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8 18:54:33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1)

刘海波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1)》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展示,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突出,学习行为高效,是一节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刘海波老师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加充分的实验和探究机会,将本课的内容预设定为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完成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两部分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吃过带鱼,但见过活的深海带鱼吗?

 

学生:没见过。

 

教师:我给同学们看一个实验——一位叫帕斯卡的人,他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桶,在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从楼房的阳台上向细管里灌水。你们猜怎么样——结果他只用了一杯水,就把桶压裂了,桶里的水从裂缝中流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裂桶实验。通过今天对《液体的压强》的学习,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两种物理现象了。(导入新课,书写标题)

 

教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读学习目标。(课前老师已将学习目标书写在黑板上)

 

教师:每个小组都配备了实验器材,现在,你们利用给出的实验器材,先进行小组先讨论,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行小组汇报。同时注意实验器材是玻璃做的,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边动手操作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学生自主探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哪组同学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我们组在容器中装入清水,发现容器底部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学生:老师,我们组还发现在容器侧壁上的两个橡皮膜也向外突出,说明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存在。

 

教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侧壁上的两个橡皮膜向外突出部分有什么差异?

 

学生:下面一个橡皮膜比上面一个橡皮膜向外更突出一些。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能水越深,对容器侧壁的压强越大。

 

教师:同学们用实验证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还猜想了液体压强可能与水的深度有关,下面我们再利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我给同学们介绍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它是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主要由探头、胶管和U形管组成。探头是由空金属盒蒙上橡皮膜构成的。如果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放在液体里的薄膜就会发生形变,形变导致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通过高度差的大小就能反映出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经常用到,谁知道是什么方法?

 

学生:转换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猜测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水的深度有关,你们再猜猜可能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和液体的方向有关。

 

学生:还可能和装入容器中的液体有关。

 

老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实验之前,各组要认真讨论,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分工,做好观察和记录。我要提示三点:一是在组装液体压强计的时候注意胶管与U形管接触处不要漏气;二是用不同液体做对比实验时,由于浓盐水和酒精与清水的密度相差不大,现象不明显,咱们看模拟实验,就不分组探究了;三是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是否有关时,应该确保其它因素不变,这也是我们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方法,谁知道是什么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同学们现在开始实验。实验后我找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和规范实验操作动作)

 

教师:哪组同学说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学生:我们组首先组装液体压强计,组装完毕后轻轻用手触摸橡皮膜,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产生了高度差,不触摸橡皮膜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没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压强计组装成功。然后,我们把液体压强计放入水中,用螺丝将压强计固定在容器侧壁上。保持探头在一定深度时,旋转上面的螺母改变探头的方向,发现无论探头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或者是向任何方向,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都不变。这个现象说明了液体内部有压强,并且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教师:你们表述得准确完整,观察得细致,总结得到位。

 

学生:刘老师,我们组把探头放到不同深度的水中时,发现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不同,而且探头下放的越深,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教师:同学们,我们看演示实验,注意观察,在同一深度,换用不同液体时,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如何变化?

 

学生:换用酒精溶液时,U形管两侧的高度差比在水中同一深度的高度差要小。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教师:把书翻到34页,记下液体压强的特点,并仔细回忆对比:是否和我们总结的实验结论相符。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压强的特点,能够解释课前我们提到的深海带鱼和帕斯卡裂桶实验现象,小组先讨论2分钟,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解释,分析原因。

 

学生:深海带鱼生活在水比较深的地方,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所以带鱼身体外部的压强较大,它为了生存必须保证身体内部的压强也比较大,但当带鱼来到海面,身体外部的压强减小了,压力也减小,但身体内部的压强不变,压力依然较大,所以在身体内外不同压力的作用下,带鱼的内脏会受到严重损害,也就看不到活的带鱼了。

 

教师:分析透彻,解释清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现象和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相关。同学们要学会观察生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中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谁来解释帕斯卡裂桶实验现象?

 

学生:根据液体压强深度越深压强越大的特点,帕斯卡所用的管子又细又长,因此导致压强就大,压力也就越大,所以只用了一杯水,就把桶压裂了。

 

教师:同学们已经将上面两种现象解释得很清楚、很准确,说明基本掌握了液体压强的特点,老师就不重复了。同学们,给你们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34页至35页,并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公式。我提示两个公式:P=F/S,F=G=mg,这两个公式都是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另外,假设液体中有一个理想的液柱,研究这个水平放置的液柱底面所受的压强,这也是物理中中常用的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研究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推导计算。(教师巡视,引导、点拨、纠错)

 

教师:谁来说说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在黑板上同步书写。

 

学生:液柱底部平面所受的压力F等于液柱所受的重力G,重力G等于液柱的质量m乘以g,质量又等于液柱的密度ρ乘以体积v,体积v等于底面积s乘以深度h。所以压力等于密度ρ乘以底面积s乘以深度h乘以g,压强就等于压力除以底面积s,等于液体密度ρ乘以深度h乘以g。(教师板书:F=G=mg=ρvg=ρshg,P=F/s=ρshg/s=ρhg)

 

教师:这就是液体压强的计算式,公式用于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我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你们掌握了没有,快速动笔做一做,谁做完了给我看看。(电子白板上出示习题)

 

学生:做习题,两名学生板演。

 

教师:检查学生做题情况,评定板演学生做题的步骤与对错,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

 

我认为本课的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合理、突出实验教学。物理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圆满完成预定学习目标。本节课处处体现了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这一主题,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自制教具,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了多组实验进行教学。新课导入后,教师设计了自主探究环节:“你能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吗?”变演示实验为分组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亲历实验过程,观察细微变化的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感知液体压强的真实存在。同时,教师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变出分组实验。整节课围绕液体压强的特点,以分组实验为主,巧妙设计、层层推进,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总结,不断发现液体压强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圆满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核心理念。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和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凭借自身努力能够弄明白的知识教师不包办代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变课堂为学生真正主动探究、合作共享、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场所。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分组实验,自行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猜测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实验逐步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自己总结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阅读教材,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自己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并完成例题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深海带鱼和帕斯卡裂桶实验”的分析与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能力。

 

三是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执教能力,能够发挥引导作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教会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教具的制作、课堂的调控、学习方法的预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都透射出教师深厚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执教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刘老师及时提示学生“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采取的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以此类推来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在介绍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原理时,刘老师强调,为了便于观察液体内部压强的变化,利用压强计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反应出液体压强的大小,这种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转换法。

 

四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认为,“学生们凝神思考,或热烈讨论问题,或开展小组间活动,或与老师进行良好互动,课堂气氛和谐生动”,这才是一堂优质课。课堂应是“动”起来、“活”起来的,教师与学生应带着高昂的兴趣积极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课上没有一名学生溜号或做其它学科作业,学生的目光一直围绕实验、围绕黑板、围绕汇报的学生、围绕点拨的老师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思考问题有层次有深度,实验操作井然有序,回答问题条理清晰,纠正问题争先恐后,解答习题有理有据,课堂习题检测正答率较高。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热烈,学习效果突出。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2)

2010年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怎么写?2010年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那里有范文?了2010年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供大家参考:

在血液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血液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3)

2010年血液科护师实习总结怎么写?2010年血液科护师实习总结那里有范文?了2010年血液科护师实习总结供大家参考:

在血液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血液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师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4)

二、问题探讨、演示实验

学生完成了理论和知识学习,已然跃跃欲试,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走入实践教学过程。首先请学生讨论如何用硫酸铜固体精确配制100mL0.8mol/L的硫酸铜溶液?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当时设计的配制方案有两种:方案一:用量筒量取100mL水,把固体溶到水中即可;方案二:把固体放到烧杯中,加水至体积为100mL。这两种方案都有缺陷,教师不应急于给学生正确的修正和答复。师生可以开展活泼的互动,引发学生对方案进行讨论,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自己认识到两种方案都有缺陷,从而引导出精确配制溶液的方法。这样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精确配制溶液的仪器和方法。具体的操作还应由教师操作示范。本模块的重点知识学习,主要是以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为代表,采用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对重点和难点步骤学生专项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计算,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第二步是称量;第三步是溶解;第四步是转移,要用玻璃板引流,其操作是本模块的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的是先请学生观摩,同时请学生就这个步骤先模仿操作,做好学生操作失败的准备,从而突出本模块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第五步是洗涤,选用配制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就是为了要学生清楚的看见溶液转移后烧杯里残丢的溶液,必修要洗涤三次以上;第六步是再转移;第七步是定容,凹液面的最低处与视线相切;第八步是混合均匀;第九步是装瓶贴标签。整个配制溶液的过程和步骤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为此要讲解精细,示范到位,重点难点环节要单步训练。但配制溶液的步骤比较多,初学者要记住还是有点难度,可以设计了一副对联来帮助学生记忆:上联:一算二量三溶四冷五转移,下联:六洗七加八定九摇十装贴,横批:精确配液。帮助学生记忆配制一般溶液步骤,从而再次强调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是高职教学重要目标。一般溶液的配制实训,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学会动手配制一定溶液浓度的溶液,是本模块最重要的技能目标。教学中,必须明确训练内容,采取有效训练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首先,明确技能训练的内容。可以设置三个任务:①配制500mL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②用固体硫酸铜配制100mL10g/L的溶液。③用0.5mol/L的盐酸溶液配制体积分数40%的稀盐酸。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分析不足之处,一人配好后相互交换任务。学生训练分为自我训练和相互训练:自我训练即是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每位同学独立相互交替的完成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训练是学生在观察同组同学操作的同时,进行分析和相互评价。教师在此时必须认真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如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配制过程不明确,转移溶液时有溶液洒在外面。此时教师绝不应该过分批评和职责,应鼓励他们大胆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正确操作,通过微笑和注视来带动学生、感染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如不会计算,不会动手操作,组内不会合作,要及时点拨,给予指导。教师可以对于操作非常规范的或不规范的同学拍下视频,作为示范表扬和指导改正的例证。教师对学习有难度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外采用单独辅导、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是学生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采用综合实训的形式,让学生能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协作,通过全程摄像,约束学生言行,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突破教学难点。

四、提优展示、点评总结

教师通过前面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巡视,发现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分别进行现场配制和讲解展示。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反应出了阶段性训练成果,也会暴露出训练中的共性不足,便于教师及时指出和点评,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和创新。在展示阶段,教师还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在操作过程中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操作不当突发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处理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本模块的总结可以设计一个“大家来找茬”的环节来总结本模块,抛弃传统的以语言作归纳总结方式。首先请同学来看看自己实训中操作的视频和老师操作的视频,找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这样设计意图是:通过老师有意设计实验操作中不规范,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很好地对本模块的重点知识进行了总结,通过学生观看自己实训操作的视频,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再次突破本模块的教学难点。学生也获得了本模块以及本课程学习的要点,那就是要理论学习要耐心、模仿练习要专心、技能训练要细心。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5)

二、复习步骤:分三轮进行,第一步是单元系统复习;第二步是重点专题复习;

第三步回归提炼复习。

三、课堂模式:读、(探)研、点、练、悟五环节主体探究式开放模式。

四、教案设计:集体备课(个人粗备、集体研讨、具体应用)。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如在《溶液》的复习中:探读释疑环节设置已下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吗。

铁加入稀硫酸中,溶质是铁、溶剂是硫酸。

某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表明该物质溶解只有水合过程。

2、洗涤剂可溶解油污。

3、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任何溶质。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能使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压强。

5、mg物质加入能ng水中,溶液质量一定为(m+n)g,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m/(m+n)*100%

6、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学生对以上问题自研互研,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点拨并归纳溶液知识。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勤于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重视应用能力。

(二)重点专题复习(5、16——6、5)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

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找准差距,有的放矢。

2、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的解法。

3、建立错题档案。把试题中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原因,对所犯错误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收集整理,再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重复犯错。

4、要紧跟老师的大计划,制定个人的小计划。

(三)回归、提炼复习(6、6——6、15)

本轮复习有两大任务:一是回归教材;二是提炼总结。

1、回归教材

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2、提炼总结

第三轮复习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总结若干重点题,常称为“考前过目题”,这些试题包含了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回顾,总结重点骨干知识如何考查、重要的解题思路方法有那些,考试时易犯哪些错误,做到对未来的考题心中有数。

最后,就应该是做好考试的指导工作。考前,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考中科学安排时间,沉着冷静做答,就一定回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对于复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6)

二、复习步骤:分三轮进行,第一步是单元系统复习;第二步是重点专题复习;

第三步回归提炼复习。

三、课堂模式:读、(探)研、点、练、悟五环节主体探究式开放模式。

四、教案设计:集体备课(个人粗备、集体研讨、具体应用)。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如在《溶液》的复习中:探读释疑环节设置已下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吗。

铁加入稀硫酸中,溶质是铁、溶剂是硫酸。

某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表明该物质溶解只有水合过程。

2、洗涤剂可溶解油污。

3、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任何溶质。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能使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压强。

5、Mg物质加入能ng水中,溶液质量一定为(m+n)g,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m/(m+n)*100%

6、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学生对以上问题自研互研,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点拨并归纳溶液知识。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勤于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重视应用能力。

(二)重点专题复习(5、16——6、5)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

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找准差距,有的放矢。

2、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的解法。

3、建立错题档案。把试题中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原因,对所犯错误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收集整理,再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重复犯错。

4、要紧跟老师的大计划,制定个人的小计划。

(三)回归、提炼复习(6、6——6、15)

本轮复习有两大任务:一是回归教材;二是提炼总结。

1、回归教材

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2、提炼总结

第三轮复习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总结若干重点题,常称为“考前过目题”,这些试题包含了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回顾,总结重点骨干知识如何考查、重要的解题思路方法有那些,考试时易犯哪些错误,做到对未来的考题心中有数。

最后,就应该是做好考试的指导工作。考前,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考中科学安排时间,沉着冷静做答,就一定回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对于复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7)

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普遍存在着弱化互动、轻视互动的教学现象。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于是互动交流教学也成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教学开展得如何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性评价指标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出“高中化学学习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的过程,具备学习的一般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互动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提倡互动交流教学观,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形成新型教学模式,增强高中化学学习的科学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化学课堂互动交流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互动。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应产生的变化和对此变化作出的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师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互动,能够与各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例如在教学必修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教师应该紧密围绕以下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互动:①认识氮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类环境的影响。②通过氮气和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通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③知道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1)将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待充分反应后,求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试管总长度的比值?如何得出?

(3)如何让试管中的液面继续上升直至充满试管?

(4)若不考虑试管内物质向外扩散,求最终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师生互动……

(二)以学定教多方互动,深入推进课堂交流。

1.组织自主学习,体验探究,开展有效互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独立学习,体验学习的感受与乐趣。因此,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学习中的种种认知冲突,体验学习中不同角色的感受,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意识、意志、习惯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提升能力。例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的学习中,我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干电池产生电流使小灯泡发亮,电能是由什么转化来的?然后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设置如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⑴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会放出氢气?反应中电子如何转移?⑵铜片接触到锌片时,为什么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子是如何转移的?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⑷从能量转变的观点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原电池的正负极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自主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从而获得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认识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这样的课堂互动,不但体现了师生之间互动,而且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动手实验、相互交流、得出结论,就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实践精神和科学素养。

2.深化教师指导,有效互动,提高学习能力。

(1)有效“引”“扶”。例如教学“乙烯”,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指导学生探究乙烯的分子结构。在探究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根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和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化学性质)等。最后总结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并且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注意有效引领,思路清晰,有法可循,实现了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对于学科知识点学生也掌握得非常牢固。

(2)及时“放”开。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学习“乙醛”,通过约二十分钟的学生自主阅读,我就请学生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只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3)有效点“评”。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例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触颇深,这样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会勤于思考,操作规范,提高了实践能力。

(4)归纳总“结”。在学习“乙烯”后,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以后几节的有机化学学习中,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因此,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等院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这样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结”的指导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既深化了课堂互动,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3.开展小组学习,扩大互动,推动深度交流。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高中化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突破了大班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从而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必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进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学习“盐类水解”,可以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让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汇报结论。

第一组学生:我们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铝溶液和蒸馏水,向其中分别加入5滴石蕊试液,结果发现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溶液显紫色,盛有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溶液显浅红色。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硫酸铝溶液是弱酸性的。

第二组学生:我们组观察了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温度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先各取少量氯化铵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结果发现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而碳酸氢钠溶液是显碱性的。

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并且质疑,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质疑:通过以上同学的汇报可以看出: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例如:氯化铵溶液显酸性,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质疑:同学们认为不同的盐溶液表现不同的酸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呢?什么原因造成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不相等?

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感到很难理解。我又进一步进行引导:不同的盐溶液有不同的酸碱性,那么这种酸碱性会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呢?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它们呢?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和实验,并且得出了更深层次的结论。

第一组学生:我们把各种溶液加热后,再分别测定其pH值,结果发现氯化铵溶液、硫酸铜溶液的pH值比常温时下降,而碳酸氢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的pH值比常温时升高了。结论是盐溶液的酸碱性会受温度影响。

第二组学生:我们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儿滴酚酞试液,结果溶液显红色。再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铝溶液,观察到红色褪去,并产生了气泡和白色沉淀。结论是两种盐溶液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而这种反应的结果也影响了盐溶液本身的酸碱性。

教师归纳总结,深化师生互动。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可以看出:盐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也可以由于加入相反酸碱性的溶液变化,应该说这些变化是具有平衡移动性特征的。那么,在盐溶液中是不是也存在着某种平衡呢?外界条件的变化是怎么影响这种平衡的移动的呢?学生此时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本节课所做的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我觉得盐溶液之所以显酸碱性是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造成的。水本身是弱电解质,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入盐之后,如果盐中的离子可以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就会打破水的电离平衡,造成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数目不相等,所以溶液就显酸性或碱性了。

学生不仅通过自己做实验、组内讨论、实验结果的汇报和原因的分析等活动获得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获得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组内合作的能力,实现了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不动”到“动”,由“盲目的动”到“有目的的动”的转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激励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注意学生存在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随时考虑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轻松而又有启发性,通过师生互动真正推进课堂教学。

二、问题与思考

由于部分教师出于对师生互动效果、进度、学生基础或自身素质等的担心,不敢放开手脚开展师生互动教学,造成目前师生互动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师生互动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教师。

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指令、要求等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控制。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主要是服从教师的安排。

(二)师生互动的广度不够,学生参与人数不多。

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有些因担心教学失控而尽可能多地占据课堂时间,减少了实际互动的时间。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互动方式的单一化可能导致参与互动的学生较少或全体学生参加但感受不深。

面对新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要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避免灌输式教学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展望今后的高中化学教改方向,课堂实效性必将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的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高考,更要面对未来、面对漫长的人生。考上大学不是终点,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要能在学生的未来事业中起作用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师生互动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互动中推进教学,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涛川.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手册[M].金版电子出版社,2005.

[3]袁维新. 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4]冯新平.化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学,2008,(12).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8)

学生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我总是在有关电解质溶液教学中,着重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将初步的尝试概括如下:

一、培养学会使用教科书的能力

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考核的统一标准。指导学生在预习、复习时使用课本,对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基本功,在预习时布置提纲,要求他们按照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在课内预习教材,带着问题去看书,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预习题,积极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预习提纲有:①何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电解质的结构有何关系?与电解质的电离度又有何关系?②盐类水解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有什么关系?盐类水解后溶液酸碱性和盐的组成有什么关系?③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PH值有什么关系?PH值和氢离子浓度又有什么关系?PH值和氢离子浓度是否可以是零?

为了改变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就动手做作业的现象,我强调阅读教科书的重要。布置学生在上课前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电解质的知识,阅读有关章节后进行总结。在学生普遍重视并肯下功夫阅读以后,根据课本论述的特点,教师主要起引导、点化、答疑、排难的向导作用,不断地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习能力

电解质溶液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学会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很多概念和理论,必需宏观的现象才能理解到微观粒子的变化规律。因此要掌握丰富具体的变化事实,才使理性知识学得扎实、用得灵活。不难想象,如果不做盐的水溶液酸碱性实验,就无法认识水解的概念和实质;又如离子的客观存在、自由离子的认识,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就能加以证实;再如比较同物质的量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的不同,就可以认识强弱电解质。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学好实验、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的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学生满足于自己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对实验的观察目的并不是完全清楚的。在电解质溶液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溶液导不导电、导电性的强弱。在单元结束的复习课中我又演示这个实验。学生们除观察到溶液导电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敏锐地看到溶液中两极的变化。这样就能把电解质的导电和电解质溶液电解的知识统一起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这一点可看出,在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时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

在总结离子反应有关知识中,学生对离子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的结论提出疑问,同时提出氯化钾和硝酸钠反应制硝的问题。我没有单纯的从理论上进行答疑。而是让学生自己演示氯化钾和硝酸钠两溶液混合,用温度计测量有无变化,再将混合物加热蒸发水分,溶液出现浑浊时,停止加热,放置冷却后有硝酸钾晶体出现。通过这个实验很好地解决了困难的理论问题。最后我指出离子反应以及电解质所涉及的离子运动规律,都是指稀溶液而言。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有些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边实验、边讨论、边学习。如溶液导电性实验、电解各种电解质的实验、水解实验、若干离子反应的实验、原电池实验、锌铁、锡铁电化腐蚀的实验、氧化还原反应等实验皆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这对理解知识、增进学生的记忆能力、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化学的自学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常给学生留些实验作业。先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写明原理、操作过程、所需药品和仪器然后进行实验,各自独立操作。有的简单试管实验可安排在课余自由选择去做。实验作业可有以下几个:

(1)验证电解质电离与电解质结构关系的实验。分别向盛有氯化钠、盐酸、氯酸钾、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各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2)说明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的实验。用相同情况的镁粉或碳酸钠固体分别投入盛有0.1mol/L的盐酸、醋酸各5毫升的试管中,观察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现象?怎么解释这些现象?要求写出离子方程式。

(3)原电池实验。实验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观察到导线中有电流。取锌、铜电极插在稀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连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证实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学生深切感觉到虽然占用课余时间,但对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查书的能力均有帮助。特别是发展了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实验的实际考验下,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除了使学生重视和交给他们必要的方法外,一定要给学生自己支配的锻炼机会。应坚持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机会去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原则,教师既要精心扶植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自身的实践。要克服对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极为有害的“满堂灌”和教师的“一言堂”。

2.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教师摸清学生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卡住了?是偏重知识上的问题还是学习方法、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里循序渐进和因势利导是重要的。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教师处理好“双基”教学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抓好“双基”教学仍是基础,没有“双基”教学的实践,学生的能力培养就无从表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又影响着“双基”教学的速度和水平。

总之,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自己钻研课本,自己总结知识的体系,自己分析和解决化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9)

1.教材与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学习分散系的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与思想,在这部分内容之前设置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在前面重点介绍了两种分类方法,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已经对纯净物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节课就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分类为重点进一步对分类法进行深入学习,教材将胶体的制备以及其性质——丁达尔效应放在这里,就是要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不同,还是体现分类的思想;所以本节的重点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的科学性”和“丁达尔效应”。

1.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混合物并不完全陌生,在初中已经重点学习过溶液,对浊液也有所了解;而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分类放法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本节“科学探究”中胶体的制备,不是重点,所以可以做演示实验,但丁达尔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通过初中以及高一第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些化学实验方面的素养,所以有关实验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可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总结与表达呈现,这样不但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以及初步把握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对于“科学探究”的过滤操作在初中和第一章中都有学过,一般也会安排学生实验,学生已有相关实验操作的经验而且该实验操作是重点,所以可以让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同学“监工”,教师在旁边引导、纠错。本班对化学兴趣比较浓厚,但还是要时时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散系概念及分类,通过实验探究熟悉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

(2)掌握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知道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3)了解常见的胶体和胶体在生活的应用。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了解分类的方法,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科学性;

(2) 初步把握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比较实验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索的精神以及积极思考问题并参与交流讨论的习惯,贯彻自主学习的理念与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使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感受到科学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设计思想与理念

早在1972年,以法国前总统埃德加·福尔为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的教学原则上,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1]。

4.教学过程

【投影】物质的树状分类图

【讲述】上一节课,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纯净物已经被我们延伸的很远了,而混合物还孤孤单单的被搁置在一边,今天我们就重点关注它

【引导回顾】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特殊的混合物:溶液

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溶液吗?

【引出概念】

大多数同学都大声的说出了溶液的定义,说明基础不错嘛(微笑)!溶液是溶质分散到溶剂里,也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那么整个溶液体系我们也可以称为分散系。

【引导剖析概念】

这么看来分散系首先应当是一个什么体系?

它最少有几种组分?

像溶液里就有溶质和溶剂

一般我们把比较少的那种物质,称为分散质,较多那种,称为分散剂,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板书】1.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投影】肥皂水、氯化铁溶液、蒸馏水、泥水的照片

【提问】这四种物质,哪些是分散系,哪些不是?

【提问】请三位同学分别分析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是什么?分散剂是什么?

【引导思考】到这里老师疑惑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刚才的分散剂都是水,那么是不是只有水可以充当分散剂呢? 那分散质呢?

【引导思考】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他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哪几种?

【投影】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食盐水、雾、烟、汽水、空气、有色玻璃

【提问】请分析他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

【引导】前面4个都没有问题,对于空气,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空气的组成;空气有哪些成分?有气体,有没有液体和固体?那空气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

有色金属这个比较难,其实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就可以得到有色玻璃,Cu2O——红色;CuO——蓝绿色;Co2O3——蓝色;Ni2O3——墨绿色;MnO2——紫色;

那有色金属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

【讲述】刚刚是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状态不同,将分散系分为9种,那还有没有别的分类标准?

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到26页,阅读科学探究上面的一段文字,思考分散系还可以怎么分?

根据你的已有经验和阅读所得,归纳分类之后每种分散系的特点。

【讲述】溶液和浊液的特点在初中学过,为了勾起你的记忆,老师准备了三个样品

【展示】硫酸铜溶液、泥水、氯化铁胶体

【提问】现在请一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总结并板书】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好,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问题】分散质粒径大小的不同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但这是微观上的区别,通过外观我们仅仅能把浊液分出来,但溶液和大多数胶体都是透明的,我们又没有火眼金金,怎么区别呢?

【讲述】不错啊,有些同学课前预习了,都说出“丁达尔效应”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时检验一切的标准。

【讲述】要区分溶液和胶体首先就要制胶体,大家阅读教材P26

“科学探究”,思考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硫酸铜溶液、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讲述】大家应该思考的差不多了,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思考结果;

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在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讲述】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展示】下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全部的同学都能观察到此现象

【讲述】当一束光照射胶体时,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首先被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为了纪念他,我们称之为“丁达尔效应”。

现在请一位同学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将Fe(OH)3 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讲述】此实验操作就是过滤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比较重要,下面请两个同学上来操作,大家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正确并观察实验现象。

【讲述】两位同学的操作非常正确,请他们为大家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请你们做一下实验结论;

你们再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你们过滤得到的滤液,观察有什么现象。

【问题】

谢谢两位同学!大家想想为什么泥水过滤后的滤液也会有丁达尔现象呢?

【讲解】当光照射到胶粒上时,胶粒对光产生散射作用,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的“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如浊液)或很小的颗粒或微粒(如溶液)上则无此现象,所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

【板书】3.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胶体)

【投影】展示图片:清晨时,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电影放映时的丁达尔效应。

【讲述】丁达尔现象在我们生活很常见,没有丁达尔效应,生活中会少很多美景!

5.教学反思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10)

情景演练是通过模拟事件的角色,环境和发生发展过程,让学员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研究分析事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有关的理论和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 对实习生进行相关培训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输液核对情景演练是通过逼真的输液场景和人物,让实习生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从而减少核对差错提高临床应对能力。情景演练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临床医院工作性质使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情景演练为实习生提供了演练空间,使实习生有机会“亲临其境”并在不断练习中消除紧张心理,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能更好的胜任临床工作[1]。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实际住院患者约900人,但由于外科楼正在内部装修尚未启用,住院环境非常拥护,而每年约有120名实习生进入医院实习,其中80%为中专实习生,我院护理部主抓实习生带教培训的副主任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中专实习生在输液核对中有很多漏洞及隐患,及时调整实习生的培训带教方法,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护理部拟定并编写情景模拟演练的内容及场景,由科室小组拟定内容,小教员负责编写,要求主题明确,课题鲜明,场景设置不宜过于复杂。组织实习生演练,每次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在预定的情景下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的中专实习护士设为对照组,其中女生47例,男生3例,年龄18~21岁,均为中专学历。将2013年的中专实习护士设为观察组,其中女生45例,男生5例,年龄18~22岁,均为中专学历,两组学生在进入临床科室前,针对输液更换核对流程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两组实习生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情境演练法,两组授课老师,教学内容,教学课程一致。

1.2.1情竟演练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具体实施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任课老师以PPT的方式进行授课,在制作的PPT中是我院真实的临床环境布局和更换液体操作照片,让学生在感官上认识输液更换核对的流程。第二阶段:任课老师编写设计输液更换核对流程及每一步骤沟通的固定话术:①问。端治疗盘携带更换药物至患者床边,仪态端正,对患者有尊称,使用反问方式核对:"请问,您叫什么名字?"②查。待患者报名字后,护士复述一遍,查看所报名字与输液瓶及输液卡上名字及输液药物是否吻合。③更换。患者所报名字与输液瓶和输液卡上的名字吻合后方可更换液体。④签。更换液体后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查滴数并签上时间、滴数、姓名,并告知患者"×××,这瓶药液是甘甘油(举例)有降压的作用,每分钟只能滴10滴,请您和您的家属不要随意调节速度。"⑤观察。观察患者皮肤穿剌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及渗漏;第三阶段:授课老师按照一问二查三更换四签名五观察的步骤及流程逐步讲解,并要求每个学生能口述完整的流程,授课老师特别指出由于患者多,病房拥剂,单纯核对床号有很大的隐患存在,不能只呼唤患者姓名,以免患者未听清楚便答应是自己。第四阶段:将50名实习生带入实际病房,分为5组,每组一名带教培训老师,扮演患者,观摩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实习生按照前期讲解的步骤与流程在真实的病房环境中与模拟患者进行核对更换练习。第五阶段:对全体实习生的演练进行总结点评,点评总结是演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由扮演者和观摩者进行互相点评,讨论演练中的优缺点,组织老师善于引导,提出讨论问题,抓住知识点,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参与精神。总结出优秀的作法,积极鼓励,比如某实习生对患者有尊称,"阿姨,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并邀请该实习生再次为大家演示。最后由护士长从协助、团队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点评总结。

1.2.2传统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传统教学法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即授课老师对查对制度进行讲解,并对输液核对流程逐步讲解并举出一些差错案例加深学生印象,学生通过听讲的形式接收核对流程步骤。

2 结果

经过培训后进入临床科室5w后进行输液核对方面的理论及及操作流程考核,并统计出5w内关于实习生在输液服务方面的投诉比例。情景演练教学法行之有效,有效提高了护士综合能力,有利于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见表1。

3讨论

中专实习生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理论知识不扎实,欠缺文化素养,思维活跃,随意性强等特点,而我院是所二级甲等医院,主要承担着省内中等专业学校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任务。我院分管实习带教的护理部副主任在调查中发生中专实习生在更换液体及输液服务中存在较大的输液核对隐患[2]特及时调整培训方法。通过情景演练的开发和引导,使实习生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际问题的处理,正确、迅速的掌握实践技能,从而增强了实习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把常规的课堂扩大到病房,实习生由原来坐着听课到站着演示,强化了主角意识,通过角色转换[3]实习生能迅速树立良好的仪表形象,并能够根据患者年龄给予适当的尊称,增加了患者对实习生的信任度。

情境教学法把一问二查三更换四签名五观察的核对流程更加生动地将理论与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知道怎样核查,和患者讲什么话,避免了因知识缺乏和信心不足造成的只看输液卡和输液瓶,不愿张口与患者沟通的哑巴操作,大大降低因查对制度落实不完善而造成的差错。

在输液核查中,使用情境演练的方法强调5个步骤缺一不可,严格规定使用反问式核对更换后必须签名,调整输液速度后一定要观察输液穿剌部位,规避了只换药不观察穿剌部位,而造成渗漏发现不及时,用药后及时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也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用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总之,在中专实习生输液更换核对中使用情境模拟演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实习生培训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15-03

化学新授课以传授化学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其关键在于新授课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能为知识的进一步迁移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将学习内容充满艺术性地展示给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之产生欲罢不能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动手、动口、动眼。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舒展的美丽。

一、新课导入――情景化

导入是新授课的重要环节。它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要讨论的问题情境中去,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的一种教学行为。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同时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这是在哪里拍摄的。

视频展示图片。

生:死海。

师:一个非常奇特的名字,同时又是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图片里碧水蓝天、阳光明媚、轻风拂面、波澜不惊,游客们惬意的漂浮在水面上看书、读报,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美感。理想化的海水可看作是一种溶液,其中的溶质主要有氯化钠,溶剂是水。同学们能告诉我为什么死海中人能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吗。

生:死海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高、海水的密度大。

师:回答的很好,能够充分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现象。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大,密度大,浮力也大,当达到某个程度时,人就能在这样的海水中漂浮起来了。这样能让人漂浮的含盐量较高的天然盐湖,在我们国家也有,让我们不出国门,也能享受跟死海一样的漂浮乐趣。

视频:国内海水中漂浮的场景。

师:海水中都含有氯化钠,但大多数的海水是不能让人漂浮起来的。那么,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达到多少时,人才能自然的漂浮起来呢?这就涉及到溶液的浓度。关于溶液的浓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饮料的甜度、药剂成分的配比、白酒中酒精的含量等,都与浓度有关。

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反思总结】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可有可无,或主观随意。课堂导入必须提供必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新授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验探究

师:这是两杯白糖水,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哪杯白糖水溶解的白糖多?

生:喝一口,哪杯甜,它溶解的白糖就多。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正确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每组用分给的白糖、纯净水配制1杯白糖水,一分为二,一杯留着,拿一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觉。

师: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

生:我的这杯糖少水又多,所以较淡。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对,糖水的甜度跟溶质、溶剂的量都有关系。是不是糖多的配出来的糖水就一定甜呢?

生:不一定。如果水一样多,糖多的配出来的就会更甜些。

活动二:实验探究

师展示:两杯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

师:这两支试管里盛放的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支试管里的硫酸铜溶液浓一些呢?

学生猜测:颜色深的试管里较浓。

师:颜色深的就一定浓吗?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分别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约0.5克、1克、1.5克的固体硫酸铜,再分别倒入10mL水,振荡溶解后,比较三支试管里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师:大家认为哪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最浓?

生:溶了1.5克硫酸铜的溶液最浓,因为溶剂相等而溶质最多。

师:确实如此,这支试管里的溶液的颜色也是最深的。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对于有色的溶液,其浓度越大,颜色也会越深。

演示实验:从配制的溶液中取出硫酸铜溶液颜色最浅的一支试管,一分为二,往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水,另一支作对比,让大家观察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生:颜色变化不明显。

师:很显然,滴加了水的试管中的溶液浓度比没滴加水的要小,但仅凭颜色来判断已经非常困难了。

师: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和稀,仅仅是粗略的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而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有时需要用到较为确定浓度的溶液。比如农业上喷洒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因此,我们应该用确切的数值来明确地表示出溶液的浓度。

活动三:交流讨论

师:这两杯食盐水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表面看不出哪杯溶液浓,哪杯稀。现在我告诉同学们一些数据:第一杯食盐水40g,其中溶解食盐2g;第二杯中食盐水100g,其中溶解食盐5g。请同学们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找出你认为合适的数据比较这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1:我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20。

生2:我用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9: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9:20。

生3:我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19,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9。

……

师:刚才几位同学总结的比值得出的数据都能表示溶液的浓度吗?(停顿一下),他们讲的都是正确的!这些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确实都能很直观的表示溶液的浓度,但是如果不加以统一,就会出现使用这么多种方法计算溶液的浓度,有不同的结果,这样会产生混乱,所以我们需要统一使用一种方法来计算溶液的浓度。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常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总结: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活动四:练习巩固

将氯化钠溶液分成三份,分别加入溶质、加水、蒸发少量水时,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

例题:请同学们根据图示,计算出这两种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总结: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例题:5L3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22g/cm3)中含有纯硫酸________g。

总结: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例题:某同学将5g氯化钠固体投入到10mL水中充分搅拌后,有1.4g氯化钠固体没有溶解,问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水的密度可看作为1g/cm3)

注意点:若溶解时物质未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应为此时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例题:将47g氧化钾(K2O)固体投入到153g水中,完全溶解后,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K2O+H2O=2KOH)

注意点:若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溶质应为新生成的且溶解的物质。

【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主动地探求所学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创造动态的课堂。

三、课堂结尾――拓展化

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的教学来完成,而上、下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继承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上一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点出下一节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课堂结尾

师:同学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其实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还有很多,以后我们将会陆续学习到。同时在课堂上还学习了应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的简单计算,在下节课上我们还会学习到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常见的题型,请同学们预习教材内容。

【反思总结】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总结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风格又决定其表现的形式。课堂结尾宜干净利索,言简意赅。

参考文献:

[1]吴良根.中学化学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J].课程教学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