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马说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0 03:50:38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篇(1)

初审结果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卯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光临校场检阅武员操练。在枪林弹雨里冲杀了17年的马新贻,饶有兴致地观看武员们的骑射,看了三个时辰,尔后自箭道回署,护卫紧紧追随左右。这时,突见一短衣清兵模样的人快步走到总督面前,躬身请安。护卫未及拦问,短衣人已从靴筒中拔出短刀猛刺总督。事后,刺客完全可以乘乱逃走,但此人却束手就擒。总督重伤不治,次日身亡。

案发3天后,清廷谕令江宁将军魁玉督同司道审理,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审。起初刺客只供姓名,不说缘由,直至“熬审"4个月后才有供词。供词大意为:

张文祥,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贩卖毡帽至宁波,结识同乡罗法善,娶其女为妻,开小店为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席卷江浙,乃参军入李世贤部,转战东南数省。同治三年(1864年),李部败走,张逃回宁波,而其妻已改嫁吴炳燮。张无以为生,由做过海盗的龙启云资助,仍开小店。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浙江巡抚马新贻至宁波,张递状控告吴炳燮霸占其妻,马以其妻自愿改嫁不准其状。张告之龙启云,龙言自己做海盗时曾遭马剿杀,故怂恿张刺杀马。同治八年(1869年),马升任两江总督,张同至南京,寻机刺杀,直至混进校场而得手。

慈禧漫不经心说了两句话

一介走卒直入总督校场刺死朝廷重臣,而“熬审"4个多月只得出如此证供,舆论哗然,以为所供不实不尽,难成信谳。慈禧迫于舆论,谕令曾国藩由直隶回任两江复查,并派刑部尚书郑敦谨等驰往南京会审。

马新贻,字谷三,山东菏泽人,与李鸿章、郭嵩焘是同榜进士,以知县分发安徽建平。自咸丰三年(1853年)一直与太平军作战,屡有战功,逐年升迁。至曾国藩攻克武汉、九江,围攻安庆时,马新贻已是二品大员、皖省按察使,与曾国藩接触甚多。金陵破,曾国藩主动解散湘军,疏请曾国荃开缺回籍,以马新贻接任浙江巡抚。当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行政上管不着浙江,因太平天国余部尚在活动,浙江军务仍归曾氏管辖。马新贻取代了曾的九弟曾国荃升任浙抚,虽心有芥蒂,但他常向曾国藩问计,并仿效曾国藩减浮收、修海塘、复兴书院,给曾留下干练之印象。未三载,直升闽浙总督。曾国藩因“剿捻"北上,马新贻取而代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其位已与曾氏比肩。那年,马新贻47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总督。

马氏虽屡有战功,但较之湘军大将的血战,差之云泥。两江总督位高权重,让他接任,湘系皆以为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贬抑。马氏遭到杀身之祸,湘系不尽弹冠。曾国藩则以为被刺者乃大清总督,绝不可以私见轻觑。

曾国藩忧虑的不仅是案件的棘手,还有他所处的地位。当时,湘军解散后,清廷逼其北上“剿捻",作战连连败北;又派他去天津处理教案,结果弄得骂名满天下。如今,让他处理刺马疑案,这或许又是太后在捉弄他,是否一大陷阱亦未可知。

曾国藩勉为其难,只得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智多星"赵烈文认为,案发之奇,官场少见,而清廷态度更为奇怪,案发已数月,未见朝廷催办,这次虽再简大员,亦是迫于舆论,所以朝廷对此案的态度,是办案的关键。薛福成提议,可“恭请陛见",摸清朝廷的态度,再作计议。赵烈文还建议,无论回南京还是去北京,动作愈迟愈能看出清廷的态度。

曾国藩奏请陛见的回批谕旨不久到达天津。曾以等待李鸿章来津交接为由,50天后才去北京,其间朝廷再未闻问。

曾氏达京师,适逢其60大寿,不久又逢太后的万寿节。慈禧先为曾国藩庆寿,曾氏又随班为慈禧朝贺。两个多月间,慈禧根本未问马新贻之案。年关将近,曾国藩不能再逗留,请求回任江督,慈禧接见。曾氏想听听她的意见,而慈禧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两句话:“马新贻办事甚好",“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慈禧为何采取这种态度,其中定有隐情,但至少让曾国藩知道,清政府对“刺马案”漠不关心,处理时只要不为朝廷找麻烦,就不会出问题。

头绪迭出的案情

令曾国藩害了眼疾

是年底,曾国藩回任两江,但他并不急于问案,而是派出心腹彭玉麟、赵烈文、吴汝纶等暗加调查。不久,便访出了结果,比较重大的情节有二:

其一:张文祥原籍河南光州。捻军在皖豫发动,张伙同好友曹二虎、石锦标加入了捻军,张还在征战中升任头目。马新贻做合肥知县时,曾办团练与捻军对抗,在一次战斗中,马兵败被张活捉。但张文祥等人久有叛捻之心,欲借马新贻的关系投降清军,遂私下与马结为兄弟,转而降清。张文祥被马新贻收编后,任职营官,由其统领收编的山字营。山字营屡立战功,使马得以不断升迁。马升为安徽布政使时,曹二虎把妻子接至马新贻的官府居住。马见二虎之妻貌美,顿起歹心,设法骗奸。张文祥知情后告知二虎,张、曹以为马新贻行为不堪,遂密谋报复。正当二人密谋时,马派曹去寿春镇领取军火,同时派人密告该镇总兵徐周,称曹二虎“通捻",命徐立为捕杀。曹二虎被杀,张文祥逃脱。张誓为二虎报仇,乃暗随马新贻,终于杀之复仇。

其二:马新贻实为回人,其父是山东菏泽回民之首,与甘肃回王素有联系。马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军火多得回民资助,故屡屡立功,升迁也快。马对回王感恩,一直寻机报答。马有一亲兵徐义,原与张文祥同在李世贤部为太平军战士。李兵败后,徐义降清,后成为马之亲兵。一次,徐义与张相见,闲聊时徐告知马新贻与回人的关系,并说西北回王欲南下讨中原,马将为内应,事成后让马新贻统管江浙。二人以为马新贻勾结回王背叛中原,坏了良心。后来,马下令取缔私营店铺,张文祥生计被断,便追踪马刺之为国除害、为己泄愤。

至此,加上江宁将军审出的供词,张文祥刺杀马便有几个不同动机:一是私通海盗,挟嫌泄愤;一是马见色背友,惟薄阴私,张文祥为友复仇;一是马私通回部,阴谋反叛,又得罪了张,张以卫清室中原、泄私愤而刺马。不同的情节相差甚远,以之论案,张文祥可为叛逆、可为侠士、可为报效朝廷的英雄。

面对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曾国藩发现张文祥与马新贻是两个无法揭破的谜底,联系慈禧对案件的态度,清政府也是一个难以揭开的谜底。因此,他有一种被人愚弄的屈辱感。他知道倘若错案错结,朝廷不会整治他,但百官和百姓会如何看他呢?屈辱、迷惘的感觉阵阵袭来,使这位身经百战的侯爷几次几乎晕倒,并害起了眼疾。

曾国藩把案子查到了自己头上

复杂的案情弄得曾国藩焦虑不堪,他提取了张文祥交待的刺杀罪行材料。可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张却交待了与他有关的重大情节。

张文祥交待,自己曾在湘军鲍超部当兵,因作战勇敢,被选为新兵营哨官。鲍超的“霆军"里有哥老会组织,他是哥老会的头目。“霆军"在金溪哗变,就是哥老会大加煽动的后果。哗变后,张逃至天目山,躲进寺庙里。寺庙长老是一个隐身的天地会首领,仍指挥天地会的抗清活动,张文祥于是又入天地会抗清。后浙江巡抚马新贻在宁波、台州与天地会作战,使之蒙受重大牺牲。张文祥受寺庙长老之托,杀马新贻为天地会会友报仇。

张文祥的供词不啻向众陪审、向清政府揭露了曾国藩和湘军的重大隐情!

鲍超,字春霆,太平军起义之初投军向荣与太平军作战。向荣兵败,又投奔曾国藩,当时湘军还尚未编练。鲍超武艺了得,有勇有谋,是湘军精锐之精锐,其军号“霆军"。湘军与太平军的苦斗莫过于安庆赤松岗之战,那是陈玉成部的精华、号称“百战精锐"的刘琳部守卫。鲍超的“霆军"攻打,两支部队肉搏两昼夜,刘琳部全部拼光,鲍春霆部也死伤大半。鲍超部击败刘琳后,太平军闻“霆军"之名而胆寒。

“霆军"突出一个“野"字,除鲍超之外谁也驾驭不了。在天京城破之后,清政府定要扑灭湘军,以绝后患。曾国藩为自保,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当时“霆军"正在江西追歼杨辅清和汪海洋,听说要裁军,又得不到兵饷,便在金溪哗变。哗变的发动者是混在“霆军"中的哥老会。当时,清廷正寻找借口整治曾氏兄弟,曾国藩闻金溪“霆军"哗变后,为不给清廷口实,迅即派员送去军饷,催回因事去四川的鲍超,平伏了这次哗变。鲍超回部后,秘密清洗并杀害军中的哥老会成员,严惩了参与哗变的官兵。曾国藩快速裁撤(实为解散)湘军,又把剩余的“霆军"交江西沈葆桢指挥,湘军哗变和军中哥老会风波才被平息,清廷未加追究,此事也成为湘军史上的隐情。

如今由案犯之待,若写入供状,报给清廷,对已成惊弓之鸟的曾国藩来说,可是一桩不小的“历史问题",他怎不胆战心惊。然而,案情还未止于此……

审案官“内讧”

曾国藩快速处决张文祥

当张文祥的交待与湘军联系起来后,曾国藩便决定急速结案,以江宁将军的原审供词上奏,快速处决张文祥。然而,会审诸官却不同意,要求重新审理。直到朝廷的批复下达,会审官孙衣言、袁保庆仍抗旨拒不画押,连曾国藩的心腹薛福成也认为原供不足信,谓:“或有以帷薄事疑马公者,盖谓文祥奋不顾死,非深仇不至此也。"原来,会审诸官以为马氏被刺另有隐情,因马新贻曾血腥镇压反洋教运动,维护洋教利益及其活动,因此被谋杀。

此说又与曾国藩不久前处理的天津教案、与曾国藩本人密切相关。尤其让曾氏发怵又难以忍受的,是案犯胸有成竹的态度,他总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留下玄机,但却拒不说出,会审官皆认为若无重大隐情和重大指使者,案犯不会有如此态度。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外国传教士进入南京,要求清廷地方官归还教堂旧地、同意发展教会事业,被曾国藩和李鸿章拒绝。1868年,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后,却与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打得火热,过从甚密。原来马新贻在上海与小刀会作战时负伤,在医院治疗时加入了天主教。他任浙江巡抚后,与法国天主教也有着特殊关系。同治八年十一月(1869年12月),安庆发生教案,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来南京同马新贻交涉,马对反洋教表示愤怒,同意了罗提出的所有条件。后与安徽巡抚英翰联袂发出布告,并勒石树碑保护教会利益,严令民众不得阻挠和破坏教会的一切行动。

在南京城内,马新贻还派军队保护教堂。1870年4月,南京反洋教活动的头面人物陈国瑞领人在江苏布政使署印刷传单,揭露洋教士残杀中国儿童等罪行,还率领清兵在南京城四处宣传反洋教,并扬言要攻打教堂。马新贻便派部捉拿陈国瑞,陈从南京逃出,仍继续宣传反洋教。他自南京北上,一路宣传,并组织了反洋教力量。后在天津掀起大规模反洋教活动,酿成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清廷严令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该案。曾氏在内外压力下,委曲处理,弄得骂名满天下。案结,天下群情汹汹,朝中舆论沸然。有醇王奕、翰林院侍读袁保恒等一群官员上奏,要求皇帝下旨讨伐洋教、惩处官员。

如今,刺马案与教案、与陈国瑞有了直接联系,又传是七王爷奕指使人刺马。天津教案由曾氏处理是几个月前的事,如此一来,势必要把天津教案重新翻个;陈国瑞是曾国藩放走的,曾国藩又将再次被牵到案中。若纠缠下去,或有可能揪出陈国瑞是杀人凶手,那么曾氏放走陈国瑞的事将会更麻烦。

曾国藩对陈国瑞了如指掌。陈幼年时死了父母,成了太平军的小战士,不久又流入清营,被总兵黄开榜收为义子。他与太平军作战,战功累累,几年征战便升为总兵官。在攻击苗沛霖叛军的战斗中,他率部冲杀,并独闯苗的中军帐,亲手杀死苗沛霖。因此,清政府赏他三代一品封典,这是少有的封赏。在“剿捻"苦战中,他是僧格林沁骑兵部队的中坚。僧军战败,清廷命他代僧格林沁领兵。

曾国藩在徐州“剿捻",陈国瑞与刘铭传矛盾,互相攻杀,死伤千百之众。曾国藩软硬兼施,终于将他收服。他十分敬佩曾国藩,并为曾氏的卫道思想所感染,深恨西方的各种宗教。他也深知清政府迫于洋人的压力,不敢做出反对洋教的决定。捻军平定后,他闻知南京一带闹洋教,便离开部队,以医病为由领着小股精锐到扬州、南京搞起反洋教活动,成为洋教会和维护洋教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的眼中钉。

天津教案之后,马新贻向清廷上奏,要求严厉制裁陈国瑞、奕等反洋教的官员,也就牵扯到放出陈国瑞的曾国藩。

因上述原因,便出现了是王爷、陈国瑞等指使人刺杀马新贻的流言。高龙曾说,那些遭到马总督上奏指责的人是不会放过他的。高氏所著《江南传教史》中,认为张文祥并不是刺客,而刺杀马新贻者正是反洋教者。

马说教案篇(2)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05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学”的体验和思考中学习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现以《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怎样“以学为中心”。

【案例一】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进行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

师:文中用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兵马俑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坑内兵马俑还有近8000个。

师:文中把兵马俑坑的大小与足球场的大小相比,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在所有的兵马俑坑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坑?

生3:一号坑。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举例子。

……

师:(总结)为了体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把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描写得更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案例二】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语或者句子,小组之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的不同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具体。

生2:第一句话用兵马俑坑跟我们很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而第二句话就不能表现出这一点,读了以后,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为了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先用19120平方米这个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坑的实际面积,又采用了和大家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的方法,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分析思考】

从上面两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案例一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对于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揣摩中掌握,而教师完全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在教学时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获得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学而得法的教学理念。

2.教学策略的差异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则缺乏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案例二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之妙,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呢?

一、钻研教材,找出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从这个例子中习得语言与方法。”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找准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如《秦兵马俑》一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感知中体会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兵马俑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找准文中的有效训练点,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马说教案篇(3)

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以下简称《原理》) 是调整后的新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同时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如果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单调、呆板、枯燥无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做到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的。经过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案例式教学是《原理》教学中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在论证其可行性的过程中,着重从《原理》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来辩证分析案例式教学法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起初主要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理论、技能、方法及内在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主要是由于案例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案例式教学法能使深奥难懂的原理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把握理论知识

05方案的《原理》课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而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对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证,对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实际,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面面相觑。因而该课程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思想共鸣。案例式教学法针对传统教学法中的弊端,大胆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精选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实例,带有一定的关切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这些案例中都暗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然后以案例为载体由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评论,最后老师要做画龙点睛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听、讲、评“故事”中“恍然大悟”,使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案例这一载体变得通俗易懂,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使学生在“思”、“辩”中学好这门课程,大大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在《原理》课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加课堂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对象,而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之一,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讨论中争辩、质疑中探索、交流中互动、深思中增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靠、应用的更熟练,使学生与老师在良性互动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要注意应用,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定位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而案例式教学中通过案例这一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案例学习、探讨,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与辨析等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的主角,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由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发生了被动性和主动性的转换,学到的就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在实践和理论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处理好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在《原理》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基本工具,是重要的载体。精心选取案例材料设计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所选案例的质量,要处理好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典型性的案例可能是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在反复比较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案例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能是最近发生的引起人们重大关切的,影响面大、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里面也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典型性的案例具有实例生动、逻辑严密、说理形象等优点,是不错的案例式教学法的载体。但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些案例的发生时间节点距离现在已经太过久远,显得有些陈旧,在解释理论知识时有些可能是学生已经听过很多遍的了,已经没有了太多新意,容易引起感觉疲劳,从而达不到案例式教学法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新颖性的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所谓“新”,是指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时代性、时效性等特点。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快捷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取国内外新闻、社会热点等案例,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关注度,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真正做到“三贴近”,让大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新颖性特点的案例优点比较明显,但是和典型性案例相比也有其不足――热点过后随着大家关注程度的降低,可能人们会渐渐淡忘这些热点,由这些热点作为载体传授的知识也可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和持久。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让案例式教学通过精选的案例这一载体发挥最大效益。

3、处理好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

《原理》课是把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内容糅合在一起编排成了一门课程,因此《原理》课是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科,总体来说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理性,理论性较强,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普遍有难度。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这类学理性较强的课程时能否使所讲内容通俗化、大众化便成为学生能否准确掌握的关键。而案例式教学法正是使《原理》内容大众化、通俗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此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阐释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使这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使大学生学地明白,掌握地牢靠,应用地灵活。但是在应用此教学方法使其理论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并非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并不是要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相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为基础、为前提,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有根基,才不会‘变样走味’”。因此,在应用案例式教学法讲授《原理》课时,一定要精选案例精讲原理,在精选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为了案例式教学而拼凑案例的现象发生,避免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博得学生一笑而选取一些庸俗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式教学只会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在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声中结束了一堂课,学生们除了记住了那些可笑之处外什么也没记下,更别说牢靠掌握、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其实践了。

因此,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一定要精选案例,要注意做到使用案例使其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使其庸俗化,要辩证地处理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在选取案例时要以学理性为基础,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性,发挥案例式教学的最大优越性。

4、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原理》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公共课、必修课,也是主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专门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在案例的选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能体现该门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深刻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有机的统一。与此同时,《原理》课还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总目标是把握“一个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贯穿“一条主线”,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一个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注意强调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

【参考文献】

[1] 周德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发挥[J].科教文汇,2008.11(中旬刊).

马说教案篇(4)

2教师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类型与特点

索桂芳教授在《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根据案例作用的不同,将案例分为教育理论案例和教育实务案例,前者主要是教育理论的运载工具,用于例证和阐明教育理论,后者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工具。②笔者认为案例的类型可以根据运用案例讲授的内容特点来分类。教育理论案例主要是指在讲授经典理论时所采用的案例,教育实务案例则是在讲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教学与学习的原则策略等内容时所采用的案例。经典理论一般具有明确的代表人物、清晰的基本理念和完整的体系结构,结构性相对良好,但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如教育实务。而教无定法,因此教育实务往往表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基于此,笔者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务在结构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上存在差异,相应的教育理论案例和教育实务案例的选择要求就会有差异。教育理论案例的选取要匹配所教理论良好的结构性,教育实务案例要匹配所教实务的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索桂芳教授分析案例选择策略时也提出类似观点,如果案例教学的目标以掌握基本原理为主,则应选择与所学理论有密切联系、隐含着所要学习的教育原理的理论型案例,案例要与所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③以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育心理学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经典理论,如何选择设计与理论高度契合的理论型案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3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困境

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案例读起来像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杜撰出来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称之为案例。④许立新在其硕士论文《教师教育的案例教学研究》中提出,所谓案例就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⑤具体到理论案例教学,笔者认为理论型案例要基于真实教育情境、同时匹配理论的理念和结构进行设计,即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笔者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案例教学中遵循真实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进行案例选择和设计,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遭遇了两大困境。第一,案例的真实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之间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案例和理论的结构化水平以及两者所涉及的教育事实范围上存在差异。其一,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是问题式的,结构性较差;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是经过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思维结果,体系结构相对良好。其二,案例与理论所涉及的教育事实范围有别。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基于对诸多教育事实的探索而提出的,范围较广;而理论案例教学中,无论案例的载体是文本资料还是视频录像,其展示的教育事实范围相对有限。第二,师范生实际理论基础与理论案例教学对师范生理论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之间存在冲突。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能够优化理论案例教学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对师范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原有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虽然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但是通过案例讨论进行理论升华时会出现理论表述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相对零散、理论体系建构受限等问题。理论型案例如何设计才能兼顾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师范生的实际理论基础,这一问题促使笔者在教学中展开探索尝试。

4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模式探索

4.1理论案例教学之理论型案例的基本要求

优秀的理论型案例创编是理论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优秀的理论型案例应突出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案例具有模真性。索桂芳在研究中提出,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引人的优秀的案例,往往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根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案例教学模式重视案例,但不止于案例,还要通过“直观”引出对本质结构的洞察。⑥对教育本质结构的洞察并非只能通过“直观”的教育实践中自然发生的事实才能实现。曹正文在《把握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一文中提出案例的模真性特点,由于教学时限的制约,案例作者往往按照自己意图基于自然发生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使得案例最终呈现为一个被简化或者优化了的客观实际。也正是这种真实性和模拟性相结合所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能极大地凸显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⑦笔者认为案例的模真性是创造性改编理论型案例的前提,其中真实性要求教师在改编案例时需要以自然发生的教育事实为依据,而模拟性则是教师改编案例时创造性的真正体现。第二,案例与理论保持高度契合性。理论的形成基于对诸多教育事实的探索研究,因此理论教学应该着眼于对更多或一类教育事实的分析,而不应局限于单一教育事实。基于此,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的案例创造性改编应该保持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教师不能仅仅按照教材提供的理论框架进行教学,应该在深度研究所教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据此对诸多或一类教育事实进行概括化和模拟化设计,通过创造性改编呈现简化或优化的教育事实,原教育事实只是案例的原型素材。第三,案例具有启发性。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习者透过教育现象洞察教育本质。理论型案例需要在保证模真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基础上,启发师范生透过案例情境中的角色、行为和事件“反观”自我和真实的教育情境。如笔者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执教过程中基于“小马过河”进行创造性改编讲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学生透过小马的经历能够反观自己的成长以及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理论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理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需要结合模真性、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启发性三个基本要求创造性改编案例。笔者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案例教学说明理论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领会所教理论的基本理念,确定理论型案例选择的基本方向。班杜拉认为“效能是一种生成的能力”,⑧自我效能的生成性这一特点突出了个体自我效能感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这一基本理念。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小马过河”中“小马”的经历,当我们接受某种学习任务后,自身之前的成败经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小马接受“磨面”这一任务后,其自我效能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首先是遇到从来没有渡过的河流时产生的自我设问“我是否有能力成功过河”;其次是在老黄牛的言语鼓励下产生的自我设想“我可能成功过河”;再次是在小松鼠的言语劝说下产生的自我否定“我没有能力成功过河”;然后是在妈妈的言语鼓励下产生的自我期待“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在实践中尝试过河;最后是成功过河后产生的自我肯定“我有能力成功过河”。可以说小马的自我效能感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逐渐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与所教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

第二步,建构所教理论的整体结构,对案例中模真性的教育事实合理设疑,并进一步“反观”真实的教育问题。首先,笔者从妈妈布置磨面任务前对小马目前所拥有能力的评估进行设疑。从“小马妈妈为什么鼓励小马独立完成磨面的任务”。讨论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生汇报提炼如下:(1)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小马妈妈自己有过“过河”的经历,所以通过对小马过河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充分信任,并鼓励其独立尝试,增加小马的实践锻炼机会,丰富其自身经验。从教学效果来看,师范生可以就教师的设疑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做出的总结与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其次,笔者针对老黄牛、小松鼠和妈妈在小马过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设计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小马对自己能否成功过河的判断有什么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笔者根据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生成时的影响因素对案例故事进行改编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1)如果在小松鼠之后,另外一匹跟小马个头差不多的小马顺利地从河的对面走过来,小马会有什么改变?(2)如果这是一场竞赛,鼓号声、啦啦队的加油欢呼声此起彼伏,小马作为参赛代表会有什么改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有言语的积极鼓励、言语的消极暗示、过程中的困难挫折、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榜样作用、外界环境、个人的性格等,与班杜拉的理论体系高度契合。再次,引导学生“反观”当下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并进行讨论“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任务,束缚孩子的发展空间,剥夺孩子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的机会。高估学生能力的家长和教师常常表现为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给予难度过大的任务,使得学生失败经验不断累积,如果得不到积极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无效能感”,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像小马一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自主提炼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原则与策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提炼出合理评估学生能力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对榜样和自我进行合理的比较评估、正确评估言语劝说的性质和作用、恰当利用外界环境,调控和维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等培养原则,表明学生对所教理论具备了初步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所教理论的后续发展,对案例进行延伸设疑。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集体效能”的概念。基于此,笔者将案例进行了延伸性改编设疑:马群马拉松比赛现场,刚开始小马们都是热血沸腾的,跑着跑着,参加比赛的小马中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太远了吧,你看我都喘不过气了,我坚持不下来了”,于是有小马停了下来;“算了算了不跑了,我不行的”,又有一些小马停下来……小马们陆陆续续地退出了比赛,只有一匹小马坚持到了终点。当人们为它欢呼庆祝时,才发现原来这匹小马又聋又瞎,它根本听不到同伴们说了什么,也看不到同伴们退出比赛。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能够结合自我成长经历进行分析,反观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与“我们能行”的集体效能感之间的双向激活以及“我不行”的自我无效能感与“我们不行”的集体无效能感之间的恶性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疑不仅要关注具体理论的体系,还应全面了解所教理论的后续发展,回归实践进行延伸性设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事实。第三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经历过的教育事实或实习中观察到的教育事实,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师范生这一丰富独特的案例资源。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理论,因此,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应该回归真实具体的教育事实,可以是单一的教育事实,也可以是某一类型的教育事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马说教案篇(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简称《原理》)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样,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它通过系统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的讲授,存在着政治性强、理论性强、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特点,这对于追求实用、时尚、个性、新颖的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来说,难免难以接受。如何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1],就成为《原理》课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和自身的一些体会,认为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倡导,起初被应用于工商管理、法学、医学等教学领域,因其目的明确、真实可信、客观生动、启发性、参与性、针对性强等优势,很快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教学领域。案例教学法又叫情景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引用已经发生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否选取了恰当的案例,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本文结合《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以及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

《原理》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但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如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所选案例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检验其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是否严谨等等。总的说来,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犹如一整块“钢铁”,不是一个拼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也是一个整体。因而,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要突显整体性的原则,运用综合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2.真实性原则

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首诗、一句名人名言等,最好是大学生所关注的事情,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一个虚构或杜撰的案例,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

3.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指教师要紧密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和教学目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使案例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单单流于教学形式而随意引入案例,反而会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例如,在讲授“联系的普遍性”时,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联系着”;在讲授“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时,引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学生很容易理解火和水、水和鱼之间的联系是直接联系,而火和鱼之间的联系则是间接联系;在讲授“质量互变规律”时引入“舍罕王赏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质的起点和前提,没有定量分析就没有对事物的精确把握”。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典型案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兴趣。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指教师选取的案例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考、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此案例不仅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可以引入“赌饼破家”的故事,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在这个故事中,“盗贼进屋”是主要矛盾,而“夫妻赌饼”是次要矛盾。进而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大学学习阶段,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要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兼职的关系。

5.时代性原则

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的科学判断,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着的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又要让大学生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例如,在讲授“党的群众路线”时,可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除了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焦裕禄、任长霞、杨善洲等同志之外,可以引导同学们联系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像好校长张伟同志、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霍清廉同志等等。

6.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是指教师选取的案例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不能过于抽象、枯燥,要做到难易适当、简繁适宜。一方面,《原理》课程所选用的教学案例,如若理论含量不足,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案例也不能过于抽象、复杂,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领域,否则学生无法对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从而导致案例教学活动失败。总之,选取的案例既要符合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功能,又不能使《原理》课变得玄妙高深、枯燥乏味;既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7.专业性原则

专业性是指教师选取的案例要尽量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具有专业特色。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要多选取自然科学方面的案例,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则要多选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案例。例如,在讲授“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引起量变”时,对于理工科同学,可以选用“甲醚和乙醇”、“金刚石和石墨”的案例;而对于文科同学,可以选用“田忌赛马”、“音符的排列组合”等案例。《原理》课程教学中案例与专业相结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

8.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是指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资料将案例表现出来,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听资料可以使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影像,平面的视角转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魅力。

二、《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通过近几年《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整个教学中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要正确处理理论与案例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抽象的理论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融入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因为案例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案例教学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具体运用。教师应该根据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精选合适的案例,使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中心,教师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选取案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课堂总结这四个案例教学的环节。切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马说教案篇(6)

一、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教育教学理念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做“因材施教”,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如果培养学生像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理工科院校实施马克思理论教育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

1.理工科院校学生与综合院校学生的共同点 目前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识都存有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中口碑普遍不好,在接触到马克思理论课之前,很多学生已经产生了先人为主的抵触情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同于纯粹的政治说教或空洞理论的述说,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无聊的,甚至是“恐怖”的。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还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从实用的立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以后毕业找工作、个人发展关系不大,从开始就没打算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2.理工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把握的自身特点 (1)理工科院校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课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长久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文理严重分科的教育体制,理工科院校的院系设置以理工科为主,相应地,课程设置也以理工科课程为主。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虽然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文史哲和艺术门类中开设选修课,但从总体而言学生对人文科学的接触是有限的,选修课的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理工科院校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会把这门课作为开阔人文视野的窗口,把自己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希望通过这些课程了解更多的现实与历史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抱着看似矛盾的态度:希望与失望并存,对马克思理论课即抵触叉渴望。(2)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学科的教学,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特点。理工科的学生有别于综合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他们往往不能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加以区别对待。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把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花费在做题目或做实验上,而做题目或作实验都要求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就会形成固定的套路,凡事都会试图寻求固定答案,用“对”或“错”、“是”或“非”来评价所遇到的问题。一旦找不到固定的答案,学生就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而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作出评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学科区别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区别对待。教师应该积极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适时、恰当地引导,把他们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引导出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和对他们未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都会受益匪浅的。

二、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兴趣

在我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生硬地把马克思理论课当成“填鸭”式的说教灌输给学生,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法调动起来,就会采取缺课、逃课等方式消极对抗,教师只好用点名、缺勤者给予扣分的方式予以处罚。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目的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提高马克思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得知,几乎没有学生喜欢纯粹理论性的说教,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理论联系现实,二是要求理论结合历史。

1.课堂中把理论恰当、紧密地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现实”主要指两方面的现实: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1)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理工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几乎整天沉迷于题海中,对外面世界和现实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但是大学生主体是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学生会强烈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现实中学生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并作出恰当的评述,特别是为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经验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够这样做,学生是需要的、欢迎的。(2)学生希望通过理论学习来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的未来相关甚密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无可否认这是一个价值观普遍迷失的时期,学生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他们对学习生活和人生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渴望得到思想上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而不是去讲空话敷衍了事,学生就不会再说这是一门“没有用”的课程了。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存在天然的隔阂,关键在我们的教育工作是不是真正做到家了。

2.课堂中把理论与历史结合起来很受学生欢迎 所有重大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的产生都要其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相对匮乏,教师应该充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晓思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讲授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予以把握,这样呈现给学生的就不是一种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活生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另外,教师还应进一步做到史论结合,引导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对史实作出分析,对理论形成的历史作出评价,这样不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会提高他们对理论本身的兴趣。

3.要做到联系现实和理论并结合史实必然要诉诸于案例 教学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没有形成统一、一致的观点,反对案例教学法的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会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尽管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存在着异议,但是案例教学法在理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纯粹的理论,绝大多数学生是会感到头痛的,倒不如通过生动的、深入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为了迎合学生、取悦学生,而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事实上,能否恰当地运用案例、从案例人手解析理论恰恰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与自身素质的体现。 转贴于

三、提高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教师只有从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

1.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门全校公共课,其工作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同样一节课要在不同的班级讲,在不同的学年轮番讲,这种授课形式容易使教师产生惰性,把讲课完全当成了一种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有的教师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每一届学生所讲的内容几乎是大同小异,甚至快退休了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教案。如此必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1)教师应该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把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即时变成案例,成为当时马克恩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是克服当前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对现实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做出反应,编选资料及时运用于当前教学。这样的教学目标本身就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努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2)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针对性的选编案例。在我国,在专才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自身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单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而随着科技深深介入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学本身在这个时代的正当性问题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教师应该联系理论恰当引入案例,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开展关于科学的反思和理解,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节选英国BBC纪录片《爱因斯坦三部曲》给学生放映,并针对片中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他们切身体会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人文关怀,正如爱因斯坦本人在对加州理工学院的讲话中所说的:“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2.教师应该拓展人文社科知识 在理工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文科教学。从教学方式上看,文科专业课教学要求“专”而“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适宜“泛”而“博”。为了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熟悉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发展情况,在理论层面上应该尽可能地“广”,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底气”,才能够提出思想深刻、内容生动的案例。为此,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1)才能熟悉思想史。不熟悉思想的历史,就无法洞悉思想的本质,就提不出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2)了解当代各种思想流派。不了解各种学术思想,不能对各种思潮作出评介,就只能是就“书本”,讲“书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单纯的知识传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首先教师应熟悉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把马克思哲学具体原理和哲学史结合起来讲解。比如讲唯物辩证法,可以从介绍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理论的典型案例人手,如古希腊的芝诺悖论、智者学派的二难推理“半费之讼”、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等。通过对哲学史的回顾,不但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会引发他们课外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应加强西方哲学的修养,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加强和西方哲学的“对话”。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提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理论甚至对立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对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智慧是有帮助的。有人视对立的理论如洪水猛兽,唯恐对立观点的介绍会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叛逆。实际上这样的忧虑大可不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介绍不同的观点,其目的是在批判的分析中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教师能够作出恰当的引导,西方理论的介绍不但不会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感,反而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益的。

3.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 理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除了拓展自己的社会科学视野外,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素养。面对受专业知识训练的理工科大学生,教师如果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融人案例教学中,如大家所关注的科学史或者科学思想发展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中的相关内容选编为案便。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他们学习本专业的科学理论也是有益的。

马说教案篇(7)

“老雷,你也知道,我在教育局负责档案工作,三天前,也就是上周日,教育局发生了一起火灾,虽然损失不大,但9楼旧档案室的一些档案资料被烧毁了,给我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过调查,得知火灾是雷击引起的。因为当时正下着雷阵雨,教育局附近的一些住户也证实说他们看到了‘天火’,那‘天火’像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准确地击中了教育局大楼。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教育局大楼只有12层,并不是那片区域最高的建筑,且装有避雷针,就算有雷击,也是先击中附近的高层建筑,而不是教育局大楼。可现实情况是‘天火’偏偏选择了教育局大楼,实在令人费解。我知道你喜欢稀奇古怪的案件,所以想请你分析一下‘天火事件’有没有可能是人为制造的?”马建宇喝了口茶,着急地说道。

“你怀疑有人故意纵火,而且是利用雷击纵火?”雷克探长摇摇头,“理论上讲,可能性为零。因为自然界的雷击现象是人类无法控制的,“除非……”

“除非什么?”马建宇问。

“除非地面上有引雷装置,比如像避雷针那样的东西。其实‘避雷针’应该叫‘引雷针’,它是利用金属良好的导电性能,将雷电吸引过去,通过电线使电流传入地下,从而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破坏。有了引雷装置,雷电会被吸引,击中你想要击中的目标。从你说的情况看,失火的大楼并不高,还有避雷针,建筑物本身完全不符合‘引雷条件’,却偏偏被雷击中了。这么反常的情况说明这座大楼一定有我们看不见的‘引雷装置’!”

“看不见的‘引雷装置’?”马建宇吃惊地说道。

“是的,如果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这便是一次意外;如果这个东西是人为制造的,那就是一次故意纵火案。”雷克探长分析道。

“啊?这究竟是什么东西?”马建宇不想猜谜语。

“我也不知道,需要去现场调查才知道。”雷克探长边说边起身,“走,带我去看看。”

警车停在教育局大楼前,这座仅有12层高、铺满红砖、建于上个世纪的“古董级”建筑,若不是墙体上写着“教书育人,百年大计”8个字,估计来客多半会把它当做养老院一类的场所。9楼以上火灾留下的痕迹依旧醒目,除不少窗口附近有焦烟熏迹外,大部分窗户失去了玻璃,楼下的花坛草地也被救火时的奔跑踩踏弄得一团糟。

电梯升到9楼,马建宇领着雷克探长走出来,边走边介绍说原来档案室就在9楼,但后来档案科搬到了11楼,所以大部分档案也随之迁往新址,如今9楼只存放少量的资料档案。现在这一层楼几乎都被焚烧殆尽,走下楼梯便满目焦黑,一路上都是破碎的玻璃、水污(救火时水枪打的)和七零八落的黑色残留物。马建宇小心翼翼地来到原来档案科的办公室门前,里面杂乱无章地堆着呈炭化状的各种办公家具、物品,铁门严重变形,已经关不上了,所以任由它那么半开着。不过,雷克探长注意到门上端那个通气的小窗似乎没受影响,如果钻一个人进去应该不费事儿。

“旁边这是库房,由于档案库房严格按照‘三防’标准施工设计,所以在外面火势猛烈的情况下,这里却没有损失。万幸啊,不然的话,损失就无法估量了,这里保存的是建国后全市所有的教育档案,非常珍贵。”马建宇解释说,“我们办公室存有一些尚未存档的资料,全部被焚毁。”

“老马,如果这是人为纵火,你觉得最有可能的动机是什么?”雷克探长问。

“动机无非三种:一、报复单位:二、报复个人:三、毁灭档案。”马建宇说,“当时是星期天,局里没人上班,所以不存在纵火杀人的动机。但搞破坏进行报复是有可能的,而对象只有两类――一是单位,二是个人。此案作案手段极其高明,连消防部门都被忽悠了,认为是雷击造成的,足见犯罪嫌疑人并不想暴露自己,这与公然的报复行为相悖(犯罪嫌疑人希望别人知道这是报复行为,但隐藏自己)。所以我认为可以排除第一、二种动机,我倾向于第三种,也就是毁灭档案,可能档案里有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证据。”马建宇阐述自己的观点。

“后果已经发生,所以‘证据’应该多半被毁掉了,我们也无法从‘证据’入手找到嫌疑人。”雷克探长分析说,“所以本案只能从作案手段上进行调查,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作案时间是三天前,也就是上周日下午3点47分,根据气象资料,当日下午3点30分至4点40分,本市出现强对流天气,雷暴持续近30分钟,集中在3点30分至4点之间。而我们大楼失火也正是这个时间。事后,消防官兵检查了避雷针,发现避雷针良好,检查了整座楼的电路也没有漏电情况。勘查结果证实,火势是从9楼档案科办公室开始蔓延,向上延伸至顶层,现场也没有发现火源和引爆装置,根据值班保安介绍,当天下午只有3楼和5楼的几个同事去办公室拿东西,之后便走了,雷暴雨前没人留在大楼内。这就说明,火灾不是人为造成的,更不是有人安装了定时装置让火灾在周日下午准时发生,那样的话会在现场发现定时装置的残骸,可是现场勘查的结果表明这一切都是臆想,唯一的解释就是雷击造成火灾。”马建宇掏出一个工作笔记本,边看边说。那是火灾之后,教育局召开的灾情通报会上,消防部门负责人的讲话。

“这是什么?”雷克探长走到靠西边的一个窗台边问。马建宇凑过去看,在那个窗台上有一道细微的灰白色痕迹。雷克探长用手指擦了一点儿,捻了捻,发现这是某种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迹。

“可能是电话线烧成灰了吧。”马建宇随口说道。

“不对,电话线外面包有塑料,塑料燃烧后不会这么干净,而且发硬,这种灰明显细腻,我看像棉线燃烧的痕迹。”雷克探长说着还闻了闻,他推开没有玻璃的塑钢窗框,向对面看去。

大约30米开外,是一幢比教育局大楼更高的瑞福大酒店(约16层),这里正好与对面同一楼层的一排窗口相对。

雷克探长趴在窗台上凝思了几分钟,忽然一拍大腿:“马上去对面的酒店,调查三天前住在9楼靠东面房间的所有客人。”

在前台经过查询,发现案发当天下午住在靠近东面的客人共有6人,这6人中有4人已经在次日至今陆续退房,有2人因参加一个在酒店举行的会议,还在住。

“小姐,我要这四个人的详细资料。”雷克探长掏出警官证说。

“915房,南方,34岁,来自H市,生意人,上周六下午入住,本周一上午退房;917房,张川,20岁,来自本市,大学生,上周五晚上入住,上周日晚上退房;919房,裴紫菱,女,29岁,来自本市,公务员,上周日下午入住,本周一上午退房;921房,赵子星,18岁,来自K市,学生,上周六上午入住,本周二下午退房。”电脑屏幕

上显示。

“犯罪嫌疑人就在这四个人之中。我们需要详细地询问清扫房间的服务员。”雷克探长说。

“服务员?”马建宇似乎明白了,“难道犯罪嫌疑人会在房间里留下什么?”

费了半天劲,终于找到了清扫这些房间的服务员。根据服务员回忆,917房靠近窗台的地毯上似乎有一些灼烧痕迹,本来她想报告前台扣押金进行赔偿的,但用吸尘器吸了一下,那些痕迹又不明显了,可能是客人不小心吸烟落下的烟灰烫的,一想到经常有客人如此,也就没有计较了。

“能带我们去看看吗?”雷克探长问。

“可现在这个房间有客人啊。”服务员有些为难。

“没关系。”值班经理走过来,“久闻雷克探长的大名,配合警方工作是我们的义务,我会尽力为你们提供一切方便。”

尽管趁客人不在时冒昧地进入房间是酒店的大忌:但有了探案这个正当的理由,还有值班经理做担保,服务员打开房间时似乎也理直气壮了许多。

雷克探长进入房间,立即走到窗台边,挪开茶几和沙发,蹲在地上打开警用强光手电,边观察边用手翻找着。

“你们看,这是从地毯边缘下面找到的,吸尘器没有吸掉它们。”雷克探长摊开手掌,上面有两粒银白色的东西。

“这是什么?”马建宇问。

“是铝屑。”雷克探长解释说,“地毯不是被烟灰烫的;而是被微量烧碱吸潮后灼烧的。”

“越说越糊涂了,这铝和碱是什么意思?”马建宇刚问完就“啊”的一声想到了,“金属铝、烧碱加水反应,会产生氢气!”

“是的,犯罪嫌疑人张川在案发当天,曾在这里用化学反应制造氢气。”雷克探长肯定地点点头,“少量的铝碎屑和烧碱放在一起,加几杯水就足够制造大量氢气。”

“那我们办公室窗台上的灰迹和在这里制造氢气有什么关系呢?”马建宇还是不明白。

马说教案篇(8)

有许多人质疑教参中的《木兰诗》一文,认为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是一个巾帼女英雄,为报效国家,替父从军,骁勇善战,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因为教参的这些人物分析在文本中难以找到可靠的文句来证明。他们认为,木兰之所以从军是因为父亲在征兵的名册里,没有涉及报效国家之念,具体要说木兰有多么骁勇善战,文章没有写到,包括侧面烘托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不一定是由木兰带领的大军征战的结果;再者,“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也只是一笔带过,更何况最终落实到了“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上,目的是在写花木兰不愿继续男儿身、享受荣华富贵,只愿回到家乡陪伴父母一起过小日子的孝心。她实际是一个孝女形象。

还有许多人质疑教参关于《马说》一文中心论点的定位。教参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事实发现韩愈的这一论点很容易被。比如说:如果没有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就不是千里马吗?我想,最后一句“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是不是也在这个“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呢?我以为,照应全文来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才是值得商榷的中心论点。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再列举。但我想问,作为教师,对于这些可以提出非常充分的观点来证明老师自己的思考与结论的质疑,我们该怎样教学?

马说教案篇(9)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要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

一、“原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探析

1.案例教学能使“原理”课化抽象为具体。“原理”课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最抽象的,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还涵盖了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内容庞杂而广泛,理论性极强,如果教学方法失当,理论的抽象性会使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会让学生觉得“原理”课就是讲大话、空话和套话,从而滋生理论无用论,或者由于内容太艰涩而望而却步。而案例教学能使抽象化为具体。“原理”课的抽象性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讲述,案例就是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它根植于生活本身,与人有着天生的亲近性,把抽象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情景之中,也就是把理论与具体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活化,学生易于接受。

2.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理论总是抽象难懂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深深根植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要将“原理”课讲好,不能总是由原理到原理的推演,应当将原理回溯到社会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的实际价值。理论一旦离开了现实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信息载体,案例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透过案例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案例教学联系时展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获得了在无需亲身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记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联系。从这个角度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了理论,还能够检验理论。现实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但理论本身却具有滞后性,既有的理论可能驾驭不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最新案例,使课本时效性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促进了理论的新发展。

3.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推演方面,较少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成了概念、范畴和原理解释的堆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重简单灌输,轻双向交流。虽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90”后大学生却想在课堂上拥有话语权,不喜欢老师一言堂。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共鸣,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欠佳。这同时也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致于产生了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生动鲜活的案例交给学生,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形象直观的具体事例中,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的互动探讨。在互动的形式上,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能动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各不相同,往往情绪激动,矛盾激化,此时灵感在此迸发,思维如大海般波涛翻涌,形成蔚为壮观的“思维共振”局面。

二、“原理”课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论证

1.案例教学契合学生思维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具体形象的,理性认识是间接抽象的。认识的起始是感性认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案例本身,案例是具体的生动的,在案例讨论中,学生进入案例所营造的情境,先感受到案例的具体信息,比如事情的经过等,但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了理性思考,思索案例背后的理论内涵。因此,案例教学契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为案例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案例素材丰富。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形成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它根植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历史和现实接触、碰撞并相互作用中,不断升华、凝炼的历史。案例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来源于现实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了案例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去搜集,便可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更可喜的是,学界出版了好些案例教学辅导用书,可供直接选择使用。

三、“原理”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1.针对性原则。案例的使用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围绕着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明白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即案例教学只是教师教授课程内容的一种辅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把案例的针对性排在第一位。否则,即使是最典型最新颖的案例,如果不能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师也不能选择。譬如在将矛盾的特殊性时引入“对症下药”的案例。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病因,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根除疾病。针对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难点和疑点。譬如在讲“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引入案例电影《2012》,这部美国大片学生几乎都看过,影片根据所谓的玛雅预言逼真地描绘了2012年地球毁灭的情景,但是2012年地球真的会毁灭吗?我们的认识究竟来自哪里?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根据天文学家的天文观测和天文实验,2012年地球根本不可能毁灭。因为这种天文观测和天文实验就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2012年地球的活动依然正常,电影《2012》只是导演借助“预言”编造的故事,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以实现票房的大丰收。

2.鲜活性原则。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60多年前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出的科学判断,在21世纪,我们要用新的社会实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案例要具有鲜活性,即要有时代性和新颖性。譬如,在讲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时,笔者会选取时代感强的航天科技案例,如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为什么要发射“神九”呢?是因为在实践中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人类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那“神九”为何能发射成功呢?那是因为在之前实践创造出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最终使“神九”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必须完成大量技术突破。此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对载人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全面进行了检修检测和质量评审,完成的测发指挥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等就多达数十项。案例还应有新颖性,譬如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内容和形式时,可选取时下收视率颇高的选秀节目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有些选手过分注重包装,但唱歌实力颇差,以此说明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因此要反对形式主义。在新颖性的同时也可兼顾趣味性,笔者在讲“发展”这个概念中的新事物时,会提及今年8月的新西兰橄榄球比赛,要求学生讨论,比赛是不是新事物,从而让学生明确新事物和新鲜事物的差别。

3.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案例的选用,文科与理科应有所区别,文科则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理科多选自然科学方面的案例。比如笔者所教授的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班级,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时,往往会引入医患关系矛盾处理的案例,近几年全国各地已发生数十起医患冲突事件,比如北京同仁医院血案,拆线门、缝等著名事件,是网络热点事件,也是医学生极度关注的事件。要求学生讨论: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呢?矛盾双方各有哪些责任?如何解决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顽疾?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用矛盾规律具体分析,矛盾双方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如何让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并明确医生医院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反思医疗体制,反思医院制度和医生的工作方式等,患者在矛盾中处于次要方面,因此一味责怪患者有失偏颇。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马说教案篇(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05新方案”的特点,在对原有课程的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贯通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过程中新的难点:一方面课程知识点的综合性大大提高,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观念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精髓与其严密的逻辑体系体现出来?如何针对“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除了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之外,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先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选择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收效良好。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分析其特点如下:

(一)直观性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逻辑体系严密,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联系世界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如紧密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对金融危机爆发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理解。

(二)生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听没听、听懂多少,掌握没有,要到最后的考试时才能得到检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思考,然后主动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根据不同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热烈讨论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三)严肃性

案例教学法源于商业课程的教学,但是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商业课程的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的分析有多样化的特点,案例应该只有情况没有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深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

金融危机在“蝴蝶效应”下在全球迅速蔓延,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对金融危机的本质应当如何进行分析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逻辑体系严密,理论比较抽象,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亦是难点。在有限的课时内结合对金融危机的分析,选取适当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思考

(一)关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时指出,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得到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直接关系中就能得到实现,物的价值只能在交换中得到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在《资本论》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关于“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由贵金属来担当,其主要职能在于平衡国际贸易差额。本次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货币的职能问题。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紧密依存。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放弃美元的“金本位制”,使得美元不断贬值。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国际货币体系违反了马克思关于世界货币职能学说而带来的隐患积累所致。

(二)关于银行信用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早期的信用发展,是对他的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产的繁荣。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领域出现了畸形的发展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中对“信用和虚拟资本”进行了专题论述。马克思引用威・里瑟姆在《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中说:“空头汇票,是指人们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以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它的汇票,这样,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制造出虚拟资本。在货币过剩和便宜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办法被人使用到惊人的程度。”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制度,认为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虚拟资本的不稳定性来自货币的虚拟化,即货币并不真正具有价值。自从货币与金本位及金汇兑本位脱钩之后,虽然还具有其作为支付手段的使用价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种实物来衡量的价值了。这时货币的价值只能用其购买力来衡量,而货币的购买力又要受到货币发行量、利率、汇率、人们的消费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货币的虚拟化就会增强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迅速殃及全球实体经济。

(三)关于生产过剩的分析

马克思指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当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规律总的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具体表现变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分工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把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结果就是,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同时存在,一方面是必须依赖于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发达的国家的又出现产业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在在全球迅速蔓延,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袭击着各国经济,这都是生动而现实的案例。

在以上内容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后,相信同学们对深奥的课本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同学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建议,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同学们真心喜爱,终生收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马说教案篇(11)

7月22日上午10点,随着马来西亚团结、文化、艺术和遗产部长拿督・哈吉・・沙菲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劳伦兹・米科洛兹基、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馆长西德克・贾米尔等步入会场,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正式开始。

马来西亚宗教人士为大会祈福之后,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馆长西德克・贾米尔致辞。他说,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是继1996年北京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之后,第二次在亚洲国家召开的档案大会,这对于提高亚洲国家档案工作者的士气、迎接新的挑战、缩短档案工作领域的南北、东西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出席会议的档案工作者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但通过我们档案专业的合作,一定会克服分歧,加深我们之间超越国界的友谊。

第十五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劳伦兹・米科洛兹基在致辞中说,第二次在亚洲国家召开国际档案大会的事实说明,国际档案理事会已经是一个全球的网络,国际档案理事会选择马来西亚召开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是对马来西亚同行在自己的国家和在国际档案界作出的重要贡献的肯定。会议期间各国档案工作者将举行300次的专业会议、研讨会和讲习班,并就传统与现代的档案保护方式进行对话。

马来西亚团结、文化、艺术和遗产部长拿督・哈吉・・沙菲益在致辞中欢迎各国档案工作者来到吉隆坡参加国际档案大会。他说,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档案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档案可以反对腐败和不合理现象,通过档案可以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档案也可以促进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为世界带来和平。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档案、治理和发展――描绘未来社会”。其中的“档案”主题主要研讨文件和档案管理技术的各个方面,如文件的管理、鉴定、保管和公众利用等。“治理”主题主要研讨发挥档案的作用,利用档案提高政府责任、透明度和效率,保护人权、反对腐败。“发展”主题主要研讨档案工作者的培训,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3个主题集中到一起是要“描绘未来社会”。

在6天的时间里,参加会议的代表将在37个分会场上,围绕大会的主题,举行300次会议或研讨。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分别以“服务民生――中国档案服务方向的新选择”和“地震、档案、档案人――来自中国的报告”为题在两次会议上发表演讲。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技术部主任王良城、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孙森林、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副主任方鸣、中国档案报社副总编辑傅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司副司长王燕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编目部徐春峰分别就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工作者的远程教育、档案工作者的在职培训、中国档案服务发展趋势、三峡移民档案管理、东亚传统文献和档案管理等进行了发言或专题演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贵州大学的档案专业教师分别围绕档案教育、档案管理标准和农林档案的保护发言。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