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0 02:37:56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1)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是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具体在某一学习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我们就必须具体考虑该任务的目标是什么。如我在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版” )《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 A famous story时,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八年级学生的阅读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情况,我就为本阅读课设计了如下的总体目标:1.语言材料的输入(in-put):阅读短文,理解文章的意思,找出文章的主题,并能找出特殊的信息。2.语言材料的输出(out-put):能用英语叙述故事。而围绕这总任务所设计的任务环则为:初步获取信息―获取详细信息―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学习并初步掌握过去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

二、巧妙设置导入,激发接受任务热情

引入话题的方法是没有具体固定的模式。在外研版《英语》的阅读课文中,好多的阅读材料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话题。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阅读材料是可以采取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的方法来导入的。如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10 Lao She Teahouse时,鉴于学生对作家老舍的了解得甚少,故对老舍茶馆以及话剧《茶馆》那就更不用说。在教学时,我先介绍这位在对中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老舍、老舍茶馆,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话剧《茶馆》中的一幕,让学生迅速进入所要学习课文的情景中。

三、精心设计阅读过程,促使阅读目标的达成

在设计活动时,我首先考虑活动的方式和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适合学生的能力,紧扣教材内容,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使学生乐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有任务。以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 A famous story为例,教学时我主要设计了下列的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从题目及插图中获取信息,通过讨论图片导入故事,激活学生脑中既有的相关情节,为阅读作好铺垫。2.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3.仔细阅读,掌握文章的细节。4.组长带领组员理顺文章的网络脉搏,根据故事情节画一组图,并选派一名组员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解说。5.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有关问答题的答案,老师巡视指导,并对疑难问题进行释疑。6.话剧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老师积极参与表演活动,形成师生互动。

四、积极设计阅读拓展,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还要设计拓展性任务。再以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 A famous story为例,我布置给学生这样的拓展任务:故事新编,4人小组内把整个故事改编。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就势必把本课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活动结果使我惊讶:不同的小组新编的故事有不同的出发点,有的小组改编了故事的结局,有的小组从网上下载原版再改编,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积极开展反馈评价,内化任务阅读教学成果

(一)任务型阅读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比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更快。

为了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课的运用的有效性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作了一个实验:以教学班为单位,实验前,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英语水平基本相同,经过一年的任务型教学,实验班学生不仅在阅读能力,而且整体的英语水平都比对比班提高得更快。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全区统测,实验班的英语科及格率为96.49%,平均分为82.1,其中阅读部分的平均为22.8分,而对比班的英语科及格率仅为89.29%,平均分为75.29,其中阅读部分的平均分为19.07分,仅阅读部分实验班的平均分就比对比班高出了3.73分。

(二)学生对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2)

迄今为止,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或TEM-8)是我国用以检验高年级英语专业学习者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最重要的英语测试,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专八考试是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版)(以下简称《大纲》)要求进行编写试题,测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完成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所规定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标准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要求”。作为语言测试,专八考试属于水平测试的范畴,用以衡量英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总体水平,考试范围包括《大纲》所规定的听、读、写、译四个方面的能力以及英语专业知识,试题分为六个部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人文知识、改错、翻译、写作。在这六个部分中,阅读理解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题型,涉及到词汇、语义、句法、修辞,语篇等等方面的知识,在提升专八考试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的阅读理解试题部分为例,结合《大纲》,对专八阅读理解部分的效度进行研究。

语言测试是检验学生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了有效的检验出测试者的水平和能力,语言测试的试题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标准的试题应该具有效度、信度、区分行、可行性、反馈作用等。其中效度是衡量语言测试是否标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查了测试的设计者想要考查的内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考查了测试者想要考查的内容。根据测试的结构,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其中内部效度又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外部效度包括共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在多种效度中,本文从两种主要的类别即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角度对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进行效度研究。

一、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衡量一个测试效度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指测试是否考查了测试大纲所要考查的内容,测试者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的语言行为以及测试者是否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专八阅读理解部分,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主要考查测试者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相关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程度。该部分包括四篇文章,20道客观题,其中每篇文章后各有4~5道多项选择题。《大纲》中要求测试者“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分辨出其中的事实和细节;能理解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分析所读材料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因此在完成阅读理解理解部分的试题时,测试者不仅要具备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专八阅读在整个测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内容效度的实现对整个测试内容效度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为例,并结合《大纲》对其测试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文章的选材、长度和阅读速度等方面来研究阅读部分的内容效度。

1.选材。

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阅读材料的体裁和题材

由上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的专八阅读部分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选材比较具有代表性,涵盖比较广。并且选材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本符合《大纲》对于阅读理解部分选材的要求。

2.长度和阅读速度。长度以单词的数量来衡量。考生在完成该部分的试题时,不仅要阅读文章还要阅读问题的题干和选项,所以在统计文章的字数时,要包括文章本身的字数以及文章后题干和选项的字数总和。

《大纲》中规定,专八阅读材料约含3000个单词,并需在30分钟内完成该部分的测试。2013年的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文章本身的字数加上题干和选项的总字数在3700个单词左右,阅读速度为123字/分,从阅读材料的篇幅和阅读速度方面符合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根据以上对于2013年阅读理解部分的研究,可以看出专八考试阅读材料体裁多样,题材新颖广泛,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文章,以此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以便在完成专八阅读部分时能够应对自如。同时,也说明了专八阅读部分试题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选择符合考纲要求。此外,根据对于2013年专八阅读材料的篇幅以及对于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两个方面的统计研究,证明了专八阅读的这两个方面也是符合大纲要求的。综上,专八阅读理解部分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阅读材料符合考试大纲要求,且能够考查大纲所要考查的内容,在提升专八考试整体的内容效度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又称观念效度或构念效度,指的是测试的设计者通过相关的语言理论进行设计和测试语言特征的能力。为了测试出应试者的语言能力,测试设计者应该明确测试目标和测试目的,以此提升测试的有效性。在设计具体的测试试题之前,测试设计者应该用准确恰当的方式阐明测试所要测量应试者的哪些语言能力,并说明依据这些语言能力要设计的测试形式和考试任务。

《大纲》中规定专八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目的为“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专八阅读理解部分所要测试的这一语言能力既包括词汇和字面理解能力,又包括理解、推理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试题设计中,专八阅读大体上包括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文章体裁题、观点态度题以及推理判断题等题型。这些题型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测试出应试者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20道题型丰富的阅读试题,也要求应试者熟练掌握略读、寻读等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试题类型的进一步研究专八阅读理解的结构效度。

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试题类型及个数:5道事实细节题、9道推理判断题、1道观点态度题、1道主旨大意题以及4道语义理解题。由此可以看出专八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题型丰富,不仅保证了对不同层次理解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根据考生层次确定了不同层次的题目的比重差异。这样的题型设计符合《大纲》的测试要求,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题型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同时也说明了专八阅读理解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三、结语

本文结合《大纲》,通过对2013年专八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该年度的试题基本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能够测试出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相关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但是作为中国英语专业最高级别的语言测试,专八阅读理解的试题类型单一,仅设置多项选择题,所以在试题类型的设计上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例如,可以增加判断题、简答题以及匹配题等等。此外,专八阅读鲜少选择诸如广告、图表和说明书等类型的语篇,多为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所以在材料体裁的选择上,可以融入更多更丰富的语篇类型,从更多角度和方面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3)

一、引言

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实际上对英语专业等级考试的成绩又是相当重视,这就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个互不干涉、又矛盾重重的奇怪现象。很少有人敢于大张旗鼓地宣传等级考试,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语言考试纳入人才培养当中。因此,把人才培养与语言考试相结合的研究势必很少。结果,学校的尴尬导致了学生的无所适从,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试验研究,我发现成绩测试原本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测试标准是一致的,这种考教相结合的理念可以运用到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上。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法改革、师资建设等,都可以客观上为语言考试提供有效的推进作用。

二、成绩测试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现代语言测试(Language Testing,LT)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测试涉及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语言测试的种类按测试用途可分为: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语言学能测试(language aptitude test)、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其中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试(educational test)。成绩测试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世界著名语言测试专家Arthur Hughes曾说,教学与测试是“伙伴关系”(Hughes,1989),存在着教学合适、合理但测试不佳的情况,这时测试会有消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存在教学不合理而测试能够对之施加正面影响的情形,此时测试就有积极的反拨作用(positive backwash effect)。作为外语教师,我们一直想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了教学方法及教材方面,而忽视了测试在了解与改进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和利用考试及考试结果是检验学习与教学的基础,也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挥棒。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衡量的一种外语考试,是目前我国体现最高英语水平的等级考试,是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攻打的最后一个堡垒,能否通过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层次。同时,专八考试通过率也是检验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重视专八的通过率,并不意味着把英语教育搞成应试教育,而是要积极发挥专八考试的良好的反拨作用,结合专八的测试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合理的构建课程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专八考试就是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成果的一个综合检验,是对各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考查。教学与成绩测试二者都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好的测试所必备的条件是与有效教学的特点相一致的,因此,应当扩展教学计划,把测试计划包括在课程设置当中。

三、架构全新专业培养方式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新的专八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的要求。新大纲的修订明显提高了考试的难度,以及对应试者知识面广度和深度的检验,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听力由原来的四部分改为三部分,将Note-taking放在第一题;Reading comprehension去掉了原来的fast reading,保留了normal reading;Writing方面字数要求增多,从原来的300字增加到400,而时间则由原来的60分钟缩减为45分钟,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语言、语音、文化,英美概况等Humanities知识。专八试题取材较为广泛,语体正式,尤其是有较多的文学类文章,因此不仅要求考生有较大的词汇量(15000左右为佳),而且词汇涉及的领域要广。专八对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要求,词汇的学习不能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背词汇表就可以了。对于一个单词的把握,正如环球时代学校语言学教授吴中东老师课上指出的:“不仅要了解单词的中文释义,更应该了解词汇的用法以及与其他词语的细微差别。而且,词汇学习并非仅仅涉及单个词语,它离不开语用意义及其与语境的关系,要重视它们相互之间及在句子、语篇中的组构作用。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种关系,即词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这两种关系是高级英语考试的出题热点。”

至于每一个具体题型,大纲考核的要求也都很具体。改错是考核最全面的一个题型,要求考生一定要在平时多做积累,主要是对原版英文材料的阅读,这样可以不断学习地道的表达和连贯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部分内容涵盖面广,人文、社科、文化等均有覆盖,而且信息量很大,是对英文原版信息量掌握的杰出挑战;人文知识大多都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应该了解的常识性问题,但涉及的范围很宽泛,英美文学、文化及语言学的每一章的基本概念都是考核点,要求学生都要清楚,善于高度提炼;专八翻译也是考试的一大难点。在“信、达、雅”方面,更强调“信”,即翻译的准确性。翻译要讲究翻译技巧,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再对质作进一步要求。要求学生做翻译时,可以先按照字面意思将其通篇翻译,然后再做修改和润色。修改过程中要注意用词恰当及句式多样,最好避免都是同一句式,要长句、短句相互搭配,才不至于使你的译文看起来毫无色彩。还要注意要在译文中的表达要符合习惯表达法,不要让人读起来中西结合不伦不类;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作文部分在大纲修改之后有了重大调整,考试时间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为45分钟,但字数要求却从300字增加到400。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充分展示对英语的驾驭。专八写作不仅要求结构合理,更要求遣词造句的准确、语汇句式的丰富,总而言之,更加重视细节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背名人名篇,如散文课本中丘吉尔的演讲,罗素的文章都是典型的八级作文素材,用在文章里会使你的作文更显流畅、地道且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专业八级新大纲不仅对考核内容提出了修改,更是从学生准备专八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规定,即如何结合课程,甚至具体课程的推荐教材,来准备专八考试的每一个考核项目,夯实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向课程要专八成绩。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把一些专八考核的内容进行分解,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然后在课程设置中,把合适的课程构建在合适的学期阶段,假以恰当的课时。将原来已有的课程进行调整,涉及课时、开课学期、教材、授课方法与手段、平时考核方法等。把原来培养计划中没有的课程补充进来,同步对课时、开课学期、教材、授课方法与手段、平时考核方法等进行调整。比方说世界地理、散文欣赏、文体学等。与此同时,把原来已经做得很不错的课程再深入研究,做精做细,做成精品课,把课程改革研究引申到文化教育研究,把课程体系研究纵深入核心课程研究。

其次,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把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在结合现有的课程考核大纲的前提下,结合专八考试要求,进行改革。比方说改错这个题型,它就是考核英语综合能力的,是细节考查,也是逻辑考查,更是语言能力考查,它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是从语法、句法、词汇、篇章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比方说在高年级的《高级英语》考试中,改错就应该是一个必考题型;再比方说人文知识,在高年级的各个课程考核中,都应该相应地增加各种形式的人文知识考核项目,有选择,有问题回答,有判断对错,有填空等。至于翻译,更是要千锤百炼的一个项目。在高年级的课程考核中,应该在原来的句子翻译的基础之上,增加篇章翻译。阅读和听力历来就是广泛考查的项目,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结合专八考核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由于英语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一个上在探索阶段的课题,由文学教育到语言学教育,到今天的语言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中国的高等学校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办学之路和办学方向。在这个大环境中,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重点类及一本类院校,由于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都很优越,因此专业考试和培养方案的关系不是很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专业八级考试的水平;但是其他一些二本类院校,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生源的基础差异和教育历史差异等因素,就很需要把专业测试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提高测试成绩来提高整体人才培养水平。所以,我们下一步研究目标将是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科学的科研统计方法,记录改革后的课程教育下学生的成就,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合理地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利用专业语言考试来促进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外语界,1998.

[4][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

[6]郭蔷.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光明日报,2008,2,20,(10).

[7]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9]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4)

前言:近年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习资源,这为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向外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因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理念和实践而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相比之下,英语专业的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缓慢,凸显了英语专业的“尴尬”。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英语专业有必要像大学英语那样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吗?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改革?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构想。

一.改革轨迹

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来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作者参加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且作为一种历史的轨迹吧。风雨几十年,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1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

我国第一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制订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编写始于1984年,由教育部英语专业教材编审组负责制订,1987年完成,于1988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审查通过,1988年正式颁布实施。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始于1988年,1989年结束,1990年正式颁布实施。与此同时,由笔者主持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分级教学理论与实践”也被列入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并从1990年起在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中进行分级教学试点。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迅猛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各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国家教委组织并审定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和研究,制定了第二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并在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

1.2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从阶段性结果到教学过程

为了监控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确保教学质量,英语专业4年的教学按学期自然划分为8个级别,在本科教育的中期和末期进行测试,这就是现行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这两个考试分别于1990和1991年正式开始,所有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四级考试,八级考试则自主参加。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组”是先开始考试,后制订考试大纲的,所以四、八级的考纲是在1992年后正式制订和出版的。随后进行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效度和信度的研究(具体报告见邹申等1997)。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口试在1996年开始试点实施,考点设在南京大学的外语学院。2003年,由于实施了第二版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纲进行了修订,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加了新的考试项目。近年来,由于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科学性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信度,参加这些考试的人数猛增。同时,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作为学业考试,也严格将考试对象限定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200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彻底贯彻教育部这一文件的精神,将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下,开始了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准备工作。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订的《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方案》开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5大主要环节提出明确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把对英语教学的监控切实地贯彻到教学的过程中。

二.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2.1 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英语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一直为国家教育部门所重视。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重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监督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教育部规定从1990年起所有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八级考试则自主参加。此举有效地保证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英语专业发展飞速,是国内各大学扩招较多的专业,也是一些院校申报的主要办学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英语本科专业点多达900多个,英语专业硕士点增至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大幅增长。英语专业教学规模快速发展固然有助于英语专业建设,但也带来师资比较匮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质量堪忧等现实问题。如何保证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2.2 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理论中所谓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导”;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动”。教学的本质就是两个主体共同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结语:

现代教育提倡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将成为实现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外语教 流共享等多样化的有效互动途径组织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多边深层互动,在互动中感知、理解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5)

引言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TEM-8),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开发、设计和实施的全国性考试。该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完成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标准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要求”。它作为最有效的检验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手段,一直备受重视。

测试和语言教学是任何一种教育不可缺少的,且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尽管测试是语言教学的辅助环节,但却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测试内容和方法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一、TEM-8的性质

TEM-8作为一种语言测试,按照测试的目的属于水平测试的范畴。水平测试是指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测试, 它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的课程, 而只衡量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总体水平。TEM-8就是以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标准作为测量学生的依据,以大纲的教学内容作为测试内容的基础,来测量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即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水平。因此,它属于水平测试。

随着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修订,专八这一水平测试经过两次修订,无论在信度还是在效度上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它的正面效应产生更大的影响,本文接下来将就其对英语专业的教和学两方面产生的正面反拨作用做一个讨论。

二、 TEM-8对英语专业教与学的反拨作用

1. 专八考试大纲的修改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2004年高校外语专业指委会依据修改后的教学大纲修订了考试大纲,由此TEM-8的卷面有六个组成部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人文知识,改错,翻译和写作。其中阅读理解和人文知识属纯客观题外,其余各部分均含有主观成分。根据修改后的考试大纲,从05年起的专八测试难度增加,也就对英语专业教学增加了挑战,其出路就是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优化。

从全国的专八各项基本情况来看,学生们普遍在听力、改错、翻译和写作上失分较多,这种现象和以往的教学模式是相关的。在以往的专业教学中,尽管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但教学上仍是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错误地将这种训练等同于语言基本功的培养。考试大纲的修订使教学重新回到正轨,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听、说、 读、 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上来,注重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上,用输出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法代替单项技能训练法。

语言技能课由教师输入主导转为学生输出为主导,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上,引导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扩展到相关的其他方面;并且教师通过内容的多样化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修订后八级主观题部分占重大比重,更要求学生利用英语思维的灵活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上围绕着发展学生听―说、读―说能力,听―写、读―写能力,听―译、读―译能力组织课堂。比如在传统的精读课上,老师通常领着学生通过对文章词汇、短语的学习理解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随着专八的改革,教学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说、写、译上,比如复述、写评论,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学上采取启发式、旁观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方法,尽可能地兼顾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2. 专八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专八考试大纲的修改和相应课程在教学上的革新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堂教学和组织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主动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以往只是老师一个人在前面滔滔不绝沉闷的课堂变成了活跃的,不时有笑声的课堂。其次,专八所考察的内容涵盖了语言技能的各个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平时的课程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仅仅靠记忆式、机械式的输入式学习,而需要学生注重语言技能的双向练习,以及将不同技能兼顾发展。为此,学生自发地组织了许多锻炼综合能力的活动,如英语辩论赛、英语风采大赛、口语角、英语短剧等,这些活动既锻炼和展示了语言技能,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再者,由于专八考察的技能与特定教材或课程无直接关联,而且还包括了英语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就督促学生跳出书本,广读书,开拓知识面。最后,专八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学生无法在课内获得直接与考试相关的知识技能,他们需要课下利用更多时间学习、练习、思考,这就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例如,听力理解部分的难度较大,而且该技能的提高非仅仅课堂上的学习可达到效果,又因为平时教学中专业学生所用教材年限过久,内容过于陈旧,学生要想具备大纲所考察的能力,需在课下自行做新闻的听力练习和阅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性得到了锻炼。

三、结论

任何一种语言测试对语言习得和教学都是有重要的反驳效应,专八亦是如此,那么要最大限度地加大正面效应,弱化负面效应,不能仅仅在测试内容和手段上下工夫,相应的教和学两个环节也应积极调整。尽管可以肯定专八对英语专业教和学正面的反拨作用,但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关系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此方面还需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1996.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6)

一、引言

get作为一个高频词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很频繁,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探索提高学生的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王立非,张岩(2007)通过对中国学生高频词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就get一词而言,中国大学生过多使用动词get,过多使用get+宾语结构,而且存在动宾搭配不当现象。吴志芳(2008)通过对get的语料库对比研究,发现学生在get的各类链接的使用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频繁重复使用个别词语;对不同义项的使用和掌握不均衡;搭配不当。并发现造成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受到母语迁移、中介语发展和当前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以上研究主要借助书面语语料库进行的对比研究,其研究结果只能解释中国学生书面语中get的使用情况,目前为止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get使用特点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SECCL)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对比研究,了解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get的使用特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1)get这一高频词,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使用频率如何?是否存在使用过度或使用不足?

(2)get在本族语者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语料库(SECCL)中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2.研究工具

本文以SWECCL 2.0(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的子语料库――英语专业四级口语库和八级口语库(SECCL 2.0)――为基础,调查英语专业学生get的使用特点。该口语语料库来源于2003~2007年间英语专业四、八级口试,计约100万词。本文选择英语母语语料库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口语语料库作为对照参数。BNC语料库是以来源广泛的书面语言和口语为样本,词容量超过一亿,主要呈现20世纪后期以来的英式英语,其口语语料占10%。

3.研究手段

使用检索工具软件AntConc,对get|gets|got|getting在SECCL 2.0(即英语专业四级口语库和八级口语库)中进行检索,在四级口语库中,检索了2852个文件,779731个词。在八级口语库中,检索了916个文件,286583个词。使用BNC口语语料库对get|gets|got|gotten|getting进行检索,共检索了9963663个词。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英语专业学生get的使用频率情况

在SECCL的四级口语语料库中,get出现的频数是5572,按百万词频计,为7146次。在八级口语库中,其出现的频数是537,按百万词频计,为1873次。在BNC语料库的检索中发现:在口语、小说、杂志、报纸、学术文章、非学术文章、以及其他各种用法中,get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其出现的频数是95511,按百万词频计,为9586次。表1是三个口语语料库中一百万词中get出现的频率。

表1是对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母语者get口语中使用频率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了英语专业学生四级和八级口语测试中,get的用法与英语母语者都存在显著差异(P

2.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母语者get的使用情况对比

孤立地看待语言中的词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这是语言学界广为接受的看法(梁茂成,2010)。要了解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母语者get的用法存在的具体差异,就必须对get在两个语料库中的用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get的搭配情况对比

Firth认为,搭配是词语之间的“结伴关系”。研究词语的搭配对提高语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梁茂成,2010)。我们在SECCL和BNC语料库中,对比了get左右两边出现频数较高的搭配词,具体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四、八级口语测试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get的常用搭配词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总体与母语者差异较大。从统计频数可以看到中国学生get的用法主要就集中在表2中的几种搭配上,用法比较单一,而母语者get的用法则多种多样。这可能与学生get一词用法掌握不够全面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对get的口语用法不够熟悉所致。另外,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母语者在get的左边用了中国学生口语中从未见到的词“nae”“ta”。母语者虽然会用“nae”,但频率不高。但母语者在get右边常用“ta”,其出现的频数是3483,百万词中出现4.61次。说明此用法使用得比较普遍,常见用法如“it’s got ta come today…”,“and you’ve still got ta pay…”等。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也未见到如此用法。如果在母语者中常见的用法而英语专业学生几乎不用,那有可能我们的学生无法理解这种用法或讲出一口地道的英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词汇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词汇的意思、主要用法、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重视词汇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用法区别,尤其口语中高频词常见用法的教学不可忽视。

(2)get的主要用法对比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学生get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本文调查了三个语料库中get的四类结构(Ringbom 1998),即:“get+N”“get+Adj/PP”“get+Adv”“get+to do”的使用情况。

从表3可以看到英语专业四级、八级测试中,学生用得最多的结构是“get+N”,其次是“get+Adv”,使用最少的是“get+to do”。而英语母语者用得最多的结构是“get+to do”,其次是“get+Adj/PP”,再次才是“get+N”。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四级学生与母语者在“get+N”这一结构的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P=0.308,P>0.05),其他的结构都有显著差异(P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口语get与写作中get的用法存在很大差异。在写作中中国大学生过多使用动词get,并且过多使用get+宾语结构。而在口语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get使用不足,同时get+宾语结构与母语者在使用频率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其它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尽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在语境中练习。另外,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词汇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掌握词汇的各个含义及其主要用法,不能让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否则就会导致词的某些用法或结构使用过度或使用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总之,口语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Ringbom,H.1998.High-frequency verbs in the ICLE Corpus[A].In A Renouf (ed).Explora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19 1-200.

[2]王立非,张岩.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10-116.

[3]吴志芳.高频动词GET的语料库对比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3):93-97.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7)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外语专业教育始于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1年同文馆并入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22年以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模仿日本,1922年后,转向模仿英美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在经历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向着国际化方向迈步前进。

一、新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学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语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较强,但语言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在此期间一些外语高校逐渐兴起,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如1954年,北京外国语学校改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6年,上海俄专和哈尔滨外专增设了英、德、法语专业,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西安的西北俄专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59年,重庆的西南俄专,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学院。196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196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正式招生,北京外交学院分院改建为国际关系学院。

20世纪60年代,总理提出了“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外语教育改革九字方针。1962年,教育部按照关于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来培养高级外语人才的指示,要求上海等地筹建从小学三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外语的寄宿学校。随后,一批外国语相继开始招生,如196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始。

十年期间,中国的外语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处于低谷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育的恢复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外语教育处于恢复阶段。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恢复为重点学校,同年,辽宁外语专科学校改名成为大连外国语学院。自1978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赴英语国家进修英语,许多高校开始同美、英、加、澳、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大大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1984年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成立。

外语出版事业也在此期间得以快速发展。1978年前,中国外语教材的出版主要由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光华出版社等负责。为适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于1979年批准成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专门负责编辑出版各类外语教材。1983年和1984年,教育部又相继批准成立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和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

1979年,高考外语成绩开始按10%的比例计入总分, 1980年、1981年、1982年分别按30%、50%、70%计入总分,自1983年起,高考外语成绩开始以100%计入总分。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稳定发展阶段。1985年到2001年是中国外语教育的稳定发展阶段。1985年前后,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沉浸法、暗示法等国外教学法被大量引入中国,外语教学逐渐由读写领先转变为听说领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在英语系开设新闻、经贸等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其他高校也先后有此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200多所高校开办英语专业,2010年已经超过1000所。2001年秋季开始,我国各小学英语逐步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程。

1949年至1985年,大学英语一直被称为公共英语。1985年,正式使用“大学英语”替换以往的“公共英语”。 1986年,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也更名为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1985年,第一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也是我国首次召开的关于英语教学的国际会议。1991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成立。200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

1987年,全国首次举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02821人参加考试,合格率为61%,考试题型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完形填空、写作。1989年,中国首次举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1995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增加了英译汉和听写填空等一批新题型,随后的1996年,又增加了新题型简短回答问题和复合式听写。1993年全国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心成立,统一负责考试。考试由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专家命题,四、八级考试办公室负责考试的实施。1994年初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2000年开始“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一直沿用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后又在1998年更名为教育部,受国务院领导。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大学英语网络课程首次将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地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成为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同年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提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育的教学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是中国外语教育的教学改革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4年,国家颁布《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同年新版《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和《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得以出版,次年按新版考试大纲组织考试。2005年初,教育部提出要开展专业评估教学。同年,将原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计分制,不设及格线,只发放成绩单,不颁发合格证书。2007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达23%,已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同年起,教育部专门颁布了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引导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此期间,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进取,外语教学成绩突出。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了高翻学院,与联合国、欧盟一起培养高级会议口译人才,成为上海的亮点。2005年起,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世界各地共建设了11个“孔子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07年新建了两个“孔子学院”。 截至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共有45种外语非通用语的本科教学。

教师也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 如2007年外研社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2008年7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受外指委委托,成功举办为期八天的“首届英语专业讲师高级研修班”。各类外语教学培训和会议组织对外语教学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英语是国际互联网主要应用语言,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围绕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这一事实,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各外语院校注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创造学理论认为,作为人才,需具备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和创新的能力。《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提出21世纪外语人才应具备的五方面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各高校以培养高级外语人才为目标,各显其能,大显身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语言种类多、专业教学力量强为特色,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则以旅游英语为主要特色。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经济专业的学生外语强、经济知识应用性好,毕业生英语水平基本都达到了专业八级,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经无障碍济事务交流;一般院校尽管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知识面更宽,理论性更强,但外语只达到公共外语四或六级水平,涉外交际能力明显不足。

(二)外语院校突出凸显区域服务特色。外语院校逐渐凸显以外语为基础的区域服务特色,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地处首都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以输送外交、外事、外贸等各类人才为主,尤其是外交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更为突出。上海外国语大学地处上海这个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服务,致力于输送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涉外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积极培养大批涉外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各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通过在岗培训、出国进修、在职读博、教学奖励和引进人才等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如北外:中青年骨干教师比重加大,30-59岁教师占75%;高级职称比例厚重,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约占50%左右,教学、科研实力强大;高学历师资占三分之一,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近80%;近80%的教师都有一次或多次出国进修机会。

(四)外语教学中的观念转变。建国60年来尤其是近10年外语教学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由“教师为中心”转为 “学生为中心”;从注重“理论教学”转为注重“实践教学”;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

逐渐由 “一言堂”, “填鸭式”的讲授型教学模式转向向讨论式、研究式、学生自主式和合作式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综合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和科研能力。

由培养单一专业或单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培养外语专业“双料”人才,目前外语教学主要有六种模式:外语+专业知识、 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种+英语和双学位。

三、中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尖端外语人才供不应求,低水平的则供过于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为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及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低水平的外语人才供过于求,能从事同声传译工作、高水平的外语人才短缺。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50万,但是这支队伍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6万,真正有水平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员仅5%。

(二)外语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尽管近年来英语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突出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中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外语教学的功利性和一些其他因素致使部分教师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校的教学上,造成了师资力量的“隐性流失”。 由于扩招,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0学时以上,多数学校的教师平均周学时都在16至20学时,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也很少有机会进修和培训。这对教师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极为不利。

目前国内的一些师资培训的内容仍以理论介绍和讲解为主,对课堂教学实践重视不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帮助不大。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长期的积累过程和教师的不断自我反思总结。

(三)双语教学和“一条龙”教学难以实施。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的两种主要方式: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前者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使用该种语言。而后者指有意识地研究并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除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

我国外语学习者的方式主要是“学习”而不是“习得”,因此长期以来外语学习的结果是“费时低效”。由于条件不足,“双语教学”一直未能在中国有效展开,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外语教学也难以实现如印度一样的教学效果。我国要求学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词汇量要求达到3000词左右,而同样是非英语国家,日本和俄罗斯分别要求5900个和9000个。

四、对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建议

(一)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现代大学早就应该走出幽闭的象牙塔,全面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我国高校实行严密而僵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对社会知之甚少,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

因此,各高校应通过实习、实训、社会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把学生的外语学习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社会、了解外语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状况,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外语,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打造优秀外语师资队伍。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老校长科南特也有经典之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

语言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良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科研能力和合作精神及责任感较强是一名优秀的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性格外向,乐于与他人打交道、积极参加行政管理工作、为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出谋划策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各学校应通过培养和引进师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促进教学,将前沿知识带入课堂,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多培养“双师型”外语教师,打造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培养外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投入更多的经费支持外语教育事业。美国的教育投入居世界之最,约占GDP的7.7%以上。以色列也是一个重视知识的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列基本维持在8%~12%之间。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约占GDP的4.9%,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国家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视和资金投入都需进一步提高。

(四)使用合适的教材教学。好的教材不应从国外原版引进的,而应由中国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目前我国外语教材可选择的余地较少,尤其是“双语”教材更少。实用型外语教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提供强有力的学习氛围。我国在步入21世纪后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这一目标。法国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如愿意继续学习,可以不经考试直接注册学习硕士课程或博士课程。

美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都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实力进入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不少学校,只要高中毕业且经济条件许可,学校不追究入学者其他条件。为了适应社会,高校开设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来选择专业,入学一年后,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调换专业或学校。在有些学校(如哈佛大学),学生可以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为自己组织一个专业,并专门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体系。校方为此提供周到的服务,学生选课、调换专业和转换学校都极为方便。这样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在当前的中国难以实施,我国大学生在成才道路上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还是一种类似工业经济时代“批量生产”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成长,外语人才的培养尤是如此。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进行关注,多增加教学投入,培养出高水平师资,努力创设“双语”教学环境,保证学生有合适的教材和最佳学习环境,才能有更多的高水平复合型实用人才来满足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束定芳.中国外语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 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9] 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8)

英语作为三大主课之一,一直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学生进入初中后,对英语的学习愈加迷茫,一是因为初中英语的难度相较于小学来说有所加大,二是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为了改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一情况,教师要改变原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教法,结合现在新生一代的学生的特点,即他们对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接受力强这一点,利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校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微课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利用网络自己录制的关于学习内容的简短视频,视频中轻重分明,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学习。下面笔者就将结合几例英语教学案例,探讨微课的应用策略。

一、课下教学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一般都会让学生预习这一课,所使用的方法大多都是发放纸质版的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从而推动学生主动预习这一节课。但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去预习,达不到教师期待的预习效果。

在上完初中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3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对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这一单元进行一个简单的预习。具体做法是:教师针对Unit 4这一单元形容词或副~最高级形式这一重难点录制一个简短的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要注意讲解时的生动性,结合具体实例把难点讲活。比如举例In my class,LinYao is the tallest.教师针对这句话中的tallest这一单词进行讲解,从而引申出形容词最高级形式的构成这一教学重点,并在视频的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思考题,即让学生用今天微课中所讲授的重难点自己造一句话形容自己最好的朋友。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Unit 4的微课,相较于纸质版预习更为生动直观地了解了这一单元,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碎片教学

英语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它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所以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有一种课堂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解决这一问题。使用微课程录制这一教学手段,把零碎的知识点展现出来,以便学生反复学习。

这里还是以初中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这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重点前面举例中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过多叙述。在对这一单元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分为几个课时进行教授。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对这几个课时所要讲授的重难点进行录制,学生通过片段教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的梳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负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微课互动

初中英语教师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微课在预习和学习中的作用,还要主动把微课运用到师生交流互动中,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微课这一手段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以初中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讲授这一单元前要先明白这一单元的重点,即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教师针对这一单元要录制两个微课视频,满足利用微课进行互动这一环节。这两个视频分别针对的是课前预习和课后答疑两个环节,在课前预习这个视频中,教师要先预设学生在学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化这一重点时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并在视频中出一些关于这一重点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在课上教师重提这个思考题。在这节课完成后,教师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并发送到班级空间中,学生通过观看这个微课,在视频下的留言区再次写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通过及时查看,以举例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整体复习

微课也可以用于整体复习,让学生在学完这一单元后,对重难点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初中英语(人教版)九年级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讲完这一单元后,录制一个关于这一单元的整体视频(微课),视频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和重点单词的讲解。讲解过程中,教师也要多次使用这一单元的重点句型,即“When was the ... invented?”这一句型。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微课和以前的微课片段对本单元进行一个回顾和复习,巩固这一单元关于时态和语态的知识点。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仅发挥它一方面的作用,而是要对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分层次使用它,力求把微课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9)

《英语(新目标)》的改编》,坚持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并以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素养为主要任务。例如:八年级下的unit 5就介绍了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为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及权利的改善做了大量的工作,生前赢得美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尊重和爱戴,为世界所关注;让学生了解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详细叙述了美国的摩天大楼即“世贸中心”被劫持的两架民航客机先后从不同方向撞击,两栋塔楼随后在2001年9月11日相继倒塌。历史毕竟成为过去,学生也无法理解和体会,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地感触,我结合我们国家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进行讲解,而2008年那时有的学生才七、八岁,根本没什么印象,我又结合2011年日本的海啸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来学习本单元的时态―过去进行时。但仅仅这样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疲惫,所以我利用幻灯片一一把这些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身临其境,感触颇深,不仅透彻、牢固地掌握了过去进行时态,还学习了中外历史,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意识在学生中得到了升华。

新教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面向学生,又关注并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教材的阅读材料编写体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密切联系我国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学习特点,将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最典型的是八年级下的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文中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神话和童话故事,例如:《西游记》 《愚公移山》 《睡美人》 《灰姑娘》 《小红帽》《韩塞尔与葛雷特》《皇帝的新装》,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孩子们耳熟能详,但用英语来表达每个句子,叙述每个故事时,学生就无法开口了,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总是欲言又止,这样很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我就放英文版的节选电影给学生看,看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1、请学生记住英文版的故事内容,2、对于难以表达的句子,老师会点暂停,学生要把句子抄下来,看完后请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叙述。当打开教科书来具体学习时,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检测学生掌握了本单元内容后,我还让学生用《皇帝的新装》来演话剧,以便巩固和再次检测所学的知识点。但有一个缺点,之前4、5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果要这样上,如果学生都是这种基础不够好的学生,本单元至少需要7个课时才能结束。所以,本教材确实增加了趣味性,也贴近了学生,但老师的教学任务更繁重,需要的教学时数远远多于以前。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10)

三是以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体,因而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借助情境创设,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提升参与程度,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英语学习与使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Unit6(仁爱版)表达天气的课文时,我将学生实名加入多媒体课件所插入动画的角色中,然后提问“What’stheweatherlike?”由涉及到的学生根据课件中图片提示做出相应的回答,如It’srainytoday或者It’ssunnytoday等,然后由学生每两个一组进行问答练习并作适当拓展与自由发挥。又如在学习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我即要求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上进行跳远比赛,做情境演示,然后直接发问“Whojumpsfar/farther/farthest?”学生们的回答自然踊跃,并使接下来学生对话练习也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本文来自于《校园英语》杂志。校园英语杂志简介详见

版八年级下英语总结篇(11)

一、什么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是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结合课程改革初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一个推进课改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五步”主要指在课堂教学时,第一步,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第二步,包括对学和群学,对学指两个具有相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一起合作学习,群学指采用分组制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内学习;第三步,组内汇报,让每个成员向整个小组汇报自己学习情况;第四步,班内大展示,每组由组长或全组成员在班级总结本组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内容,展示组内成员对于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第五步,班内进行达标测评,评出最优小组。“三查”则指,教师在学生独学时,对单个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在组内小展示时,对小组内学习情况的调查,以及最后的测评时,对全体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二、初二英语听说课的特点

对初二英语听的要求是:能够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熟悉话题的简单语段、识别主题,获取主要信息;能听懂简单故事的简单情节发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能听懂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初级英语教学节目。对于说的要求是:能根据提示给出连贯的简单指令;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话轮的交谈;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在上述口语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外研版八年级英语教材,探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初二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三、“五步三查”模式在初二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独学环节:即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在此环节中,学生主要的活动是完成导学案中听说课所需要的重点短语的英译汉以及重点句型仿写。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课前完成,亦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目的是为听说课的顺利进行扫清语法词汇障碍。对学、群学环节:对学是指两个具有相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合作学习,具体应用到听说课上,对学环节进行了稍微调整,因为找到两个相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很难把握,而且这样分配容易出现分配不均的情况。因而,对学环节简化为同桌之间的探讨合作学习,常见的对学环节体现在听说课的对话练习中。比如,外研版八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1 activity 6 中,“Work in pair. Talk about a place of interest in your hometown.”在这个对话练习中,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学生A:来自别国的游客,学生B:给学生A介绍当地景观的本地人。该练习中,教师可以给出提示以及可以使用的相关表达,来帮助对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群学指的是采用分组制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法在听说课上的运用也比较多,比如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课文,以外研版八年级下册module4 unit1为例,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基本语言点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角色表演,比如“Work in groups,and act out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doctor and a patient.学生A:医生,学生B:家长,学生C:病人,学生D:护士。小组学生可以以课文为基础,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演绎,来完成分角色表演。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合作需要讨论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段落匹配以及课本的图片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互帮互助,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不懂之处,并且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组内学习汇报,即组内小展示,这一步是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向整个小组各自汇报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况。比如,在完成课文框架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先独立完成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然后再向组员汇报自己的成果。以module7 unit1 为例,在听后环节中,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完成如下思维框架,并且向组员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互相交流。

班内大展示,每个小组由组长或者指定一名成员在班级总结小组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展示组内成员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个环节可以由组长来完成,也可以是组员共同完成。例如,根据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或者小组一起到班级前面完成课本的表演。

最后,进行达标测评。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设计出课堂检测的活动,以便检测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比如“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in the box”,教师随时给予批改,评出最优小组。一个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只有评价合理才能够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教师不但及时对学生小组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多维评价。“三查”则指,教师在学生独学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即了解学生提前对本节课短语句子的预习情况,以便课堂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在组内小展示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保证每个组员都要参与展示,尽量兼顾整体。最后的测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同时,教师评价不但要关注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态度等,还可以让学生互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等,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公平、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样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