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庆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7 13:02:08

国庆学习计划

国庆学习计划篇(1)

重庆专升本可以报考的院校主要有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

重庆专升本考试科目有哪些

1.文科类:《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

2.理科类:《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

3.小语种类考生不参加《大学英语》考试。

重庆统招专升本考试分数:各统考科目满分均为120分。

文科类考生语文英语计算机,理科类考高数英语计算机。这里的文理科是大家所读专业分的文理科,并不是高中所读的文理科。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属于文科还是理科,可以去学校教导处问一下。这样就可以做相应的学习。

拓展阅读:专升本的复习备考方法

升本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要想升本成功制定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说到计划,首先要有一个可执行的计划,需要把学习任务具体分配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去。计划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以一周一计划(或半月一计划)为宜。因为若跨度太长,则难以做到“具体”。

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具体到某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一周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安排时间复习时也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如果你的兴奋点在白天的话,就可以多安排一些白天时间来学习,晚上多安排一点时间来休息。

如果是“夜猫子”,就可以晚上多安排一些学习时间,中午安排一些时间来休息。

国庆学习计划篇(2)

一、香港婚礼市场稳步增长

香港作为亚洲最繁荣的消费市场之一,在婚礼消费方面近年来增长迅速。据香港文汇报2010年调查发现,香港新人平均花费24.4万元(港元,下同)筹办婚礼,数字较2009年上升8%,推算香港整体结婚消费总额高达125亿元。选择在酒楼透过监礼人证婚的新人比例达23%,超越婚姻注册处的21%。有宴会业人士表示,明年结婚旺季的酒席预订已全数爆满,预料新人结婚消费会继续创新高。去年一份公众调查发现香港每对新人于2011年的蜜月开支平均为34000港元,同比增长18%。由于新人都很乐意在婚礼上花费,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商机。

香港生活易网站2012年8至10月,访问了1539名计划3年内结婚的新人。结果显示,受访者筹办婚礼平均开支约24.4万元,以去年香港有51200对新人注册结婚计算,估计今年结婚消费总额达125亿元。受惠于2012年经济转好,新人的各类结婚开支也录得明显增幅。其中,结婚首饰项目的平均开支,由2011年的5087元,急增至13764元,升幅达1.7倍;其次是结婚戒指,由2011年9583元增至13358元,升幅为39.4%;婚纱摄影及蜜月旅行,则分别按年上升7.1%及6.4%。至于婚宴酒席的升幅较为温和,有1%的年增幅。

香港近日一项调查显示,2014年香港有5.5万对新人注册结婚,香港婚礼支出近5年大幅上升,已经由2010年的24万多元上升至2014年的31万多元,结婚消费市场高达172亿元,创历年新高,为经济带来庞大收入。数据显示,婚礼支出中的最大宗是酒席,每场婚礼酒席的平均消费为15.9万元,酒席红包的最低额由500元升至600元。香港婚宴的红包额要考虑酒席规格,虽然最低为600元,但如果是高级酒店和酒楼仍要1000元。选择在酒楼透过监礼人证婚的新人比例达23%,超越婚姻注册处的21%。其次为戒指及首饰支出,平均消费约5.1万元;排名第三、第四的为蜜月旅行和婚纱摄影。因为环保观念的普及,虽然酒席支出不减,但“无翅婚宴”数逐年上升,2014年首次突破一半达到52%。

二、海外婚纱摄影和蜜月旅行支出增长迅速

据香港婚礼管理协会调查发现,99%的受访新人会拍摄结婚照,当中10%会选择拍摄3辑或以上,个别新人更拍摄7辑,反映新人乐于以婚照留下美好回忆。近年新人到外地拍摄婚照情况,也有上升趋势,热门拍摄婚照地点包括日本、关岛及欧洲等地。调查也显示,选择留港拍摄婚照的受访新人比例创新低,只有67%,较去年下跌5个百分点。负责调查的婚嫁专家林寄韵称,香港经济情况向好,新人普遍乐意花更多钱筹备婚礼。她指出,新人在蜜月旅行方面的消费不断提高,有个别收入不高的新人,竟愿意在蜜月旅行中入住每晚收费8000元的温泉酒店,足见新人对婚礼的重视。另外,印度尼西亚Q里岛及马尔代夫,也属近年冒起的蜜月旅行热点。

三、香港婚庆培训模式

(一)香港婚庆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香港增长迅速的婚礼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员,香港培训婚庆专业人才的最早和最大的机构是香港婚礼管理学院(The Wedding Management Academy),简称WMA,于2007年成立,是香港首间培训婚礼行业专业人员的学院。WMA为香港婚礼管理协会 Hong Kong Weddi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KWMA) 直辖学院,HKWMA是香港法定的专业婚庆管理团体。学院在促进国际婚庆业培训发展及工作支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为香港迅速发展的婚庆行业注入专业人员。HKWMA更籍着与全球具权威的行业协会合作或联盟、签署协议、设立相互认可机制,进一步与国际间紧密合作,使婚庆业更专业。

香港婚礼管理学院2006年首创“国际认可婚礼统筹师文凭CWP”及”国际认可活动策划师CEP”等课程,为香港市场创造出“婚礼行业”这个新兴行业,让市场对婚礼专业人士有认同并且有需求。

(二)香港婚庆教育培训模式

婚庆行业的专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透过高学历、高资历的导师,以及高质素的课程内容、专业化的教材、高标准的准则才能培育出婚礼行业的专业人士,香港WMA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大学教育,更加突出实务能力。

1、学员对象及资格: 香港对婚礼策划师培训的学院资格没有严格限制,任何有兴趣或有志成为认可婚礼统筹师或活动统筹师的人员都可以参加,无须工作经验,采取走读式培训方式,一般在3 个月内完成培训,但由于婚礼策划涉及到营销、法律、活动筹划等多方面基础知识,因此参加培训的学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2、专业学习。学员学习包括各种婚礼常识、婚礼预算表、婚礼计划书、顾客服务技巧、婚礼服务文件、销售技巧、合同及协议书、婚礼筹备表、见证过程、酒店、酒楼宴会流程、中西礼仪、大今姐、婚纱摄影、Wedding Day 婚礼摄影、新娘造型、发型及化妆、新娘形象及礼仪、婚礼司仪、婚宴饮食配合、危机处理及应变、婚展销售技巧、广告及宣传渠道、求职及面试技巧。学习模式采取课堂教授、个案研讨、小组讨论、婚礼策划实习、 参观交流、模拟婚礼活动策划。

3、师资情况。WMA香港婚礼管理学院作为培训婚礼行业专业人员的婚礼统筹专业学院,要求导师不但在学术上拥有高学历及专业资格,更更有广泛的业界经验。而专家顾问团亦集合了行业专家及知名的婚礼协会、公司等社会各界的代表。

4、实务及考察。婚礼策划是事务性很强的职业,香港婚礼策划培训在抓好学员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员实务能力的培养,加强婚礼统筹管理及实务操作,婚礼宴会统筹实践,婚礼场地考察,中式婚礼见证实习,婚礼进场仪式实习,新人证婚仪式实习,接送迎娶仪式实习,晚宴音乐衽攀迪埃香港婚纱摄影实习,海外婚礼实习。

5、职业发展及专业提升。WMA为了做好学员毕业工作,安排在职培训、工作转介及实习经验,推荐学员参与工作转介及婚礼统筹实习计划被成功转介,参与活动统筹、行业考察及直接聘请。学员毕业后投身婚礼统筹及活动策划行业相关工作职位,例如婚礼统筹师、活动策划、专业司仪、场地阎谩⒒槔窕ㄒ丈杓啤⒒檠绮呋、海外婚礼服务、婚礼美术设计、新娘造型设计及市场推广行业管理及行政工作。 安排同学间工作转介及引导,为顾主推荐,介绍有潜质婚礼统筹学生。毕业生可投身婚礼管理、活动统筹、宴会管理及有关之行业,从事客户关系管理、客户 服务、零售或营销及市场推广等相关工作。主要被婚嫁商户聘请,包括:美容 、发型、宴会、酒店及酒楼、婚礼统筹、花店、婚纱、婚礼百货、保险服务、旅游、展览、广告业、婚礼服务公司、珠宝首饰、蜜月旅游。

国庆学习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80-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质量日益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直面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卓越人才,使之成为未来国际一流的科学大师以及基础学科的学术领军人物,已经成为摆在研究型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国内16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予以实施。吉林大学人选其中,并于2010年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以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国家一级学科为主体,以“集中基础学科优势资源,不拘一格培养拔尖人才”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发展潜力的生命科学或化学大师级学科型后备人才,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将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国家青年英才的培养基地,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历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以及人才规格的需求,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使其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吉林大学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吉林大学首次创办了“生物学与化学”理科实验班,当年招生34人。理科实验班深入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利用吉林大学雄厚的文理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并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较强的本科毕业生。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为拔尖学生的培养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2009年,吉林大学入选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正式创办“唐敖庆班”。唐敖庆班严把学生“人口”关,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秀生源。生命科学学院与化学学院负责唐敖庆班生物科学与化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两年多以来,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为核心”的原则,实行多次分流选拔,动态择优,保证最优秀的学生人选培养试验计划。

二、注重质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唐敖庆班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唐敖庆班摈弃以往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将传统的刚性教育模式转变为个性化培养模式,即将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低年级阶段,单独设置通识课程,多以讲座、专题报告甚至公选核心课等形式开设,同时设置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以及多学科文化素养。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在高年级根据个人兴趣或者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学习。在实行个性化分流的同时开展主辅修制,学生达到标准可在主修及辅修专业同时毕业并获得学位。这种培养模式既分主次,又实现了交叉融合;既重基础,又体现个性化,深化了“因材施教”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 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搭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唐敖庆班为学生设置了宽厚的基础知识、广博的学科知识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以往学科与知识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基础,提供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层次的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性的特色课程群落,拓宽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设计学习计划,搭建起个性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3 实行动态进出机制,择优选拔人才

唐敖庆班的人才培养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英才教育”。为了切实培养出“高素质拔尖人才”,唐敖庆班实行动态进出机制,进行多次的择优选拔和淘汰分流。每学年结束,根据学习成绩,将不适合“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分流到其他专业。尤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阶段,唐敖庆班采取“末位淘汰制”,通过综合测评,按一定比例推荐成绩优异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动态进出机制,保证唐敖庆班择优选拔的学生处于“领跑”状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施,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4 本硕贯通,注重长周期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庆学习计划篇(4)

中都物流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为北汽集团所属北汽鹏龙和首钢集团所属首钢国际共同投资设立的物流公司,是北汽集团汽车物流的总服务商。注册资金为4.5亿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汽高端及越野车、北汽新能源、北汽株洲、北汽增城、北汽黄骅、北汽银翔及首钢集团提供整车物流、生产物流、售后物流、钢铁物流、国际业务等物流业务运营及物流管理咨询。随着北汽集团业务的发展,中都物流公司已从单一的整车物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北汽集团所属企业提供全方位物流解决方案的总包服务商。目前,公司下辖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三个分公司以及四个子公司,2014年营业额达到30亿元。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因此中都物流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能在高校选拔一批学生订单式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间力量。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学校2011年9月成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13年6月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12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始终把面向应用作为培养和发展重点,2014年11月,重庆科技学院成为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物流管理专业牵头建设单位。为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以及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确立为汽车物流方向。以培养汽车物流卓越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目标。因此,重庆科技学院与中都物流公司一拍即合,于2015年1月5日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决定成立“中都物流经理班”,双方共同参与为中都物流订单式培养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卓越物流师。

二、物流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规格

卓越物流师是物流师中杰出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规格为人文素质高、管理基础厚、物流能力强、创新精神佳。1.人文素质高主要体现在人格健全,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品德高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追求卓越,目标远大;具有强烈的个人成功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理想。2.管理基础厚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统计分析等数学知识,通过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运营绩效管理)。3.物流能力强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如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具备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方法、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运筹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调查了解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物流解决方案;行业应用:结合汽车物流行业(汽车生产物流、汽车整车物流、汽车备件物流、汽车物流项目管理、汽车物流企业管理)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具备从事汽车物流管理的工作能力。4.创新精神佳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具备管理创新能力。

三、物流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一个目标

以培养人文素质高、管理基础厚、物流能力强、创新精神佳的卓越物流师为目标。

2.打造八项能力

着力培养卓越物流师的八项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四项专业基础能力、行业应用能力、物流项目与企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1)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通用管理能力针对组织中必备的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和运营绩效管理四个能力范畴展开。

(2)四项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卓越物流师应具备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采购管理能力四项专业能力。

(3)行业应用能力。行业应用能力能够结合汽车制造业,形成汽车生产物流、整车物流、汽车售后物流管理能力。

(4)物流项目与物流企业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物流项目设计,并监督物流项目实施,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领导物流企业人事、财务、物资、运营、市场等部门开展工作的能力。

(5)创新能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能够开展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战略规划;能够进行供应链管理策略设计、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机制设计。

3.实施五项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教材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以学科思维、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改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以通用管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采购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开发相应教材和教学资源。

(2)以模拟物流企业运营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改革。改变课堂讲授加专题实训的教学模式,以模拟汽车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配送企业运营为重点,实施探究式学习。

(3)以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教学条件改革。通过培训、企业实践、共同开发课程等手段,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物流三个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在现有实验实训软硬件条件基础上,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新建汽车生产及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配送模拟实训室。

(4)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改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大第二课堂力度,通过承办一年一度的物流文化节、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强化专业实习等手段,发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5)社会化认证考试和答辩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通用管理能力认证、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等可认定相应课程学分,这些课程不再进行校内考试。

四、校企合作倾力打造卓越人才

1.依托行业培养汽车物流人才。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迅猛,从2005年的570.77万辆到2014年的2372.29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截至2014年底,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00辆,在世界各国处于中等水平。重庆是全国性物流枢纽城市和西南物流区域核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汽车工业是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是全市工业经济最强支撑,目前已经形成“1+8+1000”的产业格局。“1”是指重庆市汽车工业龙头企业长安汽车股份公司,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四大汽车集团之一,“8”是指全国排名前列的上汽、东风、北汽等8家企业在重庆建立了整车生产基地,“1000”是指重庆市有超过1000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4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60万辆,居全国第一。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的目标,经过调研考察,为突出专业特色和顺应发展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汽车物流。在这一点正好与中都物流一拍即合。物流业发展迅猛,汽车物流人才需求旺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

2.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一方面,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也缺乏足够的现代化工程实践条件,相对缺少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也往往落后于企业和社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在此情况下,十分需要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探索和实践新的合作办学模式,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需求什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如何达到企业需求?需要双方共同研究。为此,中都物流与重庆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共同研究制定了“中都物流经理班”培养计划。确定了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并确立了“工学交替、理实结合”的培养方针。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培养师资队伍。教师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师的授课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这种传统的师资类型及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卓越计划的要求。因此,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目前卓越计划的一个难点和关键问题。培养卓越人才需要有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能力也要强,还要能够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重庆科技学院通过培训、企业实践、共同开发课程等手段,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物流、创新能力四个教学团队,全面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2015年暑假期间,物流管理专业特别选派五名专业教师去中都物流挂职同时进行课程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汽车生产物流管理》《整车物流管理》《汽车物流项目管理》等5门课程。根据企业实际运营采集教学素材,根据企业需要研究授课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研究和开发,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习内容为企业所需,学生到企业能学以致用,快速成长。

4.过程管控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考量以及学生的意愿,中都物流经理班先由企业在大三学生中选拔实习生,假期参加企业带薪实习,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轮岗实习,实习期间由中都给实习生配备指导老师,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接受实习考核。实习结束后由企业方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班成立“中都物流经理班”。由中都物流公司给学生提供进班奖学金。该订单班按照校企双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的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要完成来自企业的课程设计内容,最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可以拿到中都物流提供的奖学金。考核通过者与企业签约然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这样经过多次实践锤炼,最终能通过考核的学生都显示出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也达到了培养卓越物流师的目标。

国庆学习计划篇(5)

活动时间:9月30日下午3:30

活动目的:

1. 幼儿和全体家长一起过节,体验节日的快乐。

2. 向家长汇报幼儿入园一个月的学习生活。

活动准备:

小国旗一面,小星星若干,墙面设计,幼儿节目,生日蛋糕一个

活动过程:

一. 教学汇报

1. 早操

2. 歌曲《亲亲我》、《碰一碰》、《袋鼠》、《小手拍拍》、《我给奶奶捶捶背》等

3. 儿歌《小叶子的话》、《小与大》、早读书的内容

4. 识字

二. 亲子手工活动

1. 给祖国妈妈过生日,分享蛋糕

2. 做国旗

三. 布置下个月活动材料

1. 每个家长带一个球,幼儿园搞全民健身活动。

2. 重阳节爷爷奶奶来园参加活动。

3. 幼儿秋游,征求家长意见。

4. 家长知识讲座。

幼儿园国庆节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内容:《我们的国庆节》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六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国庆学习计划篇(6)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Course of Reform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 Chongqing

Wang B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educational quality is a hard nut to reform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which has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qualities and levels between urban rural teachers. Thus the key point to promote a reform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to transform the configurative mechanism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ing teams.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ve mechanism of rural teaching resources by improving economic treatment to rural teachers, intensifying training mechanism of rural teachers, strengthening continue education of rural teachers and deepening a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personnel distribution in rural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 reform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primar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08-02

统筹城乡教育,是切实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施这一举措中,大力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环节。

1.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成就

2009年,重庆市有各级各类学校(普通学校、成人学校之和,不含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33万所,在校学生597.8万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35.2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9.03万人。全市教育人口(在校学生和教职工)633.0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4%,其中在校学生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8.4。[1]2009年,重庆市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同年,市政府制发了《关于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渝府发[2009]4号)。

1.1“两基”目标全面实现。从2002年以来,重庆市先后完成了云阳、秀山、酉阳、巫溪、城口五个县的"两基"攻坚任务,人口覆盖率由2002年的89.3%上升到2008年的100%。与此同时推进"两基"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2]2009年重庆市制发了《关于深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1.2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更加有力。

(1)开创偿还“普九”欠债的全国先河。从2004年到2006年,重庆市偿清了约19.6亿元"普九"历史欠债,成为全国率先偿还“普九”债务的范例。[2]

(2)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重庆市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35%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建成5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18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共投入资金8.76亿元。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投入4.8亿元,顺利完成192所学校的改造任务。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统筹资金12.6亿元。[3]

1.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国家“特岗计划”的实施力度,为13个区县选派国家特岗教师1247人,包括小学教师569人,初中教师397人。启动实施市级“特岗计划”,为9个区县选派市级特岗教师686人,包括小学教师289人,初中教师397人。实施“以城带乡”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行动,从在渝高校、市教委直属单位选派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420名教师参加。实施顶岗实习制度,选派800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到14个边远贫困区县支教。[1]

(2)加强教师培训。2010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在重庆该项目覆盖了全市所有部级、市级贫困县,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重庆实施“国培计划”的目标是,争取5年内把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

2.师资水平差异是制约重庆市当前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尽管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显著差异。2006年,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一定意义上讲,“一圈两翼”正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真实写照。“一小时经济圈”就类似于“城”,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在全市都处于领先地位;而“两翼”地区的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就类似于“乡”,其经济基础较差、各级各类教育都相对落后于“一圈”地区。

2.1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重庆市共有193911名中小学专任教师,其中城市的中小学教师22293人,占11.50%,县镇的及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71618人,占88.50%。[4](p550-557)其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学历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09年重庆市在城市小学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占45.41%,小学一级占44.86%,小学二级占2.83%,小学三级占0.13%;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相应的职称比例却分别为34.75%、47.80%、7.45%、0.14%。由此可知,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农村比城市相差11个百分点。同样,在城市初中教师队伍中,中学高级占18.14%,中学一级占40.76%,中学二级占34.68%,中学三级占0.59%;而农村初中教师相应的职称比例则分别为3.76%、32.72%、45.68%、7.01%。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农村比城市相差约15个百分点,具有中学一级职称的教师农村比城市相差8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水平偏低,必然导致其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存在差异。

2.3农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严重。据调查,重庆市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比例为37.9%,数学教师占20.4%,外语教师占11.3%,语、数、外教师合计占69.6%,物理教师占6.4%,化学教师占3.0%,体艺教师占5.0%,心理健康教师占0.3%。这种情况在全市小学教师中尤其突出,如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合计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1.62%。[5]以上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的专业艺术类师资尤其缺乏,英语老师也相对较少。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3.1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我国《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该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了,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高。这不仅是尊师重教的需要和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增进教师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设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政府应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大力提高津贴,调动从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以此吸引年轻教师来此任教。并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晋级、评优的名额比例。其次,要保障农村教师其它的福利待遇。如教师的住房、医疗保险等。要切实把农村教师与公务员同等对待,以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3.2继续推行和完善教师特岗计划、支教计划和免费师范生等政策。首先,要进一步实施好“特岗计划”。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扩大实施“特岗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一实施于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次,应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实习支教计划。除了进一步扩大“顶岗实习支教”实施的规模和范围,还应结合当地政府与师范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再次,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好免费师范生政策。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招生学校的范围;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他们在农村基层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后顾之忧。

3.3加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目前,农村教师学习资源缺乏,教育培训相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与自我提升。因此,首先,应丰富学校的图书资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得出,“一小时经济圈”的公共图书馆数占全市的60.47%,而“渝东北翼”占25.58%,“渝东南翼”占13.95%。而公共图书馆藏书三个地区的比例分别是88.25%、7.95%和3.80%。[6]以上数据说明"两翼"地区图书资源严重缺乏。所以应不断扩大图书来源。如社会各界捐赠,校际间交换与共享等。其次,应该使教育形式多样化。方式如跨校交流、组织团体观摩、邀请名师来校讲课和老教师帮传带等方式。

3.4深化中小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在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和定向招生制度时,同时保障农村教师资源质量和来源。其次,要扩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必须适当缩小师生比,扩大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再次,实行定期教师流动机制。在一些国家,如日本公立学校,教师轮岗已成为国家法律。日本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的任期也只有2年,如果连任,就必须在校际间轮换。教师流动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政府也可以借鉴国外教师流动制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关于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

注释:

① 表1数据由《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测算得出。

② 表2数据由《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测算得出。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年鉴2010[M].重庆市:重庆年鉴社,2010.

[2]黄奇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进重庆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重庆日报,2008-01-16(014).

[3]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对“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做出诠释 西部区位 直辖境界 中国水平 世界眼光--2009年重庆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大亮点.科学咨询(教育科研)[J].2010,(1)

国庆学习计划篇(7)

一、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继续教育

(一)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是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继续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它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1996年,OECD国家教育部部长推出《全民终身学习》报告。1997年的《汉堡宣言》提出,一种温和的、建设性的、以成人教育为主体的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世界银行教育局长贾米尔•萨米尔(Jamal Salami)认为:“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但它远远超出了正规学校教育与培训的范畴。终身学习框架包括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学习――从婴儿幼儿到退休的各种环境下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就其本质而言,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 Further education)定义为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的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我国教育大辞典将继续教育表述为:“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为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实践载体。终身教育打破了封闭的教育模式,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强调学习不再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告终,提倡人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显然,终身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二)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1.终身化和持续化。进入21世纪后,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和持续化,已经成为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职业结构变化,人们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生存竞争能力,适应岗位工作变化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2.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终身教育、无国界教育、流动学习、在线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潮流。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全球化,一些具有实力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拓展国外市场。

3.多元化和社会化。继续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和职

业的多样化,直接推动了继续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既表现为培训机构和内容的多元化,又表现为社会对继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由于继续教育涉及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众多继续教育机构,把继续教育的发展推动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教育活动。

4.信息化和远程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其方便快捷、跨越时空、成本低廉的优势,促进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和远程化。英国通过建立开放大学利用信息技术采取远程方式把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推向了全欧洲,印度国立开放大学把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有机结合,远程继续教育发展到亚洲和非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正如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首席执行官瑞德•罗尔所指出的那样,“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21世纪全世界人民获得高质量教育机会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1.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4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党的十七大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决策。继续教育在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继续教育机构不断增加。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继续教育呈现出“蓬勃兴起,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教育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教育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进入我国的国外教育机构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服务,成熟的培训模式,较高的市场预测能力以及充裕的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3.继续教育手段不断创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继续教育对象的持续扩大,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有效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汇入世界科技教育发展潮流,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继续教育手段信息化、现代化。

二、重庆市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继续教育机构初步整合

截止2007底,重庆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8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15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54所(进修校34所),成人(农民)中学59所,成人初等学校1 056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27 986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65 367人,成人中学在校生6 913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28 126人,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在校生82 513人,面向成人的本科、专科、中等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30.1万人。

(二)继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重庆已形成以干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市和区县党校(行政学院)为主要基地,行业、高校、企事业单位业余党校为补充的干部继续教育体系;由市人事局牵头,高校、委办局培训机构为主体,行业协会、社团配合,市和区县两级联动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由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行业与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事业单位送培与自培相结合的职工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电大为主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面向社会大众,街道、社区、大众传媒配合的社会教育培训体系。

(三)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快速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信息化推动下,现代远程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萎缩情况下,却展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以重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网络教育为重点,市外高校网络教育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已发展成为重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截止2007年,全市现代远程教育市内在校生已达82 513人,占同期全市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2%。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效。电大利用电视、网络面向社会开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年培训量已超过36万人次。

(四)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明显不足。重庆市在继续教育政策构建、经费投入、部门协调、人才开发等方面明显缺乏整体设计和要求,没有把继续教育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由于政府层面缺乏对全市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统筹,重庆的继续教育基本上还是由部委局办和高校、培训机构在开展,继续教育体制构建、规划建设、政策保障、功能定位、经费投入、办学模式等,都显得不确定和比较模糊。组织、人事、教育、劳动等部门各管一块,缺乏沟通协作。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分类指导、规范办学、质量评价的机制远未形成。

2.继续教育施教机构良莠不齐。市和区县教育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开展缺乏统筹安排、宏观设计和规划。各类教育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甚为突出。有些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降低质量为代价,致使教学质量和继续教育声誉下降。由于施教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机构教育质量低下、教学质量标准混乱以及培训效果差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质量和社会认同度上存在明显差距。

3.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市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放在普通高校学历教育上,对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等几乎没有任何投资。继续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但市和区县财政除对农民工等极为特殊的群体拨款“埋单”外,无论是成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政府投入都严重不足,培训经费主要由送培单位和学习者个人负担。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规定,在一些单位和企业很难落实。

4.城乡发展及资源配置不平衡。重庆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城九个与其他区县,渝西地区与渝东南民族地区、三峡库区,无论是继续教育的规模、层次、水平,还是办学基地和施教力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继续教育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三、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建议

(一)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全市继续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统一宏观管理,行业部门配合实施,统分结合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市和区县建立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各级教委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在市教委增设远程与继续教育处,以加强全市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市级政府部门和国有、民营大型企业,根据本行业、系统、单位职工队伍规模和状况,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制定本行业、系统、单位职工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指导和管理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调整充实重庆市继续教育学会,发挥继续教育学会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

(二)加强继续教育法规建设

市人大及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应根据国家立法规划,主动参与全国人大近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修订,以及计划制订的《终身教育法》等立法活动,及时反映重庆城乡居民终身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法律诉求。根据重庆市情特点,制定《重庆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体制,以及政府、单位、施教机构、个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

(三)构建新的继续教育制度

以国家和重庆市的继续教育法律和规章为依据,完善市级部门、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等有关职工继续教育的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就业培训和执业认证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初次就业、再就业、进入特种岗位执业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建立城乡居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政策保障制度,构建继续教育准入与退出、检查与评价、统计与年报、激励与约束等制度。构建学有所教,执业认证,定期受训,能力为本,具有重庆特色的继续教育制度。

(四)构建继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继续教育施教机构、高校、电大、进修校等全民事业单位,按照分类要求、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和区县财政按照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或年度培训规模拨款。建立政府、单位、企业继续教育专项基金,市财政可按全市上年GDP的1%提取,建立远程和继续教育基金,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费由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2%,以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单位、个人按比例负担的继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社会公益性教育培训、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继续教育,根据不同的资金渠道和业务委托,由政府“埋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因工作需要进行的培训,由送培单位承担培训费。因个人发展需要产生的培训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鼓励企事业单位、境内外组织和机构、个人对继续教育进行投入或资助。

(五)加快继续教育基本建设

巩固和发展电大、高校、行业培训中心、农民科教培训中心等传统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积极引进市外、境外培训机构来渝办学,大力培育新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社区、村镇居民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城乡联动,分工合理、体系健全的继续教育新体系。

发挥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继续教育教材和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建设,积极引进承载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资源,整合高校、企业、行业继续教育资源,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库,推动和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办学规模和生师比核定公办继续教育院校编制,确保继续教育院校专任教师、管理、技术人员的数量。引进与在职培训结合,提高施教队伍整体水平,改善教师学历结构。

加大公共财政和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改善继续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继续教育施教机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六)实施继续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1.现代远程教育推进计划。以电大为主体,整合全市远程教育资源,促进自考、农广校、奥鹏的改革与资源整合,建立重庆开放大学,打造重庆继续教育“龙头”施教基地。以开放大学为基础,整合电大远程教学技术平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干部教育网,建立独立域名的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站,打造重庆城乡居民终身学习信息服务平台。

2.开展继续教育示范建设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实力的施教机构、学校,调动基层政府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升继续教育能力,适应城乡市民终身学习,提升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

3.中小企业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基于重庆市中小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从业人员接近300万,职工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配合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中小企业“311”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即培训中小企业企业家3万人、创业者1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

4.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和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市情特点,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针对在乡在土“留守”农民,发挥电大、农广校、农民科教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中心等的作用,重点开展面向村社干部的培训,农村经纪人,产业带头人、“留守”农民种、养、采、加的实用技术培训。

5.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大学后学历提升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抓好汽车摩托车、高新技术、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房地产六大行业以专业科目继续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优化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和职务晋升联系制度,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

6.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开发计划。开发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整体性提升企业员工生产、经营、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各类企业和新生劳动力(含农民工)就业培训制度,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推进职业培训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衔接,构建以职业能力开发为重心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加快推进职业认证工作,形成整体性的以职业技能等级谋取职业岗位的企业用工制度,推动职业资格与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

7.城乡市民素质提升计划。综合运用各种继续教育方式和施教手段,全面加强市民职业技能、科学知识、文明素养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电大、电视台、报刊、网络等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社会通用知识、文明行为、法律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传播先进文化,颂扬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

8.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计划。牢固树立质量是继续教育生存发展生命线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发展特色的原则,强化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和重要环节管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资源建设,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制定继续教育分类指导、评估的政策和措施,引领施教机构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建立继续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加强施教机构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形成继续教育施教质量向社会定期公布的制度。

参考文献:

国庆学习计划篇(8)

在校学生2.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 3000余人。在职教职工 1600 余人,其中教授等正高级职称 180余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近400人, 400余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外聘了20 余名院士及1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百人计划”专家、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得者100余人,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22支。

现有13个学院,47个本科专业,12个一级学科、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8个学科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深入实施质量工程,现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特色专业、1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门国家及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6个国家及重庆市教学团队,27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大类培养,大力实施“IT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外语+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及“1+2+1”、“2+2”、“4+1”等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短期学生交换、带薪实习等项目,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留学生项目高校。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及部省级教改项目100余项,获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200余个,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21位,参加数模竞赛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二,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捧得该项赛事荣誉“TI杯”,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广告设计、动画学院奖、数学建模、外语竞赛等获奖励400余项,部省级奖励1000余项。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源地”。学校现建有“ 国家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全国首个“信息无障碍工程研发中心”等42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

学校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工业以太网(EPA)与传感器网络、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曾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 路、30/32 路脉冲编码机和120 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采取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的关键设备,研发出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主要科技工作指标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形成了以IT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制造至中游网络营运到下游信息内容的策划、制作与传播的完善的信息产业与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已经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9万多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由于培养的人才质量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十强”。

传媒艺术学院是重庆邮电大学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数字创意产业经济不断升温的时代要求,于2002年设立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科研单位。学院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传媒艺术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嫁接”,坚持“以创意见长,拿作品说话”的成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的策划、创作和传播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

学院在校学生2600余人,现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影视节目制作、影视音乐方向)、动画(影视动画、应用动画、影视音乐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六个与现代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的本科专业。在媒介管理、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为学校立项建设硕士点“十二五”学科建设提升项目。

学院现设有影视编导与传播系、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艺术设计系、传媒实验中心、院办公室、团总支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六个院属教学和管理机构,并负责建设和管理重庆邮电大学影视传媒研究平台及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心(内设交互设计研究所、影视创作研究所、影视音乐研究所、数码艺术设计研究所、虚拟现实与空间设计研究所、视觉图形艺术研究所),动漫创作研究中心(内设手机动漫研究所、动漫艺术研究所、动漫技术研究所、动漫衍生品研究所),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现代传媒艺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动漫创作研究中心泛动漫艺术创新团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心广播电视艺术与新媒体传播研究创新团队和现代传媒艺术研究所传媒艺术研究创新团队三个校级科研团队,以及影视音乐研究创新团队、艺术市场创新团队、公共艺术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心交互体验与设计研究创新团队四个院级科研团队。

学院现有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学历、学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师10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7人,博士13人,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

学院是中国通信协会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公益广告创作基地、重庆市数字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庆市高等学校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具有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

是中国高教电视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教影视教育艺术委员会理事单位、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创意产业商会会员单位。加拿大Discreet公司授权的3dsmax、Combustion和可视化设计培训认证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权的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影视行业)重庆培训考试中心。

学院拥有集教学、实验、实践、科研于一体的12498平方米的传媒艺术大楼。建有400平方米专业演播厅、录音棚、摄影棚、洗印工作室、线性编辑室和非线性编辑室、导播室、数字高清编辑室、运动捕捉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手机动画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空间艺术实验室、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产品设计实验室、二维动画室、三维动画室、集群渲染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数码艺术设计室、平面输出实验室、雕塑室、苹果工作室、网络艺术室和模型室等专业实验室,拥有SONY蓝光广播级摄录编系统、数字高清编辑系统、DVCAM专业级摄录编系统、大洋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美国进口杰讯9.6米摇臂、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定格动画拍摄系统、数码彩扩系统、数字平面输出系统、动检仪、EPSON写真机、Emac、Imac、G4、G5苹果机和各种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设备,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元。还建有影视艺术、动画创作、数码艺术设计三个师生课外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工作室和一个专业图书资料室,与市内外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传媒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了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1+2+1”、“3+1+1”、“4+1”等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英国等国高校合作开展学士、硕士人才培养、短期学生交换、带薪实习等项目。

学院十分注重现代艺术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信息产业与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交叉融合,坚持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密切关注数字媒体和创意产业发展;一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质量兴院,积极推行本科导师小组制,创造条件、环境,激励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学院坚持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近年来,学院教师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新华文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装饰》、《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界》等专业刊物上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5篇,CSSCI期刊118篇;主持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8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项目10项;国家广电总局、工业与信息化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等省部级项目71项;获得美术类、影视类等省部级奖项1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0部。学生获得各种重要奖项近400余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等奖项100余项,省市级奖项300余项。

学生毕业后能在广播电视、影视制作公司、动漫产业公司、广告媒体领域、IT行业、网络开发营运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内容的策划、设计与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毕业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在92%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一、专业介绍:

(一)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方向、影视节目制作方向、影视音乐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熟练掌握影视基本理论及先进的影视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宣传文化部门、网络营运公司、高等学校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影视创作与制作、新闻采编、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音乐与音响制作、艺术摄影、配音配乐、文艺作品撰稿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影视艺术方向主干课程: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视节目策划、传播学、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影视编剧、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导演基础、影视美学、中外影视艺术发展史。

影视节目制作方向主干课程:电视节目制作技艺、摄影、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新闻采编播、电视纪录片创作、非线性编辑、影视数字合成技术、广告创意与制作、多讯道节目导播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影视音乐方向主干课程:影视声音艺术、编曲基础及声音创作、电脑音乐、键盘基础及MIDI技术、影视音频制作、影视配音配乐、多声部音乐基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作品欣赏、音乐美学、多媒体技术等。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二)动画(影视动画方向、应用动画方向、影视音乐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扎实的动画艺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动画制作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能力,具备较强的艺术创新力和创作实践技能,能在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动画公司、网络公司、游戏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营销公司等从事动画导演、动画编剧、动画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游戏美工等工作与研究的高级复合型动画创作人才。

影视动画方向主干课程:动画与新媒体概论、动画视听语言、影视剧本写作、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与角色表演、动画分镜设计、手绘动画技法、动画后期合成、电脑平面动画制作、无纸动画制作、绘本与插画、网络动画制作等

应用动画方向主干课程:动画造型基础、动画视听语言、影视动画频道包装、动画广告创意与制作、动画分镜设计、三维动画基础、浏览动画、数字化环境设计基础、动画高级特效、游戏美工设计、动画周边产品、动画项目推广等

影视音乐方向主干课程:影视声音艺术、编曲基础及声音创作、电脑音乐、键盘基础及MIDI技术、影视音频制作、影视配音配乐、多声部音乐基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作品欣赏、音乐美学、多媒体技术等。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人文艺术修养和媒介素养,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能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相关领域从事网络艺术、交互艺术、虚拟艺术、游戏界面、影视及特效艺术的策划、创意设计、开发、制作、管理的,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主干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网络传播学、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动画设计、网站建设、数字媒体用户体验及交互设计、UI设计、网络广告、游戏策划与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剪辑与合成等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四)艺术设计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

艺术设计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即新生入学不分专业,前一年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按大类培养,完成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根据学业倾向,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程序在大类范围内选定专业,后三年按所选专业的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培养目标: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既有人文设计理念和国际设计文化视野,又有中国设计文化特色和设计应用实践能力;既能立足于设计学科本体,又能充分发挥重庆邮电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熟练掌握先进的数字化制作技术,具备较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素养与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适合时代需求的能从事相关的设计艺术类教学、平面或动态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环境、景观、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装饰、数字产品开发、家具或生活日用品设计等工作的现代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艺术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与文化个性的专业拓展能力,在平面或动态媒体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与管理、图像与印刷等领域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设计工作人员。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能建立起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熟悉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熟练掌握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制作技术,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设计艺术类教学、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等相关的工作的现代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艺术设计概论、设计史、广告策划创意学、图形创意与图像表达、计算机图形设计制作、影像技术、印刷材料与工艺、版式设计、展示设计、CI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设计等。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意能力与设计实践能力,能担当社会责任、从事室内外空间规划相关设计的工作人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与设计思想,掌握艺术学、设计学的基本原理,熟悉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辅助设计技术,成为专业素养高、沟通能力强,协作能力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干课程:建筑史、三维软件运用与技法表现、景观设计、装饰设计、建筑设计、人体工程学、室内空间设计、CAD辅助设计、数字化环境设计基础、外环境园林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环境雕塑设计、环境照明设计等。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革新精神、创新意识与设计实践能力,能担当社会责任,并具有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设计能力的产品设计工作人员。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培养,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能建立起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能有独立的艺术与设计思想,掌握艺术学、设计学的基本原理,在设计领域熟悉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具备较好的艺术设计专业素养与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成为能从事数字产品开发设计、家具或生活日用品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干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造型基础、构成等。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二、报考条件:

1、按照教育部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14年有关艺术招生工作实施意见执行。

2、身体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且听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夜盲。三、招生计划:

重庆邮电大学艺术类专业2014年面向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广西、福建、甘肃、江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全国艺术类招生计划表

专业名称

专业方向

层次

学制

科类

招生

计划

专业类别

广播电视编导

影视艺术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225

编导类

影视节目制作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影视音乐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动画

影视动画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90

美术类

应用动画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影视音乐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60

艺术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210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文理兼收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国庆学习计划篇(9)

[作者简介]唐颖(1981-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商务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42-03

一、“泛会展”概念的提出与定义分析

(一)会展产业发展进程分析

2002年“会展业”以“会议和展览服务业”的名称进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隶属于商务服务业,从此“会展业”开始被大众熟悉并正式走入国民经济并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但是这时的“会展业”仅局限于会议与展览两方面,“会展业”概念也属于狭义会展。

会展业经过不断发展和壮大,内容和概念在不断丰富和扩展,随后“MICE”的概念被提出,成为大家现在所熟悉并广泛使用的概念。MICE是指代会展业的四大产业分支,M(meeting)侧重指企业会议,I(incentive travel)是指奖励旅游,C(convention)侧重指行业或协会大型会议,E(exhibition)是指展览会或者博览会。目前我国会展专业教育教科书中也多使用“MICE”来指代会展业。

(二)“泛会展”概念提出及定义

会展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是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调节器,随后国家不断提出新的政策与文件,不断提倡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商贸业、文化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使会展业的含义不断扩大,“MICE”已经不能全面涵盖会展行业的内涵。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材料的整理并结合自身对会展行业的调查研究,提出“泛会展”概念。笔者认为“泛会展”是会展行业适应经济发展态势,丰富壮大自身产业基础并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泛会展”除了包括狭义会展中的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 & Exposition)外,还与其他产业结合形成了会展旅游(Tourism for Event)、节庆(Festival)、赛事(Sports Event)、演出(Performance)、博物馆活动(Museum Event)、婚庆(Wedding plan)等新型会展类型,可以简称为METFSPMW。

二、“泛会展”背景下会展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设计三大类型,各所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选择会展人才培养类型并开设相应课程。但无论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学科定位如何,从会展行业特质来看,会展教育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会议、展览或旅游这三方面的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以全国最早开始会展专业院校之一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其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定位主干学科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开设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概论、会展营销学、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展览展示设计、会展经济学、参展实务、财务管理、会展场馆经营管理等,培养会展企事业单位或会展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活动策划、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以最早开始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上海大学为例,其专业定位主干学科则为艺术学、文学,开设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装饰基础、透视学、工程与制图、展览与展示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展示空间表现技法、电脑设计软件应用、广告设计、印刷制稿与工艺、展示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道具设计与制作、材料与预算、国画、书法、会展概论、会展广告及传媒等,培养展览搭建设计艺术类人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会展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仍处于对应“狭义会展”概念的阶段,而会展的内涵已经随着社会和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和扩展,“泛会展”时代已经到来,“泛会展”概念下的会展产业各种产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或活动特质进行细分,并且不同类型的会展产品对策划、运作、执行等方面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我国会展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试图寻找创造出一个知识和过程框架体系,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以满足“泛会展”趋势下对应会议、展览、会展旅游、节庆、赛事、演出、博物馆活动及婚庆等8个分支领域的不同需要(如下图所示)。

三、“泛会展”背景下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泛会展”背景下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理念

随着我国举办大型事件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泛会展”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各院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应在与国际化接轨的同时依托自身特色或优势,培养适应不同会展行业分支需求的会展人才,即上文所述的“泛会展”(METFSPM)人才。因此,笔者认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应为:在构建较完备的基础认知体系的基础上,以“泛会展”METFSPMW为学习模块划分标准,以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打造精准定位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以“泛会展”8个方向划分为特色,设立会议、展览、旅游、节事、赛事、演出、博物馆、婚庆8个模块方向,每个方向又由浅入深细分为多个层次的专业课程模块,同时设置基础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沟通能力,设置实践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分方向的“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设置突出了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统一的教学理念,与“泛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构建适应“泛会展”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1.课程模块内容。在课程设置理念指导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务实的课程内容设置为出发点,笔者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共划分为10个模块,其中8个模块为专业素质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展览管理模块、会展旅游模块、节庆活动管理、体育赛事管理模块、大型演出管理模块、博物馆事件管理模块和婚庆策划管理模块)、1个模块为基础素质模块、1个模块为实践模块。

会议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会议场馆经营、会议项目策划、会议现场布置与服务、会议文案写作。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展览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展览项目策划、招商招展流程、展台设计与搭建、展览现场服务、展馆经营管理、展馆工程管理。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8个学分。会展旅游模块的课程包括:会展旅游概论、旅行社会展旅游经营、旅游服务与接待管理、旅游危机管理、奖励旅游策划。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节庆活动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节庆历史及发展现状分析、宗教性节事概述、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节庆宣传与媒体策划。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体育赛事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大型赛事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经营、运动赛事法律法规、体育赛事媒体沟通、体育营销。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大型演出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舞台设计与搭建、大型演出策划、大型活动安全控制与管理、大型演出媒体宣传与营销。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博物馆事件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博物馆发展概论、博物馆场馆管理与经营、博物馆市场拓展与开发、博物馆活动策划与控制。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婚庆策划管理模块的课程包括:婚庆策划与营销、婚庆策划综合服务技能、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婚姻庆典服务概论、婚礼现场服务。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

基础素质模块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运用,管理学基础,经济统计学,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管理,英语运用,国际商务礼仪,会展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39个学分。

实践模块设置为:感知体验实习(参加METFSPM中任何2个分支的对应活动,熟悉项目举办全过程)、区域调查(对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并对比研究广西与其他省市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更好地把握会展产业的发展规律)、短期实习(学生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各类会展等项目)、顶岗实习(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会展分支,到对应会展单位顶岗实习,了解会展项目营运过程和操作实务,收集毕业论文与设计所需要的素材和数据等)。除顶岗实习为6个学分外,其他三个项目为3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

通过对课程学分统计得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所有课程共计 165 学分,其中基础素质课39个学分、专业素质课111个学分、实践环节15个学分。基础素质模块和实践模块是必修模块,学生必须获得必修模块的所有学分54个学分,而专业素质模块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特点与兴趣选修8个模块中的4个模块获得60个学分(模块分数不足可以从其他模块补选)。学生总计应获得114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2.课程学时及教学方式分配。在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笔者认为基础素质先于专业素质教育,学时安排上要做到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等方式的合理分配,而专业素质和实践两大模块应该多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多样性,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不局限在讲授和实验两种方式,鼓励任课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模块的开设时间应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穿行。

其中基础素质课模块课程学时设计安排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8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管理学基础36学时,经济统计学54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60个学时,英语运用276学时(分4学期),体育138学时(分3学期),国际商务礼仪36学时,市场营销学36时,公共关系管理36学时,会展概论36学时,总计854学时。

专业素质模块中课程课时设置及讲授方式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尤为关键,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实验之外还应该大胆采用案例探讨、项目设计、活动参与、评估考察等多种方式,从而丰富课题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以“会议现场布置与服务”课程为例,该课程共计54个学时,其中27个学时为课堂讲授以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议设计布置理论基础,另外27个学时分别设计为会议现场考察6学时、动手能力训练14学时、项目方案设计7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既能保证学生对会议现场布置及设计等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培养学生会议现场布置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3.“泛会展”课程体系实施。“泛会展”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套改革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分步骤循序渐进,以下几方面是配合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评价标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好坏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进行评定。在“泛会展”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评价方式也应从单一的“期末+平时到课率”的评分模式转换成能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加大对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的得分比例,特别是实训学时大的课程尤其应加大在实训环节中学生练习及表现的得分比例,适当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当然评价标准和机制的建立不能统一制定单一标准,不同课程性质和上课方式可以对应不同评价形式,需要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是建立调节机制。“泛会展”发展背景下,会展行业自身正面临着不断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我国会展业与国际会展的接轨更加速了会展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泛会展”课程体系也不能是一个固定的教学体系模式,应建立一定的调节机制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会展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如一年修订一次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内容、学分比例、学时安排等,根据行业情况适当增加或删除课程。调节机制的建立应以承认之前学生所修学分为前提进行,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的不稳定性。

三是资金与流程的配套改革。“泛会展”课题体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必须出现多元化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课程体系的需要。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学校如何在资金、设施设备、实施程序等多方面去给予支持。笔者在访学过程中发现,加拿大的多数大学教师对于自身教授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需要申报教学资金预算,学校简化审批和申请程序,并给予充分支持。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展览让学生体验展览管理中现场管理的要点,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婚礼现场讲解婚庆服务的技能点,涉及经费问题教师只需要提前1个月向自身所在系部进行申请即可。而我国的多数大学教学方式难以推进多样性改革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自身采用多样性教学的审批程序复杂,经费无法得到支持。所以,在“泛会展”课程体系下应设立教学经费库,专门应用于教师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

国庆学习计划篇(10)

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学习国发3号文件精神有感 xx

3月30日下午,我委根据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传达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号)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深入了解文件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下是我就3号文件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赋予重庆市新的使命。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二、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协调发展

在《意见》中,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发展提出了“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快速、科学的人口信息采集和监测机制”等工作任务。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就如何加强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协调发展谈点个人认识: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经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符合政策生育率逐年提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导致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劳动年龄人口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总之,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牢固确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在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抓好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战略工作。

(一)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要广泛开展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增强群众生殖保健意识。努力提高综合避孕率和长效避孕率,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出生缺陷干预检测网络。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广运用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的新技术、新成果。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妇幼保健机构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人口计生、卫生部门组织开展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出生缺陷儿童适当医疗救助服务。健全完善婚前、孕前、孕产期及产后服务制度,降低出生缺陷实际发生率,重点加强产前筛查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康复工作。加强艾滋病预防监测,采取干预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渠道。鼓励婚检,逐步建立政府出资、群众自愿的免费婚检制度。提高住院分娩率,倡导母乳喂养,建立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制度。

区生殖健康中心要充分利用新建机遇,完善服务设施,改善队伍素质结构,至少要有1名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认真履行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等职能,起到技术服务龙头带动作用。要开展生殖保健、环孕情服务、节育措施落实,产术后访视等服务项目。同时,要加强村计生服务室的建设,开展必要的避孕药具发放,生殖保健等服务,让技术服务进村。各级计划生育服务部门要坚持面向基层,上门服务,定期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新农村新家庭计划”。

(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近年来,我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近期又呈偏高趋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建立健全关爱女孩基金,落实关爱女孩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各 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终止妊娠药物、b超和手术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经营计生药具和终止妊娠药物,严禁擅自为计划内孕妇人流引产。对计划内怀孕对象建立孕情跟踪服务制度,落实跟踪服务责任。严厉查处“两非”案件,对从事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公职医务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健全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对经查证属实的举报人予以奖励。

国庆学习计划篇(11)

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等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考察。

4月5日至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率河北省党政代表团在北京市学习考察,认真学习北京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经验,共商河北与北京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大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北京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王安顺参加相关活动,并出席两省市工作交流座谈会。

刘淇主持召开了北京市河北省工作交流座谈会。刘淇说,京冀两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河北人民在维护首都稳定、确保食品安全、保障生活供应、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产业协作等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衷心感谢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河北人民长期以来对北京市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张庆黎在讲话中首先对北京市长期以来给予河北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庆黎表示,环首都、沿渤海是河北最大的优势。河北坚持把服务北京、支持北京、保障北京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

张庆伟在讲话中介绍了我省有关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两省市的合作讲了具体意见。

广东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全国经济强省。这是一次开阔眼界、震撼心灵的学习之旅;这是一次催人奋进、携手共赢的合作之旅;这是一次深受教育、凝心聚力的精神之旅。

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等在广州市珠江新城猎德村考察城中村整体改造情况。

4月20日至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率河北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省学习考察,实地感受广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广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宝贵经验,共商河北与广东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大计。

天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