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长江之歌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8 07:13:41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73-01

《长江之歌》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的歌词,被编排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篇。诗歌以简练而富有深情的语言,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的宏伟气势、刚毅博大的精神以及敢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笔者以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资料介入,明晰内容

诗歌对事物的介绍,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如果不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核心内容。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这首《长江之歌》之前,就引领学生分别从长江的概况、长江的发展以及长江的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具体长度、流经的区域、起点与终点等,了解长江的起源、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长江对各种植物的哺育情况以及沿江开发、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将这些信息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大意。如将长江终点、起点的知识与诗歌第一段中“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相结合,感受作者艺术化语言表达所形成的丰富意蕴;将沿江开发和贸易发展的资料与诗歌中“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相结合,感受在改革开放中,长江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诗歌语言精练而具有跳跃性,仅仅凭借着诗歌自身的语言,学生难以揣摩作者意欲表达的内涵。而广泛的资料收集,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相应的知识信息,为解构和感知诗歌的内蕴起到了铺垫性作用,教学效果鲜明。

二、对比感知,洞察思路

相对于一般的现代诗歌而言,歌词的创作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其中上下段之间的对应联系,就是歌词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采用对比、联系、整合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在深入辨析中既明确作者的创作思路,又能感知如此设置的表达效益。

如教学《长江之歌》时,教师组织男女生分别诵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并在对比中明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和写作策略上的特点。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进行分享。有的学生发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上有对仗关系。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紧扣语言形式的特点,深入感知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长江的。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逐步意识到第一段,作者借助长江的起源和终点,以空间概念,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和刚柔相济的特点;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凸显了长江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全新的青春活力。

两个语段并列呈现,让学生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感知了作者表达的内在情韵,不仅深入洞察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构思,更促进了学生文本解构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拓展补充,实践练笔

Z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学生深入感知与悦纳的基础上,创建真实可感的平台,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语用能力。

教师在执教完《长江之歌》之后,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另一首描写长江的诗歌《长江礼赞》,并引领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两篇文本在创作上的共有特色:首先,都是借助第二人称“你”的口吻来直接抒情,便于诗人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盘托出。其次,两首诗歌都大量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艺术化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感知,从而促进了表达效果的整体性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在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情感最深的事物,并模仿这两首诗歌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诗。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知诗歌与普通文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深入实践,进行练笔,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长江之歌教案篇(2)

江津区下湾小学,始建于清咸丰10年,历史悠久,办学成果突出,是李市基础教育的“北大门”。学校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拥有“江津市文明学校”、“江津市农村课改实验学校”、“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等多项殊荣。学校在安文华校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让每一位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让每一个家庭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办学宗旨,切实推行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体系,倾力打造器乐伴奏和山歌教学的特色品牌。

责任教育、三位一体

江津下湾小学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特色品牌来打造,把责任教育细分为教师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和家长的责任三位一体,通过共同的责任行为意识协调教育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师的责任”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通过建立落实教师责任九规范与教师考核评估挂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责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业务知识理论等,督促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切实更新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学生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责任教育第一抓手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周固定班会活动,向学生灌输引导“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等责任意识;“家长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把责任教育作为家访或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宣传到家。要求家访中,老师与家长探讨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只要老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块儿想,话往一块儿说,劲往一块儿使”,学生就一定会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器乐伴奏与山歌教学

长江之歌教案篇(3)

一、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师生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师和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且都要以适应学生和教师为前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个人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三位教师分别用音乐情境法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位教师对电脑很熟,制作了一部短小的音乐动画片。小鸟随音乐在有小溪和草地的树林里自由飞翔和歌唱。

第二位教师笛子吹得很好,于是他边在多媒体上播放小鸟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幻灯片,边吹了一段《小鸟请到这里来》。

第三位教师有舞蹈特长,随着《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她让几位同学带着小鸟的头饰跟着她跳了一段舞蹈。

三位教师都发挥了个人优势,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并以其他教学法为辅助,导入新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第一位教师利用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欣赏,成功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优美的笛声,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位教师用舞蹈的形式,让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爱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灵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过新年》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播放《春节序曲》的第一部分,把学生带入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中。

2.新授。

(1)感受音乐作品。

①放歌曲录音,并播放有关新年景象的课件,初步感受歌曲。(体验歌曲欢乐喜庆的气氛。)

②再放音乐,教师跟着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欣赏音乐、欣赏舞蹈。(进一步熟悉歌曲曲调,体验歌曲的美感。)

③听音乐,指导学生用最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④放音乐,教师带学生做简单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培养其审美能力。)

⑤让学生跟伴奏音乐小声唱歌曲旋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⑥带领学生边做简单动作边唱歌词。

(2)师生互动,学习表现作品。

①指导学生跟琴以中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练唱歌曲。

②放合唱团小朋友演唱录音,提出歌唱方法:歌唱的嘴放在胸口;张开小嘴;有表情地演唱。(培养学生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3)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

①指导学生说出并表现过年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各小组汇报演出,演唱、表现歌曲。(探究与创作活动。)

3.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表演,演唱歌曲,跳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审美能力。)

4.结课 (略)

用丰富的音乐情境支持学生音乐体验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中抓住了过新年喜庆、热闹的特点。用《春节序曲》创设的音乐情境,结合节日的各种图片、过新年的道具、喜气洋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唱学跳,使学生感受到新年喜庆的氛围。本节课,教师采用先感受体验、后随感受学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善于表现和创新的目的。

二、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纵向而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随小学生的成长和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注重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高年级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采用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教学方法。第二,就横向来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和音乐教学能够维持的有效时间,灵活运用。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和掌握好有效时间段,才能灵活运用。第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空间条件,主要是指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要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参与人数,以便于每位参与同学的动作都能做开、做到位,互不影响,这样才会有效果。

案例: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我向党来唱支歌》片段: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教师小结:例举以前学过的民歌,介绍《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

2.学唱曲调。

告诉学生混合拍子,轻声哼唱曲调,注意四度、八度音程的音准和两种拍子的节奏与强弱规律,然后放声唱曲调。

3.学唱歌词。

首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4.巩固新歌。

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新歌。

5.小结: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长江我的家》片段:

1.导入。

(用多媒体小声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什么是“母亲河”?(学生回答。)

教师:对,被称为母亲河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同学们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在你心中长江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播放媒体课件介绍长江。)

教师:《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后经填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师:歌唱母亲河的歌曲有很多,今天再学唱一首,就是《长江我的家》。

长江之歌教案篇(4)

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只有寻找到学生合理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身上往往有这样几个通病:

(一)审题问题,忽视题目的指向性

审题不当导致误答的情况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犹为突出。比如在高三开始训练之初,学生往往会注意不到“哪些手法”和“哪种手法”的区别。而在江苏省的高考试题中,试题往往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题的方向,给学生一些提示。如2010年的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一诗,第三题的题目为“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境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题干中引用了陆时雍的诗评,而实际上“代为之思”就蕴含了答案“设想”这层意思,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其情更远”,则涉及到了表达的效果,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情感更深。又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第三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题干中的“变化”二字提示了我们思想感情至少有两种,答题时要注意将词中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感概括出来。

(二)概念术语混淆,造成答题有误

尽管在高一高二,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有所渗透,但是笔者发现,对这些概念和术语学生在实际答题时还存在着混淆的情况。比如“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概念,这是必须要帮学生区分清楚的问题。“表达技巧”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等多方面。“表现手法”可包含“修辞手法”,江苏省高考考纲里涉及到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2009年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第一题问的是“‘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11年的《春日忆李白》第二题问到“‘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概念混淆会造成此类题型答题错误。此外,不少学生对“衬托”和“对比”,“借代”和“比喻”这几组具体手法之间的区别还存在混淆,需要教师结合具体诗歌指导他们加以辨析。

(三)对诗歌内容不理解,读不懂诗歌

诗歌是一种“生命的感发”,是作者用来抒泄自己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和作者所处时代境遇不同,受到自身阅历的限制,再加上作者对诗歌内容进行了艺术的修饰,学生读到一首诗歌时往往会茫然无措,无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2年的江苏省高考题,温庭筠的《梦江南》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期盼丈夫归来的思妇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而有不少学生没能看出温庭筠是通过塑造一位思妇的形象来抒写情感,导致答题错误。

二、方法点拨,强化训练

基于学生学情,根据他们的具体学习状况,我们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效率。

(一)吃透考点,明确教学目标

考纲中对诗歌鉴赏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评价鉴赏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可以据此制定出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或从形象入手,或从语言入手,或从表达技巧入手,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词的情感。如温庭筠的《梦江南》一词,我们就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给学生清晰的复习指向,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二)强化主题,分类梳理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之上的,若没有较充实的知识储备,鉴赏诗歌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面临枯竭。“汝果欲‘赏’诗,功夫在诗外”,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按主题分类梳理,深化对诗歌不同主题的认识,让学生读诗歌能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按主题,诗歌通常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和闺怨诗等类型。如2009年的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军旅边塞诗,2010年的高考题《送魏二》、2011年的高考题《春日忆李白》都属于赠友送别诗,2012年的高考题《梦江南》则是一首闺怨诗。

(三)抓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歌中常常有些词是能直接反映作者心情的,如悲、喜、怒、叹、愁、孤、痛、惊等。抓住这些词就能初步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能更快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送魏二》一诗标题中的“送”,诗歌中“醉别江楼橘柚香”的“别”,“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忆君遥在潇湘月”的“忆”,“愁听清猿梦里长”的“愁”。诗中句句都有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上,在指导学生解读诗歌时,不妨从这些关键词入手。

(四)举一反三,规范答题

要使高三复习课更高效,我们还需要举一反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培养规范答题的技巧。比如2012年《梦江南》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局”,答案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009年《送魏二》的第二题“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这两道题目属于同一类题型,答案都包含了三层: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将同一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起思维的链接,提升思维的品质,同时也能总结出规范答题的经验,使学生对考试题型印象更深刻。

长江之歌教案篇(5)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认真听赏《采茶舞曲》,并积极参与跳一跳“采茶舞”的活动,从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

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1.体会休止符在乐句中的作用。

2.通过学跳采茶舞,感受江南舞蹈韵味,喜欢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忆江南”

教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

学生:忆江南。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

(播放课件《走进江南》,初步了解江南的景致、气候和风土人情。)

教师:江南这么美丽,你们觉得江南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畅谈)

二、“唱江南”――《茉莉花》

1.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赏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2.听录音范唱。

3.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你们都这么熟悉,许多同学都已经会唱了,那我们今天怎样把歌曲唱得更美呢?

(提示学生从歌曲节奏、音准、情感处理等几个方面把握歌曲。)

4.学习歌曲节奏。

教师:(课件出示曲谱)请同学们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型,谁能提示大家在练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学生: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

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难点?请同学们分小组练习节奏,练习好了回到原位。

请一小组示范,教师随机指导,全班齐练。

5.学习歌曲歌谱。

(1)教师:这么优美的旋律,由哪些可爱的音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

教师:没有哪些音?

学生:fa、si两个音。

教师:这首歌曲由do、re、mi、sol、la五个音变化组成,这是中国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

(2)教师范唱歌谱。

(3)学生独立学习,边拍节奏边识谱,自由练习。

(4)学生齐唱歌谱。

6.感情处理。

(1)教师:美丽的《茉莉花》怎样演唱才能把歌曲意境表现出来呢?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2)教师:在歌曲中有两个相同乐句,不仅旋律相同,歌词也相同,你能找到吗?

学生演唱这两句,感受变化。(第一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喜爱,第二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3)感受四分休止符的作用。

教师:在四分休止符处模拟闻花香动作,引导学生在此处换气。

(4)体会八分休止符的表现力。

教师:那这一句3213 203 50i5中间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八分休止符?

教师示范演唱没有休止符和有休止符的两种旋律,学生聆听比较。

教师:这么美丽的花,我想把它摘下来,可心里又有点……

学生:不舍。

教师:所以我停留了一下。那怎样更能表达不舍的心情呢?(教师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再次感受。)

学生:第二种。

师生边唱边表演此句。

(5)再听范唱。

教师:我们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想想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去演唱?感情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请大家用歌声告诉我。

学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三、“舞江南”

1.教师: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途吗?(泡茶)

教师:当漫山遍野都长满翠绿的新茶时,江南的孩子们会做什么呢?

教师:下面我们一块儿去看看江南的孩子跳采茶舞。(播放舞蹈《采茶舞曲》)

2.学跳采茶舞。

教师教几个采茶的基本动作,学生学习。

教师:正因为有音乐,人们上山采茶时才不会感到枯燥,下面我们一块儿跳一跳采茶舞曲,感受劳动的快乐。

师生共跳《采茶舞曲》。

四、“赞江南”

欣赏中国申奥演出中小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教师:同学们,《茉莉花》是一首享誉中外的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中国少年合唱团出访各国必唱曲目也是《茉莉花》;在国际音乐节上,世界各国艺术家也共唱《茉莉花》,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长江之歌教案篇(6)

国耻歌是民族危亡之秋,知识界唤醒民众救亡的产物,也是民间团体、国民政府推动国耻纪念、国耻教育的结果。正如有学者指出:“社会变革期的音乐生产是人类最辉煌、壮丽的音乐生产?熏这是因为?熏 民族的沦陷、民族的血泪、民族的振奋、民族的团结、民族的解放?熏 是调动社会群体高度觉醒和凝聚的有力杠杆?熏 而艺术此刻才能集中地、有力地显示出其功能。”③众所周知,国耻纪念最初纯系民间行为,因影响渐大,国民政府逐渐将其上升至政府行为。1929年7月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次常务会议通过《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月九日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五月三日济南惨案国耻纪念日”、“五月卅日上海惨案国耻纪念日”、“六月廿三日沙基惨案国耻纪念日”四纪念日列入其中,规定应“由各地高校党部召集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代表举行纪念,并全国下半旗以致哀耻,不放假”④,国耻纪念逐渐成为“唤起民众之一种重要工作”⑤。

事实上,就在“五三惨案”后的5月25日,由徐州致电执掌教育大权的蔡元培,直接对中小学教科书提出要求:“教科书之精神,其一即为国耻,而尤须注重胶东与辽宁之耻辱;其次乃为历史、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再次则为本党之历史与国民革命之意义。”⑥此后在大学院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朱家骅等人又指出:“我国迭受外侮,民气日弱,欲强国保种,须唤起国民同仇敌忾。”⑦值此背景下,国耻教材相继出版,这些教材正如《国耻史》所述,实为“应国事情势之需要,详述明清以来,我国受外人逼迫之真相,及其现在危迫之情状;俾国人明了之,而谋挽救之方法”。⑧一些地方政府也迅即响应,如河南省教育厅除编国耻课本外,还于鼓楼中山图书馆内另设国耻馆,“凡关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揖往事实,皆分类罗列,借以唤醒国人”。⑨为更好激发民众雪耻决心,国耻歌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艺术选择,也是民众反抗外敌的精神载体,正如萧友梅所言:“音乐的节奏可以指挥最大的群众,可以统一整个民族的举动。”⑩

二、国耻歌的内容特点

据笔者所见,国耻歌最早见于1909年在上海所创作的《咏国耻小史歌》,曲调系仿船歌调。总体而言,国耻歌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零年代因重国耻纪念,国耻歌多系有识之士零星创作;“五三惨案”后,国耻歌创作逐年递增,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九一八”事变后,因日军侵占东北掀起国耻歌创作又一小高潮。国耻歌的创作主要由知识分子自发进行,也有团体的集体创作,如《杭州国耻歌》、《浙江大学国耻歌》等,另外也有政府人士参与,如宋效廉创作的《誓雪国耻歌》、《警告同胞歌》即由教育厅审定。从内容上看,国耻歌以团结抗日、鼓舞士气为主题,因侧重点不同,歌曲内容形式、曲调风格有所差异,但整体比较注意激扬爱国情感以洗雪国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揭露列强侵略本质与强化悲情意识

国耻歌以揭示列强侵略本质、条约屈辱性为重点,有意识强化民众悲情意识。以书写“二十一条”的国耻歌为例:“‘二十一条’致命伤,好比千钧压背上;头不能抬腰难直,弯腰曲背路难行。帝国主义无厌求,明取暗夺心如狼;趁着吾华多内患,白山黑水任猖狂……人皆讥我中华族,民族精神早已丧;好似中了吗啡毒,‘麻木不仁’遍体创;不受刺激不兴奋,多受刺激无反应;吁嗟乎,民族精神竟如此,吾华焉得不灭亡?”{11}这些形象化、口语性的歌词控诉了列强侵略,将中国处境进行了生动描述,渲染的耻辱感有助于引起民众情感共鸣。一些倾诉性歌词也表现了词作者的悲愤交加,兼有抒情性特点,如《爱国歌》:“请看那/印度朝鲜/亡国真可怜/为奴为仆作牛马/丧失自由权/我国同样受压迫/身家不安全/要想不做亡国奴/奋起莫延迟。”{12}将中国与印度朝鲜进行比较、将国人比附为牛马,强调若不奋起将成“亡国奴”,渲染了民族悲情意识,有助于激发民众雪耻激情,正如马克思所言“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熏“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13}

(二)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国耻歌传统性体现在它保存了中国传统民谣的精简古朴之风,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歌谣表现手法进行了借鉴,传统语言文字与句式唱法在歌曲中均得到一定呈现,内在民族性尤为明显。如《誓雪国耻歌》就模仿了岳飞《满江红》词句曲调:“秦皇汉武勤远略,征服四夷,拓边疆,到而今,屡次受人辱,将沦亡;甲午役,土地丧,庚子役,赔兵饷,恨列强环伺,如虎狼;何日大家,团结起,与彼帝国,决战场;打胜仗,齐唱凯旋歌,把眉扬。”{14}通过秦皇汉武“征服四夷”的辉煌记忆来凸显而今“屡次受人辱,将沦亡”的痛苦,《满江红》曲调低沉浑厚,发抒怀抱,落脚点还是“把眉扬”。传统诗词歌赋也是国耻歌借用的形式,体现了歌曲艺术运用的继承性,如《雪耻歌》:“神州莽莽扬辉光,亘古中国称堂堂。况我男儿二百兆。文明苗裔本轩皇。卓立世界四千载,谋勇从来冠八荒。醴泉有源不可竭,芝草有根乌能伤。丰功伟烈由人作。”{15}借鉴传统诗词歌赋的雄壮豪迈较好地抒发了雪耻自强决心,还有词作者借《泗州调》以诠释歌曲。{16}

国耻歌既有传统继承性,同时又借用现代歌词、曲调来演绎国耻歌,体现出时代性。如《猛回头—道情调—国耻歌》:“我中华,原是个,堂堂大国,不比那,小国家,僻处遐荒……自前年,‘九一八’,无故犯境,占沈阳,侵三省,肆意猖狂;日寇兵,真残忍,无恶不作,杀我人,抢我物,全市遭殃!”{17}可以看出,《国耻歌》据《猛回头》原曲调填词而成,曲调简洁有力,语言口语化,有助于形成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激发民众知耻而后勇的爱国热情。同时曲调也借用了当时流行曲风,如《济南惨案歌》就借用了《总理纪念歌谱》。{18}

(三)革命性与战斗性的统一

国耻歌还注意动员民众发扬牺牲精神,具有强烈革命性与战斗性,逐渐成为呼吁民众雪耻的精神武器,这些歌曲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是可忍兮孰可忍,雪耻复仇在我任”。{19}又如《毋志国耻歌》:“痛金瓯日残缺,新旧恨何时雪;愿同胞奋起打倒强敌;光复河山还旧物,拼掷颅头洒热血,莫袖手旁观国亡了,空悲切。”{20}不难看出,强烈的情绪宣泄与革命色彩是国耻歌弘扬的主旋律,控诉之际又呼吁反抗,呈现了民众光复河山的强烈愿望与豪壮气势,颇具鼓动性。

同时,国耻歌注意告知民众抵抗侵略手段,给予民众以希望自信,如“同胞同胞莫气馁,努力同心必有望;神弄之胃大民族,安能俯首向人降……武装!武装!男儿碧血染疆场;长驱长白山,饮马黑龙江;杀尽倭奴歼丑儡,驱除魍魅与魍魉,保我国土理我疆”。{21}曲风铿锵有力,意在激励民众具有敢于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歌曲在精神面貌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不要怕来不要愁,努力同心来报仇……叫中华称雄全球”。{22}可见,国耻歌蕴藏了实现“中华称雄全球”的雄心壮志。时人还创作了策略性强的雪耻歌,如提倡购买国货、抵制日货的《提倡购制国货歌》。{23}这些歌曲反映了民众雪耻的共同心愿,有助于推进经济绝交运动的发展。

(四)通俗化与平民化并存

为保证国耻歌能产生较大影响力,知识分子在创作之时比较注意其通俗性,采用了大众化语言形式,民谣风格浓郁。如《小孩子唱的歌》:“五月九,九月七,两个国耻纪念日。前是日本欺我华,后是八国大行凶,我华好像盘里肉,听人斩割不敢说,前是条约二十一,后是赔款四万万,此外国耻有许多,面红心痛说不出!”{24}这首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口头化特征明显。又如浙江余姚县国耻歌也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平民化特征:“革命军/占领济南/日兵逞凶顽/蔑视公理无人道/杀我外交官/军民无辜饮炮弹/死体积如山/奇耻大辱应刻骨/不报誓不甘”{25}大众化的语言有助于歌曲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因此,国耻歌可视为精英知识分子创造的通俗文化,作为一种民众话语,它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而存在。然而,因知识分子是创作的主体,国耻歌在语言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书面化倾向。如“国魂兮,谁招耳灌亡国潮;叹中原山河如死振作在吾曹;不佞狂言,诸君幸勿笑;原今朝泪枯廿世纪,血迸万言好,好同胞,五月七日,国耻须记牢。”{26}语言的艰涩也影响了国耻歌的流传。

三、国耻歌的传播及影响

事实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耻歌创作演唱主要还是一种学校行为,虽个别政府人士参与其间,但整体明显缺乏政府推动,也没有创作全国统一的国耻歌,国耻纪念仅是“唱党歌”、“恭读总理遗嘱”等。{27}有人因此建议:“今宜征求小学生之国耻歌,逐一登诸报端,然后请人公评,选定其一,再请音乐家谱成歌调。此后各小学校,无论公立私立,在纪念周读遗嘱唱党歌后,咸须唱此国耻歌。则可于不知不觉之中,振起小学生之爱国思想。”{28}可惜的是,这一建议并未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国耻歌的动员效果因此并不理想。时人曾感叹:“一年疏远一年,在一般后起的国民,多不明真象,毫无湔雪之念。”{29}到1937年,国耻歌继续唱,“情景也依稀还在眼前”,虽报纸“都是些绥远的消息”,但电影院、跳舞厅、游戏场“还是挤满了人”,时人因此感叹三千万同胞“在梦里埋葬了”。{30}国耻歌之所以未能形成较大动员能力,还与政府有意识压制相关。如“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国私立各院校学生纷纷组织救国义勇军以“武装对日”,准备暂时停课“专从事于军事训练”,但教育部强调:“学生应加紧努力学业,不得罢课。”{31}到1940年5月2日,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甚至将国耻日并入七七抗战建国日。{32}同时,抗战前后国民政府规定所唱歌曲实际主要是《国歌》、《领袖歌》、《国旗歌》、《精神总动员歌》、《国家总动员歌》、《总理纪念歌》等,对具一定动员效果的国耻歌不甚重视,直接导致国耻歌影响仅限于知识界、学生界,流传及影响十分有限。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国耻歌是知识分子、学生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具有较强情绪感染力,是政治动员、鼓舞国人的精神武器;歌词剖析了列强侵略本质,重塑了民族尊严,激发了民众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民族复兴的期望。悲彩浓郁的国耻歌也发挥了塑造民众历史记忆的音乐效能,创作国耻歌主要是动员民众而不是娱乐民众,情感的纠结也承载了民族的精神,这也是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

①周宁《龙的幻想》上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②《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万国公报》(23)卷72,第14910页。

③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第12期,第10页。

⑤《广东教育厅厅长金序》,阳江、梁心《国耻史要》,日新舆地学社1933年版,序第1页。

⑥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作战时期》绪编(一),台北1981年版,第144页。

⑦《中小学应特别注意国耻教材以唤起民族观念案》,《中国教育事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80页。

⑧蒋恭晟《国耻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1页。

⑨《国耻馆开馆》,《河南教育》1928年第1卷第5期,第11页。

{10}《萧友梅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页。

{11}{21}丹青《五九国耻纪念歌》,《民众周刊》1933年第5卷第18期,第7—8页。

{12}《爱国歌》,《浙江余姚县政府公报》1930年第34期,第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7页。

{14}宋效濂《誓雪国耻歌》,《河南教育》1929年第1卷第14期,第10页。

{15}谢植梅《雪耻歌》,《江苏第四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1916年第1期,第319页。

{16}{22}曹璜《国耻歌泗州调》,《新民众》1930年第2期,第4页。

{17}叔鸾《猛回头—道情调—国耻歌》,《民众旬刊》第3卷第35期,第12—13页。

{18}宋效濂《济南惨案歌》,《河南教育》1929年第1卷第14期,第10页。

{19}《国耻歌纪念》,《新民众》1933年第2卷第19期,第13页。

{20}《毋志国耻歌》,《江西省政府公报》1928年第36期,第121页。

{23}《提倡购制国货歌》,《浙江余姚县政府公报》1930年第34期,第3页。

{24}《小孩子唱的歌》,《平民之友》1924年第14期,第3页。

{25}《五三国耻纪念歌》,《浙江余姚县政府公报》1930年第34期,第3页。

{26}浙伧、航琛《国耻歌(二)》,《国耻》1920年第2期第1页。

{27}《五卅国耻四周年纪念办法》,《中央周报》1929年第49期,第24页。

{28}伍钧《征求国耻歌》,《互助周刊》1932年第8卷第8期,第6页。

{29}《宜昌民众教育馆近讯》,《湖北民歌》1937年第1卷第10期,第4页。

{30}曾耀《国耻歌》,《兴华》1937年第34卷第5期,第19页。

{31}《教育部电令各校禁止停课》,《观海》1935年第5期,第57页。

{32}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8页。

长江之歌教案篇(7)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诗歌确实是在抒发清秋冷落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仅仅这么答题,还远远未分析到位,因为诗人表面描写柳树,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境,这是在运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说得很明确——“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可见,注释暗示了诗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壮志难酬,命运不顺。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启示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创作背景和注解中蕴含的“潜信息”。要从背景与注解中体味个中的提醒和暗示,从而巧妙解题。

三、转化意象“潜信息”,合理解读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选择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诗歌特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表情达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具体语句时,却未能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洁、隐逸、超凡脱俗。它虽不能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媲美,也不能与兰花的身价相提并论,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坚强的品格、其隽永的内涵、其清高的气质一直为古代文人所向往。诗人咏菊,实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价值观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启示 古代诗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考生复习时,要有归纳意识。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结合问题“潜信息”,规避误区

高考试题的每问之间常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应该巧妙地把握每问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所含的潜信息,这样能帮助解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析 以第二小题为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一写景的诗句,而问题问表达了什么情感,问题“潜信息”告诉考生:这是一句用景物表达感情的诗句,所以后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题问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考生如果能结合前两个小题所含“潜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第一小题告诉考生诗歌的前两联是一个整体,题干说得很明确,就是对李白的诗作了高度评价。第二小题涉及第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也就自然成为第三层——表达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讨论诗歌创作。

答案示例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长江之歌教案篇(8)

我出差回来上第一节课时,刚上楼梯就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他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惊喜地向班里其他同学广播:“鲁老师回来喽——”然后簇拥着我走进了教室。几个小女孩争相过来搂着我,用清脆的童声甜甜地说:“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我被巨大的幸福暖流包围了。还没等我说话,一个小男孩又急切地问:“鲁老师,你去哪了?”我已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笑着说:“你们猜一猜,鲁老师去哪里了?”

生:你去南阳了。

生:你去郑州了。

生:你去西安了。

……

我提示:我去的地方在我们国家的最南边,你们猜猜是哪里?

一片沉默。毕竟孩子们还小,知道的地方不多。我正考虑要不要说出来,黎新雷突然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海南岛。”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妈妈教我看过地球仪。”

“噢。”我随手翻开课本,看到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复韵母“ie”,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教案上课了。顺势又问:“你们再猜猜海南岛上什么植物最多?”

生:杨树。

生:柳树。

生:那是什么树啊?

师:你们喝的一种白色的、甜甜的饮料,就是这种植物结的果实的汁儿做的。

生:哦,是椰子汁。

师:对,海南到处是椰子树,连路边都是,行人要是走路渴了,只要上树去摘一个椰子喝就行了。

生羡慕地说:“真美啊,我都想去了。”

师:椰子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韵母“ie”的读音,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着。我趁课中休息的时候拿出一包椰子丝(本来这是准备给办公室同事品尝的)说:“大家学得这么好,鲁老师想请大家吃海南的特产,想不想尝尝?”一部分同学小脸儿涨得通红,激动地喊:“想——”一部分同学或捂嘴笑,或互相疑惑地看看,他们不相信老师会让他们上课吃东西。因为老师常告诫他们不能把零食带到学校来吃,更何况现在是在课堂上。我继续说:“想吃可以,得先来猜猜这是什么。” 我故意把有字的一面对着学生,一些课外识字较多的孩子又喊起来:“这是椰子丝——”我笑着说:“猜对了,谁愿意尝尝?”下面的小手竞相举起来:“我——我——”我迅速地把椰子丝分给每个同学品尝,

那些本不相信上课能吃东西的孩子也满足地咂起了小嘴儿。

师:谁能说说你吃的椰子丝是什么

味道?

生:椰子丝酸酸的。

生:椰子丝甜甜的。

生:椰子丝有点儿酸,又有点儿甜。

……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节课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

反思:没想到,我在与学生的随机交谈中用“猜一猜”竟然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由此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课程资源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像本节课我借出差之机引出的隐形课程资源更是多不胜数,就看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些隐形课程资源以其独到的一面,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案例2:猜出来的学科整合

在《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针对课题质疑。

生:小竹排是什么?

师:谁知道?

李博文(边说边做动作):竹排就是把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排,可以当小船在水里游。

师:对,我们可以用5个手指头当小竹排,来让我们的“小竹排”游起来。

师:谁还有问题?

何赛:小竹排应该在水里游,怎么能说“在画中游”呢?

师(皱着眉头):是啊,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呢?

孩子们个个歪着小脑袋,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问后,我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

生:江南鱼米乡。(孩子们虽然找到课文里讲的是江南,可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把鱼米乡一块儿加上了,以为这是个地点的名称)

我笑着说:“因为江南水多,鱼和米就特别多,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江南在哪里啊?”

生:河南。

生:南阳。

由于地域限制,孩子们又没有任何地理知识,也没出过远门,所以只能猜江南在他们自己住的地方所在的省份和城市。

我提示:“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一条江是什么江吗?”

生:我知道,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一首歌,我想唱一唱。

我惊喜地点点头。

生:中国有条大江,名字就叫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班同学都跟着她唱

起来)

师:唱得真好听,这首歌里唱的长江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河。

我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说:“这就是长江,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南,江南具体指的是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孩子们虽然记不住江南具体的省份,但已牢牢记住了江南在长江以南。

随后的教学中,我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成功地结束了这一课。

反思:学科整合是指学科之间,如语文与数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课程整合一样,也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节课,我让孩子们猜江南猜出了一首歌,使孩子们在语文课程中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知识学习语文,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今后,我应多了解各科教学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三、案例3:猜出的趣味盎然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的第二自然段中,我说:“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你们猜猜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生:小树对爷爷说:“谢谢!”(这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生:小树对爷爷说:“夏天我给你撑开绿色的小伞,让你乘凉。”(他引用了第三自然段)

生:小树对爷爷说:“秋天我结果子给你吃。”(他想到了我在教《四季》一课时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春天我开花给你看,还引来蝴蝶为你跳舞。”(他想到了“ie、ve、er”一课学习插图中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我长出绿色的叶子,招来好多小鸟为你唱歌。”(我都被感动了,别说爷爷了)

……

反思:近年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教学,都会让孩子当小树,教师当爷爷训练孩子说话,的确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我认为我们班孩子年龄偏小,“猜一猜”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事实证明我做对了。看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因学生而异,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长江之歌教案篇(9)

例1 (2009江苏徐州)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

(2)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

例2(2009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细细品味一下,“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2)诗人到康桥去“寻梦”,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与他的“梦”有什么联系?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例1取材于名著《繁星・春水》,运用教材而跳出教材,考查学生深度阅读名著的效果和迁移能力。参考答案:(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只有耐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才能迎来辉煌的成功。

例2考查的也是课内经典诗歌,围绕诗歌的知识点――语言、情感来设题,难度适当。参考答案:(1)“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前者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凸显“我”离别时的惆怅之情。(2)诗人去寻梦,寻找的是他梦中的康桥,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是他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这里既有他昔日斑斓多彩的生活,又有他彩虹般美好的生活理想与梦幻,寄寓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爱。

【启示】

长江之歌教案篇(10)

  1月10日上午,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鑫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一案,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决被告刘某曦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刘鑫现已改名刘某曦。

  2016年11月,留学日本的女生江歌,在东京自己的住所门口被朋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

  2019年10月,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以生命权侵权为由对刘鑫提起诉讼,并索赔207万余元,主要包括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失赔偿等五项主要内容。

  审判长 嵇焕飞:刘某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对于由其引入的侵害危险,没有如实向江歌进行告知和提醒,在面临陈世峰不法侵害的紧迫危险之时,为求自保而置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江歌阻挡在自家门外被杀害,具有明显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判决书指出 

  江歌无私助人应予褒扬

  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基于民法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和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在社会交往中,引入侵害危险、维持危险状态的人,负有采取必要合理措施以防止他人受到损害的安全保障义务。

  审判长 嵇焕飞:需要指出的是,江歌作为一名在异国求学的女学生,对于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给予了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并因此受到不法侵害而失去生命。其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相契合,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刘某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

  从2019年起诉,到如今,已经两年多过去,对于江歌母亲来说,这样的判决结果又意味着什么呢?

  江秋莲:现在我要去看江歌,我要把这个带给她。我要告诉她,妈妈做到了。

  专家解读:一审判决有何依据 

  就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法学专家。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有一个安全保障的义务,应该积极地去救助受害者,而不使受害者的情形变得更糟。如果是情况发生更糟的话,那么可以认定她没有尽到注意的义务,可以构成一种过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谢鸿飞:这个判决,运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树立了人和人交往的一个标准。如果甲帮助了乙,那么乙反过来应该对甲也有一些帮扶义务。虽然在理论和法律上,我们一直都认可了这一点,但是这个案件中间,通过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得以显现。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判决对保护义务它的认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专家介绍,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当事人不服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城阳区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上诉到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央视网评: 

  一褒一贬中是法律与人心

  本案判决是对扶危济困、诚信友善、知恩报恩等朴素价值观的一次重申和宣示。好人有好报,不能让“英雄流血,母亲流泪”,江歌对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并因此受到不法侵害而失去生命,应得到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助。

长江之歌教案篇(11)

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切入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拓展等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他人的都有明显的区别,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突发的灵感,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具有独特性。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智慧,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灵光。

一、独辟蹊径,创设新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是音乐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从而真切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似乎已经变得约定俗成,很难再挖掘出新意。如果教师能独辟蹊径,创设出新颖而独特的情境,旧的教学内容照样可以上出新的境界。

案例1:《自新大陆交响曲》教学片段

教师钢琴演奏《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音乐,学生吟诵李白的《静夜思》。

(在淡淡的充满忧伤的旋律衬托下,感受诗中怅然思乡的伤感情怀。音乐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为本课的情感基调作了较好的铺垫。)

师:古今中外,思念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诗篇和动人的旋律。1892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受朋友之邀,不远万程,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

(随之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捷克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教师在“美国”贴上月亮,在“捷克”贴上一颗红心,并用一条红线将两地连接起来。)

师: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相隔非常遥远,德沃夏克备受思乡之苦,但他只能将这种情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一部举世闻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就诞生了。

对于《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教学,大部分教师在介绍作曲者及创作背景时,往往将其作为欣赏课中非常平常的一个环节简略带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初中学生,大多未离家独居于外地,尤其难以感受因地域遥远、文化差异和与亲人分离而带来的强烈思乡情感。本课执教者独辟蹊径,创设了一个独特的思乡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德沃夏克那一缕浓烈的思乡之情。德沃夏克虽然人在美国,一颗红心已经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和亚洲大陆,飞回捷克,一条思乡的红丝带,把美国与捷克紧紧连在一起。

本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显示了执教者独特的数学智慧,成为该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感同身受,一下拉近了与作者距离,产生了情感共鸣。当那充满忧郁、梦幻般的音色,传出《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时,这种情感的体验就由语言转向了音乐。

二、独具慧眼,另辟切入点

一个作品或一个乐段该从什么地方切入或如何切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切入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篇幅较长或段落较多的音乐作品的赏析是一大难点。

案例2: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片段

笔者开始的教学遵循“完整聆听—介绍—分段赏析—总结”这一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音乐有震撼力,但学生较难理解交响诗这样厚重的音乐作品,认为不好听。

笔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出发,另辟切入点,把《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与音乐表现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教学效果就大为改观。

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流程:(1)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2)简介作品与曲作者。(3)按故事发展的线索进行音乐赏析:引子(宁静的草原)—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嘎达号召起义—起义队伍奔驰在千里草原—战争与死亡—尾声(雄壮的颂歌)。(4)完整欣赏全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同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沿着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用音乐的形式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笔者通过音乐与故事情节构建桥梁,紧紧抓住音乐这条主线,拉近学生与交响音乐的审美距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例如,在欣赏“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这一段落时,请学生设计用怎样的音乐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在赏析“奔驰在千里草原”段落时,让学生先聆听音乐,并分析音乐的要素来联想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尾声”让学生进行探究音乐分几层?由哪些乐器演奏?故事是怎样结束的?等等。

当下课的铃声传来,音乐还有一个尾声未听完,学生不肯离开,直到聆听完全曲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音乐教室。由此可见,笔者另辟切入点,让音乐与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激发了学生乐于聆听的愿望,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看到学生心满意足地离开音乐教室,笔者倍感欣慰。

三、独具匠心,布设拓展面

教学内容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主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独具匠心,布设拓展内容,能体现教学的智慧,使音乐课堂闪现智慧的灵光。

案例3: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教学片段

设计一:欣赏《长江之歌》,引入到沃尔塔瓦河—介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曲作者及创作背景—赏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由欣赏歌曲《长江之歌》,引入到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长江与沃尔塔瓦河分别是我国与捷克的母亲河,从音乐家用音乐来歌颂各自国家的母亲河这一相关主题引入教学。在教学中,笔者感觉这样的引入很牵强,学生表现得无动于衷。课后经过反思认为:长江是一条江,沃尔塔瓦河是一条河,江与河的关联并不是太大,更主要的是《长江之歌》与《沃尔塔瓦河》两者之间在音乐上相差甚远。

设计二:欣赏《运河之歌》,并学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出示《活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并演唱—分析歌曲《运河之歌》和《沃尔塔瓦河》主题的音乐要素—介绍交响诗《活尔塔瓦河》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赏析。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与捷克的沃尔塔瓦河都为南北纵向,两岸都是风光迤俪,历史悠久,且都是通过音乐对河流的描绘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尤其是音乐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运河之歌》的凌晨乐采用的是6/8拍子,旋律优美深情、节奏舒展;《沃尔塔瓦河》音乐主题也是6/8拍子,旋律婉转优美柔和、节奏舒展。

通过演唱和比较,使学生从音乐上感受到两者的关联,采用两者在音乐上的相关性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笔者独具匠心地布设拓展内容,学生从具体的音乐中得到审美体验。

音乐课堂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地方。音乐教学中具有智慧的独创,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使学生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与情感的体验,展现出音乐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教学独创性的获得,不仅需要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丁存麟,朱则平.中小学器乐教学法[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