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工科背景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时间:2022-11-10 08:53:08

新工科背景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工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主动迎接新的工业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立项、高校建设、教育模式探索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推进新工科强国的建设进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一书抓住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时间节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宏大背景内,该书提出的“科研教学思政”模式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能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共包括10章。第1章《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为理论章节,该章介绍了本书的著书背景、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当前主流前沿的网络教学实现方法,同时论述了“+课程思政”的实现方案。该书的第2章至第10章为案例内容,分别为《电压频率测量分析系统及分析方法、《网络参数测量系统》、《专家模糊增量式自适应的参数在线整定优化系统及方法》、《基于情感监护与实时互动的身临其境教学方法与系统》、《基于大数据和VR的跨平台3D智能交通指挥方法及系统》、《基于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分析的协同养老服务方法和系统》、《小波卷积小波神经网络及情报分析方法与系统》、《循环涟漪纹波预测方法与智能控制系统》、《多场景多主体身份行为情绪识别分析方法及智能监管系统》。每章均包含引言、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实用新型技术、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这六个小节。该书通过对九个工业系统的详细分析全面阐释了新工业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为推动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将新工科建设作为全书重要的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新工科是我国重点建设的新兴教育领域,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涌现了一些以新工科为时代背景进行论述的书籍,但是其中多数书籍的主要内容只停留在仅仅围绕着专业课程知识讲解的范围内,属于在“术业”层面进行探索。遗憾的是,近些年很少出现从宏观层面思考应如何解决新工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著作,特别是将新工科建设这个宏大的时展趋势与创新创业教育具体的高校教学操作进行紧密联系的著作少之又少,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的著书恰恰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该书将视野拓宽到全球新产业发展的宏大背景,对新工科建设在国家发展、高校学科建设、工业内涵变化等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各个案例中,该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新工科建设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需求,并以此设计和制定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策略。这样无疑会使创新创业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更加精准,思路更符合国际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也为该书提出的各项具体措施打下了更坚实、可操作性更强的基础,使理论与实践更充分地融合为有机的整体。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是高校并行不悖的三项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的三项工作却往往相互脱节。在时间、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三项工作甚至存在较大的矛盾。如何调和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化解资源相对有限的困局,是困扰高校多年的难题。如果协调不善,可能导致三项工作相互抵触,形成内耗,要么其中一两项工作的成绩是建立在牺牲甚至部分放弃其他工作的基础上,要么无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该书指出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之间发生争夺资源、彼此矛盾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学、科研、思政三个环节相互脱节,而产生脱节的根源在于三项工作思维方式的大相径庭。由于三项工作思维方式的差异使教育行为产生差异,教育行为的差异进一步产生工作格局的差异,最终形成了三项工作之间的矛盾。对此,该书提出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科研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过程并发一致输出的解决方式。为了使读者对一体化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例如从第2章到第10章的每一个案例中的科研成果都是教学过程达成的结果,不仅全方位地展示了科学与教学一体化的成果,还揭示了两者一体化后所能发挥出的巨大优势;将科研选题与国家新工科发展的目标一致性作为科研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核心,将科技兴国、新工科建设国家的思想内涵贯穿于全书,为高校整合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通过大量案例阐释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辩证统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里,将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联系到课程思政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使两者紧密结合。《“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通过这样两两结合的形式,将三项工作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其中任意一项工作时也在推进其他两项工作,不仅解决了以往三项工作独自运行、相互牵制的问题,还突破了长期困扰高校的资源不足的瓶颈,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联动工作机制,为提升高校相关工作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现实指导价值。在理论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开篇就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背景,详细论述了与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相关的主要理论,构建起清晰完整的理论框架,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就可以对这三项工作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认识。例如,该书开篇的《国内研究现状》就介绍了网络管理与质量管理的三个主要流派,为读者展示了教学管理的不同方式,使读者快速对教学管理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了解后续知识理论的基础。全书知识理论层层递进,结构分明,内容紧贴高校教育教学,易于理解且便于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在现实指导方面,该书应用性极强。首先,该书的主要内容为案例示范,将国家发明专利的撰写教学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在每个案例中示范新工科、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这三项工作应如何开展。案例式的写作方式本身就向读者展示了如何着手此类工作,是对读者最好的启迪方式。其二,为了保证案例本身的质量,本书的创作团队引入了联想集团、首都信息建设集团的高层次人才参与了书籍的编写工作。在信息产业一线工作多年的高级人才熟悉新工科发展最前沿的情况,不仅可以保证该书案例能够代表我国乃至世界新工科发展最前沿的水平,还能确保案例的典型性、数据的详实和细节的周密。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经验和对行业透彻的了解,例如只有具备多年一线工作经历的高科技企业经历才能驾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给读者提供真正可靠有效的建议。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聘请的高科技企业高管在预判全球新工科发展态势、分析新工科市场趋势方面非常权威,使该书的实践内容与国家新工科发展的步调一致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确保了该书实践指引方向的可信性。其三,该书本身也践行着新工科建设的责任,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一书不仅本身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科研、教学与思政工作的新模式,同时在中国慕课大学了相关课程。书中的创业案例都出于真实事件,创业建议也详实可靠令人信服。该书的一名参编人员唐雪涵为本科在读学生,同时也是中国慕课大学平台上《30天快速上手Python数据分析》课程的核心运营人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工作。作为书籍的编写者同时进行创新创业工作,无疑会使该书在现实指导价值方面更具信服力。其四,本书引入了创业高手打造的创新创业案例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所选取的创新项目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创新创业课程案例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最新理念,例如课程融合理念、课程思政理论、强化实践类课程等都在该书的案例中内得到具体的体现。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在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指导方面非常用心,通过各种综合的、立体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更权威、更可信、更详实的知识内容。在应对疫情防控下居家教学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也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议。该书第2章到第10的案例中都距离详细阐述了疫情背景下网络教学的元素,并提出了提升居家办公情况下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绩效管理能力的方法。该书指出,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的态势下,高校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但随着居家办公的时间不断延伸,沟通失效、工作推进缓慢,远程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者难以了解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导致过程管理失控等问题不断凸显,最终导致疫情与应急模式下居家办公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和绩效管理失控等问题。作者将居家教学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新工科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恰恰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也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很好的项目来源,提出将新工科发展作为解决疫情下居家办公相关问题有效途径的新思路,并通过案例细致地论述了如何应用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等新工科的知识、技能来辅助线上教学,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线上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该书提出的相关思路不仅对新工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高校解决疫情下的教学困难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紧抓时展脉搏,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围绕当前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我国高校发展、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开展都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砾文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