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9 18:38:26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1)

在古代历史上,北部湾地区是岭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汉代合浦郡对岭南文明进程影响深远。从秦汉到宋元,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都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秦汉大批皇亲国戚和中原汉人南迁合浦郡,有“汉徙合浦”的史实记载,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加深了中原文化与南方岭南文化的交流,极大的促进了具有南方典型特征的亭阁式建筑的产生,民族迁徙带来了中原的古典建筑形式。广西沿海地区古典亭阁式建筑的分布特点,以古代文化发达的合浦郡为主。广西合浦地区亭阁式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有地域共性⑴。南方亭阁式建筑的形成,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的结果,其中的代表性亭阁式建筑有东坡亭,海角亭及大士阁等。

二、亭阁式建筑的岭南地域特征

(一)合浦郡亭阁式建筑的结构特点

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类型。南北方亭阁式建筑具有一定的差异。如北方多亭塔式建筑、南方多亭阁式建筑。南方人喜在亭式建筑纳凉,喝茶聊天,亭阁式建筑能有效挡雨,有一定的遮阳墙面,并能有效降低亭内的温度。南方沿海多风雨,亭阁式建筑的横向组合式空间,能有效解决此问题。亭阁式建筑东坡亭就采用了这种横向组合亭阁空间的形式,很好的解决了挡风遮雨的问题。其次,东坡亭具有遮阳降温的功能。南方高温天气多,亭阁式建筑在高度上一般比单亭式建筑高,因此在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阁的屋顶样式,增大的建筑高度采用竖向

空间叠加的方式,利用气压的原理将热气从屋顶的阁式建筑四面开通透式窗中散发,因而能使亭内空间相对凉爽。东坡亭的四周回廊环绕,既挡住了烈日的暴晒,又能在此回廊欣赏壁上碑刻。大士阁一楼全部采用立柱无护栏,利于海风通过时保护建筑不被吹倒,同时也能使阁内空间相对凉爽。呈现出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典型特征。

(二)合浦郡亭阁式建筑与国内亭阁式建筑外观上的对比

亭的艺术风格北方和南方有所差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南方则亭檐轻灵。合浦郡亭阁式建筑比北方地区的亭式建筑高一些,具有双层屋顶叠加的独特形式语言,外形灵秀多变,翼角高耸,与北方的亭式建筑外观有很大的不同。合浦亭阁式建筑外形相对更加形式丰富,建筑形体更高更富于立体感,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地域文化特征。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我们通过历史建筑的个案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历史建筑同时需要生活在此的居民一同努力。m当下城镇化大发展中许多古建筑和历史环境都受到了破坏,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否定过去,尊重自己的历史往往是更现代化的做法。

三、亭阁式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组合式建筑空间形态

亭阁式建筑是在亭式建筑单体空间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新的组合建筑类型。其最大特色是亭与阁的建筑内外空间重叠组织形式,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使亭的形象更加丰富,本身既是景观又可以观景,既有功能性又有美学方面的价值。合浦三座代表性亭阁式建筑,均具有亭与阁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合浦郡亭阁式建筑与国内亭阁式建筑空间上的形态又都有所不同。合浦郡亭阁式建筑具有通透式多层围合空间的组合式空间形式和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特点。人们常用“亭台楼阁”来形容中国建筑的类型丰富和形态之美,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有顶无墙。早期阁与楼有所区别,楼指重屋,在建筑群中处于次要位置,阁指下不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平面呈方形,两层,有平座,在建筑群中居于主要位置,后来阁与楼互通,无严格区分,轮廓线完整,甚有可观性。阁多为四坡顶的房子,四面均开窗。亭阁式建筑通过多个空间重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互连接和配合的建筑特征。亭与阁的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极具建筑空间结构美,亭阁式建筑的墙体结合了亭式柱子的通透性与阁式建筑半通透性,墙体的墙面多采用中央开通透式大景窗的形式。亭阁式代表建筑东坡亭与海角亭均运用了这种组合墙体形式,将建筑与周边景观产生交流,相映成趣。而大士阁运用的是亭与阁空间的竖向叠加,形成二楼的阁楼空间。亭阁式建筑的横向与竖向空间的巧妙结合,既能挡风壁雨,又具有遮阳降温的功能。这种组合式建筑空间形态由内而外对亭阁式建筑的造型产生了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传统亭阁式建筑在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合浦亭阁式建筑内部空间自由、流畅、开敞的建筑特点。合浦亭阁式建筑具有很强的文化地域性,是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特征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其中大士阁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巳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建筑。

(二)结构类型与形制布局

合浦亭阁式建筑的形制兼有中原传统古典与南方岭南地域性的特点。东坡亭具有古代亭阁式建筑的传统形制,建筑为单檐歇山顶二进亭阁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环以回廊,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第一进为别亭(长春亭),面阔7.1米,深6.8米,檐口高4米,单层歇山式。第二进为主亭(清乐轩),进深9.55米,面阔15.8米,为重檐歇山式,上檐口高6米,主亭正门上方悬“东坡亭”三字大匾额。主亭与别孕两侧山墙各有对古朴的大圆窗,主孕正面主墙上还开有两扇方形大木格花窗,亭四周回廊相通,使建筑在平凡中透出几分不俗的气势;海角亭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形制,分前后两进,第一进为海角亭门楼,门楼正中为大园拱门,两旁为园拱身门,屋檐为两层砖砌叠涩莲花托构成。第二进为海角亭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10.5米,进深10.6米,占地面积约111平方米,前后敞开,左右墙对开月洞窗,10根方形砖檐柱与围栏构成回廊,台基二层,前、后台阶三级,均石砌m;大士阁由两座两层亭阁式建筑组成,前后亭相连通,上层阁楼式,下层无围栏敞开式。全阁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大木构架,大木构件全部用南方铁木,由36条根柱子支撑,柱基为雕刻宝莲花的石垫,梁柱纵横交错,全用榫卯或穿枋连结。角柱、柱头、梁架、托脚、攀间、出檐等部位建筑手法有宋元时期建筑遗风,建筑布局精巧,结构严密。合浦郡亭阁式建筑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亭阁式建筑在装饰上也有所不同。合浦郡亭阁式建筑装饰主要表现在中原建筑样式与岭南广府式建筑的结合,建筑装饰上多采用广府式建筑元素,呈现出建筑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建筑构件细部上表现为墙身柱身装饰以中原传统为主,而屋顶是以岭南广府式装饰为主,结合具有地域功能性特点的窗花。如东坡亭别亭屋脊中部彩塑双凤朝阳,两檐角置狮子抱绣球,主亭屋脊彩塑二龙戏珠,双鳌对峙,左右檐墙各有古朴的木制花窗。

(三)建筑的意境美

合浦三座亭阁式建筑的建造非常讲究意境美,在观察感受和情感色彩上传承了中原建筑美学思想,均具有中国传统的意境美。同时三座亭阁式建筑还具有纪念性的功能及休憩性的功能。东坡亭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特征,建筑空间随步移而景致;海角亭是为纪念先贤孟尝、苏轼而建,海角亭兼“候潮”赏景,向为我国古代“海角天涯”地理概念的象征,极具环境意象美学特点,从自然的“物境”,经过文化艺术加工,上升到艺术美的“情境”,再通过触景生情,达到理想美的“意境”。按陶弼所诗,北宋海角亭与“还珠”史迹关联,元代官员范椁“访郡耆老,讲求还珠故事”。佥曰:“海角有亭为此设也”于是重建海角亭。均说明了建亭为凭吊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合浦珠还”事迹大士阁最初是为抗击倭寇侵扰而建。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明王朝廷为防御倭寇,便在永安城建“千户守御所”,并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阁以便于防守了望,符合中国传统登高望远的美学思想。阁上还供奉了观音大士,于是一阁两用也成为合浦大士阁的一大特色。W中国古亭的建造总是能使人在细腻的观察中和情感色彩的追求中,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的“意境”境界。正如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正是亭阁式建筑的真实写照。

四、亭阁式建筑的文史价值

(一)建筑的历史文化印记

唐宋以来中原人士常被贬来广西与海南岛等偏远地区任职,期间有文化交流的因素,也有思乡的情节,东坡亭与海角亭建筑的产生无不与流放有着关系。亭的内涵可概括为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赏知与赏美,对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追求,对伟大人物、英烈模范以及千古传颂的历史事件的纪念、敬仰与赞颂等。合浦县的东坡亭是人们敬怀苏东坡的一个历史建筑物证。苏东坡曾有两次广西行,留下了梧州苏山、腾县访苏亭、北流景苏楼等历史建筑。相传苏东坡于宋元符三年(1100)在合浦时住清乐轩,写了《雨夜宿净行院》、《记合浦老人语》等诗文。后人为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东坡亭。据《合浦县志》记载:东坡亭"始建于何时失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建。道光、咸丰、宣统年间又经过几次修建。1944年再在旧址重建。亭内外镶有许多碑碣,碑碣书体楷、草、隶、篆俱全。亭的正面壁上有一幅苏东坡阴纹石刻像,在东坡像上方有"仙吏遗踪"四字。而另一座亭阁式建筑一海角亭则更多的体现了中原人士的思乡之情,海角亭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标志。明人陈崇庆在《海角亭》讲到:“习闻海角共天涯,此日登临望转赊。青草寒潮迷极浦,苍山斜日拥晴沙。”海角亭是为纪念东汉永建年间在合浦任太守的孟尝而建,有“合浦珠还”的典故。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距今巳1000多年了。经宋元及明朝成化、嘉靖年间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迁于现址。元代海南海北道肃正廉访使范椁《重建海角亭记》载:“钦廉僻在百粤,距中国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

(二)诗文、匾、楹联、绘画与雕刻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2)

普乐寺建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坐东面西,依山就势,前半部分布局是典型的汉式佛寺建筑风格,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即胜因殿和慧力殿)、大雄宝殿(即宗印殿),后半部分则采用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建造了一个砖石砌筑的三层方形高台——“阇城”,阇城的中心为旭光阁。

何谓之“阇城”?《尔雅·释言》云:“阇,台也。”《尔雅·释宫》曰:“阇,谓之台”。事实上,阇城是一座蕴涵深刻密教教义理论思想的“曼荼罗”实体。“曼荼罗”,汉译为“坛”,是密宗教徒修密法受戒灌顶之所,其意佛法聚集,“轮圆具足”,曼荼罗是密教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有固定的仪轨,而这些规制都蕴涵不同的宗教思想。

普乐寺阇城为石砌方台,台高7.2米,分为三层,外层墙内原有一圈廊房(现已不存)。外层中间为高台,四面正中辟拱门,其中东、西拱门内左右有石阶可到达中间一层,而南、北拱门为深龛。东门上刻“须弥臻胜”石匾,意为须弥山是极乐圣地;西门上刻“舍卫现祥”石匾,意为这里和舍卫国(佛居圣地之一)一样,呈现出吉祥的景象。按照曼荼罗的仪轨,四门是毗卢遮那派生出的“金刚钩、为四摄使者”。东门由金刚钩把守,西门由金刚锁把守,南门由金刚铃把守,北门由金刚索把守。钩是一种武器,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也;锁是防御措施;铃用于侦察动静;索是武器,又可缚住来侵者。

沿东西拱门内的石阶登上二层,出口处建三间卷棚风雨亭。第二层高8米,长宽约为44.4米,为正方形石台。台上砌雉堞,城台四周环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其中四角的四座形状相同,为白色,四面中间四座塔,颜色各异,正东为黑色,正西为紫色,正南为黄色,正北为蓝色。这五种颜色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五行”(地、水、火、风、空)。这八座塔塔身上的图案,叫做“朗久旺丹”,意思是十种自在之权。将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把十个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填上各种颜色,就成为了这个美丽的装饰图案。

二层台正中又砌石台,同样四面正中设门,其中东、西二门为深龛,南、北拱门向东折有石级可登三层石台,出口处也设有风雨亭。三层石台长宽约32.8米,高6.6米,台顶四周环以石栏杆。正中是阇城中的核心建筑,也是普乐寺的标志性建筑——旭光阁。

旭光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檐柱、金柱各12根,环列为两圈同心圆。内檐圆形天花上置圆形蟠龙藻井,它的藻井是承德外八庙中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层层内收而成,全部作贴金处理,铺陈华丽,尽显皇家气派。

殿内地面上与藻井正对的是一座圆形的汉白玉石质须弥座,上面雕刻30条龙,中间呈凹状,刻工精细。须弥座上置一座“曼荼罗”式佛龛,龛中供上乐王佛一尊。曼茶罗高4.65米,平面直线长约3.80米,据说由三十七块木头组成,代表释迦牟尼的三十七种学问,即宇宙观。

普乐寺的旭光阁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就它本身来讲,是一座单层的圆形重檐殿屋,没有楼梯和楼面等楼阁的基本要素,特别之处在于旭光阁是建筑在一个三层的高台之上的,高台气势雄伟,且逐层内收,内部有楼梯进行垂直交通,具有早期高台建筑的特征。

高台建筑在我国起源很早,是楼阁建筑的起源之一。早期的高台建筑是为了抬高居住面,避免潮湿等不适应居住的环境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高台建筑大多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旭光阁就是如此。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3)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无数私人和官方的藏书楼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藏书楼最大的厄运是火灾,许多公私藏书都毁于大火,因此也出现了以天一阁为典范的注重防火的藏书楼,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

一、古代藏书楼防火

(1)设计理念。古代藏书楼从开始就注重防火,首先表现在命名和建筑设计上。明代范钦私家藏书楼名为天一阁,其底层为六间分隔,谓之“地六”,顶层六间相通,意为“天一”,建筑物和书橱的数目尺寸俱为六的倍数。这些设计取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一和六这两个数字都具有水的含义,就是为了以水克火。清代为《四库全书》修建南北七阁藏书楼时,也借鉴了这些设计思路和命名方式。

其次表现在谨慎选址上,不管是民间的天一阁,还是皇家的南宋秘书省、清代文渊阁等,皆与居住区保留一定距离,以免被其他地方的火灾波及。另外各藏书楼都靠近水源,便于及时取水救火。

藏书楼在装饰的设计上常常与水有关,也有以水克火之意。如天一阁的建筑物和书橱都绘有水藻、水波纹、水兽、水神等装饰,文渊阁等南北七阁都装饰有水龙纹、水波纹、水兽、水草等,其主色调采用黑色,也是源于黑色在五行中属水,用水来避免火灾。

(2)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易燃的木质结构为主,为此许多注重防火的藏书楼采用砖石等耐火材料修建,特别是建筑技术较为进步的明清时期。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皇史全部采用砖石结构,没有一根木头,清代皇家藏书楼也多采用砖墙和琉璃瓦等防火材料。民间藏书楼中的天一阁整栋墙体使用砖砌,上海书隐楼使用了清晚期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结构,而落成于民国初年的嘉业堂,除使用砖石材料外,还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铁皮、玻璃等新式建筑材料来防火。

(3)配套设施。为了隔离火源和及时灭火,藏书楼配置水源的方法十分普遍。相传汉代萧何所建石渠阁,阁下有石砌沟渠,既能引水灭火,还能排涝和防盗。南宋秘书省大院内也开凿了四通八达的水渠,清代南北七阁都修有水渠和水池,以防范大火。天一阁前修建有天一池,终年不涸。将这一方法做到极致的当属嘉业堂,首先在四周开挖一条小河,然后又在主楼前修建荷花池,最后在书楼庭院内摆放大水缸,保障水源充足。

各藏书楼的围墙和绿化带除了美观和防盗之外,也起到了重要的防火作用。南宋秘书省在书库四周修建了绿化带和围墙,还留有一定空地“充巡道以御火灾”。天一阁在生活区和藏书楼之间保持了一定防火间距,用两堵墙隔开,并且门与门之间错开位置,这体现了范钦在防火设计上的独特智慧。

此外,嘉业堂还购买了新式灭火喷水机,张鉴《南浔刘氏嘉业堂观书记》认为“其设备之周至,公家图书馆对之有愧色矣”。

(4)管理措施。藏书楼要防范火灾,在建筑设施完善后,最重要的就是严格管理。南宋时期设有专门的防火机构――潜火司,这个防火机构准备有水桶等取水工具,日夜巡逻、防火防盗相结合,政府还制定刑法严惩纵火者。范钦好友丰坊曾建有家藏万卷楼,因酒后秉烛登楼而导致失火被焚,范钦因此为天一阁立下的第一条规定就是“烟酒切忌登楼”,直到现在楼内也未安装任何电器设备,这条禁令也仍在发挥其应有作用。此外范钦还规定了过道及门内外不得堆放杂物,以免影响行走,清道光时天一阁还订立过11条管理细则,这些都保障了天一阁几百年来未受火灾损失。文渊阁等藏书楼也仿照了天一阁的防火制度。

二、现代图书馆面临的火灾危险

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相比,虽然在设备和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管理也更加专业,但是仍不能彻底杜绝火患,主要威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设备失火是主要的火灾危害。现代图书馆都大量应用了电气设备,包括照明设备、信息化电子设备和配套线路等,如果不及时检修和更换,很容易发生电路故障引发的火灾。

(2)易燃物品大量集中。现代图书馆都藏有大量的图书、报纸、书画、照片底片、档案文献等,这些物品的材质极易燃烧造成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在高热的灯光长时间照射下,材料温度缓慢升高,进入早期阴燃状态。

(3)管理不善引发的火灾。现代图书馆都是开放式的,空间大、人员出入自由,如果有读者或工作人员违反防火规定,特别是使用明火,就可能增加火灾风险。

(4)犯罪分子蓄意纵火。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图书馆人流量大、易燃物多,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和的袭击目标。

三、古代藏书楼防火经验对现代图书馆的借鉴

(1)安全教育。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防火工作,认识到火灾是图书馆最大的危害之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读者的防火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防患于未燃。

(2)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管理机构,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和各岗位责任,健全消防工作组织体系。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火灾应急预案,健全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严格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3)配套设施。根据图书馆规模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消防栓、灭火器和应急照明设备是最基本的消防器材,大中型图书馆必须设有消防控制中心,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等设备。定期检修,确保消防设施能随时发挥作用。

(4)定期举行消防培训和演习。消防安全不可能一劳永逸,还要定期开展防火培训,提高图书馆员工和读者的防火意识,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学会使用灭火器和疏散读者,进行防火演习。

(5)建筑防火。在新建图书馆时,要在设计和建造中考虑到防范火灾,必须达到国家对于图书馆的防火标准。图书馆与其他建筑要有缓冲带,书库内设安全出口、防火分区、防火隔离门等。

总之,古代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仍然表现出古人对防火的重视和独特智慧,对现代图书馆防火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25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82-03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帝下令纂修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开设四库全书馆进行编纂工作,历时14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完成。“四库七阁”就是收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的总称。《四库全书》编成后,先是缮写四部,分藏于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1775年建成)、北京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稍晚于文津阁)、紫禁城内的文渊阁(1776年建成)和盛京(今沈阳)故宫内的文溯阁(1782年建成)。因这四阁都在宫禁之中,故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所收藏的《四库全书》主要供皇室使用。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下令续缮三份全书,分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1787~1790年)陆续将《四库全书》运送至此,史称“江浙三阁”或“南三阁”。乾隆帝明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因而江浙三阁《四库全书》可以公开阅览,发挥了“嘉惠士林”的作用。本文拟就“四库七阁”的社会功能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图书馆”作为外来词,是由梁启超在1896年根据日语翻译而来。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其社会功能如吴慰慈等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提出的:“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产生以前的数千年的历史里,扮演着与西方的“图书馆”相近角色的是藏书楼,它作为收藏和阅览图书用的专用建筑,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其最早多见于宫廷,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刷书的改进,民间也建造藏书楼。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一般只重视书籍的收藏和保护,很少对民众和社会开放,因此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书楼更像是一种私有财产,其藏书多是珍藏秘籍,绝不轻易借人,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私家藏书楼自不必多言,比如位于浙江宁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自明代中期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以来,便规定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训,范氏后人恪守范钦遗志,管理更加严格,凡阁门和书橱门的锁钥分房掌管,非各房到齐不得开锁,并规定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更不得私领亲友入阁。甚至对珍贵的图书,用锁链系在桌子上,称为“锁藏图书”(chained book)。因此,有幸看过天一阁藏书的,不过黄宗羲等寥寥数人而已。

那么,“四库七阁”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什么性质呢?本文认为它是属于宫廷性质,或曰皇家性质。其理由如下:

“北四阁”(或“内廷四阁”)《四库全书》深藏宫中,秘不示外,其皇家性质不言而喻。即便是大学士这样的重臣,要入阁阅读《四库全书》,也需要严格的手续。乾隆帝在一份谕旨中还特地命大学士舒赫德等会同吏部、翰林院制定出已分别阅览的章程,这份章程中关于官员和翰林入阁读书的部分是:“如翰林及大臣官员内欲观秘书者,准其告之领阁事,赴署请阅。有愿持笔扎就署抄录者,亦听之。其司籍之员,随时存记档册,点明帙数,不许私携出院,致有遗缺。”阁中有人专门负责藏书目录并管理阁书,翰林和官员在获得领阁事准许后,可以入阁读书,并自带笔墨抄录,但是不许携带出阁。

而对于“南三阁”来讲,分别位于扬州、镇江和杭州,都位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位置,在乾隆帝下江南期间解决阅读《四库全书》之需;另外三座城市又都拥有著名的古寺和乾隆帝的行宫,如文宗阁所在的金山寺和文汇阁所在的天宁寺,都是东南名刹。

综上,我们可以说,清代的“四库七阁”都具有皇家藏书楼的性质。但对于“北四阁”和“南三阁”的社会功能进行细致的比较之后,两者还是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的。

要论述“四库七阁”的社会功能,首先要从乾隆帝纂修《四库全书》的目的说起。其目的有二:一是加强文治,二是“寓禁于征”。现分述如下:

为加强文治,乾隆帝在《御制文渊阁图记》中所说:“国家荷天庥承佑命,重熙累洽,同轨同文,所谓礼乐百年而后兴,此其时也。而礼乐之兴,必藉崇儒重道,以会其条贯。儒与道,匪文莫阐,故予四库之书,非徒博右文之名。盖如张子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道,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简而言之,即所谓“稽古右文,以聿治理”。这是它的基本文化政策,亦即编纂《四库全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我国历代封建朝廷,都很重视典籍的搜集和庋藏。每当政权趋于稳固之时,都要征集天下遗书,以示太平盛世,稽古右文。乾隆帝当然也不例外,他也想通过搜访天下典籍,充实秘府之藏,在武功之外,博取“文治”之美名。因此,他在“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令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遍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加之乾隆帝自身雅好读书,喜作诗文,给人一种“文治休明”、“嘉惠艺林”的感觉。然而,从他的谕旨中可以看到,“稽古右文”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在于“聿资治理”,以巩固其统治。通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宣传封建道德文化,有益于封建统治的“世道人心”,禁锢民众思想,麻痹人民的反抗情绪,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另外,《四库全书》纂修也是“寓禁于征”,乾隆帝对所谓“违碍”、“悖逆”朝廷的书籍进行大清查、大扫荡,搞文字狱,迫使多数学者逃避政治迫害,埋头于训诂、声韵、考据、校勘、编目之中,使其文化学术向纵深发展。此外,《四库全书》纂修广征天下遗书,也直接促进了清代私人藏书大发展。乾隆帝嘉奖向四库馆进书者,从而鼓励调动了私人藏书的积极性,对私人藏书楼开放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四库七阁”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通过文治和“寓禁于征”,达到思想控制即所谓“推广教化”的目的,尤其是“南三阁”对这一目的的体现更为淋漓尽致。因为清代“南三阁”所在的江南地区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反抗清朝统治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乾隆帝注意到,江浙一带给四库馆进呈的书最多,江浙文人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做出的贡献堪称是最大的;同时,这里的藏书也是最多的,特别是这里的禁书多如牛毛,江浙文人中对清朝的抵触情绪也很强烈。因此,乾隆帝认为有必要在江浙一带重点推广教化,巩固清朝统治。他出于“寓禁于征”的目的,对江浙一带实施的禁毁政策最严,针对文人的处罚也最重。综上,我们可以说,乾隆帝增藏《四库全书》于南三阁,主要是出于清廷推广教化,实行文治的需要。

为了使“南三阁”的这一重要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乾隆帝便十分重视江南士子对《四库全书》的阅读和使用。围绕这方面的内容,乾隆帝曾经下过三道谕旨,一再强调“南三阁”中所藏之《四库全书》,要允许读书人阅读和传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八日的上谕中说:“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份,安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集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又谕旨南三阁之书准许士子领出传写,称:“原以嘉惠士林,……至意。”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五月二十三日,乾隆帝在谕旨里更加居图部署:“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遵照乾隆帝的谕令,江浙两省的地方官员均选择专人掌管各阁书籍,允许当地士子进阁借阅抄写。所以,“南三阁”《四库全书》送藏之后,当地士子前往阁中看书、抄书的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由此可见,如果说“北四阁”是只对特定人群开放阅览的皇家藏书楼,那么,“南三阁”便是向民间学子提供阅览誊录服务的皇家藏书楼。乾隆帝将“南三阁”的开放范围从翰林院学子和有机会进京的官员扩大到社会上一般的知识分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三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服务功能,部分地起到了后世人们所说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藏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迈进的重要一步,为乾嘉以后文人大夫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大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乾嘉以后,江南地区考据之风盛行,“南三阁”丰富的典籍资源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江南士人学者查询文献、校勘古籍的权威场所和学术基地。

参考文献:

[1][清]毛奇龄.圣谕乐本解说:卷首[G].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黄爱平.四库全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谢灼华.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修订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吴唏.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7]程焕文.中国图书文化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8]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安克骏.试论中国图书馆的历史演变及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2,(5).

[11]徐苏.南三阁的社会作用[J].图书情报研究,2013,(2).

[12]何峰.清帝南巡与“江南三阁”[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13]程焕文.论清代藏书思想及其与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关系[J].图书馆建设,2013,(1).

[14]黄幼菲.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母体──兼议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封闭性与开放性[J].图书馆建设,2011,(6).

[15]李昭醇.天人合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之间的张力――天一阁藏书楼的堪舆标本价值启迪[J].图书馆论坛,2005,(6).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08年,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政府以设计招标的形式征集该镇综合办证服务中心设计方案。该项目建设用地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大井村,面积4367平方米,用地呈接近南北向的狭长矩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9米。南面与市政路黄阁大道之间有宽约50米的现状绿化,以成年乔木为主;西侧现状有一处村民所属的活动中心,远期规划为麒麟大道;北面和东面主要为村民自建房,景观较为凌乱。沿建设用地和主要道路有较多树木,基地大致平坦。

1.在方案构思过程中,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形象特征应该体现双重特点。

其一,作为政府公共机构,应具有庄重、大方的形象,与其承载的内部功能相符合,着力于成为所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提升所在地段的建筑与环境品质;其二,考虑到项目功能为镇综合办证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了服务全镇公共事务的二十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办事窗口,面向辖区内企业、居民办理各项业务。因此,建筑形象上有必要在庄重中体现开放,使之成为一个政府部门与广大居民之间沟通的门户和窗口,也符合南沙区新区建设需要展现的现代风貌。

用地条件方面,建设用地与南面黄阁大道之间规划了50米宽公共绿地,同时也是规划严格控制的建筑退缩范围,为项目外观提供了宽阔的展示面。从对外形象考虑,将办证中心置于建设用地的正中,建筑东西两侧分别紧凑地布置机动车与自行车停放场地。沿建筑南面长边有一6米宽道路,可通行消防车,以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和消防规范。根据以上条件,沿黄阁大道居中为行人入口,东侧设一机动车出入口,建筑前方50米地带结合行人入口设置绿化为主的广场,保证了规划绿化带的完整和延续。建筑首层在南面分别设办证大厅入口和公共入口,西面次要入口为工作人员内部使用,使不同人群的行动流线适当分离,各得其所。

服务中心大楼里容纳了多种具有不同使用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功能,为使各部门有条不紊、互不干扰,我们根据开放性从强到弱的原则将其从首层由下往上设置。除首层办证大厅外,使用人数较多的文体活动用房、宣教室、阅览室等靠低层布置,强调内部管理的部分如档案室、会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往上层布置,较好满足了开放和私密的要求。同时,在不超过项目24m规划限高的条件下,尽量为每层相应的使用功能设计了最大层高。

2.平面布置上,针对不同功能的共性,采用图书馆、档案馆中最常用的7.5m柱距。该尺寸及其模数也适宜于活动室、教室、会议室、小办公间等多种用房,提高了平面利用率和使用灵活性。

首层综合办证大厅宽敞通透,内设二十个服务窗口,并为相关单位提供后台办公隔间。公共门厅为三层通高,贯通楼内主要开放部门,使建筑小中见大,带来高敞的空间感受。门厅左侧为信息厅,墙面安装电子屏幕,可即时各项政务信息,成为真正服务于民的窗口。首层、二层的宣教室之间设置宽4m的走廊,平时可在走廊内结合宣教活动布置展板,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文体活动用房平时有较多使用者和噪声,将其设于二层。为便于使用和管理,图书室和档案室相邻设在三、四层;五层会议中心内除普通会议室外,有370座报告厅,层高达到7m,并配有相关附属用房,可满足一定级别正式会议的需要。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对位置独立和保密有一定要求,设在顶层六楼。

首层公共门厅内设置整栋楼的垂直交通,包括疏散楼梯和两台客用电梯。西面内部使用门厅设次要疏散楼梯和一台客货兼用电梯,可较好满足规范与平时使用要求。两组垂直交通位于建筑两端,可使中部功能用房根据需要进行封闭式管理。

外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上,结合当前政府办公建筑突破以往稳重至上、向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可尝试在稳重、对称中寻求变化,以富有节奏动感的建筑元素体现政务服务部门工作的快速高效、树立良好的政府办公形象。立面构成方面,首先体现庄重大方的混凝土饰面,构建“门”形轮廓。在此框架内,以大面积横向分隔的玻璃幕墙为主体,传达透明、开放、交流的姿态,辅以局部实墙,形成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玻璃、混凝土的强烈对比,体量凹凸、转折、契合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审美取向,使立面性格静中有动,体现出一种对市民开放与接纳的姿态(图1)。

图1

提交方案后,我们对于项目功能的安排、与地段环境的结合、立面形象的考虑得到了业主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建成后的后续使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过方案调整完善和两轮汇报,该设计在投标方案中最终被确认为实施方案。

由于项目规模有限,业主单位为镇一级政府,而且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每年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因此本项目不可能像省、市标志性建筑一般采用高标准的设备和材料。从成本控制和日常使用、维护的经济性和便利性考虑,在图纸深化设计中主要对立面的玻璃幕墙和混凝土饰面两方面进行了优化。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高温季节长,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不利于节能环保。同时项目地上建筑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加之各使用部门管理较为独立,使用中央空调并不经济。因此我们在立面的连续横向窗之间设置铝合金百叶遮挡的空调机位,提供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安装的可能,既减少了阳光辐射的面积,有利于降低能耗,也使立面更加生动、立体。

最初方案中,清水混凝土围合建筑外轮廓用于塑造挺拔、刚毅的形象,并赋予原始的材料美感。但在工程实践中,清水混凝土对于材料和施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采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经济性不佳。在综合比较了干挂石材面板、氟碳喷涂铝板、仿清水混凝土抹面等不同材料的外观效果、施工技术和成本后,氟碳喷涂铝板是一种技术运用成熟、建筑表现力强的材料,综合成本较为经济,能够较好实现最初的设计构想,后期维护保养的措施也相对简单易行。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6)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历时89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清音阁大戏楼坐落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东面的卷阿胜境之南,是避暑山庄内最大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台高约1.6米左右,台面宽3间,16.69米,进深3间,14.45米。各层檐下均有乾隆题写的匾额,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下层为“向叶钧天”。台前为乾隆御题楹联一副。上联是:鱼藻庆那居诗徵恺乐;下联是: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清音阁大戏楼的形制与北京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相似。清音阁的造型设置极为独特,天井、地井的巧妙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演出效果,正如朝鲜使臣朴趾源所言:“歌声皆语调倍清,而乐律举皆高亮”。戏台南与二层楼式的扮戏房相连。扮戏房面宽五间,前后有廊。戏台的北面是面宽五间,前后带廊的二层楼,名“福寿园”,是皇帝看戏的地方,福寿园两侧有带有前廊的群楼,名“烟月清真”,是受赏的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臣饮宴、看戏的地方。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它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到唐代和民族歌舞结合起来,形成我国早期戏剧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有了杂剧,是较成熟的戏剧形式。金末元初,北方产生了元杂剧,戏曲的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戏剧作品。明后则产生了传奇题材的戏剧作品,以昆曲为代表,实现了戏曲文学的舞台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清初,统治者崇尚汉文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笼络汉族上层知识份子,而一些不甘心降清的文人利用戏曲的形式创作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例如《桃花扇》。清中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一些戏班常常聚集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演出。

到康熙年间,建立了“南府”,又称“升平署”,隶属于内务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它主要收罗民间艺人,教授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专门为宫廷所演出。乾隆时期,南府规模较康熙时期有所扩大,乾隆十六年(1751),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命名为外学,令其住景山,仍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一千人以上,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传》)、《劝善金科》、《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二、三十种。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升平署的事物直到宣统三年(1911)才宣告结束,历时162年。升平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有部分戏衣。

为满足宫内娱乐的需要,清宫上演的大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月令应承戏。主要指为节日和月令演出所准备的节目,如元旦、燕九、花朝、端午、中秋等,剧目多为祥瑞、吉利或歌功颂德的题材

二 清宫雅奏。在皇族喜庆时日,如皇子订婚、结婚、皇子诞生、贵妃册封,皇帝行围时所上演。

三 九九大庆。皇帝、太后生日所演庆寿戏。每次要连演数十日。

四 历史大戏。乾隆皇帝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命人写了一些历史戏剧,这些戏剧情节热闹,人物众多,有的剧本有一至两百出,不是一般戏台所能容纳,要求设计的舞台必须高大雄伟,所以清代宫廷内多建有三层重台的大型戏台,这在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是没有的。清代皇家有三大戏楼,北京紫禁城外东路有畅音阁戏台,颐和园内有得和园戏台,承德避暑山庄内有清音阁戏台。

拿避暑山庄清音阁为例,清音阁大戏楼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乾隆题额上层“清音阁”“云山韶濩”,下层“响叶钧天”。清音阁大戏台,建于乾隆前期,是当时最大的一座三层戏台。曾在这里举行过乾隆70大寿的庆贺演出

清帝的看台福寿园就设在清音阁对面。福寿园两侧是两层群楼,楼下是王公大臣、民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的看台,楼上是后妃们的看台。不过后妃看戏要挂上竹帘,以防被外人看见。清音阁看戏,实际也是皇帝另一种宴请宾客的方式。皇帝和应邀的人边吃边看,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在正戏为开场之前,按照规矩先要演一场三层同唱的戏。

最上一层代表“福”、中层待变“禄”、下层代表“寿”。三层戏台的演员同唱一直曲目,祝颂皇帝的功德无量,万寿无疆,如同开演奏签的大合唱。开演正戏是在最下一层,演出的剧目有《西游记》、《封神榜》、《八仙过海》、杂技魔术之类的节目。当时的舞台没有扩音设备,可是,舞台四角有四口水井,借用水井的回声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舞台上还有天井和地井,当演到神仙、仙女下凡的时候,可以从天井飘然而下。演鬼怪戏的时候,也可以从地井冒出,甚至演龙宫水族戏的时候,道具从水井汲水,水从龙头喷出,再加上服装、道具的效果,舞台上显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很少看到这样精彩的节目,这些令人眼花的演出,使他们备感天朝的富贵与文化艺术的高深莫测。

除此之外,清内廷还有一些小型戏台,如紫禁城重华宫的漱芳斋戏台、宁寿宫倦勤斋戏台、避暑山庄如意洲延薰山馆的一片云戏台。这些戏台功能多样,使用灵活,为帝后观看小型戏剧演出带来方便。

文化的发展以及宫廷对戏剧的偏好,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局古建处)

参考文献:

[1]吴赣生 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中国京剧》2005年第12期

[2]古玉 中国清代三大戏楼 《山西老年》 2005年02期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7)

归元寺(天下祈福最灵寺)

归元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由白光法师于清顺治20xx年(公元1658年)兴建,得名于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被誉为"天下祈福最灵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与宝通禅寺、古德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佛教的"四大丛林"。

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称为"汉西一境"。这里还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归元寺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观赏,并分别向该寺赠送礼品。

归元寺的主要景观有三个,分别为藏经楼,罗汉堂,佛像,小编稍微简单点介绍吧!

北院的主体建筑是藏经楼。藏经阁1920xx年至1920xx年兴建,是一座两层五开问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藏经阁还收藏了许多书画碑帖。收藏的名书画共有一百多幅:有元代的黄子久、王蒙、吴仲圭、倪云林等人的山水画,有明人朱在、程正揆、王铎、石涛、董其昌及清人禹之鼎、高其佩、郑板桥、王翚、沈南苹、何子贞等人的山水人物、楷草隶篆和翎毛花卉作品。寺内还藏有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圣教记序》和柳公权的《金刚经》等正楷拓本和珂罗版本以及释怀素的草书。褚、柳书法以轻便刚劲著称,而怀素的草书则以挥笔似画闻名,都有较高的书画价值。清代释竹禅绘画的十八罗汉像和五百罗汉谱,吴兴沈铨所绘"鹿鹤同春"五彩画、明代书画家孙志、王宠用菩提树叶绘制的菩萨像谱,唐代阎立本绘画石刻观音像等,都刻画入微,形态逼真,堪称艺术珍品。更为名贵的是宋代古拓本《禹迹图》和《华夷图》,详细记载着我国古代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地理,记述了上自汉武帝时开拓西域,下至唐宋时代对长城以外各地的治理等大事,是两幅十分珍贵的历史图案。

归元寺的罗汉堂是一座新奇的艺术宝库。门前的门联是:"普天供应大阿罗汉;都离方广来往归元"。楹联是:"从白光开创以来,祖德惠灵长,迄今三百余年,重新广厦供罗汉;历同治中兴而后,人心沉弱,愿将二十八品,普济群生讲法华"。门联和橡联都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20xx年)曹生谦题写的。

走进罗汉堂,无不被它们的生动形象所感染。只见有的盘腿端坐,有的卧石看天,有的研读佛经,有的驱邪除恶。表情上,有的勇武,有的温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饱经沧桑,个个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如第463尊罗汉是飒陀怒尊者,四周有6个童子,为罗汉挖耳、掩嘴、遮眼等,称"六贼戏弥勒"。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诫佛门弟子,不要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烂漫,娇稚顽皮和罗汉的慈祥憨厚的神态刻化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从心底发出赞叹的笑声。

有来自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及各地千佛洞的石佛、石刻。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鎏金、银、铜、石刻、木刻、瓷塑、泥塑、牙雕、玉雕等多种质地,还有一些是东南亚各国的赠品。是国内收藏佛像较多的一个佛寺,部分文物是国内外少有的珍品。

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8米,横阔一丈二尺,深宽二尺五寸,前嵌垂栏,宽-尺五寸,高六寸,其间分为五格,刻画楼空。图案描绘的是唐玄奘取经回长安时,君民夹道欢迎的场面: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西游记》人物;有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侍卫、庶民百姓;在亭院殿墙、车马山水、幢幡宝盖、香炉蜡台等一应仪仗。综观全图,繁复活泼,盛况空前。垂栏下沿为五龙云彩,周匝围绕,以四虎腿支地,生动有力。相传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历时一年才竣工,技艺精巧,令人赞叹不已。

这里藏有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像较多的一个佛寺。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观赏。这个地方在武汉的归元寺。

旅游时间

到武汉旅游以春秋两季为宜。

开放时间

08:30-17:00,每年春节期间会延长开放时间

交通信息

乘坐401路公交车,在"翠微路归元寺"站下车即可。乘坐26、42、531、 535、585路公交车,在"汉阳大道钟家村"站下车后,沿着西桥路向南到翠微路口右转,步行约10分钟可到。乘坐524、532、558路公交车,在"鹦鹉大道西大街"站下车,沿大道向南,在翠微路右转,步行约10分钟可到。

武汉必去景点之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0xx年)。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是武汉象征性的旅游景点,黄鹤楼售票:

成人:80元一张(65岁老年人凭身份证免票,大学生凭学生证半票)

学生:40元一张

网上购票:65元一张(网上取票和售票点没在同一位置)

1、1.2米以下儿童、65周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现役军人(凭现役军人有效证件)、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票。

2、身高1.2-1.4米的儿童、60-65岁的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本科及以下学生(持有效学生证)门票半价。

地址: 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

电话: 027-88875096

开放时间:

4月~10月:08:00~18:00开放;

11月~3月:08:00~17:00开放;

最佳观赏时间:

3月至11月。

去黄鹤楼必带物品:

雨伞(武汉天气变化快),水,零食(一定将垃圾放入垃圾桶),身份证(学生带学生证,老人带身份证),自拍杆,相机(拍下美人与美景的合影)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8)

龙江大爱给剑阁人民援建了美好的家园,灾后重建让剑阁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年多来,黑龙江省急群众之所急,坚持民生优先,安民第一,把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放在首位,全力帮助我县群众安置安居安定和就业乐业。在震后第一个寒冬到来之前,黑龙江省全省动员,及时捐赠20万套越冬衣服及食品、药品,帮助我县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提供水、电、路、园等配套项目建设支援,援助我县10多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给我县44178户农村住房重建户每户补助3 000元,放大10倍为农村受灾重建户贷款,出资1 500万元帮助建立农房重建信贷担保基金,解决了剑阁县政府的燃眉之急,加速了受灾县城乡住房重建步伐,帮助17万多农村受灾群众提前一个月搬进永久性住房。2009年8月底,48所乡镇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项目建设全部完成,10万师生在秋季开学时如期告别板房,搬进宽敞明亮、功能配套的教室。新建县计生站和5个乡镇计生站,为群众提供更好生育服务奠定了基础。建成2个县级医院、57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站,于2009年10月全面完成重建,群众实现方便就医治病。修建敬老院5个,辐射31个乡镇,为近1 000名老年人提供了颐养天年的舒心住所。整合文化等21个项目,新建的剑门大厦、体育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城市功能性项目,不仅为群众更好地提供政务、休闲娱乐服务,同时提升了城市品位。援建18个未联网乡镇骨干网建设,实现全县57个乡镇100%收看有线电视,2万多户群众受益。黑龙江人民全方位援建,帮助剑阁县人民尽早实现了安居安定。

龙江大爱给剑阁援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黑龙江省在援建工作中,注重基础性、战略性、民生性项目援建,帮助剑阁县改善交通、水利、城镇、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条件,破除发展瓶颈,为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水平打好基础。先后援建了剑南路、剑昭公路、剑门关隧道、翠云廊道路改线工程等80公里干线公路,清江河一、二号大桥等桥梁建设,恢复了交通秩序,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投资1亿多元,修建7公里长的龙江大道,连通“成西高铁”剑门关站与剑门工业园区,使县城五大片区融为一体,为新县城建设发展拉大了骨架、夯实了基础。新建的沙溪、渡口两座大桥,将县城沙溪、大仓、拐枣、修城四地连成一体,可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约134公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清江河城区段防洪能力,对县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解决了两岸群众过河难的问题,让群众摆渡过河成为历史。通过援建实施的剑南路、剑昭路、西河中桥等8个交通项目,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致富路、致富桥。援建中组织专家对全县震损水库进行鉴定,制定并落实了应急抢险方案,实施英雄水库等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避免了次生灾害发生,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在震后迅速援建剑门关镇、白龙镇等11个乡镇供水站,解决了6.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援建清江河8.2公里河堤,投资兴建县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完善了城市配套功能,提升了新县城建设品味,增强了城市发展带动力。投入2 000万元实施普安垃圾处理场项目,解决了老县城垃圾处理难的问题,改善了居住环境, 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变普安老县城一直以来脏、乱、差的不良现状。投资援建乡镇农贸市场,改善了小城镇环境,增强了城镇集聚能力,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援建沙溪中学、剑阁职中等教育项目53个,为剑阁县今后的教育发展增添了后劲。援建中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修建改写了剑阁没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历史,为今后我县应对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物资储备保障。黑龙江省援建的这些基础性、战略性、民生性项目,使剑阁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跨越发展了10-20年。

龙江大爱给剑阁援建了造血功能。援建中,黑龙江省着眼于剑阁县的发展,按照灾后重建既要实现原地起立,更要实现发展起跳的要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建与发展并重,着力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狠抓产业项目,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力争通过援建,促进我县经济结构大转型,使总体上的传统农业县向旅游县、工业县、现代农业县转变。

在促进旅游县建设方面,援建1.5亿元实施的剑门关古镇一期改造工程、关楼恢复重建工程、索道站建设、剑昭公路、翠云廊改线工程等项目,促进我县顺利完成了剑门关景区文化旅游产业重建。增强了发展后劲。援建的剑门关景区标志性建筑关楼、剑门关古镇改造等5个项目,总资金1.5亿元。其中援建的剑门关隧道、国道108线翠云廊改线解决了长期制约景区发展交通安全隐患、过境游等问题,提升了景区品味,提高了服务档次。

为了实现“工业强县”战略,打造剑阁工业发展的新平台,早日建成新县城的工业经济中心,援建中,黑龙江省和剑阁县签订了《黑龙江省支持剑门工业园区发展备忘录》。该项目提供1.2亿元援建资金,修建道路、管网等基础项目,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有力改善了剑门工业园区投资环境。通过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开展招商活动,园区吸引力明显增强,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西部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临近原料产地的优势吸收了各界客商西进创业,一些“东资”项目已落户于剑阁县及周边地区,剑门工业园区短短两年内引进企业21户,协议引进资金22亿元,已入园企业中的四川琦龙矿业有限公司、广元市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川煤广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20万吨水泥厂、四川三人塑胶管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震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成投产,建筑建材、轻工机电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园区正逐渐成为剑阁经济发展强大引擎。2009年1-8月实现工业产值5亿多元、税收3 000多万元、就业2 000人。剑阁县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这也是黑龙江省科学援建、造血援建的结果。

龙江大爱给剑阁打造了“经典品牌”。黑龙江省的援建工作,给剑阁县的开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打造了诸多“经典品牌”。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9)

一、峨眉山佛寺园林概况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 自然 遗产,是驰名中外的 中国 佛教名山,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称和“峨眉天下秀”之赞誉。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为“文化型的风景区”,郭沫若题赞为“天下名山”,赵朴初誉为“佛教圣地”。

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峨眉山独特的地貌构造,典型繁多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群,储存丰厚的碧潭灵泉,便利的水陆 交通 ,古老的民俗信仰,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缅传人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舍宅为寺,创建了峨眉山第一座寺:普光殿。3世纪中国净宗初祖慧远的弟弟慧持大师,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5、6世纪,中国战乱不断,四川相对稳定,中国僧侣同西域和印度佛教徒往来都要经过四川,因此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中心,佛寺兴建应运而生。

得天独厚的峨眉山,更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建寺之地。历史上峨眉山寺院最多时曾多达110余座,这些佛寺建筑是历史的符号,是解读解析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无声的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诞生、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是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景区现存寺院近30座,它们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山峰之颠,或闲卧于白云之上,或隐藏于密林之中,建筑典雅,朴实无华,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与峨眉山山水交融,无论选境、选址,还是设计、用材、平面布局、空间组合、营造装饰都恰到好处,别具匠心。

佛教寺院是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院宅,它的来历与汉明帝梦金人而派蔡倍、秦景等使者去西方求法有关。据说祭倍等人在大月氏得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取得佛经并一同来到中国,汉明帝对二位高僧十分敬重,亲自接待,安置在官署鸿胪寺暂住,第二年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僧院,以驮经的“白马”和鸿胪寺的“寺”字命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园林”按词典中的解释就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峨眉山佛教寺院,除在院内进行佛教活动以外,它的寺院建筑还犹如颗颗璀灿明珠镶嵌在景色秀丽的峨眉山,与真山真水、琼花瑶草、缥渺云雾相生相融,既有佛教寺院的庄严,又吸收了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幅清新雅致、生动活泼、意境深邃、极富佛教气质和自然情趣、协调和谐的自然画卷,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寺园林。

二、几处著名的佛寺园林

1、名山起点报国寺

报国寺背倚峨眉山麓凤凰坪,面对凤凰堡,左临凤凰湖,右揽来凤亭。古木参天,枝茂叶盛,绿云华盖漫天撑起,遮蔽着红墙古寺。清泉从北至南,婉转绕寺流淌,是古代风水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每当旭日东升,正面观赏寺景,犹如展翅欲飞的金凤凰。报国寺也是游山的起点,海拔550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创建于伏虎寺右侧的瑜伽河畔。原名会宗堂(会宗坊、问宗堂),殿宇三重:按山门、会宗堂、藏经楼序列排列,三殿之间廊庑相接,初具规模。堂内供有儒、释、道三教代表,普贤、陆通、广成子牌位,故名会宗堂。其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脱俗雅爽。明光道人30年研著其中不缀,撰有《心经解》、《愣严经解》、《峨眉传》等200余卷。名人、名僧、名著,遂成名寺。

清顺治九年(1652年),僧闻达见佛事日兴,发愿扩寺,但地形狭隘,拓展有限,遂迁建于凤凰坪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取《释氏要览》“四报四恩”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沿袭至今。

报国寺为木结构建筑,复四合院组合,殿宇五重。南北中轴线上,依山势次第升高,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藏经楼。整座寺庙占地60亩。平面布局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山门和藏经楼朝向微偏于正殿——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

山门: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檐下施如意斗拱。面阔5间11.9米,进深3间5.3米,通高9.2米,素面台基高0.5米,垂带式踏道3级。

弥勒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9间49.3米,进深3间16.1米,通高12米。

大雄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7间43.8米,进深5间14.1米,通高14.1米,素面台基高2.66米,垂带式踏道分左、中、右3组,均为9级。

七佛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面阔13间61.9米,进深5间16米,通高12.3米,素面台基高3.8米,垂带式踏道23级。前后廊均施“贵妃”椅栏,殿正门两侧有石刻栏壁各一,均高1.3米,宽2.3米,镌刻“八仙酬寿”、“水漫金山”等雕刻戏剧人物图案。

藏经楼: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袱剖乳牵用6柱。面阔7间31.35米,进深5间15.7米,通高15.7米,楼层分设左右梯道,素面台基高6米,垂带式踏道36级。

寺内文物荟萃,有《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一通,碑高1.60米,宽0.90米,厚0.15米。碑身中心有穿孔,碑额篆文“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九字,残“汉”、“府”二字,碑正文隶书528字。此碑现置寺门右侧“花影”亭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七贤诗碑》一通,有帽有座,通高3.75米,其中帽高0.55米,刻有“龙凤呈祥”图饰,座束腰高0.4米,上部刻卷草花纹。碑宽1.20米,厚0.20米。《七佛偈》木刻条屏四幅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书。

2、古林深深伏虎寺

伏虎寺位于伏虎岭下,海拔630米。因寺后山形如伏虎而得名。整座寺庙掩映在苍楠翠柏间,枝柯交茂,绿云蔽日,露滴松梢,云雾弥空,瑜伽河流于前,虎溪河绕后。古有千鹤群居,清风绿水, 古松白羽,唐代“一瓢诗人”唐求在《夜上隐居寺》诗中写道:“寻师拟学空,空在虎溪东。千里照山月,一枝惊鹤风。年如流去水,山似转来蓬。尽日都无事,安禅石窟中。”“一径钟声瞻玉殿,万松烟色绕琼楼。”“来到上方三界阔,已看幽壑万云低。”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晋时为一小庙,唐时遂成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明时建罗汉堂,塑500罗汉,后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僧贯之率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伏虎寺”。殿宇五重,占地百亩,为峨眉山第一大观。

建寺期间,寂玩和尚在寺周以《大乘经》字数为准,广植桢楠、杉柏195048株,现已枝茂叶盛,遮天蔽日,故有“密林藏伏虎”之称。为纪念寂玩和尚植树造林之功德,建有一坊名“布金林”。“布金”源于《阿弥陀经》“彼佛国土,黄金为地”和引自佛经中祗林给孤独园的故事。令人惊叹的是寺宇虽隐没于森林密处,但屋顶终年不见残枝败叶,清康熙皇帝特题“离垢园”三大字,嘉赠伏虎寺僧。

伏虎寺主体建筑为复四合院组合,共分三进,按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序列。

天王殿(虎溪精舍):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8柱。面阔9间45.2米,进深5间15米,通高11.7米,素面凹字形台基3.7米,垂带式踏道32级。

普贤殿(离垢园):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11间51.8米,进深4问9.4米,通高12.5米。

大雄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13间53.33米,进深3间14.57米,通高12.9米,素面台基高4.45米,垂带式踏道21级。

大雄宝殿左右厢房:面阔6间26.1米,进深2间12.2米。

御书楼: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布局,穿斗式梁架,7穿用6柱。面阔9间36.45米,进深7间33.4米,通高11.5米。楼内花草盆景郁郁葱葱,青山灵泉,绿苔野花,生机盎然,别有居家风味。

3、白水秋风万年寺

万年寺位于息心岭下,海拔1020米。创建于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原名普贤寺,唐代慧通禅师改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更名“圣寿万年寺”,沿袭至今,简称万年寺。寺依山取势,散点布局于南北纵线上,按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殿、大雄殿由下而上序列。砖殿为全寺的中心,东有藏经楼,西有行愿楼,东南侧有般若堂,西南侧有斋堂,殿后为巍峨宝殿和大雄殿组成的四合院。殿与殿之间,依山形地貌,巧妙点缀小桥流水、花园水池,占地百亩。

砖殿:位于万年寺大雄宝殿前,坐西向东,单体布局,砖混结构。取顶呈覆釜,体呈正方,天圆地方之意。殿高18.22米,面阔(1间)16.02米,进深(1间)16.02米。殿前后有门对通。门均高5.19米,宽3.70米。门两侧各有方棂窗2扇,每扇均高2.59米,宽1.63米。斗拱出檐较短。四壁用莲头雕饰悬柱12根,分置四角前后,殿门前额有“圣寿万年寺”五字,原为明神宗朱翊钧书,1946年毁于火,现为成都赵蕴玉1964年补书。

砖殿以形制上看,也是一座塔,是塔和殿的巧妙结合。塔起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后,和传统的亭台楼阁相结合,便创造出数以千计、种类各异的古塔,万年寺砖殿正是古塔林中别具一格的一座。它建筑奇特,结构精巧,端庄雄伟,气势磅礴。

砖殿上部的圆拱形建筑,是一种原始的覆钵式的喇嘛塔的式样,这种喇嘛塔在西藏较多,藏传佛教中首领人物死后,多建这种塔埋葬,故西藏喇嘛朝峨眉山只到万年寺和金顶膜拜,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砖殿外顶部正中和四周的小塔,同样有基座、塔身和塔刹。同砖殿共同组成一座典型的金刚宝座塔。在佛教内容上属密宗的塔,以五方佛为供奉对象,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明代最盛。因此,万年寺砖殿是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的巧妙结合,它既具喇嘛塔的浑厚大方,又有金刚宝座塔的雄壮气势。四边望角雕塑吉祥神兽,前鹿2只,均高1.85米;后部左为象,右为狮,均高1.56米,系1946年增建,更是锦上添花,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和高超技艺,是我国古塔建筑中不可多见的瑰宝。

殿内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井(系1946年重修时重绘),藻井四周有七层环形龛座,层高均为0.33米。四壁近地面0.89米的等高线上有凹形佛龛24窟,每窟高1.55米,宽0.74米。

大雄宝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4柱。面阔5间15.03米,进深3间14.05米,通高11.6米,素面台基3.35米,垂带式踏道21级。

巍峨宝殿:与大雄宝殿结构比例相同,素面台基高1.65米,阶梯式踏道15级。

“白水”为万年寺的代称,明代诗人方孝孺在《白水寺》诗中写道:“寺幽名白水,金碧绚中天,池面临三四,峰头对白千。”万年寺的白水池非常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峨眉山时,曾与寺里高僧广浚在此抚琴和诗,成为知音。传说,池里的青蛙长期受到广浚禅师琴声的熏陶,也能弹琴,这就是峨眉山著名的弹琴蛙。以白水池为中心的四野秋色,可谓是“秋景胜春朝”,枫叶红如醉,银杏金叶飞。常绿的桢楠葱郁成林,灌木丛中的小白花在秋风中跳跃、飞动。池边的丹桂、金色花蕊挂满了枝头,飘香回荡。重峦叠嶂,山川草木,红墙青瓦,飞檐翘角,倒映池中,弹琴蛙和谐地合奏着悦耳的乐章,真是人间仙境。

4、灵山秀水清音阁

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黑龙江、白龙江汇流处,海拔710米。据寺史记载:“轩辕游胜峰时,就有此阁。”古时称前牛心寺,唐时称卧云寺,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清音阁。以阁为中心,阁右为广福寺,阁后为延福寺,纵轴线上按台、亭、楼、阁序列。

清音阁建筑布局非常巧妙,在纵约2公里,横约1公里的 自然 山水环境中,疏密有致,聚散有度地建起了佛寺、殿堂、静室和与之相匹配的楼、台、亭、阁,并用十桥九跨将这分散的建筑聚合起来,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佛寺园林。园林建筑学家称它是抒情的诗,立体的画,古今游人赞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该阁主殿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6穿用7柱。底层面阔7间33.6米,进深4间9.5米,楼层面阔7问33.5米,进深6间10.9米,通高11.4米。素面台基高2.5米,垂带式踏道12级。

接王亭: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架梁,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梁架上有驼峰。面阔3间8.4米,进深3间4.4米,通高9.5米,素面台基高1米,东西人口各施如意踏道6级。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牛心亭:坐东北朝西南,木结构,单檐,六角攒尖式顶。通高8.5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

双飞一号桥:呈南北向,石砌,单拱,全长7.9米,宽3.25米,拱高1.7米,离水面13.3米,跨度5.5米。桥面呈弧形,边有石栏,各有4柱。栏高0.6米,上有浅浮雕鼓面纹饰,柱高0.83米,径0.24米,头部有浅浮雕刻覆莲图案。

双飞二号桥:呈南北向,石砌,单拱。全长6.2米,宽2.75米,拱高1.5米,离水面15米,跨度4.5米。桥面呈弧形,边有石栏,栏高0.8米,桥身无雕饰。

5、晓雨霏霏洪椿坪

洪椿坪依山而建,重楼叠阁,位于群峰环抱的深谷之中。后倚天池峰,门对大坪岭,左为宝掌峰,下临白云峡。空气清新,气候润泽。每当雨后初晴,山林中饱和的湿度经凉夜冷却,形成似雨非雨的“晓雨”,弥漫在楼阁、殿宇、花木、山石、影壁、庭院中,虚无飘渺,空空濛濛,仿佛让人感到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却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用唐代山水诗人王维《阙题二首》中的“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言状此景,最为贴切。洪椿坪海拔1120米,因寺前有洪椿古树三株故而得名。3世纪中叶,从中印度来华人蜀登峨眉山的宝掌和尚,曾在坪右宝掌峰结茅修住。10世纪开建为寺,名千佛庵,明初楚山和尚扩建,名千佛禅院。寺为木结构,殿宇三重,复四合院组合,中轴线上按山门、观音殿、大雄殿、普贤殿序列建造。占地30亩。

山门:木结构,错落三重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面阔4间15米,进深2间4米,通高7.9米。

观音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袱剞牵用7柱。底层面阔7间28.2米,进深13间30.7米;二层面阔13间50.4米,进深5间9.5米。通高10.9米。

大雄殿:木结构,三重檐,歇山和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4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7柱。底层面阔9间43.11米,进深7间23.55米;二层面阔6间32.35米,进深7间15米;三层面阔5间34.45米,进深6间13.65米。通高14.4米,素面台基高0.3米,阶梯式踏道2级。

普贤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2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底层面阔7间32米,进深9间22.6米;二层面阔5间23.4米,进深5间11.4米。通高11.5米,素面台基高3.15米,垂带式踏道15级。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10)

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26%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其实"语文作业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这样的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利用语文作业让语文走进生活呢?

一、借助电视窗口,让作业更新颖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口语交际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常常借鉴电视节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的形式,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说话中,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学习新闻时,我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新闻的特点,并组织学生交流"我最喜爱的新闻",说明喜爱原因。每年圣诞节、元旦来临之际,学生都恳请我允许他们搞一次小小的联欢会。这时,我就故意卖关子,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把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必须在一星期内交出联欢会的策划方案,节目内容、教室布置、节目主持人串词等要一应俱全。而且方案必须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家都乐意去想,去写,去做,去创新,这样就增长了他们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不仅娱乐了一回,也培养了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自然喜欢。

二、留心十字街头,让作业更现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以领着学生到街头看一看,让学生去生活中阅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拘泥于课内,则难以达到养心益智的境界。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让课内的疑难在生活中迎刃而解,在生活中豁然开朗。如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绿化广告语、宣传广告语。学生为学校小水池设计的广告语是:"为了映出你美丽的倩影,请你爱护她的身影。"为草坪设计的广告语是:"为了映出你美丽的倩影,请你爱护她的身影"、"蓝天、绿草、爱心,相映生辉"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了语文的魅力。

三、开展语文活动,让教学更生动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针对性的开展"优秀试卷展"、"硬笔楷书书法展"、"优秀作文展"等活动,既夯实了基本功,又提高了文化素养、文化品位;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特开展形式各样的朗读比赛,既扩大了阅读成果,又培养了语感。临近考试,学生都比较紧张,就怕要考的内容没复习到。于是,我给学生一次自己出卷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挖掘课本中的重要内容,筛选各种辅导材料中的题目,然后我再从学生交上来的试卷中筛选好的题目考试。当然这样的试卷仅限于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对它感兴趣,乐意做。用自己出的试卷考试,学生的分数有了提高,这使他们对学习更有信心,也锻炼了他们的搜寻能力、复习能力。总之,针对学生现状,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语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11)

《论语》说:“事思敬”。我从内心热爱教育事业,敬重校长这一职业。面对缺资金、缺设施、缺器材、缺师资的状况,我不等不靠,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提出了利用“IC效应”拓展学校空间的创新理念。IC是英文“集成”一词的缩写,“IC效应”就是让有限的空间承载最大的容量,取得最高的效率。按照简单、实用、效果一定要好的原则,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寻求立体发展。在向阳小学,每一个设计、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空间都渗透着“IC效应”的创新理念。以下仅仅是我们创新空间利用的一些案例。

一、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篮球场

我校操场只有1600平方米,但“IC效应”的运用使其空间无限、魅力无穷。例如:篮球是学生喜爱的运动,学校没有建篮球场的空间。不过我们考虑到小学篮球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小学生能自己把球投进篮框里就很高兴了。所以我们在操场南端建起了13个特制篮球板(见图1),等距离一条线排列,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有时学校同时安排3个班上篮球训练课,操场上便会出现一个奇特的景观――80多个篮球同时在空中、地上和篮板上下翻转,数百名学生呼喊腾跃。

航模池

农村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学校在操场东北角建了一个用于航模比赛的水池(见图2),在水池底部富有创意地绘上了世界地图。

在航模训练时,我们经常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一名船长,驾驶一艘航船从青岛港出发,到非洲的好望角,该如何行走?游戏间,孩子们的心也在邀游世界各地,畅想未来。

涂鸦墙

我让人在航模池边砌了一面画墙,又把教学楼走廊和消防通道墙都改造成画墙,所有的画墙都贴上洁白的瓷砖。学生可以在上面随意涂鸦,随时更新,这些地方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画家沙龙(见图3)。

我还把走廊暖气片上方建成200多米长的搁板,展示学生的配画文、各种作品;利用走廊后窗,展评学生的手抄报、钢笔字。

一・六厅

学校小,工会活动没有娱乐厅,孩子上舞蹈课没有练习厅,学校电视台没有演播厅,学校仅有的一点儿地方都用完了,怎么办?我利用“IC效应”,在南教学楼二楼多媒体教室上方,用钢结构建造了多功能厅――一・六厅(见图4),即一室六厅:一室为健身房,六厅为舞蹈厅、展览厅、教师娱乐厅、摄影厅、现场直播厅艺术训练厅。厅内西面墙上张贴着所有班级学生的合影,墙下设阶梯座椅,方便学生排练节目并合影等;北面墙上有5组折叠式展板,张贴着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墙壁上还排列着几组自动折叠椅、折叠桌,便于师生休息娱乐;整个东墙是一面大镜子,供学生排练舞蹈;靠近南墙有一排健身器材。整个大厅配备了先进的演播系统,可以录播节目。

二、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

学生阅览室

阅读是人类继承优秀文化的最好手段之一,是提升人类思想文化品位的精神漫游。可学校用房实在是太紧张了,没有富余的房间可做阅览室。我寻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后,和教师们一起将教学楼的2个洗手间及门厅和走廊改造成3个阅览室(见图5),书橱全挂放在墙壁里,阅览桌做成简易的隔板式,坐凳是少占空间的小凳子。这样,学生每周都能上大阅读课,书籍为学生、教师展现了精彩的世界。

植物园

由于向阳小学处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段,所以要想在校园里多植一片绿,为学生添一块劳动实践基地,难于上青天。然而,我还是凭着“IC效应”攀上了这个“青天”。2004年夏,当学校新建南教学楼时,经过缜密的思考,我们将二楼平台,经过加固、防渗、强化处理,建成了300平方米的空中植物园(见图6)。园内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分为土壤栽培、基质栽培、花卉育苗、芽菜生长等5个实验区。学生经常进园认识植物、动手实验。由于芽菜培植是绿色无公害产品,还吸引了许多饭店前来定购。

“大中国”展开室

为扩大孩子们的视野,用优秀的民族文化陶冶孩子的心灵,我又让“IC效应”体现在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融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大中国”展室中。“大中国”展室的所有材料都是学生利用暑期搜集、整理的。以恢弘博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分门类介绍了中国行政、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孩子们在这里了解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感受了中国之大、之美。

墙上地球村

墙上地球村在南教学楼二楼西大厅的北墙上,是一种多功能组合抽拉式地图装置(见图7)。我们将全国所有省市的行政区域、人文景观、矿产资源、地理位置、名胜古迹等知识进行整理,汇成一幅地图。乍看,这只是一幅普通的地图,但是,打开橱窗,玄机就会呈现:这里既有胶州地图,也有青岛地图、山东地图,还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的地球村。

历史廊

南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是一条凹进墙壁0.2米宽、6米多长的历史长廊(见图8),共有365个精美的阅览夹,记录了一年中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文化林・智慧树

文化林是由北教学楼前8棵大树组成的一道文化景观(见图9)。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搜集到“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世界国旗”、“中国城市别名”、“中国城市市花”等一系列有趣的知识,我们把这些内容整理喷绘,以学生的身高为基准做成精致的圆筒环绕在树干上。孩子们在树下玩耍之余不时吟诵,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

三、创新学校的德育空间

向阳百科

如何“留住”学校的历史?向阳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将校史资料、教育法规、治校方略和教育成果等内容浓缩于72块展牌中,巧妙地安装在72条斜置轨道上,安放在北教学楼二楼不足6米长的一面墙壁中,组成了一部教科书――向阳百科。一块块展牌犹如一本本大书,“书脊”依次排开。想查什么内容,轻轻

一拉,便赫然入目。

在这“本”大书的上方,我写上了这样一条标语:把昨天发生的写成历史,将今天要干的变为现实,它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道德苑

校园东侧有一面20米长、2米高的文化墙。墙上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篇章,还有学生自编的行为规范“人生不字知多少”,这是向阳学生自己的“荣辱观”。墙边设有简易的石凳、石椅,学生常在课余时间吟咏诵读。经典墙・道德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知行轩

知行轩位于北教学楼一楼西门入口处,是将我自编的“中国教育四字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成一排50页活动展板悬挂在墙角,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每页展板都有两句四字歌,下面配有注释图片,琅琅上口,简明易记。

感恩角

感恩角位于北教学楼一楼东门入口处,是由50块悬挂在墙角的活动展牌组成,聚拢是一本“书”,展开是一组图画(见图10)。每块展牌列举不同的感恩对象及感恩原因,包罗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成为一部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感恩角形成了向阳小学独特的感恩文化。

“小脚印”

“小脚印”位于南教学楼三楼西侧,是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的成长档案夹。我把每个班级的档案夹设置在一个活动圆盘中,不占地方,也便于浏览。学生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可以随时存放在自己的档案夹里。“小脚印”展室是开放的,课余,孩子们总会去看看自己和别人留下的印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在“小脚印”展室里除了学生档案外,还有学校、班级、教师的“成长记录”,以及各大媒体对向阳小学的报道,专家、学者及各教育参观团对学校的评价。这些“大脚丫”和“小脚印”并存,给师生一种成就感,激励向阳人更加拼搏向上。

留园

留园位于学校操场北边的草坪上。园内摆放着一些造型各异的雕塑。这些雕塑是历届毕业生送给母校的纪念品,每一个雕塑都是根据当年国家发生的大事做成的纪念性的模型,如2003届的“抗非典众志成城”雕塑,2004届的“神州5号”模型,2006届的“长江三峡”,2007届的“动车组”模型等。

这些雕塑是学生对学校的感恩,是每届毕业生为母校留下的一片真情。

四、关心学生的生活空间

阁楼休息处

阁楼卧铺托管处位于南教学楼的阁楼上(见图11),是学校为了解决许多家长中午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又无处托管的难题而建造的。

在筹建新教学楼时,我大胆设想并经过多方论证,将大楼阁楼加高1.2米,设计成火车卧铺式的学生午休室。根据学生年龄不同,午休室被分为12个区域,可同时容纳500人休息。休息处内设中央空调,铺红色地毯,围蓝色墙裙,安然、宁静、舒适。每次休息,学生都感到“火车”开到“空”中去了,很惬意。

洗手处

在学校操场的东南角,两根6米长的普通镀锌管上,每隔60厘米打一个孔,就成了简易水龙头(见图12),打开总阀,可容20名学生同时洗手,用过的水,经过地下管道循环,流到学校公厕冲洗便池,进行二次使用。这是学校在抗“非典”时期设计、修建的简易洗手设施,解决了学校千人课间洗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