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2:05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

1.感知长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意识;

2.关注长江的过去与现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咨询老师、翻阅历史和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施时间】一个月

【实施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习活动内容确定为有关长江的历史、地理知识、歌词诗文、传说神话、谚语俗语、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题,分工合作。小组长与教师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小组长分配任务到每个人。

(一)搜集资料 (一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老师、翻阅课本、上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一周后将资料交给老师检查摸底。

(二)设计成果展示方案 (一周)

学生推选主持人主持活动,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做参考引导。活动表现形式有观看影片光碟、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唱歌比赛、讲故事、手抄报评比等。成果展示要求突出长江文化、长江环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三大中心内容。

(三)成果展示 (一周)

1.学生朗诵有关长江的诗词,演唱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2.介绍长江的历史、文化古迹、神话传说故事,背诵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3.设计保护长江的公益广告词,要求广告词巧妙、生动、有创意。

4.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办一张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四)综合写作 (一周)

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形式写出你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长江的风采,理解到的长江的情怀,了解到的长江的忧患;或以“我心中的长江”为题,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祝愿,抒发你对长江的感情;或以日记形式记载总结自己参加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或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长江,写出你自己心中的长江。

【展示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

师: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长江历史、长江河流现状的巡礼,去感受长江文化,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主持人:我们是三峡的孩子,我们爱三峡。我们出生在西陵峡畔,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与长江有着海一样的深情。长江如诗的画卷,如谜的传说,如歌的岁月,我们百看不厌,百听不倦。下面请大家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欣赏长江美景,了解长江的传说及长江三峡工程建设。

播放《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光碟。

(二)长江文化知识竞赛

主持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今天让我们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一起走进长江,了解长江。

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什么地方?水量居世界第几位?

⑵长江流经哪十个省、市、自治区?全长多少?流域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⑶三峡是万里长江的山水画廊,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三峡指哪三个峡?

⑷长江上、中、下游各指哪一段?长多少公里?流域面积多少?

⑸列举一、二处长江三峡以历史遗址遗迹为主的自然景观。

⑹长江三峡区域内的水电站有多少个?

⑺未来三峡工程具有那些综合效益?

第二课时

(三)长江诗词歌词朗诵、长江谚语俗语背诵、三峡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讲述

主持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不知流淌着多少欢乐和忧伤,多少坎坷与辉煌。她一泻千里,她豪情万丈,流遍华夏大地,她流出上下五千年的的灿烂、辉煌,流出芸芸众生,流出唐诗宋词,流出多少长江谚语俗语,流出多少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朗诵长江诗词、背诵长江谚语俗语、讲述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感受长江带给我们的每一份心情、每一份向往、每一份感动,去感受长江的情怀,去感知长江文化的永恒魅力。

⑴朗诵与长江有关的诗词:①李白《望天门山》、《渡远荆门外》、《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②王湾《次北固山下》;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④《水调歌头· 游泳》。

⑵唱一首或几句歌颂长江的歌:①《长江之歌》;②《三峡,我的家乡》;③《山路十八弯》;④《纤夫的爱》;⑤《三峡的孩子爱三峡》;⑥《大三峡》;⑦《滚滚长江东逝水》。

⑶说几部三峡区域内的影视作品。

⑷背诵几条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⑸列举几个古代和现代为三峡咏诗作文的文化名人。

⑹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北岸有一座山,从远处眺望,此山峰宛如一位矫健的少女,亭亭玉立,俯视长江。它就是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你知道神女峰的由来吗?

⑺在四川成都,三峡的西端,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白帝城”,它得名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⑻牛肝马肺峡它“千年阴雨淋未朽,万载烈日晒不干。老鹰盘旋空展翅,要想充饥下嘴难。”多少世纪以来,这“牛肝马肺”一直悬挂在峭壁之上,供人们观赏。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兵书宝剑峡”的来历呢?

⑼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写道:“余既滋芝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从那时起,九畹溪便因屈原及其诗而得名。你知道九畹溪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传说?

第三课时

(四)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建设知识竞赛

主持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天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宏图。现大坝工程第三期也提前竣工,你对三峡大坝工程知识知多少?请同学们来决一胜负。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谁的诗句?

②长江素有“黄金之道”之说,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可是李白却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为什么?

③1957年12月3日,总理给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力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请问三峡工程是谁在什么时间最先提出来的?

④三峡大坝最终建在什么地方?是谁在什么时间选定的?为什么建在宜昌县三斗坪镇的中堡岛?

⑤三峡工程十六字建设方案是什么?

⑥三峡工程分三期施工,一期、二期工程完成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⑦建设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需多少年?总投资多少?坝高多少?电站装机多少?年发电量多少?

(五)为长江献计献策

1.请你为改造长江环境献一计。

2.你最想对长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你为长江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4.拟一句以“保护母亲河——长江”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六)优秀手抄报评比

第四课时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2)

这之后,我并没有着急进入歌曲的教学,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国江苏地区和西北民歌的欣赏,让学生猜猜哪些是江苏民歌?当一首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西北、江苏民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迫不及待地投入分析,专注的聆听。从地理风貌上的不同风格,到民歌的不同风格的对比,很快找出了其中几段江苏民歌,进而又归纳了江苏民歌细腻、秀丽、温柔、甜美的特点。从而为学唱歌曲时正确运用音色及情绪演唱歌曲,能唱出歌曲韵味打下了基础。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3)

这之后,我并没有着急进入歌曲的教学,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国江苏地区和西北民歌的欣赏,让学生猜猜哪些是江苏民歌?当一首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西北、江苏民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迫不及待地投入分析,专注的聆听。从地理风貌上的不同风格,到民歌的不同风格的对比,很快找出了其中几段江苏民歌,进而又归纳了江苏民歌细腻、秀丽、温柔、甜美的特点。从而为学唱歌曲时正确运用音色及情绪演唱歌曲,能唱出歌曲韵味打下了基础。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4)

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切入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拓展等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他人的都有明显的区别,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突发的灵感,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具有独特性。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智慧,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灵光。

一、独辟蹊径,创设新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是音乐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从而真切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似乎已经变得约定俗成,很难再挖掘出新意。如果教师能独辟蹊径,创设出新颖而独特的情境,旧的教学内容照样可以上出新的境界。

案例1:《自新大陆交响曲》教学片段

教师钢琴演奏《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音乐,学生吟诵李白的《静夜思》。

(在淡淡的充满忧伤的旋律衬托下,感受诗中怅然思乡的伤感情怀。音乐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为本课的情感基调作了较好的铺垫。)

师:古今中外,思念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诗篇和动人的旋律。1892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受朋友之邀,不远万程,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

(随之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捷克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教师在“美国”贴上月亮,在“捷克”贴上一颗红心,并用一条红线将两地连接起来。)

师: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相隔非常遥远,德沃夏克备受思乡之苦,但他只能将这种情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一部举世闻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就诞生了。

对于《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教学,大部分教师在介绍作曲者及创作背景时,往往将其作为欣赏课中非常平常的一个环节简略带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初中学生,大多未离家独居于外地,尤其难以感受因地域遥远、文化差异和与亲人分离而带来的强烈思乡情感。本课执教者独辟蹊径,创设了一个独特的思乡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德沃夏克那一缕浓烈的思乡之情。德沃夏克虽然人在美国,一颗红心已经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和亚洲大陆,飞回捷克,一条思乡的红丝带,把美国与捷克紧紧连在一起。

本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显示了执教者独特的数学智慧,成为该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感同身受,一下拉近了与作者距离,产生了情感共鸣。当那充满忧郁、梦幻般的音色,传出《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时,这种情感的体验就由语言转向了音乐。

二、独具慧眼,另辟切入点

一个作品或一个乐段该从什么地方切入或如何切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切入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篇幅较长或段落较多的音乐作品的赏析是一大难点。

案例2: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片段

笔者开始的教学遵循“完整聆听—介绍—分段赏析—总结”这一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音乐有震撼力,但学生较难理解交响诗这样厚重的音乐作品,认为不好听。

笔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出发,另辟切入点,把《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与音乐表现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教学效果就大为改观。

交响诗《嘎达梅林》教学流程:(1)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2)简介作品与曲作者。(3)按故事发展的线索进行音乐赏析:引子(宁静的草原)—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嘎达号召起义—起义队伍奔驰在千里草原—战争与死亡—尾声(雄壮的颂歌)。(4)完整欣赏全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同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沿着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用音乐的形式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笔者通过音乐与故事情节构建桥梁,紧紧抓住音乐这条主线,拉近学生与交响音乐的审美距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例如,在欣赏“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这一段落时,请学生设计用怎样的音乐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在赏析“奔驰在千里草原”段落时,让学生先聆听音乐,并分析音乐的要素来联想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尾声”让学生进行探究音乐分几层?由哪些乐器演奏?故事是怎样结束的?等等。

当下课的铃声传来,音乐还有一个尾声未听完,学生不肯离开,直到聆听完全曲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音乐教室。由此可见,笔者另辟切入点,让音乐与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激发了学生乐于聆听的愿望,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看到学生心满意足地离开音乐教室,笔者倍感欣慰。

三、独具匠心,布设拓展面

教学内容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主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独具匠心,布设拓展内容,能体现教学的智慧,使音乐课堂闪现智慧的灵光。

案例3: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教学片段

设计一:欣赏《长江之歌》,引入到沃尔塔瓦河—介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曲作者及创作背景—赏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由欣赏歌曲《长江之歌》,引入到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长江与沃尔塔瓦河分别是我国与捷克的母亲河,从音乐家用音乐来歌颂各自国家的母亲河这一相关主题引入教学。在教学中,笔者感觉这样的引入很牵强,学生表现得无动于衷。课后经过反思认为:长江是一条江,沃尔塔瓦河是一条河,江与河的关联并不是太大,更主要的是《长江之歌》与《沃尔塔瓦河》两者之间在音乐上相差甚远。

设计二:欣赏《运河之歌》,并学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出示《活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并演唱—分析歌曲《运河之歌》和《沃尔塔瓦河》主题的音乐要素—介绍交响诗《活尔塔瓦河》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赏析。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与捷克的沃尔塔瓦河都为南北纵向,两岸都是风光迤俪,历史悠久,且都是通过音乐对河流的描绘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尤其是音乐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运河之歌》的凌晨乐采用的是6/8拍子,旋律优美深情、节奏舒展;《沃尔塔瓦河》音乐主题也是6/8拍子,旋律婉转优美柔和、节奏舒展。

通过演唱和比较,使学生从音乐上感受到两者的关联,采用两者在音乐上的相关性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笔者独具匠心地布设拓展内容,学生从具体的音乐中得到审美体验。

音乐课堂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地方。音乐教学中具有智慧的独创,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使学生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与情感的体验,展现出音乐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教学独创性的获得,不仅需要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丁存麟,朱则平.中小学器乐教学法[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5)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 一、 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 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 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 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 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6)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也要遵循一些原则:一是实际性。教学导入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喜好等去设计;二是趣味性。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打开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三是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音乐课堂导入的方式

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在导入设计的新奇性、目的性、艺术性、知识性、启发性、拓展性上下功夫,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以求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1 导入设计要有新奇性、目的性。导入,就是为了将学生引进课堂。新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时期,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的目的。 可运用:

(1)悬念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创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前先创设一些悬念,抛出启发性问题,如看看你是否能听出这首乐曲是民族风格还是西洋风格,有什么乐器演奏?你是否知道曲名,由谁作曲?

(2)渲染导入法 。渲染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著名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可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

(3)律动参与法。所谓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景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迅速缩短与作品之间的时间距离和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激发兴趣, 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课教学。在这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要自然适度,律动动作要切实可行,难度不能過大,如果过于渲染造作,就会让学生产生"假"的感觉,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情趣,反而会影响新课教学。

2.2 导入设计要有艺术性、知识性。黑格尔说:"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艺术学科形象思维的特征,要"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渗透于理"。同时,力求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吸引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导语设计应尤其强调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识紧密结合,更容易吸引学生的註意力。可运用:

(1)情境导入法。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长江之歌》欣赏课教学可采用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材料《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江河万古流》,使学生进入氛围,再初次欣赏《长江之歌》,并设计问题。用此方式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视觉、听觉相互冲击,充分的展示了长江的宽广与博大,调动起学生内心对长江无比深切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歌唱导入法。歌唱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组织学生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进人喻快的心境。例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可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因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台上同学的演唱能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显得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3 导入设计要有启发性、拓展性。作为一节课的开头,导入能引导学生迅速走进所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并且能启发学生思考,向更深更广的课堂内容延展开去。 可运用: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7)

高中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不断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欲望,进而自主地参与到课堂诗歌审美的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语言的设计,通过导入语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尤其是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带着古诗词的文人情绪鉴赏教材中的诗词。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例如,教师在设计《临安春雨初霁》一课的导语时,可以这样设计: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陆游笔下别样的杭州。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语文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学鉴赏信心,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体验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指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以客观的人、物、景、事的角度来展示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眼是学生解读诗歌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诗眼学生可以初步地领悟诗歌的整体主旨内涵和诗人暗含的情感,通过精准地把握诗眼学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文时,诗歌中上阕的诗眼便是“望”,此词起到了引导写景的作用。而诗歌下阕的诗眼则是“惜”,在诗人领略了历朝历代英雄的人生缺憾后,最后还是以“看今朝”进行诗歌的收尾和总结。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培养学生发掘诗眼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并分析诗眼,从意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精准地把握了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到“浪遏飞舟”的含意。进一步地理解了诗中风流人物所暗含的丰富感情。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8)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对音乐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积累,对于他们而言,音乐学习是在好奇、好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属于小学音乐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对音乐学习已由初步的了解、认识升华到更进一步的探知音乐领域的调式和曲式、尝试合唱、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具的演奏等。对此,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为他们打开学习音乐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江苏 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并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难点

1.准确运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表现歌曲。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乐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同学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一起来听!

教师范唱歌曲《杨柳青》,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师: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一样吗?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民歌,因为地域的不同,运用的又是各地的方言,所以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 “杨呀杨柳青”而得名。(出示课题江苏民歌《杨柳青》)

设计意图:教师“送礼物”,引起学生的好奇,紧接着教师的范唱更让学生对江苏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1.初听,了解歌曲的内容。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节拍、节奏。

师:《杨柳青》表现扬州人民下田耕地劳作的场景,那歌曲应该是几拍子呢?歌曲的节奏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吧!

① 解决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x.. x x x ”。

② 对加衬词末尾的节奏“x x x 0 ”做处理,在此处加拍手动作。

3.对照歌谱,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知识,师生、生生合作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

师:同学们,歌曲中还有哪些乐理知识是你不懂的,哪个乐句是你认为比较难唱的,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4.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小声跟唱歌曲。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反复的聆听中,把歌曲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拍号以及八分休止符等乐理知识突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有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始终以听为主,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再到理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1.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同学们在读歌词中发现了什么?(歌曲的衬词很多)

师:你觉得衬词有意义吗?能去掉吗?衬词虽没有实际意义,但歌曲是民歌,有地域特点,衬词可以烘托气氛,抒感,要轻唱。

2.有声音位置地、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歌词。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歌词。

4.学生跟琴轻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轻声演唱歌曲,音高位置不变,力度弱一些,音量小一些,能做到吗?

5.师生、生生接龙接唱,学生齐唱歌曲。

6. 讨论并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使歌曲演唱得更好。

7.师生一起设计(出示课件)。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学速稍快

声音:明亮轻快

8.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轻快跳跃,衬词要轻,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歌词、师生接龙、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歌曲歌词衬词多的特点及一字多音的演唱。不失时机的评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和同学合作的,更可以是师生合作的。音乐学习充满快乐、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学生有学下去的愿望!

四、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民歌的地域特点

师:你们真是乖乖龙地咚!“乖乖龙地咚”是江苏扬州话,表示很好、很棒的意思,我们来学一学。

师:扬州话说起来比较轻柔,细声细语,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吴侬软语”, 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翘舌音要读成平舌音。

1.指导学生读歌曲的衬词。

虐 七 麦 石 水 嗬 产 步 哥

2.学生与教师接龙读歌词,感受扬州方言的特点。

3.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4.学生自己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杨柳青》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教学课,教学目标设计是让学生在唱会歌曲后能用方言演唱歌曲,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本课设计,我从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真正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形成品性的殿堂。

在整个歌曲教学环节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送学生礼物为开端,让学生的视线始终围绕在教师身上,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听得投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踊跃;以多次聆听加问题解决,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歌曲中,在问题答案中。由于多次聆听的铺垫和问题生成、解决,学生已经能达到哼唱歌曲;再以有节奏地,有声音位置和有情绪地读歌词,一遍一遍地反复实践,在学生对歌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扬州方言的范唱,再次激起学生学唱民歌的浓厚兴趣。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几点启发。

首先,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既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杨柳青》的教学目标定为:指导学生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演唱《杨柳青》,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的渗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探究江苏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其次,以听觉为先,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入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掌握歌曲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先听辨教师的范唱,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试唱、模唱,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畏难情绪减少了,更多的是自信、轻松地学习音乐。

最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能掌握的内容。

赵云丽 陕西省宝鸡实验小学

【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整堂课,教师充分发挥声乐特长,围绕“新课标”中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为学生介绍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赏结合、实践探索、合作表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从教学准备―导入―展开―拓展―总结,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体验音乐情感与内容、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江苏民歌的地域与方言的特点,让学生在高效的音乐实践中,比较、理解、掌握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旋律特点、节奏特征等,把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落实在揭示音乐要素上,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会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了民歌的地域特色,喜欢民歌,爱唱民歌。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本体,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参与为手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二、落实“四基”,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熟悉旋律才能顺畅达到唱会旋律、唱会歌曲。本节课,执教者在歌曲学习环节中,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熟悉了歌曲的内容、节拍、情绪、风格特点、难点乐句等,而这些又是教师精心设计,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帮中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三、潜移默化、教会方法

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最好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老师教会学生两种技能技巧:1.读歌词的技巧。有声音位置、音高不变、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为培养学生歌唱的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打基础。2.轻声演唱方法,“轻声演唱”运用较小的音量,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集中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以上两种技巧的渗透,教师一直在示范,并且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眼睛看、耳朵听”的双重作用下及时掌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9)

一、灵感的获得,源于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身上的责任

2006年元月我参加了由民盟永州市委组织的扶贫慰问团,第一次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慰问瑶乡的贫困户。其时县里正举行瑶歌演唱会,我第一次看到长鼓舞,第一次听到瑶民演唱古老的原始瑶歌,特别是瑶乡的孩子用江华白话演唱的《迎客歌》和瑶语演唱的《敬酒歌》,虽然我听不懂瑶语,但悦耳的乐音、朴实的情感深深吸引了我。那一晚,我脑海里久久回荡着这优美纯真的原始声音……回来后,我就想,如果把这样优美的瑶歌融进我们永州的每个学校,那就是一种传承!于是我与几个音乐同行一起探讨了一个这样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瑶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课题立项之前,课题组的老师参加了湖南省电教馆“十一五 ”规划研究课题讲座。授课老师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师德风范,使我深受启迪。在这些课程的学习研究中,每天都有新的教育思想的火花在心中闪现。特别是观摩了全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以后,我们组织了一次音乐欣赏讨论活动,要求每一位音乐教师演唱歌曲。其中有一位江华瑶族县的小学音乐教师用方言唱了一首本地的瑶歌,吸引了在场的每位音乐教师。好多音乐老师顿感惭愧,因为自己竟然不能用方言演唱家乡的歌。虽然我的出生地和学习、工作都不在瑶族县,不会唱瑶歌这也很正常,但是从这位瑶乡音乐教师那充满浓郁乡土韵味的歌声里,我领悟到,作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熟悉本地民间地方音乐,了解我国各地区民族音乐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更是我们的责任所在。用方言演唱本地民歌不仅是歌唱家的事,每一位对本民族、民间文化有责任心的音乐教师,都要有志于此项的传承。国家新颁布的《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资源”。新课标的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的重托,成为我研究瑶族音乐的缘起与动力。

二、有情味的研究过程,专家热心的支持,是我们研究的信心和源泉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们碰到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瑶族音乐资料的采集。因为没有人能提供一套现成的、有参考价值的音乐乡土教材给高中学生。三年前,我们开始采集适合高中学生演唱、欣赏的家乡歌谣、歌舞,我们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跑遍瑶乡,但我们采集到的大部分材料是传统的念诵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民间流淌的能够让高中学生欣赏的歌舞,仿佛渗入地下,可供歌唱和欣赏的歌舞少之又少,当时我们课题组的教师真有些灰心气馁。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光靠我们自己瞎跑不行,还得需要专家的指点和引领!我请教的第一位专家是瑶歌第二代歌妈赵庚妹老师,她热心介绍瑶歌的种类和演唱方法,全力支持课题组弘扬民族音乐,还不辞辛劳地带我们到民间访问采集。我们还有幸认识了江华县文化局艾兴局长。当我们向艾局长诉说心中的困惑和苦恼时,想不到他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取出一大沓保存多年的瑶族音乐谱例材料对我们说 :“你们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要有信心啊!我带你们去江华歌舞团和江华二小,他们的团长与校长都是带头展示瑶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引进校园的资深专家,这些珍藏的资料就是他们研究的结晶。”我接过这几本纸质微黄的册子,《盘王大歌》《瑶山里的歌》《过山瑶研究文集》《乳源瑶族与瑶语》《美国瑶人:信歌》等标题直入眼帘,真是如获至宝 !当课题组成员到达江华歌舞团和江华二小请教专家老师以及互相交流时,我们相互间很快达成了观念的共识和资源的共享,这些内容正是我们急需获得的专业知识。面对他们的真诚指点,我们感动不已。而特别令我难忘的是团长和校长又向我们推荐了瑶歌第三十二代传人的外孙女“盘王之女”盘琴老师。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带领课题组成员又走访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还走访了相关的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文化宣传部门、艺术研究单位、艺术表演团体等。我们还就此专门请教了湖南省电教馆课题研究室主任邹淑萍,并聘江华瑶族自治县图书馆副馆长(第二代歌妈)赵庚妹,湖南省艺术学校副教授(盘王之女)盘琴,湖南科技学院教授黄华丽,永州市民委主任王明生、原永州市文化局局长王一冰等为顾问。三年多的实践证明,正是这许许多多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热心指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才使得我们的课题能良好运作和顺利进行。

怎样把资料筛选、整理、组合成音乐教材,这个工作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编写一套地方乡土音乐教材,会遇到时间、精力、资金、统筹等一系列难题。我们遵循教材编写以学生为本和必须具备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撰写了音乐校本课程纲要,按照瑶族歌曲、瑶族舞蹈、瑶族服饰三个板块进行设计,按高中音乐欣赏内容编辑,用多种体裁的音乐表现形式,让学生从多个侧面感受瑶族音乐的特色及丰富内涵。在教材呈现方式上力争做到:让学生一看就有吸引力,一听就想学,学唱起来困难少一些,在学唱的同时了解本地的民俗和音乐文化。如在上瑶族歌曲、瑶族舞蹈、瑶族服饰课前,安排一节起始课《走进瑶寨》,用生动、精要、浅显的语言介绍有关瑶族音乐文化知识,并配以富有想象力和浓郁地方特点的画图,使教材形象、直观、好看;用瑶族语言的字、词加拼注,利用收集来的音响材料跟读、跟唱,解决学生读认困难的问题,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浅显易懂。

三、功夫不负有心人,千锤百炼取真经

我们课题组成员来自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都不是江华瑶族自治县人 ,要是不说普通话,就成了永州各地的“混声合唱 ”。人近中年,再来学如同外语的瑶族语言,真是挺难的 !我们笨鸟先飞,尽量“挤”出时间,采取“多听”“跟读”“跟唱”的方法,渐入佳境。因为课题组老师都分布在各个学校,集中的时间太少,为了把采集的音乐素材尽快熟悉和掌握 ,我们把收集和采集的各类资料在学校网站建立资源库,在网上建立了QQ群,利用晚上时间和周六、日互相学习和沟通。永州方言复杂多样,就连很多地道的江华人都不熟悉瑶族语言,大家采取“多问 ”的方式,平时身边总带个小本子,把会讲瑶族语言的老师、学生、邻居都当成老师,像学外语一样,注上拼音或自创的符号,千百次的练习,千百次的请教,录音机录下的瑶族语言和民间艺术家们有韵味的歌唱,都成了我们宝贵的正版录音带。我们跟着录音一句一句地学。

课题进入到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研究专家们对该教材的评价是:“在广泛收集瑶族音乐资料基础上编写的校本音乐欣赏教材,开创了将瑶族音乐有计划、有步骤引进课堂的先例。教材编排较为科学,能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即使是非永州籍教师或学生也能通过 CD或 VCD的示范反复听、唱而能初步欣赏和唱出瑶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这套校本教材正在修改和整理,上报省一级专家评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艰难的跋涉,我们终于抱着忐忑不安而又无比兴奋的心情,向全市的老师展示了瑶族音乐的教学公开课。湖南省教育科学院音乐研究员薛晖、湖南省电化教育馆课题研究室主任邹淑萍、永州市电化教育馆课题研究员何小柳对课题组的研究课《走进瑶寨》《瑶歌献给老师》《美丽的瑶族服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都被我们执教的欣赏课所深深吸引,一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感受到,这是大家对我们这些年来课题研究和校本教学的充分肯定。

四、成绩面前不停步,弘扬民族音乐任重道远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律,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了解江南水乡的一些风俗。

3.学会本课生字,重点学习“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颂诗。引发兴趣

师:我们班谁读古诗读得最好?(指名读一首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但是.老师读得更好,想不想听?(师配乐范读《古朗月行》)

师:为什么老师能读这么好呢?因为我不仅能读通顺,还能读出格律。读出味道来。(板书:读得通顺.读出格律,读出味道)想不想学?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格律呢?我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古诗里,读一声二声时,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得短促一点。同学们看.老师已经标出来了,“一”表示这个宇音要读得长一点,“1,表示这个宇音要读得短一点(学生学习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学习古诗.教师课前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教师课前示范诵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好。易于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此时出示学习目标,不着痕迹。而紧接着教学生读出古诗的格律,虽很粗浅,却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之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展示画面,巧设铺垫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江南》。[师板书课题《江南》)课题的两个字都是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准“南”的鼻音)

师:江南是一个地方。同学们看。这个像大公鸡一样的地图,就是我们中国的版图。这条线代表长江,江南指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从古至今,“江南”一直都很美丽富饶。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江南的美丽风光呀?(课件出示江南风景图)

师:在古代有很多人写诗赞美江南呢,《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充满画面和色彩的。此环节用地图和江南风景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热情,符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情境和意境上为他们学习古诗做了巧妙铺垫。] 三、诵读古诗,读出格律 师:这首诗我们以前读过。所以读通顺肯定不成问题。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导读准字音,重点区分“南”的鼻音和“莲”的变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通顺。现在让我们迈上第二个台阶――读出格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读出格律的方法:读一声二声时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时读得短促一点。

教师出示标示平仄的古诗《江南》。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试着练习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最美处,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一年级学生初学古诗,花大力气叫他们诵读,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符合国学文化的传承要义.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触摸到了古诗的精髓。]

四、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1.师:我们已经跨上了第二个台阶,想不想跨上第三个台阶呀?

2.要读出味道.首先要读出诗中的画酉来。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看看诗里有哪些画面。(学生交流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3.读出采莲姑娘的愉快心情。

(1)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江南六月庆祝荷花娘娘生日的风俗。

六月里,荷花娘娘过生日的喜庆日日子,年轻的女孩子都精心打扮起来。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涂上胭脂;穿上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子.披上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荷塘,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2)师:同学们,荷花娘娘的生日到了,一直呆在家里的姑娘们可以出来采莲了.心情怎样呢?哪位“采莲姑娘”用高兴地心情读一读诗的第一、二句?

(3)师:姑娘们来到荷塘,哇.她们看到满眼的莲叶会怎么样呀7诗人是怎么夸的呀?谁来读一读?(相机指点:“何田田”就是说莲叶茂密。)

(4)师:江南采莲的季节到了,采莲姑娘们来到荷塘.在茂密的荷叶间采莲多开心啊!听,她们边采莲边唱着采莲曲昵。(课件播放《采莲曲》)

师:姑娘们采着莲、说着话、唱着歌,多快乐呀!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第一、二句“可”和“何田田“表面上是写江南的莲子成熟、荷叶茂密,实际上是以“可爱”之“可”、以“何田田”之“何”及叠词“田田”表达了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理解的难点。因此.这里巧妙运用介绍风俗、想象画面、音乐感染等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出鱼儿嬉戏的开心。

(1)师:姑娘们多快乐啊!还有谁跟姑娘们一样高兴昵?谁能把鱼儿快乐嬉戏的样子读出来?

(2)师:想不想把小鱼自由自在做游戏的样子演出来?

师:现在你们都是快乐的小鱼,层层叠叠的莲叶是你们的伞,采莲姑娘的歌声是你们的音乐,快乐地作游戏吧!(生边做游戏边读诗)

(3)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鱼戏东西南北,而要嗦嗦嗦地分成五行来写呢?(介绍相和歌辞的知识:《江南》是一首民歌。是可以用来唱的,是一个人在这边唱.那边有几个人对着唱。)

14)师生合作学习“和”(对唱)

5.学生齐读全诗.感受江南的富饶美。

6.师:《江南》是所有写江南的诗中最美的一首。所以有很多人为它谱写了曲子。谷建芬老师特地为我们作了一支曲子《江南》(学生听、跟唱《江南》)

[设计意图:用表演法再现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鱼儿的快乐。从而体验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但这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古诗的真正精巧之处在于其相和歌辞的艺术,适合歌唱的特点,而这种“和”的形式也正符台学生的兴趣特点。这些”“演”和“唱“能让学生完全“激动”起来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体验了诗境,品悟了诗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五、内化古诗.拓宽视野

师:刚才我们把《江南》这首诗已经读通顺。读出格律,读出了味道,可以看出江南的风景真美啊。其实,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关于江南的古诗.我们再来读两首。(欣赏《忆江南》《采莲曲》)

[{女计意图:充满激情的学习结束了。学生对江南美好的回味还没结束。此时让学生继续欣赏古诗,一方面增长他们对有关江南诗的认识,令一方面强化了古诗的朗读训练。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1)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时候,可以进行导游的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认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如,旅游景点介绍,四季春城———大理,天堂之地———香格里拉,浪漫之地———泸沽湖;动植物资源介绍,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珍稀濒危的懒猴和亚洲象,抗癌治癌的植物嘉兰;民俗风情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傣家的酸笋和香茅鸡等特色美食,当然还有木雕、银腰带和绣花腰包等民族饰品和工艺等。而在介绍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旅游经历和旅途中的小故事等,这样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的西双版纳画卷。初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以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空间,使课堂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