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0:09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1)

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短期的规划比较注重组织环境的分析,长期的规划要更多地注重社会环境的分析。

生涯机会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包括对长期机会和短期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

生涯目标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

评估与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人生职业规划

这是我的大学四年的一个整体规划。本规划分为学习生活规划、社会活动规划和面向未来的准备计划。其中,“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两部分是规划,只建立一个大概的发展方向,除少数目标外,在执行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面向未来的准备”是计划,所有要求是“死要求”,是我必须要达到的。因为这些要求大多都很苛刻,所以我以“计划”的形式列出。

其实,三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我之所以分开来说,只是为了看的方便和比较容易操作。在执行这份规划的时候,要密切注意三部分的不可分割性。

学习生活规划

学习,乃学生之天职。生活,每天必不可少的点缀。所以,我认为学习和生活是最重要的,故其规划应慎重。

首先,我要明确我在学习方面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在四年之后得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这是梦想,但也是目标、而且是必须达到的目标。可以说,如果拿不到这张学位证书,那么我的大学将被定性为“失败”。

在具体的课程方面,除去思想课程和体育要保证及格以外的其他课程,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努力争取“优秀”成绩。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不光是对自己的肯定与鼓舞,也是将对我人生起到重大作用的准备(这以后会再)说到。

这三十五门课: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英语、体育、计算机 应用基础、军事理论、传播学概论、艺术概论、文化产业概论、社会学通论、管理学原理、 市场营销 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视听语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影视节目市场研究、影视剧制片管理、影视精品赏析、影视制作、电视栏目制片管理、媒体政策与法规、娱乐经济研究、艺术品市场、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整合营销传播、演艺活动策划、导演艺术,这么多课程,咋一看上去挺吓人的,但是我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充满信心,各个突破,把这些课程统统拿下。毕竟,它们不是老虎,而是我人生的必要准备。

尤其要说一下的是英语。由于我以后的人生之路的需要,我的目标是在大学期间的英语水平要始终处于学院一流水平。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我的英语水平要超过国际传播系的人。

其实,我认为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光学习自己课内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我规划在大学四年中,自己学习一到两种技能,比如电脑 网络技术 。

在生活方面,我应该做到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不应该对生活提过高的要求,条件还说得过去,我就不会也不应该去抱怨。同时也因为我以后的发展需要,我必须时刻熟悉艰苦朴素的生活条件。另外,我始终相信,一个生活俭朴的人在学业和事业上是会成功的。

所以,我对学习生活方面的规划总结起来四个字:艰苦奋斗。

社会活动规划

这一部分,我会对我四年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做一个规划。

在这一方面,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这个梦想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能够达到,那将是对我的一大鼓励,同时也将是对我的鞭策。所以,加入共产党是我的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条。

除此以外,我对大学的社会活动的规划还包括以下几条:首先,我要争取进入学生会,并积极参与活动。第二,我应该在大学建立一个稳定、健康 而且作用巨大的朋友圈。第三,我应该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例如打工或者参与大学组织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会对我的未来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大学期间我进行社会活动的原则应该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要积极参与可能对人生有重大有益影响的社会活动;并且这些社会活动最好可以与“面向未来的准备”相适应。

面向未来的准备

在我看来,前面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在为“面向未来的准备”打基础,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就是“面向未来的准备”的一部分。

我在大学毕业以后的打算是去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读研究生,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还有很多的艰巨任务需要去做。

1、我打算在大一、大二两年完成雅斯考试的词汇准备工作,并学习《新概念英语》。大三一年上某个培训班,大三暑假完成雅斯的考试。

2、我打算在大二暑假去一趟加拿大,去和多伦多大学的校长当面交谈。我希望我流利的英语、大一和大二完美的成绩单以及我勇往直前、为梦想努力的精神可以打动那位校长,至少希望可以给他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大一、大二两个暑假要打工,赚我加拿大之行的生活费。

4、大四看看有没有可能有政府部门或企业愿意有偿赞助我的留学研究生生活。

以上只是关于我的留学生活的准备,其他方面的准备还有:

1、加拿大之行顺便考查一下外国的文化产业状况。

2、大学期间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并把别人的经验教训吸收为自己的。

3、一有机会,特别是打工的时候留意身边的经济现象。

4、看看能否进入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实习,积累经验。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4-02

一、引言

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它是指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实施方法[1]。大学生学业规划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是第一堂必修课。目前,国外(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某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学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并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作好大学生学业规划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为职业前途作好准备。因此,有效引导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意义重大。

二、现状分析

通俗地说,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在认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基础上,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则是学业规划的核心。大学生只有在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全面思考当今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有效的学业目标,并激发内心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能,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

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本科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新生在制定学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自我认知能力差,导致学业规划目标趋同或脱离实际。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质是铺设一条从现在的我到将来的我的桥梁,需要大学生在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性格特点、能力特征、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前提下进行自我定位,从而确定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内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制定出“远大”的目标,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学生又缺乏耐力和毅力,遇到困难就放弃计划和目标,最终结果往往是在困难面前消极逃遁,随遇而安。

2.学业规划目标太过泛泛,缺乏具体性。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发地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在制定目标时仅仅将学业规划概括为“认真学习,过好每一天”、“广泛学习,活出意义”、“学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充实度过”等等,这种学业规划目标是对自己未来没有严肃认真思考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无法改变学生无所事事的状态,无法真实地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根本起不到自我管理与规划的目的,这样的学业规划只是一张白纸。

3.学业规划缺乏阶段性。大学生的学业规划目标与学习生涯相呼应,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分目标。为了能够实现总体目标,必然需要制定多个阶段性的分目标来给予保证。大一为试探期,这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应弄清楚我怎么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职业选择;大二为定向期,逐步规划自己的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努力尝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三为冲刺期,考研的要全身心准备,就业的要考试提高求职技能,搜集人脉信息;大四为分化期,可以检验自己制定的学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学习及生活准备是否已经充实[2]。只有明确学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才能实现总目标。

4.学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3,4]。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来选择所学的专业,或者听从长辈和老师,或者是调剂,有的甚至想转专业。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决定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业规划时不能依据专业来科学合理的规划。

5.学院或学校层面缺乏具体正确的引导。当前高校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社团活动等几个活动,忽略学院或学校层面的正确引导教育,还没有形成学业规划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一门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业规划引导方面的课程,学生对学业规划的理解也比较模糊,根本起不到学业规划在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中的真正作用。

三、对策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学业规划的能力。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指导学生学业规划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大部分未进行过专业培训,与学业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有限,且平时拥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任务,直接影响到学业规划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大学新生学业规划指导的制度和相关规定,并通过一系列培训等工作,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性、有效性,培养一批具备学业规划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队伍[5],其对于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意识。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步,也是直接影响大学四年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大一时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明确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对其以后合理地制定职业规划能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实际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逃离了高中时代的“苦海”,不需要埋头苦学,认为“大学是恋爱的天堂”,“大学是睡觉的摇篮”;还有同学则是突然脱离了高中时代的“保姆式”学习,面对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显得比较迷茫,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使大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总目标。

3.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人,起点是什么,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想往哪方面发展?可以往哪方面发展?鼓励新生利用SWOT或霍兰德理论等方法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能力等,客观的评价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社会中适合担当什么样的职位?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避免盲目地制定学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规划。

4.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到大学,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余生活,不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时间,也不知道除了学习还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未来显得十分迷茫。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的了解,明确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因此,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就应该有效地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从起点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将来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以便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

5.加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由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毕业之后会从事什么类别的工作。因此,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让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邀请资深的专业教授来介绍专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和专业的未来充满热情和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这种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自主去了解学校、学院、专业的相关知识,增强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6.正确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或者从事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等担当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并依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导。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协助新生意识到学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全面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制定出明确、合理的学业规划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监督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执行学业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业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和分析,及时修订自己的学业目标,真正充分发挥学业规划的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制定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合理有效地制定学业规划是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保障。一份科学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建立在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和全面思考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而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执行能力,能否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并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在学校、老师的科学指导下,认清自我,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实现自我价值,保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10):76-78.

[2]杜联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2015,(05):27-29.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79-02

1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背景

生涯规划是对个人从事的学习、工作、娱乐等生活模式进行的长远规划。它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学生时期的规划及退休后的规划,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成长成才。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业、职业、事业三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指导,敦促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规划意识和生涯理念,增强学生知己知彼的探索方法,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提升综合素质[1]。

高职学生无论在生涯觉醒、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当前,传统的生涯规划形式无外乎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学生被动接受,听过就忘,没有亲自实施,效果极差。采用团体辅导进行生涯探索,可使学生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一改被动规划的陋习,优化了规划的效果。

2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原则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单元设计上要遵从实际具体的原则。“方案设计要结合实际,具体可行,掌握团体的目标和性质,要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偏好及带领风格,也要考虑成员的特性。”[2]同时,要遵循系统化、口语化、体验式原则。各部分之间要循序渐进,连贯性、易操作,语言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切忌生硬苦涩,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3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构思

1)要明确团体辅导的名称和目标 确定一个富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名称很重要,诸如“成功,从职业规划起航”“放飞梦想”“生涯大探险”等。

2)确定团体目标,使成员在经验分享与互动中得到温暖与支持;协助学生明确生涯内容与空间,探索个人生涯发展任务;协助学生评估个人兴趣、性向、能力、个人特质价值观;学习生涯决策技巧,帮助学生如何作决定;拟定生涯计划,整合个人资料,学会生涯规划的技巧;通过谋职演练、参观活动,帮助学生探索个人择业潜力及工作适应方式。

3)明确设计思路。根据团队目标设立团体规划的基本思路,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寻发展目标,每一步骤可有若干单元组成,一个方案可包含若干个单元。各单元之间循序渐进、互为铺垫,形成生涯规划的有效环节。

4)要明确团体的性质和教师。根据生涯规划的要求,生涯团体的性质必须是结构性强、封闭的、稳定的成员[3]。团队辅导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实操训练,对辅导对象有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团体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以下。团队学员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也可通过课堂、心理普查筛选,根据团体成员的困惑、问题进行适当的分组。场地可选择咨询室、室外均可。

5)结果评价和调整。要了解活动的效果,看是否达到团队辅导的初衷,改进不足.需要对过程进行跟踪,主要通过学生现场表现、参与度等及时反馈,通过学生的感悟、评价,指导者的意见建议和跟踪辅导来进行。

6)对方案的评估。通过心理测量对团队辅导方案进行鉴定,对受训的学生进行训练前测和训练后侧,了解学生参训前后心态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情况;也可对参训学生和未参训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4 具体方案和单元目标

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遵循职业类型理论、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人匹配理论、社会学习论、特质因素论等理论,从组建小组到活动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的形成和活动的整个过程,如表1所示。活动以团体方式进行,聚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5学时,共四周六学时,以此来增强学生探索自我、挖掘潜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5 某一单元团体活动具体安排

活动一:接龙、模仿秀、松鼠与大树、微笑握手、连环自我介绍、滚雪球、事业与我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由于组员初次见面,互不认识,比起一般的自我介绍,这一活动能够较好地让大家互相熟悉。

2)方案目标。

①单元目标:增进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发个人参与团体的兴趣,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组员对他人的分享作有效的回馈。

②具体目标:接龙、模仿秀、松鼠与大树、微笑握手、连环自我介绍、滚雪球增强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的氛围;组员之间相互支持、反馈。

3)具体操作。

①每人写胸卡,注明班级、姓名、专业。

②热生从接龙开始,以活跃团体气氛,并用非语言形式促成成员交流。

③快速相识:两人组自我介绍;四人组介绍朋友;八人小组连环介绍。(为什么参加此次活动?有何期望?上大学的目的?)

④回到大组,各自介绍自己的朋友。

活动二:团体契约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经过大家的自我介绍和熟悉后,大家对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建立契约,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2)具体操作:

①活动前准备好A4纸和笔;

②组长鼓励组员主动发表自己对本组的相关要求和对团体的期望;

③组长结合组员的发言,整理归纳团体规范。

活动三:生涯联想问卷调查填写,讨论生涯规划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由于大学新生以前很少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系统的思考,通过本问卷,使组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系统思考,进而更好地指导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2)具体操作:

①活动前准备好问卷和笔,对活动作必要的说明;

②大学生为什么要生涯规划(大学生活要有目标,要有效率;提高个人抉择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③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出回馈。

活动四:幻想交流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通过上述活动,大学新生对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畅谈自己的大学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

2)具体操作:

①对活动作简要说明;

②组员分享自己对职业规划的看法,分享这一思考过程的感受;

③其他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出回馈。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4)

我所在的山东潍坊中学秉承人文教育理念,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推动学生学业发展最终落实到生涯规划中来,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引导学生在做好高中阶段性规划的同时,尝试性地选择并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生活角色,以完成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对接。

一、人文教育背景

潍坊中学历经一百三十余年文化传承,本着“自由、民主、平等”的原则,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校积极贯彻上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人文教育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文,惟真,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建人文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了人文管理、人文德育、人文课程、人文课堂等较为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形成了分层分类教学、全员导师制、家校合作、学情教情会商、民族教育等较为完备的人文保障机制。

人文教育关注对个体生命和价值的尊重,注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教育探索的不懈追求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对学校人文教育的理解和感受是,人文教育是基于人性本身的需要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高层次的三种需要,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的人文教育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三种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入和兴趣归属的领域,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更容易更幸福地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我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中生的自主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人文课程体系的一个模块,成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是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和生涯熟练等,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生涯能力,帮助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规划人生。

二、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

学校从2009年开始着手探索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2009级学生为试点,成立了研究团队,确立了领导小组,以班主任为指导教师,以班会时间为主要时间,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以“励志―规划―选择―落实”为主线,先后组织了“三年畅想”“三年规划”“文理分科指导”“特长培养指导”“填报志愿指导”“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理想职业调查”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研究成果,并在2012年荣获了潍坊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初,学校依托“人文教育”理念,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生涯发展为目的,创建了生涯规划室,涵盖了学业指导、高考教育、职业规划、心路导航等功能,为学生生涯发展测评主题课和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等的开展提供了场所保障。

以心理教师为核心力量的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迈向人生巅峰的阶梯――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定期给学生上好生涯规划课并做好社团活动。引入“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该系统汇集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和有效的决策行动,以完整、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每位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进行测评,进行自我认识、专业、学校和职业等综合的详细的查询,此外还有参考决策和行动评估报告,这为学生高中生涯自主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确立了以“认识―决策―行动―再认识”为主线、以“生涯规划课堂―主题班会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生涯规划教育拓展渠道”为方式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实施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载体,保证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一)课程目标

1.自我发展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兴趣、性格、能力、需要、价值观和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生涯发展所需的积极品质。

2.生涯探索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多种类型职业的认识能力,对专业和大学概况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理解能力。

3.生涯管理目标,旨在辅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出高中阶段的关键选择,并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出科学的生涯规划决策。

(二)课程内容

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可以用这样的三个问题来概括:“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与其对应的是下面这三个回答:

(1)认识自我和认识外部世界,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性格、能力、资源等,认识职业、专业、大学、社会需求等。

(2)阶段决策:文理分科、小科类选择、志愿填报,以及与每个选择对应的生活角色的定位和决策。

(3)行动与调整:掌握与决策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达成目标执行计划等的优秀品质塑造,包括如何制定目标及实现目标,合理管理时间、掌握学习策略、处理人际关系、调控情绪、增强责任感等。生涯规划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

三、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各年级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课程。依据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高一年级主要内容:自我认知和生涯觉察;高二年级主要内容:职业探索、进路指导;高三年级主要内容:生涯规划、生涯辅导。高一和高二年级以生涯规划课程、主题班会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高三年级针对学生需求主要做专业、学校选择、考前专题辅导和个体辅导等。

(二)课程实施评价

评价内容:自我成长报告、实践课题小结、阶段性生涯规划书;评价方式:自评、互评、项目评价、生涯发展规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结合以上五种评价方式结果,做出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凡全程参与课程学习,并在生涯认知、知识、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都应给予及格成绩,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和学年考核。

(三)n程实施反思

人文教育背景下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理念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最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引导他们选择并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与其相适应的生活角色,即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对接,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在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同时,成就自我实现,收获幸福人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认识自我部分,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兴趣和价值观导向对阶段性规划和未来规划影响力最大,兴趣是最强的内源性动力,学生找到自己所爱,爱自己所爱,成就自己所爱,才会真正满足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高中三年中,才能快乐幸福地有目标、有规划、有动力地学习和生活。2016级一名学生入学以来一直对班级没有归属感,没有学习的动力,自暴自弃,第一次模拟考试在班里下降了二十多名。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心理教师通过学校引入开通的“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和个体规划辅导,首先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职业――化学研究员,然后回到现实的学科学习上,自然他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十足,又通过化学老师的鼓励性谈话,生涯规划主题活动“合作成功的喜悦”中共同“解手链”的体会,最终使他找到了情感投入和身心归属的方向,期中考试化学成绩满分,班级名次升到了第11名。这使他重获信心,体验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团队的力量,他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品质得到了良性发展。

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性和观念内化性,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既不能被单调的说教绑架,也不能因多样的活动而游离。在给学生创设尊重、自由、平等的充满“爱”的课堂氛围下,还要确立一定的“规矩”。学生积极品质的塑造有一定的规范性,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强行遵守,而是给予他们爱与肯定的感染和正向的引导。

在“我的人生价值观”这一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追求金钱和权力,有一个个性张扬的学生的理由是:“我有钱有权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会有名车豪宅,还有美女相伴。”他的表情和眼神带着轻视和高傲。这时,需要老师对他进行部分肯定,再加以正向引导。老师说:“嗯,不错,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天性,每个人对美的形式的追求也不一样。那这样,你觉得会收获什么?”他说:“很潇洒,别人也看得起我。”老师说:“那你想对你关心的人或者社会做哪些有价值的事情呢?”他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要给爸爸妈妈请个私人运动教练,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会给班里同学创造聚会的资源和其他帮助,投资一个游戏开发的公司,给爱好游戏、电脑程序的人提供发展平台。”老师又问:“那这样,你觉得又会收获什么?”他收敛地说:“可能是别人的感激和感谢吧,也会有对自己的肯定。”老师欣慰地点点头:“等你有钱有权了,可能做到的不仅这些,还会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你能一步一步地实现。”其他学生由开始的哄堂大笑变为一致的鼓掌赞许。我想,在座的学生们都会有一次价值观的升华。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案例,我感受到: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学生需要爱,更需要规矩,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学生的未来。人文教育背景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便是在规矩和爱的统一中将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升华。

(四)课程实施展望

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的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从2017级高中学生开始,高中生全部面临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更复杂的选择。面对新改革,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的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知道自己学的专业,才可能知道“七选三”到底选考哪些课程。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5)

什么叫大学生涯设计?所谓生涯,就是一个人从生命一开始到生命结束这一整个的过程,以及与生命过程有关联的生活的全部。大学生涯就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一直到毕业这个时期所包含的大学生活的全部。大学生涯设计包含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有效管理等方面。通过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活动,学生可以将所遇到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反映出来,这样,教师的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避免了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直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步服务。

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是提高大学生活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手段。做好规划,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朝向哪个方向努力,也是完善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规划,学生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完善自我;同时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规划。大学在人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决定了生涯规划应该与人生设计有关,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学习的地方,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历练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1.开展时间

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后。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判断。从这个时间开展生涯规划,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2.主要目的

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目标和自我发展的规划,并促使广大学生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发奋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适应新的时代和形势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主要内容

(1)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讲座,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2)设计专门的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书,组织学生统一填写;

(3)以生涯设计为主题,开展演讲、征文等活动;

(4)举办“五心教育”、个人工作坊等主题教育活动,指明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5)举办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具体内容包括网络技能、调查报告、创业计划、科研创新等,调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召开座谈会,请优秀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4.过程和形式

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教育和自我评估阶段,二是自我规划阶段,三是自我评估和补充修改阶段。

在第一阶段,首先要在学生中做好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明白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我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在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洗礼之后,很多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着手准备做好生涯规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对自身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估,对自己进行自我检查,从而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还要评估周围的环境,主要包含社会、学校、专业、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就是明确志向和设定目标,在大学阶段必须认真思考并形成成熟的思想,确立高标准目标并努力实现。选择合适的路径去具体实施和行动。

第二阶段,就是要做好自我规划,给自己正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经过第一个阶段后,很多学生都按照要求作出了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书,我经过统计,从中发现了很多共性的东西。首先,大部分学生都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认为在大学里学习仍然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弃学习。从内容上也认识到大学毕竟不同于高中,它是社会的前沿,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要学的东西应该是广泛的、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其他学科知识、交际、口才、气质、能力等。其次,大学要发展综合素质,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提出在大学阶段要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把考研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强调知识面的宽度,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让自己充实起来。注重自身修养也是很多学生规划的重要内容,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生活,学生已经能够清醒理智地分析自身在性格、心理方面存在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很多学生都提出要在大学阶段找一份兼职,想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我通过对这些规划进行比较发现,规划中有着很多共性的部分,当然其中也不乏个性的东西,比如出国、毕业后到西部支教、在校经商等,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第三阶段,主要是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估,要定期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反省,发现问题或者不足的地方,及时调整、修改自我规划,使之朝向正确的目标前进。我在统计好个人的生涯规划后不久,就有学生要对生涯规划作一定的修改,而且在期间一直有人进行修改,说明通过大学生涯规划设计,大部分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制定近期和长远的规划。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指导学生对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整。

三、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1.在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存在从众、从全、从大的心理。我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涯规划都具有趋同性,虽然有一定的外界影响因素,但是大学生的从众、从全心理还是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有部分学生把规划做得太大,大部分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其指导意义。

2.部分学生具有敷衍的心理,通过前期的宣传发动,到具体的指导,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生涯规划设计,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充分重视这项活动,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促进作用。

3.还有一些学生有明确的想法,但是有部分涉及个人隐私,不愿意公开,需要因势利导,或者调查了解具体情况,这也是在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开展生涯规划的前景

大学生涯规划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为个人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因此在个人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可考虑将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结合起来,从大一新生就着手开展教育。

目前我校已经开始着手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具体步骤如下。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了解了这些,才能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

2.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不论什么样的目标都要立足现实,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

3.环境评价

要充分认识与了解自己的相关环境,分析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例如要了解本专业的地位、需求与发展趋势。

4.职业定位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6)

大学阶段是生涯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面临着很多重大抉择,如,课业、职业、婚姻家庭等。在我国大学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下,很多大学生的生涯选择由父母或老师帮助甚至替代其作决定,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普遍缺乏自主决策意识,更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而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职业不仅仅是保证人们衣食无忧的手段,更多的是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而进行职业选择则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管理的能力。

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职业目标越清晰的人,其成功的几率越大。台湾有学者研究表明,“职业成熟度愈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强,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反之,职业成熟度愈低,则表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欠缺愈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当前计算机类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这门课程以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为基础,其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自我分析与实际不符。很多学生期望到“三大”(大城市、大企业、 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对自己职业定位不准确。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还有些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规划过于理想化,没有立足实际和对自身估计不足,造成与实际脱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盲目参加过多实践,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做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选择考证来 增加“筹码”,还有的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者参加各类协会, 以期望参加更多的协会来增加自己的实际经验,但这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而缺乏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应该多参加相关公司的实习锻炼。

(三)坚持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职业规划缺乏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没有重点,缺乏最相关事情的取舍抉择,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盲目等待不知所措。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周围条件的变化和就业环境的改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

二、计算机类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界认为:“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国内学者认为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生涯规划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即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体验,唤醒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体验的过程。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包括三大主要因素,即生涯探索的活动与情境是教学载体,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是核心,学生的应用与升华是结果。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生涯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创设探索生涯问题的情境,设计具体的生涯探索活动,并在课堂上组织和管理生涯规划活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切实提升生涯意识和能力。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涯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尝试为自己生涯发展作规划,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进行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在生涯规划的教学中,教师是生涯探索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习者是参与者、自我规划者。此外,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特别鼓励小组合作的学习,通过在小组中的对生涯问题的探讨、沟通协调的过程,达到意义的分享,r值的澄清,能力的建构。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中,不强调学习者系统的生涯规划知识的掌握,而强调学习者的生涯规划意识的激发,自我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的增强。以下用列表的方式对体验式教学和讲授式生涯教学进行分析区别。

(二)有目标的参加社会实践。进入大学,应该分阶段来规划好大学的几年时间,大学生涯规划的成败,将决定自己今后大学学习的方向并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在计算机类大学生,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出发,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能力,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造自我就业竞争力。

大学普遍都有很多社团,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性地加入一些社团。通过参加社团,会认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同学,使自己对其它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社团与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也会促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认识更多的朋友,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还可以尝试去竞聘学生会的职务,参加学生会的一些工作,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里还会常举办一些计算机专业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在有空的时候尽量多去听听。特别是一 些学长们的经验和现身说法都很值得学习。还有一些计算机方面最新的知识讲座,大家通过这些交流,及早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做好该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内化” 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是该课程老师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来半分,张建国.基于体验式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0(01)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7)

[作者简介]张健(1968- ),男,安徽宿县人,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95-02

德育论认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以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为依据,自觉、有效地调节、规划、控制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活动。①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②,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教育功能从工具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因此,教育要以主体性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绩效。这就要求高校关注和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教育要认可学生发展的积极倾向,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承认其绝对的发展性和相对的环境约束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感知环境、评价社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更加坚持,遇到困难更有恒心和毅力。因此,从自我决定的角度来看,要培养人格健全、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要求高校关注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有计划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寻找学习资源、运用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③④。它包括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进行的一切自我教育活动,所以已经超越学校教育内容的范畴,而是广泛地发生在社会环境当中,它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反思性、实践性。因此,从自我导向学习的角度来看,也要求高校关注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依托“规划与认识”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构想

(一)“规划与认识”的载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普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核心技术是“规划”,关键是“认识”。即通过大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价值观以及对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等的认识,理性地作好决策,制定出生涯规划;同时,通过生涯规划的过程,更好地促进个体对自我、环境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认识―规划―认识―规划”是一个动态螺旋式的渐进演化,同时也是反思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文章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规划与认识”作为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自我教育。

(二)“规划与认识”与“自我教育”的关联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其内容包括人生发展、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与“主体性教育”“自我决定”和“自我导向学习”等理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技术要求相一致。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具有“认识”的功能以及“调节、控制”等辅助技术手段,能提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教育和认识反思。因此,可以得出“规划与认识”和“自我教育”相关联的结论。根据两者紧密关联的特性,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选择。

(三)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设计

根据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主体性”“实践性”技术要求,我们找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可实现路径――“规划与认识”,即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和路径具体见96页图)。具体来讲,在常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我们更加突出地围绕专业、行为、心理、思想等四个层面指导学生展开“认知―实践―反思―认知―实践―反思”螺旋式四维规划与认识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并通过观测分析与监督反馈环节,适时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绩效进行评价和督导,提高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水平,从而最大化地调节、规划和控制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依托“规划与认识”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技术要求

(一)“规划与认识”的内容选择

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会促进自身的成长成熟。因此,依托“规划与认识”进行自我教育,应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可以把职业世界、求职之路和创业教育等常规的教学内容揉进专业认知、实践认知、心理调适和思想感悟四维“规划与认识”实践模块,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引导学生去调节、规划、控制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1.专业认知的规划与认识,在专业层面实现自我教育。充分认识自我,并充分认识职业与外部社会环境,以及评估自身性格、兴趣、价值观同专业的结合度和可持续发展性,然后就专业认知进行规划和认识。专业负责人要从学生入校开始,每年一次,大一到大四循序渐进地专题辅导,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则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专业思想,形成合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当学生能够不断地自主摸索专业信息和知识、探求专业与职业的结合点和发展性的时候,其职业生涯规划才可持续,生涯定向才会有效并得以实现,才会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2.实践认知的规划与认识,在行为层面实现自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与职业发展需要,广泛进行课内实践环节学习、课外科技活动等,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必须做好实践认知的规划与认识,抓住主要矛盾,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方面重点突破,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搭建解决问题的条理框架,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培养自我教育的迁移能力,其他次要矛盾则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3.心理调适的规划与认识,在心理层面实现自我教育。要特别关注情商发展,主要针对心理稳定性、受挫和抗压等心理素质方面进行规划和认识。心理调适的规划与认识,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听,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让学生自己去思,发现心理问题的根源,辅导员搭好台,让学生自己“唱戏”,从他人助己,到自己自助,再到帮助他人,互助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关怀和帮助同伴去实现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价值观校准的规划与认识,在思想感悟层面实现自我教育。规划和认识的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观诸多方面,以社会需要为尺度衡量自身能力,以社会道德为标准把握行为规范,以社会进步为取向确定人生目标⑤,通过阅读进步思想的书籍,以及结合思政类课程、学术论坛和报告会等文化活动,进行主体式的认识和反思,“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吸”大学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品尝”大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学术成就,感知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

(二)“规划与认识”的主体差异区别

1.要区别年级差异性。规划与认识通常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阶段区别进行,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⑥。一般来说,大一重点在于达成认识自我和认识环境;大二重点在于进一步明确人生观、价值观,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业行动计划;大三重点在职业生涯定向;大四侧重于就业前的职业技能训练、就业心理调整和情绪调动。

2.要区别生源差异性。进行规划和认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规划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规划实践,强调自我效能的培养,建立正确的能力观和效率观。

3.要区别性别差异性。荷兰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招聘决策中的一些积极品质和男性印象有关,性别刻板极大地影响了女性对学业目标的期待和工作动机。因此,要关注性别差异,有意识地帮助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并提高女大学生的能力自评水平,帮助女大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刻板期待。

(三)“规划与认识”的过程控制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即人做出各种行为的时候总会考虑个人的付出和收益,并倾向于做那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要使学生切实地执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通过监督和反馈控制“规划与认识”过程。

1.动态观测。专业层面观测的内容包括专业认可度、到课率、自修率、作业上交率、考试及格率、学业绩点等。实践层面观测的内容包括专业实践活动(课内实践教学、学科竞赛、课外实验实习、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参与情况;心理层面观测可以采用量表问卷;思想层面观测可以从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表现定性分析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素养。

2.评价监督。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评估自我教育的绩效,分析判断学生个体对四维“规划与认识”模块的投入度。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根据观测数据,结合学生的规划和认识,细化管理,利用评价和监督的技术,帮助学生找出主体差距,明确发展方向,并针对威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而更好地调节、规划、控制学生在专业、实践、心理以及思想等方面的活动。

3.反馈控制。根据观测数据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个体对四维“规划与认识”模块关系处理的适应性,对于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过高或偏低期望及时进行修正。通过科学校准,合理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以保证学生个体在四维“规划与认识”模块中的期望指标循序渐进地提升,使得自我教育得以有效执行。

[注释]

①吕云峰.高校德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56.

②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16-17.

③方丙丽.自我导向学习――成人学习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1(8):57.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8)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会发生急剧动荡的变化。他们面临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争激烈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挑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高中生具备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将来的生存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阶段应着重于培养高中生人生规划意识、满足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调研,我们认为: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就是指高中学生对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考量,为将来能够幸福的生活做好这一阶段的准备。其内涵具体划分为三个维度九种能力及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见下图):

二、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

(一)自我维度

1.特色入班仪式。高一入班仪式,首先由年级主任以“带着目标上路”为题发表讲话,接着由各班同学将自己写下的目标、理想与心愿,装入“心愿瓶”,放在教室。

2.观看学习方法视频。如组织师生观看魏书生学习方法视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思维的方法,强化反思意识。

3.创设“周末大讲堂”。两周一次的周末大讲堂让学生接触到了各界名人。如:邀请北师大的沃建中教授为学生做了“带着目标上路——成功规划自己的人生”讲座,邀请影视演员黄小蕾做了“人生如戏,找对自己的目标”报告;邀请文学作家曹文轩为学生如何读书做了指点等。

4.进行国旗下讲话。如本学期开展了2次人生规划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分别以“在人生规划中实现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和“用规划管理自己”为题,唤起高中生的规划意识。让学生清晰的意识到,规划不仅包括制定目标和计划,还包括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以及行动后的反思这样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人际维度

1.丰富的社团实践活动。学校多个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荷风诗社”春节期间写对联送给道德模范;走近顺义名人进行访谈等。

2.举办演讲比赛。如高一学生在寒假期间阅读经典书籍和名人传记后,组织了“阅读经典,感悟人生,规划自我”的演讲比赛,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和个人心理辅导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知自我,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指导学生与别人相处时,学会理解、包容,真诚相对。

4.感恩活动。如祝福日活动由“祝福诉说?”、“祝福传递”、“感恩腾飞”三个乐章组成,通过活动增进了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报恩的美德。

(三)社会适应维度

1.各种文化建设。如在教学楼外悬挂“尽早规划高中生活学会创造美好人生”等宣传条幅、班级内布置“梦想树”等。

2.召开主题班会。如召开“尽早规划高中生活,学会创造美好人生”的主题班会,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调整好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3.召开家长培训会。如邀请北师大的沃建中教师为高一学生的家长做了家教结合专题讲座等。

4.开展各种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组织学生立项关于学科和生活、学习方面的课题,比如学生提出的《高一新生如何适应高中生活》《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我》《高中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我理想的大学和专业》《10年后的我》等等;积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加实践活动,如《关注食品防腐剂的调查》《顺义交通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借助学校的周边资源如汉石桥湿地、北京国际鲜花港等,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9)

[作者简介]张春峰(1966-),男,内蒙古赤峰人,新乡学院教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生涯规划。(河南新乡45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学立场的人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164)、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1-GH-069)和200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编号:SKL-2009-209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86-02

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心理健康为条件和基础,包含对心理健康的筹划,在客观上能促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如果把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融通互动、相得益彰,将会促进大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探讨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通互动的策略。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渗透策略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渗透策略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交叉渗透,有机整合,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使两门课程相互配合补充、相互丰富内涵,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

1.课程目标相互关照。一般情况下,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目标重在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要素、原则与步骤、职业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生涯规划的技能与方法,形成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及在规划中赢得精彩人生的信念等,更多关注共性的知识、技能与思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原理的同时,形成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正确认识,并学会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更多关注个体心理本身的状况与发展。二者在课程目标上如果能相互关照,则可取长补短,推进学生发展。

2.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生涯规划课程要引导学生学会以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发展水平和兴趣、理想、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自身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对自身的发展作出终生的、全方位的战略规划。其内容建立在心理学原理基础上,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合。如果能适当地整合重叠的课程内容,不仅能奠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而且能缩减课时,减少师生时间精力的重复消耗,为学生深入学习与实践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3.课程实施彼此呼应。在具体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关照彼此的结合与渗透,相互强化互补,达到互促共进的效果。强调生涯规划本身就是向学生传递“我的人生我做主”的信息,生涯规划课程中许多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他人与社会,并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形成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如果善于运用这类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进行渗透与引导,以生涯规划引领心理健康,将有助于大学生明确成功的生涯应具备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为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心理、理解他人与自我、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并预防心理问题产生、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等功能。在课程实施中,如果引导学生把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完善人格与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服务于生涯规划,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完善目标,使生涯规划更具个性特点,能更有效地实施。

4.课程评价互相参照。对于生涯规划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实施状况、效果等整体评价,不仅要立足于课程本身,还要考虑彼此结合的程度,以及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生涯规划课程不仅要考查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虑学生是否结合自身心理特点作出相应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查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划是否与生涯规划协调吻合。

5.课程教师一体化和工作深度化。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和融通性,由同一位教师兼授两门课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目前许多大学都是分别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辅导员和心理学专业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这不仅带来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的损耗, 也不利于二者融通。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争取课程教师一体化外,还需教师具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渗透的意识,打破两门课程各自为营的局面,深度开展课程实施工作。一方面要善于结合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两门课程的学科知识、能 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叉渗透;另一方面要加强相互交流与沟通,通过协商,整合彼此重叠的课程内 容,使教学各有侧重又保持统一。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能力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另一学科课程内容的融合和引导。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与心理健康咨询有机结合策略

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与心理健康咨询有机结合策略是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整体成长,深刻理解和认识两项工作的内在关联,相互吸收和运用彼此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法,使两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1.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目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常规工作,许多学校都在按照国家要求统一设置课程的同时,安排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但不少教师把生涯规划指导窄化为职业生涯指导与设计,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的同时,以学生职业意向测验量表成绩为基本依据,帮助学生考虑职业选择。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出富有个性的科学规划。如果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立足于学生整体成长,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基本心理素养与个性心理特点,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并把握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生涯规划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身生涯规划的积极性,会使设计更加切实可行,有利于终生可持续发展。

2.在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中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在多数高等院校得到高度重视,不少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在这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对人生清晰的整体统筹规划造成的。如果在心理健康咨询指导过程中,纳入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生涯规划,在对人生的规划和安排中发现自己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行动起来,往往能使给学生以重压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为实现规划目标而努力的紧迫感,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奋精神,进而使他们能够以新的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与生活,自觉克服困难与挫折,明确人生的应为和不应为,集中精力,坚持不懈,迈向阳光人生。

3.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成为自身生涯规划设计和心理健康的主人。无论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还是心理健康咨询,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在指导中成长,在指导中培植自我成长的信心与力量,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教师的作用不过是“扶上马、送一程”,学生独立挥鞭自主前行才是教育所追求的最佳境界。因此,只有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才能使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有机整合,进而使学生自主能动地从生涯的视野、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整体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成为终生可持续发展的主人。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交融强化策略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交融强化策略就是在组织、设计、实施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达到彼此在相互渗透中相互强化的互动共进的效果。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生涯规划能力和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把相关知识有效地内化为信念、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外化为相关能力、支持和指导相关行为的必经之路。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通过课程实施或课外咨询指导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外,还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认识和价值判断体系,丰富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把握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对于自身以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自觉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地通过生涯规划完善自己,并努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策划实践时加强两类活动的关联性。教师自身或者引导学生设计和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如何在突出生涯规划设计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在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与生涯规划相关的心理帮助,得到进行生涯规划的灵感和启发。

2.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融通。许多大学都分别组织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两类活动往往是各自为营,大大地削弱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校内外分别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主动融通运用已掌握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知识,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同步实现生涯规划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素养的提升。

3.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融合性反思。由于实践活动总是在预设中生成,生成性因素总会使师生预先的设计同实施之间产生不同。因此,活动后要及时引领学生进行整理,分析,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清楚地意识到实践中的得与失,自己是否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融合性发展,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这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调控能力,有效地推动二者更好地结合。在反思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二者顺利结合、达到预期效果的“成功点”,有疏漏、失误之处的“失误点”,师生生成的有益于融通互动、具有独创性想法的“创意点”,为后续活动预设计提供借鉴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续点”等,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迅速提高自我的相关能力的水平。

四、建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机制保障策略

建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机制保障策略就是学校整体统筹安排,从课程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机构与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融合机制,使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显性化、常规化、制度化。

1.学校职能部门予以重视,加强统一领导。学校职能部门对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互动工作要给予充分重视,统一领导。首先,可以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彼此沟通、交流,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其次,统一组织整合相关结合点的内容或尝试开设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整合课程。另外,大力倡导和支持教学方法变革,转变课程评价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互渗透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2.健全组织机构。进行机构建设与改革,科学整合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指导机构,设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统一负责开展相关工作,或者通过统一的管理,加强原有的两类机构的协调运作,使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一体化,为学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能够深刻理解和驾驭两类课程的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为工作深入进行奠定人力基础。

4.建立常规制度。保证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通互动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把新生心理适应讲座、中年级升华自我讲座、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作为常规工作制度化,要求新生心理适应讲座融入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理念,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渗透整体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年级升华讲座中融合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再如,定期、定时创办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系列宣传专栏及相关课外实践活动并常规化,为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搭建宣传与实践平台,影响学生把相关理念、能力自然融于校内外生活,服务于学生人生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大学生生涯规划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最高宗旨都是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发展,拥有健康幸福完美的人生,这既是融通互动的基础,也是大学育人目标的核心。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通互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围绕这一核心,把握二者融通互动的契机与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以健康的心态,充分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来自自身及成长环境的阻力和助力,进行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树立符合个性特点与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学会以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及脚踏实地的行动,促进和保障自身的心理健康,真正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M].台北:天马文化事业公司,1989.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就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性质及课程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一种追求,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的选择也因之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专业训练之后,仍然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笔者对2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绝大多数人既缺少一个生涯规划,又无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因此而备感茫然、彷徨。下面是来自心理咨询室的一则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活得很空虚,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感到迷失去了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学好专业课,但就是没有动力。而且小赵表示很留恋高三时紧张、充实的生活,因为那时有奔头,一心要考上重点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却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彷徨无措。在“2007年中国职业辅导年会”暨“中国大学生职业辅导高级研讨会”上,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主席、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宗耀民说,中国孩子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我们的调研以及来自咨询室的案例和专家的呼吁中,我们窥探到,大学生生涯不确定性严重,缺乏生涯定向现象相当普遍与严重。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仅会导致生涯发展延滞,还将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彷徨,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学习动机,角色定向不足,学习适应差,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生涯发展与规划”无疑应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俨然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此任务要求下,开发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学生生涯探索、课程、自主活动方案等,理应成为辅导者的职责。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呼吁我国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并就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理念,单元活动内容,提出了框架建构,为大学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教学、大学教师规划与引导“班级活动”,或大学生自行从事生涯探索团体活动提供参考。

2 大学生生涯定向与生涯发展任务

2.1 大学生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定”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定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2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形态的研究,并参考了Buec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大学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大学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3.1 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实有的存在,每个人生下都是自由的,在社会化中通过一连串无可避免的选择,创造出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也刻画出人类众多形象的一个侧面。因此,萨特指出:“人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去寻求解放,才能领悟自己是真正的人”。

纵观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个人生涯类型与生活方式,包括学业、职业、家庭、休闲、社会参与以及其他许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进而统合构成了贯穿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在个人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好各种评估、选择、准备与计划,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示,臻于自我实现。

从理想模式看,所谓的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各种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现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条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投入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自我探索”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即是生涯规划鼎足而立的三个方面。本文还参阅了金树人博士的“生涯规划模式”(2007),并依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框架。具体设计目标是:通过纸笔操作及讨论活动提供的情形,协助大学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进而以“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为框架,进行“个人自我的探索”,建立个人暂定的生涯目标;从而针对暂定的生涯目标,进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和“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并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以逐渐澄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与构建

3.2.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性质

就性质而言,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通常,经验课程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与体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着手于生涯的规划。在课程中,教育者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学习者在课程中所学的是经验生涯规划的过程,并试图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同时了解规划的步骤与细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参与者,是直接被帮助的对象;教学者是课程的设计者、提供者、引导者和催化者,这无疑是一门自助助人的经验课。课程设计的基础在于正视大学生现有的生涯发展与抉择。因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该课程的作用就是协助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探索的关键阶段,整理现有的选择,面对未来做出更好的生涯探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2.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单元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提供“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或由导师规划、引导“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透过单元活动的进行,增进师生间的融洽互动,帮助大学生从事生涯探索与规划,达到生涯探索的效果。

设计整体的生涯规划理念与实施方案如下:

主题一:生涯觉察。活动内容是认识生涯发展与成人的生涯发展任务;认识自己的生涯类型,对照检查个人的生涯发展,引起生涯觉察;引发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主题二:认识生涯规划模式,即根据“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考察生涯发展与规划。主题三:自我探索,通过活动探索个人的生涯兴趣、风格类型、人生价值观,最后整合个人特质的探索,建立生涯期待,并找出暂定的生涯目标。主题四:教育与职业资料探索,本活动主要是收集职业资料,其渠道是画面及视听媒体资料、职场的观察,以及职场前辈的访谈等。目的是练习生涯资料探索活动,并认识生涯资料。主题五:环境探索,主要是认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重估个人的生涯资源。主题六:生涯决策与计划,活动目标是认识生涯决策过程,熟悉理性决策模式与生涯计划的再整理。主题七:回顾与总结,即本课程的评价与讨论。通过量表测试,了解目前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总结是否比上课前有所提高,并对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与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进行生涯探索,促进其生涯发展与适应。与此同时,在大专院校中,学生辅导中心也应安排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生涯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让大学生们在班级活动、社团联谊、团体训练中,自行参与活动,进行生涯探索体验,也是增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渠道。本文提供的设计思路,也可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篇(11)

高考关系着每一个学生的升学和未来。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做好日常生活、学习规划,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和认知方面、规划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方面均逐渐发展。但是一些学生在日常规划安排方面所有欠缺,没有认识到个人管理意识对日常规划安排的指导工作,没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高中生日常规划安排不合理的表现

日常规划安排,是指学生结合个人自身实际情况和课程学习安排,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基础确定每日生活学习的计划和打算;它既是当前一段时间内的短期规划,也是人生规划中的一部分。

(一)缺乏日常规划安排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加之社会的转型变革、教育理念的发展转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等因素,导致一部分高中学生认为是否能够升学对自己的未来及人生并没有多大影响,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学习上不思进取、缺乏努力拼搏的精神,生活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无短期日常规划安排,又无长远计划打算;既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又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更甚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个人规划不合理

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通过日常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生活各个单项上的分配,有助于合理利用时间、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一些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安排时,或脱离实际,或缺乏自我认知,导致制定的规划安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例如,有些学生制定日常规划中,大多是预习新知识、新内容,但是他们忽略了自己是否能够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没有将复习当天所学知识这一日程纳入到规划安排之中;有的学生存在严重偏科现象,出于自己喜好方面的考虑,安排更多时间用于自己的优势科目;有的学生没有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没有合理分配二者所应占有的时间;有的学生缺乏对日常规划的正确认识,所制定出来的规划安排缺乏可行性,等等。

二、高中学生个人管理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已经进入到青春期。这是一个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和智力迅猛发展,自我意识和个人管理意识逐渐发展。个人管理意识作为个人人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按照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规划、管理、调节和转控。正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意识,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认识自己,通过自我、他我的对比,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并进行合理调整。

三、以个人管理意识实现对日常规划安排的调控和管理

(一)以自我认知为基础进行日常规划

高中生要借助个人管理意识实现对日常规划安排的有效调节和管理,首先必须认知自我。简单来说,就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评估自己。

我们从小开始,老师或家长都教导我们,要向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学习,要多去思考他们成功的行为和动机,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哪些成就。但是很少有人鼓励我们去思考,自己身上有哪些能力和优势,有什么弱点,我们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等。这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

我们都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批评能够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够根据自己的事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短期目标,才能够知道自己比较欠缺的是什么,知道采取哪些方法能够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明确日常规划中各项安排的主次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我提升。

(二)对照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高中学生在进行日常规划安排后,还需对照目标进行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来自外界的力量。

虽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短期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日常规划安排。但高中学生在人生历练和规划思维方面尚有所欠缺,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中难免出现不甚合理的安排。我们需要对照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对日常规划安排进行完善;此外,还需借助老师、家长等外界力量的帮助,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明确规划安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因此,拥有包容平和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自我管理实现日常规划安排

有了规划和目标,还需要通过自我管理有效完成规划安排中每一个环节,才能够真正实现进行日常规划安排的目的和初衷。

个人管理不仅需要健康的心态、成熟的心理,还需要熟练的技巧和正确的认知。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果想要有成熟的心理和熟练的技巧,就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不骄不躁、慢慢积累。而拥有健康的心态、熟练的技巧、正确的认知,却不付诸行动,终归徒然,所有的计划和安排都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个人管理需要勇气和意志。只有拥有拼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够贯彻执行个人的规划和安排。增强勇气和意志,如同增强肌肉一样,越是经常锻炼、经常使用,其强度就越大。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当经常去做某一件只有发挥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久而久之,这件事情就成为生活中很容易就可完成的事情。高中学生日常规划安排的践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思想、心态方面的阻碍,这就需要借助意志力,以自我管理意识的强大助力推动并督促各项规划安排的完成。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矛盾,思想上也存在一些困惑与苦恼,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中学生要学会认知自我,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建立明确的中、短期目标,合理利用时间、规划安排,借助个人管理意识督促各项日常规划安排的具体落实,同时不断检查自己离目标的距离,一步步实现最终的目标。在具体的学习中,就是要处理课内和课外、学习和活动的矛盾,合理安排课后时间和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成绩,并在高考中有所斩获。