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裂缝控制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5 04:26:56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篇(1)

中图分类号:TV54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墙改、住宅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的涉及的纠纷和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产生裂缝的原因: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抗震性能,同时墙体裂缝给居住者感观上和心里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八字型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和垂直裂缝。

1.1平屋顶下边外墙的水平裂缝和包角裂缝。裂缝位置在平屋顶底部附近或顶层圈梁底层附近。主要原因是钢筋砼顶盖板在温度升高时伸长对外墙产生的推力。

1.2顶层内外纵墙和横墙的八字型裂缝。当外界温度上升时,砼顶盖变形大,墙体变形相对较小,即屋盖部分的伸长量比墙体伸长量大的多,从而使屋盖受压,墙体受拉、受剪。剪应力和拉力又引起主拉应力。当主拉应力过大时,将在墙体上产生八字型裂缝。

这种裂缝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两端重中间轻,顶层重往下轻,阳面重阴面轻。

1.3女儿墙裂缝: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发现,单是保温层上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在外界温度变化下的伸缩变形也能将外墙推裂。按现有的建筑构造定型节点图,砂浆找平层一直铺到女儿墙根部,不但不断开,反而在边端还要加厚,堆成三角形。夏季阳关照射下找平层的伸缩导致墙体开裂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屋面板和水泥砂浆面层发生过大温度变形,使女儿墙根部受到向外或向内的水平作用力而引起的女儿墙根部与平屋面交接处砌体外凸或女儿墙外倾所产生的。

1.4房屋错层处墙体的局部垂直裂缝。当房屋的楼(屋)面为现浇钢筋砼结构时,由于收缩和降温引起的楼(屋)面缩短受到墙体的限制,使楼(屋)面构件处于受拉状态。如果房屋过长,或设计时按采暖考虑而实际上为采暖,则可能在楼(屋)面上每隔一定距离发生贯通全宽的裂缝,在四个角发生八字型裂缝。当房屋有错层时,错层处的墙体容易产生局部的垂直裂缝。

2、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主要有:

2.1在墙体中部出现的阶梯形裂缝。

2.2环块才周边灰缝的裂缝。

2.3在外墙主要反应在窗下墙,出现竖向均匀裂缝。

2.4在山墙等大墙面由于收缩还会出现竖向、有的是水平向裂缝。

收缩裂缝一般多表现在下部几层,这是由于墙面的收缩变形受基础及横墙的约束所致。

3、温度、干缩及其它裂缝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而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砼砌块、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注芯材料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

二 砌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从防止裂缝的概念上,形象的地引出“防”、“放”“抗”相结合的构想,这些构想、措施已经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一些措施也引入到《砌体规范》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这样一旦出现裂缝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而且会发生一些质量纠纷也不利于保护自己。

2、防止顶层裂缝的的措施:

(1)屋面设置保温层,减小温度变形:屋盖施工尽量做好保温层。

(2)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块预制或留置伸缩缝,或在屋面与砖墙间设置滑动面,以减少屋面伸缩对墙体的影响。

(3)对屋面较长、平面形状较复杂、构造和刚度不同的房屋,可每隔一定的距离将屋盖、楼盖、墙体或其它有关构件断开,形成较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因温度变形和收缩产生的拉力大大减小,从而防止裂缝的出现。

(4)提高砂浆强度,保证砌筑质量,在易开裂处设置水平钢筋承受拉力。

(5)钢筋砼屋面板与墙体或圈梁的的支撑处设置水平滑动层,并强调接触面设两层油毡夹滑石粉保证确实能滑动。

(6)加强圈梁的刚度和密度。

(7)顶层门窗洞口过梁上部水平灰缝内设置水平钢筋网。

(8)顶层挑梁末端下砌体适当配筋。

3、防止底层墙体裂缝的措施:

(1)加强基础圈梁的刚度。

(2)底层窗口下墙体配筋。

4、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1)在屋盖适当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2)当采用现浇钢筋砼挑檐的长度大于12m宜设置分隔缝,缝宽不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3)建筑物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砼裂缝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砼的施工质量,在砼生产及设计、施工中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是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裂缝控制篇(2)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在混凝土建筑工程中非常普遍,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以实际的施工裂缝问题为根据选择科学有效的措施对裂缝进行控制,只有对裂缝的原因进行认真以及科学的分析,并且将应对和预防裂缝的措施全面地掌握住,才能够对混凝土施工裂缝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对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混凝土施工裂缝分析

1.1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属于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的一种裂缝,导致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水泥材料自身高强以及快硬的特点。由于一般都是在夏季进行混凝土施工,在夏季往往具有较高的温度以及较快的水分蒸发速度。这样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浇水养护就很容易导致裂缝的出现。大量的研究表明,温差是导致混凝土发生温度裂缝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所以要想有效地避免出现混凝土温度裂缝,就必须要严格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差。首先,在浇筑混凝土的初期由于水分蒸发量非常大,因此会使混凝土本身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这样就导致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出现显著的差异,最终导致裂缝问题的发生;其次,凝土表面的温度会在混凝土拆模的时候具有非常快的降低速度,这样也很容易导致出现混凝土裂缝。最后,如果混凝土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内部温度极限值,那么其内部的热量就会缓慢的散发,这样也很容易出现温差,最终引发混凝土裂缝,从而严重的影响到混凝土施工的顺利进行[1]。

1.2混凝土的力学裂缝

力学裂缝的问题在混凝土施工中也非常容易出现,而且会对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碳化收缩以及干燥裂缝是力学裂缝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硬化的过程中,混凝土自身的水分由于具有非常快的蒸发速度,因此其体积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收缩情况,而且无法自由的进行伸展,这样就会造成力学裂缝的出现。除此之外,如果混凝土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就过早的拆模,就会造成混凝土具有较低的强度,这样也很容易导致出现力学裂缝。

2.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有效控制对策

如果混凝土施工一旦出现裂缝的问题,就会使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极大地危害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施工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能够全面的提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1控制温度裂缝的有效对策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有效地控制温度裂缝,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集料的计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准确地计量;要对集料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采用送冷风的方式冷却搅拌机,在6摄氏度左右的范围对温度进行控制;要尽可能的避免在高强度的太阳光下开展浇筑混凝土的工作,一般都会在夏天开展混凝土的施工,要尽可能的防止强光的照射,可以以施工的具体情况为根据选择夜间浇筑的方式。其次,温差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塑料布等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将相关的防护工作做好。再次,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要对集料的配合比进行准确的测定。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混凝土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严格的以集料的实际情况和混凝土的用途为根据对科学的水量进行调配,这样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才能可能有效地防止出现混凝土温度裂缝,确保混凝土施工的顺利开展。最后,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施工时间,通过科学的称量工具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称量,这样就能够确保准确的混凝土原材料用量。除此之外,在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之后,必须要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性,这样也能够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2]。

2.2控制力学裂缝的有效对策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有效地控制力学裂缝,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混凝土表面的处理工作,其主要是涂抹混凝土的表面,特别是在对浅而细的裂缝进行处理的时候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从而能够使裂缝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是用结构补强的方法,在对由于火灾造成的裂缝、长时间未处理裂缝而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超荷载产生的裂缝等会对结构强度产生影响的裂缝进行处理的时候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其主要包括预应力法、锚固补强法、断面补强法等方法[3]。检查混凝土处理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压气试验、压水试验、钻心取样试验以及修补材料试验等。利用上述的几种方法就能够使由于力学问题而导致的混凝土施工裂缝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确保混凝土施工的顺利进行。

3.结语

本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了混凝土的裂缝成因和控制措施,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裂缝,就必须要对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全面的控制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与此同时,混凝土的施工人员还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完善,致力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开展混凝土施工。除此之外,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管理机制,对人为性的施工失误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混凝土施工裂缝,最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裂缝控制篇(3)

1.裂缝的性质

1.1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

1.2干缩裂缝

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C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

1.3温度、干缩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2.砌体裂缝的控制

2.1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墙改、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的顺利推广问题。

2.2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

实际上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多大是无害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取决于观察人的目的和观察的距离。对钢筋砼结构,裂缝宽度>0.3mm,通常在美学上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概念也可用于配筋砌体。而对无筋砌体似乎应比配筋砌体的裂缝宽度标准放宽些。但是对于客户来讲二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实际上是直观判别裂缝宽度的安全标准。

2.3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2.3.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尚无结构安全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2.3.2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其配筋率各国不尽相同,从0.03%~0.2%,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如美国配筋砌体的最小含钢率为0.07%,该配筋率又抗裂,又能保证砌体具有一定的延性。

3.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3.1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

一是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二是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三是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四是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2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

一是设置控制缝。二是控制缝的设置位置。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和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三是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四是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五是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六是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七是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3.3控制缝的间距

第一,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第二,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第三,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3.4设置灰缝钢筋

裂缝控制篇(4)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在较低的受拉应力状态下产生很小的拉应变,就可能出现裂缝。建筑物裂缝的出现是普遍性的问题,而建筑物的破坏与倒塌往往是从裂缝扩展开始的。因此,建筑物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是关系到建筑结构能否满足正常使用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对混凝土采取合适的材料选择,设计和施工等综合裂缝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构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要求。

一、一般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

1.裂缝产生原因

(1)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合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2)我国目前大多数使用泵送混凝土,混凝土集中搅拌,水泥和水用量增加,水灰比和砂率提高,比表面积增大,水泥活性增加,坍落度增大等原因,导致混凝土收缩变形产生裂缝;

(3)施工操作不当:选用模板不当,支模时加固不牢,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泵送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浇筑后漏振、振捣时间不够,振捣不密实,或者振捣过度等原因都会造成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

(4)养护不当:目前施工中采用的养护方法比较简单,已不适应泵送混凝土的较大温度收缩变形的要求。并且养护过程中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过迟养护会导致混凝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导致开裂;同时拆模时间过早,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也会表面收缩过快出现裂缝。

2.裂缝控制

(1)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注意对水泥的强度、安全性等性能指标的检查;严格按照设计以及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计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砂率和含泥量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2)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当人工搅拌时,应先将砂子和水泥干拌均匀,然后倒入石子,边加水边拌合,至拌合均匀、颜色一致;混凝土搅拌延续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在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延续搅拌时间应相应增加50%。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达到饱和状态,使之即不释放水分也不吸收水分;混凝土入模后,振捣要充分、均匀、恰倒好处,避免振捣过度,操作时应快插慢拔。

(3)保证混凝土养护质量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经过二次抹压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或者黑色塑料布、草席、草袋等,防止水份蒸发,还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进行蓄水养护或在表面喷养护水。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14天,养护期间不允许提前揭掉养护覆盖层或增加上部荷载造成变形而产生裂缝。拆除混凝土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对梁、拱、壳构件跨度小于8m的,拆模时强度要求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

二、地下室墙板裂缝控制

墙的裂缝一般可分为表面不规则裂缝、贯穿性裂缝,按位置也可分为横向裂缝、竖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横向裂缝中墙板与顶板交接处的水平裂缝,大部分是施工工艺不当引起的;竖向裂缝缝深一般较大,最深者可贯穿墙体,一般是因为地下室墙板的长度及厚度较大,或者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差引起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斜裂缝是受力产生的,主要因为设计不合理,或施工顺序不当和墙板混凝土受外部约束而产生。

1.地下室墙板裂缝原因

除了以上一般混凝土构件裂缝产生的原因之外,地下室墙板裂缝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1)地下室墙板是竖向结构,如果用常规浇水的方式比楼板要难于养护(竖向不能蓄水),很容易造成水化热不足,因此墙板的竖向表面养护极为困难,造成裂缝产生。

(2)混凝土水化热的积累与传导使混凝土有一个明显的升温、降温过程,由此产生收缩变形,但是当混凝土变形受到了外部土体、基础的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应力,当内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就出现裂缝。

(3)随着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水泥的等级要求就高、细度越细、砂率及用水量偏大,导致混凝土弹性模量增加,抗压强度显著提高而抗拉强度提高滞后,导致裂缝产生。

2.裂缝控制

(1)合理布置分布钢筋,尽量采用小直径、密间距;在某些薄弱位置设置暗梁,提高易裂薄弱部位含筋率。适当的配筋不能有效的阻止裂缝的产生,但适当的配筋可以约束混凝土的塑性变形,从而分担混凝土的内应力,使钢筋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提高,抗裂性增强,减小了裂缝的宽度。

(2)拆模及养护:适当延长地下室墙板的拆模时间,并且拆模时不要马上移走模板,而是先让模板拆开一条缝隙作浇水养护用,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养护环境以达到控制墙体裂缝的目的。施工中当混凝土密实后,应尽可能早地覆盖养护,及时喷水,适当延长养护时间,这样,既可以减少内外部温差,又可以保证早期湿养护和后期养护的最佳效果。同时砂和土均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可作为混凝土较佳的养护介质,在地下外墙板外尽早回填砂或土也可以达到养护混凝土的目的。

(3)设置后浇带:即先浇注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约两个月后当混凝土收缩变形趋于稳定时,再浇筑留缝部位,这是工程中常用的消减温度应力的措施,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带的宽度一般多采用100cm。

二、现浇板裂缝控制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最常见、发生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附近,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

1.现浇板裂缝原因

除了一般的混凝土材料强度未达到标准产生裂缝、水化热大导致的温度裂缝、以及养护步骤产生裂缝等原因外,现浇板的裂缝还有以下几个特殊原因:

(1)混凝土收缩变形

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凝缩”和混凝土内自由水分蒸发导致收缩,由于现浇混凝土楼板受到梁、柱、墙等周边支座的约束力,并不能自由收缩变形。当约束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承受能力时,就会造成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开裂,并且裂缝经常出现在板角部位。

(2)过早施工,荷载增大

楼板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方便工人的上层结构施工,因此为了赶进度,经常出现当混凝土还处在初凝或者终凝阶段,工人就任意踩踏,搬运材料,过早的加荷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同时施工操作过程中集中堆放砖块、砂浆、模板等、或者产生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使现浇楼板承受高于设计时所考虑的荷载而出现裂缝。

2.裂缝控制

(1)适当增加房间楼板四周阳角处的配筋率,进行加密加粗,采用双层双向布置,同时保证钢筋保护层的有效厚度,防止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楼板裂缝。

(2)在混凝土浇筑后要有一个硬化过程,才会有强度,所以在混凝土没达到一定强度时不要过早上人、堆料、施荷加载,尤其是振动荷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加以保养,不能对混凝土施加任何外力。必须做到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才允许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结束语

混凝土构件裂缝的控制措施要根据施工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工程具体设计情况,制订合理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以及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严格把关细部处理,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把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工作做到实处,以提高混凝土建筑构件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裂缝控制篇(5)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出现墙体裂缝可谓是非常严重并且常见的现象,并且在现代化的施工建设项目之中出现墙体裂缝状况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为了进一步的防治墙体裂缝情况对建筑产生影响,并且提升建筑使用的适用性、美观性和耐久性,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墙体裂缝进行整治和处理,尽可能的增强建筑的结构承载能力以及使用的寿命。在实践当中还需要从墙体裂缝出现的根本原因这一角度出发,研制出具体可行的方案,集中对质量通病的处理,提升建筑的稳定性。

1.墙体裂缝综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建筑墙体出现裂缝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不同的建筑墙体材料之间出现了裂缝,此种墙体裂缝主要会出现在框架结构的建筑施工项目之中,同时填充墙与框架结构之间还容易出现垂直裂缝和水平裂缝,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的正常使用,而在建筑的梁柱以及墙体与梁柱接触面之间,也非常容易出现垂直裂缝,最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整个墙体出现局部脱落的情况,增加了整治工作的难度;第二,是墙体出现了应力过于集中的情况而导致裂缝,部分墙体由于在结构方面存在有局部薄弱的部位,所以诸如窗口洞口部位、洞口的上侧以及砼大梁等部位,均可能会产生应力集中式的裂缝,此种裂缝类型一般为斜向的,极少部分为竖向的,整治工作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三,是墙面由于抹灰而出现龟裂的现象,在部分建筑施工的墙体抹灰完毕之后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排列密集并且紧密的龟裂情况,此种龟裂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是由裂缝的深浅程度来决定,如果龟裂比较浅,则危害并不大,在实践当中不需要特别的处理,但是如果龟裂比较深并且伴随有脱落甚至是空鼓等情况,则需要及时的返工,以免对后期的建筑使用功能性产生直接影响。

根据上述的分析,在实践的建筑施工当中应当将墙体裂缝的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核心的工作来开展,减少返工的次数并且增强建筑使用的功能性、结构稳定性和美观性,避免建筑出现不良状况。

2.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

针对墙体裂缝进行防治的根本要点,是对墙体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主要存在的问题着手,对裂缝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出现墙体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由于不同的材料之间出现差异性影响而导致裂缝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对于施工材料的特征和性能把控不到位,往往会使得墙体裂缝情况更加严重,诸如混凝土砌块吸收大量的水分之后会急剧的膨胀并且变大,而在失去大量水分之后则体积会迅速的变小,这样会使得裂缝发生,并且较难治理。同时,在施工当中施工组合不恰当、施工的形式不科学,砂浆的饱和程度较小等,也会导致墙体裂缝出现,浇水过多、施工过程当中高度过大等等,均会使得墙面出现裂缝。另外,由于应力过于集中,也会导致墙体裂缝的出现,针对门窗等施工,没有严格的参照砂浆强度的基本标准来进行,同时砂浆的混合不均匀、不充分,砂浆的和易性比较差,在操作当中对材料的饱和度控制不利、对水平的施工操作没有很好的控制厚度均匀性等等,均会导致整个建筑砌体的强度降低,出现应力集中裂缝。

3.墙体裂缝的有效控制

针对墙体裂缝进行防治,需要从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着手。首先需要明确的规范施工操作,针对砌块施工操作,应当严格的遵循工序要求,使用砂浆将填充墙与框架之间存在的缝隙进行充分的填充。同时,由于在砌体施工之中膨胀和收缩情况会出现在不同的部位,所以为了进一步的防止墙体裂缝出现,还需要使用胶泥将玻纤网粘连起来,严格的控制搭接的长度,一般在100毫米以内为最佳。针对应力集中式的。裂缝防治,需要在门窗等的洞口部位,设置相应的桩柱,来防治裂缝的出现,或者设置砼门窗类型的门框。此外,还应当加强砌体的抗变形能力,采用水平配筋的方式,力求合理的控制配筋的间距,一般需要设置在20厘米与60厘米之间,在实践操作当中也可以在水平部位设置一个较长的水平钢筋,维持恰当的间距。最后,为了避免墙面出现龟裂的情况,还需要严格的控制砂浆的配合比例,注意水的使用量,加强砌体施工,加强施工的监督,杜绝抹灰施工之中出现厚度不均的现象,合理的减少龟裂状况的发生。

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根据对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基本类型进行全面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旨在增强建筑施工水准。

裂缝控制篇(6)

中图分类号: TV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从施工技术经验论,混凝土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亚欧大陆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就会出现裂缝。另外,当混凝土表面湿度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时,也往往导致裂缝;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质量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的消除或控制,成为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下面以某工程为例,进行阐述论证。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及材料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比例。混凝土配合中出现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骨料种类、含沙率、掺合料和外加剂选用不当等情况时,混凝土的强度将会直接受到影响,进而造成混凝土开裂。上述因素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影响包括:①选用的水泥等级越高、早强越高、细度越细,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越大;②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才能保证浇筑质量,因此需要较大的水灰比,但是水灰比过大,水泥水化后多余的水会残留在混凝土中,蒸发后易形成气孔,形成的气孔会减少混凝土的有效断面,荷载的作用会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③粗细骨料含泥量过大或颗粒级配不良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致使裂缝产生;④掺合料、外加剂选用或掺量不当,将会加剧混凝土的收缩,

导致混凝土开裂。

2.结构性因素

(1)设计因素引起的裂缝

①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引起的裂缝

房屋的结构设计,首先要将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简化,得出计算简图,然后再进行计算。由于实际结构受力状态比较复杂,设计人员在选取计算

简图时可能会发生错误,导致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甚至引发结构性事故。

②计算错误引起的裂缝

在结构设计中,首先要选择正确的计算简图,再根据荷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构件的截面设计。在钢筋混凝土构件配筋计算中,要进行强度计算、变形计算、裂

缝宽度计算等,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混凝土结构强度、刚度则可能无法达到使用要求,进而引起混凝土裂缝和质量事故。

③钢筋锚固长度不够引起的裂缝

受拉钢筋必须要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否则,如果粘结力不够,会导致钢筋产生滑移裂缝,进而引发混凝土开裂。

④设计时未考虑施工方法引起的裂缝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若没有考虑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损坏,从而产生裂缝。

(2)施工因素引起的裂缝

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裂缝

随着建筑材料的品种日益繁多,建筑工程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材料的性质不但与原材料有关,而且与施工、运输、储存过程也都有关系。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必须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否则会引起结构性裂缝。

②施工质量低劣引起的裂缝

一些施工单位,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而是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给工程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不仅会产生结构性裂缝,还可能引起坍塌事故。

③钢筋配置位置不正确引起的裂缝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配置位置关系到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若位置不正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就会不足,进而使构件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增加,导致结构性裂缝。

④支模不善引起的裂缝

支模,即为支撑模板。不正确的支模方法、模板立柱下沉、调整模板标高、模板过干等都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

3.温度因素

温度裂缝是指混凝土受到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变化会使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形成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分为内约束裂缝和外约束裂缝。内约束裂缝是由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引起。因混凝土内外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使表面产生拉应力,内部产生压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外约束裂缝是由于浇筑温度和混凝土绝热温度之差过大引起的,当温差超过25℃时,体积过大的混凝土会产生外约束裂缝。

4.收缩因素

收缩裂缝是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加入的水分比水泥水化作用所需要的水分多,在这部分游离水蒸发之后,混凝土表面会留下许多毛细孔,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产生的裂缝。另外,在

水泥水化作用之后也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水泥水化引起的收缩量是水分蒸发引起收缩量的1/10~1/5。

二、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降低水化热

水泥水化热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①优先选用低热、中热的水泥作为原料,减少水化热,如选用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②减少水泥的用量,选取较大粒径的骨料,选取合适的配合比,掺入一定量的外加剂;③采用“双掺”技术降低水化热。

2.控制结构性因素

(1)从设计方面进行控制

设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按照现行的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合理地选取结构形式,降低结构的约束程度;增配构造钢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易发生应力集中的部位采取加强措施,避免截面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结构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条件,合理地设置后浇带。

(2)从施工方面进行控制

从施工技术经验论,应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原材料,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混凝土配合比应先进行细致计算,再进行级配和计量。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浇筑技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合理设置后浇带和施工缝。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要求进行保温养护,用塑料薄膜或草袋作为保温材料覆盖在混凝土和模板上。模板的安装及拆除应符合模板工程验收标准。

3.控制温度因素

温度裂缝的控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改善骨料级配,掺入一定的混合料,或加入一些外加剂以减少水泥的用量;②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掌握好拆模时间,当外界温度降低时,及时进行表面保温;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进行分缝分块,对混凝土加强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和拆模时间,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分布均匀。

4.控制收缩因素

裂缝控制篇(7)

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难题,长期困扰业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强、早强水泥的大量应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大力推广、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化,以及人们对于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等因素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加突出。

1、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分类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剂混合而成的人工非均质脆性材料。其本身由于施工、化学反应、温度、变形、约束等一系列因素使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后,微裂缝会不断地扩展和连通,形成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荷载引起的裂缝,有变形引起的裂缝,有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有设计及施工原因引起的裂缝等。根据其成因将混凝土裂缝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以非结构性裂缝为主。

2、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成因及其防治

2.1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是由混凝土中水因水化作用、碳化作用以及蒸发作用至使混凝土中水分变化引起的,它是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的主要部分。收缩是混凝土的固有物理特性,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大,水泥强度越高,环境温度越高,表面失水越快越大,也越易产生收缩裂缝。根据其成因及时间可分为: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是指混凝土在终凝之前,混凝土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其一般发生在干热或大风天气,裂缝多表现为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贯通。其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产生龟裂。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沉降收缩裂缝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半小时以后,并在硬化中停止。其成因是浆体在浇筑振捣后发生不均匀沉落,粗骨料下沉,水泥浆体上浮,当沉降受抑制时,使混凝土因剪切而开裂。其表现多出现在混凝土表面,且沿主筋或箍筋通常方向分布,中间宽两端窄,是一种常见的早期裂缝,尤其在泵送混凝土中更常见。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七天内出现。其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大小不一致的结果。其裂纹多表现为表面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严重时可贯穿整个构件断面。

收缩裂缝的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入高效减水剂增增加混凝土的塌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骨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润。四是施工时布料不要太快,并加强混凝土振捣密实。五是混凝土浇筑完毕要进行二次抹压,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及时覆盖塑料薄膜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并适当延长混凝土养护时间。六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2.2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构件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集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温度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的几个月内。

温度裂缝的表现走向通常无规律,大面积结构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温度裂缝受温度变化影响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裂缝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抗冻、抗渗、抗疲劳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温度裂缝的主要防治措施:温度裂缝的防治主要从降低温差入手,主要防治措施有:一是材料方面应尽量选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一下,降低水灰比,改善骨料的级配,掺加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二是施工方面应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采用三冷技术,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改进施工工艺,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措施,减少内外温差。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等辅助设施控制混凝土温度温升,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三是设计方面应做好温度应力的计算,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适度配置温度钢筋,预留温度收缩缝,设置后浇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采用纤维混凝土。

2.3 化学裂缝

化学裂缝主要有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化学反应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一般表现在混凝土使用期,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应加强防治。主要的防治措施有:选用碱活性少的骨料,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必要时选用合适的外加剂抑制碱骨料反应。钢筋锈蚀裂缝是由于钢筋浇筑前已经锈蚀或因保护层较小,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裂缝多表现为纵向裂缝,沿钢筋位置出现。主要防治措施,钢筋要除锈,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密实。

2.4 结构性裂缝

结构裂缝是指由各种外荷载引起的裂缝,也成荷载裂缝。结构性裂缝虽然少,但却危害大,应务必重视,严禁结构超荷载使用。

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

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决定可采用的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有: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4、结语

随着建筑结构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不断涌现,建筑物裂缝控制的综合集成技术还会不断完善和得到补充,建筑物的裂缝问题会被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向明,红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裂缝控制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施工质量也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之一。混凝土裂缝是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如何预防与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施工单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混凝土裂缝种类与成因分析

1.1 混凝土裂缝种类分析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与其成因是密切相关的,以其产生的原理来划分,则包括施工质量工艺裂缝、施工材料质量裂缝、冻胀裂缝、钢筋锈蚀裂缝、地基变形裂缝、收缩裂缝、温度变化裂缝以及负荷裂缝。

1.2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1.2.1 材料原因

混凝土制作的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会造成混凝土裂缝问题,在混凝土早期硬化过程中,如果骨料中有过多的含泥量,那么在混凝土的干燥过程中,就会出现不规则的裂缝且呈网状分布。另外碱-骨料反应也是裂缝的一大成因。

1.2.2 混凝土收缩原因

所谓混凝土收缩就是指在混凝土硬化的初期,会由于水泥水化效应而形成水泥结晶体,结晶体的体积小于原材料,因此导致混凝土出现收缩现象,也叫凝缩,而在硬化的后期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因蒸发而产生的干缩现象,同时如果混凝土所处的外部环境温差变化较大,就会使产生的收缩现象更为剧烈。

1.2.3 施工原因

由于施工工艺的问题产生混凝土裂缝,比如混凝土并没有满足终凝时间要求就上负荷,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弹性变形或是支座位置的负筋沉降,保护层过大,导致在其上部沿梁的支座位置出现裂缝现象。另外,施工后浇带时,施工工艺不当或不按设计施工,也会造成混凝土的板面裂缝。

2、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

2.1 施工准备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应对约束时的结构进行处理,如果建筑结构并没留有充足的变形空间时,则应合理配置构造钢筋于结构设计之中,以避免产生裂缝。同时在设计时,应尽可能防止因结构断面突变而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如果受限于建筑造型或结构原因而无法兼顾时,则应采取收缩混凝土、构造配筋等技术或加强措施。在浇筑混凝土之前,也应在负弯矩筋区等裂缝易发部位进行临时活动跳板的铺设,从而使接触面扩大、应力分散,防止上层钢筋由于踩踏而导致变形。

2.2 原材料的配比与选择

为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应避免砂率、水泥用量、水灰比过大,对砂、石含泥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对配合比应适当选择。如果混凝土骨料吸水率过大,含泥量较多,干缩较大时,就会使混凝土干缩性增大,适当将粉煤灰掺入则不仅能够使水泥用量减少,而且能使水化热有效降低,从而实现水泥用量与混凝土用水量的减少,并达到良好的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的效果。另外,高效减水剂或粉煤灰的掺入还能够使混凝土减少泌水、具备抗离析、抗渗性、可泵性、和易性的特点,使混凝土的表面处理更为有利。

2.3 做好浇捣混凝土工作

在进行浇捣混凝土时,应利用振动棒进行垂直振捣作业,呈行列式排列,严格按照快插慢拔的原则,同时应以混凝土坍落度为依据来确定正确的浇捣时间,防止漏振或过振。采取二次抹面、二次振捣方式进行作业,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气泡与水分排除。

当浇捣混凝土成型后,就应进行蓄水保温操作,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湿麻袋、薄膜等覆盖养护,避免因混凝土温差较大而导致出现温度裂缝现象。为避免因混凝土内部的约束而导致的表面裂缝,通常情况下,采取对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或外界温差进行控制的措施,使温差不超过25摄氏度。较为常见的措施:对于加热养护构件,采取缓慢升降温的方法,保证升降温度每小时不超过10摄氏度,同时应缓慢脱模、揭盖,防止过大的温度应力出现于表面,如果结构体积较大,则在混凝土与外界存在较大温差时,应对其进行保温养护并将拆模时间适当延长,控制温差在25摄氏度范围内。另外,要防止干缩与降温可能产生的叠加应用,应掺加5%~10%水泥用量的混凝土微膨胀添加剂于混凝土中,以起到抵消混凝土收缩应力,最终实现对混凝土开裂的控制。

2.4 合理养护

应做好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工作,使其降温保持一个缓慢的过程,将徐变特性充分发挥出来,使温度应力得以削减,在冬季应做保温覆盖,而在夏季则要避免曝晒。养护的时间要充足,同时拆模时间要合理,将应力松弛效应充分利用,完成拆模后,应立即回填土,防止结构侧面长时间暴露于外界环境内。

如在雨天浇筑混凝土,则应做好遮盖工作,并进行明沟排水,避免雨水渗入基坑,保证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与连续性。完成浇筑混凝土后,应及时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草袋或草垫,同时进行洒水养护。如果气候条件为风速大、湿度低、气温高时,应将喷水雾、覆盖养护提前,并将养护时间延长。另外可采取密封保水措施,即覆盖塑料薄膜或喷施养护剂于混凝土表面的方法,来保持水分、防止空气流动。如果混凝土构件处于露天且长期堆放的状态下时,应持续对其进行覆盖及洒水养护,使其保湿养护时间延长,尤其是薄壁类构件,必须堆放于阴凉处。

3、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为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控制并降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机率,就要从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开始,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保证振捣过程规范并切实做好相关养护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雄.论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方法[J].广东科技,2011,20(10).

裂缝控制篇(9)

1.前言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大量修建.半刚性类材料以其优良的工程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半刚性材料的缺点在于抗变形能力低,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易产生裂缝。这里通过生产实践过程积累的经验,针对各种导致路面破坏的各种原凶简要阐述预防措施。

2.城市沥青路面开裂原因

2.1 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一般称之为荷载型裂缝。另一种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型裂缝。

2.2 由于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或推荐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所以还存在着因为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2.3 由于施工的原因产生的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3.影响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3.1 技术标准低

市政标准90版从1990年执行到2008年近18年标准没有更新,而近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城市公路建设跟着飞速发展,二十年前所积累的经验数据来规范现代化建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由于旧的试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欠缺原规范所规定的检测项目和指标也不能控制工程质量,导致虽然技术指标合格,但工程并不能满足使用功能,造成破损,裂缝等。

3.2 集料生产不规范,质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碎石开采企业大都是临时职业资格,虽然国家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但对于开采企业没有统一标准,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另外影响市政沥青路丽质量的还有应用了河砂,传统工艺中应用河砂比例太大,一般20型沥青混凝土用河砂在18~25%,这样可使混合料加工容易,能满足级配要求,增加混个合料的和易性,但是河砂主要成分为石英属酸性材料,对沥青指标会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增加了混个合料的流值和降低了强度。而目前高等级公路都不允许使用天然砂,而代替采用玄武岩或石灰岩加工的人工砂。

3.3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

沥青和沥青结合料的性质是影响沥青路面温度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劲度是决定沥青路面是否开裂的最根本因素,沥青劲度又是决定沥青混合料劲度的关键。在沥青性能指标中,影响更大的是温度敏感性,温度敏感性大的沥青更容易开裂。

3.4 基层材料的性质

市政工程原设计基层材料一般都为石灰土基层,而其强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交通对其的影响,基层是道路承重的主要结构,基层破损必然导致路面破损。

3.5 施工因素。

在保证基层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特别是生产温度的控制,包括拌合温度,运输温度,碾压温度,关键拌合和碾压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另一方面施工接缝,市政道路越来越宽,摊铺机有效摊铺宽度为7.5~12.5米,对于36~48米宽的路面必然会产生接缝问题,那么采用热接缝或双机联铺或多机联铺最有效消除纵缝的方式。

4.减轻市政工程沥青路面裂缝的有效措施

4.1 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

(1)路基工作区的强度主要是在填筑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填筑工艺,确保路基强度。填筑材料首选石、砾、砂类土,其次选用含砾、砂低液限粘土,再次选用低液限粘土。粉质土和有机土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2)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施工中必须严格检测控制。使其达到规定值。填土层的厚度对压实度有直接的影响,施工中要插杆挂线,每层的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检测压实度试坑要打到下一层顶面,凡是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值的要加压处理,或推除重填。

(3)降低地下水位是提高路基强度的重要措施。路面底以下80cm路床是路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承受和吸收路面的扩散应力,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开挖后发现底下渗水,不论流量大小都要处理。填方地段要采用较好的材料填筑,土质差的地段要进行换填处理,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4.2 基层应有合理厚度。

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m增加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

4.3 修筑防裂路面。

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地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0cm的面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国外资料介绍。在贫混凝土上铺筑10.0cm的沥青面层时,在形成反射裂缝前可累积通过标准轴载10×10 次。如果沥青面层加厚到15.0cm,则可通过20×10 次。如沥青面层加厚到17.5cm则可放心使用。

4.4 设置应力吸收层。

(1)在基层与面层之间铺橡胶沥青中间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低粘度沥青混凝土层等均匀应力吸收层。

(2)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对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缝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度因子。而吸收薄膜的弹性模薰越低,防裂效果越好。可见应力薄膜应选用低模量高韧性、大变形率的材料为好。就目前常用的材料而言,土工织物与沥青橡胶薄膜的弹性模量都较低,变形率较大。不存在低温脆裂问题,效果更佳。

(3)用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车辙、反射裂缝和疲劳裂缝,不同类型格栅性能显著不同。

(4)橡胶沥青吸收膜,是使用废橡胶磨细的粉与热沥青搅拌后.施于面层中间,形成一薄膜或与砂石成一薄层。有试验结果表明,此应力吸收层在面层中间效果最佳。

4.5 新铺半刚性基层的预开裂技术。

裂缝控制篇(10)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unan gen yuan aluminum plant pump station storage pool wall crack control measur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to reduce total avera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improve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ain of concrete to control long pool wall cracks method.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ncrete proporti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aw materials, concrete casting, maintenance, alkali control and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generation of crack in concrete.

[keywords] : the wall, crack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limiting tensile stress, crack resistance, alkali content, alkali-sour rea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工程实践表明,对一些薄壁结构的水处理构筑物中、长池壁出现裂缝的事例屡见不鲜,如香港某污水处理池、宝钢中央水处理池、珠海电厂生水池和消防池[1]等,一些水池露天或半地下结构长期暴露在大气中,承受反复的温差及干湿作用,所以此类构筑物的裂缝控制技术难度较大,现以湖南创元铝厂加压泵站贮水池池壁为例,介绍池壁裂缝的控制措施。

工程概况

加压泵站由泵房、泵站地坑、贮水池组成,其中贮水池长56m×48m,深度4.5m~5m,底板厚350mm,池壁厚为300mm,内设200mm钢筋混凝土导流墙,混凝土采用C25,抗渗等级为S8,保护层底板为30mm,壁板为25mm,顶板为C20混凝土。池壁中部横向设一条变形缝,即L=24m处(纵向L=56m方向有导流墙,间距不超过规范要求20米),池壁水平钢筋间距为Ф16@180mm,配筋率0.34%~0.51%,施工采用胶合模板,泵送砼施工。。

理论计算可能出现裂缝的间距

在施工前,结合文献①提供的计算公式及数据,理论计算池壁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裂缝的最大间距,按不掺粉煤灰和减水剂计算裂缝的最大间距。

3.1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差T1

工程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C25水泥用量按常规(不掺粉煤灰等)取W=360kg/m3,散热量Q=334×103J/kg,比热C=0.96×103J/kg℃,重度γ=2400kg/m3,散热系数K=0.5

T1=KTmax=K=0.5×=26.1℃

3.2气温差T2

气候温度从高温至低温(冬季平均最低温度)时温差将在混凝土池壁受到外部约束时产生温度应力,根据气象资料在湖南常德地区的气温温差:T2=19℃

3.3收缩当量温差T3

T3=

εy(t)=εy·(1-e-bt)M1·M2…M10

εy混凝土标准状态下的最终收缩量,取3.24×10-4

b-经验系数,取0.01

修正系数Mi各值为

M1=1.0,M2=1.13,M3=1.0,M4=1.15,M5=1.00,M6=0.93,M7=0.88,M8=0.6,M9=1.0,M10=1.0

按6个月的收缩量考虑时,

εy(t)=3.24×10-4×(1-e-0.01×180)×1.0×1.13×1.0×1.15×1.00×0.93×0.88×0.6×1.0×1.0×1.0=1.72×10-4

则当量温差T3===17.2℃≈17℃

3.4池壁混凝土总温差

T=T1+T2+T3=26+19+17=62℃

3.5池壁裂缝的最大间距

E=2.8×10-4Mpa,α=1.0×10-5,Cx=1.0N/mm2

H=5000mm,L=56000mm,当施工条件(材质、养护、降温等)为中间状况时,取,εp=1.3×10-4

β===8.45×10-5

最大裂缝间距:

[Lmax]=arcch

=arcch

=23668.6×arcch1.265

=16871.5mm

=16.8m

当施工条件好(材质优选,养护优良,缓慢降温)时,取εp=2×10-4则:

最大裂缝间距:

[Lmax]=arcch

=arcch

=22.2m

当施工条件差(材质不佳,养护不良)时,取εp=0.5×10-4,则最大裂缝间距

[Lmax]=arcch

=arcch

=10.0m

由于以上理论计算可知,当施工条件差时,最大裂缝间距为10.0m,当施工条件为中间状况时,最大裂缝间距为16.8m,当施工条件好时,最大裂缝间距为22.2m,本工程设计伸缩缝间距为24m,在以上三种条件下,池壁都将出现裂缝。

池壁裂缝控制的思路

根据文献[2],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一节,池壁最大伸缩缝间距以[Lmax]表示(亦是不留伸缩缝的裂缝间距):

[Lmax]=2arcch

其中εp—极限拉伸,根据砼材质、养护情况取(0.5~2)×10-4,T—砼总温差,T=T1+T2+T3,T1—水化热温差;T2—气温差,

T3=—收缩当量温度(εY—收缩变形、α—砼的线膨胀系数取1×10-5)。

上式表明总温差T引起的变形∣αT∣与极限拉伸|εp|之间的重要关系,如

果使|εp|≥|αT|,则完全不需设伸缩缝,工程实践中,减少|αT|与|εp|的差值,会

将使伸缩缝间距增大。本例长池壁的伸缩缝间距已超出规范20m的规定,(实际长24m)因此必须从减少综合温差T和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值εp入手。

池壁裂缝的控制措施

4.1减少水化热温差T1

裂缝控制篇(11)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超长混凝土,虽然在施工中小心谨慎采取多种方法,但裂缝依旧常有发生,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削弱构件的承载力,同时会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凝土的开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超长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1 设计原因

设计欠妥,或计算错误,受力钢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合理、节点不规范、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砼开裂。

1.2 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若工程上用了不合格的材料就会产生“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只有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1.3 结构受荷

关于这一点比较常见。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预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而最常见的是钢筋砼梁、板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普通钢筋砼构件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时,就可能出现裂缝,肉眼一般不易察觉,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是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砼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

1.4 各种原因造成的变形

由于地基变形造成的应力相对较大,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于地基变形的情况,使得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砼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线膨胀系数一般为1×10-5/℃。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此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砼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砼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会逐渐减小,收缩裂缝较普遍,常见于现浇墙板式结构、现浇框架结构等,通常是因为养护不良造成。

1.5 混凝土的运输造成离析

因为混凝土从预拌完成后到浇筑现场有一定的距离,而这段运输时间往往是控制混凝土塌落度和易性的关键,同样其亦受一定的隐患因素制约,高温天气混凝土搅拌车尾部的混凝土水份蒸发较快。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大;雨水天气,混凝土搅拌车尾部的混凝土水份较大,容易产生离析。

1.6 施工工艺

1.6.1 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砼开裂。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砼保证层太小或太大,浇筑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施工控制不严,超载堆荷,也可能导致出现裂缝。

1.6.2 砼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砼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砼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1.6.3 砼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的关系密切,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另外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使砼内外部产生温差,超过一定值时,因砼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2 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

2.1 由于砼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浇筑速度过快、振捣不实、施工缝做法不当、模板走动等原因形成的裂缝可以按照《混凝土施工规程》严格执行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振捣施工缝设置和旧混凝土连接,按模板制作、拆模以及养护方面的规定来防止。对已出现这类裂缝的构件,也要区分构件的类别、构件的受力特征、裂缝所在的部位以及裂缝严重的程度,分别采用一般混凝土裂缝补强措施或采用充填混凝土材料、钢锚栓加固、粘钢板加固、预应力加固等补救措施。

2.2 对水泥、水、骨料、外加剂、钢筋材料选用不当形成的裂缝,必须用对进场原材料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的办法加以预防,凡不合格的次品材料一律不得使用,或经试验后降低等级使用;对已发生这类因材料选用不当而产生的砼缺陷或裂缝,必须作长期详细地观察(因有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现),认真查明其原因和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研究制定其处理和加固方案。这是因为一旦因材料选用不当而发生的质量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

2.3 地基过大不均匀沉降产生过宽裂缝时,进行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沉降验算可以防止这些裂缝的出现,对已出现这类裂缝的结构,要采用地基基础的防治措施对地基基础妥善处理后,再采用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来解决。

2.4 由于天气干燥、初期养护不好、混凝土早期受冻、大气温湿度的变化产生的裂缝分别采用加强混凝土结硬化过程的自然养护、蓄热养护,采用引气剂使混凝土内部均匀分布气泡,预留温度伸缩缝等措施修补。受冻严重的构件,有的要拆除,有的要加固后方可使用。

2.5 由于承受荷载使构件产生过宽裂缝,合理地进行设计,可以防止这些裂缝出现;对已出现的过宽裂缝的构件要采用加固措施进行加固。

2.6 对因使用及环境条件变化而产生的裂缝,要依据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①因多次冻融而产生的裂缝,除对已形成缺陷和损坏的部分予以补强或加固外,宜添加对受冻混凝土构件的保温措施;②因处于侵蚀性介质中而产生的大面积的缺陷损伤,除应剔除受腐蚀和损伤的部位予以补强或加固外,应使用矿渣水泥混凝土或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罩面加以保护;③因地震灾害的损伤要采用抗震构造措施来预防;对已产生的不太严重的地震损伤可参考震损建筑修复加固的办法来解决。

2.7 从改善约束条件着手,合理地分缝分块;避免基础过大起伏;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2.8 从控制温度着手,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合混凝土时对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综上分析,大跨度混凝土的裂缝应针对形成原因,首先考虑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设计施工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确保结构安全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