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十一五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5 16:19:11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篇(1)

市交通局:

“十五”以来,我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四川省运输管理条例》和《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中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全面完成了规划期内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十五”及XX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队伍及行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十五”以来,我们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把行风建设贯穿到行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着力于全市运政人员政治觉悟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改进,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开门纳谏,闻过则改、防微杜渐,把学习教育和自查自纠结合起来,把行风评议与整改提高结合起来,使行风建设进一步深入。XX年,我市运管系统的行风建设顺利通过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评议,建成了市级文明行业。XX年,我市运管系统的行风建设又顺利通过了省交通厅、省文明委组织的评议,在全市交通系统中率先建成了省级文明交通行业。今年以来,我们抓住全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以改善机关效能为主题的“效能革命”的契机,再一次组织了对运管行风的深入的分析评议、整改提高,市、区、县运管机构都分别出台了《规范化服务细则》,制定了首问责任制、职位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并予以认真的贯彻落实,运管系统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党员在职工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进一步增强。结合贯彻落实《道路运输条例》关于运管机构和运管人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规定,自XX年7月起,我市在市交通局和市运管处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彻底的清理,到XX年6月,全市所有参与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经营的运管机构和运管人员一律退出了经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XX年,结合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们还在全市运管队伍中开展了广泛的反腐倡廉教育,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对违反规定接受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XX年,按照择优、竞争上岗的原则,我们积极稳妥的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9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处领导及中层干部的职位。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科室的职责,设立了办事流程导引图,方便了经营者办事。

十五以来,全市6个县所以上运管机构,建成文明单位6个,占100%,其中,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建成了文明客运汽车站5个、城市优质文明服务出租车120辆、优质文明服务客运班车120辆,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

二、运管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了得重大突破

在省运管局的帮助下,在市政府、市财政局、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于XX年7月顺利地将全市运管费收入纳入了市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当说,这是我市运管机构自成立以来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运管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现了政府对运管费和运管队伍的认可,明确了运管费专项用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支出,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减少了各地统筹和挤占运管费;运管机构的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增大了市级运管机构的调控权,在《道路运输条例》实施后,县级运管机构许可权扩大的情况下,有利于运管机构保持政令畅通。明确了运管机构人员的新增,必须经市人事局、市交通局、市财政局三个部门共同审核,也有利于控制县级运管机构人员的恶性膨胀。运管机构的经费性质由自收自支转变为财政全额拨款,为机构改革中对运管机构性质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全市已征收运管费700万元,已全面完成了XX年的规费征收任务。

三、驾培行业管理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出台的“五整顿三加强”的文件精神为契机,XX年上半年,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协调、汇报工作,由市政府出台了《遂宁市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规定》,并牵头开展了对全市驾驶员培训市场的整顿,经运管部门签注意见的驾驶员培训记录自XX年10月1日起被正式作为了车管所接受驾驶员考试的前置条件,至此,运管部门管理驾校的职能真正得以实现。在驾驶员培训市场专项整治中,我们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全面清理了驾校的办学条件,对各驾校的教学设备、教员、教练车、场地等进行了逐项登记,对8所驾校进行了限期整改,1所驾校进行了停业整顿,对达不到部颁标准的2所一类驾校、4所二类驾校作出了降级处理,取缔了4个非法培训点,通过整顿,全市驾校新增投资1000余万元,新增加教练车57辆,训练场地58180平方米及大量教学设施,保证了培训质量。到XX年10月,全市驾校发展到12所,教练车184辆,教练员202人,XX年预计培训学员15000人。

四、道路运输安全形势稳定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按照“三把关一监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企业法人安全责任,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督促运输企业和车站整改安全隐患,落实“五不出站”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十五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因源头管理造成的重特大运输安全事故,安全四项指数低于省局、市局下达的控制目标。

为营造良好的运输安全生产氛围,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日常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积极配合开展了道路运输安全资质评估工作,选派人员参加了安全评估专家培训。目前,安全明星驾驶员评选活动正在全市蓬勃开展。报名人员已超过XX人。

五、行业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得到了完善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国家关于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迫切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进一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要。几年来,我市先后组织运管机构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交通部及相关院校组织的培训98人次,组织人员赴省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132人次,聘请行业管理专家、法律工作者为运管人员授课12人次,“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大大促进了全市各级运管机构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上的更新。

为适应市

场行业自律的要求逐步增强,大量的行业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交给市场、交给社会,“十五”以来,我市先后组建了市道路运输协会、市出租汽车协会、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几个协会先后出台了《出租汽车行业自律公约》、《驾驶员培训行业自律公约》、《优质文明服务公约》等大量的自律性文件,为指导行业发展,形成行业规范,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运输企业及行业从业人员维护正常的运输市场秩序的自觉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在全省开展“安全优质服务明星”驾驶员活动及我市开展“建市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我市出租汽车协会、市道路运输协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行业监管工作中逐步得到了应用。从“十五”初期的行车记录仪安装到近两年来我们推广的GPS动态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行业管理手段。截止日前,我市所有超长客车、高速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及大部份跨市州的客车都安装了GPS动态监控系统,全市在运输企业、区县运管所、市运管处建立监控平台12个,安装车辆数达到了370辆,为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及组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另外,按照省局部署,我处已投入资金20余万元,于近期完成了运政专网的中心机房建设,并购置了网络建设专用设备,确定了专职的运政专网网络管理员,预计到今年年底,市本级与省局的运政专网联接将得到实现,并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六、依法治运,队伍形象明显改善

近年来,为《四川省道路运输条例》、《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运政法规,全市各级运管机构一是开展了相应的学习培训,市运管处将相关法规、规章进行了整理,印制了《运政法规汇编》,全市各级运管机构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培训350余人次,运政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完成了对市本级道路运输行政审批事项的全面清理,制定了市运管处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四项制度、《政务公开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布了市处的行政许可项目和收费依据及标准,对市处机关大量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清理,对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作了精简,有效的方便了经营者办事;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运政法规,XX年下半年、XX年下半年,在《道路运输条例》颁布施行及颁布施行一周年之际,我们连续二年开展了宣传周活动,并组织开展和参与了运条知识竞赛,市处及区县运管所与报社、市电台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合作。印制《道路运输条例》宣传手册、传单5000余份,组织211辆次执法车,980人次的运管人员深入到街道、车站、码头开展专题宣传;四是市处在市级各部门中率先制定了异常工作预案,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查处和纠正,对群众有误解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确保了行业的稳定;五是加大源头管理力度和路面监控力度,各级运管机构执法程序更加严格,执法文书更加规范,五年来,查处违章行为11841起,无一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发生,树立了良好的运政执法形象。

96515监督电话开通后,先后采用报刊、电视台、电台、宣传车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并由处长肖体育带头,负责96515夜间的值守,并落实了二名职工负责电话的24小时接听,转办、催办、回复,及时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成为运管机构与社会公众的“连心桥”。

七、培育运输市场,深化行业管理,运输行业得到蓬勃发展

客运市场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整顿客运市场秩序,全面开展客运企业资质等级评估,鼓励道路客运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式,促进了道路客运企业的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途径,我市的运输总公司、射洪运业等10余家道路客运企业整合为3家(其中二级企业2家),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截止到XX年10月,全市营业性载客车辆发展到2818辆(含出租车、旅游车),拥有高级车134辆,中级车342辆,开行客运线路260条,日发班次3623班,XX年预计完成客运量3390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165361万人公里。

按照“以运助农、以运促农、以运兴农”的工作方针,全市各级运管机构将较多的工作精力摆在了农村客运的发展和规范上,深入开展了农村客运示范工程。运管机构对辖区内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客运班车开通情况、群众对运输的需求、农村客运车辆经营存在的实际困难都进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发展农村客运的过程中,坚持做好客运线路的规划、运力的规划和乡镇客运站点的规划。在运力的投放上坚持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可能适应当地的道路条件,注意化解矛盾,不堆积问题。今年,新增和更新农用客车81辆,新增通客车的村35个。在对农村客运的规范上我市在大力打击部分线路“黑车”、“嘉佳乐”、“摩的”等违法载客行为的同时,注意了疏堵结合,发展了部分适应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客运车辆去占领市场,有效地防止了被取缔的“黑车”、“摩的”载客行为的反弹。其次,积极推行了农村客运车辆公司化经营,通过深入调查,对当前农村客运经营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向市政府、市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作了专题汇报,召开现场会,请有关领导现场办公,争取发展农村客运的优惠措施。我们通过在蓬溪、射洪等地开展农村客运发展“示范工程”并召开现场会积极推广的方式,采取农村客运优先审批、实行区域化经营的方式,有效的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XX年,我市船山、安居、射洪三个区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客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客运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截止到XX年10月止,我市农村客运车辆达到1079辆,开行线路133条,日发班次2158班,全市112个乡镇实现了镇镇通客车,全市2217个行政村,在公路通村率仅72.6%的条件下,已开通客车的行政村达到1903个,通村率达90%。

公司化经营方面。我们积极推动辖区内的运输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期间,全市国有运输企业全部实现转制,实现了民营化。全市所有新增超长车、旅游车一律实行了公司化经营。挂靠车的清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XX年,开元大英分公司所有超长客运已全部实现了公司化经营。目前,遂宁至射洪、遂宁至蓬溪公司化经营正积极运作,预计明年可以实现。未实行公司化经营的车

辆驾驶员由公司实行“五统一”管理的工作已初步完成。

XX年,按照省局部署,我市对辖区内客运线路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掌握了各条线路的运力结构、车型结构、经营状况,目前,整个工作已基本完成,并于10月初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清班工作会,与开行地市作了进一步的核实,同时,全市所有客运班线一律实行了经营期限制,严格按《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在许可证上设定了经营期限。

在运输站场设施建设方面,民营资本进入运输站场建设,实现了突破。近年来,我们采用对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实行年初编制计划,建成验收的方式,积极鼓励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快客运站点步伐,建成一级站2个,二级客运站5个,乡镇汽车站8个,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站场建设的规模逐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XX年,我市投资3400万建成遂宁市汽车客运中心站,今年10月,投资近XX多万元的射洪汽车客运总站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安居车站、蓬溪车站也相继破土动工。XX年,我们完成了《XX-2010年全市乡镇客运站建设实施规划》,并于XX年上半年经省交通厅、遂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维修市场方面,通过积极引导、扶持,我们先后在遂宁建成由成都三和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三和大兴4S店和鑫海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鑫海汽修厂,全市汽车维修业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正发生质的改变,正逐步摆脱以往散、小、弱、服务质量差的局面,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发展。全市目前共有维修企业671家,其中一类企业12家,二类企业71家,三类企业588家,合计671家。目前,全市正积极开展贯彻《汽车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工作,对全市671家汽车维修经营业户的经营范围进行重新核定。

货运市场管理方面。全市营业性货运车辆达到8424辆,其中大件运输车27辆,危险品运输车177辆,1-9月完成货运量888万吨,货运周转量75806万吨公里,预计到XX年底,全年完成货运量1170万吨,货运周转量99516万吨公里。为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改造传统公路货运,提升运输行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我们加强了对物流发展的研究,并积极开展了物流业的试点。为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氛围,我们还专门聘请专家为运政人员及物流业从业人员作了物流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了部分物流企业负责人到成都、重庆参观学习,并参加了XX年10月底在成都举行的“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展”。目前,成都红旗连锁在我市火车站附近投资新建商品配送中心项目已正式启动。市城区在河东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河东物流园区项目也列入《遂宁市“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五年以来,全市新增物流公司10家,整顿、规范货运信息部32家。市城区以卷烟、副食、药品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配送网络正以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货运市场管理方面我们做好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评工作,目前,整个工作已接近尾声。从全市来看,全市道路危货运输企业一律实现了公司化经营,企业对危货运输驾驶员及押运员实行了“五统一”管理。建立了企业和驾驶员、押运员“黑名单”制度,建立了企业及从业人员违章市处运输科、驾管办、安全科等科室内部信息通报制度,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传染性疾病,给运输行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损失。在困难面前,我市各级运政管理机构以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畏艰险,不讲条件,主动承担起了防控任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定时报告疫情制度和与公安、卫生防疫、畜牧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形成了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防控工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设立了留验站,建立了防控制度,实施了汽车站防非典“六不出站”的管理措施,作出了扶持运输企业渡难关、保畅通的“七项规定”,制订了加强农村客运管理、防止疾病扩散的方案,开辟了防控物资运输的“特别通道”。仅在抗非典期间,全市运政机构便抽调了130余名运政人员战斗在第一线,在运管费减半征收,自身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50多万元用于防非典,消毒车辆13.8万车次,测温60万人次,按照“交通不断、货流不断、人流不为、病源切断”的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全市运政队伍勇担社会责任,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九、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行业管理力度加大

(一)整顿车站秩序,规范经营行为

针对个别车站客运秩序混乱、收费不规范,个别车站管理人员越权执法现象,XX年、XX年、XX年,我们对车站的应班车和收费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对未经运政部门审批的车辆班次一律不准进站经营,严格按交通部、省交通厅批准的站级等次,按省、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费。并组织对协助执法人员进行了清理,要求未经运政部门授权的企业管理人员一律不准履行执法行为。对辖区内车站不按规定接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安全例检不规范的行为进行了认真查处。十五期间,分别对大英蓬莱车站、遂宁凯南站、蓬溪车站、射洪大桥车站的违章行为进行了查处。

(二)整顿农村客运市场,规范客运秩序

十五以来,全市各级运管机构把整顿规范农村客运市场作为全市运管工作的重点。各区、县运管所组织人员对农村客运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对乡镇的农村客运线路的客运秩序和经营行为进行了清理,采用电视、有线广播、印发资料、召开经营者大会等形式对农村客运经营者以及村民进行有关运输法规和安全乘车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组织运政人员进驻车站和乡镇进行现场监督,用教育、处罚、办学习班、停业整顿、中止线路运行等手段和措施,打击了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维护了正常的营运秩序。我市下属几个区县运管所先后组织力量,几次在辖区内偏僻、边远山区、城乡结合部进行了拉网式的专项整治工作,查处、清理“三超”、“三无”和报废车辆,同时对“宰客”、任意涨价、恶性竞争、欺行霸市等行为进行了整治。同时我们积极向市政府汇报,根据《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四川省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规定》,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顿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的通知》,由政府牵头,组织交通、运管、公安、

交警、安办、农机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把农村客运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区、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头上,对任意涨价、刹价、恶性竞争、打架斗殴、不服管理、扰乱农村客运市场的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XX年9月,安居区对非法从事“摩的”营运阻挠运管机构依法执行公务,砍伤执法人员的摩托车驾驶员刘汉军依法实施了刑事拘留,目前已批准逮捕。

(三)加强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建设好城市文明“窗口”

出租汽车客运方面,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53辆,五年来无新增运力。十五期间,我们在出租汽车行业中一方面狠抓违规行为的查处,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开文明车,做文明人”,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年,结合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相关通知,我们一是积极向市交通局、市政府汇报,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进行了整治;二是不折不扣执行上级要求,对文件明文要求停止征收的运管费进行了清退,将年初已征收的50余万元运管费全部进行了清退;三是针对我市出租汽车的市场情况,对出租汽车夜间零点以后不打表,到城区风景区、火车站不打表以及“打捆组客”、宰客、拒载等违法经营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目前。市城区433辆出租汽车有偿使用权已到期,由市运管处承办大量工作并由市物价局主持召开了新一轮有偿使用价格的听证会,目前,方案已进入报批阶段。

十、以实际行动配合“治超”工作

在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中,各级运管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治超工作作为进一步规范货运市场秩序,加快货运车辆结构调整,促进货运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投入治超工作。以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保证货运市场稳定为主要任务,制定了运输保障工作预案,组织了300辆应急运输保障车辆,设立了15个货运市场动态信息采集点,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和紧急情况报告制度,运管人员深入经营业户和运输现场,全面调查货运的流量、流向、车型及“大吨小标”车辆、重点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物资的运价情况,并建立了基础台帐,确保了治超期间全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运输企业和群众生活的煤、油、米、肉等主要物资市场价格稳定,特别是保证了市热电厂夏季用煤高峰期的电煤运输。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采用了与车管所联合办公的形式,为完成“大吨小标”车辆同步办理道路运输证吨位变更工作。全市运管机构和运输企业为治超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局的充分肯定。

十一、当前我市运输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运输市场秩序尚不规范

(二)汽车维修企业多、小、散、弱,违规超范围作业,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的状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货运及物流市场的培育发展及规范管理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运输企业、车站服务品牌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尚等提高

(五)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六)全市运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县还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运管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成果,抓好对职工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全市运政执法人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在全市运政人员心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端正执法动机,市处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稽查职能,除市场监管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所、站和处机关内部各部门的稽查力度,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三是要巩固行风建设和文明行业建设成果,突出道路运输行业服务性强的特点,立足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文明创建的深度和广度,在全行业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行业的文明程度。四是运管机构要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运管队伍。五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有前瞻性、适用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软课题的研究,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搞好运政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六是要继续开展成南、遂宁至福建、遂宁至广东三条文明运输线的创建工作,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将文明创建推向更高层面。(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优化运输市场结构,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客货并举,干支并重”的思想,促进全市道路运输的协调发展。

要充分运用行业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从注重规模的扩张转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使企业逐步改变以挂靠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问题。要督促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加快对挂靠车实行公司化改造的步伐。要把挂靠车的资产量化为资本,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由公司控股经营,淡化车主与车辆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要彻底改变运输企业只收取挂靠费,将对车辆经营行为监管的职责交给运管部门的现象,要通过加大对企业违章经营行为的惩戒力度考核,建立起运管管企业、企业管车辆的管理机制,将对企业的资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线路的经营许可挂钩,真正达到企业的帐自己算、企业的事企业管的目的。

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货运市场,加快我市货运业的发展。第一,要针对“治超”后,中长途货运、重型货车优势凸现,积极做好大吨小标车辆的吨位恢复工作,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综合运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物流,兴办物流企业,鼓励货运企业做大做强和发展多轴大吨位车辆,吸引在外地上户的车辆重回本地注册经营。第二,要加强对货运市场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企业和车辆的基础台帐,建立货源、运价等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制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要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开展物流试点,转变经营理念,增添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向运输、装卸、仓储、包装、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延伸服务链。四是要合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引进省市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提高货运服务的条件,提高货运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客运市场

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的培育和规范。要继续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建设,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积极依靠当地政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步伐。各级运管机构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经营,净化市场环境,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一些非法经营屡禁不止的线路,要注意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合理引导,进行规范。要根据农村客运的特点,推广短途农村客运划片经营的模式,鼓励经营者开“赶场车”,鼓励个体经营者走公司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农村客运的组织化程度。要完善农村乡镇站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根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公路等级及交通流量合理确定建站规模,要在保证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贯彻投资省、成本低、方便农民出行的原则,综合运用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经营者投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乡镇站建设步伐。

旅游及出租汽车客运市场方面,十一五期间,要针对我市的旅游客运市场日益活跃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对旅游客运市场的监管,建立全市旅游运输服务中心,为旅游经营者和运输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交易平台,解决旅游车辆管理失控,旅游市场无序的问题。二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旅游景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在出租汽车管理要确保平稳、有序的完成新一轮有偿使用权转让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出租车的约束和管理,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维修市场管理方面,要结合贯彻新的《汽车维修开业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对全市汽车维修市场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要严格对照国家标准,对汽车维修企业的注册资金、场地、人员、设施、设备进行逐项清理、登记。要研究方法,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示范作用,力争早日结束遂宁汽车维修业多、小、弱的局面。

在驾校管理方面,要巩固治理整顿工作的成果,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要定期公布驾校培训质量排行榜,开展文明驾校创建活动,帮助驾校树立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加强对驾校教学、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三)创新行业管理方法,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今年以来,交通部陆续出台《道路运输条例》的配套规章,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也计划在年内完成第三次修订,按照法规的授权,省、市、县三级运管机构的工作职责、管理权限都将有一个新的界定。我们要按照“用政策引导行业、用法规管理行业、用信息服务行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要让更多的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进入运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妨碍资源合理流动,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以积极的姿态、具体的措施,推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要把一些需要市场调节或者可以考虑通过间接监管的工作交给行业协会。

(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五规划篇(2)

自2000年以来,电气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培育下,在兄弟厂矿分子公司及各部处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和拼搏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企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益稳步有效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指令性任务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基建技改等大、中修和抢修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一厂变三厂的基本目标,成为非钢产业中的一颗明星,“十·五”计划的执行是健康稳进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二、 “十·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⒈ 电气公司虽说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指标,市场经济的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适应市场竞争。

⒉ 包钢集团公司“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但三年来对非钢产业,无论从组织领导上,还是资金投入上,特别是政策扶持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钢铁集团公司。整个非钢产业举步为艰,亏损严重,发展缓慢。

⒊ 集团公司个别部处、个别分公司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和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包钢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⒋ 电气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中上层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危机感、压力感不强,依赖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⒌ 没有名牌产品和系列规模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能力差;体制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步子不大,力度不强,深化不够。这是电气公司乃至包钢非钢产业“十·五”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三、 “十·五”计划的调整:

1. 电气公司内外部市场的预测:

从外部市场看,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包头市加快经济强市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拉动和推进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

从包钢内部市场看,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计划与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加大产业调整、重组的力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对国外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对“八·五”、“九·五”引进设备的升级;三是对四十年来原有高能耗电气设备的改造任务;四是对包钢现有电气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任务,应该说空间广阔,商机无限,电气公司具有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

2. “十·五”后三年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的看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电气公司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到2005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 申办高科技企业;

(2). 初步实现集团化经营;

(3). 完成ISO—9001与 14001、18001三证整合认证工作。

(4). 实现产值、利润翻一番(产值由2002年的4000万元,到2005年达到8000万元,利润由360万元达到8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人民币。

(5). 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办公司内部学校,多媒体教室全年开班;二是继续与职教中心联办大专班及后期本科班;三是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外培;四是强化职工的全员基础培训,实施滚动教学。

(6).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搞好现有产业的升级,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到2005年力争产品制造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形成“三、三、三制”的均衡发展。

四、 实施对策与举措:

1. 通过变压器新厂房与新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拟与国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联合,实现品牌规模制造和独立经济运行。

2. 通过非钢产业的整合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拟以联合或兼并少量人员、优良资产和适度投资、先进技术,组建开通“滑触线”生产线,“稀油防结蜡装置生产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勇于探索内部产权多元化和分配多样化,以变压器厂、电机修造中心为试点,推进模拟股权与期权制度,以科研开发为试点,逐步试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机制创新,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管理创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以市场、顾客为导向。实现工艺、服务、信息三大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5.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和任用以及激励、考核、评价、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后发优势,全面提高电气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6. 通过技术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创新,实施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模拟期权,到2005年完成公司内部的十项科研项目。

五、 基建技改建议:

1. 基建项目建议:根据集团公司对电气公司“九·五”规划设想和包钢电气设备总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型单体电机变压器检修的实际需要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要求,拟在2005年或“十一·五”期间,投资新建一座具有75T吊装能力的大型电机、变压器修理厂房,设计投资3500—4000万人民币。

2. 由于电气公司1?、2?主厂房及偏跨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特别是由于经过96年“5·3”大地震的自然破坏,拟对1?、2?厂房两个偏跨适时进行重建。设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

3. 随着今后八年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届时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环保的要求,拟对目前电气公司电镀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氢电镀厂)适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

六、 电气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总体设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电气公司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争当“三个模范”。要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向“十一·五”规划目标奋力冲击。

电气公司“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

1. 到2010年把电气公司创建为一个西北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富于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电气企业集团,成为包钢非钢产业中的明星。

十一五规划篇(3)

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按照自治区关于推进全区工业化进程和xx市关于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发展要求及包钢关于“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与非钢产业规划要点,结合电气公司“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本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此起草编制了《包钢集团电气有限公司“十·五”计划调整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 电气公司“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综述: 自2000年以来,电气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培育下,在兄弟厂矿分子公司及各部处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和拼搏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企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益稳步有效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指令性任务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基建技改等大、中修和抢修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一厂变三厂的基本目标,成为非钢产业中的一颗明星,“十·五”计划的执行是健康稳进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二、 “十·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⒈ 电气公司虽说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指标,市场经济的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适应市场竞争。 ⒉ 包钢集团公司“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但三年来对非钢产业,无论从组织领导上,还是资金投入上,特别是政策扶持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钢铁集团公司。整个非钢产业举步为艰,亏损严重,发展缓慢。 ⒊ 集团公司个别部处、个别分公司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和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包钢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⒋ 电气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中上层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危机感、压力感不强,依赖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⒌ 没有名牌产品和系列规模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能力差;体制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步子不大,力度不强,深化不够。这是电气公司乃至包钢非钢产业“十·五”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三、 “十·五”计划的调整: 1. 电气公司内外部市场的预测: 从外部市场看,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包头市加快经济强市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拉动和推进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 从包钢内部市场看,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计划与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加大产业调整、重组的力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对国外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对“八·五”、“九·五”引进设备的升级;三是对四十年来原有高能耗电气设备的改造任务;四是对包钢现有电气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任务,应该说空间广阔,商机无限,电气公司具有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 2. “十·五”后三年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的看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电气公司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到2006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 申办高科技企业; (2). 初步实现集团化经营; (3). 完成ISO—9001与 14001、18001三证整合认证工作。 (4). 实现产值、利润翻一番(产值由2003年的4000万元,到2006年达到8000万元,利润由360万元达到8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人民币。 (5). 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办公司内部学校,多媒体教室全年开班;二是继续与职教中心联办大专班及后期本科班;三是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外培;四是强化职工的全员基础培训,实施滚动教学。 (6).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搞好现有产业的升级,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到2006年力争产品制造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形成“三、三、三制”的均衡发展。 四、 实施对策与举措: 1. 通过变压器新厂房与新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拟与国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联合,实现品牌规模制造和独立经济运行。 2. 通过非钢产业的整合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拟以联合或兼并少量人员、优良资产和适度投资、先进技术,组建开通“滑触线”生产线,“稀油防结蜡装置生产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勇于探索内部产权多元化和分配多样化,以变压器厂、电机修造中心为试点,推进模拟股权与期权制度,以科研开发为试点,逐步试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机制创新,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管理创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以市场、顾客为导向。实现工艺、服务、信息三大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5.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和任用以及激励、考核、评价、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后发优势,全面提高电气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6. 通过技术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创新,实施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模拟期权,到2006年完成公司内部的十项科研项目。 五、 基建技改建议: 1. 基建项目建议:根据集团公司对电气公司“九·五”规划设想和包钢电气设备总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型单体电机变压器检修的实际需要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要求,拟在2006年或“十一·五”期间,投资新建一座具有75T吊装能力的大型电机、变压器修理厂房,设计投资3500—4000万人民币。 2. 由于电气公司1?、2?主厂房及偏跨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特别是由于经过96年“5·3”大地震的自然破坏,拟对1?、2?厂房两个偏跨适时进行重建。设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 3. 随着今后八年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届时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环保的要求,拟对目前电气公司电镀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氢电镀厂)适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 六、 电气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总体设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电气公司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争当“三个模范”。要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向“十一·五”规划目标奋力冲击。 电气公司“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 1. 到2010年把电气公司创建为一个西北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富于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电气企业集团,成为包钢非钢产业中的明星。 2.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客观变化,推进全员股份制的进程,力争在“十一·五”中末期把电气公司建成一个脱离母体,产权清晰,独立法人运作的股份制企业集团。 3. 在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前提下,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2亿,利润达到10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30000元。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的有效增长,在包钢集团公司提前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使员工生活更加殷实。 二00x年二月十一日

十一五规划篇(4)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年,水利部组织研究并提出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规划思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精神的过程,规划思路报告广泛地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广泛地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最后经过部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正如在部长办公会上汪恕诚部长指出的那样,规划思路报告研究的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大局。因此,经过部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的规划思路报告应该是今后编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之一。

(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水利中长期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首先,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水利提供饮水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在水利发展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水利在保障公共安全、支撑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水利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水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因此,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水利支撑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水利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一五"及到2020年,水利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逐步完成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作为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好地满足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使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饮水安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因此,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从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定位和作用来讲,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今后5年至15年水利发展、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加强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规划依据,是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本届政府十分重视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作用,把以往的五年计划改为规划,就是进一步强调"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规划编制。

(二)深入理解"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纵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发展的需求、水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的水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自然、资源、资金、生态移民、体制机制等条件制约的不利因素。这一时期,我们既要充分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又要尽可能规避风险和克服不利因素,把握好"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确定"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还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明确"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要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五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水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六是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确定"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更要体现在制定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等重大战略过程中,全面贯彻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在防洪减灾方面,要给洪水以出路,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科学安排洪水,尤其要加强对人类自身行为的约束,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根本,通过建立国家水权制度,不断完善节水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明确河流的纳污能力,严格管理社会的排污行为,倡导绿色经济;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三)全面把握"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体系

与以往水利发展五年计划相比,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水利发展目标体系,而改为水利发展和水利改革与管理并重的双重目标体系。在水利发展目标方面,提出了防洪减灾、饮水安全、城乡供水、节水、农村水利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水利现代化等宏观目标。在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方面,提出了以洪水风险管理为主要任务的洪水管理目标,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主要任务的水资源管理目标,以建立河流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为主要任务的水资源保护目标,以健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为主要任务的水土保持管理目标,以建立经济手段为主的长效节水机制为主要任务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以及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水价体制等水利改革目标。双重的规划目标体系与国家对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双重定位是一致的。一方面规划要成为政府审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水利发展目标体系以确定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布局和安排;另一方面规划要成为政府对涉水事务实施社会管理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水利改革与管理的目标体系以确定政府在哪些领域需要改革,需要加强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践证明,建国五十多年来,水利在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仅依据国家投资计划,就可以形成约6000亿元的新增水利基础设施固定资产。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水利发展的历史欠帐还很多,水利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水资源作为全社会的基础性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管理上差距更大。因此,在规划思路中强调双重目标体系,就是要更好地在"十一五"期间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践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重点抓住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十一五"规划思路重点提出了九项水利发展任务、四项社会管理制度、四项改革措施。这些在思路报告中均有充分地论述,我在此简要地点一下,使大家更清楚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在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方面,一是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加快实施以治淮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治理,重点加强大江大河蓄滞洪区建设;三是加强南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四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库建设,水库建设中要充分重视移民和生态问题;五是加强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主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八是加快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九是加快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

在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方面,一是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开展洪水风险分析评价,建立国家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蓄滞洪区管理制度,提高蓄滞洪区管理运用调度能力。二是建立以水权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国家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培育水市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建立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确定水体纳污能力和纳污总量。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节水机制。

在水利改革主要任务方面,一是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二是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三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的"四制",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推进水价改革,加快农村水利改革。四是推进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探索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完善水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规划思路报告中提出的这九项水利发展、四项社会管理、四项水利改革的任务,应该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点,各个流域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结合本流域和本地区的实际,在规划编制工作中把这十七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精心编制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阶段,要进一步深化流域、区域、专项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思路,理清今后水利发展的脉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和改革目标任务、布局重点、政策措施及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把规划思路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到规划编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十一五"规划成果体系。为此,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找准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及现状评价,对照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对全国、流域、省区和专项水利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和达到的现状水平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总结和评价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产生的效益和取得的经验等。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十一五"及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分析。要结合各地实际,统筹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镇化进程、保障粮食安全、东中西区域发展战略、生态与环境等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并且要达到量化的要求。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水利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主要差距和问题,作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

第二,量化目标。水利改革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任务,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水利发展目标。在规划思路提出的目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论证"十一五"及到2020年水利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合理性。要以*年水利统计数据为基准,预测到*年底水利发展主要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根据水利发展现状指标和需求分析,合理确定"十一五"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科学确定"十一五"及到2020年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要科学分析量化的目标指标,引用的数据资料来源要可靠,预测方法要科学,对成果要进行合理性分析。要统筹确定各项目标指标的发展水平,既要考虑长远发展,也要切合发展实际。

第三,优化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和重点水利建设安排。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和重点水利建设安排是水利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布局要从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出发,突出重要流域、重要区域、重点领域和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重点水利建设安排要统筹考虑近期与长远、重点与一般、需求与可能,在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在建规模、发展需求、前期工作深度、工程效益和投资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合理确定"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规模。按照轻重缓急,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安排,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和国家有关投资政策,做好建设项目分年投资测算和投资来源分析,以合理确定"十一五"水利投资需求和投资政策。

第四,细化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要把强化水利社会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结合各地水利发展的实际,将水利改革与管理的各项主要任务具体化,使之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水利改革与管理措施要有的放矢,每一项措施都要确定改革与管理的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实施效果,不能仅停留于口号或思路。全国、流域、省区、专项规划要分别反映水利改革与管理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上下雷同。各地要善于从近几年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好的经验,积极探索水利改革与管理的有效对策措施。

第五,认真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制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水利发展,"三分规划,七分实施",好的规划方案最终要落实到实施中,而规划思路的体现、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保证。因此,要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水利工作的实际,从投资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科技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提高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切忌面面俱到,做表面文章。每一项措施都要具体可行,以保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能够落到实处。

第六,把握好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质量。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为保证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质量,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突出规划的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总体和长远考虑水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提出既有现实性、又有预见性的水利发展和改革规划。二是在规划思路和方案创新上下功夫。"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在规划编制中,要善于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治水思路和理念,善于学习和借鉴相关行业发展的好经验,善于采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在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案上努力创新。三是在相关规划协调和衔接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协调和衔接,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做好全国、流域、区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协调和衔接。要合理确定水利"十一五"专项规划体系,加强部内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要做好与发展改革、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做好与相关部门联合编制规划工作。四是在规划成果体系上下功夫。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成果体系主要包括全国、流域、区域、省区、专项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重点项目数据库,规划思路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要加强规划成果的管理,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抓紧完成工作,并根据国家总体规划的要求,整合重点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三、统筹协调,认真处理好规划编制中的几个关系

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的内容、领域、部门十分广泛。为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认真处理好规划编制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水利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一方面,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对水利发展的需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对调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争取把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领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也要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完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延伸。

二是处理好加强水利建设与强化涉水事务管理的关系。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相比,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大江大河还需加快治理,蓄滞洪区仍是防洪中的主要薄弱环节,中小流域防洪能力还比较低;水资源短缺问题远未解决,还有400座城市存在缺水问题,50%以上省份处于资源短缺的状况,提高城乡供水能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十一五"乃至2020年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九五"、"十五"以来,各级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近600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好转,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遏制,归根结底,是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巩固和加强,政府对涉水事务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迫切,如何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水与生态环境的侵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成为涉水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十一五"及今后的水利发展中,不断变革和完善水利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和强化涉水事务管理的双重措施,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移民和生态问题已成为水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规划编制中,要妥善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和切入点,水是生态与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加强对水资源短缺地区、水环境恶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治理。在确定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安排时,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对移民人口多、征地面积大的项目要慎重决策,项目投资测算要打足移民安置投资。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规划的重要理念,新建水利工程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内新建水利项目要慎重决策,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同时,也要防止人类活动侵害水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以及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是处理好重点建设项目中续建和新建的关系。据统计测算,"十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基建投资规模约在3500亿元左右,而到"十五"期末预计结转续建项目规模为2500~3000亿元左右。因此,"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要以续建项目为主,适度考虑重点新开项目。从投资需求来看,考虑目前在建规模和适度的新开工规模,今后几年每年需中央和地方投资约600~700亿元。从投资形势来看,1998年以来,中央水利基建投资主要依赖于国债资金,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近两年国债投资呈快速递减趋势,水利投资规模因此也呈递减的趋势,今年中央水利投资减少62亿元。中央水利投资的减少,再加上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一些重点在建项目投资强度不足,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致使"十五"期间结转投资规模偏大。因此,在确定"十一五"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要把重点放在续建项目上,对续建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对一般性项目,抓紧收尾和清理。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控制建设规模。

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年,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一年。按照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今年要完成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明年初完成规划成果的审查报批,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有关单位要继续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切实抓紧抓好。

十一五规划篇(5)

板城村十一五规划 文章作者:张海军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31日22:35 板城村 “十一五”规划 2006年至2012年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是我市跻身全国50强,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实现我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突破,根据我村实际,经两个议事会研究,特制定本规划。 一、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村 “十一五”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稳步发展。 (二)、主要目标 我村&nb【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十一五规划篇(6)

重点强化餐饮、交通、动力等各项保障职能,集中精力开展服务;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㈡基本原则

1.坚持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两分开”的原则。为更好地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让“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管理局作为办事机构,担负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职能。机关服务中心作为总直属单位,承担“医、食、住、行”和“风、暖、水、电”的具体服务保障工作。

2.坚持“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要求,调整服务结构,整合后勤服务资源。管理局机关以不超过30人的精干队伍,完成后勤服务监管任务;服务中心强化以餐饮、交通、动力为重点的各项服务工作,切实保证全工作稳定有序。

3.坚持只对内服务,不对外经营,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机关服务中心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制度,支出要全部申报预算,并严格按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取得的服务收入全部上缴计财局,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将收入转移或在账外循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服务单位职工的积极性。

4.坚持“三贴近”服务的原则。努力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服务,不断创新,注重细节,体现更靠前、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后勤发展目标及措施

㈠近期和“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重点做好以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为重点的多项服务工作,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明确质量目标,狠抓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局对服务保障的监管作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建设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㈡主要措施

1.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__年所有服务单位通过认证,突出和强化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形成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

——餐饮服务满意率要大幅度提高。随着食堂综合楼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加强炊管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调整队伍结构;实施并完善“暗补”变“明补”办法,定期公布伙食账目;设置以中餐为主的不同风味就餐区和中、西快餐区,满足职工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完善24小时就餐服务;建立食品化验室,培养或聘用营养师,建立营养食谱信息库,逐步规范营养保健餐的营养成份、标准及制作要求,确保饮食安全;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交通服务安全快捷。完善车辆管理和使用制度,逐步取消部门自备车和自管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调度反应迅速,车辆准时、准确到位,确保随叫随到、安全快捷。20__年完成交通处调度、派车、统计、结算系统升级换代和地下车库监控系统改造;20__年奥运会前,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车载电台系统投入使用;逐步调整车辆结构,按规定及时淘汰、更新车辆,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增加特种车。

——动力保障规范高效。视情况整合办公区动力和物业管理力量,统一负责各办公区域的动力保障和物业服务工作;整合电视监控系统;加强供配电、热力、电梯、办公空调、消防及监控设备运行的巡检,按期保养,保证各类设备运行完好;强化24小时运行维修值班制度,及时排除故障,维修合格率要达到100,保证工作区备用电源时刻处于正常待机状态,确保应急启动。

——充分利用会资源,使班车、医疗、幼教服务方便职工需求。积极进行班车改革的调研论证,条件成熟时实施;幼教服务只面向职工子女,收费不高于同档次幼儿园标准;门诊部强化“保健、救急”职能,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增加合同医院,使职工得到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2.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

——餐饮服务处实行免费就餐,在现有人数基础上通过内部调剂、对外聘用等方式增加相应人员。

为保证20__年进入综合楼、保障20__年奥运会报道和完成外派服务任务,逐步调整、引进一定数量较高层次的烹饪技术及服务人员,每年补充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年轻厨师2-3名,设置营养配餐师和食品化验员。高端人才采取聘用形式,其他各类人才,可使用临时聘用人员。同时,选送人员到大的宾馆饭店、参加外地风味饮食技术培训。

——交通服务处随着今后总车辆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量不断增加,要进一步加强交通服务保障,必须适当增加职工人数,职工总数需逐步增加到100人,可从局内选调正式职工或外聘合同制工人。尤其加强对服务礼仪和规范的培训,提高驾驶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动力保障部门技术岗位比较密集,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

工程师可从社会人员中聘用,高级工及以下水平的技术工人可从技工学校或职高录用毕业生。

3.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发挥后勤服务监管作用。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完善服务监管。

——建立房地产管理多媒体数据库,统一归口管理。

——总结交流后勤服务改革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建设节约型机关和区

十一五规划篇(7)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人口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缓解了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市*年末总人口435.09万,比*年增长2.4万人,年均增长0.48万,年均增长率0.11%,比“九五”低0.2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户籍人口出生19.58万人,比“九五”少出生3.2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19‰,比“九五”低1.72个千分点。总和生育率在1.2左右,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市6岁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0年,比*年提高0.3年,大专及以上常住人口所占比例为3.78%,比*年增加1.36个百分点。其中常住法定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3年,比*年提高0.42年;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16%,比*年增加1.93个百分点。

(三)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年全市户籍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285.91万人,占总人口65.76%,社会抚养系数继续处于较低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难得的“人口红利期”。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十五”时期全市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08,比“九五”低1.12个比值。

(四)人口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的流动迁移,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39万人,占总人口55%,比*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人口形势

受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十一五”及以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市还将先后面临市外流入人口和老年人口“两大高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口发展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和计划生育任务更为艰巨,给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一)低生育水平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总量将在435万至440万之间波动,2010年前后会平稳下降。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增长惯性以及允许生育二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婚配对象逐渐增多等影响,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内出生人口有所回升;同时由于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加上行政管理手段弱化,违法生育有可能增加。人口流动性加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富人、名人超生有增加趋势,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个别农村地区计划外出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弹。

(二)人口素质总体上不高,制约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1-2%,虽然明显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受环境因素和实行自愿婚检等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趋势。据我市监测点统计,2003年为1.18%,*年升高到1.40%。据此推算,全市每年有560例左右出生缺陷,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由于历史原因,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影响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十一五”期间始终保持在285万到275万之间。劳动力资源充裕,但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给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已达14.45%,2010年将达17.78%左右,2020年达到26%左右,2040年将达到峰值40%左右,呈现速度快、规模大、城乡倒置、未富先老等特点。同时,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压力依然存在,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人口安全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十一五”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富民强市”的要求,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决策。把人口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稳定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推进依法管理,实行处罚和奖励并举、限制和提倡结合,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依靠综合措施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方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人口发展领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人口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

--分类指导。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口发展目标和政策,抓重点,破难点,整体推进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主要目标。全市“十一五”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44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左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3以内,五年出生总数控制在21万人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5%左右。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区域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

四、“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一项制度、五大工程”。

1.稳定低生育水平。将人口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推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经济社会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依靠宣传教育、依法行政、利益激励、信息引导、优质服务等多种综合措施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消除低生育水弹的各种隐患。

2.实施“一项制度”。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与保障”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政策,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措施,规范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生活救助和生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新家庭计划少生快富项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要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倾斜,在实施社会保障各类项目中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并积极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3.实施“五大工程”。实施“阳光计生”工程,维护群众权益,构建“权责统一、公开透明、行为规范、高效便民”的依法管理机制;实施“民主计生”工程,还权于民,构建“政府指导、民主管理、群众参与、非政府组织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实施“亲情计生”工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构建“需求引导、科学管理、分类服务、全程关爱”的优质服务机制;实施“人文计生”工程,加强政策推动,构建“多层次保障、多元化奖优、多形式救扶、多渠道筹资”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和谐计生”工程,贯彻统筹协调理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二)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1.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宣传婚检、免费婚检、方便婚检,在婚前检查或孕前检查时,在知情选择前提下,开展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三项优生检测,普及优生优育知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和查环查孕,开展妇女病定期检查,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我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3.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生育文明理念。

(三)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社会和谐。

1.努力扩展就业空间。确立“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切实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全市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探索建立城镇无养老保障的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视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全社会兴办老年卫生保健、老年教育、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事业。适度调节生育数量,改善抚养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

3.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奖励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推动部门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二孩生育全过程管理,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四)引导人口分布,统筹区域发展。

1.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强化区域规划的引导职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统筹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集聚。坚持*大城市、县域中心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积极培育三大组群,进一步推进人口城镇化。深化户籍、就业、社会保险、土地管理等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努力使外来流入落户人口素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承载能力相适应。

2.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立市内“一盘棋”管理机制,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责任,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加强属地化管理,推行市民化服务。

(五)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围绕人口安全和区域热点,加强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机制,定期研究成果,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加强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部门主导、专家负责、政研结合、课题运作”的运行机制。开发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和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五、保障措施

十一五规划篇(8)

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全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继续加快我县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一、“十五”公路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在上级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县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投资,并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加快了县乡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国省道干线公路改扩建,全县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公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公路交通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

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县乡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要求,要与自治州公路网布局衔接,完善本县公路网;正确处理公路建养并重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县公路通乡率和硬化率达到100%,通村率和通村硬化率达到80%,农村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建立县城与重点乡镇相连的三级以上公路为主的畅通公路网;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三、“十一五”公路建设的重点

根据自治州公路发展计划和和静县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十一五”公路建设以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国省道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是农村的主要交通线路,要坚持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当地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以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加大客运站点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1、通达工程全县共有58行政村,至目前通油路的村仅有19个,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上级交通部、交通厅政策,力争实现村村通,有条件的尽量采取一切办法铺油,对于里程长,经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行政村列入通达工程,完成砂石路面的改造。预计完成823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路新建工程。

2、通畅工程

针对目前已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需要改建的专用公路、资源公路,下大力气争取资金,进行改造升级。预计完成128.6公里的三级和四级公路改建任务。

3、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道路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严重制约着各乡镇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新建力度,将重要的村与村之间进行连接,预计新建600公里的四级油路或砂石路,以形成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4、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建设

加强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调查工作,切实摸清这些村的公路现状,在“十一五”期间有限安排建设项目,我县共有6个自治区级贫困村,需新建195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公路,以解决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同公路的问题。

5、客运站点建设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

五、实现规划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1、继续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继续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继续将公路建设项目优先考虑,把公路建设项目作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十一五规划篇(9)

“十五”期间,在上级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县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投资,并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加快了县乡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国省道干线公路改扩建,全县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公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公路交通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

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县乡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要求,要与自治州公路网布局衔接,完善本县公路网;正确处理公路建养并重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县公路通乡率和硬化率达到100%,通村率和通村硬化率达到80%,农村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建立县城与重点乡镇相连的三级以上公路为主的畅通公路网;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三、“十一五”公路建设的重点

根据自治州公路发展计划和和静县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十一五”公路建设以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国省道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是农村的主要交通线路,要坚持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当地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以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加大客运站点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1、通达工程全县共有58行政村,至目前通油路的村仅有19个,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上级交通部、交通厅政策,力争实现村村通,有条件的尽量采取一切办法铺油,对于里程长,经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行政村列入通达工程,完成砂石路面的改造。预计完成823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路新建工程。

2、通畅工程

针对目前已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需要改建的专用公路、资源公路,下大力气争取资金,进行改造升级。预计完成128.6公里的三级和四级公路改建任务。

3、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道路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严重制约着各乡镇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新建力度,将重要的村与村之间进行连接,预计新建600公里的四级油路或砂石路,以形成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4、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建设

加强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调查工作,切实摸清这些村的公路现状,在“十一五”期间有限安排建设项目,我县共有6个自治区级贫困村,需新建195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公路,以解决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同公路的问题。

5、客运站点建设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

五、实现规划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1、继续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继续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继续将公路建设项目优先考虑,把公路建设项目作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十一五规划篇(10)

一、编制依据和原则

1.1编制依据

1.1.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供电服务监管办法(试行)》。

1.1.2国家电网公司《农村供电所规划化管理标准》、《供电所规划化管理考核办法》、以及有关供电所营销、线损、安全和规范化服务的办法和规定。

1.1.3集团公司《关于深入开展规范化供电所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地电办发[20__]8号)、《规范化供电所必备条件》、《规范供电所验收标准》(__电办发[20__]48号)。

1.1.4集团公司《关于印发〈__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__电发[20__]39号)[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1.2编制原则

本规划编制遵循“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纵横比较,分步实施”的原则。

1.2.1立足现状:规划的编制立足于__县电力局供电所现实状况。

1.2.2适度超前:考虑发展的因素,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适度超前。

1.2.3纵横比较:规划既与过去作纵向比较,又与电力系统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

1.2.4分步实施:各项措施分阶段、分年度组织实施。

二、现状和建设环境

2.1、供电所现状

截止20__年底,我局共有20个供电所,担负着全县17个乡镇250个行政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任务。

2.1.120__年以来,按照集团公司的安排,现局组织开展规划化供电所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了组织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截至目前,已命名规范化供电所4个,占总数20,10个供电所通过验收,尚未命名。

2.1.2供电所安全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以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已经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日趋健全,定期组织安全活动,工作票制度等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执行较好,每月按计划进行停电检修。供电所按照要求配备了个人和公用安全工器具,能按期进行试验,有专门库房存放。

2.1.3县局所辖区域内,共有10KV馈路*条,线路*KM,配电变压器*KVA/*台,低压线路*KM。

供电所生产管理体系已建立,安全运行和维护检修按规定进行,备品备件基本按要求配备。20__年底,10KV线路完好率99.9,一类设备占79,低压线路及配电装置完好率83,一类设备占71。

2.1.4截止20__年底,属局各供电所所管辖用电客户12.49万户,其中10KV客户1614户,20__年售电量*万kwh。

用电营销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业扩报装按照工作流程执行,“抄、核、收”较规范,电价执行正确,电能计量装置等级明显提高,各供电所实现了“三公开”(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四到户”(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

2.1.5综合线损率和低压线损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0__年综合线损率完成*,低压线损率完成*,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显著提高。

2.1.6近几年,供电所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了十项服务承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100的供电所有固定办公场所,80的供电所有营业厅。

2.1.7截至20__年底,供电所各类人员中,按文化程度划分,大学占4,大中专占15,高中占31;按技能划分,工人技师占6,高级工占14,中级中占30,供电所所长大学占1,大中专占2,高中占97。

2.2供电所发展环境

供电所作为电力企业向客户提供供电服务的窗口,直接面对广大客户,其管理水平高低和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县局的整体管理水平,影响县局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县局供电营业区域占全县总面积99以上,供电所管辖各类客户12.5万,其用电量占县局总售电量80以上。因此,供电所管理和工作质量,对提高县局基础管理水平和树立良好形象十分关键,对县局生产经营、安全生产和经营效益具有较大影响。

“十五”期间,县局各供电所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供电所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验收命名了一批规范化供电所,干部职工对供电所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但是供电所硬件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编纸等问题亟待解决。

“十一五”时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四县四化”重要战略的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用电需求会保持较快增长,客户对合格电能和优质服务的要求会明显上升。另外,电力市

场竞争目趋激烈,所有这些,对供电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供电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3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截止20__年底,6个供电所尚未申报和未通过规范化供电所验收,部分供电所基础条件较差,管理较薄弱,创建规范化供电所的难度较大,供电所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不完备,5个供电所房屋需要完善改造。

2.3.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两票”合格率未达到100,习惯性违章现象时有发生。

2.3.3中低压配电网改造面尚未达到100,截止20__年底,改造面为83,中低压配电网运行资料也不完善。

2.3.4供电所用电营销信息化相对滞后,供电所抄表和收费没有分离。

2.3.5仍有一些高损馈路和高损台区,10KV配网理论线损计划尚未完成,尚未开展0.4KV理论线损计算,偏远地区供电可靠率和客户端电压合格率尚未达到标准。

2.3.6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2.3.7供电所人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工作责任心和综合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三、总体要求和目标

3.1总体要求

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供电所建设工作要以深入开展规范化供电所创建活动为切入点,继续完善供电所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生产管理和专业管理,提高中低压配网运行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加强用电营销管理人员管理,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供电所整体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3.2建设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部供电所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20供电所管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创建规范化供电所1个,3个规范化供电所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0__年以前所有平原地区供电所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2.1全部供电所具备基本办公条件,完成2个供电所房屋建设,完成3个供电所房屋改造。供电所房屋建设采用集团公司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功能设施完备。

3.2.2“十一五”期间,不发生重伤事故,无生产死亡事故,无责任性设备事故,不发生违章操作,不发生负主要责任的人身触电伤亡事故,无火灾事故及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10KV配网设备事故率低于0.5次/百公里年。

个人和公用安全工器具做到“择优选购,足额配备,按期试验,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正确使用,账目清楚,妥善保存。”

3.2.3十一五末,中低压配电网运行管理和维护检修各项工作,依据标准化作业流程实施,10KV线路完好率达到100,一类设备达到85,低压线路及配电装置完好率达到90以上,一类设备达到80以上。中低压电网改造面达到100。

3.2.4到“十一五”末,完成用电营销管理平台搭建,实现报装接电、电费管理、政策查询等业务微机化管理和数据网络传递,各种基础资料微机化管理,抄核收工作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供电所用电营销管理现代化。“十一五”期间,共完成2个以上的集中抄表系统,前两年完成1个,后三年加快推行步伐。

3.2.5“十一五”末,综合线损率低于7,低压线损率低于9,城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8,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5,农村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8,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0。

3.2.6树立“__电力”优质服务品牌,实现供电所服务工作标准化,完善电力热线服务系统,兑现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十一五”末,50左右供电所配备电力抢修服务车。

3.2.7“十一五”末,供电所所长全部达到或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工以及上达到50以上,供电所员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供电所定岗定员更加科学、精简、高效。

四、主要措施和任务

4.1深入开展规范化供电所建设

4.1.1严格执行规范化供电所验收标准,对未验收的供电所按照规范化标准严格要求,对已验收的供电所进行监督检查。

4.1.2规范化供电所实行动态管理。县局对命名的规范化供电所每年复查不少于一次,复查比例不少于20。

4.1.3对山区和偏远地区面积大、售电量小、维管费收入少的供电所进行再整合。

4.2切实巩固安全基础

4.2.1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和制度,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

4.2.2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检查和考核等手段,把安全生产落实到供电所每个员工,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

4.2.3加强安全工器具管理,20__年制定安全工器具管理办法。

4.2.4加大车辆交通安全管理,防止交通事故。

4.2.5农村0.4KV三级剩余电流保护器安装率、投运率达到100。

4.3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4.3.120__年开始实施中低压配电网标准化作业,按照集团公司要求,逐步推广实施标准化作业计算机控制软件。

4.3.2加强中低压配电网运行管理,按集团公司规定进行线路设备巡视和检查,缺陷分类按时处理,依照规定进行设备评定级。

4.3.3检修按计划实施,加强检修、施工、调试和事故抢修工作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4.4切实提高用电营销水平

4.4.1加快供电所信息化管理步伐,构建统一营销管理平台,完成客户交费支持系统,扩充和完善现有《用电营销管理系统》功能,使用供电所管理软件。

4.4.2统一按照集团公司供用电合同格式,做好供用电合同签订工作。

4.3.3推广金融网点代收电费,逐步杜绝抄表员代收电费,实现抄表与收费分离,20__年金融网点代收电费达到30以上。

4.4.4加强供电所的考核管理,加大经济考核力度。

4.4.5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的电能计量装置,推广节能型电能计量装置,规范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

4.5不断加强专业管理

4.5.120__年完成10KV配网理论线损计算,在两年内完成0.4KV理论线损计算。

4.5.2对功率因数较低线路和设备进行无功补偿。

4.5.3开展供电所范围内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的统计和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使供电所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达到标准。

4.6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4.6.120__年开始,逐步树立不同特点、不同风格、代表形象的“凤翔电力”优质服务品牌。到20__年底,树立一至二个优质服务品牌。

4.6.2供电所配备统一、醒目的标识,公布统一供电服务承诺,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接待客户应用规范化程序和标准语言,对外开展业务实行“

首问负责制”和“一口对外”。4.6.3统一客户服务电话号码,完善县局电力热线客户服务支持系统。

4.6.4完善服务质量监督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优质服务社会评价机制。

4.6.5“十一五”期间,按照集团公司年度计划,分步配备电力抢修服务车,车辆采用统一标识。

4.7加强供电所人员管理

4.7.1建立县局完备的培训体系,每年按照集团公司的供电所人员的培训、考核、上岗资格和定期考评办法,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供电所员工的技能水平。每年参加由工委组织的供电所所长培训,组织供电所其他人员培训。

4.7.2提倡和鼓励供电所员工参加国民教育系列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员工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和程度。

4.7.320__年开始,由集团公司每两年对所长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国家政策法规、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任职资格考试。经集团公司考试、考核合格后,发放上岗资格证,上岗工作。

4.7.4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供电所定岗定员的标准,对供电所人员进行定编。

4.7.5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去供电所锻炼,建立县局职能部门和专业岗位人员主要从基层班、站、所负责人位置上选拔人才的机制,调动基层一线生产人员工作积极性。

4.7.6定期开展供电所各类工种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调动职工学习业务、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4.7.7适时推进供电所用工制度改革,逐步办理供电所人员养老、医疗保险,稳定供电所人员队伍。

十一五规划篇(11)

1、主要工作和成效

⑴教育科研的突破

“十五”期间,幼儿园先后开展了部级、市级、区级科研课题7个,科研成果多次获部级、区级评优等第奖,多篇文章被发表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上,有关科研工作的多幅照片、文字被全国教育核心期刊《学前教育研究》推荐刊登,向全国介绍,幼儿园被评为部级科技教育实验基地。不仅填补了教育科研的空白,更使幼儿园取得了累累硕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办园品位,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⑵幼儿园建设的突破

04年初,有幼儿园筹资建设并开通了校园网络,为教师架起信息采集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幼儿园管理带来了便捷。

05年9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园完成了迁改建,幼儿园的面积从1430㎡扩大到4430㎡,建筑面积也有原来的839㎡增至1747㎡,办园的规模从6班扩大到8班,极大的改善了办园条件。

⑶教育服务功能和作用的突破

十五期间,我园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集中优势,积极为社区服务,定期开展散居儿童教育活动,指导家庭实施散居儿童教育,提高了地区婴幼儿教育的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主要荣誉

十五期间,幼儿园先后获上海市教科研先进集体、金山区文明单位、金山区“十佳巾帼文明岗”、金山区“三学”先进集体、金山区“三八红旗”集体、金山区优秀团支部、金山区教育局教育奖励、金山区共青团号、金山区青年文明岗、金山区创青年文明岗、金山区教科研合格学校、镇五好党支部、镇先进党支部、镇红旗集体等荣誉。

二、“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科教兴区、建设智慧金山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指引着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使学前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学前教育必须充分为幼儿发展、为区域建设服务。

2、面临的挑战

——人的缺位。新的教育形势需要幼儿园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教育中去,然而师资匮乏(30位教职工中新进人员即非在编人员占50)使幼儿园力不从心。

——房舍的缺位。新的入学高峰和幼儿入学率提高要求幼儿园有足够的能力容纳孩子,但幼儿园目前的园舍条件已无法再容纳现有学生数以外的人员。

——能力水平的缺位。非专业人员的集中引进(03—05年共引进7人)、非在编人员的大量吸收(05年聘请15人)、教师结构比例的失调(16位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占6,一级教师占25,其余为见习教师和代课教师),导致专业基础薄、专业能力差,严重制约保教水平提高。

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导纲要》、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据,积极贯彻“依法办学、以德立园”的教育方针,以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为前提,结合地区、园所实际,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稳中求进,锐意进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办园水平,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使幼儿教育主动适应改革开放、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

2、奋斗目标

针对幼儿园实际,结合地区特点,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向科研要质量,向教师要发展,形成科研特色,推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办园水平和办园效益。稳步提高幼儿入园率、地区学前儿童受教育率,提升服务能力。

3、发展策略

——以科研发展,引领保教的发展。通过科研,推进教师保教技能和水平,提升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向专业化发展迈进,促进幼儿园整体保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以教师发展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发展,因此,首先通过各种措施和渠道使教师得到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幼儿发展,提高办园质量。

——以地区发展促进园所发展:充分为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提升办园品味,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四、“十一五”任务

重点:普及3—6岁幼儿教育。鉴于园舍、师资、经济、意识等因素,“十五”期间我地区幼儿入园率徘徊在63左右,距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园将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作为“十一五”的重点任务予以落实,力争达到95。

亮点:推广0—3岁婴幼儿教育。以“十五”期间“社区亲子俱乐部”活动为基础,以“区域推进0—3岁散居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为抓手,依托镇妇联等机构,积极推广0—3岁婴幼儿教育,从受教育率和教育质量两方面予以推进,办出特色,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难点:幼儿园达标建设。通过05年暑期的迁改建,幼儿园办园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还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幼儿园建设标准,且在规模上仅满足70左右的入园率,故还需进行幼儿园达标建设。

要普及3-6岁幼儿教育和推广0-3岁婴幼儿教育,其基础是幼儿园达标建设。

五、主要措施

1、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稳步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均衡个性发展

以幼儿发展为核心,深入实施二期

课改。紧紧围绕新教材,以学习活动为主线,整合幼儿生活、游戏和运动,综合家庭、幼儿园、社区等物化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从预设和生成着手,建设合理的课程,稳步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均衡个性发展。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高地

一是通过实施职初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题培训、特长培训等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促使教师均衡化、个性化发展;二是组织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锻炼教师各项能力,鼓励教师冒尖,培养骨干教师,为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三是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实施优劳优酬、岗薪挂钩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四是有计划地引进教师,把好选用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地。

3、以科研为抓手,形成特色,引领园所发展

通过开展部级科研项目“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区域推进0—3岁散居儿童教育及区级重点课题“制作小提高幼儿技术素养的研究”的推广,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形成园所特色,引领教师和幼儿园发展。

六、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措施

20__年

㈠事业规划

大班3班,中班3班,小班2班

㈡基础建设

1、完善园舍建设,丰富班级用具及教学具。

2、完善校园局域网,对外开放__幼儿园网站。

㈢教工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中职初教师和代课教师达80左右,制定职初教师和代课教师三年培养规划(以园本教研为手段,以项目培训为切入口)。落实首期计划,邀请有关资深人员组织专项培训。

2、组织教师进行Flash制作和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无纸化办公能力。

3、引进新教师3人左右。

4、开展岗位特长培训。

5、提高幼儿园凝聚力,提高教师道德修养。

㈣保教研究

1、以全面落实和推进二期课改为切入口,积极开展部级科研项目“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3年)第一阶段研究,研训一体,提高教师保教能力。

2、在全园推广“制作小提高幼儿技术素养的研究”课题成果,深化课题研究成果。

20__年

㈠事业规划

大班3班,中班3班,小班2班

㈡基础建设

1、户外大型运动器械更新。

㈢教工队伍建设

1、保育员、营养员持证上岗。

2、引进新教师3人左右。

3、职初和代课教师比例达85%左右,实施职初教师和代课教师第二阶段培养计划。

㈣保教研究

1、以全面落实和推进二期课改为切入口,积极开展部级科研项目“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第二阶段研究,研训一体,提高教师保教能力。

2、继续在全园推广“制作小提高幼儿技术素养的研究”课题成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和科技基地建设成果。

3、结合科技教育,开设全区性二期课改专题展示活动。

20__年

㈠事业规划

大班3班,中班3班,小班2班

㈡基础建设

1、较全面养护、维修园舍。

2、争取新建幼儿园

㈢教工队伍建设

1、实施三大员再培训,提高整体保育水平。

2、职初和代课教师比例保持在85左右,实施职初教师和代课教师第三阶段培养计划。

3、引进新教师2人左右。

㈣保教研究

1、以全面落实和推进二期课改为切入口,积极开展部级科研项目“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第三阶段研究,研训一体,提高教师保教能力。

2、继续推广科技教育,提炼生成科技教育园本课程。

3、以班级为单位,确立并实施职初教师课题研究。

4、开设全区性职初教师展示活动。

20__年

㈠事业规划

大班3班,中班3班,小班2班

㈡基础建设

1、寻求突破口,扩大幼儿园规模,力争再增设1个班级,达9个班级规模。

2、争取新建幼儿园。

㈢教工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基本达标。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师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制定并实施骨干教师2年培养计划。

2、保育员、营养员实施末位淘汰制,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㈣保教研究

1、做好部级科研项目“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结题工作,完善课题研究成果,向全区做展示,力争在科研成果评优中获奖。

2、深化园本课题研究成果,根据实际结成教师互助小组,实施项目研究,改革研究形式。

20,!__年

㈠事业规划

大班3班,中班3班,小班3班

㈡基础建设

1、根据实际情况对园舍进行维修和养护。

2、争取新建幼儿园。

㈢教工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基本达标。继续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争取有区学科带头人1人。

2、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人员考核聘任机制,提高工作实效。

㈣保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