床个体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问题时,就不会归纳总结,常常答不出来;当面临临床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横向联系。遇到儿科病人病史采集困难、患儿不配合体格检查、与家长沟通时又缺乏技巧,导致写不好病历、不知道怎样进行诊断和治疗、医嘱也不会开。如何培养实习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临床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者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国内已经开展了“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方式进行临床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师Archie Cochrane提出循证医学的理念。1992年加拿大David Sackett教授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措施的实施都应建立在最好的医学科学信息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必须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系统而全面的病人治疗措施。循证医学作为目前国际医学领域兴起的新型临床医学模式,为我国传统临床医学及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启示。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循证医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儿科临床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工作,指导儿科临床实践,也使儿科临床医学工作模式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使儿科医师能及时获得准确、可靠、前沿的医学信息,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使儿科医师能更好、更全面地为病人服务。

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针对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儿科实习学生主动学习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及其症状鉴别诊断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分为不同的专题,如:小儿惊厥、腹痛待查、新生儿呼吸障碍、血尿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等。通过不同典型的疑难病例,用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结合病案导入式教学及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病案资料打印后发给实习同学。学生为主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运用EBM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网络平台查阅国内外有价值的文献,收集与病案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关的资料,并学习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儿科理论知识横向联系,分析总结出与病例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其相关依据。

在疑难病例讨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分析总结的报告做成多媒体文件。病例讨论时,由各小组学生为主导,进行知识的分享,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讨论。从而提高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对所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与问题有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渔。同时能不断拓展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要求,改革儿科临床教学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单纯掌握现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而且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学院学到的计算机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改进,随着网络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医学生将能够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和医学资料,使医学生能在以后的医学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使医学生们学到保持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并不断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实现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良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临床医生。

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医学资料,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科临床教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进一步转变,使儿科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运用EBM理念指导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并推广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

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是必然的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勇,齐素萍,李慧,等.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改革儿科临床工作[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9):1138-1139.

[2]张莉,于莹,吴红梅,等.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56-857.

儿科实习小结篇(9)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心理社会、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等各方面均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且各年龄期的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1],如何合理安排儿科护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里,让护理、助产专业学生掌握常见儿科护理知识,并使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因材施教,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要想做到“得法”却是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1 明确培养目标

我们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及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区护理医技人员。 本课程突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把课程教育思想、观念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式下对儿科卫技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我们培养的儿科医学人才应是毕业后能服务于农村、基层社区的专门人才。

1.2分析学情,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招收的大专生,他们的起点是高中生,文化知识相对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到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这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多安排课时,并安排实训课和见习课,使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

1.3注重本课程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科护理学的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和营养、住院儿童的护理、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章节,是其他护理学科所不存在的。另外,相同系统疾病的护理中,由于儿童具有与成人的不同解剖、生理、心理和发病的特点,形式了与成人不尽相同的护理措施和方法,这是儿科护理学的亮点。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小儿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讲相关年龄的故事,然后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各年龄组特点及其相关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有关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前选择病例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思考、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与临床密切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讨论技巧、整体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1.5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手段上要加以革新,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要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集音、色、形与一体,直观形象,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板书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述“新生儿的喂养法”时,本人采用了放录象的方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增强他们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便会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

2.加强实验教学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力很强的学科,除了加强儿科常用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见习外,还要加大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力度,在已有单一实验的基础上联合妇产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基础护理教研室共同开设相关联性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横向思维的方法,为临床思维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3.强化练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要很好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计划,要在即将结束课程时加上必要的反馈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问题,当堂掌握;还会让同学做练习,使知识系统化,形成儿课护理学的知识树。结束本节课之前本人还会提一些问题,让同学下课后通过预习下次课的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下节课课堂教学效果作铺垫。

4.教师深造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儿科实习小结篇(10)

儿科作为一个急症较多的科室,疾病的内容多、范围广,床位周转率很快,加上患儿有别于成人,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2]

1、实习难度较大,产生畏惧心理

儿科涉及病种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强,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儿科用药特殊而复杂,每种药物几乎都需要按体表面积或公斤体重计算药量,难以掌握并且易出差错;患儿常常不能自己叙述病情,而家长叙述的病史通常是由观察和主观推测而来,如家长观察不够仔细,则可能使年轻实习医师的诊断思路发生偏差。这些均使得医学生在儿科实习期间感到特别紧张,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甚至不把儿科学作为择业的方向。

2、儿科病人具有特殊性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众多长辈的掌上明珠,家长对实习医生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一般不接受实习同学的问诊查体,更不用说侵入性操作;小孩身体标志没成人明显,操作时经常哭闹,体位很难固定,很多操作难度加大;再加上来自患儿家长的压力,带教老师不愿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给实习同学;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缺乏与患儿接触、交流的经验,因此在诊疗中遇到阻力, 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影响学习主动性。

3、思想上缺乏重视

儿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包括较多的分支学科,如小儿心脏、小儿血液肿瘤、小儿肾脏等,从字面上看,分类方法与成人内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有的同学就盲目地认为在儿科实习所学到的东西在内科实习时基本上都能学到,从而忽略了儿科实习的重要性。

4、学习热情不高

儿科医生是个辛苦的职业,临床工作繁忙,经济回报低,风险高,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实习生决定将来不做儿科医生,因此在儿科实习期间得过且过。

5、教师因素

儿科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仅能专注于临床医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临床教学工作,把实习同学看作是写病历开检查单的帮手,有的甚至忽视实习同学的存在。

除此以外,诸如就业考研压力、师资队伍质量下降、教学管理不完善等内外科临床实习生面临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这些都限制了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教高[2009]4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评价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临床实习质量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性研究,到目前为止,建立了客观考试、论述题和口试、床边考核、计算机模拟、标准化病人与客观结构临床考试、等级量表、直接观察评价、出勤考核、病案记录评价、实习手册评价、视听录像评价、客观结构化或临床多站考试评价和改进型问答题等多种临床实习质量评价方法。日本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方法和内容有:对医学生的行为(技能、态度、礼仪)评分、对低年级评价有关诊疗的基本实际技术、对高年级评价较客观临床能力考试(OSCE)评价为高的能力。

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实习质量的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全面开展医学教育的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黄秀云对临床科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自身知识培养三方面实施质量监控,证明对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季红,蒋犁,陈洪等对临床实习量化管理和考核进行研究与探讨,制定实习管理量化指标和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指标;王慧萍,谢波,庄冬云认为,健全质量监控体系、量化管理实践全程可以实现对实习医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评价。但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的现状来看,这一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及附属教学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1年构建了临床实习三维及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及构建针对性强的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2007~200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需要构建用于评价儿科实习质量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用于专家评价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的指标系统从综合素养、基本技能、医学知识、理论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带教老师带教质量的指标系统从临床教学能力、临床教学内容、临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教学管理的指标系统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再根据各级评价指标拟定出细化指标群。

其二,筛选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设计咨询、选择专家、定性修改和筛选指标等步骤。

其三,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即在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选择对本方面较熟悉的专家(不属于第一轮咨询的专家之列),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表,汇总咨询结果,利用专家咨询法使判断定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其四,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

儿科实习小结篇(11)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