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业转型升级与技能型人才需求探究

时间:2022-09-26 03:23:56

工业转型升级与技能型人才需求探究

本文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需求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问题

2013年至2016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6年的24.8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中国还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还处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中期水平,离制造强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1)我国工业生产发展布局不均衡,从交通运输的便利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例如北部的华北、东北,内地的湖北、四川、河南和吉林等省。

2)产业结构没有与经经济增长同步优化,产业结构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据统计局网站消息,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但距美国还差1个德国+1个英国,从GDP各分项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经济增长点主要得益于强劲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3)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促使更多企业在用工模式上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能型”的用工模式转变。而我国制造业人才目前现状一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企业高薪招不到高技能人才,而人才市场却人满为患;二制造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企业文化需求与用工需求;三是制造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思想保守,不适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四是企业人才流动量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4)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其主要原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再创新能力薄弱,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三是未形成企业、学校、学生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都之间严重脱节,四是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

二、工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提高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视,促进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我省各高职院校及中职院校还是以培养“熟练型工种”的人才为主。而“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相关联专业主要有机械,机电,计算机科学三个大专业。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开设有相关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装配技术等,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熟练工种。

2)注重多接口型人才培养,由单一技能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深入,单一技能的员工越来越难适应企业现代化的智能装备要求。智能设备的投入,对一线工人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对智能设备维修,维护,程序设计,数控设计,现场管理人员需求量会更多,对于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智能制造设备了如指掌,对于生产线上各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及流程也要必须熟知。

3)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创新能力是体现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就是真正的财富。

三、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1、积极应对智能制造,加大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及课程模式

一是根据智能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开设相关专业,如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3D打印技术、工业工程技术、工业物流等;二是开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新课程,如: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VR,激光3D测量与逆向造型技术,CAD/CAM/CAE等;三是积极参与和组织智能制造职业技能大赛,以大赛为导向,创造人才培养氛围,引导人才培养方向。

2、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紧密联系与其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学徒制“一个促进,五个对接”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明确此时的学徒既是企业员工又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企业,学校、学徒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三是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3、产教融合,由单纯公办学校模式向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转变

一是由政府主导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公办校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引入国有企业资本、民营资本,或者行业资本,联合承办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二是办学存在困难的学校将管理事务交给更具专业能力与资质的相关机构,从而提高学校与相关机构的综合效益;三是民办职业院校探索引入国有资本参与办学,减少学校投资压力,发挥国有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诚信效应;四是公办院校、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共同投资新办学校;五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职业院校的体育运动场馆、图书阅览室、计算机网络中心,综合实习实训室等校园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