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0 03:45:32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1)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的船舶产业,必须响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积极开发新技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船舶从建造到营运、拆解整个寿命周期绿色环保。“绿色造船”是船舶产业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全面发展的面向各修、造船厂具备构件加工、船体装配、船体焊接、造船生产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是船舶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后备军和主力军。因此,必须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践行者。

1 绿色造船

“绿色造船”是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绿色船舶技术:绿色船舶应符合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应用涉及船舶的设计、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等。二是船舶的绿色建造:船舶的绿色建造是针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个过程中包括船舶的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处理。在整个生命周期,对于资源的消耗少,对环境的影响小,并且能够使得船舶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高,最终使得企业和自然环境双赢。

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绿色造船理念的培养同样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对绿色造船的了解、认识,到对绿色造船技术的学习和设计运用,以及对绿色造船工具的运用,最后绿色造船的实践学习和知识扩充了解,等等。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教育方式,把一个系统、全面的绿色造船体系渐进式地融入教学中,对原课程教学进行改善,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鼓励专项研究和综合运用。

把对学生“绿色造船”技术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逐次递进,即绿色船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绿色船舶技术技能的训练阶段、专业工程实践应用阶段,形成基本技能训练、绿色船舶设计、专业工程实践的三个环节。

基本理论、方法框架的建立 绿色船舶初步认知阶段,前期重点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初步了解绿色船舶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增设绿色船舶技术课程。绿色船舶技术主要考虑能效规则,进行新能源的应用:首先是动力技术方面,主要包括低排放燃烧高效率柴油机、全面试验船上燃料电池,还致力于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船舶提供动力技术;其次是减阻技术,主要采用线型优化设计、整流装置以及气膜减阻等;最后是减排技术,主要是SOx、COx、NOx洗涤塔设计研究。

在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船舶绿色建造内容,船舶的绿色建造应包括绿色船舶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建造模式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绿色船舶设计技术是指在船舶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船舶的后续制造过程,即要面向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行相关绿色设计,使得在后续的相关过程中可以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从而达到绿色性的要求。绿色船舶设计是在保证船舶原有的功能,不影响使用寿命的前提下,考虑在船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包括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循环利用的一种科学而环保的设计。

船舶产品的绿色制造,主要包括船舶的工艺规划、加工制造及装配等环节。优化船舶在制造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即废气、废液、废物的排放,或通过“三废”处理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管理包括对合理造船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管理、针对船舶工业生产特点的船舶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化造船模式管理等。

绿色船舶技术技能的训练阶段 现代造船模式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焊接技术。在船体建造中,船体建造总工时的30%~40%是焊接工时,船体建造总成本的30%~50%是焊接成本。评价造船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船舶焊接质量,影响造船产量与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焊接生产效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会焊接操作,在焊接专项技能实训中培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在板对接手工电弧焊实训项目中,具体教学过程是布置任务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实践检验。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学生思考实训项目的环保问题,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也要注意环保,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将环保问题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实训要让学生充分考虑环境污染、焊接能源消耗、焊接质量等问题。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焊接有害气体、烟雾和粉尘污染、弧光辐射、电磁污染、噪声污染等;焊接能源消耗指的是电能有效利用率问题;焊接质量主要考虑产生缺陷,如裂缝、气孔、未渗透、焊缝尺寸不合格等。在焊接技能实训中强化绿色造船意识。

专业工程实践 船舶建造过程流程:生产设计相关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板和型材的加工分段装焊总段组装船体合拢下水码头栖装试验交船。在校内进行的专业工程实践是选取33 500吨散货船环形分段装焊,具体实训流程如下:

1)熟悉分段结构图纸、套料图纸及另件明细表,掌握零件切割、加工流程;

2)根据零件编码确定零件需要的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方式;加工设备包括大型三辊卷板(压)机、单臂液压机、小型三辊弯板机、门式油压机、肋骨冷弯机等;加工方式包括面板加工、折边肘板加工、型材弯曲加工、板材折边加工、板材弯曲加工等;

3)根据套料切割图纸中的零件号在切割完零件上标记零件编码、组装方向(如TOP FWD PORT STB’D)、EXCESS(余量)、加工符号(如折边F、压弯B等);

4)切割完成零件进入BUFFER区,能根据套料版图零件编码、流向和加工信息进行配送至不同的组立工位(即零件托盘流向信息);

5)能根据零件加工图纸及样板(TEMPLATE)、样箱图对复杂零件进行成型加工;

6)根据分段施工图进行小组立、中组立装配并检验;

7)根据施工工艺完成33 500吨散货船环形分段装焊。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2)

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尽管我国造船能力已居世界前列,但整体技术水平差、发展层级低的问题依然突出。整个制造过程的人工占比较高,所需的操作工人数众多。因此,工人队伍特别是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将是决定国内船企总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船舶制造这个特殊的行业,庞大的工人队伍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工种众多。船舶制造是个综合性的制造工程,其涉及的工种种类是其他制造业无法比拟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类:船舶制造工、船舶轮机装配工、船舶电气装配工、起重机械工、其他。每大类工种下面又细分成专业小项目,如:船体放样工、划线工、船舶钳工等等,初步统计不少于30个工种项目。

2、工种特殊。船舶行业不仅有其特有的工种,如船体放样工、船体号料工等,而且在一些表面上通用的工种,如电焊工、电工等也因为处于船舶制造行业而需要拥有在通用知识技能基础上的特殊要求。

3、层次差别大。有些技术工种要求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如船体放样工。有些对知识水平几乎没有要求,如油漆工。所以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差别大。

4、社会鉴定困难。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专业培训机构,针对的都是社会上的通用工种,船舶制造业所需的工种大部份都无法通过社会资源得到应有的培训和鉴定。

如上原因使得船舶行业技工的培训和等级鉴定成为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单纯借助专业的培训公司来开展培训和鉴定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是应该以内训为主进行工人培训体系搭建,成立内部技能鉴定站对整个工人队伍进行考核鉴定。

如何有效的成立内部技能鉴定站,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一)组织机构建立

成立公司内部技能鉴定站。鉴定站的主要职责包括:按照各技术工种各等级的标准要求,对公司现有技术工人进行各技术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并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内部);新入司的技术工人进行上岗前的技能鉴定,以岗位要求为鉴定标准,以鉴定结果为上岗依据;对申请进行工种转换的技术工人进行技能鉴定,以拟转换的工种要求为鉴定标准,以鉴定结果为工种转换的依据。

鉴定站内部设立各技术工种鉴定专家审核小组。各鉴定专家审核小组设组长1名,专家成员若干。组长的职责:组织本组所辖各工种的技能认证工作。牵头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卷的题目草拟及确定工作;指导各专家成员进行实践考核工作。专家成员的职责:积极参与所辖各工种的技能认证工作。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卷的题目草拟工作;具体进行实践考核工作。

(二)规范工种

成立了内部技能鉴定站,拥有了专家队伍,就可以对众多的工种进行规范。将技术知识及实操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工种归类,进行科学的命名。规范的技术工种是进行技术工人队伍分类,明确鉴定标准及要求的前提。

(三)建立内训师队伍

理论知识的培训需要拥有通用知识及专业知识的人才,鉴于船舶制造业的特殊性,只有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技能强的职工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为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职工,肯定能保证培训内容与工作有关。选择内部培训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条件进行考察:足够的工作能力;受到同事的尊敬;善于与人沟通;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关心企业的发展。当职工培训职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也锻炼了职工本人的领导才能。

(四)编排题库

鉴定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各专业工种各类等级的题库是必要条件。由各类工种的专家根据工种的通用要求及公司的实际需要,按难易程度及知识覆盖面进行不同等级的鉴定题目的拟定,汇总整理成题库。该题库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动态更新。要保证每次鉴定的公平和有效,题库内容的丰富性非常重要。同时,信息化应该是真正有效实现题库功能的发展趋势。

(五)制订流程

科学可操作的流程是项目开展的前提。对于内部鉴定的运作,应该从实施计划的、报名管理、考场管理、人员管理、试卷管理、鉴定过程管理、鉴定结果取得等全流程进行梳理,保证环节的完整。包括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确定开展鉴定的等级和周期性都是应该提前策划。

(六)内部证书的应用

要保证鉴定站工作能顺利开展并收到实际成效,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内部证书权威性的确立,公司各层级对内部证书的认可度决定了他们是否能积极的进行培训和考核取证。权威性的确立可通过内部证书的应用进行确保。内部证书可作为从事工种作业的前提、转换工种的条件、职称工资的依据,同时成为绩效考核、晋升、评骨干的必备资格等。

(七)形成制度

当整个内部技能鉴定的资源及流程梳理清晰后,最后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形成制度,使每位技术工人能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获得内部技能证书。同时,形成制度能有效的保证此项目的权威性,最大可能的得到公司的资源支持。

建立内部技能鉴定站是一种新颖的培训考核方式,它具有外部技能鉴定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改善职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技能,如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也尤为重要,这些是外部的证书无法确保的。而这些软性的指标都可以灵活且针对性强的融入到内部技能鉴定中。因此,建立内部技能鉴定站这种形式可以在船舶制造业进行推广,同时也适用于各类制造业。

参考文献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3)

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尽管我国造船能力已居世界前列,但整体技术水平差、发展层级低的问题依然突出。整个制造过程的人工占比较高,所需的操作工人数众多。因此,工人队伍特别是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将是决定国内船企总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船舶制造这个特殊的行业,庞大的工人队伍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工种众多。船舶制造是个综合性的制造工程,其涉及的工种种类是其他制造业无法比拟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类:船舶制造工、船舶轮机装配工、船舶电气装配工、起重机械工、其他。每大类工种下面又细分成专业小项目,如:船体放样工、划线工、船舶钳工等等,初步统计不少于30个工种项目。

2、工种特殊。船舶行业不仅有其特有的工种,如船体放样工、船体号料工等,而且在一些表面上通用的工种,如电焊工、电工等也因为处于船舶制造行业而需要拥有在通用知识技能基础上的特殊要求。

3、层次差别大。有些技术工种要求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如船体放样工。有些对知识水平几乎没有要求,如油漆工。所以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差别大。

4、社会鉴定困难。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专业培训机构,针对的都是社会上的通用工种,船舶制造业所需的工种大部份都无法通过社会资源得到应有的培训和鉴定。

如上原因使得船舶行业技工的培训和等级鉴定成为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单纯借助专业的培训公司来开展培训和鉴定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是应该以内训为主进行工人培训体系搭建,成立内部技能鉴定站对整个工人队伍进行考核鉴定。

如何有效的成立内部技能鉴定站,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一)组织机构建立

成立公司内部技能鉴定站。鉴定站的主要职责包括:按照各技术工种各等级的标准要求,对公司现有技术工人进行各技术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并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内部);新入司的技术工人进行上岗前的技能鉴定,以岗位要求为鉴定标准,以鉴定结果为上岗依据;对申请进行工种转换的技术工人进行技能鉴定,以拟转换的工种要求为鉴定标准,以鉴定结果为工种转换的依据。

鉴定站内部设立各技术工种鉴定专家审核小组。各鉴定专家审核小组设组长1名,专家成员若干。组长的职责:组织本组所辖各工种的技能认证工作。牵头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卷的题目草拟及确定工作;指导各专家成员进行实践考核工作。专家成员的职责:积极参与所辖各工种的技能认证工作。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卷的题目草拟工作;具体进行实践考核工作。

(二)规范工种

成立了内部技能鉴定站,拥有了专家队伍,就可以对众多的工种进行规范。将技术知识及实操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工种归类,进行科学的命名。规范的技术工种是进行技术工人队伍分类,明确鉴定标准及要求的前提。

(三)建立内训师队伍

理论知识的培训需要拥有通用知识及专业知识的人才,鉴于船舶制造业的特殊性,只有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技能强的职工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为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职工,肯定能保证培训内容与工作有关。选择内部培训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条件进行考察:足够的工作能力;受到同事的尊敬;善于与人沟通;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关心企业的发展。当职工培训职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也锻炼了职工本人的领导才能。

(四)编排题库

鉴定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各专业工种各类等级的题库是必要条件。由各类工种的专家根据工种的通用要求及公司的实际需要,按难易程度及知识覆盖面进行不同等级的鉴定题目的拟定,汇总整理成题库。该题库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动态更新。要保

每次鉴定的公平和有效,题库内容的丰富性非常重要。同时,信息化应该是真正有效实现题库功能的发展趋势。

(五)制订流程

科学可操作的流程是项目开展的前提。对于内部鉴定的运作,应该从实施计划的、报名管理、考场管理、人员管理、试卷管理、鉴定过程管理、鉴定结果取得等全流程进行梳理,保证环节的完整。包括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确定开展鉴定的等级和周期性都是应该提前策划。

(六)内部证书的应用

要保证鉴定站工作能顺利开展并收到实际成效,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内部证书权威性的确立,公司各层级对内部证书的认可度决定了他们是否能积极的进行培训和考核取证。权威性的确立可通过内部证书的应用进行确保。内部证书可作为从事工种作业的前提、转换工种的条件、职称工资的依据,同时成为绩效考核、晋升、评骨干的必备资格等。

(七)形成制度

当整个内部技能鉴定的资源及流程梳理清晰后,最后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形成制度,使每位技术工人能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获得内部技能证书。同时,形成制度能有效的保证此项目的权威性,最大可能的得到公司的资源支持。

建立内部技能鉴定站是一种新颖的培训考核方式,它具有外部技能鉴定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改善职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技能,如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也尤为重要,这些是外部的证书无法确保的。而这些软性的指标都可以灵活且针对性强的融入到内部技能鉴定中。因此,建立内部技能鉴定站这种形式可以在船舶制造业进行推广,同时也适用于各类制造业。

参考文献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 前言

我国是世界航运大国,航运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航运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距离航运强国尚有不小的距离。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在国际货物运输方面取消了市场准入的限制,国际航运企业纷纷参与到国内的航运竞争中,国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考验。而且,随着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港口国的检查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低标准船舶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我国一些航运企业由于硬件设备不足的原因,经常遭到港口国的滞留,进行一定的整改和修理,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船舶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都很落后,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航运企业,不仅运费水平偏低,而且高品质货品的承揽率也不如国外企业,从而导致国内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差强人意,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 创新航运企业船舶管理模式的措施

2.1建立高效的陆岸管理制度

船舶管理是航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船舶管理,也包括岸上基地管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作为陆岸管理而言,通过先进的交通技术,来对船舶进行远程技术支持和管理,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够根据船舶现场的状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高效安全的控制船舶运行。这就要求陆岸管理体制要责任明确,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的“大一统”的管理格局,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船舶经营人、所有人和管理人权责分离、互相监督的管理格局,由企划部、技术部代表船主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由航运部、船工部代表经营人行驶管理职能,这样明确了各部分之间的管理层次关系,船工部成为相对独立的部门,有利益船舶经营效率的提高。

2.2 改革分配激励机制

传统的船舶企业沿袭国有企业的考核和激励体制,对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观成分多、定性评价少,缺少科学、公正的考核制度,导致对员工的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船舶行业大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摒弃传统的以资历和级别进行分配的做法,明确以部门、船岸、科室和个人为主的考核主体,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强度、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建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要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利用,员工的奖金津贴等要与考核结果相挂钩,与部门的经济责任完成程度相挂钩。船员是船舶企业最主要的人才队伍,对船员的奖金等先发放到船工部,由船工部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对船长的考核要由船工部来进行,根据经济责任指标完成程度发放劳务费、奖金等。

2.3 加强船员的培训工作

船员资源是船舶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现代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船舶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对现代船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积极和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管理能力、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才是一名合格的船员。因此,船舶企业要加强船员队伍建设,把好人才招聘关,杜绝各种人情关系,选拔高素质、责任性强的船员。并加强对船员的培训工作,摒弃传统的重形式的培训方式,管理部门要根据船舶企业发展的特点和岗位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船员的培训,使船员对各种规则、公约和文件有相当程度的熟悉,还要注意对船员进行心理学、管理学、医学、能力训练等多方面的培养,培训过程中还要认真了解船员的实际想法和需要,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要进行考核,船员只有具备合格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的体魄和性格才能上岗。另外,船舶企业还应该在每个套派期内与船员签订合同,给予船员以工作任务的考核,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2.4 充分推行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现代船舶管理的效率,促进了船舶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工作进程的再造。传统的船舶管理运行效率不高,信息传输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应迟钝,对船舶的正常运行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船舶企业的竞争力大大下降。为此,现代船舶企业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到船舶上,建立船岸互通、信息共享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船舶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加强在客户管理、国际公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力度。同时,船舶企业要建立航运报告系统、海上信息综合显示子系统、船舶保养维护系统等,使船舶经营管理真正实现信息化和规范化,例如航运报告系统是将通信技术与海图技术结合而成的系统,利用该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总部自动获得船舶航行中的各种参数,并将其航行轨迹在电子海图上显示出来,方便总部对船舶进行调动和指挥。

2.5 形成系统的闭环管理

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闭环,才能高效管理。先进的船舶管理公司如中英公司实施的机务总管制,每10艘船为一个船队,每5艘船配一名总管。虽然有其他职员协助总管,但总管必须对船舶管理负全部责任,必须清楚了解船舶的所有情况,从甲板到机舱,并对船舶所有状况进行管理和监控。可见,每一艘船舶的管理在船员跟总管之间形成了完全闭环,责任明确、流程科学、管理到位。此外,还有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安全质量管理部门及监督员,不干预但帮助总管加强管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组成了对船舶的监督网络。

3 结语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航运市场竞争,船舶企业要对原有的船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再造管理流程,从而提高船舶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价值,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鹤,船舶管理[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45-47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5)

作为职业帆船手,宋夏群自然对灵巧的竞技帆船青睐有加。偏爱的船型中身量较小的有470,大的则要首推TP-52和沃尔沃OPEN70,最近她还有心尝试牵记已久的双体船,听说“很快很刺激”。

从2000年起,每年逢春宋夏群总要赴欧洲参加国际比赛。在那里,凡沿海城市,甚至小镇,都建有大型的帆船码头,各式豪华游艇和大型帆船举且皆是,但她也见到许多普通人,仅凭借一肚子冲动的热情,也一样不避简陋,纵情水上,周末和假期带着家人出海,太包小包准备好了吃喝,在海上惬意地呆一天。在许多帆船玩家眼里,这项运动并没有很高的门槛,而是所有追求自由、享受冒险的人都可以去尝试的。

14年的帆船生涯中,宋夏群几乎没有周末举家出游,享受阳光海风的记忆。实际上114年来,她连回家过年的机会都不曾得到,每年仅20来天的探亲假,其余时间全部献给帆船训练。但她从不觉得这是牺牲,她在用全部的青春去爱这项运动。连结她与大海的不是观赏,而是斡旋、是挑战。每次比赛中,回头望见对手乘风追赶,而自己驾驭海浪遥遥领先,此时感受到的振奋和满足不是宏阔的日出和辽远的海景所能给予的。

她当然也领教过帆船的风险,2001年在福建参加冬训时,因为适逢雷阵雨,训练中竟翻了船,不仅人掉入海中,桅杆也折断了。但专业训练很快让她冷静下来,脱掉手套以保持敏感,一边努力靠近船只,等待救援,最后总算也是有惊无险。危险之余,训练的辛苦和伤痛更是家常便饭,但所有这些挫折如今都成了小插曲。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路,她说:

“我的记忆中没有枯燥的训练、没有泪水,我告诉每个人,我喜欢帆船。如果有机会,我希望继续我的事业。”

现在的宋夏群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但她的梦想、她的人生规划从未脱离帆船事业。曾几何时,她希望结束帆船生涯后可以过上踏实稳定的生活,没有风吹日晒,有大把时间陪在家人身边,但现在她说:

“帆船已俨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要有机会,我会继续训练――伦敦奥运会是我的目标,参加美洲杯也是我的目标……”除却比赛,宋夏群还决意要在二十年后,和丈夫一起买一条帆船,带着孩子周游世界,“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做个帆船手”,她笑着说道。

对话宋夏群

《华人世界》:因为奥运会,让很多人认识并了解了帆船运动,您当初是如何和帆船结缘的?

宋夏群:是嵊州市的市少体校教练俞炳泉老师把我带上了体育之路,那时市少体校到各小学去挑选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我就是在那时被俞炳泉老师看中的。记得当初自己什么都不会,连游泳也不会。开始学习的是皮划艇,真正接触到帆船是在1994年。

《华人世界》:14年的帆船运动员生涯,您最难忘的是什么事情?

宋夏群:赢得比赛,为国争光的时候吧。

《华人世界》:运动员是很辛苦的职业,特别是户外运动的一些运动员,风吹日晒是很难免,您后悔当初自己的这个选择吗?

宋夏群:如果后悔早就退出了。其实运动场上快乐多于辛苦,特别是取得成功的时候,那份兴奋会让你忘却所有的辛苦。

《华人世界》:北京奥运会之后,您选择了退役。您退役的时候,很多媒体这样描述您,说您是伤感的退役,您是怎么看的?

宋夏群: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暂别了英陵帆船队,宣布退役。放弃一项已经从事了13年的事业,说真的,很不舍。奥运会结束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就想给自己放个大假。那时,我也30多岁了,不得不考虑退役。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6)

我国是世界航运大国,航运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航运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距离航运强国尚有不小的距离。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在国际货物运输方面取消了市场准入的限制,国际航运企业纷纷参与到国内的航运竞争中,国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考验。而且,随着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港口国的检查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低标准船舶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我国一些航运企业由于硬件设备不足的原因,经常遭到港口国的滞留,进行一定的整改和修理,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船舶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都很落后,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航运企业,不仅运费水平偏低,而且高品质货品的承揽率也不如国外企业,从而导致国内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差强人意,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 创新航运企业船舶管理模式的措施

2.1建立高效的陆岸管理制度

船舶管理是航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船舶管理,也包括岸上基地管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作为陆岸管理而言,通过先进的交通技术,来对船舶进行远程技术支持和管理,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够根据船舶现场的状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高效安全的控制船舶运行。这就要求陆岸管理体制要责任明确,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的“大一统”的管理格局,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船舶经营人、所有人和管理人权责分离、互相监督的管理格局,由企划部、技术部代表船主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由航运部、船工部代表经营人行驶管理职能,这样明确了各部分之间的管理层次关系,船工部成为相对独立的部门,有利益船舶经营效率的提高。

2.2 改革分配激励机制

传统的船舶企业沿袭国有企业的考核和激励体制,对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观成分多、定性评价少,缺少科学、公正的考核制度,导致对员工的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船舶行业大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摒弃传统的以资历和级别进行分配的做法,明确以部门、船岸、科室和个人为主的考核主体,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强度、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建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要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利用,员工的奖金津贴等要与考核结果相挂钩,与部门的经济责任完成程度相挂钩。船员是船舶企业最主要的人才队伍,对船员的奖金等先发放到船工部,由船工部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对船长的考核要由船工部来进行,根据经济责任指标完成程度发放劳务费、奖金等。

2.3 加强船员的培训工作

船员资源是船舶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现代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船舶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对现代船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积极和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管理能力、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才是一名合格的船员。因此,船舶企业要加强船员队伍建设,把好人才招聘关,杜绝各种人情关系,选拔高素质、责任性强的船员。并加强对船员的培训工作,摒弃传统的重形式的培训方式,管理部门要根据船舶企业发展的特点和岗位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船员的培训,使船员对各种规则、公约和文件有相当程度的熟悉,还要注意对船员进行心理学、管理学、医学、能力训练等多方面的培养,培训过程中还要认真了解船员的实际想法和需要,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要进行考核,船员只有具备合格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的体魄和性格才能上岗。另外,船舶企业还应该在每个套派期内与船员签订合同,给予船员以工作任务的考核,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2.4 充分推行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现代船舶管理的效率,促进了船舶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工作进程的再造。传统的船舶管理运行效率不高,信息传输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应迟钝,对船舶的正常运行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船舶企业的竞争力大大下降。为此,现代船舶企业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到船舶上,建立船岸互通、信息共享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船舶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加强在客户管理、国际公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力度。同时,船舶企业要建立航运报告系统、海上信息综合显示子系统、船舶保养维护系统等,使船舶经营管理真正实现信息化和规范化,例如航运报告系统是将通信技术与海图技术结合而成的系统,利用该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总部自动获得船舶航行中的各种参数,并将其航行轨迹在电子海图上显示出来,方便总部对船舶进行调动和指挥。

2.5 形成系统的闭环管理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28-02

2010年11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三年建设期内,专业秉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特色,借力地方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创新实践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按照教育部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面向辽宁省、环渤海及其他地区的船舶制造企业,培养针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船体构件加工、船体装配焊接、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广泛的走访调研,确定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得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知识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如下知识目标:实用英语、修造船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相关机械设计知识;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船舶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程知识;船舶建造工艺、船舶涂装工艺、船舶CAD/CAM、船舶生产设计、现代造船技术、造修船生产管理知识等。

(二)能力目标

根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目标,确定了如下能力目标: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能力;船体焊接、构件加工与船体装配能力;船体制图和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图;船舶生产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船体建造质量检验能力;识读船舶图纸、制定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和现场施工指导能力;船舶CAD/CAM运用与生产设计、绘制生产设计图纸、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进行修造船生产组织与调度、安全生产、物质供应等管理能力;舾装件安装焊接、涂装施工的生产操作能力等。

(三)素质目标

为保证上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如下素质目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质;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具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具有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等。

二、“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够全面实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针对船舶制造与修理类职业岗位要求和岗位标准,结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将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为“4大类”,即船舶生产设计岗位、船舶建造岗位、船舶建造检验岗位及船舶生产管理岗位。按照岗位需求,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创新实施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依托”是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的船舶工程技术中心,“三个对接”是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通过“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通过“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的对接。

(一)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

采取“工学交替、双重身份”的模式实施教学过程与造船工作过程的对接。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具体教学时间节点根据企业生产进程安排。

前五学期实践性教学共26周,分3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7周,完成从“学生+学徒”入门教育到初级技工的实训过程,达到完成30%工作任务考核的标准;

第二阶段8周,完成从初级技工到中级技工的实训过程;

第三阶段11周,向真实职业岗位拓展,使专业技能更加全面,能够独立完成中、高等复杂程度岗位工作。

通过以上过程,完成从“学生+学徒”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定期到实训室、实训车间、船厂,进行实训、实习(工作),以船舶建造综合实训车间、船舶CAD/CAM实训室、船体放样实训室、船舶模型陈列室、船体检测实训室等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渤船重工、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华越集团有限公司相关生产车间为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二)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

通过真实的“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充分发挥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作用,针对造船企业生产实际,师生共同实施一个个真实的造船“工作任务”,如船体识图、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船体分段装配、船体曲面建模、船体分段三维建模、船舶生产设计、造船精度控制、造船生产管理等。根据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辅助船舶产品制造的虚拟仿真手段,由教师对任务进行分解和示范性指导,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实践、协作、探究性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价。

(三)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

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的对接,即前五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以企业为主,在企业聘任1名负责人和2名兼职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一)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专业着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双师素质高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2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人,占25%;“双师”素质教师20人,占100%。同时三年共有44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1.“双师型”教师培养。按照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书要求,制订详细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项费用支出培养经费,实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进驻企业挂职锻炼。在学院政策保障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70%以上专业教师能进站及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

(2)教师主持或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1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企业人员一起,参与方案设计、技术文件编写、招标、设备调试、验收、实训项目开发、操作规程和指导书编写,真正提高“双师”素质。

(3)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1项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使教师有机会与企业建立联系,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

(4)教师参加工程系列培训。12名教师参加了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办的“船舶设计能力提高班”,共同进行了5条船的送审设计。另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全部参加了“船体装配工技师培训班”、“焊工技师培训班”和“冷作工技师培训班”,取得技师资格。按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到100%。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以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将委员单位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纳入兼职教师库,收集整理兼职教师个人资料,建立58人的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

完善聘任措施,建立一套完备的聘任程序,聘任工作有章可循。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切实选拔出实践经验丰富、适合教学要求的优秀企业员工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以观念转变、理念更新为先导,创新实施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加强“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誉大幅增强。

参考文献:

[1]柳善文,唐国纯.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1-73.

[2]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8)

安全教育管理是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强化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形成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造船行业来说,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施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来说,造船企业的安全教育管理是以培训和监督实施为主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安全管理培训来加强各项安全技能的实施、提高安全生产运作效率。培训对象一般为作业工人,培训成效是提升他们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表现。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体系、安全文化和安全作业技能的传递,帮助企业保护员工生命、提升关键职位胜任力、增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力。

造船企业的安全教育管理不仅仅需要各个层级的安全管理培训,更立足于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将安全管理理念层层传递至员工,在整个企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2.造船企业安全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维系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提升工人安全文化意识的关键所在。安全教育的培训管理包括特种作业和常规安全培训两部分,安全教育的实施管理包括各种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教育的宣传管理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氛围的形成是否落实等。

2.1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分析

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通过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防范安全事故的方法,从而减轻造船过程中职业危害的发生。新进员工是安全培训的重要对象之一,这些新进员工包括外来务工者、招聘应聘人员、大中专生等各级作业人员,对于企业来说,这个人群是新鲜血液,但也是安全管理的短板,通过以前的事故案例不难看出,新员工的事故违章率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严格对新进公司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除此之外,还特别需要加对强特种作业人员、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造船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通过典型工伤事故、过往安全事故发生时的现场图片,现场文案记录等为新进船厂工人进行安全事故剖析,通过安全生产宣教片介绍船厂一般的安全事故多发工作、作业区域等,入职的生产工人在入职当天开始接受企业安排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介绍、操作规程、厂规厂纪、安全生产等知识,其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重点和主要内容。分配到部门作业区的新工人在到岗的当天,还要接受部门安排的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分配到班组后由班组长指定师徒带教,接受师傅的安全操作培训教育。造船企业在新员工入职档案中或在培训资料档案中留有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入公司三级安全培训工时不少于24小时。

二、造船企业委托具有安全监管局颁发的“二、三级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的培训机构,通过专业的安全培训对厂内特种作业人员实施重点培训,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只有持有证书的人员方能进行特种作业。针对造船企业用工流动量大的特点,企业采取不间断滚动开班模式,从而确保生产现场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

三、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3号令的要求,造船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丰富教育培训模式,多方面巩固安全知识体系,不断加大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同时,对企业内安全管理人员,包括公司领导、劳务公司负责人、中层干部及专兼职安全员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在现有内部安全讲师授课的基础上,聘请外单位领导、专家来企业授课,丰富安全知识结构,积累兄弟企业的有效经验,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素养。

四、除日常的安全培训以外,企业还根据实际安全生产需要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培训,比如对脚手架搭设人员、密闭舱室作业审批人员、进行安全业务知识宣贯。对全公司起重机械驾驶、指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提高培训等。

2.2安全事故教育管理分析

根据安全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相关规定,对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和相关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对安全事故责任人所在班组、部门作业区进行通报,并在例会上进行安全事故分析,在事故分析的基础上教育全组或全作业区员工汲取安全事故教训,引以为戒,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其次需要对安全事故责任人,及负有安全管理责任的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处理,或者依据相关处罚条例进行处罚。同时也通过专题会、办公会、事故分析会的召开,宣传安全生产,使全公司员工受到教育。

在安全事故教育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重视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对安全工作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同时通过安全事故分析处理达到制定整改措施、教育广大职工、消除安全隐患、推进安全管理的效果。

一是建立公司安全事故处理调查组,事故调查组在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并充分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召开事故分析会,对事故原因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事故的处理意見。

二是公司多部门共同分析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生产过程中寻找可能的安全事故相似点,以此引以为戒,同时共同制定适合公司生产的安全事故整改措施。事故责任部门的负责人应参加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的制定。

三是加强安全技能、意识培训教育。在制定公司年度、月度培训计划时,将安全培训教育计划纳入其中,对职工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加强教育培训,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安排安全培训的专项内容,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者及其他人员安全教育结合安全事故处理开展,注重安全教育时机和效果。

2.3安全氛围教育管理分析

只有当全公司安全生产的氛围确立以后,安全生产的意识才会慢慢形成,从而在整个船舶生产作业过程中注重对安全问题的处理。对于造船企业的工人队伍来说,他们大多是农民工和协力工,且绝大部分从事焊割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种。因此,对安全氛围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这些工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一般来说,安全教育管理部分会通过检查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来建立员工安全保护意识;通过安全警示标志、安全标语、安全宣传专栏营造安全宣传教育氛围;通过规范生产现场5S管理来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素质和素养。

在日常的全公司安全教育管理中,会利用广播、宣传橱窗、宣教展板、典型事故录像片等各种形式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而企业配套的职工医院也会配合发放一些夏季防暑降温、安全生产个人保健的卫生知识。通过强化个人安全意识的同时,提升全公司整体安全氛围形成。安全管理部门也会以巡回展的形式播放过去所出现的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员工、劳务工,提高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2.4安全监督教育管理分析

安全监督管理是对全公司安全隐患根除的检查工作,整个安全检查包括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题安全检查;公司组织的5S检查、现场检查、安全检查;各生产部门开展的安全自查;针对安全事故开展的专项安全检查。一般来说,通过安全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整改和预防措施,保障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

3.造船企业安全教育管理的优化分析

3.1提升个人安全意识

造船行业大部分的安全事故均出自于工人的疏忽大意,缺乏对安全事故发生的预判与重视。从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来看,操作者操作不当造成安全事故占绝大多数。因此,对于造船企业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施与优化经集中在工人安全意识提高上,这不仅需要对一线工人进行安全培训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对安全生产责任人,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有深度的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对于特殊工种的安全问题剖析,这些管理人员表现在生产的任何过程中能够及时预判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安全行为、安全事故的细节烂熟于心。在实施安全责任制的同时,部门、班组的安全检查、巡查要不定时进行,且所制定的处罚措施要绝对执行。同时在夏季可以通过防暑降温来降低工人的疲劳程度,比如发放冷饮、工地设置多处冰水供应点、饮水机,设置夏季工人休息点等。

3.2强化作业环境安全

对于造船企业工作环境的安全隐患消除也是安全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员工自觉优化作业环境,规范操作,建立更加有序健康的作业环境,才能使安全隐患得到显现,并进行有效的消除。因此,造船企业的工作环境检查也是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所在。现场5S管理有推行能力,定置管理、区域划分按规定实施并有检查纠正机制,现场物件摆放基本有序,工人脚下防护白铁皮是否容易滑倒,护栏立杆是否固定等,从而使工作环境总体上对安全生产没有影响。

3.3注重设备安全管理

对人的安全教育管理是主要的,但是对企业设备的安全检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造船企业需要对设备事故造成的安全事故整改措施制定能力进行优化提高,一来需要提升设备的管理能力,二是需要加强设备维护队伍的建设,三是优化设备事故鉴定、预防措施的制定。通过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从而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工人的正常生产。

3.4建立专业队伍完善船厂安全评估

安全评估是安全管理的前道,对于现有的环境、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评价,一般来说,安全评价由第三方相关机构组织开展,这样的评估工作往往是有偿服务。作为船企来说,这样的支出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介于此,可以通过培训教育,建立起一支公司内部的安全评估队伍,定期对公司的作业流程、作业环境及相关方面进行评价,特别是曾发生过事故的相关部位及作业流程。从而提高整体作业环境安全性,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同时开展安全整改措施实施效果评估。造船企业对安全检查提出的整改措施、安全事故处理制定的整改措施需要按时间要求进行整改有些安全整改措施涉及资源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暂时无法实施时,也需要制定临时措施以保证生产安全。对安全整改措施实施效果评估:一是整改措施实施是否完整全面、达到安全生产效果;二是整改措施实施是否举一反三,消除其它安全隐患。对安全隐患举一反三的分析。

总结

造船企业生产工种复杂多样,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在实施安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既需要注重对工人安全文化意识的培训与培养,也需要在制度上进行优化,通过制度的约束来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序进行。首先要确保作业现场一定要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员参与日常监管;其次严格检查员工劳动防护用品配戴;各工种和劳务承包单位的安全责任主体必须明确。只有这样,造船企业的安全教育管理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工人、环境和设备进行多方位的安全检查,以确保船厂的生产作业没有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永炎,章宜奎.船厂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05):19-21

[2]江玉珠.企业安全行为研究——以CX船厂推行安全“高压线”为个案[D].苏州大学,2012

[3]李旻思.Genie助力中国船厂提高生产力——Genie高空作业平台现身“2013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J].工程机械文摘,2013(11):12-13

[4]赵德斌,周楠,吴韩.船舶行业安全生产技术防范体系研究[J].造船技术,2016(08):09-11

[5]徐宏伟,王娟,陈杰.造船生产安全分析[J].船海工程,2012(12):33-34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9)

但是,船舶电气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严峻现实。据调查,在船舶电气安装、维修队伍中,70%以上的从业人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那些具有理论水平和维修经验的综合型船舶电气维修人才最为紧缺,真正具有船舶电气零部件安装和故障诊断能力的优秀技工不足20%。提高船舶电气维修队伍素质的关键在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船舶电气维修岗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船舶类专业就要担当起船舶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大任,尤其是实训建设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船舶电气零部件安装和故障诊断能力。

2.船舶电气专业实训建设基本思路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贱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对于船舶电气相关专业来说,在校期间的实贱教学也同样非常重要,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教学内容与船舶电气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船舶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研宄,并为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服务,这对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以岗位能力分析为起点,确立船舶电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基本依据

首先针对当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学现状,结合学院船舶电气实训基地情况,对船舶电气实训教学进行必要的整合。根据现代船舶电气技术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能力本位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现代船舶电气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船舶电气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研宄开发实训教学内容有助于构建船舶电气类人才综合能力专业培养课程体系。

2.2 以实训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与实际岗位必需核心技能

船舶电气实训教学应当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现代船舶电气电控技术的超常规发展,相应的其检测维修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船舶电气维修业向劳动/技术双密集型转变,而目前高素质的船舶电气专业维修人才较缺乏。尤其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机电一体化和掌握现代船舶电气核心能力一一船舶电气电控系统检修,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船舶电气实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核心,在校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着重致力于核心能力的培养,让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既能在现有岗位站稳脚跟,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走得更远。改革是为了扎实基础,持续发展。要设法做到企业需要的,教学上都达到了;企业潜在需要的,教学上也做到了,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训教学改革才是有成效的。

2.3 以配套实训设备开发为保障,保障实训质量,降低教学成本

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船舶电气控制系统核心技能/应用技能的培养模式可以归纳如下:“教师多媒体在线演示教学—学生电气原理分析—学生台架控制系统安装界线、调试训练—学生船电设备排故训练”的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训练过程。通过模拟实船故障排除教学,把理论(电气设备原理)与实践教(学生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排故演练)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贱的一体化教学。为了有效降低实训教学成本,保障实训效果,学校应自我开发配套的教学设备供学生实训。

3.船舶电气专业实训体系建设

实训体系的建设,一般包括实训设备开发、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师资建设三方面内容。

3.1 实训教学设备开发

船舶电气实训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技能,搞好“能力本位”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对国内有关电气教学设备制造厂家考察和调研,分析研宄了国内外有关船舶电气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状况,目前所使用的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存在一些问题。

实训设备的排故系统比较简单。如Y-A电机起动设备,规模小,继电器、接触器数量少,只针对单台电机控制,模块比较少,功能单一,不能进行变速、正反转制动等复杂控制。排故系统开发的软件与船舶电气故障的实际现象有一定的差距,影响教学的正确性,同时不能很好的体现船舶电气检测与维修的核心能力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思路。

未来的排故系统,以结合PLC、单片机来控制,以微机、弱电来控制电器,如单片机控制的船用三速锚机排故,PLC控制机舱自动化系统,包括数字量与模拟量的采纳来控制电器元件,最后控制终端电气设备。

国内生产的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设备,只是简单的船舶电气部件组合,要满足教学需要,必须增加台套数以及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势必增加教学成本。根据以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配套设备的开发研宄,可以较好地解决船舶电气实训教学中设备的配套跟进,真正做到教学所需,实际所达,如开发船舶电气教学排故实训台(自动泵组)设备,等等。

3.2 实训教学方式

船舶电气专业适合使用综合整体设计、创造性的“项目集成式”实贱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都是依据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被分成单元进行。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使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每门课程所要求的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认识与实贱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专业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在相互独立的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这些课程以实际工作情形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的单元能力进行组装。这种组装,形象地说是“搭积木”,但是又不同于“搭积木”时的机械堆砌,它对单元能力的组装是通过集成来实现的,既把职业能力当成一个总体来理解,充分重视各单元能力的相互综合、连贯、配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迀移、运用和创新,从而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最优化效果。

3.3 实训师资建设

开展产学合作,强化实训师资建设。“师资互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在师资合作、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贱与在校学习相互交替的合作教育形式,是一种兼有师资培养和学生培养双重培养的产学合作方式。

从师资培养角度看,船舶电气专业建设要跟上技术进步、生产实际变化,必须让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保持与企业需求同步,必须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生产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实训兼职教师队伍。要按照“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流动充实”的原则建没、培育好这一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必须吸纳企业师资。从学校的实际看,船舶电气专业方向的学生总数比较多,实贱训练分布在各个船舶企业。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也十分需要在企业中寻找、培育合适的指导教师,承担实践实训教学任务。

因此船舶电气的实训教师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才能真正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欢迎的学生。应用性技术人才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如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意识等只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船舶电气技术也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只有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实贱中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因此,只有与企业相结合,才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船舶电气专业的实训建设,必须利用船舶电气企业的资源优势,解决教学中实习、实贱条件上的困难,实施“产学合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10)

【Abstract】To investigate how to "marine auxiliary machinery" course occupation skill level transformation is our main purpose, therefore, we made a number of attempts,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virtual experim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ombination,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course guidance and teaching combination, will introduce CAI model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model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Ship Auxiliary; occupation skill; teaching reform

《船舶辅机》是轮机工程专业重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船用泵、船舶空气压缩机、船舶起货机、船舶舵机、锚机、绞缆机、船舶制冷与空调、船舶锅炉、船舶海水淡化装置等内容。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只有80学时,外加一周的综合实际操作与拆装实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种船用辅助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工作原理和操作管理,实在有些难度。而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学好了专业课,需要参加国家海事局的年度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并参加海事局的轮机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现场评估。我校参加全国海事统考,《船舶辅机》课程有了较好的过级率,特别是社会船员的考试通过率远高于全国平均过级水平。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们不断进行《船舶辅机》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件制作有很大关系。

1 采用职业技能型培养教学模式

针对轮机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职业的业务特点,在整个教学和培训中努力根据《STCW78/95公约》及最新实施的各项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同时跟踪世界最先进的各种轮机技术在船舶轮机管理中的运用,教学培训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最新的最科学系统的业务体系。组织各组员教师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制定了一套适合我校轮机专业多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体系。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确定单位对具体职位的要求,特别是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系统汇总,科学制定各个职业化培养方向的具体方案。

教学和培训中具体对各个职业化方向落实。培养学生对各种轮机设备的实际管理能力和船舶在各种状况下的实际操作能力。展开各层次、各种职业要求的特殊训练,面向全部学生,实行内容开放及过程开放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时间和空间开放。开发网上开放式教学应用系统(包括网上实验预约、网上实验方案设计、网上实验指导和虚拟实验四个系统),实现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网上开放。搭建虚拟仿真和实验操作两个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预约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时间,进行船舶辅机虚拟零部件的建模设计,机舱辅机管路虚拟设计等实验。

虚拟实验与现场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比如讲到船舶锅炉点火升汽操作,我们事先用FLASH做好整套虚拟操作实验系统,设置好操作脚本动作,并设计好每一步的操作时间和顺序,作好评分记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还引入海事局实际操作评估题卡内容,这样学生在点击鼠标进行操作时,就可以熟悉锅炉的整套实际操作过程,特别是安全点火操作,学生在以后的实验室操作时心理上就有底。

2 职业资格证书辅导与课程教学结合

轮机专业的学生为了获得甲类一等三管轮适任证书,就必须通过包括船舶辅机在内的专业课全国统考,70分为及格分。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授课时,在CAI课件中加入历届海事局的考试真题,建立一个按章节分类的考试系统,每讲完一节内容后,学生可以在网上在线考试平台测试学业水平。待测试完毕时,公布所得成绩和标准答案,教师线上通过后台可以看到各个W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多数学生的普遍问题,加以分析和讲解,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几届学生的实验和不断强化,目前这一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实用性。特别是在全国海事局统考前夕,适当地引入考试模拟系统,强化各个知识点,较大地提高了过级率。

3 从简单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到CAI转变

为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授课,我们制作完成了《船舶辅机》教材相应的整套课程PPT电子教案。用电子教案可保证学生在视觉效果上的连贯性,便于学生将重要的知识点做笔记。鉴于如果每个屏幕页上字号太小、内容太多的话,学生们就会看得头昏眼花,产生厌倦情绪,我们精选重点内容,采用30号以上字体,非常利于同学记忆和理解。同时,CAI课件主要放置机械零部件的二、三维动画、录像以及声音等各种媒体所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效果非常好。

比如讲解船舶制冷压缩机,我先打出CAI课件中的压缩机章节,先放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实船压缩机实物图片,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和总体印象。然后调出其剖视图(通常为教材中的原理结构图),仔细讲解各部分结构配合关系。由于剖视图很难表现各部件间的配合细节,在讲解各个部件时,再利用超连接随时调出其对应的实物照片及简单说明,让学生在实物与原理结构图的对比中,对该部件及与相邻部件的配合有更清楚的认识。随后再调出用三维动画软件制作的、部分剖开的、整体结构图。由于以立体结构的形式表示,不同部件配以不同的材料和颜色,同切开的实物别无二致,学生看后受益菲浅。必要时我还将整个机器的拆卸与安装过程拍摄成专门的教学视频,用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加上合适的字幕说明文字,在配上解说音频和背景音乐,让学生如临其境,在愉悦中完成原本枯燥的学习。

4 船舶辅机课程教学中其他几个关键问题

4.1 翻转课堂效果好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特别大,在短短的45分钟内如何充分发挥效率,防止长时间看屏幕易造成眼睛疲劳等问题。我们通过把实操课或现场课或虚拟实验操作课穿插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翻转教学方式的结合解决了这个问题。

4.2 传统教学方式的主导作用

教师其他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还是不可忽视。虽然多媒体有直观形象等特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大有益处,如讲到船舶液压传动时,经常提到油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动画学生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引入工程实例,就可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船体放样实训总结篇(11)

0 引 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维护海洋渔业安全和海洋捕捞渔船生产安全,是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海洋渔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多事故的产业,海洋捕捞渔船是海洋渔业生产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是海洋渔业安全的重中之重。根据农业部渔业局统计,2010年我国拥有渔船106万艘,约占世界渔船总数的1/4,其中海洋渔船总数达31.61万艘。这足以说明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我国作为渔业大国,海洋捕捞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海洋捕捞业是浙江省一项传统和优势产业,各地有关部门近年来积极履行职责,落实监管措施,认真做好渔船安全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浙江渔船安全尤其是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浙江渔业局调查,80%的渔船海上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海洋捕捞渔民普遍学历低、航海技能缺乏、素质相对不高,尤其是随着传统渔民和职务船员的流失,加上海洋捕捞收入回报较高,大量缺乏海上工作经验且责任意识不强的内陆非渔业劳动力纷纷下海捕鱼,这些都易导致渔船生产事故的发生。[1] 因此,调查浙江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事故发生的特征规律和引起事故的原因,并提出安全生产对策建议,对减少渔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浙江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浙江渔船船员素质现状

1.1 安全意识不强

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差,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例如,2007年12月12日,某渔船在舟山浪岗山海域附近从事拖网作业,因海况变差回港。途中,由于驾驶员安全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而盲目抢越大船船头,与一艘塞浦路斯籍散货船发生碰撞。事故造成渔船沉没,全船6名船员失踪。在台风来临或结束时,鱼群相对密集,不少渔民为了获得好的收益,不顾船舶条件和自身的安全去抢风头、赶风尾,超航区、超船舶抗风等级冒险出海作业。在海上作业时,不少渔民不能很好地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项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如不愿穿救生衣,雾航时未按规定开启雾灯、施放雾号,未严格执行渔船进出港签证和值班t望制度等)。许多案例分析表明,渔民安全意识淡薄,未按规定安全作业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1.2 业务技能低

渔民文化层次低,渔业职务船员的培训考证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渔民航海和捕捞生产的业务技能不足。根据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普查资料统计,2006年舟山渔业职务船员学历以小学和初中为主,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低。从2010D2013年报考渔业职务船员的船员学历调查情况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占95%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低于5%,且年间变化不大。此外,以前的渔业职务船员培训只针对理论考试,没有业务技能方面的实操训练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业船员业务技能的培养。[2] 渔业职务船员专业理论知识浅薄,对新知识、新设备缺乏了解,应用能力较差,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船员,对新知识、新技能更加难以掌握和运用。

渔业船员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主要体现在:渔业船员驾驶技术不过关、不知道号灯号型、不了解航行避碰规则;一些职务船员不了解商船航线和应急演习;一些渔业船员甚至不知道救生衣的穿法、救生筏的施放和灭火机的使用。在许多渔船捕捞作业事故中,由于船员操纵起网机不当致人卷入网机、在锚泊中致锚链伤人,以及不注意安全而被纲索打伤致死的现象均有发生。例如,2010年9月24日,某渔船从石浦港出发到渔场捕鱼,途经122?3′E、29?3′N海域时,由于船员不认识号灯号型,将某拖带船组当作2艘机动船,导致渔船与拖带铁链发生碰撞,造成渔船7名船员1人死亡6人失踪。学历结构直接反映渔业职务船员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渔业职务船员的总体素质和航海技能水平,进而对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产生影响。

1.3 资历和经验不足

渔业船员资历和经验的不足也是造成浙江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宁波市海洋捕捞渔业劳动力为例,年轻普通的渔业劳动力主要来自内陆,45岁以上的渔民占39.2%,44岁以下的外来渔民占60.8%。

外来渔民主要来自内陆地区,该群体对海洋环境不了解、不熟悉,不清楚海上的各种危险,且缺乏必要的应对危险的心理准备。当前整个渔业船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使得许多船员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应急演练,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这些船员往往因应变能力差而无法很好地处理海上生产作业时遇到的突发性、应急性事件。船员实践技能仍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不能正确操作一些航海仪器、安全设备,使仪器设备的一些关键功能未能发挥其作用。此外,职务船员配备不足,使得船长既要负责驾驶又要负责指挥作业,致使其处于严重疲劳状态,这一状况使渔船在航行和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2006年12月11日傍晚6时50分左右,在浙江宁波象山外海39?4′N、123?′E海域,某渔船船长由于经验不足,疏忽t望,收网时仅开启航行灯和两盏甲板作业灯,雷达始终开启却无人观察,结果与一艘埃塞俄比亚籍散货船发生碰撞,造成渔船沉没,8人失踪。

2 渔业船员素质培养路径

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渔业船员安全生产意识

提高渔业船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促使安全工作成为自觉行动,是促进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目前,渔业生产经营主要以股份合作制和私人独资为主,渔船出海时间或渔船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由船舶所有人安排,海上航行由船长指挥。因此,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应是船舶所有人和船长,要切实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和工具,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利用典型事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使船舶所有人、船长和广大船员真正意识到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渔业生产作业事故的发生。

2.2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渔业船员业务素质

船员基本安全技能证书是一本最基本的安全证书,通过培训,可使船员掌握有关海上求生、基本急救、船舶消防、救生艇筏操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面临海上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最大程度地保障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近两年渔业主管部门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培训,使船员基本安全证书的培训问题得到了解决,船员的基本安全知识也得到了增强,但在实践中,许多船员对救生艇筏、灭火设备、求生信号等的实际操作掌握不够,甚至根本不会。此外,基本安全培训教材陈旧,不能适应现代船员基本安全培训的要求。鉴于上述问题,建议在基本安全证书培训中,进一步强化实训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同时尽快修订基本安全培训教材和考试题库等。

2.3 强化心理测评和训练,提高渔业船员应急 能力

我国船员最大的弱点不是在技术能力方面,而是在心理素质、服从意识和应变能力等方面。海洋捕捞渔船在作业过程中要面临不可预见的复杂局面,船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成为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提高船员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健全船员心理素质评估体系,评价系统包括性格类型、心理抗压能力、情绪类型等评价子系统。在船员招募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指标的筛选作用,从源头上淘汰心理素质不适合者,为强化船员心理素质打下基础。

(2)通过操纵模拟器等各种培训和演习演练,强化船员的应变能力和设备操作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2.4 改革培训和考核方式,增加渔业船员实训 经验

由于渔业船员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在短时间内学习有关航海学、船舶避碰、航海气象、船艺、渔业法规,甚至英语等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改革教学培训内容。在教学培训过程中,除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建议增加实训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船员的学习兴趣,增加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船员易于接受理论知识,增加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训经验。此外,考核方式也亟待改革,如建立标准化考试题库,适时采用无纸化考试,可适当降低理论考试的难度,增加实训评估考试。2014年,浙江省已开展试点工作,但仍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培训渔民文化层次,合理调整业务技能实训的项目内容和实训时间,并加以积极推广落实,减少或消除船员“无证”“证书无效”现象,改善船员持证状况,积极提高船员业务素质。这必将对船员综合素质和实训经验的提高,减少事故发生起到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