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1-30 21:10:50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1)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2)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十七大”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十”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方针”的总要求和具体要求

教育方针的总要求阐明教育的性质、方向、宗旨、原则等,是教育的总则;具体要求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教育的内容。“方针”的总要求有的不需要具体实施,只需要了解遵守就行,如教育的性质、原则等;有的需要融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如“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等;有的抽象、笼统、大而空,如“为人民服务”、“素质教育”等。“为人民服务”抽象空洞,不好实施,不如改变一下提法,把“为人民服务”改为“服务人民”,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提出了服务对象,却不知道为服务对象提供何种服务,具体要做什么;而服务对象没有提出要求也不可能提出要求因为它处于被支配地位,只能接受不能要求,“服务”只是教育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客观需要,因而失去了提出的意义。后者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凡是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就应尽力提供服务。不仅能明确教育该做什么,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能把教育引向正确的道路。又如“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素质教育都不够清楚,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实施方案,所以缺乏有效实施,除了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外,没有发挥更多的作用。不仅如此,还产生了误解,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搞体音美,所以特别加强体音美教育,真是幼稚可笑。其不知素质教育是针对整个教育提出的,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对某几个科目的加强。在正常时期,“方针”的总要求除有的不够具体外,在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具体要求发展“德智体美”也没有错,这些都属于发展范畴。那么,我们的教育几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发展缓慢,培养不出什多少社会需要的合格、优秀、杰出人才,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三.教育方针的缺失及其影响

1.“方针”的缺失

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一部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远大于德智体美,在德智体美之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构成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容“方针”尚未涉及,如人本(除德育以外的部分。下同)、实践、科学、运用、创新教育等。这是教育方针的重大缺失。不难看出,“人本(含体育,体育属人本教育范畴)、知识、科学、实践、运用教育以及美育等”较之“德智体美”更全面、更切中教育实质和教育目的。

下面具体谈谈“方针”在几个方面的缺失情况:

以人为本(人本)教育的缺失。人本教育包括人性(人的本质)、生命活动、价值意义、存在与发展教育和德育(心理教育)等。从人本教育内容看出,人本教育包括德育,远大于德育,而我们的教育只有德育,缺略了德育以外的人本教育内容,从而影响人的完美发展。

实践、运用教育的缺失。“方针”曾多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002年又加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略与大自然结合――但由于闭门办学和应试教育等原因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无从结合,后来索性将两者一并取缔,以致教育长期脱离实际,学不以致用,实践、运用教育终为空白。

“劳”的尴尬。由于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曾经一个时期,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设置了劳动课程。后来“劳”被取消了,并为此作了解释,说什么“劳不能与德智体美并列”,“德智体美已涵盖了劳”等无稽之谈。这些不过是搞关门办学、应试教育的托词。劳动教育意义的变化:从劳动品质、吃苦耐劳和劳动是生活的需要的角度讲,劳动教育是有意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校环境卫生都要请清洁工打扫绝不是好事。但传统的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劳动锻炼而不是劳动科学实践,虽然劳动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但锻炼身体更应该是体育的事,没必要采用纯体力“劳动”的方式来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学校把劳动课改为“劳技”课就有意思了。“劳技”课是劳动技术课的简称,劳动技术带有技术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等,这就和创新教育搭上了,所以应大力提倡。劳动是一种实践,把劳动课转化为实践课,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既取消了劳动课和劳技课,却未曾增设实践课,这是教育的又一缺失。

科学创新教育缺失。除1949年提出教育是“科学的”,“爱科学”是全体公民的公德外,在以后几十年的教育方针中从未提及科学教育。“方针”对科学的忽视导致大学科研薄弱,中学缺乏科学教育,小学一直到近几年才开设科学课,但被边缘化,远不如体音美受重视,传统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使科学课缺少科学实践而失去科学的意义。科学教育的缺失使学生成为“科盲”,对国家科学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前后无关联的教育方针。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既然“方针”只要求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发展,并没有劳动方面要求,那“劳动者”是从何而来的该教育方针的正确表述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才能前后照应,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正确实施“方针”内容的目的。

还有,方针用列举法表述“德智体美”培养目标,如果列举不能穷尽所有元素或不能根据元素的变化而变化,就不能完整地呈现事物和科学地表达事理,方针的缺失即属于这种情况。

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模糊、片面的认识是“方针”内容缺失原因。方针的缺失形成教育短板,先天性不足铸就教育亚发展。

2.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方针

“方针”决定教育。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是发展“德智体美”,所以,课程和教学完全按照“德智体美”设置和实施。这就注定了教育的缺陷和畸形发展。(1)片面性。“方针”把教育局限于“德智体美”的狭小范围,缺略了许多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内容如科学、实践、运用、创新等,使教育缺乏完整性、科学性、创造性而成为残缺不全的半个教育。学生因创造性教育的缺失难以成才,以致无论是高科技人才还是实用人才都十分欠缺,使我国创新能力低于众多发达国家。(2)不科学。“方针”以偏概全,抓芝麻丢西瓜,没有科学、实践、运用等内容,造成科学创新、运用教育等缺失或严重缺失。(3)教育目的缺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优秀公民,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创造创新。而我们的教育只有“德”作为培养人的目的,(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知识的运用)其他目的都没有,这是教育方针内容的严重缺失导致教育目的缺失。(4)无重点学科。一是许多重点内容未纳入方针;二是受所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幼稚无知的影响,将已开设科目“公平”了,没有了重点学科,只有“控制学科”和“非控制学科”。各行各业都有重点,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唯独教育没了主次轻重。若教育真无重点可言,那何以把科技创新教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又如何实现科技强国梦

教育方针规定了教育内容,却没有创造性内容,学生缺乏创造历练,没有本事,不能用。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与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无关,当然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问题所在。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限制了教育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

3.大半个世纪不变的培养目标

我国建国初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1957年主席把培养目标定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从1957年到1995年近40年时间,一直执行的是“德智体”几方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所不同的是,1995年在提法上多了个“等”字,但实际上仍执行的是“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后来又恢复到1951年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只是把德育放在了首位。60多年来,教育一直徘徊在德智体和德智体美之间,多少教育精华从我们的“方针”身边溜走!人类在发展,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中国经历从一穷二白到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技强国的巨变,而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可怕的事情!时代变了,教育依旧,距离,将在无形中拉大,落后,将仍然是实事。我们的教育早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方针,已成为当务之急。

4.歧途上的教育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一条是“人本、知识、实践、运用、科学、创新、体美。

您选择哪条路假如您是顶层决策者,您将怎么决策

教育方针的误导把教育引向片面、偏僻、狭窄、畸形发展的道路。

5.“方针”的缺失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方针的缺失导致人本教育、科学教育、实践教育、运用教育、创新教育缺失,致使教育片面、畸形、次要发展,妨碍了教育全面科学发展。“方针”的缺失使学生缺少自我认识、失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成才的条件和健全发展;使大批原生态人才得不到有效开发而成为赝品、废品,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教育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优秀、杰出人才的原因。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学生很难成为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重大缺失给教育、科学、国家和人才培养造成莫大损失,使教育、科学、国家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

中国教育多毁在无知和病态“方针”手里。如果中国在真正研究教育,看清了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最前沿,用科学创新引领教育;假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人人懂教育,个个是行家里手,加上顶层决策者英明伟大的决策,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是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而是在同等时间内将世界重塑N次(N为正整数)的神奇教育;国家也不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或许向前推进赶超发达国家所需的时间而进入或超越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较强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总体上处于较先进水平,政治环境也有利于发展。与世界霸主美国相比,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如果按照美国科技人员和总人口的比例培养中国科技人员,中国的科技人员应该是美国的五倍,如果用美国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方法培养中国科技人才,那么,中国的科技能力也是美国的五倍,五倍的科技能力敌五分之一的科技能力,结果是明摆着的,所以中国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事实却是否定的。这是为什么教育科技使之然。教育科技又追溯到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又追溯到人。我们的教育啥也不缺,就缺人――深谙教育之道,彻悟教育真谛、勇敢变革教育、勇于开拓创新的带领教育登上“珠峰”的巨人和精英。邓公邓小平说:“人才难得。”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教育需要许许多多优秀卓越的人才。这里需要做个解释,前面说的“人人”、“个个”是指懂教育的和不懂教育的,他们中间很多人很懂教育,有精辟见解,可他们做不了主,说话没人听,好的方法不被采纳,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教育“烂”下去。有关方面也许知道教育应该怎么做,但不会也不想去做,或如有的批评家所说的利益关系而不愿为之宁愿去啃鸡肋。我们的教育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有愧于历史!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超越德智体美,就走不出去,走不到世界前列,就不能超越过去和现在,就会延缓建设科技强国的步伐甚至与科技强国远远地保持着距离。

从教育方针可以看出我们对教育认识较模糊,目的不明确,发展方向不够清楚等,使教育失去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发展。因此,再次建议(此建议在《今日教育要闻》中提出过)发起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的大讨论,把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实质、目的和教育该做些什么弄清楚,一切教育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或得到较好的解决。

四.“方针”需要修改完善更新

教育方针是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因此,必须全面、准确、先进、科学。而以德智体或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方针是经济、科学落后时期的产物,片面滞后的教育方针丧失了教育的指导意义,从它带着纰漏、畸形和落后的烙印来到这个世上,就制约着教育、经济、科学的发展,严重不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求要,所以,“方针”需修改、完善、更新。“方针”不更新,教育不发展。

教育方针的修改、完善、更新应遵循以人为本、以科学、实践(实验)、创新为主、知识为辅的原则;人本教育、科学教育、实践教育、运用教育、创新教育应作为教育的重点来实施。新教育方针应走教育教学结合、科学实践与知识教育结合的道路,教书育人,培养先进的、强有力的使用型、实践研究型和科学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科学迅速发展,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

新教育方针把人、人类社会、大自然和整个宇宙作为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探索其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应对环境的变化,避免遭遇地球或地球生物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的毁灭性灾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比如向太空发展,向宇宙推进,以谋求永久性生存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看上去似乎长时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改革开放以来和进入新世纪以后,总方针根据形势变化相继做了一些调整、修改、补充。如1985年在原教育方针基础上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把原来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十七大”提出“素质教育”,“十”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等。但如果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不改变,主要矛盾不解决,教育仍不会有大发展,也改变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不了世界先进行列。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3)

教师评价模式不但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评价教师不能“唯论文”“唯帽子”,要建立多元教师评价制度,全面衡量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业绩、态度和师德。教师评价应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就是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式:校长评价(行政人员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

1.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我校通过教职工大会反复讨论制定了科学有效的《临泽一中教师考核办法》,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树模首要要求。

由于高考竞争压力大,有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德育工作,学校在考核中加大了德育考核的分值,引导教师注重德育工作,好多女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担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2.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评优树模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这些措施的落实,激发了老师的干劲,使临泽一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迈入全市前列,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是教育事业最重要的评价指挥棒,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五唯”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高考制度,不“唯分数”,建立综合的学生水平评价体系,录取学生以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依据。

1.完善德育评价。我国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领先地位不容置疑。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我们要明确“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深刻道理。我校通过每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设立德班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2.强化体育评价。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学校每年请小屯卫生院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检测,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3.改进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把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临泽一中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校的智育工作质量明显提高,相对而言美育、劳动教育成为短板。为了提高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质量,学校建立健全艺术教育机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艺术教育工作。学校把艺术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和完善了《临泽一中美育工作年度计划》、《临泽一中艺术教学规范》、《临泽一中音体美教师单列考核办法》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课程规定标准,在各学年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课程。开课达到体育每周2节,音乐、美术每周各1节,做到教师到位,课时落实到位,任何时候都不得随意删、减、挤、占音体美课程。

同时,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劳动课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生每学期参加劳动教育课不少于20课时。根据我校实际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每班每月集中上劳动课半天4课时,由教导处制订学期总课表,每天安排一个班级上劳动课。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的加强和落实,学生的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更加规范,也促进了我校美育和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弥补了短板,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逐步探索、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4)

在这秋风送爽的十月我们又迎来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少先队大队委竞选活动。我是来自六(5)班的李子媛,我的特长有摄影、弹钢琴、下围棋、跳舞、变魔术等,我的爱好有爵士舞、啦啦操、民族舞(新疆舞、傣族舞、蒙古舞等)下围棋、摄影、变魔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今天我要竞选少先队的大队委,此时此刻我十分激动,感谢学校、老师、同学们给我这个机会。我的座右铭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珍惜集体和学校的每一份荣誉,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战绩。

我爱国守法、遵守公德、明礼诚信、尊敬师长。因为我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而且见到老师都积极问好。我孝敬父母、友爱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我不跟父母顶嘴打架,身边也有很多好朋友,而且我积极为班级体干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经常做家务。我崇尚科学、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因为我非常喜欢科学这门科目,若不是为了帮助旗队,我不会放弃科学社团。很多同学都说我有上进心。

我勤奋学习、认真思考、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我在班里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各方面作业也完成得十分出色。

我的体育成绩也十分优异,每次体育的测试我都在优良以上,并且我的意志力很强。

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我接触过各种家务活和农业活,父母都说我很会吃苦,不怕累。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我非常喜欢看书。大队委员许多同学都非常向往,需要有能力,有爱心的人来担当。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因为我热情开朗、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拥有爱心。希望大家能给我这个机会。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5)

A.社会效益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

D.个人本位论思想

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A.生产劳动相结合

B.生产相结合

C.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3.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5.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机器大工业与社会主义制度

6.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7.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

8.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9.美育又可以叫()

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二、辨析题

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三、简答题

1.体育有哪几方面的具体任务

2.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

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2.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D

6.C

7.C

8.B

9.C

二、辨析题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增强学生体质,具体包括:(1)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零技能;(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指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要求外,无其他目的,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

四、论述题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2.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6)

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劳动教育被弱化被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因素,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二是文化因素,如学而优则仕,君子谋道不谋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三是制度因素,如应试教育是以训练获得高分的考试选拔制度。四是社会因素,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家长的过度期待,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蔓延等。五是教育因素,如手脑分离、知行脱节,未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等。劳动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与教育结合,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劳动的真正的劳动者,关键是要赋劳动以教育意义,发挥劳动本质的价值。

劳动曾经让我们的教育很灵动。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的生活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他立下宏愿要“征集100万个同志,创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他写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语言朴素,形象生动。他首次把垦荒、施肥、修路等劳动列为考试科目。教育部曾于1958年规定开设生产劳动课,初中开设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开设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还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至28天的体力劳动。把生产劳动教育制度化、课程化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11-01

本文所指新时期就是指90年代后期高校制度改革,扩大招生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改变了一直以来上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这以制度的改革,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更多岗位培养和输送了更多高级专业人才,然而,扩大招生后产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生源的逐年增加,高校教师数量需求也加大,于是,一大批新鲜血液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批新时期教师普遍具备:年纪轻,业务能力突出,具有科研钻研精神,理论素质高等特点。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深入,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在教学过程逐渐被淡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问题。本文就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重点探讨。

1 德智体美劳的基本素养

1.1 德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可谓老生常谈,但是,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仍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教师为人师,应该先称为人,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是第一位的,教师不但需要自身具备基本道德素养,也要有能够影响以及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校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此时,教师对学声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健康心理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具备基本道德素养、健全的人格,也要具备将这种素养传播给学生的能力。

1.2 智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我们一直强调给予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再次要求下这五项指标也应该成为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如果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本,那么智育就应是教育的本质,所谓智育就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自身首先具备较高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应具备精准且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广泛而渊博的综合知识,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技能,科研钻研精神。智育教育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求最高的,在这一方面对高校教师有着较为严格的指标,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进行过多的叙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智育教育并非只是专业知识的教授,科学文化技能也同样包含在智育教育中,高教教师应提高对学生科学文化技能教育的意识。具备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技能两方面的基本素养。

1.3 体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学生数量不断上涨,高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环境也面临着考验,学校场地、设施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其实不然,所谓的体育教育并不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很大一部分强调的是培养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体力以及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养成并不在一朝一夕,也绝非是在体育课上就能完成的,所以这里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具备基本的体育教育素养,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能对学生以体育教育,这是全体高校教师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非仅仅是属于体育教师的功课。

1.4 美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所谓美育就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通过艺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语言、行为、和体态,以此提高人们的审美文化素养,究其任何一方面教育,都应是教师先应具备,然后才谈得上对学生的教育。美是一种情操,美是一种艺术,美是对生活更高品质的一种追求。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美学素养以及对能够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能力。

1.5 劳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所谓劳育就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体质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众多的背景下显的尤为匮乏,学生们往往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自身也因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等原因,往往忽略了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具备劳育教育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高人类生产再创造的能力,大学生们最终走出校园,首先是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才能既以谈发展,乃至报效祖国过。

当然除了上文所诉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高校教师还应具备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等多方面的的素质。在此不做具体论述。

2 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总理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那么作为教育主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也就绝非是一个高校或者是一个教育部门之事,要把提高高校教师基本素质上升到关系到国家发展建设,民族兴旺发达、社会家庭和谐康定的层面上来,引起足够的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高校教师选拔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2)引进竞争以及综合考察机制,对高校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最后实现优胜劣汰。(3)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待遇,保证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便吸引更多人才。(4)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实行以人为本,激励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新时期下,高校教师作为高端教育主体的一部分,应具备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多种素质与技能,德智体美劳绝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而应是整个高校教师群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国家、社会也应努力从政策、制度的建立,提高高校教师待遇、高校教师管理体质的完善等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提纲[D].上海教育科研,2001.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8)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教育方针,然而,当下我国的学校教育却存在严重的德智体发展不平衡。德智体是辩证统一的,体育是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育方式,除了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体育还发挥着德育和智育的功能。我们往往只注重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其他教育功能,这就不利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注重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整合与统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重视体育,发挥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

人类对体育之重视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折射出古代人类体育的成熟与辉煌;中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射、御”之艺已是当时正规的体育课程。有识之士历来重视体育。启蒙思想家严复甚至认为,一个民族即使民智不开,而拥有优良体质,仍能抵御列强侵略以保种报国。著名教育家、南开之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初创之际即明确提出,教育一事,旨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可偏废。青年时代尤重体育,他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他积极倡导国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救国救民从体育始。

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历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现代教育尤其如此。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体育有其突出的特点。第一,强身健体是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主要是通过“做”和“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它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和思想意识的层面,而是注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与及时反馈;第二,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体育具有竞争性;第三,体育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第四,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开设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课程;第五,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发挥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第六,体育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而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又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影响最经常、最持久。

二、体育的德育功能

重视并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不等于忽视体育的其他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就形式而言,德育并非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或道德教化;就内容而言,德育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心理和健康教育、意志品质的养成教育,以及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等。“学校体育从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对学生提供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可能性”,德育时时可做、处处可为,渗透在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之中。德育不能放弃体育这块阵地,体育亦必须发挥德育之功能。体育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指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体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人、一单位的事情,而且是事关民族精神和国家地位、形象的大事,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不同国家、民族建立联系和发展友谊的重要桥梁。学生时代是学生形成其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应把体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态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集体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例如,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史、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等,让学生了解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懂得勿忘国耻、强身健体、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观看和了解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锦赛等各类赛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体育课、课间操、广播操、学校运动会、越野赛、体育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让体育爱好者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热心体育、关心国事的习惯……这些活动,可以突破时间、地点、课程的限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易于让学生参与和接受,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二,道德教育功能。主要指通过体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珍视友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和竞技,其中蕴含着复杂的道德因素。“风格”有时候比“水平”更重要,更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当我们向体育比赛中的欺诈说“不”的时候,我们维护的是一份诚信;当我们向比赛中扶起摔倒的对手而宁愿自己落后的选手致以敬意的时候,我们坚守的是信仰和尊重;当我们向奥运冠军啧啧称赞的时候,我们盛赞的不仅仅是金牌的辉煌,还有他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道德之光……

第三,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养成功能。体育是锤炼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有效形式。持之以恒、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怕困难、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比学赶超、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可以在体育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成功与失败、荣辱与得失、顺利与挫折、欢乐与痛苦、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平等与差别、公正与偏袒、合理与不合理、持之以恒与浮夸松懈等等,学生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体育中得到体验或调整。这些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方面的锻炼和培养,由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切身感受而收效更为明显。

第四,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的养成。体育显著的规则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各项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都有严格的运动和竞赛规则,它们是运动和竞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运动或竞赛必须在规则的范导下进行,违背了这些规则,就违背了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就必须接受扣分、亮黄牌、禁赛直至道德和法律的制裁。体育的规则性和竞争性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的德育功能的体现。

第五,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功能。广义的德育,应该包括美育和劳动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别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健康、运动蕴涵着美,健、力、美不可分离,体育中渗透着美育的因素。体育中的动作、形体、力量、节奏、队形、服饰之美,赏心悦目,能强烈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健、力、美的和谐统一,能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应积极挖掘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彰显体育的美育功能。劳动教育也是体育应有的教育维度。体能的训练,体质的增强,是学生参与劳动的基础;耐力的提高,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与从事劳动的要求相一致。反过来说,适当的义务劳动,对学生也有体育训练的意义。因此,体育与劳动教育也不可截然分开。

最后,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培养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体育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体育课的穿着、言行,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等等。尤其要通过体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于人的一生身心和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三、体育的智育功能

体育的智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科学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为智力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曾深刻指出,身体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这一概括非常精当。试问,没有健康的身体,何来健全的精神和理智?体育所造就的“四肢发达”,为大脑的发展和健康打下了基础,从而为造就“头脑复杂”、促进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条件。科学研究和体育实践表明,体育能极大地促进智力的发展。

其次,体育也需要智力的参与和支持。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不仅仅有体能和技术的要求,还必须有相当的智力参与和支持。例如,体育需要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力学、数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需要体育科学和体育产业的支撑,体育训练需要科学的方法,体育比赛需要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等等,方方面面须臾离不开智力。某种程度上讲,体育拼的不仅仅是体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谋略。至于偏重于益智类的体育活动,如围棋和国际象棋,其智力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懂得科学的运动方法和技巧,这既是智力的参与,同时也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拓展。

再次,体育本身具有智育的维度,体育本身不排斥智育。体育是一门科学,体育科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专业体育人才参与其中,也可以造就一大批人才,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体育也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学问,它兼跨科学和人文,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知识和智力资源,是智育的一大源泉。体育是智育的重要途径,重视体育本身的智育维度,挖掘体育的智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有利于使学生在体育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在学校体育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智育维度,这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多种教育方式的交融和互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正确认识体育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有利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只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此,我们耳熟能详,但又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尤其缺乏坚决有力的实践。德智体的辩证统一和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许多问题有待实践的推进,也有待深入的研究。从体育的视角认识德育和智育,发挥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注重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整合和统一,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第3卷第2号),1917,4,1。

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6,19。

3、张伟 张玲玲 《论体育的功能》[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王荣 《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9)

一、“个性”教育是嬗变的契合点

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健康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对人性、人格的更加关注,是把人的发展既当做出发点,又当做归宿点,进而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苏霍姆林斯基将每个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确定为教育目标,即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允许任何一方面有缺陷,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学有专长,都获得有胜过别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他还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样样做而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所以,他要求教师认真去研究对待每一位学生。个性不是个别,不仅在于特殊,更在于其优质性。每个个体学生的个性正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内外部的协调、完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建立起个体的“最佳稳态”,处于最优化状态。个性是生命力、是活力、是竞争力,是一种美,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大的发展力。个性教育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现个性、培养个性、突出个性、发展个性、打造个性、张扬个性,使学生达到内外因素的最佳结合,把最优质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出个性化优质人才。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恰恰地明证了这一点,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智能上的优势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发展成具有他自己独立个性的优秀人才。为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一是要坚持学生个体差异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应的教育目标,因势利导。二是要坚持发展优质个性的观点,把他的优质点发展成为个性,把个性张扬在优质点上,这样的个性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才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三是要坚持形成完善人格的观点,学生的个性是特殊的,但是否是优质的、健全的、完善的,还有待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是自身优质和教育优质的结合。

史代纳认为,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个体意识已经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地发展的,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意识阶段性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发展的。这种教育极大地满足了人的自我发展需求,针对人的深层意识进行教育,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譬如说,第一个成长阶段,华德福教育认为这是人处于植物发展阶段的一个时期,儿童好动的天性是来自生命发展的需要。第二个成长阶段,即7岁到14岁,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华德福教育在针对第一个成长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时,便主要是针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缺乏自然特性的特点,将学校建立在郊外,让孩子们的成长有一个最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教育上不以用读、写、算剥夺他们用以建造身体的人的本性,否则,就会减弱孩子们的生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尊重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方式,有目的地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早餐时朗读诗歌,让孩子们知道食物来自稼穑之艰辛,并从就餐中学会对生活的感激。在一年级,让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的结构;在二年级,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圣人贤者身上学习做一个完美的人;在三年级,学会探索生活的意义;在四年级,明白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五年级,偏重于文化的古代史研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六年级,一方面学习人类的文明史,同时学习物理,挖掘自然规律、人体自然的统一美;七年级,迎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着重学习文艺复兴文化和中世纪史,让学生从“人性复兴”的角度来审视所处的真实的世界;八年级,华德福教育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和厌世心态,学习世界各地革命家和冒险家的开拓精神,为高中生活铺路,这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平稳地度过叛逆期而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课程设置。同时,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使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相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健全的、完善的人格。

二、系统论中的“和谐”教育

贝塔朗菲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一书中阐述的系统论,要求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1+1>2的价值。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构成统一的、协调的系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主张德、智、体、美、劳等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和统一,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教育,并使其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成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否则,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完成全面发展的诸种教育任务如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教育分别在这几方面获得收获,更重要的是有个统一的、丰满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心胸和各方面素养得到高度和谐发展。他还认为,教育中没有孤立的对人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每个教育任务的实现都是为了塑造受教育者完整的心灵,亦即统一而和谐发展的内心世界。因此,和谐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具体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把和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系统科学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则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则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的方式。它不要求人们硬把活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死的孤立部分,然后机械地相加,而是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 律。

2.动态性原则。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的过程,无论是系统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反馈与调节、层次与层次、系统与环境等关系,都具有动态的性质。在系统形成过程中,开始趋向于向“稳定态”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稳定态将会破坏,新的“稳定态”将会产生。在研究“和谐”教育系统时,不仅要注意到各系统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而且要探讨它们变化发展的动力、原因和规律,从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其变化,主动灵活地加以驾驭,使各系统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

3.目的最优性原则。系统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结合到一个预定的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各部分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标而协调活动的。系统科学追求目标的最优化,强调系统的功效与目标的统一,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把整个系统逐步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的最优目的。

4.定量化原则。现代科学技术对系统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整套数学理论,使之能定量地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科学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各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定量精确的表述,认为只有进行精确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和系统的本质。和谐教育不仅要求在个体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和谐,一般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整体性的和谐。而且更要求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和谐、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要与时展相和谐,甚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和谐教育,发挥其真正价值。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10)

六一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 首先,祝所有同学六一儿童节快乐! 我想,我们不得不感慨,时间的飞逝,曾几何时,我们带着欣喜的心,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学----同安一中。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是初二年的学生了,今年的九月,我们就即将步入初三的生活。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长大了,我们即将告别童年。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对于我们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后的一个六·一节了,可是对于初三或其它比我们高的年级的学生来说,再也没有六·一节过了,因为我们不再是儿童了,我们是青年了,这种年幼稚天真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们将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生,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今的中学生中有很多遵循的观念是读死书,死读书,可谓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注重的是分,需要的也是分,于是形成了“在外向钱看,在校向分看”的思想观念,可是这样的所谓好学有用吗?难道国家需要的真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吗?“君自故乡来,因知故乡事”,记得一张报纸上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在学校举行面试,故将一扫帚放倒在地,过往的学生没有一个注意到了扫帚,一个男生过地将扫帚捡起,后来他被录取了,正因为他的品德,认定他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发展,社会为培养出一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国家规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社会对我们当代青年提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了社会的需要,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为何不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更成熟,更懂事。在家里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不应该斤斤计较,因为别人占了我们的小便宜,我们的却占了思想的大便宜,所以吃点小亏算什么。 我们长大了,我们的思想一天天在转变,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觉得,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应该的,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六班同学就做得很好。在我们班你随时可以看见有很多男女同学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在我们班,我们不男女分开,我们觉得,男女同学在一起玩是很正常的,也无顾虑。不像有的班级男女同学间总在一道看不见的沟。我们六班的同学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心无杂念。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孩子,明年起我们过的就是青年节了,这就标志着我们身心应该,有一定的成长。我们不再是懵懂的女孩,和冲动的男孩,我们是青年了,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长大了。未来,我们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锻炼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有一首歌儿唱得好:“跨世纪的金鼓敲起来,跨世纪的银号吹起来,跨世纪的星星升起来,跨世纪的火炬举起来,跟着太阳跨世纪,拥抱明天向未来,手挽手,朝前迈,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作为跨世纪新一代的青年,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全面发展,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吧!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11)

六一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稿(2)

六一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稿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首先,祝所有同学六一儿童节快乐!我想,我们不得不感慨,时间的飞逝,曾几何时,我们带着欣喜的心,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学----同安一中。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是初二年的学生了,今年的九月,我们就即将步入初三的生活。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长大了,我们即将告别童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对于我们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后的一个六·一节了,可是对于初三或其它比我们高的年级的学生来说,再也没有六·一节过了,因为我们不再是儿童了,我们是青年了,这种年幼稚天真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们将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生,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今的中学生中有很多遵循的观念是读死书,死读书,可谓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注重的是分,需要的也是分,于是形成了“在外向钱看,在校向分看”的思想观念,可是这样的所谓好学有用吗?难道国家需要的真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吗?“君自故乡来,因知故乡事”,记得一张报纸上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在学校举行面试,故将一扫帚放倒在地,过往的学生没有一个注意到了扫帚,一个男生过地将扫帚捡起,后来他被录取了,正因为他的品德,认定他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发展,社会为培养出一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国家规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社会对我们当代青年提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了社会的需要,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为何不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更成熟,更懂事。在家里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不应该斤斤计较,因为别人占了我们的小便宜,我们的却占了思想的大便宜,所以吃点小亏算什么。我们长大了,我们的思想一天天在转变,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觉得,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应该的,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六班同学就做得很好。在我们班你随时可以看见有很多男女同学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在我们班,我们不男女分开,我们觉得,男女同学在一起玩是很正常的,也无顾虑。不像有的班级男女同学间总在一道看不见的沟。我们六班的同学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心无杂念。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孩子,明年起我们过的就是青年节了,这就标志着我们身心应该,有一定的成长。我们不再是懵懂的女孩,和冲动的男孩,我们是青年了,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长大了。未来,我们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锻炼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有一首歌儿唱得好:“跨世纪的金鼓敲起来,跨世纪的银号吹起来,跨世纪的星星升起来,跨世纪的火炬举起来,跟着太阳跨世纪,拥抱明天向未来,手挽手,朝前迈,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作为跨世纪新一代的青年,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全面发展,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