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世纪会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6 15:36:24

新世纪会计论文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

我国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应在努力实现国际化的同时,还应体现国家化。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任何一个国有资本(即公有资本)的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一方面要在强化核算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在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充分满足国家检查国有资本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考核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要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要求在国民经济各层次之间实现快捷、灵敏的信息指令与反馈,并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在目标上,应确立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兼顾各方信息用户需要的多元会计目标体系;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报告上应坚持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在职能作用上,实现会计从核算为主向预测决策为主的转化

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具体说,企业作为商品价格形成的主体,其商品价格只能以商品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为基础,结合市场供求来制定。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现值指数法、概率分析法等),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从企业外界利益关联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看,随着市场运行的规范化以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无论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是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其依据不再限于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是包括过去在内、以未来为主的全时序的业绩信息。适应这一要求,财务会计除要准确核算和真实报告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外,更要能合理预测和揭示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即实现会计从事后业绩报告型向事前业绩预测型转化。

3、在会计结构上,实现从二重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在结构上主要由以经营资金为对象的企业会计和以预算资金为对象的预算会计两大分支构成。适应新经济体制下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企业会计领域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使企业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理论界纷纷展开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宏观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因素(如会计观念、会计手段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等)的限制,有关这些会计分支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在实务领域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随着会计观念、方法及手段的日益改进,我国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将会获得多元化的拓展。因为:(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扩大社会贡献。为适应反映和监督各市场主体的社会贡献程度以及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必将获得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在会计实务领域发挥应有作用。(2)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作为反映和监督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宏观会计必将在我国获得用武之地。(3)适应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日益创新环境下会计充分揭示的要求,金融工具会计必将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获得广泛应用。(4)适应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要求,作为计量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人力资源会计必将成为现代企业会计不可缺少的分支。

4、在理论研究上,开拓和强化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

现代会计理论按照认识的哲学基础不同,可划分为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两大类。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大多是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会计理论在指导人们正确确立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目标,以及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却缺乏作为科学理论所应具备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解释现实、预测将来的功能。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因此要求寓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会计,在理论上既要有反映规律性与必然性的一面,又要具备与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一面。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决定了我国会计在理论上除应进一步完善规范性理论研究外,一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以便指导和解释这一阶段的会计实践;另一方面又要在对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理论解释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可见,在完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开拓和强化实证性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在会计行为上,实现规范与能动的统一会计行为

规范化就是会计人员所执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统一化、公允化和合法化。会计行为规范化是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协调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首先,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在于提供能够满足各信息用户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这里,满足需要的同义语就是确保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充分,在质量上“可靠”、“相关”、“可比”和“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由此将产生大量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的会计事项;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然要不断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使得会计人员不断地面对新的会计事项。对于这些新的或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如果由会计人员凭各自的理解、估计和判断进行处理,就可能因理解、估计和判断上的差异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人员必须执行统一、公允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具有对立统一性。由于对立性的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出于增进企业局部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做出有损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会计行为,如为少缴所得税而多计成本、少计收益,为少缴增值税而实行无证交易或少记收入等等。因此,要维护国家利益,并实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统一,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即确保会计行为的合法化。再次,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日益重要,并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出于树立市场形象的需要,有可能采取各种欺诈行为,如制造虚假业绩,提高虚假财务信息等,从而导致社会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流向,损害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因此,从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考虑,也要求会计人员执行统一、公允、合法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实现会计行为的规范化。

会计行为的能动性就是会计人员在效益观念的驱动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会计行为的能动性是优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会计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的深化,会计的管理职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职能是内在的,其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规范的会计行为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却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因为各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经营特点不同,其管理要求也就不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应在确保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同时,从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会计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并自觉执行和积极运用这些制度、程序和方法,参与企业的经营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充分发挥会计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中的应有作用。

可见,实现会计行为规范与能动的统一,是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双重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必然要求。

6、在会计教育上,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化现代企业经营呼唤现代会计人才,而培养现代会计人才有赖于实现会计教育的现代化。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会计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确立并实施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在目标上只注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其缺陷也日渐暴露,如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能力等等。适应我国会计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现代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水平,例如:(1)随着会计手段的全面电算化,现代会计人员不仅应熟悉电脑操作,而且要能进行电脑内在功能的开发和利用;(2)随着会计发展的日益国际化,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国际会计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3)随着预测决策会计的形成和实施,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预测和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且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4)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不确定性的加剧,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合理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而且要能分析、判断和解决企业经营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等。可见,确立并实施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相关操作技能和相应能力水平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目标势在必行。

其二,实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结构有失合理,即会计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太小,甚至空缺;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实务性的制度解释,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除公共基础课与会计专业课外,还应以各种方式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如金融保险、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计算机软件、公共关系学等,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应改革以法规制度解释会计实务的传统体系,代之以从理论到制度的新型体系,以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这种方式对于会计基础课的教学是必要的,它能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入门,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但随着入门课程的结束以及学生“会计头脑”的基本形成,“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内在缺陷将逐渐显露,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等。因此,要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问答式”教学法(即老师设问,老师回答;或学生设问,老师回答的方法),“倒位式”教学法(即先由学生讲述,老师进行评价和纠正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即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总结定论的方法)等,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此外,应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即根据实际材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会计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

7、在会计手段上,实现全面电算化

首先,与企业规模日益大型化以及经营结构日益多元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业务量、信息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投资者为了及时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的时效要求愈来愈高,这就客观上要求采用准确、高效的会计手段,即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次,随着预测决策型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在会计领域必然要建立大量的预测、决策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与分析。显然,这些复杂的数学运算与分析仅凭手工操作是难以完成的,而必须借助于电脑。再次,随着信息市场的发展,以电脑为载体的全国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网络必将形成,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迅速获得和传递信息,以适应参与竞争、优化决策的需要,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和电脑联网。

参考文献:

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2)

西方会计经历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近700年的发展。论文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以成本会计为立足点,面向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套较完整的核算体系。会计的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已开始朝着现代会计的方向发展转变。

而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他们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一. 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浅尝引进

1.学术方面。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加之文人墨客对会计人员形象的不正当宣传,致使人们视会计为“雕虫小技”,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非正常观念的支配下,尽管历代记数方面的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涉及与会计科学有关的内容,但其仍缺乏创意。20世纪初,由于清朝廷的腐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会计未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会计方法明显的落后于西式的借贷记账法;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四脚账”复式簿记法在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下,逐渐暴鼯出了其弊端:(1)中式会计方法有不少弊端,相比之下,从西方传来的借贷记账法则更为科学。在西方较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下,中式会计进入了改革的进程。(2)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人我国,并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由长期驻外使者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1907年谢霖与盂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而使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

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毕业论文然而,当时的改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到了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特征。西式会计的初步引入,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有2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主要限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二是它也并没有太深地触及到中式簿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管理中的地位,因而对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也就只能局限于另外一种科学方法的引进运用及比较问题。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中式会计;西式会计;单式记账:借贷记账法

 

西方会计经历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近700年的发展。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以成本会计为立足点,面向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套较完整的核算体系。会计的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已开始朝着现代会计的方向发展转变。

而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他们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一. 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浅尝引进

1.学术方面。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加之文人墨客对会计人员形象的不正当宣传,致使人们视会计为“雕虫小技”,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非正常观念的支配下,尽管历代记数方面的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涉及与会计科学有关的内容,但其仍缺乏创意。20世纪初,由于清朝廷的腐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会计未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会计方法明显的落后于西式的借贷记账法;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四脚账”复式簿记法在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下,逐渐暴鼯出了其弊端:(1)中式会计方法有不少弊端,相比之下,从西方传来的借贷记账法则更为科学。在西方较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下,中式会计进入了改革的进程。(2)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人我国,并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由长期驻外使者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1907年谢霖与盂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而使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

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毕业论文然而,当时的改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到了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特征。西式会计的初步引入,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有2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主要限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二是它也并没有太深地触及到中式簿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管理中的地位,因而对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也就只能局限于另外一种科学方法的引进运用及比较问题。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4)

[2]阪彩香,桑原隆.科学研究のベンチマキング2010-文分析でみる世界の研究活の化と日本の状[EB/OL].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政策研究所. NISTEP REPORT.(2010-12-01)[2011-08-11] ..

[8]文部科学省.学校基本调查的结果概要,平成14年.[EB/OL].文部科学省.平成14年度学校基本 果の概要.(2003-05-11)[2011-09-08]..

[14]日本学振会.事後[EB/OL]. 日本学振会.21世卓越中心プログラム.(2008-09-15)[2011-08-19]..

[15]日本学振会.委名簿[EB/OL].日本学振会.21世卓越中心プログラム.(2008-09-15)[2011-08-19]..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5)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着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

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6)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13年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就已产生,它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充满理想性与前卫性的西方现代设计流派。在艺术设计思想与表现上,它主要受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和西方现代科技等影响较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它主要受“十月革命”胜利前后的革命精神鼓舞,把艺术设计等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系起来,为苏维埃政权政治和广大无产阶级劳动民众服务等。因此,先后产生了一些基本目标相同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组织形式,从事构成主义艺术设计等创作。1925年以后,随着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这场运动的理想信条和艺术设计遭到了批评等而逐渐式微。但它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对世界现代设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讨论的重点是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在中国的传播和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中国,较早传播俄国构成主义设计等相关情况的文献是1922年黄忏华编述的《近代美术思潮》,此后至1948年的26年间,这场运动的设计思想观念等不断地被介绍进来,兹选主要文献,按照时间先后列表如下。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是在俄国新旧社会剧烈变革的话语中发生发展的,构成主义者借助红色革命

文献名称1作者、译者1出版时间、机构1介绍的主要内容《近代美术思潮》1黄忏华编述11922年初版,1927年第三版,商务印书馆1该书介绍了与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关系密切的康定斯基的构图主义绘画艺术。康定斯基是俄国构成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P.46)《艺术谈概》1东方杂志社编11923年初版,商务印书馆1该书收录松山译述的文章,较详细地叙述了以塔特林等人为主的俄国构成主义艺术与设计占据主导地位,遭到批评和逐渐沉默等三个发展时期(P.49-56)《艺术之社会的基础》1[俄罗斯]卢那卡尔斯基著,雪峰译11925年初版,1930年再版,水沫书店1该书部分论及了构成主义艺术的思想与观念等。但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对其持批评态度(P.175、219、253)《西洋美术史》1丰子恺著11928年初版,开明书店1该书论述了以劳农俄罗斯为根据的、塔特林等的“构成派”和康定斯基的绘画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介绍了构成主义艺术的革命性与目的性和塔特林所造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模型的造型、材料、功能,以及Kasak等其他构成主义艺术家的表现等(P.239-242)《艺术论》1[俄罗斯]卢那卡尔斯基著,鲁迅译11929年初版,大江书铺1该书作者指出了苏联成立之后,在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里进一步强调文学艺术创作与工人、农民等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批评了构成主义绘画与设计等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等(P.27)《苏俄新艺术概观》1[日]尾濑敬止著,雷通群译11930年,新宇宙书店1该书论述了“苏俄”时期的革命文学、美术等发展、思想和代表人物与作品。论述了塔特林和“第三国际纪塔”等构成主义艺术设计受到的称赞。介绍了模型的结构并称赞“达德林所制的‘第三国际纪念塔’很有注重的价值”等(P.6、11、12、83)《艺术社会学》1[俄罗斯]佛理采著,胡秋原译11931年初版,民国二十二年再版,神州国光社1该书批评俄国构成主义艺术“不过是旧绘画底雕刻底艺术之死的过程上的一个阶段”。批评构成主义者是典型的技师、建筑家、金属工、木匠,即技术者之存在。“构成派其必然结果必定抹杀旧意味之艺术家”等(P.397、398)《西方艺术史》下卷1[匈牙利]马查著,武思茂译11931年,开明书店1该书在“工业主义时代中的建筑”中提到了“西欧构成主义底发端”、“构成的机能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形式主义”、“出路”等,应该包括俄国构成主义建筑等在内《苏俄艺术总论》1[俄罗斯]弗理曼等著,克己译11933年,国际书局1该书包括苏俄时期的文学、戏剧、电影、绘画、雕刻、建筑和音乐等内容,较全面地论及了俄国构成主义艺术运动的各个艺术门类《近世美术史概论》1[日]坂垣鹰穗著,赵世铭译11933年,女子书店1该书论述了革命后俄罗斯新时代的美术,最为显著的是在建筑和舞台艺术设计方面,以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为代表。批评这些都是极端地强调的现代机械文明的新试,过于空想,难以实现,并介绍了该塔的材料、结构和空间设计,以及舞台装置构成等(P.101-104)《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1王云五、李圣五主编11933年,商务印书馆1在该书收录的婴行文章中引用了康定斯基绘画构图理论,认为他是现代新兴艺术的“构图派”的倡导者。说书法是东洋特有的美术,这“是现代俄罗斯的康定斯奇(基)的构成主义的‘纯粹绘画’的一种”等(P.113-117)《苏俄画坛近况》1K.Ksavtchenko著,常书鸿译11934年,《艺风》杂志,第2卷第1期1该文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以表现工人、农民和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主的建筑、宣传画等艺术设计发展状况。批评“在以缺少生命,过重理论的构成主义及无上主义等负荷着欧洲帝国主义时代所谓‘时式’(Mode)的后程”,对苏联时期的建筑等艺术设计的影响等《西洋建筑讲话》1丰子恺著11935年,开明书店1该书介绍了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模型的结构、材料和内部空间,以及塔特林的浪漫的计划,不得实施而退隐等(P.102)《舞台艺术论》1[英]戈登克雷著,赵如琳译11940年,动员书店1该书是一本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戏剧舞台艺术装置设计的专著。对俄国构成主义舞台装置设计及对欧洲其他国家舞台装置设计的影响等,作了较全面的历史梳理(P.49-56)《西洋近代美术史》1范泉主编,钱君匋著11946年,永祥印书馆1该书部分论述了构成主义建筑的兴起和塔特林的设计作品,以及构成主义艺术设计的材料、色彩、制作工艺等在“第三国际纪念塔”、陶瓷等建筑、工艺美术上的艺术表现等(P.49、60、61)《论现代资产阶级艺术》1[俄罗斯]凯缅诺夫著,柏园、水夫合译11947年初版,时代出版社1该书在“两种文化的面貌”部分论及了构成主义绘画等,对构成主义艺术持批评态度(P.30)的浪潮在绘画、雕塑、建筑、平面设计和舞台装置设计等领域,进行打破传统、反对守旧,借助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大胆革新与尝试,创作出了诸如由点、线、面等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设计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思想创造。虽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苏联成立后意识形态的激变等原因,构成主义者理想的、激进的思想与艺术表现被当时的有些人批评为“他们不是劳动社会的艺术家”,“他们是中等社会的堕落,中等社会的退化里的产物”①,批评他们是典型的技师、建筑家、金属工和木匠②等而被厌弃,但构成主义的设计思想观念毕竟是革新性的、前卫性的艺术创意创造,对当时及其后的苏俄和世界艺术、现代设计等变革与发展的影响都是积极的、进步的。

因此,20世纪前期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譬如上表中丰子恺对构成派“主张用科学征服世界”、“积极的构造化的新创造”和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模型的材料、结构的介绍,钱君匋对《第三国际纪念塔》模型、革命后的苏俄工艺美术制作、构成主义的意匠两种倾向、含有构成派风格的装饰美的新意匠陶瓷器的抽象形态、几何学的面和线构成的装饰花样,以及“苏维埃式的色调”装饰的书籍封面、建筑、器物等作风的详细解读等等,都充分反映出了传播者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的,对这场设计运动的思想、精神和设计艺术表现的理解是深刻的,反映出了介绍者希望借此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革新与发展的积极思想。特别是赵如琳译的《舞台艺术论》对俄国构成主义戏剧舞台装置设计的叙述尤其详细。譬如除介绍俄罗斯演出家“梅叶荷德于1905年在‘莫斯科研究剧场’”重复着法国印象派剧场的试验、俄罗斯画家Vroubel和Appohnary Vasnezoff等“受着俄国生活和民俗文学底感示”参与舞台装饰设计,以及“构成派的装置,于1917年大革命后为俄国工人的组织(如普罗文化剧场等)所首先应用”等历史发展外,着重阐述了构成主义舞台装置的空台、阶梯、只现骨架的门窗和装置的功能、构成的原因、工人阶级对奢侈装饰和古代样式的厌恶,以及金属、玻璃材料和构成派舞台装置在1920年代俄国得到普遍应用等③的介绍,不仅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剧、话剧和电影等舞台美术设计革新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中国戏剧、话剧和电影艺术整体变革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较而言之,20世纪前期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较小,即不如同时期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等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较大。其原因既有介绍不足、引进缺失等弊端,也存着这场设计运动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和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不足与社会环境制约等多种因素。

首先,从传播视角看,上表列举的介绍者们主要是把该设计运动作为近代西方美术史、思潮和西方艺术社会学的一部分介绍的。

尽管前者如松山、丰子恺、钱君匋等较详细地介绍了这场设计运动的作品、创作材料、造型、色彩等特点与风格和发展原因,尤其是赵如琳译的《舞台艺术论》专门从设计角度讨论了该运动的舞台艺术设计,但总体上看,他们在“大美术”观念中把这场设计运动作为美术史或艺术史的一部分介绍的,侧重点在于籍此促进以国、油、版、雕为主的中国“纯艺术”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黄忏华、赵世铭、王云五、李圣五直接介绍得是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艺术,几乎就没涉及到他对构成主义设计的作用。后者的介绍实际上也是原作者把这场设计运动作为论述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介绍者的主要目的也是强调艺术对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而非其艺术设计本体,这是这场设计运动对中国现代设计本体影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不少被译介文献的原作者和译介者的立场观点,对中国人接受这场设计运动的思想精神也是不利的。

譬如松山译述的《苏维埃俄国下的艺术》文章(原作者不详)和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佛理采的《艺术社会学》著作,原作者对构成主义艺术、设计发生发展的叙述和对其思想、行为、艺术风格等的评价,显然完全从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政治立场出发,认为“其实这些艺术对于共产主义是完全相远的”,而把这场运动的设计思想、创意作为反面教材而加以批评、贬低,甚至非难等④。作为译者的鲁迅、胡秋原和天行等人的序言、翻译表述的语气、态度,同样也是从艺术的社会革命立场出发,赞同原作者观念。譬如上文所引鲁迅等人在译文序言中,对原作者的生平、事迹和革命思想等褒扬等,即可见出鲁迅等译者所持的革命的政治立场。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现代设计对俄国构成主义设计的学习与借鉴。

再次,从现代设计本体看,俄国构成主义艺术运动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充满理想性、前卫性的现代设计流派。

在艺术思想上受到了革新性很强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思想影响,对现代工业文明成就和工业产品的结构方式与现代工业材料都有着较大兴趣,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材料对艺术、设计的积极探索与创新等,为其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和现代设计发展都是很落后的。譬如传统延续下来的工艺美术设计与生产不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且在西方现代设计的殖民冲击中,几乎是一蹶不振。在现代设计方面,虽然在西方现代艺术、艺术设计的影响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模仿多,创新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缺乏等。因此,也影响了中国现代设计对这场设计运动的先进创意和艺术精神的深入学习。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8)

会计理论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例如,在公元初期,一个罗马建筑师就曾经提出对二个围墙的计价不仅应计算围墙的价值,还要每年扣减其价值的八十分之一。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 (1)私有财产观念; (2)信贷的发展; (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描述复式簿记方法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是法国人卢卡·佩西奥利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这本文集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复式簿记。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的出版仅在威尼斯刚发明活字印刷术25年之后:尽管佩西奥利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者,但他的书对复式记帐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至十六和十七世纪,不仅意大利,且在德国、荷兰、英国也有人著书,在整个欧洲传播这种“意大利记帐法”。

意大利记帐法所包含的会计理论

上面已经指出复式记帐是随着商业、信贷和合伙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近代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对照,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十六世纪,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商人本人及时地提供资产和负债资料,因而帐是秘密的,不要求向外部提供准确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报表。

2·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在会计报告中包括一个业主的全部个人事项和业务事项。

3·没有会计期或企业单位连续经营的观念。由于短期合伙持续时间较短,至少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商业目标以后即不再继续合伙,在一次短期合伙结束之后即计算利润。由于没有定期盈利的观念,因而不需要考虑应计和递延。固定资产在商人的业务中并不重要,因而不需要计算折旧;

4·没有一个单一的稳定货币单位、在中世纪存在着多种货币单位,尽管可以用于复式、记帐,但很复杂,每笔分录需要详细说明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及其兑换值。

十七和八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在政治和贸易上开始没落,随着美洲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商业中心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复式簿记方法办随之转到这些国家。

这个时期,复式记帐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在每年的年末计算损益,而不是每一次短期合伙计算一次。资产负债表随之产生,这种发展反映了更多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项业务的短期合伙,而是连续性的生产和贸易。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另一个重要社会制度和经济变化,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合股公司和其他形式组织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以后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面论述。

十九和二十世纪初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商业和工业(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迅速发展便会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经济制度和使用会计数据目的变动的影响。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对会计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存件有以下几个:

1·技术变革的影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美、英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折旧观念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上。

十九世纪以前,折旧并未形成一个重要观念,主要是固定资产在商业和工业中尚不重要,既然在十九世纪,由于工厂制度和大量生产的出现产先了折旧观念,但直到二十世纪固定资产才逐渐成为生产积分配过程中的一一项相当大的费吊。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 (如美国钢产量1867年只生产2万吨,1916年则增为2,400万吨,1929年为B,800万吨),因而折旧问题才日益重要。工业企业普遍计提折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已有阐述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折旧计算方法的著作,但直至1930年很多工商企业仍将折旧费作为一项任意费用,即坏年景少提,好年景多提 (只有美国例外,1920年该国大多数企 业已作到不论盈亏均计提折旧)。

随着十九世纪后半世纪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引起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折旧观念相似,在二十世纪以前,成东会计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重型机器设备较少,间接费用仅占总需求的很小比重,以及企业之间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相互保密等。到二十世纪成本会计不再受财务会计结构的约柬,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时会计的目的巴不再仅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报告,而主要是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同时成本会计师不再是依靠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会计帐薄计算成本,并且能够通过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成本,分析出无效率成本和闲置的生产能量。

2·铁路发展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铁路运输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一般需要更多的投资和使用期更长的设备。在美国,早期的铁路运输业从资本中支付巨额股利的做法是常见的,当这种情况被发现以后,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导致长期投资者的损失。因而在会计上区分资本和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了。与这一问题相联系是合理地计提折旧。十九世纪铁路的迅速发展对于澄清资本和收益观念,以及对于折旧观念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所得税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日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中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非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帐。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纳税亦是会计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所得税法令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理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首先,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维护会计的一致性。其次,它促使企业使用更合理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此外,通过税法还可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计税收益的实质及其所包括的范围等。

4·公司的影响

公司组织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是直接的,一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来自公司形式。

公司便业主、债权人和经理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当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业主兼任经理的情况下,他可以自己掌握相当多的企业情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则需要更准确和更完整的会计表报。由于公司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债权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会计表报,近年来企业管理人员愈来愈需要根据会计资料作出管理决策。十九和二十世纪英国、德国和美国公司的发展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城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1)研究会计报表的基本目的,(2)研究如何建立会计理论的完整结构,带以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依据,(3)在会计理论中发展实验研究,(4)研究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5)研究有效资本市场原理在会计中的应用,(6)研究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7)研究国际方面的会计和会计理论。

很多方面都关心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大多数负责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都期望在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上能够取得一致意见,以作为规定会计实践标准的依据。会计表报的目的也是发展会计基本理论和评价各种不同理论或程序的一个起点。

对会计理论完整结构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多大成果,一些会计机构已将这一课题列入其议事日程,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8)则决定将这项基础研究交给高等院校。

会计理论中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测验有意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逻辑上说明和验证,但真正的测验是将假设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因而,需要进行许多统计和行为的研究,以得知所假定的关系和行为型式是否真实存在,即所假定的计量和关系能否对未来经济活动和业务提供可靠的预测?根据会计表报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否足以作出决策?解决此类问题要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研究,或借助于统计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使用电子计算机加速模拟的过程。

会计是向企业管理部门和外界人士作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管理上的决策模型是近年来从事大量研究的主题,其中某些模型已由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决策模型委员会做出评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在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最重要的发展,但社会和经济变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全世界曾经采用了若干新的管理方法,如厂房和设备的返回租赁办法,将若千大企业合并为大联合公司或跨国公司,为职工精心制定的退休金办法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修改旧的会计程序,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会计思想在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发展时,它也沿着地理界线,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而发展。很多国家在追随着世界上更先进国家的做法,但越来越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或某一些国家可以垄断会计研究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国际间相互交流会计思想与会计实践卸重要性。在国际间相互合作地制定会计标准的趋势,乃是跨国企业和国际业务发展的自然结果。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9)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分析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自然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企业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理论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应用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方法。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教育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二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分析研究。一方面应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总结,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规律,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会计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 走向宏观经济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政治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自然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0)

进入20世纪,现实环境和史学家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推动西方社会民主化,普通的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政治人物和精英人物淡出人们的视线;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导致人们对人生哲学的改变和世界的重新认识,历史学家们开始对影响和左右政治的更深层次的经济和心理等诸多社会因素深入探讨;伴随着战争动荡,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全面经济危机,社会科学家们开始关注于经济研究;此外,随着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科学中出现唯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心的法国,受新潮流冲击,史学界涌起波澜,促使历史学家重审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于是,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

1929《经济社会史年鉴》创立,标志着年鉴派在西方史坛上独树一帜的开始,是新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历史科学领域乃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年鉴学派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29年-1946年)以费弗尔、布洛克为代表,强调跨学科综合研究。第二阶段(1946年-1969年)以布罗代尔为代表,他的长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史学狭隘的政治史观,进一步体现了年鉴学派整体的历史学思想。第三阶段(1969年-1985年)以勒高夫为代表,开始全面反思和总结年鉴派以往的历史观,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学术上更加多元化,组织上也更加松散。1985年进入年鉴派的第四阶段,也称作社会文化史阶段,年鉴学派走向分化与多元化。

年鉴学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西方史坛的主流学派之一,对20世纪的西方史学产生深远影响,“比任何的史学流派都更胜一筹,成为今天全世界历史学家进行科学性历史研究的典范”(1)。下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年鉴学派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积极影响体现在:

首先,反思前人、开创进取的史学认识论扩大了史学的研究范围。

第一,年鉴派史学家提出“总体史观”,将研究的目光放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结构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事件的历史;是演进的、变革的、运动的历史,而不是纯叙述性的历史,总之是一种总体史。”(2)打破了传统上的英雄史观和政治史,将视野放于经济、地理、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极大地扩宽了史学研究领域。使“一切与人有关的学科,如语言学、经济学、法理学、艺术和神学等等,都是历史的学科。”(3)

第二,“法国年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把“地理”与“历史”结合起来去重新阐释历史的方法,担当了其革命性史学成就的先锋。”(4)这种方法则是在“地理环境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地理环境观”克服了传统史学的桎梏,研究视野扩大到一定地理环境下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并跨越民族与国家研究人类的不同文化。这些都扩大了史学的研究范围。

其次,多种多样的史学方法论,提高了史学阐释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第一,年鉴学派史学家提倡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费弗尔与布洛赫曾说“在史学家之间……存在一种不相往来的闭塞状态,他们都致力于自己的劳动……如果他们能关心一下邻居的工作就十全十美啦。”(5)正是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史学家将研究视野放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突破了传统史料的限制。经济研究中簿记统计资料的运用,心态史研究中墓碑、建筑、服饰等非文字系列资料的运用,人口史研究中教区人口记录的运用,(6)大大提高了史学研究的可信性和客观性。

第二,年鉴派史学家广泛采用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多种方法共助研究成果科学性的提高。第二代尤其是第三代年鉴学派史家们不断创新的计量分析法,搜集并运用分析性的数据来说明所要研究的历史现象,使历史研究逐渐趋于数量化,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精确性。(7)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鉴学派第三代史学家在进行“心态史”的研究时开始注重图像材料在研究中的运用。(8)正如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图像提供的证词对史学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图像必定会明确地涉及文本比较容易避开的问题。”(9)图像开始在一些材料不足的领域内充当重要的旁证资料。多种资料形式的共同运用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虽然年鉴学派在20世纪西方史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崇高地位,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仍有着不足之处:

第一,对古代和现代史的研究涉及的不多。由于从1950年前后至1970年甚至更迟,计量史学兴起。(10)年鉴派历史学家开始运用计量方法研究历史,而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资料遗留较少,计量法可运用的数据也相对很少,所以无法对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进行更多的研究。又由于当代的资料很庞杂难于筛选,且历史学家容易受政治观点的影响,所以年鉴学派史学家也会避开对现代史的研究。

第二,使用大量的分析性语言破坏了史学作品的可读性。也是由于年鉴学派大量使用定量分析,使得史学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及分析性语言,进而使史学研究作品过于专业化和枯燥难读。这样的研究成果是不被广大的普通群众所读懂的,因而无法吸引公众。不过有关这点问题,年鉴学派中的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过分使用计量手段的缺陷,从而主张让计量方法为史学家的研究目标服务,减少为了计量而计量的成分。

不论年鉴学派有着怎样的不足,经过年鉴学派历代史学家的不懈努力,法国的历史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史学的发展。在史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2)雅克・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

(4)丁启清:《浅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地理环境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4卷,第1期。

(5)井上幸治:《年鉴派成立的基础》,《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6)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04页。

(7)王宇博、唐炎宝:《法国年鉴学派评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1)

一、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大趋势

在2l世纪影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第一,技术自身自主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第

二,科学发展状态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必然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第三,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技术发展的速度、方向和规模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以上影响21世纪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我们大体上可以推断高新技术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大趋势。第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延续到2l世纪初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浪潮的兴起将成为“世纪工程”。它将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就如同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大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是因为,其一,预计未来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价格减半的被称之为“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还会继续。而与之并行的处理技术难度使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预计到2005年计算能力将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级。过去十年间,光纤的传输速率几乎每年翻一番,近两年达到每半年翻一番。其二,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95——1998年,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占l/3以上。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规模为1.13万亿美元,2000年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96年不足40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2.6亿户,预计到2005年将超过10亿户。目前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贸易总额已达150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可能将会有1/3通过电子商务实现。

第二,生物学世纪正处在创新浪潮中,生物技术将得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发展。生物学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不仅在了解生命,还在改造生命,定向进化成为生物技术的新热点。在自然条件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现在可以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实现。一系列大型计划如《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作图与预测计划》、《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脑的10年》、《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研究》等的实现,特使生物技术崛起。现在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应用速度加快。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粮食匮乏、疾病威胁等都紧迫地需要发展生物技术以求解决。围绕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生物——心理——社会技术等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致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三,以纳米科技为前沿和核心的新材料科技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纳米科技应用非常广泛。即将到来的微型化和分子电子装置浪潮——纳米技术,正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形成。这次浪潮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比20世纪末达到鼎盛的微电子装置更加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行业变革。随着纳米科技的新发展,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人们估计“后pc时代”正在到来。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核心,它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各种日常和器具之中,同时使得它具有联网功能和高度智能化,这一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地位,扭转计算机性能的总体格局。尽管在相当程度上纳米技术仍然存在很多末探知领域,但科学家从已经获得的知识推断,纳米技术将对材料与加工、电子学等计算机技术、医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环境与能源、国防科技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纳米科技之所以将在2l世纪产生如此重大深远广泛的影响,与纳米材料本身在高科技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2l世纪里,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在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新材料领域有一项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纳米技术。有人预言,处于2l世纪高技术前沿和核心地位的纳米技术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纳米技术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下一场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技术时代。

二、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发展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2l世纪是一个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伟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丁一场工业革命。有鉴于此,研究高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这一课题的意义就是要说明,技术革命的作用不能再用传统的、等同于资金和劳动力等经济活动的外在因素来解释,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中是一种内生因素,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领域的变革,其直接后果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说,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不只是简单的量的影响,而是会对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质的影响;它不仅会引起经济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这一重大课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远景的思想及其实际体现,已经证明了人们有可能科学预见每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最近结果,以及较远的后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则上可能认识未来的思想,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方法论基础是:社会实际是客观实际,认识实际的一般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这也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根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一般科学方法。这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此外,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方法还应包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学研究未来本身的方法等。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调查研究了解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各种资料,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它对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影响;召开有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建立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探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使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未来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互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博采众长、优势互补,以取得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目的就是要在跨人新的21世纪之时,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警醒国人,我们也面临着一次大的机遇和姚战,呼唤国人的科技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赢得主动,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抓住高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思考应变的政策的战略,及时作出新世纪的正确战略决策,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以新的技术革命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宏观经济全局来观察,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一些原有的产业会逐步消亡,一些新的产业会迅速成长起来,更多的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之下,则会重新改组或改造,这既包括技术的改造,也包括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改造。

从技术变革到经济变革,新技术革命,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以新技术革命的丰硕成果为技术基础,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为宏观背景,以“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支持和科学决策为指导,它的发展必将为人类带来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新技术革命不仅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而且经济变革会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关系的变革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带有根本性的、全面的变革。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格局。在2l世纪科技新时代里,社会的变革还会将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刻。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