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5 20:03:17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1)

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

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中国社会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就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国是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尤其是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实现公共基本卫生均等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

在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促进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建立职责明确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可以明确机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助的能力,提高了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加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社会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例如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卫生监督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培养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了早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该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构通过举办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机构还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和专业性强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有利于提高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加强对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居民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要保障

中国是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国家首先应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农村居民对于计划生育的意识观念较弱导致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为了顺利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人口合理统筹,稳定计划生育低水平就必须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才能保障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2、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看中国有2.3亿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阻碍使很多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中,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发展机会而且危及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所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使农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有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3、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健康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城乡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建立,提高社会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完善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健康保障。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刻的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有助于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了解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3)

一、全面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各地要按照劳动保障部的部署要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心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高端带动计划。目标任务是:“*”期间全省培养新技师和高级技师33万名,培养高级技工100万名,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力争达到25%。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4%以上,并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梯次发展。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省确定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本地区新技师培养目标,使之与省的计划相衔接,并报省厅备案。

二、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依托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本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培养层次高、设备设施好、师资水平高的原则要求,建设好现有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尚未建立的市,要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具备条件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重点开展与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和技能鉴定,以及师资培养、技能竞赛、技术交流和示范性培训等工作,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一个公共实训基地。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4)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计划编制

培养计划中的成熟核心人才是指目前在关键岗位、符合核心人才条件、按核心人才管理的人才;潜在核心人才是指具有发展潜力、不在关键岗位、作为后备核心人才管理的人才,包括按管理培训生计划筛选的新员工、按企业接替规划确定的高潜质员工。

(1)管理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管理人才拥有创新能力,并使其管理知识和手段与时俱进,以保证公司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管理人才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以尽快能适应目标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短期适应性培训,如掌握国家、铁道部及上级有关部门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管理能力是作为管理者所必需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领导能力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完成。

(2)专业技术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有拥有技术创新和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以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尽快能适应目标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的主要是短期适应性培训,如了解行业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措施、新理论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

(3)技术操作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技术操作核心人才拥有创新能力、提高技能等级、掌握更多的行业发展新动态,以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技术操作核心人才尽快地熟练掌握技能,以能尽快适应目标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的主要是短期适应性培训,如了解行业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措施、新理论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37-03

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髓在于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加紧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各省、学校都以立项的形式在部分专业开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好多学校分到一杯羹,其实,很多学校、老师只是当作争取经费的项目在做,申报前领导、教师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是不是简单的“3+1”模式?几年过去了,好多项目总结验收完成任务了,研究成果颇丰,可学生培养质量到底如何?社会效应又如何?研究生有了学术型和专业型,职业技术学院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生应该怎么定位?大多还在学术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综合型的探索。但从社会层面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却总是与我们培养的目标要求距离甚大,毕业生到企业后需要培训再上岗,短期内不能给企业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所以工资待遇偏低,短期内也不能加薪,毕业生往往选择跳槽走人。很多学生“有业难就”、“有业不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是项目,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导向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们不仅真正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其实质,还要积极宣传推动,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争取条件、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更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需要,如何能够让中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随着学科交叉、高新技术的渗透,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培养和造就出能够满足现代工业技术要求和各领域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工程师,已成为现代工业乃至其他应用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现代工业技术水平整体实力提升,将制造大国升为制造强国,需要大量优秀的技术技能型工程人才才能实现。面向工程、面向世界,面向实践,这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为此,我们认为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建设,最大的成果不仅仅是强化了少部分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高等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从传统观念走了出来,培养和鼓励毕业生进入生产第一线,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包袱,向工程前辈们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现代工程师应该的贡献。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工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1]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是实现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的核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应该通过工程教育中培养理工结合的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着力打造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和致力于解决行业的具体问题“未来工程师”。即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工程师,仍然需要继续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实践和创新,才能成长为真正“卓越”的工程师。可见,人才培养必须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授给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力比简单的灌输学习更重要。过去,我们的工程教育模式深受前苏联等诸多国家的影响,现在我国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更需要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主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2]。国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必然与相关产业或行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随着不同时期建设重点的不同,人才培养应当随着市场需求的变换而及时调整,企业的需求决定着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就业取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应是金字塔结构,即小部分是真正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大部分应该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工程人才。普通工科院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应该怎么定位?专业情况不同、培养对象不同,不可能照搬照抄,项目完成了,是不是人才培养就达到目标呢,十年栽树,百年育人,更不可能等这些专业实践成功了,再去推广其检验。应该充分认识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贯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在三十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创造了奇迹,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要求,不同的学校、专业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围绕社会、行业需求,实质性的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一个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不仅仅指专业教师)组成的教育团队,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和人格养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产学研合作为背景的校企互动型工程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面向不同领域、层次又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高等工程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的指导思想。

三、开展实质性校企互动合作,共同发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作用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建立起与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以实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在过去的本科“卓越计划”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加强校外教学实践环节,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由于企业和学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企业缺乏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驱力[3]。作为本科学生,人数众多,整块时间内全部直接下到企业学习和实习,显然很难实现,而且来实习的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管理上存在顾虑,怕担风险,不愿承担责任,不敢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加上刚刚接触专业的学生适应具体生产环境需要过程,很难顶岗作业,企业还要无偿提供学生食住,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方式只能限于观摩、讲座,缺乏系统有效的生产实习指导,无法真正实现职业岗位与教学零距离对接,严重影响了技术技能型培养任务目标的具体落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能注重实践教学形式,要从教学效果出发,应该通过实质性校企互动合作,进一步拓展学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平台功能,合理发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在确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落实校企合作的各个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把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从基础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把企业引进校园,加强校企的实质性互动,依托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整合双方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共建集专业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实践、创业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让企业深入参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工程,把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安排到学校,介绍新的技术装备,新的工艺方法,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行业企业的现实生产、研发工作、技术改造情况,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营造“工程教育环境”,强化卓越工程师计划、CDIO摸式、职业技能证书考级等“企业情境”要求,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通过拓展学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平台功能,建立校企融合的新型综合性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全面规划并实施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计划、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等,让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本领,有效提高其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前就能接触到生产实际,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到了社会能“做事”并且能“做成事”,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的“三赢”。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确实有效地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实施“技术技能型培养计划”,方案再好,过程为真,效果为据,核心在于务实,成败在于落实,关键在于教师。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可否认,在现有的高校考核模式下,我们教师的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所谓的科研上,有部分教师为评职称而写文章,为谋经费而搞课题,而研究内容并不是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研究成果并不具有应用价值,也不具有原创性,自己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形成功利思想、浮躁心态,认为理论性教学可以吃老本、实践教学缺乏能力又辛苦,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不尽力尽心,造成“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中的一大瓶颈。许多学校为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制定了制度、采取了措施,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正如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并不能短期实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懂得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优秀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必需建立“教师―工程师”工程教育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高校在完成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教育工作,毕业生还需要在企业定位教师“深造”才能成为真正“卓越”工程师,青年教师同样不能缺少长期的“深造”环节。通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中理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让青年教师到企业“真刀真枪”锻炼,扎扎实实了解企业实际,提供教师获得工程的经历,使教师加强个人技术技能,让有能力、有自信教师在讲授工程理论同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榜样。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以弥补目前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的不足。

五、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把工程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改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在普通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实践中,“3+1”模式的“1”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可以灵活把握,“1”在“4”中可以分散解决,可以充分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各学期实践环节、教学环节(甚至暑期)实施有针对性的工程训练,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工程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改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将强化训练与潜移默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职业精神、技术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应该有整体设计、整体实践的统一认识,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加强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标准得到具体落实。细节决定成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许多老师往往都片面地理解成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只要在“1”中强化一下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工程训练内容、实施顶岗实习似乎就是全部工作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3”即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起到主战场作用,立足于具有设计、管理水平的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从剖析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内涵入手,在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4]。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组织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创新工程教育理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工程实际、国际先进经验融入到理论进行中,完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授课方式的改革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应试模式,着重教学效果,将“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环节中[5]。我们体会到,任课老师不仅要是讲好承担课程的专业内容,更要让学生了解上下游课程、实践环节与该课程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把握所学课程的知识构架和目的作用,与其他教学环节的知识点形成链接,承上启下,学习巩固,不断理解,为最后的完成专业理论学习、综合实践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以专业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和培养环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形成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普通本科院校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观念创新,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交融互通、和谐共进,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兼融会通、校地互动、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各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工程人才培养之路,努力成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6)

抓好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庐山区玻纤基地参加科技部对基地建设整改工作答辩,与庐山区有关部门商榷拟在庐山生态工业园挂牌**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与省科技厅、科技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请共青城市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为园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共青城市园区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推荐金淞电器公司申报了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筹划向省科技厅申报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对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进行了调研。

推荐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制氧机有限公司、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莲钢质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公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取得进展。

(二)以申报科技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计划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作取得进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电子、朝阳机械、山水光电等5家科技型企业经过市科技局的积极培育,已通过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四家认定的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2家。

三是积极进行部级项目实施监理。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印发《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电、奥盛、绿野食品等三家企业分别承担的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高性能预应力镀锌钢丝的研发以及野生坚果剥壳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三个部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验收工作;完成山水光电、仙客来、泛美亚、富通化工4家企业承担的的20xx年度部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7)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部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8)

服装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是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是指以艺术与工程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将对高校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准确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质;既具备从事服装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等基本理论,又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服装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初步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具备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服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胜任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相关技术工作,达到见习服装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以获得见习服装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努力培养艺工服装人才。

1.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为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的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现象或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关科学及技术发展历史,熟悉哲学及系统工程方法及应用,培养良好的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个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为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

2.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能够跟踪服装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熟悉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够独立进行服装面料的各项试验,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进行服装面料的选择、设计和二次开发,能够参与根据不同的面料功能进行选择性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熟悉服装的加工技术与工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捕捉时尚元素,能够参与服装设计与加工整体过程的相关评价,具有判断力和创意,能够提出比较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能够及时了解服装产品生产制造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外语应用交流能力,能顺利地阅读和翻译外文科技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进行专业技术交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常用计算机软件,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具备应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3.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先进的、适用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方法。

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其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因此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各知识点的结合与运用。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最关键的措施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艺工服装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各类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要采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知识共同传授给学生,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充分体现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有机的结合。

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追求能力培养的全面性,组织和安排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和竞赛,以及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大学教学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基于艺工服装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工程修养,根据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课程,最大限度

4.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衔接,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衔接,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与企业接轨。

邀请企业资深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有目的到企业去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了解自身学习的目的,并将这二种模式,贯穿于所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课程作业,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评价,并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使学生有机会被企业认同,另一方面让课程学习变得具有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推动力。

5.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各类师资力量,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知识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性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有艺术类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如《创意成衣设计与制作》,教师可以在一个教学主题下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穿插,有艺术类教师完成创意成衣设计,由工程技术类教师完成创意成衣制作,并将该课程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为企业设计成衣,可以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成衣制作。

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能运用专业知识得心应手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工具软件,对所教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能根据学科和学习者的特点,设计本课程教案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等。

现在,老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相互了解、影响、激励和鼓舞。教师要经常了解最新教学动态,精选、收集网上适合教学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增加教学信息量,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制作课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鼓励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形象化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学间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具备获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注重学习研究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艺工服装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②课程设置过于细化、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③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制造产业的结合不够。④缺乏具有双师型的大学教师。⑤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不够,学校解决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有一定的难度。

结论

从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看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最关键的措施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知识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性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有艺术类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当前高校艺工服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制造产业的结合不够,缺乏具有双师型的大学教师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世杰.张伟等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吉林教育,2010.01

[2] 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l76-77

[3] 熊顺聪.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职教论坛,2010.04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9)

一、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是天津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普惠实用、就业导向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在全市建立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性培训福利制度。通过实施政府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实施培训福利计划,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和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实施现状

笔者通过对天津市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诸多改善,并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措施,也确实激发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热情。但通过调研,也发现职业院校在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职业院校的投入略有不足,实训设备稍显陈旧。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企业的各种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科技知识也更新很快。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跟上生产企业的步伐。但也有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对实训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训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民办培训院校,由于其完全自负盈亏,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2)能积极调整培训内容,但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教材。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采用的都是购买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购买的教材具有比较强的通用性,但对于企业的个体需要来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编的讲义更多的是还针对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所以对生产一线的实用技能又涵盖不够。

(3)培训模式稍显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通常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来完成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学员大多数为一线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在面对复杂的知识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感觉培训过程枯燥乏味,导致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

(4)培训学员文化水平层次差异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基本都是根据培训学员所从事的专业来开班。但这些学员的基础知识和学历往往相差较大,学习和接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他们在一起接受培训既加大了课堂培训和管理的难度,也无法保证学员们都能取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三、职业院校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的几点建议

针对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学员在职业院校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借助校外实训企业的先进设备实现培训学员的实践锻炼,可以很好的弥补职业院校校内实训设备落后的现状。此外,实训企业新进的设备往往会存在操作人员的短缺,企业可以在实训过程中考察培训学员的能力,并录用培训优秀的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得到企业的录用,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力。这样就实现了培训学员、实训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共赢”。

(2)补充企业资深员工到培训团队,共同加强对培训教材的开发。教材是教师教和学员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员获得系统知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因此,适用的教材对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现状,建议职业院校补充更多的企业资深员工到培训团队,与职业院校的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出真正适用的培训教材。

(3)开发多种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培训学员的积极性。目前,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讲授法”的培训模式,无法很好的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建议职业院校,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开发出多种培训模式。如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石油类学员的培训特点,开发了钻井工等四种培训包,并结合“双轨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计划。同时,学院还积极选派优秀学员参加天津市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切实做到通过技能竞赛强化氛围营造。

(4)细化培训程序,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考核。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工程中,往往只是根据培训学员的专业和工种进行培训班级的划分,这样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建议职业院校在政府指导性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培训学员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培训程序进行细化。此外,职业院校应建立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专项领导小组,将培训效果的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四、结束语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10)

1 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具体做法

2.1 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

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

“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 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2.3 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

1)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篇(11)

为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而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计划必须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全面实施之前率先制定出来,起到统领整个专业教学内容的方向的作用。

一、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的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引进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等课程模式,引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浪潮。近年来,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中,部分学校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一体化教学计划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要体现职业教育“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符合企业人才要求的数控加工技能人才。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制定依据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文件中的相关原则及内容来制定的。该文件从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程序三个方面,为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详尽的操作指导。根据《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开发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应遵循科学性、梯次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思想四项原则。笔者学校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正是秉承这样的原则和要求来制定的。

2.调研与分析

在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笔者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所在地区相关企业中进行了广泛的专业调研工作,征求相关企业对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意见及要求;多次召开校企研讨会和专业咨询会,听取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一线管理者对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建议,包括文化基础课内容的增减、加强职业素养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等。在调研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和技能水平上有要求,同时对其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团队合作、与人相处的能力等。

由于笔者学校所在地区处于长三角,目前现代制造企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的工作岗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独立工作向整体性工作转变,工作任务交织在一起,强调团体合作。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由以前的单工种、单技能,向跨工种甚至跨职业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在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考虑在培养相关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对相关的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的培养。例如:在数控加工专业数控铣工方向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在重点突出数控铣床加工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普车、普铣等通用技能以及CAD/CAM、零件产品精密检测等专项技能。

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内容与结构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编制并颁布施行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一体化课程标准、方案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不同专业、不同年限的数控加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是不尽相同的。

以笔者学校五年制数控加工专业数控铣工方向一体化教学计划为例。在专业基本信息中,专业名称为数控加工数控铣工方向,专业代码为0107,学制年限为五年,就业方向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级工,一个是高级工,两者针对的就业方向是不同的),职业资格为数控铣工中级、数控铣工高级。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与就业方向一样,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级工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是高级工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个侧重于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一个侧重于岗位高级技能及管理的培养)。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中,给出了总课时的分配表和整个专业五年的计划总表(略)。

三、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传统教学计划的区别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专业基本信息的内容大体相同,这也体现了技工院校在大专业划分上的一脉相承,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上有较大差别。

一是传统的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往往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或领域来要求的。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进一步细分,要求技工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针对性更强。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紧跟市场的用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从而使得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更加明确。

二是传统的教学计划表无法适应目前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因为传统教学计划表是将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授课,尤其是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的割裂,使得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技能训练中,也不能在技能训练中领会理论知识,这无疑会使学生出现偏重某一方面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表则将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和技能相辅相成,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习的效果自然更好。此外,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表中,在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学生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的提高,将出现的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穿插在教学计划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想和能力。最后,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表中,每学期都有企业、社会实践项目,或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参观企业,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等,通过这些形式,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他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的思考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