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微电影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3 22:25:59

微电影论文

微电影论文篇(1)

2.微门槛、低成本便于大学生参与个人拍摄微电影并不需要专业的摄录设备,这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实践设备资源不再成为学生作品创作的障碍,网络、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认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有利的载体和手段,微电影短小、精致、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

3.微周期制作可以较快检验教学成效微电影虽微但却浓缩了正规电影的所有结构,包括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录音、音乐、舞美、灯光以及后期制作等过程。通过微电影创作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短时间内检验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能较快地体现教学成果。由于微电影篇幅短小以及投资拍摄周期短等特性,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大学生参与其创作活动,它可以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同时,表演、摄影、编导、设计等艺术类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可以共同参与和创作。对实践教学而言,这种相对低成本和时长短小的影片制作,有助于让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形成快捷、完整的认知。

二、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微电影创作需要具备完整的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作品本身具有完整故事情节,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微电影的浓缩特质有助于开展全流程实践教学。由于其低成本、微周期的特点,微电影创作往往只需要极少数人的参与,因此制作者必须熟悉并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上。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电影创作,鼓励学生与有经验的学长合作来进行学习,掌握影视创作的全部过程。学生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到后期合成,每个步骤都亲身参与,通过微电影创作来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通才、全才。

2.以微电影创作为纽带,使学生通力合作、加强交流微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行业较为广泛,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学生围绕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从而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创作水平。微电影创作甚至可以吸引不同国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通力合作。事实上,微电影已经超越了影视专业的范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家穆德远认为,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其载体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影不仅通过院线、屏幕传播,而且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传播,这是当前多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影视的元素,又有新闻、艺术的元素。可以说,微电影在各个学科交叉、交融中不断发展,因此各专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微电影创作、拍摄。

3.鼓励学生参赛,将学生作业变为作品影视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提交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将学生的微电影创作与参加各种影视作品大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微电影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国际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从2012年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先后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首届盛典上,我院09级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获得纪实类三等奖,还成功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让教学成果真正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共享,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来,同时让老师对微电影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第二届比赛中,我院有4部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其中10级学生作品《外教夫妇和他们的九个孩子》荣获最佳短片单项奖、《鱼》荣获动画动漫类二等奖,另有2部作品荣获纪实类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根据学生投递微电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为我院颁发了本次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的组织奖。微电影作品参赛实现了从学生作业到学生作品的转变,是学生实践教学重要成果的提升,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日常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让学生针对比赛主题量身定做、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业变成国内外影像节的作品,才能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微电影论文篇(2)

首先,中国虽然拥有4.77亿网民,但是微博注册人数只有上千万,注册官方微博的影片,也只占所有上映影片当中的五分之一。所以,电影微博的粉丝基数稀少,关注程度较其他领域低了很多。电影微博营销这种方式,由于微博的刚刚起步,微博营销的刚刚起步,而且影片所能够涉及的影响范围有限,从而制约了影片传播的广度。

基于国内微博平台,营销范围不够广泛

我国的电影微博营销其仅仅是针对于国内的用户群体而言,电子社交平台的范围有限。虽然中国拥有者庞大的网民基数,但是由于地域的局限。境外很庞大的华人观影群,不能加入到关于影片的热烈讨论中。让影片的讨论质量,推广的深度和营销的范围,都受到了地域的局限。反观国外的电影营销,其微营销所基于的平台是Twitter,而Twitter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广泛的用户群体。Twitter的用户群体涵盖了许多部级地区的不同用户群,因此无论是在涵盖的广度和深度上微博营销都始终不及国外影片的传播范围。

微电影论文篇(3)

2.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理论基础企业营销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微电影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其产生与发展和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营销理念密不可分。

(1)Consumer:瞄准消费者需求企业只有了解、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为其提品和服务。在消费者需求趋向多样化的当下,旅游景区(点)应以游客为中心,清楚游客想要什么,为其量身定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对于广告宣传也是如此。生硬的广告灌输让人反感,所以微电影营销改变传统广告硬性宣传的形式,消除了消费者“被营销”的逆反心理,实现了在“润物细无声”的微电影欣赏中进行产品营销目的。

(2)Cost:降低成本经营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微电影不仅制作成本低,营销成本也非常低,旅游景区(点)开展微电影营销可以大大节约广告宣传投入,降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对于受众而言,通过各种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智能手机等平台进行播放,同时可以免费分享、转发,使用成本几乎为零。

(3)Convenience:消费者操作便捷,传播便利4C营销理论强调企业要充分考虑消费者购物和使用的方便。旅游景区(点)在开展微电影营销时,首先要考虑受众观看微电影的便捷性。当前,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受众利用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和“碎片化”时间播放观看微电影非常方便,而且只需动动指头就可以轻松转发、分享,实现一键式的操作。

(4)Communication:与消费者互动、沟通4C营销理论改变以往单一的促销行为,重视与顾客双向互动沟通的重要性。广大网民对喜爱的微电影在观看之余,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放大宣传效果,并且这种传播是自主自愿的行为,具有强大的传播威力。

3.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模式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模式,应以旅游营销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微电影的制作、传播,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和旅游动机,产生旅游行为,实现旅游活动,进而实现旅游景区(点)利益最大化。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模式依托的旅游营销理论核心是4C营销理论。旅游景区(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取得优势地位,往往愿意尝试微电影营销手段,步骤是通过消费者需求调查,捕捉消费者即时关注点,制定微电影营销计划,并由传媒企业实现微电影制作,再于新媒体传播平台,被受众观看、分享、转发,以实现快速传播;潜在的旅游者在微电影观看中往往能获得情感共鸣,产生旅游动机,实现旅游活动。

二、国内旅游景区(点)经营中微电影营销现状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宣传形式,在旅游景区(点)经营中早已经出现,但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微电影营销手段的运用,特别是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还是“微时代”环境中出现的新鲜事物。2012年2月7日,四川省首部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美食篇》以三对普通情侣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在成都宽窄巷子、锦里古街等地取景,诠释四川小吃、火锅等美食和川剧变脸文化等元素,时长7分46秒。这部微电影在优酷网等多家网络媒体首映,截至2012年3月31日18点,仅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突破492万次。2012年03月15日,首部以武夷山旅游景点为元素的微电影《武夷源•武夷缘》在优酷网上公映。《武夷源•武夷缘》是武夷山本土团队第一次拍摄“微电影”,也是首次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宣传武夷山旅游景区,是武夷山旅游网络营销第一次尝试接触“微电影”这一新的营销途径。同样以爱情为题材,融合绍兴众多旅游卖点的浙江旅游首部微电影《樱为爱情》通过社会化媒体热播,自2012年3月11日首映截至3月31日18点,仅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近22万人次。上述都是国内在旅游景区(点)经营中成功使用微电影营销的早期案例。可以看出,短时间内在网络媒体上的轰动效应,是微电影在旅游景区(点)经营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必须指出,国内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对微电影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也处在探索过程中。王兆成(2012)针对旅游徽电影营销现状,进行思考,提出相应措施;邵隽(2012)指出成功的微电影,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能够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其说服力、传播力和营销效果更好。马素萍(2012)探讨了景区、城市、酒店等旅游微电影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霍艳霞(2013)从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对旅游目的地推广的影响,进而针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付丽丽等(2013)探讨了北京旅游景区微电影营销现状,提出了北京旅游景区微电影营销策略。然而,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关于旅游景区(点)营销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有关微电影营销在旅游旅游景区(点)经营中使用的必要性、可能性与适用条件,微电影营销形式与实现途径,以及微电影营销效力的持续发挥等,都需要深入探讨,以便于形成系统的旅游微电影营销理论,为更好地指导旅游景区(点)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三、旅游景区(点)开展微电影营销的必要性

1.外部竞争压力催生旅游营销手段创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休假制度逐步建立,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如火如荼,但旅游景区(点)之间,特别是同质景区(点)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营销是旅游景区(点)经营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使其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旅游景区(点)经营尤其要重视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传统媒体营销手段难以满足旅游景区(点)营销的需要,亟需新的旅游营销手段发挥作用。微电影营销,借助于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营销功能和特点,备受企业青睐。旅游景区(点)应及时抓住机遇,利用微电影这种新的营销手段开展营销,提高营销效果,增强自身竞争力。

2.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业利润2012年1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施限广令,规定国内各地各电视台播放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插播广告。由此,传统的电视广告宣传成本快速上升。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累计揽金158亿,稳中有升,同比增长11.38%。2014年央视广告招标总额超2013年,实现“稳中有增”。地方电视台的电视广告宣传成本也同样有所上升。有报道称,自限广令实施以来,企业投放电视广告的成本已经上升了10%至15%左右。微电影制作、宣传的成本较传统广告形式更为低廉。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微电影的宣传借助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视频浏览器等“新媒体平台”,一旦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喜爱,就会迅速被以几何级数化的传播频率进行传播。并且,这种传播是自发进行的,无需成本且方便快捷,广大网友只需通过博客、播客、微博、腾讯QQ空间、腾讯微信、移动飞信、MSN等渠道进行分享、转发,就能实现。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可以被大量网民以评论或者分享、转载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无需宣传成本,相对于动辄一掷千金的传统媒体广告而言,微电影营销是一种省时省力省钱的一种新型营销形式,开展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可以大大节约旅游景区(点)营销成本,提高营业利润。

四、旅游景区(点)开展微电影营销的可能性

1.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盛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视频浏览器等“新媒体平台”风行,“微平台传播”为微电影提供了广泛的播放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中国,3G、4G智能手机逐渐普及、WIFI技术不断成熟,手机上网、无线上网已成为新的获取信息和娱乐方式,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微文化与大众“碎片化”需求高度契合如今,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业余时间碎片化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在此背景条件下,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被切成了微小的碎片,人们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安静地进行长篇内容的写作、阅读、浏览。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文化应运而生。微传播影响到微信息,微信息影响到微文化,微文化影响到微生活,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如此巨大。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了碎片化和快餐化状态。微电影广告一般时长在30分钟内,以故事为主,轻松愉悦、短小精悍,正好迎合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既满足了时间上碎片化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等车、坐车、排队等零碎时间),如借助于3G、4G手机等现代电子设备观看完一部“微电影”的需要,符合现代人的浏览习惯。

3.低门槛、便捷性,微电影营销潜力巨大微电影制作成本低、网络进入门槛低,用户浏览、转发便捷。低门槛、便捷性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也打破了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模式,消除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因为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通过各自的社会化圈子进行网状扩散,从而导致信息病毒式的传播,企业借助于庞大的信息传播网能产生传统广告无可比拟的宣传效果。

4.“微时代”消费群体及其偏好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广告、微投资、微支付等新兴的传播方式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也悄然发生变化,已由“60后”“70后”过渡至“80后”,80后的年轻的群体正在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作为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80后”,善于将自己生活体验、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传播方式及时上传、转发信息,他们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在海量的信息中主动去寻找、、分享信息。充满草根气质的微电影登堂入室后,其短小精悍非常契合“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心理节奏,制作优秀的微电影对“80后”“90后”乃至“00后”很有魅力,旅游景区(点)开展微电影营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

五、旅游景区(点)实现微电影营销的主要途径

1.瞄准主流消费群,营销更有针对性要取得好的营销效果,任何营销措施都不能忽视其营销对象。开展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受众是其传播致效或广告致效的重要因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80后”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领军人群。在我国旅游市场,“80后”正在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从教育结构来看,具有大专、大学、研究生以上文化的比例的人群所占比例非常高。“90后”、“00后”也是使用互联网的庞大人群,是潜在的主流群体。所以制作旅游景区(点)微电影,应迎合“80后”、“90后”乃至“00后”的个性特点、文化品位、消费喜好,网络传播满足其消费习惯,从情感上打动他们,赢得关注,达到营销的目的。2012年3月11日,绍兴市旅游集团推出了融合绍兴众多旅游卖点的浙江旅游首部微电影《樱为爱情》,通过各种新媒体热播。2012年清明小长假,绍兴市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火暴的赏樱盛景。绍兴市旅游集团营销部经理金燕指出,微博、微电影等营销方式比较新潮,因此,来赏樱花的游客大部分是年轻人。除了火暴的赏樱盛景,绍兴市区其他景点游客增幅也很惊人。

2.精心策划主题内容,讲述一个好故事好故事能让人“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成功的微电影犹如向人们讲述一个好故事,能够引起目标消费群体的强烈情感共鸣,给潜在的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其说服力、传播力和营销效果更好。从凯迪拉克“一触即发”的化险为夷,到雪佛兰“老男孩”追逐的青想,从橘子酒店“星座微电影”诠释的星座与爱情,到百事“把乐带回家”灌输的亲情无价……成功的微电影都是围绕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如青春、爱情、友情、事业等展开,场景简洁流畅,剧情时有悬念却也在情理之中。具备好故事特点的微电影渗透出的是正面、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受众的审美和口味,也符合企业宣传正面、积极的品牌形象需求。微电影营销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产品的宣传,常采用情感营销的营销方式。旅游景区(点)微电影可以将企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入影片,将电影情感赋予旅游景区(点)之中,力求主题内容契合目标消费群体的口味,来讲述一个好故事。故事本身既要能够将无形的旅游体验有形化,体现旅游景区(点)的特色,同时叙述和表达也要制造适当的悬念,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旅游动机,产生旅游行为,实现旅游活动。

3.拓宽传播渠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微电影营销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网络。借助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微电影营销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智能手机、视频网站、门户网站以及官网平台等及时微电影作品。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可以省去昂贵的投放费用,只要制作的微电影有足够魅力,就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就会被病毒传播似地下载、转发、分享。像《爱,在四川》、《樱为爱情》等都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成功的微电影营销案例。互联网的普及为微电影营销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虽然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人(截至2013年12月统计数据),但传统媒体如电视等仍拥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影响巨大。因此微电影利用电视媒体进行传播,仍然能够起到推介作用。如微电影百事可乐公司的《把乐带回家2012》在视频网站优酷网首发的同时,经过重新剪辑,在央视、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电视台播出。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首发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同步播出。这些都是取得较好影响效果的现代媒体宣传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应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高度重视、运用微博、视频网站、门户网站以及官网平台传播性极强的社会化新媒体平台等传播渠道的同时,结合传统媒体开展宣传,提高自身品牌传播影响力。

4.重视受众参与体验,巩固营销效果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微电影营销在短时间内网络媒体的轰动效应显著,但要发挥持续性效力,还需要在微电影播出的同时配合社会化媒体开展有奖评论、分享、转发等活动以及线下的节庆活动、促销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巩固微电影情感营销效果、吸引潜在消费者参与体验、最终赢得消费者有重要作用。成功的线上、线下活动配合的微电影营销成功案例不在少数,如“66号公路”在首映前一个月就在其新浪官方微博开始预热造势,先是图片、开展剧情有奖竞猜活动;此后又在微博上先后“66号公路”预告片、第二部预告片,都得到了广大微博用户的大量转发和评论。与此同时,各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及娱乐频道也都参与了报道,为“66号公路”造势。线上推广活动热火朝天,凯迪拉克在线下也开展了“SRX风范大使”招募活动,吸引许多SRX车主积极参与及广大网民高度关注。不仅如此,在“66号公路”热映的同时,凯迪拉克还邀请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汽车频道记者驾驶SRX在66号公路开启体验之旅,记者将沿途所见所闻和对SRX的体验撰写成文于各自的汽车频道,为凯迪拉克SRX的宣传锦上添花。凯迪拉克线上、线下推广齐头并进,使“66号公路”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做好与受众的沟通互动、跟踪反馈,巩固微电影情感营销效果,将潜在的旅游者变为现实的旅游者。

微电影论文篇(4)

青春题材作品,篇幅相对较长,但叙事常是点触笔法的、松散的、不充分的,只在某些关键部分相对完整,同时,借用受众熟知的其他影视文本,以及情绪氛围的渲染,召唤受众的个人生活、视觉经验,以增强叙事流畅感,弥补叙事的不充分与漏洞。在画面上,大多呈现一种后现代风格,一种符号的精简、借用、摹仿(parody)、抄袭与拼贴。相关互涉文本为受众所积累的观影经验以及受众自身的生活体验成为作品潜在的背景板,符号来自其中,拼贴游戏其上,拼凑(pastiche)情节,组织全篇。而因为借用了其他文本以及受众个人体验,叙事本身可以不求完整,呈现出如杰姆逊所论述的一种“表面、无深度”的形象堆积、符号拼贴和光影切换。针对不同情绪,拼贴手法也各有不同。在《爱有多久》中,美好感情回忆是借用MTV般抒情、舒缓的画面叠化,如海边追逐、遛狗以及浪漫符号漂流瓶、老相片、信笺与低吟浅唱等等的堆叠。而主线叙事最重要的实际是两位男主角的贫富差距,由于其在当下社会的事实性存在,关于物质与爱情的选择才如此刺目。借助于各类物质符号的对比与拼贴,贫富一目了然,名车与自行车、电子表与名表、豪宅与平房、高档餐厅与家常饭菜、钻戒婚纱等等,情节反而因为被熟知而被抽简。《小马》中则充斥大量的戏谑性符号拼贴,各式人物粉墨登场,蜘蛛侠、城管、医生、性格迥异的三位女生,甚至金刚、外星人、古装人物等,这些形象及各类话语,如台词、关于groupie的解释,三位女生的戏剧化评论等被戏谑性地、零散地插入、打断叙事,叙事完整性被忽略,叙事严谨性则被各类符号、话语呈现的游戏态度而冲淡,受众产生认同与共鸣正是由于符号、话语所召唤的个人记忆与体验,而非具体情节。《钻石亮晶晶》更是仿用了《非诚勿扰》中的拜金女符号“马诺”。片中,与其相貌酷似的“马晓诺”侃侃而谈女人的“物恋”、对钻石的向往,并直言,“这男人送你的钻石越大,就越能说明他有能力”。与之呼应的正是真人秀《为爱向前冲》那位“豹哥”的话,“姑娘们我告诉你,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五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于是,作品刻意辐射出一种费斯克所言的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文本的疆界是不牢固的,彼此流入对方的疆域中,流入日常生活中”,包括《一支烟的穿越》中的煤市、股市、楼市、第一财经周刊、物质主义等话语及符号等,均以群体的生存现状为背景板进行拼贴,而受众个体的现实感受弥补了作品叙事的清浅。

二、怀旧的共鸣

如上所述,该类作品需要召唤、借用受众经验,来弥补自身叙事中的漏洞或者说无深度,那么,一个恰切的方向就是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广泛共鸣、强烈恋情的叙事策略。怀旧作为一种集体的身份、历史经验和对现实的情绪成为上佳之选。怀旧,是因现实失意而对过去的美化性的回看,而青春时期的“梦想”恰恰比对了现实的无情,关于“青春”的回眸既可以是个人对泛指的一段过去的美好回看,也可以是某个群体对过去年代的深情“回顾”。当受众沉浸在挑选、美化后的个人及集体的青春记忆中时,就实现了一种暂时的“焦虑消逝”了的“欣快症”,一种幻觉的欣。青春题材作品因此获得强烈的、集体的情感共鸣传播效果。然而这样的集体“怀旧”需要一个群体性的“失落”来触发。当前,市场主义引发了激烈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个体、群体在此现实中的失意及其种种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正是怀旧的土壤”。在《老男孩》中,这个土壤是借由电视新闻来勾画,如飙升的房价、生产总值、待就业大学生、象征科技新高的嫦娥卫星以及发生于权威强势部门与草根弱势阶层之间的拆迁户事件等。作品也屡次展现现实生活中主角的奔波、各种不如意以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爱有多久》中,鑫子(一号男主角)在现实中的失意正是由于二号“海归创业”男主角所带来的贫富对比。于是,他没有等来爱人的短信回复,却收到了“22000元每平米”的房屋广告,而80后女生决定“没房没车,宁愿剩着”。鑫子们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正是因为其只有“一套租来的房子,一辆两轮的车”,唯一自认“用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就是与女主角的爱情、歌谣与青春。《一支烟的穿越》与《钻石亮晶晶》中,作为普通白领的男主角同样是失落的,因为市场信仰的是物质证明能力,财力保障幸福。这正是这个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群体必须面对的压力、无奈与失意,也是大城市中众多普通白领们怀旧的土壤。于是,受众被成功召唤,以一种“怀旧”的伤感悼念无经济压力的“梦一般”的青春,鲜明的时代符号拼贴、描摹、捕捉、构造了一个表层的、共有的“骚动、简单与美好”。并且,“梦一般的黄金年代”是在历史时间谱系中自由滑动的,“青春”是不同年龄群体的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不等。对70后来说,这份记忆是嵌合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舞影像上,对80后来说是中学时代的绿草地与小虎队,对其他年龄段的受众则可能是李谷一、乡村或军营等等。“怀旧”因而是一种社会记忆的阶层形式,可以通过有选择的理想化的图文符号拼贴而被构建,是一种选择性的“再现”。这类青春题材的创作者,作为当前社会主群体中的一员,其日日焦虑的正是躁动的现实,其所寻求的强烈共鸣也必然集中在社会转型中大量失意的可能“未曾绽放就要枯萎”的草根70后、80后“,怀旧”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被作品成功运用。

三、怀旧、梦想与现代

怀旧也常被作为一个定义性的特征来描述患了失忆症的文化所引起的社会和文化记忆的堕落。在不断寻求城市扩张、金融运作国际化的中国,“经济资本”正占领了前所未有的高地,奔跑着,抛弃有关过去的、落后的记忆,席卷一切,社会群体的不安全感的源头和社会所共同追逐的也正是经济资本的拥有权。然而“越怀旧,不是证明了遗忘,而是证明旧时光在今天的重要位置,更证明今日发展的迅速”,(10)新闻内容、房产广告、名车豪宅都是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明证。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必须指出的重要事实——怀旧中的“青春”虽然美好,但却重叠着一份关于“物质贫困”的记忆。在60后、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中,中国的青春旧时光并不是怀旧情绪中,与充满不安全感的现代社会相对比的“神秘、稳定、团结、安全”的前工业社会,反而是一种刻骨铭心、亟待摆脱的“贫困”与“落后”,旧中国正是面对繁荣现代西方的第三世界。这样的“旧时光”在今天的重要位置正是明确了“现代化”的重要性与“市场主义”的合法性。于是,怀旧完成了一个霸权话语的再次确认,就是要维护新自由主义作为经济策略的合法性,即使其挑战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贫富分配、国家福利等观念的认识。这正是布尔迪厄所言及的“左右手”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关于过去与现在的“梦想”的分析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对“梦想”的回顾,使得对“现代”的质疑转变为对“现代”的肯定与妥协,从而完成了霸权话语的再次协商与自我确认。“青春”时的“梦想”昭示着一个令人兴奋的未来新世界,也正是“现代”大叙事以理性精神所确定的未来。对青春的怀旧成为对梦想的重新指认,也就是对当初追求“现代”的勇气和决心的重新确定。而作品所描述的现代梦想等话语,正是齐泽克所言及的“意识形态幻象”在发挥填补、修饰功能,以掩盖社会对抗。当前的社会矛盾可以被理解为是历史发展中的、暂时的、过渡性的,当然无法阻挡“勇往直前”的脚步。“失意”既是怀旧的土壤,也成为激发斗志的力量。所以小虎在《北京门票》中唱着,“北京北京给我点念想,我不回洛阳”。青春微电影中的“梦想”正是物质、理性与现代的。《老男孩》终场字幕是“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这个梦想,在前半段校园叙事中,正是由美国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及其歌舞为之代言。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流行文化样式,杰克逊的歌舞是一种先锋、潮流、新与现代的象征,主角正是凭借这样的“现代”舞蹈赢得尊严。而在后半段选秀叙事中,这个梦想实际的正如宝哥所言,“参加这个选秀节目,欢乐男生,进了全国前十,五万块钱奖金,一辆车”。动机再一次指向现代社会中对于经济资本的渴求。选秀提供的大乐透般的名声和财富,正注解了一个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而这里的名利诱惑也同样暗指了“现代”大叙事以人在尘世的物质享受代替灵魂在天国的永福。前后两个梦想都铭刻着同一个词——“现代”。女主持也激情飞扬地宣告“,十强选手全部都是90后年轻偶像选手,这也意味着华语流行文化正进入一个更年轻的时代”。这正是“现代”的求新、求快、求变精神。

《爱有多久》中,80后鑫子的“梦想”是成功、荣耀与幸福,而在面对“物质与爱情,哪一个是幸福”的选择题时,影片暴露了自己的挣扎,歌中唱到“幸福就在你左右”,字幕打出“选择,是幸福的开始……”赞助商广告语“我们相信,幸福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究竟是迈向左还是迈向右?向右,幸福等于物质,似乎太过现实,同为80后的富裕男二号也认为“物质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向左,幸福是爱情,但似乎脚下无力,因为爱情在现实和贫困面前无法安身。不做选择的黑场淡出正言明了影片的纠结。然而,答案最终闪现在赞助商英文广告语中,SenseandSimplicity(理智与简单)正是套用了Senseand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但是理性的Simplicity替代了感性的Sensibility,仍然再次确认了“现代”大叙事的物质理性精神。最后,2002年春晚的一首歌曲《知足常乐》唱道,“美丽的梦大家都爱做,有的成功有的失落”,“人生的坎坷全靠自己把握”,不仅推行新自由主义精神的个人自我负责,也同时进行道德驯化:“知足者常乐”,并许诺将来,“幸福的明天大家一样过”。然而,在崇尚“最优最聪明者”得胜的市场主义中,利益受损群体仍是大多数,《一支烟的穿越》中的穿越“梦想”正是源于弱势群体对没有抓住市场时机的愤懑,而作品最终却以一个“预言/寓言”的形式,构建了“幸福没那么贵”的话语。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来说,市场主义中的侵略本能需要被,“幸福没那么贵”“,知足常乐”就是在发挥这样的功能,既是对弱势群体的安慰,也是对其利益诉求和情感诉求的掩盖,服务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霸权话语。

微电影论文篇(5)

二、传递正能量

一部微电影,要表达什么、弘扬什么,是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小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对于事件的对错、现象的美丑辨别不清,所拍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明确的观点,有时连自己拍摄的微电影要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对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研究:影片中的人物做法对吗?你对影片中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影片结尾对人物或事件的对与错是否有明显的观点表达?让学生在创作小组中交流探讨,或向家长请教,或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寻求答案。经过思考和探索,学生制作出来的微电影就会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作为创作团体中的一员,学生在创作中思考、探索,对影片内容深有感触,所受教育也最深,而其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由于与创作者年龄相仿、心理特点和想法相近,加上影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正能量的传递。

三、磨炼意志力

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撇开其他步骤不说,单“正式拍摄”就已经花掉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小学生控制能力差,拍摄过程容易笑场,拍一个镜头可能要NG好几次;一个小组一般只有一台摄像机,对某些多机位拍摄一次就能拍完的镜头,实际操作中学生要停下好几次,利用仅有的一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演员也要重复演几次,这无疑增添了拍摄的难度,延长了制作时间;学生的拍摄时间一般定在周末,如果其中的某位学生不能如约前来拍摄,那下周同一时间整个团队未必能按时继续拍摄,原因可能是某位学生的家长要带小孩出去办什么事,也可能是另一个兴趣班时间有改动等。微电影创作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已经如此耗时,可以想象,完成全部创作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艰巨!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困难而中途放弃了,但也有更多的学生坚持下来并成功制作出一部部微电影,他们的意志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得到了提高。

四、建立团队意识

校园微电影创作,是一个团队的运作:它需要组织者的统筹帷幄,也需要队员的分工协作;它需要队员有铁的纪律和精确的时间观念,也需要队员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以上这些,恰恰是大多数小学生所欠缺的。校园微电影创作,让学生“不得不”去建立这种团队意识,否则将无法如期完成创作。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个以陈圳晓同学为首的团队,准备拍一个反映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微电影《扶不扶》,笔者本来对该团队抱有很大的期望。三周以后,查问进展,竟然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究其原因,说第一次是陈圳晓迟到,第二次陈圳晓临时换角色,一个队员因为自身的角色由男2号降为配角,想不通而闹矛盾;第三次是一个队员没来,原因是“陈圳晓第一次也迟到了”。哭笑不得后,笔者只能把队里的成员全部找来,告诉他们:团队就是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个队员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件,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同样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个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创作,作品虽不太理想,但还算完整。笔者觉得,能够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学会去建立起团队意识,也就足够了。

微电影论文篇(6)

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不算长久,另外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微电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2010年以吴彦祖的《一触即发》正式上映,标志着我国微电影发展真正的实现了高度的发展。微电影的最佳时间应该为30分钟左右,从9分钟到90分钟之间没有明确界定,都可以从属为微电影的范畴。所以微电影实际上在我国有着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我国电影行业日益进步的今天,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特色发展方向。

(二)微电影的发展

微电影的发展在未来还有很多的方向,由于它只是占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因此这样比较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也比较符合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微电影之所以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认可,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特点,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并不富足的闲暇时光,要求人们不得不选择这种相对简短的叙事表现方式形成的影视作品,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美学价值在微电影发展中的意义就是不可忽略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微电影独特的一种叙事方式。因此对微电影的叙事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更好的明确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的实现微电影在我国的更好发展。

二、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

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电影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微电影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亟待解决。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微电影,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为电影叙事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微电影的叙事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微电影用时短、情节紧凑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传播视野下微电影的叙事

(一)叙事语言分析

微电影与传统的电影有所区别,主要就是叙事语言简明扼要,不像传统电影讲求一定的表现感以及语言的完整性。大多数的微电影,都是非常朴实的对话,讲述的内容也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片当中主人公之间的交流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所以这些语言都很平实,没有太多的色彩添加,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二)叙事特征分析

微电影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叙事都相对紧凑。对于一些事物的展现也比较直接,很少会有传统电影当中一些略带隐喻的方式出现。同时作为微电影,也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不会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主要是通过一些紧凑的故事安排,完成基本的叙事。另外在微电影的叙事方法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主要就是传统的正叙,倒叙和插叙,基本上正叙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也比较普遍,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符合微电影叙述要求的叙述方式,对于影片内容的呈现和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叙事主题分析

微电影的选材以及叙事的主题不难看出,主要都是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所以在微电影当中,很少会看到一些比较大的主题,比如爱国,民族,战争,和平等,主要都是和人们切身相关的,也都是一些相对范围较小的话题。比如说微电影《老男孩》在国内就曾掀起了一种热潮,这部电影并没有多么宏大的主体更没有多么宏伟的场景,只是叙述了一种成长中的情怀,这样的主题并不会让人们厌恶,相反看多了院线电影的宏大,更需要这样一种贴心的主题来迎合自己的内心,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微电影论文篇(7)

可以说,微电影的发展,与新媒体带来的媒体权利转变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媒体权力从权威转移到大众手中,而微电影的发展,正是借助了这股东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大爆炸时代里,人们对长篇幅作品的兴趣渐尽,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微电影的出现。而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为微电影这一原本极具草根娱乐性质的新现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电影最初的出现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不同,微电影从出现之初便具备了浓厚的商业属性。微电影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汽车品牌凯迪拉克所提出的,其与中影集团合作拍摄的《一触即发》被认为是我国首部微电影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一定程度更像是凯迪拉克为宣传其新车而拍摄的广告。所以,微电影天生就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于定义,目前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从艺术角度加以界定,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微电影视为软性广告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尽管分歧较多,但是在对概念界定方面仍然有着一致性:与传统电影相较,短时性、制作周期的简化性是微电影作品的共性。

二、微电影的新媒体属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模糊,被新媒体的强势发展而逐渐打破。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发展的探讨似乎已经成型:互相借力、资源共享与融合,成为学界、业界的共识。而微电影,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创新性形态,其新媒体属性十分明显。

(一)草根性与专业性共存的主体特点

草根性与专业性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中似乎是对立的存在,但是在微电影方面却实现了握手。一方面,微电影继承了网络视频的草根性特点,让电影这一第七艺术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微电影是生逢其时,当下中国的个体更需要找到一些表达自我的新方式。①与此同时,微电影的背后有着更为专业、实力更为雄厚的团队加以推广,目前有诸多微电影作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都十分出色。著名导演顾长卫、许鞍华等接连推出了微电影作品,微电影的专业化趋势可见一斑。而专业化的趋势并没有掩盖微电影的草根特性,如今微电影仍然是网友们展现原创水平的绝佳方式。

(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主要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和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终端,而这些新媒体平台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传播渠道。而与微电影相比,传统电影的传播渠道则较为单一,以院线为主要依托,以电视媒体为补充。而微电影在传播方面,途径更为广泛,网站、移动终端等都可以作为传播载体。所以,微电影往往可以占据城市居民在交通、排队等狭小的时间间隙,这种观看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微电影的创作特点,出场人物较少并且故事主线明显、人际关系简单、主旨明确,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引起观影兴趣。

(三)开放性的传播方式

与传统电影或者电视剧等将自己封闭在一个有限的产业内进行发展所不同的是,微电影自出现开始,就具备了其传播方式上的开放性。微电影因为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在联合其他产业进行制作以及在上下游寻求发展更多发展空间方面,具备更多优势,从而让微电影走出了封闭的制作圈,在更多的空间中寻找生存土壤。这也决定了微电影的生命力更能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例如说,微电影可以与广告进行合作,从而制作出微电影广告。或者,微电影可以寻求与网络文学乃至网络游戏的合作。在新媒体环境下被催生出的微电影,具备了更能适应多媒体融合的大环境的能力。新媒体在对传统媒体进行强势冲击的同时,也在为微电影的萌芽和快速成长提供着丰厚的土壤。

三、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微电影顺着新媒体的潮流顺势而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分重要的媒体现象,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如日中天,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客观来看,微电影尽管初具规模,但是却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尽管开始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态势,但是与走过一百多年的传统电影相比,其在题材、制作等多个层面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一)微电影发展暴露出的问题

1.叙事手法平庸,题材单一化

微电影在经过了萌芽阶段之后,随着制作资金的大量涌入而开始呈现茁壮的发展态势,但是题材的单一化是目前微电影所暴露的首要问题。目前,微电影创作大都聚焦在情感类、青春类题材,例如让筷子兄弟一炮而红的《老男孩》,聚焦青春与梦想等容易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的话题。此后,微电影大都以此为切入点。这种题材上的单一化与微电影的制作特点存在必然联系,因为其制作周期较短、制作资金较少,所以古装、科幻、悬疑等传统电影的常见题材难以被微电影选择,故而集中于情感类、青春类等对制作要求较低的题材。

从叙事手法来看,微电影目前在艺术探索方面较为滞后。这同样受到了微电影其短、平、快的天性的影响。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微电影难以在叙事层面做出更多探索与尝试,故而大都沿用基本的叙事策略。

2.商业气息掩盖艺术创作

如前文所言,微电影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导致微电影的创作始终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除了少数作品之外,大多数微电影都存在商业大于艺术的问题。长此以往,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将会走向瓶颈。

(二)微电影发展的可行路径

1.突破现有的盈利模式,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伴随互联网而崛起的微电影,也必然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底盘,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互联网是催化其出现的土壤,也必然是其实现更好发展的根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然要解决市场问题,即找到一条良性的盈利模式道路。从目前我国新媒体发展来看,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已经摸索出了盈利之路,而微电影则可以将在线视频网站视为自己的大本营,从中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2.强化艺术探索,提高微电影质量

微电影论文篇(8)

在网络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传播语境中,原本脱胎于电影短片艺术形式的微电影,借助于网络媒介的迅猛传播,发轫为一种 “微电影热”现象和创作潮流。热极现象和成因似乎不难理解,但从电影发展史观照的理论角度切入,从由媒介文化催生出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形态的研究视阈中,对微电影进行艺术理论探讨,将对当下微电影理论发展和创作实践大有裨益。那么,微电影的“微”转向在电影发展研究领域中有何价值?微电影的“微”现象与媒介文化有何关联?微电影的“微”特性又能否已经形成一种独立的电影艺术类型?这些思考和探析则是本文题中阐释之义。

一、微电影概念的“微”界说

当下通行于网络的相关概念解释为: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

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基于:(1)播出媒介与观看方式——网络;(2)片长与制作周期、投资——微、短、小;(3)内容——以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内容。基本呈现了当下大多数微电影的显着特点,但尚不全面。因为,微电影虽发轫于网络,但根源于电影短片的艺术形式。制作周期、投资的短与小也不尽然,见诸于网络上的专业大制作也屡见不鲜。微电影创作的内容更是多元化,远不止上文列出的几个主要内容。之所以被命名为“微电影”而不再称其为传统的“电影短片”,其关键意义在于:微电影是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的小成本投资、短周期制作的由电影短片所衍生出的新型电影艺术形式。虽然,国家电影创作生产管理行政部门从未对“微电影”给予定义,但在立项报审上多参照于电影短片类型的认定。尤其是2011年7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对网络剧、微电影等创作生产进行规范化的行政管理。这些都成为“微电影”类型形成的重要依据。

“微电影”的命名与定义富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虽然也已形成了流行的创作热潮,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除去商业广告和专业制作外,大多微电影只流于专业学生实验性、个人业余性和草根性的创作水准。因此,在当下整个电影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中尚未深入触及其美学风格及特点,对其艺术形态的探讨也未被上升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电影类型研究。因此,总结微电影正在形成的电影美学风格,研究与其相关的电影发展理论价值,未尝没有意义。本文仅从偏重于较为规范的网络电影短片,忽略类电影和商业广告电影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研究论述。[]

二、电影发展史观照下微电影的“微”理论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理论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一是电影技术进步和艺术实践;二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给电影研究注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视角。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微电影不乏成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应遵循、借鉴电影发展史观来审视和总结,还应借助传播媒介、审美方式和文化接受等元素进行论证。

现在来认定总结微电影的美学风格或类型化似乎为时过早,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是,电影没有超脱一般规律,它以自己在当时电影的技术与社会条件下惟一可行的方式接受一般规律。②既然称之为微电影,就不能脱离技术革命与美学革命,实践与理论互相印证的电影艺术范畴来创作发展。网络化播出载体、便捷式摄影(摄像)机、数字化的编辑方式注定了微电影既根植于电影发展理论,又具自身的网络文化特点。传播新形式对空间、时间和人类感知等方面的根本性影响,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主导性主题。③参照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与电影院的“热媒介”电影属性相悖的是,网络传播的微电影转变为“冷媒介”的电影,这就注定影片的美学风格因承载的媒介不同而发生改变。例如,由于播映局限于电脑屏幕,所以画面有别于常规银幕电影的大景别特点,微电影的画面语言多采用中近景别表达;因为网络媒介关/ ,!/注度的随意性,一般情况下微电影比影院电影多侧重台词的表意性;由于网络媒体点击方式观看的欲求度,微电影往往从以前倚重画面解读故事的传统电影观改变为靠多台词、有悬念、有冲突来构建强烈的故事性,最大限度勾起网民的好奇心;由于网络媒体硬件配置的特点,微电影往往对音响的制作质量要求不高。因为电影短片的长度,微电影的主题和叙事也不得不靠精练、快节奏的视听语言,营造跌宕的悬念、思考的回味,来先声夺人,留住观众,制造余味。这些元素都形成了微电影的美学特点。但那些脱离 “热媒介”电影观念,有别于大银幕艺术的表现方式,被视为简单化、业余化、草根化的诟病,往往是微电影不被认可或被轻视的主要原因。但是,电影美学形态发生巨大变迁的先例在电影史上并不鲜见。例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声音“不怀好意地搞乱了电影”④。1928年,无声电影时期达到它的艺术鼎盛时期,电影界的优秀人士目睹这座完美的影像古城被拆除而深感绝望,但声音的运用已经充分证明它并没有损坏电影艺术的“旧约全书”,而使其更趋完善。⑤新浪潮影片的摄影机运动更大,经常采用横移和推轨镜头。便宜的实景拍摄需要弹性更大、容易携带的设备。因此Eclair设计了一个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于是,新浪潮影片沉浸在手持摄影机所赋予的自由气氛中。⑥数字化电影制作技术对电影的改变,甚至比声音的出现更为彻底。电影可以以摄像机拍摄,摄像机的尺寸有如一片面包或更小,使用两个工作人员而不是10个或更多,在家用计算机中剪辑,在简单设备上配音。这表示电影制作的世界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是少数幸运儿才能得其门而入,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电影城堡的壁垒即开始崩塌,但是,直到90年代,这种现象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电影的第三纪元正蓄势待发,其特征主要是功能性的,是技术论高下。⑦21世纪,这个曾被预言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我们应该从电影发展的角度来正视微电影所创造的“微”美学风格,而不是对其“不入流”的轻慢与不屑。

三、媒介文化下微电影的“微”类型化

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⑧视觉转向、媒介网络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随着当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34%,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人口。同年,中国约有2 000多部微电影在网络上被点击观看,各种微电影节风行于各个主流网站和专业院校。借助于网络媒介发展起来的微电影,自然拥有电影与网络相媾和的血脉,网络媒介给微电影注入了类型化的新基因,并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所特有传播与观看方式决定了微电影所采用的创作理念。在《电影与社会》一书中,尹恩·贾维曾提供过四组要用电影社会学观点来思考的问题:(1)谁制作影片?(2)谁在看电影,怎样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3)什么让人看到了,怎样让人看到的,为什么让人看到?(4)影片是如何受人评价的,被谁评价的,为什么受到评价?⑨虽然这些问题主要基于当时社会文化和电影发展的历史框架提出的,但在网络时代仍具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

因此,总结“微”类型化,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首先,微电影创作主体主要为:网络媒介商业化传播目的的制作;专业学生的实践化创作;业余爱好者的尝试;个人风格化的作者微电影等多元化表达。

其次,网民通过点击进行的非专注性观看,形成了微电影创作必须对选题内容的可视性、故事性、思考性予以格外重视。那些能够引起关注度的内容使得现实题材的选择成为自觉。电影短片所强调的故事、节奏、悬念、冲突、思考、回味等艺术手段是微电影创作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再次,电影放映的长度即银幕长度(screen duration放映时间长度),导演来决定放映时间长度时,就必须考虑到故事长度(story duration)和“情节长度”(plot duration)。微电影的片长因素也决定了其“微”类型的叙事手段。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留住观众,赢得观众是一部微电影成功的要义,其驾驭难度不亚于常规电影。

还有,非专业性的网民评价要远远多于专业评价,使得微电影更趋于迎合大众化、网络文化的审美趣味。除去《看球记让爱多飞一会儿》(姜文)、《城市映像系列》(百度公司)、《老男孩》(筷子兄弟)等一些专业制作以外,表现爱情、亲情、校园情的现实情感、青春、励志题材成为主流。此外,一些恶搞、戏仿、解构等内容的微电影也滥觞于网络中,使得微电影的品位、质量和声誉令人担忧,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微电影热”的网络景观中,值得警醒的是,媒体成功地以某些群体的兴趣为目标,这些群体的反应就是不遗余力地参与媒体节目。然而受众的兴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和演变,有时候变化和演变的速度相当快。⑩究其根本,价值作为市场灵魂(spirit of market),应该是支配着艺术客体(审美对象)和创造主体(艺术家、观众和批评家)无意识力量。当下,如何使微电影既能保持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又能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下充分张扬其美学类型的生命力,则是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承担的共同使命和责任。

注释:

① 百度百科:/view/4342291.htm。

②⑤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第59页。

③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周宪、徐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1页。

④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⑥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 ,曾伟祯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53页。

⑦ [英]马克·卡曾斯:《电影的故事》,杨松峰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⑧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周宪、徐钧主编,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微电影论文篇(9)

在网络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传播语境中,原本脱胎于电影短片艺术形式的微电影,借助于网络媒介的迅猛传播,发轫为一种 “微电影热”现象和创作潮流。热极现象和成因似乎不难理解,但从电影发展史观照的理论角度切入,从由媒介文化催生出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形态的研究视阈中,对微电影进行艺术理论探讨,将对当下微电影理论发展和创作实践大有裨益。那么,微电影的“微”转向在电影发展研究领域中有何价值?微电影的“微”现象与媒介文化有何关联?微电影的“微”特性又能否已经形成一种独立的电影艺术类型?这些思考和探析则是本文题中阐释之义。

一、微电影概念的“微”界说

当下通行于网络的相关概念解释为: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

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基于:(1)播出媒介与观看方式——网络;(2)片长与制作周期、投资——微、短、小;(3)内容——以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内容。基本呈现了当下大多数微电影的显著特点,但尚不全面。因为,微电影虽发轫于网络,但根源于电影短片的艺术形式。制作周期、投资的短与小也不尽然,见诸于网络上的专业大制作也屡见不鲜。微电影创作的内容更是多元化,远不止上文列出的几个主要内容。之所以被命名为“微电影”而不再称其为传统的“电影短片”,其关键意义在于:微电影是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的小成本投资、短周期制作的由电影短片所衍生出的新型电影艺术形式。虽然,国家电影创作生产管理行政部门从未对“微电影”给予定义,但在立项报审上多参照于电影短片类型的认定。尤其是2011年7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对网络剧、微电影等创作生产进行规范化的行政管理。这些都成为“微电影”类型形成的重要依据。

“微电影”的命名与定义富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虽然也已形成了流行的创作热潮,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除去商业广告和专业制作外,大多微电影只流于专业学生实验性、个人业余性和草根性的创作水准。因此,在当下整个电影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中尚未深入触及其美学风格及特点,对其艺术形态的探讨也未被上升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电影类型研究。因此,总结微电影正在形成的电影美学风格,研究与其相关的电影发展理论价值,未尝没有意义。本文仅从偏重于较为规范的网络电影短片,忽略类电影和商业广告电影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研究论述。

二、电影发展史观照下微电影的“微”理论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理论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一是电影技术进步和艺术实践;二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给电影研究注入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视角。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微电影不乏成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应遵循、借鉴电影发展史观来审视和总结,还应借助传播媒介、审美方式和文化接受等元素进行论证。

现在来认定总结微电影的美学风格或类型化似乎为时过早,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是,电影没有超脱一般规律,它以自己在当时电影的技术与社会条件下惟一可行的方式接受一般规律。②既然称之为微电影,就不能脱离技术革命与美学革命,实践与理论互相印证的电影艺术范畴来创作发展。网络化播出载体、便捷式摄影(摄像)机、数字化的编辑方式注定了微电影既根植于电影发展理论,又具自身的网络文化特点。传播新形式对空间、时间和人类感知等方面的根本性影响,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主导性主题。③参照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与电影院的“热媒介”电影属性相悖的是,网络传播的微电影转变为“冷媒介”的电影,这就注定影片的美学风格因承载的媒介不同而发生改变。例如,由于播映局限于电脑屏幕,所以画面有别于常规银幕电影的大景别特点,微电影的画面语言多采用中近景别表达;因为网络媒介关注度的随意性,一般情况下微电影比影院电影多侧重台词的表意性;由于网络媒体点击方式观看的欲求度,微电影往往从以前倚重画面解读故事的传统电影观改变为靠多台词、有悬念、有冲突来构建强烈的故事性,最大限度勾起网民的好奇心;由于网络媒体硬件配置的特点,微电影往往对音响的制作质量要求不高。因为电影短片的长度,微电影的主题和叙事也不得不靠精练、快节奏的视听语言,营造跌宕的悬念、思考的回味,来先声夺人,留住观众,制造余味。这些元素都形成了微电影的美学特点。但那些脱离 “热媒介”电影观念,有别于大银幕艺术的表现方式,被视为简单化、业余化、草根化的诟病,往往是微电影不被认可或被轻视的主要原因。但是,电影美学形态发生巨大变迁的先例在电影史上并不鲜见。例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声音“不怀好意地搞乱了电影”④。1928年,无声电影时期达到它的艺术鼎盛时期,电影界的优秀人士目睹这座完美的影像古城被拆除而深感绝望,但声音的运用已经充分证明它并没有损坏电影艺术的“旧约全书”,而使其更趋完善。⑤新浪潮影片的摄影机运动更大,经常采用横移和推轨镜头。便宜的实景拍摄需要弹性更大、容易携带的设备。因此Eclair设计了一个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于是,新浪潮影片沉浸在手持摄影机所赋予的自由气氛中。⑥数字化电影制作技术对电影的改变,甚至比声音的出现更为彻底。电影可以以摄像机拍摄,摄像机的尺寸有如一片面包或更小,使用两个工作人员而不是10个或更多,在家用计算机中剪辑,在简单设备上配音。这表示电影制作的世界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是少数幸运儿才能得其门而入,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电影城堡的壁垒即开始崩塌,但是,直到90年代,这种现象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电影的第三纪元正蓄势待发,其特征主要是功能性的,是技术论高下。⑦21世纪,这个曾被预言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我们应该从电影发展的角度来正视微电影所创造的“微”美学风格,而不是对其“不入流”的轻慢与不屑。

三、媒介文化下微电影的“微”类型化

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⑧视觉转向、媒介网络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随着当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34%,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人口。同年,中国约有2 000多部微电影在网络上被点击观看,各种微电影节风行于各个主流网站和专业院校。借助于网络媒介发展起来的微电影,自然拥有电影与网络相媾和的血脉,网络媒介给微电影注入了类型化的新基因,并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所特有传播与观看方式决定了微电影所采用的创作理念。在《电影与社会》一书中,尹恩·贾维曾提供过四组要用电影社会学观点来思考的问题:(1)谁制作影片?(2)谁在看电影,怎样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3)什么让人看到了,怎样让人看到的,为什么让人看到?(4)影片是如何受人评价的,被谁评价的,为什么受到评价?⑨虽然这些问题主要基于当时社会文化和电影发展的历史框架提出的,但在网络时代仍具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

因此,总结“微”类型化,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首先,微电影创作主体主要为:网络媒介商业化传播目的的制作;专业学生的实践化创作;业余爱好者的尝试;个人风格化的作者微电影等多元化表达。

其次,网民通过点击进行的非专注性观看,形成了微电影创作必须对选题内容的可视性、故事性、思考性予以格外重视。那些能够引起关注度的内容使得现实题材的选择成为自觉。电影短片所强调的故事、节奏、悬念、冲突、思考、回味等艺术手段是微电影创作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再次,电影放映的长度即银幕长度(screen duration放映时间长度),导演来决定放映时间长度时,就必须考虑到故事长度(story duration)和“情节长度”(plot duration)。微电影的片长因素也决定了其“微”类型的叙事手段。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留住观众,赢得观众是一部微电影成功的要义,其驾驭难度不亚于常规电影。

还有,非专业性的网民评价要远远多于专业评价,使得微电影更趋于迎合大众化、网络文化的审美趣味。除去《看球记让爱多飞一会儿》(姜文)、《城市映像系列》(百度公司)、《老男孩》(筷子兄弟)等一些专业制作以外,表现爱情、亲情、校园情的现实情感、青春、励志题材成为主流。此外,一些恶搞、戏仿、解构等内容的微电影也滥觞于网络中,使得微电影的品位、质量和声誉令人担忧,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微电影热”的网络景观中,值得警醒的是,媒体成功地以某些群体的兴趣为目标,这些群体的反应就是不遗余力地参与媒体节目。然而受众的兴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和演变,有时候变化和演变的速度相当快。⑩究其根本,价值作为市场灵魂(spirit of market),应该是支配着艺术客体(审美对象)和创造主体(艺术家、观众和批评家)无意识力量。当下,如何使微电影既能保持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又能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下充分张扬其美学类型的生命力,则是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承担的共同使命和责任。

注释:

① 百度百科:http:///view/4342291.htm。

②⑤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第59页。

③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周宪、徐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1页。

④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⑥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 ,曾伟祯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53页。

⑦ [英]马克·卡曾斯:《电影的故事》,杨松峰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⑧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周宪、徐钧主编,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微电影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27 — 02

以纸媒、网络、广告、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文化媒体,尤其是影像传播,在处于图像时代的今天,为人类输送了各式各样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电影以其自身快速、便捷的特点在2012年的电影产业中迅速崛起,在2013年也大放异彩。而近两年来,微电影的崛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和宣传渠道,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 微电影的内涵与特点

(一)微电影的内涵

2011年,一部《老男孩》彻底掀开了中国“微电影”走向主流媒体的序幕。就其内涵而言,很多专家也有不同角度的诠释。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胡克对微电影的概念这样解释:一是微电影比影院电影有更高程度的自由化;二是概念定义应打破审查、发行、评论等各种形式的限制。”〔1〕

亦有不少学者认为微电影仅仅是广告商们的“营销噱头”,而学者于燕枝将微电影作了分类,旨在扩大微电影的内涵。她指出:“很多人把微电影等同于‘广告片’式的电影。这严重缩小了微电影的内涵。”〔2〕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将微电影看作是简单的“广告”,微电影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比传统形式的电影形式更加自由。我们在地铁里、电视里、网络上,尤其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捷媒体终端上,都能发现并观看各式各样的微电影,而它已然已经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在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微电影。他们更熟识网络,能更快的接收来自媒体终端的直接输出。微电影本身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动向因此微电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微电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特点

1. 拥有方便快捷、扩散性极强的传播渠道

我们知道,微电影的制作成本通常都比较低,是因为微电影不像主流电影那样有1.5至2个小时的时长,有的微电影甚至只有五分钟。但是微电影可以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创造出故事性极强的影像。正因为“微”的特点,使得微电影的扩散性极强。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终端上,比如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和公共播放媒介,亦或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软体平台上,比如MSN,QQ,贴吧,论坛或各大视频网站中,随处可见微电影的身影。这些微电影不仅可以让我们投入其中,甚至可以无限量转发和转载。让微电影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进一步增强。

2. 互动性和娱乐性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微电影之所以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源于它和主流电影或其他的影视文化一样有着一定的价值观导向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政治社会化的非同寻常的手段,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电视、电影投入的关注愈来愈多,这类以影像为主的传播媒体在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政治和文化的敏感度。也有的学者认为,“它可以通过在银幕上、屏幕上塑造出的许多鲜明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追求特定的价值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等问题。”〔4〕微电影和其他影视媒体利用光合影的结合,突出人的主观感受,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加之微电影的互动性与娱乐性一体,极大的冲击着人们的内心感受。微电影的迅速崛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崭新载体。

二、 微电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5〕

中央文件的内容和微时代的来临更加预示着微电影这类影像符号的责任愈来愈重。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也愈来愈明显。由此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视角对于发展壮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电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思考

1.微电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微电影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微电影“微”的特点不仅便于其在网络中的传播,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体现。列宁曾说,“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6〕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优秀的微电影资源,将优秀的微电影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中来,创设特殊的课堂情境,用视觉符号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微电影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培养和完善人格。微电影和其他主流电影一样,通过光和影的结合,影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而微电影在其短短的几分钟内,情节跌宕起伏,更冲击学生内心的情感。

最后,微电影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筷子兄弟的《父亲》的作品中,筷子兄弟结合音乐和影像旨在诉说父亲在我们生活和人生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指引,将父亲“山”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给大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可以通过这样一部微电影,改变对家庭对长辈的态度。在这一方面,微电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行为范例。我们一直都在讨论新型媒体的职责是什么,我认为,新型媒体就是要给大众作为一个标准的道德行为范例,微电影的职责也恰恰在此。所以,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必须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并指导电影受众也加入规范道德行为的行列队伍中去。

2.微电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电影的广泛传播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由于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和国家对于微电影的监管力度并不比主流电影,这就直接导致了微电影的泛滥,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就很少。许多色情、暴力和触动道德底线的微电影层出不穷,更有为了商业利益的人,利用微电影传播过度奢侈消费,突出过分物质的观念。这种低素质低制造的微电影一旦面世不仅不利于微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与冲击。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泛滥的微电影中,可能就会受到物质化和拜金化的观念的影响和掌控。更有甚者,将微电影制作的情绪化和片面化,这都不利于微电影的发展。微电影的发行和传播本身就应当以大众为受众,和主流电影一样,微电影也要做“大众的微电影”。

其次,由于微电影发展的特殊性,导致现在微电影的商业气息过于浓重。这就是很多人提到的微电影就是“加长版广告”的原因所在,过分的商业炒作会让高校大学生抵触微电影,这是微电影在2011年腾飞之后,在2012年发展受阻的最主要的原因。例如,各大汽车厂商或是服装品牌,宝马、雅诗兰黛、东风起亚等等这些企业投资拍摄的微电影,主题模糊,内涵空洞,全片都在宣扬品牌和产品。这样的作品不仅阻碍微电影的发展,也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价值观的误导。

最后,多元化发展的微电影可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产生冲击。部分微电影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传播虚无主义。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集中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择偶观念和日常的人际交往。有学者认为,微时代的网络德育主题和主流网络德育主题是一场舆权博弈,“微时代,舆权博弈的参与方不仅是社会群体,个人化的舆权博弈借助网络汇合成为一支最为汹涌的力量,干扰、抗衡着主流舆论导向,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因盲目追随而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 〔7〕因此,在图像时代中,微电影如何适应主流电影,如何融入主流文化是微电影在未来怎样发展创新的主要障碍问题。

三、 创造优秀微电影作品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对微电影的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微电影的监管力度,要从微电影的发型方面着手。要禁止低俗化的,对社会风气会造成消极影响的微电影的发行。而对于优秀的,弘扬主旋律的微电影,相关部门应当合理帮助这类优秀影像作品的发行以及宣传,避免优秀的作品因为不正当竞争无法面世等问题。从源头控制微电影的泛滥,加大监管力度是最有效的办法。另外完善微电影的文化产业,让微电影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要让微电影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和有效载体。

(二)提高微电影的文化内涵

要防止微电影的内容低俗化,努力提高微电影的文化内涵。树立主流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迎合大众主流品味。杜绝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触动道德底线的内容出现在微电影中。这不仅有利于微电影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另外,高校要丰富微电影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微电影题材要多样化,内容要赋予其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拒绝简单粗暴,误导大学生将“以人为本”与个人享乐主义的含义混淆。微电影的文化内涵要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着手,大力弘扬主旋律教育。与此同时,微电影也要关注人民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做写实题材的微电影也是微电影走进民间,走近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准则。

(三)在高校建立微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微电影要在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优秀的微电影融入到普通教学中和学生的文娱活动中去,并加以巩固和自身不断内化。学校可以统一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优秀的,有一定主流价值导向的微电影,但同时也要加固对理论课的学习,将理论和微电影体验教学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学生的成才教育“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成才的文化环境和内在条件,认识到各个人生阶段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走立志成才的道路。”〔4〕

由此可见,高校应当利用微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 考 文 献〕

〔1〕 高一然.“新潮影像: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影艺术,2012,(04).

〔2〕 于燕枝.微电影:媒介融合的新作〔J〕.新闻爱好者,2012,(05).

〔3〕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姜思哲,付珊,赵杰. 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2).

微电影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69-02

一、什么是微电影

从微电影的诞生开始,微电影就是技术的革新和方法的创新,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形式的独特魅力,本文研究的微电影参考百度百科对微电影的定义:微电影(micro film),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下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列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万元每部~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虽然微电影是广告和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微电影是这个时代媒介融合的产物。

二、话题营销与微电影话题营销

话题营销在国外又叫付费评论,属于口碑营销的一种,而社区中以发帖,回帖,置顶等为主体行为的社区营销;将消费者或者受众自愿自发的进行传播活动为目标的口碑营销;对某个话题媒体实施报道的软文营销;以及用知名博客冠名、专栏作者点评,刊物文章评论等,这些营销策略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话题营销。这些话题,有可能是生产制造商有意设置的,也可以是消费者自身发起的;话题可以是紧紧围绕着产品本身的,也可以是产品衍生出来的其他分支;可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小部分关注。

微电影的营销是多种营销方式的整合营销,其中话题营销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吸引注意力,博得眼球,无疑成为了生产商获得效益的最好途径,“话题”遍成为获得“眼球效益”的最好手段。微电影的话题营销,就是在微电影的制作,宣传过程中设施或者嵌入相关的事件或者话题,通过多媒体的整合传播,使受众对该微电影进行关注或者对该微电影产生情感反应,继而大众对该微电影的事件,话题或者微电影本身想其他受众进行自主传播。

三、微电影营销中话题营销的价值分析

1.微电影的话题营销有助于提升微电影知名度,吸引受众注意力。微电影在话题营销的时候,微电影中嵌入的话题在投放互联网的同时,甚至会提前在互联网上进行。将微电影的嵌套话题或者微电影本身放在网络上,受众不仅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话题讨论更可以在线下实现口口传播,这对微电影的知名度提高,无疑是有相当大的作用。例如,诺奇时装在2012年投资拍摄微电影《希望树》,这部9分钟的微电影在“感恩”的基调中公诸于世,在影片投放之前,诺奇官方微博就为这部影片开始了宣传,在影片上映的同时,诺奇官方微博以“感恩”在微博上与网友进行了互动,同时,诺奇官方微博又发起了“#希望接力,海魂行动#给予大山孩子更多的爱”的互动活动,活动中将转发微电影《希望树》和说出你的祝福相捆绑,受众与主办方的互动都围绕着微电影的“感恩,大爱,希望,梦想”的话题进行,为了互动活动能够更加吸引网友参与,诺其官方随机赠送网友诺奇专属的海魂衫,并且为山区孩子送上儿童节礼物和为他们准备的海魂衫。

图1 《希望树》百度指数搜索

根据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5月24日20点27分诺奇男装发起有奖转发的话题之后,话题参与人数截至5月28日23点59分共有1665分参与了活动,累积转发达到5000余次,而5月20日诺奇男装的官方微博发表的《希望树》的宣传微博转发量达到了9691次。《希望树》的百度指数可以看出,在5月17日影片上线当天和5月24日转发活动开始都有着搜索的明显高峰。

2.微电影话题营销加强微电影的广告传播效果。微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与广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代社会,微电影越来越多被商家所认可,微电影营销也成为众多商家追捧的手法,广告商在微电影中有机的植入了自己产品的有效广告,而微电影的故事性和话题性,使摆脱了微电影“长广告”的帽子。在2013年微电影《女人公敌》的营销中,话题营销是功不可没的,这部微电影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媒介上设立公共账号,组织,开展关于女性,职场等一系列有关这部影片主题的话题,新浪微博“#女人公敌#”的话题讨论数高达1371477,提到女人公敌的微博有1371280条。除了微博的话题讨论,通过移动终端,每一位移动用户都可能成为这部微电影进行话题营销的口碑传播者,正是这样有计划,大规模,力度强的话题营销,是这部微电影在全网的点击量高达3003.2万,评论数4399。而这部微电影的广告商——聚美优品和河马家,因为成功的广告植入,“聚美优品”的百度指数从微电影上线之前的36367,上升到10796,收缩次数同比增长高达7万余次。在电影中出现的河马家的产品,也在影片上线的不久时间没销售额暴增。

图2 聚美优品百度指数搜索

3.微电影的话题营销可以制造新的社会热点议题。当今中国社会的处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受众的时间受到了挤压和分割,传统的电影电视,因为传播媒介和播放时间的限制,无法有效的利用受众的碎片时间,微电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微电影从其根本上来看还是无法脱离叙事媒介的范畴,讲故事便可已成为一个话题的制造,可以使对人性的思考,可以是对商品的描述也可以是对某个事件的还原,通过各个渠道的宣传扩散,这个电影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人们看过他之后所进行的意见反馈就成为人们彼此交谈的话题,从而让人们可以一想到某个话题就联想起这部微电影。微电影的话题嵌入在微电影传播的同时就有会有可能成为受众讨论为话题继而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

微电影在进行话题营销的时候,多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的传播方式,线上的讨论会被受众带到线下口口相传,线下的评论也会被受众在线上进行转述,于是这种多层次的讨论必然会成为社会热点议题的源头。正因如此,微电影话题营销中,有效结合各种载体资源,把握深度特点,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成为话题的切入点,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还能将微电影想表达产品,品牌等商业元素自然深入受众脑海并形成话题,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进行自主传播与扩散。

4.微电影的话题营销对受众进行舆论导向。话题营销就像所谓的“众口铄金”、“人言可畏”受众的主观判断很大程度决定了话题的传播效果。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传统电影和电视,从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微电影的低门槛,广泛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所有营销都是服务于最后的营销效果的,微电影营销中,通过话题营销这种手段,不仅是微电影得到了良好的宣传,也是广告商,投资方得到了预期的设想。

5.微电影的话题营销促使微电影“内容”主导。长期以来,电影作为一种“上层”艺术一直把控在少数的专业人员手中,而微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它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电影艺术”高高在上的局面,微电影不仅和电影一样是艺术的载体,并且拥有自己完整的传播和评价体系,但又与电影不同的是,它更加的亲民和自由。微电影的话题营销要求微电影不能只依靠炒作和噱头去吸引观众,在内容致胜的良性竞争中,微电影内容的质量决定着微电影能否达到营销效果。微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诠释一个完整的,丰富的故事,是浓缩了的电影艺术。不止对演员的表演有这较高的要求,对剧本的创作和拍摄手法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怎么能够既将电影的精华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里,又能使这些浓缩的细节打动受众,成为微电影制作和营销的关键问题。

微电影从兴起发展至今,不单单是加长了的商业广告。从微电影的发展来看,微电影现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者自发制作,用来表达情感,思想以引发受众情感反应,满足精神娱乐需求的微电影。另一类是,由广告业主发起的以广告宣传,品牌塑造为主要目的的微电影。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和信息量过剩的时代,这一矛盾的时代特征,使得注意力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哪一类的微电影,在其进行话题营销的时候,话题的炒作只能作为前期的噱头和行销手段之一,话题营销必须抓住受众真实的情感需求,打造直指人心的良性话题才能是话题传播达到最佳效果。“话题”是话题营销的核心,微电影“话题”的核心便是优质的故事情节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要想获得最佳的营销效果,那么微电影的内容与传播是同样重要的,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 李光斗.盛世微言,微博营销专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3] 朱佳佳.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广告营销研究[D].安徽大学,2012.

[4] 赵迪.微电影:网络营销的新选择[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2).

[5] 董军华.浅析微电影的分类[J].电影评介,2012(13).

[6] 张雪,朱润萍.试论“微电影”时代的广告营销[J].东南传播,2012(7).

[7] 燕春兰.论微电影营销[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