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9 16:38:40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韩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尤其是两国的文人把韩国的优秀作品翻译给中国的读者,把中国的优秀作品也翻译成韩语给韩国的读者,这样一来,也难免涉及文学作品里面的经典语句,如成语、歇后语、典故等语言的精华。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最能反映汉民族的语言习俗,如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文化源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因文化而异,阻碍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2]

不同的民族透过统一喻体的不同运用,可体现其价值观。如汉语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翻译成韩语的话“? ? ? ?? ???? ??”;“?? ?? ?? ???”韩语的两个句子都合乎原意,前句是意译,以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表达方法,后一句是口头通俗的说法。

2. 歇后语及其特点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的一种,习语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形式。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3]

歇后语充分展示了汉民族的语言风格,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歇后语大都言简意赅、遣词隽永,有形象生动鲜明、富有韵律节奏的特点。[4]

3. 汉语歇后Z的韩语翻译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就更难了,汉语中的歇后语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主要来自汉字文化,汉字由于其发达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独特的汉字文化,汉字的偏旁、部首促进了其形音会意的特点。因此,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翻译好歇后语是件不容易的语言活动。

3.1 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从结构与内容上看可分三类。谐音、谐义类,比喻类,故事类。具体如下:

第一,谐音、谐义―双关类。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一根筷子吃藕―挑眼;这种歇后语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第二,比喻类。如:电线杆上晒衣―-好大个架子;当官不坐高板凳―平起平坐。此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其后半段的“谜底”也自然在想象之中。

第三,故事类。如: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齐威王猜谜语―一鸣惊人;刘备卖草鞋―本行。此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5]

3.2 找出歇后语和韩语的对应关系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修辞手段,汉字由于其发达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独特的汉字文化,而韩文字是表音文字,韩语中没有相应的对应格式,韩语中的熟语(成语、谚语、惯用语等)的发展长期受到汉语的影响。由于汉语和韩语的语言表达格式和方式不同,在韩语里找不到和歇后语完全对应的格式,但是广义上讲歇后语也属于熟语、习语。因此,韩语的部分熟语、俗谈中能找到与歇后语在表达方式和喻义方面一致、相近或相反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6]

第一、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如:上天摘月亮―难上难 (??? ? ??);笼屉里倒水―白搭 (??? ? ??)。

汉韩两种语言用共同的形象表达了相同的喻义。尽管如此,语法结构上仍有差异。即汉语有解释部分,韩语却没有。

第二、喻体略有不同,喻义相同。如: 老虎嘴上拔毛―寻死;不知厉害 (?? ? ? ???);猫哭耗子―假慈悲 (???? ???)。

这些例句的形象略有不同,但表达了同样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喻义。

第三、喻体完全不同,喻义相同。如: 正月十五拜年―晚了半个月 (?? ? ??);

麻花上绣花―好上加好 (? ??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 ?? ????)。

中韩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两国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麻花”、“绣花”、“?”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事物也体现了歇后语和韩语熟语源自民间生活并带有深层的民族文化烙印。

第四、喻体相似,喻义不同。如: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 ?? ??? ???);

雨后送伞―虚情假意 (? ?? ?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 ?? ?)。

有一些韩语熟语看似和歇后语喻义相同,但实际上略有差异。在上文例句中,韩语俗谈(? ?? ??? ???)经常以“为时已晚”的意思使用;韩语俗谈(? ?? ? ??)经常以“打一巴掌揉三揉”的意思来使用;韩语俗谈(? ?? ?)则表示“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含义。

3.3 歇后语的韩语翻译方法

我们经常提到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国外则有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等。这些主张并不互相矛盾,而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都是主张译文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风格,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7]

3.3.1 直译方法

(1) 喻义歇后语

喻义歇后语一般地讲形象性强,喻义清楚,在韩语中直译也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因此,可以运用直译法来翻译。如:他们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 ???? ?? ??? ??? ??? ???? ??? ???);他现在是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 ??? ?? ?? ??? ?? ??? ? ?? ??)。

他远走高飞了,你现在找他,岂不是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吗?(? ??? ?? ?? ? ???. ??? ?? ?? ???? ? ???? ?? ?? ???)。译文只译了谜面,谜底没有译,但表意准确,而且也达到了原文的修辞效果。[8]

(2) 谐义歇后语。谐义歇后语可以只翻译前半部分。谐义歇后语与喻义歇后语不同,它是通过谐义交替表达意思,其表意方式是间接的,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关的修辞手法。所以,谐义歇后语不必将前后部分都译过来,只翻译谐音的喻义部分就可以了。比如:

城门外的砖头―踢出来的。(? ?? ?? ???);快刀坎西瓜―一刀两断。(?? ?? ???)。

(3)喻事歇后语。歇后语前半部分比喻和后半部分喻义都属于一般事物或情理,比喻关系一目了然,易于为译文读者所理解,那么可以将前后两部分都整体翻译。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 ??? ??? ??? ??? ????);杀鸡取蛋―只图一时。(?? ?? ?? ? ?? ??? ??? ??)。

3.3.2意译方法

(1) 喻事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意思或修辞手法不易为译文读者所理解,或容易造成曲解的,只翻译后半部分。如:打破砂锅―问到底。(??? ??? ???);破饺子―露馅了。(?? ????);肉锅里煮元宵―混蛋。(? ? ?);我还以为他改好了呢。没想到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 ??? ??? ????? ??? ? ???? ? ??????)。

(2) 后半部分是固定成语或谚语的歇后语。这一歇后语一般只翻译后半部分相应的韩语成语、惯用语、谚语等。因为后半部分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广为流传,认知度高,可以用易于x者所熟悉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来代替。如:大石头落沉海―一落千丈。(????);

瞎子坐上席―目中无人。(????)。

(3) 前半部分是包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歇后语。这一歇后语存在文化差异,令译文读者费解,这时只翻译后半部分。歇后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古代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包含了古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民族风俗。这部分内容对译文读者来说很陌生,不妨直接用韩语中具有相应意义和修辞色彩的语言,只翻译后半部分。如:武大郎上墙头―上不去下不来。(???? ???? ?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 ????)。

(4) 后半部分是双关语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从意义上和逻辑上都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取后半部分某个字的谐音或谐义,幽默地表达其比喻意义。这时就不必拘泥于前半部分的内容,只转达后半部分即可。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

老九的弟弟―老实(十)。(????):石头落水―沉没(默)。(???????)。

双关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方式。这种译法虽然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喻义,但原文双关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却大打折扣。

3.3.3 套译方法

一些汉语歇后语尽管原文很形象,但由于汉语韩语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就不得不改变一下原来的形象,用一种读者十分熟悉的比喻来进行翻译。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套译,译文和原文采用各自不同的比喻,来创造同一种形象,传达同一种精神,达到一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因为文化翻译的重点就是在译语文化中保留原语文化的意象,而套译是一种以译语读者为趋向的翻译策略,主张用译语文化中的意象来替换原语文化的意象。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水缸里的王八―跑不了。(? ?? ? ?):秋后的蚂蚱―蹦Q不了几天。(?? ??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 ?? ?? ? ??)[9]

这几个歇后语中的比喻对韩国人来说很陌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语义联想。翻译时可以舍弃原文的形象,使用韩语中常见的比喻,符合韩语表达习惯,让读者一目了然,能传神传义。

3.3.4 仿译方法

仿译是指翻译外语中词或词组的一种方法,通常借用外语词的语义结构或语义的组合模式。仿译,有时候也称借译或译借。仿译是一种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仿译以原文为参照模板,仿原文形式复述或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在译文中保留仿拟修饰。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 ??? ???? ??? ?? ? ??):墙上的草―随风倒。(? ?? ? ?, ?? ?? ????):断了线的风筝―谁知哪里去。(? ??? ?, ??? ?? ?? ??):兔子尾巴―长不了。(????? ?? ??? ???)。

4. 结语

总之,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视角下,歇后语的翻译决不能仅仅盯着语言形式的转换,更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仔细的文化比较,寻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平衡点。汉语歇后语翻译的根本任务是解释源语和目标语所反应的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韩两国交流历史悠久,在语言表达方式、思维逻辑、文化意蕴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异,翻译时要把握好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灵活掌握多种翻译方法,最终达到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目的,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丽. 歇后语韩译策略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4.11.

[2]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 [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3]王军云. 谚语俗语歇后语精粹 [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杨根培 李延林. 从跨文化视角看歇后语之英译 [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5]王军云. 谚语俗语歇后语精粹 [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6]马丽. 歇后语的韩译策略 [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1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2)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78-03

歇后语是民间根据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创造出来的特殊的幽默语言品类,是幽默的一个分支,是汉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没有与其完全相对应的表达法。而且歇后语涉及面广,由古及今,由天上到地下等不同范畴里,不同食物中由广大群众,专家作者们探究、修饰、创作了琳琳种种,题材繁多,寓意深厚,味道不同,表达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褒与贬等等,或有优秀精神,或有娱乐欣赏价值的作品。因此歇后语的翻译是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我们在翻译歇后语时不仅要了解歇后语的出处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要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歇后语的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同时,歇后语的翻译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1.歇后语的构成与分类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谜面”讲具体的事物,“谜底”是对“谜面”的解释说明或描摹,是表达本意的所在。“谜面”和“谜底”之间常用破折号隔开。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联系上来看,歇后语可分为比喻性歇后语和双关性歇后语两类。

1.1 比喻性歇后语

它所比喻的事物与使用歇后语的上下文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之处。这类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使本意。例如:

⑴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A dog trying to bite a hedgehog――no way to make an approach)。

1.2 双关性歇后语

双关性歇后语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双关性歇后语又可分为谐音双关性歇后语和语义双关性歇后语。

1.2.1谐音双关性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思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思。例如:

(2)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lit) cracked to the bottom.(pun) interrogate thoroughly.)

1.2.2 语义双关性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是后半截出现一语双关,其表面意思是对前半截作解释说明,但其实际意思是表达整个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语义。例如:

(3)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Using a rolling pin to blow a fire――totally impenetrable).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歇后语的文化内涵

2.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歇后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没有与汉语歇后语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要更好的了解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准确翻译歇后语,必须要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经归纳总结,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1.2 习俗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 dog(你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2.1.3 的不同

英汉语中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下地狱)”。

2.1.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草船借箭――坐享其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东施效颦”。而大部分的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朵拉纸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2.2 歇后语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歇后语形象生动,比喻新奇。前半部分是形象,后半部分是寓意或双关。明白它的意义往往要经过思索,才会达到理解上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外之境。许多歇后语给人以诙谐风趣、辛辣刺激的感觉。如“老虎变猪婆――又笨又恶”和“骆驼生驴――怪胎”。因为中英语言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完全对应的喻体与文化内涵相一致的现象只是少数,大量的歇后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只是部分地对应或毫无相同之处,汉英喻体不同,文化内涵亦不同,表达方式迥异,例如: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When the tiger is away from the mountain, the monkey calls himself the king.)与英语习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is king.(盲人国里独眼为王)”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并非完全等同。

歇后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许多中国式的表达方法,绝大多数歇后语就是这种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折射。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中的“泥菩萨”形象恐怕令英美人难以想象。因此,如果拿let alone anyone else来翻译就不足以表达出文章的文话内涵,前者有“爱莫能助”之意,而后者含义却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再如:

(5)老鼠爬称钩--自称自(A mouse climes onto a steelyard hook――weighing itself in balance/chanting the praises of oneself )句中的“称”是个谐音,既表示称重量weigh又表示称赞praise,用来表示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自我吹嘘,而英美人区别不了“称”与“称赞”谐音的韵味。

3.翻译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主张“信、达、雅”,傅雷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r在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前言中说翻译的任务是以最清晰最易让人接受的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虽然这些主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重视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或没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或者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我们在翻译歇后语是也应牢记这一条。

4.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根据歇后语的分类、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标准,歇后语的翻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4.1 完全直译法

完全直译法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完全直译法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上的对等,以保持原文载有的文化价值和形象生动的比喻,从而丰富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手段。“谜面”和“谜底”属于一般事物和情理,其间的关系各民族人民都能理解,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这类歇后语只需直译。如:

(6)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To send the feather of a swan one thousand li――the gift in itself may b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od will is deep.)

(7)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Eating lily root with one chopstick――picking it up by the holes.

4.2 直译加注法

等值翻译很难在所有层面上实现,特别是意义相同,词和形式也一致的等值存在着不少客观的困难,主要因为中西文化渊源差异。英语中几乎不存在类似汉语歇后语的表达形式,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歇后语常采用直译加注法,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

(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Kai.)[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 Yu of the Kingdom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of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 and then sent 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

4.3 意译

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愿意。以喻义为主的歇后语有的虽有形象,但与喻义关系不大;有的虽然形意并重,但用直译无法表达时,我们就用意译法。如:

(9)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10)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When we pass from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one,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

(11)我们校队近年来可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Our school team has kept lo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4.4 直译和意译兼用

直译和意译兼用就是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歇后语常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文化烙印,如何把歇后语中负载的文化价值移植到英语中去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有些民族文化色彩浓的歇后语在于形象和风格,翻译时须以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为前提,直译之后再加意译,以显其喻意。

(12)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K Liang the mastermind, meaning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13) 我说二三百两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

(14)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 The tail of a rabbit can't be long――won't last long.)

4.5 习语套用法

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歇后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例如:

(1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16)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17)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们在借用英语习语来翻译歇后语时应注意他们的修辞色彩,如两种语言的修辞色彩不同,我们就不能套用。如“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就不能译成“No man cries stinky fish”。前者有褒义,而后者则没有。

5.结束语

歇后语的翻译相当灵活,译者应根据所译文章及歇后语的具体情况做到灵活处理。尽管歇后语的翻译灵活,但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时还是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5.1比喻性歇后语的翻译,如果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比喻相通,一般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采用直译法

5.2 双关性歇后语的翻译,由于双关语(尤其是利用谐音构成的歇后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一致的情况,一般采用意译法。

参考文献:

[1]凌利.歇后语词典[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学明.汉英习语用法对比研究及应用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侯宁海.英汉习语大典[Z].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6]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汉英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3)

歇后语是一种最具我国民族特色的俗语,它以通俗易懂、活泼俏皮、含蓄深刻的特点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且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一、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方法

1.从内容上来看,歇后语主要运用了比喻、双关这两种修辞方法,但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夸张、拟人、映衬、析字、摹声等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是构成歇后语最基本的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取材广泛。歇后语前一部分形象化的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魂和各种器物。比如,以动物为题材的有“大牯牛的口水——拖得长”,“癞蛤蟆的脊背——点子不少”等;以瓜果蔬菜为题材的有“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麦田里的韭菜——难分色”等;以历史典故、戏曲、小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孙二娘开店——进不得”等。②想象丰富。这首先表现在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歇后语来。比如,以“和尚”为喻体的歇后语就有十几条,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和尚的房子——庙﹙妙﹚”,“和尚坐岩洞——没事﹙寺﹚”,等等。此外,歇后语的想象丰富还表现在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没见过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站在黄河两岸握手——差远啦”等,这类歇后语虽不合实际,但因说明部分的准确到位,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双关。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另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用一句话关涉两件事,这类歇后语可分为语义双关型和谐音双关型两类。其中,语义双关型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运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不是本义或字面义,来达到“双关”的目的。例如,“酸味十足”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是“酸味很浓”,在“不熟的葡萄——酸味十足”里,字面上用“因果实不成熟而酸味很浓”的意思,实际上则是用“说话内容迂腐,引用古书词句,咬文嚼字,酸不溜丢”这样一个引申义;“吹不得,打不得”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物体易碎易坏,不能吹也不能打”,比喻义是“做事情左右为难”。“豆腐掉在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这里用的是“赞扬也不好,批评也不好,左右为难”这个比喻义。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来表达意思。这种歇后语表面的意思是次要的,里面内涵的意思是主要的,听起来语意深厚,意味深长。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尽是书”是孔夫子家的特征,这是表面意思,但此歇后语是借助“书”与“输”同音来表达“较量时屡遭失败”的内涵。谐音双关又分为音同相歇和音近相歇,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冻”和“动”是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为音同相歇;“一、二、三、五、六——没四(事)”,“四”和“事”是声母、韵母、声调有不同的地方,为音近相歇。

(3)夸张。有的歇后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事物或情景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起到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这类歇后语分两种:①扩大夸张,如“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嗓子眼里吞面杖——直出直入”,“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得厉害”,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扩大,并且语言风趣,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缩小夸张,如“笔管里睡觉——细人”,“床底下放风筝——飞不高”,“香签棍搭桥——难过”,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缩小,将事物形象凝缩,从而以小见大,突出事物的特征。

(4)拟人。有的歇后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憎可爱。例如,“夜明珠喘气——活宝”,“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蚂蚁打呵欠——好大的口气”等。有些歇后语用动物拟人,使人联想到社会上某一些人的形象,如“猫哭老鼠——假慈悲”,“井底之蛙——见识浅”,“麻雀子开会——叽叽喳喳”等。

(5)映衬。映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似、相关的事物衬托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生动。例如,“俏媳妇戴凤冠——好上加好”,用华美的凤冠衬托俊俏的媳妇,使媳妇越来越好看了。相似的还有“绿绸衫上绣牡丹——锦上添花”,“红糖拌蜂蜜——甜上加甜”,等等。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作背景来烘托主体,如“十八亩地种一颗谷——独苗”,用“十八亩地”作背景来反衬“一颗谷”,突出地表明了“独苗”这个意思。相似地还有“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黄鼠狼掂根文明棍——想充人物”等。

(6)析字。不少歇后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加减、离合汉字的笔画与部位来表情达意,这类歇后语往往构思奇妙,妙趣横生。如“王字少一横——有点‘土’”,“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两个山字一撂——请出”,“十字加两点——斗(抖)出弯来了”等。

(7)摹声。有些歇后语的注释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形象性,运用拟声词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声音,收到了活灵活现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秤锤掉在井里——噗通(不懂)”,“吹鼓手抱公鸡——嘀嘀咕咕”,“黄鼠狼戴牛铃——叮当(担当)不起”,“修锅匠补碗——吱吱吱(自顾自)”, “老鼠闹新屋——吱哩喳啦”等。

2.从词语的组合形式上来看,歇后语有时运用了对偶、反复、顶针、回环、叠字等修辞方法。

(1)对偶。歇后语中的对偶运用较为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为如下四种:①“引子”部分对偶,例如,“吹笙的会摸眼,打牌的会摸点——干哪行有哪行的门道”,“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等;②注释部分对偶,如“吃着甘蔗爬梯田——一磴比一磴高,一节比一节甜”,“八月十五捉个兔子——有你也过节,没你也过节”等;③“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构成对偶,如“破了鞋帮——漏了底儿”,“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等;④“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均为对偶,如“拔萝卜栽葱,撵狐狸来狼——一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办不到”等。歇后语中运用对偶,使得它们形式整齐,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反复。反复这一修辞格在歇后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这里我们分析的是注释部分的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具体分类如下:①AABB式,如“日头晒山芋——干干脆脆”等;②AAA式,如“三个土地庙——妙(庙)妙(庙)妙(庙)等;③ABAB式,如“扳倒醋坛,咬了青杏——酸透,酸透”等;④ABABAB式,如“二十七注钱摆三处——久闻(九文)、久闻(九文)、久闻(九文)”等;⑤ABXAB式,如“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一代)不如一袋(一代)”等。

(3)顶针。歇后语有时还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如“观音斋罗汉,罗汉斋观音——互相帮助”是“引子”部分运用顶针;“滚水煮饭焦——你不靠我,我不靠你”是注释部分运用顶针。歇后语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歇后语结构整齐、简洁,并形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由于篇幅有限,其它修辞格就不细述。

二、歇后语的修辞功能

天香楼主在《歇后语堪称绝妙好词》一文中提出,“歇后语是一种高明的形容,泼辣的讽刺。”徐亚杰的《古士大夫之歇后语》一文中认为,歇后语有“闻其声,不待其尾而辨之”的修辞效果。温端政认为,“歇后语最基本的修辞作用,就在于通过它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感情等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并在此基础上使语言具有诙谐性和讽刺性的特色。”的确,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交际,准确、娴熟地运用歇后语,既能为文章或说话内容增色,又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歇后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这使得它具有如下修辞功能:

1.形象性。歇后语的形象性是指通过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例如,“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单独使用“坏透了”虽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说法很抽象、模糊,在前面加上“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就使别人明白是怎么个坏法,意思表达就形象化了。再例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大眼瞪小眼”的说法很普通,但前面加上“张飞穿针”,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张飞显著的外貌特征之一就是眼睛大,张飞眼(睛)大,针眼(儿)很小,“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组合在一起,那种滑稽、好笑的景象就跃然纸上了。

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歇后语的诙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风趣、戏谑、含蓄、幽默。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凤姐形容宝玉和黛玉的关系用的是“黄鹰抓住鹞子的脚——扣了环了”,“扣了环了”表面上指黄鹰和鹞子的爪距相对紧扣,不易撒开,实际上比喻宝玉和黛玉亲密得不肯分开,通过双关的两重意义,说得很含蓄,听起来却很风趣。

3.讽刺性。有很多歇后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谑、贬斥的感情色彩,具有讽刺性。例如,“脱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具有强烈的讽刺味道;“头上戴袜子——能出脚来了”采用了反语,讽刺效果更强;“秋后的蚂蚱——还能乍几乍?”含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兔子尾巴——长不了”,则带有一种诅咒的口吻。歇后语的讽刺性,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诙谐风趣的内容、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歇后语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是不能用的,在科学论文、总结报告、法律条文里都不宜用,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用语中也不能滥用,正如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所言,“歇后语、俗语,都可以用,但用得太多就没意思。”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4)

张飞穿针有两个歇后语:

1、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眼大,《三国演义》描写他是“豹头环眼”,而针眼极小,故为“大眼瞪小眼”。比喻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的样子。

2、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生性粗鲁,乃山野之夫,所以是个粗粗冽冽的人,而穿针是心细的活,所以粗鲁的人做心细的事,故称粗中有细。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来源:文章屋网 )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5)

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自己哄自己;自欺欺人

【释义】

原指还没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

【示例】

当代·殷谦杂文集《揭皮》:“《魏书》所说的曹操‘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这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就是明明告诉别人,魏王墓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几件破衣烂衫,你们不要盗。如果考古就凭史料记载而给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这太荒唐了。纵观史书杂记,疑点重重,是真是假都很难定论。”

【出处】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并在地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出来

【近义词】

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典故】()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

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6)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51-08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 杨红伟(1975-),男,河南泌阳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副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西北区域史、藏传佛教与安多藏区社会研究。

Study about Xiejia in Xunhua Office 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Qing Dynasty

YANG Hong-wei OU Mai-gao

Abstract: Xiejia of Xunhua office was a grain tax one that was set up by government after Yongzheng Emperor suppressed the riot caused by Luobozangdanjin. For the purpose to reinforce the control on border areas, it was changed from informing vassal Xiejia governed by Hezhou office to grain tax one. Xiejia of Xunhua office had features of resting and being runners . They were the medium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vassal people, and their duty included taking grain tax , checking residence registration, investigating cases ,mediating disputes, prohibiting trades and so on . All these showed that Xiejia of Xunhua office was not a real inn, and it also couldn't represent the government to govern the local society .

Key words: Xunhua Office; Grain Tax Xiejia; Social Function;Qing Dynasty

欧麦高(Max Oidtmann),男,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人,乔治顿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从事清史、中国西北区域史研究。

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史学界研究视角的逐渐下移,中国明清歇家因广泛涉及赋税[1]、漕粮[2]、诉讼①、商贸[3]等诸多领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研究者普遍认同歇家的基本性质为客店的同时,又强调其因兼营各种业务而与客店存在差别。②但也有人强调在贸易领域中,“客店”、“歇家”、“牙家”、“牙歇”等,都采取“客店”与“牙行”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且都具有“开肆”的功能,实际上是名异实同,可将其统称为“歇家牙行”模式。[4]由此可见,研究者在对歇家基本性质的界定上,尚存内在的逻辑困境。

在明清时期的歇家群体中,藏边歇家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不仅因为存续时间之长,于内地歇家消失之后,犹然为观察歇家现象的活化石③;亦因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经营方式与组织类型的特殊性与多样性,而在歇家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不过,对藏边歇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贸领域,并强调歇家的客店性质。④甚至有人认为藏边歇家最初由山陕商人创办,类似于在内地各处设立的“会馆”。[5]这显然是将歇家误读成了同乡组织。在藏边歇家产生的时间上,早期的研究认为出现于清朝道光年间,近期研究认为至迟在明朝弘治时期已经出现。⑤然而对藏边歇家早期的历史尚无专门的探讨,因而尚未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藏边歇家的构成及其来源上,研究者强调多由回民担任[6],并指出清代循化厅歇家,“是由茶马互市时的通译演变来的。他们熟悉几个民族的语言,谙于贸易知识,担任民族间贸易的中介人,成为甘青一带一种特殊职业”[7]。这种说法接近了藏边歇家的真实起源,但并未能给出直接的证据,且将歇家误认为是甘青特有的职业类型。关于藏边歇家的功能,研究者普遍强调了官歇家作为官民中间代办机构的性质,但也有夸大其社会功能的倾向,如胡铁球强调官歇家“集贸易、办案、征税于一身, 说明青海地区的基层社会实际上是由商人代表政府管理”[8],难以令人信服。

由此可见,在明清歇家,特别是在藏边歇家的研究中,尚有诸多基本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厘定。如清代甘肃省西宁府循化厅歇家,无疑为“粮赋型歇家”,并具有明显的衙役色彩。然而,胡铁球却将循化厅歇家所具有的征收赋役、通语词讼、办理案件、稽查走私等职能看作是清政府为了控制“沿边贸易”,在“官歇家”取代“茶马司”贸易垄断职能的过程中,赋予“官歇家”的新职能。[9]这显然抹杀了藏边歇家的区域差别,并将多种歇家的角色功能叠加在了一起。王致中先生看到了藏边歇家的区域差别,并强调循化厅歇家“同牙侩而变为居间通商者,亦应有较大区别”[10]。但因史料的缺乏,他并未对循化厅歇家的做全面的梳理。有鉴于此,本文乃试对清代循化厅歇家的历史流变与角色功能做长时段的勾勒,以展示其全貌。

一、从光绪九年边都沟粮赋之争

看循化厅歇家

发端于光绪四年循化厅西番部落双朋与岗察间的草山纠纷,至光绪九年演化为边都部落内部的粮赋之争,使循化厅歇家卷入其间,成为此次社会冲突的当事者之一。因而,这次在部落冲突频仍的循化厅境内看似平常不过的番案,却在藏边歇家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案例意义,提供了解读循化厅歇家历史渊源与角色功能的重要线索。

光绪四年,循化厅西番双朋与岗察两个毗邻部落为争夺草山,发生械斗。[11]此后冲突逐渐升级,至光绪七年,岗察部落邀集尕楞、边都三沟番众,帮同打仗。[12]并由边都寺活佛拉乙仓出头,将双朋以强占草山为名,禀控于循化厅衙门。[13]循化厅受理案件后,断令双方,将所争夺之草山,“岭南归双朋,岭北归冈拭”[14]。拉乙仓不服,接连向循化厅申诉,循化厅坚决维持原判。

循化厅的判决引起拉乙仓的强烈不满,越级上诉至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然而在四月至六月的禀控中,拉乙仓的话锋逐渐转向,在暗指循化厅不作为的同时,将矛头直指差役与歇家:“厅署总役率众散役包揽词讼,抵庄任竟酷虐受贿卖法……并有本方歇家酷虐胜役,每至收粮之时,不肯依昔之旧例,私造大斗,任意收取,但原昔番民七族之众共纳粮数六石,目今直上十石之数,尚不足恶等之意,是以民等俱受其陷,因而贫民流离他方者。”请求西宁办事大臣:“并赐告文示谕衙役歇家莫令侵凌良弱之民,恳放七族头目,使立原昔之规模,减免烧柴兼定粮章。倘有词讼小者令番目评议,大者番目呈明官长训究,勿使衙役歇家擅专横行侵凌良弱之民。”[15]

至此,案情发生了变化,也反映出拉乙仓为岗察出头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主持正义,实际上是为了利用宗教影响,实现对边都部落的控制,并借机向岗察、尕楞等部落渗透。边都沟分上中下三沟,居住番众分为七部,各有头目,故又称为边都沟七寨,或七头,初由百户一名总管。[16]至迟光绪初年,边都沟七寨晋升为千户部落,统领各部头目如故。拉乙仓请求西宁办事大臣委任七族头目,目的是在原有头目之外另立新人,使之脱离边都沟千户而直接隶属于自己。西宁办事大臣不查其情,竟然应允,封银巴等六人为百户,并迭令循化厅彻查。[17]这不仅为边都部落的粮赋之争埋下了隐患,还直接将其歇家推向了此次社会冲突的漩涡中心。

循化厅无意纠缠,仍以双朋、岗察冲突为名,传集双方于六月五日到案审查。拉乙仓并不到案,竟于六月七日再次于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状告歇家、衙役等非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挟嫌报复。西宁办事大臣鉴于案件已经涉及循化厅,六月十四日转令西宁府受理此案,并委派差役赴循化厅解提原被告及受牵连之歇家与差役。[18]

西宁府对案件的重审同样未使胜诉的天平偏向拉乙仓。是年十一月,西宁府裁定,双朋、岗察争山案维持循化厅原判;拉乙仓所控歇家马来迟,并无私收派费之事,因于光绪七年已革,故仍不准充任歇家。[19]这对拉乙仓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但也在意料之中。或许当边都千户才仁加指认“小的边都六头、中库一头,共七头,共上贡粮七十一石六斗,每年交给歇家自行完纳”[20],并无冒收苛掠时,拉乙仓已经预见到了结局。不过,边都千户的证词,却将两者隐藏已久的矛盾推向了前台,让拉乙仓倍感有失颜面;被革歇家马来迟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惩罚,让拉乙仓犹感不甘。

于是,一股针对边都千户与歇家的暗流开始涌动起来。十一月十五日,循化厅新同知莅任,开仓收赋。十七日,边都沟千户七庄纳粮,二十四日其余六头则在拉乙仓属下僧人银巴的带领下自行赴仓纳粮。此举不仅宣告了拉乙仓与千户的公然决裂,也表明他们不再通过歇家纳粮。街子工撒回遂在循化厅禀控边都沟六头,“实欲开新路,居心难测”,“今边都歇家历有年所,且无过可指,不料番子仅有一二坏人,煽惑番愚,谣言上宪斥革歇家,他们私自完纳粮石等语。况小的等备知西南二番歇家亦有五六十人,倘边都得行其诈,势必效尤成风,地方上亦难保无他虞”[21]。

与此同时,拉乙仓再次越级上控歇家马来迟与总役杨玉,西宁府命令将二人提案。十二月十八日,马来迟被带至西宁,接受审理。在辩护词中,马来迟称:

歇家马来迟、马八十,系街子工回民,情缘小的祖先原籍河州人,充当本州厅主案下歇家,催办番粮,业已历有年所。后至雍正八年,建设循化城池,小的祖先奉拨来循,始入街子籍贯,以收边都七族番粮。向有粮开一把,从来边都千户、法台喇嘛并各族头目人等,自古公众造就,若到二三十年破坏之时,千户、喇嘛等聚集寺院,从新较换,仍用番字印章为记。小的祖先自当歇家以来,至今一百五十年,并无拖欠粮石,诈索百姓等弊。及至小的来迟于咸丰年间充当此役,总以小心当差,罔敢或懈为念。殆后又值克复,仍令小的与侄八十充当差遣。[22]

然而,尚在西宁府提调马来迟等人之际,边都沟内部的龃龉已经演化为暴力冲突。银巴声称:“循化官员潘丞被伊控撤,衙役被伊控革,旧日千户已经革除,专由百户管领地方。又谓西宁上控多费银钱,摊派三沟众番每户节节钱五百文、粮一升。”[23]千户七庄不服。银巴率领六头持械,于十二月十二日夜攻打千户七庄。至光绪十年正月初六,共打死千户七庄7人,打伤17人,粮食、财物、衣服等抢掠一空。[24]边都沟番案震动甘肃省,陕甘总督、西宁办事大臣、布政使高度关注,饬令河州镇、循化营、循化厅会审。银巴等人见事情闹大,就在西宁办事大臣衙门诡称此案因千户庄头目杨玉浮收粮石,银巴等人不服所致。对此,循化厅当即予以喝破:

查千户庄头目名才仁加,实非杨玉。该头目素无催粮之责,多年以来从未签派,及之厅属西南番粮全系歇家催收。歇家者,番民来往歇宿于回民之家,回民能番语相与熟习,故名。世继充,外人不与焉。边都三沟系歇家二名,回民马来迟、马八十也。……杨玉系厅总役,亦非千户庄之头人,与歇家同案责革。卑职于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到任,十七日即奉此文,遵即签票拘提有案,何至冒昧如此,仍派催粮?[25]

至此,无论边都沟粮赋之争如何结局,循化厅歇家的历史轮廓却已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一是歇家即行人往来歇宿之家,循化厅歇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境内西、南乡番民,属于典型的番歇家;二是循化厅歇家承担着催办番粮的职责,与衙役不同,但具有散役的性质,属于官歇家中的粮赋型歇家;三是循化厅歇家因具有地方政府与番民中间代办机构的性质,使其职业角色必须具备兼通番语的能力,并与之互相熟悉;四是循化厅歇家多由回民充任,固定服务某个部落,且具有世代相承的特点;五是充任歇家的回民,随河州同知由河州迁徙至循化厅境内,并择催办番粮部落相近之地居住。由此可见,循化厅粮赋型歇家除具有一般歇家会番语,与番相互熟悉,歇住其家的特点外,尚需官办与以催办粮赋为主的职能要求。上述认识虽仍显粗疏,却为进一步考证循化厅歇家的渊源及其职能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二、从河州同知设置看循化厅歇家的渊源

循化厅粮赋型歇家本为河州同知之办事机构河州厅治下催办番粮的歇家,后迁移至循化厅境内,催收番粮。循化厅正式建制,始于乾隆二十七年。是年,吏部议准陕甘总督杨应琚奏称:“兰州同知,驻扎河州城内,所管番民七十一寨、一十五族,计一万四千余户,俱散处边外之循化、保安、起台三营地方,距城菛远,难于控制。查该丞,从前兼管河司茶务,嗣裁,应请移驻三营适中之循化营城内。”[26]所谓“兰州同知”,应为“兰州府同知”。兰州府为乾隆三年,清政府应甘肃巡抚元展成之请,迁临洮府而改置。[27]因而,兰州府同知即应由临洮府同知顺延而来。清初,临洮府同知有三,驻临洮者称临洮同知,驻河州者称河州同知;驻兰州者称兰州同知。[28]由其驻扎河州城内可知,所谓“兰州同知”并非兰州同知,实为兰州府河州同知。府同知的办公机构为“厅”,河州同知在河州时,其办公机构即为河州厅;迁往循化营城后,则称循化厅,既指办公机构,也指政区。故史载:“循化厅之名始此,而今厅关防之文犹曰河州监收钱粮兼管水利,盖沿旧未及更正也。兼管水利始于乾隆二十四年巡抚明之奏,换给关防,增此四字。然监收钱粮,犹沿明之旧名。明时卫所皆有监收厅,以司出纳。河州厅在明初河营,贵、保、起粮饷数万,皆仰给焉。至国初而专司茶马,已无其实矣,然河州卫犹在所辖也。”[29]由此可见:一是河州同知的设置及其职官功能的演变,即为考察循化厅官办粮赋型歇家的关键所在;二是河州同知的设置,乃清承明制;三是河州同知具有监收钱粮、招商中马与管理水利三大职能。惟兼管水利已迟至乾隆二十四年,彼时河州厅官办粮赋型歇家已经迁至循化境内,故循化厅官办粮赋型歇家的源头当在其监收钱粮与招商中马两职能中追寻。

明代河州同知的设置较晚,其基本职能是由临洮府监收通判发展而来的。史载:“明初设通判,河营、贵、保、起台粮饷数万皆仰给,辖三十六族、二十四关土司,招商中马,州卫指挥、千户俱听辖。明万历三十二年,改设同知,然钱粮归布政,纠核属本府,惟茶马专司。”[30]通判品级略低于同知,同为知府之佐贰官,“同知、通判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31],往往根据其职掌而称其职衔,有时职专其一,有时则兼司多责。监收通判,即为管粮之府佐贰官,负责粮食收储与粮饷的发放。

明初粮食管理,因地方政权组织分属于府州县系统与都卫系统而有别。前者根据所辖民户的多寡,或由正印官主管,或由佐贰官专责,主要负责田赋的收储与出纳;后者则在卫所之内,由经历司负责征收屯粮与军粮的收储与发放[32]。不过明代河州卫作为边地实土卫所的情况又略有不同。河州卫设立于洪武四年,一度于洪武六年“河州卫请设州县,专掌钱粮,诏从其请,置河州各府州县”[33],至洪武十二年“改河州右卫指挥使司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革河州府”[34]。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州卫军政合一体制的确立,使其经历司在河州府革除后,不仅经管屯粮、军粮,还要负责向本地居民征收粮赋。

明代以卫经历司经管卫仓粮储收支的体制,维持了60余年,即因岁久弊滋,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德十年,明政府因“税粮于军卫收受,奸弊百出”,“通行天下司府州县,原有仓分者,以卫所仓并属之,原无仓分者就以卫所仓改易,其名隶之。惟辽东、甘肃、宁夏、万全沿海卫所无府州县者,仍旧卫所”[35]。正统元年,巡抚陕西为事官罗汝敬即奏准“宁夏等六卫并洮、河、岷三卫仓无附近州县,欲如行都司例,改隶陕西布政司管辖”[36]。次年明政府又“令各府仓收粮四十万石以上者,添设同知或通判一员,专一提督收放”[37]。此时是否已经在河州设置“河州管粮临洮府通判”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说明河州卫仓储应已归临洮府监收。至成化九年,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奏准:“土达人户,实被军职扰害,且地相隔远,赋役不便。乞复河州,仍隶临洮府,除知州、同知、吏目各一员,专除判官一员,监收河州卫仓粮。”[38]此后,河州开始进入以卫负责征收屯粮、河州判官负责征收民粮并监收河州卫仓粮的阶段。

河州管粮临洮府通判正式设立,应始于嘉靖六年。是年,边备副使翟鹏“因边储浩大,判官职专催督,不便收放,奏添本府通判一员,驻州监收”[39]。但通判初设,并未成为定制。嘉靖三十九年,“复设兰州督饷郎中、河州管粮临洮府通判各一员”[40]。可见,河州管粮临洮府通判曾一度罢设。但迟至隆庆六年,明政府方始“铸给陕西兰州、河州监收钱粮关防”[41]。至此,由临洮府通判监收钱粮,河州卫负责征收本卫屯粮,河州判官负责征收本州税粮的管理体制正式确立。河州管粮临洮府通判监收的钱粮,除本卫本州的屯粮、税粮以外,还因河州边卫的性质,掌管着大量的外调军粮。如洪武年间曾规定:“兰州、凉州、河州、岷州、洮州、宁夏、庄浪、西宁、临洮、甘肃、山丹、永昌等卫军粮,每岁令西安等府,送纳大路官军,转运边卫。二十四年令、岷州、临洮、宁夏四卫官军,以平凉、巩昌等府民纳米麦对拨供给,其洮州、凉州、河州、西宁、庄浪、甘肃、山丹、永昌八卫以各府见在仓粮,陆续儧运供给。”[42]万历二十六年,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贾待问又条议,将西、漳二县盐课银“改解临巩道,转发河州监收官收贮,预买刍粮,专备客兵支用”[43]。

河州大仓作为明代地方的重要仓场,应该为歇家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代河州外运军粮,除军运外,尚有民运与开中盐引[44],大量民夫转运军粮,至河州必有歇宿之处。不过,即使产生了仓场型歇家,因其服务对象均为外来人口,与番民无涉,故与循化厅歇家应无渊源关系。河州税粮征收同样不具备产生循化厅歇家前身的必要条件。明代河州卫疆域:“东西相距八百六十里,南北相距四百五十里。至狄道县三渡水界,东百八十里;至守御归德千户所生番界,西七百里;至洮州卫界,南二百八十里;至西宁卫界,北百七十里。”[45]由此可知,清循化厅几尽在明河州卫辖内。洪武十六年,敕谕:“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以出赋。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出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尊君亲上,奉朝廷之礼也。”[46]纳马部落,不编户,不纳粮科,纳马领茶。故河州所征田赋“旧制额分三十一里,每里设有里长、书手等役,一切钱粮俱归掌握”[47]。可见,明政府不仅对所谓“西番”各族不起粮科,即对河州征收粮科之责也掌握在里长、书手的手中,并不存在粮赋型歇家。

监收钱粮职能与循化厅歇家产生无关的另一重要证据,即在万历三十二年由通判改设同知后,虽在万历三十八年仍有朝廷铸给“河州监收钱粮关防各一颗”[48],但实际上已无监收钱粮之实,故史载“河州厅自明以来专司茶马”[49]。清初相沿,即河州卫茶马由“河州监督同知经管,每岁奉部颁引目,散给商人赴湖广产茶地方采买,每引给茶拾蓖,重壹百斤。每引外给附茶拾肆斤,为本商脚运费,纳茶司一半入库易马,一半给商货卖”[50]。又雍正四年,清政府始令“西宁都统达、西宁镇总兵周出口安插降番、清理田土,并令旧管各族将所种中马香田田地造册定赋……皆于雍正四年起课”[51],并使之遥隶于河州同知。那么最早在雍正四年出现的河州厅粮赋型歇家,若非募民充任,则催办番粮必有赖于河州厅招商中马之人员。

河州通判兼理招商中马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但至少不会晚于万历三年。史载,河州茶马司“自御史李润更修至今,积久颓坏,不堪积贮。万历三年监收府通判脱镐议允,除官价外,捐俸金数十两,委州判赵应魁重修”[52]。由此可知,在此之前,河州通判已经接手对河州茶马司的管理,成为招商中马的实际管理者。

明代为推行茶马贸易,在藏边各地设置茶马司,河州茶马司即设置于洪武七年。[53]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茶马司并不负有对番直接交易的权限,实际上更类似于设置在藏边地区的茶叶国家仓库。正德二年何孟春奏称:“访得洮州、河州、西宁三卫各茶马司茶斤……三年一次差京官选调各卫大势官军,深入番境,札营调集夷众,比对金牌信符,将前茶斤给与各族,征纳差发马匹。……后因地方多事……或差堂上官,或止差行人廵视整理,续改御史廵禁私茶,一年一次招番易马。……臣愚,乞勅该部行移本官再加审处,合无今年暂免差官赍领金牌,且于陕西三司行委才干官员,各赴洮河等处,会同守备官,各差该卫谙晓夷情的当指挥、千百户各带通事、军马,分投境外,抚调番族,或国师、禅师、番官、指挥、千百户、镇抚、驿丞、头目、番人各赶马匹,前来上纳。”[54]

由此可见明代中前期官营茶马贸易演变之脉络。首先,明初或委堂上官,或差行人,或改御史,无论职衔高低,均有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茶马贸易的味道。正德二年“于陕西三司行委才干官员”,实际上已经表明随着弘治年间招商中茶制的推行,茶法遭到破坏,开始出现了管理权的下移趋势。这应是明中后期茶法进一步破坏后由通判监管茶马贸易的前奏。其次,随着“深入番境,札营调集夷众”向“分投境外,抚调番族”转变,茶马贸易的军政体制开始向民政体制转变,并最终随着嘉靖三十年“以勘合与之,每岁以是为验”勘合制的确立[55],为河州通判取代河州卫管理境内纳马番族铺平了道路。最后,对番歇家的产生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即通事成为茶马贸易中沟通政府与番族不可或缺及最熟悉双方情形的纽带。

与官营茶马贸易相伴,明政府“许令各该番人,四时前来各边,交易买卖,委官管领”[56]。大量番民进入沿边各城贸易,纷纷投宿于相熟之家,故史载“自建茶马司以来,诸番悉假居民舍”[57]。不论这些番民歇脚之家是否在当时已经被称为歇家,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歇家之实。在这些歇家中,通事人等无疑是番众在沿边各城的“陌生世界”中,可以投靠并代办相关业务之熟人,是以通事为名兼营歇家者。民间贸易增进了族流,但也造成了明政府管理上的困境:“西宁河州、洮州地方,土民切邻番族,多会番语,各省军民流聚巨万,通番买马,雇请土民传译导引,群附党援,深入番境,潜住不出。……如今之贩者横行恣肆,略不知惮,沿边镇店集聚如丘,外境人方载行如蚁。”[58]面对大规模的贸易走私,明政府一方面加大了打击力度,“今后但有将私茶潜往边境,兴贩交易,及在腹里贩卖与进贡回还边人者,不拘斤数,事发并知情歇家、牙保俱问发南方烟瘴地方卫分,永远充军”[59];一方面则尽可能实行族群隔离政策,“至嘉靖己酉创建番厂,番汉截然,交通遂绝”[60]。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事就成为早期歇家中唯一仍然可以合法地与番众保持交流者。

随着河州通判对茶马贸易管理职能的增强,特别是在万历三十二年改设同知专司茶马后,河州同知几乎就成为了河州卫纳马番族的实际管理者。这种情况延续至清初,时“甘肃向分西宁、庄浪、甘州、河州、洮岷为五司,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61],“每年西宁、庄浪、河州、洮岷四司于茶院到任行文之后,各厅催令土司、头目牵中马匹”[62]。由此,河州厅虽为临洮府的派出机构,但已渐俱实土政区的格局。王全臣曾称康熙年间河州中马番族19族,“惟撒剌住居积石关外,余尽杂处二十四关之内,去州治或四五十里、百余里不等。其珍珠、洪化、灵藏、癿藏、杀马等族承袭国师、禅师、土司等职事,由河州卫。余族头目,俱由监督府评委,仍俱听河协辖制”[63]。河州同知对中马番族,不仅要通过茶马贸易的形式征收作为土赋的差发马,还具有考评、委任部族头领的权力。这就要求河州厅的衙役应具备一定的番语能力,或者通事越来越多地具备衙役的色彩。

河州厅所辖中马番族,前引王全臣言“辖三十六族、二十四关土司”,不知所据为何,同书又载“现在中马番族”19族,今已俱无之“古族”36族,则明代河州厅应辖中马番族55族。⑥清康熙年间,河州厅所辖已经萎缩至19族。这与杨应琚所言“所管番民七十一寨、一十五族”似乎矛盾,实则不然。杨言“十五族”实际上就是王言“现在中马番族”19族中在河州厅缴纳粮赋者;对比36古族与“番民七十一寨”,也可发现番语音译的部族名称中的某些相似之处,如令咂族即郎家寨,火尔藏族即火力藏寨,龙瓦尔族即隆哇部落,等等。所谓已经消失的36古族,大部分应该是当时青海蒙古控制的河州西南番,故在河州厅辖区之内无从发现。

这些部族虽不在纳马番族之内,仍可前往河州城进行贸易,“积石以西……沸唇之属,同其妻子,驱其马、牛、羊,挈其缨皮之类而来市者,悉寓民房,称一家人”[64]。这些受茶马贸易吸引而来的番众,习惯性地居住在茶马司附近。史载:“国朝初,诸番往来,尽居沙塄歇家”[65]。而河州“茶马司,河州在监收厅治内”[66]。河州厅即在后来循化厅同知行署之东,而“同知行署在河州城中钟楼西街”[67]。沙塄作为番歇家聚集之地,恰在旧河州厅南邻之地。这说明河州番歇家与河州同知必然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故,虽不能排除河州其他职业类型的社会角色充当番歇家,但通事出身的番歇家显然无论是在历史悠久,还是在与河州厅隶属关系上,均具有其他番歇家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由此,可以推测,至少是以通事出身为主的河州沙塄番歇家,构成了循化厅官办粮赋型歇家的前身。他们在政府主导下完成了自身身份的转变,相继迁往循化厅境内,表明循化厅粮赋型歇家的出现实际上是清政府在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强化对藏边地区控制的重要结果与手段。

三、循化厅粮赋型歇家的多重角色职能

明清之际河州同知的基本职能从监收钱粮转向监督茶马,进而迁移至循化营城转向抚番,其办公之“厅”也由派出机构,转变为实土性的政区及其治理机构;相应地,对该区域番族的治理,也随着从中马转变为纳粮起科,由单纯的羁縻发展为正式行政区划下的政治治理。区域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不仅使循化厅歇家与番族的主要关系从征马转向了征粮,还使其成为政府对番族治理过程中不得不依赖的重要社会角色。换言之,这种粮赋型歇家不仅要催征番粮,还要承担地方政府所赋予的多种职能。如在乾隆年间,循化厅歇家“以内地汉回民充之,如内地之里书、图差,雇纳粮赋,征调徭役,皆歇家主之,词讼亦以歇家通语”[68]。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循化厅粮赋型歇家而言,无论其职能如何变化,内涵如何扩大,催收番粮始终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只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

自雍正年间创设循化厅歇家,承揽包纳番粮,即成为区域社会粮赋管理的定制。这一传统在循化厅得到了较好的保持,如嘉庆道光之际,循化厅奉令清查歇家,称:“查歇家王秀、沈木洒等,系循化厅官歇家,即系衙役、经催各番族钱粮之人……此外尚有西番歇家八名,现赴各路催收番粮。”[69]光绪年间亦然,“西南各番贡粮向来均由歇家粮差名下承揽包纳,档房并无花名粮册。”[70]每年开仓收粮之时,即由循化厅差传歇家,齐集厅内,发给粮票,赴各番族催办。如光绪七年,循化厅差传各歇家称:“为差传事,照得西、南番歇家承催各族、寨番民应纳本年番贡粮石,本府定于八月初一日开仓征收,合行差传,为此仰役前去,即照后开各歇家姓名限日内逐一传案,以便给发粮票。”[71]可见,粮赋型歇家自始至终是循化厅赖以征收西南番粮赋的惟一合法途径。

循化厅歇家与包纳番粮部族之间形成了世代相继的对应关系。循化厅创办粮赋型歇家之时,即根据旧歇家接歇番族的情况,使其各负其责,成为世代相承的职业。一般而言,这些歇家除非因事被革,或者出现了绝嗣的情形,否则他们与包纳番粮部族的关系就会一直维持下去。即便是在经历了同治陕甘回变事件之后,循化厅歇家与绝大多数番族的对应关系仍得以保存。其中在南番歇家中,仅有火力藏寨因其旧歇家被“被逆匪裹去叛乱”[72],乃差衙役罗新福代为催办。见循化厅南番各族歇家概况表。[73]

世代相承的征粮、接歇关系,使歇家成为对应部族了解最为详实之人,即:“一个番歇家或藏歇家对于他所从属部落的习惯、语言与人物的知识,了解的最为广泛和精确。”[74]

循化厅粮赋型歇家所具备的通番语、熟番情、睦番谊等特点,使循化厅在处理民政司法事务时,不得不赋予他们更多的职责;而番族入城公干、贸易,同样需要依赖他们作为通译。由此,循化厅歇家的职能就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第一,循化厅粮赋型歇家具有稽查户口的职能。清代自雍正年间开始实施“摊丁入亩”,以土地面积作为征收田赋的标准,循化厅也不例外。然而,农业生产则是土地与劳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进而影响田赋的征收。因此,对应部族户口的变化,将会引起歇家灵敏的反应。如光绪十五年,上拉不拉歇家禀称:“小的承催上拉不拉额粮内有哇的帐房二十余家,该庄粮户你卡加父子等帐房三家,于光绪十三年被拉布塄他哇十三庄番民一百余人前来,搬往桑禾和住坐。前有应纳三年贡粮无差,以致小的赔垫承纳,为此具禀。”[75]又如光绪二十九年,南番众歇家禀控:“今有南番火力臧仓佛之捏力哇罗臧尖错呈其豪势,将甘家川三寨番民威逼服从……一同越界,移居甘家川地方……似此越界强霸草山……必致粮户溃散,而且所纳额粮无从征服。”[76]

第二,循化厅粮赋型歇家具有词讼通语的职能。循化厅西南番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故仅有的教育即为以藏语进行的寺院教育,懂汉语识汉字者寥寥无几。同样,那些接受儒家教育的循化厅同知,基本上也不懂藏语。由此,歇家就不得不介入司法领域,成为番民与政府在词讼中的媒介。此种情形,即如拉乙仓在上西宁办事大臣禀中所言:“惟上司不通番语,僧等不知汉话,下情不能上达,一任双舌播弄,两相欺哄。”[77]青海省档案馆馆藏“清代循化厅档案”中保留的大量以方言所译案卷,即是歇家们通语词讼的结果。

第三,循化厅粮赋型歇家协助调查案件的职能。通语词讼只是完成了歇家介入司法领域的第一步。其后,传唤原被告、人证及案件调查,都少不了歇家的身影。如光绪六年,官受、贺尔与多哇发生械斗,循化厅委派西番加咱族歇役马瑞前往,查明“因何起衅,有无伤人,多哇一族究有帐房若干顶,能打仗者实有若干人,火器多少,居住地方是山是川,距偱若干里,是否与别族番子狼狈为奸”[78]。光绪九年,崖慢工牲畜被抢,循化厅即遣“歇役前赴西番、南番各族、各寨,协同千百户番目人等,挨庄顺户,逐细严密确查”[79]。诸如此类歇家协助政府调查案件的案例,比比皆是。

第四,循化厅粮赋型歇家具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清代循化厅对少数族群政策的特殊性,在司法领域即表现为各种案件的处理依据并非《大清律》,而是《番例番规》,即当事双方在中间人的调解下,互相顶抵损失,罚服了事。正因如此,循化厅粮赋型歇家不可避免地要在各种案件中充当中间人,调解社会纠纷。如光绪元年,循化厅得知西番加咱等4族欲过河抢劫滋事,即委“歇役前赴加咱等四族会同隆务寺昂锁、加咱等族千户红布人等上紧开导弹压该族番子,务须安静住坐,不许过河行抢为非滋事”[80]。光绪二十七年起台番众杀毙立加八乙案,同样有歇家参与其中,“军功等询悉前情,随即协同歇役、原差、番目人等,邀集两造,仍照番规在下开导理处”[81]。

第五,循化厅粮赋型歇家具有协助稽查贸易的职能。循化厅歇家趁接歇番民之机,涉足商贸领域,是非常方便的。不过循化厅歇家兼营商业的规模并不大,各歇家“俱系与本城及附近四屯十庄熟番、屯民,坐卖生理零星货物”[82]。这大概与清政府对藏边粮茶贸易的控制有关,而循化厅歇家同样负有协助稽查贸易的职责。如循化厅同知曾令“差役马美,歇家马良伏等前往该处晓谕加杂族番目什噶洛,带领本族番众在于噶布古渡口防堵,以防河南番子偷渡河北,并阻河南番子、汉奸私贩粮、茶叶、违禁等物”[83]。

四、小结

藏边番歇家是明清时期,在各族群间因地域自然分工、物质交流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为满足各番族入城贸易而产生的为其提供食宿的处所。这些歇家,无论是在河州,还是在循化,大多就“家”接歇番众,并未成为专业经营歇家者,故而较少发展成为“客店”的形式。这或许对于我们重新思考明清歇家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另外,他们与接待的番族之间世代相交,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称一家人”。这就使得河州厅在逐渐向实土政区转变的过程中,不得不依赖这些歇家。向粮赋型歇家转型后,受路径依赖定律的作用,循化厅歇家在地方政府对西南番的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循化厅歇家以催办粮赋为基本职能,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众多职能。但应该看到,除稽查户口为催办粮赋职能的直接延伸与必然结果外,其他职能不过是附加在循化厅粮赋型歇家通番语、熟番情、睦番谊之上的,甚至某些职能只不过是提供相应的翻译功能而已。同时,还应看到,循化厅粮赋型歇家所承揽的粮赋仅限于西南番,明代与西南番同为中马番族的关内洪化等族,则由政府委派的乡约“催纳粮石,稽查奸尻”[84]。即便是在西南番,在管理市场,稽查走私方面,乡约、行头也远较歇家更有权力。如循化厅在拉卜楞设置了行约与行头,负责市场的管理与秩序维护[85];在隆务寺则设立了乡约“经管贸易商旅,稽查奸细私贩粮茶”[86]。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循化厅西南番浓厚的部落社会、宗教社会色彩,无论是部落头人,还是藏传佛教的宗教领袖,都拥有歇家无法望其项背的权力与权威性。因而,即便是催办番粮,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歇家也往往无可奈何。如循化厅曾谕,“本府前将南番各寨番民应纳本年额粮票差粮差歇役前往催办,迄今数月之久。今据粮差回称,阿木掇合各庄推抗不交本年粮石”,仰拉卜楞香错、阿木掇合工拭卜、干布等“帮同粮差歇役,催令阿木掇合各庄番民速将应纳本年额粮,限日内一律照数清交粮差,转纳上仓”[87]。这就说明,循化厅歇家虽然是地方政府实施对西南番政治治理所能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但还远远未达到代表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程度。

注释:

①胡铁球:《“歇家”介入司法领域的原因和方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74~183页;太田出,〈明清時代「歇家-訴訟との關わり中心に〉,《東洋史研究》2008年第67卷第1期,第68~102页。

②西村元照,〈清初の包攬-私徵体制の確?、解禁から鍒钃徵茞制へ-〉,《東洋史研究》1976年第35卷第3期,第116页;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载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96~397页;许文继:《歇家与明清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486页;胡铁球、霍维洮:《“歇家”概况》,《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2~26页;许文继:《明清小说中的“歇家”》,《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第53页。

③古伯察:《鞑靼旅行记》,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349页;徐珂:《清稗类钞》第17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6页;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刘如虎:《青海西康两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45页;黄奋生:《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79页。

④朱世奎主编《青海风俗简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页;杜常顺:《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第66~67页;阎成善:《湟源的歇家洋行山陕商人和座地户及刁郎子》,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湟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湟源文史资料》第2辑,1996年,第70页;Bianca Horlemann, Tibetan Nomadic, the Chinese ‘Xiejia System and the Sino-Tibetan Border Market in STong ‘Khor/Dan’Gaaer’ in 19th/20th Century A Mdo, in Studies on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ibet and the Himalaya, Edited by Robreto Vitali, Kathmandu: Vajra Pubications, 2012,109-142.

⑤蒲涵文:《湟源的“歇家”和“刁郎子”》,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4页;王致中:《“歇家”考》,《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第78~79页;马明忠、何佩龙:《青海地区的“歇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6页;马安君:《近代青海歇家与洋行关系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第81页;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00页。

⑥明代河州番族数量,史籍记载不尽相同,见郝相松.明代河、湟、岷、洮地区的藏族分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25.对此,笔者将另文专论,这里仅依据康熙《河州志》所列部族数量对本论加以说明.

参考文献:

[1]胡铁球.明及清初“歇家”参与赋役领域的原因和方式[J],史林,2007,(3).

[2]谷口鈳矩雄,明代の歇家について〉[A]//明代史研究会创三十五周年纪念论集[C].东京:汲古书院,2003:241~254.

[3][4]胡铁球.明清贸易领域中的“客店”、“歇家”、“牙家”等名异实同考[J].社会科学,2010,(9).

[5]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J].青海民族研究,2004,(2).

[6]田澍,何玉红主编.西北边疆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38.

[7]芈一之.撒拉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116.

[8][9]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成与演变[J].历史研究,2007,(3).

[10]王致中.“歇家”考[J].青海社会科学,1987,(2).

[11]刚拭寺寺主佛僧塞尕仓等为恶番串通恶役坑害事上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3.

[12]循化厅为不准私相械斗给双朋、刚拭的谕[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14.

[13]保安营都府为双朋、刚查争夺草山给循化厅的移[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1.

[14]循化厅为押令拉乙仓回籍而息双朋、刚拭番案给宪台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5.

[15]青海大臣为边都寺他乙佛僧的禀札循化厅[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3.

[16][51][67][68][82][83]龚景瀚.循化志[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173~174.135.31.171.

[17]边杜寺七族番民控差役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3.

[18]西宁府为移提事给循化厅的关[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4.

[19]西宁府为处理双朋、刚拭番案给宪台的详[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5.

[20]边都千户为拉乙仓诬告厅役、歇家上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4.

[21]街子工老人为边都诬告歇家上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4.

[22]歇家马来迟等为被诬告上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4.

[23]会办边都沟番案委员上陕甘总督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36.

[24]千户沟老人等状告边都抢杀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4754.

[25]循化厅为边都沟抢杀事上陕甘总督等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4754.

[26]清实录(第17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6:342.

[27]陈士桢修,涂鸿仪纂.兰州府志,卷1[Z].道光十三年刊本,9.

[28]高锡爵修,郭巍纂.临洮府志,卷11[Z].康熙二十六年刻本:1~4.

[29]龚景瀚.循化志[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31.

[30][47][63][65]王全臣.河州志,卷2[Z].康熙四十六年木刻本:74.8.39.79.

[31]张廷玉等撰.明史[Z]. 北京:中华书局,1974:1850.

[32]张金奎.明代卫所经历司制度浅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2).

[33]明太祖实录,卷78[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1422.

[34]明太祖实录,卷125[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2004.

[35]明英宗实录,卷7[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135.

[36]明英宗实录,卷22[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450.

[37]徐溥等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40[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66.

[38]明宪宗实录,卷123[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2363.

[39][52][57][60]吴祯.河州志,卷2[Z].仕优堂刊本:2.2~4.4~5.4~5.

[40]明世宗实录,卷485[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8092.

[41]明穆宗实录,卷67[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1616.

[42]徐溥等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25[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C].287.

[43]明神宗实录,卷320[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5954~5955.

[44]米小强.明代河、洮、岷州三卫军粮补给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5]吴祯.河州志,卷1[Z].仕优堂刊本:4.

[46]明太祖实录,卷151[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2379.

[48]明神宗实录,卷478[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9017.

[49][61]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2[Z].宣统元年木刻本:2~3.1.

[50]高锡爵修,郭巍纂.临洮府志,卷10[Z].康熙二十六年刻本,2.

[53]明太祖实录,卷93[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1628.

[54]何孟春.何文简疏议,卷2[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9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45~46.

[55]明世宗实录,卷369[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6606.

[56]马文升.马端肃奏议[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721.

[58]杨一清.关中奏议[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8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68.

[59]杨一清.关中奏议[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8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69.

[62]汪元絅修,田而穟纂.岷州志,卷9[Z].康熙四十一年刻本,10~11.

[64]王全臣.河州志,卷6[Z].康熙四十六年木刻本:14.

[66]高锡爵修,郭巍纂.临洮府志,卷6[Z].康熙四十六年刻本:18.

[69]循化营参将胡超、循化同知林倬奎、保安营都司高勇臣禀[A]//那彦成.那彦成青海奏议[C].宋挺生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251.251.253.

[70]奉查南番粮赋案[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531.

[71]循化厅为催粮传各歇家事[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1634.

[72]为南番甘家川各番民依限完纳额粮事饬拉卜楞嘉木样呼图克图[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1697.

[73]呈开南番各歇役名单[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4722.

[74]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The Land of The Lamas,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1:(51).

[75]歇家为哇的帐房搬往他处,额粮无着上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531.

[76]南番甘家川歇役马元顺等为强番互串越界占牧上循化厅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3045.

[77]青海大臣为查办双朋与刚拭寺冲突给循化厅的札[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722.

[78]西番加咱族歇役马瑞为奉查官受、贺尔与多哇械斗情形的禀[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694.

[79]为差缉抢夺崖慢工撒回牲畜之强番事[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6-永久-233.

[80]循化厅为不准隆务四族渡河抢劫的谕[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663.

[81]拟议起台番众杀毙立加八乙案的处理方案[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4752.

[82]循化厅为勤心用事给鸿化族等乡约的谕[Z].青海省档案馆,档案号:7-永久-253.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7)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典故】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典故】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与刘备,被拜为军师。所写,他在没去曹营的时候已经让刘备去请诸葛亮,而且已经请到。曹操南下攻刘备的时候,刘备弃新野,奔樊城,走当阳,收夏口的时候,庶于其母走散,其母为操所获,逼庶投操,庶无奈,为其母,奔了曹操,当阳长坂坡的时候,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为什么没有挂,原因是徐庶出了很大的力,当时曹操看赵云如此厉害,就想生擒赵云,但是杀了很久没擒到,谋士就说用弓箭射杀,徐庶说: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将他说服,归丞相所用,曹操当时下了一令箭: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所以赵云和阿斗才能冲出长坂坡,要不是徐庶,10个赵云也离不开长坂坡。这是他给曹操出的第一策。第二:赤壁鏊兵之时,庞统献连环计,出来后被徐庶抓住了手,说:黄盖用苦肉计,XX下诈降书,你有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把徐庶拉到一边说,君当真要说破我计?庶曰:如果我说破你计我就不会来找你了。反正曹营要烧了,你教我一个脱身之计?庞统就告诉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于是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好像终生就给曹操出这两个计策,后来演绎里面就没在写到他了。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故】孙权想要回借给刘备的荆州,周瑜为孙权献计,以娶亲为名将刘备诱到东吴。但是诸葛亮早有安排,使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并打败了周瑜的水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8)

“谚语”是人们在口头上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一种现成的话。如“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一只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一屁股坐一座楼”。谚语通俗易懂、精炼传神、整齐押韵;说起来顺口,细想想意味深长。作文或说话时用它来表达意思,简明生动、通俗易懂,给人鲜明印象而又耐人寻味。

“歇后语”是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之一,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或隐语,而后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好像谜底,有时候前半部分歇而不讲,留给人去回味。歇后语分“喻意”“谐音”两种。前者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后者如“老虎拉车——没人敢”。歇后语幽默含蓄,生动活泼,耐人寻味。掌握一定数量的歇后语,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活泼,文风幽默风趣。

某些说法形象通俗、诙谐,大伙喜欢这么说,流传开去就成了“惯用语”。比如通过“冷”比喻引申而成的惯用语有:“炒冷饭”、“冷板凳”、“吹冷风”、“泼冷水”,如由“吃”引申比喻而产生的:“打游击”“定心丸”“闭门羹”“吃哑巴亏”“炒鱿鱼”“铁饭碗”。恰当的运用惯用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独具形象、通俗、诙谐的风格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9)

一、庵秋婶打女婢——刚刚好就好

故事:解放前,秋婶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识礼,性格爽朗,思想开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乡里人尊称她庵秋婶。

庵秋婶认为家里的女婢做了错事,必须进行鞭笞责罚,但责罚要有度。若打轻了,不会痛,她不能记取教训;若打狠了,打伤了还得给她治疗,甚至耽误了做工。因此,刚刚好就好。这事很快就流传开了,后来成为人们劝说那些待人处事太过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语:“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释义:形容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

二、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故事: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特别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啊!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啊!”三爷一听飘飘然,终于答应借贷。

释义: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三、快刀斩乱麻—— 一刀两断

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看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内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原来,台上正站着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与一个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复杂的用麻绳捆的结。粗一看去没什么奇怪,细一看就不得了了,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吴东胜明白了,这不是比武招亲,也不是比文招亲,而是比巧招亲呢!

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所有的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才解30多个结。于是,那位少女对大汉说道:“对不起,失败了。”中年汉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擂场。接着,少女又对大家说道:“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也失败的话,今天就到此结束了!”

吴东胜早就想好了:这位少女有着一对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条。吴东胜又想到:我也要到结婚的时候了,老母亲也还没有看见过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飞上了擂台。

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东胜上台就问:“有没有规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和少女的比赛正式开始。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因此也赢了这场比赛。

释义: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四、庆仔丢失牛仔——去远了

故事:庆仔是放牛娃,生性好玩,尤其喜欢看戏,简直是个戏迷。他每日早上把牛仔牵到山坡上,将牛绳往树头一拴,就自己玩去了。有一天,邻村做佛生日,唱戏酬神,香烟缭绕,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庆仔将牛仔一放就跑去看戏。直到太阳沉西,天色昏暗,庆仔才跑回山坡,不禁大吃一惊,牛仔不见了。庆仔急忙沿着山坡一路找去,逢人便问:“见到我的牛仔没有?”对方反问:“几时丢的?”答道:“大半天了。”对方摇摇头感叹地说:“去远了,没望啦”。结果牛仔没有找着,消息却传遍三乡五里。这就是歇后语“庆仔丢失牛仔——去远了,没望啦”的由来。

释义:形容事情很久了才来处理,本来是可以预见并且采取措施避免的,带有贬义。

五、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

故事:在晋江安海一带,人们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惊吓,就风趣地说:“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解放初期,只有少数政府机关有电话,私家有安电话的,实为凤毛麟趾。人们有急事需要打电话,都要到邮电局去打。猫纠是个开小店做小买卖的老实厚道的商人。因为生意兴隆,货物突然脱销,急需尽快进货,于是猫纠兴致勃勃地跑去邮电局打电话。由于当时设备较差,猫纠又缺乏使用电话的经验,结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话也没有跟对方说清楚。然而电话费是以通话时间长短来计算的,邮电局开出的电话费数目之大,使猫纠吓得目瞪口呆。此故事后来便浓缩成为幽默生动的歇后语。

释义:该词常用来形容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而闹出洋相,常带有调侃之意。

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10)

2、抢答激趣。

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

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

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

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

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

⑻“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是谁?

⑼“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

⑽诸葛亮病逝何地?

二、走进“三国”

一群英聚会。

1、导入:读完《三国演义》,同学们一定有这么一个印象,小说结构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今天,我们就来个群英聚会,说说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

2、学生汇报。

如学生甲:我敬佩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学生乙:赵云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

学生丙:我最敬佩的英雄是曹操,他能征善战,才华横溢。

……

教师小结: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来对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有1200多个,今天我们就重点谈谈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是同学们提到的最多的人物,让我们大家对他们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分组。主要分为:曹操组、关羽组、诸葛亮组。

4、展开陈述与辩论。

学生自由发言争辩,教师略加点拨。

陈述辩论要点: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挫群雄,鞠躬尽瘁为国家。智者一失用马谡,失守街亭成遗恨。

曹操才高八斗诗篇传千古,能征善战英明后人赞,识才善用情义令人敬;自私多疑不容人,奸诈残暴人人骂。

关羽义肝侠胆足见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尽显虎将风采;义释曹操一念铸大错,高傲自大失足千古恨。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关羽是否忠义之士,诸葛亮是否妙算如神,曹操是否识才善任等问题从书中找依据进行辩论。

教师小结:在同学们唇枪舌剑间,尽显英雄本色,让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耳边又回荡起一个个永载史册的名字,让这屋子里挥洒着一股英雄豪气。现在我们对人物又有了新的认识。读书就要这样,读读、想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辩一辩,倾听别人的看法,全面认识事物。

5、请学生再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二计谋集锦。

1、教师谈话:“三国”里最精彩的是战争,这些战争不仅斗勇,而且斗智,主要是智慧与计谋的较量。有人统计过,小说描写了四百多处计谋,可以说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写计谋的书,说到“三国”必然要说计谋。

2、学生讲述战争故事,并说出使用的计谋名称。如:孔明智激孙权、周瑜是激将计,其中反用了美人计;黄盖受刑是苦肉计,投靠曹操是诈降计等。

三词语积累

1、教师谈话:《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名著之一,它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财富。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歇后语数不胜数。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

一身是胆(赵云)望梅止渴(曹操)

赤膊上阵(许褚)割发代首(曹操)

乐不思蜀(刘禅)单刀赴会(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

歇后语: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孔明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

孔明七擒孟获——要他心服

……

四“三国”超市

1、教师谈话:通过阅读,经过我们的活动,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合伙开一家“三国”超市。

2、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捏泥塑、造兵器、画服装;为自己喜欢的故事配画面、配声音;为自己喜爱的精彩片断写感受。)

3、交流活动成果,谈创作感受。

三、“三国”链接

教师建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1、了解三国纷争的历史。2、了解历史上的曹操、刘备等人物形象。3、看后人是如何评价《三国演义》的?

四、活动成果

1、学生收集的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的材料编印成册。

2、学生为“三国”故事而配制的连环画、录音材料。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篇(11)

北京西城二龙坑,即前清郑王府附近,辛亥后,府邸售与中国大学为校址。此处旧时是一片荒地,俗名“烂死岗子”。凡清贫人家死了人,无力发送出殡,多将死者尸体用芦苇席卷裹埋葬于此。民间有“二龙坑闹鬼” 的传说,有人夜间倘若必须路过此处,须三五成群结伴,又唱又喊以壮胆,其实乃自欺欺人。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

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北京天桥是旧时江湖卖艺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练武艺,五花八门。有吞活蛇者,有吞宝剑、铁球者,有以头开砖者,有练刀枪把式兼卖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实,天桥的把式并非净说不练,如吞宝剑、吞铁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时竟在表演时口吐鲜血,其艰苦可见。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歇后语之流传。“懂得帽儿?” 乃北京俗语,意即什么都不懂,带有轻蔑的口气。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旧时,北京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车毕,售票员则以铜哨通知司机启行。车将开时,老太太从后面赶来,招呼售票员莫吹哨。此句乃讽刺爱“吹牛皮”者。

活跃于北京人口头上的歇后语,其条目之多,不胜枚举,其历时之久,数百年而不衰;且涉及人物、政治、名胜、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之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而趣味盎然。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

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以及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

这两条歇后语,迄今仍被上年纪的老北京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